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案设计

2024-07-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案设计(精选8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案设计 篇1

本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篇幅虽短却极具独到艺术魅力。寥寥数笔,写景如绘,行文自然,宛如行云流水,一个“闲”字更是创造了一个豁达超脱的淡远境界,揭示了极其深刻的人生真理,是散文小品中的极品。

本设计旨在以朗读为主线,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引导学生通过了解苏轼的坎坷经历,品读领悟“景语”中的“情语”并与之产生情感共鸣。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积累语言,在各抒己见中升华认识,在知识的积淀和积极的思维中,接受一种人格的影响。构建平中见奇,奇中求实呈现和谐深厚具有跌宕之美的语文课堂。

教学目标:

1.熟练朗读课文,读出文章韵味。

2.掌握重点字词,了解写作背景。

3.欣赏月色美景,领悟作者闲情。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体味写景妙处领悟作者情怀。

教学难点:

“闲”字的深蕴内涵。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请同学们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名句?(学生发言)

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

二、朗读课文

1.范读课文。

2.自由朗读课文,进行朗读指导。

3.指读课文,师生评价朗读情况。

4.齐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

1.借助课下注释,翻译课文,圈划疑难字词。

2.合作解决疑难问题。

3.译句小检测。

四、质疑探究

1.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问题。

2.师生归纳出主要问题,各学习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并选派一代表发言。

3.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进行引导点拨,完成对重点内容的探究。

4.背诵课文。

重点问题预设:

1.“闲人”是什么意思?文中哪些地方透露出作者之“闲”?

(适时简介写作背景。)

2.请为“闲”字组词,并说明理由。看谁组的词最能体现“闲”之内涵,最契合文意。

(引导学生结合文本体味探究,各抒己见。)

3.欣赏写景句。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月色美景。

听读。请一位同学朗读,其它同学边听边想象画面。

美读。读出形象、韵味。

4.“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空明的月色折射出“闲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豁达、坦荡、乐观……

五、拓展

简介黄州对苏轼的重要意义。

此刻,面对着空明的月色、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呢?(学生畅所欲言)

六、结语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案设计 篇2

(1) 诵读:熟读成诵, 读出文章韵味。

(2) 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 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 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熟读成诵, 积累文言字词。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 领悟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课时安排

1. 课时

课型选用

背读课型

教学过程

分为三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读课文, 定背诵目标

第二步:读课文, 找背诵方法

第三步:读课文, 测背诵效果

2.导入语

想请问在座的每一位同学, 在你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过困难和挫折吗?当你陷入困难和挫折时, 你是否感到沮丧、不知所措甚至痛苦呢?有一个人说过 (多媒体展示)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这个人所经历的痛苦比我们更深, 挫折比我们更多 (多媒体展示) :

他频遭贬谪, 一生历贬八州, 身行万里, 走过无数的穷山恶水, 却都如处天堂, 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小人中伤, 朋友背叛, 同道反目, 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 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这多么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啊。他是谁?他就是———苏轼。 (多媒体展示)

(1) 苏轼 (1037~1101) ,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四川眉山人。

(2) 元丰二年 (1079) , 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 随后被流放至湖北黄州

(师语:在黄州, 苏轼写下了大量的诗文, 其中《记承天寺夜游》堪称绝世妙文。今天, 我们随着苏轼去承天寺同赏秋月, 探寻快乐的真谛。请大家放声自由地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

第一步:读课文, 定背诵目标

1. 初读

请同学们放声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 读出停顿, 读好语气。 (多媒体展示)

字音:户 (hù) 遂 (suì) 寝 (qǐn) 藻 (zǎo) 荇 (xìng) 柏 (bǎi)

过渡语:读古文要注意读出停顿来。那么这篇课文的停顿该怎样划分呢?

