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太极拳学习心得(通用10篇)
杨氏太极拳,太极拳的一个流派,是由河北邯郸永年人杨露禅即其子杨班侯、杨健侯,其孙杨少侯、杨澄甫等人在陈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杨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上由松入柔,刚柔相济,形成独特的风格。由于杨氏太极拳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因此他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开展得最为广泛。杨式太极拳对手眼身法步有严格的要求,练拳和推手,手眼身法步按 要求做到正确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杨氏太极拳拳架舒展优美、身法中正、动作和顺、平正扑实、由松入柔、刚柔相济,一气呵成,犹如湖中泛舟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简洁,深受一般大众的喜爱,故而流传最广。杨氏太极拳动作要求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此动作之完成,乃下一动作开端,绵延相续。心法上亦要求一气呵成。立身中正安舒,拳架开展大方,动作松柔缓慢,行动速度均匀,招式虚实分明,周身圆活连贯,腰身使动四肢,换位逢转必沉,体用效果突出。
杨氏太极拳24式拳谱:起式、左右野马分鬃、白鹤亮翅、左右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左右倒卷肱、左拦雀尾、右拦雀尾、单鞭、云手、单鞭、高探马、右蹬脚、双峰贯耳、转身左蹬脚、左下势独立、右下势独立、左右穿梭、海底针、闪通臂、转身搬拦捶、如风似闭、十字手、收式。
在学习了太极拳之后,我对它有了点认识,太极拳是一种快慢相间、刚柔并济、松紧有度、变化无穷的一种拳术,里面蕴涵了深奥人生哲理。看老师打得十分圆润连续,但是当自己打的时候,总会忘掉动作或是打得太快,还打不出圆滑的效果。在后来每节课的练习中,我的手势渐渐变得流畅,有力道了。开始总是忘记的屈膝,后来练多了就会一直记着,凡事都要多练才会熟练,融会贯通,太极拳也是一样的。多打几遍,就会发现动作从生疏变得熟练,搂膝拗步一开始做总是漏点动作,后来做多了,就会潜意识里知道什么时候收腿,伸腿,出手,手脚变得协调。现在打完之后,都会觉得有点累,我渐渐理解太极拳中柔中带刚,姿势都是带着力量的道理。打太极拳还培养了我的耐心,它是一口气连贯到底的拳法,除了培养了耐心,还调理习性,对身心都有所帮助。
南京东南大学 万玉纲编写
笔者通过深入研究体悟传统杨氏太极拳85式套路拳谱,认为将其分成八段更能体现套路的编排特征,即把每一段落的分段点置于单一式子连续移动步伐的最后一动上,如前进步的搂膝拗步和野马分鬃,后退步的倒撵猴以及横行步的云手。为了辅助习练者记忆,特编写行功歌诀以提示演练过程中,前后式子的连接顺序及变化方位。
歌诀云:
(1)混沌无极生太极,面南起势揽雀西,回拉单鞭提手南,白鹤亮翅朝东展,搂拗琵琶走循环,搬拦捶打封闭按。
(2)十字封裹面朝南,闪身西北抱虎归,旋身向东肘底捶,倒撵猴儿身后退。(3)斜飞势南接提手,鹤翅东展左搂拗,上步揽雀回单鞭,云手连环往东返。
电科091陈昭朋0907010082 这学期体育选课选了名族体育,龙老师主要教授太极拳。龙老师是个很有耐心的人,他总是一招一式地向我们讲解太极拳,还一遍一遍地演示给我们看。正因为老师的很好。我的感觉还不错。下面简单谈谈我对太极拳的一些心得体会。
太极拳不仅仅是一门体育课程,太极拳也是拳术,具有技击性。其套路招式符合拳理,具有攻防含义,能够产生攻防实效。也同样是一份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接受的文化教育。
