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里的五角星课文

2024-05-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苹果里的五角星课文

苹果里的五角星课文 篇1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词,会用魅力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

1、练朗读。读好人物对话,读好第四节、第五节。

2、重感悟。启迪、教育学生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环境,导入新课。

1、故事引入。(李秉哲)

从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他用与众不同的方式卖报纸,获得了成功)

2、今天我们将要一起来学习一篇与这个故事有些相似之处的课文,那就是《苹果里的五角星》(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下课题。(生齐读)

3、读了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指名回答)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我们现在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先请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如大声读、小声读、默读等方式自由阅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长句子的停顿,并且要边读边思考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

2、好,现在哪位同学愿意来告诉大家通过读课文,你读懂了些什么?(指名回答)

三、精读课文,感悟道理。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A、那是谁把这个新的消息带给我的?(小男孩)那小男孩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请男同学一些来读一下课文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想想这个小男孩是个怎样的孩子呢?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B、指名回答。教师适时引导。

C、这次他又要显示一下他的新本领,他说了一句话,是哪一句,同学们一起来读一下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指导读出神秘的语气)

2、学习课文二、三自然段。

A、他的新本领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请女孩子一起来读一下这三个自然段,男孩子认真听,想想他这次带来的新本领是什么?

B、指名回答。那么他是怎样显示他这一项新本领的呢,孩子们在第三自然段去找找,有哪些动词?师适时板书。(先说,再切,然后举,最后自豪的让我看)理?

C、从小男孩的动作可以看得出他确实是一个非常聪明可爱的男孩,而我一开始相信小男孩的新本领吗?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指导朗读)男女生分角色读。

D、在我看见小男孩显示的新本领以后,我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学生勾画)

E、我是如此的惊喜万分,激动不已,那到底小男孩是怎样切苹果的?谁来告诉我们大家?怎样是拦腰切?谁到黑板上来示范一下?那怎样才是通常的切法谁来示范一下?(黑板上画苹果,学生来切)

F、好了,为了让大家都能清楚的知道什么才是拦腰切,现在我们要分组活动了。请大家看小黑板。(小黑板出示:请同学们自由选择合作伙伴,练习怎样拦腰切苹果,如果一次切不好,请想一想,在什么位置切下去才会看见苹果里的五角星,可以在草稿纸上画画图)

3、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A、真的,苹果里真的有五角星呢。那你知道是谁第一个发现苹果里有五角星的?(美国人迪恩帕金斯的儿子。)真的是太神奇了!作者在看到这一切以后,想到了什么?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请喜欢读这个自然段的同学一起站起来读一下这个自然段,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作者的想法吧。(生读)

B、读了这个自然段,你还有哪些不能理解的,提出来我们大家一起解决(魅力、创造力、鲜为人知)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A、是的,创造力就是打破常规,那为什么人们都不会想着拦腰切苹果呢?分小组讨论一下。

亲爱的孩子们,太感谢你们了!我听出来了,因为好看、美观,人们发现不到丑拙之中也有美;因为公平,人们少了发现;因为习惯,人们缺少思考,少了创造发明我被你们真正找到个个问题的答案而高兴,你们创造性的理解到了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感动了我。

B、那么老师请问大家一个问题:冰融化了会变成什么?

C、现在孩子们已经懂得要用不同的方式去思考同样的问题,老师真为你们感动骄傲。你们是我最大的财富。让我们再一次重读一下这篇文章,带着那份特殊的感情,带着我们对它的理解,大声朗读吧。(生读)

附:板书设计:

5、苹果里的五角星

小男孩 聪明可爱

切苹果

打破常规 循规蹈矩

苹果里的五角星课文 篇2

因此, 在教学本文时, 不少教师都不约而同地采用“动手操作”的方法, 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让学生获得直接的体验, 从而更好地突破本文的学习难点。结合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 “动手操作”在本课的教学中要慎用、会用、巧用, 从而使这一方式的运用能行之有效。

一、慎用

“慎用”指在运用时要谨慎、小心。为什么这样说呢?先来看一个教学片段:

师:一般人是怎样切苹果的? (理解:循规蹈矩)

师:老师来演示一下。你们注意观察, 然后说说看到了什么?

