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形势的分析与预测

2024-08-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形势的分析与预测(精选8篇)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形势的分析与预测 篇1

摘要:

2012年的脚步已经离去,经济发展虽然在2012去年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并且实现了经济的平稳增长经济运行机制出现了变化,但是,进入新纪年的中国依然面临着各方面严峻的经济形势。展望2013年,国际环境充满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国内经济运行处在寻求新平衡的过程中。在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同时,注重需求政策与供给政策结合,短期政策与中长期政策结合,增强政策弹性和有效性,着力破解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培育新竞争优势,推动增长动力转换和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关键词:金融危机欧债危机中国经济问题2013经济预测决策

正文:

年初以来,欧债危机出现反复,发达经济体陷入低迷或衰退。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市场规模较小,对发达国家依赖程度较深,经济收缩步伐明显加快。同时,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和对全球增长贡献的上升,我国经济减速、进口收缩对全球经济和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明显扩大,世界经济中的“中国因素”日益凸显。本轮经济回调中,中国将面临来自本国内外部的种种经济形势和压力,如何在严峻的环境形势下完成中国十八大提出的经济目标,对于中国来说任务是任重而道远的。

一:中国面临的外部经济形势

2008年金融危机持续扩散蔓延,世界经济形势险象环生,主要国家经济大幅衰退。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遇到严重困难。针对此次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造成的冲击,中国政府在危机中采取了积极负责的态度,把扩大内需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实施了“保增长,调结构”的一揽子计划,包括总额达4万亿元投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改善民生、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和促进城市消费等一系列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成功地扭转了经济下滑的态势,复苏强度明显强于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目前中国经济正在稳步复苏,并将持续下去,复苏经济呈现“V”型走势,然而,中国的经济形式仍不容乐观,一些制约经济增长的不利因素也是极其明显的,例如:经济增长保持着对政策的高度依赖性;经济结构的调整任重道远,依靠投资为主要拉动力量的经济增长模式没有得到改变

今年以来,欧债危机反复恶化,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内主动调控房地产市场和化解投融资平台风险,经济增长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经济运行逐步企稳,预计全年经济增长略高于7.5%。展望2013年,国际环境充满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国内经济运行处在寻求新平衡的过程中。在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同时,注重需求政策与供给政策结合,短期政策与中长期政策结合,增强政策弹性和有效性,着力破解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困

难,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培育新竞争优势,推动增长动力转换和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2012年,我国经济在国内外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下,逐步实现软着陆,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共同作用下,实现经济企稳和温和复苏。但是中国经济依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二: 中国经济目前存在的问题

1、消费增长仍较缓慢

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7.8%。然而,与各项经济指标大幅增长相比较,消费需求的增长并不尽如人意,今年1至3月,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9.2%,虽比去年同期有所增长,但比1月份下降0.8个百分点,比GDP增长低0.9个百分点,比投资增长低18.6个百分点,比出口增长低24.3个百分点。由此看来,消费需求没有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2.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加大

当前我国已进入劳动力增长高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加快,下岗失业人员数量较大,应届高校毕业生比上年增加较多,就业和再就业矛盾更加突出。

3.房地产绑架中国经济,房地产市场价格上涨过快,资产价格泡沫扩大,影响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

房地产发展20年,产业早就渗透与中国经济主体中,开发商资金多来与银行贷款,购房者多通过银行贷款消费,房地产直接或间接的与银行捆绑在一起,如果房价降价出现不保值的预期,很多贷款消费者会出现恐慌和抗议而引发社会危机;情况继续恶化就会发生还贷者不还贷引发的新的次贷危机;而房屋开发商最后会拿房屋抵贷,让银行成为房屋的所有者,迫使银行破产。

3、为了配合中央的四万亿投资计划,很多地方政府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纷纷以财政信用为担保建立融资平台从银行大量借贷。

如果未来依靠土地出让和税收的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出现大幅下滑,则有可能直接威胁地方财政偿付能力,导致融资平台难以履行其偿债的义务,形成银行不良资产5、2012年我国经济面临结构调整。

其中包括外贸结构调整,外贸结构调整短期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出口。此外,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势力再度抬头使得我国出口环境日趋艰难,而经济发达国家在饱受金融危机痛苦之后,生活消费方式有了较大改变,如今各国居民储蓄率都在上升,西方国家居民消费观念的变化必然导致国际市场消费需求减少,最终也将影响到我国外贸出口。对于高度依赖出口的中国经济,这些都是不小的打击。

三:2013年国内经济状况

我国当前经济处于恢复性上升期,全年走势平稳,但是继续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国际国内因素相互交织,宏观政策面临新的挑战,“促转变”、“调结构”任重道远,政府应该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同时切实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遏制房价过快上涨、遏制垄断行业的人为涨价,减轻通货膨胀压力、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居民收入,提高消费在内需中的比重、顺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持续推进“节能减排”等措施减少经济增长的不利因素,加快经济恢复的步伐。

对于2013年经济状况,有关专家认为一方面延续12年四季度反弹趋势上,另一方面全面落实新政府的经济社会施政纲领,这直接彰显中国宏观经济中的中国因素,GDP增速在内需持续发力和外需逐步稳定的作用下重返9%,由于世界经济复苏基础十分脆弱、结构性趋势力量依然较大、中国宏观经济传导机制的变异等因素,2013年依然是充满朝气但却十分复杂的一年,宏观经济仍然面临大量风险的一年。

1、世界经济虽然充满变速、虽然依旧不看好,但是随着金融环境逐步改善、悲观情绪提前释放,新兴经济体和美国经济的稳定以及全面新一轮宽松政策的全面实施,2013年世界经济将在波动小幅回暖。

2、第二个方面新政府换届之后,宏观经济政策不仅将延续2012年的积极定位。

3、在融资困境缓和、房地产政策的常态化、政策宽松等因素的作用下,2013年固定投资增速将明显提升,中国发展阶段和储蓄投资关系依然需要高投资增速。

4、在收入增速持续提升和消费政策的作用下,2013年消费将保持消费态势持续上扬。

从这几个方面我们会看到,中国目前出现一些变化,出现一些趋势性的变化,但是在目前这种危机冲击下,中国依然有很多的变化是周期性的、暂时性的,那么中国的实力、中国未来发展的空间依然是巨大的,所以我们没有道理悲观,2013年应该是中国经济持续复苏、步入新结构、超越新常态,富有朝气的一年。

四:决策性建议

相对于外部环境所面临的重大的不确定性,2013年中国经济面临的内部最大风险还是政策风险,政策的风险最大体现在投资方面,从三驾马车来看,出口、消费、投资,可能投资不确定性还是最大的。正式换届以后中国往往出现很大一轮投资反弹,中国经济将何去何从,还是一个很大的问号。1.保持相对宽松、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方向。在2013年的政策选择上,中国仍将推行“宽财政、稳货币”的政策,宽财政主要体现在两方面:财政赤字扩大和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加快。、2.开启新型城镇化的短期宏观经济政策定位必须打破目前“房地产难题”,同时破解目前的投融资困局。

3.货币政策应当保持续稳定位与积极操作的组合。关注食品推动的价格上涨的问题,同时民生问题应当用民生的政策加以解决,特别是对低收入人群价格补贴可以推行。

4.强化中高端产业的发展和加强中国中端劳动力的劳动参与度应当是当前政策的核心要点之一。因此,强化中西部大学生就业应当上升到更高的战略

层面。

五:小结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形势的分析与预测 篇2

对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及未来经济形势的判断影响着政府、企业或个人对市场的决策和调控的决策。在实际分析和判断中, 如果忽视了正确的原则可能造成宏观经济判断上的分歧, 使得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与判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难以确保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相关部门必须科学合理的分析与判断我国宏观经济形势, 准确的把握未来经济发展趋势, 从而提高个人和企业的经济效益, 促进政府部门经济调控的有效性。