停顿: (1)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2)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4)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5)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师语:其中, “念”、“盖”、“但”三字的音节要读得拖长一点。同学们试着按这样的停顿自由朗读课文。学生读完之后, 教师:朗读文言文, 要读出文言的味道, 不仅要读准字音, 读出停顿来, 还要读好语气。)

语气: (1) “解衣欲睡”应读出点儿无事可做、无人可聊的无聊感。

(2) “欣然起行”中“欣然”应重读, 读出欣喜之意。

(3)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应读出低沉、缓慢且略带点伤感的语气。

(4)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中“亦”字要重读, 读出一丝惊喜之感, “相与要读出闲适、欣慰之情。

(5)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应带着平和、沉静、深情、赞美的语气读, 其中, “盖”有点欣喜的味道, 注意音节的延长。

(6)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几句要读得深沉含蓄:既有贬谪的悲凉, 失意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还有闲时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师语:请同学们按照提示的语气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2. 学生听读录音

要求:听准读音, 听出停顿和节奏, 听懂作者的感情。

3.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读后师评:不错, 读出文言文的味道了。

4.定标

当堂背诵课文 (多媒体展示)

第二步:读课文, 找背诵方法

过渡语:读书切忌死记硬背, 要讲究背诵的方法。下面我们来找找这篇课文的背诵方法。方法一:看课文译文背诵法。

1.译读课文

同桌讨论, 翻译。

2.要求

利用工具书, 结合注释, 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 译读全文。 (多媒体展示)

重点字词的含义

(1) 欣然:高兴的样子。

(2) 念:思考、想到。

(3) 户:门。

(4) 遂:于是, 就。

(5) 寝:睡。

(6) 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

(7) 盖:原来是。

(8) 但:只, 只是。

翻译重点句子

(1)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

(2) 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的地面, 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

(3)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纵横交错, 原来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4)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

(5)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3. 对照译文, 指导学生背诵

多媒体展示, 师语:请同学们看译文背诵课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那天夜晚, 我脱了衣服正要睡觉, 只见月光照入门内, (我不由得产生夜游的雅兴) , 高兴地动身出门。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 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 于是, (我们) 一起在庭院散步。

庭院的地面, 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 “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 原来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具体做法:学生先自由背诵, 几分钟后可以同桌试着互相抽背。)

方法二:层次法。

课文的结构层次为:叙事——写景——抒情

(1) 全文仅84字, 共三段。请同学们各用一个四字词概括段意。 (学生分析, 多媒体展示)

叙事:寻伴夜游 (乐)

写景:庭中月色 (美)

抒情:月下感叹 (闲)

(2)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写作背景, 帮助学生理解作者之“闲”的深刻含义。 (重在体会作者博大乐观的心境、豁达的人生态度。)

(3) 教师根据文章层次, 指导学生背诵。

(4) 教师小结:背诵的方法还有很多 (多媒体展示) , 如:词语法、字头法、画面法、抄背法、粗细法等, 限于时间关系, 这些方法, 我们留待以后再作详细介绍。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可以自己总结出更多更好的背诵方法。

(5) 第三步:读课文, 测背诵效果。

学生选用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背诵——单独抽背 (3-4 人) ——教师评价 (真不错, 看来同学们很快便掌握了课堂介绍的两种背诵方法, 提高了学习效率) ——全班齐背。

教师总结:经过本节课的学习, 相信同学们今后一定会灵活运用各种背诵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在这里, 教师也希望大家在感受苏轼带给我们的月夜美景的同时, 更要学习作者那种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去迎接灿烂辉煌的明天。最后, 让我们在齐声背诵中结束本课的学习吧!

(多媒体展示家庭作业:行楷默写课文。)

附: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背诵方法

方法一:看课文译文背诵法

方法二:层次法

叙事:寻伴夜游 (乐)

写景:庭中月色 (美)

抒情:月下感叹 (闲)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概括段意,感受记叙、描写、抒情相结合的结构特点。2.研读课文,领悟作者的感慨、感悟和情怀,获得面对挫折的哲理启示。3.美读课文,读出作者的情感及变化,体会意脉的流转自如,内化文情。

【教学重点】

1.领悟作者的感慨、感悟和情怀,获得面对挫折的哲理启示。2.读出作者的情感及变化,体会意脉的流转自如,内化文情。

【教学难点】

1.领悟月景描写之妙,感受千古名句的魅力。2.领悟作者的感悟、感慨和情怀。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2.结合注解,了解文意。

【教学过程】

一.温故:导入课文

1.学生背诵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然后说出蕴含哲理的句子。明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2.学生讲解。明确:人有悲欢离合,就像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不可避免,这样的事,自古以来难以周全。

3.师:作者在思念亲人的痛苦离愁之中,仰望中秋月,顿悟人生理。千百年来,这一名句不知抚慰了多少寂寞的情怀、伤痛的灵魂!

