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报告

2025-02-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科技报告(通用8篇)

科技报告 篇1

完成单位: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验收日期:12月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科技处制

__年_月_日

一、研究开发工作简介

本产品的研究开发主要是根据目前国内建筑物防水处理的施工要求进行的,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凝结时间、抗压、抗折强度和材料施工的抗裂性,根据现场施工的需要,合理调配各种原材料,优化性能,优化生产工艺,达到使用要求。

二、主要研究内容

(1) 水泥基无机防水涂料配方的确定;

(2) 水泥基无机防水涂料性能的测试; (3) 水泥基无机防水涂料生产工艺的选择; (4) 水泥基无机防水涂料的产业化生产。

三、取得成果

在物性指标符合《无机防水堵漏材料》JC900-标准的基础上提高其性价比,研究一种物美价廉的产品。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四、项目产生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

该研究成果主要以技术转让和产品销售为推广形式。在建研建材有限公司实现产业化,产品可直接应用于建筑物的防潮防渗,解决目前建筑物存在的反潮慢渗问题,可为我单位每年创造产值50万元左右。

五、项目的推广应用前景

该研究成果无毒无害,施工方便可用于水泥砂浆或混凝土基面防水和防潮处理,相对于传统防水卷材和防水涂料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目前该产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成本比较高,为了更好推广应用该产品,降低成本成为当务之急,改进方法是通过更换添加剂,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降低成本。

七、项目经费决算表

科技报告 篇2

本刊为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收录期刊。

为充分发挥期刊的资源优势,提高刊物质量,推进科技创新,形成办刊特色,为国内各行业的发展决策提供服务,构建以国家科技发展研究、行业系列政策和发展现状为主的专业研究平台,本刊特增加了“科技报告”栏目,现面向广大科技工作者、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及高校教师和在校大学生进行广泛征稿。凡符合此栏目刊发标准的文章,我刊将免费刊发!

征稿标准

一、征稿对象

凡是国内科技领域从事科技研究的工作者,科研机构科研人员,高校教师及其科学技术相关专业的在校大学生,以及专业从事科研报告调研及撰写的人员均可向本栏目进行投稿。

二、征稿范围

该栏目主要征集以下内容的论文:

1.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研究报告;

2.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3. 国家国家科技合作专项计划;

4. 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研究报告;

5. 国家科技基金项目;

6. 国家交通运输建设科技项目;

7. 国家计量质量研究项目;

8. 国家标准研究项目;

9. 相关行业报告,包括行业资讯报告、行业研究报告、行业预测报告、行业分析报告、行业调查报告等。

三、征稿要求

1. 论文应包括题目、作者、单位、邮编、摘要、关键词、正文及注释、参考文献等要素。

2. 论文字数不低于5000字。其中,标题不超过25个字,摘要400字左右。

3. 来稿文章为Word排版,宋体小四号书写,正文内尽量不添加其他格式。

4. 来稿文章必须提供可靠的联系方式,包括通信地址,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等。

5. 志社对来稿一律不退,请作者自备底稿。

四、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百子湾西里金海商富中心402号楼A座503室

联系电话:010-82619981-623 传真:010-82616015

QQ:3370926406 邮箱:3370926406@qq.com

解读2005年北京科技工作报告 篇3

“首都二四八重大创新工程”实施五年来,北京的科技工作取得了巨大进步。去年,北京市委、市政府肯定和批准了“深化二四八,实现一个转变,两个加强,实施三大行动”的科技工作思路。

为此,科技管理部门以服务型政府的理念为指导,按照“扶优扶强、因势利导、示范带动、项目引领”的原则,针对首都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合理布局科技工作;改变工作方式,实行政事分开,发挥中介机构在科技管理中的作用;科学设计管理流程,用公开征集等方式确定科技项目,用招投标等方式选择项目承担者,加强了项目的过程管理和绩效评估。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实践,积累了经验,摸索出了“以大带小”、“以用带研”、“科技资源招商”等引导创新的模式。

“一个转变,两个加强,三大行动”的总体工作思路在全市得到了贯彻落实。一些区县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实施重大科技示范项目,建立了产业孵化中心和产业化示范区。通过科技计划的引导,一些企业增加了科技投入,创新实力得到增强,加强产学研结合的意识有所提高。以软件产业为例,全市软件企业2004年的研发经费约为96亿元,同比增长72%。城区科技资源更多地涌入郊区,年内城八区流向郊区县的技术1576项,成交额9.09亿元,比前几年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区县的科技工作进一步得到加强。全市各部门科技工作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得到强化,科技服务的渠道和手段不断丰富与完善,网络化的科技工作体系开始形成。

关键词:科技创新成果

2004年,北京在许多领域取得了一批有份量的科技成果。高温超导电缆研发及产业化示范项目取得重大进展,用国产超导线材制造的我国第一组超导电缆系统正式并网,这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国、丹麦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把超导电缆投入电网运行的国家。“非晶、纳米晶制品研究及产业化”重大项目突破了国外有关专利的制约,在家电和通讯电源用高品质纳米晶铁芯产业领域取得了自主知识产权,申请了18项国家发明专利,建立了3个国家标准,使我国非晶、纳米晶在材料体系、工艺装备及产业化能力等方面整体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跃居世界前三位。曙光计算机突破每秒11万亿次大关,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制造和应用10万亿次以上超级计算机的国家。北京天元网络公司的两项标准被国际电信联盟正式接纳,使我国在电信领域与国际标准的接轨程度有了进一步提高。科兴SARS灭活疫苗的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获国家科技奖励项目占1/4强。在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获奖成果中,北京地区获得62项,占获奖项目总数的26.6%。其中,“‘星光’数字多媒体芯片”、“低碳铁素体/珠光体钢的超细晶强韧化与控制技术”等6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占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奖总数的60%;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13项,占国家自然科学奖总数的46%;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6项,占国家技术发明奖总数的30%。

