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作文教学《歇后语》

2024-06-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于永正作文教学《歇后语》(精选11篇)

于永正作文教学《歇后语》 篇1

师:早上好。生:早上好。师:真有礼貌。

师:听说过我吗?老师没说?生:张老师,十分优秀,听过您的演讲和课。

师:你相信吗?他一说你就信。生:说您是语文专家。

生:不仅优秀而且渊博。生:上课很生动。

师:生动有趣。我姓于,两横竖钩,干钩“于”,来自江苏徐州。说不喜欢,老师走了,课怎么上?究竟喜不喜欢,两节课后才说,才下结论。

(上课)

教学步骤一:让学生学习歇后语,说歇后语

师:真没想到这来上课,为什么高兴?真是哑巴开会——没说的。你们的丘校长铁锤敲锣——响当当,优秀老师带出了那么多优秀学生。

于:一直看着我,请问姓什么?生:林海明。师:在家里一定是掌上——生:明珠。

师:吉寿星的脑袋——宝贝疙瘩。

师:夸,用了好多歇后语。

板书:歇后语

师:歇后语特殊形式,生动幽默,表现力强,听说你们积累得挺好,接下来我们说说看。(教师说前言,学生说后语)

竹篮打水——一场空;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芝麻开花——节节高;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铁公鸡——一毛不拔。

师:接下来请你们看看屏幕上的歇后语,读一读。

屎壳郎搽粉——臭美;屎壳郎腾空——充战斗机;

猪鼻子插葱白——装象;狗熊坐花轿——硬充新娘子;

狐狸开商店——没好货;老鼠逗猫——没事找事;

黄鼠狼偷鸡毛掸子——空喜一场;麻雀下鹅蛋——瞎吹。

师:许多歇后语都是故事,于老师有个想法,用歇后语编故事。

板书:歇后语(编故事)

教学步骤二:让学生推荐表演者,学生编故事排练。

师:你们脑海里有许多故事,咱们来编一编,先找,然后演一演,同学互请。

师:我也要演一个老母鸡给黄鼠狼拜年。需要三个女生,一个男生。

条件:大胆、聪明、能说会道。哪个同学愿与于老师合作,请你们推荐。于老师喜欢调皮的,我小时侯也调皮。冰心说过,淘气的男孩是好的,淘气的女孩是巧的。推荐几个:大胆的,调皮的,能说会道的。

三位男同学上台,其他同学离开座位,找同学合作演一演,各组分开,于老师也是其中一组。排练8分钟。

师:我们来个歇后语故事大会。第一场请四位女生。角色:小熊、大人、卖豆腐的、污点证人。卖豆腐的:大人,街道有害物质的豆腐,害我死,我家老小。师:只剩下你一个。

大人:跪下。师:光跪

卖豆腐的:大人,我是被冤枉的,请为我做主呀!

污点证人: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学生至此演不下去)师:我来断吧!

卖豆腐的:冤枉呀„„

大人(师):快把豆腐拿来化验一下,衙役拿去化验是不是有毒。

污点证人:搞错了。

大人:冤枉好人,该当何罪,卖豆腐的无罪。把小熊押下去。

[评:在展示演编过程中,于老师及时帮助学生把故事演完。] 第二场:狐狸开店——没好货

师:谁是狐狸?生:卖东西啦,全场八折优惠。

师:卖什么?生:西瓜。

生:准没好货。

师:好贵呀。

生(狐狸):东西拿走了,钱没给。

第三场:黄鼠狼偷鸡毛掸子(三女生合作)

生:我是黄鼠狼,肚子饿了。(学生旁白口述)黄鼠狼:饿了想吃鸡。(看见鸡毛掸子)真肥呀!(东张西望)„„中了,带回家去。

旁白:后来,带回洞一看,原来是鸡毛掸子。

狐狸:我真是空喜一场。

师:鸡毛掸子演得好。

教学步骤三:师生合作演老母鸡给黄鼠狼拜年

于老师与三位男生合作演:老母鸡、黄鼠狼、小公鸡、警察。

老母鸡(师):他是我的孩子小公鸡,请多关照。这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多不吉利,妈去去就来。

老母鸡:(拿出一块布)这是真丝的,妈戴完了就赶快给你戴。(于老师把头巾围起来,全场一阵大笑。)

“过年了,出门在外,我拿大红袍(武夷山特产名茶)去孝敬黄鼠狼先生,他一定会关照我们的。”

“我妈去给黄鼠狼拜年。”

“哎呀,哎呀,黄先生家怎么这么远呀!安了防盗门了,我老母鸡差远了,黄先生,你过年好吗?哎呀,我可以进去吗?”

“哇,都买了大电视了。”(指着屏幕)“是呀,100寸的大彩电。”

“喔噻!还有笔记本电脑,你上网啦?武夷山的黄鼠狼比我们江苏的阔多了。”(全场笑声)。

“这是武夷山的大红袍,请多关照。”“没事啦。”

“站住,今天还没吃饱„„” “救命呀„„救命!”

小鸡、黑猫警长从屏风后面走出来,黑猫把黄鼠狼抓起来。

老母鸡:是谁把黑猫警长请来?后悔不该不听我孩子的话,气死我呀!(于老师摸着胸口,全场一阵大笑。)

以上表演剧为20分钟。

[待续]

教学步骤四:提出写的要求,生即时写,让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

师:先写歇后语,歇后语就是题目。只要是个有头有尾的故事,语句通顺就合格。如果语言流畅具体就优秀。

教师提示:注意写字姿势、挺直,两只脚放平。

师:已经写好的同学要反复念、出声,至少念三遍,出声念才能发现问题。

师:交流以前,朗读自己的作文,大声读,让我听见。写完了吗?再来一遍,像读课文一样读。

[评:于老师可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自己的习作,提出要求朗读五遍习作。] 师:请一同学来点名。(一女生上台)

生点张明彬{该生实际上是后进生}。师:你是幸运者,你的感觉如何?

生:我很生气,怎么叫我呀!

师:告诉我,你喜欢作文吗?生:还好。师:这次作文喜欢吗?生:喜欢。

师:这次作文写完了吗?生:写完了。

生:啦啦啦,买一送四,卖东西啦„„

师:唱得比说得还好听。

生:老师说得没错,天上不会掉馅饼的,只会掉好吃的。

“总算来了一个傻子。”

“妈,今天总是发了,听到狐狸买一送四„„”。

“人家都说狐狸没好货„„妈,我肚子疼„„”

师:这是不是故事,有头有尾:具体、通顺,是优秀作文。几个“啦”,我是小红花,加唱分。99分加唱分。

师:你还生气吗?读完了?

生:谢谢你。师:掌声响起。

上台女生第二次点王丹

师:穿红色的叫红丹,以后我也穿红色的,叫“于丹”。

生读:小猪„„偷猎者,象牙十分珍贵。自己下半辈子就不愁。一则新闻闯进了它的视线,(师评:作家的语言“闯”)它越想越美,把葱插到鼻子上„„人们很快识破了它的计谋„„要过上好日子,一定要好好努力。

师:多么善良,对猪还给那么多的评价,猪还是愚蠢,整篇文章没有一个可以删除的。

师:非常感谢刚才那么一节课,说一句话。第三位学生:我写的是老鼠逗猫——没事找事。猫的功能退化了,猫在床上作美梦„„反正现在猫天天有吃啦,有穿的,都不会逮老鼠了,三只老鼠猜拳决定去逗逗。

猫睡醒梦乡了„„老鼠在猫的耳朵边嘀咕„„我还会抓„„吓得老鼠浑身发抖。“这只老鼠也太瞧不起人了,爷爷的本事还没退化呀!”

师:哈哈哈

师:没办法打分,多少分都可以,多少分都不合适。

师:对话不要那么多,赶快转入“逗”,“逗”是重点,要写详细。

师:书读多了,就会作文。

师:喜欢于老师吗?

生:于老师幽默。师:谢谢你,幽默是老师第一好助手。

生:和蔼可亲。师:微笑是最好的调和剂。

生:于老师表演好。师:下次再来。

生:喜欢于老师的笑。师:作文是我的爱好。

生:于老师动作丰富。

生:我上课不拘束。

生:喜欢于老师平易近人。

生:上课生动有趣。

生:喜欢于老师教作文。

生:喜欢于老师童心。师:老伴说,一身孩子气。

为了表达对老师和同学的感谢,我唱两句《春秋配》选段。

受逼迫去捡柴泪如雨下,病身无力难以挣扎,花本是未开„„

于永正作文教学《歇后语》 篇2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 经过分析发现很多教师的作文教学很难做到把新课标作为作文教学的落脚点, 这也就成了很多语文教师的难题。学生不爱写作文, 教师没有清晰的思维去教作文, 从而导致课堂低效, 这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

下面就以于永正老师的作文教学为例, 分析其作文教学是如何依据课标而达到理想的效果的, 旨在对一线的教师能有所启示。 (所有教学片段均来自《于永正与五重教学》)

一、创设情境,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

于老师在作文教学中, 从不直入主题, 而是通过简短而有意思的“对话”, 在看似平淡中进入主题。学生害怕作文、讨厌写作文, 于老师的做法则是精巧匠心, 绝不提“作文”二字, 却在不知不觉中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如《说说, 画画, 写写》教学片段:

师:其实我不是来上课的, 是来找人的。我很想与这两个人交朋友, 为什么交朋友, 等会儿说。本来认识这两个人很容易, 我说, 哪个叫张三呀?张三站起来, 老师就认识了。但是, 于老师不想这么做。怎么办呢?我先把这两个同学的名字写在黑板上, 然后你们站起来告诉我这两个同学什么模样, 什么样的眼睛, 什么样的鼻子, 什么样的脸庞, 穿的什么衣服, 是胖呀还是瘦呀, 是高还是矮, 你们说, 让我来猜。这办法好不好?

