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教学中学生多能力培养刍议(精选12篇)
汉语拼音教学中学生多能力培养刍议
江苏省张家港市三兴小学 张梅芹
现代汉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以北京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学生扎实学好汉语拼音,是朗读、识记、写作的基础,是学生学习语文,教师组织语文教学基础中的基础。教好汉语拼音,可以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修养和素质。
一、听说能力的培养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学生学习持久能力的培养在于磨炼。教师要给学生磨炼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听”和“说”两种形式总会交替进行,良好的听觉是正确、清晰的发音前提,然后通过看图“示范”读音,“演示”教具等手段让学生观察模仿,掌握要领,形成技能。如教学单韵母u和u时,先让学生看图,然后问学生图上画的是什么,由图导出单韵母u和u,让学生说出u和u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共同点在于字形相近,不同点是u比u多两点,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着重进行听说的练习。进行反复,教师多次讲,学生模仿。除了培养他们听和说的能力外还要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二、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能力是学生认识世界万物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因素。因此培养观察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汉语拼音中字母的形、音有许多相似或相近之处,稍有不注意就容易混淆。观察能力对学好拼音作用较大。b和p两个字母的笔顺、笔画都相同,但在字形上b是右下半圆,而p是右上半圆。在读音上b和p都是双唇闭合,把气憋住,再突然放开,让气流自己冲出来,极轻极短。b的气流较弱,而p气流较强。通过比较区别,使学生掌握了易混的字母,另外还可以采取念口诀、读儿歌(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是有一定的规律特点的,一些朗朗上口的儿歌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现成或自编儿歌与识记字形加以结合,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开展竞赛等方式,如口诀有:一竖右下半圆b,一竖右上半圆p.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又促进了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多次比较过程中,积极动脑,分析整理区别异同,培养了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同时又让学生在比较中进行了思维训练。
三、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能力是拼音教学能力的核心,也是创新品格的智力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点燃它”,一年级新生面对教材中的景物、人物、事件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和兴趣,他们处于高度兴奋,活跃的状态。教师的责任在于抓准时机激励思维,用自己的思想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师应该积极创设富有吸引力的场景,把课上得声情并茂,情趣结合,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拼音教材中,有许多插图生动有趣。如洁白的鹅、美丽的大公鸡、五彩的气球、古老的宝塔等。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彩纸制作精美字母图形卡片,充实教具,通过插图陶冶学生的情操。如先利用宝塔插图,再带着学生看真正的.古塔,讲解塔的故事,了解塔的来历,教育学生学习古老的中国人用勤劳的双手建设祖国的美德,我们应该保护古老的文化遗产。拼音教学中教师应当热情诱导学生大胆想象,给思维插上彩色的双翼。只有长期坚持,学生的想象就会如清冽的山泉汨汨而出,滋润他们的创造心田。
四、读写能力的培养
拼音教学中可以进行读写能力的培养,如教学声母,可读单韵母,要读写听相结合让学生先认读后书写;先书空再独立写;先抄写再默写。教学复韵母和音节时,在学生读准音节的基础上书写。除了强调按规定写好每个字母外,还要强调每个字母要写得紧凑匀称,看准一个音节写一个音节。除此之外还可以读音节,带音调组词,说一句完整的话。加强学字、学词、学句和阅读之间的纵向联系。培养学生由学字母到学音节、新词、拼音句子、句群的能力,达到提前读写,为学好语文,讲好普通话打好基础。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把读一读融入到玩一玩游戏中去,例如:在教学中我组织学生进行“找好朋友”的游戏,把声母和韵母卡片发到学生手中,每个人的卡片不同,让学生找出音节好朋友,并且在找到后大声地读出所组成的音节,之后再继续找出不同的组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让学生的说读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学习也水到渠成了。
五、自读能力的培养
在深化教育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普通话是基础,汉语拼音又是普通话的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是小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自读能力,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直呼是小学生自己读书的必备条件。汉语拼音中采取多种形式,用反复出现常用音节的方法来复习巩固。除独立成音节的字母外,还有整体认读音节的形成,还有看图读词、读短句、读短文等形式。训练学生反复练习,激发学生兴趣,让每位学生学好拼音,都能准确的直呼音节,为自己读书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学好语文,讲好普通话打好基础。如针对三拼音节这一学生学习拼音的难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识读,并且和学生一起总结拼读方法,尝试用口诀法加以识记,在发展学生想象能力的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打下了基础。对于学生在自读课文或课外读物时遇到不会读的字,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养成给生字标注拼音的习惯,充分发挥汉语拼音的作用。教师还可以经常组织如给物品、学生姓名加注拼音、读读纯拼音读物等一系列方法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没有兴趣的枯燥教学,不但会抹煞学生的求知欲望,限制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会妨碍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在枯燥乏味的汉语拼音教学中,教师更要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ɑ、o、e”三个单韵母时,我出示课件,用故事导入新课:“这是一个美丽的村庄,绿草如茵,小溪清澈。一天,太阳公公还没爬上山坡,一位小姑娘就站在小溪边唱起了‘ɑ’字歌,一只大公鸡听到歌声也跟着唱起来。他们的歌声引来了大白鹅,伴随着优美的歌声,大白鹅在水中翩翩起舞。它一回头,发现了自己在小溪中的倒影,不由自主地‘eee’地大叫,几只刚刚学会游水的小鸭子跟在后面凑热闹……”学生们是最喜欢故事的,没有哪个学生听了这么美的故事会无动于衷。这样,学生在故事里受到了美的感染,激起了强烈的学习兴趣。
二、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材每一课都配有精美的插图,还编排了儿歌,为采用不同的方法教学汉语拼音,激发学生创造的兴趣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如在声母“l”的教学中,我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让学生从图中明白字母的音和形。
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儿童作为成长中的个体,思维有着连续过渡的特征,即由简单到复杂,从具体的抽象。这种特有的思维特征反映了儿童思维结构与功能都处于活跃的构建之中。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以及获得和运用新知识、新能力时呈现出来的智慧能动性,正是学生独立感受事物、分析问题、动手操作、体现创造能力的主要因素。而创造性思维的萌芽与基础正是学生上课时所表现出的情况,也能成为汉语拼音教学的出发点与着眼点。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了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在汉语拼音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找到问题的答案,同时尊重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诚心诚意地把他们当作学习的主人,点燃学生求知和创造的烈焰。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认为学习的过程是由“学、思、习、行”四个环节组成的。现代教育家波利亚也曾说:“学习知识最佳的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规律的性质和联系。”所以,教学中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积极参加教学实践,在操作中探求知识,在练习中理解知识,在应用中巩固知识。从汉语拼音教学起,就可让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其勇于探索的信心。
