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生育保险条例

2024-06-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北京市生育保险条例

北京市生育保险条例 篇1

夫妻符合《条例》第十七条规定要求生育第三个及以上子女的,按以下程序和要求办理再生育行政确认:

1、双方存档单位(无存档单位的由社区村居)在《申请表》“单位情况证明”栏注明婚育情况并盖章。

2、到本市一方户籍所在地乡镇(街道)提交《申请表》及相关材料。

3、经乡镇(街道)核实。

4、区卫生计生委确认。

二《生育服务证》改为《生育登记服务单》

昨日,市卫计委表示,《条例》修正案规定的生育政策适用于一方或双方为本市户籍的夫妻。目前,本市取消《生育服务证》管理制度,实行两孩以内生育登记服务和再生育行政确认制度。

生育两个以内子女的夫妻由家庭自主安排生育,并享受计划生育和妇幼健康等公共服务。可以登录“北京市生育登记服务系统”填写相关信息,进行生育登记;也可持双方户口本、身份证、结婚证到一方户籍地社区或街道填写《北京市生育登记信息采集表》后办理生育登记。需要领取《北京市生育登记服务单》的,可在3个工作日后登录系统自行下载打印或到办理生育登记的社区街道领取。

与1月1日本市已经开始办理的生育登记相比,这一次主要变化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开通了网上办理的方式,更加方便;二是取消发放《生育服务证》,改为《生育登记服务单》;三是缩短了生育登记至领取服务单的时限,两孩以内统一确定为3个工作日。

三再婚夫妻可生“三孩” 但复婚夫妻不算

根据市卫计委的解读,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夫妻双方可以要求再生育一个子女:再婚夫妻婚前仅生育一个子女,婚后已生育一个子女的;再婚夫妻婚前生育两个以上子女,婚后未共同生育子女的;夫妻共同生育两个子女,其中一个经指定医疗机构鉴定为非遗传性病残,不能成长为正常劳动力的。

夫妻符合规定要求再生育子女的,应当在怀孕前到一方户籍所在地乡镇(街道)提交相关材料,经核实并报区卫生计生委确认。符合再生育确认条件的,发放《北京市再生育确认服务单》。

需要注意的是,育龄夫妻生育子女的数量,是指该夫妻曾生育(包括收养)并现存活的子女数量之和,包括生育后送给他人收养的子女。但收养孤儿、残疾儿童或社会福利机构抚养的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不计入子女数。再婚夫妻是指夫妻一方或双方为第二次及以上结婚。先生育子女后补办结婚手续的夫妻,或有一个子女、离婚后又复婚的夫妻,不得按照再婚条件要求再生育子女。育龄夫妻一方或双方为再婚的,其子女数按再婚前后双方累计生育并现存活的子女数计算。

相关阅读:北京删独生子女假 产假最长7个月

此前,北京市女职工生育后享受的假期,大体包括国家规定的98天产假、北京法规规定的30天晚育假以及经单位批准可享受3个月独生子女奖励假。

根据新的计划生育政策,国家删除了晚育和独生子女的相关奖励假,并要求给予符合规定生育的夫妻延长生育假的奖励和其他福利待遇。

所以《条例》规定,本市女职工除享受国家规定的产假外,享受生育奖励假30天,其配偶享受陪产假15天。刘振刚说,此规定相当于用生育奖励假取代了原有的晚育假,新增了配偶的15天陪产假,取消了独生子女奖励假。

此前,女职工除享受98天产假、30天晚育奖励假之外,持《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经所在单位批准,可以再增加产假三个月。

此次调整中,将30天晚育假的表述调整为生育假,取消了生育独生子女的三个月弹性假的同时,增加了弹性规定。具体为,“女职工经所在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同意,可以再增加假期1至3个月”。

这是考虑到生育假制度应当在维护产妇和婴儿身心健康与保障女职工就业平等权之间,寻求适当平衡,同时也要考虑社保基金以及用人单位的负担能力,并与现行制度保持一定延续性。

因此,此规定是希望在不过度增加单位负担的前提下,给予用人单位和女职工灵活安排的空间。

北京市生育保险条例 篇2

《北京市消防条例》 (以下简称《消防条例》) 于1996年9月6日由北京市第10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30次会议审议通过。1998年9月17日和2002年3月29日, 北京市第11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5次会议和第33次会议先后两次修订。《消防条例》实施15年以来, 有力促进了全市消防工作, 大大提升了全市火灾防控水平, 为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 保护公共财产和公民生命财产安全, 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次《消防条例》的修订立足于当前消防工作的实际需要、环境和形势变化, 力求全面提升消防管理水平。《消防条例》修订通过之后, 北京市公安局消防局召开新闻发布会, 对《消防条例》作了解读。

问:《消防条例》修订的背景是什么?什么时候开始着手修订工作的?

答:近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北京市面临的消防安全环境和形势与《消防条例》制定时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新的形势对实施了10年的《消防法》进行了全面修订, 在消防工作原则、工作模式和管理制度等方面做了重大调整, 《消防条例》在很多方面已经不能适应新《消防法》的规定和首都消防工作的实际需要。为了贯彻落实《消防法》, 全面总结首都消防工作经验, 解决首都消防工作面临的现实问题, 提升首都消防管理水平, 增强全市火灾防控能力, 北京市公安局于2008年开始启动调研论证工作, 2009年正式向市政府提出修改建议。2009年底, 市人大常委会和市政府正式将修订《消防条例》列入2010年立法计划。《消防条例》经过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 市人大常委会两次审议, 最终由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

问:依据《消防条例》立法目的和立法依据的规定, 此次《消防条例》修订主要贯穿的思想或原则是什么?

答:切实做好北京消防工作, 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危害, 加强应急救援工作, 保护人身、财产安全, 维护公共安全, 是《消防条例》的立法目的和宗旨, 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理念的根本体现。

火灾不仅给国家财产、集体财产和公民人身、财产带来巨大损失和伤害, 而且还会影响正常的社会秩序、生产秩序、工作秩序以及公民的生活秩序。所以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是消防条例的重要关注点。消防工作不仅涉及到火灾预防和减少等工作, 而且还涉及到各种各样的突发公共事件, 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消防条例》把“人身安全”放在了“财产安全”前面,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因此要采取各种措施, 动员一切资源和社会力量, 开展以“全民消防、生命至上”为主题的消防宣传教育, 广泛宣传火灾预防、初起火灾扑救以及逃生自救知识, 最大限度提高公民消防安全意识和能力, 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公民的生命权。

问:修订后的《消防条例》与之前《消防条例》最大的不同在哪, 亮点是什么?

