关于城乡人口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办法

2024-07-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城乡人口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办法(精选7篇)

关于城乡人口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办法 篇1

办法

关于城乡人口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办法

区政府各部门,各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各经济板块,有关单位:

为推动南岸区统筹城乡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加快城镇化、工业化、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有序流动,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就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深入认识户籍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

当前,现行户籍制度已不适应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快推进户

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利于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惠及民生。户籍差异影响了社会公平。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赋予有条件的农民工城镇居民身份,有利于实现同工同权,使农民工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待遇。

有利于促进城市人口集聚,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有利于集聚城市人口,形成城乡一体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

有利于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城农民工难以获得城市户籍,影响在城市的消费积极性。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使农村居民进城后真正成为城市居民,有利于拉动消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有利于促进城乡要素流动,盘活城乡资源。长期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使城乡资源要素流动渠道不畅,成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推进户籍制度改

革,打破城乡交流障碍,有利于加快农村承包地、宅基地和林地等资源流动,提升城乡资源要素价值。

有利于促进农村生产力提升,繁荣农村经济。农村人多地少,生产方式粗放,资源利用效率低,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引导有条件的农民工转户进城,有利于扩大农村人均耕地面积,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水平,推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收入增长。

二、户籍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以推动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转户进城为突破口,引导农村居民向城镇有序转移,逐步缩小附着在户籍上的城乡差异,消除农民向城镇转移的体制性障碍,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最终形成科学有序的人口城镇化机制,全面助推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

展,探索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基本原则

一是统筹规划。总体设计,明确阶段性改革目标,分级设置准入标准,建立完善各类群体转户进城的制度通道,最终实现城乡户籍制度一体化。

二是自愿有偿。充分尊重农民转户意愿,依法办理,有偿退地,完善社会保障,确保农村居民进城后,生活得到保障,实际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三是积极稳妥。充分兼顾政府的承受力和城镇资源承载力,分类分阶段有序推进,防止损害农民利益,防止农民流离失所,防止出现城市贫民窟现象。

四是综合配套。强化制度设计,通过改革创造资源增量,以市场手段将资源增量变为财富,以财富增量推动实现改革目标。

五是促进发展。着力消除人口自由流动障碍,激活城乡各类要素,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户籍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 结合全区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综合考虑经济发展、自然环境、资源承载等因素,分阶段推动人口向小城镇、城区内聚集,实现区域内户籍合理转移,逐步建立城乡人口和资源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体系。

2010—2011年,重点推进有条件的农民工及新生代转为城镇居民,解决户籍历史遗留问题,力争新增城镇居民万人,非农户籍人口比重由目前的%上升到%。

2012—2020年,通过系统的制度设计,建立完善土地、住房、社保、就业、教育、卫生支撑保障机制,进一步放宽城镇入户条件,形成合理流动、权益公平、城乡一体的户籍制度体系。

四、集中解决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转户

结合我区实际,坚持重点突破与面上推进相结合,建立畅通的户籍转移通道,重点引导有条件的农民工,特别是

新生代农民工自愿进入城镇定居,两年内集中推动万人率先转户。

推动有条件的农民工及新生代户籍转移

万名符合准入条件的农民工转为我区城镇居民,由我区解决其社会保障问题,由原户籍所在地处理好其承包地、宅基地、林地权属问题。

万名在市内就读的本区农村籍大中专学生,入学时户口迁入学校集体户或就地转为城镇居民的,保留其个人征地补偿收益权,符合资助条件的继续享受学费、生活费补助,毕业后纳入公租房保障范围。

万名新增退役的农村籍义务兵和服役期未满10周年的士官自愿转为城镇居民的,享受城镇义务兵的安置政策。

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历年已用地未转非人员,按市政府确定的有关原则办理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的相关手续,参照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险办法建立养老保险。

万名未转非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失地农村移民转为城镇居民,参照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险办法建立养老保险,不再享受移民后期扶持政策。

万名城中村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后,按征地、拆迁相关政策予以安置补偿。

万名集中供养的农村五保对象自愿转为城镇居民的,享受城镇集中供养的“三无人员”待遇。

五、科学设置户籍准入和转出条件

按照宽严有度、分级承接原则,适度放宽主城区、全面放开乡镇落户条件,积极引导本市籍农村居民向城镇转移落户,鼓励有条件的农村居民整户转为城镇居民。

户籍准入条件

1.就近就地原则准入本区籍农村居民按照户籍就近就地原则,转为城镇居民。

2.跨区域准入本市籍农村居民在

我区务工经商 5 年以上,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子女、父母可申请在合法稳定住所迁移入户。

本市籍农村居民在我区购买商品住房,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子女、父母可迁移入户。

本市籍农村居民在我区投资兴办实业,3 年累计纳税 10 万元或1 年纳税 5 万元以上的,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子女、父母可在合法稳定住所迁移入户。

3.其他规定

本市籍农村居民未成年子女投靠父母、夫妻投靠、年老父母投靠子女自愿转为我区城镇居民的,可迁移入户。

我区城镇年老父母身边无子女,其本市籍农村子女可投靠迁移入户。

本市籍优秀农民工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子女自愿转为我区城镇居民的,不受居住时间限制。

户籍转出条件

我区籍农村居民申请转为其他区

县城镇居民,按照市级和转入区县相关规定执行。

六、建立完善户籍制度改革相关配套机制

结合户籍转移,系统建立土地、住房、社保、就业、教育、卫生支撑保障机制,逐步消除城乡户籍待遇差距,促进城乡户籍制度融合,推进城镇化加速发展。

建立完善农村土地处置机制

1.对农村居民整户转为城镇居民的,允许自转户之日起 3年内继续保留承包地、宅基地及农房的收益权或使用权。在承包期内允许保留林权。鼓励转户居民退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及农房。对自愿退出宅基地使用权及农房的,参照同时期我区征地政策对农村住房及其构附着物给予一次性补偿,并参照地票价款政策一次性给予宅基地使用权补偿及购房补助,今后征地时不再享有补偿权利。对自愿退出承包地的,按本轮土地承包期内剩余年限

和同类土地的平均流转收益给予补偿。

2.家庭部分成员转为城镇居民的,保留其在以后整户转移中获得宅基地及农房、承包地的相应补偿或收益的权利,不再享有分配宅基地的权利。待家庭成员整户转为城镇居民时,退出宅基地及农房、承包地并享受相应补偿。

3.区土地整治储备中心负责对农户退出的承包地、宅基地和农房进行补偿和处置。其中,退出的宅基地、承包地位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边界范围内的,由国有土地储备机构承担补偿费用。建立农村土地补偿周转金,用于农户退出的承包地、宅基地和农房所需资金的周转。

4.区土地整治储备中心应积极盘活利用转户退出的土地。按照规划及用途管制、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不变的要求,对退出的承包地加大国土整治力度,促进承包地向经营大户、龙头企业流转,实现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水平。退出的宅基地,在优先保障

农村发展建设用地需求的前提下,通过增减挂钩、地票交易等方式,显化其资产价值。产生的地票及大宗的承包地、林地使用权可在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交易。

建立住房保障机制

1.将符合条件的转户农村居民纳入我区公共租赁房、廉租房等保障范围,改善稳定就业农民工、新毕业农村籍大中专生、新退役农村籍士兵等无房或住房困难人员居住条件,鼓励有条件的转户居民购置普通商品房。

2.我区城镇规划区域内农村居民,具备条件的可转户进入我区统一规划建设的集中居住小区。加大我区城镇规划区内转户集中居住小区、农民工公寓投入和建设力度。集中居住小区、农民工公寓建设用地采取行政划拨方式供应,并比照廉租房、棚户区改造、公共租赁房等保障性住房,享受免交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及政府性基金等相关优惠政策。

完善养老保险制度

1.本市籍农村居民整户转为我区城镇居民,自愿退出宅基地,其年满16 周岁以上的人员,可参照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险办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所需资金由国土部门核准的退出宅基地的补偿费代缴。退出宅基地的补偿费不足以缴纳的,差额部分由个人自筹资金缴纳。若代缴后有剩余的,剩余部分退还给转户居民。

