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观

2024-08-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文观(共9篇)

人文观 篇1

在星期五的班队课上,我们观看了《人文梅李,和谐社会》的知识教育宣传片,它让我知道了很多。

里面讲了很多知识,让我懂得了很多文明习惯,比如说:不要随地乱扔垃圾、要拾金不昧、要乐于助人,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要遵守交通秩序

在这里,我特别要讲的是关于开车的问题,有一句话是:宁等三分,不抢一秒。就是告诉我们开车的时候,不要急躁,如果碰到红灯或者堵车,不要抢。虽说我们是小学生,也不会开车,但是,每当我看到路上频频发生车祸,我的心里就会为他们惋惜,其实他们可以等一等,或者说停一停,为什么那么着急呢?唉

还有一句话是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最近酒驾也查的比较紧,因为很多人都酒后驾车,导致了一幕幕的悲剧。我觉得,开车的尽可能的不喝酒,如果迫不得已的话,那就不要开车了,就是如果你占了一样,一样就要放弃。比如说我爸爸,他是一个遵纪守法的人,开车也是如此,有一天我们一起去喝喜酒,新郎偏要让他喝一杯,可是爸爸还担任着送我、妈妈、爷爷、奶奶回家的任务,怎么可以喝酒的,要知道,如果酒后驾车那是很危险的,爸爸严词拒绝了,说: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再说我也不会喝酒的呀!爸爸可真是一个遵纪守法的人啊!

听了我说的,你们知道开车要注意什么了吗,回家一定要告诉你们的爸爸妈妈哦,让他们安全开车!

人文观 篇2

关键词: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时间观,人文观

一、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时间”观

“真善美”和“时间”这两大主题是不可分割的, 因为莎士比亚希望用“真善美”来战胜无情的“时间”。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普遍的一种时间观—————时间是无情的、线性的。文艺复兴时期, 亚里士多德的时间观得到了极大的肯定。他认为时间是一种有始有情向前的直线运动, 同时也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文艺复兴时期诗人的作品很多都探讨体现了时间这个主题。

在莎士比亚的诗句中“Time”这个词一共出现过79次, 还有其他表示“时间”的词频繁出现, 比如“hour, day, week, month, season”等等。[1]这些词表达了莎翁对时间的独特体验和思考, 既刻画了时间对爱和美的无情侵蚀, 也表现了诗人企图超越时间暴政的种种选择。[2]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64首写时间对自然界和人类文明的侵袭;第73首写时间对青春和生命的侵袭。[3]

另外, 在他的诗作中还多次出现了首字母大写的“Time”, 如“Time’s scythe” (时间的镰刀) (第12首、第60首、第100首、第123首) 、“Time’sin jurious hand” (时间的毒手) (第63首) 、“Time’s fell hand” (时间的无情之手) (第64首) 、“Time’s best jewel” (时间的宝贝) (第65首) 、“Time’s chest” (时间的宝箱) (第65首) 、“Time’s thievish progress” (时间的偷偷迈步) (第77首) 、“Time’s spoils” (时间的暴行) (第100首) 、“Time’s crooked knife” (时间的凶器) (第100首) 、“Time’s tyranny” (时间的暴虐) (第115首) 、“Time’s fool (s) ” (时间的玩物) (第116首、第124首) 、“Time’s bending sickle” (时间的弯弯的镰刀) (第116首、第126首) 、“Time’s fickle glass” (时间的无常的沙漏) (第126首) 等等。

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关键的意象是“镰刀”, 因为在西方文化中, 它象征着时间, 具有摧毁一切的力量。镰刀原本是古希腊之前的丰产之神克洛诺斯 (Kronos) 的象征物, 但是后来人们混淆了他和时间之神———克洛诺斯 (Kairos) 的名字, 于是克洛诺斯就成了手持镰刀的神。时光戳破了青春颊上的光艳, 在美的前额挖下深陷的战壕, 自然的至珍都被它肆意狂啖, 一切挺立的都难逃它的镰刀…… (第60首) [5]

在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 在时光的利刃下, 亮丽的青春、美丽的容颜、大自然产生的奇珍异宝及这人世间的一切都在劫难逃。在它的横扫下, 一切的一切包括人类都会被割除、清扫, 最终荡然无存。这无疑体现了具有摧毁力量的时间的无情流逝和微不足道的人生短暂即逝。这种恐怖的“镰刀”形象在莎翁的诗句里面比比皆是, 而人类面对它, 往往是无比渺小, 任由割除。