太极拳练习时最重要的是放松,放得开。每一次的练习,都要将心情放松,只有那样的练习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练习的时候,我们能够将心里的包袱都放下,享受那一刻宁静的世界,物我皆无。这就需要慢,动静结合,随动由静。因而既不求速,亦不可因静而一味求慢,总要绵绵不断,往来无间,神到意到,贯穿如一,这就是太极的妙处。太极拳具有高度艺术性和科学内容:精奥细致、理论深切。心要静而精神要振作,忌低眉垂目,委靡不振,缺少生气。但也要忌怒目攒睛,挺胸露齿。
其次,要能够达到融会贯通,得心应手,周身要节节贯通,勿使有丝毫间断。方能进入具有高度艺术的境界。这就要求慢、稳。太极拳始终处于运动之中,动作衔接紧密,劲断意不断,势断意 相连,拳势如春蚕吐丝绵绵不断太极拳则是动中求静,以静主动。太极拳要练出劲来,仅凭一般勇气蛮练,不去体味它的涵义,钻研它的架势,这是办不到的。必须要练得处处符合原则和要求。眼神平视,要贯注而活泼,当每式的变化,视线要随身法而转移,切忌目光呆板或野顾。上下不能一气贯通,终练不到高明的程度。手臂与腿都要微有弯曲含蓄之意而不可伸得过直。后腿微曲向外,就能做到前弓后蹬,力从脚跟而发,像树生根于地全身稳固,而不是向后挺得过直。总的来说,四肢要圆润、灵活、稳实、切忌强直。要坐腕竖掌,但掌心要微凹而不可平,这是要着。手指不宜太直,手指与手指之间不宜并紧,要似开非开,练久劲自生。肩要松活下沉,不可用强劲或有耸抬之意。肘要下垂,手臂虽向上提,而肘尖意须向下。要以肩顶肘,以肘领腕,又要以指领掌,以掌带臂而沉肘松肩,又要以腰腿之意配合手、肘、肩,上下联贯,虽略有先后而动作协调节节贯串,不可过劲,过劲则僵硬。迈步时,脚跟须先着地,然后徐徐踏实,同时膝随之向前,但弓步不可过劲。进退即能灵活。后脚要着劲,切不可偃侧。脚的起落,如云手式,跨步时须先提起脚跟,继之提起脚尖。跨步后,脚下落时要以脚尖先着地,而后徐徐踏实。必须做得自然,则头自中正,呼吸舒畅,气度安适,从而能上下相随,式式均匀,自可领会周身轻灵园活之趣。
重视前人积累的经验,遵照典型的架势来认真锻炼。但要练得自然松静,使举动周身轻灵。必须“依规矩熟规矩,化规矩,不离规矩”。本此坚毅精神,才能练得得机得势。练成自己的太极拳。
我们都是在重新温习一份古老却又青春的文化,重新走进一个经典却又新潮的世界。
学号:1225211 姓名:许小蓉 专业:工业工程 学院:工程学院 教师:傅老师 上课时间:周四第四大节
最初认识太极拳,是从小时候看过的一些武侠电视剧的角色中了解到的,譬如张卫健版《少年张三丰》里的张君宝,赵文卓版《中华大丈夫》里的荣海山,都是凭借一身精湛的太极武功名扬天下。虽然从前对太极拳只是表面上一层模糊的认识,但是从这些人物的演绎过程中,太极拳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后发制人的特点已经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自己切身去理解,体验太极拳却是这学期的体育课上,初学太极拳,不免会因为它缓慢的动作而觉得有些枯燥与乏味。经过一两周的模仿比划,渐渐地入门了,也初步体会到了太极拳的“神”、“意”。太极拳比较强调放松,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放松,也要做到心无旁骛,静心用意。太极的动作都有一定的曲线,不浮不僵,身体保持自然,轻柔匀缓。全身上下作为一个整体,身体每个部分都要配合做到有弧度,衔接和顺。老师给我们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就仿佛我们做每个动作时都有一个球在顺着我们的动作运行,课堂上练习的时候,我经常想象着自己两手之间,两臂之间有一个随时可调整大小的球,当我们向下落手时,感觉这个球漂浮在水面上,有一种抵抗我们手向下的阻力;弓步分手时,仿佛两手之间有一个稍小的球随着我们的动作缓缓旋转;推掌时又感觉手掌前方有一个体型很大的球,我们要贴着这个球的外弧推出去,所以,在练习的过程中加上这些想象,一方面感受到太极的连绵不绝,动作不能僵硬,行云流水般的行径,另一方面觉得也很有意思。一套24式简化太极拳学完后,虽说是太极中的凤毛麟角,但它也训练了我们精神内敛,思想集中的习惯。我想其他方面的好处也不在话下。
