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中小企业培训现状及对策(共11篇)
摘要: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人才是现代企业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资源,企业员工培训是现代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赢是前提条件。人力资源工作的难点是如何把“人”变成“人才”,员工培训效果关系到企业发展的长远问题,企业员工培训和职业发展是人力资源工作者的重要内容之一。培训作为提高员工素质的重要手段日益受到重视,为了提高企业工作质量及员工队伍素质,近年来,各中小企业开展了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培训。然而从企业培训的现状来看,多数企业的培训工作没能实现预期的目标。了解中小企业员工培训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企业培训工作的现状、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提高培训效果的针对性对策。
关键词:员工培训 现状 需求分析 对策
知识经济时代是竞争的时代。企业要想在未来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塑造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而企业培训恰恰是提供知识和信息,提高员工素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式之一。目前,多数企业已经意识到企业培训职能的重要性,并不惜重金加强企业培训职能,以期优化员工知识结构、锻造有价值的核心员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与竞争能力。但是,就目前企业培训的现状来看,很多企业尽管培训投入较多,但员工却不能将培训中所学内容有效地应用于工作之中,企业培训也没有实现培训的初衷。因此,分析当前企业培训的问题所在,探讨提高企业培训效果的措施,对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员工培训的作用和意义
培训指企业通过各种方式使员工具备完成现在或者将来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并改变他们的工作态度,以改善员工在现有或将来职位上的工作业绩,并最终实现企业整体绩效提升的一种计划性和连续性的活动。
在现代经济活动中,对人力资源的有效培训、开发、配置和利用,可以实现难以估量的价值。员工培训对企业的主要意义如下:
(一)增进企业的竞争优势 通过培训与开发工作,员工能及时掌握新知识和技术,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更好地为企业服务,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二)提高员工工作绩效,从而提高用人成本的使用效益
企业通过对员工有效的培训,使员工知识结构、观念及工作技能得到明显改善,直接促进了员工工作质量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时也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各种损耗,并减少事故的发生。降低成本的关键是,必须保证企业每个岗位的员工能够具备必备的技能和知识来有效地履行他们的职责,这样才能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认可新观念,认同企业文化
对员工的培训与开发,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打破员工认同的固有的观念,接受能够促进企业发展的新观念,可以使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四)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还可以让员工获得与企业要求一致的价值观和行为标准,让每一位受训者的工作行为和精神面貌都要体现企业的优良形象,这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五)满足员工实现自我价值
通过培训员工更好的胜任现有的工作,提高员工对自身价值的认识,对工作目标有更深的理解。且更能接受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和任务,实现员工自我价值、满足成就感;感受到企业对员工的重视,满足员工的归属感。
二、中小企业员工培训的现状分析
我们通过引用一项专题调查报告来了解我国企业员工培训的现状。其具体内容如下:
通过对培训体系的调查发现92%的民营企业没有完善的培训体系。在培训管理机构方面,仅有42%的民企有自己的培训部门;在培训制度方面,64%的民营企业声称有自己的培训制度,但是,经座谈和深访发现,几乎所有的企业承认自己的培训制度流于形式;在培训需求方面,没有一家企业进行过规范的培训需求分析;在培训评估方面,有6%的企业曾做过二级评估,所有被访企业均没有进行过三级评估或四级评估。在课程体系方面,94%的被调查企业没有自己的中层管理培训课程;对培训计划计划的调查发现,61%的企业有自己的年度培训计划。但是,经座谈和深度访谈发现,大部分的年度培训计划都没有得到有效执行。综合以上我们把我国中小企业培训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一)企业忽视培训需求环节的分析
对许多的管理层来说,培训工作“既重要又茫然”,根本的问题在于企业对自己的培训需求不明确 但又意识到培训的重要性。企业对员工的培训需求缺乏科学细致的分析,使得企业培训工作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对于培训需求的制定,一些公司完全由员工本人提出培训的要求,公司的人事部门予以简单的同意或反对;一些公司人事部门不进行需求分析,只凭经验和模仿他人而机械的制定本公司的培训计划;有的公司对培训需求的界定甚至是根据老总的一句话。
(二)没有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制订出合理的培训计划
培训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一项系统工程,应有计划性和针对性。大多数企业的培训工作缺乏合理的安排,缺乏科学的培训需求分析,仅满足眼前利益和短期需求;长期培训、短期培训一起上,缺乏系统安排,达不到预期效果;培训缺乏预见性,对企业人才需求的预测和人才规划工作不到位,使员工也很难参与设计培训计划。
总之,公司没有将本公司发展目标和员工的生涯设计相结合来仔细设计和主动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培训前不进行细致深入的需求分析,对课程和设施不进行合理的设计,以至于培训需求不明确使某些企业的培训变成一种救火式、应及式的工作。
(三)我国的培训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无论在培训老师、课程设置还是培训方法上都存在不足
1.培训方法单一
在实施培训过程中,大部分企业员工培训方式还主要是以课堂教学、知识讲授为主,部门培训大都是“传、帮、带”的师徒模式,忽视了运用多样化的培训手段,培训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不注重调动受训者的积极性,没有从成人学习的特点和企业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
2.培训者不专业
培训教师一部分是在企业中成长起来,有足够的实践经验,但是在理论和教学方法尚且不足,大部分缺乏现代化的企业培训理论和实践经验,不能根据企业和员工的实际情况、需要来开发培训课程。另外,虽然有些企业也会请外来的专业培训师对员工进行培训,但外来的培训师又很难了解企业和学员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甚至可能不了解企业内的运作,培训内容的确定有很大的主观性或脱离实际。
3.培训内容单一
当前的教育,培训都是以学习和掌握既有的知识技能为中心,不能开发学员的创新能力而培训的深层次作用卡在与开发学员的创新能力。并且受培训设备、场地和经费等方便的影响,常常使培训计划不能很好的落到实处,因而,有的企业培训工作做了不少,可是效果却不理想。
4.培训评估机制不健全
目前企业培训存的最大问题在于无法保证预先的培训投入产生出理想的培训效果,培训的效果难以评估。
由于人们较为重视培训资金投入的问题或者如何改善培训的方法和技术的问题,却没有认识到培训评估工作的重要性。大多数企业并没有建立完善的的培训效果评估体系。
一方面对培训效果进行测评的方法单一,效果评估工作仅仅停留在培训过后的一个简单的考试,事后不再作跟踪调查。另一方面,培训评估不全面。多数的评估仅仅对培训课程中所授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考核,没有深入到受训人员的工作行为、态度改变、工作绩效的改善和能力的提高上来。培训的评估工作只是坐在最初级的层次上。这样一来,并不能起到考评培训效果的作用,在培训上的巨大投入并没有收到预期的回报。
三、中小企业提高培训效果的对策
(一)把握培训需求是提高培训效果的关键
员工培训之前做好科学的需求分析。培训工作涉及很多相关环节,每个环节都必须认真设计和规划,包括培训的需求分析、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形式以及培训对象等等。而需求分析是培训工作的首要环节,其准确把握的程度直接决定了培训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因此,企业要想达到培训的目的,让培训更有意义,保证培训需求分析的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和可操作性强是必不可少的。培训内容要将员工岗位需求与主观意愿紧密结合,从员工的实际能力出发,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内容要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为主。对于管理规范的企业,都鼓励员工的个人发展,结合员工个人发展所提供的培训课程,无疑会受到员工从内心深处的欢迎,培训效果就能得到极大的保障。
(二)制定科学有效的培训计划
培训计划包括培训目的、培训对象、培训内容、时间、地点、培训方法、费用等。在培训需求分析基础上,列出各种培训需求的优先顺序,并根据企业的资源状况优先满足那些排在前面的需求。在确定培训目标时,要考虑到个体的差异性和培训的互动性,并对培训预期达到的结果、完成任务的条件、达到目标的标准给予明确、清晰的描述;培训内容有“满足需求,突出重点,立足于当前,讲实用并考虑长远”的原则;在合理选择教学方式上,应根据期望对培训的控制程度和受训者的参与程度并结合培训内容,确定以什么方式更能达到效果。国外探索出的讨论式、学习式、讲演式、游戏式、案例分析、模块培训等方法值得我们借鉴;评估手段的选择考虑的问题是怎样考核培训的效果;怎样进行中间效果的评估;怎样评估培训结束时受训者的学习结果;怎样考察在工作中的运用情况。总之,企业培训计划的制定要有针对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并按照计划认真落实、执行才能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
