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教学内容:
课文第4—8自然段。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无拘无束”、“疏忽怠慢”、“倍感亲切”在文中表示的具体含义。
3、感受人类与鸟类之间和谐相处的情景,懂得爱护鸟类。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
从“我”揣摩鸟语的过程中,感受人类与鸟类之间和谐相处的情景,懂得爱护鸟类的思想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鸟的世界,去聆听那美妙的——《鸟语》(生齐读课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作者不但爱听鸟语,爱看鸟的姿态,喜爱鸟的品质,而且渴望懂得鸟语。今天,我们就具体了解一下作者是怎样去揣摩各种鸟叫声的。
二、精讲点拨: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哪些自然段描写了作者揣摩鸟语。(4—7自然段)
(一)与布谷鸟对话
1、默读4—5自然段
(1)这两个自然段介绍的是哪种鸟?
相机介绍布谷鸟。(课件出示:布谷图及其叫声)生学声音。
师:从这简单的叫声中,作者觉得布谷鸟是在提醒我们干什么? 学生答 :种田织布、勤劳刻苦
师:布谷鸟真的会催促我们赶快种田织布,一定要勤劳刻苦吗? 所以,这只是作者自己的猜想,如果是我,我可能就会觉得布谷鸟是在叫我去吃饭,如果是你们,你们又觉得布谷鸟会对你们说些什么呢? 指名说。
师:从这么简单的语言中听出这么多的意思,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在同桌之间互相分享一下。(鼓励同桌自由对话。)
师:老师看到同学们刚才自由自在的表现,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那真是——什么?(无拘无束)
现在,就请同学们用这种完全放松、不受任何约束的心情读一读这句话:“人和鸟就这样无拘无束地一问一答,有趣极了,我仿佛也变成一只翩翩飞翔的鸟儿。”
指名读。
师:是啊,作者已经把自己当成了一只鸟,完全沉浸在和布谷鸟快乐的交流中,都忘了自己该去上学了。请同学们自读后面的几句话,思考:作者是怎样对待学习的?
指名读句子。“一想起布谷鸟那充满深情的声声催促,我在学习上还真不敢疏忽怠慢。” 再读句子(1)理解句意。
在生活中,谁会催促我们? 生:父母、老师、朋友
师:在作者的眼里布谷鸟就像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在我们贪玩时,布谷鸟在催促我们——
(„„)
师:在我们做作业粗心时,它在催促我们——(„„)布谷鸟真是我的好朋友啊,所以我在学习上——还真不敢疏忽怠慢。(2)理解词语:疏忽。
师:“疏忽”是什么意思?在平时的学习中你有过疏忽的时候吗? 除了学习,生活中,我们还有什么地方不能疏忽?
学生回答。
师:看来做什么事都疏忽不得。再次引读——所以,一想起布谷鸟那充满深情的声声催促,我在学习上还真不敢疏忽怠慢。小结:声声催促都饱含着深情,催促我不断前进,真是催人奋进啊!(板书:催人奋进)
所以小作者说——鸟儿的确是我们的好朋友哇!(引读齐读)
(二)与喜鹊对话
师:除了布谷鸟,作者还重点介绍了哪种鸟的语言? 课件出示:喜鹊图及其叫声
师:谁来学一学喜鹊的叫声?(再轻快一点!)指名读:喳喳喳喳,喳喳喳喳!
师:喜鹊是报喜鸟啊,所以它的叫声分明在说——喜事到家,喜事到家!
师:想想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让我们高兴的喜事呢?(„„)我们也来学着和布谷鸟对话的样子来和喜鹊对对话好不好? 出示:有什么喜事?喳喳喳喳,()!学生模仿喜鹊报喜。
师:人们听到喜鹊的叫声——
生:倍感亲切。(相机理解“倍感亲切”)
师:生活中,哪些人,哪些事让你倍感亲切呢?
指名说„„
师:老师、亲人、同学,那些关心过我们的人都让我们倍感亲切。喜鹊却让乡里人倍感亲切。
指名读这句话。(喜鹊是报喜之鸟„ „人们仍倍感亲切)师:喜鹊的话次次都应验吗?喜鹊的“话”常常不能应验,为什么人们还这么喜欢它呢? 指名回答。
师:是的,喜鹊在我们中国一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喜鹊出现在贺卡上,祝福朋友,装点美好生活;喜鹊作为窗花印在窗户上,寓意喜上眉梢、喜事盈门。这样的鸟怎能不喜欢呢?一起来读好这句话。“每当这时,我心里便有说不出的高兴,总是盼着喜事快快降临。虽然它的“话”常常不能应验,但总能给人以希望和安慰,给生活增添不少乐趣。” 生读句子。
师:多么可爱的鸟,多么丰富的鸟语啊,它催人奋进,给人希望,还给生活增添了乐趣。(板书:增添乐趣)所以说,鸟儿的确是我们的好朋友哇!(引读)
(三)与群鸟对话
过渡:小作者还关注了什么鸟?(黄莺、百灵、画眉)它们的“语言”丰富极了。引读:一听到它们的叫声,我便以“知音”自居,作出各种各样的猜想,编织出许多有趣的故事来。
作者不仅听懂了鸟语,还获得了很多启示。他得到了哪些启示呢?
指名读。
课件出示:从终日忙碌的燕子那里,我认识到勤劳的可贵,从飞行整齐的大雁那里,我懂得了纪律的重要,从搏击风雨的苍鹰那里,我学到了勇敢顽强的精神„„ 生自由读。
师:看看不同颜色的词语,你发现了什么?
指名说。
师:是啊,前面写鸟儿的特点,后面则写了人们从中得到的启示。指导读。
师:这里还有一个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呢?
(„„)
师:你还熟悉哪些鸟、动物,从他们身上你学到了什么?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出示:从 的 那里,我。
师:如果说鸟儿的鸣叫是有声语言,这儿就是鸟儿们无声的鸟语了,它给我们带来这么多启示。【板书:给人启示】因此,作者从心灵深处发出了感慨——鸟儿的确是我们的好朋友啊!(齐读)鸟语催人奋进,读:鸟儿的确是我们的好朋友啊!
它不但催人奋进,还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乐趣,读:鸟儿的确是我们的好朋友啊!
它不但催人奋进,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乐趣,更可贵的是还能给予我们启示,再读:鸟儿的确是我们的好朋友啊!
三、拓展延伸:
播放一组人与鸟和谐相处的画面。
鸟给我们带来乐趣、带来启迪,带来遐想,让我们爱鸟护鸟,保护自然,保护环境,创造一个人鸟和谐的家园!阅读《鸟装饰大自然的美》一文。
四、作业:
鸟儿是我们的好朋友,写一句保护鸟儿的公益宣传语。
说课稿
1、设计理念:
《鸟语》是一篇语言生动活泼、富有童趣、文质兼美的散文。在解读教材之前,我反复地朗读了这篇课文。课文留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有情、有趣、有爱。
有情,文中处处透露“我”与鸟,鸟与“我”之间和谐相处之情。有趣,文章写得有趣。对鸟语的猜测与表达,文中的小故事,都为文章增加了趣味性。
有爱,爱,是前提,是基础。没有对鸟儿的喜爱,作者就不可能写得有情;没有对鸟儿的喜爱,作者就不可能懂鸟语;没有对鸟儿的喜爱,作者也不可能写得这么有趣。简单地说,没有爱,就没有这美好的一切。
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这样的情,这样的趣,这样的爱呢?我在设计时主要以文中的一个感叹句“鸟儿的确是我们的好朋友哇!”为主线,来设疑:“小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如此的感叹”。然后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布谷对话,感悟鸟语的催人奋进,与喜鹊对话,体会鸟语可以为生活增添乐趣,再与群鸟对话,明白从鸟儿身上可以获得启示。最后,再反复读“鸟儿的确是我们的好朋友哇!”,读中升华。
为了真正让学生走进鸟的世界,体会作者的这种感受。我引领学生融入小作者的角色,一起进入文本,去和孩子们与喜欢的鸟类聊天、对话。教学与布谷鸟、喜鹊对话的自然段,我抓住“疏忽、倍感亲切”
两个词语,通过这两个词语的联系上下文解释引入到和布谷鸟及喜鹊谈话的内容中去。与布谷鸟的对话,让学生想象小作者和布谷鸟还会聊些什么,与喜鹊对话,让学生报喜,感受人鸟相望的情趣。此外,我又安排了”听鸟语,猜鸟音“这一环节,让孩子们也尝试着做鸟儿的知音,做一做猜想,编一编故事。而教学“从终日忙碌的燕子那里,我认识到勤劳的可贵;从飞行整齐的大雁那里,我懂得了纪律的重要;从搏击风雨的苍鹰那里,我学到了勇敢、顽强的精神„„”一句时,我主要让学生进行句式的训练“从 那里,我 ”让孩子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把对文本的理解与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
学生在上述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对鸟儿的喜爱之情已默默地渗透到他们的心中,这时我再让学生写一写保护鸟儿的宣传语,让爱鸟之情化为实际行动,升华了情感。
2、教后反思:
上完课,自己感觉还有很多遗憾:
(1)对学生的引导和点拨还不够到位,没能适时地抓住学生的回答进行有效的生成;
参照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我们是怎样实施语文课程的,是如何引领学生在跑道上奔跑的呢?
