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一点思考(精选12篇)
中学生是我们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精神面貌如何,将会影响到整个中华民族的道德素质。但是我们现在常见到这样的情景:有的学生为了拿自己的自行车,即使碰倒一大片,竟然也心安理得,扬长而去;有的学生与教师相遇,却昂首而过,旁若无人;有的学生不分场合乱扔杂物,随地吐痰;同学间有矛盾,到校外找人报复,打群架斗殴„„一个连基本做人规范,连最起码的社会公德和法纪都不懂的人,何以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究其原因:现在学生中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在家庭中往往处于“中心”地位,造成他们遇事只求自己合适,很少考虑他人和集体。他们缺乏责任感,不能很好地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而助人为乐、孝敬长辈、热爱集体却正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因此,学生现状也需要我们强化做人教育。
作为启蒙教育的《三字经》中这样叙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就说明人类通过学习才能“知义”——即对封建人格的教育,而“近朱赤,近墨黑”中的“赤”和“墨”则是封建社会传统的人格标准的两个极端象征。以后的《训蒙文》更为弟子们明确制定了一整套人格标准,它听倡导的“见人善,即思齐”,“见人恶,即内时”,“勿富,勿骄贫”,“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至今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一、言传身教,加强学生的自我约束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工作的全部就是为人师表。”1995年7月28日的《中国青年报》上的一篇题目为《一个母亲的抗争》中有这样一段话:“一个孩子,从小崇拜爸爸妈妈。一上学就开始崇拜老师,不再崇拜家长。原因一个是老师知识多了,更重要的是,孩子从人格上不再崇拜父母,因为父母说话总不算数,或者家长自己说的,却经常做不到。”这一段话说得是比较中肯的。在工作中我总是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平时我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早退,那么我本人在工作中首先就早来晚走,经常深入班级。有的学生自习时坐不住凳子,我就在这个时间到教室里备课,这样做既保持了自习纪律,又为那些坐不住凳子的学生作了“示范”。应该说,老师的一举一动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从老师的身上,学生们会无形中感到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他们会自觉地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自觉地约束好自己、管理好自己。
二、树立理想,培养学生的刻苦学习精神。
帮助学生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且引导他们为自己的理想去奋斗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对“理想”这个诱人的字眼儿,谈起来容易,让学生们实现起来就困难了。
用心
爱心
专心 1
对于每位年龄在十六七岁的中学生来说,他们的思想容易波动,情绪不够稳定,遇到困难犹豫徘徊,这些虽然属于正常现象,但却很容易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那么老师就要经常给他们讲述学习的目的,激发他们拼搏进取,让他们清楚刻苦学习是实现理想的重要途径。因此,我经常利用小班会时间或者课余时间给学生们介绍学习方法,与他们共同探讨如何面对人生,面对现实;给他们讲南朝孙康映雪苦读的故事,讲宋朝陈正之勤能补拙的故事,讲顾炎武勤勉好学、终志不懈的故事,等等,使学生始终牢记理想,自强不息。
三、立足点滴,勤抓学生的养成教育。
初中这个年龄段,正是学生行为习惯、道德情操、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抓住这一良机,进行文明行为的训练与养成,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重点抓了两项:一是狠抓训练。每年重点在七年级开展行为习惯的训练,由老师或学生做行为方式示范;组织示范性的或模仿性的道德实践。让学生在形象直观的教育中,领悟和掌握正确的行为方式,并通过反复训练准确而熟练地去执行行为规范。二是加强程序管理,按时间先后依次安排计划、实施、检查、总结这四个管理程序。坚持善始善终,一环扣一环,并在倚理过程中不断出新点子,想新办法,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接受的状态。
四、关注个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过去的学校教育,只教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但没有教学生认识自己及自己同周围人们的关系。对于如何成功地进行人际交往,如何处理同异性的关系,如何应付生活中的挫折,如何调整情绪状态,如何革除自身不良的性格习惯等问题,均不过问,使其成为教育目标不能涵盖的空白地带。从内容上看,这些亦应纳入“学会做人”的教育研究中来。心理素质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础,人的道德素质是建立在心理素质基础之上的,如果忽视了心理素质教育,道德教育也会落空。
(-)学校聘请心理医生:①举办心理素质教育讲座,系统介绍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②根据学生实际问题设计教案,利用主题讨论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③建立心理咨询室。
(二)家校联手,共同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作为家长,应主动配合学校和老师,一起作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学校也要密切联系家长,采取一些得力措施,帮助家长搞好家庭教育,如成立家委会,开展家庭教育互助组活动,请家长对家教中出现的问题共同交流,组织研讨科学教子方法,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请有经验的老师或有关专家进行家庭心理教育指导,系统地传授家教知识;班主任或老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家访,家长与老师之间也可互访,便于全方位了解学生;班主任是学生心理健康
用心
爱心
专心
教育的生力军和主要阵地,应充分发挥其桥梁和纽带作用,协调好家长、学校、老师、学生几方面力量的关系;分类指导,提高家庭教育指导的实效性。
五、立足实际,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发挥内在的精神力量克服自己的缺点。”当道德教育与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处于同一轨道,道德教育才易于被学生接受。中学生在自我感悟的自觉行为中,通过亲身体验感悟出做人的道理,迸发出对真、善、美的追求,正确选择自己的行为,这就要求教师在对中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中做到:第一,努力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对中学生的真情实感的表露要给予尊重,避免使用刺激性、挖苦、旁敲侧击等不良语言、或以冷漠的态度伤害学生的感情;第二,要高度信任中学生,教师要注意角色的转换,淡化说教者和评判者的角色,鼓励学生大胆表白自己的看法和体验,让其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感受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第三,要适度宽容中学生。要让中学生摆脱压力和束缚,不必担心主动学生会招致批评或嘲笑,也不必担心失败带来的压力,让他们担当追求道德真理的“发现者”、“探求者”、“胜利者”,像赞科夫主张的那样,让中学生在课堂上过一种“积极的沸腾的精神生活”,让他们主动参与到道德教育的活动中。
六、拓宽途径,经常性地开展教育。
对中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坚持经常并通过多途径开展教育。主要途径是政冶课教学、班会、团队会和各科教学活动,学校的其它方方面面工作及各种活动也都要渗透人生观教育,学校还要发挥老师的楷模影响作用。在进行教育过程中,要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各科教学要结合教材内容,针对学生实际,坚持以传授知识为载体,有机地渗透人生观教育,切防生拉硬套。
学校还要充分发挥主题班会、团会的作用。针对学生实际,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专门研讨人生观问题的主题班团会。有目的地解决学生中存在的模糊认识和不正确的看法。比如,组织学生开展《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怎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我们当代的中学生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人生观》、《革命烈士人生观与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专题研讨。
总之,学校只有切切实实地加强对中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才能更好地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跨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用人才。
参考资料:
http://tieba.baidu.com/f?kz=53748820
http://wenku.baidu.com/view/8f5109748e9951e79b892721.html
用心
爱心
专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2ab27b01007zzb.html
用心
爱心
笔者一直在农村初中任教语文,遇到很多语文老师一说起作文教学都叫苦连天,很多学生一到上作文课就唉声叹气,愁眉苦脸,无从下笔。老师要他们交作文了,他们就敷衍、搪塞,三行五行的就交上来了。写成的作文篇幅短小,字迹潦草,错别字成堆,语病百出。勉强读完后,发现作文内容贫乏,除了几句简单对话,没有故事情节,没有描写、抒情,语言枯燥单调乏味,更没有思想感情。学生的表现让人堪忧,而部分教师在作文教学观念、作文指导方式方法上也存在着偏差,作文教学一直未走出“贫困低效”的怪圈。我作为一位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对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所面临的困难有着切身的感受,也曾做过一番调查,进行过认真的思考,有一些经验,在此对这个问题做一番分析探究,希望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二、对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很不如人意,甚至可以说存在严重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受“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
我任教的学校是国家级贫困县的农村初级中学,所有学生都来自贫困的农村,他们的父母绝大部分文化水平不高,长年在外打工,省吃俭用地剩点钱寄回家供孩子上学,家中人口多,经济都很困难。父母文化程度低,缺少对理想生活的强烈追求和正确理解,对孩子学习的要求也很低,只要读完初中就行,很少家长想让孩子读高中,更别说上大学了,所以学生的学习缺乏动力。成绩好坏除了老师没有人会关心,谁还会认真听课?谁还会在意作文的优劣?他们谁也不愿意在学习上“浪费”钱,更少人愿意花钱去买书看。落后的经济、贫穷的生活导致的是思想的贫乏、文化观念的封闭落后。一个从不看书或很少看书的孩子你要他去写“作文”,他会乐意吗?
