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孩子之间的爱

2024-07-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父母孩子之间的爱(精选7篇)

父母孩子之间的爱 篇1

【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如何理性地看待爱。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由《天亮了》这首歌导入课题。

听故事:大家知道这首歌的背后的故事么?1999年10月3日,在贵州麻岭风景区,一辆缆车正缓缓驶向山顶平台,到达目的地后,工作人员正准备让车厢里的人走出来。就在这一瞬间,意外地事故发生了,缆车不可思议地迅速往下滑去,惊慌失措的人们尖叫声连成一片。缆车迅速滑行大家说,人们还有生存的希望吗?(没有)原来在缆车坠落的那一刹那,潘子灏的孩子只是嘴唇受了点轻伤。让年仅两岁半的孩子活了下来?到的并不是自己,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一(幻灯片)母爱的特点母亲代表自然世界,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母爱是无条件的。积极面: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消极面:不能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得。

父爱的特点:父亲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父亲从孩子六岁左右开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父爱的原则是:积极面: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消极面: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父爱。二如果说我们刚刚对父爱和母爱的感受是处在感性的,理性的眼光给我们概括了父爱和母爱的特点。性质特点吗?题目包括“父爱、母爱、孩子的爱”三者的爱,那么在文章中“孩子的爱”是怎样的?(幻灯片)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特征表刚出生阶段8岁以下8——10少年时期量,爱比被爱更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快乐!成熟时期(幻灯片)30 米后,便箭一般地向山下坠去,一声巨响后重重地撞在。可是,一个年仅两岁半的小孩居然活了下来。小孩的父母不约而同地使劲将儿子高高举起。而他的双亲却永远地离开了人 对,是父母之爱,是爱的力量,在生和死的瞬间,父母想他们用双手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儿子,这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父母的爱!,看看作者的笔下,父母之爱又是怎么样的呢?

“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较浅的层面的话,不过,弗洛姆仅仅是想告诉我们父爱和母爱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父母对孩子的爱”

无爱的意识

有被爱的意识

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克服自我中心阶段,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成熟的爱。

米下的山谷中。结果,这个名叫是什么今

那么弗洛姆则是用

世„„大家说,岁

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

无爱——被爱——有爱——创造爱可见,爱不是与生俱来的!

很明显,在10岁之前,孩子还没有主动去爱的意识,如果说他爱自己的父母,那也只是因为像弗洛姆书本上说的“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见这样的场景:父母一旦不能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的愉悦感就马上消失,大哭大闹。自己的快乐完全建立在别人能不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基础上。再看看,生活中的孩子在父母或奶奶爷爷之间,有谁在一段时间内经常满足他的要求,在那一段时间内他就会跟那个人比较好。是不是?这就是弗洛姆说的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说得是太好了!

那么我想,我们在坐的各位,有没有那个是10岁以下的?8岁以下的?刚出生的?就更没有了!可是同学们想想,我们中间现在还有没有这样的人:他像10岁以下的孩子一样,因为被人爱,才去爱;因为需要别人,才去爱别人;甚至是连自己正在被爱的感觉都没有,对别人的爱无动于衷,界的存在”?可见,种能力。(幻灯片)《爱的艺术》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可是我们生活中面对已经超过长大了自然就明白了,就会爱了。想当然的认为,我不大赞同这样的话,正如巴拉塞尔士说的:(幻灯片)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一无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但是懂得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对一件事了解得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如果有人以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

*巴拉塞尔士所以我们应该有意识的培养我们爱的能力,(幻灯片)弗洛姆《爱的艺术》前言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正有能力爱的人呢?同学们现在是少年了,及同他人的统一,的阶段了,我们来想想怎样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来培养训练自己对父母的爱?爱是交流的。孩子领受着父母的爱,他人的能力时,的人。所以这堂课老师送大家的金玉良言就是:在享受无私而博大的父爱母爱的同时,诚的爱,让生命因为爱而更为富足!板书设计

像刚出生的婴儿一样——

爱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随着人的生理年龄的增加就会逐渐成熟的。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和内容:10岁的这样的人的时候,经常听见这样的话:还是孩子,等

(1493-1541),德国医学家,自然科学家及哲学家。

如果像弗洛姆说的应该是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当你的心理年龄与你的生理年龄一致时,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婴儿——8岁以下——

无爱——有爱的意识——有爱——创造爱

“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体之外的世它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每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克服自我中心阶段,爱比被爱更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也想着应该怎么回报父母。只有当你有爱父母、爱才可以说你时一个灵魂健康和成熟

让他们也能享受到我们对他们赤

8—10岁——少年——成熟

爱是一

你确实见过多少真体验关心他人以快乐!”

父母孩子之间的爱 篇2

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 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基于此, 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 确定这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

1.人本原则: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 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

2.交往原则:通过师生互动、生生小组合作互动, 加强课堂交流。

3.开放原则:通过拓展迁移, 拓宽教学内容和教学空间。

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 提供以下学法

1.勾画圈点法:在浏览课文的过程中, 学会寻找关键句子。

2.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 探究交流。

3.师生共创, 设立情境。

本课的三维目标可确定为:

1.知识与能力

理解父爱、母爱的本质, 了解孩子爱的发展阶段及特征, 了解作者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的观念;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理解、探究和评价作者对父爱与母爱及理想人格的分析。

2.过程与方法

从一些关键句子入手, 把握文章的信息与作者的观点;初步掌握阅读论述类文章的方法, 即理性分析的解读方法;讨论交流, 联系自身, 感悟生活, 获得爱的真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理解作者对“爱”的定义, “理性对待爱”的观点阐述;通过本文的学习, 让学生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有更为深入的理解, 从而产生共鸣, 受到教育。

可以设计以下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配乐诗朗诵导入, 创设情境。

童年时看父亲/父亲是一座山/ 而我是一只林中鸟/鸟永远离不开山的熏陶/

童年时看母亲/母亲是一片蓝色的湖/而我则是一尾鱼/鱼永远离不开湖的怀抱/

山给我坚强的品格/湖给我水的欢笑/山进化我飞翔的羽毛/湖蜕尽我游弋的鳞屑/

成年时再看父亲/父亲变成山中一片林/而我却挺拔成一座山/山永远报答不完林的恩情/

成年时再看母亲/母亲则变成湖中一片水草/而我却坦荡成一片湖/ 水草永远庇护湖的波涛

讲解:我们都得到过父母对我们的爱, 这节课我们就带着爱的真情来进入一个理性的世界, 一起来学习美国哲学家弗洛姆的一篇随笔《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二) 研读课文

第一环节:了解爱

1.母爱具有哪些特点?