绝大多数教师教学时采用一课一课地实施教学。这无疑是将语文教材分解为一个一个点。语文教师是否都有能力把这一个一个点串联起来,给学生一个珍珠项链呢?答案显而易见是否定的。
细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发现并没有将各阶段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作出具体细致的要求,各类教学参考书关于教学的建议也并不完全准确具体。因而,不少语文教师并不知道如何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也就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教学习惯展开教学,结果常常是教了学生已会的,学生不会的却没教或者没有教好。
“单元整合”这一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以往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围绕单元主题和训练目标,精心设计,加以重组整合,实现教学资源之间的联系,从而让语文教学变得灵活而开放。
这样,教师不再是仅仅关注教材中的一个一个的点,而是从单元整体出发,梳理出单元的目标,整合单元、语文教材乃至更多的语文资源,让学生获取的不再是一粒一粒的珍珠,而是一串一串项链。实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的“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翻开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任意一册的目录,都不难发现编者将每个单元的课文以不同主题进行组合,同一单元的课文大多围绕同一个主题编录。这样一来从宏观上要求教师围绕主题制订教学计划,安排学习内容,并注意前后学习内容的相互联系,力求保持每个单元的课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此基础上的单元目标、资源整合突破了以往教科书结构体系的封闭、零散和乏味,对学生来说更具吸引力,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单元整合教学就是围绕单元主题和训练目标,精心设计加以重整组合,将精读课文与自读课文、学习内容与训练内容、阅读理解与语言积累、口语表达、习作形成一个有机的教学整体。但这个整体并不是以主题为纽带将各部分内容简单地串联和相加,而是有机地整合。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拓宽学习和运用领域,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使全体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相互交叉、有机渗透和有机整合中开拓视野、熏陶情感、发展思维;在不增加负担的前提下,使学生获知的数量和获知的能力得到最优增长,为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单元目标和资源整合设计(以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例):
这单元包含三篇课文:《沙漠中的绿洲》《云雀的心愿》《古诗两首》(《池上》《小儿垂钓》)练习6和习作6。通过集体钻研教材,课题组尝试进行这样的整合,目标如下:
(一)识字写字
1. 独立识字,认识6个生字,会写20个生字;
2. 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
3. 用钢笔写好“垮”“碎”“竭”等左小右大的左右结构的汉字;用毛笔学写“装”“帮”含有衣字底、巾字底的汉字。
(二)阅读
1. 朗读诗文,特别是能在分角色朗读中读出语气,体会情感;
2. 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能体会诗歌表达的儿童纯真与朴素的美感;
3. 背诵诗歌3篇;
4. 课外阅读美文诗歌;
5. 体验与同学交流阅读美文诗歌的乐趣。
(三)习作
1. 能从所给的问题中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写出自己的看法;
2. 学习修改习作,正确使用添加和删减符号;
3. 画出自己习作中有新鲜感的词句,与他人分享;
4. 找出自己习作中的得意之处。
(四)口语交际
1. 能在文本描述的情境中学习鼓励别人,给人以信心和力量;
2. 能在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的真实环境中鼓励同学和亲人。
(五)综合性学习
1. 搜集我国北方治理沙漠的文字和图片,做一份手抄报或剪贴报。
2. 走进社区,利用手抄报、剪贴报和宣传画等向社区居民宣传保护环境。
二、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总11课时):
(一)学习《沙漠中的绿洲》《云雀的心愿》“练习6”(第一板块“处处留心”)
1. 书写练习:1课时(可分在每课时10分钟)
2. 朗读《沙漠中的绿洲》,体会阿联酋人民对花草树木的热爱。(1课时)
3. 朗读《云雀的心愿》,体会云雀的心情,懂得保护森林的重要。(2课时)
4. 学习“练习6”(第一板块“处处留心”)感悟保护环境的重要,感悟形声字的特点。(1课时)
(二)古诗《池上》《小儿垂钓》《小池》
1. 学习《池上》,懂得诗意,感悟儿童的天真无邪;学习《小儿垂钓》,边读边演,体会儿童的可爱(1课时)
2. 学习《小池》,感悟初夏荷塘的安静之美,想象《小池》描绘的景色,尝试写下来,进行景色描写练习,诵读成语。(1课时)
3. 古诗小擂台:搜集、诵读一组描写儿童的诗词,开展诵读小比赛,以赛促读。(1课时)
(三)习作
1. 学习《小池》,感悟初夏荷塘的安静之美,想象《小池》描绘的景色,尝试写下来,进行景色描写练习。(1课时,不算总课时)
2. 习作及修改: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适当描述,表达自己的观点。(2课时)
(四)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
1. 口语交际:能在文本描述的情境中学习鼓励别人,给人以信心和力量。(1课时)
2. 综合性学习:搜集我国北方治理沙漠的文字和图片,做一份手抄报或剪贴报。(1课时)
3. 毛笔字练习。(1课时)
三、具体教学设计(以《云雀的心愿》《沙漠中的绿洲》为例)
本单元前两篇课文都与“植树造林”有关,都传递了“爱护树木”这样的环保理念。于是,将两篇课文融合在一起教,并将主题确定为“环保心愿”。
教学时间仍然为两课时,相较中规中矩的一篇课文的教学,教学任务明显增多,课堂容量变大,对教师掌控课堂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学生来说,也需要更加熟悉文本,并增加课堂的参与度。
第一课时的教学,仍是传统的教学生字和疏通文本、理清脉络的环节。四年级下学期学生大多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课前预习的时候已经能够基本自学生字,熟读课文。这些都为第二课时的深入解读打下了基础。
在第一课时的初读的基础上,教师将两篇课文通过“心愿”一词巧妙串联,阿拉伯人民和云雀一样拥有共同的心愿———“让沙漠变成绿洲”。接着开展四步教学法:
第一步,解读“沙漠”的成因。
浏览课文,分别找出两篇文章中描写沙漠的句子,分析阿联酋王国的沙漠和云雀看到的沙漠是如何形成的。根据学生找出的句子,通过自读分析,很快地归纳出阿联酋王国的沙漠是自然形成的,而云雀看见的那片沙漠是遭到人为破坏的结果。
第二步,领会“森林实在太重要了”这个道理。
学生自读课文,从文章的主体部分归纳得出人们乱砍滥伐导致森林消失,从而造成“土地沙漠化”和“洪水泛滥成灾”的严重后果,进一步明白森林的重要性。并能通过阅读云雀回到家里后的对话,得出森林具备“调节温度,冬暖夏凉”的作用,再三体会“森林实在太重要了”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
《云雀的心愿》是篇童话,语言生动,内容简单,主要以小云雀和妈妈的对话组成,学生理解起来较为轻松,文章条理清晰也有利于学生开展自学。所以在教学这部分的时候,学生参与度和准确性都很高,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阅读的成功体验,这使得教学过程能得以流畅地进行。
第三步,分析阿拉伯人民为了实现心愿做出的努力。
通过自读和小组交流,学生汇报经教师整理归纳,知道阿拉伯人民为了将盐碱地改造成绿洲,“不惜代价培植花草”并“精心侍弄细心呵护”,才有了今天人们看到的美丽的沙漠绿洲———迪拜。
相比较《云雀的心愿》,这篇课文的脉络没有那么清晰,需要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能够站在一定高度思考教师的问题。这对于一部分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于是,我采取的自读配合小组交流,试图通过小组合作的讨论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
最后,教师通过迪拜的一组图片欣赏,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了解“绿洲”的美丽,衷心赞叹阿拉伯人民为实现心愿做出的“壮举”。同时,结合图片学习第一自然段迪拜街景的描写方法。这样一来,《沙漠中的绿洲》一文的重点解读也顺利完成。
第四步,让“心愿”在课堂响起,在心田回荡。
首先,回到《云雀的心愿》,读一读小云雀表达心愿的句子,体会它植树造林的决心。
然后,写一写。“让我们先在心里和云雀一起种下一棵树,如果要在树上挂一张‘心愿卡’你想写上什么呢?”这是一个拓展延伸题,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深刻体会保护森林的重要性,这时让他们把自己的感受以“心愿语”的形式写下来,既达到了语言训练的目的,又能真正将“爱护树木、保护环境”这样的情感目标种植进学生的心田。
满满当当的一节课,从课堂效果来看,可以看到教师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实现了师生、生生、生本全方位的对话。两篇课文的整合过渡自然又巧妙,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利用教学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有效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在实现了两篇课文教学目标的同时,也实现了灵活用教材的目标。
最后,开展综合性学习,指导学生利用信息课的时间上网搜集我国北方治理沙漠的文字和图片,做一份手抄报或剪贴报,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
对孩子进行语文素养的培养宛如植树。学生在教师的精心培育下才能逐渐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小学语文体系也是一棵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有系统的教材观,绝对不可一叶障目。一棵树,必须有根有枝有叶有脉络。
单元目标和资源整合实施语文课程对教师来说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对于学生也是一次新鲜的学习体验。通过不一样的奔跑的方式和不一样的教学形式,无疑给师生都打开了一扇窗,通过这扇窗,看到的是师生共同努力建设起的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摘要:<正>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1859年写作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它是从拉丁语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根据这个词源,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指“学习的进程”。参照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我们是怎样实施语文课程的,是如何引领学生在跑道上奔跑的呢?绝大多数教师教学时采用一课一课地实施教学。这无疑是将语文教材分解为一个一个点。语文教师是否都有能力把这一个一个点串联起来,给学生一个珍珠项链呢?答案显而易见是否定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习作意识;生活化;体察思考;大胆表达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6-069-2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习作内容是“春游的建议”、“雏鹰争章”、“生活中的新发现”、“对关注的事谈看法”、“植物研究”、“话题讨论”、“一次体验活动”。从习作训练的内容来看,所要写的以“感受”为主。要让学生写出感受,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是需要做足课前准备的。没有感受有什么好写的,如何做到有感而发呢?无感受可写的原因之一在于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把作文教学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之中,使得学生对生活的体察能力、思考能力不够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把习作教学当成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来引导学生体察感悟,并把这份感悟能真切地透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只有当学生置身于生活中,在有了体察力、思考力后才能写出有感受的文字来。
基于此,笔者认为教师就要利用好习作内容的训练点来让学生体察生活,思考生活。笔者发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内容在安排上欠妥当,从难易程度上来讲:“春游的建议”、“雏鹰争章”这两个内容是学生最熟悉的,因为一二三年级学生就有着春游和争章的经历。“一次体验活动”显然也容易让学生从生活尝试中获得思考与感悟。只要教师把体验任务布置下去,孩子认真地去尝试体验就能很轻松地完成了。所以“春游的建议”、“雏鹰争章”、“一次体验活动”可以安排在前期进行教学。最难的要数“对关注的事谈看法”和“话题讨论”了,如果没有长期的对生活的关注度,敏感度是不会对生活中的事有所想法的,故可以把这两内容安排在后期进行教学。至于“生活中的新发现”、“植物研究”难度上要弱于“对关注的事谈看法”和“话题讨论”,但要有“新发现”和“研究”是需要学生花时间去体察和思考的。可将这两内容放在中期来进行教学。从上述难易描述中,笔者感受到了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习作教学内容是对教师习作教学的一次真正的考量。要让学生写好作文,就要根植于生活,热爱生活,从生活的体察和思考中循序渐进、拾级而上地展开习作教学。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展开教学。
一、明确习作生活化的意识
我们大多数语文老师在习作教学中总会关注的是写作的大主题、大方向是什么?是写人、写事、还是写物写景等来着手引导学生该如何写作,而忽略了人、事、物等和作者的联系,故学生写出来的作文要么就是太程式化了,要么是假话连篇,要么是干瘪苍白毫无感情的。学生对于所书写的文字到底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其实是无知和被动的。可以说习作中就是缺了那么点生活化的气息和情感。
作文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写他们的生活,写出真实的、独特的感受,表达真情实感。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教师需要对习作内容进行重组,要依据学生的生活感来指导,故一开始我就把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的内容罗列出来并组织学生探讨,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本学期的习作训练是贴近自己的生活,是需要通过亲身尝试和体验的,只有经过切身的体察才能在体察中有所思考,有所感受,才会有话想说。在交流探讨中我先让学生选择想写的习作内容,班中38位学生三分之二的选择是写“春游的建议”,问起原因大伙都说我们就爱玩,对于春游想要说的话太多了。看来“爱玩”就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爱玩”的意识十分强烈,自然就愿意去把自己在玩乐中的那份感受写出来了。剩下的三分之一有选择“一次体验活动”、“植物研究”、“雏鹰争章”、“生活中的新发现”。问其选择的原因,有的说我做过体验活动,有的说我有过对植物的观察,还有的说雏鹰争章我们就在争。显然学生的回答依然是建立在生活的体验上。至于为何没有人选择要写“对关注的事谈看法”、“话题讨论”,学生说我们不知道写什么,不会写。由此可见学生没有关注过生活中的事,可能平时也知道些生活中的事,如最近的重大新闻什么的,但我们的学生不会进一步地去了解相关的事件,也不会想去了解事件背后的原因。当然不是人人都会有关注周围事件的敏感度、观察力、思考力的。对于我们的中年段的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但既然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教学中需要写这一内容,就要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有对周围事件敏感度、体察力、思考力的生活化意识。