答:此次修订的内容主要体现了“五个突出”:

一是突出强化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消防工作“四项责任”。

组织领导责任明确市和区、县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消防工作, 制定消防事业发展专项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部门监管责任规定公安、教育、民政、住房和城乡建设、市政市容、交通、农业、水务、商务、文化、卫生、文物、民防、旅游等行政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消防管理的相关工作。

设施建设责任规定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保障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和消防业务经费的投入,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防火安全委员会组织、指导、监督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履行消防工作职责, 协调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事项。

检查考评责任规定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对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履行消防安全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对下一级人民政府完成年度消防安全责任目标情况进行考核评比。

二是突出提高社会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检查消除火灾隐患能力规定单位应当组织防火检查, 对发现的火灾隐患采取消防安全防范措施, 及时消除火灾隐患。

组织扑救初起火灾能力规定单位应当结合本单位特点, 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并组织有针对性的演练;住宅区的物业服务企业或者其他管理人应当组织居民进行灭火和应急疏散演练。

组织人员疏散逃生能力规定人员密集场所工作人员应当掌握火灾应急预案的内容, 熟练使用消防设施和器材, 了解安全出口和疏散通道的位置及本岗位的应急救援职责, 向进入场所的人员开展应急疏散宣传提示, 发生火灾时, 立即组织、引导在场人员疏散。

消防宣传教育培训能力单位应当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经常性的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宣传教育和培训内容应当包括有关消防法律法规、消防安全制度和保障消防安全的操作规程, 本单位、本岗位的火灾危险性和防火措施, 有关消防设施的性能、灭火器材的使用方法, 报火警、扑救初起火灾及自救逃生的知识和技能。

三是突出加强公共消防设施规划、建设和管理。首先, 明确公共消防设施的规划和建设。规定消防专项规划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由有关行政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实施, 不得擅自变更;公共消防设施、消防装备不足或者不适应实际需要的, 应当增建、改建、配置或者进行技术改造;城市建设、旧城改造应当同步规划、设计、建设公共消防设施。其次, 明确消防队站的建设和管理。规定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统筹规划本行政区域内消防组织建设, 形成由公安消防队、政府专职消防队、单位专职消防队、志愿消防队等组成的消防组织网络。再次, 明确公共消防水源的建设和管理。规定新建、改建公共供水设施的, 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标准同步建设消火栓等消防供水设施;公共供水设施尚未覆盖的区域, 区、县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建设消防取水码头、消防水池等消防储水取水设施。

四是突出促进城乡消防工作统筹发展。第一, 明确基层人民政府职责。建立消防安全管理领导机制, 监督辖区内政府部门的消防监督管理工作, 指导辖区内单位、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履行各自的消防安全职责。第二, 明确村民委员会职责。规定村民委员会应当成立防火安全小组, 确定消防安全员, 健全消防工作制度, 建立消防工作档案, 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巡查, 及时消除火灾隐患, 发生火灾时及时组织扑救;村民委员会应当制定消防宣传教育计划, 指导在农村地区居住的人员做好防火工作。第三, 明确农村建筑消防安全要求。规定在农村地区新建、改建、扩建公共建筑, 应当使用符合耐火等级标准的建筑材料;农村居民自建房屋应当符合农村消防规划, 建筑物的耐火等级、防火间距、防火分隔和安全疏散应当符合有关消防技术标准。第四, 明确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建设要求。规定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应当与村容村貌改造、乡村道路、人畜饮水工程等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

五是突出解决消防安全管理重点问题。第一, 明确多产权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职责。规定同一建筑物有两个以上所有权人的, 所有权人对各自专有部分履行消防安全职责。对专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 所有权人共同履行消防安全职责。第二, 加强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明确了高层建筑的管理使用人的消防安全职责, 如配备防火负责人和从事消防设施管理、维护的专职技术人员;设置安全疏散路线指导图。另外, 还做了部分倡导性的规定, 如倡导高层建筑的管理使用人配备缓降器、软梯、救生袋和防毒面具等避难救生设施;倡导高层建筑的管理使用人自备救生绳、口哨、手电筒等自救工具。第三, 加强地下空间的消防安全管理。规定人防工程和普通地下室的管理使用人不得生产、经营、储存易燃易爆危险品, 不得占用安全出口外的人员疏散场地, 不得使用液化石油气, 不得变更规划使用功能。第四, 加强古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规定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的管理使用人应当建立健全火源、电源和易燃易爆危险品管理制度;按照消防安全规定安装避雷设施、设置消防通道和消防供水设施, 在收藏、陈列珍贵文物的重点要害部位安装自动报警与灭火设施。第五, 加强轨道交通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应当同步设计、建设公安消防站。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装饰装修应当使用符合耐火等级规定的建筑材料。运营单位应当建立重点部位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配备专业灭火、救援设备, 对工作人员开展消防应急救援和人员疏散知识技能的培训。第六, 加强消防车通道的管理。规定消防车通道应当设置明显标志。消防车通道标志式样由市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统一制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消防车通道用途或者设置妨碍消防车通行和火灾扑救的障碍物。公安消防队在灭火救援时, 有权强制清理占用消防车通道的障碍物。

问:《消防条例》专章规定了消防安全责任、宣传教育、监督检查, 并对火灾预防、灭火救援等规定更为具体, 请分别介绍一下《消防条例》在这几个方面有什么突破或是完善?

答:修订后的《消防条例》共9章92条, 新增了消防安全责任、宣传教育、监督检查。其中“消防安全责任”一章, 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的消防工作职责, 明确了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及个体工商户的消防安全责任;根据《消防条例》的规定,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消防工作, 制定消防事业发展专项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公安、教育、民政、交通等各行政主管部门则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消防管理的相关工作。

新增“宣传教育”一章, 明确每年11月9日为本市消防日, 规定本市市民防灾馆、市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确定开放的消防站等应当向社会免费开放, 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当开展消防宣传教育工作, 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消防安全教育和应急演练。

新增“监督检查”一章, 规定监督检查制度, 明确了必要的监督检查保障措施, 对消防监督检查活动进行必要的规范, 进一步明确公安派出所的消防监督检查职责。

问:专章的“消防安全责任”, 对各级各部门所应承担的责任作了更为具体的规定, 完善了各方责任, 这些对我们的消防工作有什么促进作用?