这是一堂小学三年级的作文教学, 在这堂课中, 于老师的巧妙设计, 激起了学生们的兴趣, 在观察他人的外貌特征中, 既锻炼了观察事物的能力, 口语表达能力也得到加强。除此之外, 于老师还注重情境的创设, 引导学生观察真实的外部世界, 反映生活的本色, 再从中寻找作文的灵感。如《劝戒烟》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 “世界戒烟日”那一天, 咱们班小颖同学家里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小颖和她的“爷爷”上。分别由学生和于老师扮演)

爷: (坐在椅子上, 抽出一支烟点着) 饭后一支烟, 胜过活神仙!

颖:爷爷, 您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

爷:什么日子?

颖:5月31日是“世界戒烟日”。这一天, 全世界人都不能抽烟。

……

颖:反正抽烟没一点好处。

爷:颖颖, 天不早了, 你该上学了;我呢, 到公园溜达溜达。

(二人下, 而后学生根据上述材料进行说话写作训练)

把学生带入情境, 根据所闻、所感进行作文, 学生怎能写不出来好的作文?不仅如此, 在于老师的课堂上一盆花、一幅画、一只电动玩具狗都是学生写作的素材。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和心里话, 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并且抵制抄袭行为。如果老师给学生一片观察与实践的天地, 那么, 他们就会给老师展示一颗真挚、炽热的美好心灵。

二、听评作文,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课标要求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和有利的条件,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改进作文命题方式, 提倡学生自主选题。然而, 在实际的教学中, 许多教师还是走老一套, 追求所谓的“高效课堂”, 命题作文屡见不鲜, 既压抑了学生的想象思维, 又让其对习作失去兴趣。于永正老师在一次报告中说, 对小学生来说, 作文课不是“有意义”, 而是“有意思”。有意义不一定有意思, 而有意思一定有意义, 所以不要用“有意义”来限制学生。那么, 于老师是怎样把作文课上得有意思, 打开学生思路, 激发兴趣, 活跃课堂的呢?如《“歇后语编故事”作文教学实录》:

师:咱们东绛小学是全省有名的, 很多外省老师也知道。一提起我们东绛实验小学, 那真是哑巴开会———没说的! (生笑) 我们六 (一) 班的学生那更是雨后春笋———个个拔尖。为什么我们学校这么有名?就是因为有个好校长。你们邱校长了不起啊, 提起邱校长, 那真是狗撵鸭子———呱呱叫 (生笑) , 铁锤敲锣———响当当 (生又笑) , 治校有方啊, 所以我们学校才搞得这么好, 全省有名。 (后略)

师:刚才夸了你们半天, 运用了好多什么啊?

生:歇后语!

这是一堂用歇后语来编故事的作文课, 在课之初, 于老师精心准备很多歇后语, 这些歇后语的运用既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又可作为伏笔, 逐步引领学生进入主题。

(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 得出很多歇后语)

师:这些歇后语多有意思!今天于老师可不是白送给你们, 要请每个人选择其中喜欢的一条歇后语来编故事 (板书:编故事) 其实, 有好多歇后语它本身就是一个有趣的故事。你想一想, 屎壳郎腾空———这不就是个故事吗?它看到人家飞机得胜归来, 受到大家夹道欢迎, 它能不着急吗?它也想去参加战斗, 你想, 那会是什么结果?还有猪鼻子插葱, 那不是故事吗? (略) (指一生) 你看他表情, 露出了非常得意的、非常感兴趣的表情。好编吗?你准备选哪一个歇后语?

生:我准备用“屎壳郎搽粉———臭美”编故事。

师:肯定是个有趣的故事, 屎壳郎搽粉, 你想它为什么搽粉?干什么呢?结果怎么样呢?

……

从课之初的“导入”到“编故事”, 一环扣一环, 环环不离歇后语, 由听到说, 再由说到写, 努力使课堂浑然一体。于老师还善于引导、善于激励, 不失时机给学生戴一顶“高帽子”, 结果就是, 好像为课堂注入了兴奋剂一样, 学生兴趣高涨, 跃跃欲试, 学生感到了有意思, 自然而然就达到了教学的效果。

三、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 相互促进

新课标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 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但是, 如何做到以读促写、以说促写却成了难题。很多教师表示, 把口语交际与写作联系起来很容易实现, 难题在于如何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进行很好的衔接。那么, 于老师是怎么做到的呢?如:《新型玻璃》教学实录:

(老师导入课文后)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看一看这一节课一共介绍了几种新型玻璃, 是哪几种。遇到生字要看看拼音, 多读几遍, 记住了以后, 再往下读, 哪一句读不通顺回过头来再读, 直到把这一句读通顺了再往下读。好, 下面请大家一边读一边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生放声读课文)

师: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都弄明白了吗?不过, 我不打算让你们说了, 我想让你们写。写什么呢? (在黑板上写下来“自述”两个字) “自述”是什么?对, 就是自己介绍自己。 (分组) 请把你们各自的特点、作用写出来, 为自己做个广告, 看谁会夸自己。

在这堂课上, 于老师讲的是一篇说明文, 其实对学生来说, 这种类型的文章是最为枯燥乏味的, 可于老师偏偏把课上得是妙趣横生, 究其一点, 那就是于老师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注重习惯的养成, 善于互动。于老师先让学生初读课文, 要做到扎实和具体。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 并交给学生朗读课文的方法。在此基础上, 又让学生默读了一遍课文, 这样学生就对课文有了比较充分的了解, 也只有熟悉课文内容, 才能在后面的回答问题中, 达到口语训练的目的。

说过之后, 那么怎么达到写作训练的目的呢?于老师设计新颖独特, 采用“自述”的形式, 利用课文上提供的材料进行作文训练, 不仅提起了学生的兴趣, 而且还对深入理解课文大有裨益。于老师的教学方法和训练方法, 始终是把新课标作为基点, 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 也只有这样, 小学的语文教育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师责任甚重, 不仅肩负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任务, 而且还要在教学中努力改进作文教学的方式和理念, 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摘要:在实际教学中, 很多教师难以做到把新课标作为作文教学的落脚点。通过分析于永正老师的作文教学, 学习其教学的方式和理念, 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听于永正老师对话作文课有感 篇3

一、创设宽松的情景,走近学生心灵

于老师走进课堂,和学生的几句对话,平易近人,谦虚随和。于老师高兴地走进课堂说:“大家好!欢迎老师吗?对我有了解吗?老师对你们说我什么了啊?喜欢老师的理由是什么啊?”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创设和谐的氛围。杨再隋教授曾这样评价于永正老师:“贯穿其间的是一个爱字,即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儿童的爱。”是的,正因为于老师爱学生,所以他善于营造愉悦宽松的学习氛围。一上课他就鼓励学生想说话就直接站起来说,有问题就直接站起来提。在他的鼓励下,孩子们不再拘谨,平等交流,相互尊重。他们一古脑儿提了许多问题,于老师都逐一认真解答。老师的亲切、随和一下子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然后于老师要求把对话写下来,正是这样贴近生活的言语交际活动,使孩子们想说,要说,会说,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渐渐消除了对作文的恐惧。

二、提供想像的情境,鼓励学生勇于创新

小学生有着敏锐的感知能力和丰富的想像力。为学生提供想像的情境,让学生多一些来自内心想像的东西,写出真实的內心世界,符合孩子们习作的心理需要。于老师懂得孩子们的这种需要。他让孩子们课堂展示自己的作文,让学生一边听,一边点评。孩子们认真地听着,指出作文的问题,相互指正,合作探究。特别是对话中的提示语,有的想到了神态描写,于老师是高兴地走进教室,有的想到了动作提示,写到小猴子摆摆手说……充满个性的想像带来的是充满个性的表达。当老师要求孩子们把想到的写下来时,我们看到孩子们急于一吐为快的自豪感和成功感。

三、重视生活的体验,鼓励学生角色参与

要引导学生观察真实的外部世界,从中寻找说话、作文的源泉,反映生活本色,写出原汁原味的社会生活。

正当孩子们沉浸在小猴子和猴妈妈风趣的对话时,这时于老师和孩子分角色对话,动作和语言是活灵活现,完全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到了忘我的境界。于老师扮演小猴子,孩子扮演猴妈妈,语言生动风趣,动作到位,引导孩子把自己所看到的真实的再现出来,学生写,老师巡视指导,课堂展示,于老师把一现象搬进课堂,旨在引发学生学会观察和思考,在内心产生真实的体验和感受。这里,孩子们又得到了语言能力的训练,同时也使学生学会观察,体现了作文指导的教学思想。

