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新建筑读后感

2024-10-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走向新建筑读后感(共10篇)

走向新建筑读后感 篇1

5年间,他们的杂志出版了8期,像勒??柯布西埃在第二版序言中写的那样,为《新精神》写作的文章造成了这样一种状况——他“谈论建筑,喜欢谈论建筑,希望有能力谈论建筑”,逐渐蜕去了夏尔-爱德华那稚嫩的外壳。在一个羞涩的时代,他展现出了惊人的表达天赋,变成了语锋犀利、颇具煽动性的建筑思想家。

1923年,勒??柯布西埃将他发表在这本杂志上的12篇文章收集整理出版,形成了他最富煽动性,影响最广的书——《走向新建筑》。这本书的法文原名为vers une architecture,英文版才译成 toward a new architecture,法文版的书名没有任何表示“新”的字眼,反而显得更为确信,不可商量,表达出“这个时代的建筑就务必这样,这才是建筑”的意味。不难从书中看出柯布西埃当时的年轻气盛,他在向他的同行们向那个时代的人们发号施令:

他说,建筑必须改变在古希腊建筑之后那种在构造做法和装饰上磨磨叽叽的发展方式,“伟大的,甚至是好的建筑,都不是这样诞生的”;

他说,“工业像一条流向它的目的地的大河那样波浪滔天,它给我们带来了适合于这个被新精神激励着的新时代的新工具”,看看远洋轮船、飞机和汽车,那么,建筑为什么不能变成居住的机器;

他说,“必须树立大批量生产的精神面貌:建造大批量生产的住宅的精神面貌,住进大批量生产的住宅的精神面貌,喜爱大批量生产的住宅的精神面貌”;

他高叫着:“不搞(新)建筑就革命!”

正像本书英译本译者说的,他的书是一部宣言,不是“现代建筑深思熟虑的清单”,“有些句子笨拙可笑,保留一些高卢主义”,可他的言语并不空洞,他确实指出了那代人,甚至现代人所面对的一些问题。这本书引领无数建筑系学生和建筑爱好者踏入了现代建筑之境,读者们很难不被他牵着鼻子走,从这些语句中逐渐体会到令人血脉喷张的躁热,引发出革命的冲动,直至想立刻动手做些什么彻底推翻压抑的旧世界。

冷静地看这本书,结合建筑和城市的发展、人类的发展,勒??柯布西埃的某些观点确实是吓人的,如果真的听从了他的话,拆除旧建筑,建立起“居住的机器”,那世界将变得何其冷漠、凄凉。但也正像他倡导的那样,钢和钢筋混凝土变成了重要的建筑材料,大面积的平板玻璃、平屋顶果然成为了现代建筑的主打形式,我们的家虽不是“机器”却真的来源于标准的户型单元。遗憾的是,我们现今的建筑和城市,原有的多样性正在逐步流失,而被打着“现代建筑”旗号的懒惰设计侵蚀着,缺失了多样性之后,何其乏味,即便多样可能不意味着高效。

走向新建筑读后感 篇2

从项目数量上看, 我国绿色建筑项目正在呈几何式增长, 2009年绿色建筑项目仅20个, 但截至2015年底, 我国绿色建筑项目已增至3979个, 总建筑面积达4.6亿m2。

从政策助力方面, 住建部印发的《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三五”规划纲要》显示, “十三五”时期, 我国将从稳步提高建筑节能水平、全面推进绿色建筑发展、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广应用绿色建材等多方面推动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随后, 各地纷纷出台相关规划, 大力推动绿色建筑发展进程。

从技术体系上看, 被动式设计、钢结构体系、产业化手段、新能源技术应用等诸多绿色建筑体系在越来越多的新旧房地产项目中得以应用。

从思想认识方面, 政府、开发商、设计师、建材商甚至普通大众更青睐绿色建筑, 绿色战略已经成为建筑领域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越来越多的企业正着手进行“绿色”转型。

建筑垃圾从填埋走向再生 篇3

“轰隆”一声巨响,伴随着尘土飞扬,一栋被拆迁的建筑被推倒,建筑工人们一拥而上,在残垣断壁中四处寻找钢筋,工地外聚集着一群废品回收者正等待着他们的劳动成果。此前,木制窗户、铝合金等已经被拆走卖掉。到了晚上,一辆辆的渣土清运车将“无人问津”的建筑垃圾运走。这一场景在北京每一个工地都会发生,但是,要是问你这些渣土车将渣土运到哪里了,恐怕很多人不知道。

这些在拆迁过程中产生的渣土、弃土、弃料、余泥及其他废弃物被统称为建筑垃圾。据了解,每1万平方米建筑的施工,就会产生建筑垃圾500~600吨;而每拆除1万平方米旧建筑,将产生7000~13000吨建筑垃圾。目前,我国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

随着首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拆迁和新建规模不断扩大,北京市建筑垃圾数量不断攀升,产生量持续上升与处理设施建设滞后、处理方式简易之间的矛盾也日显突出。据统计,近年来,北京市建筑垃圾产生量已达到每年1000万吨,其中,拆除性建筑垃圾800万吨、装修垃圾200万吨。

在一份由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崔素萍完成的《北京市建筑垃圾处置现状与资源化》的报告中,因老旧城区拆迁和市政工程动迁产生的建筑垃圾约占建筑垃圾总量的75%以上,而因意外原因造成建筑坍塌以及建筑装潢产生的建筑垃圾约占总量的20%。

“目前,北京市处理建筑垃圾的主要方式是简易填埋。”长期从事建筑垃圾研究的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材实验室主任陈家珑教授告诉《北京科技报》。

据了解,遍布全市在五环至六环之间有21个垃圾消纳场。但是这21个正规的建筑垃圾消纳场的容量有限,只能简易填埋4337万吨建筑垃圾。有关部门坦言,即便每年的建筑垃圾产量不再增加,用不了几年,这21个大坑就将填满,建筑垃圾将无处可埋。

“这些大坑填满后,只能用于修建道路,不能再用于耕地,而且,沥青等防水材料填埋后也会影响环境。”市市政市容委环境卫生处有关负责人说。

不仅如此,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管措施,事实上只有很少一部分建筑垃圾被“真正”运到这21个消纳场,而绝大部分的建筑垃圾都“不知去向”。

“有一个工地的包工头曾向我透露过渣土运输行业的潜规则。由于承载力有限,北京市指定的21家正规消纳场其实也不愿意接收建筑垃圾,但是有关政策规定在施工中大工地一定要与指定消纳场签署合同来消纳建筑垃圾,所以双方在私底下达成了默契,合同照签,但是消纳场只收很少的消纳费,交换条件就是工地自行消纳建筑垃圾。”陈家珑说。

可工地是否会自觉照办呢?以北京市旧城建房为例,建筑垃圾的消纳许可、监督运输许可由北京市政管理委员会审批。新建工程开工许可又由北京市建设委员会审批,批准条件并无建筑垃圾处置。于是造成开发商只要解决好人的安置,就可以开工建设。至于建筑垃圾则承包给某些单位和个人,这些单位和个人是否按要求消纳还是随便乱倒,则无人管理或无法管理。最终导致谁产生、谁承担处置责任成为一句空话。

与此同时,由于守法成本远大于违法成本,建筑垃圾的随意处置成为目前一种普遍现象。一条黑色的建筑垃圾消纳链就此形成。陈家珑保守地估计,大约90%以上的建筑垃圾都没有通过正规渠道消纳,而是被运到更远的地方填埋。“建筑垃圾被随意填埋和丢弃的现象在全国非常普遍。”陈家珑说。在宁波曾经发生违规倾倒的建筑垃圾占据航道的现象。

