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职校德育课程教学的反思与认识

2024-10-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对职校德育课程教学的反思与认识(精选8篇)

对职校德育课程教学的反思与认识 篇1

李海霞

(晋城市中等专业学校,山西晋城 048000)

摘要:在德育课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常常会遭遇这样的尴尬:老师辛辛苦苦地教育学生,想让学生成为一个有道德、有理想、有素养、品格高尚的新一代社会公民,而学生却往往不领情。有的学生上德育课逃课,有的学生上德育课看小说或做其它,有的甚至还会有抵触情绪。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老师们“一切为了学生”,但为什么得不到学生的回报与理解呢?追根溯源,主要是德育课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行为、评价方法需要认真的进行反思与改进。关键词:职校;德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77-01

一、德育课教学应该体现出人文情怀理念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

极性。学生是具有一定主体意识的人,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行动者,随着他们自我意识的形成和不断增强,迫切需要得到老师的尊重。这种尊重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相互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不要一味的将教师的认识理解强加给学生。

(二)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差异,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十个指头长短不一,学

对职校德育课程教学的反思与认识 篇2

一、概念界定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将教学系统中的各种教学资源和各个教学要素有机地集合起来,将教学理论、方法、技能与教学媒体很好地结合起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保持协调一致,并发挥系统的整体优势以产生聚集效应。

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如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项目,“几何画板”与数学教学的整合,网络探究学习模式的应用。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项目是由北京师大、华南师大和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负责, 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于1994年批准立项的重点科研项目,主要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手段,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把小学语文教育与计算机教育融合为一体,做到“识字教学、阅读理解、作文训练、电脑应用”四者结合。使用“几何画板”软件,教师可以更形象地讲授抽象的数学概念,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从而提高学生数形结合的能力,促进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网络探究学习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在网络环境下,由教师引导,以一定的任务驱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这种学习模式能培养学生运用自己的判断力和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缺点

1. 优点

从实践中,我们看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着比传统教育不可比拟的优势。

(1)整合优化了课程结构,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科学地设置学生活动的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通过各种自学软件开展学习活动,既能有计划地、系统地安排学习过程,又能将多媒体技术的超文本或超媒体功能有效地突破重点与难点问题,从而为学生自学起到导航、导法、导疑、导思的作用。

(2)整合注重了因材施教。

利用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可以满足不同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的学生,可以实施协作式学习策略,快者快学,慢者慢学,为学生提供对相同问题的不同层次、不同观点的比较、分析和思考的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整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信息技术提供了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提供了足够的信息支持学生们的探索和设想。可以使学生们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运用信息能力和实践能力。

2. 不足

在实践中,虽然我们看到了一些成果,但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

(1)学生与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有限。

人机交互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然而,由于教学软件研制开发僵化、单一,大多是传统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电子化、声像化翻版,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创新方面存有明显的不足,人机交互的过程与作用极为有限。长此以往,必然造成计算机教学的新专制化。

(2)计算机网络与课程资源结合的不足。

计算机网络与优质教育资源的结合能使学生突破时空的限制,实现个性化的优质学习。然而,由于资金与技术等原因,许多学校的校园网信息资源贫乏,更新较慢,而且很难以数字化的形式开发出来供师生共享,即使开发出来,也仅仅是网络与课程资源的低级组合,而非整合。

(3)使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增加。

在信息化环境下,由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阅读知识面扩大,一些教师对教学内容产生了怀疑,不知道哪些该教,哪些不该教。学生的学习进度也不一样,一些教师在准备课程时,对所准备的资源不知道是否适合每一个学生,增加了课程的模糊性。

(4)使知识的价值与知识的本身的意义脱离加快。

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易受商业化的影响,使呈现的事实与价值成分离的状态。教学环境与学习环境的虚拟化,使知识虚拟化。知识本身会随信息化的加快而脱离现实,呈虚拟形态,与拥有知识本人及其所处的环境脱节。另外,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下,新的信息文化的形成,以及它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也加快了知识的更新速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价值取向。

