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党员党员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对策(推荐8篇)
1、组织活动开展难。一方面少数农村党组织定位不准,工作常围着村务转,没有把精力放在党建工作上;部分村级集体无积累、无收入、无阵地,缺乏必要的活动经费和场所;个别村级班子凝聚力、号召力不强,软弱涣散,难以组织党员开展党的各项活动。另一方面广大农村党员文化程度偏低,他们对参加党的“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等活动和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缺乏政治热情;部分党员长期忽视了自己参加组织生活的权利;有些党员不重视、不愿或不参加党的活动,只顾干自己的事。同时,流动党员、年老体弱党员多的党组织活动更是难以开展,外出流动党员是影响、制约我县东部大部分农村党组织建设的主要因素。
2、权利义务体现难。一方面个别村党支部不知党员需要什么、该给党员些什么,没有为党员行使权利提供条件;有些村只强调党员义务而忽视了党员的权利,不注重权利的发挥。相反在少数党员中也存在着只要权利,不要义务的现象,他们在政治上要求有待遇,生活中要照顾,却不知为党组织和党员群众应做些什么;个别党员甚至不按时或不交纳党费。这些都不同程序地影响了党员发挥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积极性。
3、流动党员管理难。随着市场化经济运行不断深入,大量农村党员逆向流动,外出务工经商党员逐年增加,一些地方对流动党员的教育面不够宽、管理机制尚不健全,使一些党员长期游离于党组织之外;给流动党员的学习教育、组织活动、监督管理带来诸多不便。
推行多样化的管理形式
一是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全县各基层党组织要加强与党员流入地党组织的联系沟通,按照方便、易行、实效的原则和“先组建,后规范”的要求,适时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流动党员党组织可以单独组建,也可以与流入地党员较多的党(工)委牵头联合组建,并选好配强流动党员党组织书记。若在流入地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较多,条件成熟时县委将在流入地建立驻地党(工)委,适时向流动党员党组织委派书记或党建工作指导员,加强对流动党员党组织的领导和指导。县内人才市场也要建立党组织,接收尚未落实工作单位或暂时无法转移组织关系的党员,负责对他们的教育管理。
二是设立流动党员联络站。对暂不具备条件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的,可依托驻外办事机构或外地企业建立流动党员联络站,负责对流动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工作。
三是转移组织关系。流出和流入6个月以上、有固定工作地点或单位的党员,各基层党组织要督促该党员将组织关系及时转至所在地或从业单位党组织;从业单位尚未建立党组织的,要督促该党员根据实际情况将组织关系转至单位所在地、本人居住地或人才、劳动力市场党组织。对流入我县的党员,县内相关基层党组织要积极接纳他们的组织关系,并就近编入一个党支部,与本县党员一样教育管理。
四是持证委托管理。党员流动时间在3个月至6个月的,或外出时间较长但暂无法转移组织关系的,其所在的党组织应发给《流动党员活动证》,并委托流入地党组织教育管理,流动党员必须持证参加流入地或单位党组织活动,及时在活动证上记载活动内容,并向其所在的党支部(总支)报告。流动党员返回后,其所在的党组织要认真负责地查验活动证记载的内容,把经核实的活动内容作为评议党员的重要依据。
五是实行流动党员网络化管理。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健全流动党员信息库,逐步实现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网络化、信息处理手段现代化。
六是建立流动党员服务站。各乡镇党委要依托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室建立流动党员服务站,确定专人办公,搭建服务平台。要围绕流动党员信息搜集、组织关系接转、流动党组织设置、教育培训、政策咨询、工作指导、维权等开展优质服务,坚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加强管理。
4、党员发展相对滞后。部分青壮年农民价值观念有偏差,缺乏对党的正确认识,无组织观念;一些村级党组织忽视对年轻同志的教育培养,不积极发展。个别村党组织负责人思想有顾虑、怕丢位子,不愿或不发展,严重挫伤了农村青壮年优秀分子加入党组织的积极性。同时,具有一定文化的农村青壮年越来越多地外出打工,使农村党员发展后备队伍严重不足。
5、不合格党员处置难,或者说是党员标杆管理的结果运用。部分党员思想上不求上进,认识上有误区,对村里的事业漠不关心,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不愿履行党员义务,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交纳党费,沦为“三不”党员;个别党员组织观念淡薄,行动偏激,出现了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现象;一些党员不做党组织所分配的工作,成了错误不犯,事情不干的不作为党员;有的党员甚至落后于普通群众,成了基层党组织开展工作的钉子。党组织对这些不合格党员或顾及面子、保持和气难以处置,或不动真格处置力度不大。
6、关于入党积极分子的有效年限。
7、在流动人员中发展党员的问题。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要特别注重发展文化水平高、素质优秀的青年农民入党。长期外出务工经商的人员,大多数年纪较轻、文化程度较高,可以说集中了我们各行政村的优秀分子,如果把这部分隔离在党组织之外,无疑不利于改善党员的文化、年龄、从业结构,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发展还是要发展的,但发展之后就回到了流动党员管理的问题上了。从长远来说,这部分人有望成为我们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一、当前农村中小学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校布局不尽合理, 学生上学路程远、费用大, 加重了学生和家长的经济负担和生活压力
笔者调查发现, 学生和家长反映当前中小学布局调整中最强烈的问题就是上学路程远、费用大。很多地方当初并没有考虑到当地学龄人口状况和地理环境等问题, 盲目撤减农村中小学和教学点, 使得农村中小学生上学路程遥远。例如, 在湖北省英山和长阳等一些偏远山区, 上学路程远已经成为上学难的主要原因。很多学生为了上学是“天没亮就上学, 晚上往家赶, 两头不见天”, 他们需步行十公里甚至数十公里山路上学, 而且山区地广人稀, 山坡陡峭, 河道纵横, 遇到刮风下雨更是泥泞难走, 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 严重威胁着学生的人身安全。另外, 上学路程远直接加重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例如, 石首市桃花镇初级中学为了解决学生上学远的问题, 采用包车接送的方式, 6-7个小孩一辆面包车, 每名学生400元/年由学生家长承担。类似这样的案例在仙桃、潜江和荆州等地的平原地区屡见不鲜。还有, 学生在学校寄宿也会直接增加家庭的开支, 如住宿费、生活费和交通费等。例如, 钟祥市农村寄宿小学的收费标准为每名学生25元/学期, 每天的生活费用在4至5元, 再加上生活用品, 一年的费用至少为1000元。石首市农村小学一年的寄宿费用也大约1000元, 该市团山寺小学全托的费用则达到2600元/年, 半托的是1600元/年。
不仅如此, 当前农村学生上学存在的安全隐患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许多地方为农村中小学生服务的接送车是一些超过报废年限的淘汰车辆或没有牌照的摩托车, 安全问题让学校教师和学生整天提心吊胆。例如, 沙洋县有些家长用摩托车和拖拉机接送孩子, 但他们一般都没有驾驶执照;有些地方家长组织包车接送, 但包来的车多是报废或无证驾驶的车辆。该县高阳镇小学家长包来的车, 是一辆荆州到沙市报废的公共汽车, 20多个孩子乘坐此车上学, 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2.农村中心学校班级规模过大, 教师编制普遍偏紧, 教师负担明显加重
近年来农村学校教师流失严重, 加上缺乏稳定的教师补充机制, 所以农村中小学大都存在师资短缺现象, 教师编制普遍偏紧。无奈之下, 这些中心学校只好实行大班教学, 班级规模大都在70人以上, 有些甚至超过80人。例如, 浠水县汪岗中学有近2000名学生, 26个班级, 平均每班75人, 最大的班额超过90人。公安县玉湖中学有2500多名学生, 开设了24个教学班, 平均每班超过104人, 最大班额达到120人, 教室拥挤和教师负荷都到了不堪忍受的地步。该县夹竹园镇中学现有学生3000多人, 被分在29个教学班里, 基本上每个班都在百人以上。该校语文老师陈丽介绍说, 上个学期她教的一个班有123人。教师上课根本无法走下讲台, 坐在中间或靠墙的学生要到自己的座位上得从同学的课桌上爬过去。[2]农村偏远地区教学点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由于地势偏僻, 条件艰苦, 很多教师不愿到那里任教, 师资短缺问题依然严重, 大多教学点实行包班上课, 每名教师平均每周要上30节课, 连校长也是“校长兼校工, 教书带打钟”, 除了繁杂的教育行政工作外, 还要承担包班教学任务, 遇到上级开会、检查之类的事情, 想找名教师代课都很难。
不仅如此, 寄宿制学校的教师负担更重, 他们每天不仅要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 还要负责寄宿生的生活起居和日常管理。例如, 钟祥市东桥镇黄集小学有90%的学生在学校寄宿, 学校每位教师除上课外还要负责80多名学生的生活管理, 低年级教师晚上还要陪寝, 教师的压力已达到身体的极限。老河口市孟楼镇有7所学校, 其中3所小学实行了寄宿制, 共有寄宿生658名, 由于学校没有专职的宿管员, 所以这些寄宿生的生活管理都得由任课教师担任。该市黄老营小学教师朱俊霞, 除了教六年级两个班的数学, 还兼上六年级两个班的音乐课及一个班的自然课和活动课, 还担任数学教研组长, 并负责全校寄宿女生的安全管理。[3]
