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收入与就业调查报告(推荐14篇)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社会就业问题日渐突出,且呈上升发展的趋势。就业难问题困扰着很多待就业人员。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今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4.6%,这一数字与往年基本一致。长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而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更再次明确强调,“就业是关系国家发展和人民福祉的大事”,不到20个字的表述,却凸显出国家对就业的高度重视。为了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加强对就业问题现状的了解,我于寒假空闲时期以周边小区为核心做出了一次调查,并通过所得问卷对此进行分析。
二、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的界定对象主要为南充市蓬安县相如镇磨子西街社区。
本次调查以书面调查问卷形式为主,主要在2013年2月1日、2日、3日发放居委会所管辖17个小区居民,以此得到比较可观准确的调查结果。
三、调查结果:
调查问卷共发放150份,最终收回问卷数目为138份,其中有效问卷数目为135份。经最终统计,调查结果显示,其中有在职工作的占90%,退休人员占2%,3%的人现处于无业状态。在就职人员中,对其自身工作满意的占70%,工资在2000—3500之间的有50%,3500—4200之间的有35%,4200—5500的有13%,5500以上的占2%。然而在调查人员中了解政府对于就业和收入方面的政策的与87%。
四、调查结果分析:
1.政府促进就业,提高人均收入水品
蓬安县政府将五年培训规划目标纳入相关部门就业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政府成立工作指导小组,建立就业和创业指导中心,加强指导和协调督促,落实工作责任,层层抓好落实。并出台了《就业培训工作考核制度》,每季度专门安排一次全县性督导工作,做到督前有计划、督时有重点、督后有分析。通过对就业培训工作的督查指导,使各培训机构进一步认识到就业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增强了他们工作的主动性。
2.拥有良好条件,但缺乏创新创业意识
蓬安县相如镇磨子西街社区处于龙角山司马相如古镇山下入口处,拥有良好的交通地理优势,拥有良好的旅游服务业资源,本可以大力开展旅游服务业及附属行业,然而在这方面下功夫的人远远不够,因此导致了经济发展缓慢,人员就业难,工资水品低。
3.留守青壮年少,受教育教育程度影响
大部分青壮年都外出务工,只有极少的留下,因此缺乏发展所需人才。另外一方面,受教育的程度也影响了就业,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萌生一种读书不如工作的思想,因为当今大学教育普及化,大学生数量多了起来,因此社会中出现一大批低教育甚至没有得到过教育的人,他们的就业方向狭窄,从事的工作所需的技术含量相对较少,所得到的劳动报酬就相对低了。
4.收入差距过大
蓬安县相如镇磨子西街社区与相如镇建设路相比,其收入差距有着天壤之别,建设路附近属于蓬安县经济发展区,是大部分商业的聚集地,拥有更为便利的交通,相反磨子西街属于老区,本应该发展的更好,但却被老事物、老格局所局限,近些年被开发的力度不够,导致发展缓慢。
5.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导致养成依赖性
政府出台一系列帮助政策导致养成了依赖性,例如低收入保险、失业保险等等,人们有了依赖,认为不用工作,不用向上发展,政府也会补贴很大一部分,相当于政府帮忙养了一群吃白饭的人,最后政府政策的善意之举演变成了错误之举。
四、解决方案及措施
1.相如镇磨子西街社区的就业问题应该引起街道办事处的重视,要尽快行动起来,合理安排就业岗位,减少失业人员数量,开办培训会,对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工作能力,自身的工作素质,加强各级办事处的就业政策透明力度,通过政府吸引一些公司来参加自主举办的招聘会,主动向招聘公司推荐人才,通过市场调节他们就业。
2.政府应该鼓励自主创业,建立创业指导专家志愿团,帮助经过创业培训后自主创业者,免费开展项目推介、开业指导、场地安排、融资服务、政策咨询、跟踪回访等一站式服务。建立创业项目资源库,广泛征集创业项目,为创业者提供合适的创业项目,提高创业成功率。提供一系列自主创业优惠政策,帮助群众自主创业,带动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对于想创业但没有经验金钱的人,可以提供免费技术指导或者资金信贷等帮助服务,另外应该把龙角山公园这一片旅游风景之地的配套设施完善起来,好帮助服务行业的发展
3.政府应该扩大招商引资,引进外资,吸引人力资源,留住本地青壮年,社区更应该积极配合政府,推荐优秀人才,促进就业,对于没有接受教育或者低教育的人,应该加强社区自己的培训教育,提高工作人员素质,扩大就业面,提高劳动者收入。
4.创造公平有效的市场环境,处理好在初次分配中不公平的问题,相如镇磨子西街是个典型的老商业区,本身拥有的良好条件不容忽视,应该利用好这些条件,帮助自身发展,作为市场的监督者,社区街道办事处更应该保证市场对于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要优化就业结构,平均提高各行各业的收入水品,对于低收入群众要更加关注支持,不断去完善法律法规。
5.政府在完善相关措施,出台相关社会保险制度时应该有针对性的为失业人员或者低收入人员提供有效的,长远的帮助措施,可以采取用实物补贴代替金钱补贴或者给与培训机会已达到治本的目的,这样才能最终杜绝依赖政府补贴,通过自身努力获取更大的经济,正真提高自己的收入生活水品。
1 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少数民族自治县及部分乡镇的少数民族群居地的少数民族人员进行了抽样调查。样本选取依据是:少数民族乡镇(一般是少数民族聚居或散杂居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交通相对不发达。调查范围包括省内的少数民族地区,平阳县青街畲族乡、苍南县凤阳畲族乡、苍南县岱岭畲族乡、丽水市莲都区老竹畲等18个民族自治乡镇及景宁畲族自治县。主要调查方法:深度访谈、问卷法。本次调查共抽取样本数为610人,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和从事职业;经济状况包括年度家庭总收入、收入来源和政府救助等;基本生活包括电视、房屋居住条件等;基本医疗情况包括两周患病率、是否治疗及对选择医疗时的影响因素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被调查者性别构成为男性占54%,女性占46%;年龄结构为2~18岁占14%;18~30岁占18%;31~40岁占27%;41~50岁占16%;51~60岁占17%;60岁以上占9%;经计算,家庭平均人口数量为3.97人/户。
2.2 就业情况
在家务农194人,占46%,外出务工257人,占35%,无业110人,占20%。从中可以看出少数民族地区无业人员仍占全部人口的一定比例,随着城市化、城镇化的发展,城市、城镇要扩容,规划区内的土地被征用的情况,已经波及到了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虽然少数民族地区人员失地都可得到资金补偿,但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原先经济基础落后等原因,致使土地被征用的失地农民就不可能再以种地为职业,处于失业状态;同时,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大量隐性失业也会逐步显性化,使失业人数、比例大大增加。
2.3 收入情况
以调查获得家庭人均数为基础,家庭收入5 000元以下的被调查人员占23.65%(表1)。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6年浙江城镇低收入群体生活状况研究报告》对2006年浙江城镇贫困线进行了界定,根据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计算,2006年浙江城镇绝对贫困线为月人均收入350元,相对贫困线为月人均收入617元。根据浙江城镇住户调查资料,2006年浙江城镇居民收入低于绝对贫困线的人口为22.4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83%,根据调查汇总资料计算,少数民族地区贫困人口比例比城镇人口比例高12.5倍。
从调查可以看出,5.30%的农村人口的家庭年均收入在5万元以上,而有23.65%的家庭年均收入在5 000元以下,两者相差近10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少数民族区地人均收入差距拉大,贫富差距已经进一步显现,共同富裕,共建和谐社会将是政府面临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被调查者中有38%选择外出务工作为收入的主要来源,但仍有39%的被调查者以农业作为主要收入来源,但同时有51%的被调查者选择自己有除农业外的兼业收入,因此可以确定外出务工和在家务农是少数民族地区两大主要收入来源,少数民族地区收入的多元化将是发展趋势。
经过对人均收入1 500元以下人员和5 000元以上人员的方差检验(P<0.0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即6个地区间人均收入存在显著性差异(表2)。丽水地区人均收入低于1 500元的人数最多,占少数民族总人口数的1/5;其次是温州地区;杭州地区人均收入高于5 000元的人数最多,占少数民族总人数的近31.05%,丽水地区最少,只有3.00%的人人均收入高于5 000元。
2.4 医疗保障情况
在医疗保险方面,近年来政府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提高了农村医疗保障程度。本次调查表明,在少数民族地区能够获取医疗保障的人数占总人数的53%,但除近期政府推广实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外,农村的医疗保障体系仍处在低水平状态(表3)。
通过对年家庭总收入与未参加医疗保险情况分层分析得知,没有参加保险比例最高的为年收入5 000元以下的家庭,占61%(表4)。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医疗保障参保比例也在逐步地得到提高,由此可以看出经济收入是影响是否参加各种医疗保障的重要因素。在农村推广医疗保障体系,政府不仅要从经济角度来考虑,更重要的原因是要实施各种转移支付手段,使农村贫困人群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人
