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音乐欣赏教案(共12篇)
学科:音乐 课型:综合 年级:四年级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准确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小溪流水响叮咚》。
2、通过演唱歌曲《小溪流水响叮咚》和初步聆听《森林的歌声》,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3、通过用自制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培养学生对节奏的创作能力、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及师生、生生间的合作能力,并让学生初步感知“音乐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其找寻生活中“美的音响”的意识及欲望。【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演唱《小溪流水响叮咚》。
【教学难点】切分节奏、附点四分节奏、一字多音、长音的演唱及用自制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钢琴、节奏卡片(附点四分节奏、切分节奏)、录音机、存于电脑中的音乐、铃鼓、瓶琴、碗琴、每生一张歌谱。
2、学生准备:每生带一支笔,再带上一份美丽的心情。【教学过程】
一、漫步音乐,营造氛围:
1、在《小溪流水响叮咚》的伴奏音乐声中走进教室。
2、师生交流: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季)是啊,现在正是一个春暖花开、风景如画的好时节,今天,罗老师就要带大家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好风光。
二、音乐之旅,攻克难点:
1、导语:听,小动物们正在欢迎我们呢!(师悄然播放《森林的歌声》)让我们放松心情,迈出轻快的脚步,走进大自然的怀抱。
2、节奏练习一:X X X | X X |
3、节奏练习二:X.X | X.X |
4、练耳模唱,体会跳跃及柔美不同感觉的旋律。
三、学唱歌曲,小溪叮咚:
1、导语:哇,小溪的歌声真美呀,叮咚叮咚唱不停。让我们拿起歌谱,一起读题目。
2、安静聆听,在附点节奏下画上波浪线,把切分节奏框起来。
3、听后反馈,并交流歌曲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4、有节奏地念歌词。
5、用“双簧”的形式,聆听教师范唱。
6、填词跟琴演唱,困难句辅导。
7、巩固歌曲演唱。
四、乐器伴奏,再次创作:
1、用自制的瓶琴为歌曲伴奏。
2、用自制的碗琴为歌曲伴奏。
3、在伴奏中,再次演唱歌曲。
(一)古筝起源
筝,有着中国深厚传统文化,最早来源于秦国(即现在的陕西一带,又名秦筝)。古筝的得名主要有两个方面:1. 因“争”而得名;2. 根据筝的声音、发音来命名。 在距今1445年间,梁国的沈韵用诗《咏筝》来表现古筝的美妙音色。秦朝时古筝主要用于民间,多为百姓的娱乐方式;汉代时才开始提高了他的地位;而到了唐朝古筝已经开始繁荣发展起来,不仅出现了十三弦筝,而且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演奏者,如薛琼琼,并分为了多种流派。 南北朝时期,古筝开始传向国外,如日本、朝鲜、新加坡、 马来西亚等。并且改变了名称,如日本的Koto、朝鲜的伽倻琴等。
(二)古筝的基本结构与形式发展
1.古筝由泡桐木的木板、前岳山、雁柱(琴码)、琴弦、琴架、后岳山、调音合等部分构成。
2. 古筝的形式变化:古筝最初只有5根弦,主要是伴奏,后期又发展为十三根弦,到十六根弦,到十八根弦, 直到现在的21根弦,古筝弦数的逐渐增加,再加上古筝音域的逐渐扩大,这些都增加了古筝艺术的发展。
二、如何欣赏古筝曲
欣赏古筝曲目,除了要了解古筝的起源、古筝的结构与形式发展,还要了解古筝的基本派别与演奏技巧, 以及古筝的韵味和分析古筝曲目作品的能力。
(一)从古筝的派别与技法
古筝派系分为南派筝和北派筝。南派筝有潮州筝派、 客家筝派和浙江筝派;北派有河南筝派、河南筝派和山东筝派。筝曲《高山流水》在山东、河南、浙江三个筝派里出现。这三首《高山流水》乐曲有共性,即首先从板体上承袭了传统的老六板、老八板的变体,取材于民间乐曲、戏曲、版头曲等。浙江筝派的《高山流水》为曲目中的精品,浙江筝曲分为《高山》和《流水》两段, 浙江双八度《高山流水》最早流行于浙江南部,《高山》 部分相隔两个八度按滑的大撮,才显现出高山雄伟的气势,而《流水》部分要区分出浅滩和激流,声音相对来说更加旷而远。
1.山东筝派历史悠久,最早出现山东筝派的地区在山东菏泽地区,多为家传,分为山东老八板和山东琴书以及豫鲁大板套曲。山东筝曲音调古朴高雅,并且有民间复调的感觉。山东筝派的技法主要是先劈后托。《高山流水》由“琴韵”、“凤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四首琴曲联缀而成。山东流派的古筝曲也是从此合奏中分离出来,变成了现在的独奏曲。在内容上,四首曲目有一定的联系,但其中任意一首都可以单独演奏, 通常山东筝派艺人聚会时会将四首串联起来演奏,套曲中除了《琴韵》与伯牙弹琴遇知音子期的故事相关之外, 其他三首都是托物言志、咏物抒情,曲子虽然叫《高山流水》但并没有从音乐中有感觉到“高山”或“流水”。 在这里只是一种借鉴而已。
2. 河南筝派是北派筝的代表筝派,河南筝派的技法特点是摇指,需要快速托劈,并且要扎桩摇。河南筝派主要依附于河南大调曲,还有的是板头曲和河南小调曲。 河南筝派的《高山流水》是河南“板头曲”的代表作之一,。 曲中主要描写了高山与流水相交融的一种景象,山中有水,水中有山。
3. 浙江筝派的技法:(1)摇指以腕为轴心反复地摆动,可以在弦上自由移动,构成弦乐和声自由移动的效果; (2)扫摇可以制造出紧张热烈的气势;(3)快速勾托抹托;(4)点指,用右手中指、左手食指、右手食指完成。 浙江筝曲的左手柔弦不多,左手的颤音主要跟着中指走, 这与北派筝曲有很大的区别。浙江筝曲《高山流水》深受人们的喜爱。最初由16根琴弦的丝弦筝来表演,后期由于音域不够,创新为21根琴弦。浙江筝派的《高山流水》 分为巍巍高山、山谷回音、小溪流水、瀑布之下四个部分。 丰富的技法、情感以及乐曲所表达的感觉,形成了一幅很美的画面。
(二)从古筝的韵味来欣赏