时间毁灭青春和美。“时光戳破了青春颊上的光艳, /在美的前额挖下深陷的战壕, /自然的至珍都被它肆意狂喊, /一切挺立的都难逃它的镰刀:” (第60首) “美, 她的活力比一朵花还柔脆, /怎能和他那肃杀的严重抵抗?” (第65首)

时间具有强大的破坏性。“饕餮的时光, 去磨钝雄狮的爪, /命大地吞噬自己宠爱的幼婴, /去猛虎的颚下把它利牙拔掉, /焚毁长寿的凤凰, 灭绝它的种, /使季节在你飞逝时或悲或喜;/而且, 捷足的时光, 尽肆意地摧残/这大千世界和它易谢的芳菲” (第19首)

时间能把美丽的夏天带入狰狞的冬天。“因为不舍昼夜的时光把盛夏/带到狰狞的冬天去把它结果;/生机被严霜窒息, 绿叶又全下, /白雪掩埋了美, 满目是赤裸裸:” (第5首)

时间能把美丽的容颜破坏得荡然无存, “当四十个冬天围攻你的朱颜, /在你美的园地挖下深的战壕, /你青春的华服, 那么被人艳羡, /将成褴褛的败絮, 谁也不要瞧:” (第2首)

同时莎士比亚还强调了时间的短暂性。“像波浪滔滔不息地滚向沙滩:/我们的光阴息息奔赴着终点;/后浪和前浪不断地循环替换, /前推后拥, 一个个在奋勇争先。” (第60首)

面对无情的流逝的时光, 莎士比亚发出呐喊:“哦, 别把岁月刻在我爱的额上, /或用古老的铁笔乱画下皱纹:/在你的飞逝里不要把它弄脏, /好留给后世永作美丽的典型。” (第19首) [5]

莎翁不仅仅只停留在对时间的感叹和痛斥, 而希望用各种方法能够抵抗时间, 战胜时间。那么即使时间稍纵即逝, 光阴瞬息万变, 美的东西仍然有可能在诗人的笔下得到永生, 并且世世代代流传下去。从而体现人类崇高的精神境界的连续性。

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的人文观

在描绘时间这个主题的同时, 莎士比亚通过歌颂友谊、爱情和诗歌的美, 来抗衡时间, 体现的是以托勒密天文学为基础的天人对应说。[5]具体来说, 大宇宙一年有四季, 而小宇宙同样也有四个时期:童年、青年、壮年和暮年。但是大宇宙的四季不断延续, 如同神具有不朽性, 人的四个时期却是直线性的, 最终消亡, 所以人会产生疑惑, 会追求不朽和永生。

莎士比亚的诗句中体现了关于永恒的探讨。最典型的是第18首, 诗人把友人比作夏天, 觉得友人的夏天不会终止。表达了对于永恒的美好愿望。

同时莎士比亚也不断把小宇宙和大宇宙进行比较, 比如在第116首中, 莎士比亚利用“把人的情感或者肉体之爱比作月下世界的海涛和风暴, 把人的理性或精神之爱比作坚定不移的恒星, 有力地说明了精神之爱的本质”。[6]

而上面分析的“美”的主题中的爱情和友谊刚好对应了此处的肉体之爱和精神之爱。这里的大小宇宙不同意象的比较, 莎士比亚用诗歌造就了一个隐喻的心理空间, 让读者多层面地了解和认识世界。在这种比较的基础上, 诗人仍然提倡的是现世积极的生活, 歌颂其象征“真、善、美”的友人, 并不断地劝告他珍惜青春, 及时行乐, 结婚生子, 因为只有把握当下的生活, 理解生活的真谛, 延续自己的美, 那样人类的美才能世世代代流传, 达到和大宇宙一样的延续不断, 获得一种永恒。他指出人也要像神一样创造诗歌的小宇宙, 通过诗歌来达到永恒。根据人文主义的观点, 诗歌传播和颂扬人类的美, 并使得美不断延续。这种大小宇宙的对应理论, 正是当时人文主义思想的来源, 在同时代的诗人的作品中随处可见。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在强调时间的破坏力和无情性的基础上, 歌颂了爱情、友谊和诗歌的美, 作为与时间的对照, 流露出了诗人希望利用这三者的美来抗衡时间的愿望。虽然人生短暂、逝者如斯, 莎士比亚的诗句对于今天的读者仍然有无限的魅力, 因为它强调的是人文主义积极的人生观, 即抓住现在, 不负青春, 体现出来的是人文主义的宇宙观, 即战胜时间, 获得永恒。