我们老师可以利用晨会的时间,班队的时间组织并探讨些发生在学生生活中的事,使学生有关注周围事件的生活化意识。
二、在生活中体察思考,丰厚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习作指出: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有时学生往往有感受却不会表达,表达能力弱,表达能力弱了也就缺乏语言的创造能力了。从中年级的学生习作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体察力、思考力是有的,可体察、思考的角度比较单一,所以牵制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力和创造力。
1.大视角体察思考
我们都知道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就不会带来思考。但视角的狭隘会阻碍体察和思考。为了有效地教学好“生活中的新发现”和“植物研究”两堂习作课,我故意以自己为学生观察的对象。上课前我把一个红笔套夹在了头发上就这么走进了教室,当然好多学生都发现了,但能质疑我为什么要夹“红笔套”在头发上的人就寥寥无几了。他们也就发现不了其中的原因。以此为例我告诉学生有了发现还要思考,要从大视角体察思考才能有所新发现。我先让学生去研究植物,因为从大视角来说,“植物研究”的体察和思考更有针对性,而“生活中的新发现”范围太广了。但哪怕有针对性的植物研究也要从大视角去体察思考。如从植物本身的形、色、味等去体察思考;从植物生长的时间节气上去体察思考;从植物与人、动物环境的关系上去体察思考等等。要让学生明白观察要从大视角去体察思考才能有新发现。我除了提前布置任务给予学生充分观察和发现的时间外,还结合相关的课文学习来体察思考。我们都知道有时新发现是直接性的,直接性的好处是目标明确会主动地留心观察。但大多数的新发现都存在着间接性是偶然的,正如课文《苹果里的五角星》、《最佳路径》那样,所以我在引导学生如何把自己的新发现用语言文字描述出来时,就鼓励学生可以学学课文《苹果里的五角星》、《最佳路径》里所要传达的意思,写生活中的新发现可以写真的事物被你发现了,某个人的性情发生了变化也可以写,还可以写写事物中有着科学的道理被你发现了,也可以写写透过发生的事件被你发现的道理等等,只要是你的发现,就可以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感受。透过我这么一讲,学生体察的视角、思考的方向就开阔了。学生在写“生活中的新发现”就会显得没那么难了。当然写出来的作文内容也就不会千篇一律了。
2.规律性体察思考
规律无处不在,如何引导学生规律性体察思考呢?其实在引导学生写“对关注的事谈看法”、“话题讨论”中就可以让学生明白。如在写“对关注的事谈看法”中,班中大部分人都想谈一档热播的娱乐节目《奔跑吧兄弟》,这是为什么呢?其中一定有原因,这个原因也必定有它的规律存在,因此我就让学生自己去查找热播的原因,告诉学生带着规律性体察思考更容易发现事物的本质,找到热播的原因。基于学生已经有从大视角体察思考的意识方法后学生借助网络,向家长咨询等途径去展开研究和探寻。经过学生自己的体察和思考,他们找到了热播的许多原因。如:人气明星参与效应、节目拍摄场地的生活化、游戏节目的悬念和刺激性、笑料多解压了观赏者的生活压力等。看来这些热播的规律性原因被学生体察和思考出来了,那么学生在书写的时候就有底了。另外在引导写“话题讨论”之关于“打不打野猪?武松是不是英雄?”中让学生体察思考出“话题讨论”要么发表赞同的看法,要么发表反对的看法。这也是规律。在从这一“规律”中去找出其他的连带关系,发现其他的规律。这有这样学生才会去体察思考的更深入,深入的体察思考才会发现规律,这样所写的文章就不会内容简单,不够具体了。
三、大胆表达,热爱生活
《语文课程课标》要求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基于这一理念,我认为,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敢于表达的能力,要解除羁绊于学生作文情感的条条框框,为学生提供体验生活的机会。让学生在开放中放胆作文,弘扬人性,放飞情感,写真实的生活,述生动的情感。
记得2012年一篇名为《我和爸爸的便当盒》的日本小学生作文在微博上被累计转发了3万余次,连姚晨、任志强等都忍不住转发挥泪推荐。那是因为日本小学生在作文中流露的真情打动了无数人。赏识尊重学生的习作,让学生敢于表达真实情感。小学生爱幻想,有时想法往往会有一些不切实际,但学生愿把这些话说出来时,无论学生的想法多么可笑、多么幼稚,只要是真实的,教师都应该加以肯定,而不能以自己的观点、喜好、阅历、习惯等去批评指责。实际上,这里强调的是教师尽可能尊重学生的原始表达,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学生的作文,并批评指责他们的作文。因为,学生作文中的表达都是出自真情的流露、发自内心的感受。是其认知、理解、情感、思想、语言运用等综合水平的集中反映,是其生活体验的独特感受。这些真实的感受是写作的第一手珍贵材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还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能使学生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表现出来,能展现出对生活的那份独特的爱。
1、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植、程、租“这三个字。(3)引导学生读帖,重点观察这三个字的结构和关键笔画的书写要求。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小结:“植、程、租“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三个字的右半边中”横“画比较多,并且最后一笔都是横。
(4)教师范写“植”。提醒学生注意:“横”画在右边别顶住“竖”画,还要写得稳一点。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2)教师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3、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并请学生说说好在哪儿。(2)对写得不好的字,予以纠正,再练习。
练习1
二、学写毛笔字
教学要求:学习反文旁、折文的写法。
教学过程:
1、欣赏书中的优秀书法作品,交流感想。
2、出示反文旁、折文的字样,揭示今天学写毛笔字的主要内容。
散
处
3、指导书写。
练习2
一、写好钢笔字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通过谈话让学生明确练字的重点。
2、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启、戴、氛”三个字。
(2)引导学生读帖,重点观察这三个字的结构和关键笔画的书写要求。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作出小结:“启、戴、氛”这三个字,都是半包围结构的字。
(3)示范书写“启“。提醒学生注意:写这三个字时,既要注意被包围的部分要略伸出外框些,又要注意字中的撇、斜钩或横斜钩要写得舒展些。
3、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2)根据描红情况,教师即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
(2)对于写得不够好的字,进行纠正,强化练习。
二、学写毛笔字
教学要求:学习牛字旁旁、车子旁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欣赏书中的优秀书法作品,交流感想。
二、出示牛字旁、车子旁的字样,揭示今天学写毛笔字的主要内容。
牧
轻
三、指导书写。
练习3
一、(写好钢笔字)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奈”、“恭”、“慕”三个字。2.引导学生读贴,要求学生重点观察这三个字的结构和关键笔画的书写要求。
3.这些字在书写时,你认为有哪些地方应该提醒大家注意的? 4.教师重点知道学生写“奈”。提醒学生注意,字中的撇捺要写得舒展,如同鸟翅。下半部分要呈上靠之势。5.学生练习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6.根据描红情况,教师及时进行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二、学写毛笔字
教学要求:学习反犬旁、马子旁的写法。
教学过程:
1、欣赏书中的优秀书法作品,交流感想。
2、出反犬旁、马子旁的字样,揭示今天学写毛笔字的主要内容。
猪
验
3、指导书写。
练习4
一、学写钢笔字 .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羽、弱、器”。2.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点?.对,这些字中都有相同的部件,怎样才能写美观呢? 4.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师总结:右半边比左半边上头略高一点,下头略低才显得匀称端正。.师范写“羽”。.学生描红、仿写,师巡视指导。.反馈。展示写得好的字,再展示写得不好的字,师生共同评析。
二、学写毛笔字 教学要求:学习欠字旁、页字旁的写法。
教学过程:
1、欣赏书中的优秀书法作品,交流感想。
2、出反犬旁、马子旁的字样,揭示今天学写毛笔字的主要内容。
歌
领
3、指导书写。
练习5
一、学写钢笔字 .出示生字卡片,认读“录、举、碌”。2.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点?.对,这些字中都有相同的部件,怎样才能写美观呢? 4.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师总结:笔画都向中心聚,挺直腰杆有精神。.师范写“录”。.学生描红、仿写,师巡视指导。.反馈。展示写得好的字,再展示写得不好的字,师生共同评析。
二、学写毛笔字
教学要求:学习宝盖头、雨字头的写法。
教学过程:
1、欣赏书中的优秀书法作品,交流感想。
2、出示方框宝盖头、雨字头的字样,揭示今天学写毛笔字的主要内容。
它
雷
3、指导书写。
练习6
一、写好钢笔字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三个字。跨、碎、竭
2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特点?写时要注意什么?
3小结: 左右结构,且左窄右宽。
左边的“土、石、立”书写时要小一点,位置都应偏上一点,否则会觉得左肩耷拉着写。
二、学写毛笔字
教学要求:学习衣字旁、巾字旁的写法。
教学过程:
1、欣赏书中的优秀书法作品,交流感想。
2、出示衣字旁、巾字旁的字样,揭示今天学写毛笔字的主要内容。
装
帮
3、指导书写。
练习7
一、(写好钢笔字)
1、认读“犯、饱、它”三个字,观察字形,说说异同。
2、观察字帖,读读“小窍门”,领悟其中的规律。
3、学生练习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习字,及时小结。
二、学写毛笔字
教学要求:学习宝方框儿、三框儿的写法。
教学过程:
1、欣赏书中的优秀书法作品,交流感想。
2、出示方框儿、三框儿的字样,揭示今天学写毛笔字的主要内容。
国
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处:原创
作者:王夕侠
【编辑录入:wwwxxx】
品德与社会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行为与习惯目标:
(1)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3、知识与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逐步建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知道同情和帮助残疾人是一个人的良好品德的体现,并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不幸人的行为;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关心集体、参加集体活动、维护集体荣誉承担义务,了解家乡环境问题,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了解民风民俗及对人们的影响,抵制不良风气和迷信活动,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了解交通发展的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会电视、网络等媒体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办一张报纸的基本方法,学会合作办小报,了解通信的发展,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学会常用的通信方法
4、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故事续编、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明白要遵守公共秩序、社会公德。以“伸出援助的手”、“爱心小组”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心。进行实地调查,知道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危害,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学生感兴趣地实践活动,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之情。以“我当小记者”、“我来当编辑”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合作的愉快。
1、在公共汽车上 教材学情分析:
公共秩序是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是现代人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小学生年龄小,虽然有一些纪律意识,能够遵守学校纪律,但是学生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还比较单薄。所以应对学生进行此方面的教育,使学生现在和将来能够顺利地走上社会,并且最终成为一个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公民。
本课侧重对学生进行在公共汽车上的行为教育,从而升华到公共场所要遵守秩序的教育。教育时应注意与交通行为有所区别。
教学目标:
1.知道在公共汽车上要尊老爱幼,遵守公共秩序。
2.以遵守公共规则为荣,愿意自觉遵守公共规则。
3.自觉遵守公共规则,文明小乘客、文明小观众、文明小游客。4.见到同学有不遵守公共规则的行为能批评、劝阻。
教学重点、难点:
1、教育学生在公共汽车上要发扬美德、遵守公共汽车上的秩序。
2、教育学生懂得公共规则是正常有序的公共生活的保障,人人都应自觉地遵守公共规则。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说一说
同学们,你们在乘公共汽车的时候,见到过哪些在公共汽车上发生的事情呢?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师述:是呀,在公共汽车上,会发生很多的事情,瞧,有一位同学就遇到了这样一件事情。
二、激情明理
1、根据课文提供的故事教师讲一讲。
2、边听边想。
A、如果你是曹阳,你坐在座位上会怎样想呢?
B、如果你是那位大哥哥,你又会怎样思考呢?
C、如果你是那位站着的老奶奶,你会想些什么呢?
3、写一写
这时候会出现哪几种可能?请你按你所设想的几种可能编出不同的故事情节。(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故事情节?为什么?
4、实话实说
如果你是曹阳你会怎样做?当你这样做时,你是怎样想的呢?
师总结:是呀,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国的传统美德,在乘车的时候,我们时常会遇见一些老人和抱着孩子的妇女,此时我们应该主动的让出我们的座位,这样才算得上是优秀的少先队员。
5、演一演
1、过渡:在乘坐公共汽车是时候,我们时常能够看到很多人会主动的让出自己的座位给需要的人坐,那你在坐公共汽车时还看见过以下的场景吗?
2、仔细观察p2上的三副图画,小组讨论
3、你在等车和上车是还遇到哪些值得赞扬或应当批评的行为,请以表演的形式来交流一下。
三、总结:
在公共汽车上,我们能够碰到许许多多的事情,值得称赞的或是应当批评的,在这些事情上的表现,往往反映出了我们所具有的道德品质。希望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能从小严格要求自己,文明小乘客。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使学生初步感知遵守公共秩序的重要性。
1.想一想:同学们,你们的爸爸妈妈平时一定经常带你到公园游玩,到商场去购物,到电影院看电影。公园、商场、电影院等地方是我们大家都可以去的地方,这些大家都可以去的地方叫什么呢?
板书:公共场所
2.小组交流:假如你在儿童游乐园排队玩电动马,发现有人在前面插队,你有什么感受?假如你看电影时,坐在前面的人不时地站起来挡住你的视线,你又会怎么想?
3.小结:在公共场所,如果每个人都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顾别人的感受,就会使别人不开心,甚至造成矛盾,影响大家。因此,在公共场所要有行为准则约束人们的行为。这种行为准则就叫“公共规则”。
板书:公共规则
4、同桌讨论。
(1)你知道的公共场所还有哪些?在那里人们所应有的行为准则是?什么?板书:自觉遵守
(2)师:有了公共规则,就要求大家去自觉遵守,那怎样遵守公共规则呢?