2.5 医疗就诊情况
两周患病率是反映医疗服务需要量和身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据本次调查,少数民族地区人口两周患病率为29%,慢性病患病率为19%。
少数民族地区人员在不就医行为的选择中,自感病轻为44%,经济困难为27%,说明自我保健意识和经济方面的原因严重地约束了少数民族地区对医疗卫生有效需求的实现,自感病轻和经济困难构成了不就医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年收入5 000元以下及5 000~10 000元家庭的被调查人员中,感觉经济困难而不就医的比例远远高于年家庭收入10 000元以上的家庭。而在年收入10 000~20 000元,20 000~30 000元,30 000~50 000元,50 000元以上家庭的被调查人员中,自感病轻是不就医的首要因素,分别为35.51%、32.61%、42.86%、46.43%,因此,提高少数民族地区人员的健康水平的方法,就是要有目的地针对不同人群,利用不同的方法,实现健康水平的提高,对于已经富裕的人员而言,更应该注重健康教育活动,充分提高少数民族地区人员健康意识,做好保健及宣教工作。
3 存在的问题
3.1 产业结构单一
农村种植、手工业、打工是其主要收入来源,据调查显示,88%的被调查者认为,农业种植、家庭养殖和打工收入是其家庭最主要的收入来源。由于调查点普遍存在人多地少,适宜种植土地资源少的问题,前两项收入只能解决温饱问题,若无打工收入,少数民族地区的货币收入将会明显减少,直接影响到少数民族人员的生活水平改善,缺乏资金投入农业。二是农业生产条件差,无法实现规模生产。少数民族地区居住条件差,适宜耕种土地少,基本地处山区,根本无法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的农业生产。三是少数民族地区外出务工人员增加,从而导致农村发展后劲不足,来自农业的收入减少,农村劳动力外流。在被调查人员中,有38%的人选择了外出务工,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一方面缓解了人与地的矛盾,另一方面也使农村劳动力锐减,农业生产发展缓慢,这也从侧面说明农业收益低下。
3.2 少数民族经济相对落后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均收入水平不高,与主体民族经济发展差距大。2005年浙江省18个民族乡镇及景宁民族自治县中,少数民族人口的人均收入为占全乡镇人均收入的59%~92%,远远低于当地人均收入水平,比例最低为龙泉市竹垟畲族乡,少数民族人均收入仅占当地人均收入的59%。由此可以看出,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不仅在少数民族成员个人之间的贫富差距增加,民族村镇之间贫富差距也在拉大。
3.3 经济基础脆弱
民族乡村经济发展缓慢,贫困面依然很大[1]。虽然7个民族乡镇均已通过脱贫验收,但这仅仅是低水平、低标准的原始脱贫。而且,以乡镇为单位来计算人均收入,使少数人的富裕掩盖了绝大多数人依然贫困的真实情况,民族乡镇普遍负债运行,大部分民族村是空壳村。如苍南县少数民族大部分分布在欠发达的山区乡镇,在11个少数民族人口超过千人的乡镇中,有9个为欠发达乡镇,其中凤阳、岱岭畲族乡是全省18个民族乡中,人均收入最低的2个乡镇。少数民族群众是贫困地区的贫困人群。2003年全县少数民族的人均收入为1 607元,仅占全县农民人均收入4 362元的38.8%,其中人均收入在1 500元以下的少数民族人口较多。虽然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和家庭已经脱贫,但由于经济基础极为脆弱,随时可能返贫。凤阳、周山、竹里等畲族乡已出现重新返贫的现象。
3.4 医疗保险的覆盖率低,保障覆盖面窄
从少数民族地区医疗保障的调查情况来看,大多数人员仍然游离于社会保障的“安全网”之外。建立社会医疗保障制度是为了规避疾病风险,提高其生活水平和质量,理应受到广大少数民族地区人员的欢迎与支持,但事实并非如此。当前我省已经普遍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政府和集体对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补贴,但是少数民族地区人员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比例仍仅为23%,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民参与积极性差,因为它要求参保人员自负一定比例的费用,而这项费用相对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人员的收入水平而言是比较高的,所以多数人员仍然无法从中受益,没有参与的热情。
4 建议
4.1 积极培育旅游业及特色产业
我省少数民族所处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及少数民族自身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种种特有的民间艺术、民间竞技和民俗形态,加快民族地区的民族风情旅游及资源和生态资源的开发,促进资源升值,是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有效发展的途径之一。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利用,进一步加大开发力度,致力打造特色少数民族品牌;坚持突出产业发展重点,根据资源条件和现实基础,集中力量发展农产品加工、竹木加工、民族医药、水电和旅游等产业实现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以开发和打造民族特色产业为重点,注重多层次、深层次的加工业,政策上要倾向于支持民族特色产品的研发和技术创新,发展拥有知识产权的民族产品,以达到增加少数民族地区人员收入的目的。
4.2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实行各项优惠政策
利用市场机制可以解决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但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1],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需要通过宏观调控和行政力量,来弥补少数民族地区因历史、地理位置等造成的不利因素,可通过国家财政、税收等政策扶持。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农牧业税和农林特产税、投资方向调节税等实行减征或免征;政府可继续发放财政信贷扶贫资金,同时争取国际社会更多的技术和帮助。进一步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投入。扩大投入是实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通过加强资金调度、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设立专项资金等多种办法,逐步加大对民族自治地方的资金投入力度。
4.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状况的好坏对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省的少数民族乡镇地处边远山区,有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仍没有实施村村通道路。要想富,先修路,要增加公路、水路建设的投入,加大少数民族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改善民族地区交通落后面貌,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少数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重要差别是人力资本、知识资本短缺。要缩小少数民族与主体民族的经济差距,必须首先缩小知识差距。它必须依靠提高少数民族的整体素质,在更广的范围内把人力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本。因此,在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优先发展战略[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技术创新,促进少数民族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全面发展。
4.4 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险体系[2]
为解决基本医疗保险之外的医疗费用,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医疗需求,在建立基本医疗保险的同时,应该同步建立和发展多种形式的补充医疗保险,逐步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3]。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是帮助农民抵御重大疾病风险的有效措施。为保证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的顺利开展,目前应根据我省少数民族地区大多经济落后,人均收入水平不高的具体情况,实施由政府在费用负担中居主要地位,按照不同比例由省、地市和县级及少数民族自治县政府分别负担。同时,把少数民族地区人员个人缴纳的保险费用列入个人账户,主要用于支付门诊的费用,发挥制约和积累作用;把政府补贴的资金列入社会统筹,主要支付住院费用,发挥共济作用。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特殊性,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能忽视也不可以忽视少数民族的发展,因此在工作中要结合实际,进一步制定和落实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政策,不断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谢红莉,张国岭,周芬.浙江省少数民族农村贫困地区基本医疗现狀及对策研究[J].温州医学院学报,2006,36(6):598-599.