师:文中的小男孩又是怎样切的? (理解:拦腰切)

师:请同学们拿出苹果, 用小男孩的方法来切苹果。然后说说看到了什么?

师:比较这两种切法, 哪一种是不常见的? (理解:鲜为人知)

师:从小男孩切苹果的这种不常见的方法中, 你想到了什么? (相机理解:创造力)

师:同学们都见过一元的硬币, 我们用什么办法可以知道它的厚度? (小组合作实验、探究, 而后汇报, 比较各组所用方法)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 同学们都感受到了创造力并不神秘, 只要大家善于观察, 勤于动脑, 就能拥有它。

在上面的教学片段中, “动手操作”被运用了三次, 包括教师演示、学生切苹果和探究硬币厚度。当我们悉心研究它就会发现, 这样的语文课看似热闹, 其实“语文味”被冲淡了;虽然制造了热闹的学习现场, 却丢弃了语文学习最本质的“披文而入情”的方法;虽然满足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却忽略了对语言文字本身最重要的探究;虽然引导学生理解了“创造力”, 却违背了语文课最基本的朗朗读书的要求。不得不说, “动手操作”几乎脱离了文本, 有些喧“宾”夺“主”了。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给新老师的20条贴心建议》中说:“不要追求课堂教学的热闹, 小手如林, 你说我说, 有时可能是‘虚假繁荣’‘泡沫经济’。要让学生学会思考, 潜心体会文本。”的确, 语文课上, 如果仅仅是追求外在的、浅表的、形式的东西, 而置语文“言语化”的过程于不顾, 那这样的语文学习不是为了“一棵树”而舍弃了“一片森林”吗?

二、会用

有了上述认知, 接下来需要思考的是在本文的教学中, “动手操作”策略应如何正确运用。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说过:“动只是手段, 动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进入语文———从而达到在语文的茂密山林里静心吸纳、潜心修路的美好境界。”这无疑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动手操作”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文本。因此, 教师在运用之前首先要有这么几方面的思考:什么时候运用最合适?用什么方式组织最简单?这样做, 对学生感受文字的魅力, 形成语言运用的能力有何帮助?带着对这些问题的准确理解, 再来反思上述教学片段, 我们不妨将之做一些改进。

教师演示常人切苹果的环节可以去除, 因为学生亦是常人, 对把苹果“从顶部切到底部”有一定的生活经历, 既清楚这一切法的基本动作, 又对苹果切开后的样子有所了解。去掉它, 可以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时间去细读文本、朗读文本。

学生动手切苹果的教学环节是需要的, 这个小小的实验过程具有激发情趣、创设情境、加深理解等多种“功效”。实验前, 教师先引导学生读读课文的有关句段, 对文本内容有基本的了解, 将“拦腰切”的方法与结果植入头脑中。实验中, 让学生练习“动手切”, 引导他们边操作边感悟“拦腰切”的与众不同, 产生“生疏”感与“新鲜”感;让学生练习“用眼看”, 引导他们观察苹果核的样子, 带着自己的感觉解读文本中的“真的, 从横切面看, 可以清晰地看出, ‘苹果核’果然像一颗五角星”以及“使我深有感触的是, 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这么大的魅力”, 产生“惊奇”感与“赞叹”感, 为朗读打下基础。实验后, 要顺“藤”摸“瓜”, 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 畅谈实验感受, 并依着自己的体验回归到文本中, 通过三个层次的读, 引导学生读出文字中包含着的作者的感悟:一是通过“去字法”细读“ (我见过) 许多人切苹果, (他们对切苹果都不生疏, ) 总是循规蹈矩地按通常的切法……却从未 (见过还) 有另一种切法, 更没有想到苹果里还隐藏着‘五角星’”。引导学生发现常人切苹果时的惯性思维;二是通过“抓关键字词法”, 引导学生抓住“总是”“循规蹈矩”“从未”“更没有想到”探究其中的根本原因;三是让学生运用“反读法”与“填空法”细读“许多人切苹果, (如果并不) 总是循规蹈矩地按通常的切法…… (还有) 另一种切法, (并能) 想到苹果里还隐藏着____________, 那么_____________。”引导学生寻找改变惯性思维的方法, 即要打破常规, 要能换个角度思考, 从而逐渐走入对“创造力”的理解。如此, 使学生动手切苹果后的感受与作者看“男孩切苹果”的感受达到完美结合, 使“动手操作”最终能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服务”。

