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办法

2024-07-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甘肃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办法(共9篇)

甘肃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办法 篇1

甘肃省人民政府令

第84号

《甘肃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办法》已经2011年9月16日省人民政府第89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11月1日起施行。

省长刘伟平二一一年九月二十二日

第一条 为了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维护流动人口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稳定低生育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活动。本办法所称流动人口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的县、市,以工作、生活为目的异地居住的18周岁至49周岁的育龄人员,但下列人员除外:

(一)因出差、就医、上学、旅游、探亲、访友等事由异地居住、预期将返回户籍所在地居住的人员;

(二)在设区的市行政区域内区与区之间异地居住的人员。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纳入本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协调机制,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对有关部门承担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进行责任制考核,落实一票否决,兑现奖罚规定。

第四条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由流动人口户籍所在地和现居住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共同负责,以现居住地人民政府为主,户籍所在地人民政府予以配合。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应有办事机构并配备工作人员,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并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各有关部门或单位落实管理目标责任制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建设、教育、统计、工商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等服务管理工作,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实行综合治理,并接受检查、考核。

前款规定的各行政管理部门,在审批办理、查验有关证件时,应当依法核查经现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查验盖章的《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以下简称《婚育证明》);对于没有《婚育证明》或者《婚育证明》未经查验盖章的,应当及时通报当地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

第六条 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计划生育协会等社会团体要发挥各自的社会职能作用,协助同级人民政府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

第七条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履行下列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职责:(一)为流动人口提供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宣传、政策咨询等服务;

(二)为流动人口免费提供国家规定的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生殖健康服务;

(三)为流出育龄妇女免费办理《婚育证明》;对于材料齐全、经核实无误的,应当即时办理;需要进一步核实的,应在5个工作日内办理;对于材料不齐全的,应一次告知办理证明所需全部材料;

(四)依法查验和登记流入育龄妇女的《婚育证明》,对不按规定办理《婚育证明》的,责令改正;

(五)定期组织流入已婚育龄妇女在县级以上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的具有资质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进行避孕节育和生殖健康检查,由以上单位出具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统一印制的《流动人口避孕节育情况报告单》,并通过一定方式向流动人口告知服务机构地址以及联系方式;不得要求流动已婚育龄妇女返回户籍地进行避孕节育情况检查;

(六)为符合法定生育条件的流出育龄夫妻核发《生育保健服务证》;(七)为现居住地流入育龄夫妻办理一孩《生育保健服务证》;

(八)依法查处流动人口违反人口和计划生育规定的行为,征收社会抚养费。

第八条 村(居)民委员会要做好本社区内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履行下列责任:

(一)协助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查验《婚育证明》,登记流动育龄人口的计划生育情况,及时向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通报相关信息;

(二)向流动人口进行法律政策宣传教育和访视指导,提供避孕节育、优生优育和生殖健康咨询服务;

(三)对有关部门和单位综合管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情况进行监督和评议。第九条 流动人口应当自觉实行计划生育,接受户籍所在地和现居住地人民政府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

流动育龄夫妻应当自觉落实计划生育避孕节育措施。

流动育龄妇女在离开户籍所在地前,应当凭本人居民身份证到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办理《婚育证明》。

在到达现居住地30日内,向现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提交《婚育证明》及现居住地通信地址。

第十条 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享受下列计划生育服务和奖励、优待:

(一)免费获得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等知识的宣传、咨询服务;

(二)免费获得避孕药具,免费享受国家规定的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生殖健康服务;

(三)晚婚晚育或者在现居住地施行计划生育手术的,按照《甘肃省人口和计划生育条例》规定,享受休假等;

(四)实行计划生育的,在生产经营方面获得支持、优惠,在社会救济等方面享受优先照顾。

第十一条 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机构为流动人口免费提供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所需经费,应当凭流动人口居民身份证号码、受术者签字及手术记录单,每季度

向县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申报,经县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核定,报县级财政部门及时拨付。

第十二条 流动育龄夫妻生育第一个子女的,可以在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办理生育服务登记。办理生育服务登记,应当提供下列证明材料:

(一)夫妻双方的居民身份证;(二)结婚证;

(三)女方的婚育证明和男方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出具的婚育情况证明材料。

流动育龄夫妻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应当自收到女方的《婚育证明》和男方的婚育情况证明材料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向育龄夫妻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核实有关情况。育龄夫妻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应当自接到核实要求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予以反馈。核查属实的,育龄夫妻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应当在接到情况反馈后即时办理生育服务登记;不予办理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应当自办理生育服务登记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向育龄夫妻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通报办理结果。

第十三条 实行流动人口信息化管理,建立健全信息通报制度。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建立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把流动人口纳入全员人口信息管理,建立协查通报制度,实现流动人口信息资源共享。

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应当及时采集、录入和更新流动人口信息;户籍所在地和现居住地应当及时进行信息协查交换。

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在采集流动人口信息时应当主动出示工作证件,规范工作程序,尊重流动人口个人隐私。

流动人口应当积极配合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做好信息采集工作,如实报告婚姻、生育、节育等信息。

第十四条 对流入育龄人口按照谁用工谁负责、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实行分类管理、分工负责。有用工单位的,由用工单位负责;从事个体工商业的,由发证发照单位负责;无固定从业场所的流动小贩、工匠和无业闲居人员,由其现居住地的村(居)民委员会负责;随单位职工居住的,由该职工所在单位负责。

前款规定的有关单位,应有办事机构或者专(兼)职工作人员,具体负责管辖范围内育龄流入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并接受单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和考核。

第十五条 村(居)民委员会应当掌握本辖区内居民房屋买卖和租赁情况,及时了解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情况。

房屋租赁中介机构、房屋的出租(借)人和物业服务企业等有关组织和个人在村(居)民委员会了解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情况时,应当如实提供相关信息。

第十六条 人口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医疗保健机构在为流入已婚育龄妇女提供孕产期保健服务时,应当核查其《婚育证明》和《生育保健服务证》;对未持有《婚育证明》和《生育保健服务证》的,应当及时将有关情况通报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者县级人民政府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

第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考核未达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要求的,实行一票否决,不得评为文明单位或先进个人,并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行政责任。

第十八条 流动人口未依照本办法规定办理《婚育证明》的,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应当通知其在3个月内补办;逾期仍不补办或者拒不提交《婚育证明》的,由流动人口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予以批评教育。

第十九条 房屋租赁中介机构、房屋的出租(借)人和物业服务企业等有关组织或者个人未依照本办法规定如实提供流动人口信息的,由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责令改正,予以批评教育。

第二十条 违反本办法的行为,其他法律法规已有处理规定的,从其规定。第二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及有关部门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按照管理权限由有关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甘肃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办法 篇2

关键词: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信息化管理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流动人口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群体。而流动人口具有数量大、分布广、流动性强等特征, 针对流动人口所开展的计生工作一直是我国人口计生工作的难点和薄弱环节。在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 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 构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平台, 是充分发挥政府、社会、群众各方面力量, 提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效能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流动人口计生工作的特殊性

流动人口, 通常是指基于就业、生活等目的离开其户籍地或法律意义的住所地的人口。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劳动力市场的逐步开放, 我国人口相对性自由流动的趋势愈发明显, 为优化人力资源、提高社会生产率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顺应社会化大生产和经济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但与此同时, 流动人口所具有的数量大、分布广、流动性强的特点也对包括计划生育管理在内的各项管理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流动人口的主体是处在生育旺盛期的育龄人口, 是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管理和服务的重点目标人群, 流动人口计生工作本身就是我国人口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流动人口的绝大部分来自农村, 他们在教育水平、劳动技能、生活条件、保健意识、维权意识等各方面都处于相对弱势地位, 加之他们深受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 绝大多数流动人口缺乏主动参与计生工作的主体意识, 无形之中增加了计生工作的难度。而流动人口的流动性特征, 使计生工作面临着不易管理, 计生管理和服务难以持久、不稳定的困难, 更是严重影响了计生工作的工作效率。因此, 如何借助各种有效手段, 创新工作机制, 深化管理服务, 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有序发展, 是摆在计生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对流动人口计生工作实行信息化管理的优势