2.本市籍农村居民家庭部分成员转为我区城镇居民,在劳动年龄段的,可按规定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有用人单位的,由用人单位统一参保并按规定缴费;没有用人单位的,可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保缴费。达到规定条件的,享受与城镇企业职工同等的养老保险待遇。

3.依法被征收土地落户我区的转户居民按照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险办法参加养老保险。我区过去已征用地未转非人员、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淹没

失地人员,在完善征地审批及农转非手续后,参照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险办法参加养老保险。

4.本市农村籍大中专学生在校期间转为我区城镇居民,并随家庭一起退地的,可参照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险办法参加养老保险,建立养老保险关系,工作后接续参保。

关于城乡人口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办法 篇2

关键词:城乡,社会保障,改革,思考

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 是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 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标志。而现阶段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制约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及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 为此必须对此深化改革。本文拟就此谈一点初步的认识。

一、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分析

与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相比, 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还非常薄弱, 农民的社会保障仍然以家庭自保为主, 亲友互助为辅, 基本上处于无助的自然状态。据有关部门透露, 近年来国家在社保方面的投资, 90%以上用于城市, 而作为占全国近70%人口的农村居民, 因其经济发展水平低、收入增长缓慢、各地区经济发展参差不齐、居住地域分散等诸多原因, 至今仍是最薄弱的地方。从年人均占有社会保障费上看, 城镇与农村相差约30倍之多。我国之所以迟迟没有建立规范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 缺乏政策支持。城镇居民已建立一整套社会保障制度, 其资金的筹集主要来自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 以集体缴纳为主, 个人缴纳为辅, 国家给予财政支持。由于城市居民的收入相对来说比农村居民收入高, 居住集中, 因此得以顺利建立。而在传统计划体制下形成的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福利制, 农村居民享受的福利政策很少, 国家也没有给予相应的财政支持。由于失去了国家和集体两方面的支持, 农民投保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加上农民收入较低, 实施社会保障有相当大的难度;其二, 农民参加社会保障的观念滞后。大部分农村信息闭塞, 很多农民并不了解现阶段社会保障的内容及其性质, 社会保障意识淡薄, 加上家庭养老观念根深蒂固, 短期内很难接受社会保障的模式;其三, 农村人口居住分散, 管理难度较大, 管理水平跟不上, 。因此, 如何加强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有效的管理, 尚需要做许多艰苦的探索, 并做进一步实践的积累。

二、深化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

社会保障体制的建设是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基础, 享受来自社会和国家提供的各种社会保障, 是每一个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占中国总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当然也不例外。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既要借鉴国际经验, 更应切实把握有人口多、人均经济水平低、起步晚、基础差、长期处于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根本目标应建立在防止贫困和消灭贫困的低起点上。贫困问题的主流是农民, 若不能建立体现广大农村农民基本社会保障权益的社会保障制度, 就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考虑到历史遗留的城乡二元结构, 应该建立“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制度。对劳动者而言, 不论其所属部门和行业, 所有制形式, 就业或失业, 只要遭遇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 生存发生困难, 都应无例外地得到基本生活的保障。城乡居民在社会保障的基本方面应是统一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不是两个独立并行、封闭运行的系统, 而度形式上应该是统一的, 城乡都应纳入到社会保障的总体框架之中。建立基本保险普及化、权利与义务结合、公平与效率结合、筹资多渠道、结构层次化的社会保障模式。要在确保基本生活的基础上, 承认地区差别的客观存在。

制度安排的一元化是社会保障的内在要求, 但它需要严格的前提条件, 包括发达的经济、雄厚的财力、类同的需求乃至地区发展的均衡、公民社会保障权益的平等等。我国目前财力薄弱, 城乡差距大, 社会阶层仍处于变化之中, 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制还不健全, 把农村劳动力纳入统一的社会保障, 又存在很大的困难。试图让城乡两种不同水平的保障制度马上并轨, 一下子实行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不现实的, 也是不可能的。因此, 我国在现阶段还不具备马上建立一元化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客观条件, 近期将多元化制度安排作为过渡是有必要的。

尽管我国目前城乡之间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对接, 特别是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在城乡之间的配置还不合理, 但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已是人们的共识。由于考虑到乡镇、个私企业及其职工, 特别是农村劳动力当前客观存在的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的差距, 以及不同保险基金的承受能力, 应采取不同类型区别对待的做法。较为妥善的改革路径是城乡宜分两步走:第一步为城乡分头推进, 创造统一的条件和基础。第二步才是逐步实行城乡并轨。

三、深化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点

基于前文的分析, 我国现阶段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点, 在于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

1. 明确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总体思路

从我国农村的实际出发, 坚持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导向, 必须把增强土地的保障能力与发展土地外保障结合起来, 积极实现保障方式的转变, 由传统的家庭养老转变为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并举, 走社会化和家庭化保障相结合的道路。当前应抓好以下几点:一是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 积极创造条件, 加大扶持力度, 努力做到应保尽保。二是全面推行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在大力落实重大疾病救助制的基础上, 积极探索建立突发性救助机制, 以利农村弱势群体得到有效救助;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将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互助合作医疗制度作为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重点, 完善其它形式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2. 建立健全对进城务工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

按照农民工的实际需求, 分阶段、分层次、逐步建立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目前, 进入城镇的农民工大人数不断增加, 分布越来越广, 他们从事着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城市服务业等各种工作, 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居民的生活服务做出了积极贡献, 尽管他们绝大多数没有固定工作, 工作流动性较强, 但早已成为城市经济社会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有鉴于此, 政府有关部门完全有必要把进城务工的农民, 尤其是那些有相对稳定工作的人纳入城镇社会保障的范围, 采用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办法, 使其享受与城镇居民同样的社会保障的保护。

3. 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制度的配套机制

一是实现社会保障社会化管理, 国家的社会保障管理职能主要是进行统一决策和宏观调控, 而具体业务管理和运作和服务活动应全部由社会专门机构承担。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统一的社会保障业务管理机构, 统一的基金运作机构, 统一的监督管理机构。二是打破地域限制, 实施全国一体的社会保障网络, 实现全国统筹, 建立全国统一的, 包括所有城乡农民的保障编码和个人账户。三是加快社会保障管理的信息化数字化建设, 及时统计和了解全国保障水平、管理服务及信息化交流, 推进社会保障的规范化、信息化和专业化建设;要优化业务流程, 规范服务标准, 改善管理服务手段, 不断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对社会保障对象“记录一生、跟踪一生、服务一生、保障一生”;通过服务将社会保障信息设备、技术、内容组合成一个整体, 建立起一个跨越政府、社会、个人的互动机制, 并及时提供整合性的信息及服务。

4. 加快公共财政建设, 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首先, 在城乡一体化模式实现前, 公共财政应注重对符合未来发展方向的社保项目的支持, 继续发挥其在社会保障中主渠道的作用, 并通过法规形式, 使社会保障资金占总预算比例在一定时期具有规范性, 确保社会保障资金的稳定;进一步调整支出结构, 尽快使财政资金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 削减行政经费与一般事业性经费支出, 把社会保障支出作为预算的一个重要内容。安排社会保障资金的同时, 要确认并量化投入产出的效用, 对不能确认的资金要严格的控制, 对其使用效果, 要安排专业的项目审计人员进行评估, 从而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其次, 要建立与之相配套的独立的社会保障收支预算。通过相应措施, 保障收支实施调控, 规范供给的范围, 控制收入支出的标准。要以丰补歉与积极平衡, 逐步扩大收支规模。再次, 要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监管, 确保安全和保值增值。完善监管,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和要情报告制度;完善工作机制, 加强监督队伍建设;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发挥行政监督、专门监督和社会监督的协同作用, 形成人人关心、重视与维护基金安全的社会氛围。