2 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情况

2.1 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与机遇

一是我国经济顺利驶入了稳定发展的正常航道;二是内生性增长机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三是中国出口呈现出了恢复性增长的趋势。另外, 目前中等收入国家向逐步向高收入国家迈进, 内需潜力巨大;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企业在面临市场经济改革或者调控时, 自我发展能力和适应能力逐渐增强;国民储蓄率较高, 对宏观经济政策发展空间较大等。

2.2 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矛盾

首先是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 我国通胀压力有增强的趋势不利于市场调控, 使得我国房地产行业和汽车行业无法形成新的增长点, 房价、物价持续上涨。另外地方债务风险、局部金融风险仍然存在并在积累, 诸多中小型企业发展遇到了资金短缺的问题, 出现一方面贷款宽松, 一方面贷款难的问题同时存在, 给货币政策宏观调控带来了巨大的阻力。

3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未来趋势判断需要把握的问题

3.1 确定经济变量合理的参照

对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以及未来趋势的判断, 涉及到的宏观经济变量范围较广, 往往需要正确的确定相关参照值, 参照值可以是正常值、过去值或者目标值, 往往需要根据实际的经济变量, 以确定不同意义的参照值。就GDP增长率来讲, 其主要反映的是宏观经济运行态势的一个经济变量, 因此可以将潜在的GDP增长率作为参照, 也可以将目标增长率作为参照。实际GDP增长率下降或者上升并非都意味着宏观经济趋坏或者趋好, 应该是趋近于潜在GDP增长率的实际GDP增长率上升, 意味着宏观经济发展形势趋好;背离潜在GDP的实际GDP增长率上升, 意味着宏观经济发展形势呈现不好的趋势。

3.2 区分经济变量临时性波动和趋势性变化

经济变量的变动往往呈现临时性和趋势性, 对于这两种波动形式必须进行准确的区分与判断, 切不可将两者混淆。对于2011年2月份我国出现进出口负值, 有人认为主要原因是中国贸易顺差多年一直扩大的趋势造成的。但是实际上造成我国进出口长期顺差的原因是消费率过低、储蓄率过高。储蓄率过高造成投资率过高, 提高了产能, 这必然会使得出口扩大、进口减少, 造成顺差增加。这种中国经济的失衡是长期形式的, 而个别月份的变化只是临时性波动, 不会是趋势性波动。对经济变量临时波动和趋势波动变化的正确区分, 能帮助企业决策者正确的判断宏观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 提高企业市场变化的适应力。

3.3 加强通胀预期的管理

首先大力扶持农业生产, 对农业产品市场运行机制和市场规则加以监督与管理, 有效防止炒作投机。同时提高国际市场上商品价格变动的重视程度, 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缓解通胀带来的压力。另外, 需要根据目前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趋势适度提高存款利率, 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 促使合理均衡汇率的形成。通过强化通胀预期的管理, 在分析和判断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形势上, 对其进行宏观的调控, 能有效的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

3.4 重点调控房地产市场

首先应结合目前房地产市场的实际情况, 建立有针对性的住房供应机制;加快廉租房住房建设, 使其因商品房投资下降给我国经济造成不利影响方面起到一定的弥补作用。对于商品房供应通常需要及时进行动态检测, 对不合理的住房需求进行制止与疏通, 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另外还应该强化房产税的推动工作, 积极完善相关的财税和金融政策, 加强房地产信贷风险的管理, 为房地产市场提供更多的住房资源, 在缓解市场不合理住房需求的同时, 也对我国宏观经济进行了调控, 有利于未来房地产市场的良性发展。

4 结束语

一直以来, 对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与判断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面对目前我国宏观经济存在的问题与矛盾, 必须全面、深入的分析, 对相关措施进行准确的把握, 确定经济变量合理的参照, 区分经济变量临时性波动和趋势性变化, 强化通胀预期管理与房地产市场的调控, 有利于相关企业和部门对宏观经济进行实时的了解, 并对未来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进行掌控, 从而制定出适合企业发展的经济措施, 实现企业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富民, 梁学栋.宏观经济、政府规制与房地产市场发展——政策调控与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研究论坛综述[J].经济研究, 2012, 12:152-155.

[2]张培源.中国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相关性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 2013.

2009年中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篇3

一、上半年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

(一)农业生产稳定,短期刺激农村内需政策效果显现

2009年以来,国家继续加强粮食市场宏观调控,加大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购买农机具补贴、良种补贴力度,较大幅度提高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格,国内粮食价格稳中有升。粮食价格的稳定也有力地支撑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最新统计显示,今年全国夏粮产量达到2467亿斤,比去年增产52亿斤,增长2.2%,连续6年增产。

“四万亿”投资与“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政策的相继实施对农村消费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上半年县及县级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6.4%,比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出2个百分点,农村消费增长已经连续6个月快于城市消费增长。农村消费增长较快主要得益于刺激内需的短期政策效应,而非农民增收效应。目前,在农民所有收入中,来自大农业概念的人均纯收入实际上只占总收入的50%。除此之外,工资性收入大概是38—39%。其他是转移性收入,包括政府补贴等转移性收入、农民自己的财产性收入,约占7%和3%。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由于外部需求不景气、企业生产减少、岗位减少,农民工就业形势严峻,农民增收难度很大。

(二)工业生产企稳回升,企业利润降幅收窄

工业经济扭转了增速大幅下滑的势头,2009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其中一季度增长5.1%,二季度增长9.1%,6月份当月增幅达到10.7%。轻、重工业增速同步回升。分行业看,39个大类行业中,36个行业保持同比增长,3个行业下降。

企业效益下滑状况有所改善,1—5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8502亿元,同比减少2517亿元,下降22.9%,降幅比1—2月缩小14.4个百分点。此外,企业亏损面有所收窄。1—5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23%,比1—2月缩小4.7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2347亿元,同比增长14.3%,增幅比1—2月回落22.3个百分点。

反映经济运行的先行指标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连续4个月超过50%的扩张线,表明经济将继续保持回升态势。

(三)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3.5%,比去年同期加快7.2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加快4.7个百分点。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3.6%,比去年同期加快6.8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同比增长41.4%,继续引领和推动投资高增长。

1—5月,全国新开工项目计划,同比增长95.9%,增速比1—4月份加快5.2个百分点。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对投资增长具有明显的先导作用,意味着未来投资高增长仍将持续。

分地区看,中西部地区投资增长强劲。上半年,中部地区投资增长38.1%,增速同比加快2.8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投资增长42.1%,增速同比加快13.5个百分点。

(四)消费增长平稳,居民消费意愿有所下降

上半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0%,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6.6%,同比加快3.7个百分点。根据商务部监测,5月份千家重点零售企业销售额增长速度比4月份加快了4.2个百分点。

汽车消费强劲反弹成为2009年上半年消费领域的一大亮点。1—5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482.39万辆和494.62万辆,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了10.74%和14.03%,比1—4月的增幅分别提高了4.6和4.77个百分点。2009年5月,我国汽车产销量虽较上月有所下降,但同比继续保持高位增长,增长率达30%左右。汽车产销连续三个月在超过百万辆的水平上运行,创历史纪录。