答:明确了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责任, 对整个消防工作的推动是有好处的, 这样可以有利于形成合力, 因为消防工作是一个社会性的工作, 涉及到千家万户, 涉及到每一个单位、每一个人, 靠某一个单位和某一个部门很难解决消防的问题, 所以大家各自履行各自的职责, 形成合力推动首都的消防工作。

问:在“火灾预防”一章中, 特别突出了对农村建筑施工的安全性和消防基础设施的完善的规定, 做这些修订是基于什么原因?

答:今年大兴旧宫火灾之后, 暴露出来城乡结合部存在大量的消防隐患, 比如违章建筑等问题, 这些也是这次《消防条例》修订的一个焦点, 并作出了相关的规定, 即:第17条在城市地区新建建筑, 应当建设一级、二级耐火等级建筑, 控制建设三级耐火等级建筑, 严格限制建设四级耐火等级建筑。在农村地区新建、改建、扩建公共建筑, 应当使用符合耐火等级标准的建筑材料。农村居民自建房屋应当符合农村消防规划, 建筑物的耐火等级、防火间距、防火分隔和安全疏散应当符合有关消防技术标准。

问:修订后的《消防条例》从9月1日已经开始实施, 实施的意义是什么, 我们最终想达到什么样的预期目标和成效?

答:修订后的《消防条例》将更加有利于保障消防工作与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更加有利于全面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更加有利于加强和改革消防工作制度;更加有利于推进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防范火灾风险;更加有利于加强应急救援工作;更加有利于完善消防执法监督工作机制。

《消防条例》实施后,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大力开展宣贯工作, 力争做到家喻户晓, 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认真履行《消防条例》规定的消防工作职责, 全体市民自觉遵守《消防条例》的规定, 共同创造优良的消防安全环境, 全面推进首都消防工作。

小议《存款保险条例》 篇3

美国在吸取了20世纪30年代初银行破产导致经济危机的教训后,并为应金融业务不断发展的实际需要,在十九世纪中期,先后推出《联邦存款保险法》和《银行控股公司法》,志在保护存款人的利益,规范银行控股公司行为,从而维护金融市场正常秩序、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经过近一个世纪在立法体制的不断完善,美国商业银行破产与存款保险制度在客观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一,在银行破产或其他原因处置清算时,对存款人及时进行赔付,保护存款人尤其是中小存款人的权益;其二,维持公众对银行业的信心,防止出现恐慌性挤兑和系统性风险。

具体到我国而言,金融体制改革在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中滞后,尤其表现在金融监管与法律规范的不健全,导致其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頸;同时,沉重的地方财政负担也成为拖慢经济整体发展进程的一大重要因素;加之在2014年年底发生的多城市小额信贷与地方银行的挤兑危机,民间信贷业务体制不够完善导致金融市场秩序混乱,严重挫伤了民众对金融体制和经济发展的信心。就目前而言,通过立法规范金融企业的行为,确定金融运行规则,是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措施。

二、《存款保险条例》是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题中之义

在美国,《联邦存款保险法》和《银行控股公司法》属于美国银行法律体系。其不仅是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制度的法律体现,具体规定了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组织、权力和运营,保险基金的来源和运用;同时也是是问题银行处置、银行机构市场退出的法律。由于美国银行普遍实行银行控股公司制,美国银行破产体制不同于普通公司的破产程序,具体规定于《银行控股公司法》中,强调银行破产在破产申请人、破产标准、清偿顺序、社会影响等方面具有不同于普通商事公司破产的特殊性。在《联邦存款保险法》中,又具体规定了在通常的破产法之外,由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主持银行清算的流程,包括资产清收、资产处置、清算程序和清偿债务的顺序。同时,随着立法的不断修正与发展,还囊括进了有关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对银行机构进行日常监管和风险处置的规定,已经相当完备。

相较之下,长期以来中国将普通商事主体破产程序纳入《破产法》范畴,没有对商业银行的破产单独立法;现行的《商业银行法》由于被划入经济法范畴,仅涉及对银行运营的监管与调控,并未涉及其退出金融市场的规定。在此背景下,《存款保险条例》的颁布对完善金融体制法律构架具有重要意义。这种用市场机制取代原有行政保护的措施,进一步明确了银行体系的权责架构,确立了一种可预期的、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即通过明确的事前承诺——公开声明储户利益不受银行破产的影响,结合可信的资金安排——确保存款保险基金的稳定的救助能力,在公众、银行和政府三方参与、共担成本的情况下,建立风险公担的公平机制。同时,由于长期以来我国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地方财政对中央政府造成了沉重的压力,《存款保险条例》的颁布有利于把政府的隐性担保显性化,用灵活、公平的市场机制替代僵硬的行政保护,全面推进金融体制市场化。可见,《存款保险条例》的颁布不仅是市场经济继续发展的关键一步,也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

三、《存款保险条例》可能存在的问题

美国《联邦存款保险法》不仅确定了专门的管理与执行机构——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作为处置银行破产的主要政府部门,同时明确了其职权范围:首先,负责管理联邦存款保险基金;其次,负责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破产处置;最后,承担一部分的金融监管职能。

但这一次颁布的《存款保险条例》,将存款保险事宜一揽子划给央行是否合理、恰当,仍需要实践来检验。美国的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成立之初,仅负责赔付,银行破产处置职能和银行监管职能是在成立之后的数十年间逐渐加强的。究竟要赋予央行什么样的职能,以及各项职权应该如何行使,在《存款保险条例》中未作明确规定,仍需进一步完善。

同时,此次通过的《存款保险条例》所规定的投保机构范围,不包括外国银行在华分支机构,是否会加大金融市场监管的难度和运营风险呢?加之缺乏与《存款保险条例》相适应的、完备的金融机构破产制度,对于诸如赔付的启动时点、存保机构的接入力度、代位求偿的实现途径等问题,在理论和现实中仍存在争议。