2.什么样的爱才是成熟的爱?

3.与母爱相比, 父爱具有哪些特点?

过渡语:我们知道, 爱是与生俱来的吗?———不是, 爱是一种能力, 是逐步的成长达到成熟的。俗话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呵护着我们影响着我们的父母的爱有哪些特点。

解决第一问, 母爱具有哪些特点?

快速阅读课文1-6自然段, 找出你认为最能表现母爱特点的句子。

生1:他也开始学习同人打交道:他看到如果他吃东西, 母亲就微笑;如果他哭泣, 母亲就把他抱起来;如果他消化好, 母亲就称赞他。———无微不至的关怀

生2:母亲是我们的故乡, 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博大、无私、包容一切

生3:如果有母爱, 就有祝福;没有母爱, 生活就会变得空虚, 而我却没有 能力去唤 起这种母 爱。———说明了母爱的伟大和重要, 是一种天性, 是任何其他事物都不可能替代的, 可代表一种自然世界。

解决第二问:什么样的爱才是成熟的爱?

生:文章中谈到两种爱 的原则:“我爱, 因为我被人爱”和“我被人爱, 因为我爱人”;“我爱你, 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 因为我爱你”。

前一句, “被人爱”是原因, “爱人”是结果。因为被人爱, 所以我爱人。以自己为中心, 强调先获得再付出, 是幼稚孩童式的爱的方式。

后一句爱人是原因, “被人爱”是结果。因为我爱人所以我被人爱。先付出再获得, 是对爱成熟的理解。

天真的爱是单向的、简单的、自我中心的;

成熟的爱是双向的、相互的, 更加复杂, 也更加美好。

解决第三问:与母爱相比, 父爱具有哪些特点?

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6-8自然段, 其他同学划出描写父爱特点的语句, 比较父爱和母爱有哪些区别?

第二环节:感悟爱

1.作者认为父爱是有条件的, 你同意他的看法吗?

2.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父爱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3.如何正确看待母爱与父爱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作用?结合生活实例谈谈你生活中的父爱或母爱对你的影响。

这三个问题采取合作交流的方式解决。

解决第一问:作者认为父爱是有条件的, 你同意他的看法吗?

生1:认同, 我的父亲对我的爱就是有条件的, 如果我认真学习, 他就对我特别好, 如果我不认真学习, 他会对我特别凶, 甚至动手打我, 让我感到恐惧。所以, 我觉得我的父爱是有条件的。

生2:我不同意, 因为在以前, 每个家庭都至少有两个孩子, 而现在时代不同了, 几乎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 不管孩子是否优秀, 父亲仍会去珍爱他此生唯一的宝贝。

生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父亲, 父亲表达爱的方式是含蓄的, 严父并不代表不爱你。

教师小结:父爱到底是不是有条件的呢?我跟大家的看法一样, 既有认同, 又有不认同。

举例, 一个中学生沉迷于网络好多天没有回家, 父母亲到处找他, 最后终于在网吧找到了面容消瘦的儿子, 设想一下, 他的父母亲找到儿子时分别会怎样对待他?说些什么, 做些什么?

父亲和母亲一样深深地爱着我们, 所谓父爱是有条件的, 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 我们平常说, 母爱如水, 父爱如山, 这将父爱与母爱的一个最大区别表现了出来, 母爱是温柔的, 而父爱更深沉、更严厉。

解决第二问: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父爱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要求联系自己的生活实 际来谈。

父爱的积极面: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 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父爱的消极面: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 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 可能会失去父爱。

解决第三问:如何正确看待母爱与父爱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结合生活实例谈谈你生活中的父爱或母爱对你的影响。

生: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 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父亲从孩子六岁左右开始, 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 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 从而摆脱对父亲的依赖而自立。

教师小结:“如果要让你的父亲感到荣耀, 那你要继续忠诚于你的学业, 并努力成为一名男子汉。”

———贝多芬

第三环节:升华爱

1.如何才能综合父爱和母爱, 达到一个成熟的健康的爱的灵魂?

2.通过本课两种爱的对比, 弗洛姆为我们指出了成熟的爱的标准, 在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上, 我们该如何去实践这种爱, 又如何去成就完美人生呢?

3.案例分析:晓澜在刚满五个月时, 父母就离婚了, 母亲弃他而走, 父亲长期外出打工, 所以从小由年迈的奶奶带大, 现在晓澜16岁了, 性格孤僻, 倔强, 不爱学习。他时常情绪低落, 想辍学, 很苦恼。思考, 主人公晓澜是怎么了?假如他是你身边的同学或亲戚, 你可以怎么去帮助他?

解决第一个问题:

全班齐读课文最后两自然段, 从文中找出答案, 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谈谈。

生: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 却在内心建立起两个形象, 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 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如果只具有父亲的良知那么这个人会变得严厉而没有人性, 如果只有母亲的良知他就会失去自我的判断力, 我们需要父爱, 也需要母爱, 把二者的积极面消极面进行互补, 那么我们就会获得一种最原始的爱的能力和爱的方向性。

解决第二个问题:

爱的途径———努力和奋斗

爱的内涵———爱他人, 爱自己

爱的升华———珍惜情感, 感恩

案例分析:原因, 缺少父母的关爱;没有父亲向他指出通往世界之路, 没有母亲影响他懂得爱别人;从父爱的积极面角度进行分析, 由于缺少父爱, 他对自己想要的东西不知道如何通过努力去获得, 如果在父爱下成长, 他就会懂得如何通过积极的努力去获得父爱, 所以他长大以后自然也不知道如何通过努力去获得想要的东西。

办法:感受爱———学会爱———爱别人

教师小结:通过这节课 的学习, 我想我们同学们是应该有所得的。我们要充分的理解我们的父母亲, 要学会正反方向的接受他们的爱, 也要将这种爱适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对当今父母和孩子之间关系的探讨 篇3