中国人民银行第2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关键字:实际利用外资 47%的城镇居民在安排支出时选择“更多地储蓄”,比上季提高9.5个百分点,升至历史最高;仅有15.1%的城镇居民选择“更多地消费”,比上季下降14.6个百分点,降至历史最低。表明伴随着居民收入减少范围的逐渐扩大和对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感受,城镇居民消费更加谨慎。

(五)外贸出口持续下滑,外贸形势依然严峻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外贸出口持续下滑。根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同比下降23.5%。其中,出口同比下降21.8%,进口同比下降25.4%。剔除价格因素,出口实际下降18.1%,进口下降9.9%。

从对外贸易的区域结构看,与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贸易额下降更为明显。1—4月,我国与欧盟贸易额下降21%;与美国贸易额下降16.2%;与日本贸易额下降23.8%。但我国与东盟、韩国、台湾地区、印度、俄罗斯、巴西贸易额分别下降了27.1%、28.1%、40%、30.4%、41.6%和25.4%。

新出口订单指数通常可以用做反应出口形势变化的一个先行指标,2009年以来,新出口订单指数保持了持续回升的趋势,稳步接近扩张的临界点。根据2006—2009年数据,计算得到的出口增长率与新出口表定单指数的相关系数表明,二者时间变化的时滞效应约为3个月。按照这样的判断,下半年我国出口进一步下滑的空间不大。

当前我国出口压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世界经济形势还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金融危机的影响范围日益扩大,一些国家正在滑向更深的危机,全球经济回升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二是人民币对美元、欧元、日元等再现小幅升值趋势削弱了我国产品价格竞争优势。2009年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0.03%,对欧元升值0.7%,对日元升值6.29%。三是贸易保护主义强势抬头导致贸易环境进一步恶化。例如,美国通过2009年综合拨款法案,其中727条款规定任何拨款不得用于进口中国的禽肉产品,与此前的“购买国货”条款相比,该条款直接针对中国,并通过限制政府经费用途的方式从源头上干预国际贸易。

(六)物价保持低位运行,通缩压力逐步缓解

上半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下降1.1%,上年同期为上涨7.9%。CPI连续5个月负增长,6月份,CPI同比下降1.7%, 环比下降0.3%。上半年,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下降5.9%,上年同期为上涨7.6%。 PPI连续6个月负增长。6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7.8%,环比下降0.6个百分点,降幅有所放大。

物价低位运行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去年同期价格水平较高。尽管当前价格水平仍处在低位,但国内宽松的货币投放以及近期國际大宗商品价格加速上扬,都将会对CPI和PPI的走势形成拉动作用。

(七)货币供应量持续充裕,贷款大量增加

在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作用下,市场货币供应量持续充裕,贷款大量增加。

2009年6月末,M2同比增长28.5%,比上年和一季度分别高10.6个和3.0个百分点;M1同比增长24.8%,比上年和一季度分别高15.7个和7.8个百分点,达到1995年5月以来最高水平; M0同比增长11.5%。

6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4.4%,增幅比上年末高15.7个百分点。上半年我国新增贷款达到7.37万亿元。从贷款结构看,中长期贷款占比较大,上半年,新增中长期贷款占各项贷款增量的51%,比一季度提高10个百分点。票据融资占新增贷款比例有所下降,从2月份45.6%的最高位逐渐下降到6月的不足1%。目前票据融资占比的回归表明越来越多的信贷资金开始流入实体经济,这将有助于实体经济触底回升。

(八)财政收入增长有所恢复,收支压力依然很大

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33976.14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832.05亿元,同比下降2.4%。自2008年10月份以来,财政收入在连续7个月下降后,5、6月份开始恢复增长,增速分别达到4.8%和19.6%。全国财政支出28902.56 亿元,完成预算的37.9%,比去年同期增加6020.54亿元,增长26.3%。

在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大背景下,财政收支压力更多地体现在财政收入增长下降:一是财政收入来源减少。由于工业制造业出口受阻,内需不足,直接导致工业规模的萎缩,进而影响到税收乃至财政收成。二是政策性减收增多。扩内需、保增长,我国推进税费改革,实行结构性减税政策,增加出口退税。三是去年基数比高。四是PPI、CPI双下降,相应使以现价计算的财政收入减少。

二、宏观经济走势判断与预测

当前经济运行既有向上的动力,同时也有向下的因素。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在不断积累,但增长的基础并不稳固。因此,对于经济走势的判断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影响。

(一)注意经济运行的周期性特征

马里兰大学的莱因哈特教授和哈佛大学的罗格夫在对近年来发生的包括“美国经济危机(1929)”、“西班牙经济危机(1977)”、“日本经济危机(1992)”等在内的14起重大金融危机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重大金融危机都会导致资产价格下降、生产和就业下滑以及政府债务的上升,危机造成产出(人均GDP)下滑平均持续1.9年左右,房价下滑平均持续6年左右,股价下滑平均持续3.4年,失业下滑平均持续4.8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曾先后经历了墨西哥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金融危机三次冲击。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1998年我国经济增长出现较大幅度回落(GDP增长下降1.5个百分点),1999年经济增长延续下滑态势(GDP增长下降0.2个百分点),2000年、2001年经济开始稳步复苏,到2002年回复到9.1%的较高增长水平。事实上,经济运行过程中总是出现扩张与紧缩的交替更迭,如此循环往复,经济运行的周期性特征是一种客观存在。因此,刺激经济复苏的政策措施要充分认识到经济运行的周期性规律,不可操之过急。

(二)注意世界经济发展态势以及全球化对我国经济运行的影响

决定后期经济复苏会不会有所反复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国际经济走势。目前世界经济很难说是否见底,美国商务部6月24日公布的最终修正数据显示,美国经济今年第一季度按年率计算下降5.5%,为连续第三个季度下降。欧盟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今年第一季度欧元区经济下降4.8%,是自欧元区成立以来的最大季度降幅。连续4个季度的负增长表明欧元区经济衰退程度加深。根据日本内阁府公布的数据,一季度日本经济较前一季度下降4.0%,折合成年率则下降15.2%,均创历史最大降幅记录。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如果没有明显转好,我国外需就无法拉动,外贸经济也就不可能真正回暖。

(三)注意支撑经济进入合理增长区间的动力是否可持续

当前投资增长表现出两个特点:

1、与中央投资强劲相比,地方配套困难

扩大内需措施和产业振兴的规划实施能否有效地实现短期保增长、长期扩内需和调结构的预期政策目标,关键在于落实中央扩大内需的投资激励措施。目前我国的投融资体制决定了中央政府的投资规划基本可以迅速贯彻和实施。这样,扩大内需措施和产业振兴规划实施能否有效地实现预期政策目标的关键就在于落实地方和社会投资配套机制。审计署提供的数据表明,四万亿投资计划在具体落实中,中央投資资金到位率94.01%,而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率只有47.98%。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可能导致有些项目不能按计划及时开工,或者已开工的项目进展缓慢,使新增投资项目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地方配套资金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土地财政”遇到了困难。随着经济下滑,房地产市场萎靡导致的土地转让收入下降,使得地方财政难以足额落实配套资金。目前我国的地方和社会缺乏有效的市场化配套投融资机制。现行《预算法》等法律限制地方政府实行赤字融资、发行债券、市场借贷,因此地方政府只能依靠规费、土地批租收入、国有企业产权转让收入和税收返还等预算外资金以及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基金等方式配套投资。如果没有配套政策和措施来引导和确保地方政府和社会投资到位,那么,中央投资一方面可能不足以引导实现保增长、扩内需等预期政策目标,另一方面可能还会威胁中央政府的财政收支平衡和可持续性,以及在长期内抑制居民消费能力。