古筝最大的技巧是以韵补声。那么,怎样捕捉到其 “韵”呢?这个韵也和筝派有关,聆听古筝音乐,通过左手的揉、滑、颤所产生的“韵”,使人感到有一种生命的力量,古筝的韵是一种传神的韵。如明代陆时雍所说“无韵则死、无韵则俗”。那么韵从何而来呢?这种韵和音,并不是现实中的声音,而是一种可以令人深深回味的感觉。我们最终欣赏古筝乐曲主要就是要其中的韵。听者要了解到演奏者的心情以及作曲家的心灵才算是真正捕捉到了韵。筝的特色与其演奏技巧有关。古筝音乐的音并不是奏出之后立即消失,古筝由左手制造的按滑音之所以有韵,也是因为它由右手弹弦后的余音完成的。“余音”是“韵”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我们捕捉韵味的前提。
(三)从具体分析曲目和作者情感来看,以浙江筝曲为例
这首浙江流派的《高山流水》第一部分“高山”, 有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志向,风格古朴凝重。 在演奏第一部分时要表现出悠远空灵之感,这既需要在指法上加以控制,将弦在无形中提起来,还需要控制速度, 以气息来贯穿乐曲,因此需要掌握八度指法和长音的处理。而“高山”中又可以分为“巍巍高山”和“山谷回音” 两个部分,在听“巍巍高山”时可以想象一个人置身于群山之间,理解演奏者雄伟的气魄和宽广的胸怀。
第二部分“流水”。音乐开始变化,仿佛置身于溪水之间,刮弹时要轻,不断音,表现出流水生生不息之气,同时还要注意二指的力度将音勾出来,尾声右手抓弦表现高山主题,左手的刮奏有机结合起来,能将“高山”与“流水”统一起来,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流水” 中又分为“小溪流水”和“瀑布之下”。这两个“流水” 的指法不同。前面处理得平缓宽广,后面有重音,听出瀑布水的感觉出,感觉出水的激流之声。从演奏技巧处理方面与情感方面来欣赏古筝曲,更能感受到演奏者的心情与感觉,对曲子也就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古筝曲《高山流水》历经数代音乐家的改编和创造,展现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人与自然统一的意境, 因而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三、总结
古筝音乐博大精深,古筝派系、技巧及曲目分析也不是一篇文章就能够完全说透彻,欣赏中国古筝曲传统作品的能力并非一蹴而就。古筝的美感,也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获得的,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审美取向的欣赏角度,从古筝的背景、古筝曲目的派别、韵味,以及技巧等各个方面来欣赏,欣赏古筝曲目除了要求我们去听、 去想,更需要我们从精神上产生共鸣,让我们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得到充分的发挥。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古筝的起源、派别与技法,以及对古筝名曲《高山流水》的曲目进行分析。
【教材分析】
《高山流水》是五年级第二学期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讲述了春秋时期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回味。
全文共82个字,3句话,语言凝练典雅,抑扬顿挫,尤其人物对话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深刻而强烈地表达了“知音难觅”的真挚情感,让人回味无穷。【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已有一些文言文、古白话文的阅读基础,在五年级第一学期学过《读 书 有 三 到》、《论语·学而篇》。本课语言极为凝炼,由于古今词义和句式的差异,学生理解文言文会有一定的困难,但课文有“注释”和“译文”,可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而且就词句的理解来说,此文词句很容易理解。就文章所讲述的“知音文化”更为丰富和玄妙,学生较难理解。我期待呈现学生从无到有,从未知到已知的学习提升过程,因此,课前不让学生准备任何对这篇古文的预习,只凭借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情感体验,循序渐进地推进学习。【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文言文。根据“为”的含义了解“为”字不同的读音。在情境中积累描写景色的词语。
2、尝试借助注释、译文,大致了解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故事,并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
3、知道“高山流水”的含义,感受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懂得要珍惜知音。【教学过程】
一、纵情吟诵识知音
(一)音乐欣赏,导入课题
1、播放《高山流水》,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欣赏一段音乐。
2、师:你觉得这段音乐怎么样?生谈听后感受
这是一首古筝曲名叫《高山流水》(板书课题:高山流水)这首曲子中还蕴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呢!
3、指导朗读课题
(二)通过注释,初通文意
1、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朗读,请大家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读不懂的地方可以借助注释和译文。
2、师:课文讲述的是谁?(伯牙和钟子期)
伯牙在鼓琴,钟子期在听,他们演绎了“高山流水”的经典故事。抓住了这两个人物,我们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大意。在刚才的朗读中,你觉得哪些句子最难读?