PPT:苏轼,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由于他反对北宋宰相王安石“新法”,被调离出京。元丰二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有职而无权。

师:就在黄州,他写下了《记承天寺夜游》,这是一篇赏月感怀之作,全文仅84个字,却堪称古代散文的神品。那么,这到底是怎样的一次夜游?有何动人之处?我们又能从中获得怎样的启迪?

二.诵读:感受意脉

(一)自由诵读

PPT:

1.看清字形,读准字音;注意容易读错或写错的字。

2.读出节奏,并用“/”标出句中停顿。

3.用“夜游之 ”(填一个字),分别概括每段大意,并指出运用的表达方式。

4.背诵课文,背出节奏

(二)课堂交流

情况预设:1.说出容易读错或写错的字:

怀民亦未寝(qǐn) 藻(zǎo)荇(xìng) 交横(héng) 竹柏(bǎi)

2.学生个别朗读,要求读出节奏;师生共同评价、明确,师生齐读。

3.概括段落大意,指出表达方式:

第一段:夜游之因 记叙

第二段:夜游之景 描写

第三段:夜游之感 抒情

4.自由背诵,集体背诵,背出节奏。

三.研读:领悟文意

(一)自主研读

PPT:

1.“月色入户”应该是常见现象,作者为何就“欣然起行”?

2.如果把原文改为“庭下月光明亮,竹柏之影可见”,那么作者运用的巧妙笔法、描绘的美妙景象、蕴含的真切情感等,就会全部丢失。请先想象作者描写的景象,再通过比较发现原文的某种巧妙笔法,并说出妙在何处。

3.果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吗?作者这样说对抒发其感慨有何作用?

4.试由作者的感慨推想:“闲人”与世人可能会有些什么不同?

5.从本文看苏轼与贬谪中游小石潭的柳宗元,有着怎样不同的情怀?

(二)课堂交流

学生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并结合研读解词译句。

1.析夜游之因:“月色入户”应该是常见现象,作者为何就“欣然起行”?

预设:主要由于作者的孤独寂寞。从课文看,“元丰六年”,暗示谪居黄州已经四年,时间之长。“十月十二日”,比月半早三天,月色入户当为入夜不久,“解衣欲睡”,可见闲无聊赖。“念无与乐者”,身边连一个相与散步的人都没有,足见门庭冷落,孤独寂寞。因而可能觉得月色入户,如访而至,分外亲切,而顿生赏月之情。

教师引导(一):但不是还有张怀民吗?张怀民也是贬到黄州的“闲人”,确实是苏轼的好友,能从文中感受到他的亲密友好吗?

预设:“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于是,就,显得毫无犹豫,想到的就是张怀民。“怀民”,直呼其名,亲切。“怀民亦未寝”,“亦未”,也没有,和自己一样,其中蕴含欣喜之情;“寝”,睡,卧,不仅没有睡,连“卧”都没有,如同心有灵犀。“相与”,相互一起;下文的“如我两人者”,都显得亲密。

教师引导(二):然而,我们又能否从有关张怀民的文字中感受到作者的孤独寂寞呢?

预设:“念无与乐者”,也说明像张怀民这样的朋友毕竟太少。“遂”,还可见没有其它选择,可“与乐者”可能仅有张怀民;“寻”,很有意味,能不能找着并没有把握,可能平时往来也不太多;“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少”也从侧面表达了像张怀民这样的友人实在难得。

2.品夜游之景:

(1)理解句意,想象作者描写的景象。

预设:宁静的夜晚,月光泻满庭院,澄澈透明,竹柏疏影摇曳,亦真亦幻。

(2)交流原文的某种巧妙笔法,并说出妙处。

预设:①比喻,原文“积水空明”,“空明”,清澈透明,以清澈透明的积水比喻月光,使皎洁的月光有了令人想象的形象性。②衬托,原文以“藻荇”的影子衬“水”的清澈透明,再以“水”的清澈透明衬月色的皎洁,两层衬托,更加突出了月色澄澈。③动静,原文“积水空明”,为静景;“藻荇交横”,“交横”,斜横交错,给人以动态的联想,蕴含着竹柏的摇曳之美。④照应,原文“积水”的“积”,紧扣“庭下”,照应上文“步于中庭”,暗示了由中庭看庭下的立体感,更激发人想象月色泻满庭院的澄明景象。⑤悬念,原文比喻连用,似乎院中果真积满了清澈透明的水,而造成悬念,最后以“盖”,原来是,点出所谓“藻荇”,乃竹柏之影,给人恍然大悟之感,也暗示了作者的错觉顿醒,饱含着惊喜之情;这就为下文抒发感慨,做好了铺垫。endprint

3.悟夜游之感:

(1)果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作者这样说对抒发其感慨有何作用?