2.贫乏的阅读导致知识和思想贫乏
阅读是“源”,作文是“流”,没有“源”哪有“流”呢?农村学生缺少必要的阅读书籍和阅读时间,没有大量的阅读积累,要想写出好的作文很难。据统计,农村学校中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数量很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竟然从来没有读过“一本”名著。“源”的问题没有解决,哪来的“流”呢?贫乏是语文学习的致命伤。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的十几年时间里,很少阅读,或者是没有读精品,语言词汇就贫乏,思想、情感更贫乏。一个各方面都贫乏的人,对写作自然没有兴趣,自然“没有写的”。所以要写好作文,首先要有大量的阅读,而且要读精品,要有深厚的积累。
3.单调的生活导致感情的枯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学生的写作兴趣来源于对生活的爱。现在的农村孩子却缺少农村生活的实际体验。农村的父母出于对孩子的“爱”———再苦不能苦孩子,宁愿自己节衣缩食,也不愿意孩子下地干活。大多数农村学生从没仔细观察过农村美丽的自然风光,更没有体验过参加农业劳动的艰辛和丰收的喜悦,哪里有可写的内容?据抽样调查显示,小学、初中、高中怕写作文的学生比例分别是35%、65%、85%。加上学生的学习压力大、学习紧张,对学习生活感到枯燥乏味。他们不但自己觉得生活“没意思”,而且用冷眼看世界,觉得什么都“没意思”,什么都与自己无关。这样,写作和生活断轨,写作就更缺乏素材,如何能写出好文章呢?
4.应试教育思想扼杀创造力
为了使学生在统考或中考中取得较高的分数,教师在作文教学时,从写什么到怎么写都给学生作了限定,学生作文往往千篇一律、缺乏创新。有的教师甚至猜题押宝,考前念上几篇文章,并教给学生所谓的“应试秘诀”,而忽视了切切实实地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作文能力。这样的作文教学,学生连真情实感都难以表达,更谈不上作文的创新了。
5.单一的作文训练模式丧失作文兴趣
传统的作文教学三步曲是教师作前指导、学生照框作文、教师精批细改。这样的作文教学,教师背得滚瓜烂熟,学生听得心烦意乱。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抒情议论……届届如是,周而复始。学生对于教师布置的作文就像要完成一项技术任务一样,写够字数,写对格式了事,毫无兴趣可言。
6.长期的挫败感挫伤了写作的积极性
美国心理学家桑戴克的“效果律”中这样说过:“要既重视成功的强化作用,也重视失败的强化作用。”因为尝试了成功的学生,会以更高的热情去追求成功;品味了失败的学生,一般不会再保持原有的热情。如果是连续失败,他们学习的热情可能会丧失殆尽。在作文教学中,有些学生经常处于失败的境地,于是就会产生惧怕、厌烦心理。这样的写作心态自然很难提高写作能力。
三、改变贫困地区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的对策
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改变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的几点尝试方法。
(一)要关注学生的生活,教学生引进“源头活水”。
凡是作文写得好的学生,除得益于教师的指点外,更多的是源于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俗话说:“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真实是作文的生命。”要使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教师就要注意丰富学生的生活,有意识地引导他们接触自然、关注社会生活,让学生从生活的源泉中汲取写作素材。当然,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事物,细心体会事物丰富而细致的情感,启发学生善于站在“一草一木”、“一石一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感受生活的真谛,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有了对生活的真切感受,自然会产生对生活的热爱,产生表达交流的需要,这就有了写作的激情。
(二)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促进学生语言积累
初中学生精力旺盛,记忆力强,老师要抓住这个时机,鼓励他们多看书,让他们多读多背一些名言、名句、古诗,经典优美段落、篇章。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语言训练与积累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学会做阅读笔记,把自己读到的好词、好句、好段摘抄下来,积少成多,让它们真正地成为能自如进出头脑的语言材料,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定会收到“形神兼备、文采飞扬”之效。另一方面,应让学生多动笔,每周写一篇作文,力求语言能精确地表达心中所想。经常有意识地引用成语、名言、诗词、歌词,灵活变换句式,采用多种修辞句来恰如其分地表情达意,日积月累,语言必将会生动起来,文章必然会多一点灵气,少一分呆板。
(三)作文训练的形式和题目的设置要多样化
以往多数教师教学生写作文都围绕中考指挥棒转,限定在课堂上完成,题目固定,不考虑学生实际,缺少灵活性,学生在课堂上生搬硬套、苦思冥想,真正有创意的并不多。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训练是有一定效益的。
1.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作文创新
如可以利用春游来体会大自然的美,可以利用假期直接参加劳动来体会劳动的艰辛以及对生活的珍爱;可以通过帮助孤寡老人以体会社会主义人情美;可以通过开展文体活动以培养学生较强的集体荣誉感,通过多渠道收集民间故事、歌谣、谚语来丰富学生的创作素材。
2. 引入话题作文让材料作文也变得开放灵活
我们不妨让材料作文灵活一些,少一点限制,写写话题作文。话题作文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一般情况下它只为学生提供话题,依据给定的话题,定什么题目、写什么、怎么写都由学生自己决定,这就为学生写作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写作空间,学生可以充分地显示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此外,还可在课堂开展口头作文训练,进行简短的提纲式的训练、片段描写训练,必要时还可进行适当指导下的谈话训练。这些训练方式都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3. 作文题目的设置要有较强的灵活性
题目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很重要,对刻板枯燥的题目,学生肯定无话可说,只能搜肠刮肚、敷衍了事。《吾家有女初长成》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女儿作文不及格却振振有辞:“又是《难忘的一件事》,这样的题目我从小学三年级写到初中三年级,我总共才多大,有多少难忘的事可写?”事实上,几乎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布置过这个题目,又有多少学生感兴趣呢?教师出题不切合学生思想实际,触不到学生心中的积累,他们当然无话可说了。布置作文题目必须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青少年由于学习活动、社会地位及作用的变化,他们开始用自己的眼光观察世界,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主张,意识到自己“长大了”。他们渴望独立,要求被尊重,成长的烦恼开始滋生。如教师能抓住这一特点,布置《我想对您说》《今年我十六岁》《请到我的家乡来》《梦》《我的烦恼》等题目,必然能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
布置作文题目要紧贴农村孩子的生活,要有较强的现实性、实用性。如一位盲姑娘从未看到过春天的色彩,请你以《春天的色彩》为题,写一篇既有描写又有说明的文章,如果读给盲姑娘听,能使她有真切的感受,看谁写得真切动人。再如针对小莫同学中途辍学一事写一封信,劝劝其父母或本人,看谁能把他劝回。又如针对班级管理提几点建议,并说明理由,设置题目为《我的建议》,写作目的非常明确,能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最终学生会写出不少颇有见地的文章。
布置作文题目还要难易结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发挥。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程度不同,教师在作文命题时要照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给学生一组难易不同的题目,让学生有尽量多的选择。如写有关期中考试的文章,可出一组题目:《拿到考卷之后》《期中考试告诉我》《期中考试一得》,这组题目中第一题较容易,只要把考试以后的所思所感写出来即可;第二题要求学生必须围绕中心做到散而不乱;第三题难度又有所提高,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找出关键“一得”。一组题目使学生择其所能而作,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写作的动力。
(四)写作指导必须精要、得法
教育家叶圣陶曾说写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具体地说就是力求学生在写作时做到不说假话。如果不注重培养良好的文德文风,甚至有意无意地鼓励作文造假,那么学生作文是一套,内心是另一套,这就与培养现代化人才的目标相悖了。作文还要培养学生不同的写作个性。如在教学《我想对您说》时,有一位学习成绩较差而又好打架的学生这样写到:“妈妈,您总是拿我同隔壁的小强比,想让我也成为小强一样的孩子,可您生下的就是我这个不争气的虎林啊!您不知道,您把我同小强比一次,我对小强的恨就加深一层,我跟他打架的原因全怨您啊”这样的作文,直来直去抒写真情,其个性可以说是展露无遗了。