【关键字】亲子关系 教育 亲子交流

“棍棒之下出孝子”的落后家庭教育观念和先有“严父”,然后有“慈母”的家庭教育模式,孩子的个性和创新思维能力会受到限制,自尊心和情感意志会受到挫折。作为家长要清醒的认识到:孩子就是一颗刚出土的小幼苗,他们应尽可能地沐浴阳光,吸收空气,多一些土壤的培育而少一些拔苗助长的徒劳。

一、莫以成人的标准教育孩子

家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家庭环境并不是指家庭经济的富有,而是指家长为子女提供的良好的教育环境。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言行,说话的语气和面部的表情、神态,行为方式,生活作风,兴趣爱好,情感态度等都直接影响孩子。在教育过程中,家长在这些方面往往不注意,以成人的思维习惯和标准要求孩子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这样下去的结果,必然会扼杀孩子的兴趣,把孩子的天赋扼杀在摇篮之中。我们从古至今都崇尚一种强制的严惩教育方式,以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教育孩子。用训斥和惩罚等方式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但是这标准并不符合孩子的心理和成长规律,只会使孩子不敢脱离成人的视野,不敢去探索未知的世界,不敢大胆想象创造,以致让孩子害怕在想象和探索的过程中犯下错误,遭到家长的严惩。

事实证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任何伟大的成就都源于其浓厚的兴趣。只有爱护和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挖掘他们的潜能,发展他们的天赋,孩子们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起来。如果一味地不允许孩子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孩子长大之后也只能是一个平庸的人。回想一下我们自己的成长历程,我们不少天赋就是被那个保姆一样的大人给扼杀了,而且更为可怕的是我们长大就忘记了童年之痛,又用那样的教育手段去对待下一代,就这样一代代地延续下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尽头。我呼吁广大家长莫以成人的标准去教育孩子。

二、要正确理解孩子,始终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

我们都羡慕像比尔盖茨、李嘉诚一样的富有和成功,羡慕居里夫人、华罗庚一样的科学成就,也羡慕像梵高、徐悲鸿一样的艺术成就,我们都有培养下一代出类拔萃的急切愿望,都想让孩子成为象他们一样的杰出。于是我们很多家长给孩子一个很高的期望,特别是在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上,为了实现这个期望,往往给孩子太多物质上的满足和对一些生活方面无微不至的照顾。在现实生活之中,我们大多数的家长都感到孩子并没有沿着我们设定的方向发展,反而越来越觉得孩子在厌学,在反抗我们所作的一切。其实我认为,衡量一个孩子出色的标准并不是只看他的学习成绩,孩子出色的标准是“先成人,后成才”。想想,世界上60亿的人里面,我们羡慕的才有多少,更多的是和我们一样的默默奔波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的劳动阶层的人,也正是这样的人才是世界的主角,才是这个世界发展的支撑者和创造者。所以我们不能要求自己的孩子非要是第一名或者前几名,因为每个孩子在智力和体力方面是不一样的,他们或许在别的方面就高人一等。每个家长一定要明白成“人”的重要性,不要过分强调单方面的学习成绩。家长要了解孩子智力和体力上的差异,不要对孩子提出过高过量的要求,要通过长期的观察去发现孩子自己的特点、优势、长处,要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为孩子创造并提供发展的良好条件,促使孩子的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意志,尽力尽早地发现孩子的独特潜力,因势利导,定向培养孩子的兴趣,让孩子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勇气。

三、要学会夸奖孩子

孩子是夸出来的,这话一点也不假,可真要想把孩子夸好,還得讲究夸的艺术,其实夸孩子是为了孩子良好的思想行为的发展。有的家长因为白天忙工作,下班忙家务,在繁忙劳累的状况下,与孩子交流时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嫌他们啰嗦,就随便回应孩子几句爱听的话,以便摆脱孩子的纠缠,这样,容易将错误的言行进行肯定,造成误导;也可能对应该充分肯定的好行为表现冷漠,影响了孩子的积极性。所以,夸孩子要做到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仔细观察他们的表现,耐心倾听他们的讲述,并不惜时间去理解他们的思想活动,然后,再对应该肯定的言行进行充分地表扬。同时,也要对不正确的言行进行正面的引导和教育。

四、以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为子女做表率

家长在家中给孩子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非常重要。面对富裕起来的生活,我们每个人都切实感觉到了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享受。现实生活使得父母们没有更多的时间给孩子,没有同他们交流,缺少沟通。他们会将这一切看到眼里,他们会用他们自己那颗幼稚的心去理解和认识大人的生活方式。久而久之,使孩子在模仿中养成了不良行为习惯,这就是现阶段青少年儿童中普遍存在的“隐形逃学”现象形成的原因,是目前较为突出的教育问题。所以,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方面要从我们自身开始做起,在生活中我们要坚持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改变你的孩子,避免空洞的说教,相信“孟母三迁”的科学道理。其实,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是对我们大人行为和品德的一次审视和评判,我们的行为就是孩子将来的榜样。

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悲剧不可重演,几千年来,我们付出的代价已经太大太大。教育,首先要让孩子感受到“爱”。犹如种庄稼,有了风调雨顺,就有了勃勃生机,我们要让教育找到回家之路。

【参考文献】

[1].蒋杜黎.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安全感与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1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篇4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作者,理解父爱的本质和母爱的本质,了解弗罗姆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需要父爱与母爱的综合的观点。

2、情感与价值目标:引导学生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认识到父母之爱的伟大无私,学会感恩,激发学生培养健康而成熟的心灵的激情。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对文章进行结构分析,品味关键语句,并进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这是教学重点。

(2)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让学生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有更为深入的理解,产生共鸣,受到教育。这是教学难点。

教学思路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是伦理学方面的随笔,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学生阅读理解有一定困难。而父爱、母爱与学生的关系非常密切,每个孩子都是在父爱与母爱的笼罩下成长起来的。所以,这篇文章的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一些小故事来消除理论著作和学生之间的距离,由浅入深,由对生活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哲理的理性认识。

主要教学

方法按品读感知、对话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倡导由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用信息整合的方法加深对于文章的理解,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信息整合包括阅读时使用精读法、略读法、跳读法,同时还动笔圈圈点点、勾勾画画,及时收集整合信息,形成对整个文章的思路)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导题音乐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

