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罗兰名言

2024-07-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罗曼罗兰名言(共11篇)

罗曼罗兰名言 篇1

1、不要为过去的时间叹息!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最好的办法是向前看,不要回头。

2、先相信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

3、前途是属于那些一旦决定之后,就不屈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

4人生的钟摆永远在两极中摆晃,幸福也是其中一极;要使钟摆停止在它的一极上,只能把钟摆折断。

5、属于人民的人为了爱国的理想而死去,他们牺牲了自己。可是派他们去牺牲的人却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活着。结果利益比理想的寿命更长。

6、必须自己和自己搏斗,才能够征服自己。

7、人生是一场无休无歇无情的战斗,凡是要做个够得上称为人的人,都得时时刻刻向无形的敌人作战。本能中那些致人死命的力量,乱人心意的欲望,暧昧的念头,使你堕落使你自行毁灭的念头,都是这一类的顽敌。类别:人生

8、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能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

9、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是青年人。

10、让整个一生都在追求中度过吧。那么在这一生中必定会有许许多多美好的时刻。

11、青年力量所表现的本能是反对另外的青年力量或者有选择地和他们结合。因为各种思想都具有吸引力。它们先是犹疑探索尝试在两三个目标间徘徊,然后作出决断,并互相选择朋友。类别:思想

12、怯懦的人,会把朋友送给刽子手。

13、不是我要关心政治,而是政治总在关心我。

14、扼杀思想的人,是最大的谋杀犯。

15、人致力于一个目标。一种观念……是人在生活过程中追求完整之需要的一种表现。

16、人生所有的欢乐是创造的欢乐:爱情天才行动全靠创造这一团烈火进射出来的。

17、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他报际遇。如果你喜欢保持你的性格,那么,你就无权拒绝你的际遇。

18、花时间精力去凿许多浅井还不如花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

19、一个人年轻的时候需要有个幻象,觉得自己参预着人间伟大的活动,在那里革新世界,他的感官会跟着宇宙所有的气息而震动,觉得那么自由,那么轻松。他还没有家室之累,一无所有,无所惧。因为一无所有,所以能慷慨地舍弃一切。

20、真正的幸福就是:成为完全客观,从而体现自己的抱负。

21、对于工作的严肃态度,高度的正直,形成了自由和秩序之间的平衡。

22、世上惟有一个真理:便是忠实于人生,并且热爱人生。类别:科学

23、柔和的态度对于一颗被人轻蔑的心的确是很大的安慰。类别:友谊

24、我们称呼的英雄人物不是那些以思想或力量得胜的人。我所称呼的英雄人物仅仅是那些有高尚德行的人。类别:思想

25、人们宣扬的一切道德家庭的道德,社会的道德,只有失掉了利己主义才是美好的,只有在为了过分人道的亲爱者——好儿女或好配偶——而牺牲了自己神圣的思想时才是美好的!

26、你失掉的东西越多,你就越富有:因为心灵会创造你所缺少的东西。

27、生命很快就过去了,一个时机从不会出现两次。必须当机立断,不然就永远别要。

28、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

29、严厉的话像烧红的铁,深深地打下烙印。

30、柔和的态度对于一颗被人轻蔑的心的确是很大的安慰。

31、怀疑与信仰,两者都是必需的。怀疑能把昨天的信仰摧毁,替明天的信仰开路。

32、人生是艰苦的。对不甘于平庸凡俗的人那是一场无日无夜的斗争,往往是悲惨的、没有光华的、没有幸福的,在孤独与静寂中展开的斗争。……他们只

能依靠自己,可是有时连最强的人都不免于在苦难中蹉跎。类别:人生

33、你们这些生在今日的人,你们这些青年,现在要轮到你们了!踏在我们的身体上面向前吧。但愿你们比我们更伟大,更幸福。类别:青春

34、一个人要帮助弱者,应当自己成为强者,而不是和他们一样变成弱者。

35、通过自己的努力即使知道一半真理,也比人云亦云地知道全部真理要好得多。

36、有一名声而不被了解比没有名声更难堪

37、生活最沉重的负担不是工作,而是无聊。

38、智慧、友爱,这是照亮我们的黑夜唯一的光亮。

39、人生是一场无休、无歇、无情的战斗,凡是要做个够得上称为人的人,都得时时向无形的敌人作战。类别:人生

40、大半的人在二十岁或三十岁上就死了:一过这个年龄,他们只变了自己的影子;以后的生命不过是用来模仿自己,把以前真正有人味儿的时代所说的,所做的,所想的,所喜欢的,一天天的重复,而且重复的方式越来越机械,越来越脱腔走板。

41、对等工作的严肃态度,高度的正直,形成了自由和秩序之间的平衡。

42、对于成功,99%的努力和1%的天才是不够的!还必须有200%的品德做保证。

43、我是我自己痛苦的主。

44、智慧、友爱,这是照亮我们的黑夜的惟一光亮。

45、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

罗曼罗兰名言 篇2

20世纪初, 罗曼·罗兰的创作进入一个崭新阶段。为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 他连续写下了《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和《托尔斯泰传》, 统称《名人传》。这三位伟人都是他心目中的英雄, 他以如椽巨笔叙述了他们苦难坎坷的一生, 赞美他们高尚的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贝多芬传》被作者称为长篇巨著《约翰·克里斯朵夫》的副产品, 两者都是以音乐家为作品主人公的。正如罗曼·罗兰自己所说, 克里斯朵夫的家庭以及童年少年的经历, 基本上是以贝多芬为原型的;克里斯多夫一生战斗不止的精神, 也是贝多芬人格的写照。可以说, 《贝多芬传》是《约翰·克里斯朵夫》的序曲。

罗曼·罗兰写作《贝多芬传》有两个目的:其一, 在1902年他精神上非常失望苦闷时, 逃出巴黎来到贝多芬的家乡波恩, 贝多芬的精神和音乐使他恢复了力量, 他写作这本小册子作为对贝多芬的感谢;其二, 他也希望这本书能够给当时法国几百万生灵带来光明和希望。正如他所说:

“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快乐和痛苦, 愿望和梦想已经成为我肉中的肉, 骨中的骨。”

“我们周围的空气多么沉重。老大的欧罗巴在恶法与腐败的气氛中昏迷不醒。鄙俗的物质主义思想, 阻挠着政府与个人的行动。社会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窒息而死, 人类喘不过气来——打开窗子吧!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

罗曼·罗兰所说的“英雄们”是指心灵伟大的人而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他在贝多芬身上发现的“英雄气息”, 是贝多芬伟大的人格, 在肉体和心灵的双重痛苦重压下仍然不屈不挠不向命运妥协的斗争精神, 以及巨大的创造力和严格的道德标准。

罗曼·罗兰最后这样总结贝多芬的一生:“一个不幸的人, 贫穷、残废、孤独, 由痛苦造成的人, 世界不给他欢乐, 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 好似他用那句豪语来说明的——那是可以总结他一生, 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的:‘用痛苦换来的欢乐。’”