三、巧用

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研究一元硬币的厚度, 是又一次动手操作活动, 但如果教师仅仅是从满足学生暂时的探究兴趣, 进一步理解“创造力”的目的出发来组织实践活动, 是单薄的。如何借“势”发“力”, 巧妙地由“这一点”拓展开去, 将单一的动手操作变为综合的语文学习活动, 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从“小处”接触“创造力”, 感悟“创造力”, 生成“创造力”。对此, 笔者有以下想法。

第一, “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有一个专门的“场”, 这个“场”在文本内, 也在文本外;在课内, 也在课外;在校内, 也在校外。因此, 教师要将本次实验放置到课后, 做为语文综合学习的一个环节。第二, 精心设计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 并组织学生开展研究, 从行动探究到完成简单的研究报告, 力求系统性;从探究问题到解决问题, 力求实效性;从对一元硬币厚度的研究到主动发现生活中的问题, 并尝试探究与解决, 力求发散性。通过有效的语文学习活动, 帮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世界的习惯, 鼓励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勇于尝试、勤于思考、敢于创新。第三, 组织主题汇报活动, 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发现自我, 找到价值, 认同别人的存在, 扬起个人主体性的风帆。第四, 将语文实践活动与习作有机地连接起来, 一方面指导学生写一写“小练笔”, 描述自己探究的过程;另一方面, 延伸出去, 指导学生完成好本册书习作3“生活中的新发现”的练习。

如此, 学生在自主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学习技能, 创造力也能较好地激发出来, 更获得了习作的素材来源, 为学生“乐于书面表达, 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内容”搭建了平台。

“苹果里的五角星” 篇3

【关键词】循规蹈矩;多维设计;创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国标版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本上有这样一篇文章《苹果里的五角星》。课文记叙了邻居家小男孩传给作者的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把苹果拦腰切下去,苹果核部分就会出现一个“五角星”的图案,这使作者从中受到启迪——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读完这篇课文,我掩卷沉思:人们面对如此熟悉的苹果,为什么千百年来极少有人发现苹果里竟然藏着颗五角星呢?原因很简单,一般人在切苹果时总是竖着切,从未想到或者从未尝试过拦腰切苹果的方法。看见别人这样切苹果,我们也跟着这样做,因为习惯,所以我们少了思考,因着这样循规蹈矩的思维方式使我们与苹果里的“五角星”失之交臂。

由此,我不禁联想到许多班级都存在着有些学生不做课外作业的现象。问起这些不做作业的学生,他们总是找出种种理由来搪塞应付,为此,教师也都束手无策,久而久之,班级学生不做课外作业之风愈演愈烈。教完《苹果里的五角星》一文,我的心绪仿佛也豁然开朗:我们每每在抱怨学生不写作业的同时,也该反省一下自己,我们教师布置的作业是否以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让学生乐于完成了呢?多数情况下,回答是否定的。我们教师在布置课外作业时,总是喜欢用整齐划一的模式去布置,这样批改起来比较顺手。例如:抄写某课生字、生词几遍,抄写要背诵的课文等。这类课外作业往往学生只动手而动脑却不多,这种机械重复的作业,最终成为学生的一种负担,让学生不胜其累。长此下去,抹杀了学生的个性、主动性,根本不利于孩子们创造能力的发展。随着课改的深入,课外作业的改革也势在必行,也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使课外作业一改过去那种呆板的旧框框,换一副生动活泼的面孔,讨学生喜欢去完成。我在教学中尝试了课外作业的多维设计,收效较好。

一、给课文配插图

喜爱绘画是孩子的天性,从学生抓笔时候起,他们便开始了自己的涂鸦之旅。孩子们喜欢用画笔来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对生活的感受,他们往往沉醉在自己所描绘的景物之中。教师何不利用孩子的这一兴趣爱好,以绘画代替枯燥的、收效甚微的作业呢?例如在《特殊的葬礼》一文教学中,文中插图描绘的是现在的塞特凯达斯瀑布逐渐枯竭的情景,而昔日的塞特凯达斯瀑布雄伟壮观景象又是怎样的呢?文中仅有一段文字描述。于是,我布置了这样的课外作业:请同学们根据这段文字描述,画一幅昔日的塞特凯达斯瀑布图。这样的作业设计学生既感到新奇有趣,同时又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二、搜集资料

