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几分之一及大小比较》教学设计(共11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能进行简单分数的大小比较。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借助实物模型、面积模型和数线模型,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等多元表征的操作活动,建立几分之一的分数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学生的数感,实现数概念的扩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几分之一。教学难点:建立几分之一的分数模型。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分物品(动态演示关于主题图内容的多媒体课件)
(1)有4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位小朋友分几块?(拍手表示)(2)有2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位小朋友分几块?(拍手表示)(3)有1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位小朋友分几块?你还能拍手表示吗?
2.引发矛盾冲突,导入新课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平均分1块月饼的结果。(2)教师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月饼的分配问题引发矛盾冲突,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用拍手不能表示出结果时,就自然地引出了分数。这一学习过程自然又流畅,学生不知不觉经历了分数的产生过程,并积极地创造分数,体会了分数的优越性。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1.认识
/ 3
(1)课件演示例1分月饼的情境图。平均分1块月饼,让学生观察分的过程。
(2)教师指出: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块月饼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3)指导学生读、写。
(4)你还能把什么物体平均分,表示出它的? 2.认识几分之一
(1)要得到一块月饼的应该怎样分?这个怎么表示出来?怎么写?
(2)课件演示:下面哪些图形的阴影部分是原图的,哪些不是?说出理由。
(3)启发:刚才,我们一起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了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请大家想一想,如果把那一个物体平均分成3份、5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又应该怎样用分数来表示呢?你会在作业纸上涂出长方形纸的吗?
(4)小结: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5)教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3.用“形”表“数”,深入认识
(1)想一想:拿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表示出它的(2)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独立折纸、涂色,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3)全班集中汇报,学生在投影仪上展示自己的作品,说一说各自的方法。
/ 3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学习,初步理解了分数各部分的含义,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认识是理解其他分数的一个基础,以的认识为突破口,采用联系生活、多重感知的方法,最后通过学生折纸创造分数,将“数”与“形”结合起来,使学生对于分数的概念有了更清晰的体会,培养了学生在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中,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新知。
4.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1)课件出示例3第一组图和①猜想:哪个分数大一些?,学生观察。
②引导学生讨论并交流讨论信息。
③课件演示和比较重叠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
(2)独立探究,完成例3第二组图样比较的。
和的比较,再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是怎(3)学生合作讨论:通过上面两组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4)师生共同小结几分之一的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涂色——判断——比大小这三个环节,再次巩固理解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并能借助题中的图形比较两个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新知的能力。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完成第91页“做一做”第1、2题。(2)完成练习二十第1、2、4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理解分数和几分之一的意义。
(四)全课总结,升华新认识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2)你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
江苏省编教材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五册98~100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 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 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能用折纸、涂色等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能读、写简单的分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 绳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谈话: (出示多媒体课件, 野餐活动场面) 同学们, 你知道画面上是什么景象吗? (野餐活动。) 秋天到了, 田野里一派丰收景象, 学校准备组织一次野餐活动, 你想参加吗? (想参加。) 小华和小芸也参加了野餐活动, 谁来说一说他们准备了哪些食品? (学生说, 教师相机贴图:4个苹果, 2瓶矿泉水, 一个蛋糕。) 这么多好吃的食品, 怎样分才能让两个人都满意? (板书:平均分) 什么叫做平均分?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你们愿意帮他们分一分吗?小组长带着本组的小伙伴说一说。哪一组愿意来说一说? (学生说, 教师相机演示: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 每人分得2个苹果;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2份, 每人分得1瓶矿泉水;1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 每人分得半个蛋糕。
评析:新课一开始从学生熟悉的“野餐活动”这一生活情境出发, 在学生掌握平均分的基础上, 创设出一个新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凭着日常生活经验体会“半个”这一结果, 为下面的学习埋下了伏笔。通过多媒体的图像、声音,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深化操作, 感知新知
1. 初步感知二分之一。
(1) 提问:我们学过表示“半个”的数吗?“半个”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 (如果学生答不出来, 教师可以直接告诉他们, “半个”又叫1/2个。)
(2) 出示多媒体课件:动画指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 其中的一份就是半个, 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写作:1/2。 (板书:1/2)
(3) 谈话:1/2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分数。 (板书:分数)
小华拿到这个蛋糕的1/2, 那么小芸拿到这个蛋糕的多少呢? (也是1/2。)
(4) 对于分数这个新朋友, 你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自学课本第98页, 自己找一找、读一读, 认识分数线、分母、分子。集体交流, 介绍读写方法。指名学生说一说分数各部分名称, 要求每个学生写几个自己喜欢的分数, 并读一读。
评析:学生有能力自学的内容, 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 自己去研究, 做一回新知识的发现者。相对教师的讲解而言, 他们更乐于接受。学生通过动手操作, 加深对1/2意义的理解。
2. 进一步认识二分之一。
(1) 谈话:认识了1/2, 你想不想拿一张纸 (长方形、正方形或圆等) 折一折, 把它的1/2用涂色的方法表示出来呢?学生拿出纸, 先折一折, 把它的1/2涂上颜色, 再在小组里交流。
(2) 教师将学生的作品贴在1/2的下面。指出:这几种折法不同, 但都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2份, 所以每份都是这张纸的1/2。
(3) 教师出示预先准备的不是平均分的长方形纸 (其中一份写上1/2) , 让学生讨论:涂色部分用1/2表示对吗? (不对。因为没有平均分。)
评析:这一环节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 让学生在“做数学”的活动中, 主动探索, 再通过交流进一步感知几分之一的含义。学生通过用不同的方法表示1/2, 进一步认识了1/2, 丰富了1/2的表象, 为后面继续认识其他分数提供了思路和方法。教师预设的内容, 突出平均分这一概念, 进一步建立分数定义的表象
3. 认识几分之一。
(1) 谈话:谁来猜一猜, 分数王国除了1/2, 还有哪些分数? (学生口答, 教师相机板书:1/2、1/3、1/4……) 谁会折一折?
(2) 现在老师提供了许多材料, 有长短不同的线段, 有形状不一样的图形 (可操作) , 请你折一折、画一画, 表示出自己喜欢的分数。 (教师巡视并个别指导) 把你喜欢的分数介绍给小组里的同学, 告诉他们你是怎么找到的。 (教师参与小组的活动。)
(3) 哪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你们是怎样得到这个分数的?指定几个小组的代表把找到的分数给大家介绍一下, 说说找的过程, 同时把它贴在黑板上。让各组代表到实物投影仪前展示, 并让学生联系操作活动, 说一说得到的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意义。
(4) 完成“想想做做”第1、2、3题。
第1题和第3题让学生直接填写, 集体讲评订正。第2题学生先判断再指名说出理由。
评析:让学生运用多种材料进行操作练习, 既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又拓宽了对知识的认识角度, 为小组交流和集体交流做好准备。学生在独立的操作过程中逐步积累独立探索的策略, 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 通过交流可以完善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线段, 可以折可以量, 只要平均分就行。
4. 初步比较分子都是1的分数的大小。
(1) 谈话:老师有一个问题要请大家猜一猜:1/2和1/4比, 哪个大哪个小?用同样大小的纸片 (长方形、正方形、圆) 分别折出它的1/2、1/4, 先涂一涂色、比一比, 再来验证你们的猜想。小组讨论交流, 在班内指名发言。
(2) 谈话:再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片, 折出它的1/8, 和上面的分数比一比, 会怎样?让学生自由发言。
评析: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 去研究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给学生留出探索和交流的空间, 让他们在一个具体的直观情境中自由地探索和交流自己的想法, 获得对两个分子都是1的分数大小的体验, 发展了数学思考。
三、自主探索, 深化认知
1. 谈话: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游戏, 你能发现什么?