(5)信息技术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想。

老师在上课时,由传统的在黑板上写板书变成了使用PPT将事先准备好的讲课内容展示给同学们。这虽然节省了板书的时间,但是老师容易照着PPT念,禁锢学生的思想。同时,学生没有传统的看着老师写的过程,思维容易跟不上老师的进度,影响学习效率。

三、建议

为了更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注意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建构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比如说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所以信息技术对语文的支持应表现在使阅读教学的资源更加丰富,为写作教学提供更丰富的素材,更多的实现渠道和更有效的交流方式。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表现出不同的模式。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所以在整合过程中,要更加突出严密的逻辑性和连贯性的特点。学生应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培养对数学问题主动思维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2. 增加资金投入,开发新技术。

国家及社会各界应该投入更多的资金,来支持开发新的技术,为满足各学科的学习提供更方便、快捷、有效的方式。

3. 加强学生与计算机的交互。

老师应摆脱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的单一模式,增加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上面的创新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体验式学习及交流与合作学习。

4. 信息技术不要乱用、滥用。

老师应根据学科的需要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比如数学课的例题演算,应该应用传统板书的形式,这样学生能够更清晰地知道答案推出的所有过程,有利于学生新知识的学习。

5. 提高任课老师的资源修养与技能。

教师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能力特点来选择到底是否使用多媒体等信息化技术。如果教师在这方面能力不强,那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则不仅起不到效果,反而会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在能够熟练运用各种资源的基础上谈信息技术才有意义。

四、结语

总之,我们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目的。

摘要:目前,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课题。两者整合有其优点, 有好的方面, 但也产生了很多问题。作者对两者整合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点,缺点,建议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处是大道[N].中国教育报, 2001-10-27, (4) .

[2]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 2005, (1) .

[3]张建武.对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 2005, (6) .

[4]张鹏.整合课为什么叫好不叫座?[N].中国教育报, 2004-03-29:5.

对职校德育课程教学的反思与认识 篇3

[关键词]德国德育模式德育教学职业院校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40121

二战结束以来,德国高度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并依靠自身深厚的教育经验和完善的教育系统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教育效果。由于国情差异,德国德育模式与我国有着较大的差别,职业院校在开展德育教学时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职校德育的目标,积极借鉴德国在德育方面的成功经验,推动职业院校德育教学的进一步优化。

一、注重隐性课程和社会化教育

隐性课程所具有的隐蔽性、渗透性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对某种思想观念的接受度,从而达到学校预期的教育效果。德国十分重视隐性灌输教育,在课程体系中没有设置独立的思想政治课程,而是将德育内容融入到伦理学、社会学以及政治学等课程之中。这些课程具有较强的隐蔽性,能有效避免学生对德育的心理抵触。同时,德国学校还十分重视提高德育的社会化和实践化。政治社会化(Political Socialization)是社会成员通过参加政治实践活动而学习政治知识,掌握政治价值与能力,并逐步形成政治观念、态度和立场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社会成员和政治系统之间互相影响的互动性过程,是国家政治文化向社会传播的重要过程。我们在进行德育教学时可借鉴这一方式,与社会公共文化机构或团体进行合作,邀请这些组织到学校以交流会、讨论会、竞赛活动以及展览等方式传播思想政治理念,以实现思想教育的目标。同时,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各类志愿性服务活动,或在“工学结合”的实践过程中完成教师布置的德育实践任务。这能够让职校学生在丰富的社会活动下积累思想政治知识,提高道德修养和政治素养。这些具有隐蔽性和渗透性的课程和社会实践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有利于职校学生自发形成健康的思想政治素养。

二、提供完善的心理咨询服务

德国的大部分学校都为学生提供专门的心理咨询服务,并以部门的形式将其心理辅导功能固定下来,建立正规的工作制度、发展规划、服务流程和经费预算等。同时,德国学校在聘任心理辅导工作者时有较为严谨的要求,不仅要获得心理学专业学位,具备专业的心理知识,而且须在岗前接受专业、严格的心理培训,并具有高度职业素养和责任感,才能开展心理辅导服务。在完善的心理咨询服务体系下,德国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实际需求和时间安排进行预约,接受心理辅导、学习指导、生活引导、就业咨询等服务。我们在开展德育教学时也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尤其是部分学生在实习、就业过程中容易出现迷惘、灰心等消极情绪,不利于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我们应结合职业院校的实际条件,主动开展各类心理教学活动,通过讲座、展览、比赛、交流会等推广心理知识,引导职校学生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工学结合等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道德敏感问题和社会矛盾问题,并找到正确、有效的应对方法。通过完善的心理咨询服务,职业院校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正视并化解心理障碍,有利于德育教学内容的落实。

