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教案说课稿(通用6篇)
——《琵琶行》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学要求
我所说的篇目是《琵琶行》,它是职高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职高语文人教版第二册第六单元的第四篇,是课内选学课文。编者对学生的单元训练要求是:重点学习文言实词,要主要实词出现的语言环境,从整体上理解语句和段落的意思,进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对本文的训练要求是:在反复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它的意境,细细品味用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伟大艺术成就。从而实现能力迁移,增强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能力。
(二)、文章特点
《琵琶行》是唐朝伟大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诗,作于他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在这里,诗人把一个倡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和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
这首诗的艺术性是很高的。,其一,他把歌咏者与被歌咏者的思想感情融而为一,说你也是说我,说我也是说你,命运相同、息息相关。琵琶女叙述身世后,诗人以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诗人叙述身世后,琵琶女则“感我此言良久立”,琵琶女再弹一曲后,诗人则更是“江州司马青衫湿”。风尘知己,处处动人怜爱。其二,诗中的写景物、写音乐,手段都极其高超,而且又都和写身世、抒悲慨紧密结合,气氛一致,使作品自始至终浸沉在一种悲凉哀怨的氛围里。其三,作品的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概括力,而且转关跳跃,简洁灵活,所以整首诗脍炙人口,易于背诵。这是一篇音乐、文字与作者的感情水乳交融的好诗文。
二、学情介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尤其要考虑有到学生的心理因素和层次差异,根据教育面向全体的原则指定分层的教学目的,力求使全体学生能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培养健康高尚的品格。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要优化教学设计,利用丰富的资源和有效的方式把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起来,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学习研究转变,让他们快乐而自由地学习。我的教学对象是职高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不太好。但他们毕竟初中时已接触过文言文,又刚学习了本单元其它几篇文言文,有了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本文是白居易所作,文字较为浅显,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问题不大,可以在课前完成。而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才是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整体感知,准确理解文章内容,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初步学习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二)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探析人物命运,感受人物的情感,鉴赏人物美,培养学生鉴赏评价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情感目标: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态度。
有关美感与文学的文章以前曾有接触,但用文字来细致具体地描写音乐的文章学生很少接触,因此,我把感受作者通过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鉴赏音乐意思所表达的人物感情列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学生虽有一定的鉴赏能力,但由于对中国沧桑历史实际体验的欠缺,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黑暗现实对他们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四、教法、学法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再加上这是一篇课内选读文,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讲的过多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所以我觉得采用问题教学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比较适合,同时加强对学生朗读法、合作学习法和练笔法等学法指导训练。此外还要求学生在课前疏通字句,解决字词问题。设计课时为一课时。
为何确立上述教法学法? 语文学科的特点要求重视积累、感悟和培养语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我国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材是个例子,教是为了达到不教。”因此,教师充分利用好教材这个例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精神和自学习惯,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现代教学论的核心是确立教师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的同时,还要认定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由此引发出“教与学是双边活动”、“提倡教学民主”等主张,从而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的个性才能、健全人格和创新精神。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认知规律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生对知识初步获得整体印象后,会有意识地进入知识的探究情境之中,从而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布臵以下预习作业:学生上网查询白居易的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该诗的背景;熟读《琵琶行》,翻译该诗小序;熟读全诗,选取自己喜欢的诗句进行品读;概括每节诗的大意及全诗的主要内容;找出诗中描写景物的句子,品读并分析作用;把握音乐的起伏变化,赏析描写音乐的手法;概括琵琶女的坎坷经历;概括“我”的遭遇;找出全诗的主旨句。