3、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
A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1)指导学生了解“为”因其含义不一样,读音也就不一样了。第一个念wéi,第二个念wèi,为什么不同,借助译文来看看。
(不一样,前一个念wéi,解释是以为认为;第二个念wèi,为了谁的为。)师:含义不一样,读音也就不一样了。(2)断句,读出节奏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破琴绝弦”(xián)
“弦”字的读音读正确
破琴——把琴摔破了,绝弦——把琴弦剪断,“破琴绝弦”就是——把琴摔破了,把琴弦剪断。通过注释我们理解“破琴绝弦”的含义。
(4)“足”(在没有注释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查阅工具书来了解意思)
(出示)你觉得“足”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 “ 足:①充足、足够;②够得上某种数量或程度;③足以(多用于否定式)”
(5)现在谁能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再次朗读此句)B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
“乎”是一个语气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啊——”,善哉乎就是——好啊!美啊!秒啊!在这样的词后边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不信我们来找个同学读读。
4、在理解的基础上全文朗读。【说明】
《高山流水》文言文的学习,毕竟是小学生,才刚刚接触文言文的学习,如何教会他们阅读的基本方法,并学以致用是很重要的。在这一节课中,学生理解上两处分别设置“没有注释,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有时候我们可以用现代问汇代替古文词汇”这两种学法,真正实现顺学而导。在这个课中,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为“熟读成诵”。设置了不同层次、逐步推进的朗读,从读通到读好再到读懂,最后读出情味,还有老师的范读、师生的对读穿插其间,意在渗透古文诵读的断句、延长等技巧,渲染古文抑扬顿挫、古朴悠然的情味。
二、高山流水明知音
1、理解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1)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钟子期有没有听懂伯牙的琴声呢?“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
(2)理解句子意思,渗透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补充的古文阅读方法。理解“志”在这里是“想”的意思。
2、理解“善哉乎” 指导朗读
是子期听了伯牙琴声后一种由衷的称赞。谁能把这种由衷赞叹读出来。
3、“巍巍乎若泰山,洋洋乎若江河”体会此处意象(1)理解 “巍巍乎”怎样巍峨的泰山画面?(2)理解 “洋洋乎”,“江河” 长江与黄河
师:好像让我们看到了那宽广的“江河”。呼应着上边的泰山,这里的“江河”也不是一处随意的江河。“江河”在古文里是有特指的(这里的“江河”是指长江和黄河。)(出示学生已经学过的关于长江与黄河的诗句)就是这样的长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绵延悠长 就是这样的黄河——“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东流到海 就是这样的长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气势磅礴
就是这样的黄河——“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涛风簸自天涯。” 波涛澎湃(3)指导朗读文中句子
4、创设情境,积累描写景色的词语。
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巍巍泰山、洋洋江河,他还会怎样的场景呢?(播放音乐,学生畅谈想象的画面)
师:伯牙弹到——绵绵细雨;伯牙弹到——依依杨柳;伯牙弹到——皎皎明月;伯牙弹到——淙淙溪水。(出示画面与词语,同桌合作说话练习)
于是会怎样赞叹呢?(出示句子:善哉乎鼓琴!乎若。)
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伯牙鼓琴,志在溪水——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伯牙鼓琴,志在芳草——
师小结:无论你伯牙弹什么,我钟子期都能知道。钟子期听懂这琴声之外,还听懂了什么?(伯牙心里的想法。)【说明】
本单元的目标之一是积累词语。因此在这节课中,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想象画面,再出示具体画面与词语,让学生根据文本中的句式“善哉乎鼓琴!乎若。”同桌进行说话练习,在这样的情境之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积累了许多描写景色的词语,更重要的是在学生的语言表达上得到了很好的训练,可谓一举多得。
5、深入理解“知音”,实乃知志
(1)师:看来善听的子期不仅听懂了琴声,还听懂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心声。这样想来,钟子期说“巍巍乎若泰山,洋洋乎若江河”,说的也不仅仅是伯牙的琴声吧?(出示)
“巍巍乎若泰山
洋洋乎若江河”
(2)引导学生思考钟子期不仅在说琴声,也说出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志向和胸怀。
出示: “巍巍泰山一般的志向,洋洋江河一样的胸怀。”(板书:志)
6、顺着 “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接着往下写。(出示)“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 出示《列子》中的一句伯牙的感慨话语“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
心也。”
师小结:好啊好啊!先生你听我的琴声,听到的志向和情怀简直和我心里所想 的一模一样。这两个人之间的默契,用我们常用的一个成语讲——心有灵犀。(板 书:心)只有这样心有灵犀,只有这样知志又知心的人,才可以叫做—— 知音。(板书:知音)
7、师生对读,男女生对读,感受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与快乐,为熟读成诵打下基础。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 【说明】
在教学中,首先从学生已知中揭示出未知——“巍巍乎若泰山,洋洋乎若江河”说的仅仅是高山和流水吗?这是学生认识的进一步刷新。说到底子期作为伯牙的知音,其实他听懂并且一语道破的就是伯牙琴声中的志向、情怀、抱负和心声,与此同时我又将文中最为重要的富含知音内涵的“志”字呈现,并在此基础上练笔,继而引入《列子〃汤问》中伯牙得遇钟子期的感慨“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心也”,如此层层推进,最终明确只有“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只有知志、又知心的人才可以称作是知音”。
三、破琴绝弦祭知音
1、痛失知音(从“钟子期死”这一文本留白处入手,体验文本语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
他们约定第二年中秋再来相会,等到第二年的中秋,当伯牙兴致满满地赶来与子期相会,(背景音乐《伯牙悼子期》)伯牙面对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此时高山默默,流水无语。(出示:钟子期死)(指名读,缓慢,有悲戚)
(出示: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悲痛欲绝的他在子期墓前写下的一首短歌(生朗读)
(出示: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师:从此还有人能知我之志吗?(擦去板书:志。)还有人能知我之心吗?(擦去板书:心。)
子期已逝,知音不再,知音难觅啊!(擦去板书:知音。)
3、纵情朗读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四、千古传唱怀知音
1、师过渡:同学们,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才使得这个故事更加荡气回肠。从此,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传诵着它!
2、全文分层朗读,感受“知音”故事的代代相传,熟读成诵。
(1)就在故事发生300多年后的战国时期,古书《列子》就记下了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记下了这对知音的名字(出示“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齐读(2)时间在流逝,500多年过去了,秦朝的《吕氏春秋》依然为我们呈现了这对知音相遇时那最美好的瞬间(出示)——男生一起读!(出示)“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
(3)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1000多年后的唐代,人们在古诗中也都为那伯牙的破琴绝弦叹息不已(出示)——女生一起读!