三、结语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作为人文主义的杰出代表, 莎士比亚和其他人文主义者一样, 坚持主张一切以“人”为中心, 反对以“神”为中心的论调。也就是说, 他坚持用以“人”为本的观点去反对神的权威, 试图把人们从中世纪的神学桎梏中解放出来。作为人文主义者的莎士比亚, 歌颂了人的尊严、价值及智慧的潜能和力量, 强调了人的创造力, 抨击了对人的贬抑, 突出和深化了其十四行诗的“时间观和人文观”, 即“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但是人文精神是永恒的”的这一思想。

参考文献

[1]吴笛.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时间主题[J].外国文学评论, 2002 (3) :88.

[2]吴群英, 葛加锋.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的时间主题[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24 (1) :62-66.

[3]李赋宁.英语学习指南[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1.

[4]胡家峦.历史的星空——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诗歌与西方传统宇宙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151, 239.

[5]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十四行诗集[M].梁宗岱, 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5.

以“人文主题”观统辖篇目 篇3

本文就将围绕其中的个别人文主题,通过分析每一个板块标题的相互联系,并对所选篇目进行内容剖析,求同存异,归纳梳理,探寻编者意图,从教材编排的角度来增益该板块整体教学。

一、对主题的多层次解读

以必修一“向青春举杯”为例,这一主题分三个版块。

第一版块“吟诵青春”的三首诗歌《沁园春长沙》《相信未来》《六月,我们去看海》阐释了什么是青春,青春就应该礼赞生命、体验激情、明确使命。同时,这三首带有鲜明时代印记的作品,分别取自社会动荡的年代、文革斗争的年代、改革开放的年代。诗人用饱满的激情告诉了读者,不论身处怎样的年代,青春的旗帜不改,青春的豪情不灭。

第二版块“回旋舞”的三首诗歌《致橡树》《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回旋舞》,正如标题“回旋舞”一样,这是带弯的思考,青春不只有热血与豪情,也有因思考而生的迷惘,也有因迷惘而生的更深的思考,让读者展开对青春理性的思考。懵懂爱情、平等人权、沉重生命、复杂人性,这一切汇集成青春特有的话题,开始撞击18岁的心门,青少年应该通过思考去坦然迎接,及时修正。

第三版块“光阴的故事”的三首诗歌《雨巷》、《断章》、《错误》展现了青春的美。不同的抒情主人公展现了不同的美,《雨巷》朦胧含蓄而又略带忧愁音韵美;《断章》即兴的灵感包含哲思之美;《错误》一改男子作闺音的矫作又兼具古典情韵之美。这一部分萃集了青春碎片,通过品鉴诗歌的意境之美、韵律之美,展现了独有的青春之美。

纵观发现,“向青春举杯”有豪情亦有思考,兼具感性理智,举手投足皆是青春华美的章句,这才是对青春较为完整解读。

二、对主题的多角度思考

以必修三“号角,为你长鸣”为例,这一主题分为三个板块,选取了不同身份的两类人。第一板块“烈士的抉择”中的《指南录后序》和《五人墓碑记》,一是饱读诗书、身份显赫、具有民族气节的爱国英雄,一是不闻诗书、地位卑微却具有正义感的普通民众。一高一低,却同样激昂大义、蹈死不顾,成就英烈。而精神的引领并非一定要轰轰烈烈,平凡人的平凡事同样可以打动你我,温暖人心。所以第二板块“底层的光芒”中的《品质》与《老王》则从你我身边最平凡的人事入手,让读者领略小市民生活中光辉的人性。从士大夫阶层到一介草民,从轰轰烈烈的志士仁人到底层平凡的民众,虽然身份不同,但同样吹响了历史的号角,带给后人精神的引领。第三板块“殉道者之歌”为三首中外名诗,中国的战国纷争、俄罗斯的十二月党人起义和美国的南北战争都是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学习材料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描绘来展现屈原、十二月党人和林肯一类人物的人格追求。