课下一查阅有关太极拳的信息,才发现它就像一座冰山,我们看到的只是它的小小的一角。它是中国的传统精粹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不仅可以作为一门体育项目,也可以算是艺术表演,一门古典哲学秘笈,更是中医理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经过数代的流传,太极拳演变出了许多的流派,有陈,杨,孙,吴,武五大派系,誉为“五式太极拳”。每式既相互传承、又有自己的特色,可谓百花齐放。从简单的角度看太极拳,它含蓄内敛、连绵不断、以柔克刚、急缓相间、行云流水的风格使习练者的意、气、形、神逐渐趋于圆融一体的至高境界,而其对于武德修养的要求也使得习练者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提高自身素养,提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融洽与和谐。同时,太极拳也不排斥对身体素质的训练,讲究刚柔并济,而非只柔无刚的表演、健身操。
黄婉明
还没上太极拳课之前,我对于太极拳是一点都不了解的,我只听说过太极,而一听到太极我就会想到公园里的老头老太的形象,觉得跟我们这个年龄段好象相差甚远。我觉得太极拳应该也是太极的同类,也是差不多,都是很慢的,柔柔的。学习了太极拳之后才知道,它让我受益非浅。
第一节课,老师给我们介绍太极拳,它十分注重它的意、形、态,初学者一般都很难掌握它的力度。所以我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也是感到无从下手,但是在老师孜孜不倦的教导中摸到了一点太极的门路,而我,当然也是学的很起劲。每次课上看到老师为了教会我们满头大汗时,感到十分愧疚,于是每次课后回寝室总会认真地复习。希望可以学会每个动作,不负老师所望,以后可以每天耍太极拳,强身健体。
第一节课开始学习太极拳,老师首先让我们学会怎么样放松,但是由于因自己对太极拳不了解,不能很好的接受,不懂为什么老师跟师兄师姐能够看起来不用力、劲等却能把动作做得很带劲,而我却不行,怎么做都不对。所以我在练拳时手臂用着僵硬的力,结果造成全身紧张,各关节转动不圆,每个动作看起来像故意摆姿势。
接下来,我说说自己这个学期学习太极拳的心得体会。
我觉得耍太极拳让我感到了全身心的放松。我们每天不是寝室里对着电脑看书,写论文,就是坐在教室上课,整天保持一种姿势,肌肉神经骨骼都僵硬了,放松是一种最好的治疗。自从我开始学习太极拳之后,我隔天就打一遍来放松全身心,促进睡眠。
在学完太极后,感觉自身的平衡能力加强了。以前,总觉得自己小脑发育不全,平衡能力不好,太极的动作是百年来先人不断摸索总结出来的,其平衡调节都以是非常精确的,所以在练习时做准动作有利于锻炼平衡感。
练习太极更是帮我锻炼了我的专注力。学习太极,先学动作,在学动作的时候,根本没有时间去想其他的事情;一旦学会动作,就要注意自己的呼吸、以及意念。这样就会让自己集中精力。
学习太极能帮我强身健体,终身受益。老师的悉心教导让我对太极拳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有了更大的兴趣。太极拳柔中带刚,借力打力,感觉既有体现武打的技击性,又体现了其本身的艺术性。老师说,对于太极拳,我们要每天练习才能够体味它的精髓的。
学号:201313010417 姓名:郭佳怡
二十四式太极拳内容分别为:
1、起势
2、左右野马分鬃
3、白鹤亮翅
4、左右搂膝拗步
5、手挥琵琶
6、左右倒卷肱
7、左揽雀尾
8、右揽雀尾
9、单鞭
10、云手
11、单鞭
12、高探马
13、右蹬脚
14、双峰贯耳
15、转身左蹬脚
16、左下势独立
17、右下势独立
18、左右穿梭
19、海底针 20、闪通臂
21、转身搬拦锤
22、如封似闭
23、十字手
24、收势
学习感想:
我们在体育课上学的太极拳并不是中国传统武术的太极拳,而是24式太极拳也叫简化太极拳,是国家体委(现为国家体育总局)于1956年组织太极拳专家从汲取杨式太极拳之精华编串而成的。尽管它只有24个动作,但相比传统的太极拳套路来讲,其内容更显精练,动作更显规范,并且也能充分体现太极拳的运动特点。这套太极拳借鉴了武术太极拳的招式,如果充分了解每一招的来源与功用也是有一定的防身作用的。不过这套太极拳现在还是更多的被用来健身锻炼,比如我奶奶晨练的时候就做过这套拳。