专利申请量、技术交易额持续增长。2004年全市专利申请量为18402项,比上年度增长8.2%,其中发明专利8608项,比上年增长9.9%。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共认定成果转化项目362项,促进了一批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400亿元,达到424.99亿元,占全国成交总额近1/3。其中,中关村科技园区技术合同达15434项,比上年增长31.41%,成交额175.24亿元,增长39.9%。全市专利技术合同500项,比上年增长近1倍,成交额6.21亿元,增长1倍。完成各类产权交易项目1788项,其中技术产权交易71项,比上年增长1倍,成交额93.66亿元,增长5倍多。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是首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77.7亿元,同比增长17.7%,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0%。中关村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625.5亿元,同比增长24.5%;生产总值760.9亿元,同比增长22.4%,相当于当年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7.8%。园区内一批符合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要求,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群体的形成,为首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软件业全年营业收入达到520亿元,同比增长35%,按可比口径计算,约占全国的33.8%。累计登记自主开发的软件产品突破6000个。

支持软件产业发展的公共平台日趋完善。国家软件出口(北京)基地正式获得批准。以“三库四平台”为主的软件公共技术支撑体系完成了主要建设内容,综合应用率达到80%,已为1400余家企业提供了软件技术系列服务。面向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重大科技项目“ASP企业E化平台”已发展了300多个用户,为一批中小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抓存量、促增量、培育重磅产品”的发展战略指导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速,北京成为全国医药工业盈利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生物医药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90.9亿元,同比增长17.1%,实现利润23.7亿元,同比增长10.8%。新材料产业全年实现增加值40.3亿元,同比增长40.2%。

关键词:科技支撑

目前,科技对首都的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奥运筹备、区县发展等各方面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加强。

奥运科技工作已经进入到以项目为核心的全面实施阶段。“奥运绿色建筑标准及评估体系研究”作为科技奥运十大专项之一,已开始运用在国家游泳中心等奥运建设项目中,成为北京市制定“公共建筑节能评审标准”的重要基础。“奥运改扩建、临建场馆及设施环保指南”、“奥运场馆瞬间热启动金卤灯照明系统的开发”等项目取得初步成果,并已开始在场馆建设中得到应用,“奥运会射击用运动枪、弹研究”、“数字化三维人体运动的计算机仿真研究”、 “兴奋剂检测芯片的研究”、 “奥运会信息系统集成测试管理平台”、“奥运虚拟博物馆”、 “奥运场馆中央控制管理系统”等项目的实施将为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提供保障。

一批项目应用在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中。东城区“依托数字技术创建城市管理新模式项目”建立了城市管理信息采集器和数据处理平台,首次在国内城市管理领域实现了众多信息技术的全面整合与应用创新,创造性地构建了万米单元格部件管理法,通过GIS、GPS实现了现代化城市管理流程的再造和实时的可视化、自动化管理,实现了对城市市政公共设施的精确、敏捷、高效、全时段、全方位的覆盖和管理。完成了中国欧盟环境管理合作计划中的北京怀柔山水园林生态城市规划示范项目。“北京城区雨洪控制与利用技术研究”、“危险化学品相关紧急事故处理及决策信息支持系统研究”、“洁净能源示范工程”、“北京防沙治沙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工程” 等一批项目已应用在城市建设中。

区县科技工作进一步加强。大力发展各类农村科技服务组织,重点扶持了“中介机构培育型”、“示范基地带动型”、“企业自主创新型”、“院校领办型”、“生产力促进体系型”等5种类型的农村科技服务新模式。“农村科技服务港”一头连通了全市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一头连通了区县的科技信息网和各类农村服务组织,为城乡居民获取科技和市场信息创造了条件。中介服务机构积极为郊区提供咨询和技术转让、技术服务。在科技项目的安排上,配合市农业“221”行动计划,重点支持了种养业一批优良品种的选育,为实现品种更新换代做准备。开展了板栗、大桃加工等适用技术的研究,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

科普工作取得新进展。拥有世界一流天文科普设备的北京天文馆新馆让人耳目一新,参观者络绎不绝。新北京天文馆成为世界上规模较大的天文馆之一。此外,北京还启动了2004~2008北京区县科技活动中心(科技馆)振兴计划和奥运科普行动计划,科普税收优惠政策得到了落实。顺利完成了第三届APEC青年科学节北京市所承担的任务。成功举办了科技周等一批科普活动。

关键词:创新环境建设

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制订了《北京计算机软件保护办法》,修订了《软件双高人才的奖励办法》、《北京市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开展了《技术创新条例》立法的前期调研工作。进一步规范了行政许可和行政审批工作。落实了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政策,年内市财政专项资金分别对362个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提供资金支持1.3亿元,为35个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匹配资金1057万元。中关村科技担保公司成立5年来,累计向1600家中小企业提供了70亿元贷款担保支持,贷款额放大倍数超过18倍。园区创业投资引导资金总计投资2116万元,帮助13家园区企业引进创业投资1.1亿元。

各方面协同合作,扶持软件产业发展。在税务部门的支持下,全年软件产品增值税退税14.8亿元,累计退税47亿元;在财政部门的支持下,近400家软件企业的5000多名软件高级人才得到市政府专项奖励,奖励金额5000多万元;在市商务局和北京海关的支持下,160多家高新软件出口企业解决了通关归类问题,用友工程等多家通过CMMI三级以上评估的软件企业得到专项资助;在版权局、知识产权局和信息办等单位的支持下,政府部门使用正版软件工作圆满完成,验证了电子政务系统嵌套本国办公套件的正版化新路子,并建立起我市的两级著作权行政监管和执法体系;在相关委办局和各区县的支持下,年内政府投入软件领域的专项资金超过5亿元。

科研机构改革取得了新进展。市农科院畜牧所的改革和禽用疫苗产业化试点工作取得突破。市环保研究院建立起非营利性科研机构框架。北京一轻所凭借电脑绣花机技术,成功走向市场。人工晶体研究院成功地实施了战略性资产重组。