北京市生育保险条例 篇4

(一)生育奖励假30天

新法规定: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的女职工,按规定生育的,除享受国家规定的产假外,享受生育奖励假三十天。

解读:在实行原有计划生育政策期间,女职工只有符合晚育的条件,才可享受规定98天产假之外的30天奖励假,而且这奖励假还可以由男方享受。新《条例》实施后,只要符合条例规定生育的女职工,在享受国家规定98天产假的基础上,均可再享受30天的生育奖励假。即不但将30天的奖励假由晚育女职工扩大到所有符合条件的女职工,而且30天奖励假完全属于女职工,无需再与其配偶“分享”。

(二)条件允许可再延长1至3个月

新法规定:女职工经所在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同意,可以再增加假期一至三个月。

解读:女职工经过用人单位同意,可以要求在上述产假的基础上再增加假期1至3个月,因为并非强制性的规定,至于能否批准,决定权在用人单位。

配偶可获15天陪产假

新法规定:女职工的配偶享受陪产假十五天。

解读:原《北京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晚育的女职工,增加奖励假三十天,奖励假可以由男方享受。新法实施之后,女职工配偶的15天陪产假成为法律强制性规定,不再需要与女职工“分享”30天的奖励假。

7天晚婚假取消,普通婚假增加7天

新法规定:依法办理结婚登记的夫妻,除享受国家规定的婚假外,增加假期7天。

解读:按照原条例规定,只有符合晚婚条件的夫妻才可在享受国家规定婚假的基础上再享受7天的奖励假。但新条例实施后,只要是依法办理结婚登记的夫妻,在享受国家规定婚假外,均可再享受7天的假期,即将原先的7天奖励假由晚婚职工扩大到了所有职工。

对于1月1日之后办理婚姻登记的职工如何休婚假的问题,小编咨询了北京市政府工作人员、北京市卫生和计生委员会工作员,得到的回复为:目前《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相关的实施细则还未公布,请等待卫生和计生委员会出台更详细的实施细则。所以对于201月1日之后登记结婚,目前想要休婚假的职工,只能按照原有的《北京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相关规定来操作。

新产假政策与旧政策如何衔接,有待进一步细化

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于年1月1日起实施,而《关于修改<北京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则于2016年3月24日实施。那么对于新条例公布之前已经生育并且尚在产假期间的职工,如何享受产假?其配偶是否可以享受15天的陪产假?陪产假工资由单位支付还是社保基金支付?职工在享受1至3个月的产假期间,其工资是由单位负担还是由社保基金负担?

针对这一系列问题,笔者咨询了12333社保咨询热线、北京市卫生和计生委员会工作人员,得到的答复均为:目前北京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相关的实施细则还未公布,因此关于女职工产假的问题仍然按照原有的《北京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及其相关规定执行。关于生育津贴报销问题,笔者咨询了各区社保局,得到答复为:已暂停2016年1月1日以后生育职工的生育津贴报销事宜,等待相关实施细则的公布后再行决定。

而对于本《条例》中新增的“配偶15天的护理假,有条件的女职工可申请享受1至3个月的产假”具体如何操作的问题,笔者得到的答复为:目前相关的实施细则还未公布,对于具体如何操作请耐心待。所以对于用人单位来说,若正在休产假的职工提出再延长产假的请,或者男职工提出陪产假的申请,在还未明确该产假期间的工资是否由社保基金来负担的情况下,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准假。

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再婚夫妇可生“三孩”

新法规定: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夫妻双方可以向区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要求安排再生育一个子女:(一)再婚夫妻婚前仅生育一个子女,婚后已生育一个子女的;(二)再婚夫妻婚前生育两个以上子女,婚后未共同生育子女的;(三)夫妻共同生育两个子女,其中一个经指定医疗机构鉴定为非遗传性疾病,不能成长为正常劳动力的。

再婚夫妻按照本条第二款第(二)项规定共同生育的子女,经指定医疗机构鉴定为非遗传性病残,不能成长为正常劳动力的,可以要求再生育一个子女。

解读:按照之前的政策,除独生子女外,再婚家庭、生育的第一孩有残疾等情形才可以生育二孩,而新政策实施后,一对夫妻可以自主安排生育两个孩子,对于再婚夫妻,符合条件还可生育第三个子女。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条文中的“再生育一个子女”指的是生育三孩。

生育二孩不再有时间间隔的限制

新法规删除了原《条例》第十八条 “符合规定生育第二个子女的,生育间隔不得少于四年”的规定。

解读:实行一孩计划生育政策时,为了保证该政策的有效性,对于符合条件生育二孩的家庭,仍然给予了生育间隔的时间限制。现“全面二孩”政策落地后,家庭可以自由安排生育一孩、二孩,不再有时间间隔的限制。

取消“鼓励公民晚婚、晚育”的规定

新法规删除了原《条例》第十六条“鼓励公民晚婚、晚育。女年满二十三周岁、男年满二十五周岁初婚的为晚婚。已婚妇女年满二十四周岁初育的为晚育”的规定。

生育保险条例 篇5

享受生育保险的对象主要是女职工,因而待遇享受人群相对比较窄。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有些地区允许在女职工生育后,给予配偶一定假期以照顾妻子,并发给假期工资;还有些地区为男职工的配偶提供经济补助。

二、无论女职工妊娠结果如何,均可以按照规定得到补偿

无论胎儿存活与否,产妇均可享受有关待遇,并包括流产、引产以及胎儿和产妇发生意外等情况,都能享受生育保险待遇。

三、提供的医疗保健以预防保健为主,必要的短期医疗为辅

孕产期的医疗保健主要是对这些 生理机能变化进行观察,提供保护,预防发生不测。分娩属于自然现象,正常情况下不需要特殊治疗。

四、产假有固定要求

产假要根据生育期安排,分产前和产后。产前假期不能提前或推迟使用。

五、生育保险待遇有一定的福利色彩

北京市公园条例 篇6

(2002年10月17日北京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通过)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公园事业发展

第三章建设与保护

第四章管理与服务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公园的规划、建设、管理和保护,促进公园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根据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公园、公园周边景观以及规划确定的公园用地管理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公园,是指具有良好的园林环境、较完善的设施,具备改善生态、美化城市、游览观赏、休憩娱乐和防灾避险等功能,并向公众开放的场所,包括:综合公园、专类公园(儿童公园、历史名园、植物园等)、社区公园等。