搜集资料是必须培养的一种能力。语文课标中提出培养学生“初步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要求,收集资料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记忆,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便利。当今时代是信息的时代,搜集资料是必须掌握的一种本领,学生通过查阅书本、上网搜集等途径,实际上就是培养他们的读写能力。例如,教学《秋天》一文,我设计了这样的课外作业:让学生收集有关描写秋天的词语、诗句等,并能熟读成诵。我认为这类课外作业设计,注重了学生语言的积累与运用,注重了基本技能的训练。小学生在背诵词语、诗句时充分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不但丰富了自己的词汇,而且也为积淀深厚的语文素养打下基础。这样的课外作业能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相辅相成,为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三、编故事

听故事、讲故事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话题,故事伴随着每一个孩子一生的成长。编故事不仅是对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更是学生合理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综合训练。例如教学完《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后,我设计了这样的课外作业:首先,教师出示一段相关材料:“自从被狐狸骗走了到嘴的一块肉后,乌鸦一直很后悔。有一天,乌鸦又得到一块肉,当他在一棵大树上歇脚的时候,碰巧又被出来寻找食物的狐狸看见了……”,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续编故事《当乌鸦再次遇见狐狸》,狡猾的狐狸又会怎样做呢?乌鸦会不会再次上当呢?这些问题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急不可待的想把自己的看法告诉其他同学。这样的课外作业能激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给学生留有选择、想象和表达自我的空间,满足了学生想把故事不断延续下去的愿望,他们根据自我的需要,灵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

语文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教师在进行课外作业的设计时,可以打破常规思维,让学生从课文中解放出来,从学生语文生活和学习兴趣出发,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例如,在教完《第一次抱母亲》,我布置了这样的课外作业:请同学为自己的母亲做一件事,可以是倒一杯茶或为母亲烧饭、洗衣等,再把故事的经过写下来,注意观察母亲的动作、神态、语言等,并且写下自己内心的感受。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得到了一次习作的锻炼,同时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爱,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再如,学了《走,我们去植树》一文后,我让学生回去自己亲自动手栽种一棵树,并详细记下自己栽树的经过和心情。学生通过植树活动,了解到树木对人类的重要作用,自然有了环境保护的意识。其实,课外实践活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演一演课本剧,可以是进行手工小制作,可以是进行各类的竞赛活动等。

教师在设计课外作业时,要考虑到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这样才能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挖掘和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使所有的学生都喜爱课外作业,都乐于完成课外作业。

《苹果里的五角星》一课虽然教完了,但是留给我的启示却很多。但愿更多的老师、更多的人能发现“苹果里的五角星”。

苹果里的五角星作文 篇4

“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件事告诉我们思维决定命运,可能换一种思维方法就能很容易取得成功。爱迪生为了找到合适做灯丝的材料,做了一千多次的试验也没有成功。人家嘲笑他是一个失败者。爱迪生却笑着说:“我是至少我知道了有一千多种材料不能做灯丝。”就因为爱迪生的思维和其他人不一样,所以他最终发明了电灯和许多对人们有用的东西。牛顿被苹果砸到了脑袋发现了地球引力,其他人被苹果砸了,只会觉得头痛头晕。

在我们学习不理想的时候,我们可以换一种学习方法。在我们不喜欢别人的时候,我们可以试着改变自己。那时,你会有一种完全不一样的结果。当自己考了一百分时,我们应该想一想,自己的解题方法是不是最好的,字有没有写漂亮。这样,我们在失意的时候不会悲观,在得意的时候不会自满。

苹果里的五角星作文 篇5

贺思婧切完了,老师又让一个人来切第二个苹果。同学们又一次举起了期待已久的小手,老师说:“让潘罕文来吧。”大家失望地放下了手。只见潘罕文拿着刀好像要打仗似的。他熟练地拿着刀从苹果的脑袋上一刀劈了下来,白色的“鲜血”一滴滴地往下掉,里面露出了一颗大大的心。