布臵这样的预习作业,是希望引导学生能在课前较为全面地学习这首长诗,为上课做充分的准备。
利用早读课指导学生朗读,要求通过反复朗读培养语感。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实施
1、导入新课
(课间就利用多媒体播放琵琶曲《春江花月夜》,营造气氛。)
今天我们的学习是在美妙的琵琶声中开始的。不要误会,这不是音乐欣赏课,而是诗歌鉴赏课。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 音符。音乐与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就像艺术孕育的联体婴儿,在很长的时间里,诗歌既是文学,又是音乐。后虽然分离,但仍联系密切,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据说就是根据诗歌创作的。而许多文学大家在他们的诗文中也给我们描绘出了经典的音乐场面。其中尤以白居易的《琵琶行》为描写音乐的极品。今天我们就来鉴赏这首诗歌的。
如此设计导语,可以在短短几分钟里,就使学生迅速形成了超越于日常态度的审美态度,倾向于客体的审美心境和把审美心理结构集中指向阅读对象的审美注意,有效地保证了教学的顺利进行。
2、诵读全诗 整体感知
⑴课前已熟读全诗,现在教师示范朗读一段,请学生朗读其他几段。
这是一个枫叶红、荻花黄、瑟瑟秋风下的夜晚;浔阳江头,是诗人正在送别他的朋友。那样的寂寥、怅惘,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忽然传来的琵琶声,打破了这种气氛。
请同学用七言概括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浔江送客闻琵琶 江头送客闻琵琶 学生选择朗读,逐段概括主要内容。
第二节:月夜弹奏琵琶曲
第三节:江心自诉身世苦 歌女倾诉身世苦
第四节:同病相怜伤迁谪
第五节:重闻琵琶青衫湿
此环节由学生自由发言,不求标准答案,让教学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进行。⑵、《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主要讲述了什么事件? 明确: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3、探究学习:
这是名篇,可供我们欣赏学习的地方很多,课堂时间有限,我们只能择其要点来赏析,希望同学们课后能举一反三,好好挖掘这座宝藏。
所以突破旧有逐句分析、双线结构的模式,以独特的视角切人,由点观面,设臵能激发学生从整体上自觉地鉴赏诗歌的问题,启发学生全面深刻地把握诗歌主旨及艺术手法,并从中获得获得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按以下三个话题进行讨论:
① “解读琵琶语”——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
②“感知青衫泪”——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③“体悟景物情”——诗歌往往少不了景物的描写,同样,本诗前后贯穿了几处景物描写的文字。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自由选题,分组讨论,选出代表回答: 讨论总结:
①、解读琵琶语(多媒体展示化面及相关诗句,并播放背景音乐)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奏曲”。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第二部分“欢乐曲”。强烈的生活反差又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成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第三部分“沉思曲”。琵琶女“年长色衰”,迫于生计,她只好“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最后一部分是“悲愤曲”。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音乐是心灵世界最美的语言,是情感宣泄的最佳方式,琵琶女一曲弹奏,尽诉心中怨悱,道出命运的沧桑。
(板书)解读琵琶语——诉尽心中悲愤情 诉尽喜怒哀乐情 音乐是有声无形的,很难用文字描述出来。而白居易做到了:(此处插入对音乐描写技法的赏析,多媒体显示相关文字,如下)(直接描摹:比喻——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直接描摹:摹声(叠词、联绵词)——表现音乐的韵律节奏)(侧面烘托:听众的反映——突出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诗人在这里,既写乐声和弹奏技艺,又写音乐旋律中所包蕴的心理内涵,而且将这三者融汇在一起,构成整个演奏过程声情变化的完美表现,这在以前的文学作品中是罕见的。
此处插入分析音乐写作技法,既突出教学重点,也不显得突兀。②、感知青衫泪
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源自感伤: A、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琵琶女激愤幽怨的曲调引起诗人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对自己苦楚身世的倾诉后,诗人更是激起深深的怜悯。
B、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二语感情浓厚,落千古失落者之泪,也为千古失落者触发了一见倾心之机。
人悲,己怜,“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不幸女子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此处插入白居易生平及写作背景的介绍,“讽喻”一类的诗歌从总体上来说,都是作者关怀现实政治、关怀社会问题,企图对其所认为的不良现象加以纠正的产物。知人论世,才能深入理解文本。)
浔阳江头夜送客,那一幕发生在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白居易被贬到江州已经一年多了。朝廷里权贵倾轧,最高层派系斗争,冷酷、无情、尖锐、激烈。白居易陷入其中,当了替罪羊,成了牺牲品。作家的失意,是文学的收获。诗人的不幸,是江州的大幸。要不然,浔阳江头何以会演绎落难诗人与琵琶女倾诉心声的一幕?后人又何至能听到“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愤恨和哀怨?真的没有了,文学史会寂寞几分吧?