二、激情明理
1.阅读P5上的两个短文,选其一谈感受。
2.出示图片P6,小组讨论:这起严重交通事故是怎么发生的?
3、小结:公共秩序是人们在公共场所正常活动所需要的。它是人们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它反映了人们的共同要求和愿望,代表了绝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
三、树立榜样,指导学生行为
师:在遵守公共规则方面,周恩来总理为我们做出了好榜样。
1.阅读P4上的《他,冒雨赶来》
2.说一说:你觉得小王的做法对不对?周恩来总理为什么要冒雨赶到图书室?
3.全班交流
4.小结:每个人在公共场所都应该想到公众的利益。只有大家共同遵守公共秩序,公共场所的活动才能正常进行。
5.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自觉遵守公共规则的好榜样。谁能来夸夸我们身边的好榜样?
四、全课总结:
1. 说说自己以后怎样遵守公共秩序。
2. 小结:公共规则对我们每个人、对我们的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它代表了大家共同要求和愿望、共同利益,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是一个人有道德的表现。只有大家都自觉遵守公共规则,我们才能有一个秩序井然、安定文明的社会环境,才能使我们的生活正常进行。希望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能从小严格要求自己,争做文明小顾客、文明小乘客、文明小观众、文明小游客,长大以后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
板书设计:
自觉遵守公共规则
为他人着想
从自己做起
四下品德与社会教案:
2、想想他们的难处 教材学情分析
本课是依照课程标准中“遵守公德”的有关要求编写的。本课主要对学生进行同情和帮助残疾人的教育。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下,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保护,这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在学校中对学生进行同情心的培养,也是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本课课题为《想想他们的难处》“爱心”就是以同情、理解和尊重的态度对待残疾人,并在生活上关心和帮助他们。
教学要求
1.知道残疾人在生活上、学习上有许多困难,需要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知道同情、尊重、帮助残疾人是人人应该遵守的社会公德。
2.体验残疾人的困难,同情残疾人的不幸。愿意帮助残疾人。
3、遇到残疾人有困难,尽力帮助。积极参加学校、社区组织的助残活动。不嘲笑、不戏弄残疾人。
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残疾人在学习、生活中的困难,能设身处地地为残疾人着想,愿意向残疾人献上自己的一片爱心。
2、残疾人的学习、生活中有困难,需要正常人的帮助,他们在精神上更需要人们的同情和尊重,这一点学生不易理解。
教学准备:图片、名言收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名画欣赏
1.出示图片:(1)仔细观察这幅画,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2)从这幅画上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呢?
二、角色扮演
1、同桌一起扮演一下图中的盲女和她的同伴。
思考:扮演盲女的,请设想一下,双目失明的你对大自然的美景有怎样的渴望„„
扮演她的同伴的,想一想你会对盲女述说什么?
2、指名扮演
3、通过亲身的扮演体会,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全班交流)
3. 小结:平时我们正常人的生活,感受不到这样的痛苦和不便。而在我们身边,还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有的是看不到我们生活的美丽的世界,有的不能开口说话,还有的听不到各种美好的声音,还有的有其他方面的残疾,作为一名正常人,我们应该多为他们着想,多想一想他们的难处。板书课题:想想他们的难处。
三、体验启发
1.观察P8上的图片,看一看这位无臂演员是如何生活的。看过之后有什么感受?
2.师书述:是呀,由于某方面的残缺,这些残疾人在生活上会遇到很多我们无法想象的困难,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见到过残疾人吗?在生活的周围,有残疾人吗?他们是怎样生活、工作的?
3、指名说。
4、小结:我们真不敢想象残疾人会遇到如此多的困难,但是,面对这些困难,他们退缩了吗?他们失去生活的勇气了吗?没有。不仅没有,甚至于还用他们坚强的毅力谱写出了许许多多让我们这些正常人为之动容的优美篇章。你们看——
5、学习P9-10上的资料,小组讨论:谈感受。
6、说说你都知道哪些身残志不残的残疾人?从他们的身上你都学到了什么?
7、师述:桑兰、刘涛、舟舟、霍金,他们这些残疾人,在生活上,也许不能和正常人一样生活,但是他们却创造出了震惊世界的一项又
一项奇迹。他们坚强的毅力、不屈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我们不仅要钦佩他们,更要学习他们的精神。
四、总结
残疾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面对这样一样群体我们应该如何去对待呢?下一节课我们继续要学习。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师述:上一节课我们走进了残疾人的生活,也看到了许多身残志不残的残疾人,我想到此,同学们心里肯定有很多想法,那面对这么一个群体,我们应该如何去对待呢?
学生自由发言
2、总结:残疾人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他们从生理上、心理上都会有一些特殊的情况,因此需要我们去关心、同情和帮助他们。残疾人是非常不幸的,但是,他们应该享受和正常人一样的待遇,享有人格上的尊严,所以,我们要尊重残疾人。
二、辨一辨
1、出示P11图画
提问:图片上的两个小朋友谁对谁不对?为什么?(小组讨论交流)
2、补充阅读 P11 《小辞典》
3、出示P12 《一个残疾儿童的信》
想一想,林林最感焦虑的是什么?假如林林来到你们班,你将会怎么
办?4:小结:模仿残疾人的样子是不尊重残疾人的表现,这样做是不对的。主动帮助残疾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是关心残疾人的表现。
三、说一说:
1、读一读小故事,思考: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2、我国政府是怎样关心和保护残疾人的? 阅读P14教材,班级讨论交流
3、师:国家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做了许许多多的益事——组织残疾人乐队、给残疾人捐款、社会办福利工厂、修残疾人坡度通道、开办残疾人学校等等。那我们能为这些有特殊困难的群体做些什么呢?(学生畅所欲言)
四、全课总结:
关心、同情和帮助残疾人是社会良好道德风尚的表现,我们从小就要为其努力,做到在生活上同情、关心、帮助残疾人,在精神上鼓励、支持他们,成为文明的好少年。生死不离
教学目标:
1、了解汶川地震中涌现出的一批英雄少年的感人故事,体会并学习他们在灾难面前所表现出的沉着镇定、临危不惧、勇于救人的优秀品质。
2、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将爱心传递到需要关爱的人的身边。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感受同龄孩子在灾难面前的,对同伴表现出的至真至纯的爱,引导学生深刻的审视自己,从而潜移默化的将这种爱传递到需要关爱的人身边。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情感
2008年5月12日,这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日子,怀揣着梦想的人们在各自的岗位上憧憬着美好的生活。可就在这一天破了,梦碎了„„14时28分像一个魔咒,顷刻间,大地剧烈地震颤起来,一切都来得这么突然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
出示图片(到处是断壁残垣,残垣断壁,交通中断,通讯瘫痪,一座座城市成为孤岛,一时间哀号遍野)
同学们今天,当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这一幕时,你想说些什么?(在灾难面前人类的力量是多么微不足道,大自然在一瞬间就毁掉了人类千辛万苦建立起来的家园;人们在自然的力量面前束手无策)
你对这地震有什么了解吗?
二、讨论交流
这次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震级达8.0级,余震3万多次,涉及四川、甘肃、陕西、重庆等10个人省市区417个县,受灾群众4625万多人,造成69227名同胞遇难,17923名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达8451亿多元。这
场地震让许多人失去了自己最亲的人,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家园,许多孩子一夜之间成为了孤儿„„而更多的人来不及话别,来不及再看一眼这世界,就永远的闭上了眼睛。
(图片感受)
过渡:在那些山崩地裂的日子里,我们灾区的同学们是好样的。他们没有被震垮,而是以自己最深最真的爱参与了生命的大营救。看,这些无畏的小英雄们——
1、出示图片——英雄的图片
师讲解:几次冲入危房中用柔弱的肩膀救出同学——坚持不懈地用稚嫩的小手挖出被埋的伙伴——用歌声、读书声赶走恐惧、鼓励被埋的同学„„
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学生发言)
师小结:可以这样说,他们都是好样的!!
2、想知道他们的故事吗?
去读读他的故事
3、读一读,再讨论交流
你有什么感受?(敬佩、感动)
他们在地震中都做了些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学生举手,畅所欲言)
值得吗,为什么?从他们身上我们能学到什么?
(分组讨论讨论后再交流:沉着冷静,勇于救人,临危不惧)
如果你是邹雯樱,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学生说说)
4、小结
大地怒吼的这一刻,是他们在与时间赛跑,与死神较量。生死不离,无论你在那里,我都要找到你。断臂天使“小王彬”、废墟中领唱国歌的“许中政”、抗震救灾英雄少年“何亚军”等,他们都是我们心目中的小英雄,还有许多为了救助其他的生命,不幸和邹雯樱一样献出了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人们,我们永远记住你。
多勇敢的孩子啊!多坚强的少年啊!他们就是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
三、明心见性
这如一首歌中唱得好:(播放歌曲)
“生死不离,你的梦落在那里,想着生活继续,天空失去美丽,你却等待明天站起
无论你在那里,我都要找到你
血脉能创造奇迹,你的呼喊就刻在我的血液里
生死不离,我数秒等你消息
相信生命不息
我看不到你,你却牵挂在我心里
无论你在那里,我都要找到你
血脉能创造奇迹
搭起双手筑成你回家的路基
生死不离,全世界都被沉寂
痛苦也不哭泣
爱是你的传奇,彩虹在风雨后升起
无论你在那里,我都要找到你
血脉能创造奇迹
你一丝希望是我全部的动力。”
这一刻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各抒己见:捐款,捐物,去前线和他们结成一帮一的好朋友,与他们通信鼓励他们„„)据民政部门统计全国已接受国内外社会各界捐赠款物近600亿元。是啊,大灾之后是大爱!这一个个捐款箱凝聚了我们多少深情啊!这一根根蜡烛有寄托了我们多少的哀思与祝福!(出示捐款的图片)出示:“汶川你好!汶川期待你重新站起来!”
四、总结延伸
大地不会忘记,汶川不会忘记,中国不会忘记,世界不会忘记,英雄们用热血和身躯铸就了一幕幕辉煌的史诗。大灾之时有坚强,大灾之后有大爱,地震无情人有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同学们,让我们记住他们,记住这感人的一幕又一幕。让爱延伸,让心传递,与你同在,《生死不离》。
唱《生死不离》
四下品德与社会教案:
4、伸出我的手 教材学情分析
本课侧重让学生学会关注自己周围或社会上不幸和贫困的人们,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仁爱之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我国一贯倡导的社会风尚,在当今社会更应该发扬光大。对于小学生,在他们的生
活中,更多的是别人对自己的关心和照顾,却很少体验,也不理解那些在贫困地区生活,或因天灾人祸、疾病而陷于困境的人们生活的艰难和苦恼。教他们学会同情,学会关心别人,是当前独生子女教育中一个重要的课题。本课是根据这一主导思想增设的。
教学要求
1、同情生活贫困或不幸的人们。愿意为帮助他们摆脱困境或不幸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2、知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做倡导的社会公德。帮助贫困地区和有困难的人是全社会的责任。
3、关注生活周围和社会上贫困和不幸的人们。
4、积极参加支援灾区和“希望工程”、“手拉手”等社会救济活动。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学会关注自己周围或社会上不幸和贫困的人们,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仁爱之心。
2、学会关心他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他人献爱心。
教学准备:歌曲、图片、小资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师:同学们,你们说“爱”是什么? 小组交流:
当自己生病或在生活上遇到困难时,最需要的是什么?
这时别人对你的爱意味着什么?
二、听一听(营造氛围,调动学生的情感。)1.放音频:
歌曲《爱的奉献》 2.想一想
这首歌唱的是什么? 3.说一说
你都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听过这首歌?
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想?
师:与之相比,我们可以说生活在幸福和快乐之中,那此时你可曾留心过我们身边一些生活艰难和不幸的人呢?谁能来说一说
我曾经遇到
()
我在电视里看到
()
我在报纸上看到
()
我听爸爸妈妈说的()
我在网上查到的()4.小结:
我们的周围有多身体有病或生活上有困难的人,他们需要我们的帮助。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三、学一学
自读P16《我怎么办》 1.小组交流:
燕燕遇到了什么困难?当时她是什么心情?