3.农村寄宿制学校数量少、条件差, 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自2004年起实施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 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该工程新建、改建一批农村寄宿制学校,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农村中小学住宿难问题。但是, 新建、改建的寄宿制学校的数量远远满足不了广大农村中小学生的迫切需要。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 2006年全国共有673个项目县启动了该建设工程, 但是每个项目县只有5所学校的建设资金, 远远满足不了各地区的实际需要。不仅如此, 各地寄宿制学校的条件也不容乐观。例如, 沙洋县李市镇联合小学2006年开始实行寄宿制, 但由于缺乏资金, 寄宿条件较差, 床都是校长从外面借的。该县沈集镇沈集中心小学由于条件的限制, 只能满足五六年级的留守儿童寄宿, 其余的学生都散住在学校附近的农户家中, 给学校管理增添了难度。钟祥市长寿镇小学布局调整后学生大幅度增加, 为了解决更多学生的住宿问题, 学校靠勤工俭学和减少教师福利盖了几间新的宿舍, 还腾出教师宿舍给学生住, 部分教师只能自己在外面租房住。笔者调查发现, 即使是新修了学生宿舍的寄宿制学校, 条件仍非常简陋。条件稍好的重新修建了宿舍、食堂和厕所, 条件差的则是将原来的教室改作学生寝室, 每间教室住50至60人。因为受经费限制, 学校卫生和疾病防治问题依然十分突出。由于教师的编制普遍偏紧, 有些寄宿制学校只好聘请临时工做宿管员, 临时工工资低, 责任心不强, 管理不严格, 存在安全隐患。
4.偏远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被盲目撤并, 造成新的学生辍学、失学和上学难问题。
偏远农村小学和教学点地处山区或其它特殊地理环境中, 学生上学路途遥远, 不方便或不安全, 低龄儿童若到中心学校读书就面临上学不方便、生活难自理等困难。所以这些地方的小学或教学点, 完全是为了解决本地区低龄儿童就近入学问题。然而很多地方采取“一刀切”的方式, 盲目撤并农村小学和教学点, 有的地方提出“一年撤并所有教学点, 三年撤并中小学校1/3”, 有些地方甚至把撤并小学和教学点的个数作为必须完成的硬性指标。笔者在英山县和长阳县调研时了解到, 新机制改革后, 因为贫困问题而辍学、失学的儿童几乎很少见了, 但因上学路程远、上学难的原因占辍学、失学儿童总数的80%以上。特别是那些偏远地区的女童, 几乎占了辍学、失学的儿童总数的90%以上, 她们辍学、失学的主要原因是上学路程太远, 路上很不安全, 整天担心害怕。难怪当地有些农村家长埋怨说:“新机制改革后, 我们的孩子学杂费免交了, 书本费也不要了, 国家的政策真好。现在最大的心病就是小孩上学路程太远, 他们每天往返近十公里上学, 就连我们大人也不容易做到, 何况只有几岁的小孩。”
二、原因分析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以下称“新机制改革”) 实施后, 各级政府加大了义务教育投入, 农村中小学的公用经费大大增加;“因贫辍学”明显减少了, 学生回流显著增加;农村教师福利待遇有了很大的改善, 城乡工资差别大大缩小了;农村中小学危房得到有效改造, 学校维修也取得很大的成绩。与此同时, 农村中小学布局存在的问题也显现出来, 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 当前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是当时特定历史背景下进行布局调整后产生的结果。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农村学龄人口日益减少, 城镇化不断加快, 以“并乡、并村、并校”和“减人、减事、减支”为核心内容的乡镇机构改革开始推行, 更重要的是2001年农村税费改革后, 地方政府收入锐减, 大多数县成为“吃饭财政”, 无力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 加上取消了教育附加费和教育集资等收费项目后, 导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奇缺。面对巨大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缺口, 地方政府只好通过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进行调整, 拼命压缩农村学校和教学点, 竭力扩大中心学校规模, 来减轻日益增长的财政压力。为了达到节省教育经费的目的, 很多地方采取“大一统”、“一刀切”的方式, 对农村学校和教学点一律撤并, 基本上形成了一镇 (乡) 一所初中、三到四所中心小学的格局。
其次, 当前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也是当时的行政官员盲目追求“地方政绩”、片面追求规模效益的结果。实行“一费制”后, 为整合教育资源, 地方政府对规模小的学校进行合并。很多地方并没有进行充分论证和科学规划, 而是一味地盲目撤并, 有些地方把撤并学校和教学点的数量作为衡量政府官员政绩的重要依据, 有些官员甚至认为布局调整就是合并学校, 扩大办学规模。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 许多地方出现了片面追求办学规模, 忽视学校间的均衡发展和学生就近上学的问题。
第三, 新机制改革后, 缺少专项经费投入也是当前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存在的重要原因。事实上早在2006年6月, 教育部就下发了《关于实事求是地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通知》等文件, 要求各地要实事求是, 因地制宜, 慎重对待撤点并校, 要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须保留小学和教学点, 确保当地学生方便就学, 防止因过度调整造成学生失学、辍学和上学难问题。然而, 效果并不明显, 原因是缺少专项经费投入。新机制改革后尽管教育经费大大增加了, 但绝大部分资金是专款专用, 没有用于解决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的专项经费。
三、对策建议
1.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 科学合理地规划农村中小学布局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 它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变迁和空间分布的不断变化而变化。所以必须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一要正确处理集中办学和分散办学的关系。既关注集中办学的适度规模效益, 又要兼顾分散办学能解决就近入学和上学难的优势;二要正确处理布局调整中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既要看到撤点并校对于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重大意义, 又要关注撤点并校后偏远地区的学生因上学难而接受不到优质教育的问题。三要正确处理布局调整和学校均衡发展的关系。既要注意通过布局调整实现地区内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实现强强联合, 又要注意中心学校和偏远地区小学和教学点均衡发展。
2.依照新机制改革模式, 各级政府按比例分担用于解决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的专项经费
当前存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经费问题。我国大多数县是“吃饭”财政, 财力困乏, 无力独自承担这笔巨额的经费。所以必须依照新机制改革模式, 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的基本原则, 把这笔专项经费纳入公共财政的范围, 建立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分担的经费保障机制。中央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 适当兼顾东部部分困难地区。各级政府要采取多种措施, 确保这笔专项经费按时足额到位。
3.努力优化农村中小学师资结构, 大力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 积极实行非重点师范院校师范生免费政策, 可以采取“三定向” (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 的模式, 让大批的优秀师范生毕业后直接到农村中小学任教, 给农村学校补充新鲜血液。这样做既能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年龄偏大、知识老化等问题, 又有利于形成农村教师长期稳定的补充机制。其次, 实施农村教师特殊津贴制度, 改善农村教师的待遇。要按照《教师法》规定, 在待遇上建立面向农村、边远和艰苦地区中小学教师优惠制度。设立农村、边远和艰苦地区中小学教师特殊津贴制度, 以吸引和稳定教师在该地区任教。第三, 加大对农村教师培训力度, 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4.继续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 积极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条件
事实证明, 寄宿制学校是解决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学生路程远、上学难最好的途径之一。所以各级政府在继续加大对义务教育投入时, 要把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纳入整体规划中, 列入单独资金预算, 各市县也应有配套资金支持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各地区要充分利用上级政府的专项经费, 结合新机制改革中的校舍危改资金, 新建或改建一批农村寄宿制学校。同时, 各寄宿制学校要妥善安排好学校公用经费, 积极改善寄宿生的住宿条件。此外, 寄宿制学校要配备一定数量的生活管理教师, 实行单独核编, 专门负责寄宿生的生活起居和宿舍管理。同时要加强寄宿制学校的日常管理, 严格卫生制度, 防止流行性疾病的发生。
5.慎重对待农村小学和教学点的撤并, 积极支持偏远地区小学和教学点的增设
“最小人口的需求也应得到满足, 学校应靠近学生居住点, 在农村地区, 多年级同班上学和只有一间教室的小学是必要的, 学校布局应该集中于以成本效益原则覆盖所有的孩子。”世界银行全民教育项目高级执行专家塞尔加·赛尼克说。道格拉斯·曼也认为, 世界发达国家在现代化发展和农村交通网络发达之前, 其教育体系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小型农村小学, 如美国曾经有成千上万个一师一校的小学, 至今仍有463个这样的学校。[4]所以, 我们不能凭一时头脑发热, 盲目撤并所有农村小学和教学点, 要根据学龄人口的变化、学生上学路程的远近和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如果单纯以学龄人口变化为依据, 而不考虑后两种因素, 势必会造成农村学生上学难问题。为此, 我们必须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 综合学生、家长和学校教师的意见, 在偏僻地区适当增设规模较小的小学和教学点, 充分满足当地学生就近入学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郭清扬.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具体成效——基于中西部六省区的实证研究[J].教育与经济, 2007, (2) .