(三)改善现有培训方法,建立系统的培训机制
培训中要注重培训手段和方法的使用,不断完善培训的内容。培训涵盖各个部门、各个层次的员工,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采用适当的主题、深度及培训形式是很重要的,一刀切式的培训不会收到预期效果。培训部门要把自己的队伍建设成为专家型队伍,一方面,在培训手段方面要灵活不拘形式,要以激发员工的工作兴趣为根本出发点,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了解企业实际情况的同时,多借鉴国外的案例教学法、模块培训法和讨论法、游戏式等先进的培训方法。另一方面,企业要积极营造一种有利于培训效果产生的学习环境以及氛围,并在仔细分析不同培训内容的基础之上,有效融合互动式的学习方法和传统观的培训方式,确保培训效率的最大化。
(四)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员工培训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要有长期性和稳定性。在培训中合理导入激励机制与竞争机制,企业应把薪酬激励、职务升迁与培训挂钩,建立健全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培训和用人机制,建立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体现同工不同酬,同酬必同效的企业薪酬绩效结构。把培训的结果作为员工获得、保持、晋升岗位或者失去、调换岗位的必备条件和依据。由于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员工自然而然地就会主动更新知识、自我提高,进而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的整体提升,也为企业提高效率和效益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魏志勇.车建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肖青.现代企业职工培训创新的思考[J].中国培训.2005
[3]张玉利.任学锋.小企业成长的管理障碍.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4]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编著.管理学——原理与方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一) 乡镇企业发展资金不足。新时期中国乡镇企业面临着许多机遇与挑战, 其发展过程中遇到一个普遍问题——资金紧张。主要表现在:第一, 现金流量不足, 无法及时更新设备和引进先进技术;第二, 资金周转不灵, 一些企业财务管理还不规范, 在生产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资金周转问题;第三, 融资困难。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 企业都想通过各种融资渠道获取资金, 但许多乡镇企业都无法筹集到应有的资金。企业一旦没有了资金, 整个生产活动就无法正常运作, 生产效率大大降低。而且一些机器设备, 一些基本设施无法及时更新, 只能依赖耗能大、原材料浪费大、生产能力低的设备进行生产, 这对企业发展非常不利。融资难还有外在的原因, 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的农村金融体系势单力薄, 难担重任。商业银行对乡镇企业所持态度过于谨慎, 这是乡镇企业取得资金支持的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二) 乡镇企业管理体制不健全。在管理上, 乡镇企业存在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第一, 经营管理项目存在盲目性, 重产量轻质量, 认为数量是第一位, 有数量就有效益, 忽视产品质量的改进和提高, 结果造成产业结构趋同, 使得乡镇企业的产品趋向单一化、同一化;第二, 体制结构不合理, 在管理体制上政企不分, 许多乡镇企业生产受政府行政干预大, 不能独立经营, 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第三, 产品结构不合理, 产品附加值低, 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比较严重。
(三) 品牌战略意识不强。我国乡镇企业发展面临的另一严峻问题便是品牌战略意识不强, 由于存在“自我满足”、“小农意识”等制约因素及没有做强做大的品牌战略眼光, 多数乡镇企业的产品竞争力低下, 在迷惑中懵懂前行, 发展速度缓慢。区域内许多企业规模小、零散分布, 企业品牌经营能力不高, 自然难以树立品牌知名度和提升品牌效应。还有部分产品实行无品牌、无生产日期等简易包装, 扰乱市场秩序, 影响特色产品的声誉, 甚至带来负面效应。
二、乡镇企业发展的改进措施
(一) 拓宽乡镇企业发展融资渠道。我国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 资金问题最为棘手。乡镇企业由于受规模和经营的限制, 资金往往非常有限, 影响了整个生产过程的运作。为此, 乡镇企业可以通过以下渠道解决这个问题。第一, 加快乡镇企业信用建设。乡镇企业要建立起自己的信用档案, 遵守诚实信用的原则。因为乡镇企业融资难主要原因是资信度低, 所以加强乡镇企业信用建设对于解决乡镇企业的融资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二, 充分利用民间信贷。乡镇企业之间可以进行互助性的临时资金融通, 互相帮助, 互通有无, 在融资上要发挥彼此之间信息比较优势的作用, 缓解乡镇企业融资困难。通过合法手段吸收投资, 促进乡镇企业发展。第三, 充分利用农村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市场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乡镇企业要协调好与农村信用社的关系, 协同发展, 这不仅有助于信用社发挥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的主导作用, 还有助于乡镇企业资金的流转。
(二) 建立健全乡镇企业管理体制。首先, 提高乡镇企业科学管理的水平及效率。建立起科学的领导体制和完善的管理制度, 积极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管理方法, 引进和借鉴现代管理思想和手段, 大力推进企业管理的完善和创新, 通过抓好人力、营销、质量、成本、财务、安全、环保等方面的管理, 不断加强基础管理, 抓好专业管理, 优化现场管理。以实现企业提质、降本、增效。加快现代管理技术、方法和手段的引进和推广应用, 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 最终实现科学管理及效率最高化。其次, 逐步建立一套具有乡镇企业特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管理体制, 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 在企业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来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 形成共同的愿景, 使企业管理逐步走上现代化、科学化的轨道。
(三) 树立品牌战略意识, 提升品牌效应。注重品牌与区域特色产品相结合, 根据不同区域内的特色产品, 应该进一步打造品牌产品, 加大广告宣传力度, 组织引导企业参加相关展览会、推荐会等, 培育“本土品牌”, 提高产品品位和知名度;注重品牌与文化的结合,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 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产品不仅要提供给人们基本的使用功能, 更应该通过价值潜力、历史文化内涵、服务方式等传达给消费者文化享受, 文化品位的提高, 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
关键词:企业;职工教育;现状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27-0031-02
1 企业职工培训的意义
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大多数的企业在职工教育培训上仍然存在着比较大的问题。当前企业职工教育实施教育培训是与教学现状和教学问题相关联的措施,企业职工教育在观念、内容与方式上有极大的提升空间。
2 企业职工培训的现状与问题
2.1 企业职的观念传统
多数的企业职工教育仍然沿用传统教学观念,注重专业知识传授,采用满堂灌的填鸭教学方法,不管企业职工是否真正理解了教学内容,也完全忽略了企业职工主动学习的能力提升与创造能力的完善。企业职工即便按部就班地学会了的基本路向,在实际工作中也无法面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具体问题解决仍然显得无处着手。
2.2 企业职工培训内容陈旧
目前我国企业职工教育的内容相对陈旧,缺乏创新性,无法调动起企业职工的积极性。专业课程设置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不是由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深入。一些重要的选修课程,比如人力资源管理等也没有出现在基本的教学内容中。
2.3 企业职工培训方式老化
我国企业职工培训主要有理论和实训两个层面。理论主要是课堂教授,教师是主体、教材面向多是企业职工。这样的培训方式下,企业职工往往较为机械地掌握知识要点。实训是为了完善会计模拟进行的,企业职工按照给出的步骤和路径来完成受教育的过程,其中渗透的关于职业判断的成分相对欠缺。
3 企业职工培训的对策与路径
3.1 强化组织学习,提升员工归属感与专业化程度
组织学习可以成为人才保留政策的一个重要部分。通过学习让组织成员感觉在这个组织中能够得到持续的成长,拓宽事业的空间。可以引导企业走上专业化发展的道路,让企业不断追求自身的口碑,建设自己的文化,进而实现企业自身的价值完善。也正是拥有了这种对于员工极端负责的企业文化,企业才能为每一个员工提供他们无法拒绝的关乎自身发展的平台和路径,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也就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提升。