课时

环节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设计意图

共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冰心的小诗里说:“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在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歌颂了母爱的伟大。有人说:父爱如山。而好父母除了提供给孩子一个遮风避雨的温暖巢穴,同时也给他们一双能够展翅高飞的羽翼。可见,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之爱,温暖而执着。当然,这是我们对父母之爱的感性认识,那么,又如何理性的看待父母之爱在我们成长之路上的作用呢?请看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一文。

回忆有关母爱与父爱诗词营造情境,从最熟悉的感悟入手

二、整体阅读,感知课文提问: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概括地讲,这篇文章谈了“爱”。

具体如下:

(一)一个人的爱的能力发展。(1―3)

(二)爱的对象的发展及原因。(4―8)

(三)探讨了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就是父爱与母爱的综合的问题。(9―10)

快速阅读,明确文章的思路,为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做准备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学生的答案可能是零散的、感性的,不过不要紧,只要能跟上思路,思考问题就行。)

三、研读讨论:

(一)探讨母爱与父爱的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1、提示:文中哪些段是写母爱,这些段中哪些关键词语句子体现了母爱的特点?

学生找出词句后一起总结:母爱就其本质来说是无条件的。只要是母亲的孩子,母亲就会无条件的爱孩子。不管你是总统,还是平民;是一个高贵的公主,还是一个杀人犯;是美丽的还是丑陋的,母亲都会无条件的爱你。

(故事一:当年杜鲁门当选美国总统后,有人向他母亲祝贺:“你有这样的儿子,一定十分自豪。”“是的”,杜鲁门的母亲答道:“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同样让我骄傲。他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

学生找出词句:母亲对婴儿来说就是温暖,就是食物,是婴儿感到满足和安全的快乐阶段。

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我。母爱的体验是一种消极的体验。我什么也不做就可以赢得母亲的爱,因为母亲是无条件的,我只需要是母亲的孩子。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

母爱就其本质来说是无条件的。

“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

(圈圈点点,勾勾画画,逐渐明晰母爱的特点)要真正有效的看书,就需要动笔,在勾画过程中让思路成形,从而高质量获取信息。

三、研读讨论

2、提示:父爱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找出词句后一起总结:父爱是有条件的。母亲的爱让我们感到温暖,不断生长,发育。父亲的爱却引领我们正视人类生存的社会,学会生存、生活。要遵守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如纪律、秩序、法律等;要勇于承担、有责任感。父爱让我们在社会立足,正视我们成长时遇到的种种困难。故有人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

学生找出词句:父爱是有条件的爱。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

“你做错了,你就不得不承担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须改变自己,这样你才能得到我的爱。”

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父亲代表人类生存的另一个极端:即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讨论、自由发言,找出句子。有效获取信息,认识父爱的不一样。

三、研读讨论3提问:如何解读“严父慈母”中的“严父”之爱?

(故事二:弗利克斯回来了弗利克斯是美国的一个十五岁的小男孩,他的父母很爱他,他的父亲常时不时揍他几下。这年圣诞前夕,他的母亲正准备小香肠,家里没有芥末,父亲叫正在摆弄廉价相机的弗利克斯去买。弗利克斯正沉浸在自己的相机世界,被父亲轻轻打了一巴掌,才拿起瓶子恋恋不舍走出家门。他一出门就把这事忘光了,在街上一直逛到商店打烊,才记起自己是出来买芥末的。这时他不敢回家,因为他不想在圣诞节挨耳光。这样,他父母在怒气中吃完了没放芥末的小香肠。八点钟了,他们开始担起心来。九点钟他们跑出家门,去按弗利克斯朋友们的门铃。―─圣诞节的头一天,他们报告了警察。一连等了三天,音讯杳然!他们又等了三年,仍不知所终!久而久之,他们的希望破灭了。最后,他们不再等了,从此陷入了绝望的忧伤之中……打这起,圣诞前夜成了这孤寂的老两口生活中的忌辰。这样的日子过了多年,直到有一天,照例是圣诞,老两口照例吃着没放芥末的小香肠,身后传来一个颤抖的声音说:“买来了!这是芥末,爸爸!”接着,一只手从二老之间伸了出来。一点不假,一个满装芥末的瓶子放到了桌子上……母亲双手合十,深深地低下了头。父亲擦着桌子站起身,虽然热泪盈眶,却微笑着回过身来,举起胳膊给了儿子一记响亮的耳光,说道:“去了这么长时间!你这个调皮鬼,坐到那边去!”)

自由讨论,直至火候才抛出故事二和故事三,学生自述经历或另有感人故事亦可。这里应是课堂的高潮,通过故事或自身经历的讲述,学生能非常清晰的认识到母爱与父爱的区别,也能更深的领悟到平日忽视甚至反感的伟大的父亲之爱。

(故事三:贝多芬几乎是在父亲的暴力下成长。贝多芬的父亲望子成龙,希望贝多芬成为一位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从小就接受严苛的音乐训练。贝多芬除了练钢琴之外,还要练小提琴、中提琴,贝多芬喜欢随意自己拉一些曲子,但只要被父亲发现,就会大骂他一顿,说:“你还没到达随心所欲的程度,现在好好给我一个音一个音照谱演奏!”父亲的教育严格,甚至常有时候是不合理的,但他还是为儿子神速的进步感到无比的骄傲,而且非常肯定将来他的儿子一定是个伟大的`音乐家。)

小结:泰戈尔说:“我的欲望很多,我的哭泣也很可怜,但你永远用坚决的拒绝来拯救我,这刚强的慈悲已经紧密的交织在我的生命里。”父亲之爱,也许就体现在他的严厉、刚强和不动声色中。故高尔基说得好: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它,你也就读懂了人生。

4、母爱与父爱的作用是什么?

母爱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温和独立

父爱给孩子信心指导孩子生活理智自信

因此,父母不仅给了孩子爱,他们还使孩子在爱中成长,又学会去爱别人,这是一个理性的、圆形的过程。

结合第八段,水到渠成的总结概括,享受专注阅读带来的快乐。为下一步质疑作准备

四、深入质疑:

提问:一个成熟的人需要怎样的爱?

提示:如果只有母爱,孩子会怎样发展?

回答:孩子可能会沉浸在他的自我中心阶段,他人是实现个人愿望的工具,只依赖于别人,有失去自我判断力的危险,会阻碍自己和他人的发展。不会爱别人。

提示:如果只有父爱,孩子会怎样发展?