写作个性的形成源于学生读书借鉴的差异性。学生由于性格不同,他们所读的书不同,所涉猎的范围也不同。如初三学生冀X善于利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心情,原因在于散文类作品看得多;辛XX善于组织文章结构,用词朴实无华,原因则在于他爱看推理小说,并能够有效吸收利用。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学生,掌握其学习动态,为其语文思维的发展提供较好的条件,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促使他们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来。
(五)作文批改形式要多样化
作文批改是作前指导的继续,又是作文讲评的基础,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质量有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在批改作文上付出的劳动最大,但收效却甚微。改革批改方法也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我认为着重培养学生互批互改的能力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记住,修改作文既是加工一篇值得加工的文章,又是学习写作技巧的主要机会。”教育家叶圣陶也说过:“作文能自己改,不用请别人改,这就经常处于主动地位。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理应属于作文的本人。”教师适当把批改的功夫放在指导学生互批作文上,让学生参与批阅,既能学到别人的优点,又能发现同学的不足,从而促进自己作文水平的提高。
作文批改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或全班批,或轮流批;或教师批,或学生批……如分小组改,可把全班学生划分若干小组,每四人一组,任命一个组长,负责批改。批改时,教师将学生自己批改过的作文分发给各小组。两人批改一本,写好眉批和总批。看完后,与本组同学交换,看本组其他同学批改过的,发现错批、漏批或批语不当的及时转告主批人。每个学生对自己所看的作文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打个分,由组长集中四个人的分数进行平均,然后由组长将四人的平均分别写在作文本上,并签名。学生批改后,教师要进行复审,查漏补缺、纠正错误,然后通过讲评,使更多的同学效仿学习。
(六)作文讲评要扬弃结合,分层兼顾,充分发挥讲评课的功用
作文讲评是批改的延续和发展,是批改的进一步深化,它既要对当次作文回顾、评价、总结规律,又要明确今后作文训练的目标。有的教师在讲评中泛泛而谈,把每次作文中发现的问题像孔乙己摆九文大钱一样一一列出,面面俱到;有的则是准备不充分而又要让学生共同讨论,莫衷一是;还有的选取较好的文章读上几篇,加两句评语。这些都不足以发挥讲评的根本功效。在《我想对您说》的讲评课上,我发现了学生的不少闪光点,但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在备课时应该先把这些进行归纳总结,但讲课时就不能毫无选择地陈列了,共性的问题可拣重要的两条列出,而个性的问题一般可在审查学生批改时加入评语中去。要求学生关注的点太多,他们头脑中也就没点了。经选择,我各列了这样两条,优点一是能够真情实感写文章,文章现实意义较强;优点二是能够合理安排结构。缺点一是人称问题,有的文章本来写得非常好,但全文总是不敢对“您”说,全是对“她”说;缺点二是有的文章开头结尾写敬佩母亲,而文中事例却没有一件是含敬佩之意的,话说得言不由衷。在这样总结式讲评后,我采用作品赏析法,拿出好的作品使学生效仿学习,让更多学生激起改写的欲望。讲评应选不同层次富有代表性的作品,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从讲评中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一节课以安排4、2、1共七篇文章为宜。讲评时先讲优点,后说不足,不足者也能找到自身的亮点。这样,也就起到了讲评激励进步的作用。
一、 中考中的听力题型
中考英语听力测试的题型有多种,从试题考查的内容看,主要是贴近学生生活,基本上没有生词的英语材料,另外辅以一部分难易程度略低于教材内容的实用英语。从考查考生的技能来看,主要为理解题。理解题中的常见题型有:看图选择、选择正确的答语、听对话和听短文等。形式上有文字题和图画题两种。回答时以选择正确选项为主。
二、 农村中学英语听力教学存在的问题
1. 缺乏稳定的心理状态
听力过程对于初中生而言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听力较好的学生往往在做简单的题目时不太当回事,容易掉以轻心,而在做较难的题目时又因为怕自己完成的不好而产生焦虑的情绪;听力不好的学生,往往害怕上听力课,以致于在听力过程中根本不能聚精会神地去听,造成了一种越怕就越听不懂,越听不懂就越怕上听力课的恶性循环。因此,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在上听力课之前,一定要帮助学生做好听的心理准备,克服畏难情绪。
2. 缺乏必要的硬件设施
目前,在绝大多数的农村中学,没有专门的语音室和必要的视听设备,更别提每人有专用的耳机了。教师上听力课时只有一台录音机和一盒磁带,整节课都是让学生在听题、做题、对答案的过程中渡过的。况且学生回到家中也没有听力训练的设备,绝大多数学生课后几乎没有机会进行听力练习,因此,光凭在学校每周上一两节听力课就想提高听力水平是不太可能的。
3. 缺乏一定的背景知识
初中生所听材料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广泛,不仅涉及到我们课本上的关于学习和生活的一些话题,还包括我们平时社会上的一些热门话题,如网络购物,在线交友等。从表面上看,要听清楚听力的内容,似乎只要听懂每个单词、词组和句型就可以了,但在平时的听力教学中我们发现,即使这样,但若要求学生去归纳文章大意或概括中心思想的时候,他们仍不知道怎么去表达,以致于下次再做相同的题目时还会犯同样的错误。因此,教师必须让学生了解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如英美国家的文化差异和生活方式等,否则在听完一篇文章后仍不知所云的话,势必会影响对听力材料的理解。
4. 沒有养成良好的听力习惯
我们做听力训练的主要目的就是理解所听到的材料的内容,但是因为时间的关系,很多教师在进行听力训练时,为了让学生能尽快地完成题目,在听的过程中通常采取听一句话,翻译一句话的方法。或者就是一下子把所有的听力题都做完,再核对答案,如果遇到错得比较多的题目,就把听力材料拿出来读两遍。另外,很多学生在遇到不理解的单词或句子时,就停下来思考,这样如果有一句话没有听清楚的话,后面的很多句子也就不知道是什么了。
三、 农村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的改进方法
1. 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激发学生听的兴趣
课堂教学是实施英语听力训练的主要阵地,教师每天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听力训练最基本、最实用、最有效的一种形式,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做到用流利得体、标准的英语组织教学,学生就会有兴趣去听老师的话,也会想办法听懂老师的话,加上长期坚持用录音带、同步听力训练以及课本配套练习的听力题进行训练,学生的听力水平一定会有所提高。
2. 加强基本功的训练
由于学生的词汇量小,平时听英语的机会又少,当所听的材料中出现新的句式或者出现连读、重读、失去爆破时,都会引起学生的理解困难。因此,在平时的听力训练中,教师就应该有意识地渗透这部分内容,多进行语音、语调的听力练习,上好每个单元的Pronunciation部分,以消除语言上的障碍。
3. 加强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在听力训练中,教师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和实用的技巧。 ① 在做听力之前,教师一定要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快速浏览题目及选项,获取可能会对答题有用的信息,预测听力材料可能会涉及的内容。 ② 在进行听力训练时,可以适当做一些记录,如人名、地名、时间、电话号码、年龄、年代等信息,以便在答题时有所参考。 ③ 训练学生注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句子,想方设法抓住主题和关键词。 ④ 听力完成之后,如果还有没有完成的题目,教师要指导学生不能轻易地放弃,要运用所听到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来选择正确的答案。 ⑤ 根据所听到的内容,检查核对每一道题目,确保准确无误。
总而言之,提高初中生的英语听力水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要广大英语教师能以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训练方法为前提,加强对影响学生听力理解因素的研究,遵循学生的认知和发展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科学地制订训练计划,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大幅度地、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
立化小学:覃梅君
2011年9月16日我和卢老师、韦老师一起扑黔南州参加全国名师语文学科课堂教学展示及研讨会。
通过17、18号这两天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如:用词语的理解、生动的词语来解说一个故事。关于怎样教学生阅读等等。
语文教师的成长需要什么?教师的成长有N个理由。如:教师尊严感;拔节的生命体验;爱国回流成就温暖诗意的人生;成功好教师是为了自己;从而感悟到语文教师要有热爱语文、勤奋学、不断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意志和精神。
