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画中的留白
我对绘画的了解着实是少之又少,对于一些有名的画作也只是仅仅停留在知道这个层面上。通过这个学期的学习,虽然老师给我们上的课不多,但是我收获却是不少。以前我对画的理解仅仅局限在看它的大概轮廓上,尤其是对古代山水画,因为本来就模糊所以更是没有机会细细的观察过,所以更不可能去理解画的意境与内涵。通过这节课让我也更加细致的去欣赏这些经典的画作,并能跟着老师的引导了解一些画里画外的内涵与神韵。包括中国画中的以小见大,今天我想给大家讲的是中国画中的留白。留白是中国画中最常用的技法之一,也是中国画的一大特色。中国画不像西方的油画强调色彩的冲击,它用淡淡的墨迹给我们描绘出一个个充满想象空间的世界。而这个空间很大程度上是留白的作用,所以今天我想跟大家浅谈以下留白这个技法。
中国画中的“留白”有着深远的历史,并且是在画家们的创作中自觉形成的一种技法。自觉的历史应当追溯到先秦时期的“错彩镂金”,而到六朝的“出水芙蓉”形成。从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的“白画”可以看出它成长与唐代。对于画面上有意识的“留白”并作深入研究的时代当为宋代,这个时期是中国画之“留白”造美的兴盛时期。如赵佶的《池塘晚秋图》,马麟的《层叠并绡图》,以及北宋文同的《墨竹图》,下面我们着重看一下文同的《墨竹图》。
文同(1018—1079),字与可,世称石室先生,四川梓潼人,北宋皇佑年间进士,元丰初年任湖州太守,故亦号文湖州。至于画竹,他曾对好友苏轼有过表露,说:“吾乃学道未至,意有所不适而无以遣之,故一发于墨竹”,可见画竹是他渲泄情感,遣发胸怀的手段。苏轼是中国文人画理论的奠基人,也擅画竹。由于文同、苏轼等的倡导,宋元间画墨竹之风大盛,名家辈出。
这幅《墨竹图》本幅墨竹纵131.6厘米,横105.4厘米,双拼绢本,现在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开创的是用墨画竹的先河,此图竹竿用笔自然圆浑,墨色偏淡,节与节之间虽断离而有连属意。画小枝行笔疾速,柔和而婉顺,枝与枝间横斜曲直顾盼有情。竹是气节之意象,用墨迹来表现它更是想显出它的苍劲有力。同时我们不得不看到此幅画作亦有大面积的留白存在。留白,给了我们无尽的遐想,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眼前这一株竹子,我们看到的是竹子的品性。这里也可以用以小见大的思想去理解。竹子的高洁,竹子的骨气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中国画以“留白”营造意境在宋代还受到理学的影响。这种理念体现在当时的文人绘画中,如南宋的马远、夏圭于诸多画作中,均以虚实间求得大自然中辽阔深远,在“一角”与“半边”间直舒胸臆,“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而这种“虚实”于宋代的建筑也有所体现,如宋代民居的白墙黑瓦。元代继宋文人画风,将中国画之留白风格推向空灵处,像倪瓒的画作所呈现的“天真幽淡,逸笔草草”之风。这对明清的绘画风格影响是很深远的,同时这一时期的画理也是画史的最成熟期。所以关于中国画的“留白”现象也得到了理论上的充分重视,笪重光、王翚、恽寿平等都论及到有画处与无画处,实景与虚景的关系问题。清代画论家华琳在其论著《南宗抉秘》中提到:“白,即是纸素之白。凡山石之阳面处,石坡之平面处,及画外之水、天空阔处,云物空明处,水足之杳冥处,树头之虚灵处,以之作天、作水、作烟断、作云断、作道路、作日光、皆是此白。夫此白本笔墨所不及,能令为画中之白,并非纸素之白,乃为有情,否则画无生趣矣。„„亦即画外之画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白”虽然是指画纸也就是宣纸的质地,但是在绘画作品中,可以将“白”置于“有形”的位置,这样就可以与画面中的主题内容相互补充,成为整幅画面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又如清代画家笪重光也曾经说过:“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无画处皆成妙景。”此处的“无画处”正是画面中留出的空白。这些空白之处能够最大限度的无形地诱发观者的想象力,创造出美妙的艺术境界。
清代八大山人朱耷的《鱼鸭图》更是着墨甚少,此画纵23.2厘米 横572.2厘米,现存于上海博物馆。此画描绘了江河中鱼鸭漫游嬉戏的场景。一群鸭子和不同种类的许多鱼以及少量的几块半露于水面的岩石,造型简单而又不乏生动。大面积留白的运用,让空白的江面给人一种无尽的浩渺之感。顿时心胸开阔,不觉间融入鱼鸭的快乐之境中。让人惬意无比。
到了近代,齐白石先生的画作中更是把用“留白”把画中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老先生作品《蛙声十里出山泉》,画中借用青蛙初生时的蝌蚪形态来表达诗中的意境,使诗意达到完美的传达——远处黑色的岩缝中汩汩流着泉水,几只小蝌蚪顺势而下,穿过石隙,没有蛙声胜过蛙声,把一句诗用绘画语言进行了形象的诠释。岩石故意用厚实的浓墨,黑白相对的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着墨方式和泉水的大面积留白处理在此处用得恰到好处,让观者仿佛真正身临其境,听到那涓涓的泉水,听到小蝌蚪快乐的跳出水面的声音。
看了这么多历史上的名人名画,我们再来探讨一下留白的内涵。
中国画中的留白这一独特的技法延续至今,其中的内涵是相当丰厚的,它有着很传统的思想依据,一是中国的哲学思想“气”理宇宙说;二是道家的美学思想“气”归“道”,而“道”为“虚无”,如老子的“大象无形”“知其白,守其黑”,庄子的“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
(一)留白概述
对于“计白当黑”审美习惯的观念基础,实在毋庸置疑, 因为这是老子的语录。从我国古代哲学的辩证原理来看,黑和白是对立统一的,没有白,谈不上黑 ;没有黑,白也就无从说起,黑和白在自然界是共存共生的。因此,在中国画中, 黑和白是相互衬托,相辅相成的,正如清代戴熙《习苦斋画絮》中曰 :“画在有笔墨处,画之妙在无笔墨处。”因此,在中国传统绘画中,黑与白息息相关,物像的灵动靠黑白衬托, 留白艺术可以使画家在创造中国画的过程中无拘无束地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二)空白与虚实的表现
1、虚实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经典之作《易经》里面有句话,即“一阴一阳谓之道”,这是我们中国人的宇宙观。庄子曰 :‘静与阴同德,动与阳同波’(《庄子 ? 刻意》。”这一阴一阳形成了宇宙万物间的节奏,我国古代就从理论和实践上深刻揭示了事情变化的规律。中国画“白”与“黑”的虚实交融,也离不开宇宙万物阴阳流动的规律, 也是通过万物的节奏表现出来的,它们同生、同伴、同融, 构成了中国画特有的境界表现手法。因此,空白在中国画的构图中对于所创作的物象来说就是阴、阳 ;虚、实的关系, 也可以说,恰恰是恰是由于中国画创作者对空白的把握来完成中国画的虚实交融的。
2、空白
实者,黑也,黑者,画材也 ;虚者,空白也,只有知白, 才能守黑。知白,必须计白当黑。深知白处才能处理好黑处, 黑从白现,虚从实生但虚不等于无,它是一种具体形象之外的无象之象,中国画的空白与实同功,是实的对立,以虚为实,以虚求实。通过空白的布置,虚实相生,主动地利用虚的空间位置去承担画面的造型任务。
(三)留白在画面构图中的地位
1、计白当黑的表现