对于目前国内普遍采用的简单填埋来处理建筑垃圾的方式,陈家珑认为,简单填埋首先是占用了紧缺的土地资源,中国的建筑垃圾增长会进入高峰期,将直接加剧城市化过程中的人地冲突。同时还会对周边环境造成破坏,尤其是对消纳场附近的地下水造成威胁。

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毛志兵总工程师也认为,建筑垃圾在堆放过程中,一些有机物发生分解,产生有害气体,少量可燃物在焚烧中可产生有毒气体,这些气体包裹着细菌、粉尘随风飘散,造成对大气的污染。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工程学院赵由才教授研究发现,近年来,我国建筑业废弃物所包含的有毒有害废弃物越来越多,当中的持久性有机物、重金属等含量很高。如不进行任何处理直接运往建筑垃圾堆放场,建筑垃圾一般需要经过数十年才可趋于稳定。

“这些建筑垃圾,就像定时炸弹一样。”北京城市管理学会副秘书长刘欣葵教授说。

那有没有很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呢?“这些建筑垃圾并非一无是处,我更愿意将其称为建筑废物,应该对其进行循环利用。”陈家珑说。在他看来,建筑垃圾几乎全部都能转化成资源,变废为宝,如沙子、钢筋、塑料等等都可以回收再加工利用。回收利用有多种途径,主要是将建筑垃圾加工成再生骨料,然后再做成建筑制品,如再生墙体材料,或直接用于道路基层和底基层等,还可以生产再生混凝土。

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在国外已不是新鲜事,发达国家建筑垃圾资源化率一般超过90%。日本将建筑垃圾视为“建筑副产品”,建筑垃圾尽可能不出施工现场,尽可能重新利用,资源化率达98%。美国鼓励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而对建筑垃圾的填埋处理收费较高,建筑垃圾资源化率超过90%。

较之发达国家,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起步较晚,据统计,我国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率不足5%。陈家珑认为这除了技术原因之外,主要问题在于我们政策的引导与落实上。由于缺乏政策的支持,建筑垃圾资源化根本开展不起来,有再好的技术也无用武之地。

近日,北京市成立了渣土资源化处置协会,以推动应用循环利用处置技术、促进渣土资源化处置。首批入会的33家企业涵盖了建筑工程、建筑拆除、交通运输、渣土深加工、科技、服务工程咨询等行业和领域。

对此,陈家珑强调,这样的监管力度还不够。现在政府亟需出台建筑垃圾的相关政策,在建筑垃圾的来源上,政府必须强制把原料送到建筑垃圾处理厂。在国外,填埋1吨建筑垃圾的费用大大高于送给处理厂的费用,这样就使许多企业更愿意将建筑垃圾运送至垃圾处理厂,所以我们也可以借鉴。

陈家珑指出,建筑垃圾的处理和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产生、运输、处理、再利用各个层面,只有所有的环节统一管理、协同配合、有效联动,才能形成一个闭合的建筑垃圾处理链,真正实现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

据悉,建筑垃圾循环利用已成为北京市的一项重点推进工作。位于昌平区的北京元泰达环保建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和房山区的北京大陆通达城市渣土回收消纳设备有限公司成为试点企业。此前,由于两家企业一直没有得到政府的政策扶植,处于吃不饱的境地,企业经营举步维艰。

北京市市政市容委副总工程师王维平告诉《北京科技报》,市政府将在今年择址建设垃圾资源回收利用处理厂,规模有可能是3至5个。

陈家珑建议,政府应该给予建筑垃圾处理企业相应的资金补贴,目前,再生建材产品在市场上与传统建材产品相比并没有多大优势,所以还需要政府出台相应政策对相关企业进行补贴支持,使企业得以生存发展。

走向辉煌读后感 篇4

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打开了金一南教授的鸿篇巨制《苦难辉煌》,历史在我面前重现。洋洋洒洒的五十万言,详细、生动地描绘了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前后的历史画卷,深动细致地刻画出了一系列我们熟知的人物,诸如毛泽东、陈毅、彭德怀、李立

三、张国焘、蒋介石等等。让我在感喟长叹之时,重新追寻了人民军队在历史重大关头慨然承担救国使命,突出重围,杀出血路,最终取得革命胜利的历史轨迹。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可是当初有多少人真正从内心相信,这个小小的政党能够赢得中国的未来?很少有人想到,小米加步-枪的队伍,越过崇山峻岭、江河草地,背负的却是一个民族的希望。书上说,长征是中国共-产-党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一个里程碑。此语真是一语中的。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并不成熟,可是却有了一个成熟的领袖。历史选择了毛泽东。而支撑他一切的,就是百折不挠的永恒的信念。

《苦难辉煌》还原一段真实的历史。即或是伟人,也会犯错误,也会打败仗,也会发脾气,也会动用计谋。他们身上好多的缺点,在被影视文学作品美化后,给我们的是一种模糊的相去甚远的感觉,包括塑造的人物也是平面的。但读罢此书,一个有血有肉的丰满的伟人形象挺立于脑际,这仿佛又是平凡里的不平凡。世上没有偶然的成功,一切的成功都是偶然里的必然。试想二万五千里长征,数十万敌人围追堵截,天上数十架飞机轰炸,在这种险境之下,牺牲的,掉队的,开小差的,甚至叛变的占了多数,最终坚持下来的只有几千人。而就是这几千人,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如果没有不倒的信念,他们靠什么去完成历史使命呢?

书中在描述一些战役时常会出现一些假设,比如说假如怎样历史就会更改。但是历史的奥妙在于它可以包含无尽的假设,但历史的冷峻在于它总把假设远置于假设。时间不会重来,机遇只有一次。书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也是多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遵循的原则。理论出真知,这恐怕也是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伟大事业的渊源。

人间的苦难很多,但不一定所有的苦难都会创造辉煌。但走向辉煌,一定是经历过磨难的。诚如作者在后记中叙述:叱咤风云的人物纷纷消失之后,历史便成为一笔巨大遗产,完整无损地留给了我们。不是每个人,都能以短暂的生命辉映漫长的历史。历史是兴衰,也是命运。

《走向海洋》读后感 篇5

《走向海洋》读后感

人类离不开海洋,如果人类离开海洋,人类将无法存活;人类离不开海洋,如果人类离开海洋,人类将永远欣赏不了海洋那美丽的风景了;人类离不开海洋,如果人类离开海洋,航海事业也将会作废;人类离不开海洋,如果人类离开海洋,这个地球将不会在拥有宝石蓝色;人类离不开海洋,如果人类离开海洋,这个地球将不再美丽。

《走向海洋》读后感 篇6

海洋,它是一个巨大的淡水资源宝库。就拿被包围在海洋之中的属于海洋一部分的南极来说吧,它是一个冰雪世界,冰川总面积达1623万平方千米,冰盖面积1398万平方千米。冰川是陆地上的雨雪凝结而成,经过蒸发过滤,淡而不咸。南极的冰川总储水量就超过了2160万立方千米,占了全球淡水总量的90%以上。所以,海洋它是当之无愧的人类最大的淡水库。

海洋,它又是一个巨大的生物资源宝库。这里孕育着数以万计的生命,是一个生命的摇篮。它是生命的起源之地,最初的生命都是在海洋里诞生的,可以说,如果没有海洋,地球上就不会有生命的存在。所以,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海洋的动物资源、植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据不完全统计,海洋中的动物有数十个门类,20余万种,超过动物总量的八分之一,蕴藏量高达32.5亿吨;海洋中的植物也有2.5万余种,约占植物总量的近十分之一,蕴藏量达到1.7亿吨。海洋中的这些生物在物种多样性和数量规模上着实让我们感到吃惊,它为我们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一供了充足的生物资源。