出示多媒体课件:上面是两个同样的图形, 下面有两个分数, 先请学生判断填“>”还是“<”, 然后通过点击, 让图形涂上颜色, 直观显示出大小, 验证学生的判断。游戏继续进行, 不断出现新的两个图形及两个分数。
提问:通过刚才的分数大小的比较, 你发现了什么? (可能发现: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 分母小的分数比较大。)
2.“想想做做”第5题。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第6题。 (多媒体课件出示。)
(1) “科学天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 (变色显示“科学天地”部分。)
(2) “艺术园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 (变色显示“艺术园地”部分。)
(3) 哪一部分大一些?
分别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评析:用猜一猜来引起学生的思考, 通过大小比较, 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分数的认识。让学生和同伴交流比较分数大小的不同方法, 可以从图形上的涂色部分直观看出它们的大小, 也可以从平均分的份数上理解其中一份的大小。游戏活动的设计,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良好的情感状态有利于数学问题的顺利解决。
四、拓宽延伸, 总结评价
1. 这节课学习了生活中的分数, 我们的生活中不光有整数, 也有分数。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对分数有哪些认识?
2.提问: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觉得要注意些什么? (平均分。) 学生自由发言, 相互补充。
3.今天学习的分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分子都是1。) 你还想学习什么样的分数呢?
评析: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进行课堂小结, 有助于学生巩固知识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归纳本课内容, 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今天到底学了什么。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共同完善, 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活动中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最后的提问, 起到拓宽延伸的作用。
总评:
1.注重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课一开始用多媒体动画呈现小朋友的秋游场景, 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学生兴趣盎然, 积极参与探索。
2.力求做到师为主导, 生为主体, 疑为主轴, 动为主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把学生推向学习的前沿, 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让学生在质疑、讨论、交流、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逐步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
3.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把评价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为学生创设了自由、民主的氛围, 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时刻注意尊重学生, 倾听学生的意见、观点, 这样有利于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情境引入的比较与分析
五套教材首先都创设了一个“平均分”的生活情景。其中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浙教版都以情景中的“一半”作为切入口,引出最简单的分数■;而西南师大版则是直接从情景中指出“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但同样是这个“一半”的出现,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浙教版这四套教材也有一些微妙的区别。
【苏教版】先创设了一个“2位小朋友在郊游当中要分4个苹果、2瓶矿泉水和1个蛋糕”的情景。为了体现公平,当然要平均分。
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4÷2=2个。
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2=1瓶。
那么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半个。
■
【北师大版】创设了一个“2人分苹果”的情景。
2人分2个苹果,每人是2÷2=1个。
2人分1个苹果,每人分到半个苹果。
■
【人教版】创设了一个“2人分一个月饼”的情景。
每人一半,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块月饼的一半。
■
【浙教版】创设了一个“种一半地”的情景。
先讨论一半的意思,再指出“把一块地平均分成2份,1份是一半。
■
可以说,苏教版、北师大版、人教版、浙教版都是为了向学生表明这样一个意思,把单个物体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一半。但苏教版、北师大版、人教版都遵循了一个由“具体操作再到抽象”的原则,即先通过操作引出“一半”,再由一半引出■。特别是苏教版、北师大版还让学生经历一种由“每份是整数个到每份是半个”这样的过程,努力沟通除法与分数的关系,培养学生迁移、类比的数学思想。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对一半的理解似乎又深了一步。而浙教版是“先直接讨论一半的意思,再指出一半的定义”,似乎是“先抽象再具体”,好像有点不合乎逻辑。
二、学习素材的梳理与分析
五个版本的教材,首先都创设了一个“平均分”的情景,然后用平均分当中的一半来引出■,再通过操作活动来加深对■的理解,最后或是引出分数的概念或是比较大小。
1.引出第一个分数的梳理和分析
在理解一半后,苏教版、北师大版、人教版、浙教版都直接指出一半用一个数来表示就是■,或半个就是。这样一来,分数的引入就以“一半”这个词为跳板,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但是西南师大版是直接指出“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有点灌输的味道,稍显直接了一点。(如下图)
■
综合五个版本的教材来看,都是以■作为第一个分数来引入的,这个方法是十分正确的。首先它是一个分母最简单的分数,最容易操作而且直接明了。其次,它还有一个简单的词义外壳包装——“一半”,学生容易理解。
如果借助表格理解的话,可以是这样一个表格:
■
2.理解分数的学习素材分析
由于本块内容是对分数的初步认识中的起始课——认识几分之一,所以比较浅显形象,以感性认识为主。主要分两个层面展开:
第一层面:动手操作折(涂)分数。基本都以■或■为对象,进行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不断进行变式,从中感悟分数的共性内容。
【人教版】在让学生理解了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一半,也就是■后,思考:那么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 )分之一,写作( 。紧接着,让学生通过操作来折出一个正方形的■。
通过操作、比较,让学生明白,不管折出来的形状怎样,只要是平均分成4份,每份一定是■。通过刚才分月饼(圆形的■,到正方形的■),其实是在不断舍去分数的外在属性——形状,而指向分数的本质属性——平均分。不管形状怎样,只要是平均分成4份,每份一定是■。
【北师大版】在引出■后,设计了一个让学生涂一涂的练习。
■
这样也是在向学生透露一个信息:■的形状可以有很多很多,为什么这些不同的形状都可以表示■呢?原因只有一个,它们都平均分成了2份。只要平均分成2份,每份一定是■。
另外的版本不再一一说明,附图。
【浙教版】
■
【西南师大版】
■
【苏教版】拿一张长方形纸,先折一折,把它的■涂上颜色,再在小组里交流。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为了理解分数的真正内涵,5套教材都采用了动手操作的方法。在操作中,学生的方法肯定是多种多样的,这样就为我们的比较提供了素材,也为变式提供了材料。在教师的引导、追问下,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就逐渐从表面到了核心。就是说,只要是平均分了,就是分数;同样的分数可以有不同的形状,关键是是否平均分。
第二层面:通过意义比大小。苏教版、人教版、北师大版安排了通过分数意义来比较大小这样一个环节,但还是要基于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比如■和■,在同一个等圆中,前者是平均分成2份中的1份,后者是平均分成4份中的1份,肯定是前者大。这种基于分数意义上的比较大小,对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找到分数的数感也是十分有益的。
两个层面比较如下:
■
我们发现,在通过涂折对分数进行比较的过程中,北师大版和西南师大版是最充分的。苏教版和浙教版只涂折了一个■,人教版只涂折了■,也都进行变式了,但就显得学生体验过程不够长,感觉太仓促和局限了。北师大版和西南师大版通过对两个分数的不断比较,就拉长了学生的体验过程,学生对分数的理解也比较深刻。浙教版和西南师大版,都不安排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是可惜的。因为大小比较的前提还是要基于对意义的理解,虽然教材提供了直观图,但这种直观图必须理解了意义才可能画出来。
3.分数定义的分析
本学段的分数还是一种初步认识,所以对分数的定义也是一种描述性的,以感悟为主。五个版本的教材中只有苏教版、北师大版、西南师大版都在第一课时出现,人教版、浙教版在后面的课时出现。其中苏教版只用一个分数■就引出了分数定义,这样就给人一种很单薄的味道,而另外几个版本用多个分数来引出分数,给人的感觉就丰富多了。
■
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
三、 练习题型、题量的梳理与分析
【人教版】在第一课时后安排了两个练习:
■
2.在○里填上“>”或“<”。
■
第1题是填分数,一共有4个图形,分别是圆、十字形、正六边形、平行四边形。所提供的图形比较丰富,平均分的方法也比较多,而且答案都是几份中的一份,巩固了今天所学的分数。第2题是比大小,借助于图,为比大小提供了感性支持。
【浙教版】在第一课时后安排了三个练习:
1.涂色部分用几分之一表示?