(出示)“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4)2000多年后的明朝,人们又用小说传诵着这个千古佳话(齐读全文)
(5)2500年后的今天,孩子们你们也在无限神往地传诵着这个知音故事——高山流水。
3、布置作业
背诵古文 【说明】
这个文本本身就埋藏着相当丰厚的文化内涵,比如“古琴”文化、“知音”文化、“高山流水”文化,“泰山、江河”文化,“绝弦”文化等等,这些都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符号,只有理解和传承了这个符号、这种密码的人才是真正延续中华文化血脉的人。在这一点的落实上,我主要分散在理解语言、诵读语言、品味知音等过程中,最为集中的是课的最后,师生的一段诵读,不仅为学生的熟读成诵打下基础,更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经典文化的魅力与传承。
板书设计 高山流水
志
知音
1.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的生字新词,了解部分字词古今词义的区别。借助注释、译文,理解课文内容。
2、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展开想象,把伯牙弹琴、钟子期听琴的情景说具体。
4、知道“高山流水”的含义,感受朋友间互相理解、互相欣赏的真挚友情,懂得要珍惜知音。
2.教学重点/难点
1、能学会用查字典的方法来了解部分字词古今词义的区别,能借助注释和译文读懂课文。
2、在老师的指导下,展开适当、合理的想象,创造性复述课文。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朋友。“朋友”这两个字虽然普通。但它在孔子眼里是“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在李白的笔下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在王勃的心中则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当两个人成为志同道合、互相欣赏的朋友时,“朋友”又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叫——“知音”(板书)
2、说起“知音”的来历,有一个千古流传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则古文。
板书
26、高山流水
3、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文言文?我们都是用哪些方法来学习的?
4、出示学习古文的方法。
二、初读课文,读通古文。
1、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遇到比较难读,很难区分停顿的句子可以划出来。
2、学生交流难读的句子。教师引导。(1)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指名读好停顿,自由读,齐读。
师:相信现在下面这句话你也一定会读了。(2)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自由读,齐读。
(3)下面这句话特别难读,请大家根据停顿符号,多读几遍。
(指名读,分男、女读,齐读)
3、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4、师生合作读。(教师读译文,学生读相关古文)
5、提问:课文讲了谁和谁的故事?(板书:伯牙、钟子期)简介:
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著名的琴师。
钟子期: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今湖北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挑担子、拿板斧的樵夫。
三、研读课文,理解古文的意思
1、师:对照注释和译文,默读课文,哪些词语的意思你已经理解了?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打上小问号。
2、逐句出示课文,理解重点字词。(1)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①指名学生来说说意思。板书:鼓琴 ②师:伯牙弹(瑶)琴的时候,钟子期在一旁听,听什么?(听伯牙弹琴)。这就是“之”的意思。
板书:听之(2)方鼓琴而志在高山,①师:这句话中的“志”的意思你理解了吗?下面两句话中“志”的意思一样吗?②我们来查查字典理解一下。②学生交流。
志在高山:志,心里想着
志同道合:志,志向。理解“方鼓琴而志在高山”的意思。
(3)用同样的方法理解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这句话的意思。(4)理解: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
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
① 理解“曰”、“善哉乎”(善哉:善,好。哉:表感叹,相当“啊”。)②查字典比较“洋洋”的意思。
(第一个“洋洋”的意思是水大的样子,第二个“洋洋”的意思是内容丰富)③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
④指导朗读。抓住感叹号读出赞美的语气。⑤试着背诵。(5)教师引读
师读: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生读:“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 师读: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生读:“ 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
(6)师:一次巧遇,两人一见如故,成了音乐上的知音。他们约定来年再相会。第二年,当伯牙如期来到汉阳江口时,得到的是钟子期病故的噩耗。唯一的知音已去,世上再无懂琴之人。于是——出示: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板书:死
绝弦
①据译文想想这两个“复”的意思。②朗读这句话。
③据意思试着背背这句话。
7、创设情景背诵:
钟子期死后,伯牙依旧鼓琴而志在高山,他又想起了当时钟子期曰:“„„” 当伯牙志在流水时,他又想起了当时钟子期曰:“„„” 可如今„„
课堂小结
四、小结,背诵。
1、俞伯牙破琴绝弦,其实是断了自己的艺术前程,断了自己的心弦,断了自己再觅知音的希望。因为他认为钟子期是他唯一的(知音)。让我们带着敬意,跟着高山流水的音乐,有感情地读读整篇文章。
2、试着背诵全文。
课后习题
五、作业:朗读并背诵课文。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解释词语:
(1)方:
(2)巍巍:
(3)少选:
(4)洋洋:
(5)破琴:
3、翻译下列句子:
(1)巍巍乎若泰山:
兰村学校 李晓杰
一、说学生
五年级的学生对基本的节奏型、音准的把握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对一首新歌的学唱也能很快地完成。但在艺术与生活、与情感的体验方面还需要培养和不断完善。因为西北地区孩子的生活环境和秀丽的江南水乡有很大的差异,能有机会亲自去水乡感受的孩子更是寥寥无几。所以,在歌曲演唱风格的把握和情感方面,需要从情境上作一些引导和渲染。为此,设计了以下教学手段,以完成教学目标。
二、说教材
《小桥流水》是五年级艺术上册第一单元《架起沟通的桥》的第二课题。主要让学生感受江南特有的小桥流水的意境,体会到桥不但和生活、文化、科技相关联,还寄托着人们的情感。歌曲《小桥流水》是音乐部分的主要内容,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在歌曲中体会、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并珍惜和热爱现在的生活、热爱家乡是本节课的主要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感受江南小桥流水的意境,学唱歌曲《小桥流水》,能够体现歌曲的情感内涵。
四、说教学重、难点
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预设两条线:
1、视听欣赏的景色线(教师讲述江南风光——欣赏江南景色和音乐——倾听歌曲——想象音乐形象演唱)
2、心灵体验的情感线(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歌词的意境——体会景色和歌曲承载的情感——联系亲情、乡情升华情感)。一明一暗两条相互交织的线,引导师生充分交流,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感受、体验、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
五、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各式各样的桥,还知道了一些桥背后的感人故事,但你有没有听过“外婆桥”?一说起外婆桥,同学们会情不自禁地想到自己的外婆,老师也一样。现在,我就带你们到老师的外婆家去看一看,好不好?