空白来自取舍,而“计白当黑”则着重于布置,故而“计白当黑”实际上即是布白。“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要把留白运用的恰到好处,就得对物象加以斟酌、取舍,搭配,精心布置,悉心创作。布白的措置得当,则使多而繁,繁而不乱,繁中有序。如果布置的得当,则可以事倍功半,否则就会事半功倍,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是功亏一篑。中国画构图的布白,可以实布,也可以虚布。
2、体现画面之美
我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对中国画的艺术创作,特别是在对中国画的处理手段上具有深远影响。中国画的创作者要想全面的、艺术的表现现实生活和大自然的万事万物,就不能面面俱到,大而全,而要去粗取精,提炼生活,提炼自然,如果一味地追求大而全,画作中的物像就不会集中表现物像之美。只有通过“粹”的提炼、筛选,才能更艺术、更典型的表现画作中的物像,从而更具有普遍性地表现生活与自然之美。也正因为“粹”去粗存精的需要,艺术表现中才有了“虚”。
二、中国画中布白对画面的影响
布白的视觉心理与形成因素是密切相关的,落实到画面上,首先是造型问题。它的形状经营,是对实体造型的制约, 所谓“计白当黑”就是此理。中国画中布白造型,是在疏密、远近、大小、粗细等这些的运用上下工夫,如果运用得好, 造型就会恰如其分,成功的表现自己的意图,否则,就会走向反面 ;其次,在结构上,布白的影响也不可小视,比如黑与白、黑与黑、白与白之间的互相衬托,互相联系和影响 ; 再者,在层次上,空白运笔上的深浅,层次的布置和设计 ; 四是主次的表现上,空白与创作物像主体的主次关系等这些看起来是形式方面的东西,都对中国画的创作产生很大的影响,也正因为如此,中国画的“计白当黑”才能成为一大艺术特色。最后,空白的造型与画面中物象的造型一样,与创作者的个性特征有很大关系,同样的物像,不同的创作者由于、知识、阅历、审美、学养,好恶等等的不同,对空白的理解和领悟各异,可以产生不同的“计白当黑”形式,虽然空白运用无意识的是在审美规律的支配下,但由于创作者个性化的因素,就使中国画的创作具有了个性化的特质,因而形成了中国画简练概括、寓意深刻的特殊风貌。
三、总结
中国画的“留白”是大象无形。中国画构成形式中“即白当黑”的空白虚布,在画中处处存在着,它与作品的实互衬呼映,相辅相成。中国画的创作无论是线条上还是色彩上等都可以挥毫泼墨,无拘无束,运用自如,在图像的构成上可以开经自行,超旷自由。中国画的“留白”是绘画的布局的规则,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较高的境界,讲究着墨疏淡,空白广阔,意到笔不到,自觉而不失章法,以留取空白构造空灵韵味,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感受。
摘要:中国画构成形式中"即白当黑"的空白虚布,在画中处处存在着,它与作品的实互衬呼应,相辅相成。可以说,空白的虚布,既是衬托实、显示实的关键,更是造化和心灵的凝合。在此基础上,中国画的创作无论是线条上还是色彩上等都可以挥毫泼墨,无拘无束,运用自如,在图像的构成上可以开经自行,超旷自由。中国画的“留白”是绘画的布局的规则,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较高的境界,讲究着墨疏淡,空白广阔,意到笔不到,自觉而不失章法,以留取空白构造空灵韵味,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感受。
那么留白的艺术观念和表现形式是怎样形成的,又受到哪些方面的影响,本文就此,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 、白绢素纸为中国画的留白提供了先提条件
白绢素纸作为中国画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一直受到画家的青睐,特别是写意作品中经常使用的生宣纸,更加适合墨色浓、淡、干、湿效果的运用和表现。黑色墨水与白绢素纸的结合,给我们营造出一种美妙而特殊的视觉效果,使水墨画的世界显得那么的纯洁简练,素净澄明。我认为白绢素纸的材料性能自然成为了中国画留白的先提条件。
二 、留白是中国画造型观的体现
以线造型是中国绘画的主要特征。画面的形象是由线条的疏密、线条的长短和线条的角度来组织完成的。在讲到画面的构图安排时,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有“经营位置”、“置陈布势”、“计白当黑”、“分朱布白”、“密不容针”、“疏可跑马”等等之说,这些绘画理论一直影响着中国画的创作。留白正是这种理论在绘画上的具体应用。
中国画的精彩之处还在于表现的是突出的、重要的、典型的艺术形象,坚决舍弃多余的东西。如倪云林的作品,前面几棵树,一丛竹,中间留白的地方,很自然地让我们联想为水面,远处有一些简洁的山石,便为我们营造了一种冲淡萧散的境界,引起我们不尽的遐想。齐白石画的虾子及螃蟹的作品中,只有主要形象,其余的画面都是留白,我们一样感觉它是有水面。叶浅予的舞蹈人物,形象生动,优美简练,也是大面积留白的结果。山水画中也特别的讲究留白,白可能是云,可能是水,可能是空气,有时在画面的感觉上就需要一块白,才显得透气。这一点黄宾虹的作品可以为证。总之留白是画面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能丰富画面,还能使艺术形象更加简洁鲜明,这一点也说明留白体现了中国画的造型观。
三、 留白是中国画写意观的运用
通过中国绘画史的学习我们知道,最早的绘画是出土于长沙战国时的帛画。那时就已使用毛笔,以墨线造型,敷色用平涂。这种方式一直沿用到今天。单线的造型与平涂的设色方法,无法达到纯自然的表现客观物象。因为它不能通过对阴影的描绘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因此中国的美学理论家们很早就意识到绘画既不能纯客观地表现对象,也不能纯客观地去要求绘画。从而认为主客统一为绘画的最高境界,即要求把客观形象与心中的主观感受统一起来进行描绘,这就形成了中国画“写意”的艺术观、创作观。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迁想妙得,意在笔先”,“气韵生动”,“写物之貌,亦写吾人之心”,“似与不似之间”等等的论语,都是中国画写意理论的精华。
著名美术理论家杨新先生对“意”作了解释,他认为:“所谓‘意’是指画家在观察对象时只摄取其中一部分而舍弃其中另一部分,如只摄取‘形’而舍弃‘影’,谓之‘得意’;具体到着笔描绘时,画家把所摄取的部分又作再一次的减损,或用象征寓意手法,谓之‘写意’;观众通过画面描绘表现而返回到客观物象的真实中去,需要进行再创造,谓之‘会意’。懂得这三‘意’就能对中国绘画进行欣赏。“
写意观是中国绘画的一大特点,一直影响着绘画创作。如在中国画中画月亮,从不把夜空涂得昏暗,大多都是以线勾出月亮的形状而已。画夜晚的房中也不会把屋内画得漆黑,也只是画出一根点燃的蜡烛而已。这种巧妙的寓意方式,可谓是典型的写意手法。而这种写意手法的运用是离不开留白的,留白自然成为了中国写意观的具体运用。随着写意观念的逐渐深入人心,就使得留白成了中国画创作中的必然。
四、留白是中国诗歌美学对绘画的影响