■
2.按要求涂色。
■
3.下面哪几个图形涂色部分是这个图形面积的■?
■
这里的三个题目,第1题和人教版的第1题意义是一样的,但人教版提供的图形比浙教版丰富,浙教版在三角形的分法上别出心裁。这里的第2题是为了突出里面部分和整体的数量关系。第3题是为了体现分数的平均分。
【北师大版】在第一课时后安排了四个练习: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并读一读。
■
2.按分数把下面各图形涂上颜色。
■
3.用下面的分数表示阴影对吗?对的画“√”,错的画“×”。
■
4.图中有■
(1)哪个图形的阴影部分等于它的■?
(2)哪个图形的阴影部分大于它的■?
(3)哪个图形的阴影部分小于它的■?
第1题是看图填分数,提供的图形也比较丰富,分法也比较巧妙。第2题的看分数填图和第1题刚好相反,抽象程度比第1题高,分法也比较丰富。第3、4两题都是为了体现平均分的思想。
【苏教版】一共安排了6个题目:
1.你能用分数表示下面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吗?
■
2.下面哪个图里的涂色部分是■,在( )里画“√”。
■
■
4.你能折一折,表示出一张纸的几分之一吗?
■
5.先按照分数涂上颜色,再比较分数的大小。
■
6.《科学天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一?《艺术园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一?
■
第1、3两题都是填分数,但第1题提供的图形比较简单,分法也很一般;第3题主要是为了孕伏分数的大小与分母的关系。第2题主要是为了体现平均分的思想。第4题既体现了平均分的思想,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第5题,先涂色,再比较大小,学生印象更深刻。第6题是对学生分数数感的培养,是一个亮点。
【西南师大版】安排了3个练习:
■
■
第1题,通过动手操作,来理解分数的意义。第2题,思维含量不大,主要巩固分数的读写。第3题,太过笼统,指向性不强。
我们把以上信息列成一个表格:
■
每个版本的教材都紧扣了课堂中的学习素材,注重用多种形式来理解课堂的内容,同时又注重了材料的丰富性,拓展了学生思维。其中,苏教版的练习最为丰富,但1、3两题可以合并在一起,以精简题量;西南师大版的练习太单一;人教版的练习内容似乎又太单薄了一点。
综合上面的教材,可以发现:任何一个版本的教材在同一个内容的编排上都有着共性,但又有自己的特色和侧重点。一些共性的东西,可以说是“英雄所见略同”,我们往往可以直接引用;一些不同的地方,我们可以借鉴每种教材的长处,“博采众长,取长补短”往往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责编 金 铃)
3.分数定义的分析
本学段的分数还是一种初步认识,所以对分数的定义也是一种描述性的,以感悟为主。五个版本的教材中只有苏教版、北师大版、西南师大版都在第一课时出现,人教版、浙教版在后面的课时出现。其中苏教版只用一个分数■就引出了分数定义,这样就给人一种很单薄的味道,而另外几个版本用多个分数来引出分数,给人的感觉就丰富多了。
■
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
三、 练习题型、题量的梳理与分析
【人教版】在第一课时后安排了两个练习:
■
2.在○里填上“>”或“<”。
■
第1题是填分数,一共有4个图形,分别是圆、十字形、正六边形、平行四边形。所提供的图形比较丰富,平均分的方法也比较多,而且答案都是几份中的一份,巩固了今天所学的分数。第2题是比大小,借助于图,为比大小提供了感性支持。
【浙教版】在第一课时后安排了三个练习:
1.涂色部分用几分之一表示?
■
2.按要求涂色。
■
3.下面哪几个图形涂色部分是这个图形面积的■?
■
这里的三个题目,第1题和人教版的第1题意义是一样的,但人教版提供的图形比浙教版丰富,浙教版在三角形的分法上别出心裁。这里的第2题是为了突出里面部分和整体的数量关系。第3题是为了体现分数的平均分。
【北师大版】在第一课时后安排了四个练习: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并读一读。
■
2.按分数把下面各图形涂上颜色。
■
3.用下面的分数表示阴影对吗?对的画“√”,错的画“×”。
■
4.图中有■
(1)哪个图形的阴影部分等于它的■?
(2)哪个图形的阴影部分大于它的■?
(3)哪个图形的阴影部分小于它的■?
第1题是看图填分数,提供的图形也比较丰富,分法也比较巧妙。第2题的看分数填图和第1题刚好相反,抽象程度比第1题高,分法也比较丰富。第3、4两题都是为了体现平均分的思想。
【苏教版】一共安排了6个题目:
1.你能用分数表示下面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吗?
■
2.下面哪个图里的涂色部分是■,在( )里画“√”。
■
■
4.你能折一折,表示出一张纸的几分之一吗?
■
5.先按照分数涂上颜色,再比较分数的大小。
■
6.《科学天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一?《艺术园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一?