回答:孩子可能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如喜欢暴力、走极端等。也不会爱别人。

明确:成熟的人应具有的特点:

独立、温和;自信、理智。前两点来自母亲,后两点来自父亲。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独立温和),又是自己的父亲(理智自信)的高度。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一个成熟的人需要母爱与父爱的结合,既要发展母亲的良知,又要发展父亲的良知。也就是有母亲的爱的祝福,又要有父亲的爱的原则。

故母爱与父爱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爱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是互补的,缺一不可的。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联系全文,深入思考,圈点勾画,概括要求全面、具体。明确一个健康成熟的灵魂要达到的高度。此步质疑很有必要。通过反思,学生不仅更深理解父母之爱,还学会如何塑造自身成熟而健康的灵魂。事实上,到这个环节时,学生似乎都比昨天长大了好多。

五、延伸拓展:

读完这篇文章,你对父母之爱有什么新的认识和希望?假如你是父母,你又预备怎样履行父母的职责?(可选择一个问题回答)

课后周记让学生反省,对父母之爱上升至理性高度。

自我反思

这篇文章我自己非常喜欢,弗罗坶的《爱的艺术》让我感悟良多。因此,我也力图要通过教授这篇课文来告诉学生,爱不仅是一种感情,更是一种能力,而且是可以培养的一种能力。我们可以被人爱,还要学会爱别人,包括父母,老师,朋友,周围的人,甚至整个社会。能有意识地去爱别人,就意味着你已向成熟迈进了一大步。

1、主要特色与创新之处

双边交流较多,全堂课基本以师生对话进行。基本做到了老师主导、学生主体要求。课堂伸缩自如,能收能放。学生兴趣盎然,感触颇多。

2、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篇5

1、了解作者及其观点。

2、培养学生阅读论述类文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议论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初步掌握阅读论述类文章的方法,即理性分析的解读方法。体会

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2、理解、探究和评价作者对父爱与母爱本质的思考以及对于理想人

格的分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

升到理性层面,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2、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科学而全面地认识事物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对文章进行结构分析,品味关

键语句,并进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2、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父爱与母爱的本质及部分关键语句。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直接导入:

二、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1.用自己感兴趣的方式速读课文:

①质疑答疑,突破难点;

(1)这种爱不仅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也根本无法赢得。

母爱是无条件的,所以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因根本不需要换取,所以无所谓赢得,也就无法赢得。

(2)文章提到两种爱的原则,一种是“我爱,因为我被人爱” “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另一种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 “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这两种爱的原则你怎样理解?

前一句,“被人爱”是原因,“爱人”是结果。因为被人爱,所以我爱人。以自己为中心,强调先获得再付出,是幼稚孩童式的爱的方式。

后一句爱人是原因,“被人爱”是结果。因为我爱人所以我被人爱。先付出再获得,是对爱成熟的理解。

童稚的爱是单向的、简单的、自我中心的,而成熟的爱是双向的、相互的,更加复杂,也更加美好。

②谈谈读出了作者的什么思想。

2.理清思路:

1-3:论述人爱的能力的发展。

4-8:论述父爱与母爱的不同。

9-10:总结全文,人要构成自己健康而成熟的灵魂。

三、深入研读、感悟汲取:

1、提问:母爱与父爱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优缺点?

区别积极面消极面

母爱无条件最伟大,人的内心深处最渴求。无法赢得

父爱有条件可靠努力获得,受自己支配控制。辜负父亲期望,就会失去。

四、探究讨论:

[探究一]:“母爱是无条件的,父爱是有条件的”,你同意弗罗姆的观点吗?请结合实例说明。

(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人类的情感没有国界的分别,弗罗姆发现了一般规律,母爱是无私而热烈的,父爱是深沉而含蓄的。母爱是故乡、大自然和海洋,父爱是思想、纪律和秩序。然而两者也不是绝对的界限分明,父爱也有细腻、无微不至的一面,母爱也有理智与严格的一面。两者实际上是相融的,只是各有侧重而已。

(显示资料:5.12地震短信留言,徐静蕾的父亲,朱自清的《背影》,毕淑敏的《妈妈为什么打你》)

“亲爱的宝贝,你长大了一定要知道,妈妈爱你。”

“我从小的理想就是将来可以不再听我爸爸的话。”

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每当打你的时候,我的心都在轻轻颤抖。我一次又一次问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不打他我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每一次打过你之后,我都要深深地自责。假如惩罚我自身可以使你汲取教训,孩子,我宁愿自罚,那怕它将苛烈10倍。但我知道,责罚不可以替代也无法转让,它如同饥馑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这道理可能有些深奥,也许要到你也为人父母时,才会理解。

„„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得?

——《孩子,我为什么打你》(毕淑敏)

[探究二]:“母爱的弊端在于无法赢得,父爱的优点在于靠努力去获

得”,看样子,无条件的无限止的给予式的爱并不是最佳的,你同意弗罗姆的观点吗?

故仁者,所以博施于物,亦所以生偏私。

——《长短经》

父母对自己的子女爱得不够,子女就会感到痛苦。但是,过分的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情感,却会使子女遭到毁灭。

——马卡连柯【前苏联】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触龙说赵太后》

[总结]物极必反,过犹不及。父母对孩子的爱博大深厚固好,但也要讲究个度。优秀的父母应当为孩子的长远打算考虑,呵护的同时加上锤炼,让爱的大船以无私为帆,以理智为舵。

引入弗罗姆观点:

一个健康而成熟的灵魂,应当将母爱与父爱综合于一身,既要有母爱的博大与无私,又要有父爱的冷静与理智。

五、拓展延伸:

年龄段特征

婴儿期(0-1岁)无爱的意识,不具备感受爱的能力。

幼儿期(1-8岁)有被爱的意识,被爱的反应是感谢和高兴。

童年期(8-10岁)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成长期开始呼唤爱,和学习爱别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成熟期爱别人,创造爱“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对照人的爱的能力发展变化表,看看你属于哪一个阶段?你将怎样爱你的父母?