燕燕此刻该怎么办?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2、小结:
当燕燕父母身患重病的时候,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会非常痛苦,此时,我们应该为他们献上一份爱。这爱不仅仅是物质的东西,还包括精神的鼓励和心理的安慰。
3、阅读P17上的日记(同桌互说感受)
4、讨论:如果不幸发生在我身上,我最希望的是什么?
5、阅读P18上三段场景文字,小组说一说我该如何做?
四、读一读
全班带有感情的朗读小诗《手》
五、总结
我们是一群幸运儿,可以生活在幸福和快乐之中,但我们不能忽略了生活在艰难和不幸中的人。当有人遇到不幸,生活、学习有困难时,别忘了伸出我们的手,献出我们的爱,要相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看到了生活在不幸和困难中的人,所幸的是我们社会上有许多富有爱心的人,他们帮助这些需要帮助的人渡过了难关,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下受资助的人们的心声。
二、想一想
1、自读P19上回音壁
2、同桌交流感受
三、读一读
1、阅读P19 小资料
2、提问:
你了解希望工程、春蕾计划吗?
3、看看P20小讨论
说说文中的同学谁的想法对谁的想法不对?为什么?
4、你见过或亲身参与过这种活动吗?说说当时自己的心情。
四、说一说1.小组交流理解P20说一说内容
2、出示小黑板:
“愿爱的阳光洒进每一个贫困的角落,赶走贫病与忧伤。”
“愿每一个受助的人走出困境,每一个给予的人得到心灵的慰藉。”
3、请同学在小组中谈感受
4、请同学说一说自己收集的类似名言
5、师:同学们,让我们都来伸出友爱之手,为我们周围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献出自己的一份爱。让我们每个人的爱汇成江河,滋润所有的心灵。
五、全课总结激发情感
1.再次播放歌曲《爱的奉献》师生同唱。
2.总结升华:在我们的生活、学习都很顺利的时候,我们不要忘了在边远、贫困地区的小学生,他们在生活、学习上会遇到很多困
难,特别需要我们的爱心、帮助。也许由于我们的爱心,他们就可以和我们一样坐在教室里上学、读书,和我们一样过上正常人的生活。让我们也为他们献上一份爱心。
六、布置活动
以小队为单位,开展一次献爱心活动。
活动对象:本校、本地区、其他地区的残疾人或生活有困难的人。活动形式:写慰问信,捐送图书,学习用品等,或帮助他们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
四下品德与社会教案:
5、绿色小卫士 教学目标:
1、复习环境污染产生的各种危害,树立危机意识、环保意识,转变浪费资源、破坏资源的生活方式。
2、学会从身边做起,从校园生活做起,人人争当环境小卫士。教学重点:
1、教会学生如何对垃圾进行分类,确立一个理念“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
2、为“学校垃圾”分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出方法回收废弃物。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谈话,交流各种污染情况
2、师小结,导入新课
二、引入主题
1、谈话,引入
2、分类:根据垃圾的用途进行重新分类
(1)讨论:你知道垃圾的回收有哪些方式?你是怎么知道的?
(2)小组代表发言
(3)小结:(定位一种思想)垃圾是一种放错的资源。
三、分组制作
1、师激发学生动手创作
2、师讲解创作注意点
3、学生分组创作
4、作品展示,学生简介创作过程
5、小结
四、延伸拓展
以小组为单位创作环保标语,唤醒社会关注环保。四下品德与社会教案:6.我们的民风民俗
一、教学目标:
认知:知道我们是个多民族国家,我们有56个民族组成,我们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
情感:我们应该尊重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尊重不同民族的同学与邻居的风俗习惯。
二、教学准备:
1、师生收集我们身边有关的民风民俗的资料,查找相关的网站、网
址,了解有关信息。
2、教唱歌曲:《大中国》。
三、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大中国》
请同学们跟着唱,想想这首歌唱的是什么呢?(出示56个民族的大照片,贴在黑板上)
教师小结:对,同学们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在这个大家庭中住着56个民族,有着13亿的兄弟姐妹。各族人民和睦相处,亲如一家,共同建设我们祖国而做贡献。
2、谁来说一说我们是哪个民族?我们班级的大部分同学都是汉族的,你们还知道有哪些少数民族?
3、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呢?谁能举例说一说呀。(引导学生从衣着、语言等方面来说)
小结:除了衣着、语言不同,在饮食和居住环境上也有差别。比如:有的少数民族不吃猪肉,有的少数民族居住在帐篷,有的住窑洞等等,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板书课题:不同的民风民俗。
(二)、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的民风民族。
1、出示事例,了解风俗。
同学们,在我们的云南的一个少数民族,至今还保留着这样一个传统的风俗,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也曾去参加了这个活动,想知道是什么活
动吗?
(播放周总理参加傣族泼水节的活动录象)
看了这个录象后,请大家思考,为什么我们的周总理已经六十多岁了,还要参加这样的活动呢?当警卫员要去用伞给他挡水时,他为什么不让呢? 学生展开讨论:
(因为周总理认为:用伞挡住水是对傣族人民的不礼貌,不能因为自己的身体而伤害了傣族人民的情感,要尊重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样才能与傣族心心相连)。
2、同学交流,丰富了解。
同学们,在我们的大家庭中,除了我们刚才了解到了傣族的“泼水节“,你们还收集到了哪些民族的风俗习惯呢? 学生交流、汇报。
(伴随着学生的汇报,并让学生大致介绍这个民族的情况,人口、分布等)
(三)、正确对待传统习俗。
刚才听了同学们的交流,我也学到了很多,了解到了那么多的习俗,但是,前不久呢,我们班级里有一位同学却向我提出了这样的一个疑问,大家想帮助他解决吗?
教师出示一位学生的烦恼:自己的各个结婚,但因为村上有这样的习俗,结婚要摆酒宴三天,大吃大喝,因为自己家里比较穷,父母想不摆了,但觉得只是习俗,怕村上人说,所以只得去借钱摆阔,他感到
不可理解。
学生讨论,他们这样的做法怎么样?
(通过学生的交流与讨论,让学生真正懂得:我们要继承优秀的民风民俗,对于一些不良的习惯,我们应该要抛弃,培养正确对待传统风俗的态度)
(四)、拓展思路,开阔视野。
同学们,我们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风民俗,我们也只有积极继承本民族的优良传统,才能使我们具有更大的发展前途,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两个有关民风民俗的网站,希望大家有空的话,可以去查询,我们可以在上面查到很多我们所不知道的东西。四下品德与社会教案:
7、家乡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访问、观察等形式收集资料,了解家乡的过去,认识家乡的今昔变化;
2、通过调查、访问、对比感受家乡的巨大变化。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怀;
3、在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查找资料、访谈、资料研究、合作交往的能力。
4、进一步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从小关心家乡的发展,为家乡的发展献计出力。
二、教学重点:
通过收集家乡的历史、地理、人文等有关故事,了解家乡的变迁。
三、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
四、教学准备:
1、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
2、收集有关历史、地理、人文等有关故事及图片等资料,了解家乡变化的情况。
3、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设计:
活动一:感受家乡的变化。
1、歌曲导入。
今天,老师能和你们这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一起学习,心情特别好,像阳光一样灿烂,还为你们带来了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我们一起听一听。
课件出示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
2、说一说自己听到了什么?(指名几名学生说)
3、歌声唱出家乡的美丽。你们想知道老师是从哪里来的吗? 老师的家乡是滨海乡镇的一个小村子,那里以前泥路崎岖,交通十分不便,特别是雨天,老师上学要走一个多小时的泥路才到学校。令人惊喜的是,如今那崎岖的泥路已经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这就是老师家乡最大的变化。不过比起城市来,老师的家乡还是十分落后,但老师仍然十分热爱自己的家乡,那你们热爱自己的家乡吗?能不能把你们家乡变化的情况说一说,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4、采用小组自由汇报的形式,向全班学生汇报自己小组的调查情况。
(1)、你们采用什么方法了解家乡的?(小组汇报、组长汇报、写成文章汇报„„)
(2)、自由选择自己了解家乡印象最深的一个方面进行小组交流。(房屋、道路、小桥、家庭„„)
(3)、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进行汇报交流。(口头、照片、录象、图片„„)
5、补充材料,深化感知。
通过同学们课下调查,刚才听了同学们的汇报,看了同学们自己收集到的许多照片,我也切实亲身体验到了家乡的变化,我为自己家乡有这样大的变化而感到骄傲。今天老师也去拍了些材料,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我们家乡的美丽风景吧。那就让电脑做我们的导游,一块儿去欣赏我们家乡的优美风光吧。(课件出示图片)(1)滨海公园风景如画;(2)县政府办公中心;(3)这是有名的时代超市;(4)这是滨海迷人的夜景。活动二:夸一夸家乡的变化。
1、人人都夸我们家乡美,我们为之而感到骄傲、自豪,让我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说一说对家乡变化的美好感受吧。(1)可以对家乡变化的美好感受唱一首歌;(2)可以写一首诗;
(3)可以画认为最美的一角;(4)可以说一说。
2、小组交流、汇报。
活动三:辩论家乡的变化是不是也给我们带来烦恼?
1、的确,我们的家乡变化得如此美丽、富饶。但是,有人说:“变化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烦恼。汽车多了,空气差了;楼房多了,绿地少了„„”(课件出示)
2、你们同意这种说法吗?我们来辩论一下:
家乡的变化是不是也给我们带来了烦恼?(课件出示)正方:家乡的变化是给我们带来了烦恼。反方:家乡的变化不是给我们带来烦恼。
3、学生辩论。
通过刚才同学们精彩的辩论,我们知道,家乡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带给我们许许多多的便利,叫人欣喜,催人振奋;同时我们也看到,家乡在变化过程中也给我们一些不利的因素,叫人忧虑,令人遗憾。那么怎么样把那些不利的因素转化为有利的资源,使我们的家乡更加完美呢?这个问题要靠我们全体同学去努力啊。活动四:雏鹰小队在行动。
请同学们在课后认真调查了解自己的家乡建设中“美中不足”?你打算把“不足”之处做如何改造,使之更完美。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为未来家乡的建设者,从现在起,我们应该为家乡的发展献计出力。
四下品德与社会教案:8怎样到达目的地 教学目标
⑴了解交通工具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感受我国交通设施和运输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⑵感受建设者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懂得应当尊重他们。⑶学会关注交通发展带来的不利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重、难点
了解交通工具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感受我国交通设施和运输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是教学重点。感受建设者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懂得应当尊重他们。学会关注交通发展带来的不利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些是教学难点。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了解交通工具
1同学们,李老师知道大家很爱猜谜语,所以今天特地带来了谜语:(出示谜语:小小一间房,有墙又有窗,马路当中跑,行人走两旁。打一交通工具)(课件出示:汽车图片和文字)2学生猜。(课件展示汽车图片)
你们真了不起!一下子就揭开了谜底。听好下一个谜面:
3出示第二个谜语:远看像城墙,近看一排房,日行千里路,能载万吨粮。打一交通工具)学生猜(课件展示火车图片)看来这个谜语也难不倒大家!第三个:
4、出示第三个谜语:水面一座楼,没腿四处走,载人又送货,江海
任它游。打一交通工具)学生猜(课件展示轮船图片)又被你们猜出来了!最后一个很难的,听仔细了:
5、出示第四个谜语:耳听赛雷鸣,眼看像只鹰,早晨去拉萨,晚上回北京。(打一交通工具)学生猜(课件展示飞机图片)你们真是猜谜语的高手,看来一个都难不倒你们。
6、刚才你们猜的这些,都是我们常见的交通工具,(课件显示“交通工具”)(板书:交通工具)平时你们又是乘坐什么交通工具来上学的呢?
(出示课题:
8、怎样到达目的地)大家乘坐着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很快就到了学校。
(课件出示学生讲到的交通工具,加上省略号)
1、请问同学们,你或者你家里人靠这些交通工具去过哪些地方呢?