■
第1、3两题都是填分数,但第1题提供的图形比较简单,分法也很一般;第3题主要是为了孕伏分数的大小与分母的关系。第2题主要是为了体现平均分的思想。第4题既体现了平均分的思想,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第5题,先涂色,再比较大小,学生印象更深刻。第6题是对学生分数数感的培养,是一个亮点。
【西南师大版】安排了3个练习:
■
■
第1题,通过动手操作,来理解分数的意义。第2题,思维含量不大,主要巩固分数的读写。第3题,太过笼统,指向性不强。
我们把以上信息列成一个表格:
■
每个版本的教材都紧扣了课堂中的学习素材,注重用多种形式来理解课堂的内容,同时又注重了材料的丰富性,拓展了学生思维。其中,苏教版的练习最为丰富,但1、3两题可以合并在一起,以精简题量;西南师大版的练习太单一;人教版的练习内容似乎又太单薄了一点。
综合上面的教材,可以发现:任何一个版本的教材在同一个内容的编排上都有着共性,但又有自己的特色和侧重点。一些共性的东西,可以说是“英雄所见略同”,我们往往可以直接引用;一些不同的地方,我们可以借鉴每种教材的长处,“博采众长,取长补短”往往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责编 金 铃)
3.分数定义的分析
本学段的分数还是一种初步认识,所以对分数的定义也是一种描述性的,以感悟为主。五个版本的教材中只有苏教版、北师大版、西南师大版都在第一课时出现,人教版、浙教版在后面的课时出现。其中苏教版只用一个分数■就引出了分数定义,这样就给人一种很单薄的味道,而另外几个版本用多个分数来引出分数,给人的感觉就丰富多了。
■
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
三、 练习题型、题量的梳理与分析
【人教版】在第一课时后安排了两个练习:
■
2.在○里填上“>”或“<”。
■
第1题是填分数,一共有4个图形,分别是圆、十字形、正六边形、平行四边形。所提供的图形比较丰富,平均分的方法也比较多,而且答案都是几份中的一份,巩固了今天所学的分数。第2题是比大小,借助于图,为比大小提供了感性支持。
【浙教版】在第一课时后安排了三个练习:
1.涂色部分用几分之一表示?
■
2.按要求涂色。
■
3.下面哪几个图形涂色部分是这个图形面积的■?
■
这里的三个题目,第1题和人教版的第1题意义是一样的,但人教版提供的图形比浙教版丰富,浙教版在三角形的分法上别出心裁。这里的第2题是为了突出里面部分和整体的数量关系。第3题是为了体现分数的平均分。
【北师大版】在第一课时后安排了四个练习: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并读一读。
■
2.按分数把下面各图形涂上颜色。
■
3.用下面的分数表示阴影对吗?对的画“√”,错的画“×”。
■
4.图中有■
(1)哪个图形的阴影部分等于它的■?
(2)哪个图形的阴影部分大于它的■?
(3)哪个图形的阴影部分小于它的■?
第1题是看图填分数,提供的图形也比较丰富,分法也比较巧妙。第2题的看分数填图和第1题刚好相反,抽象程度比第1题高,分法也比较丰富。第3、4两题都是为了体现平均分的思想。
【苏教版】一共安排了6个题目:
1.你能用分数表示下面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吗?
■
2.下面哪个图里的涂色部分是■,在( )里画“√”。
■
■
4.你能折一折,表示出一张纸的几分之一吗?
■
5.先按照分数涂上颜色,再比较分数的大小。
■
6.《科学天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一?《艺术园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一?
■
第1、3两题都是填分数,但第1题提供的图形比较简单,分法也很一般;第3题主要是为了孕伏分数的大小与分母的关系。第2题主要是为了体现平均分的思想。第4题既体现了平均分的思想,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第5题,先涂色,再比较大小,学生印象更深刻。第6题是对学生分数数感的培养,是一个亮点。
【西南师大版】安排了3个练习:
■
■
第1题,通过动手操作,来理解分数的意义。第2题,思维含量不大,主要巩固分数的读写。第3题,太过笼统,指向性不强。
我们把以上信息列成一个表格:
■
每个版本的教材都紧扣了课堂中的学习素材,注重用多种形式来理解课堂的内容,同时又注重了材料的丰富性,拓展了学生思维。其中,苏教版的练习最为丰富,但1、3两题可以合并在一起,以精简题量;西南师大版的练习太单一;人教版的练习内容似乎又太单薄了一点。
综合上面的教材,可以发现:任何一个版本的教材在同一个内容的编排上都有着共性,但又有自己的特色和侧重点。一些共性的东西,可以说是“英雄所见略同”,我们往往可以直接引用;一些不同的地方,我们可以借鉴每种教材的长处,“博采众长,取长补短”往往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教学目标:
1.能结合直观图示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能用折纸、涂色等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分数。
2.在动手操作、直观演示中学会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大小的方法。
3.感受分数源于生活,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促生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一,感悟分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圆形纸片,长方形纸片,绳子、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讨论揭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在中秋节的夜晚赏月吗?(屏幕出示中秋赏月图,配上优美的音乐。)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小明和小芳和你们一样喜欢赏月,他们都带了哪些食品?
生:有4个苹果,2瓶饮料,1个月饼。
师:这么多好吃的东西谁都想吃,猜猜看他们会怎么分?
生:苹果每人2个,饮料每人1瓶,月饼吗,一块太少了,不太好分。
师:苹果和饮料分得都很公平,看来给该怎样关键是怎么分这块月饼,怎样才能让两人都满意呢?(以圆形纸片为材料,同桌先讨论再动手分一分。)
教师请学生到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分一分的结果。
(学生上台展示,将圆片对折后剪开。)
师:这样分他们会满意吗?
生:肯定满意。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样是平均分。
教师板书平均分,并追问:什么叫平均分?
生:每份的同样多叫平均分。
师:平均分后一人能得到多大的月饼?
生:半个。(出示左半圆图)
师:半个是日常生活用语,用数学语言怎样来说“半个”呢?
生: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教师板书:二分之一)
师:像二分之一这样的数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种新的数——分数。我国是世界上发明和使用分数比较早的国家之一。
(教师板书课题“分数”)
二.主动探索,感悟新知
师:对于分数这个新朋友,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
(说明: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由学生提出的知识目标的活动很重要,这样的目标可使课堂教学行为步调一致,便于学生主动的探索和参与。)
(一)认识二分之一
师:这个二分之一有人会写吗?
(学生上黑板试写,学生1写成了,学生2书写顺序不正确,从下往上写。)
教师一一纠正学生错误写法(示范并交代先写分数线表示平均分,再写分母2表示平均分成2份,最后写分子1表示其中的1份)。
教师请学生用手比划书写书,并追问各个部分所表示的含义?
教师完整叙述并板书: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2份,这样的一份是它的,要求学生自己说同桌互说。
(说明: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几分之一,感悟分数的意义,“平均分”虽很重要,但教者认为在教学中要注意教学目标的完整性,不能为过分强调“平均分”而把整个教学目标搞得支离破碎,此环节就是要让学生在体验中初步建立“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的完整概念。)
师:左半边月饼用表示,右半边月饼用多少表示呢?
生:还是。
教师追问:为什么?
生:(结合刚才展示的图)这半个月饼还是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还是它的。
师;现在这个图形的涂色部分可不可以用表示?为什么?
生:不可以用表示,因为这不是平均分。
教师强调平均分的重要性。
教师请学生用圆片、长方形、绳子折出,边折边说.(限时操作)
生1:把一个圆对折(即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是它的。
生2: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是这个长方形的(长方形上下对折对折图)
师:谁的折法和他不一样?
生3:上展示台演示(长方形左右对折对折图)
师:为什么这样折也能折出呢?
生3:因为这样折也是把这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两份,所以也能折出。
师:还有不同的折法吗?
生4:上台演示。(长方形对角线对折图)
师:绳子是怎么折的?
学生上台边演示边说。
师:刚才折的为什么都可以用表示呢?
生:„„
(二)认识几分之一
师:请看屏幕上的两幅图,图中的涂色部分能用表示吗?