海洋,它还是一个丰富的矿物资源宝库。在海洋中,拥有着凌驾于全球70%的石油和天然气,已知的可开采的储量就有3000亿吨。而埋藏于海底的各种金属、非金属矿物质更是不计其数了,海底到处分布着储量惊人的金银铜铁等矿藏,就连微不足道的海水中,也蕴含一着几十种稀有的矿物元素。它们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期待着人们更好地去开发和利用。

走向新建筑读后感 篇7

这座自然和人文环境都非常独特的城市, 规定了城市与建筑的文化内涵和特色走向, 其建筑的地域性是相对明确和成熟的, 这是先哲和同行前辈所为所致。国内外无数规划与建筑大师也为桂林建筑地方特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做出了无私的奉献, 建立了桂林建筑地方特色的框架理论, 为桂林建筑文化留下了一笔丰厚的财富。

近年来, 桂林市积极推进建筑创作的多元化、地域性、特色化, 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探索桂林建筑的地域特征和地域文化, 提出以现代建筑设计思想和现代建筑设计方法, 表达和重构桂林建筑地方特色。

桂林市优秀设计奖每两年评选一次, 旨在鼓励、推介体现地域特征和时代精神并具备设计思想和工程技术创新价值的建筑作品。通过评选活动激发建筑师的创作热情, 引发对桂林地域性建筑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思考, 产生了一批反映桂林地域文化和具有桂林地方特色的建筑作品。本文对自2007年以来的部分优秀建筑作品进行设计评述, 并提出桂林地域性建筑创作的思考。

1 设计评述

近年来的桂林优秀建筑作品客观上反映了桂林市建筑设计的水平与成就, 凝聚了建筑师们的智慧与心血, 记载了城市发展的历史痕迹。通过这些作品, 我们看到建筑师对桂林这座城市最本质的东西的关注与尊重, 看到地域性元素又逐渐回归建筑设计的轨道。在关注本土和传承历史的同时, 许多作品更表现了对现代设计理念、现代建筑形态、现代建筑技术和材料的强烈表达欲望和激情。建筑师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地方传统和建筑地域性, 没有过多地对历史样式的具象模仿, 也没有泛滥于堆砌建筑形式的地方语汇, 而是更多地考虑不同类型的建筑功能特点和人的需要;并结合基地条件、环境因素、地方文化, 运用适宜的技术和经济指标, 去关注建筑的基本问题;并以新的设计思维和方法, 表达建筑地域性中非具象的内涵, 用与本土相适应的新的方式重构桂林建筑地方特色和诠释桂林城市地域文化。

优秀建筑作品在建筑地域性上还表现出多元化、差异化的特点, 归纳大致有以下三种类型:

(1) 以地方传统建筑的基本元素为母体, 体现本体和组合的建筑美学。

龙胜温泉中心酒店 (见图1) , 设计者以尊重环境的谦逊态度使建筑最大限度地结合地形, 建筑室内外空间变化有致, 丰富有趣, 创造了顺乎自然的建筑群体态势;借鉴桂北山地民居的建筑传统和营造方式, 应用现代建筑设计手法和巧妙运用当地建筑材料, 使建筑与基地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兴安秦城历史文化街区 (见图2) , 以史书及秦汉画像石中描绘的建筑造型、意象、比例尺度等为创作之源, 平缓的屋面、粗犷的屋脊、深远的挑檐、简洁的细部, 体现秦汉古朴韵味和历史文化氛围。设计者并不完全拘泥于秦汉建筑的营造样式, 而是充分考虑南北文化的差异和本地建筑的传统, 在屋脊及垂脊部位加以适当起翘, 使得层层叠落的屋面有“如鸟斯革, 如翚斯飞”之意味, 建筑群体亦以富有韵律的变化节奏而产生美感。

(2) 以建筑地方性的要素为源头, 以现代建筑设计理念创造建筑的地域特征。

阳朔旧街楼 (见图3) , 建筑师放弃常有的自大和急于表现的欲望, 而采用阳朔本地的方式平和地设计这几栋房子。建筑的内街是对着山的, 街上的房子是自由的, 几乎没有一个是直角的, 建造房屋用的都是本土材料:青灰色阳朔石、毛竹片、杉木板和小青瓦。建造的方法亦是最自然、最本土的。顺其自然、随心所欲的自由设计思想和着力表达本土材料的本质美感以及由此构成的与当地城市肌理相生的外部空间的品质, 无疑是另一种设计创新的建筑表达。

夏绿地滨水建筑 (见图4) , 建筑设计重视反映建筑功能, 关注建筑与景区环境的协调, 并从中表达建筑的个性。同时建筑以局部退台和三角制高点完成建筑与榕湖的轴线关系和建筑的合理构图。水平线与垂直线的对比, 传统坡屋顶与平屋面的结合, 南方骑楼与地方建筑语汇的引入以及通透的建筑空间和含蓄的建筑色彩处理, 力求展现现代建筑地方性的追求。虽处闹市的建筑, 依然传递着一种悠远的平静和闲暇的浪漫。

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医技大楼 (见图5) , 建筑以理性和谦虚的姿态表达对周围环境和城市肌理的尊重, 采用简洁的形式、流畅的线条、适宜的尺度, 借鉴桂北民居的塔楼造型和木构符号, 通过抽象、对比、平衡、统一等设计手法, 创造富有韵律的建筑天际线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形式。

建筑师似乎在寻找一种介于建筑与自然之间的中间元素:敞廊、空塔、构架、线条、过街楼……这也许正是建筑本身最具价值的东西。

第六园 (见图6) , 规划立意采用类村落的空间多变和自由, 自然而又贯通地将其融合于山水环境之中;以庭院作为设计理念, 采用庭院的空间丰富有致来创造出层次分明、舒展流动的“六重庭院”, 充分体现“村中园、园中院、院中庭”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内涵, 反映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设计充分体现现代与传统的对话, 建筑外部借鉴桂林民居白粉墙的元素, 提炼“墙”的形象, 并与简约而高低错落的坡屋顶有机结合;建筑内部强调“院”的作用, 以传统院落为核心创造相互穿套、收放有致、层次分明、内外交融的建筑外部空间;建筑色彩以素雅为主线, 借鉴徽州民居, 追求朴素的外观和典雅的风韵, 以“隐让”于环境, 体现建筑为配角、山水为主角的大局观。

(3) 以现代建筑的原则、手法、元素, 创造与地域相关的建筑场所精神。

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教学楼 (见图7) , 建筑师在思考建筑的两个问题:一是周围的群山背景环境因素, 二是如何建立建筑与群山的关系, 创造场所精神。

采用流线型屋面, 使建筑有一种升腾的感觉, 以表达飞翔的建筑立意, 同时局部采用弧形墙面以及灰色系列的建筑色彩, 体现了航天工业院校的个性特征。

建筑造型强调水平线, 使其在水平方向舒展延伸, 同时屋面是一条上下起伏、光滑优美的曲线, 仿佛无数的水平线和一条与天相连富有力量的曲线与周围尧山景区的延绵起伏的群山浑然一体, 和谐共生。用一种全新的、现代的建筑设计手法诠释桂林山水文化, 体现桂林建筑地方特色和具有地域特征的场所精神。

2 建筑思考

在这些优秀建筑作品中, 多数设计者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研究与探索桂林建筑的地域性, 反映桂林山水城市文化。也许是独特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决定了桂林特有的价值标准和审美观念, 形成了某种共同的认知。桂林建筑风格的走向似乎逐渐成熟, 建筑的地域特征开始凸显, 相对认同的表达模式正在逐步形成。