如在教学单韵母“o”时,我启发学生思考:“怎样用你的肢体动作来展示‘o’的样子?”一番热烈的讨论之后,有的学生把嘴巴张开,拢成一个圆形;有的学生把食指和大拇指围成一个圆形;还有的学生把两只手臂围成一个圆形……各式各样的“o”让学生们兴奋不已,可见他们小小的躯体里潜藏着非常丰富的知识表现力,通过参与知识的探索,自己获取了知识,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一切创造欲望,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萌芽与培育必然伴随着想象、幻想乃至联想。在汉语拼音教学中,借助想象,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如在教学声母“ch”时,我出示挂图后问:“图上画了什么?他们在干什么?”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畅所欲言。一名同学说:“图上画了一只小刺猬和一个小男孩,他们都在吃苹果。”另一个同学补充说:“小男孩坐在椅子上吃苹果,小刺猬蹲在椅子后面吃得津津有味。”不知不觉中,学生的想象得到了激发,思维得到了锻炼。随后,我又引导学生再仔细观察图,是否有新的发现,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很快说出:“小刺猬蹲着的身体像‘c’,小男孩坐的椅子像‘h’,合起来说是‘ch’,而吃苹果的‘吃’音轻短些就是‘ch’的音了。”
【关键词】少数民族;汉语教学;表达能力;培养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口语交际的功能和学习变得很重要了。由于一些原因,少数民族的小学生对用汉语进行交流非常吃力,在表达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下文就是对提高少数民族汉语运用的一些建议和方法:
一、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学说汉语的积极性
一个人的行为是受环境的影响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目前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为学生创建一种有利于少数民族小学生学习汉语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可以耳濡目染的对汉语学习产生兴趣,可以很大程度的增强学生的汉语学习积极性。
1.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少数民族的小学生在刚进入学习这个大环境时,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伙伴,会感觉到一定的新奇和紧张。但是由于没有很好的语言沟通能力,会使得小学生拥有比较大的情绪波动。教师在帮助学生适应小学生活时,一定要用心的布置教室(利用学生对教室的依赖感),一个充满着创意的教室环境会很好的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也会激发孩子对来学校学习的欲望。教师应该利于教室的每一寸空间,尽可能的充满童趣,可以使学生在进入教室后被吸引住,感到心情愉快,求知欲也会大大增强。
2.充分了解少数民族学生
一般少数民族的孩子在上学时会表现出敏感,不敢与人交流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对少数民族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多跟学生进行交流,尽量引导他们学习简单汉语,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可以和周围同学进行简单交流,慢慢的就会学习到汉语,也就会真正的融入到汉语这个大环境中。有些少数民族孩子由于地区风俗会面临一些困难,教师要及时进行沟通,帮助学生度过难关,努力打开这些学生的心灵大门,为他们点燃学习汉语的热情让他们真正认识到汉语的魅力。
3.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自觉性
学生的学习成效与其自觉性有一定的关系。教师们在激发学生对学习汉语的自觉性时,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增强汉语的宣传工作,在教学过程中选一些场景为学生放一些中文歌曲,或者是放一些汉语片段,让少数民族学生模拟场景进行汉语对话。也可以在特定的场所安排一些汉语演讲,积极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参与,让他们在不经意间就认识到汉语的魅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汉语自觉性。
4.形成用普通话交流的氛围
平时日常中的普通话交流也是学习汉语表达的一种方式。一般学生在课堂之余就不会再次应用汉语进行交流,这样光学不练也相当于没学。所以,教师要要求学生(少数民族)在课后尽量做到用汉语进行交流学习,在平时日常中就创造出汉语学习的环境,养成这样良好的学习汉语的习惯。这样优良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是需要大家共同打造的,所以我们建议全校的师生都运用普通话交流,这样整体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
二、挖掘课程资源,开放教学内容,创造性使用教材
我们都知道,学习最基本的依靠就是教材,它是一门课程实施的重要资源。教材的选择有一定要求的,素材一定要选取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也不能只是进行讲解,还应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这样还能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激发出来,也能让学生有一种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的认识。教师是教学教材的直接使用者,他们负责将教材中的一些知识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给学生,所以他们需要利用好教材,充分将教材中的资源挖掘出来,使用教材时不能太过刻板,要创造性的使用,这样可以更好的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使全体学生都能在教材中收获。在教材中的词汇方面,要适当的减少虚词,多加入实词,因为教材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生活,是学生日常使用的词语,虚词在生活中的应用没有实词那么多,所以教材中应该适当减少。教师应该通过教材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关于生活和学习的词汇。让少数民族的学生从日常词汇开始一步一步对汉语进行了解。
三、结束语
每一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有特色的语言,每一个民族都有让族人铭记的风俗和人情,这些都是由中国悠久历史所沉淀的。各种语言与文字在独立存在的同时,也需要一定的学习和相互交流,而在我国汉语作为各个民族之间进行交流的纽带,是需要每个民族共同掌握的。我们应该在这个学习汉语、汉语交流的平台中,不断增强少数民族小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培养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小学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主力军,增强他们对汉语的学习就是对国家实现强国梦献出一份力。
参考文献:
[1]田仙花.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少数民族小学生汉语表达能力[J].新课程导学,2014,(6):70.
口语交际
培养
本人自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汉语教学,学生全部来自藏族农牧区,不仅汉语基础差,而且大部分学生表达汉语都很困难,这就给汉语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经多年实践,如何培养藏族学生的汉语口语交际能力,就成了我教学中的一个重点。
在藏族农村地区,日常生活中使用藏语是为了实现某种具体的意图,如:聊天、购物等等,而在实际教学中的汉语口语交际所负担的人物很复杂,一般而言,学生通过汉语口语交际来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教师通过课堂汉语口语交际来完成每节课的知识传授任务;通过课堂口语交际,是学生满足自己所追求的知识和能力的需求。藏族地区的农村孩子,每位学生都与很强的藏语交际能力,一旦进入汉语教学后,学生很强的藏语语感,阻碍了教学中汉语口语交际的正常沟通。如在每次的词语教学上,我向学
生用汉语口语解释词语的意义,我越解释,学生越糊涂,最后,我只好用藏语来讲解和沟通。这样一来,真不知道自己在课堂上是给学生教藏语还是教汉语。这样长时间的运用藏语来上汉语课,只能加强学生的藏语语感,却渐渐萎缩了学生的汉语口语交际能力,给汉语教学带来了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
由此可见,尽管在藏族地区,藏语有着不容置疑的现实针对性,但并不是可以把日常藏语原封不动地搬到汉语课堂中去,如要让藏语进入汉语教学也应该有一定的限定,并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在藏族地区教学汉语时,学生的日常藏语进入汉语课堂时不可避免的,这需要我们汉语教师在课堂上尽量减少藏语的使用,选择具有教学意义的藏语内容进入课堂的同时,应当
尽量为学生创造以汉语为主的语言环境。
如何创造语言环境呢?在藏族地区,农牧民学生一生下来就生活在农牧区,环境很闭塞,以藏语和地方方言为互相沟通的最主要语言,根本没有汉语口语的环境。这就成为西藏地区城镇和农牧区学生,汉语口语交际能力的起跑线就不一样,久而久之拉开了汉语教学质量的相差。农牧民学生只有上了学,才开始接触汉语,那么对于他们而言,学校就成为接受汉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主阵地,学校担起这个任务,教师应当承担培养农牧民藏族学生汉语口语交际能力的责任。特别是藏族农牧区小学汉语教师,在学校努力为学生创造语言环境的同时,注重课堂汉语口语环境的创造,积极投身到整个校园的汉语口语交际环境中去,配