四、优化读写结合,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于老师深谙阅读和写作的关系。上作文课,他同样注重读写结合。当他发现孩子们语言的匮乏时,他注重字词的积累和朗读能力的培养,他多次要求孩子课堂展示朗读,看看谁读得最有感情,给孩子充分的朗读的时间,培养孩子的语感,让孩子提高了语文的素养,达到新课标的目标要求,让我们明白作文到底要教什么。于老师多次提示孩子的写字姿势,要求孩子书写规范,找出书写好的,课堂展示,给孩子树立榜样,让我们懂得小学作文要教孩子什么,让我们在百家争鸣的当代,看到简单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五、实施鼓励性评价,保持学生快乐心态

纵观整堂作文课,没有一个学生不是积极参与的。于老师始终微笑着面对学生,始终以激励的话语和学生交流。我们不时听到他对学生说:“不错!”“真好!”“好的!”“好啊!”“写得真快!”“又快又好!”孩子们在这样一位老师面前,启动了心智,敞开了心扉,他们畅所欲言,欲罢不能。孩子有了创新,于老师大胆的给予鼓励,奖励10分,奖励20分,赏识教育给了孩子信心和勇气,激发孩子创作的热情,挖掘孩子的潜质,让孩子在作文中享受自我表达的快乐,实现了“快乐作文,作文快乐”的理念。

能否把全体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是衡量作文教学成败的关键。毋庸置疑,于老师的作文教学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能及时了解学生习作中的疑难之处,给予指导、点拨;能发掘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进行表扬和鼓励,这种简单的作文教学可以说已经达到了作文教学的理想境界。

于永正作文教学《歇后语》 篇4

充满个性的作文教学―听于永正老师作文课有感

充满个性的作文教学―听于永正老师作文课有感正文:在这次培训会教师上我们亲耳聆听了国内知名专家精彩的课堂教学和讲座,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再次带来了春风。很早,或是连做梦都想听全国知名专家于永正老师的课,这次真得让我近距离感受了于老师高超的作文教学技巧、精湛的作文教学艺术,那挥之不去的教益给我很多很多的启示.   一、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乐于表达 杨再隋教授曾这样评价于永正老师:“贯穿其间的是一个爱字,即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儿童的爱。”是的,正因为于老师爱学生,所以他善于营造愉悦宽松的学习氛围。一上课他就鼓励学生想说话就直接站起来说,有问题就直接站起来提。在他的鼓励下,孩子们不再拘谨。他们一古脑儿提了许多问题,于老师都逐一认真解答。老师的亲切、随和一下子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正是这样贴近生活的言语交际活动,使孩子们想说,要说,敢说,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渐渐消除了对作文的恐惧。 二、提供想像的情境,调动学生内在潜质 小学生有着敏锐的感知能力和丰富的想像力。为学生提供想像的`情境,让学生多一些来自内心想像的东西,写出真实的内心世界,符合孩子们习作的心理需要。于老师懂得孩子们的这种需要。他给孩子们播放一段对话让他们一边听,一边想像对话所处的场景,充满个性的想像带来的是充满个性的表达。当老师要求孩子们把想到的写下来时,我们看到了孩子们笔走如飞,急于一吐为快的自豪感和成功感。 三、重视生活的体验,鼓励学生角色参与 要引导学生观察真实的外部世界,从中寻找说话、作文的源泉,反映生活本色,写出原汁原味的社会生活。 正当孩子们在写作中找到了成功的喜悦时,于老师又别出心裁的和学生进行了一番对话,再让孩子们去想象人物的语言,于老师在教学中通过别具匠心的情境创设,引导学生观察真实的外部世界,反映生活的本色,从中寻找说话、作文的灵感,写出原汁原味的生活。    四、实施鼓励性评价,保持学生积极心态 纵观整堂作文课,没有一个学生不是积极参与的。于老师始终微笑着面对学生,始终以激励的话语和学生交流。对每个学生的作文进行了经典的评价。对学生说:“不错!”“真好!”“好的!”“好啊!”“写得真快!”“又快又好!”“这个给M分!”孩子们在这样一位老师面前,启动了心智,敞开了心扉,他们畅所欲言,欲罢不能。教师是演员,在于老身上我真的看见了,课间他为全体学生及所有参会的教师唱的那段京剧使我至今忘记不了。让我大开眼界,羡[1] [2] 下一页

 

作为教学 于永正老师 篇5

于永正研究 2011-03-27 10:16:05 阅读42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学会学习背景下,关于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太仓市朱棣文小学 金虹霞

如今,大家要选内容上公开课,大家会毫无疑虑地避开作文。的确,作文教学一直以来就是我们语文老师的一个软当(包括我在内),大家只要谈到作文就会直摇头,感觉无可奈何。有人随机抽取456名四年级学生,就作文的方方面面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作文表示不喜欢的占77.8%。其中54.6%不大喜欢作文的学生表示,对某次作文愿不愿意写,取决于要求写什么,会写、能写的尚可,反之则不喜欢。在456名学生中,喜欢自由命题的高达54.2%。问及作文存在哪些困难,无内容可写和材料无新意的共占60.1%。在作文指导方面,希望老师启发和让学生讨论的共占67.5%。

上述调查表明,不喜欢作文的小学生占多数,找不到合适的内容是不喜欢作文的主要原因。学生喜欢写自己想写的,希望采用教师启发和同学讨论交流的方式,进行作文指导。那么,是什么导致现在的作

文教学这样的局面,究其原因有几下几点:

1.学生阅读量不足,缺少词汇量,积累的好词佳句偏少。

2.老师对学生习作的要求过高,使学生丧失了成功感,成功感丧失的同时对习作的兴趣也就越来越少

了。

3.写作要求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所写的内容学生缺乏真实的体验。

这就引发了我对习作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走出误区,让学生乐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作文最好的内驱力。新课程作文教学要把培养学生写作兴趣作为实施教学的前提。说实话,课标对学生的习作要求从低年级的3个要求到中年级的7个要求最后道高年级的13个要求,从内容和能力的培养上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我们语文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尽量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保护好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1.老师应作“铺路人”

丰富的词汇大多来源于课外书籍,因此老师要当好铺路人,尽最大的能力让学生爱上看书。低年级的老师可以在课余的时候多抽时间来给学生读读经典童话,中年级的老师可以通过和学生共读一本书来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高年级的老师则可通过开展读书交流会好书推荐等形式扩展孩子的阅读面,经常和经典、好词佳作接触,往往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有了这样的铺垫,有了这样的文学积累,学生在接下来的写话、习作中必定可以显得比较流畅,不至于不会表达。

2.老师应作多做“鉴赏者”,少做“批判者”

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是有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很多时候,高年级的老师送完毕业生回到中年级开始教起步作文时,往往会不自觉地用高年级的标准或者成人的标准来衡量,这样一来,对于刚入门的孩子来说,他们得不到老师应给的表扬,有的只是老师批评和指正,虽然对于老师而言,我给你最好的句式应该是给予你最好的辅导,但是反过来对于孩子来说她得不到任何的成功感,有的只是一次次的挫败感,长此以往,他对习作就会失去原有的热情,进而产生畏惧情绪。因此,老师必须充当好鉴赏者,善于在学生的习作中找到闪光点,并且最大限度放大他。这样能激励学生加入“乐写“的队伍中。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作文教学就给予我们很好的启示,100+10分,学生虽然知道这是老师在夸大自己的优点。但又有谁不喜

欢呢? 3.老师要做有心人

对于学生而能言往往自己经历过的事比其他的要好些。因此,老师在学生习作训练时要注重题材的选择,除了书中要求的写作材料外,要选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最好是学生有所体验的,这样才能确保学生有话可写。同时我们还真要注意一点,让学生写体验过的内容当然很好,但是绝对要避免举行一次活动写一次作文,比如听了讲座要求写听后感,参观了一个地方要求写一篇游记,这种习作要求非但不能很好的记录下学生的真情实感,反而会使学生对习作产生厌倦感,因为原本的一次快乐的旅程带上了着沉重的负担,很多次自己这样去做,导致学生经常会问,老师今天去玩要写游记吗?如果说些,你会听到一片哀叹

声,如果不说不,他们会欢呼。

二、授之以渔,让学生会写

1.审题的指导

自己从事高年级语文教学多年,发现很多学生的习作之所以得不到高分,很大的原因在于没有能很好的审题。在审题过程中出现了偏差,如有的让你写自己经历过的事,他写成了自己看到或听别人说的事,文章要求写一件事,他写成了几件事,诸如此类的问题屡禁不绝。

因此,老师必须让学生了解审题的重要性,同时教给学生一些审题的秘诀,如拿到作文题目要完整的读一遍,然后用笔圈画出习作要求的要点,如是写事还是写人的,是状物的还是抒情的一定要弄清楚,还有字数,主题等都可在作文的要求中去提取出来,一边确保作文不偏题。

2.选材的指导

(1)选写身边之事——作文难,难在哪里呢?难在无话可说,无话可写,无情可抒。《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由此可见,生活体验在作文教学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老师要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引导学生写身边之事。有了体验,学生写真事,书真情。

(2)选写有话之事——在我的作文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只要一谈到有趣的事,他们写一些电脑游戏,殊不知这样的选材内容是无法生动的,就拿我刚上过的调查报告,要求对一种感兴趣的现象做调查并进行评论。有的男生选择了“动漫人物的喜爱之最”,题材的确是他们感兴趣的,但是有什么内容可写呢?他们往往就是介绍这几个人物的特点,而不是对这个调查背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因此,选材必须是自