1、课件播放风光片,创设情景。
(一组秀丽的江南风光图片在悠扬婉转的二胡独奏曲《江南春色》的音乐声中徐徐展开,宛若一幅优美的画卷,让学生身临其境。)
教师画外音:这是一座江南古镇,一条小河弯弯曲曲的穿梭在镇子中间,就像城市里纵横交错的街道;水乡的人们出行总爱划着小船,小船就像鱼儿一样灵活的在窄小的河道间穿行;青石板铺成的小路因年深日久已被磨得越来越薄。因为风景秀丽,民风纯朴,这里已成为许多游人向往的地方。
2、说说那儿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3、试着给刚才欣赏的短片起一个好听的名字。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相继评价,和学生一起评选出最佳片名,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江南美景的特点。)
4、出示课题—小桥流水
(二)欣赏歌曲
播放《小桥流水》伴奏音乐,老师范唱全曲,以唱代讲。
(教师时而面向学生,时而坐在他们中间,近距离的和他们进行情感交流,学生静静地欣赏歌曲,轻轻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打拍子„„)
师:这首歌就是我们今天要学唱的《小桥流水》。
(三)学唱歌曲
1、在诵读中体会歌词的意境。a学生自由地朗读,熟悉歌词。
(提示学生有表情、有感情地朗读。教师轻轻地弹奏《小桥流水》,让学生在音乐中诵读、体会。)
摇呀摇呀摇摇呀摇呀摇——这一句间没有逗号,学生不容易断句,提示学生参照音符节奏来读。
b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诵歌词。
师:他读得真美啊,仿佛把我们带到了美丽的江南。
2、初学歌曲。
a播放歌曲范唱录音,学生轻声跟唱。说说哪些地方不好唱,教师指导练唱。b教师带着学生再跟唱一遍。
3、歌曲表情处理。
a要唱好一首歌曲,除了唱准音高和节奏外,还应该注意什么?(表情、情绪、力度的变化、速度„„)
b演唱时要对音乐形象展开想象,想象力有时比知识和技能更重要。c歌曲结尾处的延长记号有什么作用?(让人留恋、回味„„)
d指导学生演唱,男女生分别唱一、二段,互相欣赏、评价。
4、情感强化。a说说这首歌曲最能打动你的是什么。(美丽的景色承载着美好的情感„„)
b家乡的桥和家乡的水为什么那样让人向往和留恋?
(家乡的景色承载着那里的人和事,承载着童年美好的记忆,承载着对家乡的热爱„„)
师:是啊,每个人的童年只有一次,现在发生的每一个故事,将来都可能会成为我们最美好的记忆。希望同学们珍惜现在的好时光,开心地歌唱,快乐地生活。
C男、女声分别领唱歌曲的前八小节,再次完整地演唱全曲。
5、再现“外婆桥”,情感升华。
a现在我们能不能明白歌中的“外婆桥”的含义呢?
师小结:它是浓浓的亲情、乡情的化身。其实,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这样的桥,它连接着我们的心灵,连接着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b最后,让我们再一次在音乐里感受小桥流水带给我们的美好遐想。一位学生领唱,师生手拉手合唱歌曲,仿佛乘船徜徉在青山绿水间,尽情享受祖国江南小桥流水的秀丽风光,抒发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师生在歌声中道别。
六、说教学反思
在这件草书作品中, 他的线条所奔腾的是一种不屈不绕的生命气息;呈现的是含蓄而又奔放, 自然而又遒丽、洒脱、豪迈的风格;营造的是井冈山今昔变化和独傲秋霜般的风骨意境。
这种风格与意境的形成, 既来源于他对技巧的理性取值, 也来源于他对思想内涵的表现定位──执着、豪迈的情怀。这种情怀, 他是通过书法线条的语言单位完成的。
他首先把点线定位在遒劲、扎实、灵动、变化的审美层次, 然后把笔力定位在劲健的范畴, 再对结体造型进行险绝有度、惊心生动的追求。
他对点画形态的处理是含蓄的, 也是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他的草点具有含苞欲放的意韵, 绝大部分的点都比较温润, 同时又不失高山坠石落地有声之势。如“茫”字的起点, “心”字的左、右点等。
他的草书线条以中锋运笔为主并以劲健的笔力作为技术支持, 带来了线条含蓄、厚实、圆劲的面貌。运笔过程中藏露结合, 给人留下想象空间。如“曾”字的左边起“点”与“地”字的收笔, 又如“未”字的起点、左点、右点和“茫”字的起笔三个方向的空中运笔和空间节奏变化都笔断意连或顾盼生情。
他在中锋运笔的过程中还主动而又恰当地强化了逆锋起笔的意识, 以提升含蓄的境界。如“两”字的起笔、“壮”字竖画等。这些字的逆笔起笔有的是在单字结体过程中间部分开始的, 这就出现了运笔调锋的节奏变化—一种技术含量非常高的运动形式。
很显然, 当靠运笔的变化远远不能满足他的抒情需要, 他要在作品的多元审美要素中寻求俯仰的生动性、把握擒纵的合理性、塑造结字的奇、险、峻、美性。
为了表达他的抒情立场从一种高昂的姿态走来, 故他的草书结体以仰势为多。如“悠、壮、起、茫、心、说”等字。而以俯势的姿态较少:如明显的只有“水、倘、众”字, 剩下的皆为平势。所以整幅作品现出了一种奋然向上的精神。
他的草书单字的造型不求奇怪, 但求奇特, 不求突兀, 但求生动。如“地”字、“水”字险绝而又不失重心;“心”字离析而又相互关联;“声”字优美而又生动等。
其结字的变化与用笔相得益彰, 互相生发。结字有向有背, 有正有欹, 有疏有密;字形有方有圆, 有长有短, 有大有小, 其大小字之差别, 足有数倍以上。但大者不觉其大, 小者不觉其小, 如四世同堂之全家福照片, 祖父子孙, 神采各异而又和谐统一。
其用墨之法, 同样相当活泼, 墨分五色之说在篇中被发挥的淋漓尽致。焦、浓、重、淡、轻, 墨分五彩, 焕然多姿, 而又各臻其妙。其浓润处不掩用笔, 其清淡处不伤点画, 表现了作者的掌控技巧。