生1:可以。
生2:第二幅图不可以用表示。
师:为什么?
生:图2是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三份,其中的一份应该是它的。(众学生认可,鼓掌)
师:说得真好,会写吗?试一试。
学生尝试。
师:除、之外,你还想到了几分之一?用学具来表示一下你喜欢的几分之一?
学生分小组操作、交流、讨论,各小组推荐代表上台展示。
(学生展示的几分之一中有、、、等)
师:分数和人一样,各部分也有名称,谁能说说?
(学生回答,不完整的教师补充并进行板书。)
三.初步练习,深化认知
1.用分数表示下图中的涂色部分。
2.下面哪个图表示的是?教师请学生用手势判断。
3.估一估,看谁的眼力好。
(说明:《数学课标》将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一个重要的数学目标,每一个学生都应建立一定的数感,“估一估”这一环节充分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最终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数感。)
四.自主探索,比较大小
师:小华和爸爸妈妈一起吃一个西瓜,要吃得一样多,每人应吃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
师:小华是个孝顺的好孩子,他觉得自己人小应该少吃点,就吃,爸爸比妈妈胖,妈妈吃,爸爸就吃,他的想法对吗?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1:分一个西瓜,分的份数人越多每人吃到的就越少。
生2:小华没有学过分数,好心却办了蠢事,吃得比谁都多。
师:那每个人究竟吃到了多少西瓜?(教师请学生表述、、三个分数所表示的意思。)
教师板书:、、师:这三个分数,谁大谁小?
教师板书:>>
师:观察一下,有什么规律?
„„
师:你能用学具折出比大的其它分数吗?(、)
教师请学生动手折,再上台演示。
师:你能说说比小的其它分数吗?
„„
五.开拓创新,促进发展
教师和学生进行撕邮票游戏:
(教师在展示台上平放由7张邮票构成的连票)
师:能撕下这张连票的几分之一?
生:能摘。
师:猜一猜,下面会要你取它的几分之一?
生:
教师追问:摘多少张?
生:一张。
师:这次老师请你取下连票的?
„„
师:现在能取下连票的几分之一?(剩下4张)
生:可以取下连票的、)
师:谁来取?
„„
师:现在剩几张?还能取下连票的几分之一呢?
„„
六.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师: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生:我们认识了分数,知道了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1份就表示几分之一。
师:你觉得要注意些什么?
„„
评析:
1.关注“人”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教学过程应是学生的一种愉悦情绪的体验和积极的情感的体验。根据这一理念,本节课我注重创设问题情境,课一开始用多媒体动画向学生呈现中秋赏月的场景,在此基础上抛出问题,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探索。整节课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快乐的,情绪是愉悦的。
2.本课力求做到师为主导,生为主体,疑是主轴,动为主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学生推向学习的前沿,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体验空间,让学生在质疑、讨论、交流、动手操作中发现并解决问题,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
3.新课标强调: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在整个教学中,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产生主动探究的情感,在学习活动中学生进行了大胆猜想、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讨论概括以及猜猜估估等活动,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发展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在教学的意义时,教师并没有向学生灌输的意义而是让学生动手折纸,学生间交流后概括得出,这也进一步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教得流畅学生学得主动。
4.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努力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者走下讲台与学生一起活动、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阐述自己的观点,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整个课堂充满了人性。
合肥师范附属小学
孔令郑 教学内容: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分数》第一课时(课本第76-78页例
1、例
2、“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4题)教材简析:
《认识几分之一》是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课时。苏教版教材中有关“认识分数(第一课时)”分三个阶段学习:第一阶段在三年级上册认识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的几分之一;第二阶段在三年级下册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第三阶段在五年级下册认识单位“1”,认识分数意义和分数单位。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的基础之上,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习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其中一份的方法。本课时内容不仅为本单元学习几分之几及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奠定知识基础,也为五年级学习分数的意义打下了根基。因此,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在认识分数的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学情分析:
学生从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到认识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是认识分数教学上的一次飞跃,跨度比较大。理解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并不难,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对学生来说就不那么容易了。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说,由于分的是一些具象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他们比较关注表示的个数与总个数的关系,而忽略了表示的份数与平均分的份数的关系,因而教学中,要充分考虑知识逻辑的“序”和学生认知的“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一步一个台阶地“拾级而上”。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分数的含义,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也就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一种关系。
2、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进一步构建分数“几分之一”的实际概念。
3、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难点:学生理解两个及其以上物体占整体的几分之一,能够把个数与份数区别开来。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片 2.学生准备
作业纸、一支水彩笔、1把学生尺、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寻知识起点
1、谈话引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图片。
2、复习: ⑴一个物体的1/2 ⑵一个物体的1/4 ⑶比较:为什么同一块蛋糕中的一份,会用不同的分数?
二、引导探究,构建知识模型
(一)认识一个整体的1/2
1、认识4块蛋糕的1/2 提问:要将4块蛋糕平均分给这2位同学,每人分得这盒蛋糕的几分之几?
提问:你们知道每位同学分得几块蛋糕吗?猜猜看?(4块)追问:这2块蛋糕就是这盒蛋糕的„„? 追问:这里的“2”和“1”分别表示什么?
介绍:我们把刚才分蛋糕的过程画出来,(黑板上贴出4个圆片)用一个圈把这4个蛋糕圈起来看作一个整体,(板书:一个整体)用虚线分隔出平均分的分数,每份都是这些蛋糕的几分之几?
小结:刚才我们是把4块蛋糕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些蛋糕的1/2。
2、认识8块蛋糕的1/2 提问:假如有8块蛋糕,分给2个同学,应该怎么分? 追问:这4块就是其中的几份?这一份是这些蛋糕的„„? 追问:这里的“2”和“1”分别表示什么?
比较:为什么分得蛋糕不一样,每份都能用1/2表示?
延伸:那假如是6块蛋糕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得这些蛋糕的几分之几?10块呢?20块呢?„„
小结:不管蛋糕的块数如何变化,只要将它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这些蛋糕的1/2。
3、认识8块蛋糕的1/4 提问:假如有8块蛋糕,分给4个同学,每人分得这些蛋糕的几分之几?
比较:为何都是8块,每一份却分别用1/2和1/4表示?
4、完成“试一试”
(1)谈话引入,课件出示:“试一试”。
(2)小组合作,师巡视。(3)小组汇报交流。
(二)揭示课题:认识几分之一
(三)小结。
三、巩固练习,深化知识体系
(一)知识竞技场。
1、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填一填,说一说。反馈时,师追问:每份都是1个,为什么分别用1/5和1/6表示?