2、是呀,有了这些交通工具,我们无论是上班、上学,还是走亲访友,外出旅游都方便了很多。(板书:出行方便)
二、回归生活,感受运输情况
1李老师在生活中也总是用到交通工具,我常常骑着电瓶车上班、买菜„„,昨天我还骑着电瓶车去菜场买回了一样水果,这是什么呀?(拿出实物)你喜欢吃吗?谁能告诉我它的原产地是哪里?出示地图,闪烁“新疆”。新疆在我国的西北边,苏州在我们的东边,两地相距可真远哪!
你知道哈密瓜是怎样到我们苏州的?(动画展示三种形式)为什么要用火车、飞机来运送哈密瓜呢,他们各有什么优点?你的知
识真丰富,请你尝尝香甜的哈密瓜。是呀,飞机送来的哈密瓜很新鲜,你品尝品尝。
新疆离我们可远了,有了交通工具,哈密瓜很快就来到了我们苏州,我们就能尝到新鲜、香甜的哈密瓜了。
2除了哈密瓜,还有很多东西都是从外地运到我们苏州来的。同学们课前做了一些调查,谁来介绍介绍?(铺垫)
3我们苏州也是个物产丰富的好地方,都有哪些特产呀?这些特产又是通过什么交通工具运到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的呢?(铺垫)是呀,我们苏州的特产就是通过不同的交通工具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呢!
(课件展示繁忙的交通运输情景)
看来,我们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交通工具。
有了交通工具,我们不仅出行方便了很多,运输物品也很方便。(板书:运输方便)
4最近,运输公司的生意可多啦!看,食品厂找到了运输公司,他想干什么呀?红旗林场的经理也赶到了运输公司,他有什么事呢?煤运码头的经理也希望得到运输公司的帮助,又是为了什么呢?救灾部门的经理也给运输公司打来了电话,他有什么需要呢?运输公司有哪些运输工具呢?我们来听听他们的自我介绍吧!(动画展示几种交通工具的自我介绍)
2、听了他们的介绍。如果,你是这四个单位的经理,你希望运输公司提供什么运输工具来运输,为什么?你可以选择一个,设身处地地
想想,再在小组里讨论讨论。
其他同学觉得这位经理的选择怎么样?还在哪里?你真是个 你们同意这位经理的决定吗? 你觉得这位经理的意见怎样? 你们赞同这位经理的做法吗? 你们真会当小经理,看来我们四(1)班的同学能力都很强。四结合事例,讨论外出旅行
1同学们,时间过得很快,快乐的暑假很快会来到。李老师知道,我们班很多同学都爱在暑假跟自己的亲朋好友去外地旅游。今年暑假,你打算到哪里去? 2旅行社为我们提供了四种出行方式,出示四幅图片及时速。谁来读一读。
3了解了这些,你会选择哪种交通工具去旅游地呢?当然选择交通工具还要考虑到旅游人数、旅游费用、个人的乘坐爱好。请大家先在小组里交流交流。(新加坡、大连、浙江、)(铺垫)(教师随机点评:乘飞机看看祖国大好河山,乘轮船感受大海的美丽景色,可要把看到的美景介绍给大家呀!)
4、大家交流得可真高兴,谁愿意讲给大家听听!
5外出旅游能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但也要注意交通安全,我们来听听导游是怎么提醒大家的?(出示课件资料)6你知道带上易燃、易爆物品会有什么后果?
是呀,我们外出时要做到文明乘坐交通工具,注意安全,注意遵守国
家的法律法规。
五拓宽视野,夸夸惊人发展
1这几年苏州的交通发展变化巨大。这几天,第三届全国运动会在我们苏州召开,到时有上万名运动员和成千上万的游客云集苏州。我们把苏州的交通发展情况介绍给他们,好吗?你想给他们介绍些什么呢?(组织学生讨论)
讲到车的变化。播放苏州的私家车资料。讲到车站的变化。
讲到路的变化。播放图片,了解苏州的高架路和高速公路。(引导学生看地图,告诉客人我们去南京、上海、杭州等地可以怎么去)讲到桥梁的变化。讲到苏州河道变化。
(教师告诉同学,苏州将建设地铁、轻轨铁路,人们出行、运输物品会更方便、快捷。)(板书:惊人的发展)
2引导学生畅想家乡未来的交通。(为苏州未来的交通出出好主意)3补充介绍磁浮列车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示磁浮列车图片和文字)4总结:老师相信,我们四(1)班的同学一定会学好知识,长大了为我们家乡苏州的交通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板书设计:
方便出行
交通工具
发展
惊人
运送物品
四下品德与社会教案:9、媒体连着我和你
一、教学目标:
1、体会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与人们的关系,学习利用媒体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努力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及在信息海洋中自我把握的能力。
2、提升在现代社会中的批判思维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增强健康闲暇的本领和闲暇道德观。
二、教学准备:
学生了解看电视、看广告、利用网络的大致情况。要求学生作一次调查,调查本班同学每周平均看电视的时间是多少。
三、教学时数:3课时。
四、活动过程: 1、生活中的电视
(1)学生看文中插图,说说这样的情景你是一般最先从什么地方看到?你从电视中还获得了什么?你最近关注的热点问题。
(2)讨论:你喜欢看哪些电视节目?说说你喜欢它们的原因。你
认为适合四年级小学生看的节目有哪些?
(3)制作一个“收视指南”。制定一个节目计划。2、沙发里的“土豆”
(1)看插图,回答问题:如果你和父母同时想看不同的节目,你会怎么样?
(2)看了“小资料”,你同意“电视是最有吸引力的家庭成员”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3)汇报课前调查同学的看电视情况。这些事实说明了什么?有人称过度看电视者为“沙发里的土豆”。为什么这样称呼他们?你还知道哪些不良的收视行为?不良的收视行为会导致怎样的后果?(4)看了文中“小故事”,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合理安排看电视的时间? 3、认识广告
(1)看图回答问题:你使用的物品中,有哪些做过广告?你认为有必要做这么多广告吗?你是怎么看待广告的?
(2)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商品生产者,你会怎样做广告?你认为做广告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3)你知道还有哪些广告?广告有哪些作用?你最欣赏怎样的广告?
(4)设计一个广告,评一评。4、网络改变生活
(1)谈谈你喜欢上网吗?为什么?看了卢毓民的事迹,你对此有
何感想?
(2)讨论问题:我们小学生利用网络做些什么?父母是怎么看待小学生上网的?集体朗读“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知道该怎样上网。
(3)你遭遇过电脑病毒、垃圾邮件吗?当时心情怎样?我们小学生应该怎样合理利用网络
四下品德与社会教案:10.办一张自己的报纸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报纸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为我们获取信息,提供渠道。
2、了解办一张报纸的基本方法,收集社会中的有效信息。
3、学会合作,在合作中感受快乐,享受活动成果。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办一张报纸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收集有效信息。
四、教学准备:学生收集有关社会上的信息,并进行整理。教师准备报纸制作的流程。
五、教学过程:
(一)、出示实物,拉近距离。
1、教师形形色色的报纸,谈对报纸的感觉。
2、询问自己家庭里的报纸种类。各是谁征订的?各有什么作用?
(二)、报纸的作用。
1、同学们,喜欢看报纸吗?我们可以在里面看到什么呢?
学生交流。
2、学生间进行报纸的推荐,重点要介绍出推荐的理由。
3、介绍中国最早报纸的产生。
(三)、了解报纸的组成部分。
1、同学们,在我们众多的报纸中,他们都有共同点,你觉得是什么呢?
学生组织交流讨论。
(四)、小组为单位设计报纸的轮廓与排版。四下品德与社会教案:
11、怎样和他联系
一、教材分析
《怎样和他联系》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最后一课内容。教材安排了“怎样和姑妈联系”“我来试一试”“通信的发展”“小故事:传递快乐”这些丰富的内容。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中“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让每一个学生对生活中常用的通信方式及其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学会在具体情况下选择适当的通信方式与人进行联系,这一课的安排,对于达到《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从小培养学生正确观察周围社会,适应社会生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生分析
通过课前的了解,发现通信方式与学生的生活关系比较密切,而学生最普遍使用的通信方式是打电话,对于其他通信方式,有的有所了解,但并不常用,有的甚至不了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通信的发展,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学会一些常用的通信方式,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比较不同通信方式的特点,学会选择适当的通信方式与自己的亲友进行通信联系。
过程与方法:在模拟的情境中了解、掌握各种现代通信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懂得并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有关的法律法规。
四、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我们确定了本主题的教学重点是: 知道什么是通信;了解常用通信方式和通信的分类与信息传递途径。了解常用通信方式的各自特点,会选择合适的通信方式与他人联系。
五、教学方法:
主要是老师引领,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具体有:
1、互动教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应当是具有师生共同参与、沟通合作意义的活动建构过程。在教学设计中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活动,是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师生间教与学的交通交往,多维互动,师生双方在活动中相互交流,沟通、启发、补充。在这节课中我们采用了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同桌交流等多种互动形式。
2、创设情景教学: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更关注学生通过一个个主题活动让他
们获得情感体验,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如:我们在这节课中创设了学生“六一”庆祝活动将邀请校外的人来参加的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六、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帮助学生了解各种通信方式及其特点,并学会合理选择各种通信方式。
第二课时:了解通信的发展史,明白通信的发展是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的,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小故事懂得尊重邮电职工和他们的劳动。
七、教学过程
今天,我说的是第一课时。本课时的小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了解生活中常用的通信方式及通信的分类与信息传递途径。了解现代常用通信方式的特点;会选择合适的通信方式与他人联系。
过程与方法: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借助媒体的辅助,并通过实践操作掌握打电话、写信等联系方式的方法与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初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通信素养。懂得并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有关的法律法规。
这一课时主要通过四个步骤来落实: 第一步:了解各种常用通信方式
1、从学生生活切入,选择庆“六一”儿童节搞活动,需要邀请校外的人来参加,你打算怎样和他联系这样一个话题,引发学生思考,在学生交流中出示联系方式。
3、这些都是我们常见的通信方式,那么什么是通信呢?快快打开书71页,看一看,读一读小资料,可以动笔画一画,还可以和旁边的小伙伴交流交流收获。
4、你了解到关于通信的什么知识呢? 交流(相机出示媒体、实物)
5、这么多的通信方式,你都用过哪些呢?
一、学会选择合适的通信方式,明确特点 情境一:
迎“六一”我们藕塘中心小学也正准备隆重庆祝呢,我班里一个叫田甜同学就在为庆祝“六一”进行精心准备,可是,料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媒体出示)怎么和急救中心联系呢?
1、学生交流得出打电话(120)。你为什么立刻想到了打电话?(板书:快捷方便)
2、模拟打电话。
认识盲音、长音,懂得打这样的电话就应该语言简洁、说得清楚、有礼貌。(相机板书要点)
3、拓展:了解其他特殊的电话号码和拨打常识。情境二:
由于抢救及时,田甜的妈妈痊愈出院了,(媒体出示)爸爸工作繁忙,又出差去了上海,在这期间,家里有事要找他,田甜可以用哪些方式和他联系呢?为什么?(1)组织学生讨论。(2)指名交流。(3)小结。(4)了解区号。情境三:
前段时间爸爸出差了,为了照顾生病的妈妈,田甜很久没和外地的爷爷奶奶联系了,“六一”前夕,学校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媒体出示)田甜多想向爷爷奶奶汇报学习生活情况啊!用哪种通信方式好呢?为什么?
1、讨论交流肯定写信这种通信方式。要写信的话,首先要学会开信封(出
示信封)学习开信封的知识。
2、田甜的信寄出去不久,就收到爷爷奶奶的回信啦,可是她把信拿到手
里一看,却发现角上的邮票不翼而飞啦,同学们,你怎样看待这种行为?
3、读一读73页的“告诉你”,看一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的
有关规定!(媒体出示)
4、现在你对这种行为有什么看法? 三.巩固
1、把“六一”的快乐告诉亲戚、朋友。(媒体出示表格)这些情况你认为选择哪种通信方式更合适呢?说说选择的理由,可以同桌讨论一下。
具体情况 选择方式 选择理由 告诉国外留学的表哥
和四川手拉手小伙伴联系
和无锡亲戚共享快乐
2、交流。
3、小结。
四、总结延伸
1、这节课我们帮田甜解决了很多困难,在帮她的同时你有些什么收获呢?