三、充分运用现代化传媒技术

德国不仅以宗教课程、社会化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提高校内德育的实效,而且重视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作用,借助先进的传媒技术拓展校外教育渠道,实现德育理念的大范围、全方位渗透。德国的大部分学校和机构都建有自己的广播、电视和校报媒体,并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信息传播优势,建立具有交互性和全面性的德育网络体系。我们应从中吸取经验,除了在德育课堂上灵活使用现代传媒技术外,还可以在职校网站上专门开设德育主题网页和专栏,发布时政热点信息,并邀请学者对政治问题、道德问题和社会问题等进行剖析,影响学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有利于传达学校的德育理念。

四、开展具有制度性的政治教育

二战结束以来,德国政府高度重视对国民道德素质的教育,针对时代特点、国家发展情况及国际政治环境,确定教育主题,并由政府部门制定和落实相关制度和规定,建立由政府行政部门统一主导的制度性教育体系,这使得德国德育工作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我们在开展德育教学时,也可以尝试结合职校德育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以学校公告、制度、规划等书面文件明确地确立道德教学的主题,而各班级结合这些主题开展道德教育,不仅能引导学生提高对培养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视程度,而且有利于职校规范、长远地组织德育教学,形成健全的德育体系,进一步完善职校的德育教学工作。

与德国德育教学模式相比,我国职业院校的模式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仍有待优化,有必要加以创新和改革。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充分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结合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情况,有选择地借鉴德国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和做法,如注重隐性课程和社会化教育、提供完善的心理咨询服务、充分运用现代化传媒技术、开展具有制度性的政治教育等,推动职业院校德育教学模式的良性改革。

对职校德育课程教学的反思与认识 篇4

德育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德育课程教育是培养学生爱党爱国、拥有梦想、遵纪守法等优秀品质的关键,是培养合格公民、高素质劳动者的必由之路。由此可见,提升德育教育的教学质量是一件关乎职业教育、关乎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工程,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学校的德育课程教学质量并不是十分理想。出现教学内容单调、教学手段单

一、课堂气氛沉闷等现象;教师倦怠厌教,学生缺乏积极性厌学的恶性循环。因此,如何提高德育课程教学质量就成为德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我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从原因和解决办法两个方面谈谈看法。

一、中职德育课程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

1、对德育的概念本质认识不清,对中职德育课程的定位不准确。德育的本质是育德,是引导学生正确地看、正确的想、正确的做。德育教育不是单纯教给学生“是什么”、“为什么”而应侧重于“做什么”“如何做”,“ 知情意行”德育教育的落脚点是“做”,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的与学生的专业技能相结合。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老师并没有贯彻落实这一思想,仍然坚持“为了教而教”“为了考试而教”把教学的中心放到了一些概念的讲解上,个人认为这是造成中职德育教学质量低下的罪魁祸首。

2、德育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高。一方面,德育教师的知识面狭窄,对某些专业的具体情况了解有限。新的德育课程改革要求德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德育教育与学生的专业教育紧密结合,而德育教师面对的通常是多个不同专业的班级,这让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变得相对困难。另一方面,个别教师学习创新能力不强、工作态度不端正、随大流、离群索居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学质量难有保证。

3、德育课程教学模式僵化单

一、教学缺乏艺术性。教无定法,德育课程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创造性的根据课程内容和学情灵活的选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新的教学理念也提出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很多德育教师仍然传统的教学模式,填鸭式、满堂灌的现象经常发生,始终坚持教师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教学活动的双向性,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教学模式僵化,造成德育教学质量低下。