2、与国有投资快速增长相比,民间投资尚未有效激活

当前,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主要依靠政府投资拉动,2009年上半年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完成投资同比增长41.4%,比同期固定资产投资高7.8个百分点。国有投资在整个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进一步扩大。在经济恢复过程中,政府投资起着先导作用,经济能否持续增长,关键在于民间投资能否有效激活。没有民间投资的配合,国家促内需、调结构的目标也不容易达到。民间投资多集中在批零贸易餐饮、建筑、 房地产等一般竞争性行业。近期的数据显示,民间投资意愿不足的局面没有得到进一步改善。以房地产投资为例,2009年上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只有9.9%。民间投资不足一方面是由于资金不足,大量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仍很突出,而另一方面,一些行业门槛仍然太高,民间投资很难涉足。

总体上看,今年以来,在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作用下,我国经济快速下滑的势头基本得到了抑制,从目前发展状况来看,促进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在不断积累,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经济运行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期。结合模型计算,我们预测,全年四个季度的经济增长率呈现前低后高的走势,2009年可以实现8%的增长目标。具体预测结果见表1。

三、宏观调控的方向及其政策建议

保增长仍然是下一阶段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保增长、扩内需的同时,避免急于求成,正确认识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处理好当前保增长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宏观调控更要突出强调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升。积极推进和落实已经出台的各项政策,同时做好政策储备,从容应对国际和国内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一)调整投资结构,要在优化投资结构的基础上实现投资适度地快速增长

理论与实践经验都表明了,经济增长与投资有紧密的联系,经济增长的模式与效率同投资的模式及效率存在着高度的相关性。因此,如何有效地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特别有效地提高投资对经济增长潜力的作用,对转变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乃至经济发展方式都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要继续坚持向农业和农村倾斜,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实施力度。

要引导、鼓励增加民间投资,建立有利于中小企业信贷的金融政策环境。

要加大政府财政性的公共投资,并充分利用好财政的公共投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财政在民生方面的支出比例,促进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合理调整。政府积极加强民生工程建设,才能改变居民收入与支出预期,释放居民消费潜能,扩大居民消费能力,从而改变拉动内需单纯依靠增加投资的方式,实现投资消费双拉动,并从根本上解决投资偏高消费偏低这一结构失衡的深层次矛盾。

(二)通过短期和中长期政策的有机配合有效地拉动消费需求

经济理论和我国的实践表明,在经济繁荣期,经济增长能够带动消费需求的稳步提高,而在经济衰退期,消费需求很难成为经济复苏的主导力量。因此,在积极落实汽车家电下乡,城市家电以旧换新等短期刺激消费需求政策的同时,更要注重中长期提高消费需求的机制设计,为扩大消费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和环境。一是促进就业和创业。继续实行再就业工程,进一步制定相关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积极鼓励居民创业,鼓励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尤其是鼓励发展第三产业,以扩大就业。二是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增加公共教育卫生服务,加快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切实改善居民的消费预期。三是改变收入分配结构。我国目前收入分配不合理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垄断行业的过高收入。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深化改革,打破垄断,形成有效的公平竞争机制。

(三)统筹好内需和外需的关系,把稳定外需,稳定出口作为保增长的重要动力

在出口政策的选择上,正确使用出口退税的政策杠杆。刺激出口增长的路径依赖是上调出口退税率和放松出口退税政策,但是这种惯性选择要考虑财政合理负担和出口退税政策的准确定位,不可滥用,否则也会导致不良后果。

面对外部需求急剧萎缩、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严峻形势,要加大对进出口工作的支持力度,清理和调整外贸政策,改善贸易条件。要坚持出口市场多元化和以质取胜战略,巩固传统出口市场,大力开拓新兴市场。

要充分运用国际通行的财税政策支持出口;适度扩大外贸发展基金规模,重点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和培育出口品牌。

要改善对进出口的金融服务。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鼓励金融机构发展出口信贷;创新出口企业融资担保方式。

要稳步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改善加工贸易发展环境,调整加工贸易禁止类和限制类目录;鼓励出口加工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此外,要努力扩大进口,重点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增加关键零部件元器件、重要能源资源和原材料进口。

(四)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过程中,处理好大规模增加政府支出和增加政府财政负担的关系

当前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于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是必要的。但同时也要看到中长期可能累积的矛盾和问题。尽管今年全国财政赤字合计950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在3%以内,但是如果考虑到银行不良资产、社会保障的欠债,地方政府债务积累等问题,财政潜在问题还是值得高度关注。因此,我们必须处理好大规模增加政府支出和政府的财政负担之间的关系。

要确保政府主导的公共投资用于重大民生工程、新农村建设等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礎设施,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鼓励企业自主创新,防止低水准重复建设和盲目扩张,有效发挥引导带动社会投资的作用。

要强化预算管理和监督。加强对国债规模的控制,加强对政府债务的监管,保持国债的合理规模和结构,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

要进一步加强收入征管。进一步加强税收和非税收入征管,严禁违规减免税,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但与此同时,也决不能因财政收入下降而收过头税增加中小企业的税费负担。

(五)在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过程中,处理好放松信贷和防止潜在的金融风险的关系

要控制信贷规模,优化信贷结构。加强对信贷投向的监测和指导,加大对“三农”、中小企业等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切实解决一些企业融资难问题。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企业的贷款。

要改善金融服务,稳定和发展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要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各类金融企业都要加强风险管理,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处理好金融创新、金融开放与金融监管的关系。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监测和管理,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形势的分析与预测 篇4

10月,我们在“超前预警:中国经济出现滞胀幽灵”的专题报告中,提出真正的商业周期在中国首次出现,并据此对20中国经济进行了分析,预测年经济增长将进入8%以上的通道,但在此后将面临滞胀压力,20的经济增长速度将放缓至7.5%甚至更低而物价会明显上升.

作 者:赵晓 高辉清 钟伟 巴曙松  作者单位: 刊 名:财经界 英文刊名:MONEY CHINA 年,卷(期): “”(1) 分类号: 关键词: 

州市文化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 篇5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广大市民对文化的需求呈现新的发展趋势。人们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需求更加自觉,更多地关注精神文化生活,文化需求不断增长,文化与市场的结合更加紧密。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和服务质量要求不断提高,文化消费选择更具自主性。文化产品生产、传播手段更加科技化、现代化。国际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文化对外开放领域不断扩大。发展文化产业对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竞争力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广州市的文化产业面临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拓展空间。

2004—2005年,广州市文化发展趋势,大体上是按照“全省建设文化大省会议”以及“广州市文化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广州市文化发展“十五”计划》的思路运行。广州市将紧紧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文化大省”和“文化强市”的总目标,大力拓展和不断完善广州的文化中心功能,提升现代化中心城市的文化品位,建设具有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和岭南地方特色文化为一体,融合世界先进文化的现代化中心城市文化体系,力争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发展水平进入国内大城市前列,逐步把广州建成华南地区的文化中心和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之一。广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将面临三大机遇和挑战。