基于此,我们注意到,企业员工能够安定地在企业中生存下来,并积极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寻找自己应该如何主动积极地进行自身学习、规划和实践,如何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如何随着企业的发展实现自己不断进步。这种长远的、全局的思考取代了传统意义上急功近利的思考,显然,对于企业的稳定与长远发展而言是极为有利的。
3.2 建立共同愿景,激发员工自我超越的学习潜能
共同愿景,指的是所有成员、发自内心的意愿。这种发自内心的意愿并非一种极为抽象的东西,相反,它实际上是极为具体的、可以量化的为所有成员接受的任务、事业乃至使命。企业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未来想要在行业的中地位、未来能够创造的价值所塑造出来的具体图景就是企业的愿景。但是,要让这个愿景能够成为组织的共同愿景,其必须是在组织中个体愿景上构筑的,是个体愿景的延伸和集合。共同愿景必须是清晰、具体且与个体息息相关的。我们经常看到企业制定的愿景,就是要成为行业第一、规模最大、人数最大等等,看似是一个远大的愿景,恰恰却是缺乏具体的指引,以及缺乏与个体的联系,个体在组织中感受不到这种愿景所带来的激励。
企业职工培训的发展愿景就是未来要成为高端人员从事行业的首选、高端客户购买的首选和大批量培养出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卓越经理人,每一项都与业务员人紧密相关,大家可以从愿景中看到未来明确的发展方向和成长道路,企业最终必然也会受益。在这样的愿景引领下,提出以学习作为达成的路径,才能激发出个体自我超越的学习潜能和团队凝聚力。
3.3 完善企业文化建设,利用文化创造学习空间
企业文化作为一系列符号、信念、价值观、处事方式的综合体,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一是企业职工教育推行开放、分享文化。不管是领导者亦或是前线业务人员,用开放的心态去观察、接纳、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创造一个乐于分享,共同成长的环境,鼓励大家用创新的方式和心态去解决现有的问题。二是在这个空间中,无论领导者还是被领导者,都可以在这里对企业的使命、核心战略、人员能力建设等问题展开讨论和对话。三是企业利用文化所打造出的空间,必须有足够的宽容度和开放心态去接纳个体在这种环境中所做的创新尝试和思维,甚至鼓励个体尝试各种方式,体验各种错误,在不断尝试和纠正的过程中学习和提升。
3.4 建立专业化的运作体系,构造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
3.4.1 专业经营首先体现在要有专业的思维模式
①企业职工教育从最初就把目标锁定在中高端客户群,为了能够成功培养相匹配的团队,不断深入到对中高端客户的分析,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明确了专业业务员应该如何提升自己来匹配该目标市场。对于中高端客户的分析,主要从成长经历、教育背景、性格特征、思维模式、判断标准、行为习惯、生存危机、情感世界八个方面进行分析。
②建立一套具有针对性的专业经营百万销售系统,即:建立成功信念做到自尊自信自爱、聚焦高端客户的主顾开拓技能、建立个性化的销售行为、关注成交后的销售让客户体验专业服务的价值并不断加保、重视客户关系管理使得客户主动进行源源不断的转介绍、加强自我管理建立固定高效的工作模式、提升学习能力与高端客户同步成长、平衡人生享受生活。通过这个体系,企业职工教育明确了绩优业务人员培养的路径,不但快速地培养起了一批人员,而且更容易把成功的经验进行复制和批量培养。
3.4.2 专业经营其次体现在在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
①认识到只有真正具有专业知识的专业人员,才能够产生真正意义上的高绩效,也只有专业人员业务能力的提升,才能实现整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而对于专业人员的培养必须借助于整个系统的辅导和人员培训的周期律。
②要确保大多数微观营业单位实现垂直成长成为企业职工教育坚持的业务发展模式。要求企业追求人力资源的扩张,业务人员也要有自己的成长,单位运作才能显示出较为专业的水平。只有通过专业度的不断提升,才能带来单位或者个人的不断地进步与发展。
3.4.3 对于人员的专业化运营
企业应当采取的措施在于,不断地在企业员工中发现优秀的人才,同时不断提高优秀人才的经营水平。继而让个体的优秀的行为,不断地转化为团体的行为和团队的活动,进而确保能够批量化、体系化地培养出在行业中具有领先地位和水平的专业人员。只有营业单位内的绝大部分微观单位都在不断垂直成长时,组织的横向成长才是健康和持续的。
参考文献:
[1] 张君伟.企业职工教育工作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现代企业教育, 2015,(1).
[2] 沈壮海.管理管理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政府职能的实施和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我县乡镇财政管理工作,客观分析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解决这些问题,是当前财政改革和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我县乡镇财政现状及问题
1、财源后劲不足。预算内收入方面,目前实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决定的地方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难以有很大的突破,我县可用财力增长和财政收入增长的差距不断扩大,县级可用财力增长趋缓,县财政难以在地方财政收入中给予乡镇较大的财力。预算外收入方面,近几年因行政管理权限调整,相应的收费和罚没权限上划,大都由块块管理改为条条管理,乡镇预算外收入的范围和规模锐减。同时由于乡镇企业基本为零。在强大的改革力度下,[找文章到☆好范文 wenmi114.com(http:///)一站在手,写作无忧!]乡镇财政以往弥补收支缺口的渠道全部瘫痪,财政困难和其他诸多问题暴露无遗。
2、财政负担沉重。乡镇政府作为最基层的政权组织,承担了大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工作,“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行政运行机制导致了乡镇“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普遍。目前,全县乡镇不论地域范围大小、人口多少,党委、人大、政府三套领导班子成员都在10人以上,各个岗位设置面面俱到。人员既有行政编制的国家干部,也有其他事业单位的事业编制人员,还有乡镇招聘的工作人员,少则几十人,多者上百人。乡镇机构庞大,人员经费支出成为乡镇财政负担沉重的主要部分。其次,近年来幅度较大的职工增资,教育事业硬件投入等快速增长,支出的包袱越背越重。据统计,全县乡镇财政供养人员从1995年的几千人,到2004年的近万人,2004年人员经费在乡镇财政支出中占到了80。按照目前我县乡镇政府的操作和运行情况,维持一个乡镇政府正常运转的经费一年至少在200-300万元,部分乡镇若没有县财政补助,其收入连保证其最基本的“吃饭”经费都有困难。加上乡镇历年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解决人员及公用经费超支所欠下的债务,乡镇政府性债务大量增加。
3、财政管理乏力。按照我国《预算法》的规定和公共财政建设的要求,乡镇财政必须建立收支预算,并由乡镇人大通过每年的预决算报告。乡镇预算应按照“量入为出”的原则编制,不搞赤字预算。乡镇财政往往由乡镇长“一支笔”审批,整个财政收支仅凭乡镇少数领导随意确定,在缺乏必要的民主监督机制的情况下,造成部分乡镇财政收支“失控”。有的乡镇在用车、业务招待、通讯工具、各种名目繁多的补贴等方面超标准,超范围,不但加剧了乡镇财政的困难,也为乡镇干部滋生腐败现象提供了“温床”。同时多年来,一些乡镇政府不顾农村经济实际状况,不顾财政承受能力,为了弥补经费不足或搞基础性、消费性建设,盲目地向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甚至个人举债,有些乡镇政府过多地干预经济,以政府签字或担保形式帮企业上项目、找资金;有的挪用专项资金用于非生产性开支,使乡镇政府财政赤字和不良债务大量增加,债务包袱沉重。据统计,截止2004年底,全县25个乡镇中,乡村两级债务账面金额达5亿元。而这只是帐面上反映出来的“显性”部分。此外尚有大量的名义上虽不直接属乡镇财政负担,但最终仍将由乡镇政府或乡镇财政负担的“隐性”债务存在。目前,乡镇债务还有继续蔓延、扩大的趋势。
4、乡镇财政收入水分过大,乡镇日常运转非常空难。由于我县地处苏北偏僻地带,地理及历史原因,社会经济发展一直滞后,乡镇工业一片空白,乡镇其他贸易相对不算发达,税源几近枯竭。但是由于其他原因我县乡镇财政收入任务却一直居高不下,财政收入任务的制定基本没有考虑乡镇实际情况,乡镇领导为完成财政收入任务想出的办法真是五花八门,但不外乎是举债“垫税”、“空转”、引税等空手道的手法,这样做的直接危害一是乡镇表面上财政收入任务完成了,上下皆大欢喜,但乡镇的可用财力却没有增加,第二年乡镇的收入任务却又上去了,导致一系列的恶性循环。二是扰乱国家税收秩序,导致税收流失。乡镇由于没有税源,但为完成任务大肆拉引税收,在拉引税收的同时给予纳税户高额的回扣,引起纳税户纷纷为少交纳税收异地交纳或偷漏税。三是导致大量举债,引发新一轮社会不稳定因素。有的乡镇为完成税收任务及上级的配套资金任务,层层下指标,导致一些乡
镇单位、个人纷纷举债完成任务。既增加乡镇新的债务,又留下新的社会稳定的隐患。
三、加强我县乡镇财政建设的若干思考
乡镇财政困难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解决乡镇财政困难,加强乡镇财政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我们一定要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既要“治标”,更要“治本”。要紧密结合实际,从促进乡镇经济发展、培
植乡镇财源这一根本出发,通过理顺体制,健全制度,完善机构,加强乡镇财政干部队伍建设,规范职能等多方面入手,建立起功能比较齐全,管理科学的新型乡镇财政。