5. 逐步开征社会保障税

解决覆盖城乡、量大面广的庞大的社会保障资金需求, 除了通过财政预算外, 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税收。征税是比国家、企业、个人多方征费的办法更加制度化、更加透明、更加有效的措施, 有利于资金的统一调度, 既符合效率原则, 也具有更强的法律约束效用。社会保障税是世界上为筹集社会保障基金而采用的一种比较流行的方法。作为“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的社会保障税, 按法定程序全额纳入社会保障基金, 统一管理, 专款专用。当然, 社会保障税要法制化规范化程序化。设计社会保障税征税方案要立足于现实, 并逐步完善。先设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及其他保险四个项目税, 基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可采取统一执行项目与地区灵活选择项目相结合的原则。前三个项目税作为全国执行, 其他保险项目税可作为地方选择执行。从长远来说社会保障税要覆盖全社会, 但鉴于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可暂不把农民列入纳税范围。社会保障税的负担水平与管理层次。兼顾需要与可能, 开始阶段宜低不宜高。具体适用税率在全国基本一致的前提下, 可规定一定的浮动幅度。鉴于我国幅员辽阔和社会征收的特点, 社保税应属于地方税。但管理层次上应由目前以市县为统筹单位逐步过渡到以省级为统筹单位, 以有利于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统筹调剂。

四、结语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近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都是围绕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主题。迄今, 建设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纲领。不论是推进城市化, 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都要把城乡关系处理好。统筹城乡社会发展, 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 其中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显得格外重要, 因为我国已经走出了改革普惠阶段, 正进入利益分割时代。贫富差距的持续扩大, 劳动关系的转变, 流动人口和固定户籍人口的利益冲突, 地区与城乡发展失衡的现实格局, 都需要有一个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来发挥应有的调节和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孟醒《统筹城乡社会保障》,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1]孟醒《统筹城乡社会保障》,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

关于城乡人口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办法 篇3

《实施意见》指出,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考试招生制度不断改进完善,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考试招生体系。这一制度总体上符合国情,权威性、公平性社会认可,但也存在一些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主要是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区域、城乡入学机会存在差距,中小学择校现象较为凸出,加分造假、违规招生现象时有发生,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实施意见》提出:要坚持育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着力完善规则,确保公平公正;体现科学高效,提高选拔水平;加强统筹谋划,积极稳妥推进。《实施意见》要求: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

《实施意见》就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出五大任务:一是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二是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三是改革招生录取机制,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完善高校招生选拔机制,改进录取方式。四是改革监督管理机制,加强信息公开,加强制度保障。五是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改革考试科目设置,改革招生录取机制。

关于城乡人口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办法 篇4

苏劳险[1992]3号 苏财综[92]53号 苏行发[1992]192号

各市、县劳动局、财政局、人银行:

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实施办法》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一九九二年全民所有制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提取比例,请各市、县于五月底前报省审批,六月底由省下达各地执行。

附:《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实施办法》

一九九二年四月二十九日

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实施办法

根据江苏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的通知》(苏政发[1992]11号),现就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有关问题提出如下实施办法:

一、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范围和对象

实行养老保险的范围,原则上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的企业。企业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包括固定职工、合同制职工(含农民合同制职工)、县以上劳动部门批准使用的城镇临时工(以下统称“职工”)。养老保险的对象:

1、我省的全民所有制企业职工;

2、驻江苏的中央企业(含金融、保险企业,不包括国务院批准按系统统筹的企业)职工;

3、外省(市)驻江苏的企业职工;

4、我省境内所有县(区)属以上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

5、外商(含华侨和港澳台工商业者)与我省城镇各类企业共同举办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企业及外商独资经营企业的中方职工;

6、国务院批准按系统统筹的部属企业中的劳动合同制职工和城镇临时工;

7、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劳动合同制职工;

8、安排到乡镇企业工作的国家统配人员和城镇待业人员。

县(区)属以下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私营企业职工和个体劳动者,由各市、县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实行养老社会保险

二、于全民所有制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和支付

(一)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按照“以支定收、略有结余、留有部分积累”的原则统一筹集,并由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负担。

1、自一九九二年一月一日起,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均以参加我省养老保险的职工工资总额(其中,参加我省养老保险的企业为职工工资总额;经国务院批准实行系统统筹的企业为劳动合同制职工和城镇临时工工资总额,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为劳动合同制职工工资总额。工资总额的构成,均以国家统计局统计口径主准)为提取基数。在全省规定统一提取比例前,各市、县原有固定职工、劳动合同制职工和城镇临时工的养老保险费不再按各自的比例提取,应重新测算,按统一比例提取,合并调剂使用。各市、县具体提取比例,应按省政府苏政发[1992]11号文规定的积累率和省统一规定的支付项目的实际需要,扣除职工个人应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进行测算。养老保险基金的具体提取比例和积累率由各市、县人民政府按上述办法测算后,提出方案,经省劳动局和省财政厅审核,报省政府批准执行。今后,离退休(职)费用发生增长,再视具体情况调整原先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具体比例。

2、企业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列营业外支出。外商投资企业缴纳的,在提取的职工劳动保险基金中列支。

3、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企业职工,一九九一年底前未实行个人交费的,均应从一九九二年起,随着职工工资的增长,按本人标准工资基本工资(指实行岗位技能工资制企业)的3%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由企业在发放工资时代为扣缴。

职工个人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与企业缴纳部分合并使用。

4、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劳动合同制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以劳动合同制职工工资总额为基数,按当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提取比例缴纳,由原渠道列支。

5、部、省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除经省政府同意由省社会保险管理机构直接办理的以外,暂委托企业所在市县劳动部门所属的社会保险管理机构采取“统一结算,分别核算”的办法办理。

6、企业为职工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是企业和承包、租赁者应尽的义务,企业应主动缴纳。自一九九二年起,企业统一使用省制定的《社会保险基金手册》,并持经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审核签章的《社会保险基金手册》到劳动等有关部门办理招工计划、工资计划、职工调动和工效佳钩、工资升级等审批手续。

7、企业濒临破产或非政策性亏损,确无支付在职职工工资和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能力时,应经企业职代会或工会委员会讨论通过,主管部门和财政或税务等部门确认后,在规定的缴费期内,向养老保险基金委员会办公室提出缓缴基本养老保险费的书面申请。缓缴期在六个月以内的,由养老保险基金委员会办公室审批;缓缴六个月以上,由养老保险基金委员会审批。缓缴期最多不得超过一年,缓缴期间不加收滞纳金。企业在向养老保险基金委员会办公室提出缓缴养老保险费申请报告的同时,必须订立缴款计划。

8、一九九一年底前少数企业未按当地政府规定参加养老保险或欠缴养老保险费的,原则上自当地实行养老保险统筹之月起或按实际未缴(欠缴)养老保险金额予以补缴,不另加收滞纳金和基金利息。

一九九二年以后,企业逾期不缴纳基本养老保险的,按日加收应缴纳额5%的滞纳金。未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含一九九一年底前企业应缴未缴养老保险费)的时间,除国家和省另有规定者外,不予计算缴纳养老保险费年限。

9、破产企业在清理资产时,对欠缴的养老保险费,应优先一次性向社会保险管理机构补缴。企业被兼并后,其欠缴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由兼并企业补缴,并负责其离退人员的管理。

(二)全省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项目暂包括:

1、按国务院国发[1987]104号、国发[1982]62号、国发[1989]83号、原省革委会苏革发[1979]106号、省政府苏政发[1990]20号文件及有关规定计发的离退休费和退职工生活费。

2、按国务院国发[1982]62号、国发[1989]83号、劳动人事部劳人险[1983]3号、省劳动局苏劳险[1983]63号文件规定发给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以前参加革命工作的离休干部和退休老工人的生活补助。

3、按省劳动局、人事局苏人四[86]26号、苏劳险[1990]9号文件规定,增发给退休职工的退休补助费。

4、按国务院国发[1985]6号和省劳动局、人事局、财政厅苏劳薪[1985]29号文件规定发给离退休、退职人员生活补助费及补差部分;按劳动部劳字[1988]42号和省劳动局苏劳险[1988]19号文件发给离退休、退职人员的生活补贴费。

5、按国务院国发[1985]35号文件和省财政厅[88]苏财商企字第109号、苏财商[92]11号通知规定发给的肉价补贴。

6、按国务院国发[1979]245号文件规定发给的副食品价格补贴;按国务院国发[1988]23号文件规定发给的主要副食品价格变动的补贴;按省劳动局、省财政厅苏劳计[1985]88号、苏财行[85]214号文件发给的物价补贴;按省劳动局、人事局、财政厅苏劳险[1987]2号文件规定发给户口迁回农村的离退休、退职人员的粮油差价补贴;按国务院国发[1991]18号文件规定增发的粮油价格补贴和按财政部[92]财综字第38号、省财政厅苏财综[92]32号文件规定发给的粮价补贴。