最后一个苹果了,同学们都迫切地希望老师喊到自己,可是老师确喊了自己的女儿。靓靓妹妹,她的方法却与众不同,瞧!她把刀放在苹果的腰部,慢悠悠地切着那青涩的苹果,她像光头强锯木头一样费力地锯着苹果,可是一切都是徒劳无功的。同学们在旁边七嘴八舌地议论着,有的说刀太小了,有的说靓靓的力气太小了。最终她使出了吃奶的力气,终于把苹果掰开,露出了一颗星星的胎记。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 篇6

1、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苹果里的五角星》这篇课文时,我充分利用苹果这一实物教具,,让孩子亲自动手操作。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两种不同的切苹果的方法,理解了“横切面”、“循规蹈矩”等词语的意思。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很高。看见孩子们学得快乐极了,我感到教学的真正乐趣其实就在这里。“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2、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一开始课堂是沉闷的,学生在搜肠刮肚,一时无人举手。过了片刻,终于有人站了起来,说:“书中说了竖切和横切两种方法,我心想,斜切会有什么发现呢?结果,我看到了三角形。”紧接着,另一个同学说:“有一次,在家里吃饭,有果汁,也有红酒,我就把红酒和果汁混在一起,结果发现很好喝。”然后,我说了一个故事,结果这个故事引出了更多的故事。看到这种场面,我真是欣喜万分,觉得天赐良机,便趁热打铁,说:“很好。同学们,你们看,刚才你们的发言启发了我,我的故事又启发了你们,这就是思维的火花在碰撞呀。我们的语文课就应该这样上,这是多么有趣、多么有魅力啊!”

《苹果里的五角星》读书心得 篇7

昨天,我们班初学了第五课《苹果里的五角星》。预习时我就有了一肚子的疑问:苹果里怎么会有五角星呢?里面的五角星好看吗?……读完了课文我才知道原来要拦腰切苹果,才能见到五角星啊!

我的手再也闲不住,跑到客厅拿出一个红红的苹果,洗干净后用力一切,只见两边什么都没有,仔细一回想,原来刚才太紧张,没敢怎么看,所以就切歪了。没办法,只好吃掉后重新再切一个,我以最快的速度吃完后,又重新拿出一个苹果,这回我胆子大了一些,一手扶住苹果,一手抓紧刀把儿,一刀切下去后,苹果立刻分成了两半,两颗漂亮的果核五角星就出现在我的眼前。

实验完后,我突然觉得文中的“我”非常聪明,一个小小的苹果,居然能有这么深感悟。我真是太应该向他学习了,也许他还没有我们的岁数大呢!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设计 篇8

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职工子弟小学校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设计

晋中市昔阳县职工子弟小学校梁永庆

教学目标 :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我”的情感变化。

2、联系上下文理解“循规蹈矩” “魅力”,并用“魅力”说话。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得到启示: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学过程:

一、回忆激趣

1、谁愿意把苹果里的秘密告诉在座的听课老师们?怎样切才能看到五角星?

(我利用孩子们爱表现的特点,激发学习新课的兴趣,同时也活跃了紧张的气氛。)

板书:有趣的秘密有趣的切法有趣的发现

2、板书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苹果里的五角星》。

二、情节梳理

1、直奔主题,:这些内容是那几个自然段讲到的?

2、齐读2.3自然段。

3、小男孩说话的时候是什么语气?(自豪,骄傲)

4、自读自悟,个别学生展示。

(读中感悟,读中品味)

三、品词析句,感受创新魅力

1、品味切苹果的通常切法:

A、找一找:课文是怎样评价切苹果的通常切法的?

B、读一读:“循规蹈矩“的切法怎样切?

C、议一议:人们为什么习惯采用“循规蹈矩”的切法?

2、品味切苹果的创新切法:

A、找一找:课文是怎样评价切苹果的创新切法的?

B、读一读:这有“魅力”的切法是怎样的?

(“魅力”什么意思?用“魅力”说话。)

C、议一议:这富有“魅力”的切法,究竟“魅力”何在?

四、再次读文,感悟情感变化

1、小男孩切苹果的过程中,我的情感有哪些变化?请带着问题再次大声读2.3.自然段。

2、汇报学情。(平静、不以为然、不屑一顾„„)

3、找出相关的词:(真的、果然、从未见过、更)

4、试着读出情感来

五、总结升华

默读课文,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并说一说你从小男孩切苹果的方法中想到了什么?