己有东西可写,不是只要有趣就行。

3.方法的指导

对于学生的习作水平而言,一方面可以通过多阅读、多积累来实现。但作为老师我们该怎样有效地在课内给予方法的指导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手:

(1)充分利用范文

范文包括课本上的范文、老师的下水文。现在我们很多时候会忽视范文的一些作用,只是作为一个内容选择的范围,如范文写了什么?从中你知道了什么?对于范文中出现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写作方法指导的偏少。这样减缩了范文的原有功效。(出示例子)

(2)适当地进行句式的比对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有时我们老师还要适时地有意识地多为学生提供句式对比品读的机会。(例

子)

(3)归类写作技巧训练

对于文章的写作而言它包含了很多方面:文章的结构,文章的开头语结尾,文章的细节描写等等。这些我们老师可以在不同的时间段结合不同的习作要求给予他们一些指导。可以进行片段式的训练、可以让孩子领略文章开头的不同形式、可以分享美文的独特构思等等,通过这样专题式的讲解,让孩子掌握写

作技巧。

三、选好习作时机,让学生进行有效练笔

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每个学期规定的习作有7至8篇,如果仅仅完成这些练笔的话吗,学生的训练还是不够扎实的。因此,作为老师,我们必须把习作教学和平时的教学联系起来,选好学生习作的时机,让学生进行有效的练笔。

(一)有效开展“随文练笔”

所谓“随文练笔”,即在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写作因素,把写的训练有机有度适时地融合于阅读教

学之中,做到读写结合,使读写相得益彰。

1.找准“练笔”的“点”

于永正老师说:“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应游离于课文之外,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换言之,课文的理解是随文练笔的基础,同时随文练笔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然而,有效的“随文练笔”必须在选择“点”的问题上多花功夫。如很多文章中作者采用的写作方法对于学生今后的写作有帮助。那么,我们就应该适时的采用“随文练笔”的形式,课文《早》中有一段对三味书屋的陈设的介绍。介绍中作者很好地利用方位词把屋内的陈设清楚地展现在大家的眼。课后不妨要求学生仿照作者的写法试着写写《我的房间》。这样,学生就能很好地及时的掌握到这样利用方为顺序介绍一处景物的写作手法。这种及时的随文练笔,往往比单纯的一种状物教学来的更实在,更有效。

2.搭建“练笔”的“桥”

课堂教学中的“随文练笔”面对的是全体的学生。而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写作水平都存在差异。因此,在实行随文练笔时,我们老师必须要根据学生的水平适当提供相关的素材,避免闭门造车。如在教《莫高窟》一课时,教者在让学生仿写之前出事了一段“飞天”的录像,这无形中为那些从未到过莫高窟,从未与“飞天”有过“亲密接触”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写”的可能。否则,他们的“写”就将是“闭门造车”,老师也将面临“天马行

空”的想像,无法收场。

很多时候,学生在接到“练笔任务”后,一时间不知从何下笔,因此老师可以在出示写话要求时,有意

无意地做一些“铺”“点”。

如:在《清平乐 村居》课堂教学中,教授到“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时,为了让学生 更好的领悟诗中意境,故很多老师会设计了随文练笔:想像老夫妻会聊些什么?随文练笔中,我们应该给予了学生“铺”,给学生设定一个开头:“在一个绿水如茵的山村里,有一户人家正过着和睦的生活,你瞧!茅檐下

()……”

也给予了学生适当的“点”:同学们,看看周围的景色,看看眼前的三个儿子,他们会聊些什么呢?看似不经意的“铺”、“点”,往往为学生打开想像的大门,让他们有话可写,有情可抒。

(二)有效开展“体验式习作”训练 前面反复强调了很多时候学生由于缺乏生活体验,所以写不出、写不好作文。老师就要结合平时的活动指导学生来尝试写一写体验性习作。德国教育家第惠多斯所说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通过有效的手段,使学生把作文当成自己的需要,从而达到《课程标准》所说的“易于动笔”,“乐于书面表达”,对作文“有兴趣”的目的。古人所谓“情动而辞发”就是这个道理。传统作文的常用思维形式——目标性思维——告诉学生,要写作文,然后向着预定的目标出发,直到达到目标。其实这种“目的明确”的教学方式恰恰是作文目标实现不了的原因。而通过活动,如游戏、实验、调查、访问,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过程中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生活体验,会产生与人分享的需要,进而引发写作动机。由写作动机到写作目的,遵循心理学规律,这就是新课程追求的“写作动机”思维方式。例如教学苏教版国标本六(下)《记一次实验》:教师把一次作文改为和同学一起共同完成一次有趣的实验,让实验的无穷魅力牢牢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成功与失败的乐趣,总结实验成功的经验,分享实验背后的科学

奥秘。

除了课内的作文题材,针对学生习作难的这种状况,我们应该适时开展一些活动,如包饺子活动、拔河比赛、扳手腕比赛等,通过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其中的乐趣。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以下出示的片段是我班开展包馄饨活动后学生写的。

片段1 香喷喷的馄饨馅是用鲜肉和荠菜剁碎搅拌而成的,红中带绿,颜色特别好看。我们大显身手的时候到了,首先,我用勺子盛了一小块馅,把它放在皮子中央,接着将皮子对叠,再对叠,然后将两只皮子的角粘在一起,这样一只馄饨就包好了。它的形状还挺好看的,弯弯的像个耳朵似的。

片段2 看着我们狼吞虎咽抢着吃的样子,老师笑了,同学也笑了,我们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这也为包馄

饨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可见,学生的生活体验丰富了,他们的习作也会慢慢丰满起来。多几次这样的习作指导,慢慢的学

生就善于把自己的生活实例写生动,写具体了。

(三)有效开展周记品评活动

现在很多老师都会布置周记作业。往往周记写出来的事例比较鲜活。那么,我们就可以适时地把这些例子让学生进行品评。如我经常会在学生周记的批改过程中跟学生进行交流,如你这句写得真不错!你的习作被评为优秀周记等等。同时,我也会利用阅写课,让学生把自己的文章大声地读出来。然后让其他学生来讨论这篇文章之所以好,好在哪里?通过这样就地取材,品读评析的方式,学生能受到一些好作文的熏陶,以求达到提高他们习作水平的目的。

习作教学的探索是我们每一位老师所要攻克的的难题。而学会学习,关键在于教会学生的学习的方法,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给孩子创设写作的背景,充分利用现有的学习资料,让孩子掌握习作方法,走

于永正老师的教学风格 篇6

08脚本四班 50号 郑小叶

第一次接触于永正老师的课堂是在不久前,看着他的教学视频,我感觉在看一部教育电影,不论是设计还是随即性的教学过程都有美的感受,只是教育技能技巧知识还是停留在匮乏片面阶段的我无从对这样的课程进行思考,只是感到自然美的享受和艺术的熏陶,脑海里不知不觉跳出最真实的赞叹:语文老师就应该这样!

说到于老师的教学特点,我想最明显的就是他的幽默的表演,(他创设与课堂有关的情景,让学生能够进入到其中)。也就是这种幽默让人好像置身与课堂之外,比如在他的《练写对话》教学视频中带着一副墨镜,与其中一位学生演哑剧让同学们来猜他们之间的对话,其中的语言与动作总是能让人发自内心的好奇和想象,这个环节于老师一定经过了精心的安排,但是却又不做作浮华,反而是很自然质朴的感觉,艺术的峰巅不是这样吗?我想这也源自于于老师能放开自己,这点很多老师还未能做到,因为我们总是局限在一个角落里,给自己划上很多圈。

于老师不仅能放开自己,而且也能勇敢地放开学生,而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这也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学生是主体,在新课标改革中,老师不再是教学的主体而是引导者。在《第一次拥抱母亲》这堂课中,就《第一次抱母亲》让同学们谈谈自己看到这个题目的想法,学生的回答很多种:抱母亲的感觉、时间、地点等等。我想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能够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论他们的想法怎么样,于老师都会尊重,相信他们。

于老师的教学一个突出的点是当堂评价(作文课),在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完成作文之后,于老师会挑几个学生的作文出来评,作文由学生自己来读,学生写到好的地方(词句的应用),他会加于肯定和赞扬并会指出好在哪里,用词贴切,贴切在哪里;不好的地方他也会指出来,并引导改正,有时候学生用词不当,对他有点冒犯之意(学生不是故意)他并没有生气,而是使用正当的方法引导他们改正或保留,我想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自由大胆的发挥,对于作文课是必须的,很多老师都是构建一个似乎是完美的框架让学生来套,内容也有很大的限制,健康是内容的要求之一,只是这样健康有谁来确定,而很多老师这样做是为了学生能获得高分,但是同时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得不偿失。

作文课的一个基本点就是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而且想要去表达出来,于永正老师这点做得很好,他的课堂每个学生都很踊跃,很善于表达,我想是于老师引导得好,就像是《对话》那堂作文课,他用哑剧来引导学生,不说是小学生或是中学生,哪怕是我们也想去参与在这样的活动中,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我们的语文课就应该这样。