[2]谢红莉,瞿佳,叶真,等.农村贫困人群救助政策及其效果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6):361-364.
关键词:就业;收入分配差距;计量分析
就业和收入差距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和转型过程中的两大难题。就业与收入分配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从宏观上看,就业是劳动者初次收入分配主要方式,为劳动者及其家人的生存、生活提供了最初的保障。就业是劳动者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前提,一国的就业情况与收入分配差距变动有着重要的相关性。本文从计量经济学的角度对就业和收入分配关系进行分析。
一、指标选取和数据处理
就业指标:就业人数的总量、第二和第三产业就业的总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就业结构)。居民收入分配指标:城镇农村居民收入的相对差距。我国目前收入分配差距主要体现在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之间,所以在此选择了城镇农村居民收入的相对差距来反映我国的收入分配状况。就业结构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变也在发生着转变,考虑就业指标时就要把就业结构这一方面加以分析。本文的收入均采用可比价,从数据的可得性考虑采用1985-2009年的数据且均来源于2010年统计年鉴。
总的就业人数和第二和第三产业就业的总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在数据方面就出现了逐步增长的趋势,显而易见这两个变量序列也为非平稳序列。
从图中明显可以看出我国居民相对收入分配差距大体呈现出了增大的趋势,居民相对收入分配收入为非平稳序列。
非平稳时间序列建立模型会产生“伪回归”的现象。为了防止“伪回归”的现象的发生在此对居民相对收入差距、就业人数和就业结构变量序列进行ADF单位根检验。
由上表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水平上可以认为居民相对收入分配差距、就业人数和就业结构变量序列是二阶平稳序列即I(2)。
二、格兰杰因果关系的检验
上图分别是差分变量滞后两期的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可以在5%的显著水平上认为就业人数的变动是引起居民相对收入差距变动的原因,而居民相对收入差距的变动不是引起就业人数变动的原因。
三、协整检验及协整方程
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就意味着变量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的稳定关系。非平稳时间序列不能直接建立模型,不然容易产生“伪回归”的现象。如果非平稳序列存在协整关系了就可以建立模型不会产生“伪回归”。在此有必要对变量进行协整检验。多变量间的协整检验用Johansen协整检验, Johansen检验有两种方法迹检验和秩检验。有时两种检验会出现不同的结果。下面就是居民相对收入分配差距、就业人数和就业结构变量间的Johansen检验。
Johansen协整检验的迹检验和秩检验都一致表明居民相对收入差距、就业人数和就业结构三个变量之间存在着一个协整关系。存在协整关系的含义是居民相对收入差距、就业人数和就业结构三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标准化的协整方程如下:
XD =-0.000178JY+0.188869JG
(4.0E-05)(0.05475)
从上面的协整方程中可以看出:只是从总的就业人数方面来看就业人数的增加会使居民相对收入分配差距减小,即总的就业人员每增加一个单位,居民相对收入分配差距就会减小0.000178个单位。
从就业结构方面来看,第二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人员的比重越大,居民相對收入分配差距就会越大。第二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人员的比重每增加一个单位,居民相对收入分配差距就会增加0.188869。
参考文献:
[1]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冯煜.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就业问题及其对策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居民收入水平是直接影响市场容量大小的重要因素。居民收入水平一方面受制于宏观经济状况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国家收入分配政策、消费政策的影响。居民收入水平直接决定消费者购买力水平,收入水平高,则购买力强,反之则弱。作为一个学生,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会有自身的局限性,得出的结论也是不成熟的,但我们仍愿意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通过本次调研活动去发现问题和反映问题,这也是我们这次社会实践的最重要的目的。
二、概述
(一) 调查主题:
居民收入调查报告
(二) 调查目标:
理论结合实际,通过调查,进一步了解社区居民收入水平,以及当地收入水平公平程度,在调查过程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从而找出新理念,为当地居民将来生活的改善做出小小的贡献。
(三) 调研时间:
(四) 调查地点:
广州市天河区东圃镇
三、调查意义
(一) 通过本次调查活动,进一步了解某一地区居民收入状况及是否公平合理。
(二) 当代大学生最重要的就是理论结合实践,通过此次调研活动,让我们深入到社会实践中,去体验社会体验生活,磨练自己,同时借此调查活动,增强团队的合作意识,实践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调查分析
广州市天河区东圃镇居民家庭基本情况
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洛伦茨曲线找出了判断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设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和收入分配绝对平等曲线之间的面积为A,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右下方的面积为B。并以A除以A+B的商表示不平等程度。这个数值被称为基尼系数或称洛伦茨
系数(简言之,它的经济含义就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如果A为零,基尼系数为零,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等;如果B为零则系数为1,收入分配绝对不平等。实际的基尼系数介于0和l之间,国际上通常将0.4作为警戒线。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洛伦茨曲线的弧度越小,基尼系数也越小,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洛伦茨曲线的弧度越大。
如果个人所得税能使收入均等化,那么,基尼系数即会变小。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由于基尼系数给出了反映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数量界限,可以有效地预警两极分化的质变临界值,克服了其它方法的不足,是衡量贫富差距的最可行方法,所以,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和普遍采用。
基尼系数是一个用来描述收入整体差距程度的重要指标。它由于给出了反映居民之间贫富差异程度的数量界线,可以较客观、直观地反映和监测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预报、预警和防止居民之间出现贫富两极分化。因此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和普遍采用。但是,基尼系数没有显示出来在哪里存在分配不公。国际上通常认为,当它处于0.3-0.4时表示收入分配比较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过大,超过0.5则意味着出现两极分化。从现实来看,世界各国对基尼系数的运用并不完全一致。国际间,并无制定基尼系数的准则,一些问题如应否剔除税项,应否剔除公共援助受益者,应否剔除非本地居民,或应否加入政府的福利,并没有一致性,以至没有比较的准则。很多国家都是把它与其他因素结合起来,综合判断收入差距。在不少国家,基尼系数都有不同的标准和界线。总的来说,基尼系数只可参考,不能绝对化。
由此可看出,东圃镇居民收入差距在扩大,两极分化情况不乐观。
五、原因分析
(一)政策鼓励原因——地区差异及群体差异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对过去长期存在的平均主义的反思,针对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发展落后、人民收入普遍不高的基本国情,提出了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在这一政策提出后,国家采取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政策,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在投资、财税、外贸等方面都给予东部地区很大优惠,再加上东部地区原有的经济、技术、人才方面的优势,所以东部地区的经济很快进入腾飞阶段,与中西部的经济发展拉开距离。
(二)国家由于财力有限,对低收入者缺乏保障
对低收入者的救助或保障应当是全面的,但当前最主要的是对职工实行最低工资制度。据了解,在已颁布最低工资标准的地区,大部分企业都按规定落实了这一制度,实施情况比较平稳,但也存在一些严重问题,比如由于部分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不景气,政府只能批准他们暂缓执行最低工资标准。连这一最基本的保障措施运行起来都如此困难,更不用说其它的社会保障措施了。所以,在对低收入者进行保障方面,政府也做得非常不够,调控乏力成为城市个人收入差距拉大的又一重要原因。
(三)就业机会的不均等 。
1、您对您的收入是否满意()
A.满意B.一般C.不太满意D.很不满意
2、您家庭去年的月平均收入为()
A.1000元以下B.1000~2000元C.2001~3000元D.3000~5000元E.5000以上、3、您是否关注过收入分配问题()
A很关注B.偶尔关注C.从来不曾关注过
4、您认为当前的收入分配是否合理()
A.合理B.一般C.不合理
5、您认为当前的收入分配是否存在问题()
A.不存在B.有些问题C.问题很严重 6﹑您觉得你所在城市的物价波动是否大()
A.不大B.一般C.很大
7﹑每月的生活必需品支出大概占您收入的()
A.1∕2B.1∕3C.1∕4D.1∕5 8﹑您认为近年来家庭生活过得()
A.越来越好B.略有好转C.基本没变D.越来越差
9、您的精神消费有哪些(可多选)()
A.旅游消费B.看演唱会C.购买书籍D.购买唱片