着眼资源整合,创造性地开展了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管理者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技术创新规律的要求,积极探索新型孵化器的经营理念和运作模式,促进科技条件平台与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的结合,提升孵化服务水平。平台建设摸索出了大学资源开放、行业资源集聚共享、专业孵化器整合创新等不同的资源整合方式;启动了“清华科技园公共测试平台”、“北京软件园软件产业公共技术与科技服务平台”、“北京中关村生物医药园农业生物技术专业设备共用服务平台”和“ 北京海银科医药技术孵化服务平台”等试点。除专业孵化器与科技条件平台的结合外,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市农委、市科委等部门合作,依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按照市场机制建立的“北京农业育种基础研究创新平台”,开展了以“通过应用研究带动基础研究”为宗旨的基础研究平台建设的探索,在全国产生良好反响。

推动了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目前全市孵化器总数为61家,其中经市科委批准的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有 39家。孵化基地总面积86万平方米,在孵企业2714家,累计毕业企业1128家。2004年,孵化基地共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92亿元,缴纳税费7.7亿元,创造4万多个就业岗位。

大力发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北京科技咨询业协会首次通过民主的方式产生出由民营企业家领衔的新一届理事会,北京发明协会新一届领导都是在各自的工作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科技人员。

主动、充分地利用北京人才、成果、信息等优势科技资源,吸引外部资金投入北京的科技研发活动,把科技资源对资本的隐性吸引力显性化,“科技资源招商”取得了实效。仅在生物制药领域,中生制药等一批大型国内大型医药企业和跨国医药集团已在京投资超过20亿元。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对基础性研究形成了连续性支持,2004年共资助了244个项目。一批原创性科技成果获得北京市科技奖励。加强了软科学研究与专家顾问咨询工作。积极实施“科技新星”计划。

关键词:八大主题计划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大力加强基础工作,启动“科技工作主题计划”,是贯彻总体工作思路的重要措施。主题计划针对首都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社会发展的需求来配置政府资源和引导社会资源,统领科技管理部门的政策制定和落实、项目管理、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各项工作,完善区县、委办局协调互动的网络型科技管理体系,集成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各类创新主体的科技创新活动,形成开放条件下具有首都特色的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机制。2005年开始,作为科技管理方式创新的重要措施,北京正式实施8个主题计划:“北京重点产业技术竞争力提升”、“科技进步促进区县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现代服务业促进”、“北京市民科学普及行动”、“科技条件平台服务首都建设”、“应用基础研究与战略高技术”和“科技改善市民生活质量”。

“北京重点产业技术竞争力提升”主题计划

今年,实施“北京重点产业技术竞争力提升”主题计划,重点支持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强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增强北京重点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鼓励发展多项技术集成的产品和产业,选择具有高度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产品或项目,以实现关键领域的集成创新与突破;依托中关村科技园区,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创新成果的充分利用,大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遵循“以大带小”的原则,在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等重点领域,以大型软件外包、芯片产业链建设为突破口,组织实施一批起点高、关联性强、辐射面广的科技项目,全面带动企业尤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遵循“以用定研”的原则,在电子信息、新材料、基因工程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一批科技项目。设立企业使用知识产权的专项资金,在软件、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工程和新医药、节能环保等领域开展支持企业获取、形成和应用自主知识产权试点工作,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龙头企业。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推进技术标准试点城市工作。

“应用基础研究与战略高技术”主题计划

实施“应用基础研究与战略高技术”主题计划,增强北京地区基础研究相关计划与首都发展的关联性,从首都区域发展的高度,在城市管理(人口、交通、资源、环境等)、旧城保护方面及功能基因、蛋白质组学、纳米技术、超导技术等优势领域,开展面向首都城市功能定位、面向区域竞争力提升、面向公共事业的基础性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在未来几年力争解决若干满足北京重大战略需求的重要科技问题,促进若干具有战略性技术突破的形成,为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提供支撑,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现代服务业促进”主题计划

实施“现代服务业促进”主题计划,使北京更多地参与国际服务业的高端分工,成为全国最具优势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世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重点领域是互联网信息服务、通信服务和科技创新服务等。推进下一代互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和面向奥运的WLAN系统研发及产业化,建设面向奥运的多语言智能信息服务网络,推动国际化、开放式的银行核心业务系统研发及产业化。建设以石景山数码娱乐产业基地为代表的北京数字内容服务示范基地和以中关村软件园为代表的软件出口服务机构,大力支持软件外包服务、业务流程外包服务的发展。高度重视北京丰富的智力资源和北京具有的研发、测试、检测等能力在发展现代服务业中的条件优势,大力促进科技服务与科技中介、咨询行业的发展。要抓住继全球制造业转移之后研发服务业转移的机遇,调动首都资源,加快发展北京研发产业。工业设计是现代服务业中的高端业态,要大力发展以工业设计为核心的设计创意产业,建立北京工业设计资源协作基地,创立工业设计奖,搭建设计条件平台,创办设计企业专业孵化器,整合产业信息、人才等优势资源,探索设计产业化发展的资源共享模式,为企业创新和设计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科技进步促进区县发展”主题计划

实施“科技进步促进区县发展”主题计划,根据资源禀赋以及功能定位,通过“技术扩散”、“辐射效应”和“产业联动”,促进各区县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实现协同发展。重点做好五方面的工作:一是根据新规划对区县功能的定位,利用有能力的科技中介机构,为区县提供咨询服务,明确发展战略和确定发展重点与优先产业。二是加强新型工业园区建设工作,围绕工业小区的建设形成一个全市的工作网络,通过开展科技创新促进郊区发展的政策研究与示范和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优化郊区产业结构,扩大郊区经济总量。三是围绕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在改善、改造郊区生活、生态环境方面,抓好昌平卫星城东扩工程中的社会综合技术应用示范项目。制定门头沟生态修复总体规划、设计生态修复的技术方案并进行技术示范,推动密云生态县建设。四是推进新型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科技服务港建设。大力发展资源集约型和技术附加值高的农业产业,大力发展都市型农业,构筑生态农业基地。五是加强科技在城镇建设与公共管理中的应用,以科技推进城市化进程。在新城建设、旧城保护与改造等方面加强技术开发和应用,鼓励科技成果、传统文化与创意设计的高度结合,推动城区文化产业的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主题计划