《贝多芬传》的发表引起了社会的注意, 罗曼·罗兰从此产生了一个写一系列“英雄传记”的计划。8年之后他出版了《米开朗基罗传》。在作者笔下, 主人公米开朗琪罗是一个极其矛盾的悲剧人物, 他有英雄化了的天才, 在艺术上无与伦比, 他以无穷的精力永远追求艺术尽善尽美;但是他的意志却不是英雄式的, 他的精神软弱无力, 只能挣扎而没有力量奋斗。他有非基督教的反抗性, 又有基督教的顺从和妥协。

他是天才的工具和牺牲品, 除了夜以继日地工作, 别的什么也不知道。他想雕刻一座山峰, 就会耗费几年时间到石场去选石块, 建造运石的大路。总之, 他要独立完成每一部艺术作品的全部创作过程;他十分富有, 但却没有时间吃饭睡觉。他生活简朴到常人无法想象, 夜晚同三个助手挤在一张床上, 屡次身患重病但不请医生诊治;过度的疲劳、自我、自闭, 使他陷入精神的迷乱状态, 对敌人、朋友、亲人都产生猜疑, 变得极其孤独。在艺术和政治上、在行动和思想上, 他都优柔寡断, 谨小慎微。他对自己的懦弱深感羞耻到了自厌自弃的地步。他的一生没有一天是快乐的, 几十年的辛勤劳动并不能实现自己所定计划的万分之一。他没有家室, 被亲戚花光了财产却得不到一丝温暖关怀, 88岁死于贫病孤独之中, 死前一周还整天站着工作。

《米开朗基罗传》虽然没有《贝多芬传》那样影响巨大, 但在写作手法上却更显成熟。它不但叙述了米开朗琪罗的生平, 而且用自己的哲学思想对此进行解释, 表达了对英雄主义的诗意崇拜与热爱。

《托尔斯泰传》是罗曼·罗兰的第三部名人传记。罗曼·罗兰在19世纪80年代就阅读过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等作品。他非常尊敬托尔斯泰, 同托尔斯泰通过信, 将托尔斯泰看作老师和世界的“精神权威”。19 10年托尔斯泰逝世以后, 罗曼·罗兰应《巴黎评论》的约请, 创作了这部传记。

罗曼·罗兰认为, 伟大的思想反叛者卢梭对自然的爱慕、极端的独立性、对《圣经》和基督教道德的崇拜, 都预告了托尔斯泰的降临。卢梭与托尔斯泰, 他们都同世界做斗争。不同的是, 托尔斯泰比卢梭更具有纯粹的基督教灵魂, 在他人生后30年中, 灵魂里充满了真理与爱这两种力量的搏斗。在他成熟期的作品里, 爱是真理的火焰;在他晚年的作品里, 爱是一种从高处射下的光明, 一道神恩普照、烛照人生的光彩, 但是又不复与人生融合。在日常生活中, 托尔斯泰也有这种矛盾, 而且表现得更激烈。他知道爱所赋予他的任务, 但却做不到在行动上与思想保持一致。他不尊奉上帝生活, 而是按照世俗生活。对于爱, 他无法把握和辨别究竟是家庭之爱还是全人类之爱,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天还在这两者之间彷徨, 找不到解决的办法。在临终弥留之际, 他哭泣着, 不是为了自己, 而是为了不幸的人们。他在哭声中留下了最后的话:“大地上千百万的生灵在受苦, 你们大家为什么在这里只照顾一个列夫·托尔斯泰?”

尽管托尔斯泰有种种矛盾和弱点, 罗曼·罗兰仍把他列为英雄, 因为他的博爱精神。罗曼·罗兰认为, 托尔斯泰不是那种艺术与智慧宝座上的大师和天才, 相反, 他是“我们的弟兄”。

访问罗曼.罗兰的故乡 篇3

今年5月23日至26日,我和姐姐守和一起访问了伟大作家罗曼·罗兰的故乡——法国中部的克拉姆西(CLAMECY)市。克拉姆西是一座风景秀丽、宁静而舒适的小市镇,位于连接塞纳河与卢瓦河的运河边上。罗兰的作品里常常描写这里迷人的风光。

这次访问的缘起,是因为我们的父亲阎宗临青年时代与罗曼·罗兰有过一段特殊的际遇。父亲1904年出生于山西省五台县一个山村的普通农民家庭,1924年中学毕业后来到北京,由于爱好文学,在《国风报社》做校对时,加入了文学社团“狂飙社”,并在高长虹的带领下多次拜访鲁迅。1925年,父亲赴法勤工俭学,从1929年至1937年在瑞士伏利堡大学学习,获得期间与罗兰有过长达七年的断断续续的接触,受到罗兰的帮助和关爱。父亲曾经在罗兰的指导下,翻译过他的《米开朗琪罗传》,罗兰为这个译本写了序言。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父亲与母亲梁佩云一道匆匆回国,共赴国难。行前将书籍资料装成五大箱,寄往上海。由于“8·13”日军炮击闸北一带,运往上海的图书资料全部毁于战火,其中包括《米开朗琪罗传》的译稿和序言。回国后,父亲先后在广西大学、桂林师范学院、无锡国专、中山大学等高校教授世界史;解放后,回到山西大学任教,直至1978年10月逝世。

父亲为人善良、平和、低调,是一个很少谈自己过去的人,所以在“文革”之前,我只知道父亲见过鲁迅,并不知道他在鲁迅和罗兰这两位東西方的文化巨人之间起过一点桥梁作用。1972年,山西大学中文系的工农兵学员办了一个名为《山花》的铅印刊物,纪念鲁迅逝世36周年,向父亲约稿,父亲写了一篇简短的《回忆鲁迅先生》,主要是写1924年冬天一次他去看望鲁迅的情况。当时,鲁迅住在宫门口西三条21号。谈话中,父亲问鲁迅,青年应该读什么书。“问后,他抬起头来,沉默好久,说:‘除线装书和印度书外,都可读。不过在平时,我没有留心过。’”鲁迅要读外国书的思想,对父亲后来出国勤工俭学是有触动的。

这篇回忆文章写得很简略,和《鲁迅全集》第十四卷《日记》的记载相比就可以看出来。据《日记》所记,父亲曾多次去鲁迅那里,父亲出国后和鲁迅也有联系,1926年8月17日鲁迅还给他寄过书。父亲的这篇回忆文章略去了许多具体的人和事,只写了极简单的经过和主要的思想。我想,这和父亲一贯的不愿多谈自己的处世原则有关,也和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关。可惜的是,我也没有私下问过他有关的情况,现在回想起来,已经后悔莫及了。