(板书)感知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道尽天涯沦落恨 ③、体悟景物情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展示了江边送客时的环境,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江浸月”,描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感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
“绕船月明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景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感人。
(板书)体悟景物情——一枝一叶总关情
4、领悟主旨
本诗塑造了琵琶女和诗人自己两个形象,连接这两个形象的桥梁是什么?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从两人的人生历程中来寻找答案。(多媒体展示相关文字及画面)
琵琶女:早年的境况是“艺压京城、艳盖群芳”(色艺双绝); 现在的境况是“年老色衰、漂泊憔悴”(委身商人)。诗人: 早年的境况是“身居高位、名动京师”(高官厚禄); 现在的境况是“谪居卧病、飘零天涯”(沦落凄凉)。
都是由“盛”(风光无限、春风得意)而“衰”(沦落天涯、境况凄凉)。可见二人命运有着太多的相似和太多的无奈。琵琶女用一支琵琶曲向人们倾述了她坎坷曲折的人生,无意中拨动了白居易最敏感的心弦,白居易用文学艺术形象的再现了琵琶女精湛的演技,又尽情地倾述了自己的悲愤之情。,不能自持,竟至失声痛哭,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千古浩叹。
总起来说,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州后的郁闷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变乱,政治衰落,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天涯沦落”内涵丰富,写出了人们苦难生活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了 一代代人的共鸣。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5、总结
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在一个不朽的夜晚,因为音乐,两人连在了一起,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让我们聆听配乐诗朗诵,再一次回味诗歌带给我们的无尽的美感。
6、作业:
(一)、文言知识题(必做)(多媒体投影显示)
1、请指出划线词语的古义及今义
① 因为长句 ② 凄凄不似向前声 ③ 老大嫁作商人妇
2、请解释加点词 ① 遂命酒 命曰《琵琶行》 ② 使快弹数曲 一曲红绡不知数 ....③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同是天涯沦落人 自言本是京城女 ... ④ 因为长句 初为《霓裳》后《六幺》 为君翻作《琵琶行》 ...⑤ 琵琶声停欲语迟 今夜闻君琵琶语 ⑥ 轻拢慢捻抹复挑 商人重利轻别离 ....⑦ 凝绝不通声暂歇 如听仙乐耳暂明 ⑧ 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 ....
3、请指出加点词的用法 ①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② 遂命酒 ③ 商人重利轻别离 ....
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① 歌以赠之 ②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③ 转徙于江湖间
④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 ⑤ 使快弹数曲 ⑥ 感斯人言
(二)、比较阅读(任选一题)
1、从刘鹗的《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任选一篇,谈谈与《琵琶行》与在描写音乐及表达情感方面的异同点。(多媒体投影显示文字):
2、阅读白居易诗《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与《琵琶行》比较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点。
(三)、以读促写:(多媒体显示文字,选做)
反复聆听一段音乐,借助想象联想,用比喻将音乐描摹出来,或用对比烘托的手法将听音乐的感受表达出来。(100字左右)
作业分为必做与选做,主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也给学生选择权,这符合分层教学、民主教学的要求。第一大题必做,符合本单元教学要求。
7、板书
琵 琶 行
白居易
琵琶女 ——→ 同是天涯沦落人 ←—— 诗人
(主旨)
解读琵琶语 体悟景物情 感知青衫泪
↓ ↓ ↓
诉尽心中悲愤情 一枝一叶总关情 同是天涯沦落
六、设计理念
倡导体验性教学。古典诗歌阅读是体验性阅读,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从“发展学生个性”的教学理念出发,通过创设情境、美读品味、讨论解析等方法,努力促成学生体验生成。
开展探究性学习。古典诗歌阅读也是建构性阅读,建构文本的意义世界,也要建构自我世界,陶冶情感和心灵。创设平等对话的氛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深入文本内涵,建构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提高审美品位,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方式理念。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XX号说课选手,我说课的题目是《琵琶行》。(板书题目、作者)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进行说明,不当之处,敬请指教。
一、 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琵琶行》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诗歌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抒情真切细腻,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
《琵琶行》是鲁人版必修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单元话题是“感受艺术的魅力”,因为是单元首篇,对教授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的方法,培养“感受艺术的魅力”的能力和习惯,具有重要的作用。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2、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A、知识目标:了解文学常识;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品味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感知作者把音乐描写与听者、演奏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点。
B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培养学生诗歌、音乐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C情感目标:引导学生领会诗人情操里体现出的人性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3、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体会主旨句的.内涵。
4、教学难点:对音乐的鉴赏是教学的难点。
5、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主要突破教学重点。第二课时:主要突破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新课标改革的目的之一在于变学生机械接受灌输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式学习。诗歌的理解感悟最终还是要靠学生自己,教学着重于设计问题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因此我将具体采用以下教学法:朗读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活动法、视听结合法等。