本市森林公园的建立、管理和保护,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本市应当按照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和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要求,规划、建设、管理公园,发展公园事业。

第四条本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公园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保证公益性公园建设和管理所必需的经费,保障公园事业发展的需要。第五条市园林行政管理部门主管本市公园工作,负责本条例的组织实施。区、县人民政府园林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公园管理监督工作。本市各级人民政府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依法对公园工作进行管理。

第六条本市公园实行分级、分类管理。本市公园的等级、类别由市园林行政管理部门按照有关规定确定并公布。

第七条本市对在公园建设、管理和保护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公园的义务,对违反本条例的行为有权劝阻、举报和控告。

第二章公园事业发展

第九条市园林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市人民政府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依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公园事业发展规划及实施计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十条本市应当积极保护、利用历史名园,发展建设大、中型公园,并注重建设小型公园。

新建居住区必须按照规定标准建设居住区公园。

旧城区改造、新区开发应当规划建设公园。

城市道路两侧、河道两侧,有条件的应当结合周边环境建设公园。

第十一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公园的功能,不得侵占公园用地,不得擅自改变公园用地性质。

规划确定的公园用地不得擅自改作他用,确需调整时,应当制定调整方案,调整方案需经规划、园林等部门论证提出意见,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已经占用公园土地、房屋的单位和个人,应当迁出。

第十二条新建公园应当尽可能选择历史、文化等遗址、遗迹及其他具有纪念意义的区域地点。

鼓励利用荒滩、荒地、废弃地、垃圾填埋场等建造公园。

第十三条本市公益性公园应当以政府组织建设为主导。本市鼓励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投资建设公益性公园或者以捐赠、认养等方式参与公园建设。

第十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积极的政策和措施,促进公园事业的发展。

第十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支持公园事业的科学技术研究工作,鼓励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的推广运用,并按照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则和保护文化、自然遗产的要求,加强对公园文化、自然资源的有效保护和科学利用。

第三章建设与保护

第十六条新建、改建、扩建公园应当符合本市公园事业发展规划。

新建公园应当对公园地点、资金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论证,提出可行性报告、计划报告书等。

新建动物园、植物园除应当遵守前款规定外,还应当在动物、植物资源和技术条件、专业管理人员的配备等方面符合有关规定。

第十七条公园的设计应当由具有相应园林规划设计资质的单位承担,设计方案应当符合公园设计规范,并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申报批准。

经批准的公园设计方案确需调整的,应当报原审批机关批准。

第十八条公园建设施工必须按照批准的公园设计方案进行。建设施工应当由具有相应等级资质的单位承担。

新建、改建、扩建公园竣工后,应当由园林、规划、建设、公安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第十九条建造公园应当以创造优美的绿色环境为基本任务。公园绿化应当科学合理地配置植物群落,注重生态和景观效应。公园的绿化用地比例应当不少于陆地面积的65%。

已建成公园的绿化用地比例未达到规定标准的,不得新建、扩建各类建筑物、构筑物。

第二十条公园设计必须确定公园的游人容量,游人人均占有公园的陆地面积不得低于15平方米。

公园主要出入口的位置必须与城市交通和游人走向、流量相适应。公园主要出入口外应当根据规划和交通的需要设置游人集散广场、停车场、自行车存放处。收费公园主要出入口外集散场地的面积不得低于每万人500平方米。

大、中型公园出入口周围50米范围内禁止设置商业、服务业摊点。

第二十一条公园内水、电、燃气、热力等市政管线和其他市政设施应当隐蔽布置,不得破坏公园景观,不得设在主要景点和游人密集活动区,不得影响树木的生长,不得危及游人人身及财产安全。不符合规定设置的,应当改建。

第二十二条公园内的各类设施应当与公园功能相适应,与公园景观相协调。

花坛、草坪、喷水池、假山、雕塑、亭榭、回廊等设施,应当突出文化内涵,讲求文化品位,注重艺术效果,配合环境增进景色。

公共厕所、果皮箱、园灯、园椅等设施的数量应当按照公园设计规范设置。公共厕所的建设不得低于本市规定的二类建设标准。

餐厅、茶座、咖啡厅、小卖部、照相服务部等商业服务设施应当统一规划,控制规模,并应当按照批准的公园设计方案设置。

禁止在公园内新建旅馆、饭店、办公楼以及其他不符合要求的建筑。对已建的,应当逐步拆除。

第二十三条在公园出入口、主要园路、建筑物出入口及公共厕所等处应当设置无障碍设施。

第二十四条在公园内进行工程施工的,建设单位应当征得公园管理机构同意,报有关部门批准后方可进行。

在公园内进行工程施工的,不得破坏公园景观及各类设施,不得影响游人游览安全。施工现场用地范围的周边应当进行围挡,围挡设置高度不低于1.8米。对可能影响游人游览安全的,应当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并在工程险要处采取有效的安全保障措施。施工结束后,应当恢复原貌。

第二十五条市政公用工程涉及公园用地的,应当采取避让措施。确需穿越公园或者临时占用公园内土地的,建设单位应当征得公园管理机构和园林行政管理部门同意,报有关部门批准后方可进行。

市政公用工程确需穿越历史名园的,建设单位应当经市园林行政管理部门同意,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方可进行。第二十六条公园内新设大型游乐设施,应当进行论证。其中必须对公园景观、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对安全技术条件进行评估。

设置游乐设施必须符合国家和本市有关技术、安全标准和规定。

历史名园内禁止设置大型游乐设施,已设置的应当限期拆除。

第二十七条 本市对公园周边可能影响公园景观的建设项目,实行严格控制。具体的控制范围和要求由市规划、园林等行政管理部门共同制定。

公园周边建设工程应当与公园景观相协调。

第二十八条市园林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市规划、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对历史名园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九条历史名园保护区应当以保护原有风貌和格局为原则。禁止损毁、改建、拆除原有文物建筑及其附属物,禁止建设影响原有风貌和格局的建筑物、构筑物。

历史名园周边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建筑高度、形式、体量、色彩必须与公园景观相协调。具体的控制标准由市园林、规划、文物等行政管理部门共同制定,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三十条对已经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名录的历史名园,市人民政府应当依照规定要求制定有效措施,严格保护。