4、对德育课的认识存在误区,经常被轻视。中职德育课程属于基础课又区别于基础课,从性质上讲应该从属于职业教育,而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侧重点不同,普通教育侧重于“是什么”“为什么”中职教育则侧重于“做什么”“如何做”。这就对中职德育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受传统学科分类的影响,师生包括很多学校领导认为德育课是副科、是可有可无、能砍就砍的学科,他们只重视基础课和专业课,在师资配备、课时分配等方面轻视德育课。提供给德育课老师的培训机会和科研资源非常有限,德育教师提升综合素养的途径非常狭窄。另外,德育课的课程性质要求教师必须掌握大量的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案例,但是德育课程相关教学资源相对匮乏。

5、德育教育的教育途径被人为缩小。德育教育不仅仅是班主任、德育老师的事,而应该是全员参与的大工程。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坚持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的“三全”原则,做到事事都育人、时时都育人、处处都育人。但是在很多学校,仅仅靠班会课和德育老师的德育课来进行德育教育,好的习惯好的行为自然难以养成,德育的目标也自然难以实现。

二、提高中职德育教学质量的几点反思建议

1、加强研习《德育教学大纲》,明确中职德育课程的课程性质和课程定位。更新教学理念,用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武装自己。“服务发展,促进就业”,中职德育课程服务于职业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紧扣这一思想,立德树人是德育课的第一要务;中职德育教师应该积极的融入到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把课堂还给学生,杜绝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模式;充分认识德育的本质和落脚点是“育德”、是“做”而不是单纯的知识讲授。

2、拓宽知识面,提升自身素质。通过不断的学习,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做肚里有货的德育教师;勇于创新形成自己的教学信条、教学主张、教学风格和教学模式,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做富有智慧的管理者;端正工作态度、克服倦怠思想、提升师德境界,做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做快乐的、富有激情的教育者。

3、丰富教学内容,正确看待教材,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立足教学大纲,吃透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准确的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从年龄特征上看,中职学生处于抽象思维不足,形象思维富足的阶段,他们对课本上生硬死板的理论知识不太感兴趣。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必须大量积累利用课本外的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案例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另一方面要加大课内外的实践环节,让学生动起来,做到“做中学”,提升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落实德育课的目的。

4、提升教学的艺术性。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喜欢的课堂应该是适宜、有用、有趣的课堂。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建设这样的课堂呢?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立足学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做学生喜欢的教师。

首先,要注重导入的艺术。一堂好课的开头如同一出好戏的序幕。开头讲得好,能先声夺人,激发起强烈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起“探究反射”。开讲一般从“情、趣、疑”入手。教师应以饱满的激情、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方式,导入新课,达到酝酿情绪,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目的。疑是思维的开端和启动器。趣是激发心理活动和思维活动的兴奋剂和催化剂,它能使学生情绪高涨、思维高度活跃。

其次,要注重语言的艺术。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对于学生兴趣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运用抑扬顿挫的语音语调,避免学生出现听觉疲劳,易于学生把握住教学重难点,完成学习任务。

再次,立足学情,选择恰当合适的教学方法。教无定法,教法的选用必须根据授课班级的学生情况。中职的学生抽象思维不足,形象思维富余,他们更愿意接受形象的事物,能让学生做的就别让他们说,能让他们说的别让他们听,发动学生参与课堂成为教学的主体。多用情境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能让学生广泛参与的教学方法,把课堂还给学生;巧妙的将德育与学生专业相结合;在教学案例的选取上,以“小”、“近”、“亲”、“实”为原则,假、大、空的教学案例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

5、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袁贵仁部长曾经说过“有教无类”,总书记在讲话中也提出来,要人人出彩。所以我们应该改变以往的不好的学生观,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特别是对于问题学生。他们并不是没有优点的,只是我们缺乏发现优点的敏锐感。用积极的心态对待学生,“千里马常有”希望我们都能成为伯乐。

6、创新德育教学质量评价标准。过去我们评价德育教学质量,往往只看重学生考了多少分,其实这一做法是片面的并不能反映德育育德育智的功能。新的教育理念规定衡量学生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有效性,应该从学生参与态度、广度、深度方面综合评价。课堂的有效性要从效果、效率和效能三个方面评价,相对于成绩,更应该突出行为习惯的培养。改变考核方式,实行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突出过程考核的重要性。