(一)加快经济发展,为乡镇财政培植充裕的财源经济决定财政,解决当前乡镇财政困难问题,最根本的出路在于发展乡镇经济。因此,各乡镇要牢牢抓住发展这一第一要务,积极探索发展经济的新路子,因地制宜、涵养和培植后续财源。首先,乡镇政府要根据全县的统一规划与布局,充分利用地域优势、资源优势和已有的政策优势,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积极发展对地方财政贡献大的产业,做大地方财政收入这块蛋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为契机,拓展财源建设空间,加大乡镇财源建设力度。同时上级党委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适当给予倾斜,把便于乡镇管理的收入下放到乡镇,把发展经济新增加的收入大部分留给乡镇,以调动乡镇干部工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促进乡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协调发展。其次,乡镇党委政府要切实履行好管理职能,通过严格的管理和有效的经营,切实管理好、使用好乡镇集体资产,防止集体资产流失,实现乡镇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为乡镇财政提供充裕的、直接的财源。三是乡镇在发展经济中,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切不可不顾乡镇财政的实际承受能力,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要严格按照市场化运作的要求,对工程项目进行科学论证,切忌少数领导“拍脑袋定项目”,违背市场规律,造成乡镇有限资源的浪费。否则不仅不能促进乡镇经济的发展,反而会使乡镇背上沉重的包袱。
(二)根据“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建立科学合理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科学合理的乡镇财政体制,是建立和完善乡镇财政的核心,是巩固乡镇财政的基础。我县乡镇财政建立二十年来,乡镇财政管理体制不断得到调整和完善,但按“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的要求和近几年执行的情况来看,尚有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根据农村税费改革后的实际情况,在综合考虑乡镇经济发展水平、税源基础、财政收支规模等因素的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结合省里的乡镇财政改革契机全面推行“乡财乡用县管”模式,即县和乡镇财政的预算管理权限不变,资金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变,财务审批权不变。以乡镇为独立核算主体,实行预算共编、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的财政管理模式,由县财政主管部门直接管理监督乡镇财政收支。从近期看,加强乡镇财政体制建设要科学界定乡镇财权和事权。遵循财权与事权相统一、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将面向乡镇和适合乡镇管理的人、财、物权力下放到乡镇,改变“财权在上,事权在乡”、财权制约事权的不正常现象,真正做到“乡镇事乡镇办,乡镇财乡镇管”,使乡镇财政成为真正的实体财政。同时要合理划定乡镇财政收支范围,优化支出结构,不断创新支出管理理制度。在安排专项资金时要尽量少要求或不要求乡镇安排配套资金,以减轻乡镇支出压力;部门委托乡镇承办的事务,要足额安排专项经费,不留缺口。
(三)建章立制,切实加强乡镇财政监督管理。一要严格预算管理。严格按照《预算法》的规定,合理划定乡镇财政收支范围。一方面按税种划分收入范围,建立相对独立的乡镇财政税收体系,将属于乡镇征收和有利于乡镇征管的税种列入乡镇固定收入;另一方面按事权划分支出范围。按照公共财政的框架,将乡镇职能明确定位在保证乡镇政府正常运转、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上来。优化乡镇财政支出结构,有条件的乡镇积极推行乡镇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设立财政结算中心。不搞赤字预算,财政预算须经人代会审查批准后方能执行,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乡镇领导不得擅自调整或改变。二要完善乡镇财政开支审批制度。建立由乡镇党委书记、人大主席、乡镇长、纪检书记、乡镇财政办公室负责人等组成的乡镇财政财务管理领导小组,在限额以下由乡镇长“一支笔”审批,限额以上的定期由领导小组集体讨论审核,重大开支项目提交乡镇党委讨论决定。三要完善乡镇基本建设项目财政审批制度。规定凡需乡镇财政投入资金的一切基本建设项目,除了按照原规定报有关部门审批以外,在立项前,要报送上级财政部门审查资金来源,上级财政部门拥有项目否决权。凡未经上级财政部门审查同意的,不得立项,更不准擅自开工建设,否则要追究乡镇主要领导和相关人员的责任。四要规范乡镇干部奖金、福利、补贴发放制度和接待费用管理。县有关职能部门应根据乡镇财政收支的实际情况,确定几档不同的福利发放和政府接待列支范围的上限标准,对各类奖金、福利、补贴发放实行“上有封顶,下不保底”办法;严格控制接待费用,减轻支出压力,并将每年的接待费用支出情况作为单项考核指标进行考核。五要加强乡镇财政管理机构建设。乡镇财政所作为乡镇政府的重要综合经济职能部门,实行乡镇政府与县财政双重管理,经费由县财政统一核拨,人员和业务由财政局统一负责管理。
当前,许多乡镇政府纷纷制定出台乡镇干部驻村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和管理措施。大多数乡镇干部除配合乡镇中心工作和自己线上工作外,把主要精力放到所联系村工作中去,主动进村入户,为群众排忧解难,化解矛盾纠纷,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但是,从目前看,乡镇干部驻村制度和驻村干部队伍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驻村干部不知“做什么”。驻村干部下村后到底“做什么”不够明确,造成驻村干部认为只要完成领导布置的任务就算做好了驻村工作。服务意识也不强,为民办事不够。少数干部缺乏事业心和责任心,下村往往是“身下心不下”,深入基层真正倾听群众呼声较少,关心群众疾苦不够,作用仅仅停留在传传话、送送信、填填表上,充其量只是个“通信员”、“联络员”。二是驻村干部不知“怎么做”。主要表现在:普遍缺乏农业技术知识。一些驻村干部驻村工作仅停留在一些事务性工作上,对如何促进村民增收,如何推动村级经济发展等很少考虑。许多农民群众都反映:我们群众对科技干部、科技特派员非常欢迎,但现在的驻村干部懂得农技知识的很少,缺乏对我们农村种养殖的指导。驻村干部处在农村第一线,本应在化解矛盾、促进农村稳定工作中起到缓冲作用,使一些矛盾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但是,由于驻村干部主观上原因,要么信息掌握不灵、汇报不及时,1
要么回避矛盾、一推了之,而没有采取有效措施,造成矛盾不能得到有力化解。
三是对驻村干部工作考核不到位。对驻村工作考核缺乏必要的“刚性”,往往定性多、定量少,以干部之间民主测评为依据,而不是以实绩论英雄。随着时间的推移,民主测评的人为因素不断增强,人际关系的作用日益明显,测评结果的“群众公认度”越来越低,最终导致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状况。
四是驻村干部流转机制不健全。由于驻村干部各村交流较少,在同一村工作长了,就易出现以经验办事的情况,不注重创新,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减退,工作方法固定僵化,或碍于面子或亲疏有别,导致在群众中的威信降低,干部队伍缺乏生机活力。对此,我们提出意见建议:一是明确工作职责,解决“干什么”的问题。驻村干部从职责上来讲,就是要当好“六大员”,即当好农村实情的调查员,党委政府政策的宣传员,农村矛盾的调解员,为农民谋利益的办事员,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监督员和村级组织建设的督导员。概括起来,要求做到“引导、监督、协调、帮助”八个字。二是明确工作制度,解决“怎么干”的问题。提高工作针对性。既要“坐诊”,实行驻村工作日现场办公,以村两委会为主体,协助村两委为村民解疑释难,宣传政策,接待群众,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并为群众提供咨询服务。也要“出诊”,驻村干部每周要基本保证走访农户的户数,每年要基本走遍联系村的所有农户。通过走访农户,广泛听取村民反映的问题,掌握
第一手资料,为制定解决方案提供依据。还要“会诊”,召开村两委会,共同商议,研究解决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三是完善驻村工作考核制度,解决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要制定出硬性的考核内容,从村民代表、乡镇干部和乡镇领导三个层面加强对驻村干部的考核。驻村干部每年定期在村两委成员、村民代表、党员会上进行述职,由村民进行无记名投票评议。同时,乡镇对驻村干部要从村级创业承诺、村务财务党务公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村级组织建设等重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捆绑式考核,以提高驻村干部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我镇地处大别山腹地,**、**、**三省五县交汇之处,国道纵贯全境,全镇约40余平方公里,人口5万余,全镇在校学生近4000人,其中初中生1800余人。全镇经济收入以农业生产和打工为主。全镇主要为山地,可耕种面积有限,因而,有一半以上的家庭经济来源依靠外出打工,因而许多家庭是祖孙结构,即使有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家,也因为家长的教育方式、个人素质、教育目的和社会环境等原因,家庭教育存在缺失或畸形。
调查发现,我镇家庭教育呈现以下特点:
1、家长素质较低者偏多,家庭缺乏教育氛围。家长的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所受的教育少,文化底蕴差,因而无法对子女进行有效的教育和指导。“现在读书真难,孩子的作业拿回家,我根本看不懂。”家长们如是说。农村中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少,家长在农闲时沉湎于搓麻将、打扑克。农村家庭中很少看得见书籍,农民的住房及经济条件提高很快,但书房或书桌的学生并不算多。