诗歌和绘画是中国文学与艺术的杰出代表,诗画结合的传统源远流长,且两者亲密无间,早有“诗情画意”,“诗是无形画,画是无声诗”之说。诗歌的美学理论对绘画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画中对诗意的追求,也就成为画家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宋代苏轼评论唐代王维曾有“观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的著名论语,这说明王维是诗画结合的代表人物。后人也将王维奉为文人写意画的鼻祖。而文人写意画的发展,为绘画中的留白,不但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在技法上也提供了广大空间。
北宋的范温首先提出以“韵”来通论书画和诗文,他给韵下的定义是:“有余意之谓韵”。
清代的王士祯在诗学史上力倡“神韵”论,王士祯神韵论的直接先导当推唐代的司空图和南宋的严羽。他说:“表圣(司空图字)论诗,有二十四品,予最喜‘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八字”,又说“严沧浪(严羽号)以禅喻诗,余深契其说”。他尤为欣赏严羽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之句。王士祯所谓的神韵多指清远、冲淡,句中有余味,篇终有余意,兴会神到,天然成趣。
无论是苏东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还是范温的“韵”说,加上王士祯的“神韵”说,都对绘画有着巨大影响,画中的留白也是这种影响的具体表现。
画中的留白也受到老庄、周易、佛教禅宗等传统思想的影响,因篇幅所限,不能详述。
总之理解与认识中国绘画中的留白,使我们能够更好地感悟中国画独特的艺术境界,提高我们的艺术欣赏水平。
一、留白的含义
留白是绘画的术语,是指在作品中预留相应空白不着笔墨,是中国画的一种布局与智慧。过满过实,画面会失去灵动与飘逸,显得呆板;有了空白,观赏者揉入心境,计白当黑,虚实相插。中学生物教学中的留白,是指在中学生物的教学环节中,教师有意识地留给学生思考、讨论和消化的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对即学知识进行识记和整合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中学生物教学中留白的意义
生物学新课标期望学生通过学习,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地理解,从而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地发展;在责任感、科学精神、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留白艺术在生物学教学中的使用实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这一期望。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呈现学习主线,留出足够的空白,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有自己的思考方向,通过自主探究、实验实施、合作交流等活动,生成科学的生物学知识,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生物是一种生命教育,应当把教学定位在生命层次,完成对生命的激活、探索和尊重。留白艺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巧妙诠释了生物教学的生命张力和律动之美,在教学过程的留白中,学生通过充分发挥主体性,将自动完成自我生命的生成、修饰、超越和升华。
三、留白艺术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1.导言留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导言留白,教师巧设悬念,激活学生对生命探索的欲望。在呈现教学内容之前,教师在语言、情感、思维和行为上,为学生预留想象、参与的空白,留下关联学习的悬念,提供再创造的机会。悬念中既隐含学习的任务,又创设探求知识的情境,有效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猜测和思考。但留白要适度,不悬,学生一眼望穿,无欲可求;过悬,学生头脑一片空白,无从下手。只有恰当地设悬念于实际生活中,方可激发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开动脑筋探索新知识。例如,学习“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时,问学生:“如果有同学不小心溺水,危急时刻要对他进行人工呼吸,首先要做什么呢?若没有清理溺水者口鼻内的污物,又会出现什么现象和结果?”学生在积极思考中会由“人工呼吸”和“口鼻”想到气体的进出,教师顺势引出呼吸系统,然后讲解呼吸道的作用。这样学生的学习思路会趋于主动化,思维方式趋于系统化,并因为通过学习解决生活问题而产生自豪感,增强对生物学科学习的兴趣。
2.课件留白,提高学生的听课实效。课堂学习时间紧、任务重,师生要抓准重点和难点透彻分析。首先要做到课件的留白,课件留白讲求教师提炼骨干,掌控教学灵魂;学生思维构建,创造血肉,享受学习。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使用,教学中出现了繁多冗杂的现象,学生产生疲倦和压抑。因此,教学要懂得留白。首先,删减不必要的内容,突出重、难点,合理延伸。其次,元素直观,错落有致,脉络清晰,赋予课堂教学的美感。再次,在课件版面的空白处安放重要信息,与周围要素做出鲜明对比,无意间形成视觉焦点。最后,动作设置也要留白,千篇 一律,课堂缺乏动感,花样过多,则产生干扰。无论是内容、元素、脉络,还是动作设置,同一要素之间要减少留白,保持学生思维的连贯性;不同要素之间要增加留白,凸显知识的层次感。例如,学习“细胞的衰老、凋亡及癌变”时,课件用等式、不等式来呈现个体衰老与细胞死亡的关系。单细胞生物:细胞衰老=个体衰老;多细胞生物:细胞衰老≠个体衰老。内容清晰明了,再加上教师讲解,学生便能有效理解和记忆。
3.问题留白,练就学生的探究能力。问题留白是指针对知识性、理解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比较强的教学内容,教师根据实际学情设置包含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留出知识结构的空白。在空白中学生发现问题,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时,通过主动思考进行知识结构脉络的组建。随着师生逐步对问题进行剖析探究,进行二次留白,抛砖引玉。问题留白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发现问题,推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教师再筛选出有效信息进行补充,引发全体学生产生思维对接,观点碰撞,结论整合,将问题留白处补充完整,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网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要对外界的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不断进行自我调控,形成科学求实、积极思考、认真严谨的人生态度。例如,学习“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一节时,让学生根据生活中“一枝红杏出墙来”的现象,联系人体激素的调节特性,猜测引起植物向光性生长的原因。