同样, 这篇作品的章法也是疏密相生, 气息贯通, 首尾呼应, 风格统一的。
通篇作品, 在笔法、结字、墨法、章法上的变化交融, 互为生发, 既丰富了全篇的节奏感, 又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
天道酬勤、艺无止境。相信缪沾先生在今后的岁月中, 在书法艺术上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创造出更加杰出的作品来。
一、情感目标:通过对歌曲的学习,感受歌曲所描绘的优美意境,抒发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多次聆听,不同方式的演唱,打击乐伴奏等音乐实践活动体会歌曲的意境;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并能用优美、抒情的声音演唱歌曲《小溪流水响叮咚》。
三、知识与技能:认识并初步掌握附点节奏及一字多音的演唱,唱会、唱准歌曲。
重难点:
1.通过多种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习惯并能唱会、唱准歌曲。2.认识并初步掌握附点节奏和一字多音的演唱。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生问好!很高兴与大家度过这节愉快的音乐课。现在正是春暖花开、鸟语花香的季节,我们在去郊游的路上都会听到哪些大自然动听的声音呢?(风、雨等等)你能用一个象声词来模仿吗?师评价很形象,很生动等等。
小结:这些美妙的声音就像是大自然的一首动听的交响曲,现在请跟着老师的琴声,我们用歌声来唱一唱。PPT。师生唱,歌唱方法的指导,面带微笑,轻声歌唱,师移调,暖声。
新课讲授:
1. 大自然中还有哪些美妙的声音呢?听音乐告诉我。(初听音乐,揭示课题并读课题)2. 小溪一路换歌,路上遇见了哪些朋友呢?听音乐告诉老师。
(熟悉歌曲内容,旋律,感受速度、情绪等音乐要素)
3. 让我们跟随小溪的脚步和这些朋友打个招呼吧。
(和老师一起画旋律线)
小溪向前流淌,见到朋友翻起了一朵朵浪花,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歌曲分为几个乐句?4个,速度是怎样的?中速,情绪呢?优美抒情的
4.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绪演唱歌曲的第一段。注意坐姿、表情、轻声演唱(跟录音原唱师生齐唱)
5.第一次演唱就能基本跟上音乐的节奏,同学们的音乐素养还是很不错的,接下来跟着老师的钢琴完整演唱歌曲,把自己演唱有困难的地方做上记号,等会一起解决。(跟钢琴找困难)
6.解决一字多音,附点节奏及结尾处力度的变化处理。
(PPT:迎着农民朴实的笑脸,倾听那洗衣姑娘歌声,啦啦啦啦……)
7.师生接龙比赛,就像是两条小溪在对话,看谁的声音温柔、甜美。师示范什么叫对话,两句话的情绪要一致,音色要统一。(接龙演唱,细致处理)
8.你们的声音一遍比一遍美了,现在完整演唱歌曲。(跟琴完整演唱歌曲)
9.小溪一路向前流淌,她的理想和愿望是什么?跟着老师的琴声演唱第二段,在歌曲中寻找答案。
(演唱第二段,解决一音多字,带着祖国的教案奔向海中,有没有演唱困难的地方?)10.跟琴唱第二段。处理歌曲:
1.现在老师加大难度,跟录音伴奏完整演唱歌曲两段,你们有信心跟上音乐的节奏吗?(跟录音伴奏演唱歌曲,要求跟上节奏)
2.还记得我们刚开始演唱的大自然的声音吗?沙沙,哗啦,嘀嗒。让我们把他们也加入倒小溪的歌声中。
(加入引子部分合伴奏演唱歌曲)
3.听到这么美妙的歌声,向老师也想加入到你们当中。(跟伴奏,师生接龙演唱)教学拓展:
1.有一位新朋友也想加入你们优美的歌声中,出示风铃:介绍风铃又叫音树,听音色,长音乐器。想一想适合加到歌曲的什么地方,歌曲更有意境。
2.跟伴奏唱,在心里加入风铃的声音,看谁的歌声美,表情好,我就请他上台。(跟伴奏演唱两段,在心里探索加入风铃的声音)3.请生上台。
(跟伴奏,生唱,上台的学生加入风铃)
刚才两位同学分别在歌曲每个乐句的结尾长音的地方加入了风铃,更加丰富了歌曲的音色。
考点分析:作文作为最后的题目,单类题所占分值最高。
把内容写具体魔法之二 ——学会提问
学会围绕一个中心提出一连串“为什么?”“怎么样?”“后来又怎么样?”以及“怎样说?说什么?怎样做?做什么?怎样想?想什么?有什么样的表现?”等问题,同时把这些问题按“先后顺序”排列起来。
例如:我告诉妈妈我得奖了,妈妈很高兴。提问:⑴我什么时候在哪儿告诉的妈妈我得奖了?
⑵我怎么对妈妈说的? ⑶我的神态语气如何? ⑷妈妈高兴的表现? ⑸妈妈对我说了什么? ⑹我的感受如何?
晚上,我回到家里,一进门我就高兴地对妈妈喊:“妈,我得奖了!”正在拖地的妈妈抬起头喜出望外地说:“真的吗?!”话语中透漏出兴奋与惊喜。妈妈立马放下手里的拖把,走过来,眉梢飞扬,眼角含笑,脸庞舒展得像盛的花朵,迫不及待地说:“好孩子,你真棒。快拿给我看看!”妈妈的声音很甜美,像铜铃摇在我的耳边,也像小河的流水丁冬作响。妈妈的话是对我莫大的鼓励,就像温暖的春风吹进了我的心田,使我更加幸福,更加快乐。
老师生气了。
提示:⑴老师为什么生气?
⑵老师生气时的神态、动作和语言? ⑶当时周围的环境? ⑷同学们的表情? ⑸我的心理活动?
把内容写具体魔法之三——学会描写
一、写人: 1.外貌描写 2.语言描写 3.心理描写 4.动作描写 他50多岁了。戴着一副高度近视眼镜。他战战兢兢取下眼镜,用衣服的下摆随手擦了擦镜片。“嗯嗯„„”他刚要讲话,忽然想起了什么,手忙脚乱地在盘子里找了找,又匆匆往口袋里掏了掏,掏出了一盒火柴,这才放心地又“嗯嗯”两声,站直身子,用特别响亮的声音说:“现在开始看老师做实验!”
要抓住最能突出人物特点的动作描写。她看见奶奶站起来,双手抓着锅盖向上揭。吃力地揭了几次,才稍稍揭开一条缝。一股浓烟从灶口冲出....来,差点熏着奶奶的脸。奶奶随便用袖子拂了拂布满皱纹的脸,又摇摇头,自言自语地说:“老了,不中用...啰!”