预设:并非每夜都有明月,每处都有竹柏。作者这样说,强调了美的事物,随时、随处都有,具有普遍性,这就反衬世上能从容流连光景的“闲人”太少,因而作者发出了深深的感慨。

(2)作者与贬谪中游小石潭的柳宗元,有着怎样不同的情怀?

预设:柳宗元赏景中感到的是“凄神寒骨,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内心充满着难以排遣的抑郁、凄凉,而作者顿悟的是,美的事物,随时、随处都有,具有普遍性,而“闲人”恰可从容流连其中,享受美好的生活情趣。这样也就含蓄表达了不因贬官而失意、悲伤的豁达乐观、随缘自适的情怀。

四.美读:内化文情

(一)自主美读

PPT:

1.品读全文,深入品味关键词句中蕴含的情感,并用短线连接词语的形式,表示出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

2.试通过适当的语气、语调和重音等,读出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情感,并体现出作者的情感变化。

(二)课堂交流

1.品味关键词句中蕴含的情感,并读出情感,学生互评,教师引导。

预设:

(1)“夜,解衣欲睡”,蕴含了寂寞、孤独之情。诵读语调平缓,略有低沉。

(2)“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欣然”,高兴。诵读声调上扬,读出轻快、欣喜之情。

(3)“怀民亦未寝”,“亦未”,蕴含欣喜之情,因为怀民似乎与自己心有灵犀。诵读时也要显得轻松明快,“亦”语气适度下沉、延长,“未”,由下沉而适度上扬。

(4)“盖竹柏影也”,“盖”,“原来是”,蕴含了恍然大悟的惊喜之情。诵读语气深长,显出惊叹之情。

“也”,表判断,兼有欣喜、兴奋意味。诵读语气延长,先沉而后扬,显出兴奋之感。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蕴含感慨之情,诵读时突出两个“何”字的反问语气,强化肯定的语意;“但”,“者耳”加重音,适当延长语气;“者”,语气下沉,“耳”,由下沉而适度上扬,读出强烈而肯定的感慨语气。

2.作者情感变化与美读体现:

预设:

(1)作者的情感变化:寂寞——欣喜——惊喜——感慨。

(2)美读体现:把握住每段的关键词句,第一段交代时间句宜平缓,“解衣欲睡”、“念无与乐者”,宜低缓,“欣然起行”、“怀民亦未寝”包含的欣喜之情,宜轻快;第二段一、二句读出宁静、沉浸之感,最后一句读出惊喜、兴奋之情,读出高潮;第三段主要读出感慨的意味深长。

3.美读展示,集体背诵。

师:课文摄取一个短暂生活片段,叙事、写景、抒情巧妙结合,情感变化自然;叙述暗示夜游的背景,交代赏景的缘由,赏景触发了抒情,抒情蕴含了赏景的所感所悟。

五.拓展:提升感悟

1.课内拓展

师:如何面对挫折、失意,甚至不幸,同学们定会从文中有所感悟。假如现在让你劝慰因贬官永州而抑郁凄凉的柳宗元,你会怎么说?