实施“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主题计划,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探索一条依靠科技进步、建设节约型宜居城市的发展道路,建立较为完善的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的技术支撑体系、政策保障体系,促进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缓解资源短缺,保护生态环境,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从企业清洁生产、生态园区建设、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及绿色消费等几个层面入手,开展煤、油、气、电等领域内的能源高效合理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启动企业绿色管理、生态园区建设、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示范,生态治理集成技术以及生态农业发展示范项目。根据奥运场馆建设的要求提供生态解决方案。应对北京地区水资源严重紧缺的状况,建立符合北京实际的供水关键技术体系,推广先进节水技术,提高供水水质,保证供水安全。促进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城市污水再生回用率的提高。在绿地植物选育、灌溉水源、灌溉方式等方面开展研究,为绿化节水提供技术支持。开展绿色GDP体系建设、循环经济的地方政策、法规和战略研究。提高居民节约意识。

“科技改善市民生活质量”主题计划

实施“科技改善市民生活质量”主题计划,在医疗卫生、智能交通、全民健身、人居环境和食品安全等领域实现一批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建立相关的技术支撑体系,促使一批成熟的科技成果成功转化和应用,同时,要组织实施医疗服务网络科技示范和食品安全标准化基地示范工程。以社区医疗为基础,以科技成果为手段,建立疾病综合防治的社区医疗服务网络科技示范点。针对城市现代化过程中日益突出的精神、心理疾病和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医疗卫生突出问题开展疾病防治与研究。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传染病的流行、食物中毒等)应急救助技术体系。通过路网接泊、交通模拟、信息平台和信号控制等技术研究,重点推进智能交通系统(ITS)建设、加快北京交通信息化建设。围绕市政府提出的“食品放心工程”,实施食品安全标准化基地示范工程,开展食品标准、检测方法和检测评价体系研究,开展无公害食品生产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

“北京市民科学普及行动”主题计划

实施“北京市民科学普及行动”主题计划,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的共同作用,大力加强科普场馆建设,积极打造一批科普项目品牌,努力培育一批职业化、专业化的科普工作者队伍,切实加强全方位的科普合作,有效促进科普的国际间合作交流,整合区域场馆、院所、高校及企业的资源,构建能够不断满足社会不同群体需求的北京大科技文化传播体系,引导人们建立科学的生产、生活方式,进一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科技条件平台服务首都建设”主题计划

实施“科技条件平台服务首都建设”主题计划,按照“有效调控增量资源,激活存量资源”的思路,逐步加大对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的投入力度;启动条件平台网络体系建设,制定平台运行监测指标体系,在重点专业领域内,注重与孵化器相结合的方式建设几个科技条件专业平台。

进一步改善区域创新创业环境,推动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促进创业孵化体系发展。通过创新基金、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的引导,促进成果转化。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评价体系。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应用。完善北京地区技术转移体系,逐步推进京津冀和环渤海地区技术合作,促进北京技术成果的辐射和扩散,把北京建成全国技术交易中心。适时推出促进科技发展的政策,进一步加强对科技成果转化、软件企业认定等政策的贯彻落实。努力探索院所改革的新途径。

加强软科学研究,为决策提供智力支持。抓好市政府专家顾问团工作。继续实施“科技新星”计划。加强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提高执政能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现代化的科技管理队伍。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关键词:八个重要转变

科技文献报告 篇4

查阅报告

学院:机械与动力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学号:2012107208

学生:周小东

2014年12月25日

1.课题介绍

1.1.课题名称.....................................................2 1.2.课题的中英文检索词...........................................2

2.各大网站检索情况

2.1.CNKI.........................................................2 2.2.万方.........................................................3 2.3.维普.........................................................4 2.4.EI..........................................................5 2.5.EIsevier.....................................................5 2.6.各大网站检索情况对比.........................................6

3.武汉理工大学发表的相关论文............................6

4.课题相关的论文

4.1.中文论文及研究重点与结果....................................7 4.2.英文论文及摘要和翻译........................................8

5.CNKI中的一篇博士论文和一篇硕士论文

5.1.博士论文及研究内容..........................................9 5.2.硕士论文及研究内容..........................................10 1

6.课题理解.....................................................1

11.1.课题名称

玉米脱粒机的传动装置设计。

1.2.课题相关的中英文检索词

玉米;脱粒机;传动装置;maize;corn sheller;

2.1.CNKI

2.2.万方

2.3.维普

2.4 EI

2.5.EIsevier 4

3.武汉理工大学发表的论文

4.1.中文论文及研究重点与结果

6000短时间内可以完成几个人动机和主轴之间用V要求虽然在传动过程中V

V

机体部件的严重损坏坚固耐用、结构简单便于维修和保管还有V带及带轮的结构简单、制造成本底、容易维修和保养、便于安装所以在 电动机与玉米脱粒机之间选用V带与带轮的传动配合是很合理的传动方案。

4.2.英文论文及摘要和翻译

This sheller uses abrasion between a rotating shelling-disc and stationary concave compartments to achieve the stripping.A manually-operated handle is used to rotate two shafts, one of which translates rotational motion to become linear motion of a slider crank.The slider pushes the maize cobs into the sheller continually one after another.Though manually operated, the sheller can provide a continuous flow;the kernels being collected via a chute.At a speed of 60 rpm, a shelling effectiveness of 67% was achieved, with a low kernel-breakage factor of 0.090 and a throughput of 6.82 kg/h.For the trial runs, the machine was designed to shell a batch of 100 maize cobs, which were introduced into the feed hopper in one batch, without stopping until all the cobs were stripped via the shelling unit.This design is preferred, because of its rapid operation, low human-energy expenditure, low breakage-factor for the kernels as well as relatively little dust being emitted during shelling;hence leading to a relatively-healthier local atmosphere for the operator.Its wider use is therefore recommended

本脱壳机采用了旋转的脱壳盘和固定凹室之间的磨损,实现剥离。一种手动操作的手柄被用于旋转两个轴,其中一个转换旋转运动成为滑块曲柄的线性运动。滑块推动玉米棒子到脱粒机不断此起彼伏。虽然手动操作时,脱壳机可以提供连续的流动;经由斜槽被收集的内核。在60rpm的速度,67%的脱壳效力达到了,具有0.090的低内核破损因子和吞吐量6.82公斤/小时。对于试运行,机器被设计成壳一批100玉米棒子,它被引入到一个批次的进料斗,不停止,直到所有的棒子是通过炮击单位剥离。这种设计是优选的,因为它快速操作,低人类能量消耗,低断裂因子为内核以及相对小的灰尘脱壳过程中被发射