[2]肖昌斌等.农村中小学遭遇教师缺编之困[J].湖北教育, 2006, (10) .
[3]程墨, 肖昌斌, 曾宪波.教师缺编:农村教育的一道坎儿[N].中国教育报, 2006-11-12.
关键词 土地制度 改革 建议
一、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演变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土地制度经历了四次较大演变:第一阶段是土地改革阶段。第二阶段是农业合作化阶段。第三阶段是所谓的“人民公社化”阶段。第四阶段是农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阶段。1979年以后,我国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对农村土地产权的制度安排作了一次重大的调整,将土地使用权分离出来交还给农民家庭承包经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无疑是中国土地制度变迁成功的范例。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经济主体的内在要求,从而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承包责任制的缺陷开始显现,特别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其弊端更加突出,现已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
(一)权属关系不清。按照中国《土地承包法》规定,承包户是土地所有权转让的主体,可以在平等协商、有偿资源、在不存在强迫、阻碍的情况下进行出租、转包、互换农村土地所有权的行为。但是现行的农村土地所有权制度存在弊端,在很多时候,土地的购买者也就是企业常常绕过农户,直接与农村集体进行签约。这样的行为导致土地所有权归属人农户的大量土地被迫被村集体收回,而农民却不能得到应有的补偿和相应的利益,同时又难以找到非农就业机会的保障。
(二)土地承包经营与土地利用效率之间的矛盾,使得土地的生产要素功能不能充分发挥,制约农民增收。规模化生产和专业化分工是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规模化生产将促进农业机械和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从而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边际效益。农业的经营规模达到一定的程度,会促进专业化分工的发展。专业化分工优化了生产组织内部的资源配置,同样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边际效益的有效途径。但是,在我国现阶段的农业生产中,规模经济和专业化分工的优势受到了过于分散的农地产权制度安排的制约。
(三)农村土地征收、征用制度规定对农民利益的侵害比较严重,影响了农民增收。现行土地管理法关于土地征收范围的界定不够适当。一是法律关于土地征收范围的规定过宽,把不应该引入征收程序的部分建设用地如把商业性建设用地纳入征地范围,损害了农民权益;二是关于土地征收范围的规定又过窄,对于应该引入征收(或征用)程序的生态林建设用地,则没有纳入其规定的征收(或征用)范围。
二、改革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政策建议
(一)明晰土地所有权,加快实行地权登记,确保农民的土地权益
我国《土地管理法》要求:“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县级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确认所有权。”但是,自1988年至今,为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核发证书的工作却一直没有全面开展起来。当前,应加快这一工作进程。国家应成立专门的地权登记机构,对每一块土地都必须登记,明确所有权人,在此基础上由政府颁发土地所有权证。地权登记,给土地所有者发地权证,是防止政府强占土地所有者地权的基础之基础;明确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所属范围,至于“集体”指哪一级,乡镇难以了解各村具体真实情况,村委会担当比较合适。
(二)循序渐进地推进农业用地流转,使农业用地生产要素功能伴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而不断提高
近期内,应将农业用地抵押权利还给农民,这对于留在农业内部的劳动力和待转移农村劳动力来讲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农村土地可以抵押,就可以克服农业生产中的资金瓶颈问题,有助于提高土地生产效率;也可以提供到城市创业的资本,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步伐。鉴于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在短期内还难以覆盖农村,以及城乡统筹发展目标的实现也需要较长时期,近期重点应放在促进农村土地在集体范围内自由流转,使土地经营规模比原来有所扩大,待时机成熟,再促使农村土地流转突破集体界限,实现农业用地在农民之间自由流转和规模经营。
(三)按照市场化原则,对农村集体土地征用依法公平补偿,促进农民增收
尊重农民集体土地财产权利,按照市场化原则确定征地补偿标准,对农村集体土地征用公平补偿。同时,在制定征地补偿标准时,不仅要考虑现实土地用途的补偿,也要让农民分享用途转化后的收益。征地补偿费不仅要体现土地作为生产资料和生存保障资料的价值,还要保证对土地追加投资能得到补偿。要以使农民生活水平发展提高为征地补偿原则,充分考虑农民的生存权益和发展权益。应改变过去征地补偿的做法,补偿除原有的内容外,还应包括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教育培训费用和土地增殖分成等,使被征用土地农民的生活水平、发展水平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参考文献:
[1]赵忠璇.从农民增收的角度谈土地制度的缺陷及对策[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0(1).
[2]赵佳妮.论中国农村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历史及改革方向[J].知识经济,2012(7).