合学校为农牧民学生提供各种有效的学习汉语口语交际能力的机会。
为了这种使命,我身为一名在藏族农牧区小学的汉语教师,为提高藏区小学的汉语教学质量,从多年在教学第一线的实践经验的积累,要想提高农牧区汉语教学质量,务必要培养藏族小学生的汉语口语交际能力。
一、在藏族地区汉语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藏区的社会可以说成是跨越式发展,随着各民族间交流的不断增多,汉语口语交际越来越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生活中的主要交际形式。因此学校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的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只有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才能提高藏族小学汉语教学质量,学校就成为培养藏族小学生汉语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环境,同时也能为学生进行德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在藏族农牧区进行汉语教学,汉语口语交际一定要引起广大教师的关注,如何培养藏族学生汉语口语交际能力,成为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藏族区藏族小学生汉语口语交际能力现状分析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每个藏族学生自从小学语起,就开始学习藏语口语交际了,但是他们没有汉语口语的环境,入学前可以说根本不具备基本的用汉语会话的能力。那么,当代藏族小学生口语交际的现状如何呢?通过这几年的小学教学,通过与众多师生的接触,了解到农牧区藏族学生在口语交际上存在很多
缺陷。
分析农牧区藏族小学生口语交际存在的障碍,我认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不会说。所谓不会说,是指学生说话经常出现根本说不口的现象。不知道该怎么说。这种情况多出于学习较差的学生,他们汉语基差,思维较慢,汉语口语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和那语口语能力的发展。通常他们表现为不愿意与人说话。
2、不敢说。虽然这类藏族学生的外在表现与“不知该怎么说”的学生有些相似,但却有本质的不同。他们会说,但因为害怕说汉语而紧张的心理或因为保守的心理而不善于表达自己。
3.、说不好,乱说。这类学生愿意与人进行口语交际,但由于汉语语感较差,说话抓不住重点,回答课堂提问东拉西扯,漫无边际。
4、紧张心理。随着年龄增长,藏族学生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时,会表现出紧张、拘束的情绪,怕答得不好被人笑话,因而常常沉默是金。
综上所述,针对小学生口语交际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教师应采用多种途径,培养学生汉语口语交际能力,目的是要让他们在会说、敢说的基础上逐步向着规范、准确、有条理和有一定的汉语语感等较高层次迈进,努力为藏族学生创造培养汉语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培养藏族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途径
1、学校活动是培养藏族学生汉语口语交际能力的主要途径。学校每学期都要举行一定数量的活动,这些活动也是培养学生汉语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无论采取哪种活动方式,进入汉语口语交际之前,应让学生明确了解活动任务,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充分体现活动的效率意识。目标定好之后,便是指导学生的实际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调查、访问,这是学生与人交往的过程,因此还是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访问能力的训练,并指导学生进行信息的处理。这是学生最受益的过程。正是有了操作性、实际性的目标,有了过程的指导,才有在课堂上交流时,学生有条理、有内容的精彩描述。我想定好交际目标,将单纯的口语交际向综合性学习发展,是一条好的途径,只有坚持向综合性学习方向努力,定好目标,指导操作,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才会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比如:周一、周五的升降旗活动,以及其它如庆“六一”活动等我们都让学生轮流去主持。每周的国旗下讲话也由学生拿着稿子去讲,学生从照书读,到背,到演讲,学生的汉语口语能力自然得到了锻炼。再如:学校组织朗读比赛、小报比赛,让学生去当评委,在评选中不但要打分,而且要说理由,这其实也是一种培养学生汉语口语交际能力的方式。另外,我们还利用课余时间内安排同学的对话,要求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各种活动场合必须用汉语口语进行交流。利用每天中午的红领巾广播时间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汉语口语交际能
力。
2、汉语课堂教学是实施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主要阵地。汉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是汉语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只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当始终重视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才能提高藏族农牧民地区小学汉语教学质量。
(一)、提高汉语基础知识。提高汉语基础知识这一问题是对藏族农牧区小学而言,是个特殊的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凭我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只要某个藏族学生的汉语基础差,他的汉语口语表达就很困难。只有把藏族学生的汉语基础得到提高,才谈得上培养藏族学生汉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首先打好基础,应从学生的读写能力开始,因而每节课的生字、词语、句子为重点,特别注意与日常生活有联系的字词句的学习。其次每节课上课之前,可以让学生用学过的字词句编故事,或讲述自己听过的一条新闻。最后,要在课堂教学之中充分的利用好教材资源,培养学生的汉语口语交际能力。如:对藏区使用的汉语教材中每一章都有汉语对话课,让学生经常性地练习对话,利用好每章的基础知识训练中的听力训练,还利用好很多剧本和歌词为主课的练习。
(二)创设好课前情境。首先情境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从藏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来看,他们对汉语兴趣很差是认为学不来,只要教师多给学生提供些直观教学活动,有助于提高学汉语的兴趣和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其次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思维。只要很好地激发积极的情感,有利于对学
生进行个性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认识学生感受汉语言的魅力。苏霍姆林斯基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心理因素做了生动具体的描述:“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潮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会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由此而知,好的情境可以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生动,不仅锻炼了汉语口语的表达,更起到深层次的教育作用。
(三)利用好生活化的情境。语文课堂源于生活又反映了生活。当有些话题的内容与部分学生的生活实际有距离时,学生缺乏应有的体验和感受,便会无话可说。这时,可以根据教材安排的内容在课堂上直接呈现或者再现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类似教材内容的某一件事或某一现象,让学生直接面对。或走出课堂,直接介入生活,以真人为对象,以真事为内容,在老师的指导下,展开真实的交际活动。例如教学课题:怎样转告。一个星期一早晨,升旗仪式中刘主任正在国旗下讲话,我故意走开了,学生听得很仔细,上课铃响了,我走进教室,没正式上课之前,我先发问:“刚才刘主任在国旗下讲话都说了什么?我刚才走开了,谁能告诉老师呢?”“我```````”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气氛很热烈。我心中很高兴,兴致盎然的开了课:“其实,刚才同学们把刘主任的话转告给了李老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转告》。” 案例中,学生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兴致很高,说明在没有约束的
情况下学生是很乐于进行口语交际的。严肃的课堂,教师刻板的介绍,只能使学生流于表面机械的记忆。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同学们的跳出课堂,他们敢于说,想说,就像下课是同学们之间的聊天,进入了自然交谈的口语交际之中。所以,我也得出这样的结论:
(1)成功的情境创设能极大的刺激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情境中的教学教师要积极引导,把教学内容渗透其中。(3)情境的创设要充分拉近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在更大程度上“跳出”课堂,进入情境。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心理学家认为:越是新异的、直观形象的、灵活多样的刺激物或手段,越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唤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良好的学习情绪。多媒体教学手段介入课堂教学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教师恰当地把握小学生特别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以文字、声音、图象动画,视频等相结合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形式,采用故事、游戏、直观、操作、设疑等激情引趣的方法,创设出一个个“最佳心理状态”引人入胜的情境,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在教学《春天在哪里》时,通过多媒体的图片展示,音乐渲染,再现清澈的河水,抽芽的柳枝,嫩绿的小草,鲜艳的花朵,把学生引入“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花红柳绿,百鸟争鸣”的春天美景中,激发学生对春天的喜爱,引发交流的兴趣,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
(五)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学会讨论,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精神,有利于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参与讨论的时机可在得到规律性结论之前;可在理解知识的关键之处;可在教材出现难点,学生理解受阻时;可在某一问题有多种答案或多种思路时。指导学生讨论的方法有:引导学生讨论围绕中心讨论,了解讨论的目的,理解讨论的题意;引导学生倾听别人的发言,了解别人发言的内容,理解别人发言的意思;引导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言之有据,条理清楚。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技能,关键在于我们教师的挖掘。在教学《称象》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利用自制的工具实验曹冲称象的过程,我及时肯定他们的做法,并勉励他们进一步创造出更科学的称象办法。在讨论中,有的主张用沙代替石头,认为这样会更加精确;有的主张用人代替石头,因为人可以移动,可减少搬运环节。当这些想法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时,这些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更加高涨,他们对语文学习更加有信心了。
(六)教师评价。首先定优秀,感受成功。口语交际教师的评价应以肯定和表扬为主,以自己宽大的胸怀去呵护学生在交际中的细微进步。“你观察得真仔细”、“你说得真棒”、“你听得真认真”这样激励的语言,使学生感受到被赏识,看到自身在交际中的价值,增强交际的信心。其次鼓励落后,树立信心。在交际中常有些同学沉默不语,有些同学词不达意。针对这种情况,我
常讲些科学家、伟人大器晚成的故事,唤醒他们的自信心,并在交际中注意观察,有意识地提供机会,多加鼓励,树立交际的信心。最后要保护学生个性话发言。在一节公开课中,教师问到:“如果你的爸爸也在祖国守卫边疆,你会对他说什么?”“我会说,爸爸你安心保卫国家,我会好好学习,将来也像你一样报效祖国。”孩子们的“豪言壮语”让教师听了点头赞许。这时,一个孩子怯怯的说:“爸爸你回来吧,我很孤独。”面对这一发言教师有些愕然,什么也没说就让他做下了。目前的教学模式极大的扼杀了孩子们的想象力,他们语言也变的贫乏,我们教师应多样化评价学生的发言,这样才能保护孩子的童真。
(七)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评价。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开展初步的简单的评价活动,并逐步提高要求,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价。学生参与评价,会促进他们更认真倾听别人发言,并判断正误、优劣,或肯定赞扬,欣赏别人优点,或质疑争论,对别人提出建议和批评。课堂上这种积极交流、双向互动的局面,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进一步端正学生良好的听说态度,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在口语交际中教师要全身心的投入,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注意观察和倾听。既要善于发现学生口语的不足,更要善于发现学生富有创意的语言,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创造生机勃勃、极富动态性的课堂氛围,形成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局面。日常教育活动是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试验场。教师要充分
利用生活中的题材,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进行口语训练,这对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快速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1、在课间交流中进行对话训练。对话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说话方式,是人们运用口头语言进行交际的主要形式之一,说话具有即时性。学生在校最多的空余时间就是课间,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间交流中,要求学生对每一个话题的表述都尽量做到说流利、有条理地说准确,并注意选择恰当的对话方式,形成良好的训练氛围和说话习惯,进行对话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在对话中不断纠正错误,提高说话质量。
2、活动之后话活动。学校里经常组织有意义的活动,如“ 艺术节”活动、“六一”游园活动、班队活动等。活动之后,学生往往还沉浸在活动的快乐之中,余兴未尽,在这种时候,每位学生都有“一吐为快”的欲望。教师可趁机组织学生把活动过程中自己最感兴趣、最有意义或最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情节说给大家听,这样,学生说话的兴趣盎然,而且有话可说。这时,教师如果提醒他们注意自己口述的条理是否清楚,用词是否恰当,语言是否流畅等,久而久之,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就自然得到了提高。
3、利用学校的其它载体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比如我校实行了“我为大家服好务”要求每个学生为全班学生服务一天。班主任老师服务的学生每天上课之前首先发表演说:我怎样为大家服好务。放学再说说:我是怎样为大家服务的。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了提高,为大家服务的意识也得到了加强。再如:我们学校每周都要在每班评选“校园卫士”我们各班就在每周五的下午召集全班学生进行评选。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这样的活动还有很多很多。关键是如何引导。
总之,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该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其途径也有很多,但这些途径应该是一个整体,而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语文教学的问题。正如新课程标准解读所言:第一、坚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第二、重视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当然,以上仅就常见的培养途径进行了分析,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途径应该还有很多。不过,无论运用何种途径,关键还是看是不是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否则只能望语兴叹了。
参考文献:
刍议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及其能力培养
研究性学习是大学生以研究的方式来学习新知识的学习方式,具有不同于接受式学习的基本特征,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高校管理者要在观念上予以重视,条件上给予保障;二是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改革教学方法:三是要激发学生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作 者:张海峰 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教务处,江苏南京,210094 刊 名:金山 英文刊名:GOLD MOUNTAIN 年,卷(期):2009 1(12) 分类号:G64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教学 能力培养
1、人际交往能力
大学不像初中高中只需考虑学习就行了,大学也算是一个小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交往非常重要,特别是和舍友,更因该处理好彼此之间的关系,彼此之间打好关系,在学校就多了几个亲密的舍友,也不会被孤立了。
2、动手能力