(一)广东省“文化大省”和广州市“文化强市”建设为文化产 随着“文化大省”和“文化强市”建设的开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业和文化事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产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注,任重道远。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把广东建设成为“文化大省”的目标,广州市作为省会城市,在建设“文化大省”的进程中,理所当然要做排头兵。中共广州市委、市政府几年前就提出要把广州建设成为区域性文化艺术中心和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为实现建成“文化中心”的目标,广州文化必须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吸引力。建设文化强市,加快城市文化建设,提高城市文化品位,是广大市民的必然要求;是增强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加快现代化大都市建设的重要措施;是城市赢得发展的先机,迎接信息时代挑战的重要途径。广州作为省会城市和广东省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城市之一,在全省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要加快建设文化强市,做大做强城市文化经济,在全省文化产业发展总格局中发挥龙头作用。

建设文化强市,必须立足本地、面向世界,塑造“文化广州”品牌形象,着重增强广州文化中心的功能,全面构建现代化大都市的文化体系。要把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旅游、新闻出版、社会科学、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文化及其体系的建设,作为全面构建现代化大都市文化体系的战略基础和核心任务。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深入挖掘和全面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的基础上不断丰富自己,努力建设富有岭南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加快建设一批与现代化大都市相适应的标志性大型文化设施,提高图书馆、博物馆、文

化馆等群众文化设施项目建设;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文化创新,赋予城市文化鲜明的时代特征;发挥广州历史文化优势资源,打造一批有城市文化特色的旅游精品;加大文化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力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建设,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共同开创文化建设的新局面,全面推进广州的城市文化建设。

(二)市场经济发展为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改革开放20多年,社会经济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随着市场经济挑战 的发展,经营性文化自然要追求利润,公益性文化也不得不考虑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效益,传统文化单位将面临新的情况。市场经济遵循的是公平竞争、适者生存的规则,但是文化则必须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这就需要一方面争取党委、政府及其部门的扶持和指导;另一方面,文化单位要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主动强化自身运作,共同为公益性文化提供保障,为经营性文化拓展空间。

(三)进一步对外开放为文化事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于2001年正式加入WTO,中国成为一个开放度和对外依存度都相当高的国家,而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广州市更是如此。从初步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是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时期。在此过程中,我们将面临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交融和激荡将会不断加剧。入世后贸易保护期限的逐步临近,CEPA的实施,“大珠三角”的经济一体化,都意味着与对外和对港澳台经济文化交流将日益广泛和深入。这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也面临着跨国文化传媒集团和国际资本试图大举进军文化市场带来的巨大压力。作为文化市场首先开放的广州,肩负着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事业改革的历史使命。

浅谈中国目前的就业形势 篇6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一度被视为计划经济优越性的无“失业”人员的状态被不可避免地打破,“失业”二字堂而皇之地登上了各种表格和大小报刊,一批又一批的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下岗、分流甚至失业,成为人们不能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公布的城镇登记待(失)业率才1.8%,而2002年年底城镇登记失业率已达4.0%。我国在10多年的时间里,失业率上升了122%。如果从传统计划经济或者是经典社会主义的观点来看,失业率确实是高的,上升速度也确实太快。但是,如果放在市场经济这样一个大的范围,用世界的眼光来看,我国的失业率并不是特别高。谈到失业率,我们一定要用准确、科学的概念来表述它。目前失业率有几种:一个是“城镇登记失业率”,一个是“城镇调查失业率”,再一个就是“不充分就业率”。

首先,来看“城镇登记失业率”,2002年我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4.0%,而全世界的平均值为7%。即使按照有些人计算的,把各类企业下岗职工中没有工作、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和各类学校毕业生没有找到工作的也计入失业的话,我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也只是7.18%多一点,与世界平均数基本相当。

其次,来看“城镇调查失业率”。如果不分户口,只根据居住地和工作情况统计,国家统计局做过调查。按照国际劳工组织推荐的标准,我们规定:16岁以上,有劳动能力,调查周内未从事有收入的劳动(具体是指劳动时间不到一小时),当前有就业的可能(具体是指如有工作,两周内可以上班)并正以某种方式在寻找工作的人员。这个定义的核心是“正在寻找工作”,而去劳动就业部门登记只是寻找工作的一种方式。这个失业定义,完全是从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的。这种抽样的中国城镇的调查失业率为5.3%左右,农村的失业率只是0.6%。如果城乡统算的话,失业率只是1.9%。目前,世界多数国家失业率均大幅度上升,连美国也近6%(2002年4月),我们公布一个不到6%的城镇调查失业率,根本不会引起大的社会震动。反而,会消除大家对城镇登记失业率的不信任感,让外国人和老百姓认为我们比较实事求是。

由于户籍制度的关系,我们的统计体制可能把中国的城市和乡村的实际失业率夸大了!中国城镇的失业问题,与中国的城市的人均GDP一样,也存在被高估的现象。比如北京,本地人口1100万,外地人口320万,外地人对北京GDP总量是有贡献的,而算人均GDP的时候,并没有把他们包括进去,偏差的存在是毫无疑问的。从全国来看,城镇失业率计算公式的分母少算了8000万人,农村剩余劳动率(也有人称为农村失业率)计算公式的分子多算了8000万人,由于城镇农民工的失业率不到1%,所以真实的城镇失业率和真实的农村失业率可能都没有那么高!按这样的统计口径来看,中国的城镇失业率就会由7%左右下降到5%左右。

第三,来看“不充分就业率”。不充分就业率,比城镇调查失业率更宽泛一些,严格地讲城镇登记失业率统计的是一点工作也不做的人,而不充分就业率里统计的是,一周时间之内,劳动时间不足本国法定工作时间一半的人。拿我国来说,一周工作时间是40个小时,那么,一周工作时间不到20个小时的人就是不充分就业者。中国的不充分就业率是31%,全球不充分就业率是33%左右。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形势的分析与预测 篇7

1.1 科技发展现状

近年来, 全省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扎实推进协同创新,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事业取得显著成效。2011-2013年, 全省登记科技成果达3263项, 专利申请受理量从5287件增长到10976件, 专利授权量从2383件增长到4737件, 增幅3年间翻了一番。科技进步水平提升至全国第19位, 跻入全国中等省份行列。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加速推进, 人才队伍建设不断优化, 科技创新平台不断健全, 科技创新投入逐年提高, 知识产权战略深入实施, 科技合作的水平与层次提升, 科技为全省乃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强力的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

1.2 困境与挑战

1.2.1 创新要素不足

甘肃省缺乏具备战略决策能力的企业家和高层次学术带头人, 也缺乏高技能的职业技师, 甘肃吸引并稳定优秀人才的能力不足, 高层次人才流失状况日益严重。《2014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显示, 全省每万人研发人员平均不足10人年, 全国的平均水平是25人年;万人R&D研究人员数为5.91人年, 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企业R&D研究人员仅占全社会R&D研究人员的40.99%,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92个百分点。甘肃省的创新投入持续增加, 但仍然不能满足科技创新需要。2013年, 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为1.07%, 低于全国1.98%的平均水平, 研发经费支出排在全国倒数第6位。

1.2.2 创新能力不强

甘肃省大多数企业核心和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高, 没有成为行业的“领跑者”或“并跑者”, 多数处于“跟跑”阶段。大多数企业产品技术含量偏低, 没有形成产业竞争优势, 缺乏高、精、尖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与工艺的创新, 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比较薄弱。《2014全国科技进步监测报告》显示, 全省规模以上企业中开展研发活动的仅占14.69%, 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研发经费支出仅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0.43%, 仅占全国平均水平0.80%的一半, 远低于国家要求的1.5%的标准;新产品销售收入仅占主营业务收入的7.21%, 与全国平均水平12.38%差距悬殊。许多产品关键技术、大型成套设备和核心元器件依赖进口, 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化, 模仿率先创新者的思路和行为较为普遍, 资源型、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存在重复建设情况。