现代社会, 信息技术手段的发展和应用对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与社会结构都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针对上述流动人口计生工作中的实际困难, 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 构建流动人口计生工作信息管理平台, 是实现流动人口计生工作重大突破的有效举措。

1. 有效整合资源

流动人口计生工作中的最大困难是因人口的流动所导致的“脱节”现象。计生工作者同其所管理和服务的对象之间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因素, 这种不确定因素意味着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损耗。例如, 某一地区的计生管理机构为某一位育龄青年所付出的工作努力很可能就因其工作和生活场所的变更而付诸东流, 而当这位育龄青年到了另一地区的计生管理机构管辖区域, 这一管理机构同样也要为其提供管理和服务, 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又要重新开始, 这种双重消耗是造成流动人口计生工作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 合理地利用和配置社会资源, 实现计划生育工作的跨区域、跨层级管理, 形成以管理服务对象居住地为主、居住和工作两地共管的协调机制, 加强系统内部、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团结协作, 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良性发展的工作格局, 对于推动计生管理工作资源的有效整合有着重要的意义。

2. 提高工作效率

对流动人口计生工作进行信息化管理, 将会极大提高计生工作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在计生工作中, 建立以满足计生工作实际需求的现代化管理服务机制, 构建计生工作层级之间和区域之间信息管理的联动网络, 完善流动人口信息交流、共享与反馈机制, 建立统一的流动人口信息数据库, 规范区域际流动人口信息交流工作、区域内流动人口信息管理、区域内流动人口信息网上信函联系等一系列工作制度, 对于摆脱传统的手工操作, 简少不必要的工作环节, 提高流动人口计生信息交流、查询、联系、反馈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切实减轻基层工作负担, 实现科学化管理提供了可能性。

3. 提供优质服务

管理的本质就是优质服务。计划生育工作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是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执行计划生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障我国全体人民的最根本利益, 所以在计生工作中必须尊重广大群众的主体地位, 必须坚持国家指导与群众自愿相结合, 必须适应市场的发展和群众的需求, 全面提高计划生育服务质量。构建流动人口计生工作管理平台, 可以在尊重和保护当事人隐私的前提下, 针对其在生育、节育、不育等方面的各种需求, 建设以管理服务为主导、技术服务为重点的服务体系, 开展群众满意的宣传教育、技术服务、信息提供、随访服务等综合服务, 使数量众多的流动人口也能共享改革开放和国家建设的丰硕成果, 这对于维持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构建流动人口计生工作信息化管理平台的策略

流动人口计生工作信息化管理有着巨大的优势, 构建一个信息畅通、条块分明、权责清晰的信息管理平台, 则需要发动各方力量, 在科学管理、服务为本的前提下共同努力。

电子商务创新性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周华兰

(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 长沙410128)

[摘要]电子商务是管理和信息技术的交叉学科, 电子商务实验是电子商务课程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创新性实验的开设是优化和整合实验教学内容的重要途径, 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方式。针对管理类专业学生对信息技术和管理知识的创新能力较差的现状, 本文提出了电子商务创新性实验教学改革的方案, 探索新型实践教学模式。

[关键词]电子商务;创新性;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电子商务实验是电子商务课程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的体现, 也是全面检验和进一步提高电子商务教育质量的必要措施, 而创新性实验的开设是优化和整合实验教学内容的重要途径, 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方式。为进一步深化高校电子商务实验教学改革,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笔者在利用电子商务模拟软件开展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 增加创新性实验项目。

1电子商务创新性实验的特点1.1综合性

电子商务创新性实验的综合性特点体现为实验内容的综合性和实验方法的多元化。在电子商务创新性实验中, 实验内容涉

[收稿日期]2010-11-10

[基金项目]湖南农业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2007106) 。

[文章编号]1673-0194 (2011) 02-0064-03

及本课程的知识综合或系列课程知识综合, 即能将一门课程中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知识点有机结合, 或者能将两门或两门以上课程的知识点有机结合。综合了理论教学中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 (教材第二章) , 网络营销与管理 (教材第三章) , 电子商店经营和管理 (教材第四章) , 电子商务安全技术 (教材第八章) , B2B、B2C、C2C业务的处理 (验证性实验2、3、4、5、6) , 网站建设 (验证性实验7) 等知识点, 同时综合了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国际贸易实务、物流管理、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等课程的基础知识。

此外, 在实验方法上表现出多元性, 即在同一个实验中, 可以综合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基本实验方法完成, 培养学生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不同的实验方法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电子商务创新性实验中, 学生可以应用实验探索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现状调查法、作品制作法、文献收集法、模拟创

!!!!!!!!!!!!!!!!!!!!!!!!!!!!!!!!!!!!!!!!!!!

1. 吸纳各方力量, 齐抓共管

信息管理平台是为广大群众服务的, 同时也是在计生工作中承担重要职能的社会各方力量和计生工作部门进行计生管理服务工作的主战场。信息管理平台的各种资源建设、运行机制、管理制度、工作原则都需要各个层级、各区域的计生工作部门在坚持国家计生工作法律法规的大原则下共同制定、逐步完善;而各项具体的实际工作, 同样也需要各个层级、各区域计生工作机构按照法律法规和工作原则共同协调、合作完成。因此, 在信息管理平台的建立和逐步完善过程中, 各个层级、各区域的计生管理部门和政府以及广大人民群众要积极参与其中, 共同发挥作用、齐抓共管, 实现计生管理工作的信息化。

2. 确保信息资源的全面准确

流动人口计生信息的全面准确是信息管理平台运行并发挥效能的基础, 必须要保证信息资源的全面性和准确性。通过互联网实现对流动人口计生信息的采集、更新、反馈、共享的全程管理, 保证对流动人口计生信息准确、及时、动态的掌握, 并以此为核心开展其他各项工作。要拓宽流动人口计生信息采集录入和维护渠道, 并借助信息管理平台自身的优势, 通过人口流入地与流出地之间的计生信息交流, 维持信息资源的有效性和动态性, 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 避免因人为因素或其他因素而造成失误。另外, 还要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在利用中获得反馈, 是修正和维护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

3. 建立育龄妇女信息资源库

计生工作是千头万绪的, 流动人口的计生管理更是纷繁复杂, 在这种情况下, 计生管理工作和信息平台的建设要抓住一条主线, 并以此来贯穿整个管理工作, 这一主线就是育龄妇女的计生管理和服务工作。因此, 建立育龄妇女信息资源库也成为建设信息平台、实现计生工作信息化管理的关键和重点。与育龄妇女信息资源库建设相对应, 计生管理部门可以为已婚育龄女性发放女性计生服务卡。通过网络实现基础信息共享之后, 持卡人可以凭卡到计生服务机构, 如乡镇、社区医院享受生育、节育、生殖保健等一系列服务, 信息资源库建设和信息共享将大大缩短计生服务流程, 提高计生服务工作效率, 充分体现了计生为民的服务宗旨。

四、结语

流动人口大量出现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而必然产生的社会现象, 也是我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表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 是稳定我国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关键。信息化管理是提高流动人口计生工作管理效能的有效措施, 加强流动人口计生工作信息化管理, 整合信息网络和信息资源, 开展各种计生服务, 提高流动人口计生工作的动态化、信息化管理水平, 对于统筹协调我国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人口问题, 推动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竺乾威.公共行政学[M].第2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2]钱振明, 等.善治城市[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5.