2、家长大多缺乏与孩子的交流,缺少对孩子正确的思想教育。要教育好孩子,首先就要了解孩子,父母与孩子心灵的沟通是实施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础。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不能配合教师对孩子进行教育,许多家长认为,他们的任务就是给孩子提供吃穿,学习教育等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有许多家长不检查孩子的作业,更不要说辅导孩子功课,问孩子学校里的事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简单粗暴,父母经常打骂孩子的占有一定比例。据了解,有一小部分的家庭,当家长主动闲聊时,孩子能认真回答问题;大多数情况是,如果家长不问,孩子也不会主动述说;极小部分的家庭的孩子看到家长无事,则会主动述说自己的所见所闻;还有相当部分的孩子则是躲避家长,怕挨训斥和责骂。这种情况在初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3、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较多,农村家庭隔代教育问题严重。在受调查学生中,一个班级,一般都有25%左右的学生家长双方都在外打工,这样教育子女的任务就落在了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属的身上,这种隔代教育或旁系亲属教育存在着许多弊端。过去家庭条件差,当时的父母极少宠爱孩子;现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把那一份宠爱加倍地给予了第三代,造成了溺爱。有些祖父母或旁系亲属在带孩子时担心出差错,所以对孩子百依百顺,他们只是成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传声筒”和“取款机”,并不能对孩子采取对症下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教育。他们所具有的是一种非常原始的“养育”观。同时,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在农村很少接触新事物,价值观念跟不上时代的节奏,影响了对孩子的教育。隔代教育对孩子个性发展有许多负面影响:过分的溺爱和迁就使孩子产生“自我中心”意识,遏制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影响孩子个性和优秀品质的形成。
再个,父母逢年过节回来一下,心中总感觉对孩子有愧,长年把孩子扔在家里,没有尽到应尽的职责,心中有愧,总想办法补偿。而这种补偿的方式往往变成了物质上的弥补,大包大包的衣服和零食,各种好玩的玩具、Mp3、Mp4、游戏机甚至新颖时髦的手机,却极少有家长为孩子买书回来的。而带回的这些东西却并不能让孩子学会感恩,相反,他会认为那是父母应该补偿的,是他该得到的,在孩子与孩子之间还会加剧攀比之风。即使有家长想着回来要与孩子好好沟通教育一下,结果也因为长期在外,了解不多,互信不够,沟通难度大,加之年节期间,相互间走动多,你来我往之间,时间往往浪费在了扑克麻将上面了。
4、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的学习,轻素质的培养。大多数的家长,自己文化层次低,自己觉得社会地位低,所以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他们认为,读书、考试是唯一的出路。他们觉得,在学校里就应该学习语文、数学、外语、理化等考试要考的学科。对于篮球、乒乓球、画画、舞蹈、唱歌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则是多余的,对孩子的品行,特别是安全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存在很大的缺失。据了解,有些家长认为学这些是浪费时间,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只有极小的家长则认为可以学习,可以培养孩子的兴趣。因此,很多教师为了迎合家长的需要,将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变成了单一枯燥的文化课。造成许多学生在学校找不到感兴趣的东西,在家里不愿面对家长关于学习的发问,在同学间找不到自信心,这些学生或者厌学、或者自暴自弃、或者和家长老师闹对立,从而走向极端。
5、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今中国,经济增长迅速,新鲜事物层出不穷,我镇与外界沟通也日益密切。作为学生,既要面临家长不在身边缺乏管教或有家长在身边但管教不力的家庭环境,又要应对充满种种诱惑的社会环境。未成年的学生,自制力往往较差,抵制诱惑的能力有限,而我们的社会又不能给他们创造一个非常适合他们成长的环境。街上的网吧、游戏厅,辍学后终日闲逛无所事事的同龄人,以及那些灯红酒绿的生活,充满暴力色情的影视片,对他们来说都是难以抵挡的诱惑。一不小心,就可能误入其中,难以自拨。这个时候难道仅仅只能怪学生、怪家长吗?令人深思!这其实也让农村家庭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综合以上调查结果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目前我镇农村家庭教育的教育环境不理想,家庭教育的效果不太令人满意,具体体现在家庭教育的主体——家长的自身素质偏低、教育方式落后、主动教育意识不强、教育的目的不明确、社会监管不力等方面。
家庭教育是学校、社会教育的基础,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净化社会风气,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了创建良好的家教环境,形成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合力,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结合相关调查,特提出几点自己的建议:
一是积极举办家长学校。举办家长学校,让家长查看自己孩子的作业,欣赏着孩子的学习成果,对孩子的在校生活和学习的情况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也为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进行互动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家长学校的举办,有利于提高我们农村家庭教育水平,树立“以德育人、为国教子”理念,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同时也让家长更加及时了解学校的工作,了解学校的教育方式,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更为紧密,更好地形成教育合力。
二是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力求用良好的办学条件,来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家庭教育的状况。今天的中小学生,一二十年以后又将成为家长,希望他们不要重蹈父辈们的覆辙。但是要真正缩小农村与城市学校的差距,使农村孩子享受平等教育的权利,需要法律的保障,要以法律来完善和保障义务教育的投入机制,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执法力度。
三是建立学校与家庭互相沟通机制。陶行知说过:“学校教育的功效,一部分要靠着学校和家庭的联络。”适时召开家长会或让教师家访,向家长通报学校工作和班级情况,向家长介绍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状况,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能加强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加深家校之间的理解。
四是增强家庭的文化教育氛围。首先,建议家长为孩子设计一间书房,或在孩子的卧室里配置书桌和书架,使孩子有一个学习的小天地。其次,向家长推荐优秀的家庭教育报刊,建议家长订一两份报刊杂志,作为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的资料。再次,要求家长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经常查看孩子的作业。这样,浓厚的家庭文化教育氛围形成后,能帮助孩子形成自觉学习的态度,改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五是努力创设和谐的家庭氛围。作为家长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创设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使孩子在家庭中愉快、健康地成长。为此,家长要努力做到:提高自身素质,能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有一套能被孩子接受的家规;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生活内容;做孩子学习上的助手,指导和帮助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事;利用一切机会锻炼和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和耐挫力。
六是加大学校周边环境以至社会环境的治理。学校应主动联系镇政府、派出所、工商所、村委会等单位,加强对社会环境的综合治理,努力创建一个适合未成年人成长的空间;应着力将文化建设作为一个重点工程来抓,多想办法,想点子,提高广大农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建一个健康向上、重视教育的文化氛围,倡导家庭文明之风;应多多开辟就业渠道、多多提供理想的就业岗位,让家长能有尊严的留在家乡工作并能对孩子实行有效的教育。网吧、游戏厅的管理,应该常态化,不是等家长、学校报告了才去处理,或是家长、学校即使报告了也不见得处理。对于社会闲散人员,各级责权单位要深入研究,找出对策,让他们有家可归、有事可做。学校应加大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校中学到感兴趣的东西,让他们爱上学、爱学习。
目前我国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存在很多问题,影响了企业的效益和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改变现状,及时对培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优化和改进,使企业的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促进电力企业培训质量的提升。
1 存在的问题
1.1 培训理念不合理
许多电力企业的管理者不重视培训工作,缺乏人力资本投资观念,忽视人力资源建设,一是培训资金投入较少,培训中心成为组织中可有可无的机构。二是培训部门自身缺乏市场意识,商业化认识不够,危机感不强,不能制定科学合理的执行方案。三是培训目的不明确、内容不实用的做法,导致培训不能得到有效进展。四是在培训过程中,没有重视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岗位技能培训特点不突出,特色不明显。五是培训只注重短期效益,忽视人才培育的长期性,缺乏对未来人才的培养。