于永正作文教学《歇后语》 篇7

以下是于永正老师执教《“番茄太阳”》的写字教学片段。

师:这篇课文有9个字要写, 我们苏教版的教材生字不是电脑的字, 是请书法家写的字。这9个字中, 比较难写的有4个, 盲、戚、屋、献。

师:写好字的第一步叫读帖, 认真地观察字帖, 一边看一边用手书空, 记住每笔在哪里起笔, 哪里收笔, 记住它的形状。好, 一边看一边书空。

师:注意观察, 看在眼里, 记在心中。

(生书空练习)

师:写好字的第二步, 叫描红, 描红要求把红色盖住, 把黑色描得更黑。注意:头正、身直、两只脚放平, 端正坐好, 先把“盲、戚、屋、献”四个字描一遍。

师:写好字的第三步, 叫临帖, 请照着字帖把这四个字各写两遍。临帖的时候, 要做到:一看、二写、三对照, 一遍要比一遍好。

师:请你推荐班上字写得好的“书法家”上台写。

师:好, 咱们欣赏一下。看黑板, 写得好的字加圈, 写得特别好的字打两个圈。

师:第二个字“戚”斜勾再长点就好了, 斜勾要有弹性, 有力度。

师:“屋”要稍微处理一下, 上头小, 下面大, 跟着老师写。

师:“献”写得比较好, 捺要有脚, 没有脚站不住。来, 跟着老师写。

师:同学们, 我们的汉字是古人的伟大创造, 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中国人要写好汉字。

师:最后, 我要送给大家两句名言。第一句:书是读懂的, 带着思考读懂的———于永正。第二句:字是练出来的, 照着字帖练出来的———于永正。

以上写字教学片段, 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于老师高超的写字指导艺术, 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于老师对写字教学的重视, 同时也引起我们对写字教学的一些思考。

写好字的第一步叫读帖, 认真地观察字帖, 一边看一边用手书空, 记住每笔在哪里起笔, 哪里收笔, 记住它的形状。于老师写字时要求学生“眼到、手到、心到”, 这是写好字的关键。写好字的第二步, 叫描红, 描红要求把红色盖住, 把黑色描得更黑。注意:头正、身直、两只脚放平, 端正坐好。于老师不但要求学生认认真真写好字, 而且重视学生的写字姿势的引导, 这也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写好字的第三步, 叫临帖, 就是照着字帖写。临帖的时候, 要做到:一看、二写、三对照, 一遍要比一遍好。这里, 于老师的写字教学, “讲究写字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写字技能, 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第四步上黑板演示, 教师示范, 写得好的字加圈, 写得特别好的字打两个圈。教师的评价在于引导学生提高书写质量, 同时教学中于老师都做到了“提笔即是示范时”, 板书的每一个字都工整、美观, 也要求学生做到“提笔即是练字时”, 认真写好每一个字。第五步总结, 字是练出来的, 照着字帖练出来的。

《新型玻璃》名师于永正教学实录 篇8

《新型玻璃》是一篇说明文,课文已经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说得明明白白,教师只要带领学生老老实实地将课文读熟,并对学生不懂的地方略作点拨即可,实在没有必要再去进行烦琐的分析。于老师教学这篇课文取得了成功,便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第一教时

师:同学们,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一个人影蹿进了陈列着珍贵字画的展览馆,准备划破玻璃,偷里面的字画。当他的玻璃刀刚刚触及玻璃的时候,院子里便响起了急促的报警声。警察立即赶来,把这个小俞给抓住了。同学们一定会奇怪地问:这是什么玻璃呀?怎么一接触它就发出报警声呢?同学们,这是一种新型玻璃。拿出本子来,跟于老师写字:新——型——玻——璃。(于老师工工整整地板书课题,并让学生跟着写。)注意“新”的写法,最后一竖要长一点。“型”的第四笔竖,要写短一点。为什么要短呢?因为要让地方写底下的“土”。“玻”的捺要有“脚”,写长一些,这样才显得有精神。(教师巡视指导。)

[评:让学生读课题,一些教师往往习惯于在上课前先板书好课题,上课时再指读,似乎读课题只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过潮。于老师则不然,他在课堂上当着学生的面来板书课题,而且边写边指点写字要领,还要求学生亦步亦趋地跟着老师写。这样做,读课题就不再是走“过潮,而是一次扎扎实实的写字训练。]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看一看这一课一共介绍了几种新型玻璃,是哪几种。遇到生字要看看拼音,多读几遍,记住了以后,再往下读。哪一句读不通顺,回过头来再读,直到把这一句读通顺了再往下读。好,现在请大家一边读,一边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生放声朗读课文。)

师:读完一遍的请举手。放下。朗读完一遍,请再默读一遍。(学生继续默读。)请停一下,我发现有一位同学正在做一件事情。(老师示意他站起来。)读第二遍的时候,他拿起笔来划,把这五种玻璃的名字都给划下来了。请问你叫什么名字?

生:(低声)陆飞宇。

师:噢,陆飞宇。——同学们,“不动笔墨不读书”。他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把有关句子都划了下来。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的方法,也是一个良好的习惯。全班同学都要向他学习。

[评:于老师善于从学生中间发现“典型”,以推广“典型经验”的方式来指导学生读书。这样做,一来可使这位同学受到激励;二来其他同学也会感到这一“经验”亲切、可学,其效果远比教师直接指导要好得多。]

请大家继续默读课文。(生默读,边读边划。)

师:不但要划,而且要记在脑子里。很好。陆飞宇的经验已经普遍推广。(笑声。)现在全班同学都在学习他。——第二遍看完的请举手。没看完的同学继续看。看完的同学再把你划的读一读,记住新型玻璃的名字。

师:(边巡视边夸奖)读书够认真的啊,看得多仔细啊!好,把笔放下。能够回答老师的问题请举手。好,放下。

[评:于老师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扎实、具体。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并教给学生朗读课文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又让学生默读了一遍课文,并教给学生边划边想的读书方法。学生初读课文比较充分,就能基本通晓课文内容,从而为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精讲”奠定了基矗]

师:但是,现在我还不急于让你们回答。我想请同学读课文,看是不是能把课文读得很正确、很流畅。谁愿意读?

生:(读)“19《新型玻璃》。夜深了,从一座陈列珍贵字画的展览馆里,突然传出了急促的报警声。警察马上赶来,抓住了一个划(hu︶)„„划(hu)(丢掉“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丢掉“的”)罪犯。”

师:停下来,这句话再读一遍。眼睛看准,不要慌。(第二遍该生仍然把“破”丢掉了。)

师:再看,“划”后面还有一个字。我想,你第三遍一定会读好的。

生:(读)“抓住了一个划破玻璃——”

师:对了!请接着读。

[评:由此看来,让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当学生读书添字、漏字时,于老师并不急于让别的同学来纠正,而是以极大的耐心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改正。看似小节,实是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既“教书”又“育人”,于细微处可见其良苦用心。]

(该生接着往下读,再没出错误。)师:很好。后面读得比前面好得多。开始时,我看你不是不会读,而是有些紧张。那么多老师听课,能读成这样很不容易。请坐。大家把这一小节都读一遍。(生各自放声朗读。)

师:谁接着往下读?读第二段。我想找个不举手的同学读。(全班同学纷纷举手。师指身边一生。)她是最后举手的,很有勇气。好,请你来读吧。(该生读第二段,没有错误。)

师:嗯,读得很好!全班同学像她这样把第二段读一遍。(全班学生放声朗读。)

师:一二两段有不懂的词语么?生:“藕断丝连”是什么意思?

师:我想,你这么聪明,一定会看懂的。不要看这一句话,只要看这四个字就能看懂。藕,见过吗?(生:见过。)“藕断丝连”是什么意思?请你站起来说说看。生:“藕断丝连”就是没有断,„„粘在一起。师:藕,见过吗?藕掰断以后,你发现了什么?生:白色的小细丝。师:对,藕掰断了,细丝还连着,这就是“藕断丝连”。这一课说的是什么?

生:这是说玻璃碎片里面的夹丝。玻璃碎了,夹丝把它连在一起。

师:完全正确。大家都要像他这样,一定要理解这个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这才叫动脑筋。

[评:于老师解这个词语是颇有章法的。他先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他们理解这个词语的本义,再引导学生通过相似联想理解这个词语在语境中所特有的比喻义。这样由表及里,从具体到抽象,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

请大家拿起笔来,把老师写的词在书上划下来。(师板书:“不是„„而是„„”、“即使„„仍然„„”)

师:划下来以后,请把这两句话读两遍。(生大声读。)

师:现在我还想请刚才读第一段的同学把这两句话读给我听听。(这位同学朗读能力较差,这次却读得很好。)

师:真好!没想到能进步得那么快!请坐。谁接着往下读?这回该找个举手的读了。请第一排最后一个女同学读。生:(读)“另有一种‘变色玻璃’„„”

师:不要慌,沉住气。看清第一个字。生:(读)“还有一种‘变色玻璃’„„”师:这就对了。读下去。(该生一直读完“吸热玻璃”一段,也没再出现错误。)

师:真好。一点都没有错。大家学着她这个样子,把三四两段读一读。(学生朗读。)

师:这两段中有不理解的词语吗?生:“问世”是什么意思?

师:这个问题我想请你自己解决。请再读读第四段,边读边想。其他同学也要这么边读边想。(许多学生举手,要求说。)

师:大家把手放下,这个机会留给提问题的同学。他要说不出来,再请你们帮助,好不好?(对提问题的学生)你看出来了吗?