六、拓展创新

课尾激趣:爱迪生发明了电灯,竺可桢观察到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只要细心观察,就会有所发现。做生活的有心人,把我们的发现写在发现记录卡上!比一比,谁的发现最有趣,谁的发现最独特!

附:板书设计

“我”的情感态度有趣的秘密有趣的切法有趣的图案有益的启迪

平静,不以为然

不屑一顾

惊讶、惊奇、激动

《苹果里的五角星》读后感 篇9

我的手不能再闲着了。我跑到客厅拿出一个红苹果。洗完之后,我把所有东西都用力,才看到两边什么都没有。仔细一想,紧张得不敢看,就把它剪掉了。我没办法,只能吃完再切一个。尽快吃完后,我又拿出一个苹果。这次我胆子大了点,一手拿着苹果,一手抓着刀柄。把苹果横着切开后,立刻分成两半,两颗漂亮的五角星和石头出现在我眼前。

实验结束后,我突然觉得文中的“我”很聪明,一个小苹果就能有这样的深情。我真的应该向他学习。可能他没我们大吧!

四下《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 篇10

听了学生的一系列回答,我觉得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了“五角星”的魅力,或者说是创造力的魅力。于是我想请学生谈谈为什么拦腰切苹果的人那么少,大家为什么不拦腰切呢?于是我又听到了这样的声音:因为从顶部切到底部美观、公平,人们习惯了也就这么做了。是啊,因为好看、美观,人们发现不到丑拙之中也有美;因为公平,人们少了发现;因为习惯,人们缺少了思考,少了创造发明……很多时候,我们都会陷入一定的思维定式。假如有人掉到水缸里,我们的常规思维的把他从水缸里拉出来,使人脱离水。但几百年前,就有司马光“砸缸救人”,使水脱离人,成功地救出了他的伙伴。可见,古时候的就可以打破常规,救人脱险,那么我们就更责无旁贷了。

那么什么是打破常规,什么叫创造力呢?“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即换一种思维方法。它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创造出独特的、新颖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如何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

一、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个充满友好、民主的教学氛围,往往能培养出智慧超群、思维敏捷、具有独创精神的学生。允许学生提意见,创设一种民主气氛。无论学生的意见正确与否,我们都必须给予他最基本的自由权利。不要以为学生提意见,甚至否定我们的观点,是轻视我们,觉得有损我们的尊严和威信。最有威信和最受学生尊敬的老师,首先应该是最能以自己的美好言行为学生指引成长道路的老师。如果老师能做到尊重学生的意见自由这一点,那么,学生会更尊重老师,对老师的意见和批评也能愉快地接受,更加热情地投入学习之中。教师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民主空气,使他们敢说、敢想、敢提意见,便会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就如如本课的教学,有的学生回家也去试了,不过却没有发现苹果里的五角星,他就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所以学生的理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能拘于唯一的回答。

二、多鼓励,激发学生兴趣

对学生的意见多加肯定和表扬。允许学生提意见,实际上也是允许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疑问才有创新。当老师的切不可因为学生提意见,就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勃然大怒起来,那样会打击学生的锐气,甚至会使他们从此再也不敢提意见了。开通、明智的老师们,如果你的学生向你提出不同观点的意见,你应该:聆听、接受或者表扬,而且饶有兴趣地听取他们的意见,这样,学生就会认为他的意见是有价值的,他是受人尊重的。这种尊重给他一种自我价值的意识,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如同本课的教学,有的学生回家也去试了,不过却没有发现苹果里的五角星,他就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对他们的意见多加肯定。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想象力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因素,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从而为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设计 篇11

1、读文:正确,流利。标出容易出错的音,不明白的词、句子。

2、生字:二类生字要求读正确,一类字带拼音一字两词(写)

3、查词:魅力循规蹈矩生疏鲜为人知

4、归纳两段的段意,概述课文主要内容。

5、合作探究:

①默读课文,说说你从小男孩切苹果的方法中想到了什么。

②怎么理解“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

6、搜集资料:勇于创新的故事一个、名言两句、脑筋急转弯三个。

第一课时

一、引入

故事引题,课前故事:一个敢于创新勇于~思考的故事。(一学生准备)