大学上课后我们可以发现老师讲课会非常的快,而且也需要我们自己动手操作,很多专业都很看重动手能力,所以我们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这样才能不落下课程,更好的去学习。你在动手的时候也是一种肢体学习方法,这样你脑海里就会留下更深的印象的。
3、有一门自己的兴趣
一、声乐演唱艺术中的思维及其特征
思维是人类的高级心理活动,它支配着人类的各项活动,同样也支配、影响着声乐学习的全过程。声乐演唱的思维是以心理学意义上的思维为理论指导,是演唱者在声乐学习过程中通过积极思考,建立良好的歌唱状态,运用歌唱技巧将丰富的情感融入到优美的歌声中去,声情并茂地、具有创造性地再现作品内涵的特殊思维。在声乐教学中,教师通过若干手段,“把学生的歌唱思维引向预定的目标,使其歌唱行为符合既定的结果”,由此实现声乐的有效教学。声乐演唱思维一般包括技术思维、审美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等。
二、声乐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基于多年的声乐演唱学习与教学实践,在声乐教学中我主要从技术思维、审美思维、创造性思维等方面重点培养学生声乐演唱中的思维能力。
(一)技术思维的培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的歌唱技术既是歌唱之“利器”,是成功演唱的基础,是传达声乐作品内涵及其思想感情的手段,歌唱者能否完美地表达声乐作品取决于其声乐技术水平的高低。在声乐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技术思维能力是使学生尽快掌握正确歌唱发声方法的一个先决条件。
从心理学角度讲,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或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反映的是事物之间的本质与规律性的联系”。学生要建立正确声音形象首先要有正确的声音听觉表象的积累,教师通过反复范唱、视频观摩等手段首先在其内心建立一种正确的声音概念,在发声训练之前不断地进行声音听觉表象的积累,并能够在其脑海中清晰地存留这个声音的形象,以便在发声练习时能够准确显现头脑中留存的歌唱声音表象,努力使自己的歌声与声音听觉表象的声音形象相吻合。就像国画画家在作画之前,就已经在自己头脑中形成绘画的布局、浓淡、 人物、留白一样。因此,学生科学声音技术思维的形成取决于正确声音听觉表象的积累。教师要通过反复督促、分析、讲解、启发等方法促使学生常听、常看、常思,在教师的形象描绘中、学生反复观摩中,师生互相交流中建立正确声音听觉表象。
通过正确的声音听觉表象积累,学生会逐渐建立起内心听觉形象,依靠内心听觉所产生的声音表象对歌唱发声产生调节和控制作用,从而不断修正自己的歌唱发声的声音形象和效果,促进歌唱技能的形成与发展。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技术思维能力培养的指导和启发作用尤为重要。学生在接受各种声乐技能训练时,教师借助形象的语言描述、演唱示范启发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活动,促进学生对声乐技术动作的正确感知,逐渐实现在技术思维调控下协调系列肌肉动作、调节各个共鸣腔比例来完成歌唱的整个过程。
当众多的声乐技能技巧在不断的声音训练与歌唱实践中得到巩固并达到自动化的境界时,其相应的思维活动就会转向审美思维。
(二)审美思维的培养
当学生较为全面地掌握了某首歌的声音技巧后,在演唱过程中,他(她)就可以将主要精力投放到作品思想感情的表现上, 达到超越技巧、用心灵歌唱的最高目标。
声乐艺术的美是“从听觉到视觉再到心灵的一种综合感受,是歌词美与旋律美的统一,旋律美与和声美的统一,也是创作美与演唱美的统一”。歌唱者必须要做到对演唱的作品有深刻、细致的分析、理解, 从歌唱的声音美、歌词美、音乐美、情感美深度感知声乐作品的艺术形象美,才能用文化的声音进行歌唱,将美好的声音与情感融为一体,才能塑造有生命力的艺术形象。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旋律引领学生对歌词的文学内涵进行深度挖掘,充分感知歌词美,以作品时代背景的彼时、彼情、彼景为线索链接此时、此情、此景,体会歌词塑造的人物美、自然美、人性美、意境美和艺术美。尤其在对我国古典诗词歌曲进行演唱时,学生要在古诗词上做大量的工作,不断积累古诗词的审美鉴赏知识,明确中国文化的审美取向,才能够准确把握歌词的精神内涵;再者教师要引领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感受旋律发展韵律,体会情感展开脉络,从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自身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中使学生获得音乐各要素塑造的音乐形象之美。歌曲的歌词与曲调是有机结合的综合艺术,是一对比翼鸟,既相对独立又融为一体,共同来表达情感,塑造艺术形象。比如我国艺术歌曲的开创者青主采用宋代杰出的豪放派词人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为歌词,创作了艺术歌曲《大江东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思索,从中既看到了生命短暂,也看到了世事多变,既有建立功业的豪情壮志,更有对世事的无奈感叹,这既是苏轼坦荡胸怀、超然物外的人格写真,也是青主音乐创作的灵魂,是他与苏轼情感的共鸣;正是苏轼雄浑豪放、气象恢弘的词风与旷达洒脱、 寄情江月的人生境界为青主提供了音乐创作灵感,青主继承了德奥艺术歌曲的创作手法和风格特征,同时又结合了我国传统音乐特点与语言习惯,形象表现了诗词所寄寓的人物胸臆和情感迁移,完成了与苏轼跨越时空的合作,从而共同塑造了歌曲《大江东去》 大气、豪放、旷达的艺术形象。那么,只有准确把握歌词与音乐共同建构的艺术美,才能精准把握住声乐作品的感情基调,随着情感发展的脉络投入自己的全部激情,走进作品,达到用心灵歌唱的最高演唱境界。
(三)创造思维的培养
我们知道,很多歌唱家都会根据自己对歌曲的理解,以及自身的嗓音条件对歌曲进行适度的艺术处理,同一首声乐作品经过不同演唱者的艺术处理,就会有明显不同的艺术效果,这就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比如女高音歌唱家王秀芬在演唱《我爱你中国》 时,在“好像乳汁滋润着我的心窝”,“荡着清波从我的梦中流过”两句高潮的最高音 “我”和“梦”时,一改原唱“强处理”的手法,而是进行了“弱处理”,将声和情直接传达到欣赏者的心灵深处,产生了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思考结果,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更要敢于否定所谓“权威”的定论,从不同角度质疑,进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其二,教师要注重声乐教学中的“留白”,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和艺术创新的空间,运用启发性手段给予学生情感表现上的“留白”、意境渲染上的“留白”、艺术形象上的“留白”及哲理上的“留白”, 充分挖掘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而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人才。
三、结语
总之,科学的思维方式统领着歌唱学习的全过程。声乐学习的过程既是美育的过程,也是逐步确立正确的声乐思维方法和建立声乐思维能力从而创造性地表现声乐作品情感与内涵的过程。因此,对学生声乐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声乐教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声乐教学必将成为学生思维成长的阆苑,科学的思维必将伴随其声乐学习的整个过程,令其受益终生。
摘要:思维作为支配人类各项活动的高级心理活动,同样也支配、影响着声乐学习的全过程。在声乐教学中,学生歌唱水平的提高要以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的技术方法为统领,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成为教学中重点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从技术思维、审美思维、创造性思维等方面阐述学生声乐演唱中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与手段。
关键词: 高中历史 阅读能力 培养方法
阅读是培养学习能力的载体,从高中历史阅读教学的特点来说,加强阅读不但增加了大量原始资料和历史故事,而且使课文阅读量进一步增强了。如何阅读已成为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步骤,因为初中阶段,学生局限于对历史基础知识和历史观点的一般了解,绝大多数学生依靠考前突击记忆,根本谈不上不了解历史学科的特点。当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随着历史教学深度、广度的进一步提高,无意义状态的学生为记忆历史知识背上沉重的包袱,渐渐不具备阅读能力。因此,阅读教材为发展学生智力提供了物质基础,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只有启动学生的思维机器,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教育教学质量。
一、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1.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本身具有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动人的画面最后变成对几个人、几件事的简单叙述,枯燥乏味的课本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阅读课本能够开阔学生视野,让他们了解更多的人物及相互关系,探求真相之后真正展现一个别样的历史舞台,从而培养稳定的学习兴趣。
2.促进学生知识迁移运用能力的发展