1.2 培训方式单一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电力企业的生产设备与专业技术也在不断地进行更新完善。然而,一些电力企业缺乏专门的培训方法,专业技术人员与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对电力行业超前性或推广性的技术、理论缺乏了解,缺乏系统的培训规划。对新进员工的技术培训时间较短,培训较随意,培训内容陈旧单一、千篇一律,缺少新鲜的知识和新颖的内容,没有对员工的培训进行需求分析,缺乏系统性和实用性,故培训内容与项目很难满足大家的需求。
1.3 缺乏反馈途径和评估体系
大部分电力企业受制于管理者对培训理念的缺乏,在制定培训体系的过程中,没有考虑任何的反馈形式。培训的反馈体系不单能让培训者了解学员学习的情况,也能让培训者对其培训方式、方法加以总结和自我提升。缺乏反馈与评估,导致管理人员对员工的培训效果无从得知,无法看到培训结果,企业管理者看不到培训的预期效益,形成恶性循环。
1.4 缺乏激励措施
电力企业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的束缚,使得一些企业员工缺乏紧迫感、责任感和危机感,对企业提供的培训机会抱有应付的态度,缺乏积极性和上进心。培训机制中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和对员工培训参与程度的考核、奖惩体系,导致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无法全身心地参与到培训过程中,缺乏竞争意识,导致员工的个人能力与综合素质很难得到有效提升,培训效果不理想。
2 提升培训的措施
2.1 确立现代管理培训理念
针对性地培训是提升企业员工素质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增强电力企业的整体实力与市场竞争力。要引进先进的人力资源培训理念,提高企业管理者对培训重要性的认识。要根据电力企业的发展现状与要求,制定出一套合适的培训体系、培训制度。培训中,要注重培养员工的市场观念与危机意识,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员工活学活用,为电力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2.2 结合企业实际选择培训体系
培训规划的设计要兼具系统性和完备性,不仅要重视短期培训目标,更要注重长期培训。在培训过程中,要给培训员工提供一个良好的培训环境,提高员工的学习兴趣。在培训内容上提供能够“学以致用”的知识技能,鼓励员工的创新意识。培训结束后,通过培训效果反馈体系,搭建个性化的发展空间,为员工提供充分的再培训机会。
2.3 建立培训效果考核评估体系
培训效果的考核和评估也是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得到充分的重视与落实,在制订培训计划的同时就要制定相应的评估措施。要用定性和定量指标进行考核,客观公正地评估培训的效果,并为表现良好或者在培训效果测验中成绩优秀的员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评估结果一定要与员工的切身利益相结合,与员工的加薪、晋升、淘汰等相结合。也可以通过员工培训结果的反馈,了解员工的不足,从而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与工作效率。
2.4 通过建立电子信息交流平台增加员工交流
培训工作要构建信息平台,企业对培训的成绩、效果和使用方法等进行分类管理。并为员工提供便利的沟通渠道,便于员工对其培训学习经验和心得体会及日常的工作经验进行交流。信息化管理不仅可以全面掌握培训情况,而且还能优化培训效果,让员工有一个互相学习的平台,
3 结束语
电力企业要建立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必须依赖于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
本文针对我国电力企业目前存在的人力资源培训理念落后、培训方法单一、培训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旨在强调提高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电力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相关链接
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制度创新
企业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每月分配给员工不同的任务要求员工完成,让员工的工资和公司制定的绩效考核制度直接挂钩,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激励员工工作,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的热情。
员工为了达到自己的理想工资水平,必然会给自己的工作制定目标,通过自己不懈努力完成企业的考核,得到自己想要的工资水平。员工的努力工作也会促进企业的发展,使得电力企业的效益不断提高,进而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实现稳步的发展。
电力企业在建立绩效考核制度的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制定的考核指标要是可以量化的客观指标。其次,电力企业建立的考核制度要体现出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原则,要符合电力企业自身发展的特点,制定的考核制度要体现出科学性,也要具有针对性。
摘 要:根据煤炭行业管理规定,煤矿从业人员每年都必须进行岗位培训,其中在岗职工每年接受再培训时间不少于24学时,新上岗人员接受岗前培训时间不少于72学课,在岗人员转岗前也必须接受上岗前的安全培训。其目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提高煤矿从业的安全职业水平和素养,提高对安全工作的认识,增强对井下安全隐患、危险的识别能力,自觉遵章操作。但是我们目前对于煤矿从业人员特别是乡镇煤矿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存在以下盲区,造成安全培训效果太低,安全培训流于形式而显得可有可无。
关键词:煤矿职工;安全培训;误区分析
1 特殊群体的特殊背景使的安全培训效果差
煤矿是个特殊的行业,尤其是井工煤矿,施工人员长期在地层深处与自然灾害作斗争。面对是水、火、顶板、瓦斯、煤尘等灾害,从业人员属于特殊群体,基本上文化水平偏低,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弱。对于自己作业场所所面临的灾害与威胁,有点见怪不惊。自己之所以坐在安全培训教室是给培训者面子,身在安全教室,心早飞出去了。而有些业主在思想上对于安全培训的认识不足,对于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也存在应付心理,认为脱产进行安全培训是耽误生产,耽误企业追求效益。
2 安全培训内容与操作工人的实际结合不紧,造成效果差
由于煤矿特殊的作业环境,造成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偏低。所以对于《煤矿安全规程》、《作业规程》、《工种操作规程》以及党和国家、行业主管部门的大块头文件等并不感兴趣,而我们的安全培训机构在举办安全培训时,并没有结合参培人员的实际情况,照本宣科的宣讲文件、规程、规定。这种培训方式对于煤矿基层从业人员来讲,无异于催眠曲,左耳进右耳出是常事,昏昏欲睡的大有人在。而授课讲师对于这种现象也见怪不怪,只要不讲话,不影响讲课,就不加制止或者根本无法制止。所以多数从业人员安全培训是讲台上老师在授课,讲台下的参培人员在聊天,各行其是。让其他真心想听听的参培人员也无法听讲,让安全培训流于形式。
3 培训讲师理论知识丰富,授课内容与现场实际结合不紧密
不少煤矿安全培训机构的讲师都是学校老师兼任,对于煤矿井下的实际情况缺乏足够的了解和掌握。所以在授课过程中,授课内容显的空洞、生涩。而参加培训的人员对于理论其实并不感兴趣,所以形成了讲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为了有效提高煤矿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效果,笔者结合当前煤矿安全生产实际情况,认为当前煤矿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必须从以下方面加以改进和提高。
3.1 强化班前会,把班前会作为安全培训的一个重要阵地进行作用强化 按照煤矿行业管理规定,每个职工每次入井前,均必须参加队组举行的班前会,班前会主要是总结上班的安全情况,布置本班的安全生产重点工作,以及采取的安全技术措施。利用班前会进行短时的安全培训是最直接、最有效果的,这就要求我们主持班前会的管理人员自身安全素质高,对于现场将面临的所有工作,均要最直接地布置安全措施。
煤矿的安全工作本来就是与工作流程相关的,煤矿的安全工作就分布在每项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上,每道流程上。所以班前会必须把当班每个工种的工作流程分开来讲,在讲到每个流程的过程中,同时讲授安全要求、操作要求、技术规范,而这种讲授的内容由于与当班所要施工的工作密切相关,所以最容易被从业人员接受并在工作过程中及时消化。
3.2 安全培训改善形式,注重警示教育 笔者在贵州桐梓县一个煤矿举办的从业人员安全培训中授课,先前有个矿级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授课时,由于他没有注意参加安全培训人员的文化素养的差异,对着《煤矿安全规程》的条文照本宣科,结果引来下面参加安全培训的人员嗡嗡地响声一片,根本没有人在听他讲课,效果当然是不言而喻的。到我讲课时,我并没有依着讲义进行授课,而是绘制了一个瓦斯矿井发生瓦斯爆炸事故的示意图,先对这个事故发生进行了分析,而后结合这起事故的原因、救援、教训等介绍矿井通风瓦斯管理规定、事故救援原则以及注重事项。在我授课的二个多小时里,台下一片寂静,没有一个人在开小差。直到四个多月了,那些参加安全培训的从业人员提起那次培训,还在说那个戴眼镜的讲的好,让他们记忆犹新。这就是警示教育的魅力。
所以我们的安全培训,特别是针对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不能生硬地对他们讲授理论,念条款,而是要结合已经发生的安全事故,特别是在辖区内的煤矿发生的安全事故,对照事故发生的原因和教训,穿插《煤矿安全规程》、《作业规程》、《工种操作规程》以及党和国家关于煤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行业管理规定等,只有这样的形式的安全培训,才容易让我们煤矿基层从业人员易于接受。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我们的从业人员的安全素养。