1.选择加点字正确的读音,用另一个读音组词。4分
提供(gòng gōng)___________ 望洋兴叹(xìng xīng)__________
矿藏(cáng zàng )__________ 情不自禁(jīn jìn)__________
2.认认真真读拼音,端端正正写汉字。6分
xī shēng fáng’ ài líng chén
( ) ( ) ( )
hé xié yǔn nuò yǐn mán
( ) ( ) ( )
3.划去不一类的一个。2分
(1)东海 南海 上海 黄海 渤海
(2)公路 铁路 马路 山路 信息高速公路
4.中国成语中有些如“螳螂捕蝉”之类寓言故事的成语。你还能举几个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根据词语之间意蕴的搭配说出一个成语。2分
(1)忘本 三国演义 洛阳 刘禅 ( )
(2)孙悟空 太上老君 炼丹 踢翻 ( )
(3)鱼 湖面 皱纹 ABCC ( )
(4)岁寒三友 画画 自信 苏轼 ( )
6.引号用法。选择下面句子引号的用法。2分
A.表示直接引用的话。 B.表示特定的称谓或需要着重指出的部分。C.表示讽刺或否定。 D.表示突出强调。 E .用来引用成语、谚语、歇后语等。
(1)地球是茫茫宇宙中一颗美丽的蓝色“水球”。 ( )
(2)在喜怒无常的海洋面前,人民只能“望洋兴叹”。 ( )
7.修改病句:2分
(1)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正迎来利用海洋、开发海洋的新时代。
(2)海洋是个聚宝盆,它蕴藏着丰富的石油、煤、铁等天然气。
8.课外积累。请将你平时读过的书或文章按类别介绍给大家。(每类至少写两本书或两篇文章。)4分
A唐诗:《 》《 》
B宋词:《 》《 》
C外国文学作品:《 》《 》
D我国名著或名人传记:《 》《 》
9.按照要求写句子。
(1)“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用上“谁……谁……”句式。 __________________1分
(2)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用不同的词序组成2个句子)1分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2分
这样自问自答的句子我也会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2分
(1)吴王( )准备出兵攻打楚,( )他只看到自己国家的军事实力比楚国强大。
(2)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 )取胜的希望很大,( )( )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 )不堪设想。( )大臣们都不同意吴王的主张。
11.课文写真。7分
(1) ____________,流水不腐。
从善如流,____________。
近水识鱼性,______________。
欲知山中事,__________________。
(2) 《学会合作》为了说明合作的重要,举了两个例子: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学了这篇文章,我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等关于合作的名言警句。
(3)“西塞山前白鹭飞,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了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
(4)“常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兴尽晚回舟, ______________。知否,知否,_____________________。”中的真正让词人“沉醉”的,又岂止是醇厚的美酒?
二、阅读欣赏。
(一)《三亚落日》节选 12分
三亚在海南岛的最南端,被蓝透了的海水围着,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蓝蓝的天与蓝蓝的海融成一体,低翔的白鸥掠过蓝蓝的海面,真让人担心洁白的翅尖会被海水蘸蓝了。挺拔俊秀的椰子树,不时在海风中摇曳着碧玉般的树冠。海滩上玉屑银末般的细沙,金灿灿、亮闪闪的,软软地暖暖地搔着人们的脚板,谁都想捏一捏,团一团,将它揉成韧韧的面。
1.仿照例子写词语。1分
金灿灿 亮闪闪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这段话写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许多景物,它们汇成了一幅迷人的热带风情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写出了景物的色彩美和形态美。4分
3.用“-------”画出文中一个比喻句。这个句子把__________比作了________。2分
4.“_________”、“__________”等心理描写,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之情。3分
5.我们祖国风光秀丽,三亚在我国的_____省,有“东方夏威夷”的美称。我国还有许多风景名胜也都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2分
(二)敬重卑微
(1)我读到一篇英国课文,讲的是蚂蚁。
(2)蚂蚁家族和和睦睦,忙忙碌碌,母蚁生儿,公蚁持家。他们在原野、荒滩上搬运食物,建设家园。想不到小小生灵,竟活得如此滋润,活得如此有秩序有意义。尤其令我震惊的是它们面对灾难时的行为。
(3)当野火烧起来的时候,你知道蚂蚁是如何逃生的吗?众多的蚂蚁迅速聚拢,抱成黑团,然后像雪球一样飞速滚动,逃离火海。
(4)每读起这段文字,我就泪眼模糊,深为它们的行为所感动。我仿佛看见汹涌的火山在烧, 一团黑风正沿着山脊(jí jǐ)流动;我仿佛听见噼里啪啦的烧焦声,那是最外一层的蚂蚁用躯体开拓求生之路。
(5)( )没有抱成团的智慧,没有最外一层的牺牲,渺小的蚂蚁家族( )会全军覆灭。
(6)生命的微小、体力的单薄没有什么可怕,甚至命运的卑微也不能决断什么,可怕的是看不到微薄的力量,忽视了内在的精神。
(7)敬重卑微,使我把生命看得严肃,看得深刻,看得伟大而坚强。像一根细小的针,蚂蚁以它的精神穿过我的外衣,刺痛我的灵魂。比起蚂蚁,我们有什么理由言渺小、说卑微?有什么理由自暴自弃、玩世不恭?
(8)世上称得上伟大的东西,往往( )体积,( )精神。千里之堤(tī dī),溃于蚁穴,这是卑微者的威严和挑战。
1.划去文中括号内不恰当的拼音。(2分)
2.在(5)、(8)自然段的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关联词。(2分)
3.将“比起蚂蚁,我们有什么理由言渺小、说卑微?”改为不含问号的句子,但意思不变。(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4)、(5)自然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第(4)自然段中“每读起这段文字,我就泪眼模糊,深为它们的行为所感动”这句话与前文“________________ ”这一句相照应。用横线画出这一自然段中由事物引起联想的句子。(2分+2分)
第(5)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蚂蚁“抱成团”是一种“智慧”?(运用你已有的知识,结合短文内容回答)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蚂蚁家庭“抱成团”逃离火海,避免全军覆没的行为体现了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这样两种精神、。(2分+2分)
5.回答问题:“我”为什么要敬重卑微?(用短文中的原句回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这篇文章,你想起了相关的哪些人、哪些事?请选一个方面,用简要的几句话写下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习作园地。30分
“尝试”也就是试一试,这是非常有意思的实践活动。它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然而,不管怎样,它都会使你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收获。请你选择生活中曾经历的一次尝试,把题目《那是一次___________的尝试》补充完整,写一篇400字以上的记叙文。要求内容具体,感情真挚,语句通顺,有一定的条理。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气氛沉闷的现象,屡有发生,我百思未得深解。学校学期初安排听常态课,两位老师分别执教《渔歌子》时的课堂现象,再次引发了我的思考,现将课堂实录片段与我邀部分学生深入访谈的结果,描述如下。
教师1课堂再现:
片段一: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词:《渔歌子》,这是词牌名,“子”读第三声“zǐ”,一起读课题。这首词是张志和写的,张志和是个怎样的人,谁来介绍一下。
生:(沉默)
【学生心理活动描述:
A:我预习的时候没查到张志和的资料。老师要我们回答“是个怎样的人”,是个爱钓鱼的人吗?老师肯定不是要这样的答案。那他是个怎样的人呢?听听同学怎么说吧。
B:我知道一些张志和的资料,他原来不叫这个名字,后来皇帝赐给他“志和”这个名字。难道老师要这个答案吗?再等等吧,没把握的话还是不急着说。老师喊到我就起来这么说。
C:不会,就选择沉默吧。老师肯定会自己公布答案的,她以前经常这样自圆其说的。】
师:不知道啊,都没有预习吗?那么看屏幕上老师收集的资料。
生:(默看资料)
【学生心理活动描述:
D:哎呀,怎么看不大清楚呢?最好有人读一下,让我了解得清楚些。哎,别不识相,挨一顿批。让我把眼镜架往上推一推,眯缝着眼,努力看吧。
E:哦,原来老师就是要我们随便介绍一下张志和呀,这个我在预习的时候也查到的,她为什么不说清楚呢?】
片段二:
师:这首词中写了很多景物,可谓“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请大家说说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生1: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应该是西塞山和白鹭。继续交流。
生2:桃花、流水、鳜鱼。
师:还有呢?能不能把它们找全了?
生3: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
师:你们觉得这些景物美吗?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美景?
生:(沉默)
【学生心理活动描述:
F:怎样的美景?我可得好好组织组织,变成一段通顺的话。让我想想。
G:想想也烦,懒得动这个脑筋,反正等一会儿总有人举手的。
H:我仿佛看到的是桃红柳绿,和风细雨的美景。我想举手的时候老师就开口了。】
师:(焦急地)没关系,你可以说一样景物,比如怎样的风?怎样的雨?
生4:暖风。
生5:杨柳风。
【学生心理活动描述:
I:看老师笑眯眯的,其实她心里很急了,快点随便说一个答案吧,至少下课时统计发言次数时,我发过言了,可以交差了。
J:老师肯定要感谢我了。大家都不说,老师会多尴尬,幸亏我救了老师的场。毕竟教室后面还有一位老师在听课呢。】
师:(要发疯了)你们不会用一两句话来连起来说一说你的眼前仿佛听到、看到、闻到的吗?×××,你来说。
生6:雨细细的,如牛毛,如花针,密密地斜织着;风轻轻的,柔柔的,如母亲温柔的大手抚摸脸颊。风里带着桃花的香味儿,青草的香味儿,还有泥土的香味儿。
师:不是说得挺好吗?为什么不举手呢?
生:(沉默)
【学生心理活动描述:
K:我想尽量说得完整一些,把青山、白鹭等景都说进去,还在想呢。老师叫到我名字,我吓了一跳,把开头给忘了,直接说了后面的内容。】
片段三:
师: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淡泊的心境与热爱大自然的景物的感情。像这样的关于垂钓的诗你还记得吗?
生7:《题秋江独钓图》
师:会背吗?
生7:(只嗫嚅了三个字)……一扁舟
师:还有一首记得吗?
生8:“独钓寒江雪。”
师:四、五年级学的内容都还给老师了。请看屏幕,我们一起把这两首诗读一遍。
生齐读《江雪》和《题秋江独钓图》。
师:下面打开《三训》把作业做一下。
【学生心里活动描述:
L:我正在努力地想呢?老师就打断了我。
M:想它干嘛呢?老师其实只是问问而已,做给听课老师看的。我看见老师的手都点好鼠标了,屏幕上马上出来这两首诗的内容,只要跟着读读就行了。】
教师2课堂再现:
片段一: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词:《渔歌子》,这是词牌名,“子”读第三声“zǐ”,一起读课题。这首词是张志和写的。张志和原来不叫张志和,叫张龟龄。你猜他父亲为什么给他取这个名字?
生1:大概希望他能像乌龟那样长寿吧。
师:恭喜你,猜对了!他有个哥哥,你们猜叫什么呢?
生2:张树龄。
师:什么树呢?
生2:松树,哦,张松龄。
师:对了!你们看,名字中寄托了长辈的美好祝愿。那张龟龄后来为什么叫张志和了呢?通过预习,知道的请举手。(一名学生举手)
生3:是皇帝赐给他的名字,希望他心志平和。
师:你真了不起,知道得真多!奖励你把屏幕上的这段资料读给大家听。大家边听边思考,从中了解张志和是个怎样的人?
【评析:因为是猜,错了没关系,学生的心理压力要小得多,而且,老师的问题指向很明确,话语中又饱含着鼓励,因此课堂气氛活跃。】
片段二:
师:这首词中写了很多景物,可谓“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请大家圈一圈一共写到了哪几种景物,待会儿连起来告诉大家。
生1: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斜风、细雨。
师:还漏了两样,能补全吗?