学生就会对知识进行迁移,综合信息,分析问题,推理得出答案是胚芽鞘背光侧比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高。然后进行二次问题留白,问学生:“为什么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就比向光侧的浓度高?”学生会发挥创造性的思维,通过类比,梳理信息,大胆作出假设,试着给出答案。教师紧接着给出实验材料,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实施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表达交流,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进行评价、整理和补充,共同得出最好的结论。这样的层层问题留白,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补充空白,便会轻松唤起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进入问题者的角色,练就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文化生活日益蓬勃的今天,现代中国服装文化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得益于当今全球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各种风格各种纹样各种剪裁各种面料的服装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涌入中国,而江浙地区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文化背景,首当其冲地获得了繁荣的先机。但正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世界的也是民族的,在如此强烈的信息碰撞的时代,如果说近代新文化运已经使西方服装文化顺利的进入中国,那么告别了大时代所带来的服饰上剧变,走上和谐发展,以人为本道路的现代中国,它的服装文化中还能否保留几分传统文化的内涵吗?走进世界文化中的它,是否也能在广大的普通群众的日常生活中获得一席之地。江浙地区自古以来便是我国的丝织品重地,对整个中国的服饰影响也颇为重大,因此选择此地区作为先例以窥探现代中国服饰中的传统文化,并希望能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尽绵薄之力,也为当代日新纷繁的服装文化添砖加瓦。
一、江浙以往服装文化概述
江浙地区地处我国南方,自古以来便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因此服饰作为一个民族的外部特征,也代表了特定地方的思想文化,审美观念,生活情趣等。著名人类学家指出:“追求艺术表现和优雅的外观,是人类的共性”。也因此江浙地区的服装文化自古以来便秉承着和谐统一的儒家观念,“平和”一直便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所推崇的观念,于是有“中庸”之说法。这也是江浙服装自古以来不同于西方的勾勒人体的剪裁,而强调闲适的,不过分的审美情怀的原因。除造型没有夸张和刻意的造型外与突出之外,江浙地区的传统服装还特别在意一种含蓄的意境之美,恬淡而不造作,有天人合一的感觉。因此在服饰上多是清逸灵动,自然和谐。纹饰方面也自然多为花草,树木,动物,几何纹样为主。通过这些关联的意象启发联想打造恬淡自然的印象。保留这些特点的基础上,江浙地区的服装在发展过程中也兼收并蓄,吸取了西方服装的精髓,如以其魅力婉约著称的旗袍,中山装等。旗袍,本身集传统女性服装和西方服装的设计感为一体,虽然看起来剪裁朴素,但实际上却简单优雅,灵秀和谐,镶滚工艺装饰,清高不凡完美表现了东方女性的曲线美,可谓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把懂东方气韵展现得淋漓尽致。可谓江浙地区女性传统服装的代表之一。而中山装又把中国传统的“仁、义、廉、耻”结合起来也表达出人们的当时的道德观念,时至今日着中国服装仍被许多明星所采用。
尽管朝代更迭,江浙传统的服饰文化一贯带着其和谐婉约的风格。更是新文化运动后,思想的解放使大众的的生活减少了束缚,剔除了“缠足”“留半个头”等封建行为之后的江浙地区,其服装文化在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西方思想的冲击使得,是这场文化盛宴来得更加的顺利。然而,在接受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全球化的到来,使得中亚各国也开始进入中国,虽然带来了空前繁荣的景象,但我们的传统的服装又在哪里,它是否依然在我们心中如最初时一样重要,依然还活跃在现代生活中,找到它该有的位置。
二、江浙地区现代服饰传统文化细节
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信息资源的共享性都进入了高速进步的状态中,在各种文化纷迭而至的今天,不仅仅要把握住流行与时尚的脉搏,着眼于市场的同时,更要注意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传播。
近几年来“中国风”可谓在国际社会中深入人心,比如各大电影节等明星所穿的服装,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的不外乎那些身着民族特色的服饰的名人,这种风格能够得到各界人士的欢迎不仅仅是因为时尚的剪裁,还因为它利用了中国的图腾图案如“龙”“凤凰”等,同时加以传统文化的吉祥的寓意 ,比如“凤舞九天”等等,还例如中国著名的“青花瓷”的理念,都能在国际上取得耳目一新的感觉。江浙地区自古以来便是我国丝织品的集结地,民族服装虽然现在已经随国际化流行大趋势而有些淡出。
但是存在并不代表传统文化在现代服装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就会比较大,在整个江浙地区中,我们不难发现,除了少数的“中国风”外,还有大面积的“日韩风”和“欧美风”等你出现,这些服装更加受大众的推崇,期间这些服装业融入了他们的民族思想,如“和服”“朝鲜服”等,虽然我国的轻工业和制造业很发达,但其根本创意设计却稍逊一筹。韩国自20世纪以来,坚持“感性文化”的观念,在文化中汲取文化,在设计与文化新创意中走在前端。而日本在技术和设计上也都充分尊重了传统文化,发扬其特点。
现代社会中之所以提起“中国风格”感觉比较新颖,及说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也说明了这种风格再普通大众中并不是十分流行,而目前的中国服装市场中,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在设计和创意的灵感上还稍逊一筹,论文化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这是日韩两国难以超越的,如果作为先驱的江浙地区也是在打一些价格战,在设计理念中却鲜少有新意。
三、关于复兴现代服装中传统文化的几点建议
在服装文化领域中,中国素有“衣冠王国”的美誉,绵延的历史长河可为我们当今的服装文化提供了无尽的创作源泉,对外来文化的吸纳与运用一直都是我们所推崇的兼容并包的原则,但以为如此也需要考虑我们自身的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如此才可以开拓创新,增加我国的文化竞争力。