1.2.3 创新环境薄弱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不够浓郁, 科技事业尚未形成百花齐放的发展局面。目前, 甘肃省还没有形成强有力的众创空间支撑体系, 工农业创新园区的条件与资源集聚发挥作用没有完全凸显, 缺少为小微创新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创业孵化、知识产权服务、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等机构的专业化、市场化改革还在进行中, 金融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助推作用不明显, 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 科技人员创业股权激励机制还待完善与推进, 特别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没有形成全民意识, 影响“创客”群体的规模发展。2013年, 本省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新增固定资产占比重为0.73%, 居全国第17位;万名就业人员专利申请数为7.67件, 居全国第23位。

2 甘肃产业发展趋势预测

2.1 战略新兴产业领域

甘肃将在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型煤化工、现代服务业等8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新材料产业, 重点发展有色金属新材料、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材料、建筑新材料、石化新材料等产业, 积极发展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膜材料、半导体照明材料等新型功能性材料及结构新材料。新能源产业, 重点研发风电、太阳能、核能、生物质能等领域的新能源高端装备和产业化, 加快风电整机制造及并网发电、太阳能热利用、第三代核电、智能电网等技术研发与应用。生物医药产业, 重点发展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药物、新型疫苗、诊断试剂、化学药物、现代中药、动物用药等创新药物大品种, 加快先进医疗设备、医用材料等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先进装备制造产业, 重点发展航空装备、石油钻采炼化装备、真空装备、数控机床、核电和新能源装备、节能环保装备、关键基础件、检测控制设备等先进高端装备。节能环保产业, 重点开发推广高效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 加快资源循环利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 形成集装备制造、技术、产品和服务一体化的节能环保产业体系。信息技术产业, 重点研发半导体集成电路、半导体器件芯片制造、半导体照明、通信电缆、互联网和物联网应用技术, 推动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建设。新型煤化工, 打造煤气化、焦化, 发展氯碱化工与异氰酸酯相结合的系列化工产品链。现代服务业, 扶持现代服务业新兴业态, 发展节能环保、电子商务、科技服务、保险服务、健康服务、养老服务等产业。

2.2 传统优势产业领域

加快推进高新技术在石油化工、冶金有色、建筑建材、轻纺食品、装备制造业等传统产业中的应用, 结合重大工程建设和重大成套装备开发, 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 支持企业积极采用节能环保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 淘汰落后产能, 推进节能减排和资源高效利用。石油化工领域, 精细化工、绿色化工、化工新材料和生物化工产业技术进一步提高。冶金有色领域, 加快铝冶炼及加工、碳素及加工、铁合金及加工技术创新与发展。建筑建材领域, 开展非金属材料、新型干法水泥行业的技术创新, 促进环保节能建筑材料的研究应用, 发展建材工业废弃物协同处置技术。轻纺和食品领域, 食品、塑料、皮革、陶瓷、纺织及其制品等产业的装备和技术水平提高。装备制造业, 高端机型设计、产品寿命与可靠性、核心部件与控制系统等创新水平提升。现代农业领域, 农业生物工程、现代农业装备、智能农业等关键技术水平显著提升。

2.3 创意产业催生新业态

创意产业作为席卷全球的浪潮, 以其强调创意性为特征, 正在成为“新经济”的一种时尚表达, 创造着巨大的社会财富。甘肃作为文化资源大省, 拥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专业人才, 将在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大有作为。甘肃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为契机, 以国家级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为龙头, 以现代艺术为依托, 先进的科技为支撑, 以兰州、庆阳、金昌、嘉峪关、酒泉、天水为重点, 打造融会历史文化沉淀, 融合艺术创作交流、艺术品买卖、艺术品展览展示、艺术沙龙营造、三维创作、多媒体研发应用、动漫设计、艺术表演及娱乐、视听艺术鉴赏等于一体的多功能创意产业平台, 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发展集群。

3 甘肃科技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强化企业主体地位, 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

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激发企业技术创新的内生动力。完善中小企业创新服务体系, 加快推进创业孵化、知识产权服务、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等机构的专业化、市场化改革, 壮大技术交易市场。构建开放共享互动的创新网络, 建立面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开放机制。企业、院所、高校、中介服务机构等创新主体要积极融入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

3.2 统筹科技创新资源, 建立健全创新治理新模式

优化全社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是科技创新“提质增效”的基础保障。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 促进科技人员“解放”, 通过平台的打造, 促进科研机构能量“释放”, 通过政策的引导, 促进科技设施“开放”。综合运用财政科技等政策工具, 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有机衔接, 引导全社会资源向科技创新集聚, 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科技创新, 建立有利于社会各界参与的沟通交流平台, 形成科技创新治理新模式, 实现从“小投入”到“大投入”转变, 形成财政资金、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多方投入科技创新的新格局。

3.3 发挥科技引领支撑作用, 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开展创新型产业创新集群建设, 实践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的组织方式。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突破和集成应用, 形成一批重大战略产品和重大工程。推进高新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 支持企业技术改造, 淘汰落后产能,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 加强数字消费、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的科技支撑。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 促进传统服务业优化升级。加快构建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现代服务平台, 培育发展新型业态。

3.4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

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工作推进机制, 健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政策体系, 推动机制体制创新, 加速推进园区二次创业。围绕我省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重点产业打造创新链, 整合引领各类创新资源, 构建完善创新体系, 提升重点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与市场竞争力。加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 鼓励龙头企业采用多种方式, 发展专业化配套企业。编制重点产业技术路线图, 明确重点研发的领域和需求, 以及需要培育的科技型企业、研发平台及服务体系。

3.5 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 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牢固树立人才强省的思想观念, 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打通人才流动的壁垒, 构筑好选人用人的新机制, 实行富有吸引力的分配激励机制, 激活现有科技创新人才的现实生产力。创新优化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的体制环境, 建立完善的人才评价考核、人才选拔、激励分配机制, 围绕重点行业着力培养和引进急需的创新型人才。加强科研团队建设, 培养和吸纳优秀拔尖人才, 培育优秀学术团队, 建立一支精干、稳定的科研队伍。

参考文献

[1]李文卿.2014甘肃科技发展报告[M].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4.

[2]中国科学院.科技发展新态势与面向2020年的战略选择报告[R].2013.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形势的分析与预测 篇8

关键词:中国经济;经济发展;经济形势;宏观经济政策

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1)03-0037-05

2010年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之年,也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一年来,经济增长高位回调,宏观经济保持了回稳向好的基本态势,经济运行整体上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但这并不等同于中国经济已根本好转,特别是2010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物价水平开始上涨,资产泡沫化风险与日俱增,通货膨胀压力日益加大。这就使中国2011年的宏观经济运行面临许多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全年的经济工作、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实施“十二五”规划至关重要。因此,我们要全面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正确认识和把握宏观经济运行中面临的风险和压力,适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在防泡沫、抑通胀的基础上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逐步实现经济政策由应对危机型向常规型的平稳过渡,争取“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实现开门红。

一、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

总的来看,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在高位回调后逐步趋于平稳,宏观经济保持了回稳向好的基本态势,经济运行正在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