父亲节要到了,请你给父亲写一段话来表达你的感恩之情。

(音乐起,写作,之后请同学朗读)

六、课后作业:

读了文章,对母爱、对父爱,你一定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你会给自己的父母提出怎样的建议?请你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我有一个梦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马丁·路德·金;

2、了解演讲辞的特点;

3、揣摩关键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

4、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评鉴能力及演说能力。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有色人种对自由、平等、正义的渴望;

2、培养学生追求和捍卫自由、平等、幸福的美好情感;

3、培养学生大胆袒露自己心胸的热情。

三、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搜集马丁·路德·金的资料;

2、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

3、借助多媒体,扩充课堂容量。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马丁·路德·金代表的有色人种的梦想;

2、体会演讲辞中充沛的思想情感。

教学步骤

一、情境的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过黑人朋友们如此的激动吗?美国沸腾了,肯尼亚扬眉吐气了,喀麦隆欢欣鼓舞,非洲的大街小巷疯狂了!这是为什么?对,奥巴马发选美国总统了,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按说,奥巴马当选总统,美国黑人兴奋,我们认为理所当然,而非洲黑人又为什么如此兴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有一个梦想》来看个究竟。

二、文体介绍

1、提问了解演讲辞的特点。

2、读多媒体显示资料,明确演讲辞的特征。

① 讲明一个观点 ②有丰富的思想情感

三、整体感知

(快读课文,思考问题)(多媒体显示思考题)

1、文中的“我”是谁?什么种族?

2、“我”有着怎么样的梦想?

答:

1、马丁·路德·金,黑人或者有色人种

(请同学们介绍马丁·路德·金,了解本稿的发表演讲时的情况)

2、自由、平等、正义、享受幸福的权力。

(启发学生思考,这是不是马丁·路德·金自己一个人的梦想?)

四、深入研读,品味感情

1、马丁·路德·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想?他们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呢?

指名朗读,听读,找出能表现“悲惨”的词句。

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 无自由

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的一个穷困的孤岛上 贫困

蜷缩,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 没有安全感

一百年 时间长

总结写法:比喻、反复、排比

补充资料:指导学生体会思想感情

极度失望、极度不满、极度怨恨

指名有感情朗读第2节

品读最能突出表现演讲者的强烈实现梦想的段落(17-25节)

指名朗读17-25节,发现加强感情的修辞手法(排比)

2、演讲者主张怎样实现这样的梦想呢?

非暴力行动,团结白人,忍受坚持,坚定信念

五、讨论探究

题:非暴力,坚持再坚持,这样的斗争行为,能实现梦想吗?马丁·路德·金为何会这样做?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真正的追求正义、爱好和平、有博爱精神的人。不会因为自己种族的平等、自由、幸福的权力而给他人带来流血和不幸,他爱美国的每一块土地,爱美国的每一个黑人和白人,是一位有着崇高精神境界的人。

只有这样的人才具有一呼百应的感召力,高尚的灵魂才能造就伟大人物。

(朗读26-尾节,体会博爱胸怀热切的希望。)

同学们,优秀的演讲者呼唤真善美的心灵,应该具有一种高尚的有生境界。

总结:

今天,虽然马丁·路德·金不在了,但是他的为争取正义、平等、自由而奋斗的精神将永垂不朽,他的宽广胸怀,博爱的精神永远让人敬佩。

今天,我们也可以告慰亡者的英灵了,奥巴马竞选成功了,美国的黑人成功了,这在黑人争取人权的历史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怎么能不让全世界的黑人而为之振奋?

六、拓展延伸

然而,我们难道只为这一点成功就可以止步不前吗?下面请大家看一组伊拉克战争中儿童生活情形的画面。(放画面,解说)

“美伊打仗了,无数的伊拉克孩子居无定所,无数的伊拉克孩子没有了生命的保障。同学们,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感想?请按求写一段话。”

(屏幕显示题目)

“请你用充满激情的排比句写一段话,亲爱的奥巴马总统,我想对你说,______________.我想对你说,______________.我想对你说,______________.”

七、作业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优秀教案 篇6

1.提取关键词句,理清文章思路;

2.解读重要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3.学会质疑探究,力求读出自我;

4.珍惜父爱母爱,理性成熟地爱。

教学重难点

1.掌握筛选信息、把握文章要点的方法;

2.学会在语境中理解重点句子。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引入爱

师:据有关资料统计,全世界共使用5651种语言,可是几乎所有的语言对妈妈的发音几乎相同,这是为什么?我们愿意相信惠特曼说的: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的相像!他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所以这应该是母爱的奇迹。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来自大洋彼岸、有着和我们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的美国当代哲学家弗罗姆是如何看待母爱乃至爱的。

二、速读;感受爱

1.浏览全文,找出每段的关键词、关键句,概括每段的大意:

学生在8分钟内完成任务后交流,教师总结,(PPT显示)

第一段:婴儿爱自己,没有爱别人的能力;

第二段:孩子感受到母爱;

第三段;少年通过自己的努力唤起爱,有爱的能力;

第四段;爱的对象的由母亲转移到父亲身上;

第五段;母爱是无条件的,通过努力获取的爱是往往让人生疑;

第六段:父亲代表思想世界;父亲是给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第七段;父爱是有条件的;

第八段:母亲、父亲都希望孩子最终脱离自己;

第九段;成熟的人就是自己的父母

第十段:综合父母亲是成熟的标志。

2.加上恰当的词语,把上述内容改造成一段话,就是对本文的内容提要。

(PPT)答案示例:婴儿是自恋的,稍大,他能感受到母爱,却没有能力唤起母爱。少年时代的儿童能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感觉到自己爱的能力,并试图创造爱。与此同时,他爱的对象由母亲转移到父亲,因为母爱是无条件的,代表自然;而父亲代表思想,父爱是有条件的,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等他拥有了母亲的良知而想爱,拥有父亲的理智和判断力而会爱的时候,他就拥有了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3.温馨提示:提取关键词、关键句,重新组合,把一大片读成一条线。

三、细读,明确爱

1.精读。个别朗读课文第四、五、六、七段,余者思考:题目中心语是“爱”,题目明确告诉我们文章写了三类爱,父爱、母爱、孩子对父母的爱,它们都有哪些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师相机点拨,并小结。

(PPT显示)孩子从刚开始的只能感受爱、被人爱,到后来的创造爱、爱别人,是孩子爱的能力发展的见证;母爱是无条件的,代表自然世界,给予孩子安全感;父爱是有条件的,代表思想世界,有原则的。从感受母爱到寻找希望得到父爱,是孩子爱的对象的发展;最后孩子在父母之爱完善自我。

2.思考:文章谈到两种爱的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和“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它们的区别在哪里?