7、按国家劳动总局[78]劳薪101号、省劳动局苏劳薪[1979]356号、省劳动局苏劳险[1990]1号文件发给部分市、县离退休、退职人员的冬季取暖补贴。

8、按国务院国发[1978]104号、国发[1980]253号文件有关规定发给因工致残起居需人扶助的离休、退休人员的护理费和因病生活不能自理的离休干部的护理费。

9、按国务院国发[1978]104号、省总工会、劳动局苏工活[88]21号和省劳动局苏劳险[1991]16号文件规定支付的离退休、退职人员的丧葬费和直系亲属的一次性抚恤费;按省劳动局、财政厅、总工会苏财工[86]29号文件规定发放标准发给因工死亡离退休、退职人员供养直系亲属的定期抚恤费。

未列入省统一规定支付项目的其他按国家、省和各地规定发给离退休人员的费用,由离退休人员原单位继续发放或由各市、县自行统筹。

企业职工离退休、退职时,其离退休、退职费用未经劳动部门及其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审核,不得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支付。

(三)市、县对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和支付,原则上实行全额缴拨的办法。

三、于全民所有制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筹

我省全民所有制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筹从一九九二年一月一日开始实施,由“统一规定、集中调控、分级核算、分级管理”逐步过渡到全省“统一筹集、统一支付、统一核算、分级管理”。

(一)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筹,实行省对省辖市、省辖市对所属县(市)分级管理。根据省统一的政策规定,省辖市可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作出必要的补充规定,报省备案。

(二)自一九九二年一月起全民所有制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提取比例由市、县人民政府进行测算,提出方案,经省劳动局会财政厅核定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执行。

1、各市、县必须在调整养老保险费提取比例的当年一月底前将调整的方案报省审批。报审的资料包括:市、县政府报告,基本养老保险费提取比例测算方案等。

2、各县(市)报省的调整提取比例方案,由省辖市审核后,统一报省。自一九九二年起,在同一省辖市范围内,各县(市)的提取比例应基本一致。

(三)自一九九二年一月一日起,省先对各市、县按省统一规定的应收、应支的全民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的20%实行全额结算、差额缴拨,按季预缴、年终统一结算。以后逐步过渡到全省统一筹集,统一支付,统一核算。各市、县超过省统一规定积累的结余部分,由各市、县在养老保险基金使用范围内自行调剂或结转下年使用。

(四)一九九一年底前全民所有制企业劳动合同制职工历年积累基金和一九九二年起按省统一规定积累率计算的全民所有制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积累基金,由省统一调控。其中,一九九一年底前全民所有制企业劳动合同制职工历年积累基金(按各市、县劳动合同制职工实行养老保险期间平均工资总额的15%计算)的20%上交省作为省直接掌握的后备基金;80%留在各市、县,与一九九二年起按省统一规定积累率积累的基金中留市、县部分合并,经省批准后使用。省集中的后备基金和差额收缴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由省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委托银行代为收缴。各地社会保险机构开户银行采取“见单付款”的办法办理,换季(年)转入省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在银行开设的“养老保险基金专户”,专户存储,专款专用。

四、关于全民所有制企业职工实行养老保险退休后基本养老保险金计发办法 自一九九二年一月起,在国家没有新的规定前,我省境内全民所有制企业职工符合国发[1978]104号文件规定的退休条件,均根据各地实行养老保险之前职工的连续工龄和实行养老保险以后企业与职工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年限之和(以下统称缴费年限),暂按下列办法计发基本养老金:

1、原固定工、经县以上劳动部门批准招用的一九七六年底以前进单位的计划内临时工(含以后转为合同制职工者),按国发[1978]104号文件和省有关规定办理。

2、劳动合同制职工、经县以上劳动部门批准招用的城镇临时工,缴费年限在15年以上的(含15年),参照国发[1978]104号文件及省有关退休规定办理。

3、城镇户口的劳动合同制职工、经县以上劳动部门批准招用的城镇临时工,缴费年限满10年不满15年,参照国发[1978]104号文件及省有关退职办法办理。

4、城镇户口的劳动合同制职工、经县以上劳动部门批准使用的城镇临时工,缴费年限不满10年,农民合同制职工缴费年限不满15年,每满一年发给二个月本人最后一个工作月标准工资的一次性生活补助费。其中根据国家和省政府规定安置就业的人员,缴费年限满5年不满10年的,按月发给本人最后一个工作月标准工资40%的生活费,并享受国家和省规定的各项补贴,但不执行退职人员生活费最低保证数。

5、因工(公)致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办理退休的人员,不论缴费年限长短,仍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办理。

五、关于外商投资企业中方职工养老保险

1、外商投资企业的中方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提取比例按照企业所在地全民所有制企业执行,其基金的筹集,目前仍由各市、县按省统一规定进行,以后逐步过渡到省级统筹。

2、外商投资企业中方职工退休后基本养老保险金计发办法,按照全民所有制企业办理。

3、对于外商投资企业缴纳的中方职工平均基本养老保险费高于当地同行业全民企业平均水平部分,由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参照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方法办理。

六、关于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城镇私营企业职工和城镇个体劳动者养老保险

(一)县(区)属以上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由各市、县按省统一规定进行统筹,并逐步向省级统筹过度。

1、从一九九二年一月一日起,各市、县统一全部职工工资总额提取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积累率参照全民企业掌握。具体积累率和提取比例、支付项目,根据企业的承受能力,县(市)由政府提出方案,省辖市由劳动部门提出方案并经财政、税务部门审核后,均报省辖市人民政府批准执行,并报省备案。

2、一九九一年底前集体企业劳动合同制职工、城镇临时工和其他所有制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历年积累基金,以及一九九二年起按上级人民政府批准的积累率提留的积累基金,由当地政府提出,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使用,其他情况不得动用。

3、县(区)属以上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计发办法,由各省辖市参照全民企业职工的办法,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办理。

4、具体实施办法由各省辖市根据上述规定制定,并报省劳动局备案。

(二)县(区)属以下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其他所有制企业职工和城镇私营企业职工、城镇个体劳动者的基本养老保险也要抓紧逐步实行。具体实施办法,由各省辖市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自行确定,并报省劳动局备案。

七、关于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

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由企业根据自身经济能力,为本企业职工建立。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由职工自愿参加,也可以实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挂钩的办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费、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费存放在当地社会保险机构在银行开设的补充养老保险专户,按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利率计息,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费、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费及所得利息,归职工个人所有。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基金在职工因工作需要调动时随同转移,非工作需要流动时根据企业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的补充养老保险办法办理。补充养老保险基金由社会保险管理机构按企业或个人实际缴费的时间记入职工个人账户(卡片)。职工退休后开始支付,职工死亡进也可一次性支付。

八、关于职工流动时养老保险基金的转移

自一九九二年一月一日起,凡参加我省养老社会保险的职工在省内流动时,须转养老保险关系,但不转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经国务院批准按系统统筹的企业职工在我省境内流动以及跨省流动或就业的职工,其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转移根据劳动人事部、公安部劳人劳[1987]20号文件规定精神办理。

九、关于《职工养老保险手册》的使用

自一九九二年一月一日起,参加养老保险的城镇各类所有制企业职工和城镇私营企业职工、城镇个体劳动者统一使用《职工养老保险手册》(以下简称《手册》)。职工个人和企业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费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费均应分别记入《手册》。

1、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在职期间,其《手册》由所在单位负责保管并登记企业、职工缴纳养老保险费的时间、金额。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同时应为每一位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建立社会保险档案卡片,并记录企业和职工实际缴费情况。

职工本人和社会保险管理机构每年应与企业核对一次《手册》的登记情况,并核查签章。核查的具体时间和方法,由各地自行确定。

2、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终止、解除合同,企业应在职工停止工作的当月,将《手册》经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审核后交给职工本人保管。职工调动工作时,随同工资关系转移,由调进和调出单位及时向所在地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办理转移手续。

3、《手册》是劳动部门审批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依据之一,也是支付补充养老保险金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基金的依据。