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全球化带来了人与传统地域空间的分离。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特色逐渐衰微、消失;城市和建筑物的标准化和商品化致使建筑特色逐渐隐退。但我们肯定——建筑是地区的建筑 (建筑的地理时空观) 。20世纪初期的现代主义建筑的产生与发展, 其初衷是建立全球性的建筑理论, 而非对地域性建筑的抹杀。标榜现代主义建筑的“国际风格”在二战后很快就显示了其局限性, 其单一的建筑风格因各地的自然和人文不同而凸现“不适应”, 引发人们对建筑地域性的失落感到不安乃至惊慌, 开始意识到“国际风格”已不再能覆盖建筑理论的全部, 必须有民族性、地域性和个人性的创作理论作为补充。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是桂林建筑设计事业最为辉煌的时期, 以桂林风景建筑设计为核心的建筑地方特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成为中国20世纪50—70年代追求建筑地域性的建筑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一批全国著名的设计院先后参与了桂林重要的风景建筑的设计。如原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室设计的七星公园月牙楼、小广寒、花桥展览馆等;原上海华东工业建筑设计院、民用建筑设计院、同济大学等联合设计的芦笛岩休息室、洞口建筑等;原广州市城建局规划处设计的伏波山听涛阁、南溪公园白龙桥等风景建筑, 吸引了众多当时顶级的建筑师先后参与了其中的建筑创作, 如戴复东、杨鸿勋、王世仁、尚廓等。涌现了一批轰动全国的建筑创作作品, 有的作品甚至被录入我国高等院校的教科书, 这些设计水平相当高的建筑作品一直以来被一致公认为具有桂林地方特色的建筑典范, 如花桥展览馆、芦笛岩洞口建筑、杉湖蘑菇亭、芦笛岩接待室、桂林滨北住宅等。

特别是1961年梁思成先生在桂林考察期间, 指出桂林的建筑应与山水环境相协调, 建筑体量宜小不宜大, 建筑色彩宜淡雅, 建筑层数不宜超过四层高度。这一规划思想成为后来桂林城市规划和建筑创作的基本原则。1989年和1991年吴良镛先生分别在《规划师》上发表《桂林的建筑文化》, 在《城市规划》上发表《桂林的城市模式和保护对策》两篇学术文章。这是吴良镛先生对桂林的山水环境和人文环境经过深入研究和学术思考后提出的桂林的建筑文化特征和桂林特有的城市模式, 并创立了著名的桂林“山—水—城 (镇、村) ”城市模式理论。这一重要的学术思想成为其著作《人居环境科学导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桂林城市风貌特色和建筑地域特征的研究与探索产生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桂林市与国内诸多城市都在面临着同样的困惑:历史传统与现代化的矛盾, 建筑地域性与国际化的碰撞, 城市特色正在逐渐衰微, 建筑师无所适从, 面临十分痛苦的抉择。消极地放弃建筑地域性或在现代建筑中发扬和发展建筑地域性?其实在桂林近年优秀建筑创作作品中是不难找出答案的。

可以说, 桂林地方建筑在具象地域主义领域的探索中表现非凡, 而在更高层次的建筑地域性的研究上能否再创辉煌?有一点是共识的, 走出具象领域的禁锢, 以现代建筑设计思想和现代建筑设计方法, 表达建筑地域性中非具象的内涵, 重构桂林建筑地方特色。

贝聿铭先生在日本MIHO美术馆的设计中, 探寻现代与传统、东方与西方之间的第三条道路。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建筑地域精神的哲学实践。贝先生认为:在设计中应捕捉什么样的精神?传统与文化、传统建筑与景观的关系都很密切, 从传统建筑与古绘画中可以看到, 人们那时就懂得将建筑融入景观来充分表现, 我们没有理由忽视这一点。日本寺庙建筑与背景山的协调是了不起的, 这无法改变。了解东方的文化, 运用西方的建造方法, 把现代与传统结合起来并非容易, 现代不是模仿西方, 有着更深一层的东方精神。传统重在吸收, 加以消化, 重新发展, 创造新的东西, 传统中有与自然共生的东方精神是丰富的设计源泉。

MIHO美术馆采用了日本传统的神社和农舍的入母屋造 (歇山式) 并将其抽象化, 表达日本寺院建筑母屋与出檐演绎出的剪影的美学要素和与自然共生的东方精神。

MIHO美术馆已成为体现贝先生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融合东西方文化精神的现代建筑本土化的又一个杰作。

摘要:桂林近年的建筑创作呈现多元化、地域性、特色化的趋势, 出现了一批优秀作品, 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反映桂林建筑创作的水平与成就, 表达桂林建筑的地域特征和地域文化, 引发对桂林建筑地方特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思考。本文提出以现代建筑设计思想和现代建筑设计方法, 表达和重构桂林建筑地方特色。

关键词:桂林近年建筑创作,思考,地域性建筑

参考文献

[1]吴良镛.北京宪章,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建筑学[C]. (北京宪章.分题报告.部分论文) , 1995.

[2]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3]尚廓.风景建筑设计[M].黑龙江: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轻轻走向完美》读后感 篇8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轻轻走向完美》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轻轻走向完美》读后感1

《轻轻走向完美》这本书是毕淑敏专门为我们女同胞写的,内容涉及爱情、婚姻、家庭、工作、健康等方面。其文章是澄清的,健康的,充满活力的。她的素材取于平常人的生活,她洞穿人的心理,写出人人心中有,笔下无的画面,令人佩服。

在现实社会里,女性确实处于弱势。我出生前,父母一心盼我是个男孩子,可结果恰恰相反。虽说不是个男孩子,但他们还是一样的爱我。偶尔我也希望自己是个男孩子,不过我心里明白男性也好,女性也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缺一不可,无条件的接纳自己的性别,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好好走好自己路才是关键。正如毕淑敏所说的,我们就像一个命运的绣女,只要心中存着完美图案,平心静气一针一线宁静地绣下去,便会日臻完美。

在“婚姻鞋”一篇里,作者把婚姻比作一双鞋,无论什么鞋,最重要的是合脚,不论什么样的姻缘,最美妙的是和谐。假如你没有经历过那种婚姻,就不要对别人婚姻说三道四。有这样一个故事,教授的妻子是文盲,在外人看来这是不相称的婚姻,教授受到外人的看法的影响,渐渐对妻子厌倦起来。他写了一份离婚协议书,第二天他赶着去上课,便把离婚协议书放在桌子上。家里的猫跳到书桌上,把离婚协议书碰到水盆里,全弄湿了,妻子以为离婚协议书是丈夫的重要论文,便小心地把离婚协议书从水盆捞起来,细心地用熨斗熨平熨干。这时教授回家了,看见妻子那么神圣地熨着一张张离婚协议书,他意识到自己错了。其实,一双鞋好不好,穿鞋的人最具决定权,不应受外人看法的干扰,使自己失去了判断力。