5.1.博士论文及研究内容

组合式螺旋板齿种子玉米脱粒装置研究

脱粒是种子玉米收获和加工的关键环节之一,其性能决定了种子玉米的破碎与损伤程度。种子玉米破损后活力降低,影响种子的发芽和生长。因此,降低种子玉米脱粒损伤成为机械脱粒研究的主要问题。本文以种子玉米为研究对象,在进行种子玉米生物力学特性的技术上,采用有限元、仿真和试验分析等研究方法,对种子玉米籽粒机械损伤机理进行了研究;以种子玉米生物力学特性为理论依据,研制了变径变间距组合式螺旋板齿种子玉米脱粒机,并进行了脱粒机结构参数和工作参数优化与整机性能试验研究。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1)提出了以种子玉米生物力学特性作为脱粒原理设计的理论依据,研究了低损伤脱粒技术和脱粒装置,确定了组合式螺旋板齿脱粒机理。(2)对种子玉米籽粒三轴尺寸、粒重、籽粒基部果柄的横截面积进行了测量统计,得到种子玉米籽粒的三轴尺寸分布基本呈正态分布,其基本尺寸为:长度10.86mm、宽度7.22mm、厚度4.08mm。(3)进行了种子玉米籽粒的压缩、剪切试验,对玉米果穗0~3支撑行粒数进行了压缩和弯曲试验,对玉米果穗芯进行了压缩、弯曲试验,得到了种子玉米籽粒力学特性和不同约束性质下的种子玉米脱粒力学特性;(4)利用针尖压入法和压痕加载曲线在普通微机控制的万能材料试验机上进行了玉米籽粒种皮及角质胚乳、胚、粉质胚乳的弹性模量测定,进行了种子玉米籽粒泊松比测定,为种子玉米籽粒的有限元分析提供了基础数据。(5)在建立种子玉米籽粒复合模型的基

础上,通过试验分别测得种子玉米种皮及角质胚乳、胚、粉质胚乳在顶面、腹面、侧面加力方式下的受压破裂力,得到种子玉米籽粒3种加载方式下的有限元模型。对3种加载方式下的种子玉米籽粒进行有限元分析,得到种子玉米籽粒低损伤最佳施力部位与施力方式。(6)设计的变径变间距组合式螺旋板齿脱粒滚筒,在脱粒工作时使玉米果穗轴线沿脱粒主轴轴线接近一致,从而使玉米碎芯率降低。在主轴上采取变间距螺旋平板齿、冠状齿。从主轴前段到后段,冠状齿间距增大,平板齿间距减小,冠状齿和平板齿的直径都增加。脱粒开始阶段增加螺旋冠状齿与玉米果穗的脱粒接触,从完整的玉米果穗上剥落玉米籽粒,脱粒后期阶段增加螺旋平板齿与玉米果穗的脱粒接触,保证低的玉米籽粒破碎率。新型螺旋板齿脱粒装置既保证了玉米果穗的脱净率,又降低了玉米籽粒破碎率及穗轴碎芯。(7)设计的排芯口变刚度压板装置,当种子玉米脱粒机排出玉米果穗芯后,变刚度弹簧能快速的关闭排芯口,减小了脱粒装置内压力波动范围,可有效提高种子玉米果穗脱净率。(8)以喂入量、脱粒轴转速、板齿螺旋角和排芯口压板压力为自变量,脱净率、籽粒含杂率、籽粒破碎率为响应值,建立了各因素与脱净率、籽粒含杂率、籽粒破碎率之间的数学模型。试验数据结果表明:4个因素对脱净率、籽粒含杂率、籽粒破碎率的影响从大到小顺序均为板齿螺旋角、脱粒轴转速、喂入量和排芯口压板压力;组合式螺旋板齿种子玉米脱粒机的最佳工作参数为:喂入量2.80~2.91kg/s、脱粒轴转速225~241r/min、板齿螺旋角度8.25~9.00°和排芯口压板压力40~48N,此时脱净率为99.86%,较参

数优化前的脱净率减小了0.15~0.38%;籽粒含杂率为3.26%,较参数优化前的破碎率减小了0.97~1.70%;籽粒破碎率为0.366%,较参数优化前的破碎率减小了0.084~0.274%。(9)在农业部旱作农机具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对5TYJ-10A型种子玉米脱粒机检测报告表明:该样机所检质量指标符合NY/T1136-2006《挤搓式种子玉米脱粒机技术条件》要求,在籽粒含水率19%条件下,样机脱净率、破碎率和含杂率分别为99.6%、0.4%和3.2%。

5.2.硕士论文及研究内容

低破碎玉米脱粒机的设计与分析

玉米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其相关的生产设备一直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在传统的玉米脱粒机中,其脱粒作业主要是通过安装在高速旋转的主轴上的冠状平板齿对玉米果穗的搅动和撞击来完成的,对玉米果穗的损伤大、破碎率高。因此,设计一种新型的,低破损率的脱粒机对于玉米的生产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挤搓式玉米脱粒机的机体主要由间隙大于玉米籽粒的,圆钢焊制的栅格(或筛网)结构构成。主轴为推料螺旋与齿板组合结构。工作时,旋转主轴上的倾斜叶片带动果穗向前螺旋运动。在此过程中,安装在两侧和底部的栅格(类似搓板)与果穗充分接触并对其进行挤搓,依靠主轴上的进料螺旋和齿板推动果穗向前运动,使齿板与果穗之间、果穗与果穗之间、果穗与栅格之间产生揉搓力,将果穗上的籽粒脱掉,从而达到脱粒的目的。这种方式不仅对果穗冲击力较小,脱粒过程比较柔和,因此对玉米籽粒造成的破损远低于传统的脱粒方式。本设计过程中,主要通过Pro/E软件进

行建模造型、利用虚拟样机软件ADAMS和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联合运动仿真,对脱粒机的主轴及相关部件进行了运动受力分析,从而确定出一套具有低破碎、低损伤的优选方案。