对无法以人力再造和无法再生的自然景观或者具有特殊历史文化价值的人文景观,禁止改变原有风貌和格局。

第三十一条对历史名园的利用必须在坚持原有风貌、风格、布局和反映历史文化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按照经批准的规划和谐进行。

恢复历史文化遗址、遗迹必须经过专家论证,并按照有关文物保护的规定进行。

第三十二条历史名园内文物建筑的维护、修缮等工作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进行。

第三十三条对历史名园保护的经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给予财政保障。

第四章管理与服务

第三十四条公园管理机构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依据规划进行建设;

(二)建立健全公园管理的各项制度;

(三)根据需要可以依法制定游园须知;

(四)保持园内设备、设施完好,加强安全管理,维护公园的正常游览秩序;

(五)依法管理、保护公园的财产和景观,对破坏公园财产及景观的行为有权制止,并要求赔偿或者补偿;

(六)按照价格主管部门批准的项目、标准收费;

(七)园林行政管理部门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三十五条公园应当每日开放。因故不能开放的,应当提前公示。

公园的开放时间、收费标准及对老年人、残疾人、军人、儿童、学生等的优惠办法应当公示。

游人进入收费公园应当按照规定购买门票。

第三十六条公园园容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清新、整洁、美观;

(二)绿化植被长势良好;

(三)建筑物、构筑物外观完好;

(四)设施完好;

(五)水体清洁,符合观赏标准,并保持一定水位;

(六)无外露垃圾,无积水、无污物、无痰迹及烟头。

第三十七条在公园内禁止焚烧树枝树叶、垃圾和其他杂物;禁止搭建棚舍;禁止擅自摆摊设点;禁止随意堆放物料、拉绳挂物。

第三十八条公园的各类牌示应当保持整洁完备,牌示上的文字图形应当规范,牌示内容中的文字应当中外文对照。损坏、丢失的,应当及时更换或者补设。

公园入口处明显位置应当设置游园示意图、公园简介、游园须知;殿堂、展室入口处应当设置简介;主要路口应当设置指示标牌。第三十九条公园的服务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并且佩带标志,遵守服务规范。

在公园内从事导游活动的人员必须具有导游资格。

第四十条公园可以为婴幼儿、老年人、残疾人提供儿童车、轮椅车等游览代步工具。

第四十一条公园建筑物、高大游乐设施、公园制高点等应当安装防雷设备。

公园内应当合理设置消防水源、消防设施,保证消防通道畅通。

公园内的各类设备、设施应当定期维护检查,保持完好、安全、有效。

公园内的游乐项目未经有关部门检验合格不得运营。各类游乐项目必须公示安全须知。

第四十二条非游泳区、非滑冰区、防火区、禁烟区应当设置明显的禁止标志。

第四十三条 除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等使用的手摇、手推轮椅车和儿童车外,其他车辆未经允许不得进入公园。

第四十四条经批准在公园内举办大型活动,搭建舞台、展台等临时设施的,不得影响公园景观。举办活动期间,活动举办单位应当及时清除垃圾等各类废弃物;活动结束后,应当及时清理场地,拆除临时设施,恢复公园景观、绿地、设施原状。对公园树木、草坪、设施造成损坏的,应当赔偿。

在公园内拍摄电影、电视应当经公园管理机构同意,报有关部门批准,保证公园财产安全和游人的人身安全。涉及文物的,应当经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批准。

第四十五条游人应当文明游园、爱护公物、保护环境,不得影响和妨碍他人游览、休憩。

第四十六条 游人游览公园禁止下列行为:

(一)翻越围墙、栏杆、绿篱,在禁烟区吸烟,在非游泳区游泳,在非滑冰区滑冰,在非钓鱼区钓鱼,在非体育运动场所踢球、滑旱冰,随地吐痰、便溺,乱丢果皮(核)、烟头、口香糖等废弃物;

(二)营火、烧烤,捕捞、捕捉动物,采挖植物,恐吓、投打、伤害动物或者在非投喂区投喂动物;

(三)在建筑物、构筑物、设施、树木上涂写、刻划,攀折花木,损坏草坪、树木;

(四)其他影响园容和游览秩序的行为。

第四十七条 在公园内禁止追逐游客强行兜售物品,影响游览秩序。

第四十八条 公园管理机构应当按照公园设计规定的游人容量接待游人。在公园开放时,遇有紧急情况或者突发事件,应当按照应急预案采取临时关闭公园、景区、展馆,疏散游人等措施,并及时向园林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

第四十九条对发生地震等重大灾害需要进入公园避灾避险的,公园管理机构应当及时开放已经划定的避难场所。公园内避灾的居民应当服从公园管理机构的管理。灾害消除后,在公园避灾的居民应当及时撤出,公园管理机构应当恢复公园原貌。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五十条违反本条例的行为,法律、法规已经规定法律责任的,依照其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第五十一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第一款规定,有下列行为的,按下列规定处罚:

(一)擅自改变公园功能的,责令限期改正,恢复原功能,并可以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二)侵占公园用地的,责令立即腾退,恢复原状,并可以按照侵占面积每平方米处300元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二条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第二款规定,公园未经验收交付使用的,责令改正,并可以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三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九条第一款规定,在历史名园保护区内建设影响原有风貌和格局的建筑物、构筑物的,责令限期拆除,恢复原貌;对违法建设建筑物、构筑物的,并可以按照违法建筑物、构筑物的面积每平方米处3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对原有文物建筑及其附属物损毁、改建、拆除的,按照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和赔偿。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九条第二款规定,在历史名园周边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建筑不符合建设控制标准的,责令限期整治、改建或者拆除。

第五十四条违反本条例第三十条第二款规定,擅自改变无法以人力再造和无法再生的自然景观或者具有特殊历史文化价值的人文景观原有风貌和格局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五条公园管理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并可以处1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一)未按照标准做好清扫保洁的;

(二)搭建棚舍、擅自摆摊设点的;

(三)随意堆放物料、拉绳挂物的;

(四)牌示污损、丢失不及时更换或者补设的。

第五十六条违反本条例第四十六条规定,有下列行为的,按下列规定处罚:

(一)翻越围墙、栏杆、绿篱,在禁烟区吸烟,在非游泳区游泳,在非滑冰区滑冰,在非钓鱼区钓鱼,在非体育运动场所踢球、滑旱冰,随地吐痰、便溺,乱丢果皮(核)、烟头、口香糖等废弃物的,责令改正,并可以处20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二)营火、烧烤,捕捞、捕捉动物,采挖植物,恐吓、投打、伤害动物或者在非投喂区投喂动物的,责令改正,并可以处50元以上100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在建筑物、构筑物、设施、树木上涂写、刻划,攀折花木,损坏草坪、树木的,给予警告,并处5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对其他影响园容和游览秩序的行为,责令改正。

对主要公园内的上述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由市园林行政管理部门实施;对其他公园内的上述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组织实施。主要公园的范围由市人民政府确定。

第五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七条规定,在公园内追逐游客强行兜售物品,影响游览秩序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5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第五十八条本条例第五十一条第(一)项、第五十二条、第五十四条、第五十五条、第五十七条规定的行政处罚,由市园林行政管理部门实施;第五十一条第(二)项、第五十三条规定的行政处罚,由市园林行政管理部门会同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实施。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组织按照市人民政府授权的范围,依法对本条例规定的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

第五十九条对游人在公园内因意外事故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的,应当分清责任,依法处理。

第六十条负责管理、监督、保护公园的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不履行法定职责或者滥用职权的,由上级行政机关或者有关部门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附则

《工伤保险条例》实施效应及思考 篇7

1 新条例新变化

新条例的实施拓宽了工伤保险制度的发展空间,为规范工伤保险管理,便民利民,提高效率提供了新机遇。

1.1 扩大参保范围

新条例规定,除企业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外,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组织也应当依照规定参加工伤保险,此规定进一步扩大了工伤保险覆盖的职业人群。

1.2 突出保障,调整工伤认定范围

新条例增加完善了“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应当认定为工伤的情形,这一规定有利于引导广大职工重视上下班途中的交通安全问题。

1.3 切实“便民利民”,简化工伤认定及争议处理

工伤认定及其争议处理程序复杂、时间过长等一直是工伤保险各相关主体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新条例明确,对事实清楚、权利义务明确的工伤认定申请,应当在15日内作出工伤认定决定,并取消工伤认定争议中行政复议前置程序,降低用人单位和工伤职工维权成本。

此外,新条例将一次性工亡补助金的标准调整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按照伤残级别增加1至3个月职工本人工资,这些“利民”规定有利于提高工伤职工及其供养亲属的保障水平,杜绝因身份不同导致“同命不同价”的不合理现象。

1.4 深化“利企减负”,增加基金支出项目

新条例明确将工伤预防的宣传、培训等费用纳入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并将原由用人单位支付的工伤职工住院伙食补助费、统筹地区外就医交通食宿费以及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时的一次性医疗补助金,改由工伤保险基金统一支付。进一步减轻了参保企业负担,提高了企业参加工伤保险的积极性。

1.5 强化“依法规范”,加大强制执行力度

新条例增加了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期间不停止给付工伤医疗费的规定,有力保障了工伤职工的及时救治。同时,新条例还增加了对不参加工伤保险和拒不协助工伤认定调查核实的用人单位的行政处罚规定,切实维护了工伤职工权益。

2 新条例实施中的不足

2.1 基金管理仍存漏洞

在工伤保险基金征缴中,用人单位应按职工实际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缴纳保费,但有些企业瞒报、少报职工工资总额,按照当地规定的最低缴费基数为职工申报缴费工资。其行为,一方面侵蚀工伤保险基金收入,另一方面也导致工伤职工享受不到法定的待遇标准。

在工伤保险待遇给付中,仍然存在医疗机构过度治疗的情况。有些医疗机构将工伤职工视作“唐僧肉”,在住院治疗和检查中“大手大脚”,可做可不做的都做,不该做的也做,可在门诊救治的却尽量鼓动住院;在收费上或将手术分解收费,或擅自改变手术收费项目。有些医疗机构甚至私下承诺工伤职工住院给补助。这些违法违规行为侵蚀了工伤保险基金,并危及基金安全。

2.2 扩面任重而道远

伴随我国城镇化水平提升,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大多来自职业介绍机构或个人雇佣,如临时工、季节工、家庭保姆、家政清洁工等。他们和雇主之间往往只存在劳务关系而非劳动关系,当前工伤保险参保的前提却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必须建立劳动关系,这些人员自然被排除在工伤保障之外,一旦发生工伤,只能走艰辛的维权之路。

而且,民营企业、私营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大多规模小,用工随意,法律意识淡薄,不了解工伤保险等法律法规,为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而经常忽视职工参保权益,即使参保中途退保现象也时有发生。当然,有些职工主观上也不配合,尤其是农民工因流动性强、工作不固定等原因,缺乏对工伤保险的正确认识,维权意识弱,工伤保险扩面工作难以推进。

2.3 费率不尽合理

当前,国家规定的工伤保险费率标准为职工工资总额的0.2-2%,平均1%,高风险行业费率最高不超过3%。行业本身分类繁多,与行业相关的风险千差万别,而现行工伤保险费率水平偏低,划分档次过粗,没有按事故发生率及不同行业特点确定费率,达不到费率与风险互相制约的目的。费率机制的缺陷既不利于调动生产事故少的行业和企业参保,也不能对生产事故多的企业起到应有的警示和制约作用。

2.4 预防、康复功能发挥不够

从企业安全生产事故原因来分析,多数工伤事故和职业病伤害除了生产技术、安全设施不完善等原因外,还存在着劳动者安全防护意识不强、企业对安全生产重视不够,缺乏专门安全技术培训及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等。然而,当前工伤保险仍以事后经济补偿为主,现行法律法规没有明确人社、安监及工会等各部门间的衔接和配合,无法形成有机、统一、综合协调的工伤预防机制。

由于工伤康复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相关的专业康复技术人员,在医疗、康复服务等方面尚缺乏经验。用人单位、多数医疗机构及临床医生对工伤康复不了解、不信任,认为康复就是疗养,对早期介入更存在误解。对绝大多数工伤职工而言,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到工伤赔偿金是其首要关注的事情,而关于康复治疗和培训以及如何重返工作岗位等问题却根本不重视,由此也出现了部分劳动者为获得高赔偿而放弃康复的怪象,以至某些工伤职工不残变残、小残变大残。