在“成千上万的丈夫”一篇中,作者提出世上没有唯一个能成为你的妻子或丈夫的人。女人不要把一生的幸福,寄托在婚前对男性千挑万选的甄别中,以为选择就是一切,对了就是万事大吉,错了就一败涂地。选择只是一次决定的机会,当然对了比错了好。但正确的选择只是良好的开端,即使航向对头,我们依然还会遭遇风暴,真正的金婚银魂,多是历久弥新的磨合与默契。童话故事的结尾大多都是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就没有后文了。现实真的如此吗?别骗自己了。不同的人对爱的理解不同,有人说:“爱是接受,不是忍受;是支持,不是支配;是慰问,不是质问;爱,要道谢也要道歉,要体贴也要体谅,要认错也要改错,真正的爱,不是彼此凝视,而是共同沿着一个方向望去”。有人说:“爱不是寻找一个完美的人,而是,要学会用完美的眼光,欣赏一个并不完美的人”;也有人说:“在婚姻关系的城堡中,幸福的最好办法是,两个人都提高自己,成为完整的人”。这些说法与作者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都很有道理,但能做到的人并不多。在未经历爱情、婚姻前,对于前人的总结可能不能彻底地理解,但今后又必须得经历。没有人能告诉我应该怎样去生活,我应该自己去生活,自己的问题应该由自己来回答。

如作者所说,我们就像一个命运的绣女,只要心中存着完美的图案,平心静气一针一线宁静地绣下去,便会日臻完美。到了生命结束的那一天,完美谢幕。

《轻轻走向完美》读后感2

《轻轻走向完美》这本书是毕淑敏专门为我们女同胞写的,资料涉及感情、婚姻、家庭、工作、健康等方面。其文章是澄清的,健康的,充满活力的。她的素材取于平常人的生活,她洞穿人的心理,写出人人心中有,笔下无的画面,令人佩服。

在现实社会里,女性确实处于弱势。我出生前,父母一心盼我是个男孩子,可结果恰恰相反。虽说不是个男孩子,但他们还是一样的爱我。偶尔我也期望自己是个男孩子,但是我心里明白男性也好,女性也好,都有其存在的好处,缺一不可,无条件的接纳自己的性别,努力扮演好自己的主角,好好走好自己路才是关键。正如毕淑敏所说的,我们就像一个命运的绣女,只要心中存着完美图案,平心静气一针一线宁静地绣下去,便会日臻完美。

在“婚姻鞋”一篇里,作者把婚姻比作一双鞋,无论什么鞋,最重要的是合脚,不论什么样的姻缘,最美妙的是和谐。假如你没有经历过那种婚姻,就不要对别人婚姻说三道四。有这样一个故事,教授的妻子是文盲,在外人看来这是不相称的婚姻,教授受到外人的看法的影响,渐渐对妻子厌倦起来。他写了一份离婚协议书,第二天他赶着去上课,便把离婚协议书放在桌子上。家里的猫跳到书桌上,把离婚协议书碰到水盆里,全弄湿了,妻子以为离婚协议书是丈夫的重要论文,便留意地把离婚协议书从水盆捞起来,细心地用熨斗熨平熨干。这时教授回家了,看见妻子那么神圣地熨着一张张离婚协议书,他意识到自己错了。其实,一双鞋好不好,穿鞋的人最具决定权,不应受外人看法的干扰,使自己失去了决定力。

在“成千上万的丈夫”一篇中,作者提出世上没有唯一个能成为你的妻子或丈夫的人。女人不要把一生的幸福,寄托在婚前对男性千挑万选的甄别中,以为选取就是一切,对了就是万事大吉,错了就一败涂地。选取只是一次决定的机会,当然对了比错了好。但正确的选取只是良好的开端,即使航向对头,我们依然还会遭遇风暴,真正的金婚银魂,多是历久弥新的磨合与默契。童话故事的结尾大多都是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就没有后文了。现实真的如此吗别骗自己了。不同的人对爱的理解不同,有人说:“爱是理解,不是忍受;是支持,不是支配;是慰问,不是质问;爱,要道谢也要道歉,要体贴也要体谅,要认错也要改错,真正的爱,不是彼此凝视,而是共同沿着一个方向望去”。有人说:“爱不是寻找一个完美的人,而是,要学会用完美的眼光,欣赏一个并不完美的人”;也有人说:“在婚姻关系的城堡中,幸福的最好办法是,两个人都提高自己,成为完整的人”。这些说法与作者的观点在必须程度上是相通的,都很有道理,但能做到的人并不多。在未经历感情、婚姻前,对于前人的总结可能不能彻底地理解,但今后又务必得经历。没有人能告诉我就应怎样去生活,我就应自己去生活,自己的问题就应由自己来回答。

如作者所说,我们就像一个命运的绣女,只要心中存着完美的图案,平心静气一针一线宁静地绣下去,便会日臻完美。到了生命结束的那一天,完美谢幕。

《轻轻走向完美》读后感3

《轻轻走向完美》是现代著名女作家毕淑敏专门为女性朋友倾心编著的一部佳作,以女性的角度出发来看待这个世界,从女性的视角来诉说着女性的世界。“让人生慢慢完美”是阳光女性理论的核心观念。在工作与生活中,我感同身受。阳光,是温暖的,人生就像一间有扇窗户的房间,当你感到迷茫的`时候,就推开窗户,让阳光洒进你的心房,去温暖你的内心;相反,如果你困惑,无助的时候,却不开窗,而是将窗帘拉上,一人躲在黑暗的屋中,只会令人更加迷茫,所以你只要轻轻一推……

轻轻走向完美,做一个温暖的人。1997年年底,我成为了一名普通的收费员,这是我梦开始的地方,也是我成长的地方。工作虽小,但却好处重大,从基本礼仪、服务态度到思想政治、作风精神,我都代表着高速的形象,每当看到车辆驶入收费站时,我都会心惊胆战,怕自己操作失误,窗口服务不到位,影响高速形象。在我愈发为工作烦心时,一位长辈的谆谆教诲让我记忆犹新,“不要着急,慢慢来,你年龄还小,工作经验不多,以后会慢慢适应这个工作。”之后,在前辈的帮忙下从微笑服务到军事动作,从整理内务到熟悉业务,我逐渐掌握了工作的要领。在一线工作的两年半时间,从初出茅庐到熟练业务,从追梦青年到优秀收费员。在青年志愿者的旗帜下,冬天,为司机送一碗热姜汤,送上一份温暖;夏天,为司机送上一杯凉绿豆汤,献上一份清凉;遇到有困难的司机时,竭尽所能,慷慨解囊……只是一点一滴的小事,却在这个充满阳光的岗位上,为司乘人员留下了一个个温暖的回忆。

轻轻走向完美,做一个坚强的人。1999年9月,我的工作从前台走到了幕后,成为了一名办公室职员,负责文秘工作,我的追梦之旅还在继续。虽然工作地点是一样的,但是不同收费一线的岗位职责让我开始适应时难免有些困难,办公室工作看起来简单、简单,但却考验着一个人的细心和耐心程度。工作初始时的懈怠心理让我在工作中难免出现了一些小错误,之后,我在领导的耐心指导下,理顺了工作程序,掌握了工作方法,提高了工作效率,从收发文件到协调处理日常工作,从资料整理到综合分析各项事务,我慢慢成长、进步,我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渐渐的成为了一名合格的高速文秘。

轻轻走向完美,做一个用心的人。20xx年12月21日,石安高速又以崭新的姿态迎之后南来北往的客人,她像一位待嫁的新娘,让人们耳目一新,宽敞洁净的路面,一望无际的京畿坦途,任由你驰骋的时候,可想而知司乘人员那愉悦的情绪。与此同时我也走上了新的岗位,我很庆幸,能作为石安的同龄人,为石安的成长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在那里,高速梦,就是我的梦,我的梦就是帮高速圆梦!我们在平凡中奉献着火热的青春,体味着人生的苦乐,为了这份陶醉、为了这份自豪,我们高速人以路为家,用自己的青春和激情,默默地为高速公路奉献着。因为我们就是一片绿叶,绿出花的璀璨、果的未来!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在高速工作的十七年日日夜夜,我看到了辛苦工作、默默奉献的高速人,我感受到了坚守岗位、面带微笑的高速路奋斗精神,我见证了不断成长的高速路辉煌业绩,就让我们轻轻走向完美,为了高速的发展壮大,为了高速的明天更加完美献上自己微薄的力量。