(PPT)答案示例: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强调的重点都在后一句,所以语序的不同,反映了两种爱的原则强调的重点的不同。“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实上也许更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比被爱更重要。”按照作者的观点,爱自己的价值,在自我中是不能实现的,只有在他人和社会的存在中才能实现。所以作者认为,“我爱人”的原则比“我被人爱”的原则更成熟。

3.和传统的阐述爱的文字比较起来,本文的观点有何新意?

(1)教师提供作者的创作心语(PPT显示):这本书必定会使所有期望从这本书得到掌握爱的艺术秘诀的读者大失所望。恰恰相反,这本书要告诉读者,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这本书要说服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每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你确实见过多少真正有能力爱的人呢?――弗罗姆《〈爱的艺术〉前言》

(2)学生讨论交流:上述文字告诉我们什么?

(3)教师点拨小结(PPT显示):作者认为,爱是一种情怀,但更是一种主动的能力,因而它像其他艺术一样,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这种观点一反传统的认为爱就是如何惹人爱,即把爱作为别人恩赐的情感的看法,也彻底抛弃了富有宗教色彩的关于丘比特和月下老人的传说带给人们的“姻缘注定”的世俗的宿命论观念。这种观念有进步意义。因为人们爱的失败,不能总在客观领域找原因。怨天尤人,只能从爱的绿洲走向爱的荒漠。

4.对于别人习以为常的爱,作者为何有如此独到而深入的见解?你能结合预习时搜集的资料谈谈你的看法?

(1)学生自主介绍作者

(2)教师准备(PPT显示):19,弗罗姆出生于一个德国犹太人家庭,后定居美国。他是家中独子,父亲是个商人,喜怒无常,母亲有间歇性抑郁症,童年生活的不愉快,是激发他以后研习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以探讨人性的主要原因。少年时,家有一位朋友,25岁的漂亮女子,是个画家,愿意为陪伴老父而终身不嫁,不久其父死亡,而她也跟着自杀了,并留下遗嘱,希望能跟她父亲合葬。那时他才12岁,此事令他非常震惊,无法理解该女子的行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后,他被周围战争的不合理性和破坏性所困扰,这些最终促使他融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马克思的人本主义观点,形成了他的社会文化人性观:强调爱,更强调爱的能力。

温馨提示: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知人论世,是把握文章主旨的利器。

四、疑读,辨辨爱

1.这是一篇哲学随笔,主要是为了阐述作者的哲学观点,但也是一家之言。你同意作者所有的观点吗?或者你认为作者的哪些观点对你很有启发?

教师准备:(1)文章说,母爱是无条件的,并且说,通过努力换取的爱往往使人生疑。你怎么看?

作者这种看法未免失之偏颇。母爱是最少动机和目的的一种形式,但母亲爱孩子是希望孩子能给她慰藉和希望,这些在很多场合是潜意识的。“望子成龙”正是母亲这一心理的表露。这也可以说是母爱的条件。所以,我们也能痛心地看到一些绝望的母亲无奈之下也会放弃对孩子的希望。

“通过努力换取爱”,是一颗心唤醒另一颗心的必然的结果,也就是爱的能力的见证,怎能说令人生疑?难道爱是投水于石吗?难道被爱的人是铁石心肠吗?当然,这里有个前提,那就是“换取”,不是“窃取”,不是别有用心,不是利用。

(2)作者说,母爱给孩子安全感,父爱给孩子世界,成熟的人是二者的综合。那我们如何理解现实生活中单亲家庭甚或者孤儿的成长、成熟、成功?

明确:注意第五段文中括号内的一句话,对于母爱、父爱,“我更多的是指在母亲、父亲身上体现的那种本质”,所以母爱、父爱不必然地等于母亲的爱、父亲的爱。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可能身兼二职,如三迁的孟母、刺字的岳母、以荻画地教字读书明理的欧阳修之母,她们身为母亲,却像父亲一样给孩子“指出了通往世界之路”。国际商务礼仪专家,从孤儿院走出的香港小姐冠军,摄影家,绘画家,慈善家张玛莉,她的身边也有人充当了父母的角色,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家庭不幸的孩子能在感受“父爱”、“母爱”中获取成功。(设计这一环节的原因是针对每个班级都可能存在的单亲家庭的孩子,给他们以信心和温暖)。

温馨提示:尽信书,不如无书。不做两脚书橱。

五、写读,升华爱

现在,我们长大了,逐渐拥有了表达爱、创造爱的能力,接下来,就请你们拿起手中的笔,饱蘸感请的墨,写下你们对父母的爱。

(PPT显示)仿句练习:父爱如山,他会将所有的感情却默默的隐藏在他伟岸的脊背上,随着岁月流逝而积淀,偶尔也会像休眠的火山一样喷发一次。

母爱。

答案示例:母爱如水,她将所有的爱化作流水,从我心头流过,伴我跋涉人生旅程。当我悲伤忧郁时,有溪水唱着激励的歌;当我欢欣喜悦时,又有湖水冷却我炙热的灵魂。

温馨提示:读写结合,在表达中升华感情、锤炼思想。同时仿写注意修辞、句式,更要写出真情和自我。

六、悟读,学会爱

,安徽高考语文作文题是“提篮春光看妈妈”。此题一面世,立刻成为当年最受争议的作文题。你是如何理解这个文题的?

明确:此题意在弘扬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感恩”美德。“羊跪乳,鸦反哺”,动物尚且如此,人类更应懂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代天下子女说出了共同的心声。对父母的感恩,是儿女对自己成长、成才的一种回报。有了始于孝心的感恩,才使我们异于禽兽,才使我们真正成了“万物的灵长,宇宙的精华”。――爱是一种能力,在感恩中学会爱,回报爱。

温馨提示:学以致用,让文本和生活互为印证。

七、小结,表达爱

小结课文:爱是一种胸怀,忧乐天下是无私的爱,游子春晖是深沉的爱,高山流水是真挚的爱,地老天荒是浪漫的爱:这是充满激情的爱。爱更是一种能力,孟母三迁是爱,岳母刺字是爱,发乎情止乎理也是爱:这是理性的爱。拥有激情和理性的双翅,爱才会飞得更高、更远、更持久!