三、说学法
根据叶希波夫的“自主型学习方法”理论,比较探究式学习的方式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比较分析的思维习惯。所以,我将采用比较探究式学习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喝一杯美酒,沁人心脾;听一只乐曲,心旷神怡,学习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比喝美酒还要醉心,比听乐曲更加迷人,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首千古传诵的诗歌——《琵琶行》。
(二)介绍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
课前印发材料介绍“行”的诗体、作者及作品和本文的写作背景。预习字词等基础知识。
(三)整体感知,把握感情基调。
向学生展示多媒体配乐朗读,通过音乐的熏陶、声情并茂的朗读、形象逼真画面的感染,把学生带到了白居易《琵琶行》的氛围之中,让学生体会到诗中沉郁悲凉的感情基调。这就为学生鉴赏诗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解读身世遭遇,突破教学重点
1、诱导点拨,领悟主旨
⑴提问:本文塑造了琵琶女和诗人两个人物形象,文中用哪句话将这两个人物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⑵:为什么诗人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这样的哀叹?到底诗人与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
为了完成这个学习任务,我设计了一个对联题,引用诗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作为上联,要求学生根据琵琶女与诗人的共同点填写下联。接着让学生组讨论,教师进行点拨,最后让学生展示答案。
举例:异地相逢泪涟涟;共怀世间愁郁情;吟曲赋诗总关情;共奏人间悲凉曲。
在点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烘托、对比的表现手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力。
体会了主旨句的内涵,琵琶女被玩弄、被侮辱的歌妓形象已跃然纸上。
2、体会作者的人性美,认识黑暗的社会现实
我设计两个问题:
⑴身为仕途阶级的诗人,把自己的命运同下层社会妇女的命运联系起来,体现诗人怎样的品格?(敢于冲破封建门第观念,同情下层人民的进步思想)
⑵具有高尚情操、才华横溢的诗人在官场上难觅知音、受排挤,从而暴露出什么问题?(统治阶级不容贤良、排斥异己、压抑人才)从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人性美和对黑暗社会的认识。进而要求学生谈谈生活在新社会中的感触,激发学生热爱新社会的感情。
(五)品味音乐,突破教学情意
1、品读诗中意
首先让学生找出集中描写音乐的段落(第二段)来齐声朗读。接着请学生找出该段中自己最能读出诗人感情的句子进行示范朗读。同学们就在你读我评的互相交流中完成诵读指导任务,而且也进一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
在这基础上,我让学生欣赏两个经典画面:“荻花瑟瑟”与“千呼万唤始出来,犹如琵琶半遮面”,渲染氛围。再播放富有“婉转流畅——沉咽稳重——间歇顿挫——激越高昂“的旋律变化特点的几段琵琶曲,请一位同学伴着琵琶曲朗诵该段。其他同学闭目倾听,进一步感受音乐、诗文、感情融为一体的特点。
2、解读乐中情
在上面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根据听后感受,分组讨论以下问题:音乐的描写中体现了怎样的旋律变化?在这个变化的旋律中又饱含琵琶女、诗人怎样的情绪变化?这是个开放性的问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培养同学们的发散性思维、想象联想能力。相信同学们倾听了富有旋律变化的琵琶曲的伴读下完成第一个问题并不困难。而假如学生能用熟悉的乐曲或场面来再现诗中音乐的旋律变化,那么体会诗人、琵琶女那种“喜悦——忧愁暗恨——高亢激越的情绪变化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样就突破了教学难点。
3、把握音乐的描写技巧
对于这一点,我是这样引导的:诗人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来表现音乐之美?这问题并不难,也许学生会很快找出用比喻、叠词的手法来对音乐进行正面描写,而用“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这环境来对音乐作侧面烘托。此外,诗中“间关莺语花底滑“这一句还采用了通感的修辞,这点学生可能不易把握,我将让学生回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采用通感的修辞的两个句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和“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以此来启发、引导学生。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正是在相同的境遇中,在琵琶曲的感染下,诗人找到了知音,发出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写下了这篇优美感人的《琵琶行》。我用一首诗作为《琵琶行》的读后感,和大家共鸣:
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
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七)扩展提升
请同学们鉴赏《李凭箜篌引》中音乐描写的技巧。
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八)推荐作业:
让学生初步学习运用语言艺术来描述听觉的手法,课后就自己喜欢的一段音乐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
四、板书设计:
琵琶行
琵琶女 白居易
京倡 京官
商妇 音乐 谪居
同是天涯沦落人
秦皇岛第三中学高一 明月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前人常说,“诗莫备于唐,诗莫盛于唐”,唐代诗坛春光明媚,姹紫嫣红,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充溢着醉人心魄的艺术魅力,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诗歌在唐代进入了她的全盛时期,今天我要说的课文是唐代具有“诗王”“诗魔”之称的伟大诗人白居易的文章《琵琶行》
一、教材分析
《琵琶行(并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三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琵琶行(并序)》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诗歌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抒情真切细腻,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这课的一个重点。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品味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感知作者把音乐描写与听者、演奏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点。
(2).技能目标:初步学习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掌握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3). 情感目标:了解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和诗人贬职失意的苦闷心情,琵琶女的飘零身世和诗人宦途潦倒,沟通了彼此的感情渠道,控诉了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黑暗现实。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针对此,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包括明暗线结构、情景交融的特点,特别是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描写技巧。O