当前,各级党组织对党员发展工作十分重视,从总体上看,党员组织发展工作的本质和主流是非常好的。但是,无庸讳言,一些地方、一些部门在党员发展工作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使党员发展工作偏离了正确的轨道,背离了正确的方向,给党的事业和党的建设造成了不良影响和较大损害。因此,必须重视当前党员发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认真加以分析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从而保证党员发展工作政治方向正确,确保党员发展的质量。
一、当前党员发展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以单纯的工作业绩的优劣来替代理想信念的正确、政治立场的坚定,即完全以业务标准代替政治标准。比如一些机关事业单位发展党员,看的是完成还是没有完成岗位责任制规定的工作,以量化考核的结果作为发展党员的依据,忽视了党员发展对象在思想上是否有加入党组织的意愿,在情感上是否对党组织有归依感,在信念上是否认同党的最高纲领,以至于一叶障目,事与愿违。
2、过分强调群众基础和融洽的人际关系,从而使想争取加入党组织的人刻意追求人际关系的一团和气,丧失原则性和抵制歪风邪气的动力和勇气,甚至出现为入党为拉赞成票而请客送礼等不正之风。
3、不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民主集中制。不是搞党支部书记一人说了算的“一言堂”,就是搞无集中意志的以软弱涣散为特征的所谓民 主,具体表现有二:一是什么事都以举手表决来通过,造成出了问题集体负责实质是无人负责、无人愿负责、无人敢负责的局面;二是放弃领导,形成了形式上尊重、机械迷信大多数人意见的结果,从而使党员发展工作失去导向性。
4、以牺牲质量去追求数量,人为划定党员发展比例。党支部发展党员工作中,为达到指定的百分比而出现放宽标准、在培养教育考察环节急于求成、拔苗助长的现象,从而使一少部分思想政治上尚未基本成熟、条件尚未基本具备的人被“拉”进了党组织,这些党员往往又不能很好地履行党员义务,不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往往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5、党员发展工作成了“面子工程”。在一些机关、事业单位,非党员人数比例远较党员人数比例为少,为了“红旗插遍”(所有人都是党员)的观感效果,不惜违反事物发展的规律,违背组织发展的原则,把现阶段不适宜发展的对象发展为党员,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心理连锁反应,不利于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和发展。
6过分重视入党材料的完备性,造成党员发展材料过于烦琐,形式主义的东西盛行。在实际工作中造成往往以思想汇报材料的多寡长短来衡量某个人入党愿望的强烈与否,而忽视从实际行动中考察培养教育的重要性。
7、社会不正之风对党员发展工作的干扰和影响,造成神圣的党员组织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肮脏龌龊的东西;一些入党动机不纯正的 人,往往动用社会关系(或者是党务工作者的熟人,或者是党务工作者的上级)游说或施加压力于党务工作者,使党务工作者违心地违反原则地把一些尚不具备条件的人发展为党员。
二、对策
1、各级党组织和党务工作者一定要以《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为尺度和准绳,严格依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十六字方针,严把党员队伍的入口关。
2、整章建制,规范党员发展程序,严格按程序办事。凡程序不合者,有党员发展审批权的党组织一律不予审批。
3、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使党员发展工作既有正确的导向,又有党员意志的真实民王充分地表达;既有集中的领导和统一的意志,又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良好氛围。
乡(镇)、企(事)业单位专职人民武装干部(以下简称专武干部)是基层民兵预备役工作的一线组织者、指挥者和实施者,也是带领广大民兵积极参加生产建设,完成各项急难险重任务的骨干力量。在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中,基层专武干部队伍建设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专武干部队伍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未来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胜负,决定着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成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改革和我军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专武干部队伍建设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一)“双不管”现象的存在
目前,现行政策对专武干部实行军地双重管理,导致管用脱节、奖惩不力,专武干部工作动力不足,县人武部对专武干部的管理主要是军事业务,在专武干部的任用、交流、待遇等问题上只有建议权,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地方党政部门。由于人事权和财政权在地方,出现了“管人的不管事、管事的不管人”的现象。
(二)“漏管”、“从武不尚武”现象的存在
一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部分基层党委政府的领导认为现在和平时期,要以主要精力来抓经济建设,武装工作是软指标,可抓可不抓,因而忽视了“管武装”的职责。二是有的专武干部不能正确对待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认为武装工作不如经济工作重要,武装工作在领导心目中没有位置、不受重视,产生了当专武干部、干武装工作没出息、没出路的思想,有的感到从事武装工作与从事国土、税务、工商等工作相比,收入明显有差距、心理不平衡;基层专武干部所需的经费难保障,工作难开展。
(三)“年龄老化”的现象普遍
当前,专武干部队伍普遍存在进出渠道不畅、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的问题。与中办文件中有关专武干部的任职要求有明显差距。未来信息化局部战争的突发性和残酷性,对人的全面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民兵工作一线组织者的专武干部,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就不利于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必须寻求有效途径加以解决。
(四)专武干部法规制度建设滞后并缺乏监督机构近年来虽然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规范性文件,但专武干部队伍建设一直缺少操作性较强的法规制度。对已有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下发到各地之后是否参照执行、执行中出现了什么问题、起到的效果如何等,也缺少一个具体的部门来评估、监督和指导,严重影响制约着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质量。
二、解决的措施
(一)要切实健全和落实党管武装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一把手”对专武干部队伍的领导
一是认真健全和落实党管武装制度,提高“一把手”管的水平。首先通过定期组织党政班子成员和各业务部门的领导参加军事训练和学习军事知识,了解和掌握新形势下军事斗争的新特点和新规律,争取对武装工作的更大的理解和支持。其次定期组织各部门负责人召开武装工作专题会,请人武部领导汇报武装工作的情况;要协调组织人事、劳动、财政等有关部门研究解决好专武干部的调整配备、学习培训和武装工作经费等实际困难。再次每年民兵整组、训练、征兵等工作,“一把手”都要亲临检查指导,有成绩给予肯定,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有困难积极帮助解决,促进武装工作的落实。
二是建立健全基层党政主官编入预备役军官或民兵组织制度,强化“一把手”管的意识。将基层党委班子中的主要成员特别实党政“一把手”编入预备役军官队伍或民兵组织,并赋予相应的职责和每年组织一些必要的国防教育训练,从而强化“一把手”对专武干部管理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二)牢固树立经济工作和武装工作“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指导思想,增强“一把手”管的实效
一是基层党政“一把手”在思想上有经济工作和武装工作“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观念,在抓落实上有武装工作和经济工作同步发展的具体措施,这是确保武装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的关键。一是抓机制,把武装工作纳入地方改革和发展的轨道。要从国家安全稳定和经济建设的全局出发,充分认识国防后备力量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坚持党管武装作为讲政治的具体体现。二是抓质量,努力建设一支一流的专武干部队伍。基层党政领导抓专武干部队伍建设,要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使专武干部不断适应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需要。三是抓实践锻炼,努力提高专武干部队伍的综合能力。要注重发挥专武干部在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和维护社会稳定中的骨干作用,做到在工作实践中,不断锻炼和提高专武干部履职尽责的能力和素质。