预设:柳宗元先生,您好!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宦海浮沉乃为官者常态;而生活总还有许多的美好,等着我们用豁达的心灵去感受。况且,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定会疲惫不堪,而不幸错过许多美好的生活。所以,请您还是看开一些,乐观一些。

2.课外延伸

师:建议课外阅读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并通过网络等途径查阅相关资料,试着与本文比较思想情怀的异同。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案设计 篇4

二、初读课文:对照注释,小声自由朗读,初步理解文句。正音:阙(quē)叠嶂(zhàng)曦(xī)月 襄(xiāng)陵 沿溯sù))素湍(tuān)绝巘(yǎn)长啸(xiào)属(zhǔ)引 哀转(zhuǎn)

三、研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间停顿。老师于疑难处点拨,或让学生探讨。朗读停顿训练重点:第1自然段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讨论:为什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说明江面狭窄,两岸群峰相连,峭壁对峙,山下只见一线天。)第2自然段至于/夏水矿襄陵 [襄陵:动补短语,漫上丘陵]沿//溯/阻绝 [沿溯:并列短语,上行和下行)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讨论:“沿溯阻绝”,朗读的时候怎样停顿,才能把意思传达得更准确?第3自然段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素湍:偏正短语,雪白的浪花)[回清:动宾短语,回旋着清波]绝巘/多生怪柏清/荣/峻/茂 [清,指水清;荣,指树荣;峻,指山高;茂,指草茂。]讨论:“清荣峻茂”,朗读时该怎样停顿才能准确传达文意?第4自然段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四、畅读全篇。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画面,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妙处。讨论:文中描绘的三峡,与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峡相比,有什么特点?

五、品读课文,体会文章“片言万语”的精炼,音韵的和谐,思路的清晰。讨论:1.全篇只几百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罗列山水草木,清猿怪柏:请举几个具体的例子说明文章语言的精炼:2.本文读起来具有音韵美,琅琅上口。你能发现作者是怎样营造这种效果的吗?找出文章中的对偶句和韵脚。3。第2自然段有一句话:“或王命急宣”,看似可有可无,实则不可缺少。如果缺少了会怎么样?六,熟读成诵: 记承天寺夜游苏 轼 教内容和步骤—、解题激趣: 苏轼是我国古代的大文豪,唐宋散文八大家之—,诗文都有很高的成就。《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官。谪居湖北黄州之时。被贬官意味着在政治生活上遭到很大的挫折。从文章的标题来看,是记叙夜晚到—家寺院游玩的经历:那么我们事先推测,这篇文章会不会描述他游玩时的心情?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下面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我们的推测是否相符。

二、读以入文,先对照注释默读,然后大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中停顿。正音:藻()荇()划分朗读停顿:念/无与为乐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文横盖/竹柏影也提示:要根据句子的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

三、翻译理解。通过翻译课文,深入理解文意。注意下列文句的翻译:欣然:高兴地 逐:于是 盖:原来是 但:只是 相与:一起无与为乐者: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

四、分析鉴赏。全文廖廖84字,记叙的是一个细小的生活片断。但仔细品味,并不平淡,朴素的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月色皎洁,空灵。)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月色人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这句话的理解要考虑到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闲”是相对“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有闲赏月的欣喜,这使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哲学。正因如此,作者笔下的月夜才会那样空灵,皎洁。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使得文章富有感染力。)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5

1、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并背诵课文,十七 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2、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教学设想:

(1)预习要求:1、自读课文,看注释,查工具书,正音正字,顺畅诵读。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写作次文时的处境。

(2)教法学法:1、注重诵读教学。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逐渐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疏通文意,同学间展开讨论、解释疑难,教师作必要的点拨和适当的讲解,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时安排:一课时

(4)准备教具: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流程:

一、导语设计,走近苏轼。

宋代有个大诗人叫苏轼,你们可曾读过他的诗文?我们在七年级上学期曾学过他的一首词,叫《浣溪沙》。哪位同学还能背诵?(指名背诵这首词)这位大文豪才华横溢,但他的命运却不太好。他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其心情可想而知。但他善于自我解脱,与友人张怀民一起夜游承天寺。承天寺的月色在他的笔下,显得澄澈透明,如诗如画。现在让我们与这位大诗人共同夜游承天寺吧!(板书课题作者)

二、展示学习目标(投影)

三、整体感知课文,疏通文章内容

(一)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自读课文,看注释,查工具书,互相解决疑难。

2、听录音:听清生字读音及难读句的节奏,标注在书上。

3、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文章。

4、组织学生朗读:指名读、分组读、集体读。

(二)掌握重点实词的意义,读懂课文。

1、学生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并口头翻译课文。

2、划出疑难字词,准备交流。

3、组织交流:先小组交流,共同讨论,后全班交流解疑。

4、学生当堂笔译。

四、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出示投影:

1、文章最后一句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你认为这句话写出

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2、作者在文章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哪些词语可以表现出来?

a.学生思考、讨论,解决疑难。(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b.教师结合进行板书。

c.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散文。这篇短文不足百字,却脍炙人口,堪称古代小品文中的杰作。文章通过记事、写景、抒情,以极精练的语言,创造出一种诗一样的艺术境界,表现出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给人以美感和熏陶。请同学们课下反复诵读,深入领会本文语言运用的妙处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并理解作者心境的?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6

1、诵读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和写景语句。

2、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乐”,获得阅读的快乐。

【教学难点】“闲人”句中蕴含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林语堂先生说“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猜一猜他是谁?

对,他就是多才多艺的苏轼、苏东坡。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他在黄州写的一篇游记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

二、识其人。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题目中提到的“承天寺”。

1、解题——承天寺。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2、作者简介。

下面我们共同来回顾苏轼的相关资料。比比看谁掌握的好。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这样来评价:“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法国《世界报》这样评价他,“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这样一位俯仰无愧于天地,领略无限江山风月的风流人物是在怎样的境遇下写下这篇文章的?让我们了解一下本文背景。

三、品苏轼小品。

1、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为被人指出用诗歌来诽谤新法,其政敌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审讯历时五个月,在多方营救下,加之神宗皇帝怜惜其才,苏轼幸而死里逃生,被贬往黄州,充黄州团练副使(宋代闲散不管事的官职),但不准擅离该地,并无权签署公文,没有薪俸。他租数十亩荒地经营,筑水坝,建鱼池,移树苗,种植稻麦和蔬菜,并在坡边自筑茅屋,号“东坡居士”。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二人即他和张怀民的深厚友谊和无限感慨。

2、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找生字、读准音

(2)看断句、品节奏播放《高山流水》,品味古典意境。

3.看注释、通文意

4.测一测,你记住了吗?

5.试一试,你能行。翻译下列句子:

6.全文译文:

四、与苏轼对话。

1、第一段阅读过程中你读出了哪些信息?产生了哪些困惑?

资料链接一: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有时游乐于山水间,咏唱江山,感怀英雄,抒发郁闷心情。

资料链接二:政治上失意的苏轼

苏轼政治上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苏轼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因讥讽朝政被贬任杭州通判;历徙湖州、黄州、常州。哲宗嗣位,召至京师,任中枢舍人、礼部尚书。后又与司马光面争新法“不可尽改”而出知杭州。后又因哲宗亲政启用新党,他又被一贬再贬,直至贬到海南,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他北返时在常州逝世。

资料链接三:

张怀民:名梦得,清河人,他于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初到时寓居在承天寺。曾筑亭于住院所之旁,在那里可以纵览江山的胜概,苏轼名之为“快哉亭”,并写了一首《水调歌头》词赠他,词中有“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名句。苏轼之弟苏辙也为他写了一篇《黄州快哉亭记》,文章中说张怀民虽然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他心地坦然,不把迁谪放在心上,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一位有过人的自制力和性格倔强的人。

共同赏月的人应当是志同道合之人,有着高雅志趣,浩然正气,心胸坦荡的人。世上那些庸俗势利之徒,是不配来与自己共同赏月的。作者只寻张怀民,一方面表明他志趣高雅,而世上庸俗之人太多,少有志同道合者;另一方面也暗示其处境,无人敢与之交往。

五、与苏轼共赏月色

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全班齐背诵读。

承天寺庭院之中真的有这样一汪水塘吗?没有。你从哪一个关键词得出的结论?那么这里主要采用的是什么写法?比喻

将月色比作积水,将竹柏比作藻荇,突出怎样的特点?空明交横

此外还采用了怎样的写法呢?从描写的角度来看采用的是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从景物的状态来看是动静结合的手法。从而进一步突出怎样的特点?

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

苏轼《水调歌头》中也曾有非常经典的描写月光的句子,你还记得吗?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小结:《水调歌头》句,用拟人的手法把月光拟人化,使其有了人的性情,真切感人;善解人意,辗转陪伴无眠之人。

本文写月而不见月,以“积水”“月色”,用水的“空明”展现月的“皎洁”“空明”;仅此还不够,又以“藻荇”衬托水的真切,烘托月光。动静结合,如此层层设喻,别出心裁,将这清美的月光写到了极致。

难道承天寺的院子里只有竹子柏树,就没有其他植物吗?