第一点需要广大的服装从业人员,不要一味的仿效和抄袭,对于形式的模仿并不能真的给设计带来市场,而是要创立自己的民族品牌,有自己的制造理念,同时在时代的潮流中保持自己的独特性。
第二江浙地区,应利用地域优势发扬地域的服装文化,不仅仅是瓷器,布匹,建筑,等可以纳入传播或旅游文化的工具,服装也可以,吸取传统,而不是抄袭传统。第三普通的消费者也要把传统服装纳入选择的范畴,要树立民族品牌保护意识,而不是要一直追求日韩系或者欧美系,在这些方面,我们的邻国堪为表率。
所谓利益集团,就是指具有共同利益和价值认同的人,为了维护或实现某种共同利益而结合在一起的团体,他们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参与政治过程,影响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以实现团体成员的最大利益。
政治过程中的利益集团包括政治过程中的机构利益集团、公司型利益集团、社团型利益集团以及非组织化利益集团。在当代中国,主要有能源(包括石油、煤炭、电力等行业)、通信(包括电信、互联网、移动通信等)、交通(包括铁路、公路、海运、航空)、金融(包括银行业、保险业、证券等)、矿产(包括金银铁矿和有色金属)五大强势利益集团。由于发展程度以及占有社会资源不均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当前我国利益集团间的力量对比不均衡,在整体发展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多种矛盾的焦点。利益集团的目的是向国家公共权力机构施加影响以维护自身利益。当一个集团确定了自己的要求后,就要把这种要求传达到政策中心,对公共政策的立法过程施加影响。因此,利益集团问题的核心是一定的利益主体如何表达利益的问题;而如何表达利益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一个社会的政治参与的问题。
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发生重大历史变革进程中,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不同利益集团的影响。重大社会变革的背后,实质上是不同利益集团之间为维护自身利益而以不同方式进行的激烈争斗。
利益集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 第一,从一般意义上看,利益集团在一个国家的政治和社会过程中是一支负面力量。只有当不同利益集团发育成熟并且形成相互平衡的关系时,利益集团才不会有害于全社会福利,反而可能是代议制民主发展的必有条件。
第二,单个利益集团的利益诉求往往与全社会利益是相悖的。但当社会上绝大多数人群归属于不同利益集团,且各个利益集团之间具备讨价还价的条件时,政府决策有可能能平衡并反映全社会的利益。
第三,如果社会中不同利益阶层发育不平衡,强势集团主导政治,庞大的弱势群体因为交易成本太高以及无法采取选择性激励而组成不了实际的“利益集团”时,如果强势利益集团利用其强势地位利益追求在分配中的强势时,强势集团就可称之为特殊利益集团或“分利联盟”。而这种特殊利益集团对于经济、政治与社会过程的影响都是负面的。
事物的发展都有其两面性,因此我们也需认识到利益集团的正面影响。例如维权型的利益集团、维护公共利益型的利益集团,其利益诉求是正当的,这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
在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集团的存在及其对立法及政治过程的影响是无法消除的,但却是可以控制的。控制的方法总括起来就是麦迪逊所说的“遏制与平衡”,即一是靠政府的遏制,二是靠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平衡。有专家认为,不同的利益集团在说着自己的话,展示着自己的力量,这是现实,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各种合法的利益集团面前,政府需要提供的是制度平台,实现利益表达、博弈、调控的制度化,提供开放的合法利益表达渠道,让各种力量在相互博弈和沟通中达成共识。
切身利益是利益集团形成的主要原因,其一般明确表示自己的组织目标或价值标准,从而使具有共同社会身份或持有相同观点的人们聚合起来,对公共政策及政治民主化有着重大的影响。
“留白”是中国古代绘画的一种构图理念, 即在绘画时, 整张画面不被景物所填满, 而是预留部分空间不着笔墨而保留空白, 给人以想象的余地, 意在营造“此处无物胜有物”的意境。“留白”不仅应用于艺术范畴, 一样可以渗透到旅游规划和开发的设计思路当中。“留白”在旅游开发与规划当中是指在对旅游景区进行充分的调查论证基础上, 优先保留或恢复开发自然文化遗产、奇异的自然地理现象, 它是通过旅游项目规划布局的疏密结合, 留有部分未来发展空间的一种规划理念。在旅游规划中, “留白”包含下述含义:
第一, 在旅游景观项目的布局上, 讲究疏密结合, 虚实相生。一个景区资源的内涵的挖掘和外延的扩展可以是无限的, 而景区的空间区域是有限的, 因此如何利用好有限的空间, 是一个景区可持续发展的百年大计。旅游规划要在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 对景区做出合适的规划布局, 而不是盲目的项目堆积。“留白”正是实现这一思路, 活化项目有机联系的有效途径。
第二, 对必要的自然文化遗产进行抢救、保留、恢复性开发, 是保持生态多样性的一个有效途径。自然遗产, 如湖泊、湿地、沼泽、滩涂、自然林、原始林、独特的地质原生态及水源地等, 人文遗产, 如古井、古塔、古桥、古亭、名人故居等集中体现族群文化、地域文化的古建筑群、宗教的遗迹等, 均与其周边环境融为一体或相互依存, 在其周围“留白”即保留一定空间的隔离带, 从空间上保持景区资源的完整性, 减少人为干扰, 无疑将对其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 适度的“留白”可留给景区一个永续的发展空间, 始终保持活力。合理、适度的留白将成为景区未来发展更加宝贵的财富。
二、当前旅游规划当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 在旅游规划与开发的过程当中, “留白”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有些景区甚至毁坏了旅游资源所依托的周边环境, 还直接损毁了资源本身, 使其部分或全部丧失历史文化价值, 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其产生原因包括以下方面:
(一) 旅游规划技术体系尚不完善
经过二十多年的摸索和实践, 我国旅游规划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为各区域乃至全我国旅游开发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 目前也还存在一些缺陷。跟国外或者城市规划相比, 旅游规划体系本身还不够成熟, 主要表现在没有形成系统的旅游规划理论、完善的技术体系和成熟的操作体系。
旅游规划理论体系不成熟, 对旅游规划的定位、层次划分、每个层次规划内容的详尽程度与衔接、技术路线、编制方法、文本样式以及技术经济指标的设置和量化等都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对景区“留白”同样没有详尽地解释和深入地研究。