三、不让作文变成“流水账”的方法 1.选择“典型”材料 2.把事情写具体
狗熊捡棒子 学会观察 学会提问 学会描写 学会联想 3.学会抓重点
每一件事的过程都可以分为几个小环节,如果前前后后每个环节都面面俱到、平均用墨,作文就会写成流水账;反之,如果我们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环节去写,其余的简单带过或干脆不写,就能写出一篇重点突出的好文章。
1. 认识并规范、美观地书写本课生字。
2.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认读、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 搜集邓小平爷爷的相关资料。
2. 有条件的可看一看《邓小平》纪录片。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听歌曲《春天的故事》。
2. 那位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的老人是谁呢?(邓小平)关于邓爷爷,你还知道些什么呢?
3.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资料。
过渡:是啊,邓小平爷爷虽然离开我们了,但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关于邓小平爷爷的故事。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两遍。
三、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扫除文字障碍
默看全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勾出自己不认识或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同桌讨论交流。
指名学生接力读课文,每人读一段或两段,师生共同正音。
四、再读课文,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看看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体会倒叙的作用。文章的写作思路就是作者思考的思路,作者是由眼前看到的这棵枝繁叶茂的高山榕,联想到伟大的邓小平同志,联想到他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联想到他在1992年南巡深圳时,种下的那棵高山榕,特别是联想到他对祖国和人民深沉的爱。
由于是看到眼前的景物想到已故的小平爷爷,所以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让我们更加真切地回想起小平爷爷对祖国人民的卓越贡献和深沉的爱。
五、品读课文,体会文中最让人感动的地方
1. 自读课文,同桌或师生分享。
默读课文,弄明白课文讲的是什么事情,看看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把这些地方找出来,反复地朗读,读出你的体会。说说这些地方为什么让你感动。如果愿意跟你的同桌分享,就先跟他(她)分享一下。学生默读,勾画,自由分享,交流。
2. 全班交流。
谁愿意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提出来与大家分享?自由发言,说说体会,并联系相关的句子,读出自己的体会。
六、回顾全文,升华情感
读了这篇文章,你最想对谁说点什么,或者问点什么呢?引导学生自由质疑,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内容:青岛版《数学》第六单元《小桥流水人家》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能辨认从正面、上面、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2.经历辨认方向与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形状的过程,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方位感。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知。
1、呈现小桥流水人家-方向与位置信息窗1,复习方向与路线图。同学们,这个环境你们熟悉吗?
这就是你们探访过的桃花村。今天老师再和你们一起去探访杏花村,好吗?
2、结合路线图,引导学生说说从麦田出发,怎样去杏花村。二. 观察物体。
(一)呈现杏花村平面图,了解游览景点。杏花村里都有些什么地方?
(二)进入景点游览
1、游览公园
(1)公园的景色美不美?请同学们用几句话来说说公园的美丽景色。
(2)课件动态演示驶过来一条小船,引导观察小船,引发学生产生联想、探讨三个小朋友分别能看到船的哪一部分。
(3)课件动态演示出从船的上面、正面、侧面看到的形状,让学生辨别分别是谁看到的。
(4)引发思考:为什么看同一条小船,三个人看到的形状却不相同呢?使学生体会到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相同的。(5)巩固应用:观察水车图(6)小结:刚才在公园里我们不仅欣赏了美丽的景色,还学习了观察物体。(板书:观察物体)知道了从不同位置看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现在我们离开公园,去幼儿园好吗?怎样走?
2、参观幼儿园
(1)呈现小朋友观察钟表情景图,引导学生从钟表的正面、侧面观察和判断。(2)呈现玩具,教师亲自示范正确的观察姿势。再让学生从玩具的正面、侧面、上面进行观察并交流各自看到的形状,并从图片中找到看到的形状,展示给小组同学看一看。
3、游览广场。
刚才同学们观察的十分仔细。现在让我们去杏花村的广场放松一下。怎样走? 让学生观察广场上的三位小朋友各能看到哪幅图。
4、参观学校。
看,学校在广场的哪一面?(南面)这就是杏花村的小学。这是(微机室)。通过观察电脑图分别是从哪个位置看到的,引导学生能根据物体的形状判断观察的位置。
5、游览麦田。
同学们,现在是杏花村麦收的季节,你们想不想去杏花村的麦田看看呢?(想)看,麦田里一片金黄,叔叔阿姨们正在忙着收割小麦呢!下面这几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6、游览游戏宫,并在游戏宫中做游戏。
让我们来做个游戏,摆一摆、说一说,请你们用4个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把你们分别从这个长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看到的形状说给同学听一听。