3.3 建立安全教育的激励机制 安全培训的激励机制,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但对于煤矿基层从业人员的激励机制应该重在物质上,精神上的鼓励次之。因为乡镇煤矿基层从业人员对于物质上追求大于精神上的追求。职工参加单位组织的安全培训或按上级规定送培职工,他们考虑的最多的也是受损的经济损失,因为参加安全培训不可能和入井作业的计件工资相比较。而如果让他们安心在教室参加安全培训,物质的激励必不可少。所以单位必须制定安全培训激励、考核细则,对于参加安全培训中考核优异者,必须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奖励。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安心坐在安全培训教室,认识听讲,认真备课,全心应对即将到来的培训考试、考核。
3.4 安全培训必须要区分重点,有针对性的制定重点不同的培训计划和教材 煤矿基层从业人员并不是通才,我们培养的是一个工种、一个岗位上的能手。而他们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工种、岗位上的安全知识培训还是有一定的接受能力的,而与自己所从事的岗位、工种无关的安全知识培训在接受上有心理抵触。所以我们的培训教材和计划必须有针对性,区分岗位和工种分别制定培训讲义。而要做到这种区分工种、岗位有针对性的重点培训,必须分工种、岗位进行集中培训,而不是大而统之,不加区别地集中在一起进行培训。这样大集中、不加区分的安全培训只会增加从业人员的抵触情绪,造成教学秩序混乱,不听者混时间,想听者由于没有安静的环境而无法集中精神听讲,互相影响,这直接影响安全培训效果。
总之,煤矿人业人员的安全培训是个系统工程,必须有针对性,制定有针对性、有侧重点的培训计划,注重形式的变化,才能达到安全培训效果。
作者简介:
1、留守儿童所面临的不利因素
父母不在身边会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和生理造成影响。
监护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多为他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部分为其他亲戚朋友。如果监护人为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他们对于自己的孙子,有着一种过分的呵护,舍不得打也舍不得骂,也正是由于这种呵护,造成了留守儿童缺乏管束,向着自己心目中所谓的自由发展;如果监护人是其他亲戚朋友,在这部分监护人心中,这些孩子毕竟不是自己亲生的,打不得也骂不得,因此对于留守儿童也不会有太多的管束。儿童、少年时代是缺乏自制力的,这个年龄段的天性是贪玩,(一系列的后果都可以由此引出,网上的观点也多得很)
学校:学校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不到位的,大多数学校的老师们只是单纯的教学,根本没有考虑到要关心留守儿童生活方面的问题。
学生:许多留守儿童遇到了困难,由于没有父母在身边,也都不会向监护人述说自己的困难,只会憋在心里,任其发展。
周围环境:当留守儿童看到其他的孩子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时对他的影戏影响;周围一群留守儿童在一起时,由于心智发育不全,可能发生聚众而生乱
2、留守儿童所面临的有利因素
部分留守儿童可能会因为自己是留守儿童,而提前懂事。(慢慢去想)
当地劳动力外流对经济的影响
我认为经济学的核心是稀缺性。农村劳动力外流是由于劳动力成本所引起的劳动力的稀缺性。
农村自身经济水平的因素、经济发展的因素、人们对物质生活水平追求的因素,导致了劳动力外流
1、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可以提高自己的收入,同时也会增加当地的消费能力,给当
地经济带来增长
【摘要】农民工培训对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把农村劳动力的培训与转移就业结合起来,才能破解长期困扰我国农村经济徘徊不前的根本问题。因为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素质、竞争力、创新力和现代化水平,所以必须对其进行科学的培训,而科学的培训又能促进农民工的有效转移。研究解决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问题,关系“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也关系社会的和谐稳定,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现状;对策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民的收入状况和生活水平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的首要问题。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为转折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深入进行,在利益驱动下,农村劳动力开始涌入城市和沿海地区,走上了异地转移道路。随着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农村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日趋活跃。要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就必须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转移培训。
一、近些年来,虽然在政府的扶植、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以及农民们自己的努力下,农村的劳动力转移培训有了一定发展,但至今依然存在种种问题
1.参加培训的农民文化素质参差不齐且整体素质较低
在培训中,他们普遍反映学习吃力,因此造成培训质量不高,转移成功率相对较低。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培训的效果,尤其是技能培训。文化素质低下的农民,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能力可想而知,接受新知识的难度也会增大。
2.转移培训的宣传力度不够
虽然通过电视、宣传资料、标语等形式取得了一些宣传效果,但宣传面和宣传力度还远远不够。很多农民对培训政策缺乏了解,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一些优惠政策持怀疑态度,对培训操作办法更是知之甚少。很多地方往往只侧重于短时间的引导性培训,因此培训效果也不明显。
3.企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意识淡薄
农民工分布比较多的企业往往为民营、外资企业。其中有不少企业,他们仅仅重视农民工每天按时按量完成生产任务就行,而对农民工技能升级和有关思想道德、安全、维权等方面的培训热情不大。因此,不少农民工只能长期从事低级体力或简单熟练的工种。加上农民工教育培训具有层次不齐、时间较长、流动性大、约束力不强等特点,这使企业不愿也不敢送农民工去培训深造。
4.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财政资金补助额度较低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尽管当前各级政府都拿出了一部分资金对农民工培训进行补助,但远远不能弥补培训支出的需要。就当前的收入水平而言,大多数农民工都难以承受较高的培训费用。农民工掌握一门专业技能不仅需要3一5个月或更长的时间,而且还要一定的经费保障。由于经费短缺,一些地方只开展一些零散的、短期的引导性培训,农民工学不到一技之长。
5.各地培训工作发展不平衡
经济发达地区培训工作力度较大,农民参训意识较强。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民不仅参训意识较弱,而且自我封闭、保守,培训工作也相对滞后,转移难的现象突出。一些培训学校之间的培训质量差异也很大。有些学校培训制度不健全,培训工作随意性大,培训程序、方式不规范,不注重培训质量,擅自缩短培训的时间等等原因,造成农民培训收效甚微。
二、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应该寻求解决的对策
1.改革农村教育制度
要提升农村人力资源的知识和技能含量,建立起城乡统一公平的人力资源教育开发制度。变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体制为中央和省级政府为主。由中央和省级政府承担起国民义务教育的责任,同时完善好各级政府间财权与事权的合理分担。保证城乡学龄青少年得以完成高中阶段教育,实现城乡十二年制免费义务教育。从根源上解决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的状况,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
2.转变农民工观念,大力进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宣传的同时,要使农民工有意愿主动接受培训
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的意义重大,关乎社会的稳定,社会的发展。要想尽一切办法使农民工来接受和参加培训,要教育和吸引农民工认识到接受培训的好处,激发其不断提高自己综合素质的热情,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把培训、劳务输出、信息资源有机结合起来,达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在专业设置、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上应当以市场为导向,使农民工培训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通过对转移培训和就业相关的一切信息更好的掌握,调动农民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了解、接受、参加培训。
3.企业要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意识
针对培训对象和层次的不同进行因材施教。对于知识文化水平稍高的农民工可以进行一些要求稍高、难度较大、精密技术工种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系统培训。而对于文化水平中等的大多数农民工,可以进行一些要求不太高的、有一定技术难度的技术工种和规范化管理操作方面的系统培训,使农民工由纯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对于少数文化水平偏低,没有稳定收入的农民工,可以把他们培养成要求较低、难度不大、容易操作的技术工。企业在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过程中,培训内容要实用化。始终本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突出重点、注重实效;随机应变、因人施教;故事案例、提问解疑等。使农民工的培训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当前培训的重点有家政服务餐饮、酒店、保健、建筑、家装、制造等行业的企业职业技能培训。