1964年8月,鲁迅夫人许广平以人大代表身份到太原视察工作,父亲到宾馆看望她,他们当年在北京就认识。父亲谈及在瑞士留学期间与罗曼·罗兰的交往,以及罗兰对鲁迅先生著作的评论,许广平希望父亲写点这方面的文章,并且签名赠送给父亲她写的《鲁迅回忆录》。父亲去世后,我在他的笔记本上发现了题为《回忆罗曼·罗兰谈鲁迅》的草稿,写得也很简略,大概一千字左右(《晋阳学刊》1981年第5期)。其中写到见罗兰的情况,以及罗兰曾对父亲说:“前几年,敬隐渔先生将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译为法文,我才开始接触到现代的中国。鲁迅的阿Q是生动感人的形象。阿Q苦痛的脸,深刻的留在我心上。可惜许多欧洲人是不会理解阿Q的,当然,更不会理解鲁迅创造阿Q的心。我很想念中国,但恐怕我也不会去中国了。”这些话,表达了罗兰对鲁迅的敬重和对中国的向往。父亲与罗兰交往的详情,我并不清楚,也没有问过,一直以为不过是一次慕名的拜访。所幸父亲曾和姐姐守和谈起过这方面的情况。我才知道,父亲与罗兰交往的情况远比这篇短文中的内容丰富得多。

姐姐在1971年因胸部大手术后,回到父母身边养病。当时父亲精神状态不好,很痛苦。母亲要她多陪父亲散步聊天,多聊一些愉快的往事,这是让父亲从不愉快的现实中解脱出来的好方法。在许多往事中,父亲和罗曼·罗兰的际遇给姐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姐姐是一名生物化学工作者,1966年北京大学生物系研究生毕业。1984年到欧洲,1988年得到博士学位后留在比利时新鲁汶大学工作。退休后,她开始撰写自己的回忆录(阎守和:《培养爱子成才的苦乐年华一一三代人留欧际遇》,中国华侨出版社2009年版),其中记述了父亲讲的这一段珍贵的经历。

据父亲说,罗兰1922-1940年住在瑞士西南部“西劳故宫”附近的新村,这里邻近法国,离伏利堡市也不远,坐火车只有一个小时的路程。所以,罗兰委托伏利堡天主教大学推荐一位能为他讲《阿Q正传》并回答提问的人,父亲很幸运地被大学推荐去做这一工作。

父亲是1929年11月下旬,一个阳光灿烂的星期六早上到罗兰那里的。罗兰仔细询问了父亲的经历,当他知道父亲见过鲁迅,感到非常惊喜。他不敢想象竟然会有如此好的运气,找到一个来自鲁迅身边的年轻人,于是当即决定录用父亲,并讲了工作要求和报酬。第一次工作,仅《阿Q正传》这个题目罗兰就提了许多问题:如为什么鲁迅给他的小说主人取名阿Q?中国人取名的原则与西方人有什么不同?为什么题目要用“正传”?阿Q表达了中国社会什么样的伦理道德?父亲都照自己的理解做了细致的回答。以后,罗兰还对这篇小说的内容和父亲讨论多次。在结束了《阿Q正传》的工作后,父亲在罗兰的指导下,用两年多的时间,翻译了他的《米开朗琪罗传》。罗兰还赠送给父亲一张他和甘地会面的照片。父亲在这张照片的背面记下得到照片的时间是1932年,还有一行法文记录“甘地与史拉德小姐在罗曼·罗兰的沙龙”。这张照片一直为父亲珍藏,至今犹存。

关于父亲与罗兰交往的情况,姐姐还写了一篇回忆文章《一位罗曼·罗兰教导过的中国留学生——记我父亲1929——1937留学瑞士伏利堡天主教大学》(《鲁迅研究月刊》2010年第9期)。当法国罗曼·罗兰学会主席马丁娜(Martine)看到这篇文章的法文文稿后,很快给姐姐回信说:“Jacgues Leomy先生来了,你请他转给罗兰协会的那篇非常感人的文章,我会负责转给那些有可能知道你父亲和罗兰友谊的专家教授。”在回信的同时,马丁娜还寄给姐姐罗兰学会的会刊,热情邀请姐姐参加学会的年会。

马丁娜将姐姐的文章转给了巴塞尔大学教授梅兰博士(Jean-Pierre MEYLAN),梅兰博士是专门研究罗兰在瑞士期间的专家,他读了姐姐的文章后,很感兴趣,认为“这是一段极其动人的历史”。他到伏利堡大学查阅了父亲的档案材料,并进行了调查了解,写了一篇题为《阎宗临,作家鲁迅和罗曼·罗兰》的文章,发表在2010年7月25日出版的罗曼·罗兰学会会刊上。在这篇文章中梅兰分析了罗兰想了解鲁迅的原因。他写道:

相当长的时间以来,罗兰感到自己已进入研究亚洲的恰当时机,这自然是研究印度和中国。当时,他已写了有关甘地的评述。……罗兰主张不仅要有勇敢的过客,更要有强有力的对抗者,他要和来自欧洲以外的全世界反殖民主义革命者一起抵抗。

鲁迅(周树仁的笔名,1881-1936)已经是作家和教授,是拥护孙逸仙革命的年青人发起五四运动的协同创始者,因此,他反帝反封建的行动引起了罗兰的注意。鲁迅在学生革命中起着政治角色的作用,鲁迅和学生们一起攻击蒋介石1927年反共行为。鲁迅的一些政治姿态和反法西斯斗争的罗兰很相似。

正是出于对鲁迅的尊重和认同以及了解中国的需要,罗兰提出了自己的要求:“罗兰想知道更多含有这些谜底的中国哲学,他向伏利堡大學要求为他派出一位尽可能好的行家。在此时期,伏利堡大学只是一所年轻的,不算大的双语宗教学校,借光于天主教的综合世界各种文化,而有国际联系。”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父亲有了认识罗兰的机遇。梅兰认为:“罗兰很友善地接待了这位来做中文著作翻译的年轻人……在那里建立了这个学生和罗兰间相互信任的关系,罗兰成了一种类型的学生家长和导师。”

后来,梅兰还赠送我们一张在查阅资料时发现的罗兰和甘地会面照片的复印件。这张照片和1932年罗兰送给父亲的那张只是拍照的角度略有不同。梅兰在这个复印件背后,写了一段话:

甘地于1931年12月在瑞士的Villeneuve市访问罗曼·罗兰时的二人合影。这张照片曾广为流行发表于世界各地。罗曼·罗兰在阎宗临离开瑞士到上海之前把这张照片送给了阎宗临,嘱他以此照片向上海的出版社表明罗兰同意出米开朗琪罗传的中译本。

巴塞尔(Bale),2011年4月13日,让一皮埃尔(Jean-Pierre)梅兰(Meylan)博士,赠于巴塞尔大学图书馆。

罗兰在不同的时间送给父亲两张他和甘地会面的照片,我想,这大概表达了他对和甘地会面的重视。罗兰对父亲说过,在亚洲人里,他最敬重的就是甘地和鲁迅。这也表达了他对鲁迅和中国的向往吧!