太极拳源远流长,以其独特的风格而为世人所喜爱。谈起太极拳,人们总把它和“四两拨千斤”的防身技击功能联系在一起,而忽略了健身、养身与修身等方面的作用,作为窥传几百年的优秀拳种,其内涵博大精深,实非人们想象之简单。太极拳不仅具有健身、养身之疗效,而且兼具防身、技击之功能,修身之妙法,而修身应为练拳学的起点和归宿。太极拳能提高大脑皮层的生理功能;延缓大脑衰老的进程;太极拳能使全身血气流畅,改善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太极拳能使身体各部分得到全面锻炼,延缓机体衰老的进程。修炼太极拳除可以清除躯体上的某些疾病外。更重要的可以使人心境平和,调节个人的心理。使人的个性得到良性发展。但更重要的是在太极拳的熏淘下,我总算从现实社会生活的困惑中解脱出来。不再片面地看问题,做事已多考虑对别人的影响。不以一己之好恶而随意伤害别人。如今的我已能保持坦荡的胸怀、良好的心境去面对社会,面对生活。
太极拳对修炼者品德修养的影响是必然的。中国是礼仪之邦,几千年文化盈育的中国伦理道德思想、观念已深深地渗透到太极拳理论之中。尊师重道,向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练拳必先学会做人。“谦受益,满招损”正直、善良、谦虚、敬业、重道应为我们练拳者时时自勉之言。
太极功夫扇是国际级武术裁判、中华武术百杰、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德印先生在新世纪初应“夕阳美”之邀,为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编创的太极拳新套路,是作者继夕阳美太极功夫扇之后创编的姐妹篇,目的是丰富人们的健身活动内容,增加趣味性,多样性,增强健身效果。
太极功夫扇不仅适合表演,而且具有显著的健身效果。经常练习,可以陶冶情操,提高艺术审美力,娱乐身心,强身健体,获得前所未有的武术健身乐趣。它的推广普及,不仅丰富了人们的健身活动内容,也增加了健康生活的趣味性、多样性,增强健身效果,尤其能激发大学生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远离疾病的困扰。使习练者在感受艺术美的同时,体会从未有过的武术健身乐趣。振奋民族精神,弘扬名族文化。
练习本套太极功夫扇使我对中国传统太极拳的基理有所了解,知道全套动作的名称,懂得太极功夫扇对养生、养心、养气的锻炼基本原理;掌握太极功夫扇的基本动作和练习方法,提高自身的协调能力、表演能力,并在练习中体会它的风格与特点;培养对民族体育的兴趣,提高修养及艺术欣赏能力,培养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改善、提高身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能力,增强体质,发展学生的协调能力和柔韧能力。
通过练习增强了我们的心理素质
一自信心的提高。
太极扇是一项表演性很强的运动项目,应具有强烈的表现意识。因此,自信心显得十分重要。培养自信心,首先要克服自卑、树立信心、敢于挑战,发自内心的激情,才能使动作更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二激发表现力。
在太极扇训练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创造展现自我的平台。通过优美的形体姿态充分表现个人的运动激情和活力。在表现的过程中,经常会因多种因素的影响造成动作失败,这有助于引导学生向困难挑战,实现良好的情绪控制,提高表现自我的能力。三陶冶情操。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人类的社会性情感、如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等统称为情操。太极扇是具有艺术性的运动项目,经常练习可以增强韵律感、节奏感;提高认识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学习太极的>心得体会
转眼间,选课已有半个学期,学习太极也有半个学期了。
在这半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我知道了太极的起源,各代的太极宗师以及他们的事迹,他们的执着是我们的榜样;还知道了太极的各个流派,各个门派不同的招式,还有很多很多。