二是针对“从武不尚武”的问题,加强对专武干部的思想政策教育,进一步强化做好武装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建立专武干部参加人武部学习教育制度,加强爱岗敬业教育,培养崇军尚武意识。每年有针对性地组织专武干部进行一至两个专题教育,引导专武干部自觉做到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树立强烈的职业自豪感和责任感,立足本职,勤奋工作,为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多做贡献。
(三)针对“年龄老化”的问题,加大依照法规制度调整交流的力度,进一步增强专武干部队伍的活力
一是严把“入口关”,确保专武干部年轻化、专业化。要针对专武干部的特殊要求,依据中办发的有关文件和各省市的有关文件精神,严格把好专武干部的“入口关”。二是依靠党委,积极做好优秀专武干部的提拔使用工作。按照中办文件关于专武干部队伍要达到革命化、年轻化、专业化的要求。军分区、人武部要采取多种形式把任职时间相对较长,工作成绩突出的优秀专武干部推荐给地方党委政府提拔使用。三是依据法规制度,认真抓好超龄专武干部的调整交流。
(四)完善法规制度,规范专武干部队伍建设
(镇纪委)
廉洁自律是领导干部的必备素质,是党对领导干部的政治要求,基层领导干部又身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最前线,他们能否做到廉洁自律,直接关系到反腐败斗争和党的各项事业的成败。近年来,随着反腐败工作的不断深入,基层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基层领导干部在廉洁自律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才能使全体党员领导干部保持廉洁自律意识,需要加强教育和建立健全制度,从源头上加强预防,也需要加强监督措施和从严惩治腐败等方面入手,增强震慑力,促进廉洁自律工作的顺利进行。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不强、认识不足。有的认为廉洁自律主要是针对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干部,基层领导干部处在最基层,都是做些具体的小事,没多大的权力,也没有多少钱,缺乏滋生腐败的土壤,强调廉洁自律是小题大做;有的认为廉洁自律在基层只是一些小问题,过于认真,会影响团结;有的则认为廉洁自律完全是领导干部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问题,忽视了组织监督制约的必要性。由于认识上的偏差,致使一些基层单位把廉洁自律工作放任自流。
二是有些基层领导干部明知故犯违反财经纪律,化公为私,挥霍浪费。一是用公款招待现象仍然比较突出。虽然现在各地在严禁公款吃喝,公款接待方面都加强了制度约束和惩处力度,但个别乡镇领导干部仍然认为,公款吃喝是大家在一起吃的,只要不装在个人口袋里,吃掉点、用掉点无所谓,因此公款吃喝现象在一些地方仍比较严重。个别领导甚至经常喝得酩酊大醉,在群众中造成极坏的影响。二是用公款送礼和送土特产比较严重。有的领导为跑项目,争取资金和联系工作等需要,送礼物和送土特产现象时有发生。
三是有些领导干部思想空虚,精神萎靡,赌博成性。有的领导干部缺乏远大理想和抱负,意志消沉、贪图享受,傍大款,经常和大款们出入歌舞厅、美容厅等高档娱乐场所;有的领导干部以休闲、娱乐为名参与赌博,且涉赌金额日益增大,由原来的“玩玩”为主的几十元,几百元,发展到几千元,甚至到上万元,行为也由原来下班后偷偷摸摸进行,发展到肆无忌惮上班时间关起门来在办公室赌,或到宾馆、娱乐场所开个房间赌。有部分领导干部“抽烟一闻知伪劣、喝酒一抿知好坏、麻将一摸明顺点、工作一问三不知”。
四是有些领导干部作风浮夸,工作不实,追求政绩。有的工作无所用心,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该办的事,能拖则拖,能推则推,办事效率低;有的认为自己处在最基层,对基层比较了解,就高高在上,在办公室里发号施令,不深入实际,不了解“下情”,即使到基层,也是装样子,摆架子,不接触群众,不关系群众的疾苦;有的急功近利,做表面文章,说空话,讲假 话和套话,在汇报工作时夸大成绩,隐瞒问题,报喜不报忧,骗取荣誉和地位,在上报各类统计数字时,则为了应付上面或使自己有“政绩”,根据形式随意扩大或缩小。
五是有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不到位。有的乡镇和部门没有把廉洁自律工作摆上党委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目前大多数地方对乡镇部门廉洁自律工作的好差没有十分明确的评价标准,没有形成一整套客观、公正、可靠的评价机制。近年来,虽然把廉洁自律工作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中的主要内容来考核,但由于指标体系不太科学,考核结果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被考核单位的工作情况,考核结果一般没有与领导干部的奖惩、任用挂起钩来。这样,基层廉洁自律工作基本上是抓与不抓,抓得好与抓不好一个样,致使廉洁自律工作在基层是“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六是对基层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监督不够。监督机制不健全,监督手段甚少,监督效果不佳,是基层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监督上存在的普遍问题。有的部门的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往往以“变化团结”代替了“团结-批评-团结”,民主生活会上只讲成绩,不谈问题;只讲工作,不谈思想;只讲集体,不谈个人的现象依然存在。有的即使开展批评,也是避重就轻,避实就虚,往往是自我批评摆情况,相互批评提希望。一些地方在执行廉洁自律规定时,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做法,不合意的就变着花样应付或干脆不执行,缺乏严肃性。
七是基层纪检监察组织人员编制偏少,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业务能力较弱。一般乡镇纪委书记兼职其他工作,分管工作过多,纪委委员基本由其他站所负责人兼任,身兼多职,抓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时间和精力不足,部分乡镇只有一名或没有专职的纪检监察干部,部分乡镇纪检监察干部知识结构较差,受过纪检监察业务培训的比较少,许多纪检干部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业务不熟,工作力不从心。
主要对策及应对措施
一、从源头上采取预防措施,使人不想腐败,从而提高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自觉性。
(一)加强教育,提高基层领导干部对廉洁自律重要性的认识。基层领导干部肩负着“富一方百姓,保一方平安”的重任,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立身立言,就是一支标杆,一个榜样。廉洁从政又是老百姓对干部最基本的要求。从思想教育入手,解决领导干部在廉洁自律问题上的模糊认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领导干部的整体素质,才是治本之策。因此,抓领导干部的思想教育不能在问题成堆或干部犯了错误之后才去进行,而要预防在先,坚持经常性教育,把党风廉政教育列入单位部门的规划之中,加强党的思想、宗旨、纪律和党的优良传统及理论修养教育。大力加强超前教育力度,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对苗头性问题,早打招呼,教育在前,把违纪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对倾向性问题,研究措施,防范在前,把问题解决在成形之前;对普遍性问题,指定措施,堵住漏洞,防止问题再度发生,力求警钟长鸣,防患于未然。同时,还要加 强对领导干部进行以廉耻、廉洁、廉政为主要内容的自律教育。通过思想教育,使领导干部自觉树立廉洁自律意识,增强自我免疫和自制能力,努力做到三觉,自觉守廉耻之节,自觉养廉洁之风,自觉尽廉洁之职,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提高领导干部带头执行廉洁自律规定的自觉性,从而,在广大领导干部中形成一种以廉为荣、不廉为耻的好风气。
(二)健全制度,以完善的制度来规范领导干部的言行,约束其举止。
一要认真抓好已有的廉政法规、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在狠抓制度的贯彻落实上下功夫,对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各项制度规定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把经常性检查与专门检查结合起来,把纪检监察机关的检查与有关职能部门的检查结合起来,并根据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对原有制度进行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充分发挥已有制度在惩治和预防腐败中的保证作用。