四、学情分析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平常在教学中首先应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和学习心理状态。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没有掌握系统的诗词鉴赏方法。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五,学法分析
在课堂上,主动探究绝对比被动接受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孩子毕竟是孩子,爱玩是他们的本性,抓住这个心理特点,在每节课上,我都会尽全力调动他们“玩”的兴致,边“玩”边学,把背诵的文章唱出来,把文章的情节演出来,把基础的知识赛出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所以,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的学习方法有:知识竞赛法,情境创设法,分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六,教法分析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把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转变为独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热情参与、独立解决问题。针对这个理念,本文我主要采用了以教师教为主导,以学生学为主体,在多媒体的辅助下以设疑、点拨、音乐,故事,迁移,巩固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学习的任务
七、教学过程分析
(一)营造氛围,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创设适合学生审美的特定情境,培养学生接纳美的胸襟。课前我先给学生放一段《高山流水》的古曲,让学生在明快的节奏中感知音乐中的“高山”“流水”,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我开始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导入语: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共传知音的传说;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因为音乐,让他们再次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今天让我们踏着这湿漉漉的诗行,走进经典。
(二)介绍作者等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
这部分属于课前预习的内容,作者和写作背景的学习我将采用让学生讲故事和境创设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化身作者,穿越时空,来到作者生活的时代,与作品零距离接触,把枯燥的文学常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故事,不但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方便于记忆。
字音字形等基础知识,我采用分组竞赛法,评出小组分数的高低,锻炼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通过这个环节我发现,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都很强,竞赛的方式能够激发他们的斗志,促使他们在每节课之前都能很好的做好预习,掌握基础知识,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三)初步感知,把握感情基调
《高中语文教学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文本梗概,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在《春江花月夜》的琵琶声中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感情基调,然后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回答问题:文章主要写了几个内容?
学生通过整理可以概括出:江头送客闻琵琶,江上聆听琵琶语、歌女自诉身世苦、曲罢诗人伤迁谪、重闻琵琶青衫湿这样五个内容。
(四)分析课文,重难点突破
课文主要围绕三条主线来写:琵琶语,青衫泪,风物情。
1谁解琵琶语:江头送客闻琵琶
江心聆听琵琶语
重闻琵琶青衫湿 2谁解青衫泪:
(1)诗人听了琵琶声,知道了琵琶女的遭遇,心底发出的最大的感慨是什么?(2)为什么诗人说他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
(3)诗人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3谁解风物情: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同样,本诗前后贯穿了几处风物描写的文字。这些风物描写有什么作用呢?(1)、“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
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以江月勾勒环境,渲染气氛,表现人物心情。一轮秋月映照江水,江水茫茫,别情茫茫,即将分别的主客双方默然相对,黯然神伤,离愁别绪就像那茫茫江水,绵绵不断。
(2),“唯见江心秋月白”
既照应“别时茫茫江浸月”,又深化了意境。此时此刻,乐曲告终,万籁俱寂,但人们还是沉浸在乐曲之中,抬头望外,只见秋月江水。那萦绕心头的袅袅余音,与眼前这月白江青的景象融为一体。进一步渲染了环境气氛,表现出琵琶乐曲如何使人如痴如醉,这是从听众的感受烘托乐曲勾魂摄魄的魅力。(3)、“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人静,独守空船,只有高悬空中的、凄清的明月和寒冷的江水作伴。一个“寒”字充分表现出琵琶女的孤独寂寞和感伤情怀。
(五)课堂小结:
一首琵琶曲,尽诉心中悲愤情,唱尽了世态炎凉; 两行青衫泪,写满相逢的凄恻,道尽天涯沦落恨。
(六)拓展提升(作业)
1.请同学们鉴赏《李凭箜篌引》中音乐描写的技巧。李凭箜篌引(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2.请同学们重听一曲《高山流水》,然后用形象的语言加以描绘,200字左右。(迁移写作,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白居易及相关知识。
2、朗读诗歌,掌握诗歌内容,把握诗人情感内涵。
3、研习文本,较为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诗歌,掌握诗歌内容,把握诗人情感内涵。
2、研习文本,理解和把握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时间:2课时
学法指导:结合注释,解决字词障碍,初步感知内容;有感情地诵读,充分表达自己的认识和体会;对诗歌进行评点鉴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唐代继杜甫之后的现实主义诗人。
1、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
2、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二、本诗的相关文体常识。
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三、写作背景:
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派人刺杀宰相,白居易认为此为国辱,首先上书请求捕贼,被权贵们指责越级奏事,被贬为江州司马。真正原因在于诗人写的针砭时弊的讽喻诗,招致权贵嫉恨。诗人心灵创伤极深,到江州后的生活更是让他体验了社会的残酷和世态的炎凉。诗人有满腔的怨恨正无处倾诉,恰巧遇到本是京城歌女的商人妇,听到富有感情的琵琶演奏,压抑很久的感情倾泻而出,成就了这首叙事诗。
四、文本研习:
诵读诗歌:
㈠结合注释,解决字词障碍,自由诵读,初步感知内容。
㈡序言和诗文对读、把握内容:
《琵琶行》的小序部分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要素,说明了写作的缘由,为全篇奠定了凄切的基调。序言和诗文在内容上有大致对应的关系:
“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与诗的第一节对应;
“问其人,„„委身为贾人妇”“自叙少小时欢乐事,„„转徙于江湖间”与第三节对应 “遂命酒,使快弹数曲”与诗的第二节对应;
“予出官二年,„„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与诗的第四节对应。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述什么事?