对职校德育课程教学的反思与认识 篇5

在新课改的影响下,地理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学习地理课的方式、态度、情感与兴趣等方面有了较大的起色。但是由于对新课改的基本理念理解有失偏颇,过于追求形式或角色定位模糊不清等因素的影响,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有时走入一些教学的误区,对新课改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

误区一: 盲目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新课改把“在活动、实践基础上通过交往促进学生发展”作为课程实施的基本思路,从而使课程实施体现出“参与、合作、体验、探究”为特征的发展性特点,有时可能认为一堂课如果没有“合作、探究”的教学设计思路,就不是一堂新课改下的课。因此,在教学时,在不需合作的时候来个同学间的“合作”,不需要自主探究的时候也来个“自主探究”,在听课者看来,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活动也许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学生的学习气氛也比较活跃,但实际上这是种“做秀”,完全不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和认知规律,只是盲目地迎合了一种新的理论,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本身,事实上,学生的学习效果是不理想的。新课改不是课堂非要热热闹闹,新课改不是多上几节活动课,不能认为要将知识点的落实与过关就是穿新鞋走老路。

为了体现“参与、合作、体验、探究”的精神,许多教师自然的把小组合作学习用于课堂教学。但是,我们不无忧虑地看到,在相当多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有其“形”,而无其“实”。例如: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问题。小组合作学习时,学习好或者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其他人则成为“多余人”,坐在那里静听;小组汇报时,真正发言的仍是那一两个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参与合作学习的只是少数几名学生,大多数学生则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达不到共同发展的要求,因此这是失败的小组合作学习。再比如:为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特别是公开课教学时),不顾问题是否具有探究性,把所有的问题都拿来小组合作,导致问题过于简单(课本直接能找到答案),小组合作只是作为形式表现出来。

误区二:否定或摒弃“讲授法”的合理运用。

新课改并不是完全摒弃讲授法,讲授法中教师精彩的描绘、缜密的分析论证、诙谐幽默的语言可以使学生愉快地投入学习。有专家认为:“由知识传授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在中小学教学中,讲授法永远是主要的,但不等于是唯一的,也不等于满堂灌与死记硬背,注重参与、合作、体验、探究,但并不是取消讲授,也不应是用探究发现学习来取代讲授。” 很多老师都把“少讲”或“不讲”作为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和要求,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讲“多”者往往会被冠之以观念陈旧、不和时宜等许多莫须有的罪名。那么,新课改下课堂教学中要不要“讲”了?我们应该给“讲”一个什么样的名分?首先,讲肯定是要讲的,不过,新课改下课堂教学中的“讲”和过去应试教育下课堂教学中的“讲”相比起来,确确实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二个方面:

一是角色的变化。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一直是权威,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递者,但是在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不再是权威,也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一个完全将自己摆到和所教的学生同样位置、同样水平、同样无知、同样充满了好奇心和创造心的学习者,同时也是学生们最好的朋友和最好的合作者,但是,教师又是他们中间的“领头羊”,他们中间的“佼佼者”,他们中间的“专家”。

二是内容的变化。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一直注重的是结果,所讲给学生的是生硬的知识,是“金子”,是“其然”,而不是“其所以然”。但在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一个学习者、尤其是一个成功的`学习者的身份向大家讲述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心得体会,他不但要向大家说明自己是如何获得这些知识的,而且还要告诉大家自己那根“点石成金”的手指是如何修炼成的,即在讲的内容上,注重的是学习的过程和获得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生硬的结果。

误区三: 过分强调多媒体教学形式而忽略“三板”教学的独特功能。

在地理新课改中紧跟时代的节拍,利用现代的媒体与手段,是教学改革的必然。我们可以利用电脑把一般教学手段不好表现的内容开发为地理课件,不仅包含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声音、动画、录像。例如:在《东南亚》一课中通过影像文件展示东南亚的美丽风光,融声音、音乐与图片于一体,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对流雨的形成通过Flash动画的形式展示出来,形象直观地让学生了解对流雨的形成过程与原因,改变了老师讲学生听的局面,也更具直观性。讲述东南亚的地形时,我让学生先看陈毅的《致缅甸友人》,伴随着高山流水的古筝曲,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发现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地形特点。