《轻轻走向完美》读后感4

一日,在朋友家中偶然看到《轻轻走向完美》一书,封面上印着“我们就像一个命运的绣女,心中存着完美的图案,平心静气一针一线宁静地绣下去……”说得多好啊!于是敞开内心,接受这如同轻风般的抚慰和心灵的洗涤。

有人把婚姻比作一双鞋,无论什么鞋,最重要的是合不合脚;不论什么样的姻缘,最美妙的是和谐。其实生活也是如此,人生的幸福感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金钱、权力等身外附属品,而是取决于心态、智慧、人生观及价值观。很多人抱怨工作太平凡渺小,常为付出的多、得到的少而苦恼失落。物质生活确实很诱人,华丽的别墅、高级的私家车、夺目的珠宝……但人们得到了一些后,却总想得到更多。直到老之将至,才会意识到自己一生当中,充当的到底是一个怎样的角色。阅读着《轻轻走向完美》一书,能让我们在喧嚣的社会中认真思考自己、反省自己。反省我们抱怨的、叹息的东西在多大程度上是值得抱怨的;有多少事情是真正值得烦心的;有多少得失是真正值得计较的。

记得20xx年8月,我从铁路院校毕业,从陕西老家不远万里来到玉林工务段上班。二十出头正是女孩子对镜涂抹的年纪,我选择风吹日晒、起早贪黑、又脏又累的铁路工务工作让很多人不理解。那时便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说服自己一定要坚持下去,不是说女人能顶“半边天”嘛!

时光飞逝,六年时光,我经历了很多,走过了很多,现在已为人妻、为人母。爱人在南广高铁上班,我也曾抱怨过与家人过着聚少离多的日子,也为一年到头不能与父母见上一面感到忧伤。很多时候,生活的压力让我们难有心情笑得出来,但是如果换一种角度来看待,就会有截然不同的发现。其实,我们只不过是一粒水滴,只有融入大海才不会干涸,也才能领会到大海的广阔和浩瀚。我当初选择了铁路,就应该全身心融入铁路这个大家庭,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做实。选择走进婚姻,就应该共同承担起家庭的责任,一起面对未来的风风雨雨。如今,我和爱人忙碌在各自工作岗位上,虽然每月只能见上一两面,但是每当看到成千上万的旅客到站后脸上的笑容,一切烦恼随即烟消云散,感觉幸福就在身边。

《轻轻走向完美》让我明白了在这个世界上,除了厚实的衣物、温暖的居所,可抵御岁月苦寒的,还有心底的信念和爱。现在,我国的铁路事业正在飞速发展,我局也由“路网末梢”变成“区域枢纽”,跻身高铁大局。对于我们铁路人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作为铁路基层的一名普通职工,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踏实走好脚下的路才是关键。正如毕淑敏所说的,“我们就像一个命运的绣女,只要心中存着完美图案,平心静气一针一线宁静地绣下去,便会日臻完美”。

读后感之《走向海洋》 篇9

校名:溧水中等专业学校 班级:09电信 姓名:曹虹霞

海洋与人类的关系密不可分,如果海洋是你走失的娘,你会觉得是在开玩笑,如果海洋是人类的最终归宿,你说不定会拂袖而去。生灵万物受惠于海洋,自从原始生命诞生在海洋以后荒凉寂寞的地球就焕发出勃勃生机。人类爬上岸来,依靠海洋,河泽而居,从而开始繁衍壮大,他们捕鱼捉蟹,晒制海盐,靠海谋生。

海洋为什么说是人类最大的淡水库?在地球的南极就占了全球淡水总量的90%。众所周知,海水是苦咸的,经过太阳蒸发会留下盐,所以中国沿海在史前便开始利用太阳来晒盐。而在中国内地,盐是非常珍贵的,被当作货币使用,况且,在日常生活中,失去了盐,那如何来调味,在美味的佳肴也会觉得无味;失去了盐,如何来准备年货,就无法保存食物了。

海洋是个大药店,在1960年时,日本医生利用海带治疗高血压病,在医院中医生利用海洋生物来制造血浆抢救病人。在海洋里有“灵丹妙药”=海底美丽的珊瑚有着明目,安神,镇惊的功效,在珊瑚骨里科学家们发现了可以修复人骨的原料;海蜇的刺中的一种毒素,可以提炼出物质肽;海葵的触手也有一种毒素,可以提炼抗血凝剂。褐藻是一种抗癌新药源,能够有效的预防乳腺癌;海松的提取物可以治疗于子宫癌,腹水癌;昆布及马尾藻的提取物也有一直肿瘤的作用,总之,海洋里存着各种各样的灵丹妙药。

石油,这个词大家并不陌生,石油,素有“工业血液”之称,而海洋里也有石油,到目前为止,探明的海洋石油可开采储量约为3000亿吨。但是在海洋里,石油是怎样产生的,由什么生物提供的?后经长期的科学研究和测试发现,世界上99%的油气田都集中在沉积岩地区,而且总是和富含有机物质成分的泥质岩,碳酸盐岩关系密切;根据对石油成分的分析,证明石油含有一些化合物与生物有关,这种地质构造是石油生成与存储的良好场所。大陆架海底石油的形成,是由于浅海域存着数量巨大的有机质,并充分具备了形成石油和保存石油的地质条件。

由海洋中油气田和海洋中的大药房两个例子充分体现了海洋遍地藏宝可谓是宝藏啊!我们应该好好利用海洋资源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海洋资源。

走向新建筑读后感 篇10

2008年某期《华尔街日报》曾报道,到公元2050年地球总人口数量将从现在的69.1亿增加到91.9亿多。因此,人类对于稀有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的需求将会加剧,同时也将急需新的开发资源的方法,这种方法要以消耗较少资源为基础开发出较多资源。未来地球将会增加数十亿人口,但是不可再生资源却不会增加。

本文意在讨论医疗卫生建筑设施的可持续设计方面的基本信息资源和设计原则,并介绍一些医疗建筑案例。

对于高质量、便捷医疗护理的广泛需求

未来,人类会对全面的医疗护理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医疗费用将持续大幅增加,全球用于医疗卫生的财政预算也将不断增长。老年人占总人口数量的百分比逐年增长,人类必须在思想、需求和确认生活中的主次等方面作出根本性的转变。

健康的环境和健康的城市

全世界人类都极力主张我们的城市和城市发展应该更加健康。中国近年来一直都致力于创建“健康城市”。中国清华大学和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TAMU)曾经联合发起过一次国际会议,会议主题为“健康城市”的设计,本篇文章的三位作者就曾受邀在该会议上发表演讲。会议讨论得出的结论是:空气质量、水质量、行人步行机会、交通和娱乐等是健康城市设计中的关键因素。

建筑是可持续发展问题中的一部分

建筑的电力消耗占全美电力消耗的65.2%;建筑排放的CO2量占全美总排放量的30%;美国有1.36亿吨的建筑及拆卸垃圾;建筑用水占全美饮用水的12%;建筑用掉了全球40%的原材料(1)。

健康和医院

基于上述全球背景,在未来医疗建筑建设的各个阶段,包括初步构思、深入思考、资金筹集、建筑设计与建成运营等,我们都将使用一套与之前完全不同的方法。同时,我们也需要采用一种综合的方法来分析疾病的发生率、原因和治疗方法,这一方法和人口发展趋势将会共同决定未来新建筑建设的基本前提条件和目的。另外,对于公众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这一点需要重点强化,教育是疾病预防的关键。