3 优化工伤保险制度的思考

3.1 严格审核,规范基金使用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在待遇审核

支付中,应认真核实工伤职工及用人单位的工资基数、劳动合同,还要核实工亡人员的供养亲属情况,严格按照工伤认定书和劳动能力鉴定结论执行统一的工伤保险基金支出项目和待遇支付标准。

加强对工伤医疗机构监管,通过社会举报、随机抽查、定期考核等方式,控制医疗机构费用的恶性膨胀,杜绝小伤大养、挂床住院、大处方、大检查及无关治疗,区分治疗期与康复期等。

3.2 加强扩面工作

以实现工伤保险参保全覆盖为目标,深入基层、企业,尤其是新社会企业,耐心细致的开展工作,有步骤、有针对性的帮助企业规范劳动用工,依法参加工伤保险;通过拓宽信息渠道,普及《工伤保险条例》等政策知识,帮助劳动者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对用工人数多、扩面难度大的企业做到重点突破,强制参保。

3.3 建立科学规范的费率机制

根据行业风险程度,进一步细化行业分类,完善行业差别费率,充分体现不同行业的工伤风险差异。对于危险性高的行业,用工伤保险费率浮动这一经济杠杆,促进企业主动采取措施制定更科学的工作规范,改善劳动条件,加强预防措施,降低生产事故发生率。

3.4 强化风险防控,推动工伤预防和工伤康复开展

鼓励用人单位在安全生产设施、预防措施等方面加大投入;开展职业危害防护技术研究与高危行业、工种岗位改善劳动条件的研究和实施工作;开展定期职工(尤其是遭受职业病危害的人群)身体健康检查;建立职业危害作业网点和人员管理台帐以及健康档案;为职工发放工伤保险宣传教育手册,加强培训,提高职工自我保护意识和工伤保险意识。

试行先康复后评残机制,采取主动康复和被动康复相结合,确保早期康复的及时介入。对于因用人单位或经治医院拒绝将工伤职工转入康复,延误康复治疗的,必须明确其责任。

3.5 加强宣传培训

利用社保服务大厅服务面广,对象多,方式直接的优势,为用人单位和职工发放工伤保险宣传资料、便民服务卡等,宣传工伤保险政策、经办流程、工伤治疗、工伤待遇等业务知识,让职工广泛了解工伤保险,关注工伤保险。

结合“进村入企”等活动开展工伤保险宣传工作。针对性的梳理工伤保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企业和职工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编订宣传手册、政策问答,深入企业,特别是高危行业和事故多发企业,将宣传与扩面相结合,强化职工依法参加工伤保险的意识,增强用人单位缴纳工伤保险费的积极性,促使企业改善职工的劳动条件和安全措施。

参考文献

[1]李建,孔昌生,陈刚.最新工伤保险条例释义.[A].2010,36-43.

[2]陈泰才.工伤预防费要用对地方.中国社会保障.[J].2011(12).

存款保险条例说了什么 篇8

这个条例的有趣之处在于,它首先的作用是测试出了中国社会的不安全感。保险条例本来是个让储户安心的条例,但是人们普遍把注意力集中在条例中提到的50万元存款以下可以全额保障这一条,而大众口碑市场分析得出结论是,50万元以上的存款可能受到损失。这种想法不仅让媒体非常兴奋,它们还给大家出主意如何转移存款。另外,银行的营销费用也因此在这个过渡期有了小上升。我在某个国有大型银行有个熟人,他去年11月和今年3月底的一个主要工作就是向年纪大的存款人解释,“存款不会没有 的!”

其实实际情况是,中国的商业银行虽然可能破产,但这种可能性其实非常小,储蓄者最应该担心的是通货膨胀,它才是吃掉人们储蓄购买力的“元凶”。

第二个有趣的地方是,中国和美国存款保险制度产生对比。

美国的存款保险制度成型在1930年代初,那时候正是大萧条时期。为了不让经济危机把商业银行体系(现在来看是比较脆弱的)完全摧毁,国会在1933年通过《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法案中就有成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的条款。国会希望通过这种保险减少储户对自己的储蓄的担心,从而避免银行挤兑以及继发更严重的社会问 题。

中国的存款保险制度的提法在1990年代就开始有了,金融决策层对这个问题一直持非常谨慎的态度,并等待所谓适合的机会再予以推出。直到2014年,中国商业银行进一步市场化,而且更多新型的民营银行获得经营牌照,无论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不适合也没有义务再为其进行风险背书时才推出了《存款保险条例》。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美国的保险制度在当时提高了单个银行的安全性,而中国的做法却让单个商业银行的安全性降低了。当然,中国的做法似乎更有远见性,因为它是在整个商业银行体系没什么大问题的情况下开始实行这个制度。

存款金融机构的《存款保险条例》体现的更大问题并不是人们的存款被损失概率,或者50万元到底覆盖了中国多少零售储户。政府不再为商业银行做背书(起码是形式上不再为商业银行做背书),更大的意义在于,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由自己承担无疑是金融市场更加市场化的表 现。

地方商业银行由于其历史原因,负有更多的地方经济发展成本,用外部市场的力量促进其提高运营水平是非常有效的方式。而运用这种方式的前提则是,去掉其政府背书,允许其破产。

这种市场化还体现在,即将实行的《存款保险条例》根据商业银行运营状况的不同采取了不同的存款保险费率。存款保险费率由基准费率和风险差别费率构成,风险大的金融机构相对于风险小的金融机构费率要高。这种方式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比银监会更细致更商业化地监控商业银行的运营状况,比如当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被认为更具有风险时,中国的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就可以通过调节商业银行上缴的保险费率来控制其金融创新的冲 动。

这里还有个小问题,存款保险基金如果对商业银行提取存款保险费用,这个费率大概定在万分之五左右,按照中国商业银行存款体量100万亿人民币来看,存款保险基金大概可以提取500亿人民币。这笔钱进行稳健的投资也可以获得不错的收益,这种投资保持复利增长,用来提高存款人保险的最高额度将是不错的解决方案。

上一篇:2023秋季学期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总结下一篇:行政人事具体岗位职责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