在使用电脑时,传统的教学手段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开发课件时,对简单知识的制作,也会浪费教师的时间。在课件的使用上,我们要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与地理学科特点,利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如“三板”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在学生学习简单的知识时,充分利用“三板”教学的灵活性,留一些空间给学生,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避免因知识形象化而忽视学生的抽象思维的发展。

板书是课堂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教师运用书面语言进行教学的有效方式。经过精心设计的地理板书,是地理教学内容的精华,是构成地理知识的骨架。教师通过板书把教学内容要点分类、编码,简明扼要地展示给学生,不仅能训练学生边听边记的能力,也利于学生依据板书笔记对照教科书进行复习巩固。板图是教师凭借自己的记忆和熟练的技巧,用简单的工具(如粉笔等)和简炼的笔法在黑板上边讲边绘制成的略图或示意图(也可以师生共同完成),它只取其形似而不计其细节,也就是说,只要抓住特征,突出重点即可。板图具有简便省时、随用随绘、形象生动等特点,恰当运用板图,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非洲的地理位置时,我先在黑板上绘出非洲的轮廓图,然后要求同学们根据课文第一自然段关于非洲地理位置的描述并结合自己的记忆,把文字描述的内容转化到板图上。同学们表现得很踊跃,有的上台标注了大西洋、印度洋、地中海、亚洲等名称,有的绘出了赤道、南北回归线等代表性的纬线,并突现了赤道穿过非洲中部的特点。“怎样体现非洲的经度位置呢?”在我提出这个问题后,经过短时间的静默,有一位同学上台画出了20°w经线,非洲位于东半球西部的经度位置终于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我不失时机地及时表扬,并借机总结了学习某地地理位置的规律。同学们通过图文转化、绘图、填图等手段,加深了对知识的记忆,并在头脑中建立了空间观念。“板画”和“板图”一样,是教师在教学中凭自己的记忆和熟练技巧,在黑板上用简易的笔法,随教学进程,配合口头讲授,迅速地将复杂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描绘成画。它具有板书、板图所不能及的独特作用。例如:在讲地形雨的成因时,教师用几笔勾画出山脉,用箭头表示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用虚线表示降雨,这样迎风坡多雨的特点就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对职校德育课程教学的反思与认识 篇6

参考文献

[1]马成荣主编.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及项目设计[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对职校德育课程教学的反思与认识 篇7

一、充分挖掘教材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文以载道,文道结合”。利用课堂教学来渗透德育,将课堂教学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这种德育教育方式融思想教育与知识于一体,体现了“快乐教育”的特点,说服力强,感受深刻。比如说在教学中碰到这样的一个问题:Zhang Yun stoppedthe bike quickly, but the child ran into it and hurt his leg.这道题是选词填空,按要求完成后,我问学生如果你是张云,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处理?学生回答大致有三种:一是马上送医院(65%),二是立刻离开(15%),三是打110来处理(20%)。针对这些回答,我教育学生要勇于承担责任,理解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珍惜生命,上学放学骑车要慢一些。这样,进行了一次思想道德和交通安全教育,这些学生都表示会遵守交通法规、注意安全。

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把思想教育寓于英语教学之中,使学生不仅学到了英语语言知识,而且收获了思想教育。这对于把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的人才、贯彻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二、思想教育要注意针对性。

如今的职校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见识很广。从生理心理角度看,他们的身心正处在迅速的成长阶段,对事物有着自己的见解。因此,我们要尊重他们的自主性,爱护他们的自尊心,避免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为此,在英语课堂上,尽可能地站在学生的立场去考虑问题,理解和尊重他们;和他们一起探讨问题,了解他们真实的感情。在此基础上,再予以思想教育。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循序渐进地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把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拓展视野,提高他们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比如说在中国,人们常常用“你吃过了吗?或你去哪里啊?”作为问候语,但是你用这种话来问西方国家的朋友是不恰当的,因为他们会认为你是真的在询问他,而且后者“你去哪里啊?”这种话听起来,他会觉得你在打探他的隐私,让人感觉很不舒服,所以在交往过程中一定要注意。