培训的最后一天,听了江苏省吴江市实验小学张学青副校长的讲课。他的专题是“寻求语文教师成长的支点”。
他在阐述“专业成长”的意义中提到教师可以分为五种类型:
1、名师,即著名的教师;
2、优师,非常优秀的教师;
3、匠师,教书匠式的教师;
4、庸师,平庸的教师;
5、劣师,误人子弟的教师。对着这五种标准,再照照自己,我想,我现在是在努力地成为优师,不误人子弟的优师,不当平庸的教师,教学中要有目标,有方向。尤其在听了几节优秀教师、名师的课后,我更加确信这一位置。张校长认为语文教师成长的支点可以从以下几个部分着手,支点一:阅读,为教育生命加温;支点二:磨课,站稳成长的脚跟;支点三:研究,成长的幸福之路;支点四:写作,记录成长的精彩;支点五:规划,设计最好的自己。这五点中感触最深的是“阅读,为教育生命加温”。
自从教了语文学科以后,越发觉得阅读的重要性,阅读就像添加剂一样,能不断的增添能量。“一个教师,一个月不读书,自己知道;一学期不读书,同事知道;一年不读书,学生知道”,从这句话中,我恐惧着,生怕自己是不读书,学生知道的那种。《笑面人》里的一句“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也”,看到此句,我想起曾经发生的荒唐可笑的事。有一次,学生写了一篇读书征文,让我给加个题目,我思来想去还是把这任务交给了才女同事,不料立马就有了回应:“书,要也”。想想这题目还不错,“书是要的,多读书才有收获”。第二天我把打印好的征文给她看,她看到题目大笑起来“书,药也”,你没听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也”。我当时羞死了,真想找个地洞藏起来。这足以印证了一学期不读书,同事知道也。
作为一个教师他认为要读多方面的书。一,要读专业的书——打好底子。一个教师在教学中要主攻一个专题,花6个月时间主攻一个专题可以高于这一领域的平均水平的知识,他告诉我们他用行动实践了这一真理,很有效。我想这行动肯定需要老师要从各类教育专业书中吸收营养,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此外,他还推荐了很多专业书目,如《给教师的建议》、《四书五经》、《第56号教室的奇迹》······
二、要读非专业的书。教师的读书不能没有“五谷杂粮”,这会像偏食的小孩一样,营养不良。所以需要我们教师读各类书籍,来拓展自己的视野。
三、“超越”纸质文本。他打了一个比方,读书要当成谈恋爱一样。这已经到了不读书会让你不安、思念着的最高境界了。
从“自觉自为”到“自在而为”
——一个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回顾与反思
我是一个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从教十七年。十七年弹指一挥间,不知不觉中时光冉冉而逝。作为一个身处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其间经历了一个持续“生长”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外在“约束”与自觉追求矛盾而又统一的过程,是一个由“自觉自为”到追求“自在而为”的过程。
初涉讲坛的浅表地、经验地、感性地探索
从中等师范学校毕业,我被分配到一所乡村小学任教(现在已经撤并了)。那是一所只有六个班级、三百多个孩子、十二个老师的小学校。我至今一直认为那是一个美丽而纯净的地方:淳朴的民风,纯朴的孩子,简单的人际关系,还有那乡村田野清新的气息。更主要的是乡村小学处于应试教育竞争的边缘地带,因此我可以恣意地泼洒我的热情、追寻我的语文教学的幼稚的梦想。我任教语文(第一学年教五年级,后来一直教六年级),担任班主任。凭着自己的满腔热忱,我这个比孩子们大不了几岁的“大孩子”与学生们打成一片,无忧地与孩子们开展各种活动;我钻研教材,研究教法,按照自己的理解诠释着我的语文教学。
乡村小学信息闭塞,能够看到的杂志也很少,只记得学校中有《人民教育》《江苏教育》《小学教学参考资料》三本。学校里经常利用业务学习时间组织学习这几本杂志上的文章,我便借来《小学教学参考资料》阅读,并且做了不少摘抄,至今还保存着,那时主要关注的是“雕虫小技”。乡教委(乡里管理教育的一级组织)有时也组织开展一些教学研究活动,我也是参加的,但那时还不懂得如何研究,更多时候是“移植”别人的教学方法。不知从什么地方知道了广东潮州小学有丁有宽老师的两本书《丁有宽读写结合法》和《丁有宽读写结合训练》邮购,想方设法邮购到了。学习了以后,自己也机械地模仿运用。
那时乡村小学研究的气氛不是很浓,相互交流教学心得体会也很少,我完全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时只是一种直觉)和自己逐渐积累的经验进行教学。教学中我逐渐领悟到非智力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便通过各种方法建立和谐的心理氛围和师生关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领悟到思维训练与语言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便注意精心设计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领悟到作文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训练,更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便带着学生开展活动,走向自然,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为了培养农村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基础的文明素养,我曾经让六年级的孩子们寒假后提前开学,在学校进行专门的常规训练:让全班学生排成两排面对面站立,中间留一通道,要求每一个孩子在众目睽睽之下大方而自信地从通道中走过,走到尽头跟我打声招呼:“老师好!”然后入列;我曾经在一个暑假里组织已经六年级毕业的孩子们返校,和他们一起在学校的食堂包饺子、煮饺子吃,孩子们至今总忘不了那快活的情景;我曾经带着六年级的孩子们往返三十里步行到烈士陵园扫墓(此前未组织过),回来后他们竟写出了《“长征”前》《“长征”路上》《街上见闻》《扫墓归来》等多篇作文;我曾经带着孩子们在浓浓的大雾中领略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当孩子们摇着桑树的枝条,看着那水珠滑落,笔下竟也冒出这样的语句:“我轻轻一摇,她哭了!”„„我投入地做着自己想做的每一件事,只要我认为对孩子们有益、能够促进他们的发展。
回顾自己参加工作之初几年的探索,只是一种懵懂的、浅表的和感性的行动;对于语文课程的认识比较肤浅,思考比较简单。
在课题研究的平台上吸收理论、接受“规范”
1995年,我通过进镇考试调入附小,担任了附小前三届毕业班的语文教学,一直在应试的轨道内运行。1999年,为了迎接江苏省实验小学验收,我的工作岗位发生了变化,学校安排我分管教科研工作,这对我而言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为了申报南通市教育科学九五增补课题,准备省级实验小学教育科研部分的验收材料,在县教育局教科室领导的指导下,我开始初步接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学习教育科研方法。2000年至2001年,我多次参加各级教科研会议,并先后参加了海安县教科研培训、南通市教科研骨干培训、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申报培训活动,并开始接受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思想理论武装。在这些活动中,我得以聆听到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郑金州、袁振国以及江苏省教科所原所长成尚荣等许多专家教授的讲座,使得我原有的思想观念受到了冲击,开阔了视野,激活了思维。与此同时,我对理论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购买、阅读理论书籍成为我业余时间的一大乐事。
2001年,在学校领导的策划和县教科室领导的指导下,我校申报的《小学综合艺术课程研究》被批准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立项课题。为了搞好这一课题研究,我这个毫无艺术细胞的语文教师开始阅读《艺术教育论》《美学》,潜心研读《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我该成为什么样的研究者》《在行动中学作质的研究》等有关教育研究方法的书籍。我尝试着按照教育科研的规范组织、推进学校的主课题研究,一方面组织课题组老师学习相关理论,另一方面开展实验研究,安排实验老师上研究课,学校的教科研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在组织开展课题研究过程中,我先后翻阅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是什么》等哲学书籍,《现代课程论》《经验课程论》《课程与教学论》等课程与教学论书籍,《儿童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心理学书籍,与此同时《教育研究》《课程教材 教法》《中国教育学刊》等刊物,以及关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些书籍也进入我的阅读视野。
现在回顾组织、参与课题研究的这一段经历,因为承担的课题本身的原因,感觉与语文教学基本不相干,但是这一过程却让我接触到了一些理论,接收了科研的“规范”。尽管理论是枯燥的,在一些人看来是“空谈”;尽管很多人认为小学教师无须学习深奥的理论,但实际上理论学习的作用是巨大的。理论学习并不一定为了掌握理论知识,理论学习可以培养一个人的抽象思辩的水平,可以培养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可以为研究提供深厚宽广的背景,可以对实践提供指导。尽管有人认为小学教师无须搞科研,但实际上参与过教育科研活动,接受过科研的“规范”,对于教学研究、对于教师成为研究者、对于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的作用却是不可估量的。
在理论的烛照下实践着、反思着、写作着、快乐着
2004年9月,根据工作需要,我又转入主持教导处工作,分管全校的语文教学。在经历了一个远离语文教学实践的思想旅程之后再回到语文教学,猛然发现自己是那样的稚嫩:“语文”是什么?语文课程到底具有什么样的性质?语文教学的目标在哪里?这些问题似乎与我