虽然《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和《旅游规划通则》的出台为旅游规划工作提供了一套技术规范, 但是其过于笼统, 可操作性不足, 不同的景区或旅游资源需要不同的技术规范, 所以难以有效地指导规划实践。而现行旅游规划中多为风景园林规划和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 缺少旅游本身的特色。用这些理论来进行旅游规划, 难免会出现偏差, 错误“留白”或者不“留白”, 最终导致旅游资源的浪费、毁损。
(二) 旅游规划编制的认识误区
旅游规划编制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很强的工作, 其难度很大。不同景区旅游资源的种类各不相同, 需要不同的规划思路和操作体系。在旅游规划理论体系不成熟的情况下, 更需要旅游编制人员的智慧来进行创造性的发挥。所以, 旅游规划编制人员工作能力和认识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决定了旅游规划的质量。由于部分旅游编制人员对“留白”缺乏正确的认识, 致使一些旅游规划的质量低下。甚至有的编制专家认为只有景区的各个角落都布满项目的旅游规划才是好的规划, 即规划不要“留白”, “留白”就是不开发。从而导致项目堆积, 这不仅会造成人文景观内部自然空间狭小, 环境容量偏低, 使旅游者产生局促感、拥挤感, 还会产生安全问题和文化破坏问题。同时, 也有人认为, “留白”就是“绿化”, 这是对“留白”的肤浅理解。“留白”讲究景区项目的疏密有度, 但是不仅仅是绿化。而毫无原则地大片“留白”———“绿化”, 则会使旅游规划有名无实, 缺乏文化内涵与实质性内容的展示, 最终也将导致旅游开发的失败。因此, 旅游规划中“留白”是必须的, 但“留白”也应当适度。
(三) 旅游编制单位的过多干预
在实际工作中, 有些编制单位的领导, “有文化没知识”, 官僚作风严重, 常常根据个人喜好把自己不切实际的想法强加在旅游规划上, 过多地干预旅游规划的编制。把本该“留白”的自然文化遗产拆除、填埋等, 使本该“留白”的区域填满规划项目。规划者迁就将会毁坏或者拆除真正的旅游吸引物, 违背基本原则。这种人为因素给旅游规划的编制造成了不必要的困扰, 甚至直接影响了旅游规划的质量。
(四) 旅游规划编制反馈机制不健全
高水平旅游规划成果的完成以及评审的顺利通过并不是一个旅游规划的结束, 而仅仅是旅游开发工程的开始。规划在实施中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 而外界环境尤其是市场环境又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所以当一个规划成果提交后, 应当有专门的机构或人员来对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调查、监督实施, 根据情况的变化来调整旅游规划或提供相关技术咨询服务。但是由于规划市场的不成熟, 规划市场并没有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 没有相应的售后服务, 导致很多旅游规划的成果虽然很好, 但是实施中的建设结局却与之以后却大相径庭、面目全非, 规划成了只是为应付检查的一个摆设, “留白”变成了一句空话, 一张图纸。
(五) 监督管理机制不完善
从旅游规划编制合同的签订、编制、评审到最后的实施, 都应有相应的部门监督、检查。而实际上并非如此, 有效的监督机制并没有形成。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旅游规划的行政性法规、管理办法和国家标准, 如《旅游开发规划管理办法》、《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认定暂行办法》和《旅游规划通则》, 但谁来监督、检查, 采取何种手段进行监督、检查, 都需要尽快解决。而且旅游局虽是旅游管理部门, 却没有实权, 根本起不到监督的作用。
三、关于旅游规划中“留白”的建议
(一) 完善旅游规划理论体系, 引入“留白”理念
总结归纳国内外旅游规划的各家所长, 结合我国地域广阔、自然地理条件复杂、历史悠久、文化类型丰富的特点, 完善不同旅游资源景区如山岳型、海滩型、农家乐、文物古迹型等的旅游规划细则, 为规划实践提供更有力的理论支持与框架保障。
强调在旅游规划中引入“留白”理念, 通过优先确定景区的旅游资源或者 (区域) 予以保护或限制开发建设。将生态环境的指标列入旅游规划指标体系中, 并强调其重要性, 切实做到规划的目标是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之综合效益的统一, 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的统一, 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并重, 构建更好的景观生态系统, 使旅游开发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 提高旅游规划的编制水平
严格执行《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认定暂行办法》, 实施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证书制, 从本质上提高旅游规划设计单位和人员的门槛和质量。同时, 设立对旅游规划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机制, 提高编制人员专业水平。编制人员不仅要掌握至少两门以上与旅游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要求其素质全面、知识渊博、倡导交流、崇尚责任感以及具有良好的审美观且富有激情、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另外, 开展旅游规划学术研究和技术监督的工作, 设立奖惩制度, 促进旅游规划质量的不断提高。
旅游规划是多学科综合性强的工作, 需要多各方专家的配合和参与, 因此, 还要在旅游规划中加入不同学科人员、中外专家、甚至大众包括当地社区的参与, 以实现取长补短, 优势互补, 彼此借鉴, 进而提高旅游规划的编制质量。
(三) 健全旅游规划编制的反馈机制
旅游主管部门应转变思想, 构建健全有效的旅游规划反馈机制, 形成奖惩制度。转变以往编制者重评审、轻实施的观念, 树立规划项目的结题评审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总结, 旅游规划实施更需服务和指导的思想。鼓励编制人员跟踪研究项目的实施, 而且要设专职人员会同专家监督跟踪规划实施情况, 形成制度, 严格按旅游规划实施建设, 完善规划的反馈机制。
(四) 加强旅游规划的法制建设
将规划的编制、实施提高到法制管理的高度, 对较高等级的旅游规划项目严格把关, 坚持没有规划或规划不合格不予立项开发, 而且评审通过的旅游规划要严格执行。在各级领导干部中要强化旅游规划的“留白”理念和法制意识。
参考文献
[1]、翟辅东.当前我国旅游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其实证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1 (11) .