未来,对于疾病的预防、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后续全面治疗和康复等跨学科研究将会得到进一步深入和开发。获得优质医疗服务的难易程度和病人就医的交通方便程度都是至关重要的。将来,各个行业的工作者需要有更为紧密的协作,包括公共卫生从业人员、医疗专家、城市规划师、建筑设计师、景观设计师和建筑工人等。未来的医疗建筑设施将成为整个疾病抗争策略的一部分。医护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昂贵的技术资源,都将进行战略性地统一分配,从而使医院运作效率和所得收益最大化。

在未来,随意盲目地建造医院是没有意义的。未来所有的医疗建筑设施都将是综合医疗卫生网的一部分。这些卫生网将包括邻里基础护理中心、学校保健中心、社区日间医疗中心、社区医院、大型医疗中心、专科医院(心脏、癌症、儿童医院等)和临床卓越中心。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全球整体资源有限,而人类对于各种资源的需求正不断增加,尤其是医疗资源,由此可见,可持续性和绿色建筑的设计就显得非常必要。

医疗卫生建筑的可持续性和绿色设计的现状

建筑是温室气体的排放源之一,它引发了人们对于诸多问题的广泛而综合的深入思考,具体包括在什么位置建设、如何建设以及用什么材料来建设等问题。

可持续设计方面的可用信息资源

美国绿色建筑协会和LEED认证—2001年,美国绿色建筑协会建立并推行了LEED绿色建筑评级体系认证。LEED绿色建筑认证体系是目前建筑业内最受认可且标准统一的评估体系,它为建设项目环境设计成就提供了权威的第三方认证(2)。

医疗建筑绿色指南—这另外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工具是世界上第一个针对医疗建筑的可量化的绿色设计与评价工具。

《可持续性医疗建筑》(3)—这本书也是一份很优秀的资源。“这是一本非常重要的书。两位作者记录了在医疗建筑设计领域的一项改变,这一领域的发展节奏很快,十分引人注目。书中两位作者展示了多个可持续建筑案例,且都具有说服力。每一个案例的环境设计都具有带给建筑使用者最大收益的潜力。同时,这本书也记录了绿色建筑建造的全面协作实践,从所列举的建筑案例和表达的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到绿色建筑实现的可能性。书中对于可持续性医疗建筑进行了良好的记录、描述、索引和编辑。同时也配有图片说明,尽管是黑白图,但书中第16页的四色签名简直就是一场视觉盛宴(4)……”

影响可持续建筑的基本设计元素:气候

对于全年气候的充分了解是十分必要的。

总平面设计、建筑朝向选择和建筑设计—建筑朝向的选择是可持续设计的一个基本因素。设计要点包括太阳高度角、地形学、景观设计、自然通风、阳台、院落和室外空间。未来,我们将会开发出一种可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作出调整的建筑,就像树木花草可以随着昼夜交替和季节变化而变化一样。

建筑材料和建设方法—充分利用当地的建筑材料和建设方法,能够大幅节省既昂贵又没必要的运输燃料和运输成本,同时还可以为当地提供工作机会。另外,建筑所用材料的颜色将会影响其吸收热量的能力和反射太阳光线的能力。

实现可持续设计的新设备和新技术—太阳能集热器、风力涡轮机、高效的采暖通风和空调系统能够加强可持续设计的力度。例如:在以色列南方内盖夫地区的本-古里安大学的沙漠研究所,Yair Etzion教授和Evyatar Erell教授共同进行了一项创新性研究,即一种新型玻璃装配系统。这一系统可以将短波的太阳光转换为对流热和长波放射线,从而减少能量消耗。这种太阳能玻璃在保证其良好性能的同时,还可以减少眩光、褪色现象和热点等问题。研究小组采用一个旋转碟式太阳能系统进行实验。这一系统在白天可以吸收辐射热,晚上则将这些热量转入室内以提升温度,抵御夜间的寒冷。这一理念为医院的外墙设计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为外墙降低能源消耗带来了无穷的可能性,从而使得医院更加富有可持续性(5)。

建筑生命周期成本和医疗建筑设施的运营

对于降低医疗建筑和设施的初期建设成本与其生命周期内的运营成本要给予更多的重视。在医院的运营过程中,大量的运营成本都用在了能源消耗和人力资源上。在建筑生命周期内,那些能够降低能源消耗、降低人力成本的创新设计理念将成为医疗建筑可持续设计的又一关键因素。

充分利用环保无害、可循环利用和可再生的材料,对于绿色和高度可持续性的建筑来说是非常关键的。比如,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的某个废弃机场内,大约有4.7万吨的废弃跑道沥青基础材料被回收处理,并就地重新用于德克萨斯州中部奥斯汀市的戴尔儿童医学中心的建设,从而减少了建筑垃圾。

HKS公司设计案例研究

1. 圣玛丽/德卢斯诊所,德卢斯,明尼苏达州,美国

圣玛丽/德卢斯诊所取得了LEED金质认证。该诊所建在德卢斯市区的一处废弃的土地上,建筑面积约为2万m2,选址于此在于鼓励人们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以最大程度减少停车位数和停车场地。诊所运营的能源消耗比美国供热制冷空调工程师协会《ASHRAE 90.1-1999》标准的相关规定要少22%。其外墙面采用绝缘材料,墙面上竖有塑封的排水管道,确保能够承受当地极端寒冷的气候。诊所进行了节水型园艺设计,此种园艺无需灌溉,使用水量比一般情况下减少了52%。另外一项绿色管理方案的采用减少了室内药品的曝光度,经过屏蔽处理的室外照明灯具所发出的光污染也明显减少。诊所的建设对原地块中约60%的建筑垃圾进行了回收再利用,其建设过程中所使用的约15%的建筑材料都含有一定的可再生材料成分。另外,至少20%的建筑材料都是从当地供应商处购买的,从而将运输过程中所造成的污染降低到最小。该诊所后期的室内装修和家具都采用了FSC(森林管理委员会)认证的木材(图1)。

2. 大学医院医疗卫生系统Ahuja医疗中心,比奇伍德,俄亥俄州,美国

在Ahuja医疗中心的开发设计过程中,建筑师和医院的管理层试图创建一种帮助身体康复和体现健康生活的建筑环境。因此,该医院的设计和建设一直都高度遵循可持续设计原则,建成后将提供一种优越而又独特的护理模式。

康复环境:医疗中心内的康复花园将成为病患们的绿洲,帮助他们放松心情,并获得心灵的安抚。医院的员工也可以在其中享受到短暂的工作缓解和放松。

能量消耗:设计力图最大化地引进自然光,从而在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时,提高患者对于光线的满意度。医疗中心的屋顶为白色,因此其所吸收的热量和能量较少。在设计、施工和后期运营过程中,采用回收再利用方案来尽可能减少建筑垃圾,改进节水和节能实践,并通过消除有毒材料和尽量少地使用强化清洁剂来提高室内空气质量。

节约水源:作为环保型设计的一部分,该医疗中心内的园林景观区将会设计生物沼泽,以减少流动水的使用,同时还可以对经雨水冲刷过来的地面停车场的汽油和其他垃圾废弃物进行过滤处理。医疗中心院内设有大量的人行道和花园,现有的自然景观将会得到良好的保护,而且由于这些自然景观不像人造景观那样需要大量的维修和灌溉养护,因此节省了很多资源。在景观造园过程中选用本地土生植被和树木,一方面可以还原自然栖息地,另一方面也能够节省养护资源和费用。