10、从目前来的收入来看,如果您有余钱您倾向于那些(可多选)
()
购房B.投资C.储蓄D.服务新消费E.生活性消费
11、政府对收入分配是否重视,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A.政府寄予了足够的重视,我对此很满意
B.政府关注不够,希望政府能够多多关心
C.政府对此毫不关心,我恳求政府能够关注一下
12、您对收入差距有什么看法()
A.收入差距不大,社会状况良好
B.收入差距有点大,是社会不安定的重要因素
C.收入差距很大,已经影响大了社会和谐安定
13、您认为解决收入分配问题那些是最重要的()
A.提高低收入者收入
B.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C.调节过高收入
D.扶贫济困和社会救济
E.扶持就业创业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收入正逐步增加,农民生活水平也相应提高。通过对同村农民收入情况的调查,结合自己家中收入情况,我认为去年我村农民收入情况主要在以下几方面,此外,通过综合概括统计,写出次调查报告。
由于粮价上涨,稻谷、大米价格都比往年同期高得多。稻谷由往年0.3~0.4元/斤上升到去年的0.6~0.7元/斤,不管是早稻或是晚稻,价格十分可观。一般的农户,种上4~5亩田,就可收获3000多斤大米,留下口粮,大概可卖2000多斤获1000多元,一年两季水稻,一般都可通过种水稻卖2000多元,若是种田较多的农户,卖稻谷有时可达4000~5000元,这是一份可观的收入。粮价上涨,粮食的价值不言而喻,农民的重要性也从中显现。所以,我认为粮价上涨,对农民较有利。正因如此,农村居民收入较往年一般都有所提高。
其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饮食的追求也提高了一个档次,对肉类的需求也有所增加。去年全年,市场上猪肉的价格都久高不降,常维持在8元/斤,比往年的5~6元/斤高得多。猪肉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在市场价值规律自发的`影响下,猪价自然上涨。这对于饲养猪的农民而言,又是一件幸事。一般的农户,都会喂养两头肉猪,待饲养到200斤左右,将其卖出,便可卖2000多元,除去成本,大约每次就可以赚1000多元。那些喂有母猪的农户则更是幸运,全年一个母猪最少能产两窝小猪,有时还能产三窝。对于30斤左右的小猪,价格维持在8.5元/斤左右,因此每窝小猪便可卖3000多元,除去买饲料的成本,每窝小猪最少也可赚2000余元。村里几家农户都称,去年养猪都大大地帮了他们一把。可见,养猪可致富也并非虚言。
在农作物种植产业上,村中种植南瓜的几户人家都获利匪浅。去年年春,村里人传得沸沸扬扬,都宣称要效仿邻村种植南瓜,因为大家听说邻村好多户人家都种南瓜,而且利润很大,成本低。后来听到南瓜种子要18元钱一两,大都退去了此意,只有极少数人家下了决心,种起了南瓜,通过实践,种植南瓜果然是有较大利润。不仅如此,种南瓜成本并非很高,比种芝麻低得多,且不需要隔一段时间便去锄草,只需施肥一次便可,之后便可置之不理,“坐享其成”。
虽然南瓜价格较低,只有0.2~0.3元/斤,但它产量高,它不比西瓜,一年只结一次果。大致来说,南瓜可结两次果,亩产每次都可达2000~3000斤,除了七月份可收获一次,秋季又可丰收一次。只需于丰收时节精心守护,防止他人偷盗去卖即可,平常时候,大可不闻不问。
相反,一些农户遵守“陈规墨矩”,不敢“越雷池一步”,更不敢有丝毫创新,他们只知道遵守长辈“教训”,踏踏实实种芝麻。虽然芝麻价格高贵,甚至曾达4元/斤的高价,但种芝麻产量低。去年同村农民中有人种了好几亩地的芝麻,到头来由于干旱、虫害,大抵只能收获300~400斤芝麻。并且需隔三差五地去锄草、施肥,从小到大都需精心呵护,稍有不慎,便会枯死、遭瘟疫或是落花落果。总之,种南瓜每亩至少可获利1500元,而种植芝麻利润并不大。
同样,种花生、油菜等也有可观的收入,花生价格与往年相比,提高很多,可达1.2~1.5元/斤,种上二亩地的花生也可获利1000余元,虽然也需摘扯、施肥、施药,很是麻烦,但与种芝麻相比还是较轻松的了。
除了以上所说的收入来源,一些农户还承包鱼塘,饲养鱼苗,到了年底也有可观收入。一般的,农民收入情况大抵如此,但我村去年除此之外,农民还有其它收入。
去年8月份,国家要修筑一条直通铁路的公路,要征用我村一大片土地,很多良田、沃土都要被征用。幸而量地而赔,无论是良田还是土地,每亩补助4000元,土地每亩每年800元,持续30年之久。很多农民被占用土地,都获得了补偿金,并且可持续30年,良田征用是一次性原则,既费用一次偿还,每亩4000元,一些农户被占用1~2亩良田,得到了7~8千元的赔款。
国家修桥筑路,量地对农民进行经济补偿,虽说是与变卖土地无异,也只是一时之利,对农村居民长久无利,但这也可算是其去年的一项收入。
现今农村居民种田、耕地面积逐渐减小,很多农民长年在外打工,家中只种有够吃的水稻,根本没打算以此为生。因此,如今真正以种田、耕地为生的农村居民人数正逐步减少。很多农民只在农忙时节在家劳作,平常时候都外出工作,以满足生活上的需要。所以我认为中国虽为农业大国,以水稻为主要农作物,粮食出口量也会下降。这也许是一件幸事,因为农业上人员的减少将意味着工业上将有更多的劳动力,可能会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发展;但这也可能是一件坏事,因为如今市场上下岗职工人数久久居高不下,市场上原本就有很多闲余劳动力,农村居民若仍一心向往城市的生活,放弃耕种,那么很可能使我们最基本的农业生产水平下降。
广东居民收入现状及构成分析
2015年,广东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859元,居全国第六位,“十二五”期间年均实际增长7.8%,略低于8.5%的GDP年均增速。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4757元,居全国第五位,比2010年增长45.4%,年均实际增长7.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360元,居全国第七位,比2010年增长69.3%,年均实际增长9.0%;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6年的3.03进一步缩小到2.60。从收入构成看,2015年,广东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19878.2元,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1.4%,是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对居民收入的贡献最大,达66.2%,是拉动居民增收的首要因素,但增速仅为7.8%,是四类构成中最慢的;人均经营性收入3748.1元,占比为13.5%,同比增长8.4%;人均财产净收入2683.2元,占比为9.6%,同比增长12.9%,对收入增长的贡献率比经营性收入高出0.8%个百分点,逐渐成为促进居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人均转移净收入1549.4元,占比为5.6%,同比增长9.8%,在四类构成中增长较快。(详见下表)
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局。
广东居民收入增长面临的困难及原因分析
一是受经济发展态势影响,居民收入增幅有所回落。居民收入与当地经济发展具有正相关关系。如图1,新常态下,广东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情况基本与GDP增长情况保持同步,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GDP增速相差1.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GDP增速仅相差0.3个百分点。经济增速下行和产业结构调整,对城镇劳动力的需求放缓,农产品价格预期下降,消费者对市场信心不足,对不同群体收入产生不同程度影响,导致整个城乡居民增收难度加大,增幅有所回落。
二是受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影响,居民收入提振难度较大。广东经济发展模式以外源性为主,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收益通过各种形式流出到境外,导致居民增收难以与GDP增长保持同步。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对广东外向型经济冲击较大,对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影响深远。从2009-2015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速看(见图1),尽管在2012年出现一次幅度不小的反弹,当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比上年高出2.4个百分点,但从整个阶段看,广东城乡居民收入增幅一直处于疲软下滑的态势。
三是工资性收入存在历史欠账,影响居民整体收入提升。工资性收入是居民收入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广东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基数低,增速慢是制约居民增收的重要原因。2015年,广东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26136.9元,比增7.5%,低于北京和上海;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仅为6724元,增速为8.1%,绝对值不到北京、上海等地的一半。2006年,当广东GDP增速达14.8%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仅为6.5%,其中工资性收入为13032元,比增6.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速为6.4%,其中工资性收入为2906元,仅为北京的55.7%。
四是收入分配格局有待完善,居民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存在提升空间。近年来,广东政府收入在初次分配环节和再分配环节的增速都比较快,2014年分别达到15.1%和12.9%,挤压企业收入和居民收入增长的空间。从表2显示的数据看,广东城镇居民转移性净收入不仅远低于北京、上海、江苏等地,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广东居民财产性净收入规模较小,2014年仅占初次分配总收入的2.5%,同比下降1个百分点。
(一)xx社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工资性收入贡献最大
从至今我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持续稳定上涨态势。三年来人均可支配收入呈现出持续稳定上涨态势。较20相比增加了2048元,增长20、9%。拉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工资性收入的增长。近年来,随着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及各类津贴补贴政策的落实到位,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呈现快速增长。从20城镇居民人均家庭总收入构成情况来看,所占比重最大的是工资性收入,人均8000元左右,同比增长7、3%,占到了城镇居民人均家庭总收入的59%,成为拉动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主要因素。其次为转移性收入,人均2561元,同比增长0、7%,占总收入的27.0%。位居第三的是经营净收入,人均1464元,同比下降8.1%,占总收入的9.0%。[莲 山课件]