6.课题理解

科技立项报告 篇5

黄健

(桂林理工大学 广西 桂林 541006)

【摘要】

对机械机构进行进一步学习及,研究十字绣的原理。通过多次试验分析设计的可行性。结合生活及机械自动化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智能十字绣机械手的设计。并对设计方案进行验证。

【关键词】智能 十字绣机械手自动化

一、设计背景

现代制造技术日益向着高度机械化和自动化的方向发展,而自动化的生产方式使得艺术得到了飞跃性的普及与发展,各类艺术作品的批量生产都由自动化生产线完成,其作业过程离不开自动控制装置和自动控制技术。而十字绣起源于我国这个传统的刺绣大国,但是在后来的发展中掌握这门艺术的人越来越少,传统的习俗慢慢的趋于失传状态。反而悄然在欧美国家逐渐兴起,假如能够将机械自动化与传统刺绣艺术相结合,就能提高其推广的面积,并能让其广泛流行起来,从而让源于我国的传统得以秉承。十字绣工艺绣法单调重复性大,制作困难,生产效率低,智能十字绣机械手便可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并能降低十字绣的造价。同时,在设计的过程中能锻炼组员的设计及动手能力,提高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能力。

二、研究过程

(一)设计前奏

了解十字绣起源,发展过程。探讨的刺绣原理,熟悉刺绣的方式。把刺绣方式从灵活的手动转化为机械的运动过程。并通过网络了解缝纫机的原理,尝试将缝纫机改装成为能够完成十字绣的机构。

简略先容研究经过、要领、步。方案中的研究过程是一种假设,而结题报告中的研究过程是实际做的。

6、结果分析:摆事实,讲道理,对于研究内容进行分析。这块是结题报告的主体部分,应按本来设计的内容,分几个部分把自己已做的工作加以描述分析出来。这些个事情做后得到什么启发,得出什么规律性的东西,可以有数据分析、案例分析等。若在文中恰当运用图表,可以简捷明了地表述研究的主要结果。图表可以对于研究过程中一些凌乱的原始数 据进行初步加工整理,从而直观地反映数据的某些规律和特征,显示事物发展规律、变化趋势及漫衍状况。经常使用的表格有分类表、频数频率漫衍表、累积频率漫衍表等。使用表格一般都要进行显著性检验,如卡方检验。有时候为了更直观地表达研究结果,可以用统计图象,如条形图、圆形图、线状图等。在论文中若运用量表和常模,必须标出名称,并简述使用要领。

7、成效分析:研究所取得的成绩、效果的分析。成绩与效果的分析最好是对于比分析,通过前测、中测、后测得到三组数据,最能反映外貌出成效。也可以通过具体案例的描述看出效果,如某个学生举动的变化,研究之前什么样的举动,通过一年的干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把他们的举动描述出来。

8、需要解答的题目思虑:研究的特点,今后努力的方向。充分肯定自己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看看还存在什么问题。

9、参考文献:援用(注解),参考他人的成果。注解,即原滋原味地援用别人的成果的,要注出谁的文章,哪一年,哪一篇文章,第几页。参考文献则附在后面。(注解的要领和参考文献的注入格局附后)

10、附录:不便列入正文的原始材料等。如一些原始材料,包括调盘问卷,一些统计过的数据,一些典型的案例,一些照片等材料。

上述第4至8部分是结题报告的正文部分

五、成果的社会影响

第一节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业绩

本课题组首先对项目的原理及落实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制定了可行的实施方案。然后我们采购了电烙铁、ISD2590语音芯片、双音频调制解调MT8888、凌阳单片机最小系统学习模块、实验用电路板及各种电子元器件(电阻、电容、导线等)。根据目前所学的基本知识技能,及可利用的实验资源,完成语音电路模块、自动电话报警功能的硬件设计。由于本系统以性能卓越的单片机为核心,我们已经对单片机的原理进行了初步学习并且对单片机的硬件结构、指令系统和汇编语言程序有了一定的掌握,而且已利用单片机编译并调试出悦耳的乐声。完成了论文的撰写、专家的认证,并且计划在科技报刊杂质上发表关于本项目的科技论文。

第二节课题研究的应用前景和社会影响

(一)应用前景:

1)人体红外感应门前廊灯和光敏元件构成的自动节能延时门前廊灯:它们可探测距离8米以上当走廊光线暗到一定程度时,人距门6米左右廊灯自动亮,不须拍手跺脚或用手触摸,为夜间归来或双手被占的人提供人性化的服务。

2)可预置的有人,无人语音门铃:它是在内门旁设有一个选择开关,可选择家中没人或者自动探测两个状态,当把开关放到没人状态时,如果外面有人按门铃,室内的铃声不响有灯光指示,但外面的语音会提示按铃人:主人不在家,有事请按键留言8秒。

3)语音提醒报警:红外传感器探测到门外人停留超过两分钟时,语音提示来人立即离开否则报警,再过5秒中则启动警笛声响电路发出2分钟报警,同时启动DTMF电路向指定电话报警。

(二)社会影响:

一、市场需求概况:

随着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稳定而快速的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此同时,社会人口的流动性大大增加了,社会结构和社会治安都日趋复杂,入室抢窃、偷盗等诸多社会问题的频繁发生,使人们对家庭生命财产的安全越来越重视。传统的机械式(防盗网、防盗窗)家居防卫系统在实际使用中暴露了很多隐患,国家下达了《关于在住宅小区禁止安装防盗网的建议》中指出,防盗网带来了很多问题,例如市容的美观,火灾以后的逃生以及为犯罪分子提供翻越条件等等,因此现在已有几十个城市立法,强行拆除金属防盗网,所以家庭安防必须有新的系统、新的方法能够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法。