生:看出来了。“问世”就是“有了”。

师:对,说下去,哪里有了?生:商店里有了。

师:对哇!这不读懂了吗?“这样的玻璃早就问世了”,是说它早就生产出来了,市场里有卖的了。记住,一边读,一边联系课文想一想,好多词语是可以读懂的。

[评: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已有的认知结构对于当前的认知活动会起到决定作用。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某个新词的词义时,所联系的上下文可视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思维组块。学生凭借这个新词与上下文中的其它词语的逻辑联系,便能比较容易地推知这个新词的意思。“问世”一词在口语中不大常用,学生自然会感到陌生。于老师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学生借助语境的暗示作用,便很容易地理解了这个词语。所以,“大纲”强调,“教师要指导学生逐步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谁读读最后两段?(指名读最后两段。老师相机指出错、漏之处。略。)

生:请问“分贝”是什么意思?师:这是个专用名词,大家很生疏。这里是指测量声音大孝强弱的单位。科学家说,声音超过70分贝,对人体就有危害了。城市中有的马路旁安装着测定声音大孝强弱的装置,以后你们注意看。

[评:对于学生不理解的专有名词,无需反复启发,教师径直讲来,这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的。]

同学们,请把于老师写的词在书上划下来。(师板书:尽管„„还是„„如果„„就„„)

师:划好了,请把这四段读一读,读到划了这些词语的句子,多读几遍。(学生读课文最后四段。师巡视。最后又请一位同学读了划有关联词语的句子。)[评:课文中出现的关联词语无需多讲,对于小学生来说,即便教师讲了也很难领会,更不要从语法角度给学生分析复句。于老师只是要求学生将这些关联词语在书上划下来,并读一读划了这些词语的句子,意在让小学生通过充分感知,反复习染,达到心领神会,然后再去学习运用。]

师:(看手表)到现在为止,我们整整读了35分钟的书。还记得我开始提的问题吗?生:这课向我们介绍了几种新型玻璃?是哪几种?

师:对,我想,书读到这个程度,人人都知道了。谁来回答?

生:这一课一共写了五种新型玻璃。第一种是“夹丝网防盗玻璃”,第二种是“夹丝玻璃”,第三种是“变色玻璃”,第四种是“吸热玻璃”,第五种是“吃音玻璃”。(学生一边说,老师一边板书五种新型玻璃的名称。)师:说得多清楚,多有条理!

[评: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课文读熟了,难点突破了,课文内容也就自然理解了。一些人囿于传统的偏见,夸大了烦琐分析的作用,似乎摒弃了烦琐分析,学生便无从理解课文内容。事实上,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手段乃是让学生老老实实地去读书。这就正如古人所说的那样,“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张田若先生反复强调“要把阅读课上成读书课”的道理也在于此。]

——不过,能说得再简洁一些吗?请你考虑一下。(该生面有难色,欲坐下。)

师:请你沉着冷静地想一想,我看你有这个能力。

生:(该生思考了一会儿。)本课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它们分别是“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

[评:于老师以其敏锐的语感、娴熟的训练技巧使说话训练落到了实处,训练得有质量。]

(听课的老师发出啧啧的赞叹声。学生为她鼓掌。)

师:(竖起大拇指)说得妙,妙就妙在“分别是”三个字上。有了它,下面只说名称就行了。你真了不起啊!如果刚才你坐下了,不就失去了一次显示自己的机会吗?(笑声。)

[评:既训练说的能力,又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于老师的这一番话,学生是很难忘的,甚至会激励她一生。什么叫教学艺术?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讲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与鼓舞。]

第二教时

师:同学们,这五种新型玻璃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用途呢?请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全班同学默读课文。师巡视。)

师:请停一下。我发现,全班同学不但边读边想,还用笔划。看来陆飞宇的“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做法已深入人心了。人人要养成这样一个好习惯。

[评: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信手拈来,因势利导。教给读书方法,强化良好习惯,都显得那么自然,那么举重若轻,可谓“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好,接着读吧。(学生继续读、想、划。然后老师请大家互相交流一下,看划得是否准确。)

师: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都弄明白了吗?(全班学生举手,表示明白了。)不过,我不打算让你们说了,我想让你们写。写什么呢?(于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自述”两个字。)“自述”是什么意思?对,就是自己介绍自己。现在我把全班分为五组,第一组写“夹丝网防盗玻璃自述”,第二组写“夹丝网玻璃自述”,第三组写“变色玻璃自述”,第四组写“吸热玻璃自述”,第五组写“吃音玻璃自述”。现在你们都是新型玻璃了。(笑声。)请把你们各自的特点、作用写出来,为自己作个广告。看谁会夸自己。当然喽,要实事求是,不要吹牛。(笑声。)(全班学生写“自述”。师巡视。学生写了将近15分钟。)

[评:这项练习设计形式新款,颇具匠心。其目的有二:一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二是利用课文提供的材料进行作文训练。采用“自述”的形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而且增强了训练的趣味性。其实,这是改变“人称”的训练,于老师以他的丰富经验,以他的创造性,把教学方法、训练方法运用到自如的程度了。]

师:大多数同学写好了,有许多人写得很漂亮。

下面,我请同学到前面来读自己写的“自述”。按着顺序来,先请“夹丝网防盗玻璃”来说。谁愿意来?(指名到前边来读。)

师:大家注意听,看他写得怎样。特别注意听老师怎么给他评改的,学点修改文章的方法。(学生到讲台前“自述”,于老师当面进行评改。下面是重点评的后三种玻璃的“自述”。前面的从略。)生:(读)“《变色玻璃自述》。我的名字叫‘变色玻璃’,是一种高科技产品。有人可能不知道我,其实,我早就上世了。”(师插话:“请停一下,把你写的‘上市’的‘市’写在黑板上。”该生在黑板上写了个“世”字,听课者忍不住笑了。老师说:“产品上市的市,是市场的市,就是拿到市场上去卖。”该生恍然大悟,把“世”改为“市”。

师:“对了!我看你又创造出一个好经验。当写作文的时候——全体同学注意蔼—当你写作文的时候,因为太紧张太心慌,没有细考虑,好多字就随便写一个同音字代替了,你看,‘上市’就是拿到市场上去卖,不能写成‘世’。还有‘再在’、‘像向’、‘已经’的‘已’、‘所以’的‘以’,这些同音字很容易混淆。当你们写作文,要用这些字的时候,别慌,要静下心来想一想,该用哪个字,只要你稍微地想一想,一般都不会用错的,这是经验。记住了没有?

[评:袁枚说:“但肯寻诗便有诗。”只要有了训练意识,到处可以找到训练点。]

(接着往下读)“从室内看外面很清楚,而从外面看室内却看不见。”(师插话:“‘却什么也看不见’,加个‘什么’”)“却什么也看不见,所以小偷就不知家里有些什么,没法去偷。”(师插话:“想得真周到。不过,不是‘没法去偷’而是‘不会去偷’。”)“我还会随着阳光的强弱而改变颜色,起到自动调节室内光线的作用,使光线变得柔和,不会刺眼睛,所以有些人把我叫作‘自动窗帘’。你们看,于老师的眼镜片就是用我做的呢!”(笑声。师插话:“对?

[评:于老师评改学生的作文,不光从“文”的角度评改,也注意到从“道”的角度评点,抓住学生在行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与熏陶,可谓“循循然善诱人”。]

最后一种玻璃谁来读?好,请你来。

生:(读)“《吃音玻璃自述》。我叫‘吃音玻璃’,我虽然不像‘夹丝网防盗玻璃’那样能防盗,不像‘夹丝网玻璃’那么坚强,(师插话:“‘坚强’改为‘坚硬’。)不像‘变色玻璃’那样能调节室内光线,不像‘吸热玻璃’那样,夏天能够把强光挡在外面,冬天把温暖留在房间里,但我也有一种特殊本领,就是能吃掉噪音。你们把我装在窗上,如果街上的噪音是60分贝时,传到房间里就只剩下18分贝了。我是消灭噪音的能手!

师:书上说,街上的噪音是40分贝时,传到屋里能减少到12分贝,如果是60分贝时,能减少到多少分贝?

生:18分贝。师:对,18分贝,一点也不错!数学也学得好!(笑声。)她是最后一种玻璃,她把前面的概括了一下,等于替教师作了总结,我要好好谢谢这位同学。

读《于永正语文教学》有感 篇9

放暑假前,想利用长长的假期充充电,便在学校图书馆借书。当我在教育类书籍中找到一本《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不禁喜出望外。平常我经常在网上搜到于老师一篇篇零散的教学实录,现在能够找到一本于老师亲自编的精品录,真是太好了!