和梅兰博士一样,在瑞士伏利堡大学历史系有位博士生柯莱特·吉哈尔德(Colette GIRARD),她的博士论文题目是《在伏利堡天主教大学的中国留学生》,父亲是她关注的主要对象,自然也关注并对父亲与罗兰的关系感兴趣。她在法国国家图书馆查阅了罗兰遗留的档案,档案中保存了父亲写给罗兰的三封信,罗兰的《日记》中有关于父亲的记载。柯莱特曾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学了两年中文,在读博士的同时,还在日内瓦大学中文系学习,因而有很好的中文水平。她把罗兰档案中有关父亲的内容翻译成中文。我看到了她的译稿,由于她尚未取得发表的授权,这里只能讲大概的意思。

罗兰的日记里多次写到父亲,详细记载了父亲的出身和经历,按照西方人的习惯,说明罗兰录用过父亲并和父亲很熟悉。《日记》也提到父亲曾带一位中国同学,去向罗兰咨询:怎样面对他们的祖国,怎样面对他们自己的命运和生活,希望在罗兰的指导下得到对生活新的看法。罗兰感到他们都极其善良、单纯和严肃。《日记》还记载了父亲翻译《米开朗琪罗传》的事。经过两年多,当罗兰看到翻译的第三稿时,赞扬父亲书写得非常精美仔细。当父亲提出还想翻译《圣路易》时,罗兰却鼓励他选择《约翰·克里斯朵夫》片断来翻译,罗兰认为克里斯朵夫这样一位英雄,他的精神很可能会成为给中国同胞的滋补品。从《日记》看,罗兰对父亲的印象很好,他写道:“阎宗临这样的年轻人让我和我的妹妹都很感动。我爱这样的年轻人,他们虽不说任何话,却敢于触及社会底部残酷的现实,面对这样的现实,他们不诉苦也不怕命运的嘲弄。他们能保持镇静,继续他们的前进旅程,没有丝毫的动摇。”罗兰《日记》关于父亲的记载,使父亲与罗兰际遇的这段尘封已久的历史得到证实。

据姐姐的回忆,父亲晚年,对罗兰的指导与关爱,深深感念;对《米开朗琪罗传》未能出版,有负罗兰的期望,非常遗憾。父亲曾伤感地说,他可能再没有机会去欧洲了。最近我准备为父亲写本传记。姐姐很支持,邀请我到欧洲去看看父亲当年学习、工作的地方,查找一些资料。还有,就是去为罗兰扫墓,代替父亲表达感激之意,为父亲弥补内心的遗憾。

我们到克拉姆西是由罗曼·罗兰学会主席马丁娜接待的,她为我们预定好了旅馆。我们到克拉姆西后,马丁娜和她的助手让·拉科斯特(Iean Lacoste)先带我们去参观离我们住的旅馆不远的罗兰父亲的住宅,罗兰于1866年1月29日出生在这里。罗兰的父亲是一位公证人,是当地颇受尊重的人士之一。罗兰父亲祖先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是激进的革命分子,罗兰深受父亲思想的影响。母亲庄重而富有文化修养,是虔诚的天主教徒,罗兰从童年时代起,母亲就教他弹钢琴,在母亲的教育熏陶下,罗兰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和演奏钢琴的高超水平。为了使罗兰受到更好的教育,在他15岁时,罗兰父亲决定举家迁往巴黎。

罗兰父亲的故居现在已改为罗曼·罗兰历史和艺术博物馆,其中陈列的内容包括当地出土的高卢一罗马时期的文物,运河上用过的木筏,这一地区的瓷器、各种艺术品及名画,名画中有一部分是由法国前总统密特朗赠送的。只有罗兰出生的房间是有关罗兰的专题展室,展题是“罗兰,故乡的骄子”。展室内外陈列着罗兰家族的谱系,书橱中有罗兰各个时期的著作,有1916年罗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奖章和证书。展室中央放着那张罗兰和甘地会见时的书桌,桌上还有那台旧的打字机,这些都是从瑞士运回来的原物。展室的墙边,放着一张红丝绒的长沙发,沙发上有三副耳机,参观的人可以通过按键,选择听到罗兰讲话的声音或用钢琴演奏的音乐,仿佛罗兰依然在这间屋里。紧靠博物馆的一条街,就被命名为“罗曼-罗兰街”,表达了故乡人民对他的敬重和怀念。

在克拉姆西的三天,马丁娜还带我们去参观了罗兰1940-1944年居住的小市镇维内热(WEZELAY)。1937年罗兰在这里买了一幢房子,一楼是客厅、餐厅和厨房,二楼是罗兰的工作室和罗兰夫妇的卧室,三楼是罗兰夫人的母亲和保姆的卧室。罗兰在这里逝世后,罗兰夫人将这幢房子和房内的东西全部捐赠给巴黎大学。后来巴黎大学管理处与维内热市共同决定在罗兰故居建立了泽乌(ZERVOS)博物馆,主要陈列现代绘画作品,其中还有三幅毕加索的画。罗兰的卧室和工作室还大致保持了原状。马丁娜送给我们一张罗兰故居的画片,并在画片背面题词“罗兰学会主席马丁娜非常荣幸你们来参观罗兰的故居。2011年5月25日”,署名是“马丁娜和她对你们的友谊”。

在和马丁娜的接触过程中,深感她的干练与热情。我们只知道她原来在巴黎工作,退休后,她和他的先生一起回

到柏赫威村居住。马丁娜从小就生活在这个村里,这个村庄也是罗兰祖父居住的地方,所以马丁娜和罗兰是真正的乡亲。由于她热心公益,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因此,被推举为学会主席。这个学会还设有一位秘书,负责具体事务;一位财务,管理经济。正式会员有350人左右,加上联系的人就有近700人。参加学会的有专家、学者,也有热爱罗兰的人。,马丁娜说,柏赫威就有不少參加学会的村民,这一点和我们国内学会大概有所不同。国内的学会是纯粹的学术团体,而罗兰学会既是学术团体,也是热爱罗兰的群众团体,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学会每年要开一两次年会,每两月出一期会刊,会刊的名称就叫《柏赫威》。学会的一切活动,都由会员义务承担,如会刊的编辑、排版、撰稿都不付报酬。虽然会刊的出版由巴黎大学资助,花费最多的还是会刊的邮寄费,大约每期1000欧元。马丁娜的先生自然是承担义务最多的会员,每期会刊出版,他都要开车去巴黎运回来,再加以分发。我们出去参观,也都是先生开车,令我们很感动。

马丁娜带我们到柏赫威村看了罗兰祖父的故居。故居离马丁娜的家不远。在前往故居的路上,碰到一位年老的妇人,马丁娜向我们介绍,她的名字叫菲赫楠德(Fernade),她的父亲卡塞特(Grasset)是罗兰的好朋友。纳粹时期,卡塞特被捕,罗兰利用国际红十字会的关系,把他救出来。后来,罗兰祖父的故居就由卡塞特购买了。罗兰晚年回到维内热居住时,常来柏赫威看望老朋友卡塞特和祖父的故居,因为罗兰在童年时代,他的父亲常带他来祖父家里,罗兰对这幢房子很有感情。菲赫楠德九岁左右,常在家里见到罗兰,罗兰总是对她很亲切,给她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现在故居就由她的弟弟居住。菲赫楠德陪同我们去看了故居,并告诉我们,门口前,拱形的钢架上盘绕的葡萄树,还是罗兰亲手种植的。我们在这里有幸碰到一个亲自见过罗兰的人,真不容易,也是一种缘分吧!