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
2、全诗五个部分,请概述每部分的内容:
①:浔阳江头夜送客。
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介绍人物、地点、事件和时间。“枫叶荻花秋瑟瑟”烘染环境,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已十分强烈。惟其萧瑟落寞,因而引出“举酒欲饮无管弦”的寂寞。“忽闻水上琵琶声”就有浓烈的空谷足音之感,也无怪乎主人要“忘归”,客要“不发”了。②:江心聆听琵琶曲。
③:琵琶女自诉身世。
“自言”以下,诗人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抒情笔调,为琵琶女的半生遭遇谱写了一曲扣人心弦的悲歌,半生的轨迹让人欷嘘不已。琵琶女的自诉与“说尽心中无限事”的乐曲互相补充,完成了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
④:同病相怜感慨多。
第一层:从“我闻琵琶已叹息”至“相逢何必曾相识”,写“我”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及自己与琵琶女产生的情感共鸣。
第二层:从“我从去年辞帝京”到“呕哑嘲哳难为听”。诗人述说自己被贬失意的生活。琵琶女弹出哀怨的乐曲、表达心事,拨动了诗人的心弦,让他发出了深长的叹息声。琵琶女自诉身世,就更激起他的情感共鸣,于是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因此才有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诗文,才忍不住说出了自己的遭遇。
第三层:“今夜闻君琵琶语”至“为君翻作琵琶行”。这是诗人对琵琶女的褒奖与请求,也是“天涯沦落人”谋求安慰和再一次感动的自然需求。
⑤:重闻琵琶,青衫湿透。
3、通过叙事塑造琵琶女和诗人自己的形象,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同是天涯沦落人”
㈢“诗眼”悟读,把握情感:
1、“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用原诗回答,感受沦落之情)
1)读序 与第三节,请概述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笑
而今:年老色衰门庭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怨
2)读序、第一节与第四节,概述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乐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凄
3)诗人为什么说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呢?
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京城来到路远地偏的江州;一个是“曲罢曾教善才服”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美名远播的大诗人,都具有出类拔萃的才能;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相谏而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一个有“平生不得志”之怨,一个有“取酒独倾”之愁,都怀有满腹“忧愁暗恨”。
诗人在官场上难觅知己,只能在“沦落人”中寻找知音,因此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这两句诗不仅高度概括了琵琶女和诗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且传达出两个境况相似的人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同情的深厚情意,表达了对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控诉。
五、小结:
这首诗通过诗人的亲身见闻,叙写了“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琵琶女沦落的命运,并由此关牵
到自己被贬的遭遇,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因为有切身体验,所以感情就来得特别深挚,因为是在贬所月夜的江面巧遇琵琶女,所以诗情就来得特别地哀婉、凄凉。诚如《唐宋诗醇》所言:“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意焉。比兴相纬,寄托遥深。”
六、作业:
白居易是如何表现琵琶的音乐魅力的?他如此着力地刻画音乐,与他所要表达的人生感慨有什么联系?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鉴赏诗歌美妙的音乐描写艺术表现手法
(一)鉴赏并融入音乐妙境:
一、音乐是沟通诗人和琵琶女的情感桥梁,诗中描写音乐共有几处?
一闻琵琶邀相见(1节)再闻琵琶诉沦落(2节)三闻琵琶青衫湿(5节)
二、诵读描写琵琶声的精彩诗节并分析描写层次。
1)音乐描写层次:
第一层:写琵琶女的出场——江湖漂泊天涯沦落自惭身世
第二层:总写琵琶女的演奏——校弦试音声中含情非同凡响
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
第三层: 具体描写琵琶女的演奏。
2)(诵读最精彩处)思考:根据音乐的起伏和情感变化可以分为哪三个层次?是如何表现琵琶的音乐魅力的?美在何处?