八、作业布置(二选一)

1.以“当青春遭遇爱情”为话题写一点感想。

2.,金秋十月,连续发生的三起“弑师案”震动了中华大地,,上海浦东机场某留日学生下飞机不久,就因为向母亲讨要留学费用未果就立马行凶,原本应该纯真善良的孩子为什么对老师、母亲这个爱他们、对他们呵护有加的人拔刀相向、成为杀人恶魔?请你就这个话题发表感想。

父母孩子之间的爱 篇7

说课人:张 波

一、说教材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主要学习社会科学方面的杂文、随笔。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在阅读鉴赏中准确把握文章脉络,中心主旨,品位中外优秀作品精妙语言,感受文章散发出来的浓郁的人文气息。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伦理学方面的一篇随笔,开教材选篇之先。这篇文章是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的《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爱的艺术》这本书阐释了爱并不仅是一种感情,更是一个能力的问题,与人的成熟程度有关,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和耐心从而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这篇文章用理性的笔调将父母对子女深沉似海、温柔如水的爱向人们娓娓道来。母爱是宁静的无私付出,父爱是包含的无限希冀,爱不只是一种责任、义务,更是灵魂走向成熟完满的阳光大道。

二、分析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高二的学生,多数对随笔、杂文都有一定的了解,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虽然接触过大量描写父爱和母爱的文章,但对从理论角度分析父母之爱还是较陌生。再因为社会的快速发展,很多父母外出务工,与孩子之间缺少更多的情感交流、互相关爱的机会。

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清作者思路,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能力目标:品味难句,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

情感价值观目标: 品味父爱、母爱的区别,认识到父母之爱的伟大无私,学会感恩。激发学生培养健康而成熟的心灵的激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品味关键语句,并进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父爱与母爱的本质及部分关键语句。

四、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

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收集资料。倡导由教师必要的牵引,向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2、学习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为此,我设计如下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质疑法等指导学生如何阅读一些有深度的文章,如何理解文章中的难句,体会文中深刻的道理。

五、教学过程(我教学过程总共分为四部分:课前准备、课堂互动、课堂总结、课后作业)

(一)、课前准备(检查预习)

(二)、课堂互动

1、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当年唐山大地震,有一位年轻的母亲正一边织毛衣,一边用脚踩着摇篮逗她仅五个月的宝贝女儿。

在这静谧的时刻,传来天崩地裂的声响,母女一起坠入黑暗无边的废墟,所幸的是母女都安然无恙。惊吓后的孩子在母亲怀里睡着了,醒来时啼哭不止。母亲知道她饿了,忙开怀喂奶。一天一夜,滴水未进的母亲奶水枯竭,孩子的哭声却越来越弱。绝望的母亲这时触摸到毛衣针,心里猛地一动„„

一周之后,人们发现了这一对母女。孩子一息尚存,小嘴仍吮着母亲的手指头,母亲已然气绝。人们惊奇地发现,年轻母亲的个个手指头都破了一个小洞,脸色象雪一样洁白。

年轻的母亲为孩子流尽最后一滴血奶„„

2、理清结构,整体感知

①让学生在课前阅读的基础上,用两分钟的时间快速读完全文,思考本文思路。

②抽一名同学回答。第一部分(1-3)感受母爱 第二部分(4-8)体验父爱 第三部分(9-10)完善自我

这篇文章条理清晰,全文按照一个人成长过程来叙述母爱和父爱在构成他己健康而成熟的灵魂中的作用。课文层层深入地阐明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爱的性质以及发展变化。告诉我们,母亲是孩子的“自然世界”,父亲是孩子的“思想世界”,孩子从对以母亲为中心的依附转到对以父亲为中心的依附,最终与他们分离,在自己心中拥有父亲和母亲这两个世界,奠定了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由此可见,爱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随着人的生理年龄的增加就会逐渐成熟的。爱是一种能力。

3、问题探究:

问题一:母爱与父爱的特点以及区别?

母爱 ①无条件、祝福、和平,不用为此努力。

②自然世界。故乡、大自然、大地和海洋。父爱

①有条件,需要努力,顺从是最大的道德。

②思想世界。法律、秩序、纪律等。优缺点

母爱 ①伟大,渴求。②不需努力,无需赢得。父爱 ①努力,受自己控制和支配。②必须努力,否则会失去。问题二:什么样的爱才是成熟的爱? 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不成熟 被动 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成熟 主动

问题三:如何完成成熟的一生的?

①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②树立起两个形象

③成熟的人,他就是自己的父母,学会自立

④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理智和判断力上。

4、深入理解探究课文中重点语句

① 文章谈到两种爱的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和“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寻找生活中自己曾经有过的这种感情经历。

明确:按照作者的观点,爱自己的价值在自我中是不能实现的,这样在他人和社会的存在中才能实现。“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实上也许更为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成熟的爱,是能从爱他人中实现爱自己。

② 怎样理解“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

明确:一个成熟的人最终会在内心剥离父母的外部形象,而建立起有关他们的精神世界。他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

5、课堂拓展:

回想自己成长的道路,是否感受到这两个世界对你的影响?抽同学讲自己生活中父母之爱的小故事。

小结:本文阐述了爱并不是与人的成熟程度(理性)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问题,是一门艺术。一个真正成熟的人应该能综合母爱和父爱,惟其如此,才能使自己有一个健康成熟的灵魂。才能有爱的能力。

(三)课堂总结:

爱,是人类从小到老贯穿始终的一种情结,它是感情的依托,心灵的闪电,精神的升华。正因为有了爱,才有了动人心弦的历史;正因为有了爱,才有了感天泣地的故事。

它无法用语言来修饰,更无法用物欲来取代,世界有一种爱,在我们的一生中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世界有一种爱,是黑暗迷茫中的灯光,在我们身边照亮;世界有一种爱,是失意绝望的避风港,接纳包容破败的小船;世界有一种爱,是三春之晖般温暖和煦,驱走寒冷孤寂。这种爱就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四)布置作业 ① 自我检测,课后练笔

爱,是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无私奉献; 爱,是————————————; 爱,是————————————。

上一篇:“新生见面会”总结下一篇:烟草专卖中级内部专卖管理监督重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