我们此行最重要的内容就是为罗兰扫墓。罗兰去世后就葬在柏赫威村的公用墓园,后来,罗兰夫人也与罗兰合葬在这里。罗兰夫妇的墓在公用墓园的一个靠墙的角落里,非常简朴,没有任何装饰,就是平躺着的一块大理石的墓碑,碑上刻着罗兰夫妇的姓名。墓碑经历了六十多年的风雨,已经很陈旧,落满了尘土。墓碑前方与墙之间,有一株粉红色的玫瑰花,是马丁娜亲手种植的。我们在墓前献上了两盆花,姐姐用法语致悼词。她回顾了罗兰对父亲的关爱和教导,也告诉罗兰父亲晚年的遭遇和对他的感激,告诉罗兰父亲对《米开朗琪罗传》未能出版的遗憾。姐姐最后说:“我和弟弟来到您的墓前,代表我们的父母和全家向您献花,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这白色的菊花,代表着我们的哀悼和思念,这红色的西竹花代表着我们的感谢与祝愿,祝愿您和夫人在天堂里生活得幸福、快乐!”姐姐的悼词受到在墓旁的马丁娜和让·拉科斯特的赞扬,他们对姐姐说:“您的讲话很让我们感动。”

罗曼罗兰名言 篇4

2) 以适当的娱乐调节工作过度后的疲劳,是非常有益的事情。

3) 当人抛弃信仰时,可望搬进迷信来

4) 幸福是灵魂的一种香味,是一颗歌唱的心的和声。

5) 花时间精力去凿许多浅井还不如花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

6) 一个人年轻的时候需要有个幻象,觉得自己参预着人间伟大的活动,在那里革新世界,他的感官会跟着宇宙所有的气息而震动,觉得那么自由,那么轻松。他还没有家室之累,一无所有,无所惧。因为一无所有,所以能慷慨地舍弃一切。

7) 人生所有的欢乐是创造的欢乐:爱情天才行动全靠创造这一团烈火进射出来的。

8) 有了光明与黑暗的均衡的节奏,有了儿童的生命的节奏,才显出无穷无极、莫测高深的岁月。

9) 和书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气。

10) 对于一个决不肯随便失身于人的妇女,ròu tǐ是骄傲的,ròu tǐ比思想更不容易消除怨愤。

11) 有了朋友,生命才显出它全部的价值。

12) 人生是艰苦的。对不甘于平庸凡俗的人那是一场无日无夜的斗争,往往是悲惨的、没有光华的、没有幸福的,在孤独与静寂中展开的斗争。……他们只能依靠自己,可是有时连最强的人都不免于在苦难中蹉跎。

13) 、人们常觉得准备的阶段是在浪费时间,只有当真正机会来临,而自己没有能力把握的时候,才能觉悟自己平时没有准备才是浪费了时间。

14) 没有一个人是完全幸福的。所谓幸福,是在于认清一个人的限度而安于这个限度。

罗曼罗兰名言名句 篇5

2) 有了光明与黑暗的均衡的节奏,有了儿童的生命的节奏,才显出无穷无极、莫测高深的岁月。

3) 和书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气。

4) 对于一个决不肯随便失身于人的妇女,ròu tǐ是骄傲的,ròu tǐ比思想更不容易消除怨愤。

5) 有了朋友,生命才显出它全部的价值。

6) 人生是艰苦的。对不甘于平庸凡俗的人那是一场无日无夜的斗争,往往是悲惨的、没有光华的、没有幸福的,在孤独与静寂中展开的斗争。……他们只能依靠自己,可是有时连最强的人都不免于在苦难中蹉跎。

7) 、人们常觉得准备的阶段是在浪费时间,只有当真正机会来临,而自己没有能力把握的时候,才能觉悟自己平时没有准备才是浪费了时间。

8) 没有一个人是完全幸福的。所谓幸福,是在于认清一个人的限度而安于这个限度。

9) 整个人生是一幕信仰之剧。没有信仰,生命顿时就毁灭了。坚强的灵魂在驱使时间的土地上前进,就像“石头”在湖上漂流一样。没有信仰的人就会下沉。

10) 一个人要帮助弱者,应当自己成为强者,而不是和他们一样变成弱者。

11) 一种理想,就是一种力!、自由向来是一切财富中最昂贵的财富。

12) 人家说女人是半个男人,这话是不错的。因为结婚的男人只剩下半个男人了。

13) 、怀疑能把昨天的信仰摧毁,也能替明日的信仰开路、人生是一个永不停息的工厂,那里没有懒人的位置。工作吧!创造吧!、我服从理性,有必要时,我可以为它牺牲我的友谊,我的憎恶,以及我的生命。

14) 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

15) 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16) 对于一颗年轻的心,爱情这股味道真是太浓了:和它比较之下,什么信仰都会显得没有意思。爱人的ròu tǐ,以及在这个神圣的ròu tǐ上面体会到的灵魂,代替了所有的学问,所有的信仰。在这种情形之下,一个人看着别人热爱的理想,看着自己从前热爱过的理想,只觉得可怜可笑。

17) 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

18) 婚姻的唯一伟大之处,在于唯一的爱情,两颗心的互相忠实。

19) 有的人觉得能够舍身,能够用牺牲来对人类表示深切而毫无私心的同情,是一种快乐。

罗曼·罗兰经典名人名言 篇6

2. 我生来是为斗争的。

3. 我们只崇敬真理,自由的、无限的、不分国界的真理,毫无种族歧视或偏见的真理。

4. 世上只有一个真理,便是忠实于人生,并且爱它。

5. 世界上还有些国家更重要的,那便是人类的良心。

6. 世间的任何事物,追求时候的兴致总要比享用时候的兴致浓烈。

7. 生命之箭一经射出就永不停止。永远追逐着那逃避它的目标。

8. 我服从理性,有必要时,我可以为它牺牲我的友谊,我的憎恶,以及我的生命。

9. 唯有心灵能使人高贵。所有那些自命高贵而没有高贵的心灵的人,都像块污泥。

10. 为了高尚的目标,多大的代价我也愿付出。

11. 通过自己的努力即使知道一半真理,也比人云亦云地知道全部真理要好得多。

12. 天才免不了有障碍,因为障碍会创造天才。

13. 宿命论是那些缺乏意志力的弱者的借口。

14. 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

15. 每个人的生活经验都是由自己去体会的。如果你有勇气,一切都会顺利。

16. 累累的创伤,就是生命给你的最好东西,因为在每个创伤上面都标志着前进的一步。

17. 人生是一场赌博。不管人生的财博是得是损,只要该赌的肉尚剩一磅,我就会赌它。

18. 人致力于一个目标。一种观念……是人在生活过程中追求完整之需要的一种表现。

19. 人生所有的欢乐是创造的欢乐:爱情天才行动全靠创造这一团烈火进射出来的。

罗曼罗兰名言 篇7

赵光译

编者按:本文作者泷本裕造是日本京都大学教授、贝多芬研究所所长,是日本西方音乐研究权威。他的文章与著作代表了日本西方音乐研究的学术水平。他的《伟大的贝多芬——一个普通的人》一书已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泷本裕造先生从20多岁开始,对贝多芬与罗曼·罗兰的研究至今已有50多年。按照他的说法,自己从两个大人物的“粉丝”到独立研究他们,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泷本裕造在欧洲学习研究多年,才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与以往的音乐史书有许多不同,有助于破除贝多芬等伟大人物面面俱到的神话,有助于恢复罗曼·罗兰等历史人物本来面目。本报刊发此文,希望对国内专家与读者或许有裨益。