二是建立充满“诱惑”的领导干部“高福利”机制。通过高诱惑的福利制度的实施,使领导干部即使想实施腐败行为,也怕丧失优厚待遇而放弃贪欲。在基层也可借鉴国外高薪养廉的经验,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至少要保障公务员在职工资收入足以维持小康生活水平,离退休有条件颐养大年。这样,就可以在制度上最大程度地保障公务员廉洁高效,恪尽职守,最大程度地减少腐败的滋生。
三是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体制。目前我国反腐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查处时间长,打击不及时,难于形成威慑效应,惩处法 规的弹性过大,不足以利用人的恐惧心理起惩戒作用;在惩处中抵制不正当干扰能力弱,容易造成宽严不
一、混淆罚判、是非不明的现象;查处程序中环节过多,互相制约的情况还存在。当前要建立卓有成效的惩治腐败制度,首先要使对腐败行为的界定具体明确,惩罚规定刚性显著,使其具有足够威慑力,查处程序简便、民主、迅速。
四是建立对领导干部“八小时外”考察制度。“八小时之外”,即工作之余。大家离开了工作环境,自由度无疑增加了。也许正是这种“宽松”的境地,让一些不善于自律的领导干部或拥有签单权的实权人物抑或在觥筹交错中、抑或在歌舞升平中、抑或在麻将牌桌上,抑或在„„容易放松、放纵,甚至放肆。“一个领导干部的进步在八小时之外”。这说明,同一层次的领导干部在工作时,大多是尽心履职的;那么为什么若干年后,一些基本条件相同的干部有的提拔了,有的却未长进,这与“八小时之外”的自律和自励程度不能说没有关系。
二、在犯罪过程中及时提醒,使人不能腐败,进一步增强廉洁自律的持续性。
(一)加强对其社交圈和生活圈的监督,构筑监督防线。近年来,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违法违纪,客观上说,缺乏有效监督制约机制是重要原因。许多地方存在“上级监督不到,同级监督不了,下级不敢监督”的现象,对领导干部“两圈”的监督尤其是这样。在现有的监督体制下,要充分实施对领导干部“两圈”的有效监督,必须坚持家庭、单位、社会“点、线、面”相结合,构建三重监督防线。前几年,在我们调查的一个案件中,几名村干部伺机合伙私分一笔土地款,镇纪委接到群众举报后,立即着手进行调查,及时提醒干预,使一次重大的贪污事件得以避免,也保护了几名干部。
坚持家庭监督,就是采取多种形式教育领导干部家属多关心、多过问领导干部的思想和生活情况,常吹廉政风。适时开展“贤内助”评比活动、先进事迹报告会等活动,加强示范教育力度,弘扬正风正气,促使和激励各级领导干部及其配偶、子女知廉守廉,筑牢拒腐防变的家庭防线。
坚持单位监督,就是通过狠抓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不断建立和完善责任追究制,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的监督格局和下级在“两圈”中出了问题,上级也要被追究责任的约束机制。同时,要着力提高民主生活会的质量,本着对党、对同志负责的精神,勇于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不仅要关心提醒领导干部的工作情况,也要互相关心、互相提醒其“两圈”的活动情况,看有无与领导干部身份不相称的地方,及时发现苗头性问题。
坚持社会监督,主要是充分发挥好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通过电视台、报刊等媒体向社会公开领导干部8小时以外应遵守的行为准则,让人民群众明白党员领导干部不能干什么、干了以后怎么办等,同时公布举报电话,尤其注意建立相应保障人民群众批评监督的权利和渠道,真正做到领导干部的权力行使到哪里,领导干部活动延伸到哪里,监督管理就实施到哪里。
(二)合理分解领导干部的权力。要通过合理调整权力结构,实现有效的权力制约,防止权力过于集中或过于分散。权力过于集中,就会“大权独揽,一人说了算”,容易滋生腐败气息。权力过于分散,就会产生过于形式的东西,“猫多了不拿耗子,谁说了也不算”,使工作陷入被动。比如:在乡镇或部门推行“一支笔”审批财务,谁审批、谁负责,明确审批人的责任。在村级组织大力推行民主理财小组审批后的“一支笔”审批,在谁审批、谁负责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村民主理财小组及村民的知情权和对村级事务的参与权、监督权,使“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落到实处。
三、加强对大案、要案的查处力度,使人不敢腐败,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
1 近年来宁乡县推进农村“三资”管理的主要成效
宁乡县隶属于湖南长沙市, 是省会次中心, 地处湘中, 辖33个乡镇422个行政村 (社区) , 总面积2912km2, 人口138万人。全县目前共有村级集体资金19107万元, 集体固定资产58423万元, 村集体应收款项17009万元, 农村集体资源总面积17479.2hm2。
近年来, 宁乡县不断强化“三资”管理理念, 创新管理体制, 完善管理制度, 细化管理程序, 改进管理方式和手段, 建立“三资”交易平台, 严格交易程序和纪律, “三资”管理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一是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下发了《宁乡县村 (社区) 财务管理办法 (试行) 》、《宁乡县农村公共资源交易实施办法 (试行) 》, 县财政局、县经管局组织了各乡镇业务人员进行了培训;二是明确财政所长把关审核;三是加强现金的管理, 各村备用金控制在5000元以下;四是规范了村级票据缴销制度;五是规范了“三资”的交易程序;六是加大了公开公示力度。但通过对全县33个乡镇的“三资”管理及交易以及近年来对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发现, 由于财经纪律执行不严, 监管不力, 造成了“村民难参与、公开难到位、民主难实现、管理难规范”的局面。
2 当前宁乡县农村“三资”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发现, 近年来, 宁乡县农民群众所反映的问题中有60%以上涉及农村集体“三资”。农村“三资”管理“村民难参与、公开难到位、民主难实现、管理难规范”局面始终存在, 农村“三资”的规范化管理仍然存在诸多难题,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三资”台帐不健全。一是村级资产、资源的分布、四址、类别、地籍类型、地力等级等情况清查不详实, 记载不规范, 造成农村“三资”基数不明、底子不清、管理混乱;二是全县没有建立“三资”网络数据库, 无法适时对“三资”变动情况进行监管。
(2) 合同管理不规范。一是合同的签订不规范, 条款不明, 对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不平等、不全面;二是村干部违规发包, 搞暗箱操作;三是少数村对合同签订后不按照要求履行, 合同变更随意性较大。
(3) 账务处理不规范。由于没有系统性的培训, 加上一些负责财务核算人员半路出家, 不熟悉业务, 导致科目核算性质不明, 科目乱设乱用, 随心所欲, 部分村无往来明细, 账目不清, 科目设置单一, 包容面太广;不及时处理账务, 跨年度核算, 漏记现象时有发生。如沙田乡合塘村、大成桥镇青泉社区乱用会计科目, 导致往来不清;老粮仓镇杨花江村、插花村均由于账务处理不及时, 导致收入漏记;大成桥镇二泉村使用临时条据收取现金等。
(4) 财务管理制度执行不严。主要表现在:手续不齐全, 无合同无结算无附件白条支付, 坐收坐支, 非财务人员管理现金, 白条抵库, 大额现金支付, 不严格实行报账制, 备用金超限额, 集体资金私自出借甚至挪用现象, 违规举债进行建设, 村集体乱收费。如大成桥镇青泉社区坐收坐支非常严重, 没有实行报账制, 账务处理不及时, 财务手续不健全;流沙河镇罘罳村存在资金出借的现象;大屯营镇三仙坳村大额现金支付比较严重;青山桥镇粟狮村审批手续不齐全等。
(5) 财务公开流于形式。重表面轻实质, 重事后轻事前事中, 公开不及时、不详实、不具体、不规范, 公开形式单一, 质量不高。如回龙铺镇白云新村财务公开栏设置过高, 公开内容不详细, 公开数据笼统, 村民看不清、看不懂, 失去监督的作用;流沙河镇石奇村财务公开内容不全面、公开时间不及时, 质量不高、流于形式。
(6) 监管不到位。内部监督乏力, 审批不严;村务监督委员会形同虚设, 没有切实履行职责, 更没有发挥民主监督作用, 财务清理走过场;乡镇审核把关不严, 部分代理记账中心人员只注重票据的合法性, 而失去对事项真实性的监管;组级财务处于监管的空白地带等。如东湖塘镇泉山村财务清理流于形式、民主监督不严;城郊乡石头坑村某组长将征地款私自截留未及时发放。撤销乡镇经管站后, 乡镇一级无常设的“三资”审计监管机构, 县经管局审计面窄, 加上法律法规不完善, 导致审计监督乏力。
(7) 专项资金管理不到位。全县422个村 (居) , 年集体经营收入超过5万元的村不到15%, 零收入的村近60%, 仅靠财政拨款, 导致村级运转艰难, 解决民本民生、基础设施建设等乏力, 加上各项涉农专项资金比较分散, 导致专款未能专用。
(8) 资产闲置、资源得不到合理开发利用。资产长期闲置, 造成集体资产呆滞、损坏, 有限的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 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9) 农村公共资源交易执行不力。对应进农村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进行交易的项目, 乡镇普遍存在畏难情绪, 事前监管缺失, 事后亡羊补牢, 甚至造成应进未进;个别村在“三资”处置时, 违规发包, 擅自变更集体决定, 私自延长合同承包期。如花明楼、南田坪都存在应进未进的项目;历经铺、流沙河、黄材等乡镇事前监管不到位, 导致交易行为缺乏监督、流于形式, 程序不到位。
(10) 约束机制不健全, 财经纪律执行不力。监督约束机制不够完善, 村总支书记自搞一套, 财务人员听之任之, 或同流合污, 造成财务制度执行不严, “三资”管理缺位;村干部违纪违规成本小, 制度应有的约束力没有充分发挥, 有章不循, 违章未究。