[2]、梁振然, 程道品, 任爽.“反规划”理论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J].林业调查规划, 2008 (2) .
[3]、王春雷.关于区域旅游规划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4 (8) .
[4]、彭德成.对我国旅游规划工作的现伏、问题与对策的研究[J].旅游学刊, 2000 (3) .
[5]、杨青松.城市水上规划研究——以绍兴市为例[D].硕士学位论文, 2008 (6) .
[6]、裴沛.旅游规划研究发展趋势[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5 (19) .
[7]、刘锋.新时期中国旅游规划创新[J].旅游学刊, 2001 (5) .
[8]、保继刚.旅游规划案例[M].广东旅游出版社, 2003.
[9]、何雨.旅游规划概论[M].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4 (9) .
摘 要:“留白”在中国山水画中的重要组成要素,它是构成完整画作的一部分,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从“留白”的基本含义出发,深入分析其在中国山水画中的重要作用,并探究其在创作中的运用原则。
关键词:“留白”;中国山水画;重要作用;运用原则
0 引言
中国山水画在笔墨色彩未到之处,或多或少都会留下一些空白,我们称这些空白为“留白”。“留白”在历代中国画家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它是画家用笔用墨的同时,精心安排留下的空白,是构成中国画形式美的重要因素,是建立在中国美学基础之上的审美观念的产物。
1 “留白”的含义
留白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基本的技艺手法,简单来讲,就是在绘画创作中,留出一定的空白,当然这部分空白的出现并不是因为缺少绘画对象,而是作者故意为之,其主要目的就是利用中国水墨画中的“黑”来与“白”形成对比,并在对比中产生烘托、强调的构图结构,[1]形成相应的绘画意境,并为欣赏者留出一定的想象空间,从而丰富作品的艺术内涵。
“留白”艺术的出现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和道家的哲学理念对于传统绘画的影响最为深刻,而“留白”艺术也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从儒家哲学来讲,其崇尚礼法、规则、强调中庸之道,因此在传统绘画创作中,“留白”艺术的运用会严格遵守一定的规律、章法、并展现出其包容万物的绘画风格;从道家哲学来讲,其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因此,“留白”艺术一方面展现了作者洒脱自然、真实地表达主观意愿的理念,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道家相生相克、虚实结合的思想精髓。
2 “留白”在中国山水画中的重要作用
2.1 突出绘画主体
当人们的视觉同时接收到多种信息时,大脑会根据不同信息所形生的刺激程度来划分主次,并完成信息的筛选与接收,而这就也是为什么我们会对一些信息“明察秋毫”,而对另一些信息“视而不见”的原因。而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留白”就充分运用了这一原理,将同一画面上的主次地位不同的绘画对象进行取舍,利用大量的留白作为背景,以达到突出主体的目的,例如在传统山水画中作者同常会利用山石、树木等以笔墨的疏密程度来表现主体内容,同时利用浩渺的江水或寥落的天空等作为背景陪衬,完成用“留白”的虚突出主体的实这一目的。
2.2 展现空间构图
山水画的构图也被称为章法,构图的好坏决定了一幅画格局的优劣,有的画家绘画中倾向于辽阔壮美的大格局,而有的画家则倾向于一山一石营造出来的小巧的意境。而不论那种绘画意图,“留白”在其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在中国山水画中,“留白”不仅体现在天空、云雾、河流中,也可以体现在树木、山石上,作者可以通过线条的疏密程度来表现意象的层次感,从而使整个绘画格局更加立体。例如在清代王时敏的《仙山阁楼图》中,作者就是利用空灵的水墨勾勒来表现重峦叠嶂,用点染的手法来表现苍苔的细密,而这远景与近景之间的留白与呼应则很好地拓展了绘画的空间结构。
2.3 营造绘画意境
意境是中国传统绘画中一个独有的概念,它所展现的并不是画中意象所直接表达的含义,而是一种主观的感悟,这种感悟与作者的绘画理念、艺术风格、情感体会相关,与欣赏者的艺术水平以及自身经历相连,因此,如何营造、传递中国画的意境,使欣赏者能听到“画外之音”是画家们的毕生追求。在中国山水画的创作中,画家们常常会利用“留白”来营造意境,例如在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我们能看到的只有一叶扁舟、垂钓一人,其余的大部分都做了“留白”处理,而这样的效果使得观赏者的视觉中心瞬间集中在垂钓者身上,同时目之所及一片萧然,从而深刻地突出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样清冷、悠远的意境。
2.4 展现绘画理念
前文已经说过,“留白”的出现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从古至今,中国人对山水有着一种天然的崇拜,他们不但从山水中寻找生存的资源,还从中寻找人生的哲学。从儒家到道家,我们都能够看到古人们从山的阳刚与水的灵动中感悟出的阴阳调和的哲学。而在中国水墨画中,画家们也自然会将这种对人生、对生命的感悟融入绘画理念中,并通过一定的绘画手法加以体现,例如画家们常常运用水、天的“留白”来突出山石的阳刚之美,而这种虚实结合的理念恰恰也是画家们所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
3 “留白”在中国山水画中的运用原则
“留白”是绘画艺术与绘画技巧的完美结合,在中国山水画中,如何进行“留白” 处理虽然与作者的创作理念和创作风格相关联,但是也并不意味着作者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运用,也就是说,要想充分发挥“留白”在中国山水画创作中的作用,就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
首先,平衡好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留白”是山水画的一部分,因此作者在创作中必须要从画作的整体美感出发。在山水画中,留白可以代表的意象有很多,它可以是天空、河流、雾霭、山峦,也可以是流云、浮尘、积雪,当然不论是什么,作者都要从整体着眼,合理布置各种意象的空间结构、层次、疏密,否则,如果只从局部入手,必然会使整个作品变得支离破碎,从而失去整体的艺术美感。
其次,遵循生活逻辑和艺术规律。绘画艺术虽然是生活中真实意象的抽象、加工与升华,但是其毕竟来源于生活,因此,画家在运用“留白”的过程中,必须要从生活实际出发,用生活逻辑中可能出现的想象空间,以及绘画规律中运用的虚实、结构配合来完成“留白”,切忌信马由缰地创作,而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营造绘画意境,进而激发欣赏者的想象。
最后,把握好留白的尺度。所谓“过犹不及”,中国山水画在意境营造中与“留白”实现了完美的结合,例如在绘画中着墨过多、过于写实,就会限制人们的想象空间,从而使画作失去悠远、空灵的韵味,而如果着墨太少,留白太多,则会出现主体模糊的情况,使观赏者一头雾水,因此画家们在创作中,要想充分利用“留白”完成意境的表达,就应该合理把握“留白”的“度”。
4 结语
“留白”是中国山水画创作中必须要运用到的一种手法,但是“留白”的运用是需要技艺的,它需要画家具备深厚的绘画功底和艺术造诣。中国山水画中留白的运用直接关系到画面的构图、风格、意境,以及观赏者的体验,因此,可以说“留白”是中国传统绘画中最难掌握一种绘画技巧,而通过对中国山水画中“留白”技艺的作用以及其运用原则的分析,可以帮助传统绘画技巧的传承与发展,同时有利于现代绘画家们从传统绘画技巧中吸取养分,以进一步提升中国山水画的艺术造诣和审美水平。
参考文献:
[1]夏天明.中国山水画中的留白探讨[J].戏剧之家,2016(17):198.