在世界各地都有罗曼·罗兰研究会。这些会除了增加会员以外,还积极促进对罗曼·罗兰其人、思想、作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翻译、普及等推广活动。笔者从18岁至28岁的10年里也曾经是他的研究会会员之一。

为什么我的罗曼·罗兰研究的热情变得冷漠了呢?到底他在哪些方面使我失望了呢?还有他对贝多芬的研究在哪些地方不够完善呢?闸述说明如下:

罗曼·罗兰写过很多文学作品,其中长篇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和短篇传记《贝多芬传》读者较为熟悉。《贝多芬传》能使人认真地思考人生,是一部非常有号召力的名作。

罗曼·罗兰是一位在大学里教授音乐学的学者,主要研究古典歌剧历史及代表音乐,其贝多芬研究最为出色。他专门为贝多芬做了以下内容的计划:

{1}风格形成时期 1800年以前;{2}英雄精神时期《英雄》(作品第55)至《热情》(作品57)1801—1806年;{3}古典艺术的充实(第4交响曲至第8交响曲时期)(1806—1815);{4}出现危机 死与再生的时期1816—1823年;{5}遗言 第九交响曲与最后的弦乐四重奏曲1918—1827年。

但是,以上的计划并没有实现,特别是{1}和{3}几乎全部放弃。因为,这么大的课题和众多的内容对于他从60岁开始着手计划,无疑是项非常繁重的工作。再加上中途遇到自己有喜欢的其它研究课题等也会影响贝多芬研究工作的进行。

对于罗曼·罗兰来说,贝多芬在他的心目中是英雄、圣人,是他仰目崇拜像上帝一样的存在。

贝多芬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是费耶(Thayer)的《贝多芬传》。费耶本应完成这部传记的写作,因为,他拥有第一手丰富的资料,但中途他还是放弃了这部书的写作。其中理由之一是有关贝多芬的外甥卡儿的那段纠纷。本来,费耶最初的基本原则是想把贝多芬的总体形象客观地、忠实地用记述的形式写出来。但是按照收集的资料越忠实客观的闸述就感到自己尊敬、崇拜的贝多芬竟是一个非常自私的人。对此他很矛盾也很烦恼,使他感到越来越头痛,以致于最后失去了写作的意欲。

1815年贝多芬的弟弟死了,留下了一个儿子卡尔。本来,卡尔理所当然的应该由自己的母亲抚养。因为贝多芬强行夺得了抚养卡尔的权力,为此,遭到了他的好友布罗伊宁库的强烈反对。结果,贝多芬失去了波恩时代最亲密的好友,与布罗伊宁库不欢而散。

从表面上看,裁判是以贝多芬获胜而告终,但实际上到贝多芬死之前十年左右,争执也并未平息,最后卡尔还是背叛了贝多芬。其结果以贝多芬的失败而告结束。根据费耶的资料来看,虽然他极力标榜自己的描写是如何如何忠实与客观,但我认为他明显是站在贝多芬的立场上,而把卡尔做为对立面来写的。我认为如果从卡尔的立场来看的话,应该说卡尔是一个被逼得走投无路的人。因此,对于费耶来说客观的描写是非常困难的。而罗曼·罗兰心目中的贝多芬则是一个理想化了的人物,像崇拜上帝一样,罗曼·罗兰不会去真实、客观地看待卡尔这一事件。庆幸的是,罗曼·罗兰还没有来得及去整理卡尔事件就去世了。

对于“永远的恋人”到底是谁这个问题来分析的话,罗曼·罗兰比费耶更是站在贝多芬的立场上的。罗曼·罗兰从心里实际上也想赞同“永远的恋人”是有夫之妇安东妮这一说法的。但一到了具体解释的时候,他便身不由己把“永远的恋人”转嫁到了未婚的泰莱兹身上。因为对于罗曼·罗兰而言,像贝多芬那样伟大的圣人是不可能做出不人道的、缺乏道德水平事情的。

对罗曼·罗兰悼辞 篇8

罗曼·罗兰悼辞郭沫若罗曼·罗兰先生,你是一位人生的成功者,你现在虽然休息了,可你是永远存在着的。你不仅是法兰西民族的夸耀,欧罗巴的夸耀,而是全世界、全人类的夸耀。你的一生,在精神生产上的多方面的努力,对于人类的贡献非常的宏大,人类是会永远纪念着你的。你将和历史上各个民族各个时代的伟大的灵魂们,象太空中的星群一样,永远在我们人类的头上照耀。罗曼·罗兰先生,在二十年前你的杰作《约翰·克利斯朵夫》初次介绍到中国来的时候,你曾经向我们中国作家说过这样的话:“我不认识欧洲和亚洲,我只知道世界上有两种民族——一种是上升,一种是下降。上升的民族是忍耐、热烈、恒久而勇敢地趋向光明的人们——趋向一切的光明:学问、美、人类爱、公众进步;而在另一方面的下降的民族是压迫的势力,是黑暗、愚昧、懒惰、迷信和野蛮。”你说,只有上升的民族是你的朋友,你的同志,你的弟兄。你说,你的祖国是自由的人类。这些话对于我们中国的文艺工作者是给予了多么正确的指示,多么有力的鼓励呀!在今天的世界,正是这两种民族斗争着生死存亡的时候。你所说的上升的民族就是我们代表正义、人道的民主阵线,你所说的下降的民族就是构成轴心势力的法西斯蒂。一边是赴汤蹈火,视死如归,牺牲自己的一切以解救人类的困厄;另一边是奴役,饥饿,活埋,杀人工场,毒气车,庞大的集中营,一个鬼哭神号的活地狱。但今天,上升的不断地上升,下降的不断地下降,光明终竟快要把黑暗征服了。我们要使全人类都不断地上升,全世界成为自由人类的共同祖国。罗曼·罗兰先生,你伟大的法兰西民族的儿子,当你看到法兰西民族又恢复了她的光荣的自由,而你自己在这时候终结了你七十九年的人生旅程,在你那肃穆的容颜上,怕必然表露出了一抹更加肃穆的微笑的吧?但当你想到你的朋友,你的同志,你的兄弟的好些民族,依然还呻吟在法西斯蒂的控制下边没有得到自由,在和死亡、饥饿、奴役、恐怖作决死的斗争,在你那肃穆的容颜上,怕也必然表露出了一抹更加肃穆的悲愤的吧?但是,罗曼·罗兰先生,伟大的人类爱的使徒,你请安息吧。上升的要不断地自求上升,下降的要不断地使它下降,我们要以一切为了人类解放而英勇地战斗着的民族为模范,我们要不避任何的艰险、凶暴的压迫势力、法西斯蒂、现世界的魔鬼,搏斗!我们中国是绝对不会灭亡的,人类是必然要得到解放的,法西斯魔鬼们是必然要消灭的!罗曼·罗兰先生,你请安息吧。我们中国的文艺工作者们,更一定要以你为模范,要象你一样,把“背后的桥梁”完全斩断,不断地前进,决不回头;要象你一样,始终走着民主的大道,把自己的根须深深插进黑土里面去,从人民大众吸收充分的营养,再从黑土里面生长出来。我们一定要依照你的宝贵指示:“每天早上,我们都得把新的工作担当起来,把前一天开始的斗争继续下去。……对于错误,对于不公正,对于死,我们必须不断地力争,为着更大的更大的胜利。”一九四五年三月二十一日(引自《沫若文集》第十三卷)