[3]黄平.寻求生存——当代中国农村外出人口的社会学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7.

甘肃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办法 篇3

【关键词】流动人口 统计 新途径

一、当前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统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目前,莱山区常住人口20多万人,流动人口5万余人,其中全区流动育龄妇女1.2万余人。流动人口的流入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但由于流动人口各方面信息统计的不准确,给城市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从近年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统计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原因:

1.流动人口婚育信息难以统计掌握。由于流动人口流动频繁,无序,经常是今天在甲地,明天就出现在乙地,导致户籍地和现居住地计生部门很难及时,准确地统计掌握其婚育动态。据统计调查,莱山区从育龄妇女区域跨度来看,流动人口以本市范围流动居多占45%;市外省内流动占35%;跨省流动占20%。从流动的时间来看,居住1年以下的占30%,居住1~3年的占40%,居住3年以上的占30%。从年龄构成来看,18~40周岁占80%以上,且举家外出,家庭化务工成为新趋势。

2.流动人口违法生育数量增多。流动人口工作,生活环境差,80%从事建筑。餐饮和零售等层次较低职业,具有保健意识不高,生育行为隐蔽等特点,同时难以及时获得避孕节育指导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导致违法生育增多,形成了在流动中超生,为超生而流动。据统计,流动人口中的违法生育已占到生育总数的50%以上。从原户籍分布来看,53%发生在烟台市范围内,28%发生在山东省内,19%发生在省外。2013年莱山区13例违法生育,全部为流动生育。

3.流动人口持证率不高。根据《流动人口管理条例》规定,流动人口在离开户籍地前应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但在实际走访过程中,发现流入人口主动持证率不高,山东省内持证率只有70%左右;省外持证率不足50%,同时存在大量的无效证。持证率不高,给流动人口的统计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

4.流动人口管理未真正形成“一盘棋”格局。以现居住地为主,两地共管的协调机制尚未形成。户籍地片面强调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忽视共同负责协助统计管理的职责。有的户籍地只知开具证明,人走后则不再过问,对流动人口婚育变化没有进行统计;有的甚至对流入地提交的没有办理《婚育证明》、违法怀孕、生育情况等统计信息有来无回,造成现居住地毫无办法,无法及时统计,变更流动人口的相关信息。

二、做好流动人口统计管理几点措施与建议

要破解城市流动人口统计管理存在的难题,计生部门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顺势应时,更新观念,理清思路,加快建立“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信息化支撑、依法维权、综合治理”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统计管理体系,推动人口计生工作的全面发展。

1.全面落实属地管理的流动人口统计体制,实现无缝隙覆盖。一是依托社区,夯实流动人口统计管理的根基。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统计管理纳入社区计划生育管理的总体规划,把重心下移到社区。二是依托单位,落实法定代表人管理责任,落实单位统计管理责任,配合社区共同做好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统计管理,提高统计质量。三是依托协会,开展居民自治。在流动人口集中的社区,企业、市场建立流动人口计生协会,加强日常统计管理,实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2.推行流动人口信息化统计监测。加强流动人口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流动人口信息平台快捷、便利的特点,建立完善信息交流,共享与反馈的统计长效机制。各级人口计生部门应从战略、全局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流动人口统计监测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充分发挥人口计生系统良好的网络优势,做好全员流动人口统计,加快建立流动人口统计监测长效工作机制,把流动人口统计监测工作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3.建立科学务实的流动人口统计信息考核评估制度。一是制定流动人口统计信息考核评估指标体系,要按照流动人口统计指标体系要求,严把信息采集关,明确信息采集对象,规范采集内容,准确填写相关信息,确保统计信息准确。同时制定流动人口统计信息报送制度,对流动人口的信息录入工作进行督促检查,按照有关规定按时上报。在此基础上,建立流动人口信息审核制度,明确审核内容和责任,强化监督和管理,确保统计信息及时入库。二是各级人口计生部门应将流动人口统计工作纳入包括统计监测制度建立、人员配备和培训、经费投入,数据质量等绩效考评,不断提高统计监测工作水平。

甘肃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办法 篇4

第一条 计划生育是我国基本国策。为贯彻落实省政府计划生育工作统一部署,充分发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作用,协助计划生育主管部门,加强外省进皖、省内跨地区流动施工单位(下称流动施工单位)计划生育监督管理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协助本级计划生育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能做好进驻本地区建筑市场流动施工单位的计划生育管理,并协助计划生育主管部门督促流动施工单位执行计划生育管理的相关规定,及时向计划生育主管部门通报流动施工单位信息等。

第三条 外省建筑业企业进皖从事建筑活动,应在办理资质备案手续的同时,向工程所在市政务中心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窗口递交企业法定代表人(或合法委托负责人)签署的《安徽省流动施工单位计划生育管理承诺书》(一式三份,下称承诺书)。其中一份企业留存备查,两份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接收,并将一份转交计划生育主管部门。无承诺书的,不予办理资质备案手续。

省内建筑业企业跨区开展建筑活动实行资质备案的,可参照前款执行。

第四条【 按照“谁用工,谁负责”的原则,流动施工单位要把计划生育内容纳入劳动合同签订条款,在招用建筑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时,要核验建筑农民《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下称婚育证明),无婚育证明的,不得招用。续签劳动合同时,要核验建筑农民工婚育证明有效期,对期满失效的,应在建筑农民工完善婚育证明手续后,方可续签劳动合同,否则不得续签。

建筑农民工逾期不能完善婚育证明手续的,流动施工单位可以按照违约责任的约定,终止其劳动关系。

第五条 建立以建筑工地为对象的流动施工单位计划生育监督管理机制。工程项目开工前,流动施工单位要对拟进驻建筑工地的建筑农民工(包括其他流动人口和劳务分包企业派驻的建筑劳务人员)的婚育证明进行自查,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台帐。台帐以工种班组(科室)为单位,内容主要反映流动人口(建筑农民工)姓名、户籍地、身份证号、工资标准、劳动合同起止日期、婚育情况等基本内容。已经建立农民工使用台帐的,可以结合起来,增加计划生育有关栏目。】改为{各建筑工程项目部应建立外来务工已婚育龄妇女档案,对流动育龄妇女持有《婚育证明》情况进行核查,核查结果应及时通报计划生育部门或辖区街道办事处。通报对象为没有办理《婚育证明》和《婚育证明》未经现居住地街道办事处(或社区)查验的流动育龄妇女。}

第六条 流动施工单位完成自查、建立台帐后,要填写《安徽省建筑工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自查报告》,一式四份报建筑工地所在社区(或人口计生部门,下同),经社区签章确认后,社区、流动施工单位、项目部、工地所在县(市辖区、开发区、县级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建筑管理机构)各留一份。

第七条 建立建筑工地计划生育管理责任制度。流动施工单位负责人负总责,建筑工地项目部负责人具体负责,每个建筑工地都要指派一名管理人员负责日常工作。流动施工单位与各项目部要签订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书,并对所属所有建筑工地进行不定期检查,每半年至少检查一次。流动施工单位要建立计划生育工作档案,组织开展计划生育工作检查要有书面布置、检查总结等工作资料,并存档备查。建筑工地项目部要根据建筑工地人员调配进出情况,及时检查进驻人员婚育证明,填写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台帐,做好检查工作记录。

第八条 建筑工地项目部要加强建筑农民工的探亲来访人员的留宿管理。属于建筑农民工配偶探亲的,要进行登记、办理暂住证,并安排单间探亲房予以安置。其他非直系亲属人员,不得留宿建筑工地。

第九条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协助人口计生主管部门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检查。检查按照流动单位自查、县级复查、市级抽查进行。同时要结合日常质量、安全等巡查,检查流动施工单位建筑工地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查看计划生育台帐,抽查建筑农民工婚育证明,发现问题的,要及时向人口计生主管部门通报情况,协助进行处理纠正。