三、全课总结。
我亲手抚摸过双龙桥的菜地,就好像抚摸了我喜爱的婴儿。那种喜爱属于天性或本能,自内而外。
菜地里生长的五千颗蔬菜,硬硬的,油油的,散发出野生植物的气息。那原始的感觉,让你直接抵达一段炊烟,或者一条河流。
行走在过去的那些光阴里,我扛着锄头,拎着背筐,披蓑戴笠,来到垄上,看到蔬菜绿色荡漾,不断扩散我的思维。谁在开启一场悠闲的归田园梦。在梦里带着灵魂、诗歌,还有爱人、孩子;带着欢乐、孤独,还有思念、怨恨,一同深入到我的菜地。
是啊,我会一直坚守在这里,用自己柔软的手,触摸这块酥软的土地。用我的一片深情,催促种子一寸一寸破土,一节一节生长,然后成为你想要的绿。
远处的山是幸运的,因为它一直与这个乡村在一起;门前的水是缓慢的,缓慢让日子过的悠闲自在;近处的房屋是静默的,在静默中等待你的归来。
菜地成为家的一部分。你站在菜地里,成为一颗蔬菜。
如今河水慢
我把岁月写进诗歌里,把诗歌融进在双龙桥的青山中。青山围着房舍,房舍前后有菜地,菜地上面有白云和飞鸟,白云和飞鸟投影在双龙桥的河水里。双龙桥的河流就在家门口,懒散的流淌,日子在茶叶沉浮中缓慢的消磨。
如今河水慢,慢到可以追溯源头,查看日子的过往。河流一旦慢下来,河流就是一面镜子,就会倒影双龙桥所有的光阴,就会复制出两个一样的世界。河流一旦慢下来,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花一树,一叶一草就会饱含感情;青瓦和白墙、菜地和果树、路灯和曲径就会相互关照。它们就会以词语的形式书写婉约,发酵乡愁,从而成为我心中的另外一条河流。
走进双龙桥,就走进了缓慢的光阴。河流里的月亮和天上的月亮,都可以浸润我的肌肤,都可以在《夜孔雀》、《有爱有晴天》等电影里慢慢流淌,流淌成我喜欢的那支钢琴曲。
夕阳靠在天际线上,好像一直不会落下。
注视这些脊翘
我注视这些脊翘。
它们安静的坐落在瓦屋边缘,根植于瓦,翘指天空。呈现的弧度如船也如诗,像遥远的夜空中那轮弯弯的月亮,也像那首唱不厌的歌谣。歌声悠扬,缠绕炊烟和树枝,寄托乡愁无数。眼前的这些脊翘啊,那只灰麻雀是不是歇过,那片漂泊的云是不是停过,那弯相思的月是不是挂过。
青瓦上有炊烟的味道,青瓦下是家的温暖。我必须要考虑到这些乡愁,于是我拒绝琉璃的,拒绝钢筋的,拒绝所有生硬的物质。我要在千万片青瓦上面,以脊翘的形式给家一个概念,一个方向。
金秋十月,天空瓦蓝瓦蓝,河水缓慢流淌,柳树随性招摇,玫瑰花说谢就谢了。菜地里五千颗蔬菜,让我再次看到母亲忙碌的身影,看到一只灰麻雀在光阴里奔跑。
背着行囊,行走在双龙桥幽怨的乡愁里,我却不是归人,是过客。
再次注视这些脊翘,我找到了我要去的故乡。
灯笼红红如血
数不清的小灯笼,是双龙桥又一道风景线。
在这以绿色打底的乡村,以乡愁为主题的乡村,灯笼的出现显得多么醒目,也是多么高贵。灯笼让我从此不再疲倦,让存储很久的文字从此不再发霉。
是不是非要行走在一篇优美的散文里,灯笼才可以酣畅地表达思念。是不是要表达了思念,灯笼才会如此含蓄,红红如血。
夕阳靠在山的天际线上,在等着和村庄的灯笼遥相呼应。我抓紧拍下这一切,并以灯笼的名义镶嵌在我的诗歌里。尽管,它的光是那么的微茫、迷离。
有光芒多好啊,有光芒就会有故乡。
有故乡多好啊,有故乡的人才不会迷失方向,才会有身份和地位。
教材分析:这是人类音社高中《音乐》课本第一单元第二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介绍了音乐要素节奏、旋律的基本知识和要点,以及中国历史歌曲《长城谣》。通过学习,使学生对节奏和旋律在音乐中的作用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教学目的
明确学习音乐要素的重要性,并以欣赏和学唱声乐作品《长城谣》入手,引导学生运用节奏和旋律知识,体会和感受其在音乐作品中的作用,感性体验和理性知识相结合,更多地从音乐的表现手段入手,分析理解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习音乐要素的知识的重要性,了解节奏和旋律要音乐中的作用,更深刻地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
2、有重点地简述节奏和旋律的基本知识和要点,并作必要的解释和提问。
(二)欣赏音乐作品《长城谣》
1、导言:运用节奏和旋律要素,感受不同节奏的组合和旋律线的进行,在音乐作品中表现出的不同情感。
2、简介作品:歌曲《长城谣》是流行于我国抗战时期的一首优秀作品,刘雪庵曲,潘孑农词,作于1937年,原是潘孑农所编电影剧本《关山万里》中的主题歌,后因“八·一三”上海爆发战争,影片未拍成,但此曲却风行全国。写法上和《孟姜女》一类传统民歌相近,具有浓厚的叙事特点,典型的五声调式。
3、播放歌曲录音后,请学习讲述歌曲表达的基本情感(悲愤,感情深切)。
4、再次播放歌曲欣赏,提出分析作品曲式结构,旋律线进行的要求。
5、请学生作分析作品的具体回答(宫调式、四乐句、单二段体曲式结构),学生分析歌曲旋律线的进行,并作不同旋律线表达不同情感的比较。
6、教师小结:上行旋律往往表现高涨、激动、紧张的情绪,有渐强的趋势。下行旋律可将紧张的情绪松驰,表现出抒情、宁静、悲伤的情感,有渐弱的趋势。平行的旋律则有沉思、叙事的意境。
(三)学唱歌曲《长城谣》
1、学唱歌曲。提示:用所感受认识到的三种旋律线的进行,唱出不同的情感和强弱趋势。
2、教师演唱歌曲第二段,并将结尾的下行旋律55 61 3·5 3211-----| | 改为上行旋律556132|1------|| 试唱,请学生作不同旋律线进行表达的情感比较(上行更激昂、高涨)。
3、教师归纳:旋律要素对音乐作品的作用和影响。
(四)音乐作品中节奏的分析和比较
1、试分析歌曲中第二、三乐句节奏的松紧,对情感表达的作用和影响。
2、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草桥结拜”和“抗婚”两段乐曲片断,请学生作节奏的比较认识。教师可将两段乐曲的节奏的松紧,作反向调换试唱,学生再作比较,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节奏在音乐中作用的认识。
3、教师小结:表现婉转、抒情、优美沉思的情感,节奏比较松,音的时值长一些,音与音连接较松驰。表现激动、紧张的情绪,节奏紧密,音值短的,音的连接紧凑。
(五)教学总结
【高山流水音乐欣赏教案】推荐阅读:
高山流水赏析09-25
《高山流水》说课稿09-06
高山流水志家国(教学设计)10-30
《高山流水》第二课时说课稿11-10
《高山流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2-19
小桥流水人家 教案10-22
小桥流水人家教案教学反思03-25
小学五年级语文《小桥流水人家》优秀教案07-08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小桥流水人家》教案01-15
形容高山的词语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