苏轼《于潜僧绿筠轩》中有这样的句子: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苏轼很喜欢竹子,宁肯不吃肉也要有竹子作伴。对居住环境都有相当高雅的品味,这是对竹的高度评价,自古就有梅,竹,菊,兰岁寒四友。把这些植物人性化了,而竹是代表着超凡脱俗,清新高雅。居住的地方必须有竹子生长,哪怕那里离闹市太远而没有肉吃;没肉吃充其量叫人缺少点力气,而没有竹子的居所就会令人落入俗人之列。由此细节也可见作者的人生的追求。

六、觅苏轼知音。

过渡: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在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参考语句分析。

小组讨论。

你认为“闲人”是指什么样的人?“闲人”指谁?为何自称“闲人”?

“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明确:

1、贬谪的悲凉:一个“闲”字,反映了作者当时身为“闲”官的现实,有一种惆怅、悲哀之意;

2、赏月的欣喜:天下不乏良辰美景,闲适自得得以赏此美景;

3、人生的感慨:作者对世人忙碌于名利而辜负了美景的慨叹,

4、漫步的悠闲:自己安闲自适,能够安然赏此美景;

作者品过人生百味,抒发无尽的人生慨叹,最终淡然处之。

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他渐渐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苏轼《临皋闲题》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苏轼《西江月》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已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苏轼《临江仙》

这就是苏轼苏东坡:

他率性自然,敢于袒露真性情;他诗意面对逆境、智慧面对得失;他超然于世俗名利、拥有空明自的心灵;他始终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身在俗世却能发现别人即便在天堂也无法感到的美……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的一生!

让我们背熟全文,用一生去慢慢体会他那如汩汩清泉流泻而出的美妙情感,那如空明月色倾泻而下的快乐!

请用现代汉语描绘此句所呈现出的画面,以此指导学生如何使描写形象生动。写法要点:

1、恰当的修饰语;2、准确的修辞手法;3、适时的联想与想像;4、作者的主观感受等。

参考示例:

浅谈《记承天寺夜游》的美 篇7

一、语言美

一个完整的故事竟是用八十多个字表现出来的, 语言含蓄精美。比如:“怀民亦未寝”的“亦”, 显出了两个被贬谪的人, 是心灵相通、志同道合的朋友。“月色入户”的“入”字, 用拟人手法给人以动感,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给一个寂寞的人、失意的人一种温暖的感觉。“盖竹柏影”的“盖”给人一种沉浸月色美景之中然后恍然大悟之感, 更增添了韵味。

二、结构美

文章只有一个段落, 但可以有几种划分方法, 显出了灵动之美。除了苏教版的三分法之外, 还可分叙事和议论抒情两层。亦可分四层:事情的起因是起;发展是承;笔锋一转, 一个特写镜头是转;合, 用抒情议论托起全文, 收束全文。原本一段竟有这些结构的变化, 美妙。

三、月色美

描写月色的特写镜头美而不露痕迹。“积水空明”, 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 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 动而愈见其静。“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 “藻、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来烘托。两句之间, 有正写侧写之分, 收点染并用之妙, 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而静谧的境界。

四、“闲人”美

“闲人”的意味美妙。书上注释“闲人”是“清闲的人”, 难道是“没什么事做的人”吗?其实在黄州他要开荒种地, 要种黄麻桑树, 还要造房子, 为糊口奔忙。可见这里的“闲人”不是“没事做”的意思。“闲人”可理解为“有闲情雅致”的人。冬夜看月, 是雅兴;所见之景是雅景;同游之人是品格清高超逸的雅人。苏轼“闭门书史丛, 少有凌云志”, 他才华横溢, 有济世之志, 无施展之处, 闲人也道尽了这种抑郁不得志的精神遭遇。可见闲的雅致凄美。

五、情感美

文章还美在情感的波澜。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 于是“欣然起行”, 月光难得, 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 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 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诗人在漫步中领略月光的美好, 在漫步中思索人生的哲理。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鄙弃人世的喧扰, 爱在清寂中追求心灵的宁静和纯洁的境界。两人漫步中庭, 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 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 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都蕴涵其中。