三、注意鼓励,让学生成为道德的收获者。

学习的最大乐趣在于经过艰苦努力而获得成功。在教学中,教师应使学生正确的道德行为得到认同和应有的赞赏,这样,能够使学生有自信心,确认自己的行为能得到外部世界的肯定,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在正确的道德行为中寻找积极的一面,最终使学生在道德探索中得到真理。

因此,教师在对任何一位学生进行评价时,切不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特别是对职业学校大部分英语学习都有困难的学生。在评价中,教师应用深情的赞许或是热情的鼓励,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来激发其学习动力,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如果他们因为某种原因没做好,我则说“Never mind, Try again.”这样的评价不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会使他们有勇气、有兴趣再做一遍。

四、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扩大德育的渗透范围。

课堂教学中所认识的道理、激发的情绪,最终要转化为道德行为。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断扩大德育渗透的范围。如举行英语朗读、英语小品比赛、唱英语歌、英语角、英语日记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提高了认识,发展了兴趣,使其在活动中继续深化对课堂所学的德育知识的理解,内在激情升华为道德意志转化为道德行为。

五、结合英语本身美的因素,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美育和德育虽各有特点,但又互相渗透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美育是陶冶学生思想情操的重要手段,利用英语本身美的因素进行美的教育,就是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感受和发现美的能力。如老师饱含感情、绘声绘色、抑扬顿挫的朗读,漂亮工整的板书,都能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美。

总之,要寓德育于英语教学中,必须凭借教材的内容进行设计,灵活地找到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的最佳方法,使英语教学既向学生传授了教材知识,又成功地渗透了德育内容。达到了英语教学与思想品德水乳交融的境界,给学生双重收获,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德才兼备的人才,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的发展需要。英语教学的德育渗透,是有着广阔的前景的,只要我们善于挖掘语言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就能走出一条独特、广阔的英语教学之路。

摘要:英语课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语言知识课。在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渗透德育, 寓德育于职高英语教学中, 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了充分挖掘和利用职校英语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本文作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充分挖掘教材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 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要注意针对性;注意鼓励, 让学生成为道德的收获者;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扩大德育的渗透范围;结合英语本身美的因素, 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关键词:职校英语教学,德育教育,渗透

参考文献

[1]孟京颐.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教学的重要影响[J].职业教育研究, 2005, 12.

[2]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对职校德育课程教学的反思与认识 篇8

在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中, 将学生培养目标做了明确的定位, 即: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掌握专业技能, 具有健全的人格修养, 能不断自我完善, 在以后的职业生涯里能够可持续发展。为此, 必须做到适应形势、遵循教学规律、突出专业特点、大胆创新。

基于以上研究和思考, 学校对幼教专业课程进行了调整, 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 在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具体问题和不足。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反思, 希望有助于幼教专业课改的不断完善。

一、增加“儿童歌曲演唱”课程

根据以往对幼儿教学的研究, 学校增加了“儿童歌曲演唱”课程, 体会到这一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而且可操作性也很强, 在实施中执行顺利, 效果良好。以04级幼师为例, 在实习前的一个多月里, 强化了儿童歌曲的演唱训练, 使学生了解了儿童歌曲与成人歌曲在演唱方面的区别。在后来的实习中, 这些学生感到非常实用。但之后的05级、06级学生由于受考证的影响, 把主要的精力都投入到应付考证的歌曲学习中, 忽略了儿童歌曲演唱课程的学习, 于是与04级学生的实习效果产生了差距。实践证明, 增加“儿童歌曲演唱”课程很有必要, 应当纳入正式教学中, 给予学时保障, 并且加强该课程的教学研究。

二、增加“儿童歌曲即兴伴奏”课程

从今后的工作需要来说, 学生必须掌握简单的儿童歌曲伴奏技能。这一课程是与“儿童歌曲演唱”相互配合进行的, 所选的儿童演唱曲目同时又作为即兴伴奏的学习曲目, 使学生在学会演唱的同时, 也学会这些歌曲的即兴伴奏, 对教学内容更容易理解、掌握。