(11) 合村并组中“三资”难于融合。合村之前, 村与村之间的“三资”总量存在差异, 村级规划调整, “三资”清理与处置问题多, 融合难。夏铎铺镇夏铎铺社区合村以后, 群众对“三资”融合使用意见不一, 亟待进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3 制约宁乡县农村“三资”管理水平提升的原因分析
为彻底扭转上述局面, 促进农村健康稳定发展, 切实找准制约农村“三资”管理水平提升的原因是当务之急, 归纳起来, 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 管理体制不顺。一是2013年底下发《宁乡县村 (社区) 财务管理办法 (试行) 》后, 相关部门职能调整没到位, 导致管理监督难于到位;二是原来村级财务一直由县经管局管理, 去年开始交由县财政局管理, 但财政局并没有专人进行管理且业务不熟悉;三是乡镇撤销经管站以后, 对“三资”管理重表面、轻实质, 对“三资”管理审计处于灰色地带;四是非生产性开支随意性大, 招待、差旅费过高, 甚至以考察为名, 组织村干部外出旅游。
(2) 领导重视不够。一是很多乡镇主要领导对农村财务管理工作过问较少, 没有专题研究“三资”存在的问题, 没有进行农村财务人员的系统业务培训。二是村账代理记账中心人员力量配备薄弱, 特别是边远乡镇基本上都只配备一名记账人员, 有的还是门外汉, “赶鸭子上架”, 不懂专业知识, 有些甚至还要承担“包村”、拆迁等工作任务, 无法按质按量完成工作, 致使代理记账中心开展工作较为困难。三是业务人员紧缺, 负责“三资”的业务人员不够。如道林、大屯营、流沙河、东湖塘、双凫铺、枫木桥、灰汤、老粮仓、青山桥、沙田、巷子口等乡镇仅仅一个人负责村级财务核算, 且有50%以上没有取得会计从业资格。
(3) 业务能力不强。一是乡镇业务人员普遍存在业务不精、不专的问题。个别负责村账核算的人员根本不懂会计业务, 更没接触过村级财务。2012年乡镇机构改革, 撤销全县各乡镇经管站, “三资”管理划归财政所和经济发展办, 导致职能不清, 部分原来负责“三资”的业务人员转岗, 而新接手人员又业务不熟。二是“三资”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队伍不稳定。近几年也没有进行系统性的业务培训, 导致村财务人员不懂业务, 底子不清、程序不明、手续不齐, 更有个别村财务人员原则不强, 怕得罪人;村干部三年一次换届, 村财务人员随之更换, “一朝天子一朝臣”, 人员队伍不稳, 导致监管不力。今年宁乡县第八届村民委员会换届, 村财务人员更换达40%。从对村审计的情况来看, 因为业务不熟导致多报支出、重复支出、混记往来、乱冲销往来, 造成了“三资”管理混乱和流失。
(4) 社会监管泛力。一是分散的家庭经营使村民集体观念、民主管理意识淡薄, 部分村民忙于生计, 不热心集体事业, 造成民主管理和监督缺失, 个别村干部有了可乘之机;二是村务监督委员会没有真正履行好职责, 个别甚至成了违纪违规的帮凶。
(5) 法纪观念淡薄。从近几年检查审计情况来看, 少数村干部在“三资”管理上弃制度、纪律于不顾, 认为只要不贪不占, 没进个人腰包, 就无关紧要, 有的村使用临时票据收款, 项目工程不按合同结算, 农村公共资源项目不进平台交易, 给村集体经济造成损失。去年全县村级财务清理专项行动, 共收缴违规资金300余万元, 50多名村干部受到了组织处理和纪律处分;大成桥镇青泉社区与村煤矿不按合同结算, 造成集体经济受损。极个别村干部无视法律法规, 采取收入不入账, 做假账的手段私分侵占集体资金, 在项目工程上收受贿赂, 如煤炭坝镇石新村村干部在2008年煤矿转包, 2010年煤矿技术改造工程中收受贿赂而受到刑事处罚。
(6) 查处力度不够。一是乡镇经管站撤销后, 村级财务审计主要由县经管局承担, 经管局现有的人员编制不足, 业务力量明显薄弱, 每年最多审计20个村 (居) , 按此推算, 全县422个村 (居) 轮审一次需要20年;各乡镇内审站基本上都是村账代理人员和财政所长具体负责业务, 精力有限, 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 无法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由于审计监督面窄, 客观上造成村干部违规违纪风险低。二是对审计出来的问题, 往往处理从轻, 以组织处理代替纪律处分, 以纪律处分代替刑事处罚, 导致村干部违规违法成本小。
4 进一步推进宁乡县农村“三资”规范化管理的对策建议
为切实推进宁乡县农村“三资”规范化管理, 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明确职责, 加强队伍建设。要理顺管理体制, 明确县财政、县经管等“三资”管理部门职能职责, 做到职、权、责明晰;要加强县财政部门负责村级财务的人员力量, 提高业务素质, 经常性进行业务检查指导;要加大县经管局审计人员的专职配备, 强化审计队伍, 提高审计业务水平, 加大查处力度, 形成威慑;乡镇要配备配齐业务能力强的经管人员, 对“三资”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摸排并逐一解决。
(2) 加强培训, 提升素质。县经管、财政、司法等要加强法律及业务知识培训, 不仅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 更要对全体乡村干部进行培训, 提高整体法纪意识, 提升业务素质, 端正思想, 摆正关系, 搞好“三资”管理。要把加强“三资”管理放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保障村民合法权益的高度来认识, 着力解决业务不精, 制度不全, 民主理财观念不强, 法律意识淡薄的问题。
(3) 健全各项制度, 规范财务管理。为使“三资”管理步入规范管理轨道, 必须严格按照宁乡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宁乡县村 (居) 财务管理办法 (试行) 》 (宁政办发[2013]80号) 和《宁乡县农村公共资源交易实施办法 (试行) 》 (宁政办发[2013]49号) 中规定的会计核算、账务处理和资产交易的要求, 在资产、收支往来票据、财务处理、“三资”交易, 财务审计与民主理财等方面做到规范管理, 同时, 要切实建立健全票据管理、财务审批、民主监督、财务公开等各项制度, 从源头上夯实财务管理基础。各乡镇要依本乡镇实际建立切实可行的目标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办法, 建立惩戒问责机制, 做到权责明确、奖惩兑现。
(4) 明确集体资产权属, 科学评估资产价值。建立“三资”网络台账, 完善集体“三资”监管办法。一是要建立集体经济组织的清产核资小组, 对集体“三资”进行彻底清查, 对现有的“三资”进行产权界定与评估, 对账上有而实际已经不存在的资产要按规定程序进行核销, 明确集体经济组织“三资”存量、结构、分布和运用效益, 了解整个“三资”状况, 明晰资产所有权, 并进行产权登记。二是根据清产核资的结果准确无误地建立“三资”台账, 建立全县统一的“三资”数据库, 做好“三资”的登记工作, 做到账实相符, 并及时在线反映“三资”的使用及其变动情况, 防止集体资产的流失。
(5) 盘活农村集体“三资”, 加快集体经济发展。一是要充分利用现有资产, 盘活闲置资产, 发挥资产的最大效益, 做到资产的保值、增值。二是政府搭建平台, 因地制宜, 合理规划, 科学合理适度开发集体资源, 加快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6) 细化量化管理, 规范工资增长机制。对村级招待标准及费用、差旅费、报刊费用、村干部补助等, 要出台相关规定, 在一定限度内允许发生。从目前村级工作运转来看, 村干部工资低是现实, 全县大部分村为700元左右, 所以就有部分村乱发补助, 甚至不惜造假私分。对村干部工资应从村级收入、工作绩效考核、群众评议等方面考虑, 制定比较科学完善的工资增长机制, 以调动村干部的积极性。
(7) 发挥民主理财作用, 落实财务公开。县经管局、民政局要加强村务公开及村务监督委员会的业务培训及指导工作, 实践证明村务监督委员会真正履行了职责的, 则账务相对规范, 资金使用相对合理。要推选威信较高、公道正派、责任心强并具有一定业务知识水平的人员担任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一要参与事前监督, 参与收支计划, 财务预算方案, 农村公共资源交易等重大事项决策;二要参与事中监督, 对财务计划执行情况, 经济活动的运行情况, 财务记载的真实情况进行检查;三要参与事后监督, 对财务计划及经济活动的履行情况, 对财经制度的执行情况, 合同结算情况等进行监督并及时向村民代表大会报告;四要监督财务公开的及时性、真实性、具体性、完整性, 要使财务公开让群众看得明白。
(8) 严格“三资”交易, 明确职责主体。县经管局要加强对农村公共资源交易的检查及指导, 严格按《宁乡县农村公共资源交易实施办法 (试行) 》 (宁政办发[2013]49号) 的要求, 在乡镇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 乡镇纪委参与对公共资源交易的监督, 预防为主, 监管前移, 坚决杜绝应进未进、规避交易的行为, 并在交易活动中发挥好组织、协调作用。要从程序上、手续上、资金预决算上, 规范操作招投标程序, 量入为出, 不得举债进行建设。切实强化社会监督, 邀请人大代表、村务监督委员会代表、村民代表参加交易过程的全程监督, 提高公共资源交易的公众参与度和透明度, 杜绝暗箱操作。