六、人格美

黄州塑造了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观。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 他豪迈地说“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返, 他乐观地说“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面对自然界的风雨, 他从容地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的设置 篇8

《记承天寺夜游》寥寥百字,就把夜游的时间地点、同游者、周围环境交代清楚,还抒发了作者特殊的情感。学生学完此课,既能领略秀丽的景色,又能感受作者真切的情感。因此,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显得尤为重要。

目标一:诵读夜游之情,读出韵味。

《记承天寺夜游》中的这一份情感该如何把握呢?唯有把反复诵读作为教学目标,方能解得其中味道。阅读,不仅仅是诵读文字,更是融入真情,加入理解。采用教师范读、全班读、小组读、个人读等形式,感受作品的韵味,鼓励学生在读中有所悟,有所得。

当作者“解衣欲睡”时,这是一个寻常的夜晚,阅读语气较为平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就要读出发现的兴致盎然和出行的迫不及待。到“念无与乐者”时,转为怅然,语调随即低落。忽然想到好友张怀民,“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带着一丝期盼。等到发现“怀民亦未寝”,就要读出“心有灵犀”的窃喜和欣慰。进而有了“相与步于中庭”的默契、温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阅读月下散步赏景部分应是一种享受,一种陶醉。毕竟身处贬谪,“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既要读出不得志的悲凉,仕途失意的落寞,也要读出自适的坦然。学生根据理解,诵读再诵读,就能从文中读出深意。教师的相机阅读非常重要,学生会被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感染,能迅速融入文本,沉浸于文本的深邃意境,激发学生的阅读潜能。

目标二:感受月色之美,掌握方法。

诵读之余,教师引领学生学习写景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方法,懂得更好地描写叙事抒情。我们一起追寻作者行踪:屋内“解衣欲睡”,步出屋舍“欣然起行”,“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这一路走来,心情起伏变化,感触良多。

“月色入户”是月色不忍看到作者孤单寂寞,就悄悄进入屋子,巧妙运用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月色的多情,善解人意,给失意之人带来温暖。“庭下如积水空明”,把月光比作积水,取其相似点“空明”,营造出一个空透明澈的氛围。“藻荇交横”,庭院里哪来的水草?原来是竹柏的倒影。作者进一步想象,月光下的竹柏倒影不就像水草吗?新奇的比喻给人错觉的美感,似乎在湖畔赏月,使我们不知不觉进入迷离的境界。

行文至最后,作者发出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运用反问,追问哪里没有月色?哪里没有松柏?唯苏轼和友人张怀民能够用心体悟。再次浏览全文,作者以行踪为线索,综合使用拟人、比喻和反问等修辞方法,借用丰富的想象,虚实结合,让学生既感受了月夜的美景,又学到了写景抒情的方法。

目标三:品味心境之闲,解读主题。

解读主题,要引导学生了解写作背景,从而明了作者的复杂心境。写作本文时,作者被贬谪已有四年了。“乌台诗案”让苏轼死里逃生,凄凉孤寂。他在黄州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写下这篇短文,真实记录了自己生活的一个片段。解读本文主题,就要细细品味人物的心境之“闲”,这也是教学本文的目标之一。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闲”颇有深意,入“夜”即“解衣欲睡”,无杂事扰之;“月色入户”即“欣然起行”,可率性为之;与怀民“相与步于中庭”,细赏“竹柏影”,能尽情赏之。此情此景让苏轼不由自主地抒发了胸臆,被贬后的惆怅,与友人同赏月的愉悦,自我调侃的豁达。

作者被贬期间,没有公务缠身,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最终发出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他有远大的抱负,有执着的追求,但是被一贬再贬。“吾两人”是“闲人”,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几多欣喜,几多凄凉,几多豁达……作者虽被贬但依然保持达观的心境,使文章更富感染力。把握这些,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记承天寺夜游》的深刻内涵源于夜游之情、月色之美、心境之闲,如同行云流水,于无形中见技巧。夜晚的皎洁明月激起作者游兴,故而前往寻友,触景动情,记下此景此情,既自然亲切,又发人深思,意蕴丰富,达到“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纯”的臻境,文章读来隽永绵长。

上一篇:第二批先进性教育学习动员阶段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新闻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