罗曼・罗兰语录 篇9

罗曼・罗兰语录:

1、人致力于一个目标。一种观念……是人在生活过程中追求完整之需要的一种表现。

2、人生所有的欢乐是创造的欢乐:爱情天才行动全靠创造这一团烈火进射出来的。

3、人生是一个永不停息的工厂,那里没有懒人的位置。工作吧!创造吧!

4、生命像一粒种籽,藏在生活的深处,在黑土层和人类胶泥的混合物中,在那里,多少世代都留下他们的残骸。一个伟大的人生,任务就在于把生命从泥土中分离开。这样的生育需要整整一辈子。

5、我生来是为斗争的。

6、从容不迫地谈理论是一件事,把思想付诸实行――尤其在需要当机立断的时候,――又是一件事。

7、大半的人在二十岁或三十岁上就死了:一过这个年龄,他们只变了自己的影子;以后的生命不过是用来模仿自己,把以前真正有人味儿的时代所说的,所做的,所想的,所喜欢的,一天天的重复,而且重复的方式越来越机械,越来越脱腔走板。

8、对等工作的严肃态度,高度的正直,形成了自由和秩序之间的平衡。

9、对于成功,99%的努力和1%的天才是不够的!还必须有200%的品德做保证。

10、人生不发行往返车票,一旦出发了就再也不会归来了。

11、人人都谈及幸福,但真正理解幸福的人少而又少。

12、即使一动不动,时间也在替我们移动。而日子的消逝,就是带走我们希望保留的幻想。

13、即使通过自己的努力知道一半真理,也比人云亦云地知道全部真理要好得多。

14、怀疑与信仰,两者都是必需的。怀疑能把昨天的信仰摧毁,替明天的信仰开路。

15、花时间精力去凿许多浅井还不如花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

16、很清楚,前途并不属于那些犹豫不决的人,而是属于那些一旦决定之后,就不屈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

17、凡是对真理没有虔诚的热烈的敬意的人,绝对谈不到良心,谈不到崇高的生命,谈不到高尚。

18、扼杀思想的人,是最大的谋杀犯。

19、对于工作的严肃态度,高度的正直,形成了自由和秩序之间的平衡。

20、人们宣扬的一切道德家庭的道德,社会的道德,只有失掉了利己主义才是美好的,只有在为了过分人道的亲爱者――好儿女或好配偶――而牺牲了自己神圣的思想时才是美好的!

21、你失掉的东西越多,你就越富有:因为心灵会创造你所缺少的东西。

22、人类经常把一个生涯发生的事,撰写成历史,在从那里看人生。其实,那不过是隐,人生是内在的。

23、人类的生活其实都是心理生活。

24、让整个一生都在追求中度过吧。那么在这一生中必定会有许许多多美好的时刻。

25、青年力量所表现的本能是反对另外的青年力量或者有选择地和他们结合。因为各种思想都具有吸引力。它们先是犹疑探索尝试在两三个目标间徘徊,然后作出决断,并互相选择朋友。

26、怯懦的人,会把朋友送给刽子手。

27、前途是属于那些一旦决定之后,就不屈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

28、朋友看朋友是透明的,他们彼此交换着生。

29、人们不能给情欲规定一个时间。

30、人们常觉得准备的阶段是在浪费时间,只有当真正的机会来临,而自己没有能力把握的时候,才能觉悟到自己平时没有准备才是浪费了时间。

31、你们这些生在今日的人,你们这些青年,现在要轮到你们了!踏在我们的身体上面向前吧。但愿你们比我们更伟大、更幸福。

32、你的与热情,是你航行的灵魂的舵和帆。

33、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

34、每个人都从书中研究自己,要不是发现自己,就是控制自己。

35、人生是艰苦的。对不甘于平庸凡俗的人那是一场无日无夜的斗争,往往是悲惨的、没有光华的、没有幸福的,在孤独与静寂中展开的斗争。……他们只能依靠自己,可是有时连最强的人都不免于在苦难中蹉跎。

36、人生是共同使用的葡萄园,一起栽培,一起收获。

37、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

38、每个人的生活经验都是由自己去体会的。如果你有勇气,一切都会顺利。

39、人生是场无休无歇无情的战斗,凡是要做个够得上称为人的人,都得时时刻刻向无情地敌人作战,本能中那些使你自行毁灭的念头,都是这一类的顽敌。

40、累累的创伤,就是生命给你的最好东西,因为在每个创伤上面都标志着前进的一步。

41、可怜一个人对于幸福太容易上瘾了!等到自私的幸福变成了人生惟一的目标之后,不久人生就变得没有目标。

42、看清这个世界,然后爱它。

43、人生是一场赌博。不管人生的财博是得是损,只要该赌的肉尚剩一磅,我就会赌它。

44、人生是一场无休无歇无情的战斗,凡是要做个够得上称为人的人,都得时时刻刻向无形的敌人作战。本能中那些致人死命的力量,乱人心意的欲望,暧昧的念头,使你堕落使你自行毁灭的念头,都是这一类的顽敌。

45、生命是弓,弓弦是梦。

46、生活最沉重的负担不是工作,而是无聊。

47、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48、如果你想独占真理,真理就要嘲笑你了。

49、柔和的态度对于一颗被人轻蔑的心的确是很大的安慰。

罗曼罗兰名人传读后感 篇10

在这本《名人传》中最令我感动的就是贝多芬的故事,贝多芬的童年是十分悲惨的,他的母亲在他16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他的父亲也从此变成了一个酒鬼。这些不幸的事一起压到了贝多芬的身上,在他心中刻下了深深的刻痕,也因此导致他的脾气暴躁而古怪。但是贝多芬的精神却没有因此而沉论,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自己所热爱的音乐事业中去了。由于他的天分和勤奋,很快就成名了。当他沉醉在音乐给他带来的幸福中时,不幸的事情又发生了――他的耳朵聋了。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最重要莫过于自己的耳朵,特别是像贝多芬这样视音乐为生命的大音乐家。聋了耳朵是常人难以接受的。