十、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和管理服务费的提取使用办法,根据国发[1991]33号、苏政发[1992]11号文件精神,由省劳动局会财政厅另行制定。

十一、本实施办法由省劳动局和省财政厅负责解释。

十二、本实施办法自一九九二年一月一日起实行。

关于城乡人口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办法 篇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乌鲁木齐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实施办法的通知 文号:乌政办[2006]237

乌鲁木齐县、各区人民政府,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各委、局、办:

《乌鲁木齐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实施办法》已经

2006年9月16日市人民政府第44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印发,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六年九月三十日

乌鲁木齐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实施办法

第一条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确保对实行计划生育和领取《计划生育父母光荣证》、《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以下简称《光荣证》)家庭的奖励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加快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具有本市户籍的公民和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

第三条 市、区(县)人民政府应设立人口与计划生育奖励专项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专项经费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征收社会抚养费和社会捐助等。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落实工作的领导,人事、财政、农业、民政、计划生育、卫生、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工商等有关部门应配合做好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的落实工作。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要把落实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纳入精神文明单位评比验收和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中,实行一票否决。

第六条 公民晚婚晚育、计划生育和依法领取《光荣证》可享受计划生育奖励优惠。

第七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职工晚婚的,除享受国家规定的3天婚假外,增加晚婚假20天。

再婚夫妻初婚一方是晚婚的,可享受晚婚假。

第八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女职工晚育的,除享受国家规定的90天产假外,增加产假30天。男方可享受护理假15天。

第九条 农牧民晚婚晚育的,减免夫妻双方一年的集体生产、公益事业所筹劳务,或者由乡、镇人民政府给予相应奖励。

第十条 已婚育龄夫妻实行计划生育手术的,享受国家规定的休假:

(一)放置宫内节育器,休假2天;

(二)取出宫内节育器,休假1天;

(三)输精管结扎,休假7天;

(四)单纯输卵管结扎,休假21天;

(五)产后结扎输卵管,在产假基础上增加休假14天;

(六)人工流产的,怀孕不满3个月的休假20天,3个月以上不满4个月的休假30天,4个月以上的休假42天,人工流产同时结扎输卵管的,两项休假合并计算。

第十一条 凡享受第七、八、十条规定的晚婚假、晚育假、护理假及节育手术假均包括双休日,但不包括法定节日,其所在单位应视为正常出勤,工资、奖金和各项福利待遇照发。

第十二条 农牧民实行计划生育的育龄夫妻,免费享受避孕药具节育技术定点服务。

免费服务范围包括发放避孕药具、放置或取出宫内节育器、绝育术及人工终止妊娠术。

第十三条 城镇职工参加生育保险的计划生育育龄夫妇实行

计划生育手术的,其手术费用由劳动社会保障部门按照《乌鲁木齐市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办法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予以支付。

第十四条 夫妻双方均属城镇无业居民的,计划生育手术费用由其居住地街道办事处根据免费服务范围按以下标准予以报销:

(一)放置宫内节育器手术:48元;

(二)取出宫内节育器手术:48元;

(三)输精管结扎术:220元;

(四)单纯输卵管结扎手术:600元;

(五)输卵管吻合复通手术:800元;

(六)人工流产手术,怀孕不满四个月按150元;四个月以上七个月以下引产的按700元。

第十五条 凡享受第十二、十三、十四条中有关人工流产待遇的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生育子女后在哺乳期(180天内)怀孕,做初次人工流产的;

(二)放置宫内节育器后带器怀孕,实施人工流产的;

(三)实施绝育(皮埋)术后怀孕,实施人工流产的。

第十六条 夫妻自愿终身只生育一个子女或终生只收养一个子女不再生育的,在子女满十六周岁前可申请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少数民族夫妻自愿终身只生育或收养两个子女不再生育的,在子女满十六周岁前可申请领取《计划生育父母光荣证》。《光荣证》由女方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发放。非婚生育子女者,依法履行了计划生育法律责任,领取《结婚证》后,符合前款条件的可申请领取《光荣证》。

第十七条 城镇居民领取《光荣证》的家庭应享受下列待遇:

(一)自领证之月起至子女十六周岁止,每月发给不低于10 元的保健费。少数民族享受保健费合计不超过十六周年;

(二)夫妻退休,由所在单位各给予加发本人退休当月工资 百分之五的奖励金,或者各给予不低于2000元的一次性奖励;

(三)对列入社会救济对象的家庭,优先发放社会救济金和 生活困难补助费。第十八条 城镇居民保健费发放原则:

(一)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各类企业事业单位职工,由夫妻双方所在单位各承担50%;

(二)夫妻双方均为个体工商户或一方是个体工商户另一方为无业居民的,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有关规定执行;

(三)夫妻一方有用工单位,另一方从事个体经营的,由用工单位承担50%,另外50%执行个体工商户奖励政策;

(四)夫妻一方没有用工单位或死亡的,由另一方单位全额承担;

(五)夫妻双方均未在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国有企事业单位及非公有制企业工作,也未从事个体经营的城镇无业居民,经居住地社区居委会审核后,由区(县)人民政府发放;

(六)夫妻双方均属下岗职工,下岗时原单位未支付计划生育保健金的,再就业前可持《失业证》经居住地社区居委会审核后,按城镇无业居民由区(县)人民政府发放。

第十九条 城镇职工退休奖励金发放原则:

(一)百分之五退休奖励金以职工退(离)休当月核定的基 本工资为基数计算,以后不再调整;

(二)奖励金从职工退(离)休次月起开始发放;

(三)未到退休年龄,但在国家政策性范围内提前退休(不含提前离岗、假休、内退)、退职、病退的职工可享受退休奖励金;

(四)离异、丧偶前领取了《光荣证》,未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可享受退休奖励金;

(五)再婚家庭曾领取过《光荣证》,再婚后未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持证一方可享受退休奖励金。

第二十条 改制企业、特困企业中领取计划生育《光荣证》家庭的奖励,与现企业保留劳动关系或重新就业者执行在职职工政策,与现企业解除劳动关系者再就业前执行城镇无业居民政策。

第二十一条 农牧民凭《光荣证》享受以下待遇:

(一)由区(县)级人民政府给予不低于2000元的一次性奖励金;

(二)免去夫妻双方一年的集体生产、公益事业所筹劳务;

(三)优先列为重点扶持对象,在项目、技术、信息、贷款、农业生产资料等方面优先提供服务;

(四)子女伤残或死亡,夫妻不再生育或收养子女,且无生活来源、丧失劳动能力的,由其所在乡(镇)人民政府列为“五保户”家庭,给予必要的照顾;

(五)对贫困家庭优先发放各类扶贫资金和贷款,优先安排扶贫项目和科技实用技术培训,优先享受其他扶贫优惠政策;

(六)对采取长效绝育措施的领证家庭由区(县)人民政府给予不低于500元的一次性奖励;

(七)承包土地和划分宅基地,给予优先优惠。第二十二条 农牧民2000元奖励金发放原则

(一)离异前领取了《光荣证》未再婚的家庭,按双方各1000 元的标准发放;

(二)丧偶前领取了《光荣证》未再婚的家庭,按2000元的 标准发放;

(三)再婚后新组成的家庭曾领取过《光荣证》,并不再生育

和收养子女的,一方持证按1000元标准发放,双方持证按2000元的标准发放;

(四)夫妇双方一方是农牧民的,按1000元标准发放,另一 方享受城镇居民的奖励优惠规定。

第二十三条 农牧民终身只生育过一个子女,且子女已死亡、伤残、罹患重大疾病,未再生育或收养子女的,夫妻双方45周岁至59周岁期间,每人每月可享受50元的奖励扶助金。

第二十四条 农牧民只有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的计划育家庭,夫妇年满60岁以后,每人每月可享受50元的奖励扶助金,直到亡故为止。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所规定的保健金、退休奖励金和计划生育手术费按下列办法支付:

(一)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事业单位职工列入职工福利科目开支;

(二)国有企业职工由企业列入成本开支;

(三)非公有制企业职工由用工单位解决,并列入企业成本开支;