(二)高低收入差距依然明显,但呈现逐步缩小态势
根据近两年城镇居民抽样调查数据资料,将被调查的城镇居民家庭按其收入五等分组,各组所占比重为20%,由低至高排列,分别为低、较低、中间、较高和高收入组,然后对五组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进行分析。首先从增速上来看,年,全部被调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610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569元,增长了6.0%。其中,低收入组增加了690,增长14.4%,;高收入组增加了510元,增长了2.9%。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相对较低,但增速却相对较高。
(三)不同行业收入差距较大
从各行业在岗职工收入水平看,不同行业收入水平不尽相同。其中,服务行业收入水平相对较低,而垄断行业收入水平较高。将我州各行业收入及人员情况根据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进行由低到高排序,其中最低收入行业是住宿餐营业,其年平均工资是10569元,最高收入行业是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其年平均工资是26940元,两者相差16371元,比值为1:2.5。
(四)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近年来,xx县结合实际,制定了一系列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措施和实施方案,扩大了失业保险保障范围,将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医疗保险参保范围由单位扩展到个人,启动并着力推进工伤、生育保险工作的发展。
七、居民收入现状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些年安康居民收入实现稳步增长,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但在诸多方面依然存在问题,突出的体现为:
1、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至年五年间,锦州市GDP年均增长10.1%,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8.5%,而xx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4%。居民收入滞后GDP 2.7个百分点,滞后于财政收入11.1个百分点。
11月8日,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就收入分配改革问题作出安排: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目前,收入分配失衡体现,政府、企业、居民三方利益分配中,政府财政收入比重逐年上升,而居民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却是持续下降。关于两个比重,十八大报告指出,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收入分配不均的原因分析
收入分配中,最主要的是中国经济结构从劳动者报酬占比较高的农业向占比较低的非农业转型。随着经济发展,农业在经济中所占的权重降低,劳动者报酬占比自然降低。未来随着服务业的发展,劳动者报酬占比又会上升,因为服务业中劳动者报酬占比高于制造业。
其次是国有企业的改革。总的来说,国有企业中的劳动者报酬占比要高于非国有企业,随着国有企业在经济中所占份额降低,劳动者报酬占比也会下降。然而,国企改革大大地提高了经济效率,所以我们也不应干预。
第三是垄断程度提高。垄断企业中劳动者报酬占比较低,因为尽管垄断企业中员工的收入相比非垄断企业较高,但其利润高得更多。如果垄断势力增加,劳动者报酬占比也会下降。这是我们应该去改变的。
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的现实路径
在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我国面临的严峻现实是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因此,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已成为当下改革攻坚的重点。近年来,我国取消农业税,每年减轻农民负担1335亿元;连续上调最低工资、基本养老金,大幅提高国家扶贫标准和城乡低保补助水平;将个税起征点提到3500元,明显减轻工薪阶层税负„„
缩小收入差距应从提高劳动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范分配秩序、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等四个方面来推进。目前,我国经济增长趋缓,面临下行压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很可能已经到了收入分配不改革就不能继续发展的阶段。为此,只能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减轻税负,缩小差距,树立鼓励实业,鼓励创新,鼓励劳动的利益分配导向,转变增长方式,促进产业升级,实现科学发展。收入分配改革的未来发展展望
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中国实行的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与之相适应,其分配方式也就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方式。改革开放以来,这样的分配方式体现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调动了企业积极性,强化了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改革的目标是“两个同步”、提高“两个比重”,即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改革的原则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公平和效率,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实现路径是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通过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中国经济的下一个5至10年,相信将是中国能够赢得经济发展主动权的五到十年。我们期待在中国未来的发展对策中,看到更为清晰的对策求新、发展求实的图景,加快收入分配改革的步伐,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保障水平。
在研究现阶段的收入分配问题时, 需要特别关注两个重要问题, 一个是收入差距的问题, 另一个是收入分配公平度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既有联系, 又有不同。收入分配差距更多的是反映收入分配的结果, 而收入分配公平度更多的是强调收入分配的机会和过程是否公平。收入分配过程的不公平会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 但并不是所有的不公平都能反映到收入差距之中。因此, 想要全面而准确地判断收入分配状况, 就需要对收入差距和收入分配公平度都进行深入的分析, 而不是将两个问题简单地混淆在一起。
2 机会不均等导致收入差距拉大
2.1 就业机会不均等导致收入差距拉大
如果自然人就业机会不均等, 相当于收入分配的起点就不公平, 收入分配自然是不可能公平的。我国目前在就业机会平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 部分就业岗位存在限制, 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平等地获得就业岗位, 比如进城打工的农民不能享受和城市居民平等的就业就会, 只能从事一些非正规的工作。其次, 存在同工不同酬的问题, 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平等地获得劳动收入, 如部分进城打工的农民虽然从事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工作, 但不能获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工资待遇。
2.2 生活环境不对等导致生活差距拉大
我国目前在生活环境对等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在同一生活环境中, 生活成本存在差异, 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享受平等的生活环境。比如外地人口为了使子女可以享受和城里人或本地人相同的教育, 要支付更多的学费以及借读费、赞助费等各种额外的费用。此外, 各种人为因素破坏了生活环境, 导致“有关系”的人能以低于市场平均价格的支出获得产品和服务, 在不平等的生活环境中处于优势地位。
2.3 社会保障不完善导致社会差距拉大
在现实中, 由于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到平等社会保障, 这就导致人们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存在很大差异。有的人为了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需要支付大量的成本, 有的人只需要支付很小的社会成本就可以享受到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 还有的人可能根本就享受不到基本的社会保障。人们在社会保障方面存在差异, 相当于进行了一次收入再分配, 那些不能享受到社会保障的人们, 当他们面对意外和大病医疗时将付出更多的成本, 这无形中大大降低了这部分人的收入水平, 造成了收入分配不公, 拉大了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
目前主要有如下社会保障方面的问题导致了分配的不公。首先, 我国的社会保障存在明显的二元结构, 农民及农民工基本上处于社会保障制度的边缘, 不能或很难享受到和城镇居民相同的社会保障。其次,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保障政策和保障程度的不统一, 人们不能享受到同等的社会保障, 即使同样生活在城镇并且都具有城镇户口, 也会由于工作性质的不同而面临不同的社会保障。这些潜在的社会问题, 将导致分配不公的问题日益增加。
2.4 公共产品使用不均衡导致收入差距拉大