拜读完后,感慨颇多。本书都是于老师自己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作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主要阐述了如何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从内容上看,它分为两个板块: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从形式看,它一般包括三个部分:一是所讲授的一节课的主题性精彩课堂实录;二是对本节课的点评;三是所附的课本教材。这样的内容和形式安排,意在对教师起到名师引路的作用。

首先,我感受到教师善引导,勇开拓,课堂角色的转化。传统的满堂灌已不在适应现在的教育形式。新课程改革的浪潮致使教师的角色也要发生明显的改变:教师由居高临下是知识传授者变成了促进者、引导者、“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就应有一种创新精神,不仅要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而且要注意塑造创新精神。培养兼备高尚品德、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是社会赋予教师的责任。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的“自然天成”。语文是一门最具情感的学科,在一言一语中都负载着深深的情,浓浓的意。于老师就把挖掘文本当中所蕴含的深情厚谊作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突破口,以朗读作为对文本领情会意的重要途径。

情境教学是生动而且高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创造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情境中轻松地获得知识。那么在自己的日常教学中如何使创设的情境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呢?我想,是教师除了课前分析教材,对课堂的精心预设外,更多的是根据课堂的实际,顺着学生的思维,适时地创设具体的情境吧!

第三,新课程的学习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从名师的课堂上,我感觉到新课程实现的方式没有固定的模式,教无定法,学无定式,它需要我们通过自己的实践来探索,来把握,名师的课堂艺术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有示范与指导作用,但不应该让它成为束缚我们思想和手脚的范本,要让它成为激励我们思考与探索的思想火花与精神向导。

于永正作文教学《歇后语》 篇10

一、要突出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

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 是学生的个体行为, 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教师必须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尽可能自得其乐地读:采取什么方式读课文, 让学生自己决定;思考什么问题, 让学生自己提出;课文读得怎么样, 让学生自己去评;读后有什么感受, 让学生自己去谈……在这样的充分自主的教学中, 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 或发表不同的意见:“圆明园的毁灭仅仅是损失吗?”引导学生提高认识;或点拨、提示:“如果圆明园还完好保存着, 你会以什么心情读?”引导学生感悟文中的情感;或肯定、激励:“中国人的声音, 这位同学把中国人的恨读出来了。”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 (以上案例均选自于永正老师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

二、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阅读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 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 教师就应尊重、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首先要留足时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体验文章的情感。例如于永正老师执教《圆明园的毁灭》一课, 初读课文时, 不仅要求学生把字读准, 把句子读通, 而且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流利, 如果能把对课文的理解, 把自己的感情读出来就更好了。这里于老师留足时间, 让学生充分读课文, 多与课文对话, 产生自己的个性体验。其次要拓展读书空间, 让每个学生都能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所体验的情感。如可以让学生将读书产生的个性体验通过表情朗读表达出来, 这是最实惠、最便捷的方式;可以通过画画、唱歌、表演等方式表达出来;也可以引导学生直接谈体验, 但教师的导语一定要能激发学生说的兴趣、欲望。再次要创造一些机会让学生交流各自的体验。这里可以把全班交流和小组交流结合起来, 在小组中交流, 使每个学生都有交流自己情感体验的机会, 交流的内容就具有个性特点, 如学生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 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等。

三、要教给学生体验情感的方式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但教师作为课堂阅读的组织者, 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有责任帮助和促进学生深入阅读体会文章的情感, 从而获得较深的情感体验。而教给学生体验文章情感的方式无疑是最能体现出教师的“导”。于永正老师不愧是这方面的高手、典范, 他以“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为原则, 抓住“文贵自得”“读中有悟”的特点, 指导学生以读为核心, 创造性地把朗读和叙述、歌唱、绘画、比较、问题、思考、写作等方式聚合交叉, 从而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感悟文章, 体验文章的情感, 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在阅读教学中, 我认真向于老师学习, 努力实践, 如教学《詹天佑》一课, 第三自然段采用读讲结合的方式, 引导学生体会詹天佑敢于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务的爱国主义精神;第四自然段读想结合, 通过边读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画面, 体会詹天佑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第五、六自然段采用读画结合的方式, 学生通过画简笔画“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来体会詹天佑的创新精神和聪明才智;第七自然段读演结合, 学生演来中国游览的外宾, 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 会怎么赞叹, 进一步体会詹天佑的爱国思想和杰出才能。

于永正《草》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 篇11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按语】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草》,课堂教学真实、朴实、扎实,大道无痕,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是我经常仰望的星空。下面是《草》的课堂实录和华东师大著名教授李伯棠先生的点评,我作为晚辈也妄加了一些评论,求教于方家。

顺便提一句,前不久我邀请特级教师费蔚来我校展示《晓出净慈寺》,课堂教学人文、灵动、大气。同样是古诗教学,但教学风格迥然不同,真可谓古诗教学百花园,万紫千红总是春!(费蔚《晓出净慈寺》课堂教学及评析见本人记录教育的博客)

师:上一年级的时候,小朋友学过三首古诗。一首是《锄禾》,一首是《鹅》,一首是《画》。还记得吗?谁能把三首诗背给老师和同学们听听?(学生背)

●嘉兴市秀洲区高照小学徐如松评(以下简称徐评):学习古诗从古诗导入,言简意赅,单刀直入,温故而知新,唤醒记忆,增加积累,水到渠成。

师:学了这么长时间了,还背得这么流利,而且很有感情。小朋友们,我国古代出了很多很多诗人,他们写了很多很多诗。这些诗写得可美了。今天,咱们再来学一首。(出示)

●徐评:课始让学生齐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对学生的背诵做出恰当的评价,即流利,又有感情,达到了朗读要求的高级阶段。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伯棠评(以下简称李评):教师用亲切、鼓励的口吻,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这不仅巩固了旧知,而且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

师:这首诗是1000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白居易写的(领读题目和作者)。这首诗有3

个生字,大家看拼音,读一读。(学生拼读生字,师指名读,领读了读得不准确的尽字。)

师:生字都读准音了。请小朋友把这首诗读一遍,看看这首诗是写什么的?哪些地方看不懂?(学生自由读课文)

●徐评: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在了解基本情况的前提下,由学生确定学习起点。写了什么是基本要求,有什么不懂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特感受。

生:这首诗是写草的,我是从题上看出来的。

师:你很聪明!读文章,首先要好好读题目;有些文章,一看题目就能看出是写什么的。哪儿看不懂?

◆李评:审题,是教学新课的重要一环。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窗口,通过审题,可以窥见文章主要写什么。

生1:离离我不懂。

生2:原上我不懂。

生3:一岁一枯荣我不懂。

生4: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不懂。

师:干脆一句话:都不懂!(笑声)没关系,于老师帮助你们读懂。这首诗是写哪儿的草呢?请看离离原上草中的原字。谁能用原这个字组个词语?

●徐评:学生对教师的问题难于把握,所以一位学生回答了字词不懂以后,其他学生如法炮制。于老师的幽默的评语不仅善意地批评了学生的思维定势,也及时地调整了提问的指向性,写哪儿的草,找准了切入点。于老师并不急于解释词语,而是从组词入手,为释义打好基础。

◆李评:通过自读课文,让学生提出疑难之词和句子,然后在讲读课文里分散地结合上下文一一予以解释。这是十分高明的教法,因为这样教,不仅可以分散难点,而且可以让学生在上下文中自己得到正确的解释。

生1:原因。

生2:原来。

生3:高原。

生4:校原。

师5:校园的园不是空虚原,以后老师告诉你。

●徐评:对于学生的知识性错误,于教师直截了当予以指正,不在此花费时间。

生6:草原。

生7:原子弹。

生8:原始人。

师:嗬!小朋友知道的还真不少!(老师指着刚刚板书在黑板上的上述词语)小朋友想一想,离离原上草的原是指的黑板上的哪一个词语?

生:草原!

◆李评:教师巧妙地先让学生用原组词,然后在这些词汇中找上正确的解释。这样做,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词汇,发展了学生思维,而且对原字在本文中的理解更深刻了。

●徐评:先积累词语,再结合语境选择词义,这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的重要策略。

师:大家同意吗?是的。这里的原就是指的草原。原上草,就是草原上的草。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呢?请看(于老师顺手在黑板上画了一幅草原图。)

◆李评:老师用图画的形式解释离离,使得教学更具形象性了。

师:小朋友,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

生1:草原上的草长得很高,很密。

生2: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密,一棵挨着一棵。

生3: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生4:草原上的草绿油油的,一眼望不到边。

◆李评:这不是看图说话吗?这不是语言训练吗?老师要有训练意识。

●徐评:词语教学形式多样,于老师发挥自身善于绘画的特长,采用直观法教学离离。不仅解释了词义,而且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师:说得太美了!聪明的小朋友看了这幅图,一定知道离离是什么意思了。谁说说?

生1:离离就是茂盛的意思。

生2:离离就是草长得很茂密,一棵挨着一棵。

◆李评:学生看了老师的图以后,很快就领悟了,说明形象化的教学方法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是不可少的。

师:说得完全正确!谁能把这一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生:离离原上草就是草原上的草长得非常茂盛。

师:谁能看着图,说得再具体一点?

生:就是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绿油油的,一眼望不一边。

◆李评:教师很有训练意识。在学生懂得了离离的含义后,要求学生把离离结合上下文说得具体一些,进行说话练习,这样就把读和说结合起来了。

●徐评:学生的语文能力要在语文实践中才能提高。词义的教学不能就词解词,必须与具体的语言环境相结合,运用多种感官,有所创造。以上是第一句的教学。

师:很好!再看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谁能用岁说一句话?

生1:我今年8岁了。

生2:我奶奶今年80岁了,还能做饭。

师3:不简单!祝她健康长寿!

生4:祝老师岁岁平安!(掌声)

生5:祖国万岁!