4.政府部门要转变过去职业培训的观念和模式
政府对农民工的免费培训投入是有限的,针对每个农民工只能是一次性免费培训,而对于那些有一定技能,生活基本稳定还有技能升级需求的农民工,培训就可收取一定费用。或者,对有一定经济困难的农民工先免费招聘和培训,合格上岗后,在其可承受的范围之内,从农民工的每月收入中逐步扣除。政府除了拿出了一部分资金对农民工培训进行补助外,政府有关部门还应在强化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劳动力市场“通行证”的就业准入制度的管理方面尽快出台政策,逐步建立培训结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持证上岗和就业准入制度。政府应根据一些行业农民工季节性、分散性、流动性以及工作时间长、不固定的特点,采取课堂授课与课后自学结合,长训与短训结合的办法,分阶段教学,方便有一定文化基础和能力的农民工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完成学业并颁发证书。同时,为激励农民工学习知识,学习技能的积极性,有关部门定期组织举办农民工技能大赛,通过技能大赛对农民工进行技能等级考核认定,并颁发证书。只有这样,培训才有吸引力,培训后的农民工在就业中才具有竞争力。各级政府要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民工培训事业,加强管理。各有关部门协调工作,立足自身职责,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做好政策指导、督促检查以及各项服务工作。农民工培训工作要统筹计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开展。把农民工培训作为长期重要任务来抓。
5.培训农民工要做到因地制宜、按需施教、注重实效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就业能力和就业率为目标,坚持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培训与就业相结合,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针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做好劳动力市场需求预测,区分不同培训对象,按照不同区域、不同行业要求,采取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形式。使各地培训工作进展在趋于平衡的同时能够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乡镇中学;体育教学;终身体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045-01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1]。学校体育教学是终身体育的基础,初中阶段的青少年大都处于青春发育的关键时期,是打好身体基础的“黄金时代”,学校体育在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新课改的创新要求,乡镇中学传统体育教学已经变得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一、我校体育教学发展现状
我校是一所乡镇寄宿制学校,学校人数500人,专职体育教师2人。无体育课本,教师只有学期教学计划,无单元教学计划与教案。每个星期2节体育课、体育课时间45分钟。课外锻炼时间:6:45~7:00 早操10:40~10:55眼保健操13:35~13:50午间操,学校春季学期开展一次运动会。学校体育设备已购置多年,耗损率大。学校仅有操场作为体育课教室,无室内活动空间。
二、存在的问题
忽视学校体育的功能虽然素质教育已推行多年,但是评价标准依旧是以文化课考试为主,体育中考所占分数的比重很小,家长、学校甚至学生自己对于体育锻炼的要求比较低。对于很多家长来说,一方面崇拜像邓亚萍这样的体育明星,另一方面却不让孩子参加体育活动,认为搞体育“出息不大”或“没出息”。由于受这种观念的制约,给学校体育的决策、管理和发展带来很大的阻力,因此很难发挥学校体育的各种功能和作用。
1、体育课时不足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第七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第四部分第一条的内容,初级中学必须开设体育课、上好体育课且每周规定为3课时。我校体育课仅为每周2课时,遇到恶劣天气或者重要考试,体育课还会被取消。学生的基本锻炼时间不能得到保障。再加上课间操时间短,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基本无法实施。
2、体育教学缺乏创新
在新形势下,传统体育教学已经无法满足新课标的要求,体育教学改革创新势在必行,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体育教师还是延续了长久以来的教学方法,教师占主导,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大部分只是选择少量田赛和径赛项目来发展学生体育技能。教学方法上,讲解、示范、联系的灌输模式为主导。在教学环节上,教师是体育课的主宰,一切都由教师控制。每学期无体育考试,所以体育课仅仅被学生认为是“玩”的课程。
3、办学条件差,办学经费极其紧张
乡镇学校由于经费紧张甚至负债运行,根本无能力完善体育设施,增添体育器材,更没有多余的室内空间去改建室内体育课教师。这不仅无法保证进行正常的体育教学活动。令人担心的是在体育教学中还存在许多安全隐患。
4、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对体育教师缺乏激励机制
对工作表现好、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不能及时地给子奖励,对工作不负责任、完不成教学任务的教师缺少必要的处罚,加之体育教师本身就存在着职称评定难、评优难等诸多因素,因而难以调动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体育教学策略探讨
深化改革,加大宣传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对学校体育教学的监督和指导,使学校深入贯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重视体育教学,关注学生健康成长。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借助新媒体加大对于体育教学重要性的宣传,转变社会认识,提高社会对体育的关注,了解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增强公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参与度。同时也要加强学校领导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锻炼时间学校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证学生每天锻炼的时间,鼓励学生参与锻炼。创新体育教学方法,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学校应该定期组织体育教师参与培训、教研活动等,学习优秀体育教师或者优秀学校的教学方法,汲取有效经验,根据本校学生实际,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转变观念,使体育融入生活之中。同时学校要与家长联系,让家长主动创造机会,让孩子将锻炼贯穿在生活的各个层面[3],逐渐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转变评价方式乡镇学校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使体育评价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把体育科目列入学生期末测验科目中。
增加体育经费的投入,加强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的建设为了扭转经费不足的状况,改善乡镇中学体育教学条件,应采取多渠道的措施筹集资金。首先,应最大限度地增加体育教育资金投入,购买体育器材和兴建体育场地。其次,争取社会的捐赠,即在社会上号召人们关心学校体育、支持学校体育。第三,自力更生,自制部分器材。乡镇中学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号召教师和学生自制部分器材,以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
四、结论
体育教学关系到学生和学校的长久发展,学生的健康成长则关系到国家的未来,从领导到教师,从学生到家长都应该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关注孩子们的体育锻炼,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学校一定要重视体育教学,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为体育教学提供必要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熊景辉.终身体育视阈下长沙市区中学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04):20-21
【乡镇中小企业培训现状及对策】推荐阅读:
乡镇建筑施工企业物流现状及发展对策07-01
浅析乡镇客运站管理现状及对策10-02
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分析及对策06-08
周口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06-18
浅谈农村中小学德育现状及对策06-24
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06-05
宿州市农村中小学防雷设施现状及对策12-20
对乡镇反腐倡廉建设现状与对策的思考07-25
当前乡镇纪委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5-29
乡镇人大代表发挥作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