绿色设计成效:室内装修采取健康环境营造策略,提倡采用既符合美学标准又无毒气排放的装修材料。自然主题的装修风格、多质木材的选用和多种柔和色彩选择等,都能够提升病人和医院内部员工的健康幸福感,同时富有艺术性的环境将能够引起患者及其家属的兴趣,对他们起到一定的振奋精神的作用。该医疗中心设有与城市公共交通设施相联系的专用通道,以鼓励人们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医疗中心的设计考虑了建筑与自然的融合。医院周边有一处保护湿地,建筑的形体与该湿地及其他要素相结合,将外部环境引入医疗中心内部。为了尽可能多地扩大绿色空间,设计适当减少了停车场地与交通用地,同时也降低了建设成本,减少了对建设场地的分割,确保了建筑周边场地和环境的完整性(图2)。

3. 首都医疗卫生系统美世(Mercer)医院,特伦顿,新泽西州,美国

美世医院现正申请LEED资质认证。建筑采用了绿色屋顶,既可以有效阻滞暴雨水,降低医院供热和制冷的费用,又可将收集的雨水用于医院内康复花园的灌溉养护。

为了减少停车位数量和车辆停放区域的污染,医院内将会为来访者提供车架式自行车停放区及合成车停车位(HOV parking)。院区内设有混合短程穿梭车,不间断往返运送病人和医院内工作人员。

医院大楼外墙面将会采用本地建筑材料,室内装修材料(如地面铺装材料、地毯、灰墙、吊灯板材和钢架等)都将含有较高比例的可再生成分。

现有自然景观的延伸:新院区的整体场地设计考虑采用世界最先进的土地与暴雨水管理实践,从而创建一种优秀的环境保护与管理方式。场地内现存林地将被保留并得到有力的监控和保护,同时将有4.8万m2的农耕地交由当地农民进行开发种植。

种植自然绿地:院区周围将会建设大量的开放性场地。这些场地未来将作为自然绿地保存下去,场地中的植被将以自然野生的花草代替传统的、需要高成本维护的修剪式草坪。置身于这种自然绿地之中,人们可以享受到审美的愉悦,除此之外,因为不需要对草坪进行施肥与修剪,也就避免了含碳物质对土壤的污染与危害。

康复花园:一条1 600m长的天然小径蜿蜒曲折贯穿于院区内。人们可于其中欣赏湿地的景色,享受天然草地的安静与多彩。已经有若干正式研究指出,当人们领略到某种类型的大自然或者花园景色时,仅需要5分钟或者更少的时间,其压力就可以得到极大程度的缓解;长时间观察大自然不仅有助于病人情绪的稳定,而且可以提升病人临床诊断的效果,比如减少止痛药的服用量或者是帮助病人尽快康复出院。

全球化思考,地区化行动:我们坚持可持续性设计原则和建设中建筑材料分级的严格标准。大部分建筑材料都是从距建设现场1天路程内的地方运送过来的。使用二次回收利用的建筑材料,可以节省之前消耗掉的能量。还有其他一些建筑材料,其使用可以减少运输及垃圾堆埋需要,并改善空气质量,包括:无溶剂型涂料、染色剂、密封剂和粘合剂;含一定比例可再生材料的混凝土和吸音吊顶;经可持续流程加工而成的建筑材料(图3)。

4. Presbyterian医院,Flower Mound,德克萨斯,美国

Presbyterian医院总建筑面积为1.62万m2,是Flower Mound第一家登记申请LEED资质认证的医院,也是德克萨斯州医疗资源管理公司管辖下的第一家申请该认证的医院。医院通过安装低流量流水装置节省了约1/3的饮用水资源,同时还采用水冷式制冷机组、高效率设备、节能空调和节能照明系统,从而使整个医院大楼节能15%。院区内设计有一个花园和环绕花园的步行道,为病患提供了独特的室外康复环境。病房的设计考虑到室内病患的视野,使其即使在病房内也能欣赏到庭院里的景色。

设计遵循可持续理念,为此该院安装了节能性的水冷式制冷机(而不是气冷式制冷机),并计划对从垃圾堆埋场运来的至少50%的建筑废弃物进行回收再利用。

Flower Mound正在对中心区进行高密度的建设开发,Presbyterian医院正是其中的一部分。医院建设场地周边种植有大量树木,因此该院的规划设计理念便基于寻找建设场地自然与文化的平衡。场地设计围绕创建室外空间展开,具体做法包括建立树木保护公园、设置室外餐饮空间和建设可进入庭院、田间小径和台地。休息等候室、公共空间和病房等与这些室外空间相连通。

THR(美国德克萨斯州医疗资源管理公司)要求设计师对于整个大楼的设计和建设拟定出一个综合的项目建设交付流程,流程中需要提供一种集体合作的工作方式。项目组定期召开小组会议讨论审查医院的建设规模、系统设计和建设成本。医院建成之后,THR公司将会继续对该医院进行管理,该医院的建成也将会帮助THR公司完成其为病人和员工提供高品质生活的使命(图4)。

德克萨斯A&M大学“健康建筑”项目的新进展

核心目标—我们将继续以增进环境健康状况为核心,在美国及全球范围内,通过设计易使用、低收费、高质量的医疗设施来进一步提高疾病预防、早期诊断及治疗服务水平。

交流合作—我们不仅致力于推进大学及学院内部交流协作理念及环境的发展,同时也坚持同其他大学、健康医疗机构以及世界其他“健康建筑”(Architecture for Health)机构的合作与交流。我们已与德克萨斯A&M健康科学中心(Texas A&M Health Science Center)建立更广泛、紧密的业务关系(图5~图7)。

全球大学医疗建筑项目(GUPHA)—我们通过1999年由时任东京大学教授的Yasushi Nagasawa与德克萨斯A&M大学的George J.Mann教授共同创立的GUPHA项目,继续鼓励并推动全球范围内更多机构加入到全新的“健康建筑”项目中来。去年GUPHA新增两位副主席—东京大学副教授Kazu Okamoto博士以及HKS公司的Brian D.Briscoe。

跨学科医疗设施工作室(IHFS)—我们将于2010年秋启动跨学科医疗设施工作室项目,面向德克萨斯A&M大学其他学院科系专业师生开放,同时招收本科及以上学历学生。项目旨在培养学生跨学科协作沟通能力,达成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目的。我们将为坦桑尼亚设计一座拥有30张病床的医院,并同奥克拉荷马大学合作设计北塔尔萨专科门诊。

咨询培训机构—HKS领衔的咨询培训机构将继续同德克萨斯A&M大学参与“健康建筑”项目的师生展开合作,分享其相关经验技术以及全球的客户资源。

医疗保健产业咨询委员会(HIAC)—HIAC由参与“健康建筑”项目的公司组成,对项目给予财政支持。

未来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合作机会

中国与美国的专业技术和知识是互为补充的。两个国家都致力于为第三方提供帮助,用于改善医疗机构的可持续设计。两国的这种合作需要在各学科之间、高校设计机构和建筑公司之间展开。

结语

人口的增加、气候环境的变化、疾病和死亡的发生几率及成因、不断上涨的医疗服务成本、不断上涨的燃料成本和社会大众不断提升的期望等因素为未来的医院建筑设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需要规模空前的集体智慧和创新。

参考文献

②参见:Kirk Teske,George J.Mann,Sustainability and Health by Design,in Medical Construction and Design,March/April2007,p32-38

③参见:AIArchitect,January 2007

④参见:Ronald L.Skaggs,Joseph G.Sprague,George J.Mann,Designing Hospitals for Intense Climatic Conditions,in Medical Construction and Design,March/April2007,p54-58

上一篇:祝福校园的唯美句子下一篇:幼儿园大班体育教案《夹包比赛》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