(四)城镇无业居民的保健费、农牧民2000元奖励金和计划生育手术费由区(县)政府财政纳入预算支付。

第二十六条 凡符合本办法规定已享受奖励优惠待遇又生育的,自生育之月起停止享受本办法规定的优惠奖励,并追回《光荣证》及已享受的保健费和奖励金。第二十七条 各级计划生育部门要建立健全计划生育奖励优惠家庭的资格认定、资金发放和监督检查制度,确保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的落实。

关于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的实施办法 篇6

临时救助制度是指对因病、因灾等特殊原因,造成生活暂时困难人员给予的一次性、阶段性的生活救助措施。为进一步加大对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力度,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根据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关于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关于临时救助的对象、范围及标准

(一)关于临时救助对象

凡具有本区户口且居住在本区的下列人员可申请享受临时救助:

1、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以下简称低保)对象。

2、家庭月人均收入高于本市当年城市低保标准、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城市居民。

3、因自然灾害或因病及其他突发事件,造成家庭生活暂时困难人员。

4、被评为区以上级别道德模范的困难人员,包括助人为乐模范、见义勇为模范、诚实守信模范、敬业奉献模范、孝老爱亲模范等。

5、民政部门认定的其他困难人员。

(二)关于临时救助的范围及标准

临时救助针对救助对象家庭生活因病、因灾、子女就学或遇到的突发性、特殊性困难,重点对以下几种情况给予救助:

1、低保家庭或低保边缘家庭中因患危急重病或特殊病造成生活暂时出现较大困难的,经其他各种救助帮困措施后,仍难以维持家庭基本生活的,给予适当救助。个人自付医药费30000元以下的(含30000元),救助标准为1000元—2000元;个人自付医药费30000元—50000元,救助标准为2000元—3000元;个人自付医药费50000—80000元,救助标准为3000元—5000元;个人支付医药费80000元—100000元,救助标准为5500元。

2、低保家庭中经考试被国家正式国民教育录取的在读大学生,难予支付学费的(不含自费择校生),救助标准按第一学期学费全额支付。

3、小学、初中、高中的贫困家庭经各种帮困措施救助后,家庭

成员长期患病,基本生活比较困难的,救助标准为1000元—5500元。

4、因自然灾害或遇到突发性、不可抗拒性因素导致家庭特殊困难的,酌情给予救助,标准为1000元—5500元。

5、低保家庭中的婴幼儿童(0——6)岁可享受临时救助,每年不超过600元特殊困难补助费。

6、低保家庭中9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可享受临时救助,每人不超过600元生活护理费。

7、生活困难的道德模范,根据生活困难程度,救助标准1000-5500元;家庭出现重大困难情况,可酌情一次性给予10000元救助。

8、其他特殊情况造成家庭生活特别困难的。

二、关于临时救助的申请

申请享受临时救助的对象,以家庭为单位,自愿向户籍所在地社区居委会提出书面申请,并出具以下证明:

(一)居民户口本;

(二)居民身份证;

(三)收入证明;

(四)在职职工所在单位证明;

(五)民政部门认为需要提供的其他相关证明材料。

申请人所属单位应当为其出具真实准确的收入证明。社区居委会以及工会、残联、劳动等部门管理的困难人员,如符合上述临时救助条件,也可以向其户籍所在地社区居委会提出书面申请。

未成立社区居委会的居民小区,申请人可直接向户籍所在地街道办事处民政科提出书面申请。

三、关于临时救助的受理和审批程序

(一)社区居委会初审

1、社区居委会接到临时救助书面申请后,应当及时提交社区低保评议小组进行评议和入户调查,并在社区进行公示(3—5天),征求群众意见。

2、经初审无异议符合救助条件的家庭,社区居委会要在申请人填写的《北京市临时救助申请审批表》上签署初审意见并加盖公章,会同有关材料上报街道办事处民政科。

(二)街道办事处民政科复核

1、街道办事处民政科接到社区居委会上报的临时救助申请后,要通过入户核查,社区访查等方式,对上报的申请材料逐一进行核查,对符合救助条件的由主管领导签署意见,加盖街道民政科公章,会同有关材料上报区民政局;对经街道审核,不符合救助条件的申请家庭,由街道办事处民政科在30日之内书面通知申请家庭,并说明理由。

2、街道办事处民政科按月填报临时救助资金支出统计表,将享受临时救助家庭情况输入计算机,建立临时救助档案。

(三)区民政局审批

自接到申请人提出书面申请之日起,对材料齐全且符合临时救助条件的家庭,应在30日内办理审批手续。

(四)成立西城区临时救助审批领导小组。

(五)因受灾较重或特殊原因造成家庭生活较大困难的个人,救助款超过5500元以上的和群体群灾特殊事故报临时救助审批领导小组研究批准。

四、关于临时救助资金

本区建立的临时救助资金,通过政府投入以及社会资助等方式筹集:

(一)从2002年建立的2000万元“扶贫帮困资金”和1000万元“爱心助困资金”中,安排100万元作为临时救助资金。

(二)区财政按照当年低保资金5%的比例编制预算,纳入社会救助专项资金支出科目,与医疗救助资金合并调剂使用,实行专项管理,专款专用。

(三)从西城区发行的社会福利彩票所筹公益金中,每年提取一定的比例用于临时救助。

(四)从区接受的社会捐助资金中,每年支付一部分作为临时救助资金。

(五)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为临时救助制度提供资金援助,开展面向低收入人员多形式的临时救助活动。

(六)救助资金的发放,内由街道财政垫付,每半年区财政与街道财政统一结算,各街道承担20%的资金,区财政承担80%的资金。

五、关于临时救助其他事项

(一)救助对象一般每年只申请享受一次临时救助。

(二)救助对象不能如实提供家庭收入状况,采取虚报、隐瞒等手段骗取享受临时救助待遇的,街道要追回临时救助款物,取消再次申请临时救助资格。

(三)从事临时救助管理和审批的工作人员要依法办事,接受社会监督,对工作失职的工作人员要实行责任追究制度。

(四)主动接受审计部门监督管理

1、加强对临时救助资金的管理,严格规范资金的使用和监督。

2、临时救助资金要专款专用。

3、民政局定期向西城区临时救助审批小组公布资金使用情况。

4、对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截留、扣押、挪用临时救助资金等行为依法予以查处。

北京市西城区民政局北京市西城区财政局

关于城乡人口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办法 篇7

《梁平县城乡医疗救助实施办法》已经县第十五届人民政府第90次常务会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一一年七月二十四日

梁平县城乡医疗救助实施办法

第一条

为切实帮助城乡困难群众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实现和谐发展,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建立和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意见》(渝府发〔2007〕75号)、《重庆市民政局重庆市财政局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重庆市卫生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城乡医疗救助工作的通知》(渝民发〔2010〕33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城乡医疗救助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医疗救助水平要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

(二)救急救难,简便易行的原则。救困难群众之所急,方便快捷,及时有效。

(三)突出重点,分类救助的原则。根据救助对象的困难程度和不同病种治疗费用的高低实行分类救助。

(四)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发动社会力量资助、慈善医疗援助、医疗机构自愿减免有关费用等多种形式对救助对象给予医疗救助。

(五)加强配合,共同推进的原则。要加强与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城乡居民医保)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城镇职工医保)的衔接,建立覆盖城乡、互为补充的多层次基本医疗保障体系。

第三条

城乡医疗救助由县人民政府负责,相关职能部门组织实施。

县民政局负责贯彻实施城乡医疗救助政策,负责城乡医疗救助的日常管理和审批工作,与县人力社保局共同确定城乡医疗救助定点服务机构。

县财政局负责做好医疗救助基金的筹集、支付和监管工作,将必要的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县人力社保局与民政局共同选定城乡医疗救助定点服务机构,配合县民政局落实好城乡医疗救助政策。

县卫生局负责对城乡医疗救助定点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严格控制医药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规范医疗服务行为,落实医疗优惠政策,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县审计局、县监察局负责对医疗救助资金的审计监督,确保资金安全和合理使用。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申请救助对象的审查和部分医疗救助资金的发放工作,承办申请接收、调查核实、张榜公布、材料申报等具体工作。第四条

城乡医疗救助范围。

城乡医疗救助实行属地管理,救助对象为具有本县户口的下列人员:

(一)农村五保对象、城乡孤儿和城镇“三无”人员。

(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

(三)在乡重点优抚对象(不含1—6级残疾军人)、六十年代精简退职老职工和襄渝铁路西线伤残民兵民工。具体包括:享受定期抚恤金的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在乡7—10级残疾军人;1954年10月31日前入伍的享受定期定量补助金的在乡老复员军人和1954年11月1日后入伍的享受定期定量补助金的带病回乡退伍军人;享受定期定量补助金的参加核试验和参战退役人员;六十年代精简退职老职工、享受40%定期救济人员、在职参军入伍返乡人员;襄渝铁路西线伤残民兵民工。

(四)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对象。

(五)城乡重度(一、二级)残疾人员。

(六)城镇低收入老年人。即城镇中本人收入低于重庆市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最低标准的60周岁以上老年人。

(七)城乡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包括: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对象、特别扶助对象、农村独生子女四级以下残疾家庭扶助对象。

(八)其他低收入人员。即农村建卡贫困户和家庭月人均收入低于城市低保标准1.2倍以下的城镇人口。

第五条

城乡医疗救助方式及标准。城乡医疗救助采取资助参保、门诊医疗救助、住院医疗救助和临时医疗救助四种方式。

(一)资助参保。医疗救助范围中的前六类对象,由医疗救助基金资助其参保,采取事前救助。同时符合多种资助条件的,按最高一种标准资助。

1.农村救助对象参保资助。农村五保对象和城乡孤儿,由政府全额资助按二档参保,个人不缴费;低保对象、在乡重点优抚对象、六十年代精简退职老职工和襄渝铁路西线伤残民兵民工、重度残疾人员、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对象无论选择一档或二档参保,由政府按当年确定的标准资助,个人应缴费。

2.城市救助对象参保资助。城镇“三无”人员,由政府全额资助按二档参保,个人不缴费;不属于城镇职工医保覆盖范围的低保对象、在乡重点优抚对象、重度残疾人员、低收入老年人、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对象无论选择一档或二档参保,由政府按当年确定的标准资助,个人应缴费。

(二)门诊医疗救助。对医疗救助范围中的前四类对象,实行“定额”救助和“共付”救助相结合的门诊医疗救助,采取医前或医中救助。

1.“定额”门诊救助。对城乡低保对象中的一二级重残人员、需长期维持院外治疗的重病人员、70岁以上老年人,以及农村五保对象、城乡孤儿、城镇“三无”人员、六十年代精简退职老职工和襄渝铁路西线伤残民兵民工、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对象,由县民政局审批后,每人每年享受240元的定额门诊救助金,用于门诊和购药。限额内的救助资金当年有效,不结转使用。

2.“共付”门诊救助。对“定额”门诊救助对象以外的城乡低保对象,以及在乡重点优抚对象,用药目录内的门诊费用经城乡居民医保或城镇职工医保报销后,自负部分按80%的比例给予救助,每人年门诊救助金封顶线为120元。门诊救助金当年有效,不结转使用。

(三)住院医疗救助。住院医疗救助是对医疗救助范围中前四类对象住院治疗给予的救助,不设起助线,不限定病种,实行住院治疗及时审定、及时救助的医中救助。救助对象一年内可一次或多次享受救助,实行医疗救助金总额控制。

1.普通疾病住院医疗救助。救助对象患普通疾病住院治疗,住院医疗费用(城乡居民医保或城镇职工医保应当报销的医疗费用,即报销确认额,下同)经城乡居民医保或城镇职工医保按规定报销后,自负部分(医保报销确认额-医保报销额,下同)在300元内的给予全额救助(一年只能享受一次),超300元的按80%的比例给予救助,全年累计救助封顶线为6000元。

对救助对象未参加城乡居民医保患病住院的,按城乡居民医保报销比例扣除应报销金额后,按上述办法再给予救助。

2.重大疾病住院医疗救助。救助对象患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肿瘤、严重多器官衰竭(心、肝、肺、脑、肾)、先天性心脏病、重症甲型H1N1、糖尿病并发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重大疾病住院治疗的,自负部分在300元内的给予全额救助(一年只能享受一次),超300元的按80%的比例给予救助,全年累计救助封顶线为9000元。

3.特殊人群住院医疗救助。对农村五保对象、城乡孤儿、城镇“三无”人员、暴力精神病人、政府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患病住院治疗,住院医疗费用经医保按规定报销后,自负部分和医保未确认部分按100%的比例给予救助。

贫困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的住院医疗救助按市政府(渝办发〔2010〕263号)相关规定执行。

(四)临时医疗救助。临时医疗救助是对城乡重度残疾人员、城镇低收入老年人、城乡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和其他低收入人员住院治疗给予的救助。临时医疗救助对象患病住院,医疗费用经医保按规定报销后,自负部分超过2000元的,超过部分按50%的比例给予救助,全年累计救助封顶线为4000元。

对城乡低保对象、在乡重点优抚对象(不含1—6级残疾军人)、六十年代精简退职老职工和襄渝铁路西线伤残民兵民工、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对象接受住院医疗救助后,个人负担医疗费用仍然过高,负担额超过10000元的,可申请享受不超过1000元的临时医疗救助,且个人负担医疗费用每超过10000元,增加1000元的救助金,但救助金最高不超过5000元的封顶线,且一年只能享受一次。

上述医疗救助标准,将根据重庆市的相关规定和救助基金量的多少,由县民政局商县财政局、人力社保局、卫生局作适时调整,并报县政府备案。

第六条

下列情况不属于救助范围:

(一)因卖淫、嫖娼、打架斗殴、酗酒、自杀、吸毒、工伤、交通事故及其它责任事故引起的疾病。

(二)器官移植、康复治疗以及在不属医疗救助定点服务机构就医产生的医疗费用等。

第七条

城乡医疗救助基金只对城乡救助对象因病治疗,在城乡居民医保或城镇职工医保规定的基本用药目录、基本诊疗项目以及医疗服务设施目录范围内所发生的费用给予救助。审核确定个人实际负担医疗费用时,应剔除下列费用:

(一)不在规定的基本用药目录、基本诊疗项目以及医疗服务设施目录范围内发生的费用;

(二)参加城乡居民医保或城镇职工医保已报销的费用;

(三)定点医疗服务机构按规定应减免的费用;

(四)参加各种商业保险赔付的医疗保险金;

(五)社会各界互助帮扶给予的救助资金。

第八条

医疗救助申请审批程序。

(一)资助参保的申请审批程序:

每年办理城乡居民医保参保期间,乡镇(街道)社保所要设立困难群众参保受理窗口,医疗救助范围中的前六类对象凭有效证件和证明材料申请参保,并提出资助申请,由民政办对参保对象的资助资格进行现场认定,符合资助条件的,由社保所按规定收取扣除资助资金后的个人应缴纳参保费用,并填写《梁平县资助城乡医疗救助对象参保登记表》。每年12月5日前将参保资助人员信息汇总,填写《梁平县资助城乡医疗救助对象参保登记认定表》,上报县医保局和县民政局。县医保局将乡镇(街道)上报的参保资助人员按规定纳入城乡居民医保范围。

(二)门诊医疗救助金的申请审批程序:

1.“定额”门诊救助金申请审批程序。享受“定额”门诊救助金的对象于每年11月底前向乡镇(街道)民政办提出申请,并提供以下证明材料:

(1)户口簿或身份证、城乡低保证复印件;

(2)农村五保对象需提供五保证复印件;

(3)城乡孤儿需提供孤儿证复印件;

(4)城镇“三无”人员需提供乡镇(街道)的证明;(5)六十年代精简退职老职工需提供《救济证》复印件、襄渝铁路西线伤残民兵民工需提供《伤残证》复印件;

(6)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对象需提供《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鉴定审批表》;

(7)属一、二级重残人员需提供残疾证复印件;

(8)属长期维持院外治疗的重病人员按城乡居民医保认定的病种执行,并提供县级以上医院的病历资料;

(9)其他需要提供的证明材料。

“定额”门诊救助金的申请,由乡镇(街道)民政办初审并填写《梁平县民政“定额”门诊救助金申请认定表》和《梁平县民政“定额”门诊救助金申请认定汇总表》,附相关证明材料复印件,于12月5日前报县民政局审批。符合条件的,发给《定额门诊医疗救助卡》。