①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运用生动的比喻描绘音乐形象;
以“急雨、私雨、大珠小珠落玉盘”三组比喻,描写乐声由急骤粗重而急促轻细,而纷繁 清脆;感情由悲愤而凄苦,而悲愤凄苦倾泻而出,达到演奏的第一个高潮。
②用旋律的变化写出了先“滑”后“涩”的两种音乐意境。
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三个比喻,描写乐声由上层纷繁清脆的高潮转入婉转低回艰涩难通,低到无声,达到演奏的低潮。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
③用“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两个比喻描写突 然发出的乐声,雄壮激越;“四弦一声如裂帛”写出猛然煞住 的乐声,感情由激愤而凄厉。乐声在上层低潮中,奇峰突起,再掀 高潮又嘎然而止;感情凄楚无声,转入激昂愤慨,进而凄厉无尽;演奏在高潮中陡然结束。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静寂中让人回味逝去的琵琶之声。美在:
①美在摹写出了音乐的强弱徐疾之变化。急切、愉悦——轻松流畅而逐渐缓慢、暂歇——热烈、紧张、戛然而止
②美在运用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以声绘声,以形写声。
③美在拟声、双声、叠韵等词摹拟琵琶曲声,如“嘈嘈”“切切”“间关”“幽咽”等,不但使人感到乐曲声如在耳畔,而且也增添了诗歌语言的音乐美。
④美在描摹名曲演奏前后的铺垫与衬托。在琵琶女演奏之前,先写她的调弦动作,用“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说明她已进入乐曲中的境界,“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说明她技艺的娴熟,这些铺垫的文字,无疑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演奏结束,写“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从侧面衬托了乐曲的撼人心魄,给人以余音绕梁之感。
三、三闻琵琶,为什么“凄凄不似向前声”,诗人“ 泪湿青衫”?
“我”的诉说,又反过来拨动了琵琶女的心弦,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结果是当她又
一次拨动琵琶的时候,情感更加浓郁。“凄凄不似向前声”,琵琶声就更加凄苦感人。这更加凄苦的琵琶语在“我’’听来又愈加地动人心魄,再也忍不住,于是涕泪横流,直至青衫湿透。
(二)、诗歌的表现手法
1、烘托:
(1)以精选的意象来营造恰当的氛围、意境烘托人物情感。如“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等等,将瑟瑟作响的枫叶、荻花和茫茫江月构成哀凉孤寂的画面,其中透露的凄楚、感伤、怅惘意绪为诗中人物、事件统统染色,也使读者对如此意境、氛围而心灵摇荡,不能自已。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链接2:文题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年,在河北拥兵自重的藩镇割据李师道、王承宪派遣刺客刺杀主张用武力平息叛乱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首先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犯,以雪国耻。没想到却遭到了一些朝臣的嫉妒被贬为江州司马。这一次政治打击在白居易的一生中是很沉重的。从此,他敢于政治的热情大大减退。
阅读
第一步: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默读一遍。检查(合上书本):
① 琶女弹奏的是什么曲子?
《霓裳》(霓裳羽衣曲)、《六幺》。
弹奏技艺如何? 高超。你怎么知道的(请用诗中语句回答)? ②本文写了几次演奏? 三次。
三个回合: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三次琵琶弹奏各有什么样的听众反应?(找出原文语句。)
1、主人忘归客不发
2、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3、满座重闻皆掩泣。
小结过渡:一闻琵琶客船滞留,二闻琵琶让人沉浸在音乐的美妙意境中沉醉难返,如果说前两次是被美妙的音乐打动的话,那第三次就是被音乐传达的情感打动以致情难自禁了。③位同学用简练的语言来讲述一下本文的故事?