们一线的语文教学关系不大,然而却是语文教学的根本问题,是一个语文教师对自己所任教的课程的基本认识。如果一个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程没有自己的理解,没有形成自己的关于语文教学的思想,教学肯定找不准方向,实践必然是盲目的,甚至于阻碍学生的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自己已经阅读过一定哲学理论、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又把更多的精力花在阅读语文教育教学及相关理论上。为了把握语文课程的本质,我先后翻阅过《语感论》《言语教学论》《语文言意论》《语文科课程论基础》《语文:表现与存在》;为了认识阅读教学的本质,我先后翻阅过《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语文阅读活动论》《语文课读解学》;为了避免语文教育教学研究中的“经验主义”和主观臆断的倾向,我试图弄清儿童语言获得与发展的心理规律和心理机制,先后翻阅过《阅读心理学》《语言心理学》《阅读发展心理学》《心理语言学》;为了弄清语文课程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我翻阅过《语言学纲要》《语言学概论》《思维与语言》;此外我还翻阅过《语文教学对话论》《小学作文教学论》„„
理论毕竟更多的是一种理性思索的成果,它可能被证明,也可能被证伪,同时它也不可能直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的生命价值应该体现在课堂上;作为一名教导主任,课堂教学更应成为我的关注点。于是,我的阅读触角又开始伸向课堂教学研究,伸向语文课堂教学的操作策略,《课堂教学临床指导》《课堂观察指导》《语文教师课堂行为系统论析》《语文学习与教学设计》,以及名师、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实录又成了我的新宠。我也开始关注自身的语文教学行为,观察自己的语文课堂,按照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进行实践;我开始以我的思维观审视、研究他人的课堂,以我的教导主任身份的便利深入他人课堂观察,与同事们探讨语文教学的设计、语文教学的策略、语文教学的细节、语文教学的理念,跟他们一起磨课,互动交流,甚至一起争论。我养成了思考的习惯,在我观察课堂教学的时候,不管是一节随堂课,一堂研究课,还是名师上的一节课,我的头脑里总是不断地在思考着闪现出的问题,在我的听课笔记上记得更多的是我在课堂上的思考、盘旋在我脑海中的问题、我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以及即时生成的观点。
阅读、实践、反思、动笔已经成为我的生活方式。晚上,我会在灯下围绕我感兴趣的问题翻阅书籍,记录思考,整理思绪。如果说以前我是别人的思想的“奴仆”,现在我开始思考我的语文教育和语文教学,实践我的语文教育教学的理解,运用理论研究语文教育教学,并且开始生成我的思想。一年多来,我撰写的多篇文章在杂志发表:反映我对阅读教学认识的《让学生享受阅读》发表在《教学月刊》上;观察识字教学课堂后思考所形成的认识《集中识字教学要实现一定“附加值”》发表在《小学语文教学》上,运用教育科研方法进行专题研究所撰写的《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课文》发表在《江苏教育》,《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对苏教版教材选文态度的调查》发表在《当代教育科学》;反映我对作文教学评价思考的《从“达标式评价”走向“表现性评价”》《让作文教学根植于儿童的生活世界》发表在《小学作文创新教学》上,另有多篇文章在县市级报刊发表或获奖。我开始享受着阅读的乐趣,享受着实践的乐趣,享受着思考的乐趣。
大连第六中学语文组 韩丹
2009-6-24 16:35:45 阅读数:760
网友评论:0(顶:0,踩:0)
条
还记得那次无意中在学生的作文中看到这样的一段话“我知道老师关注的的是能优秀的学生和处在及格边缘的学生,而对于我这样的中等生就只能处在教室的一个角落里,永远得不到他们停留的目光„„”。多么犀利而又无助的语言呀,教学成绩的追求、升学的压力已经使我们这些做老师的习惯于追求这样的一种模式以两头带中间,于是群体教育中成绩一般的大部分学生就被忽略了,这正是群体教育貌似公平中最大的不公平。而“小班化教育”则却一改老式教育模式,强调师生之间、教学之间、书本与方法之间等诸多方面的和谐互动,注重每个受教育者平均所能得到的教育和关爱时间、精力比的扩大。
小班化教学在学生生源减少、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小班化教育与新课程标准中的“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的理念相吻合,是我国教育改革、特别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当这一变化走向初中语文课堂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感到了自己对于这样一种模式的渴望和向往。毋庸置疑,小班教学对于我们这样的二类学校有着很强的实效性。
第一、班化学生的学习生活不单纯是汲取知识,更多的是互相交流;不再是枯燥无趣的课堂教学,更多的是感受学习的快乐;学生的成长也不仅仅是知识的累积,更多的是身心的发展、个性的张扬、人格社会化的完善。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还应是能力的培训者,是道德的引导者,是思想的启迪者,是心灵的开拓者,是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者,并在此过程中实现人生的价值、达成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第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的教学理念不只是“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小班化教学更强调“教学”的双方,特别是学生在教学中的学习态度。小班化教学要成为师生双赢的双边活动。小班的学生喜欢语文课的原因可以简单到“老师幽默风趣”、“我们可以多一些表演”、“老师,我认为你说的不对”。这些问题让学生在小班语文教学中真正成为了教学的“主体”,他们在表达自己的需求。而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在与学生一起探究的过程中不断丰富着自己的知识结构、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在不断磨砺中成其锋芒。
第三、班化教育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班额的减少,这就使教师有更多的精力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层次水平,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不同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所以教学内容在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本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处理更为重要。在教师指导下以全体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已成为语文小班化教学的主要特征。活动不是流于形式的表演,而是有质量的教学手段。这些活动致力于让每一位学生激发出学习语文的兴趣。
第四、班化教育使师生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教育实践证明,班级规模越大,师生之间情感纽带就越弱;班内学生越多,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就越大,教师对班级的管理也就越难;班级规模越大,学生交往的频率就越低,学生之间的合作也就不容易进行。相反小班额的情况是:由于人数的减少,学生受教育的时间、条件得到改善,师生交往的频率加大,交往机会增多,师生之间更加了解,感情更加密切。同时,班级规模的大小还直接影响到课堂上的座位排列,比如,50个学生的大班教学只能是秧田式座位排列,它更适合于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教学,而对于学生情感、交往乃至创造性素质的培养则有很大局限。而当班级额度较小时,如20个左右时,座位可排列成马蹄形、圆形、V形、T形等。这大大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情感更易交流。
第五、班化教育是实现因材施教的最有效的方式在空间上,实行小班教学后,教师空间增大,能增加师生间、生生间交往的频率,教师的“照顾面”明显扩大,有更多的机会在教室内巡回,这有助于老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面向全体;在形式上,小班教学可以采取各种教学形式,照顾到班级中学生之间的差异,灵活掌握教学要求和进度,并及时调整教学结构。
任何一种新生事物的推广都会遇到一定的阻力和困难,同样小班教学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小班化教学有成效,当然也存在着不足的地方
一、实行“小班化教育”,一定会引起了广大学生家长的关注,而且他们的热情一定会比较高,究其原因,无非是小班学生数少,老师照顾周到,学生的学习成绩肯定好。最关注的还是学生的成绩,这无形之中给教师带来了压力,容易产生“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因此,家长、教师应该更进育人观念,“小班化教育”不只是为了提高学生成绩,而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创新能力和良好习惯。
二、课程教材带来了一些困难。现行的新教材具有严格的系统性、统筹性。对于“小班化教育”的综合教育、分层教学带来一些困难。要遵循“小班化教学原则”,必须对原教材进行调整。而这会占据教师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教师能不能一直坚持这样的高效备课呢?如果不能,能不能实现小班化的预期效果呢?