救助对象凭《定额门诊医疗救助卡》到县内定点医疗机构或联网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门诊和购药,240元限额内的,救助对象不缴费,由定点医疗机构或社区卫生站、村卫生室垫付。同时由定点医疗机构或社区卫生站、村卫生室工作人员将就医金额、剩余金额在救助卡和台帐上注明,并由对象签字或盖章,同时在《梁平县城乡居民“定额”门诊救助情况一览表》上签字或盖章。医后,定点医疗机构或社区卫生站、村卫生室要及时将救助对象门诊情况录入医疗救助信息管理系统。社区卫生站、村卫生室按月将定额门诊救助人次、金额和《梁平县城乡居民“定额”门诊救助情况一览表》汇总上报上级医院。

2.“共付”门诊救助申请审批程序。

救助对象凭《共付门诊医疗救助卡》到县内定点医疗机构或联网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门诊,并提供户口簿、身份证、城乡低保证、优抚证等相关证件,由定点医疗机构或社区卫生站、村卫生室通过医疗救助信息管理系统录入信息并直接救助,救助对象在《梁平县城乡居民“共付”门诊救助情况一览表》上签字或盖章,定点医疗机构或社区卫生站、村卫生室垫付门诊救助金。社区卫生站、村卫生室按月将共付门诊救助人次、金额和《梁平县城乡居民“共付”门诊救助情况一览表》汇总上报上级医院。

(三)住院医疗救助的申请审批程序

住院医疗救助对象的住院医疗救助申请审批程序与城乡居民医保报帐程序一致,实行网络操作,同步结算、实时救助。

1.诊断核实与本人申请。救助对象持身份证、户口簿、有效的五保证、孤儿证、低保证、优抚证、救济证等证件和相关证明材料到定点医疗机构就诊时,对诊断需住院治疗的,由定点医疗机构出具《住院通知书》,再由患者或其家属持医院《住院通知书》及相关证明材料到户籍所在地民政办提出申请。

2.乡镇(街道)审核与县民政局确认。乡镇(街道)民政办对救助对象的身份进行审核,符合条件的发给《梁平县城乡住院医疗救助通知书》,并与县民政局联系核实救助金余额,县民政局确认后,激活救助对象救助帐号。

3.定点医疗机构录入与救助结算。救助对象将《梁平县城乡住院医疗救助通知书》在出院前交到就诊医疗机构合医办,医疗机构合医办在病人出院前将《通知书号》录入医疗结算系统。救助对象出院结算时,医疗机构凭有效的《通知书号》按救助标准结算并垫付民政救助金。

未参保救助对象住院医疗救助的申请审批,按临时医疗救助的申请审批程序办理。

(四)临时医疗救助的申请审批程序 临时医疗救助对象向户籍所在地乡镇(街道)民政办提出申请,填写《梁平县临时医疗救助申请审批表》,同时提供户口簿、身份证、残疾证、贫困户证等复印件或乡镇(街道)经发办出具的“收入证明”、计生办出具的“计生奖扶对象证明”,以及定点医疗机构出具的《住院通知书》、出入院证明、医疗费发票、城乡居民医保证或城镇职工医保证及住院医疗费用报销单等复印件,由乡镇(街道)民政办审核汇总后,于每月30日前报县民政局审批。临时医疗救助审批后,县民政局及时将救助情况录入医疗救助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管理。

第九条 医疗救助资金的支付。

(一)参保资助资金支付

用于资助城乡医疗救助对象参保的资金,由县民政局审定后,县财政局凭民政局审定的金额在每年1月15日前将本所需参保资助金直接从城乡医疗救助基金专户划拨到县医保局城乡居民医保基金专户。

(二)“定额”门诊医疗救助资金支付

“定额”门诊救助对象由定点医疗机构或联网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垫付的门诊医疗救助资金,每月21日-30日由就诊地所属定点医疗机构填写《梁平县城乡居民“定额”门诊救助情况一览表》、《梁平县民政“定额”门诊救助信息医疗机构汇总表》,连同救助对象的定额门诊医疗救助卡、救助台帐复印件和门诊费用发票(加盖医院公章),提交县民政局审核。县民政局审核后于次月5日前将救助金拨款明细表报县财政局,县财政局复核后直接将垫付的救助金拨付各定点医疗机构指定账户。

(三)“共付”门诊医疗救助资金支付

“共付”门诊救助对象由定点医疗机构或联网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垫付的门诊医疗救助资金,每月21日-30日由就诊地所属定点医疗机构填写《梁平县城乡居民“共付”门诊救助情况一览表》、《梁平县民政“共付”门诊救助信息医疗机构汇总表》,连同救助对象的门诊费用发票(加盖医院公章),提交县民政局审核。县民政局审核后于次月5日前将救助金拨款明细表报县财政局,县财政局复核后直接将垫付的救助金拨付各定点医疗机构指定账户。

(四)住院医疗救助资金支付

已参保城乡救助对象由就诊医院垫付的住院医疗救助资金,每月21日-30日由医院填写《梁平县城乡居民医保住院(民政)结算清单》、《梁平县民政住院医疗救助汇总申报表》,连同救助对象住院费用发票(加盖医院公章),提交县民政局审核。县民政局审核后于次月5日前将救助金拨款明细表报县财政局,县财政局复核后直接将医院垫付的救助金拨付各定点医院指定账户。

未参保救助对象住院医疗救助资金的支付,按临时医疗救助资金支付办法办理。

(五)临时医疗救助资金支付。临时医疗救助资金由县民政局审批后,于次月5日前将救助金拨款明细表提交给县财政局,县财政局复核后按月拨付到乡镇(街道)民政办,再由民政办发放给救助对象。

第十条 医疗救助资金的筹集。建立县城乡医疗救助基金,基金来源为:

(一)上级拨入的城乡医疗救助专项资金;

(二)县财政每年预算安排的城乡医疗救助资金;

(三)县福利彩票公益金安排的城乡医疗救助资金;

(四)社会各界自愿捐赠用于城乡医疗救助的捐赠资金;

(五)城乡医疗救助基金利息收入;

(六)按规定可用于城乡医疗救助的其它资金。

第十一条

医疗救助资金的管理。城乡医疗救助资金实行专账管理,专款专用。县财政局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基金专帐,用于办理资金的汇集、核拨等业务。县民政局建立分乡镇(街道)的资助参保、门诊医疗救助、住院医疗救助、临时医疗救助等明细台帐,用于城乡医疗救助的审核、审批、结算。各乡镇(街道)财政所建立城乡医疗救助资金专帐,用于办理救助资金的结算、支付和发放等业务;民政办建立救助对象资助参保、门诊医疗救助、住院医疗救助、临时医疗救助等明细台帐,用于办理城乡医疗救助资金的结算、审核、报批等业务。

第十二条

定点医疗救助服务机构的确认。

城乡医疗救助定点服务机构与城乡居民医保确定的定点机构相同。县民政局要与其签订医疗救助服务协议,明确双方责任、权利与义务。定点医疗救助服务机构要挂定点标识牌,开设城乡医疗救助与城乡居民医保同步结算窗口,张贴醒目的医疗救助就医指南,有公示栏定期公布医疗救助情况。

门诊医疗和购药原则由村卫生室、社区卫生站、乡镇(街道)医院承担;住院医疗由乡镇(街道)医院、县级医院及市级医院承担。

第十三条

定点医疗救助服务机构或人员为救助对象提供虚假病情诊断证明骗取救助金的,或开具虚假审核材料套取、私分救助金的,处以医疗救助金额1—3倍的罚款,并追究相关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十四条 负责城乡医疗救助工作的相关单位和人员必须严肃纪律,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对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或贪污、挪用、扣压医疗救助资金的,按有关规定处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第十五条 申请城乡医疗救助的对象必须如实提供相关证明材料、配合调查。对弄虚作假骗取医疗救助金的,要如数追回救助金,并取消其获得医疗救助的资格;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其责任。

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2011年7月12日起施行。原《梁平县城乡医疗救助实施办法(修订)》(梁平府发〔2010〕49号)同时废止。

第十七条

上一篇:第二单元 《春天的脚步》教学设计下一篇:建筑设计初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