◆李评:这样教学,显得极为风趣,表现出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的融洽。

●徐评:岁的教学,不仅体现了情感的交融,而且极为生活化,融德育于其中,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师:小朋友刚才说的句子中都有岁字。这一个小朋友说,他今年8岁了,也就是说,他从生下来到现在几年了?

生:(齐声)8年了!

师:8岁是8年,1岁呢?

生:(齐声)1岁就是一年!

◆李评:岁字的教学设计极为高明,融理解、训练于一体。

师:1岁就是一年,这不懂了吗?哎,一年有几个季节呀?

生:一年有四个季节:春、夏、秋、冬。

师:一年四季草有哪些变化呢?(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棵刚发芽的小草。)

师:这是春天的小草。春天的小草怎么样?谁能看图说一说?

生1:春天来了,小草发芽了。

生2:春天来了,天气暖和了,小草发芽了。

生3:春天来了,小草从地里探出了小脑袋。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伯棠评:这又是一次观察、说话训练。

●徐评:除了观察力的训练外,更是想象力的培养。

师:说得太漂亮了!夏天呢?(老师又画了一棵长得茂盛的草。)

生:夏天到了,天气很热,雨水很多,小草长得非常茂盛。

师:秋天到了,天气凉了,小草怎么样了呢?(在黑板上画了一棵老叶发黄的草。)

生:秋天到了,天气凉了,小草慢慢变黄了。

师:慢慢一词用得好,小草变黄有个过程。冬天呢(接着又画了一棵枯黄的草。)

◆李评:教师用图画画出了草在一年四季中生长变化的过程,形象鲜明地描绘了一一岁一枯荣的情境,使学生对此有深刻的理解。

生1:冬天,小草都冻死了,叶子变黄了。

生2:到了冬天,小草叶子黄了,耷拉脑袋了。

师:(指着黑板上的四季的草)小草一年当中,有两次明显的变化,谁看出来了?

生:一年当中,草绿一次,黄一次。

师:多聪明!

生:草春天夏天长得茂盛,到了秋天和冬天,就枯黄了。

●徐评:围绕岁字拓展成为一个四季板块,融观察训练、生活感悟和语言培养为一体。

师:小朋友这么聪明,我想一定知道枯和荣是什么意思了(学生纷纷举手)。不过我不想让你们说,现在,我请一位小朋友到黑板前边来,看看枯该写在哪一幅图的下面,荣该写在哪幅图的下面,能写对,说说明他懂了。(一位小朋友把荣写在夏天草的下面,把枯写在冬天草的下面。众赞叹。)

师:写对了!请你说说枯、荣的意思。

生:荣就是茂盛的意思,枯就是黄了,干了的意思。

师:一岁一枯荣什么意思?

生:就是一年当中,草茂盛一次,干枯一次。(众赞叹)

◆李评:利用图画来让学生解释枯和荣的含义,这样便把含义深奥的枯和荣,变得浅显易懂了。

师:再看野火烧不尽这一句。烧不尽就是烧不

生:(齐声)就是烧不完!

师:尽就是完的意思。这可奇怪了!到了冬天草叶子都冻死了,枯黄了(边说边将草原图上的草涂成黄色),大火一烧(说着又用红笔在草上画上火苗),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把草烧得干干净净,白居易为什么说烧不尽呢?(学生看图疑思。)

●徐评:于老师不满足于尽的字面意思,进一步提出为什么让学生刨根究底,为下文引导学生感悟顽强生命力作铺垫。

生1:大火有烧不到的地方。

生2:河边上的草烧不完。(笑声)

师:白居易说的烧不尽肯定不是这个意思,是什么没烧完?联系下一句想一想。

生:地下的草根没烧着。

◆李评:学生很能动脑筋,说虽然烧着了地上的草,但草根没有烧着,这是老师循循善诱的结果。这叫会教。

师:对呀!草根没烧着,所以说没烧尽!(说完画了下面的图。)学到这儿,我想,小朋友一定明白了第四句的意思了。(许多小朋友举手)谁能到前边来,把第四句的意思在老师画的画上画出来?(小朋友看图思考。于老师请一位举手最高的小朋友到黑板上画。这位小朋友用绿粉笔在地平面上画上了草叶)

◆李评:教师教学第四句春风吹又生,教学时是利用图画让学生自己画春风吹又生的情况,这是一个独特的、意想不到的设计。

师:请你把画的意思讲给大家听一听。

●徐评:因为解决了第三句中尽的深刻内涵,所以第四句的教学变得水到渠成。不用教师多少辅导,学生自己也能全面领会。

生:(指着图)春天来了,春风一吹,小草又长出来了。

师:意思你理解了。不过,大家对这位小朋友的画还有什么意见吗?

生:他画的草太高了。春天来了,草不能一下子长那么高。(众笑)

师:请你来改一改,好吗?(该生将草叶擦掉,改为草芽)

师:说说你画的意思。

生:第二年春天,春风一吹,小草又发芽了。

师:改得有道理。

生:于老师,还有一样东西没画上去。

师:你能把春风画下来吗?

生:能!(走到黑板前,用白粉笔在草的上方画上了几条斜线。)

师:噢,这就是风!(众笑)可是风看不见呀!想一想,怎样画,能使人感到在刮风。

◆李评:这就叫循循善诱。

(该生把线条和草擦掉,作了修改。听课老师赞叹不已,并为之鼓掌。)

◆李评:这位小朋友真聪明,风是看不见的,风从左边吹来,草向右边倾斜,这就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

师:(抚摸着该生的头)你是位很会动脑筋的小朋友。从你的画中,我看出了,春风是从这刮向那边的,而且风很轻很轻,像一只温暖的大手,抚摸着小草的脑袋。现在请小朋友跟于老师朗读这首诗。(于老师抑扬顿挫、有感情地领读全诗。)小朋友,大火烧得那么厉害,可是第二年春天,春风一吹,小草齐刷刷地生长出来了。你觉得小草怎么样?

生1:小草不怕烧,很勇敢。

生2:小草像刘胡兰一样坚强。

师:(板书强)强字前边的坚字换一个什么字更合适?确切地说,是什么强?

生:是顽强!

师:对!是顽强!(将顽写在强前边,并在顽上加上拼音wn)小草的生命力多么顽强!火把叶子都烧光了,第二年照样发芽,多了不起呀!正因为这样,白居易才写诗赞美它。请小朋友朗读这首诗,看谁能背诵出来。(学生认真朗读,老师指名背诵。)

◆李评:对小草生命力的评价,其实是语文教学和思想教育的巧妙结合。

●徐评:巧妙地点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如果让学生朗读或背诵时也明确这一点,有感情也能更到位。

师:小朋友,放学回家谁愿意背给妈妈听?(学生纷纷举手,于老师请一名小朋友到讲台前)现在,我当你妈妈,你背给我听听好吗?想想,到了家里该怎么说。

◆李评:最后教师和学生扮演角色背诵这篇古诗,在背诵古诗的过程中,教师寓教于嬉,寓庄于谐,把教学过程推向了高涨,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是于老师把课堂教学戏剧化了,把检查跟语言训练结合起来了。

生:妈妈,我今天学了一首古诗,背给你听听好吗?

师:好!(生背)

师:我女儿真能,老师刚教完就会背了。(众笑)

◆李评:教师带着风趣的口吻,表扬这位学生,给这位学生极大的鼓励。

师:谁愿意回家背给哥哥听?(指一名学生到前边来)现在我当你哥哥,你该怎么说?

生:哥哥,今天我学了一首古诗,我背给你听听好吗?

师:哪一首?

生:《草》。

师:噢。这首诗我也学过,它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

生:哥哥,你记错了,是白居易写的!

◆李评:教师故意把作者白居易说成是李白,以加深学生对作者的记忆。

师:反正都有个白字!(众笑)我先背给你听听:离离原上草,一岁

生:一岁一枯荣!

师:野火烧不尽,春春哎,最后一句是什么来着?

生:春风吹又生!

师:还是弟弟的记性好!(众笑)

◆李评:教师故意把诗句背得结结巴巴,让学生背出来,这又是一种检查和鼓励方式。

师:谁愿意背给奶奶听?(指一名学生到前边来)现在,我当你奶奶。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听好吗?

师:好!背什么古诗?什么时候学的?

生:背《草》,今天上午刚学的。

师:那么多的花不写,干嘛写草啊?

生:(一楞)嗯,因为因为草很顽强,野火把它的叶子烧光了,可第二年又长出了新芽。

◆李评:教师故意反问那么多花不写,干嘛写草啊,引导学生回答草很顽强,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思想的理解。

师:噢,我明白了。背吧!(生背)

师: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生:这句诗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众笑)

◆李评:教师故意把枯荣说成窟窿,两个词音相近、义不同,一方面提高学生的辨间能力,一方面又丰富了学生词汇。

生:不是一岁一窟窿,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干枯;荣,就是茂盛。春天和夏天,草长得很茂盛;到了冬天,就干枯了。

师:古诗!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钱上学啊!(众大笑)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小朋友,放学回家后请把《草》这首古诗背给家里的人听。(下课)

◆李评:教师故意说,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钱上学啊,这是又一次进行了今昔对比的思想教育。

上一篇:反倾销案件的管辖法院下一篇:开工前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