或者师讲故事:

两个小报童在车站卖报。一个报童卖报没有什么与众不同,卖出一份报纸,收回一份报款,卖出多少,收回多少。另一个报童的卖报的方式却大不一样,他不停地把手中的报纸一一往候车乘客的手中塞,而并不急于收受报款,等手上报纸没了,他再一一回收报款。同样是在车站卖报度日,不同的卖报方式似乎决定了两位报童的不同的命运。这后一个报童不仅在车站赢得了更大一块“蛋糕”——成为国际知名大企业的老总,他就是韩国三星集团的创始人李秉哲。

师:从这一故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回答,师暂时不做评价)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章与这个小故事很相似,(师大声说)苹果里的五角星(板书课题)

二、交流前置性学习情况

(一)课文阅读

1、小组内检查

2、抽读

3、挑战读

(挑战者说出理由,可从语气,内容,人物特点词语理解谈起。目的在于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

(二)课文质疑

生1: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生2:我不理解“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这句话,特别是魅力一词的解释。

生3:我不理解“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

第二课时

一、概述课文内容。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师提出问题:一般人为什么不拦腰切苹果?(学生自由回答)

说一下自己在家切苹果时遇到的情况。

通过学生反复的研究与不断的切苹果观察思考,孩子们可能有着下面的说法:

1、不拦腰切好看。我们把从顶端切到底部的苹果放在盘子里,就比拦腰切的苹果美观。

2、不拦腰切能体现公平。如果几个人来平均分一个苹果,因为苹果不是一个圆柱体,拦腰切可以一眼看出大小,谁愿意吃小的,谁好意思直接拿大的吃,而一般切法切出的苹果大小往往一样,不存在公平的问题。

3、不拦腰切也是一种习惯,人们习惯了,也感觉到这种方法顺手。

4、人们不会想到切苹果还会有什么创造,怎么方便怎么切。

三、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1:你从小男孩切苹果的方法中想到了什么?

小组探究:可能有以下答案

1、因为习惯,人们缺少了思考,少了创造发明。

2、生活实践中,勇于实践才会有新的发现

3、勤于思考,敢于创新。

汇报交流:

过渡:由此看来,正如文中所说:“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那么往大处说呢?

(生思考汇报)

师小结:往大处说,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想法和做法。

合作探究2、怎么理解“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

(多媒体出示第5自然段,并且引导学生多读)

师:请用课文的话说说自己是如何理解的?

可从以下几方面回答:

1:辞典中说魅力是“很能吸引人的力量”,我结合课文与辞典中的解释,感觉本文的魅力指的是拦腰切苹果发现到五角星,是许多人没有发现,所以特别吸引人。在第5段中“这个秘密不知从什么地方传到那男孩的幼儿园,然后又由他传给我,现在我又传给你们大家。”可以看出吸引人的力量。

2:从“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这句话中,可以读出魅力的意思就是创造力。

3:读完这篇文章我知道,那种从顶部切到底部的切法是常用的方法,是没有魅力的,是不要传的,而因为拦腰切的人太少了,而拦腰切又能发现到五角星的人更少,所以才有魅力。

4:我反复读了第1、2、3自然段,从邻居家的小男孩显示显示他学会的新本领,并且还要切亲自切苹果来显示,可以看出苹果中的五角星自身的魅力已经感染了这个小男孩。

苹果里的五角星基础练习题 篇12

一、 拼音之林

guǒ hé shēng shū tú àn mèi lì xiǎn wéi rén zhī

( ) ( ) ( ) ( ) ( )

yǐn cáng gǎn chù qīng xī wān yāo xún guī dǎo jǔ

( ) ( ) ( ) ( ) ( )

二、 辨析组词

瞧( ) 疏( ) 晰( ) 魁( )

焦( ) 梳( ) 淅( ) 魅( )

三、 八音盒

鲜xiǎn( ) 切qiē( )

xiān( ) qiè( )

四、 词语探源

1、 遵守礼法,不越分寸。 ( )

2、 很少被别人知道。 ( )

3、 很能吸引别人的力量。 ( )

五、 进出课文

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 )。

上一篇:三八妇女节主持词下一篇:停车场管理系统一体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