(一)经济增长持续回调,内在增长逐步趋于平稳

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中国经济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受到严重影响,实体经济增长明显下滑。从国内生产总值季度增长率来看,2008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尚处在略高于10%的位势,而到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则分别下降到9%和6.8%,到2009年第一季度更下降到6.2%的谷底。但从2009年第二季度开始扭转了下滑趋势并逐季回升,第二、三、四季度分别增长7.9%、9.1%和10.7%。2010年以来,经济增长继续走高,第一季度达到11.9%的高位,之后开始持续回落,第二、三、四季度分别增长10.3%、9.6%和9.8%,全年经济呈现出明显的前高后低态势,但仍达10.3%的较高增长水平(见图1)。

从季度调整GDP环比增长率来看,2010年第三季度增长率为9.1%,显著高于第二季度7.8%的增长率,这也改变了GDP环比增长5个季度连续下滑的局面。从2009年第二季度到2010年第二季度,GDP环比增长率从14.1%降至7.8%。第三季度的环比增长率止降回升虽然不能准确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走势,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经济运行开始出现了趋势性变化。从2011年来看,短期内经济增长虽然可能出现小幅波动,但全年经济运行将进一步趋于平稳,经济增长率预计可保持在9.5%左右,较去年略有回调,但仍处于稳定增长水平。这一增长率水平也与中国目前潜在增长水平基本相适应。

(二)消费持续增长,投资、出口增长放缓,三大需求趋向协调

如图2所示,2010年,消费增长保持稳定,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4 554亿元,比上年增长18.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8%。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33 689亿元,增长18.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0 865亿元,增长16.1%。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8 140亿元,比上年增长23.8%,增速比上年回落6.2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5%。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41 415亿元,增长24.5%,回落5.9个百分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36 725亿元,增长19.7%,回落7.6个百分点。全年进出口总额29 7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7%。其中,出口15 779亿美元,增长31.3%;进口13 948亿美元,增长38.7%。进出口相抵,顺差为1 83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6.4%。

从2010年全年来看,需求结构与上年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投资贡献率较上年大幅下降;出口的贡献率则由负转正,对2010年经济增长率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消费的贡献率较为稳定,比上年略有下降。中国经济增长正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三)结构调整力度加大

在应对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以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为重点的50个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工作正在抓紧进行,一大批重大装备、核心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制成功,科技对经济发展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加快。

二、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管理通货膨胀的任务艰巨

2008年底开始实施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导致2009年9.6万亿元和2010年前9个月6.3万亿元的新增贷款,使M1、M2增速大大高于GDP增速和CPI上涨率,形成了相当强的通胀压力,突出表现在房地产价格的飚升上,2009年房价上涨率达25.1%,2010年以来同比上涨也一直在两位数或接近两位数。与此同时,CPI涨幅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逐月提高,7月份上涨3.3%后,8月份上涨3.5%,9月份上涨3.6%,10月份上涨4.4%,11月份上涨5.1%,12月份上涨4.6%(见图3)。预计2011年上半年仍可能维持在5%左右的高位。尽管这还属于温和通货膨胀的范围,但因当前居民收入差距很大,3%以上的CPI上涨率对低收入群体的影响比过去会更大,因此反应会比以前强烈得多。

这轮物价上涨和过去一样,主要是由食品类价格上涨推动的,当然也同劳动力工资成本上升、能源资源产品在改革过程中价格上涨有关,而这些都是在今后一段时期一直会起作用的因素。另外,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通货膨胀的发展势头也会受到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重大影响。在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预计2011年中国仍将面临着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抑制通货膨胀的任务相当艰巨。

(二)就业形势依然面临较大压力

2010年,中国就业形势逐步向好,岗位供求回升明显,但结构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受总量和结构因素的影响,预计2011年就业形势将在总体向好的同时,结构性矛盾愈发突出,“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现象将继续存在。一是新增就业岗位的压力将继续加大。“十一五”时期已经开始凸显的城市化加速、产业转型等因素,将会在2011年表现得更加突出。依据现有生产力水平估算,农业富余劳动力的存量还有1.2亿人需要转移就业,城市化建设的加快会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出来。按照中国目前的城市化进程,城镇化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可以吸纳1 000万农村劳动力,现有存量转移出来还需12年时间。同时,人口的城市化并不等于城镇就业的充分与稳定,2011年大学毕业生数量将达到峰值,约758万人。目前,中国约有60%的新增就业岗位由非规范性就业领域提供,很不稳定,2011年新增就业岗位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二是就业结构性问题将更加突出。由于相当数量的劳动者职业技能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不同地区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春季农民工招工难与秋季大学生就业难、部分企业“招工难”与求职者“就业难”并存的现象仍将继续存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出现的新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将会加剧,解决的难度将进一步增大。

(三)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

目前,中国已有近200种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却很少;在出口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尚不到10%。由于中国出口产品中的相当部分是贴牌产品,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价值链的低端,附加值很低,导致利润大量流失。据统计,在中国出口的通讯、半导体、生物医药和计算机等高新技术产品中,外国公司获得授权的专利数高达90%以上。目前,中国还仅是“制造大国”而远非“制造强国”,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尚需付出巨大努力。与此同时,中国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比较严重,而淘汰落后产能和兼并重组又面临就业压力大、体制机制不健全等制约。据悉,目前中国24个工业行业中已有21个行业出现产能过剩,其中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等6个行业是重点。不仅一些传统产业仍在盲目扩张,而且一些新兴产业也出现重复建设倾向。

(四)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财政风险不容忽视

经济决定财政,受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影响,2011年中国财政形势也比较复杂。与经济增长降中趋稳的基本态势相一致,预计2011年中国财政收入增长也将在继续回调中逐步趋于平稳,但财政支出将刚性增长,财政收支矛盾依然比较突出。从收入方面来看,由于2010年收入基数较高,加上外贸进出口形势严峻、车市将逐步降温等,对2010年财政增收贡献较大的税种收入增长会明显放缓。同时,实施个人所得税改革、调整增值税征收范围、继续对小型微利企业实施所得税优惠政策等,都会减少收入。因此,2011年财政收入增幅将有所回落。从支出方面来看,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完成在建项目,加强农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保持一定的投资规模;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推进教育、医药卫生和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改革,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应对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补助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加之2010年财政支出基数较高,导致2011年财政支出压力依然很大,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同时,财政风险不容忽视。中国2009年财政赤字安排9 500亿元,已经接近3%的国际警戒线,国债发行余额占GDP的20%;2010年财政赤字预算安排为8 500亿元。另外,地方债务问题也不容忽视。2009年初,为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简称“银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政府组建投融资平台,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等融资工具,拓宽中央政府投资项目的配套资金融资渠道”。此文件一出台,各地的地方融资呈几何级数的爆发式增长。由于政府融资平台是政府为了筹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而发起设立的,所以贷款的偿还还需要依靠地方财政,即财政收入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偿还的关键。资料显示,2009年末的7.38万亿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总量中的50%有足额土地抵押,其余均为无抵押担保或资本金不足的项目。银监会最近披露,目前占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总额27%的约2万亿元的贷款项目,可以偿还本息;约占50%的4万亿元左右地方贷款存在第一还款源不足问题,属于可疑类贷款;占23%比重的地方负债存在严重风险隐患,简易匡算其风险敞口达1.76万亿元,即大约70%贷款需要土地开发权、地方政府财政安排等第二还款来源的安排。2009年底,有统计数据的31个省、市、自治区中,只有黑龙江、内蒙古、新疆、西藏、山西、河南、贵州、宁夏的平台贷款债务率低于60%,有10个省市超过了100%,一些地方高达150%,个别县市甚至超过400%。