第十条 流动施工单位建筑工地发生违反计划生育规定,被人口计生部门查处的,资质备案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对该项目建造师、流动施工单位记入不良行为记录一次,并在《业绩信用手册》予以登录,情节严重的要予以清出。

第十一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安徽省流动施工单位计划生育管理承诺书

依据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计划生育政策法规,以及《安徽省流动施工单位计划生育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本企业在贵地区从事建筑活动期间,本法定代表人郑重承诺如下:

一、统一管理本企业在贵地区所有项目部,并按照人口计生主管部门的工作部署,制定工作计划,建立项目部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度,督促各项目部自觉服从工程所在地人口计生部门(社区)的指导和管理,组织各项目部落实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确保本企业及各项目部不发生违反计划生育相关规定问题。

二、统一管理各项目部招用建筑农民工工作,核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保证不招用无婚育证明的人员,并督促检查建筑工地项目部建立流动人口(建筑农民工)计划生育台帐。

三、积极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安徽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宣传教育,督促、检查各项目部建筑工地生活区宣传栏开展计划生育宣传活动。

四、监督检查各项目部探亲来访流动人口登记管理工作,确保不应留宿的人员不留宿。对于建筑农民工配偶探亲来访,建筑工地项目部应督促办理暂住证等手续,并安排单间探亲房予以安置。

五、保证本企业及各项目部按照人口计生部门(社区)的要求,报送有关计划生育信息和数据,并确保其真实性。

六、建立本企业计划生育工作档案,将本开展计划生育工作文件、资料、宣传、检查等工作原始资料归集建档备查。

本法定代表人承诺保证本企业认真做好以上六个方面的工作,如发生违反计划生育及有关规定,自愿接受处理。

法定代表人(签字):(或合法委托负责人)

(印章)

二〇 年 月 日

备注:本承诺书,一式三份,企业和计生、建设部门各执一份。安徽省建筑工地项目部流动人口

计划生育管理自查报告

本项目(项目名称),位于(地址)。本项目部于 年 月 日进场组织施工。按照《安徽省流动施工单位计划生育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本项目部已进行了自查,建立了台帐,并保证自查情况真实有效。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自查情况。根据施工组织设计,本项目计划高峰用工人数约 人,目前拟进场施工人数 人,其中应持《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人数 人,实际有证明人数 人,正在办理证明人数 人,并对拟进场施工人员进行了登记,建立了台帐。

二、责任制度落实情况。本项目部负责人已与本企业签订了《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书》,并承诺认真履行。本项目计生工作负责人为,联系电话,手机,日常工作联系人,联系电话,手机。

附件: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书附后。

社区(人口计生部门)确认 建筑工地项目部计生工作 签收人(签字): 负责人(签字):

甘肃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办法 篇5

为切实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增强各级解决群众信访问题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努力减少越级上访、重信重访和集体上访,确保群众信访问题解决、消化在当地。根据国家、省人口计生委和市委、市政府对信访工作的指示精神和新的《信访条例》规定,结合我市人口计生委系统信访工作的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领

导责任目标(25分)

目标管理要求:各乡镇(办事处)计生部门要进一步完善信访工作领导机制,认真落实领导重视信访工作的各项制度,切实加强对信访工作的领导。

(一)乡镇(办事处)成立信访工作领导小组。坚持每月召开会

议,专题听取信访工作汇报,研究解决信访工作中存在的突出性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重大问题和突发性事件随时听取汇报。

(二)坚持领导定期接访制度。乡镇(办事处)计生办主要领导坚持每周的信访接待日制度,疑难案件实行预约接待。

(三)坚持领导包案制度。包案领导亲自组织调查处理,亲自

审签查处报告,对案件的处理结果负责,包案量不少于本级立案的40。

(四)重视信访队伍建设,乡镇(办事处)要配备适应工作任

务需要的信访工作人员(最少2人),信访办公条件和接待环境要改善,要有信访办公室,配齐办公用品(电脑、打印机、照相机、交通工具)。

二、基础工作目标(25分)

目标管理要求:各级人口计生信访部门要建立健全信访工作制度,规范信访工作程序和内容,认真负责处理群众信访问题。

(一)坚持信访例会和通报制度。各乡镇(办事处)每月要参

加市计生委信访工作例会,排查不安定因素,通报信访问题和工作情况。

(二)坚持逐级上访制度。乡镇(办事处)接待受理信访问题

后与上访群众签订《处理信访问题协议书》,限期查处完结,要出具《信访问题处理意见书》,引导群众逐级申请复查。

(三)坚持立案查办制度。信访案件按期结案率达到85,年终结案率达到100。国家、省立案案件应在60天内查结报送,焦作市立案案件应在60天内查结报送;领导阅批及计生委批转要结果的案件应在30天内查结报送;特殊情况例外。

(四)坚持信息报送制度。坚持逐级每月报送排查信息,每年上报信息不少于二篇,要有一篇案例分析,重大信访问题及时报送,按时报送信访报表及分析情况和信访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

(五)坚持信访登记和档案管理制度。信访登记齐全,一案一卷,内容完备,及时归档,做到规范管理。

(六)坚持责任追究制度。对官僚主义、不负责任导致群众越级上访和重复上访的,对信访工作中弄虚作假,打击报复信访人的,对发生重大恶性信访问题的,要按照有关规定严肃追究责任。

三、越级上访控制目标(50分)

目标管理要求:严格控制越级上访,集体上访和重复上访。

(一)越级进京上访量不超过本级接访量的2,到省上访量不超过8,来市上访量不超过15,得15分。突破1起扣5分;

(二)没有发生重复越级上访得10分。重复京访1起扣5分,省访1起扣3分,市访1起扣2分,本市访1起扣1分;

(三)没有发生越级集体上访得10分。发生京访1起扣10分,省访1起扣8分,市访1起扣5分,本市访1起扣2分;

(四)没有上访老户得10分。被国家定为老户1人扣5分,被省定为老户1人扣3分,被市定为老户1人扣2分;被本市定为老户1人扣1分;

(五)没有发生上访滞留,接市通知后24小时内及时接回并认真处理得5分。重复滞留上访1起扣5分。

四、考核办法

本着“科学合理、易于操作、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采取平时督查和年终考评相结合,自查和抽查相结合,量化比较评价和实效系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考评。

(一)以下几种情况不列入考评:

1、咨询问题的个人上访;

2、已签订《处理信访问题协议书》,在规定的查处期限内到市的个人上访;

3、以上三级认定没有道理的老户上访;

4、持下级《信访问题处理意见书》要求复查的上访。

(二)结果运用

经综合考评和平时考核相结合,成绩记入年终总成绩,突出的乡镇(办事处),由市人口计生生给予表彰。排名在后2位的乡镇(办事处),给予通报批评,不得参加综合评先,在焦作市年终考评成绩中排名后10位的,对主管领导实行责任追究,并列入信访工作重点管理单位,限期改变面貌。

甘肃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办法 篇6

第一条为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强化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责任制,确保实现“三降一升”(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和出生人口性别比下降,符合政策生育率上升)目标,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根据《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确保实现“双降”目标的意见》(黔党发〔2011〕17号)精神,以及《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对党政领导干部实行人口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的规定》(黔党发〔2007〕14号)、《中共贵州省纪委贵州省监察厅关于共产党员国家工作人员违犯计划生育法规政策行为纪律处分暂行规定》(省纪发〔2000〕10号)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问责,是指对因工作失职、管理不到位,导致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目标任务未完成或工作滞后的党政领导干部问责。

第三条本办法问责范围:

(一)各县(特区、区)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分管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

(二)各乡(镇、街道)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分管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

(三)市、县(特区、区)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主要领导及领导

班子;