生1:箬笠、蓑衣
师:一起把圈到的景物念一念。你们觉得这些景物美吧,能不能用几句话连起来说一说你的眼前仿佛听到、看到、闻到了什么?不急,先在自备本上写一写。
生2:我写的是白鹭飞翔图。……
生3:我写的是桃花流水图。……
生4:我写的是斜风细雨垂钓图。……
师:这些景物美在哪里?
生:(沉默)
师:你们看,山是青的,鹭是白的……
生5:美在它们的色彩绚丽,搭配和谐。……
师:还美在?
生6:动静结合。……
师: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读出画面来。先自己练一练。
【评析:先写再说,给同学思考的时间较充分。通过学生的自主实践活动,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回答有把握的问题,因此说得自信满满。】
片段三:
师:据说张志和钓鱼是不用鱼钩的。那他还是在钓鱼吗?
生:(摇头)
师:他钓的是什么呢?
生7:春天的美景。
生8:悠闲自在的心情。
生9:与世无争的淡泊心境。
师:好一个“淡泊心境”。是呀,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淡泊的心境与热爱大自然的景物的感情。
【评析:所提问题有思维的价值,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学生喜欢。】
师:他的哥哥张松龄担心弟弟在外惹祸,于是修了一座草堂,并作了一首词喊他回家。想看看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
生:想。
屏幕出示《和答弟志和渔夫歌》
男生作哥哥,请弟弟回,读:“……狂风浪起且须回”;女生作弟弟,回答哥哥不回,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哥:“且须回”。
弟:“不须归”。
哥:“且———须———回”。
弟:“不———须———归”。
(课堂里充满乐欢声笑语)
【评析:和复习旧知相比,学生们更愿学习新知,对拓展内容充满好奇心与新鲜感,因此学习有热情。】
二、理性分析
综上所述:教师1和教师2执教《渔歌子》所确立的教学目标基本相同,选择的教学内容大同小异,但课堂气氛却迥然不同。以前一些教师总以为高年级课堂沉闷的主要原因在学生,学生大了,自尊心较强,怕说错了被同学笑话,不愿说,所以才造成如此局面。其实教师才是始作俑者,课堂的“死”与“活”,关键在于教师。只有教师“教得活”,学生才能“学得活”。
打破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沉闷之怪现象,笔者以为需经常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1.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否具有挑战性
对于每一堂课的教学设计来说,教学目标处于灵魂的位置,所有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使用都以它为中心展开。所以教学设计的第一步就是要制定好适宜的教学目标。
一个好的教学目标是怎样的呢?笔者认为,通过“教”与“学”双方的努力,可以达成的且能够达成的目标就是一个好的教学目标。因此,目标设定必须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和课文的独特教学价值。学生的能力是有差异的,课文的内容也有不同的难易程度。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目标太难,不容易实现,学生就会丧失信心,有厌倦情绪,就算能力较强的学生,也只能勉强跟着。目标太简单,不花力气就能实现,也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最好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属于那种具有挑战性的,学生需要的,且通过跳一跳,能摘到的果子。
当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意教学目标的预设与生成之间的转换,不能固守预定的教学目标不放,生拉硬扯也会将学生学习的兴致耗失殆尽。
2.教学形式的展开,是否有互动性
要把课上活,必须改变传统的单向静听式的教学形式,代之确立多向立体式现代课堂形式。传统的单向静听式主要是教师独占式和教师主讲式,其信息是单向的。教师独占课堂,学生学习被动,课堂只是主讲,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进行积极思维,完全依赖教师。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以教代学,以讲代练。教师积极性高,学生主动性差,学生的求知欲受到抑制,学习缺乏兴趣。这样的课堂是一潭死水。
多向立体式教学形式其信息反馈是多向的,互动是教师与学生间的,是学生与学生间的,也是教师与文本间的,学生与文本间的。只有把课堂变成学堂,学生思维有空间,讨论有时间,发言交锋才会呈现精彩。
学生由被动变成了主动,学起来投入,兴趣自然来了,课堂也就活了。
3.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有趣味性
小学生天性好动,纵然是高年级的学生,让他们在40分钟内都集中注意力学习,是非常不容易的。“一块屏幕、一支粉笔、一张嘴巴众人听”,这种以教师灌输为主的传统教法,虽然受到批判,但在相当多的家常课课堂上,还是愈演愈烈。另外语文课一篇课文两个课时,似乎也是一成不变的套路。可以想象,如果一篇课文分两个课时完成,每篇课文的第一课时都是一个模式:读通课文,正音,解词,读好句子,分段理清文章脉络,学习第一段……教学程式化,方法单一,学生会假装陪着你老师学吗?高年级学生精着呢,猜到你老师下面大概要说什么了,他们就对老师不予理睬。这就要求教师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出其不意地变换招数,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如视频引趣法﹑实物演示法﹑游戏法、表演法等,把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变成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气氛中,理解课文内容,获得具体感受,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当然不是一味地追求方法的“趣味性”,搞成形式主义,而是真正关注学生的精神需要。
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特等奖获得者倪鸣老师执教的《石榴》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在“检查预习”这一环节,就设计了极富趣味的闯关活动,学生学得兴趣盎然,且轻松愉悦。
师:读得太棒了!看来同学们课前已经充分预习了。告诉倪老师,课文你都读过几遍了?
师:4遍的、3遍的。哎呀,真是不看不知道,6遍的、8遍的!一看吓一跳。
师:既然大家都预习得这么充分,今天倪老师要来点刺激的!我要提高检查预习的难度了。倪老师呀把这一课的生字都藏到了石榴果的背后,石榴果越大,题目的难度也越大!自己选择,来挑战!开始!你是第一个举手的,就给你。
生:我选果子最小的那一个。
师:1号题?看来你是一个平时做事挺稳重的人。1号题只有一个生字,你一定能读好!
生读:春天来了,石榴树抽出了新的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
师:读得太棒了!请坐。同学们,第一位挑战者初战告捷。接着来挑战!
生:我想选3。
师:你勇气了得!———这段话中可有不少的生字,你有信心读好它吗?
生说有,然后读。
4.教学评价的语言,是否有激励性
课堂上学生不肯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是怕回答不好而遭同学取笑。实际上,这种不正确、不规范、不全面,是正常的。我们应该让每一个学生明白:课堂是允许出错的地方。尤其是在高年级的课堂上,学生讲对了,教师要表扬;学生讲错了,教师也要鼓励,因为他敢于发出自己的真实声音。
教师要真心实意地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发现他们回答中的闪光点。师生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以平等的对话者身份,或分享,或纠正,或引导,或提升,逐步提高学生口头表达的质量,让学生在课堂上爱说、能说。
一日,学习《烟台的海》,姓祝的一名男同学作小导游,上台介绍了烟台秋天的海。台下一学生评价“这导游做得如何时”支支吾吾。
我是这样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的:
师:你尽管实事求是地说,祝导不会因为你评价他介绍得不好而扣工资的,对吧?
生:(会心地笑了)他介绍了海的高远以后,能说到海的忙碌很好。如果再请游客们到渔家尝尝海鲜,就更好了。
生(祝导):谢谢你的建议,我也想到了。只是我怕这样会让游客们说我从中拿他们的回扣,所以还是把话咽了回去。
全班学生哈哈大笑。
[关键词]古典诗词 想象 体验 比较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78
传统教学中,古典诗词教师将诗歌大意的理解作为教学的重点,逼迫学生将意境深远的诗词进行不切实际的肢解,而忽略了隐藏在诗歌背后的诗人。通过实践研究,笔者发现,古典诗词的教学要将学生的精神与诗人的内心世界连接起来,才能使诗词教学由机械肤浅的层面逐渐走向丰厚灵动的境界。
一、在逐层诵读中明晰故事,感知词人
诵读是学习古诗词的重要策略。很多古典诗词传达情韵的不仅仅是文字本身,更是通过诵读过程中的音律、声调营造出相应的意境。因此,读得正确、流利、富有节奏是古典诗词教学的保底工程。在诵读过程中了解词人的故事,是学生读出古词韵味的重要方法。
在执教《如梦令》时,我引导学生经历了以下诵读过程。
1.在最短的时间内读正确流利,教师相机教学“兴”“藕”的读音。
2.以《人间词话》中“词之为体,要眇宜修”的论述引领学生感受宋词的精妙和韵味。
3.标出此词节奏,依托注释掌握词中的故事。
纵观以上三个步骤,学生对宋词的诵读并不只停留于篇数的累积,更不是枯燥单调地重复,而是有较强针对性、层次性、趣味性的诵读。
二、在想象体验中再现画面,揣摩诗人
每一首诗词都是一幅美轮美奂的画卷。古诗词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对诗词中的画面进行想象体验,让学生逐步朝着诗词的内蕴出发。在《如梦令》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诵读想象,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李清照笔下生动的画卷。
1.词人乘着小船,欣赏到了怎样的美景?(通过对“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等关键词进行想象)
2.组织学生交流。
“溪亭日暮”:突出溪水潺潺和黄昏的景象,引导学生借助插图描述,并激情诵读第一、第二句。
“藕花深处”:借助“深”字想象词人被各种形态的荷花所包裹的画面,体悟“人陷荷花中”的景象。
“一滩鸥鹭”:引导学生从鸥鹭齐飞的壮观景象入手,感受别样的动态画面,并想象鸥鹭齐飞、双桨划水、词人叫笑的各种声音。
经历了这样的想象过程,学生才能深刻品悟词中的语句,才能还原词人真实直观的经历。
三、在资料介入中掌握背景,体悟诗人
古诗词由于其用词的语法习惯和蕴含的情感思想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去甚远,给诗词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困难。怎样才能让天真烂漫的孩童,洞察诗歌中蕴藏着的丰富的情韵,真正感受词人独特的心境呢?笔者在执教《如梦令》一课时,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将词人的生平事迹,尤其是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进行整合处理,将其运用在课堂教学的关键之处。
1.紧扣“兴尽”“沉醉”感受词人当时豪放豁达、开朗乐观的心境,从而推测感知词人是个怎样的人。
2.教师补充李清照的资料:少年家境富裕,且在父母的影响下能诗善词,生活优越自在,可在“靖康之耻”后,李清照背负着国亡家破的阴影,生活陷入孤苦凄凉之中。
3.引导学生以自己的感受朗读这首词作,特别指出由于作者年轻时的惬意悠闲已经不复存在,才用“常记”一词。
此时,词作中的语言文字已经不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蕴含着作者生命气韵的有血有肉的文字,从而为学生体验诗歌内在的情韵提供了帮助。
四、在比照阅读中辨析异同,洞察诗人
对比是生命个体认知事物发展过程的思维方法,是确定事物本质属性的最佳方法。在诗词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就是让学生补充相同主题或者内容相近的诗词、同一作者不同时间的作品,在学习教材诗词的基础上,通过对这些补充诗词进行比照性学习,从而触摸诗人的情感变化,明晰诗人生命的特质,真正与词人实现精神对话的过程。在执教《如梦令》时,笔者引出了李清照的另一首词作《武陵春》。
1.教师出示《武陵春》,要求学生对比两首词不同的行数以及每行的字数,以强化学生对不同词牌名下词作的文体格式的认识。
2.扣住关键语句“载不动许多愁”引发学生对《武陵春》情韵的体验。
3.列举两首词的相同因素:舟——有乘兴之舟与载愁之舟;花——有勃发之花和败落之花;词人——一个是开朗豁达的少女,一个是愁绪满腹的老妇。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感受到同样的事物,在人物不同的背景之下,蕴藏着不同的人生故事。
古典诗词的教学应该拨开文字的藩篱,让学生直接与作者对话,实现精神的有效对接,从而更好地从诗词中汲取营养。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推荐阅读: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复习09-13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练习2教学设计 教案09-13
小学语文:第七单元《春联》2教案(苏教版四年级上)06-01
二年级语文下册 识字7教案 苏教版07-16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赶海》教案12-17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古诗09-12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复习题07-24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10-10
2024最新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0-13
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咏华山练习教案10-23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