[2]刘文龙.浅析“留白”在中国山水画中的重要作用[J].艺术科技,2016(07):214.
[3]饶文辉.试析留白在国画艺术中的作用[J].大众文艺,2016(14):132.
作者简介:黄少林(1983—),男,重庆巫山人,本科,巫山县南峰小学教师,研究方向:山水画。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性态度中国文化,这是中国艺术的源泉。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伴随着广告行业的发展,中国元素对社会的影响已经不单单是传播商品信息的功能,更加体现出来文化传承方面的功能。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对广告创意的影响也明显地显现出来。要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就要不断提高其广告创意的创作水平与质量。好的创意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审美震撼,因此,广告中的创意显得弥足珍贵,中国传统文化在广告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广泛应用,如何更好的运用传统文化创意出经典的广告,正是当代我们需要细细思考的。
关键字:中国传统文化;广告创意;文化传承
一、传统文化的特点
所谓传统,就是社会文明演化汇集成一种可以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其囊括了一个民族从诞生到发展中所形成的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等。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不同的文化形态来表示的各种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针对传承而言,它强调的是中国文化的渊源和传承下来的客观存在的文化遗产。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为核心,吸收发展了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传统文化元素是广告创意的一大重要来源,其中包括了古代文字、民族音乐、地方戏曲、国画、武术、诗词歌赋等。传统文化元素是实现产品全球本土化战略的途径,任何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历史发展中继承和延续下来的,都有其特定的内涵和精神。传统文化包含着有形的物质文化,但更多的体现在五星的精神文化上,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中。在广告创意中运用这些元素可以使广告作品与受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和中国人的情感是一脉相承的。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广告的融合 兼容并举的融合是艺术生命力持久的方法。在广告创意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文化共鸣的同时,也发扬了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就像古代思想中强调的百家争鸣,文化间也需要互相融合,互相交流。因此现代广告创意在吸收传统文化元素的同时,还应该采取兼容并举的方法,吸取艺术的创新融入设计风格。对于广告设计师来说,广泛的了解和借鉴传统民族文化元素,不仅可以开阔思维,并且浓厚的民族底蕴还富裕广告一种别样的韵味。当然在设计时不能一味地将各种素材杂乱地运用在一起,而是选择合适的广告主体,进行合理的组合。
三、实例分析
如2009戛纳广告节上,NIKE的一个设计《纸上战场》夺得设计类大奖。这个广告是香港麦肯创作的,他们把汉字独特的制作方法与后现代设计风格相结合。广告的主体画面是运动员打篮球的造型和汉字,用汉字“搏”、“霸”、“狠”诠释出拼搏、竞争的运动主题。每一个运动员的形象都用单色印刷的方法叠加在一起,视觉冲击力很强,又有强烈的运动感。所有评委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概念与设计都非常出色。由此看出但凡优秀的作品都不拘泥于形式,而是吸收所有可用元素,强调融合。
又如2011年,百事可乐抓住“春节”这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深度创意,创作出微电影《把乐带回家》,广告中,周迅、张韶涵和罗志祥三个人是张国立的儿女,原本都不回家同父亲一起过年的三个人,在被古天乐触发的“父爱”刺激后,纷纷选择了放下工作或旅游计划,回家与父亲过年。周迅、张韶涵和罗志祥三位演员分别代言百事旗下的三个子品牌——纯果乐、乐事薯片和百事可乐,与扮演父亲的张国立一起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由冷清到团圆的春节故事。润物细无声,取得良好的广告促销效果,整个画面都是中国新年中会出现的情景,都是中国人非常熟悉的传统文化元素,很容易使中国消费者对可口可乐产生好感,从而接受它。之后可口可乐又推出了贺岁广告片《阿福篇》、《窗花篇》都是延续了中国元素在广告中的运用,适应了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广告创意,无疑也为可口可乐带来了巨大成功。
四、结语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拥有这个民族的国家的象征,御用系统的文化元素进行广告创意可以更加正确的把握广告受众的心理特点和行为习惯,同时创建中国特色的广告文化,使得新时代的广告成为中国文化大发展的宠儿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是现代广告创意中不可或缺的灵感来源,并且随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重视,在广告创意中加入传统文化的元素必然更容易得到受众的认同。在我们的传统文化受到世界重视的时候也必然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只有开放兼容的胸怀才能在世界文明中立足,吸收世界优秀文化和先进设计思想,融合创新求异,我们的传统文化才能在广告创意中继承发扬,同时反过来点缀广告的创意,把中国的平面广告带入世界舞台。
参考文献:
【浅谈中国画中的留白】推荐阅读:
浅谈中国画笔墨07-25
中国哲学研究中的中国话语情结07-06
浅谈中国慈善事业07-13
浅谈中国当代教育09-21
浅谈中国会计文化09-25
浅谈中国教育的尴尬06-01
浅谈中国教育改革06-21
浅谈中国古代数学史10-22
浅谈中国古代管理智慧11-17
浅谈中国茶道的美文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