(四)市(县)直国家机关、市(县)属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及其领导班子;

(五)其他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负有相关责任的人员。

第四条本办法所指问责方式为诫勉谈话、通报批评、“一票否决”。“一票否决”是指给予“一票否决”的县(特区、区)、市(县)直部门、乡(镇、街道),取消单位综合性荣誉称号、评先评奖资格,党政主要领导、分管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和相关责任人不得授予荣誉称号、评先评奖、提拔、调资晋级,问题特别严重的,予以免职、责令辞职或降职、撤职,直至追究党纪政纪责任。

第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予以诫勉谈话:

(一)按户籍总人口计算,常住人口政策外出生人口达0.2‰的县(特区、区)和常住人口政策外出生达0.15‰的乡(镇、街道);

(二)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工作未达到年度责任目标的县(特区、区)、乡(镇、街道);

(三)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未达到年度责任目标的县(特区、区)、乡(镇、街道)。

第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予以通报批评:

(一)按户籍总人口计算,常住人口政策外出生人口达0.3‰的县(特区、区)和常住人口政策外出生达0.2‰的乡(镇、街道);

(二)省、市抽查(含彻查、督查、暗查、举报核实)中,一次查实考核年度内虚报、漏报、瞒报出生人口6人及以上的县(特区、区),虚报、漏报、瞒报出生人口1人及以上的乡(镇、街道);

(三)本级财政投入未达到年度责任目标,或在财政投入上弄虚作假的县(特区、区)、乡(镇、街道)及其财政部门;

(四)在人口和计划生育年度责任目标考核中,责任目标被认定为严重滞后的县(特区、区)、乡(镇、街道);

(五)在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治理或其他涉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方面部门(单位)履行职责不主动、不自觉,配合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工作不积极的综治成员部门(单位)和其他部门(单位)。

第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予以“一票否决”:

(一)县(特区、区)、乡(镇、街道)党委和政府:

1、人口出生率突破当年目标值的县(特区、区),符合政策生育率低于年度责任目标值的县(特区、区)、乡(镇、街道);

2、省、市抽查(含彻查、督查、暗查、举报核实)中,一次查实考核年度内虚报、漏报、瞒报出生人口12人及以上的县(特区、区),2人及以上的乡(镇、街道);

3、在全省考核综合动态排名中连续两年被列为三类重点管理或当年被“黄牌警告”的县(特区、区);

4、在全市综合动态排名中,连续两次排名倒数后五位的乡(镇、街道);

5、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因违法行政发生重大恶性案件的县(特区、区)、乡(镇、街道);

6、因工作不力,导致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滑坡的“省优”、“国优”县(特区、区)被国家、省人口计生委撤销资格的县(特区、区)。

(二)市、县(特区、区)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

因工作思路不清,工作措施不力,督查指导不到位,参谋作用发挥不好,导致市、县(特区、区)在全省排名严重滞后,严重影响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

(三)市(县)直国家机关、市(县)属企事业单位:

1、不认真履行人口计生工作职责,不认真配合、支持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工作,导致人口计生工作达不到目标要求,影响市、县(特区、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目标完成的;

2、单位干部职工年度内出现政策外生育的;

3、提供单位房屋为他人政策外生育的。

第八条 问责按以下程序和方法执行:

被诫勉谈话的县(特区、区)和市直相关部门,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组织相关部门对其党政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被诫勉谈话的县直部门、乡(镇、街道)由市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导小组责成县(特区、区)党委、政府对其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进行诫勉谈话。

被通报批评的县(特区、区)、市直相关部门,由市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组织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市监察局、市人资社保局、市人口计生委研究,对其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进行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被通报批评的县直部门、乡(镇、街道)由市人口和计划生

育领导小组责成县(特区、区)党委、政府对其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进行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

被“一票否决”的县(特区、区)、市直部门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由市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组织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市监察局、市人资社保局、市人口计生委研究提出处理意见,按干部管理权限报市委、市政府批准兑现“一票否决”;被“一票否决”的县直部门、乡(镇、街道)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由市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组织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市监察局、市人资社保局、市人口计生委研究提出处理意见,按干部管理权限由相应的县(特区、区)兑现“一票否决”。

第九条被问责的对象已提拔任用或者调离原工作单位的,予以跟踪否决。

第十条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事部门负责对被问责的落实情况进行跟踪。

第十一条实施人口和计划生育诫勉谈话、通报批评、“一票否决”,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对提供的材料和数据负责,凡弄虚作假以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情节严重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第十二条 乡(镇、街道)以下问责办法由各县(特区、区)自行制定。我市范围内各省级经济开发区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十三条 本办法由中共六盘水市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六盘水市委组织部、六盘水市监察局、六盘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六盘水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原中共六盘水市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六盘水市委组织部、六盘水市监察局、六盘水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问责办法(试行)》(市纪字〔2011〕13号)同时废止。

主题词:人口计生问责办法通知

甘肃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办法 篇7

一、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和调查结论

㈠基本情况本项调查对象全部为女性, 共计800人。发出问卷800份, 收回问卷746份, 回收率为93.25%。被调查对象兰州市占33.4%, 天水市占41.3%, 白银市占25.3%。其中城市常住人口占68.2%, 流动人口占31.8%。调查内容涉及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家庭及生活状况、就业及社会保障状况等3大项55个问题。

调查对象的年龄结构:18岁~25岁的占5.2%, 26岁~35岁的占33.3%, 36岁~45岁的占38.25%, 46岁~59岁的占23.2%。其中26岁~45岁的中青年妇女占大多数 (71.5%) 。

调查对象的文化构成: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25.4%, 初中的占39.7%, 高中 (职业中专) 的占20.7%, 大专的占9.5%, 本科以上的占4.7%。其中中学文化程度的占大多数 (60.4%) 。调查对象的政治面貌:中共党员占10.6%, 民主党派占0.9%, 无党派人士及群众占79.1%, 共青团员占9.45%。其中无党派群众占大多数。

调查对象的户籍地:本地户口的占68.6%, 外地户口的占31.4%。

调查对象的婚姻状况:未婚的占4.9%, 已婚的占84.7%, 丧偶的占3%, 离异的占3.3%, 其它情况的占4.1%。其中已婚妇女占大多数。

调查对象的工作年限:5年以下的占23.6%, 6年~10年的占29.5%, 11年~20年的29.5%, 21年~30年的占16.2%, 30年以上的占1.2%。其中工作5年以上的占大多数 (76.4%) 。

调查对象的职业类型:属国家和社会管理阶层的占7.9%, 属经理人员阶层的占0.3%, 属私营企业阶层的占4.0%, 属专业技术人员阶层的1.1%, 属办事人员阶层的占8.2%, 属个体工商户阶层的占15.65%, 属商业服务人员阶层的占4.3%, 属产业工人阶层的占2.0%, 属下岗人员阶层的占40.7%, 其它的占15.9%。

㈡调查结论通过对746份问卷频次分析, 该项调查反映出如下结论。

第一, 城镇及流动人口妇女参与经济建设的主动性高, 就业范围广、规模大, 已成为经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目前妇女就业已涉及到九大社会阶层和众多领域。就业途径已从依靠政府安置就业为主转向多元化、自主化。在被调查者中, 通过政府安置和参加公职人员考试就业的只占28.6%, 参加企业招聘的占5.5%, 自主创业的占22.8%, 经熟人介绍就业的占14%, 其他形式就业的占29.1%。就业动机回答:维持家人和自己生活的占66.5%, 实现经济独立的占12.0%, 实现自我价值的占9.2%, 获得更高收入的占2.9%, 其他占9.5%。