人们在研究收入差距时往往更多地关注体现为私人产品的货币收入差距和财产差距, 其实, 人们在公共产品使用上的差距也会带来收入差距, 公共产品是由政府利用纳税人的钱建设的, 因此, 每个纳税人都应该平等的使用公共产品。不过, 在现实中很难做到这一点。我国目前在公共产品的平等使用方面, 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首先, 我国在公共产品提供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二元结构。其次, 在公共资源的分配过程中存在一些人为的影响因素, 这些都导致了人们并不能平等的使用公共产品。
3 体制缺陷导致收入差距拉大
从收入分配体制的角度判断收入分配的公平性, 重点关注的是收入分配体制中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如果存在体制缺陷影响收入的公平分配就认为发生了收入分配不公。我国的收入分配体制伴随经济体制的转轨, 一直处在变革和完善中, 体制中存在缺陷, 导致非市场化的因素干扰收入分配, 造成了收入分配机会和过程的不公平, 影响了我国正常的收入分配秩序, 产生了收入分配不公, 进而带来了收入差距的不合理扩大。
3.1 行政权力参与收入分配
“权钱交易”的腐败行为是引发收入分配不公的重要体制之一。
3.2 垄断利润转化为不公平收入
通过行政垄断获得垄断利润, 然后再将利润转化为个人收入, 是造成收入不公的又一个重要体制原因。
3.3 城乡分割造成不合理城乡差距
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 是影响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体制原因。直接导致广大农民不能与城镇居民平等就业, 平等获得收入, 整体收入水平低于城镇居民, 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不合理扩大。由于体制原因, 农民工很难进入城市正规部门中工作, 而且工资要低于城市居民, 还被排斥在社会保障之外, 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造成了城乡居民收入起点不平等。
3.4 地区政策导致地区间收入不平衡
我国在发展过程中所采取的一些地区倾斜政策、地方保护主义政策等政策, 成为影响地区差异的另一重要体制原因, 直接导致了各地区间不平衡发展, 引起了收入分配不公, 进而导致地区间收入差距扩大。
4 解决分配不公问题的政策选择
4.1 分配不公是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是收入分配不公和收入差距过大两个问题同时存在, 我们认为收入分配不公是现阶段影响收入分配的首要问题, 需要首先解决,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收入分配不公是引起收入差距过大的重要原因;
解决收入分配不公是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突破口;
人们对收入分配的不满情绪更多地集中在收入分配不公;
盲目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可能会影响到正常的收入差距。
4.2 分配不公问题的解决途径
收入分配不公是收入分配问题中首先和必须要解决的,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推进政府体制改革, 避免行政权力转化成不平等收入;
消除行政垄断, 避免垄断利润转化成不平等收入;
促进机会均等, 避免机会不平等带来收入不平等。
要想改善收入差距过大的现象, 就要从产生问题的源头抓起, 逐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 解决我国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忽视收入分配不公的影响, 盲目采取一些措施调节过大的收入差距, 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 还可能导致新的分配不公, 破坏一些原本合理的收入差距。因此, 首先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 在现阶段更加可行, 是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摘要:收入分配不公是引起我国收入差距过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一段时期, 那些拥有特权可以依靠体制漏洞和不平等机会获得高收入的群体迅速积累了财富, 而那些受到政策影响失去公平机会的群体没有分享到改革的成果, 这就导致了收入的分配不公, 进而带来收入差距的不合理扩大。
关键词:分配不公,收入差距,城乡居民收入
参考文献
[1]郭晓丽.浅论收入分配差距问题[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
[2]张鑫.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及其成因的演化路径研究[D].辽宁大学.2009, (11)
[3]王欢.我国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公平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 (6)
[4]宁德业.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公平问题研究[M].第1版.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
[5]蓝春娣.论社会保障制度的再分配效应[D].陕西师范大学.2005, (4)
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与收入的典型相关分析
一、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与收入结构的典型相关分析 典型相关分析是研究两个随机向量之间相互依赖关系的`有力工具,因此可以利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分析各项消费支出同各项收入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本文共采用了16个变量,其中有12个自变量,分别是食品支出、粮食支出、在外用餐支出、衣着支出、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耐用消费品支出、家务服务支出、医疗保障支出、交通通信支出、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居住支出以及杂项商品和服务支出,以表示消费支出结构.另外有4个因变量,即工薪收入、经营性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以表示收入结构.分别用和的全国30个省市的截面数据进行分析(不包括西藏).
作 者:张宇辉 曹颖琦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经济学院刊 名:经济论坛英文刊名:ECONOMIC TRIBUNE年,卷(期):“”(10)分类号:F12关键词:
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促进收入分配公正
收入差距的扩大已成为现阶段改革开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就非自然因素造成的收入差距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矫正对策,以化解由此造成的经济社会风险,切实实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以期改革营造良好的、稳定的社会环境.
作 者:许锋 XU Feng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刊 名: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3) 分类号:F13/47 关键词:收入差距 成因 对策一、德宏州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概况
德宏作为云南省西部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 辖2市3县50个乡镇336个村委会3 855个村民小组, 世居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傈僳族五大民族, 具有“边疆、山区、民族、贫困”四位一体的现实。长期以来, 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共同生活在这片土地, 由于历史原因、个体差异、自然条件等因素, 各民族社会发育程度不一, 导致德宏州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落后。近年来, 伴随国家经济战略西移, 西部大开发、沿边开发开放、兴边富民等一系列战略举措的实施, 德宏州整体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正逐步缩小, 但不同区域间、群体间仍存在差距。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 763元, 比2006年的1 687元增加了1.82倍, 年均增长率达18.89%。 (1) 然而, 德宏州、县 (市) 以及乡镇的农民收入水平差距较大。从县市来看, 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是盈江县 (6 201元) , 是最低的梁河县 (3 543元) 1.75倍, 二者差距为2658元;从乡镇来看, 最高的是盈江县太平镇 (8 030元) , 是最低的盈江县苏典乡 (2 372元) 3.38倍, 二者差距高达5 658元。 (2) 由于受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民族习俗与宗教信仰差异、经济生产方式与社会发展差异等现实的影响, 农民之间的贫富差距逐步扩大, 已然成为阻碍德宏州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突出问题。
二、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的聚类分析
(一) 因子分析
结合德宏州农民收入相关数据及农业发展地域特征, 选取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X1) 、农民人均纯收入 (X2) 、人均耕地面积 (X3) 、农田有效灌溉率 (X4) 、非农从业人员 (X5) 、农民人均粮食产量 (X6) 等六大指标, 构建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分类特征指标体系。首先, 对样本进行因子分析适宜性检验, KMO检验结果为0.701>0.600, Bartlett’s球形检验结果为0.000<0.050, 说明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其次, 构造因子变量, 运用SPSS软件, 将原始的50个指标由特征值大于1的5个公因子来解释, 其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9.9%, 能够较好覆盖全部指标的信息, 样本适用于因子分析。第三, 以公因子特征值方差贡献率作为加重权数反映德宏州50个乡镇农民收入水平的综合测评得分, 测算模型为:
F=44.906F1+24.716F2+18.049F3+11.815F4+8.478F5
(二) 聚类分析
选择欧氏距离作为该面板数据的相似性指标, 采用Ward最小方差法实施聚类分析, 得到德宏州50个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面板数据的聚类树形图。
依据因子得分与聚类树形图, 可将德宏州50个乡镇农民收入状况分为五类 (见下页表) 。
从聚类分析结果可知, 依据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标, 对德宏州50个乡镇的收入水平进行五等分归类。第一类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特征值6 059元, 属于高收入的乡镇:6个, 勐卯镇、平原镇、太平镇、弄璋镇、旧城镇、新城乡;第二类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特征值4 542元, 属于中高收入的乡镇:13个, 轩岗乡、芒市镇、勐秀乡、户育乡、弄岛镇、畹町镇、盏西镇、景罕镇、风平镇、遮放镇、姐相乡、那邦镇、章凤镇;第三类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特征值3 585元, 属于中等收入的乡镇:10个, 芒海镇、西山乡、五岔路乡、油松岭乡、陇把镇、勐戛镇、江东乡、遮岛镇、铜壁关乡、城子镇;第四类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特征值2 971元, 属于中低收入的乡镇:17个, 三台山乡、芒东镇、芒章镇、支那乡、卡场镇、护国乡、中山乡、勐养镇、九保乡、曩宋乡、河西乡、勐弄乡、昔马镇、户撒乡、清平乡、王子树乡、勐约乡;第五类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特征值2 315元, 属于低收入的乡镇:4个, 苏典乡、平山乡、小厂乡和大厂乡。可以发现, 德宏州50个乡镇农村居民收入的整体水平不高, 但区域差距较大。从绝对差异来看, 对高收入乡镇和低收入乡镇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比较, 2010—2012年它们之间的差距维持在2.6倍左右, 且二者的差异还有不断上升的趋势。随着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加大, 必然会加快农村居民总体收入差异的扩大速度。
单位:元
注:“特征”为该类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值, 采用2010—2012年共三年平均。
选取2012年作为典型年份, 通过方差分析法对各类均值进行比较发现:五类乡镇的人均收入统计检验差异显著 (显著水平0.05) 。第一类乡镇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 619元, 是第五类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 (2 794元) 的2.72倍;是第四类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 (3 666元) 的2.07倍;是第三类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 (4 469元) 的1.7倍;是第二类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 (5 451元) 的1.3倍。 (1) 这也说明了高收入、低收入的乡镇农民收入水平差异很大, 接近3倍;而中等、中高等收入乡镇的农民收入差异相对较小, 接近1倍。靠近州府芒市、瑞盈陇口岸的乡镇, 具有水土、林木资源优势的乡镇, 能够获得国家省长期扶持的乡镇, 其农民收入水平较高;反之, 地处高寒山区或峡谷陡坡地带的乡镇, 农田、林地等人均资源占有量小的乡镇, 其农民收入水平偏低, 这也表明了受资源、区位、经济、政策等多重因素影响, 不同乡镇间农民收入水平存在很大差异, 且其差距有扩大趋势。
(三) 结论
地理空间理论认为, “经济增长在空间上并非均匀分布, 而是以不同强度分布在地理空间中, 导致了地理空间的差异性”。通过对德宏州50乡镇农民收入区域类型聚类的结果, 证明自然资源禀赋和生产要素拥有量的不同,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德宏州区域间不可能保持完全相同的经济增长速度, 不同区域间农民收入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性。验证结论与德宏州地域特征和自然资源分布基本吻合, 这充分说明了, 收入水平的高低不仅与地势和资源分布相关, 也表现出与地方经济发展程度和基础设施水平的密切关联。
三、缩小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距的思考
(一) 发展特色产业, 培育专业乡镇
结合德宏州现实, 分析乡镇生态、资本、人力资源优势, 进行分类施策。努力挖掘乡镇资源潜力, 重点发展特色产业, 依托特优农产品, 合理布局农产品生产加工制造基地。坚持以资源优势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因地制宜, 打造和培育种养加工的专业乡镇。一类是对耕地多、有效灌溉率高, 适宜耕种粮食作物的区域, 打造种植粮食专业乡镇。二类是对旱地多、降水量偏低, 利于甘蔗和茶叶生产的区域, 打造种植蔗茶专业乡镇。三类是对土质较好、气候适宜, 利于瓜果蔬菜种植的区域, 打造种植瓜菜专业乡镇。四类是具有独特经作果品, 适宜规模生产的区域, 培育种植特色果品乡镇。五类是牧草地资源丰富, 具有特色畜牧品种的区域, 培育养殖专业乡镇。六类是加工制造专业乡镇。即处于交通要道、基础设施较完善, 宜于吸引工贸企业入驻的区域。七类是劳务输出专业乡镇。即人口密度大, 人力资源开发潜力大的乡镇, 要加大劳动技能培训, 有计划有组织向外输出劳动力。八类民族人文优势乡镇。即具有独有少数民族、风景人文资源的优势, 打造民族人文生态风景名胜区。突出乡镇优势, 挖掘后发潜力, 促进乡镇发展、农民增收。
(二) 整合资源, 实施易地搬迁工程
针对处于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范围内, 具有水土资源、生态环境良好, 森林覆盖率高、林木经济有开发潜力的;水资源覆盖率高, 作为饮用水源、发挥水源涵养保护的乡镇, 坚持禁止开发、优先保护、永续发展的原则, 实施移民搬迁、整村推进工程, 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和就业渠道畅通。通过空间整合、区域重塑、群体融合等手段, 实现迁移农民的生存环境、生活空间、村落再造, 为其重建创新生活圈。综合乡镇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未来发展潜力等因素, 按照联动发展、辐射周边的原则, 将乡镇低收入群体脱贫、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 确保农业可持续生产、农村经济社会和谐, 均纳入新农村建设的范畴内[1]。加大易地搬迁扶贫力度, 对资源负载过重、发展空间狭小或基本丧失生存条件的贫困自然村, 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和保障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前提下, 采取小规模集中、插花安置方式等方式就近搬迁安置。鼓励和引导低收入农民向具备经济实力与就业容量、能够吸纳剩余劳动力的城镇转移, 建立政策引导、项目带动、社会参与、企业介入、移民开发运行机制等发展对策, 以保障生态移民生产生活的稳定[2]。
(三) 培育龙头企业, 提高农产品品牌效应
龙头企业是推进乡镇产业化发展的重要牵动力, 政府要重点扶持和培育通过制订各种优惠政策给予龙头企业持续支持[3]。依据地区现实, 乡镇产业特色, 政府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进行农产品初、深加工制造, 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加工制造布局。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优化农产品品种、品质, 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 提高乡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形成区域特色农业的产业化, 逐步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通过农产品品牌效应, 提升农产品价值, 实现农超对接, 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逐步提高农民增收致富和组织化的能力。推广节水节约土地的农业新科技, 提高乡镇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含量。积极采用旱作农业栽培技术, 尝试农林间作、作物套种、农牧结合等模式, 提高水土、林牧资源的利用率, 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和生产技能, 引导农民发展绿色、生态、高效农业, 最终实现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同步。
(四) 转变政府职能, 发挥引导服务作用
政府要实现角色转换, 以农户及龙头企业获取潜在利益的内在愿望为动力基础, 在尊重农户及龙头企业意愿基础上, 为其提供必要引导、扶持和服务。对扶贫开发、退耕还林等项目资金统筹安排, 向农业特色产业倾斜[4]。尤其要正视民族差异性, 把握民族心理, 遵循民族习惯, 给予少数民族特别关注和重视, 制订发展规划、实施步伐、推进措施, 持续提升其自我发展能力, 确保少数民族人口生存和发展。此外, 政府要按照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要求, 在保证质量的条件下加快推进乡镇农村产权的登记、确权、颁证, 规范农地承包和林地流转, 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 提高资源开发有效利用率, 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保障农民应有权益。
摘要:新时期, 较大的区域间收入差距所带来的负效应, 逐渐影响了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健康发展和农民生活稳定。从农民收入角度出发, 对德宏州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实施聚类分析, 证实由于自然资源禀赋和生产要素拥有量的不同, 决定了德宏州乡镇之间的经济增长速度不同, 其农民收入水平有着很大的差异性。结合当地实际, 提出培育专业乡镇、实施易地搬迁工程、培育龙头企业、转变政府职能等对策, 缩小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距。
关键词:农民收入差异,聚类分析,德宏乡镇
参考文献
[1]胡红斌.深度贫困自然村农民收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芒市的调查[J].管理学家, 2012, (10) :318-320.