2、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反馈可以追问:(1)左边两幅图的涂色部分都可以用1/4表示,为什么苹果的1/4是一个,而正方体的1/4是2个;(2)下面两幅图都是把8个正方体平均分,为什么一个每份用1/4表示,另一个每份用1/2表示。
(二)涂色竞技场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在每个图里分一分,并涂色表示它右边的分数。
反馈追问:你为什么这样涂?要突出:把相关的物体平均分成了几份,又把其中的几份涂上了颜色,涂色的这一份是几朵(几个或几只)
(三)游戏竞技场(机动题)18根小棒,拿走其中的几分之一。
四、全课总结,回顾知识脉络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分数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板书设计:
认识几分之一
一个整体
每人分得这块蛋糕的1/2 每人分得这些蛋糕的1/每人分得这块蛋糕的1/4 教学反思:
“认识几分之一”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一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是系统研究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表示其中的一份,学好本课知识,有利于学生对分数的产生和发展有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为下面学习几分之几解决求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是多少个物体的实际问题奠定知识、思维和思想方法基础。
从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到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是认识分数的一次发展。理解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并不难,理解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材中的例题和“想一想”,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感悟把一盘桃平均分成4份和2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1/4和1/2来表示,从而发展对分数的认识。经过施教,我认为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创设情景,让数学与生活相联系。
教学源于丰富的、有趣、现实的日常生活,生活中处处存在与数学相关的知识,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探求新知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通过学生春游的情境,复习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就表示这个物体的几分之一,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有效回馈,旨在调动学生的先前经验,寻找到“把一个物体平均分”到“把一个整体平均分”的认知突破点。强调“平均分”是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进行必要的凸现和强化,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一座互通的桥梁。
2、动手实践,让学生的思维在操作中得到训练。
让学生有个性地学习,必须强调个体的亲历性,即让学生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让学生感受新知完全建立在学生动手操作上,让学生的思维在操作得到训练。
为此课堂上我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丰富的材料:一个蛋糕、四个单个的桃子、一盘桃子(4个)、一盘桃子(6个),围棋子等等,并通过学生三次分桃子,建立了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进而再一次对12个棋子进行操作,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1/
2、1/
3、1/
4、1/
6、1/12不同的几分之一。学生的思维在操作中渐渐成熟,新知在操作中得到内化。
3、在对比中进一步感知几分之一的含义。
“对比”教学是本课的一大特色。课前谈话中让学生比较表示1个物体的1与表示一个整体的“1”的不同,目的是为了渗透“整体1”的概念,为接下来的学习预设一些素材。
《认识几分之一》是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内容,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差异。上完课后,我就这节课的课后感受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本课教学中的成功之处:
1、精心设计是有效课堂的基石。
在本课中我就力求在选材上体现生活性、简单性、实用性、挑战性。在课的一开始,创设郊游中简单的分食品的情景活跃了课堂气氛,很好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很快地进入到新课学习的状态中。知识层面上,从整数的平均分开始,从4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到2瓶水平均分成两份,再到把1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结果是半个。在其中渗透“平均分”的概念,并让学生发现问题(半块月饼用数怎样表示),用以前的知识不能解决,从而导入新课、揭示课题,让学生在平均分中初步感受从自然数到分数产生的价值和意义。课中让学生动手创作几分之一,在亲身经历中建构几分之一的概念,课末找生活中的分数。这样设计就为学生从认识生活中的数到认识数学中的数架起了一座桥梁,即突出了数学建模的的过程,又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我将“分月饼”这一常见的生活现象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不但为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的素材,也隐含了数学知识的生长点,为学生提供了认识几分之一的丰富表象。在认识1/2后让学生折1/2,体会1/2不一样大小,原来是与所分的原来图形的大小有关,再在辨析中自然认识1/4,是平均分成4份吗?用眼睛看行吗?学生说折一折,老师折了,行吗?学生说再折一次,每份是1/4。再动手创作几分之一,理解了几分之一的意义。到课末找生活中分数,学生对几分之一的认识与课前相比应该是发生了质的变化,由一些表面、肤浅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这既是对学生已有知识的大检阅,又是新知识生成点,让学生经历再一次的深刻体验。
2、自主活动是有效课堂的保障。
新课标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也就是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看数学”、“听数学”,更要“做数学”和“数学地思考”,将活动引入课堂,教师作为指导者和参与者,引导学生将活动过程上升为数学概念认识过程。在本堂课中,无论是分蛋糕、折纸、创作几分之一,阅读课本等活动都是学生感兴趣的,他们变被动的操作为主动的探究,如在创作几分之一的活动中,学生是很自然、主动地把自己所想到的分数表示出来,而其中就已蕴涵了他们对几分之一个性化的理解与诠释。开放的空间,自主的展示,使他们学得轻松,思维、行为、情感都达到了三位一体的参与,充分的体验了促进学生形成“终生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的重要作用。
3.在教学重点处、关键处、突破难点处,应该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既直观又形象。
(二)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1、我过高的估计了学生。平时教学让学生说完整的话,如上课开始的分苹果的问题可以用语言完整的叙述,可是到完整地说分数1/2的意义时没有说完整,说明学生对几分之一的意义理解不透切。我代替学生说的多了一点,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个环节没有处理好,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述说理解的几分之一的意义。
2、动手操作时对学生作品的展示不充分,如折1/2,我展示圆形、长方形的,其他形状的没有展示。如折1/4,我只展示了正方形的其中四种情况,其他图形的折法没有挖掘,创造一个几分之一的环节,像1/
5、1/
3、1/16等等都没来得及展示。
3、动手操作充分,但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还比较欠缺。如创造一个分数后,应该让学生之间多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4、教师的语言还不够精练,有待加强。
课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为这堂课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1、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设计矛盾冲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解决矛盾,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概念的辨析。
如在课的导入时,利用“分月饼”游戏,制造了“半个”月饼没办法拍掌的障碍,半个该用什么数表示呢?给学生造成悬念,为探索新知创设了情境,使学生产生了探究新知识的需求。带着这个需求,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学习,主动探究、积极合作、乐于发现和创造,营造出互动教学的气氛。
又如:在课堂上,当学生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时,有一个同学出现了错误,(斜着折,没有平均分),我不是简单地给予判断评价,而是充分利用这个资源,让全班同学讨论。学生经过讨论,更清楚地认识到分数必须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突出了本课的重点。
再如:教学1/4时,当学生出现了多种分法后,教师提出问题:这么多种分法,涂色的那一份为什么都可以用1/4表示呢?一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加深了他们对分数概念的理解辨析能力。
2、重视学生做数学,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实施“新课标”,就是要改变以往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陈旧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感悟,自主解决问题。我在教学中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积极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身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经验,去认识“几分之一”。通过各种实践操作,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知识是自己探究感悟到的,而不是老师教给的。如在教学1/2时,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等活动,形成对“1/2”正确的认识,自主解决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教师的作用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从课堂的学习氛围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3、在生活中找数学,学生概念的学习和实际生活联系,在生活中提升数学概念,这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应用和方法的运用。
本节课我十分重视让学生联系生活,寻找生活中的分数。如课的导入,从中秋节引出“分月饼”游戏,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分数产生的必要。
在运用新知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从教材主题图和身边的事物中去寻找分数。由于主题图所呈现的“游乐场”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学生能很快地找出这里的分数,并主动与同学交流。在汇报时,学生一个个争着说,形成了一个高潮。在最后让学生找生活中的分数时,学生表现非常好,找了很多,把这节课又推向了另一个高潮。甚至有的.学生把概念进行了拓展,如一个学生说“我们小组有7张椅子,每张椅子是其中的1/7”。如果学生不是对分数有了清晰的认识,他能发现这个吗?