第二, 妇女的生活观念改变, 流动性加强, 受教育年限增加, 受教育层次有所提高。目前城镇及流动人口妇女的生活观念、就业观念、家庭观念和权益意识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建立, 各级政府和妇联组织对妇女权益的重视和维护, 都积极地促进了这种变化。在调查对象中有福利房的妇女占22.0%, 有自己的商品房的占12.3%, 有经济适用房的占10.7%, 在出租房居住的占39.2%, 其他的占15.8%。有过二次以上婚姻的占5.0%, 独身的占1.5%。流动人口妇女占31.8%, 城镇人口的妇女占68.2%。一代人家庭占9.8%, 二代人家庭占44.6%, 三代人以上家庭的占45.6%。文化程度具有初中、高中学历的占60.4%, 大专学历的占9.5%, 本科以上学历的占4.7%。这应该说都是一些新的变化和发展。

第三, 人身权利和婚姻家庭中的权利受到法律保护, 家庭暴力在一定程度上的得到遏制。近年来, 各级政府推动落实《妇女发展纲要》、《儿童发展纲要》和严肃维护妇女权益, 积极预防和制止了家庭暴力, 妇女的人身权利和婚姻家庭的权利受到法律层面和社会层面的保护。2007年全省各级妇联共接待来信来访来电5784件 (次) , 其中家庭暴力投诉826件 (次) , 占婚姻家庭类的29.2%;2008年接待来信来访来电2627件 (次) , 其中家庭暴力投诉914件 (次) , 占婚姻家庭类的30.5%;2009年接待来信来访来电3949件 (次) , 其中家庭暴力投诉833件 (次) , 占婚姻家庭暴力的35.7%;2010年1~9月, 接待来信来访来电3087件 (次) , 其中家庭暴力投诉656件 (次) , 占婚姻家庭类的34.3%。妇女维权意识明显增加, 家庭暴力投诉逐年下降。家庭情况调查显示, 被调查妇女对对方满意的占36.8%, 比较满意的占22.8%, 一般的占29.1%, 不太满意的占6.3%, 不满意的占5.0%, 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到了59.6%。

二、调查中反映出的问题

目前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男女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并未完全消除, 城镇及流动妇女的权益被侵害的问题仍然存在, 且不可忽视。

㈠就业歧视仍然存在被调查者中在就业或再就业时经历过性别歧视的有241名, 占43.3%。许多被调查者遇到过在招收、招聘员工时拒收女性和提高女性录用标准的现象。反映与本单位男职工同工不同酬的有393人, 占64.7%。而女性农民工的失业率更要比城镇妇女登记失业率高得多。在有失业经历的女性农民工中, 将近30%的曾经遇到过长达半年和半年以上的失业, 有时失业时间比就业时间还长, 并且工种变换频繁。

㈡合法权益受侵害问题表现多种多样一是存在着不与女职工签订劳动合同的现象。被调查者中有73.6%的女职工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和同。转移出来的农村女性找到一份工作已十分不易, 而且大部分是临时性的。用人单位没有提出签订劳动合同, 她们是不敢要求的。由于没有劳动合同, 出现侵权行为, 她们往往投诉无门。调查显示, 劳动合同签订率仅为26.4%。由于雇主与务工者之间劳动关系多属于口头约定, 缺乏行政和法律上的保证, 因而劳动关系极不稳定。即使签订了劳动合同也常不履行。二是随意延长工作时间。调查显示, 有40.1%的人每天工作时间在9个小时以上, 得不到正常休息的保证, 更享受不到法定的节假日休息权利;有71.8%的女职工被剥夺了节假日休息时间。三是91.6%的被调查者单位没有对女职工的特殊劳动保护措施, 存在缩短女职工产假或产假期间不保障其基本工资等问题。生育保险、女职工“四期保护”尚未全面落实。四是劳动报酬低, 使她们成为“工作中的贫穷者”。被调查者中有48.9%的人月工资在300元以下, 其中有45.3%的人还被拖欠过工资, 相当一部分已经无法讨回。五是工作环境差, 健康安全缺乏保障。下岗女工和女农民工为了实现就业, 大多数人集中在“3D” (险、脏、难的英文第一个字母) 职业岗位上, 工作环境恶劣, 劳动时间长, 强度大。一些企业片面追求效益指标, 忽视安全管理, 存在大量事故隐患和不安全因素, 加之女工自身安全保护意识薄弱, 导致工伤事故屡屡发生。被调查者中, 有34.9%的人对目前的工作状况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六是就业不稳定, 缺乏职业经历累计和晋升的保证机制。尤其是女农民工, 因为现行体制没有给予这部分人群与城市人群同等发展机会, 比如教育和培训机会、晋升机会、社会保障权益等, 使得她们缺少公共服务和社会支撑系统的保障。机会的欠缺和不公正, 妇女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 显然不利于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的发展。

㈢城镇下岗女工及流动人口中的女性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较差被调查者中有56.5%女性经济状况入不敷出;57.6%的人日均家务劳动时间在3小时以上;45.6%的人生活在三代或三代以上的大家庭中。由于收入低、住房条件差导致了家庭关系不和, 有8.6%的被调查者认为, “家庭是拖累”。

被调查者中有39.2%的现在的住房为出租房, 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下的占58.5%。健康状况为亚健康的占15.0%, 患慢性病的占11.6%, 患妇科病的占7.4%, 患职业病的占1.0%, 患重病和其他严重疾病的占4.2%。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都表现为一般或较差。

㈣妇女的社会保障还不完善被调查者中, 仅有10.4%的办理了工伤保险, 22.2%的办理了医疗保险, 14.8%的办理了养老保险, 16.9%的办理了住房公积金, 8.8%的办理了生育保险, 7.5%的办理了失业保险。调查还显示:女农民工对具体的社会保障诉求不尽相同, 她们对工伤保险、住院医疗保险最为迫切。尤其是下岗妇女和流动妇女社会保障程度低下。

三、对策和建议

㈠政府要加大对妇女的就业扶持力度政府应该对下岗女职工和流动妇女的就业问题和社会保障问题予以高度关注, 切实保障这部分人的权益。要充分挖掘适合女性自身特点的就业潜力, 不断提高妇女的就业比例。

㈡完善消除就业性别歧视的有关规定尤其是地方立法应有明确禁止就业歧视, 并在反就业歧视方面增加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定。同时, 明确女性在受到歧视时的救济渠道及对实施就业歧视的法律责任。在具体内容上针对女性就业问题应规定可量化的指标, 如明确在非特殊行业中女性的比例等, 对吸纳下岗女职工等就业弱势群体的企业, 政府应当制定给予企业适当补助的政策。

㈢加强女性养老、医疗、失业和工伤保险, 扩大参保面和提高生育保险覆盖面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使全社会妇女都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平, 这无论是对调整效率与公平的矛盾, 还是维护社会、家庭的稳定都是至关重要的。

㈣加强妇女维权机制建设保障妇女权益必须以维权机制建设为重点, 切实推动解决广大妇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对此, 社会各部门都应当积极参与。劳动执法监察部门应当重视纠正在合同期限、劳动权益、解除条件等方面侵害女职工利益的约定和条款。在审查集体合同时, 要重点审核有关企业女职工的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卫生保健、保险福利等内容, 发现有损妇女权益的行为, 坚决予以制止。要加强劳动用工年检制度, 对企业女职工超强、超时劳动, 违反男女同工同酬及在孕、产、哺乳期内解除劳动合同等违法行为, 应依法予以处罚。工会女工委要积极了解企业有关保护女职工权益的情况, 必要时要参与企业劳动争议的调解工作, 从制度、规范上、从企业的行为上实现维权。政府各职能部门应当统一行动, 对女职工权益保护法律的落实进行深入、彻底的监督检查, 不留空档, 不留死角。