[2]廖元昌.德宏州深度贫困自然村特征及反贫困对策探析[J].科学时代, 2012, (23) :4.
[3]曹蔚.西部农村农业发展思考[J].经济地理, 2012, (5) :85-86.
(1)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民增收困难。这里的农业结构不仅包括农业的生产结构,也包括农业市场结构。具体表现在:①种植业结构趋同,品质不高;②农业产业体系发育不完全,特色不明显;③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流通不畅;④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低,增产不增收。但从世界范围看,我国农业生产率低,农产品竞争力不强,这种格局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因此,要通过农业产业收入增加来大幅提高农民收入还很困难。
(2)农村中非农产业不发达,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非农产业是指农村中乡镇企业和农户的非农产业经营。虽然部分农民收入由过去主要依靠农业经营收入为主逐步转为依靠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为主,但是,近几年农村发展的实际状况却表明农村中非农产业的发展不容乐观:①农民从乡镇企业得到的收入和外出打工收入增长放慢。这是农民现阶段获取非农收入的两条主要渠道,也是农民纯收入的两个重要来源。根据统计资料,1997年农民这两项收入之和是414元,1998年和1999年分别为448元和491元,三年年均增长10.9%,增长速度比1990~1996年的平均增长速度下降10.6个百分点。②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能力减弱,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下降。由于乡镇企业机械化作业程度不断提高,使得乡镇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明显下降,1998年在当地转移的劳动力中,只有10.8%在乡镇企业就业,比1995年下降了19.2个百分点。仅1997年和1998年两年,乡镇企业的从业人员就比1996年减少900多万人,1999和2000年乡镇企业的从业人员继续减少。由于吸纳就业能力的下降,靠乡镇企业增长增加农民收入的难度进一步加大。此外,在市场经济机制不断完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且市场秩序日益规范的情况下,乡镇企业机制灵活的特点已经不再具有比较优势,加上国家加大了对环境保护的政策力度,使一些污染大、对生态损害严重、资源浪费大的乡镇企业的生存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在这种环境下,很多乡镇企业破产倒闭,导致大量的农村工人失业,使得农村居民从乡镇企业获得的劳动报酬下降。③农村个体经济的发展比不上城镇个体经济的发展。家庭经营非农产业是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近几年,国家为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出台了多项政策,农村应瞄准这一时机加快其发展。
(3)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现,大量轻壮劳力就业无门,造成农民收入低下且增长缓慢。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显然在城市和城镇,但是我国城市化和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要求。①城市化水平低。城镇化水平低决定了大量从农业游离出来的劳动力将被滞留在农村;②小城镇建设滞后、总体水平低,影响了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劳动力转移。小城镇可以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能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使第一产业人口下降,二、三产业人口增长。但是,按国际标准统计,我国小城镇人口占城镇人口比重目前只有37.8%,比通常标准低7.2个百分点,就是说,少吸纳了3235万人。如果到2015年中国的城市化率能够达到45%,现有小城镇能够上规模上档次,未来小城镇发展可以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力量。
(4)农民负担较重,农民的货币性收入增长跟不上实际负担的增长。近年来,国家对农民负担问题非常重视,出台了多项政策和规定,但一些地方的农民负担仍然很重。目前的农村税费改革已在各地进行了试点,并初见成效。农民负担在过去的一年里的确有了大幅度下降,但由于城乡收入的巨大差别,农民负担没有在根本上得到减轻。此外,农民收入低于城市居民的实际收入,可要交的税却远高于城市居民,如农业特产收入税、耕地占用税、农业税等等。
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深层因素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深层因素是我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等级制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身份制度因素。目前有大约1亿以上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谋求劳动机会,城市所有的脏活累活几乎全由他们承担。可是他们所得到的劳动报酬和其他相关待遇却很低。他们没有城市户口,没有“国家干部”或“国家职工”的编制。这些没有编制的就业者实际上得不到国家制度的认可,他们的权益当然也得不到应有的保护。他们被社会称为“临时工”或者“民工”。在城市里,他们饱受歧视,被认为是社会的最底层。与城市就业者相比,“民工”所得到的劳动报酬,仅仅是他们所应该得到的极小的一部分。城市职工大致可以被看做“国家的人”,他们享有近代以来在西方工业社会普遍流行的一些劳动保障和福利保障,干部更是在一般城市职工之上享有种种特殊权利和利益。而农村人口几乎是被隔离于制度之外的人口,他们没有国家保障的工资,没有医疗保障、没有住房保障、没有教育服务和体育娱乐服务。身份制度的存在使农村大量剩余劳力束缚在土地上,形成隐性失业,导致生产率低下,若能将一部分多余劳力挤出,农村生产率将提高,农民人均收入也会上升。
(2)户籍制度因素。中国的二元社会结构以二元户籍制度为核心。1958年1月9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91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标志着二元户籍制度正式确立。条例规定,没有城市公安部门的批准,农民不得将户口从农村迁往城市。由于我国长期实行严格控制城市人口增长的方针,国家对城市人口的增长实行政策加指标的双重控制方法。这种户籍制度一方面将城市和农村割裂开来,限制了人口、劳动力的合理流动,阻碍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与合理配置,降低了经济投入的产出和效益,阻碍了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使农业经营规模难以扩大,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农民收入和购买力受到制约。另一方面,即便有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务工经商,但由于没有城市户口,几乎不可能获得城市居民的身份,也就不可能获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工作机会及社会地位。工作预期不稳定,消费行为难以“城市化”,缺乏归属感甚至基本的人身安全感,使他们难以真正地融入城市,也遏制了他们投身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城乡隔离体制的制度性约束使得那些在城市就业的农民无法获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就业条件和报酬收入。因此,即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大部分人也只是在温饱线上徘徊,收入很低。
(3)财政二元分割体制因素。由于二元就业制度和户籍制度不允许作为国有生产资料所有者的农民和市民共同占有国有生产资料,所以造成了城市居民独占国家资源和全民财产的事实(因为这些资源和财产都集中在城市)。在这种资源配置严重不合理的前提下,城市和农村各自独立发展,其结果可想而知。要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必须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但是,目前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并没有注重地区差别和城乡差别,随着改革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迫在眉睫,可政府却没能负担起应负的责任,资金投入往往不够,广大农村居民实际上是被排除在保障范围之外的(国家每年对贫困人口有一定的扶贫资金除外),这也是农村许多人收入严重不稳定的一个原因。
(4)教育体制因素。“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但长期以来,政府在这方面对农村和城市的投入是有差别的。我国宪法明确规定,接受义务教育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但由于政府没能创造良好的条件,以致许多农村居民无法享有这一权利或履行这一义务。1986年9月,《关于实施〈义务教育〉若干问题的意见》公布。其中规定:“城镇,凡国家举办的中小学新建、扩建、改建校舍所需的投资,按学校隶属关系,列入主管部门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予以照顾。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投资,以乡、村自筹为主。”也就是说,城镇中小学属于国家举办的学校,由国家和地方财政拨款建设,农村中小学则是农民自己的学校,由农民自筹资
金兴办。不仅建学校如此,教育经费的分配也是如此。农村基础教育大体上是“民办义务教育”,即除了公办教师的工资是由国家和当地政府财政支付的以外,基本上都是农民自己掏钱而举办的教育。政府在教育投入上的不公平造成了城乡居民在教育上的不平等,如不加以改善势必进一步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大。
【居民收入与就业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居民收入调查报告范文11-17
社区居民收入问题现状调研报告09-11
季度居民收入11-14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06-24
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05-25
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变化12-23
江西省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原因及对策03-10
收入与分配教案10-17
农民收入的现状与出路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