更重要的是,我开始慢慢领会太极的真谛。我承认,一开始学习太极是抱着‘希望以后能防身’的目的去学习的,所以一开始有那么一点失望,觉得太极这么慢吞吞的招式似乎根本无法御敌,便感到学习太极似乎并没有什么用处。
但是,在老师给我们演示时,我突然发现,原来,太极并不是我想的那样。他并不是外家拳,只是用力量达到打败对方的效果;他是内家拳,凭借灵活的身姿与心中的智慧来借力打力,通过内心平静来使各种感官洞察外界事物,体会宇宙茫茫。
记得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我总是为无法熟练的完成所有动作,甚至记不住各招各式而苦恼,不知如何是好。我很恍惚,也很犹豫,不知自己适不适合学习太极。我将自己的无奈对老师诉说了以后,老师告诉我这只是不熟悉的原因,而且太极有时是要靠“悟”的。于是,我尝试着再练的时候多用心,努力集中注意力,记住一招一式,同时在练习时放松心情,试图使身心皆空。
几个星期过去了,有一天我突然发现,曾经只能连到第三式的我一下子竟然成功连到了第八式乃至第十式。顿时,心中的喜悦喷薄而出。学习太极,我懂得了遇到瓶颈期的迷茫苦闷,与终于突破瓶颈达到新的高度的喜悦与自豪。
在逐渐的学习中,我懂得了太极是一个伟大的存在,是我们无与伦比的财富。太极即为万物,万物即为太极。太极的传承与发扬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
一、陈氏太极拳预备势和太极图象
先生称此势为“太极象”,并画
有太极象图。从字面看,“太”字有最、至及极端之意。极亦有顶点、尽头之意。《周易正义、系辞》云:“太极谓天地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一也。”《太极图详解、朱子太极图说解》云:“圣人谓太极者,所以指夫天地养物之根也。”拳以此名,愚以为是取归根复命、人合天道之意。《周易、系辞》中有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先祖圣人以两仪之阴阳为基础类物取象,通变天、地、人三才之情状,钩深致远,以倡道之博大精深。又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周子太极图说》亦云:“阴阳一太极也。”可见,太极与道名异而实一也,此皆可以《易》证之。先生《图说》通篇以太极、《易》理阐释拳理、拳法,中规中矩、恰得根本。太极拳亦确实是以老庄学说为基石,取实战博击技法于外,寓道家丹功于内,和合二者则太极、《易》理之阴阳动静、刚柔进退为拳理之准绳而用。从而,方能使拳之一技极尽太极之妙,亦更为世人究其理、探其本者所锺爱。
“太极理也”,“无声无臭”,“动而阳、静而阴”是“元气混而为一”(《朱子太极图说解》)。既是言太极中“阴阳只是一气,非有二物相对也”(同前),亦即太极者无极也。非有阴阳二物相聚而成,何来始生终灭之说。先生称此势“手足虽未运动,而端然恭正之中、其阴阳开合之机、消息盈虚之数已俱寓于胸腹之内”(《图说、太极象图》)。外形静而未动,然体内真气循行周身内外,其出则开盈、入则合虚,是为虽静犹动。说是动,然而毕竟是外形未动。以动实静虚论,则当谓此为虚。此虚恰是《庄子、刻意》篇论剑法中“示之以虚”之虚。故,此势只须“洗心涤虑、平心静气”(《图说、太极象图》),提顶、竖项、松胸、松胯、圆裆、合膝、两足实实在在踏于地上,以待丹田中“混而为一”的“元气”真机发动,或者说是待丹田中太极真意萌生,“如此而后可以学拳”。以上诸项要求可谓是太极拳入门之阶梯,内功之精髓,然却被诸多太极拳锻炼者所忽视,真令人不得不扼腕叹惜。“时无可名,亦名之曰太极。”(同前)如是则太极拳预备势中如何应用太极、《易》理之理、法明矣。陈式太极拳预备式即已理明法备,唯终日能以“乾乾之功进而不止者”(《图说、太极拳经论》),方可识得个中情趣,久之自可窥得门庭。
二、陈氏太极拳缠丝法
(一)陈氏太极拳缠丝法源于《易》理
先生在《图说、太极拳缠丝精论》中提纲提纲挚领地言道:“太极拳缠丝法
也”。紧接着,在《图说、缠丝精图》中又进一步解释曰:“缠丝者,运中气之法门也”。这两句话可谓言简意赅,已将陈式太极拳内功之秘剖露无疑。