据浙江大学社会学王小章教授说,在一项新近完成的研究中,中国中产阶级的人数已达到8000万人以上;来自中国国家信息中心的消息称,到2008年,中国将有2亿人口进入中产阶级消费群;记得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早在2002年新加坡的一次讲演中就预测,在未来10年中,中国具有中等收入的群体将达4亿。虽然到目前为止,中国中产阶级人群到底有多少数量还没有一个具体确切的数字,但其发展势头再一次告诉我们,他正从萌芽期向发展期挺进。在这种情况下,近两年来,安全防盗报警系统的销售数量和总销售额都呈现连续攀升的势头,每年的增长幅度都在30%以上,随着人们安全意识的提高,会有更多的人选用防盗报警系统,可以预见家庭防盗报警系统将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产品应用现状

据最新统计,在2007年3月对全国226防盗报警工程商的调查反映,工程商安装联网型防盗报警系统比重小于等于5%的,占24%;安装比重在5-15%的,占1%;安装比重在15-30%的,占20%;比重在30-50%的,占11%;安装比重在50-80%的,占20%;而安装比重在80%以上的,仅占9%。联网型防盗报警系统的安装比重大部分集中在30%以下,主要是因为联网型报警系统的安装条件,即新建小区和用户普遍接受,影响了联网型报警系统的应用,但是随着人们安全防范意识的加强,联网型报警系统凭借其覆盖面大,用户多,方便推广的特点会得到更高的发展空间。

另外,在目前安全防范入侵报警系统的应用中,各种各样的建筑不同,安全防范的要求也不同,因此每一个安全防范入侵报警系统的构成也都不同,从一个报警探测器和一台报警系统控制主机,到几百个以至上千个报警探测器和报警系统控制主机构成的系统都有应用。有些大型报警系统控制器主机功能也相当丰富,除了安全防范报警以外,还可以作为自动化控制系统和门禁系统使用。有的报警系统包括的无线系统、时间表控制系统、继电器控制系统可以方便地构成家居及办公自动化系统。

总之防盗报警系统在向多功能、大容量、智能化发展,越来越成为一套完整的集安全防范、自动化控制等为一体的综合管理系统体系。

本课题所设计的基于单片机的家居门禁系统,,用模块化,积木式的设计原则,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可以比较灵活的减少。更加突出的特色是使家居的门禁系统更能体现用户本身的个性化,对外体现更人性化的原则,同时考虑趣味性和智能化。

纵观当前形势,防盗报警器取代防盗网已是大势所趋,可以预计防盗报警产品即将走入千家万户的生活。目前防盗报警产品在我国的普及率只有20%,与欧美等发达国家高达70%的普及率相比,我国防盗报警产品市场的发展才刚刚起步,潜在需求更是难于估计。

六、研究中尚存在的问题

经过近一年的实践研究,我们重点探索了基于单片机的智能家居门禁系统的研究,构建了可行的智能门禁报警系统,开展了理论学习,社会应用前景调查,以及研究应用等方面的实践,取得了比较突出的研究成果。

但是,如何进一步凸现智能家居门禁系统的质量和效益,构建起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产品,为全面促进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建设服务。这些都是将来要全方位推进实践研究的方面。

参考文献:

[1] 刘连吉.ISD单片语音录/放器件及电路设计.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7;第27卷(第3期):291-297页.[2] 肖海荣,王凤瑛等.基于AT89C2051和ISD2560的录放音系统设计.微计算机信息(测控自动化).2004;第20卷(第1期):63-64,7页.[3] 吴英才,林华清.热释电红外传感器在防盗系统中的应用.传感器技术.2002;第21卷(第7期):47-48页.[4] 王珺艳,徐玉峰,柴新禹.智能语音拨号报警系统.电子技术应用.2006;第3

期:114-117页.[5] 冯方亮.单片机智能拨号报警器.电子技术.1999;第4期:25-26页.[6] 何海曦,林岩,谢丽萍.使用TEMIC感应卡技术的智能电子门锁系统.单片机

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03;第7期:58-61页.The design of the multi-function house resides system

科技自检报告 篇6

科技创新达标自检报告

根据集团公司科技创新达标检查考核标准,我公司组织有关部门针对2011年科技创新工作进行了自检,其自检情况如下:

一、建立机构,完善制度,配备人员,明确职责

2008年12月我公司成立了地测防治水科(原总工办),明确了该科室为科技管理部门,并配备了3名专职科技管理人员。

2011年5月,我公司召开了首届科技表彰大会,对“赵家寨煤矿首采工作面综合防治水技术研究及应用”、“赵家寨煤矿薄煤层高效安全回采技术研究”、“赵家寨煤矿异常高温原因分析及治理方案研究”等18项科技成果、19项小改小革、3个科技先进集体、10名科技标兵、19名科技先进工作者进行了表彰奖励。并下发了《新郑煤电公司科技进步管理办法》,建立了新郑煤电公司科技成果评审机制和技术研讨会制度。

二、立足现状,认真制定科技年度规划和攻关项目

我矿为新建矿井,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复杂,且为多煤层联合布置开采,局部高温,针对影响矿井安全生产的情况,我矿果断立项进行研究,先后进行了“薄煤层综采装备配套”、“局部异常高温治理技术”、“区域水害综合治理技术”等16个项目研究,并推广到安全生产中去,取了较好的效果。

2011年我矿根据下步矿井安全生产需要,针对 “瓦斯赋存与瓦斯涌出规律”、“多煤层综放工作面顶底板岩移观测”“滹沱背斜轴部

及二1煤层隐伏露头附近第三系砾石层含水层水文地质规律”等6项课题立项研究,并与主要项目负责人签订了责任书。同时公司鼓励小改小革,优化安全生产系统,每年评选一次,对获奖项目分别给予3000元、2000元、1000元奖励。

三、积极科技投入,实行专款专用

根据每年年初集团公司下发的科技开发项目专项资金计划和我矿下发的科技计划,我公司积极投入专项资金,保障各个项目稳步开展,并建立了科技项目资金专用账户。

另外,矿按照年销售收入的0.2%设立科技推先基金,用于奖励和内部科技项目研发。该基金由地测防治水科和财务科严格管理,纪委负责监督,做到专款专用。

四、认真科技资料管理,积极推广成果应用

1、在科技主管部门地测防治水科设立资料室,建立科技管理档案,将任务计划书、项目手续、项目验收(鉴定)证书、项目获奖证书等进行分类存档;