阅读能力不强会导致学生运用知识时发生障碍,由于很多学生知识掌握得不好,看着题目似曾相识可就是答不到点上,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能准确提取知识。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提高分析题目的水平。通过多阅读能准确把握题意,并逐渐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借助阅读进一步增强教学的生动性与趣味性,如:在讲“太平天国运动”前,先向学生介绍天京保卫战,湘军攻入天京城内,忠王李秀成写出了自供状,其突围后因势单力薄,最后被俘。他在狱中看到李秀成的自供状后逐条批驳。通过这样讲述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广阔的历史想象的空间,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多阅读让学生拥有更强的学习能力。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措施
1.构架立体的历史知识脉络
历史基础知识包括具体的知识点和系统化的知识体系。高考历史问答题主要是概括性条理化的宏观知识。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学着力构架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只有掌握了条理化的历史知识才能运用自如、有的放矢。利用课本目录把握历史演进过程中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围绕各历史阶段的基本特征形成主体的知识体系。如:中国古代史可按政治、经济、民族关系,中外关系,科技文化五个专题比较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历史发展的同一性和差异性。
2.掌握历史重大事件
高中历史是由无数历史现象、历史事实组成的,需要学生知道为什么发生这些事,这些事件在历史上有什么经验和教训,且属于较高层次的阅读能力要求。记忆并掌握历史现象占去学习历史的大量时间。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历史事件的过程,就必须采用归纳法,对历史事件上的探索、分析、总结是基于客观基础上的主观认识。掌握这部分内容必须是历史学科高层次阅读能力要求的体现,这方面内容的导读是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的思维方式。
3.掌握历史的基本结构
历史的基本结构是历史阅读的又一特征,人类社会是一个渐变的发展过程,许多看起来孤立的事件之间形成历史的基本线索。必须把历史发展过程看做一个整体,而且把握这个历史发展的基本结构,教会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纵向线索和横向联系,明确把握整体知识结构的阅读,使学生由表及里逐步提高。因此,采用结构式记忆法能够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4.掌握阅读技巧
(1)层次阅读法
层次阅读法是历史时间从大阶段到小阶段不断分割的层 次;在归纳和分割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把某一阶段的历史知识及其联系展现出来。重点是能从宏观上整体把握历史基本进程,又能落实每一个基础知识点。实践证明,采用层次阅读法复习能提高学生认识知识的准确性和学习效率。
(2)导读指导法
指导学生运用理论武器观察、思考、解决历史问题,导读活动必须循序渐进,在课堂 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导读示范,以教师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5.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要把阅读方法转变为学生的阅读能力,需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完成。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点外,还要充分调动思维积极性。
三、高中历史阅读教学的注意事项
1.重点阅读目录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阅读量大,历史教材中的目录体现了知识的内在结构和联系,有助于引导我们从整体上更全面地把握历史知识结构。阅读目录时要注意章节之间及节与节之间的关系,通过编制历史图示构建本章的知识体系。通过阅读目录我们注意和挖掘出这些目录中蕴涵的规律,将对教材学习和理解起到重大的帮助作用。首先,教学中应很好地利用目录的这些功能。 其次,注意阅读线索式的引言,把握其阶段特征。
2.认真阅读课文的正文
教材的正文部分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也是阅读的重点内容。阅读时要分析和理解的重点部分,重点是读懂教材。理解正文的层次结构有助于提炼要点,同时对课本史知识大胆质疑,思考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阅读中要多从无疑处求疑,通过求疑,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论证等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范光明.史料教学浅谈[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07).
[2]江东升.阅读指导:历史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10).
[3]蒋玉平.中学历史课文的科学阅读法[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09).
表达能力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第三中学
努尔比扎
2016年1月10日
浅谈如何提高少数民族中学生的汉语口语表达能力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对我国来说,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现代社会要求少数民族公民学习和使用普通话,掌握基本的规范汉字,具备汉语基本素养。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应该重视学习和使用民族语言文字,也应该加强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和使用,以具备包括表达交流与识字阅读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少数民族地区学习和使用汉语越来越更必要了。对从事汉语教学的每一位教师的要求越来越沉重了。
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位于在我国的边疆地区,自然条件较差,经济发展较落后,交通不太方便,所以各方面的发展遇到很大的阻止。随着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的实施,少数民族地区迎接学习汉语的新时代了。但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汉语教学中存在了好多的若干问题,特别是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不配合实践的问题是最突出的。农村的孩子学习汉语缺少语言环境,离开汉语课堂基本上没有口语交流,在课堂上汉语教师就应该提高效率。高密度的进行师生之间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口语交流最重要的。我按照从事汉语教学中累积的经验,提出这方面的看法。
1.采取多种有效的学习汉语,提高口语能力的方法
(1)要掌握汉语语音语调的方法学好汉语,正确的语音,语调至关重要。它就像一个门面,装点着每个汉语学习者的语言形象。语音还和单词的拼写,词义的理解,思想的表达,甚至语法都有紧密的关系。学习汉语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完成交际任务。口语表达是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群体练习是练习语音,语调的高级形式,有助于消除在众人面前羞于开口或难以开口的紧张心理,实现正常发挥。在这种练习中,可以采用竞赛,小组活动,对话,角色小品等形式。所以抓紧使用个人单练,双人对练,群体练习…学习方法,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
(3)对话也是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最有效的的方法之一。对话是最真实的口语交际行为,对话的目的是交流信息,并不特别在乎对方说话是否符合语法,遣词造句是否得体。对话时,讲话者可以及时获得听者的反馈。从反馈中,及时了解自己讲话的效果,调整自己的讲话方式和策略。在会话中,学习者可以练习各种口语交际策略,最后形成一种下意识的,自发的语言能力。
2.在课堂上创造说汉语的环境
(一)课前五分钟的口语训练,促进学生口语的提高
每天学生轮流值日,从而获得均等的机会来训练口语,时间2-3分钟,内容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自由选择,可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可以是每日报告,有趣的经历,故事讲解,与同学之间的对话等等。在值日生说完之后,必须给下面的同学提两个问题让他们回答,这样就可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也要给该生一个口语分数,并且记录在册。这是巩固知识和形成口语能力的有效途径,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得到锻炼,既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又培养了自信心,给每一个学生展示口语的机会和平台,让他们体验成功的乐趣。
(二)以小组为学习单位,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每个学习小组4-6人,注意按学生的汉语成绩进行合理的组合搭配,课堂上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对话训练,课本剧表演,问题讨论等等,这样可以使每个学生都有口语实践的机会,同时优等生可以在小组内起到带动作用,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小组讨论完之后,还要挑选几组当堂表演或对话,并且让学生自己评出优胜者予以鼓励。为了获胜,学生在上新课之前会自觉预习,这样一来学生的预习习惯得以养成,真是一举多得!