(9) 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维护农民合法权益。集体经济组织在坚持农民集体所有的前提下, 按照股份合作制的原则, 将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到人, 由农民共同共有的产权制度转变为农民按份共有的产权制度, 农民变股民, 按份享受集体资产收益的分配。要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 依据合村之前的“三资”情况, 因地制宜, 依村实际, 承认差别, 量化到人, 明晰产权, 对集体资产因地制宜地采取全部资产折股量化、部分资产折股量化或者土地承包经营权折股量化等形式量化到人。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激发发展内在活力, 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 建立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10) 整合涉农资金, 加大公开公示力度。针对目前各涉农资金管理难、投资散、配套难的现状, 对各单位下拨的涉农项目及补助资金, 要进行有效整合, 合理规划布局, 制定计划, 分年度按步骤按计划实施涉农项目。加强资金整合, 一是在预算环节进行整合, 比如在水利冬修、烟水工程、水库处险、水土保持等用途相近的项目进行整合;二是在资金分配环节进行整合, 把投向相近、目标相近, 来源不同的各项涉农资金进行整合, 集中投入, 最大限度地发挥涉农资金的作用;三是要加强绩效评价, 加大公开公示力度, 打造阳光项目, 实施项目跟踪问责机制, 重点对项目申报、立项、公示、分配、使用、绩效等进行全程监督检查。
(11) 强化监督检查, 落实责任追究。监督检查是“三资”管理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要按照“三资”管理要求, 切实建立起监督检查制度, 以乡镇纪委牵头, 乡镇财政所为主体, 抽调专门人员, 对村级账务进行定期检查, 杜绝坐收坐支、白条支付、资金挪用等情况发生。县经管局、财政局要定期不定期的对乡镇执行财务制度情况进行检查督查, 坚持审计监督与业务辅导相结合、专业审计与民主监督相结合, 对未进农村公共资源交易、虚报冒领、白条抵库、违规操作等违反财务管理和财经纪律的行为加大惩戒问责力度, 对构成违纪的要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对构成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12) 强化审计监督, 加大监管力度。加大纪检监察部门的办案力度, 强化县经管局对“三资”的审计监督职能, 配备专职审计人员, 落实农村“三资”抽查审计制度, 部门紧密配合, 协调一致;针对审计的问题, 督促整改落实, 并将审计结果及整改情况及时向群众公开;处理违法违纪案件不能心慈手软, 偏向袒护, 通过依法依规依纪严肃处理违法违规行为, 倒逼“三资”管理规范化。
参考文献
[1]贝洪俊.“后农业税时代”村级财务管理创新研究—以浙江农村为例[J].财会通讯 (学术版) , 2008 (5) :31-34.
[2]潘自强, 俞桂球, 楼君春.规范村级财务管理的新机制—浙江省新昌县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的实践与启示[J].农村经济, 2008 (2) :119-122.
【摘要】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大庆市乃至全国的建筑市场有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明显的提高。同时,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率也明显下降。本文探讨了大庆市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问题,并提出一些对策。
【关键词】 施工现场;安全;问题;对策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大庆市乃至全国的建筑市场有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明显的提高。同时,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率也明显下降。大庆市对新村和让胡路地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因建筑施工而发生的工伤死亡事故,每年约有10余件。至2002年,下降为每年6件,去年仅为2件。现在,施工现场的文明程度较之以往也有了较大的提高。争创安全标准化管理工地、文明工地的数量每年在逐步增加,施工现场安全生产保证体系贯标的工地也越来越多。这些可喜的变化与国家经济的发展、建筑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行业主管部门管理有效加强是分不开的。但是应该看到,现在还有不少的施工现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安全隐患,有许多危险源没有真正受控。经过调查后发现,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筑市场尚有管理空白点
目前,大庆市本市大部分一、二级资质的施工企业和部分外省市高资质企业都已演变成纯管理型的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水平,但较多公司并无过硬的劳务施工队伍。试想,一个大公司一年承接几十个亿的施工任务,需要多少劳务队伍去完成?因此有些公司一旦工程中标后,全部分包给有关的专业队伍,公司仅派几个技术人员到现场配合管理。人员配备本身不足,分管安全的专业人员更是少之又少。有的公司任命的项目经理要么是挂牌的,基本不到或很少到现场;要么是有职无权的。
在这种情况下,要按有关规定搞好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文明施工显然是十分困难的。在新村地区一个工地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个项目负责人看到几个民工安全帽没戴,就上去劝阻,没想到这几个民工不仅不听劝阻,还要打这个负责人。他们说:“我们又不拿你的工资,谁要你管?”看,这就是层层分包引起的后果。
由于建筑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不少建筑商为拿到工程不惜恶意压价,用于安全生产的经费是忽略不计的。一旦中标,用于安全生产的必要设备、器材、工具等无力购置,于是,能省的省、能拖的拖。从而导致施工现场十分混乱,大大增加了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二、专业教育培训机制不健全
农民工现在已成为建筑业劳动力的主体。据统计,仅在大庆地区,就有外来建筑务工人员十多万人。一个农民从农村放下锄头到大城市的建筑工地当民工,是很难马上适应的。从近几年发生的安全死亡事故分析来看,其中有80%左右的死者从农村到城市工地工作不满三个月。他们没有经过必要的上岗培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那么谁应该负起培训他们的责任呢?回答是用人单位。假如是整建制的合格分包工队伍,安排培训民工还是有可能的,但目前的情况是:大多数分包队伍都做不到。
在对技术工人和工程管理人员的施工安全培训问题上,现有的培训机制也不健全。调查中发现,有许多技术工人和施工管理人员相当缺乏施工安全知识,其中甚至包括某些工程监理人员。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已经颁布施行,加强对技术人员和工程管理人员的安全知识培训应当成为施工企业的当务之急。假如一个技术工人在自己从事的职业当中,连如何保护自己都不知道,一个工程管理人员在施工现场不能及时地发现安全隐患,对违章作业、违章指挥熟视无睹。这样的工地不出事是偶然,而出事才是必然的。如果这一层面的工地骨干在施工安全方面不能以身作则。那么又怎么去要求更多的民工呢?
三、施工企业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据了解,在行业主管部门的日常检查中,经常可以发现工地上民工不戴安全帽,即使有的戴了,也不扣帽扣,而帽扣不扣等于不戴。去年新村地区工地上曾发生1起坠落死亡事故。坠落高度都在2至3米之间,假如这些人帽扣扣紧了,是完全可以避免死亡的。
目前,施工队伍整体素质参差不齐。一些好的队伍,从工程开工第一天起,就能高起点、高标准地要求自己。各级主管部门任何时候去检查工地,都能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如振富建设集团施工的万宝小区工地。这个工地在一年多施工期中,无论哪一天去检查,都可以拿来评文明工地。但也有不少工地,哪怕事先已经通知要来检查,等到了现场一看,问题还是很多。而有的问题是在以前的检查中曾反复强调要整改的,结果今天是改了,明天又反复。
四、加大监管力度,消除管理盲区
笔者认为,针对上述诸多问题,应由有 (下转第166页)(上接167页)关主管部门牵头各方协力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有意识、有计划地培育劳务施工队伍。凡参与工程分包的队伍,要加强其资质审查和从业人员的考核。不能高资质企业中标后,除了收管理费,低资质企业就可以全额分包。
【当前农村党员党员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对策】推荐阅读:
当前药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07-08
当前农村村务公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09-12
当前行政执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10-21
法院当前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10-31
当前乡镇纪委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5-29
当前税务稽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10-06
关于当前烟草品牌培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的思考06-29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6-05
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