人口新政下的计划生育工作转型 篇8

关键词:人口;新的计划生育政策;计划生育工作;转型

我国在实施了约30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在2015年终于进行了改变,这也是当前我国人口发展的转型之举。由于在改革开放前期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导致人口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这也是由于当时我国人民在生育方面思想落后,以及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平穷等现状进行综合考虑后实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是,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但人口增长却相对缓慢,导致我国劳动力人口逐渐减少,国家进入了老龄化阶段,促进人口增长,改变生育政策已经是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为此,我国政府在2015年实施了全面二孩的政策。本文就我国人口新政下如何开展计划生育,加快计划生育转型发展进行阐述。

一、要转变计划生育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

(一)转变计划生育工作理念,促进我国人口均衡发展

我国长时间以来对生育采取的政策主要是以减少人口出生为主;为此,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是“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胎,夫妻双方都是农村户口的夫妇如果第一胎是女儿,可以生育第二胎,双方都是少数民族的夫妇可以生育二胎”;但是,随着这一计划生育政策的多年实施,年轻人口的数量正在减少,老年人增多,老龄化社会即将到来;多年来的低生育率使得我国当前面临的养老压力陡升,劳动力人口数量在下降,成本在逐年升高[1]。

同时,我国城市居民对于生育的愿望在逐渐下降,甚至很多居民并不愿意生育小孩;当然,这些现状也是发达国家经历过的路程。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城市生活成本的女性就业压力的增大,这一系列因素使得城市女性对于生育的愿望很低。

长时间以来的计划生育政策,以及社会发展后女性生育愿望的降低,使得我国当前的人口增长率较低。人口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一项指标,过低的生育率会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甚至造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延迟实现。因此,针对我国生育的现状,我们首先要改变思想观念,不能是抑制生育,而应该鼓励大家优生优育。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理念应该从一直人口过快增长转变为促进人口合理增长。

(二)转变计划生育工作方式,促进我国人口稳步增长

计划生育的工作方式是机械性地以国家政策一切生育工作为依据,居民往往没有自由的生育权利,这容易导致一些有条件的愿意生育的家庭不能进行自由生育;而一些没有条件的家庭却偷偷地进行多生育,这就造成了我国人口素质降低,也影响了我国人口的稳定增长[2]。

当一个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居民的自由生育是保证人口稳步增长的前提,任何人口调整政策都不能替代生育权自由对人口的作用。因此,我国在实施计划生育新政策后,仍然要宣传相关人口知识,让老百姓认识到优生优育的好处。要转变计划生育工作方式,转变以前的几层计生人员只依赖政策,为实施政策和宣传引导相结合。

二、制定计划生育工作目标

在人口新政下计划生育的转型发展需要制定相关人口发展目标,包括人口结构目标、人口数量目标以及人口质量目标。

(一)制定人口结构增长目标

我国目前的人口结构是老年人多,中年人适量,年轻人少的局面,面对这一局面,我国在实施新的计划生育政策后,要制定好相关目标,增加人口出生率。我国的人口结构转型目标为在10年—30年之间老龄化社会尽量提高年轻人的熟练,在30年后我国人口结构走向均衡。要避免新生人口增长过快,导致新一轮的人口结构失衡现象重现[3]。

(二)制定人口数量增长目标

我国目前人口数量依然很多,只是人口结果不尽合理;当前我国发展人口的主要目的也是调整我国人口结构。因此,为了我国人口结构的调整,促进人口健康发展,增加人口出生是唯一的选择;我们不能为了单纯的控制人口数量而忽视人口结构的调整。因此,我们应该制定出一个合理的短期、长期人口数量增长目标,即防止人口过快增长,也要通过人口数量的增长现状反馈人口政策的合理性。

(三)制定人口质量增长目标

人口的增长关键在于人口质量的升高。我国在计划生育时期的人口质量虽然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然有一些夫妇在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前提下多生,导致人口质量下降。我国在实施新的计划生育政策后,人口质量更应该作为评价人口发展的重要指标来衡量。要重点提高出生人口的健康水平,增加人口生育经费支出,要加强适龄儿童的教育,提高教育水平。

三、落实相关计划生育政策

人口新政下计划生育仍然重要,我们不能因为国家政策对生育的放宽认为可以自由生育;当前一段时间,我国还应该实施好计划生育政策,只是在落实实施时方式方法需要改进。

要重点控制农村夫妇的人口增长数量,当前一段时间,我国农村人口的增长仍然是较快的。由于农村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封建思想作祟,农村夫妇一定要生到一个男孩才行,这导致部分没有生到男孩的夫妇生育小孩的数量增多,严重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因此,在农村新的计划生育政策仍然要重点实施好,把控好农村人口的增长数量,提高农村人口的出生质量。

四、加强计划生育的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对于转变人的思想观念具有重要作用,在人口新政下的计划生育工作更要重视思想政策工作在转变人们生育观念中的重要作用。加强新时期下的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对于提高人口出生质量、控制人口数量等具有促进作用。在新时期下运用电脑互联网、手机移动互联网等新的媒介可以把计划生育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及时传播和更新。

五、总结

甘肃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办法 篇9

《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甘肃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已由甘肃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于2016年4月1日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一条 为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户籍和住所在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第三条 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应当坚持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坚持宣传教育为主、避孕为主、经常性工作为主的方针,实行计划生育政务公开、村务公开,采取教育、法律、经济、行政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目标管理责任制,完善考核办法,落实奖罚措施,并对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计划生育工作和与计划生育有关的人口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做好有关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第六条 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计划生育协会等社会团体以及企业事业组织和公民都有协助人民政府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义务。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上一级人民政府人口发展规划,结合当地实际编制本行政区域的人口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人口发展规划制定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实施方案,应当规定控制人口数量,增进生殖健康,加强母婴保健,提高人口素质的具体措施,并组织实施。

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属地管理、单位负责、社区服务的城市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机制,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纳入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依托社区,为育龄人群提供生殖保健服务。

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口与计划生育实施方案的日常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本辖区内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建立健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构和技术服务机构,配备人口和计划生育专职工作人员和技术服务人员,具体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实施方案。

第十条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人口与计划生育的规定,配备人口和计划生育专(兼)职工作人员,协助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实施方案,并通过制定村规民约等方式,引导群众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应当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实行法定代表人负责制,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构,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协助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实施方案,做好本单位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第十一条 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由其户籍所在地和现居住地的人民政府共同负责管理,以现居住地为主,纳入现居住地日常管理。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具体管理办法依照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必要经费,并将农村计划生育手术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第十三条 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应当执行国家有关统计法律、法规的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虚报、瞒报,伪造、篡改或者拒报。

第十四条 公民享有依法生育的权利,也有依法履行计划生育的义务,其生育行为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本条例规定。

夫妻双方在实行计划生育中负有共同的责任,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十五条 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

夫妻自主安排生育第一个和第二个子女,实行生育登记服务制度。生育登记服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夫妻双方向一方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提出申请,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审核后,报县级人民政府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批准,可以安排再生育一胎子女:

(一)已生育的两个子女中有子女经鉴定为非遗传性残疾,不能成长为正常劳动力的

(二)再婚(不含复婚)夫妻,再婚前一方生育一个子女,另一方未生育,再婚后只生育一个子女的

(三)再婚(不含复婚)夫妻,再婚前合计生育两个及以上子女,再婚后未共同生育子女的。

第十七条 夫妻已生育两个及以上子女,不得以子女已送养为理由申请再生育。

夫妻申请再生育子女时,合法收养的子女不参与家庭子女数的计算。

第十八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夫妻双方均系农村居民,其中双方或者一方系东乡、裕固、保安族以及居住在人口稀少的牧区、林区的藏、蒙古、撒拉、哈萨克族,已生育两个子女,要求再生育的,可安排再生育一胎子女。