4、注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运用迁移、类推的学习方法自己去学习。
教学1/2时,从扶到放,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等活动亲身体验到分数必须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分数概念并掌握一定的数学学习方法。而在后面的教学时,我大胆放手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用学习1/2的方法自己去探究,类推出其他分数的含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运用知识的迁移,类推等数学方法,逐步加深对分数概念的理解与辨析,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获得了提高,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王珺)
教材分析
认识几分之一》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具体实例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初步学会用简单分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学习小数和进一步学习分数做好铺垫。
学生分析;三年级儿童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关键期,抽象思维难度大,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认识几分之一》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分数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为此,我们要借助一些图形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操作,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对熟悉的生活事例和直观图形的探讨和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会读、写几分之一。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三)情感目标
1.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探索、创新意识得到发展。2.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能正确读写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体会只有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才可以用分数表示。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中秋节就要到了,熊大、熊二两个兄弟正在为中秋节做准备呢。第一天,熊大和熊二去超市买了4个苹果,熊二说:“我要吃三个。”熊大说:“不行,我们应该一样多。”每只熊分到了两个苹果。第二天,熊兄俩又一起去超市买食物,这次,它们买到了2瓶蜂蜜,它们每只熊可以分到一瓶蜂蜜。第三天,兄弟俩又一起去超市买食物,只买到了一块大月饼。两只熊呆住了,你看我,我看你,不知所措。应该怎么分呢?于是他们把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只熊分到半块月饼。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一个熟悉的故事情境中经历由整数到分数的过程。】
半块,怎么用数字来表示呢?今天老师特意请来一位新朋友来帮助大家来解决这个难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无疑处生疑”,而后通过解疑感悟分数的含义。】
二、探索交流
1、认识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这一份正好是两份中的几份呀?(一份)对了,瞧:平均分,两份中的一份,这个数就是二分之一。
我们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这其中的每一份都是这个月饼的一半,也就是二分之一,写作(1/2)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演示,加深学生对分数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对1/2的含义的理解和认识。以便更好的突破教学难点。】
2、巩固
把月饼分成2份,这样表示对吗?不对,因为没有把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所以不能用来表示。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分数含义的理解,并让学生们知道平均分是很重要的】
3、分数的写法。
介绍分数线、分子、分母
三、生活中的分数
1、说一说在每个图形中,涂色部分是整体的几分之一?
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实验小学
杨尚来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64-65页例题及“想想做做”。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是建立在学生三年级(上册)已经认识了一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基础上,本课是系统研究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表示其中一份,学好本课知识,有利于学生对分数的产生和发展有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为下面学习几分之几,解决求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是多少个物体的实际问题奠定了基础。教材首先创设小猴分桃的现实情境,根据4只小猴平均分4个桃,提出每只小猴分得这些桃是几分之几的问题。这里是每份1个桃的情况,让学生从分数的角度来研究和认识每份占整体的几分之几,学生通过具体情境的感知,可以利用已有的经验,理解把4个桃看做一个整体,这样的一份也可以用“1/4”来表示。“想一想”把4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在集合图的帮助下,让学生说出每只猴分得“这盘桃”的1/2。通过例题和“想一想”的教学,学生初步体会到把一些物体作为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也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想想做做着重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刚才学习的几分之一的认识,进一步体会、理解几分之一的实际意义。【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分数的含义,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也就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一种关系。
2、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进一步构建分数“几分之一”的实际概念。
3、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知道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表示,并能正确表示出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让学生在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的基础上突破到把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平均分成的每一份由原来的单一的“一块”突破到 由一个或几个物体组成的“一份”。使学生能够把个数与份数的区别开来,能清晰地用数学语言表述几分之一所表示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学生准备】水彩笔一支、桃子图片4个、12根小棒。【教师准备】班班通设备、多媒体课件一套、桃子图片4个。【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班班通出示情境图】
谈话:同学们喜欢春游吗?今天,猴爸爸也带着4只小猴和好吃的桃子上山游玩来了,瞧,他们正在吃桃呢!只有一个桃怎么分才公平呢?(板书:平均分)你知道每只小猴吃了一个桃的的几分之几吗?(板书:1/4)
各部分的名称和含义?(“4”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导入:同学们说得真好,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1/4。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认识分数。(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复习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使学生对已学过的分数勾起回忆,感知平均分在分数中的意义,为下面学习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埋下伏笔,使新旧知识自然衔接。】
二、操作比较,探究新知
1、认识一些物体的1/4。
谈话:小猴们吃了1/4个桃,越吃越想吃,眼睛都盯着猴妈妈的盒子,还要吃。你们猜:猴妈妈肯定会把盒子里的桃子怎么分?„每只小猴可以分到的一份桃子,是这盒桃子的几分之几呢?把自己的想法和同桌小朋友说说,好吗?
提问:看来,盒子还没有打开,我们已经知道了每个小猴可以分到这盒桃子的1/4了。你们是怎么想的呢?
指名汇报:因为把一袋桃子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这袋桃子的1/4。课件出示:盒子里有4个桃子,每个小猴子分到这4个桃的几分之几,是几个桃子呢?
请同桌两个同学用学具桃子图片,分一分,数一数。指名说说自己的想法。
【班班通插入课件演示:刚才分桃的情况。】
教师小结:原来把一盘桃平均分成4份,每份也可以用1/4表示。1/4这个分数中的分母“4”表示什么意思?分子“1”表示什么意思呢?
【设计意图:使学生初步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初步体会分数几分之一也可以表示1个物体。】
2、认识一些物体的1/2。
谈话:吃完桃子小猴们出去玩了,猴妈妈又拿出了4个桃子和猴爸爸平分着吃,那每只猴子可以分到这些桃子的几分之几?
【课件出示:如果把4个桃子,平均分给两只小猴吃,那每只小猴可以分到这些桃子的几分之几?可以分到几个桃?】
给学生一分钟思考,用学具挑子图片分一分,数一数,然后同桌位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组织讨论:分数的分母“2”在这里表示什么?是2个桃还是平均分成了2份?
仔细观察一下刚才两次将这些桃平均分的过程,你有什么发现?讨论,交流。小结:把4个桃子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的份数不同,用来表示其中一份的分数也不同。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感知几分之一的含义,进一步感知几分之一可以是多个物体。】
3、认识一些物体的1/4。
谈话:前面我们把4个桃子看作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如果,猴妈妈采回的盒子里有8个桃。将8个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那每只小猴分得这篮桃的几分之几呢?
如果,盒子里有12个桃,那每只小猴分得这篮桃的几分之几呢? 如果,盒子里的桃再多些,将这篮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篮桃的„„?
仔细观察一下刚才两次将这些桃平均分的过程,你又有什么发现?讨论,交流。小结:它们桃子的个数不同,但是,我们只要将这些桃看作一个整体,它们平均分成的份数一样,用来表示其中的一份的分数也相同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利用班班通和课件生动形象的演示:把一盘桃平均分成若干份,不管每份多少个都占整体的整体的几分之一。“无论每份是多少个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对学生来说,是一个知识点上的跨越,为了让学生顺利地实现这个跨越,我为学生提供合理的台阶,让他们通过观察演示,动手操作,讨论交流来获得具体的感性认识,并且通过引导学生归纳概括,从而抽象出“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无论每份是多少个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几分之一的意义与平均分成的份数有关。】
三、小组合作,内化新知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分桃,得到了四分之一这个分数。大家想不想亲自动手分一分,得到你喜欢的几分之一这样的分数呢?