贝多芬的一生是悲惨的,也是多灾多难的。但他那种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的精神,不向皇权低头的品质,不被金钱收买的决心以及扼住命咽喉的勇气是令人感佩。正是依靠着这些超凡的精神力量,使贝多芬越过了人生中无数个艰难险阻。

罗曼罗兰贝多芬传读后感 篇11

(一)《贝多芬传》是法国着名作家罗曼兰《名人传》中的一部传记。它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这部传记中,罗曼罗兰着力刻画了贝多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从贝多芬身上,我们能学到了许多崇高的精神,特别使我佩服的是他那种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的精神。贝多芬全名叫“路德维希贝多芬”。

贝多芬的童年是痛苦的。人生对他来说就好像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父亲急于想开发他的音乐天分,使用暴力迫使贝多芬练习各种乐器。当他稍长大一些,恶运又一次降临到了贝多芬的头上:他失去了最亲爱的母亲。贝多芬悲痛欲绝,只有写信向朋友哭诉。贝多芬的一生是悲惨的,也是多灾多难的,但他为什么还能成功呢?为什么正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却能做到呢?这引起了我的深思。我认为,贝多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有着超与凡人的毅力和奋斗精神。面对困难,他丝毫无惧。这就是他成功的秘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困难时,经常想到的就是请求他人的帮助,而不是直面困难,下定决心一定要解决。而贝多芬,因为脾气古怪,没有人愿意与他做朋友。所以,他面对困难,只能单枪匹马,奋力应战。虽然很孤独,却学会了别人学不到的东西:只要给自己无限的勇气,再可怕的敌人也可以打败。

苦难中长大的贝多芬也是幸运的。法国大革命爆发之时,贝多芬曾遇见莫扎特,并相互交流。接着,又拜海顿为师。后来,贝多芬开始崭露头角。就在贝多芬初次尝到成功的甜蜜的时候,痛苦又一次降临。慢慢地,贝多芬耳朵的听觉越来越衰退,他的内脏也受着剧烈的痛苦的折磨。但他还是瞒着所有人,直到他再也不能隐瞒了,才写信给韦格勒医生和阿曼达牧师这两位好友。贝多芬耳聋的程度是逐渐增加的,但没有完全聋,可以说,几乎贝多芬所有的作品都是耳聋后写的。人们在贝多芬那青春洋溢的脸上看到了天才的目光:从那目光里人们又可以看到他悲惨的命运。之后的岁月里,性格过于自由暴躁的贝多芬也不止一次的遭到了爱情的否绝。在遭受这些肉体痛苦之时,贝多芬又必须承受着另一种痛苦。不但如此,他的身体也“背叛”了他,先后得了肺病、关节炎、黄热病、结膜炎等等。

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尽管此,但他从未放弃过音乐。要知道面对这么大的困难,贝多芬却毫不动摇,这需要用多大的勇气和毅力啊!生命的沸腾掀起了音乐的终曲。贝多芬渴望幸福,他不愿相信自己的不幸是不可医治的,他渴望治愈,他渴求爱情,他充满着希望。贝多芬与命运抗争,最终成为名人。贝多芬在写给弟弟们的信中曾说过:“只有道德才能使人幸福,而不是金钱。” 本书的作者罗曼兰告诉我们一些道理:只有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努力向前。同时,悲惨的命运和痛苦的考验不仅降临在普通人的身上,同样也降临在伟人的身上。当我们遭受挫折的时候,应该想到这些忍受并战胜痛苦的榜样,不再怨天尤人,要坚定自己的信仰。

罗曼罗兰贝多芬传读后感

(二)《贝多芬传》是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着名的人物传记之一。这是一颗受伤后近乎窒息的心灵勃发而出的一曲激昂的交响乐,是对音乐艺术大师贝多芬一生的真实素描。贝多芬所处的年代,正值旧的毁灭与新的勃发交加,他的成功掩隐着无可言说的苦痛,他的一生就是一个天才的艺术家与多难的命运斗争的过程,那是“苦难铸成的欢乐”。

这本书主要讲贝多芬,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的赞歌。从诞生之日起,它就以其独特有的旋律震撼着世界,使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的心里中掀起了狂澜。

在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罗曼·罗兰以极其丰厚而卓越的创作,()发展了传记文学的体裁,成为了20世纪的一道风景线。

我十分佩服罗曼?罗兰,把书中的人物详细的写了出来,活灵活现的展现了人物的特点,以及值得我们引以为荣地方,如贝多芬在耳聋的情况下仍保持着不屈不挠的高昂的斗争精神,巨大的创造力和高尚的道德标准,有一个伟大的人格对讨厌的人也会忍耐,他虽是不幸的人,但他却创造幸福给予世界,他的一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只要你愿意付出,成功一定会来到你的身边。

罗曼罗兰贝多芬传读后感

(三)阅读了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我感触很深。《贝多芬传》中有3位伟人,他们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经历了各种磨难却没有向命运屈服,和生命做抗争。

第一位,他是贝多芬,对音乐有火一样的热情,一生创作出许多优秀的作品。而从童年生活开始,他的一生是坎坷多难的,因为他后天的努力,才有机会在舞台上释放自己的热情。成年后,他脱颖而出,风华正茂。从这时开始,属于他的厄运悄悄来临……1976年,他的听力出现问题,起初,他非常失望,性格发生了变化,他没有放弃自己的音乐,人们能在他的音乐中听到一种绝望,听到他内心深处可怕的力量,暴躁的脾气。他继续遭遇着悲剧式的苦难。渐渐的,他变得欢乐起来,即使病情加重,他依然快乐,依然享受自己的音乐。

在他听力出现问题到耳朵失聪的时间,一个个作品慢慢出炉,而这些作品才是他这一生中最棒的作品。

第二位,米开朗琪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艺术家。出生在佛罗伦萨的一个富裕的家庭,从小受艺术的熏陶,他的祖国多灾多难,他也受到了别人的折磨,而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天主教教皇的羁绊中度过,但他不甘于表现宗教艺术,用自己的创作表现出个人的理想,尊严。

第三位就是托尔斯泰,他是俄国的伟大作家,他创作的《战争与和平》,《复活》等作品塑造了俄罗斯民族的灵魂,更加突出了他的性格。他不肯享受生活,不肯虚度年华,他想要通过造福人类来体现自己生命的价值。这也正是他的特色。

【罗曼罗兰名言】推荐阅读:

紫罗兰作文300字06-06

紫罗兰四年级作文300字10-28

上一篇:调整陕南农业产业结构的基本思路与对策下一篇:小班第二学期游戏总结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