说到缠丝,在陈氏太极拳盘架、推手和技击中,其所有运动非圆即弧,绝无直来直去。四肢和身体均同时在各自按照顺、逆时针方向做螺旋运动。同时,四肢在丹田元气带动下亦一起在做前后、左右、上下以及在各种上作圆弧式运动。在手臂运动为旋膀转碗、螺旋劲缠至指尖;在腿脚则为旋腰转胯、旋踝转膝、螺旋劲缠至足趾;在身法为顶提住尾闾用尾骨划前后、左右、上下及各种斜向之弧。从而形成不仅腿足、臂手自身旋转运动,而且在身躯旋转带动下,手足的在内劲的催动下亦以弧形轨迹做前后、左右、上下及各种斜向往复式圆运动.就如同卫星在自转时,亦在围绕有着自转运动之行星公转;同时,行星在自转时又在围绕恒星公转一样。这样演练和应用陈氏太极拳时,就在身上形成一系列立体螺旋运动,拳中称其为缠丝故陈氏太极拳又有“圈拳”之称。而这一系列立体螺旋运动,其毫发细微之动两足底各个部位皆须有对应感觉才是。陈氏太极拳这种种“圈”即拳中“以气运(依愚理解这里所说之“运”,是运动、催动之意。)身”之内功功法。在伏羲八卦方位太极图中我们能看到,圆图中分为黑白两大部分,若以黑为阴白为阳,则中间之圆即为无阴无阳无极和合之太极。在这一图上方,乾卦最外面左侧逐渐增加之黑色是阴初生之处,其历经兑、离、震三卦到坤卦,黑色之阴由初生之微,逐渐到坤卦黑色纯阴旺极之著;而此图坤卦下方白色空间即是黑阴旺极白阳初生之微,白色之阳由初生之微,历经艮、坎、巽三卦到乾卦,逐渐到白色纯阳旺极之著。同时,在此初生黑阴之里侧白色纯阳旺极之著,亦历经兑、离、震三卦到坤卦,由旺极之著逐渐到坤卦白色纯阳衰尽之微;同时在初生白阳之里侧黑色纯阴旺极之著,亦经历艮坎巽三卦到乾,由旺极之著逐渐到乾卦处黑色纯阴衰尽之微。
这样看阴阳皆是由外初始而生,逆时针旋转一百八十度到其旺极之著;接着阴阳各自由此旺极之处继续逆时针旋转,则逐渐由外向内到一百八十度衰尽之微。当然,依次同样道理,亦可理解为阴阳皆是由内初始而生,顺时针旋转一百八十度到其旺极之著;接着阴阳各自由此旺极之处继续顺时针旋转一百八十度,由外而内消减至各自衰尽之微。
太极拳是一种神秘又普通的功夫。说它神秘是因为两点。一点是每个人练的都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个师傅教出来的;另一点是所有练太极拳的人当中真正地学会太极拳的可谓是凤毛麟角。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我认为是由于太极拳是一种极重“神”和“意”的功夫。虽然形意拳、心意拳等功夫也重“意”,但太极拳是和宇宙本源相通的一种功夫,其“神”、“意”是其它功夫所不能及的。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存在,不可能出现两个一模一样的人。这都是由于人的身体之复杂和思想之复杂。所以,每个人对太极拳的理解都不同。这样,人们练出来的太极拳就千差万别了。
练太极拳要求松。松不是软,松是不僵。松是放松,是放得开。
放松有利于强身键体。放松了,才能经穴舒畅,气脉贯通。而僵硬使经穴阻塞,气脉不流通。《黄帝内经》说:“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有病是因为不流通,流通了就没病。要周身放松,犹如沟渠管道,有一处阻塞,就有一处难通。
通过学拳和看别人练拳,我总结出学练太极拳在形体上的三步标志。初学时,一般只顾到四肢的活动,并且最注意两臂的比划,这时以两臂比划为主要标志。第二步是以腰动为象征的周身一体的运动,这时才找到了太极拳“腰为车轴”带动全身的劲路,这一步以腰的活动为主要标志。第三步,长了功夫,形神兼备,腿健步稳,这时可以把腿的稳健看为主要标志。可以用这三步标志来检验自己的拳学练到了什么地步,也可以用这三步标志来测定别人的拳是处在一个什么水平?从两臂到腰到腿的功夫,是要刻苦学练进展的,不是单靠模仿就能成的。当然明确一些学练步骤和方向,可减少盲目性,少走一些弯路。但苦练还是少不了的。每进一步都要下相当功夫。
学练太极拳要时刻不忘保持好身体重心。只有保持好身体重心,才能使自己得势得力。太极拳弯腿不是为屈膝而是为降低身体重心。降低重心使整体更稳更有力,有把身体攥成拳头的内势,做出来的动作也更协调更健美。继之以重心为中,则周身可起,形神可随。
关于起势和收势。起势莫轻浮,收势不草率。起势就像一篇文章的开头,一段曲子的起调,能影响带动全篇的风格风貌。收势如同文章的结尾,不但关系到文章的善始善终,有时还能把文章提到一个新高度。两者都须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