这首诗说的是元和十年,诗人被贬到九江郡,第二年送客湓浦口,听到琵琶女弹琵琶,勾起了心中没落的情感,他听了琵琶女的弹奏并为他作了一首词。
④“序”中交代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1)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经过;(2)概述琵琶女的身世;(3)点明写作动机;(4)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凄切伤怀 解读
任务:再一次朗读课文,大家能不能发现文中的主旨句是什么(表达全文中心的句子),并说出理由(为什么这句是主旨?)。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女的转折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被无情的岁月抛弃。白居易的转折原因: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得罪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被贬官。总结:
这两句写出了自己与琵琶女之间身世的共同点“同是天涯沦落人”。他们之间虽然出身、经历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也有相似之处:
1、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地僻的江州;
2、一个是名满京都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
3、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相谏而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过着冷落凄清的寂寞生活。诗人写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正是为了表现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唤起人们对琵琶女的同情;而诗人写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是为了表现自己政治上的失意,抒发郁积心中的左迁之愁、贬谪之恨。诗人通过沦落天涯的歌女的一生,来抒发自己忧国遭贬的政治苦闷。把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对被贬谪的满腔幽愤,对封建社会冷酷黑暗的揭露完全交织在一起.师生共同分析、欣赏:
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1、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轻柔尖细、委婉缠绵)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悠扬婉转、悦耳动听)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
白居易用了许多形象新鲜贴切的比喻来描写这极难用语言描摹的美妙乐声,给了读者十分深刻具体的印象,他以声喻声,使用大家熟悉的、类似的声音作比喻,写出了音乐的五彩缤飞和疾徐抑扬的变化,使人有亲耳聆听之感。使读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越、或低回宛转的应接不暇的乐声,同时也体会出各种不同音色中包含的思想感情。--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2、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 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 第二乐章“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第三乐章“沉思曲”: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由于心情沉痛,越来越低沉,以至于停顿),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最后一乐章是“悲愤曲”: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如裂帛”(帛裂也是心碎),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也和诗人的遭遇有相通之处,作者深深领悟其中的感情),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
分析环境描写: 请找出诗中关于景物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其作用。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环境描写:渲染悲凉气氛,奠定全诗基调。别时茫茫江浸月” 给读者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氛围
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作整体把握
三、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
1、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四、分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1、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2、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板书:
浔阳江边闻琵琶
秋瑟瑟 忘归
无管弦 悲凉(奠下基调) 忽闻水上琵琶声(惊喜)
惨将别 不发
江浸月
五、分析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
(我们知道,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我们平常只是听,要描写它十分困难,然而白居易对琵琶音乐的描写却非常成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1、要求学生齐读第二段,体会作者高超的音乐描写方法。
2、要求学生找出比喻音乐的句子,并指明形容了什么样的乐声。
板书:
比喻句 音乐
大弦嘈嘈如急雨 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语 幽细
大珠小珠落玉盘 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 宛转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难 低沉入微
银瓶乍破水浆迸 激越雄壮
铁骑突出刀枪鸣 激越雄壮
四弦一声如裂帛 戛然而止
3、朗读这些句子,师生总结运用比喻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写出音乐的变化,用这些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拟描绘乐声,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划成有形可感的实体。读者不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扬,或低回鸣咽的应接不暇的乐音,而且仔细欣赏起来,还可以听出这一声和那一声又有明显的音色、音调上的区别,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听了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听完一支完整的乐曲:先从轻徐悠长开始,仿佛从沉思中唤起记忆;接着众音繁会,像波涛起伏;马上又转到幽细甚至听不见,宛似悲恸抽泣;最后以短促刚劲的音响终曲,犹如急雷破山,崩岩走石。读者从这连珠式的具体可感的乐声中还能体会出弹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难以明白的无限事,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对主题的表达。
4、要学生找出通过写演奏者动作神态描写音乐的词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转轴拨弦是弹奏前试弦调音的动作。低眉信手续续弹是弹奏的神态。拢、捻、抹、挑和收拨、画是弹奏时的指法,如此细腻地描写动作神态,交代了音乐的层次,从而更好地引导读者领会音乐,也表现了歌女技艺的熟练高超和作者高度的音乐修养。
六、小结本课内容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
学生齐读,找一个学生用第三人称的口吻叙述琵琶女的身世。
明确:
自言以后二十二句叙述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前半部写早年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妓生涯。秋月春风等闲度一句过渡到后半部。后半部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弟走两句写琵琶女生活道路发生转折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后边写她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以及嫁作商人妇后的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
这一段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年轻貌美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衬独守空房;用昔日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商人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板书:
江中听诉身世苦
前半部:色艺超群,红极一时,欢乐奢华
对比、反衬
后半部:年长色衰、委身贾人,孤苦寂寞
二 、师生共同学习第四、五段
板书:
同病相怜感慨多
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结合全文,让学生找出写音乐效果的句子,说明其作用
1、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以主人与客人的表现衬托音乐美妙惊人。
2、第一次演奏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人们被音乐打动,心往神驰沉浸在音乐当中,衬托音乐高超迷人。
3、再次弹奏时: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坐中泣下谁最多?江洲司马青衫湿写尽音乐的感人力量。
四、分析琵琶女的人物形象
五、分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内涵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洲后的郁闷的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变乱,政治衰落给人们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鸣。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六、分析本文明暗两线,画出结构图
秋江夜送客──月夜听琵琶──凄凉话身世。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江洲司马青衫湿,为君翻作琵琶行
【琵琶行教案说课稿】推荐阅读:
琵琶行的 教案09-24
《琵琶行并序》备课教案11-30
琵琶行并序教案设计06-14
《琵琶行》教案和课堂教学实录11-09
琵琶行 / 琵琶引原文及赏析06-25
《琵琶行》 设计12-28
《琵琶行》名句欣赏06-24
《琵琶行》知识欣赏07-02
《琵琶行》结构特色07-19
《琵琶行》文章结构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