学生动手操作,将12根小棒平均分,小组合作记录所得的分数,思考为什么会得到不同的分数呢? 教师巡视并进行辅导。
谈话:同学们,刚才通过小组合作得到这些不同的分数,你觉得分数的分母与什么有关?分子1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出:分母就是指平均分成了几份,而分子1是指其中的一份
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就是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学生齐读一遍)
如果说以前我们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得到分数的话,今天我们平均分的对象和以往又有什么不同?这些都是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又进一步认识了分数。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摆出你最喜欢的几分之一的分数的活动,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可以培养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四、应用巩固,拓展延伸
谈话:同学们这节课的表现特别出色,对分数知识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有几个问题,同学们有没有信心解决?
1、填一填。
【班班通电子白板出示教材“想想做做”第1、2两题。】
第1题,学生完成后,指名口答,选择两个填空,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第2题,明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提问:同样是12个小正方体,同样是平均分,为什么左边是四分之一,而右边是三分之一呢?
2、涂一涂。【班班通电子白板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想想做做”第3题。提示:先分一分,再涂一涂,集体点评。讨论图片:这样分对吗?这样涂对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充分的比较,讨论,加上我的概括归纳,学生能更好地感知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有利于形成清晰的表象: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后,不管每份是多少个,每份都是整体的几分之一。】
五、全课总结,体验收获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你能用今天学到的分数知识,在生活中找一找,用“谁是谁的几分之一”说一句话吗?使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分数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仔细观察,用心去感受,你会发现,数学无处不在。
六、板书设计,突出重点
认识几分之一
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就是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教学反思】 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对分数的意义有了初步的理解。学习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是学生对分数的一次新的认知,是对原有分数内涵的一次丰富;但是由于受以往学习经验的影响,学生往往很少会主动将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并认识这些整体,我充分利用班班通设备和多媒体课件,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观察体会,对一些物体所组成的一个整体有了自己的认识。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整体的把握还不到位,需要引导学生对比感知“为什么同样是1/2,分得的结果却相差这么多?”,初步引导学生感受到所分物体的不同,再引导学生谈谈“这些整体还可以是那些物体?”,应该始终围绕体验认识“由一些物体所组成的整体”进行教学,将“整体”观念贯穿课堂始末。
本节课学习中,认识 “由一些物体所组成的整体”是一个重点,用分数表示整体中的某几个物体占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这对学生来说,是认知上的难点;学生往往容易受每份分得的物体的个数和整体个数的影响,为了排除这些物体个数所带来的干扰,在教学中巧妙地应用班班通多媒体辅助,突出了这个重点。比如,在学生极易出错的把1/2理解成2/4的地方,利用班班通电子白板适时插入多媒体课件巧妙地将桃子全部以色块挡住,让学生看不见这些桃子,学生所看到只是被平均分成两份的色块,为学生有效地避免每份分得的物体的个数和整体个数的影响提供了很好的支撑。
从整数到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认知上的突破,为了降低孩子跨越难度,我利用创编故事的形式,利用孙悟空和猪八戒分水果的难题,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理解一人一半就是每人分得西瓜的二分之一。我将重点放在认识二分之一上,让学生充分理解了二分之一的含义后,自己创编生活中的二分之一用在哪里,深入理解分数的含义。最后练习设计也按照梯度原则,先易后难,先基础后综合。从学生课上做题情况来看,基础练习做的很好。
(二)利用动手实践,主动构建数学概念。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构建,而动手操作对学生理解概念本身有着积极的作用。本课中由二分之一迁移到其他分数的学习时,设计折一折画一画的形式创造自己喜欢的分数。过程中,收集学生所有的四分之一作品,提出问题:不同形状为什么都能表示四分之一?通过操作及讨论交流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体会分数的含义,游戏中感悟概念的建构。
针对本节课,整体效果较好,但在细节上把握不足。主要有:
1、学生认识二分之一时,对平均分理解不够,说二分之一含义时学生不会强调平均分。老师在这里引导不到位,应着重强调。
2、教师的倾听不够。对于学生的错误生成应该立即纠正和补充。如,对于分数概念的强化,学生一直都没有说该分数是谁的几分之一。这时教师应做规范示范和引导。
3、个别练习题应该设置再巧妙些,一道题不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理解概念,而是逐步层层递进,让基础扎实的学生感受到思维的变化。
4、教师的评价语言还需加强。教师语言太过单一,容易使学生厌倦,未能激发孩子求知兴趣,教师评价应追求多元化。调控课堂的能力仍有待提高。
编写:凌梅学校审核:黄金凤课题组审核: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P 90页例1-2。
教学目标:1.从现实生活中认识几分之一,并能正确地对几分之一的分数进行大小的比较。
2.为学生提供数学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3.体会分数的产生源于实际生活的需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具准备:不同形状、大小的纸,情景图。
教学过程:
集体研讨
一、复习铺垫。
1.课件出示:
2.完成自学案一第一题。
3.学生独立完成后,读一读,并在小组内说说你们都知道什么?
4.学生讨论汇报。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例1。认识1
(1)老师明确: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块月饼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1
(2)提问:另一份是这块月饼的几分之几?为什么?
(3)学生活动。
同时完成学案自学导航二。第1小题。
(4)汇报自己小组的方法和结果。
(5)请大家说一说,并在小组内说说你们都知道了什么。
(6)老师提问:折出的形状不同,为什么都是它的1
(7)师板书。
2.认识1
4。
(1)自主探究,利用手中的正方形纸表示出它的1
4,在图上标出,并说说自已是怎么样得到1
4的。
个人增删1
(2)完成学案自学导航二。第2小题。
(3)还有其他不同的方法吗?
(4)回顾与反思,突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5)提问:折同的形状不同,为什么都是正方形的1
4呢?
(6)小结。
3.认识
1(1)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这块月饼的几分之几?
(2)小组合作,并说一说。同时完成学案自学导航二。第3小题。
4.认识1
5:完成学案自学导航二。第4小题
5.小结。
三、巩固练习:
完成“做一做”第1题。
四、全课总结:
五、布置作业:
完成数学书练习二十四第3。4题。
板书设计:1„„分子
――„„.分数线读作:三分之一3„„„分母
【《认识几分之一及大小比较》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认识几分之一”教学设计及反思10-17
三年级《认识几分之一》的教学反思09-18
数学《认识几分之一》说课稿06-05
三年级上册数学《几分之一》教学设计11-16
新人教版几分之一教案09-24
数学《认识几时几分》教学反思06-03
《识字1》教学设计之一-教学教案11-11
《台湾蝴蝶甲天下》教学设计之一-教学教案07-09
教育信息化案例之一实验教学管理信息化10-09
教师培训材料之一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