三、课堂教学改革有一定困难。“小班化教育”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它具有特殊的教育教学规律。教师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对于小班化课堂教学新模式的确立、策略应用、评价分析,在实践教学中一时还难以转变。
隆昌县迎祥镇广田小学
黄华亮
关于分数除法中 “一个数除以小数”本人有以下思考:
255小时走了2km,小红小时走了km谁走得快些?3126213例题通过画线段图,再用分析的方法讲解了把2÷转换成2××3=2×,其中的语言
3221、书上的例3是这样的:小明分析实在是难理解,因为小学生对应用题中数量关系的理解就一直是个难点。书上是这样分131米,即2××3。
2析的:先求小时走了多少千米,也就是求 2的111,即2×,再求3个小时走了多少千223个人认为:用这种比较复杂的关系讲解“一个数除以小数”会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不好教。
2、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处理的:
⑴、利用乘法分配律和结合律进行教学: 教师利用填空的方式出现: 6×2 3=6×(÷)=6× Ο =6÷ Ο =6÷(Ο)=6÷
让学生填空后得出:一个数乘小数可以转换成一个数除以这个小数的倒数。设疑:一个数除以小数可不可以转换成乘法进行计算呢?
学生通过观察很容易看出:把上面的算式倒着运算就可以把一个数除以小数转换成一个数乘这个数的倒数。
6832× ÷ 7945245接着进行强化训练,把下面的除法换成乘法:÷
60÷
358下一步进行试练,把下面的乘法转换成除法,除法换成乘法:再进行扩展练习,把下面的除法换成乘法:6÷3 4÷0.125
通过一系例的教学,让学生明白: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0除外),等于一个数乘这个数的倒数。
⑵、为了不与书本脱节,还是要进行例3的教学,但重点不是算理,而是应用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
总之,个人认为:教学的目的是化难为易,只要是有效的教学方法,教材是可以改一下来教的,活用教材也一直是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要大胆,不应被教材束缚了手脚,放开手,大胆的干吧!
一、扩大阅读范围
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学生去阅读书报,如:1.童话、寓言、故事:《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等。2.诗歌散文作品:冰心《繁星》《春水》、鲁迅《朝花夕拾》等。3.中外文学名著: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传》等。4.推荐的杂志:《读者》《青年文摘》等。
二、传授阅读方法
1.教给学生阅读文章的一般方法。
(1)根据作品文体特征,抓住阅读重点。如阅读文学作品,要通过人物、情节、环境的分析,把握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如《故乡》一文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人物闰土、杨二嫂的变化及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来理解文章的主题。(2)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语或句子,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分析某个细节、某个动作、某种心理,或者某个贴切传神的用词,理解文章的某种思想或某种情感。
2.教给学生精读和略读的方法。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种基本阅读方法。精读是一种通过粗读、细读、反复读、一字一句地读,直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从文章中提取信息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精读训练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明确自学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2)指导学生运用工具书,寻找参考资料,以便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3) 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步骤和方法。(4)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质疑并能合作解决。教师还可设疑,让学生通过阅读自行解疑。(5)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基本技巧,如教给学生圈点、批注、摘要、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方法,并加以训练。略读则是一种运用精读得来的方法,略去或绕过文章中某些次要的方面,迅速掌握全篇的大意和纲目,抓住要领和主旨的阅读方法。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略读训练时,要求学生多作粗读、泛读、跳读练习,以增强他们把握文章精髓的能力。浏览是相对精读而言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其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了解式浏览,即只了解其基本内容、主要思想和技法即可;一种是涉猎式浏览,即随手翻开一份杂志、一张报纸、一本文集,从通览目录和标题中去发现自己需要的或关注或感兴趣的内容。
摘要:一直以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较差,提高成绩难度很大,要改变目前阅读教学现状,需要扩大阅读范围,传授阅读方法,挖掘阅读教学新亮点。
一、“读”字当先,激发兴趣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字、词、句的组合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增强其语感,从而获得初步的感性知识。
诵读的初始阶段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可以就某一段或整篇进行诵读,在读的过程中一定要正确断句。有了对文章的整体了解以后,接下来就应该让学生通过进一步的朗读,共同的讨论,疏解不理解的语句,把握文意。反复品读关键语句,探究关键句在文中的作用及其丰富的内涵,并体味语言的优美和修辞的巧妙。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诵读的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的诵读若能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程度,对于下一步的“译”有很大帮助。
二、适当的“点拨”,准确地理解其义
在学生熟读之后,由教师点拨文中的重要知识点,特别是古今差异较大的词义或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例如《晏子故事二篇》中“自取其病”的“病”,课文中的意思是“侮辱、没趣”。又如《陋室铭》中的“何陋之有”,是一个典型的倒装句式,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应为“有何陋”。像这些例子,对于中学生来说,不宜过多地讲语法特点,只要让学生掌握该词在本文中怎么理解就行了。另外,同一个字在不同的文章中,甚至在同一篇文章中,它的意义和用法也不同。这就是所说的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一词多义现象和词类活用现象。那么,教师应先告诉学生那个词在本文中的理解,再将它与前面学过的用法加以比较,进而弄清它们的不同之处。
三、积极讨论,发散思维
抓住课文中能引发学生积极讨论的问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教读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后,我引导学生讨论,对作者的观点你有何看法?经过几分钟的思考之后,学生们踊跃发言。有的完全赞成作者的观点,认为逆境可以磨练人的意志,使人有所作为。有的则认为作者的观点带有片面性。很多学生能结合古今中外的一些史实和身边的实例加以引申发挥,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初中文言课文中能引发学生发散思维的材料是不少的,只要我们善于结合课文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宗旨之一。在文言文教学中渗入适当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无疑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的联系
立足课堂教学,不断向课外延伸。课堂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科学性、民主性、开放性。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之时,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把眼界放开去,思维扩展开来,适当的增加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内容,相似的文言文阅读材料。例如学习《陈涉世家》,可以补充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背景,起义的结果;学习《〈论语〉十则》,可以引导学生课余阅读《论语》;学习《桃花源记》,可以补充《桃花源诗》的阅读等等。这种做法让学生扩大阅读量,其结果是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复习了已学知识。这样就把课堂教学向课外扩展延伸了,使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了很好的挖掘。