2、年初,各项科技项目编制任务计划书,使科技创新规划具体、任务清楚、目标明确、条件完备、责任到人;

3、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如YD32(A)高分辨电法仪、煤仓反井钻机施工法、防灭火LFM轻型充填材料、薄煤层综采装备等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强了安全性。

4、积极和集团公司联系,对已完成的科技成果进行鉴定和申报,今年我单位科技成果有4项通过了河南省科技厅鉴定,有5项目获得

了市级科技进步奖,其中“厚湿陷黄土层下综放开采地表沉陷规律及应用研究”获得一等奖1项;“赵家寨煤矿首采工作面综合防治水技术研究及应用”获得二等奖1项;“极松软顶底板薄煤层综采技术研究”、“矿井异常高温治理技术及装备研究与应用”、“复杂条件下两立井多巷道超长距离相向贯通测量技术研究与应用”三等奖3项。

五、加强科技人才管理,为矿井储备人才资源

1、矿井建立了各项人才管理机制,下发了“高级技术人才管理实施细则”、“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的意见”、“新郑煤电公司煤矿主体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设置与聘任管理办法”并制定了“新郑煤电公司2011-2013年人才工作规划”。经过公司多年的努力和培养,目前我公司中专以上学历毕业生226人,其中主体专业毕业生151人,部分学生已经走入到管理岗位。

2、年初制订了“2011年度新郑煤电公司中层以上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计划”,并定期根据培训情况下发培训简报;

3、本公司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具有中专以上学历人员所占比例为92%,矿井工程技术人员占井下作业人员比例达到5%;

4、根据省准入规定,我公司制定了“新郑煤电公司管理(技术)人员准入规定”,保证了矿井各岗位职工符合省准入规定。

六、目前存在问题及下步工作

1、进一步完善科技资金管理办法,加强科技资金投入,主动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带动矿井高产高效;

2、针对井田西部区域,由于煤层埋藏较深,下步将该区域的瓦斯防治和防突工作作为研究重点;

3、针对井田东部区域,勘探断层较多、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将地质构造分析研究和水害治理研究作为研究重点。

《科技资讯》科技报告栏目征稿函 篇7

本刊为中国核心期刊 (遴选) 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收录期刊, 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收录期刊。

为充分发挥期刊的资源优势, 提高刊物质量, 推进科技创新, 形成办刊特色, 为国内各行业的发展决策提供服务, 构建以国家科技发展研究、行业系列政策和发展现状为主的专业研究平台, 本刊特增加了“科技报告”栏目, 现面向广大科技工作者、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及高校教师和在校大学生进行广泛征稿。凡符合此栏目刊发标准的文章, 我刊将免费刊发!

征稿标准

一、征稿对象

凡是国内科技领域从事科技研究的工作者, 科研机构科研人员, 高校教师及其科学技术相关专业的在校大学生, 以及专业从事科研报告调研及撰写的人员均可向本栏目进行投稿。

二、征稿范围

该栏目主要征集以下内容的论文:

1.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研究报告;

2.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3. 国家国家科技合作专项计划;

4. 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研究报告;

5. 国家科技基金项目;

6. 国家交通运输建设科技项目;

7. 国家计量质量研究项目;

8. 国家标准研究项目;

9. 相关行业报告, 包括行业资讯报告、行业研究报告、行业预测报告、行业分析报告、行业调查报告等。

三、征稿要求

1. 论文应包括题目、作者、单位、邮编、摘要、关键词、正文及注释、参考文献等要素。

2. 论文字数不低于5 000字。其中, 标题不超过25个字, 摘要400字左右。

3. 来稿文章为Word排版, 宋体小四号书写, 正文内尽量不添加其他格式。

4. 来稿文章必须提供可靠的联系方式, 包括通信地址、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等。

5. 杂志社对来稿一律不退, 请作者自备底稿。

四、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百子湾西里金海商富中心402号楼A座503室

联系电话:010-82619981-623传真:010-82616015

QQ:3370926406邮箱:3370926406@qq.com

科技报告 篇8

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京开幕。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作了政府工作报告,回顾了过去五年政府工作,并对今年工作提出了建议。报告指出,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我国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我国在各条战线上都取得了优异成绩。报告在总结五年成就时,充分肯定了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这五年,也是中国航天事业取得非凡业绩的五年。五年来,宇宙空间探索、开发和利用取得重要成就,长征火箭五年腾飞70次,先后将84颗卫星、3艘神舟飞船、天宫一号、嫦娥二号送人太空;导弹武器系统研制和装备实现重点跨越;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取得明显成效;航天技术创新、前沿探索和航天工业体系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

本次两会中,来自航天的代表委员们带来了精心准备的议案、提案以及相关建议,他们就社会关心的科技创新、民生问题以及如何更好地促进航天发展发出自己的“好声音”,为国家建言献策,切实履行代表委员的职责。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梁小虹委员介绍,为满足今年6月~8月神舟十号的发射任务,执行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F火箭进行了多项改进。通过改进,长征二号F火箭的飞行可靠性达0.9867,航天员安全性达到0.9997,这两项数据相较发射神舟九号任务的火箭都有所提高,意味着火箭发射100次,成功为98.67次,确保航天员生命安全为99.97次。

同时,瞄准未来航天发展需要,“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掀起火箭首飞新高潮,将进行长征五号、长征六号、长征七号、长征十一号4型火箭的首飞。这其中既有我国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也有我国首枚固体运载火箭长征十一号。

来自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中科院院士叶培建委员在今年的两会上,详细解读了下半年即将奔月的嫦娥三号。据叶培建介绍:“中国探月工程二期‘落’月的最关键一步——嫦娥三号发射任务定于2013年下半年进行。为了避障,嫦娥三号会先找寻着陆点,100米处再悬停一会儿,以确定着陆点。嫦娥三号由着陆器和巡视器组成。其中巡视器位于着陆器顶端,着陆探测器有四条腿用于着陆的缓冲,而自动巡视器有六个轮子用于月面行驶。嫦娥三号着陆器上携带了近紫外月基天文望远镜、极紫外相机。巡视器上携带了测月雷达。

上一篇:母爱的佳句摘抄下一篇:配电箱记录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