但这门新设的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效果不太理想, 以04级、05级幼师教学为例, 每班普遍只有四五个人掌握得较好。主要原因有: (1) 学生的乐理知识没掌握好, 不扎实; (2) 键盘弹奏的技能水平差。因为歌曲的即兴伴奏是与这两个方面密不可分的。另外, 教学效果也与学生的学习态度及素质问题有关。所以, 要解决这一问题, 还要相关专业学科的紧密配合。

三、增加“幼儿音乐教学法”课程中的实地观摩

由于受条件限制, 在整个学习阶段中, 学生下园教育见习机会极少。如果学生只了解了一些书本上的理论知识, 没有感性认识, 在后面短短的教育实习中, 就会收获十分有限。因此针对这一问题, 这两年学校在幼儿音乐教学法课程中增加了观摩课 (观看优质课的录像资料) , 且增加了在学时中的比重, 而理论教学则贯穿在观摩课的点评、分析、讲解中。通过在04级、05级中的试行, 效果良好。学生不但学到了幼儿音乐教学法, 更体会到了幼儿教师所必备的素质, 如:教师的教态, 对幼儿说话的语气、声调, 语言表达能力, 着装及与幼儿的亲和力, 课堂的组织能力, 随机应变能力, 对音乐的理解、鉴赏能力, 教师的表演才能等等。可见, 这样的实地观摩有助于教育实习和以后的实际教学工作。

四、幼儿舞蹈课程的改进

目前的幼儿舞蹈课程教学存在一个问题, 即学生只会纯粹地模仿教师的舞蹈动作、舞步等, 而不知道所学的动作、舞步的名称是什么, 到了实际工作时, 对幼儿教材中的舞蹈动作的文字表述却看不懂。因此, 以现有的课程设置, 儿童舞蹈的学习和创编应作为教学的重点来抓。其中重中之重应该是, 教师在教学中应让学生知道所学的每个动作 (手位、舞步) 的名称, 这样学生就能够将舞蹈动作从文字转化为动作。另一个问题是学生对舞蹈音乐的欣赏水平的欠缺。这与学生整体音乐素质有一定联系, 特别是对音乐的节奏、节拍、情绪、性质、体裁、风格所表现的内容的理解不够。所以, 还有必要加强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

五、增加“音乐欣赏”课程

以往中职校的幼师专业一般没有开设音乐欣赏课程, 随着幼儿园对幼儿音乐欣赏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学校认为必须相应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 这恰恰是学生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幼儿园里常会欣赏一些名曲, 如《春节序曲》、《红旗颂》、《跳蚤之歌》等, 还有一些有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 例如福建的山歌、民歌、提线木偶等。如果学生的欣赏水平有限, 怎能教会幼儿理解和欣赏?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 很有必要开设音乐欣赏课程, 且必须与幼儿园的音乐欣赏教材紧密结合起来。

六、教育保育见习的改进

在课程改革中, 学校调整了见习的时间安排, 有效提高了见习效果。建议见习安排在六一节前, 因为学生可以全过程地了解幼儿教师为六一节联欢活动所做的各项准备工作, 如音乐表演、环境的布置、娱乐活动的道具制作、活动的组织等。学生通过实际参与、协助教师的工作, 获得了比较全面的锻炼和实践的机会, 同时也减轻了幼儿园老师此时面对的大量繁重、紧张的工作任务。学校的这一安排, 深受幼儿园的欢迎。当然, 这样的安排还需要对整体课程安排做出适当的调整。

另外, 在见习前要拟订见习计划, 让学生知道见习的内容、重点, 要有目的性, 否则就会出现学生像外行那样看热闹, 只是好玩, 而没有收获。

七、钢琴的大班教学的改进

作为幼师专业的钢琴教学, 电钢琴的大班教学是一种较可行的模式, 因此, 电钢琴的硬件设施一定要跟上, 这样既可节约教师的人力资源, 学生也会提高学习积极性, 学生还可互相倾听各自的弹奏, 或齐奏, 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上一篇:集体的温暖作文下一篇:烟草员工慰问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