在日常教学中,最让我们这些英语老师头疼的就是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学生的知识及能力水平与课标上的要求相差很大,而且这些差距随着课程的深入会越拉越大,久而久之不仅学生自己失去了信心和兴趣,老师们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往往也会感到束手无策,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感悟到:作为一名英语老师对学生要有一颗平常心,对待学生要少些抱怨,多想办法利用各种手段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教师们也应该少些急功近利的做法,多放远眼光,不仅要教会学生现有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他们正确而有效的学习方法,正如一位教育工作者所说:教的不一定都会,会的不一定都考,考的不一定都用。教师如果能超越课本,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更多课本以外的知识,让学生慢慢积累,不仅有助于他们将来进行更高层次的学习,也会为他们终身学习英语打下良好的基础。
新教材在一定程度上还不可能做到完全尽如人意。更准确的讲它应该只是一本“教学参考资料”而已。教师在使用这本教科书时,教学的自由度以及发挥空间更大了。这对教师水平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恰恰是提高了,教师 不再是以往的拿着课本去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去教,没有必要将教材上所有涉及的东西都透彻的讲解,而需要整合优秀的教育资
源,如:网上资源、英文有声读物、报刊、杂志、英文广播、原声电影等来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及实际应用能力,并且以此来丰富英语的学习氛围。
上村完小杨忠光
永平要打造“绿色大县”,对农民来说,致富之路主要有两种,赶集购物回家之路和发展生产来回运物的基耕路。前者现以解决,后者有待政府重视引导解决。
八、九年前,政府在龙街村山神庙路边立了“千亩核桃连片、镇长样板”的牌子,可谓振奋人心,到如今“千亩核桃”的基耕路无法开通,原因有四。
1、投入资金大,农户集资无力解决。
2、部分农户多次向政府反映,请求援助,以许鸡毛小事不予理会。
3、让地为路赔偿纠纷,民间无法调解,而政府装聋作哑,不予支持。
4、农户小农意识浓,各自为阵,思想不够统一。
由于耕地路不通,对“以农养林、以林促农”加快发展带来了障碍,农户一亩地的投入比通路地段多约5倍。
综上所述,我认为事无大小,地方官员应与时俱进,热情参与,想农民之所想,而不是欺上瞒下,做表面文章,文字游戏。真正做到为官一任,恩泽一方,才不愧为“公仆”称号。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感教育;课文情境;评价实践;教学经验
一、引导学生品读课文,体会文章情感
现行的人教版教材内容多样,涉及面广,有着丰富的情感教育资源。朗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提升自身语文素质、丰富自身语言积累的一个重要方法。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在朗读课文的时候往往是心不在焉,“随大流”地进行口头式的朗读,动口不动脑,这就很难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所以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品读,引导学生对于文章中字词的运用、写作方法的技巧、文章的整体风格等方面进行深刻的理解与感知,以便能够更好地去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情感价值。当然,品读也需要学生自身有一定的审美能力以及阅读水平,所以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指导。比如,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语言的音韵美、节奏美、对称美、声响美、方言美、色彩美、语符美、诗意美来教育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及情感,比如在范读的时候投入情感,在不同的课文中运用不同的情感基调进行朗读,引导学生进行更加深刻的感知,为他们的品读打下基础。另外,教师也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课文的写作风格、中心思想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对于文章的作者有一个基本的认知,使学生能够站在作者的角度品味文章,体会作者的写作心情与写作目的,以便学生能够在品读的时候更加有效。
二、注重课堂情境创设,丰富学生感知
在初中时期,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较差,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情境创设,在不同的课文中运用不同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比如,教师就可以通过音像资料的运用丰富学生的感知方式,使他们能够通过立体化的知识结构进行文章的体验,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也可以适当地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让他们更好地感受到文章所表达的具体内容,体会多层次的情感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情境创设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的学习体验与感知进行讨论,以便他们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同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在大家的相互交流、信息中能够很好地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
三、善于运用教学评价,激发学生情感
很多人都说教师的教学评价对于学生而言就是一面镜子,学生基本上都是通过教师的教学评价来进行自我认知的,因为此时的他们缺乏对自身的整体认知与全面认知,往往会通过教师对于自己的态度来判断自身的学习表现是否优秀,言行举止是否得当。同时当前阶段的学生感觉比较敏锐,很多时候教师对学生的一个眼神都成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注重自身对于学生的全面认知与科学评价,在教学中对学生多鼓励、少批评,以便能够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认可与重视,激发他们自身的学习信心,让他们能够以乐观开朗的心态来面对学习,更好地实现学习的有效性。比如,在作文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认识到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不同的作文水平,在作文评改的时候要分别对待:对于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与突出表现,在评语中多用鼓励性的话语,以便能够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对于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教师在肯定其作文质量的时候,也要指出文章中存在的问题,以便能够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到自身的作文水平,更加全面地认识到自己学习中存在的不足,明确自身后期的学习方向,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只有运用好了教学评价,才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地进步,促进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步步为营,不断提升。
四、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实现情感体验
情感教育是一项与学生体验密切相关的教学项目,情感教育的落脚点是学生的自身体验与感知。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除了注重自身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之外,还要关注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与感知。如果教师只是注重自身的情感教育而忽略了学生对于情感的理解,那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所以在教学中,也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情感实践,引导学生将学习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需要我们认识到每篇文章对于学生成长的意义,通过对于学生情感的培养来实现他们语文知识的积累与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认识到更多知识、体会到更多情感,为他们的长远发展与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炳昌.试论如何将情感因素渗透进初中语文教学之中[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
[2]邱伯园.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探讨[J].科海故事博览,2014.