第十九条 依法办理结婚登记的夫妻可以享受婚假30天。符合本条例规定生育子女的,女方享受产假180天;男方享受护理假30天。

职工在婚假、产假、护理假期间,其工资、奖金、福利待遇不变。

第二十条 在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前,自愿终身只生育一个子女,并领取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夫妻,享受下列奖励和优待:

(一)自领证之月起至独生子女十六周岁止,每月给予不低于10元的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

(二)独生子女父母属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或者企业职工的,退休时由各自所在单位给予不低于1000元的一次性奖励

(三)安排就业、组织劳务输出时,应当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四)其独生子女优先入托、入园、入学、就医,有条件的单位可以免费

(五)对贫困的独生子女父母,优先发放或者适量增加社会救济金和生活困难补助费

(六)其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后不再生育或者收养子女的,由其住所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列为社会保障家庭,享受社会救济金等优待。

第二十一条 已经获得《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农村居民家庭,除享受本条例第二十条的规定之外,还应享受下列优待与奖励:

(一)免去夫妻双方两年本村内集体生产公益事业所筹劳务(二)申请使用宅基地,在符合规定条件下应当给予优先审批(三)优先安排夫妻双方或者其独生子女在乡(镇)公益岗位中就业

(四)对贫困家庭,优先发放扶贫贷款,落实帮扶资金,安排扶贫项目和技术培训。第二十二条 育龄夫妻系农村居民,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由县级人民政府给予不低于1000元的一次性奖励:

(一)在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前,只生育一个女孩,不再生育的,并已经获得《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

(二)符合本条例第十八条再生育子女条件,在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前,自愿申请放弃生育的。

第二十三条 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的支付,夫妻双方均系国家工作人员或者企业事业单位职工的,由双方所在单位分担;一方系国家工作人员或者企业事业单位职工,另一方系城镇无业居民或者农村居民的,全部由国家工作人员或者企业事业单位职工所在单位发放;夫妻双方均系城镇无业居民或者农村居民的,由其住所地的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发放,所需资金由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列入财政预算,在计划生育事业费中列支。第二十四条 在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前,育龄夫妻系农村居民,符合规定生育了两个女孩或者民族自治地方符合规定生育了三个女孩的,自夫妻一方施行绝育手术之日起,享受本条例第二十一条的优待。

农村居民中男方到有女无儿家结婚落户的和实行计划生育的贫困家庭,乡(镇)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以工代赈、扶贫项目、扶贫贷款和社会救济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根据政府引导、农民自愿的原则,实行多种形式的养老保障。

第二十五条 已经享受本条例第二十条、二十一条规定的家庭和夫妻,再生育或者收养子女的,停止享受相关奖励和优待,已经享受的不再退回。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不再发放《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不再享受独生子女及其父母相关奖励优待政策。

第二十六条 对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和技术服务人员,在职期间应当给予计划生育岗位津贴,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二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基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和网络,配备合格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改善县(市、区)、乡(镇、街道办事处)以及社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设施和条件,提高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水平,保障公民获得适宜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权利。

第二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婚前保健、孕产期保健制度,组织开展出生缺陷干预、生殖道感染干预和避孕节育优质服务等工作,防止或者减少出生缺陷,提高妇女和出生婴儿的健康水平。

第二十九条 各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是具有医疗保健性质、非营利的公益性财政拨款事业单位。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应当依法取得《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执业许可证》。医疗、保健机构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应当依照国务院《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的规定在《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上注明获准开展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项目,并向同级人民政府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备案。

凡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人员,应当依法取得《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合格证》。

第三十条 各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要依法履行职责,对育龄人群进行人口与计划生育基础知识宣传教育,向育龄夫妻提供 环情、孕情定期查询服务,避孕药具发放,施行节育手术,术后与产后随访,妇女病普查普治等生育、节育技术咨询、指导和生殖保健服务。

第三十一条 育龄夫妻自主选择计划生育避孕节育措施,预防和减少非意愿妊娠。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应当指导实行计划生育的公民选择安全、有效、适宜的避孕节育措施。

在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前,已接受绝育措施的夫妻,因子女死亡等特殊情况,符合本条例规定条件要求生育子女的,由夫妻双方申请,经县级人民政府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批准后,可以免费施行复通手术。

第三十二条 实行计划生育的育龄夫妻免费享受国家规定的计划生育基本项目的技术服务,所需经费,依照省人民政府有关免费提供计划生育避孕节育技术服务项目与费用结算标准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三条 未依法取得《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执业许可证》的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和未在《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上注明获准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项目的医疗、保健机构或者个体医疗机构和人员,不得从事计划生育手术。

第三十四条 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非法为他人施行计划生育手术;(二)使用超声诊断仪、染色体检测以及其他科学技术手段为他人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或者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

(三)实施假节育手术、进行假医学鉴定、出具假计划生育证明。第三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健全避孕药具免费发放、市场零售供应、性保健用品等监督管理制度。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不履行下列协助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义务的,由当地人民政府给予通报批评,责令其改正;拒不改正的,可以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未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的

(二)未配合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或者技术服务机构向实行计划生育的公民提供计划生育技术、生殖保健和咨询指导等服务的

(三)未制定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实施方案的具体措施的(四)未及时向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或者工作机构提供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信息的

(五)未落实有关计划生育优待奖励和其他社会保障规定的。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公民,应当依法缴纳社会抚养费:

(一)未形成法定夫妻关系而生育的(二)违反本条例规定的条件生育的

(三)符合本条例规定可以再生育,但未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审批生育的

(四)违反国家有关收养法律、法规或者本条例规定收养子女的。

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的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三十八条 社会抚养费的征收,由当事人住所地的县(市、区)人民政府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或者其委托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依法作出书面征收决定,并负责征收。

当事人所在的单位或者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配合做好社会抚养费的征收工作。

流动人口违反本条例规定生育的,其社会抚养费的征收依照国务院《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第五条规定办理。

第三十九条 社会抚养费的征缴可以采取下列方式:(一)由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代收代缴(二)当事人系职工的,由所在单位代收代缴

(三)由当事人到县(市、区)人民政府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指定的金融机构缴纳。

当事人应当自收到征收决定之日起30日内一次性缴纳社会抚养费;一次性缴纳确有实际困难的,应当自收到征收决定之日起30日内向县(市、区)人民政府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书面申请分期缴纳,但分期缴纳的期限不得超过三年,第一年不得低于征收额的百分之四十。当事人未在规定期限内足额缴纳社会抚养费的,自欠缴之日起每月加收欠缴社会抚养费的千分之二的滞纳金;仍不缴纳的,由作出征收决定的机关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当事人对征收决定不服,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在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期间,征收决定不停止执行。但是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社会抚养费及滞纳金应当全部上缴国库,并纳入县(市、区)人民政府财政预算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贪污、私分。

第四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四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责令其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1万元以上的,处违法所得二倍以上六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1万元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一条 伪造、变造、买卖计划生育证明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5000元以上的,处违法所得二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5000元的,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以不正当手段取得计划生育证明的,由当地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取消其计划生育证明;出具证明的单位有过错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二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虚报、瞒报、伪造、篡改或者拒报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数据的

(二)截留、挪用、贪污、私分计划生育经费或者社会抚养费及滞纳金的(三)索取、收受贿赂的

(四)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

(五)侵犯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的。

第四十三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或者所在单位给予批评教育、行政处分;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当地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拒绝、阻碍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

(二)歧视、虐待实行计划生育的人员和生育女婴以及不生育的妇女的

(三)歧视、虐待、遗弃、残害女婴的。

第四十四条 夫妻双方或者一方系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台湾同胞或者华侨到我省定居的,或者系出国留学人员的,其生育问题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五条 本条例规定的病残儿医学鉴定费用(含鉴定费和相关检查费),由申请鉴定的个人负担。

上一篇:民法知识总结(大一)下一篇:珍惜时间的作文400字五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