(五)资源环境的约束进一步增强

在“十一五”高速发展后,目前各地普遍面临着建设用地不足、污染排放高、环境损害严重等资源环境屏障。预计从“十二五”开始,国家将实行更加严格的土地使用政策和污染排放标准,限制排放的污染物种也会增加。因此,一些地区的发展空间和排放空间将进一步受到压缩。

三、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一)改进和完善宏观调控首先要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完善宏观调控基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应该相辅相成。一方面,政府宏观调控不是为了替代市场机制,而是为市场机制有效运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宏观调控作用的充分发挥也依赖于市场化改革的深化。无论是政府公共投资还是政府公共消费,其政策设计着力点都应当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引导社会资本、民间消费的跟进,而不是“挤出”民间投资与民间消费。当前,中国之所以对直接的行政性调控倚重较深,主要是因为一些体制性障碍使得间接的市场化调控政策传导机制不畅所致:第一,由于微观经济基础改革不到位,仍以大量的国有企业为主,无法自觉接受政策信号的反馈;第二,由于商业银行改革滞后,无法完全自主决定贷款方向和价格来有效传导政策信号;第三,由于金融市场不发达,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从而无法采用更加市场化的政策工具,提供有效的政策信号。上述体制性障碍如果与行政性调控相互强化,可能使宏观调控长期锁定在低效率状态。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加快调整和完善宏观调控,始终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宏观调控的基础,特别是减弱经济增长与波动中的政府性驱动,降低对行政调控的依赖,更多发挥市场化调控的作用。要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对非公有制经济给予更多的发展机会,鼓励民营经济做大做强,慎防出现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之名不断扩大国有经济比重的趋势。

(二)宏观调控要从需求管理为主转变为供给管理为主,正确处理好总量与结构的关系

多年来,中国宏观调控一直面临着两难选择:是为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而牺牲结构调整的目标,还是为了未来增长的协调、可持续而宁愿容忍较低的经济增速。换句话说,是创造新的经济结构来适应较低的增长率,还是推高经济增长率来迁就不平衡的、扭曲的经济结构。面对两难所作的抉择,将最终决定未来宏观调控的方向。笔者认为,从可持续发展目标来看,结构调整既是当前的紧迫任务,也应成为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宏观调控不变的主线。

从目前来看,中国结构性失衡问题非常突出,需求管理局限性已明显显现,亟需通过供给面的管理推进结构调整。例如,扩大内需仅仅依靠需求是不够的。扩大内需的核心是扩大消费需求,而如果收入分配结构不调整,产业结构与要素投入结构不转变,扩大消费需求的目标就很难实现。也就是说,扩大内需不单纯是需求管理,还要依靠供给管理。因此,政府应降低微观主体对需求扩张政策的严重依赖,积极发挥供给政策的激励,着眼于结构优化与可持续发展。时下的重点是:第一,调整结构应该从优化投资结构入手,进而带动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的调整。第二,推进价格和财税改革,提供有利于结构调整的激励机制。结构调整尽管需要政府的引导,但更重要的是依赖市场机制,特别是要素价格与财税改革,因为只有资源、能源价格合理了,资源税、环境税到位了,才真正有利于节能减排;只有劳动力、资金成本不再被压低,才会激励企业注重研发和技术创新;只有稳步提高直接税的比重,才会使地方彻底改变只注重规模扩张与工业发展的状况,从而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转移。第三,打破垄断,增加有效供给。当前经济运行中,一方面存在着大量的产能过剩,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供应短缺。因此,要彻底打破垄断,加强竞争,淘汰落后产能,增加有效供给。

(三)2011年宏观调控政策的着力点

1. 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稳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新增4万亿元“一揽子刺激计划”经过两年的实施2011年已接近尾声,在中国经济内在增长动力依然不强以及世界经济复苏较为缓慢的背景下,积极财政政策不宜一次性彻底退出,而应把握好退出的节奏和力度。根据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2011年积极财政政策仍要保持一定的刺激力度。一是继续加大对农田水利等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以及节能环保等方面的投资力度,特别是应重点增加对中小河流治理和中小型水利设施除险加固以及生态方面的投入。二是继续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特别是保障性住房、教育和医疗卫生、社会事业等方面的投入,减轻城乡居民负担,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即期消费能力。三是加大财政科技投入,推动自主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支持节能减排,加快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推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四是改革和完善财税政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的收入,增强其消费能力。

2. 加快财税改革步伐,推进自主创新,建立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当前,中国是以间接税(包括增值税、营业税和消费税在内的流转税)为主的税收结构。在城市化率将近50%时,税收结构调整是最为重要的改革举措,应积极向直接税、间接税共同发展的体制转变,通过增加直接税把居民纳税(个人所得税、不动产税等)与城市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支出相联系,而不能把所有的社会保障支出都压在企业身上。因此,要加快推进财税改革,增加直接税,对企业适当减税,为企业创新、节能减排、加速折旧和更新改造减轻负担,鼓励企业创新和激励企业向绿色方向发展。同时,要着眼于建立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一方面,减轻不合理的税费负担,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国有企业利润上缴比例,加大对民生等经济社会薄弱环节支持力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逐步完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另一方面,加大对再分配领域调节力度,改革个人所得税,健全财产税体系,对不同收入群体实行差别化的消费政策,加大对公共服务和公共消费领域投入力度,完善流通体系,拓展消费实现渠道,培育以政府消费带动居民消费的良性循环机制。

3. 调整货币政策,激发经济活力,调节通胀预期。2011年,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稳健货币政策的着力点应放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公开市场业务的灵活操作调节货币流动性,适应经济对信贷资金的需求。二是鉴于当前中国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依然比较复杂,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依然较多,货币政策要积极发挥调控作用,在价格水平上升超出预期时,适时调整利率,以调节通胀预期,缓解价格上涨压力。三是在稳步推进原有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化改革的同时,探索建立服务于中小企业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如中小企业发展银行,以资金投入、政策引导等方式,切实发挥政府支持、帮助中小企业获取外源融资的作用,推动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陈佳贵,李扬.2010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李爽,顾严.2010年就业与居民收入形势分析及2011年预测[J]宏观经济管理,2010,(12).

[3]刘树成.2010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0,(3).

[4]欧明刚,高宾.全球财政干预政策退出战略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0,(6).

[5]王海峰,曲凤杰.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分析及2011年走势预测[J].宏观经济管理,2010,(11).

[6]王辉.世界银行专家展望未来全球经济走势[J].经济学动态,2010,(4).

[7]于长革.中国财政分权的演进与创新[J].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8]张平.关于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J]宏观经济管理,2010,(11).

[9]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后危机时代的中国宏观调控[J].经济研究,2010,(11).

责任编辑:王岩云

责任校对:马 斌

Analysis of China's Current Macroeconomic Situation and Policy Proposals

Yu Changge

Abstract: China's economic situation in 2011 will take on the typical "double-face" features. Though the economic growth in the short term may fluctuate at small ranges, the economy during the whole year will get more stable and the growth rate is expected to be at about 9.5%, a stable growth.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and conflicts in the macro-economic operatio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adjust the macroeconomic policies. Firstly, the market reform has to be put forward so as to consolidate the foundation for macro control. Secondly, the macro control shall shift from demand management to supply management so as to accelerate the structure adjustment. Finally, the financial policies need to maintain some stimulation and the focus of the monetary policy shall be on how to help enterprises to recover and enhance the productivity, bring about the economic vigor and guide the expected inflation.

上一篇:2019年党课考试试题下一篇:司法作风大检查活动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