(1) 模式单一。它的一般程序是“审题—立意—示例—拟定提纲—起草”。这一套单一古板的方式令学生构思时思维滞缓, 从而禁锢了思路, 从而让立意与活泼灵动无缘。又由于它有诸多的目的、要求束缚着学生的表达, 生活经验单调, 书面语言积淀不丰的他们只好编一些假故事, 抒一些假感情来完成作文这一“神圣而又艰巨”的任务。作文已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 而他们也只好“应付”。单一的模式令学生写作激情大减。
(2) 写作知识, 写作方法、技巧成为作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作文教学的目的是形成写作能力和写作素养, 这才是作文教学的目的和重点, 而绝不应该是写作知识、方法和技巧。写作能力和素养离不开生活的积累、体验和感悟, 离开这三者, 方法和技巧将成为摆设, 毫无生气。2011版新课标指出初中生的写作“要有真情实感, 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多角度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能抓住事物的特征, 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表达力求有创意。”没有生活基础的写作如同僵尸。
第二类是近年来流行的自由写作。自由写作是形式上较为宽松的课外练笔, 一般在字数上, 文体上, 立意、时间、材料上都较少限制, 较指令作文来说, 学生可以相对自由地进行写作, 当然, 自由并不意味着可以乱写或不写, 它也必须源于生活, 只不过形式上不那么受限罢了。因为它的“情郁于中, 发之于外”“有感而发”的特性深受学生欢迎。当前较流行的形式主要有日记和周记两种。从实施效果来看, 这种作文教学方式对于释放学生表达冲动、打开学生写作空间、引领学生观察生活进而达到“写当代中学生自己的生活”“文从字顺”的境界是非常有力的助推器。一篇篇朝气蓬勃的日记、周记展示着扑面而来的异彩纷呈的鲜亮的少年时代的气息, 顺畅的句子、鲜活的词语、细腻的心理透露着写作的“自由”带给他们的快乐与满足。然而, 也出现了以下不可回避的现象:
(1) 因为自由写作的随意性较强, 因此, 日记、周记有话则长, 无话则短。于是也出现了一些应付性的周记、日记, 如, “某日某人遇到某事, 心情大好”“某人某日被批评了, 心情奇糟”等日记, “内容同上篇, 心情同上篇”的周记。这让不少教师大为恼火, 因为这对他们“学生周记写多了, 其写作水平也就水涨船高了的”理念是大大的讽刺。
(2) 教师作后评改不到位。因为“作文是写出来的”, 所以很多教师将写作的数量作为作文能力提高的好办法, 于是练笔多多, 但是他们的评改方式却出奇的简单:写个等级, 给句评语, 画个日期便了事了。殊不知, “写作本质上是一种公众的言说。”“一个写作者最大的荣耀, 莫过于拥有在公众面前言说的能力和资格;绝大多数写作者的主要目的, 也就是要拥有在公众面前言说的能力和资格。”学生的作品需要在公众场合得到展示, 从而在发表中体验写作的价值和尊严, 从而产生写作的内在动力。当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声音是有价值的, 他的写作就一定会有重大的突破。”这样才达到了作文的教学目的。
本人前10年主要以传统作文教学方式为主, 后3年践行管建刚老师的作文教学革命, 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 革命中止了, 但践行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的经验, 如今结合两种作文教学方式的实际, 本人做了如下尝试:每周写两篇日记, 字数至少600字。之前是让学生写每天4~5行的简约日记, 他们大叫无事可记, 说他们每天的生活无非是两点一线的“家—学校”的重复生活, 于是我改为每周3篇的300字的日记, 可是事实却是学生为完成布置的每周三篇的任务, 常常是无话找话, 结果导致作文很是粗糙, 缺少细节描写, 而且出现了很多啰嗦的句子, 似乎在有意拉长句子。为此, 我苦苦思索探求原因, 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转向理论求解, 叶圣陶老先生的一席话令我醍醐灌顶。叶老说:“作文就是用笔而不是用口来表达意见, 抒发情感。根本在于学生有没有意见要发表, 有没有情感要抒发。如果没有, 那是整个学校教育的失败, 不仅是语文教育的失败。学生都成为木头, 岂不是整个学校的失败?”叶老点出了表达需求在作文中的重要性。人们在生活中感动了、激动了、愤怒了、忧愁了、快乐了, 就产生了表达需求, 于是会产生内在的写作冲动, 且如鲠在咽, 不吐不快, 这就是写的表达需求。人必须首先要有生活实际, 那样才有话说, 才能产生写的表达需求, 写作应该是在有了表达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的。吴立岗教授说:“学生的情感和情绪既是他们作文的内驱力, 也往往是他们作文的中心思想所在。”“只要学生心中有一种情绪、情感和观点, 再把这种情绪、情感和观点稍作安排地表达出来, 那就是作文。”原来真正的写作第一要紧的能力是发现、积累写作素材, 筛选、组织写作素材!被誉为培养出中国最年轻的专栏作家蒋方舟的母亲, 作家尚爱兰女士说:“发现题材, 是最最重要的写作才能。如果做不到这一点, 那就等于文字的高位截瘫者, 他的文学生活不能自理, 要靠别人才可以存活, 等于是一个高度迟钝者, 到处是食品, 根本就看不到哪一种是可以的, 要别人指定了才知道吃。”写文章, 第一要解决的, 是素材!是个人观注生活的程度, 是一个人内心的丰富与否。我们一定要先解决作文的内容, 再来谈“技术”, 内容没着落, 学生哪有心思去想“技术”?“技术”是有了充足“内容”之后, 作者锦上添花才出现的一种自觉要求, 离开这种“自觉要求”, 技术只能沦为摆设, 成为陈列物。明白了这一点之后我将日记调整为一周两次, 这样一次是前三天, 一次是后四天, 这两个时间段里总有一两件学生认真记录、观察细致、撼动心灵的事, 于是学生开始有事可写, 开始有感而发, 开始有题材开始写真日记了。因为“真”, 日记中的语言文字也开始变得鲜活起来
一个月后, 我开始走访学生, 询问这样写日记的感受感想, 得到如下反馈:
(1) 词穷。学生普遍反应一提起笔来就觉得没有词儿, 腹中空空, 肚子里什么可写的东西也没有。即使勉强写出来了, 也是空空洞洞、干干巴巴的, 写来写去总是那么几个词。作文的词语也像语基知识一样需要积累, 比如, 记下好的词语、优美的句子、精美的片段等。为此我让学生准备好摘抄本, 随手进行好词佳句的摘抄, 养成摘抄的好习惯。同时, 我认为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广泛阅读的绝妙时机已到, 于是我推荐他们征订《儿童文学》少年版, 《少年文艺》, 让他们在优秀的课内外读物中遇到并积累大量词汇,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辨析和感悟词语的含义。学生虽然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 却无法表达出来, 或者表达得“词不从心”, 甚至思路紊乱, 这是缺乏足够的阅读积累。因此, 掀起课外阅读热潮正是时候, 再辅以“阅读之星”等活动, 学生如饥似渴地大量地阅读, 既丰富了词汇, 又扩大了知识面, 可谓一举多得。再有, 我让学生多做仿写练习, 仿写是让学生自觉美化句子的加速器。仿写时抓住句式特点, 斟酌词语用法。这样仿写多了学生自然就越来越关注句子的流畅、词语的优美。最后, 开展一日一句读背活动。全班轮流一天一人在黑板上一角写一句认为美的句子, 每节课前让全班同学跟读数遍。
(2) 无法停笔。大部分学生反馈发现越写越多, 几乎无法自然停笔, 这是好现象。有写作经验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刚开始放手去自由写作时是一不小心就“刹不住车”, 越写越长的, 写作时有倾吐的快感, 并实现与形成不吐不快之境界。如果有表达需求时, 特别是写小说时几乎是动辄上千字, 这是表达闸门刚打开时的现象积聚多时的表达冲动一经解除了禁锢倾泻而出, 不可收拾。写久了之后, 大多数会觉得写得乏了。老是写那么长, 也自我感觉啰嗦, 于是开始进行删减, 让自己的文章变得更为精炼、紧凑, 不致繁冗拖沓。这时候, 因为要进行删减了, 写作者才开始着手“谋篇布局”, 这才进入“构思”阶段。所以我让学生先不要顾及字数, 先放开去写时间长了自然会往回“收”。
(3) 想写件事却写不活, 描写不出那情态。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缺乏细节描写。对这些学生, 我对他们的周记有特别要求, 比如, 这两周的周记侧重心理描写, 下两周侧重动作描写, 再两周进行语言、肖像、场面描写等, 在批改时对这些学生的这些周记单独指导, 进行面批面改。如此半个学期过后, 这些学生反应:“老师, 我能写活他们了, 能让他们说话、做小动作、心里有想法了。”这其实就是把细节描写分解在周记中进行专项训练了。
(4) 此外, 也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出现写得越来越畅、越写越细的好现象。
参考文献
【关于农村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一点思考】推荐阅读:
关于职中语文教学的一点思考05-30
关于农村初中生作文写作现状的思考11-10
关于学生课外阅读缺失问题的一点思考11-23
关于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思考09-29
关于农村文化现状的调查与思考10-01
关于加强农村宣传思想工作的思考12-20
关于新农村建设环境问题的对策性思考06-15
关于加强农村维稳工作的调查与思考11-09
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践与思考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