(三)鼓励学生抬头说汉语,大胆展现自己
无论是阅读课还是对话课,教师都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意见的时间和空间。当学生急于说出内心想法的时候,一定要鼓励学生抬头说汉语,目视对话者,以示真诚和专注,然后说出自己要说的内容。学生在不经意的抬头之间,暗合了口语习得的规律。在阅读和模仿之后,有了一定的语言输入,然后抬头,重新理顺结构,排列词组,以期表达自己。学生可能借用课文或对话中的原句,还可能犯一些语法错误,但是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已经把书上的语言融为自己的语言。这个内化的过程至关重要,因为它不仅考验了学生的记忆,更重要的是,他们开始尝试着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组织句子,而非简单地朗读或背诵。抬头说汉语,使消极的语言接受转为主动的输出,完成了一个巧妙的过渡。
3.注重课外活动的开展,加强口语实践
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是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在40分钟的课堂上操练口语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倡导学生课后多听多说多唱是很有必要的,实践证明以下几种形式是行之有效的。
(一)汉语朗读比赛,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
“竞赛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通常会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或比赛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目的就是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汉语口语交际能力。我们学校每学期都举办一次竞赛,如汉语(双语)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等,参加全体师生并组织学生和教师当评委进行评分。这种活动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大有益处。
(二)汉语歌曲比赛,汉语第二课堂活动
中学生大多数有着极强的表现欲。在整个节目的演练过程中,既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组织能力,为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活动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三)汉语学习园地,校园汉语广播
汉语学习园地是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的最好方法之一,学生利用自己喜欢的,背诵的诗歌,课文,故事…等,来动手制作汉语学习园地,这也是对他们来说发扬他们创新能力的很好的机会,也助于他们的学习兴趣的提高。校园广播可以为学生播放汉语新闻,诗歌,故事和歌曲。营造汉语外部环境,这一切会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提高汉语表达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 小学生 创造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257-01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对美术课程的性质做出规定,在“前言”部分,《标准》强调:“美术课程必须要与学生生活经验有机结合,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联想能力和创造能力,并不断提升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增强对大自然、人类社会的热爱之情以及责任感,以此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由此看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小学美术教学必须承担的重要任务。诚然,小学美术课程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等特点,可以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标,也可以真正培养起小学生的创造能力。那么,应该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创造能力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一点经验与体会,希望能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1 小学美术教学在培养创造能力方面的优势
首先,从小学美术课程的性质来说。众所周知,美术课程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可感性的特点,透过这些特点,可以深入到思想训练、思维认识、艺术表现和情感体验等范畴。这一切都与创造能力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创造能力并不是镜花水月、海市蜃楼,它需要建立在扎实的艺术语言和绘画技巧基础之上,小学美术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锻炼学生的艺术语言和绘画技巧,促使学生通过绘画表达心中所想,心中所感,从而培养起创造能力。
其次,从小学美术教材的特点来说。如今,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入,小学美术教材已经改变了以往以技法训练为中心的模式,而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贯彻,强调开发智力、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着眼于提升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培养创造能力的角度来看,这恰恰是独具优势的。教师要合理利用美术教材,挖掘出有利因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最后,从小学美术教学的特点来说。目前的小学美术教学偏重于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新课改明确指出,小学美术教学要让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开展想象;强调创设生动活泼的场景,让学生在“乐中学”;还强调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来使他们大胆创作和表现。从这点来看,小学美术教学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教学确实在培养小学生创造力方面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要正视美术课的功能,合理利用一切有效资源,妥当安排教学,发挥小学美术教学的真正价值。
2 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2.1 调动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我国伟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小学生天性好动,动手能力强,美术教师一定要结合他们的心理特征安排教学,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比如有一次上美术设计应用课,我在课前就提前布置学生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收集日常生活中被丢弃的旧电线、快餐盒、易拉罐、纸盒、蛋壳等,上课时让学生将这些东西带到课堂上,然后鼓励学生将这些废弃的物品做成工艺品,我会让学生思考:现在的塑料污染如此严重,我们应该怎么变废为宝,将手中的这些东西变成有用的工艺品呢?此问题一出,就会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潜力,他们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用自己手上的物品做出力所能及的东西。在这过程中,学生的创造能力就在无形中被培养起来了。
2.2 鼓励小学生大胆想象
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想象就是人们在感知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形成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美术课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和可感性的特征,离不开想象的存在。没有想象,就无法进行艺术构思;没有想象,创造就犹如无根之基;没有想象,就不会有各种发明出现。所以说,想象是创造的阶梯,是创造的源泉。
小学生是最富有想象力的,阳光、河流、草地、树木、花朵,这一切都会使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在美术课上,他们会基于自己的生活体验、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画出各种各样不同的作品,有的甚至千奇百怪,就连教师也无法理解。但是,这个时候我们不能否认学生不合常规的想法,不能用“异想天开”、“胡思乱想”、“白日做梦”等词汇评价他们,这样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教师要看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鼓励他们画出自己想画的东西,以此活跃他们的思维,调动他们的兴趣。这样一来,教师就成了学生的朋友,师生之间的距离就拉近了。
2.3 开展美术竞赛活动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但是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一味教导学生如何画,如何做,那么必定会使得教学气氛枯燥乏味,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得不到发挥。我们都知道每个人都有表现欲望,小学生尤甚,他们迫切想得到教师对自己的表扬,同伴对自己的认可。那么,应该如何提高学生的表现欲,让他们尽情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呢?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可以通过竞赛的方式为学生创设表现机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比赛过程中不断创新。
在“圆形物”一课中,我就采用添画比赛的方式让学生积极表现,让学生在一个圆形内添加几笔画,使之成为另外的物象。后来,学生们踊跃表现,画出了许多新物象,有花朵、有娃娃脸、有钟表等。通过这个比赛,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都得到了发挥,课堂气氛可想而知。当然,比赛不光可以在班级内组织,还可以在班级与班级之间组织,使学生得到向别人学习的机会,还能增强他们的群体意识。
总之,创造能力是美术创作的不竭动力,我们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但是,创造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不可能立竿见影。我们要合理安排教学,创设轻松、愉悦、和谐的气氛,将学生从狭小的天地中解放出来,给予他们足够的发展空间,鼓励他们自由想象、大胆创新,从而使其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邹小萍.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的创新策略[J].时代教育,2013(12):235.
[2]于疏影.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新课程学习:上,2013(5):24.
[3]潘丽媛.培养创造力是小学美术教学的焦点[J].商,2013(7):301.
[4]范阳.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广西教育,2013(5):90.
1 高职语文教学现状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语文对于学生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高职学生的学习也具有人文性的价值。在高职阶段的语文教学和基础教育中的语文教学有很大的区别,在中国,语文教育现状同样占据着重要位置,我国开始大学语文教育课程,对于学生的教学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这样的目的在于让同学学习各种作品,从而掌握一个关于语文汉语职业能力的基础。所以,在实际生活中,在语文教学中,我国现下的高职院校中,往往会因此重视职业汉语能力的功利试教育,但是与此同时,高职教育中也会忽略高职教育中的语文教育,但是语文学科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且二者是一个整体,高职学生课堂,往往忽视语文教学中的实用性,将人文性摆在重要位置,这也成为了高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优势。
我国目前的教育情况,我国目前重视的高职教育,其教育目的在于培养技术培养操作能力的技术性人才。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对语文课堂予以改革,在教育教学中,我们既要重视学生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素质,也就是培养适应市场的人才,培养就业行人才。但是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需要凭借语文课的基础学习,从而获得职业生涯中的基本素质,并且将这种能力作为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我们在职业教育中,重视培养社会需要的适应社会生存的个体,在培养学生的教育中,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人职业汉语能力,并将此作为语言学习的重点。
2 职业汉语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2.1 职业汉语能力的含义
职业汉语是汉语的一种应用形式,它往往应用于职业交流场合,这种语言能力一般包括:通过语言获取或者传递信息的能力、对语言环境的适应能力。
2.2 培养职业汉语能力的重要性
语言是我们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工具。同时职业汉语能力也是一个人胜任工作的核心能力,也是我们在职业生涯中的作为重要的能力,也是各行各业人才选拔需要考虑的因素,因此,提要职业汉语能力,是求职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职业汉语能力具有通用性的意义,无论从事各行各业,都需要使用这一能力。因此,作为一项能力,他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长,只有在实践中掌握和运用这个能力,才能够顺利运用职业汉语,而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培养,提高学生与外界的沟通水平,从而在市场竞争和社会挑战中,实现个人技能的成长和进步。从而在汉语教学培养中实现汉语职业能力的提升,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进步和飞跃,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3 高职语文教学培养职业汉语能力的方法建议
3.1 职业汉语能力课程安排
我们在课程体系的设置层面,我们需要对此统筹兼顾,一般我们可以将大学语文作为语文素养的基础,同时将语文的职业汉语能力作为教学重点,在此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引入相应的实践课程。
首先,建立以大学语文为主的基础性课程。在高职语文和本科语文中,有着很大的区别,高职大学的语文培养注重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并且语言交际能力是高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为了在高职培养过程中实现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就需要以大学语文课程作为载体,同时加强读写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从而切实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汉语能力。
其次,高职语文教学在教学中占据重要位置。在高职的语言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丰厚的知识积累、并且进行宽广的知识拓展,从而培养良好的语感,因此,才能在语言沟通时建立良好的语言模型,同时为了培养学生语言表达交流能力,还要为学生开设演讲与口才等素质教育类课程。
最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语言时交际能力的内化部分,是经过长期的学习和生活积淀形成的,因此语言能力并不是在短期内速成的,而是在交际中重视实践经验,在贴近胜过的口语活动中不断锻炼自己,并且在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改掉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将日常的语言活动内化成为一种语言素质。所以教师在教学培养过程中,需要在此基础上,开始一些对象的实训活动,为学生提供一种表达的情境,使得学生在此过程中积累语言表达的经验,并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证明自己的能力,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强化自信心。
3.2 职业汉语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策略
3.2.1 创设相应的学习能力
情境是语言的发源地和创设地,语言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因此,我们需要重视语言环境的创设。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语言交际情境,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语言对话交流中,同时进行积极的观察和交流,吸取其他人人的经验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将课堂作为学生语言锻炼的实训基地,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并在此过程中实现个人能力的培养和进步。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利用新媒体创设语言环境,通过电影、电视广播等电子媒介将语言的表达以生动形象的形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拥有直观逼真的视觉效果,同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将语言的感觉带入其中,将学生的语言表达欲望充分激发出来,是学生在不断地发言和争论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效率。
3.2.2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巩固交流表达能力
除了以上列举的教学方法,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巩固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我们在高职语文教学中,需要走出课堂,进入到社会实践当中,带领学生参加语言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带领同学参加社会调查活动、专业对口单位实习、文艺下乡活动等,在活动过程中,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同时学生可以更加真实的融入社会生活当中,充分感受到自己作为社会一份子的力量,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在其日常的语言表达中,实现学生的人生价值,提高学生热爱生活的动力,从而使得学生获得语言能力的提高。
3.3 职业汉语能力培养的评价机制
在我国当前的教育过程中,高职语文的教学能力评价机制也存在一定问题,在评价内容上,大部分高职院校往往倚重课本知识,评价方法也以笔试为主。职业汉语作为一种具有实际意义的能力,我们需要寻求一种能够反映学生长期实践积累过程的评价方式。例如通过建立学生个人档案的形式,明确各个阶段的教学任务,利用分阶段的考察手段,实现对学生总体职业汉语能力的表达,并且起到监督作用,此外,在此过程中,学生的选拔同样受到重视,选拔是一个需要各方面需要慎重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并且在学生的选拔中发现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定性与定量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积累一定的学习经验,并且实现各项评价基准的确定,并且因此形成一套正确的教学评价基准,并且在此过程中,并且将这种教学目标和模式贯彻到课程标准当中,并且为高中职业汉语教学作出重要贡献。
职业汉语能力作为重要的职业能力,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能力,也在逐渐引起重视。在职业汉语教学中,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将职业汉语能力发展成为一项终身技能,并且在学生未来的发展就业中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洁.大学生汉语能力的培养与评价[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12).
[2]陆纯梅.广西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汉语能力培养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41).
[3]郭灵云.职业汉语能力的培训及测查[J].中国校外教育,2013(09).
[4]徐徐.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汉语能力课程建构模式初探[J].黑河学刊,2011(02).
[5]高虹.培养职业汉语能力.提高职场核心竞争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0(24).
一、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对“美”的感悟
语文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必须伴随对形象的感悟, 教师应“努力使儿童的思维过程在生动的、形象的、表象的基础上来进行”。《伟大的悲剧》中, 茨威格笔下的“同不可战胜的厄运搏斗着”的斯科特及其队友为了祖国的荣誉, 义无反顾地加入到了南极探险行列中。虽然葬身冰原, 但他们那种为祖国荣誉勇于献身的精神, 敢于冒险的科学探索欲望让人肃然起敬。在课堂上我重点分析了这些人物形象的美, 在浓烈的课堂气氛中, 他们行为的高尚、精神的伟大感动了同学们, 学完这篇课文后同学们一个个深有感慨, 并纷纷对照自己平日里的所作所为进行自我反思。
二、语文课堂上启发学生对“美”的想象
“想象是赋予大自然的自发现象与事物以人的品质、感觉, 甚至还有意图的能力。”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两个写景的句子, 诗人融情于景, 借景抒情, 感世伤怀, 展现了深邃的艺术意境。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原本是春暖花开的三月, 京城里却杂草遍地, 民不聊生, 连娇弱之花亦在为国都的残破落泪, 形只影单的鸟儿发出阵阵哀鸣在为失散的家人担忧……这合理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诗的重新解读与诠释, 让他们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更能进一步领悟到诗歌的精髓。
三、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对“美”的推敲
一是品味语文教材中的精彩篇章。富有震撼力的语言常常依靠整齐优美的句式来表现。二是推敲语文课文中的点金之笔。精美的文章常有精妙之用词。所以, 推敲文章的遣词造句, 也是培养学生语文审美能力的方法。如朱自清的《春》的开头即写得很生动, 其中的“钻”字用得特别传神, 它描绘了小草在不被人察觉的情况下, 争先恐后冒出头来感受春天气息的情景, “朗润”一词形象地写出山的色彩明亮, “欣欣然”一词把大自然久睡后初醒时那副慵懒的模样活灵活现的表现出来了。这些词语都需我们引导学生认真推敲。
四、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对“美”的诵读
【汉语拼音教学中学生多能力培养刍议】推荐阅读:
汉语拼音教学中学生多能力培养11-06
汉语拼音教学材料11-19
小学汉语拼音教学12-18
汉语拼音的教学要求11-07
汉语拼音复习一教学12-08
汉语拼音13 教学设计05-28
汉语拼音《aoouiu》教学反思07-08
汉语拼音教学的有效策略10-02
汉语拼音zcs教学教案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