所选诗文均为名家名作,在探讨中要了解作品产生的社会背景,以期能准确地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价值取向,同时养成关注作品时代背景的阅读习惯;学会从时代和人的关系中解读人物,从日常生活中观察了解普通人;学会从人物活动中选取最有价值的材料,以恰当的形式去表现人物的品格和性格。同时四篇来自古今中外,在选文比例上也比较合理。

三个板块的学习都围绕人与社会的命题展开,让学生在研习文本的过程中,了解社会,感悟人生。

三、对主题按文学脉络梳理

以必修四“笔落惊风雨”这一人文主题为例,这一主题分三个板块。诗歌单元三个板块正好遵循了中国诗歌史发展的脉络。

第一板块是“风骚比兴”,选取了《诗经·卫风》中的《氓》和《楚辞》中的《离骚》(节选)。《诗经》是中国诗歌的起源,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而《国风》大多为百姓所作,取自民间,内容通俗,节奏明快(四字为主)。《楚辞》恰好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大多为文人所作,内容文学性更强,节奏悠长(长句兮字体)。《诗经》中以个人为主体的抒情发愤之作,为屈原所继承,在楚辞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这是中国诗歌样式的最早呈现,对后来诗歌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如比兴手法、回环复沓的章句结构、缘事而歌的创作动机等,正本清源,不得不从“风骚”开始。

第二板块是“诗从肺腑出”,选取了《蜀道难》《登高》《琵琶行》《锦瑟》四首唐诗,在唐诗发展史上分别是盛唐、中唐、晚唐的四位诗人,唐诗发展的脉络及代表人物清晰可见。

第三板块是“词别是一家”,选取了《虞美人》《蝶恋花》《雨霖铃》《声声慢》四首词。四首词皆属婉约风格,且日臻成熟,为词之正宗。同时四位作者分别隶属南唐、北宋、南宋,既是朝代演变,也是宋词变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遵循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来解读诗歌,了解不同时期诗歌样式的改变和艺术手法的承袭和创新,能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体例与内容。

四、对主题的不同类型呈现

以必修二“慢慢走,欣赏啊”这一人文主题为例,这一主题分两个板块。主要是欣赏美。文本方面选取了散文和小说两种文学样式。

第一板块“一花一世界”为两篇散文,《荷塘月色》带读者鉴赏的是写景状物类散文的意境美。《荷塘月色》符合中国的传统审美,即“哀而不伤、怒而不怨、乐而不淫”的中和之美,堪称典雅典范。《金岳霖先生》带读者鉴赏的是写人记事类散文的细节美。文章通过传神的细节刻画人物,带来惟妙惟肖的艺术效果。美的类型从情景交融互渗的整体意境到举手投足不经意间的某个细节,由物及人,从大到小,由面及点,类型鲜明独特。

第二板块“永远新的旧故事”为三篇小说,小说中最鲜明的是人物,而人物中最美的莫过于女性。《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边城》三篇小说的主人公皆为内心封闭的女性,心思的幽闭的林黛玉,思想封闭的祥林嫂、情愫荒闭的翠翠,从繁华的金陵城,到落后的农村,再到遥远的模糊了边际的小城,三位女性为读者诠释了不同的美。弱柳扶风处处留心这是林黛玉的人物形象美,祥林嫂命运的跌宕起伏却又无力抗争这是《祝福》带来的情节美,与世无争香水无痕般的湘西小镇这是《边城》中的环境美。而人物、情节、环境正是小说中最关键的三要素。三个角度各种侧重的突显,将小说这一文学样式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综上,该人文主题欣赏了散文中意境与细节之美,也品鉴了小说中人物之美、情节之美、环境之美。对“欣赏美”这一主题作了各种类型的呈现,丰富而典型。

五、对主题的理性辩证思考

以必修五“直面人生”这一人文主题为例,这一主题分两个板块。

第一板块“生存选择”由《渔父》和《报任安书》两篇文章组成,为读者呈现了直面人生困厄下的两种选择。前者为死却非轻率之举,后者为生亦非苟且之为,选择不同却同样流芳千古,名垂不朽。这一板块所呈现出的两种人生态度给予了读者对生死更多辩证的思考。

历史没有假设,已成事实的选择并无优劣之分,而引领读者进一步思考的就是死生之间的价值到底如何衡量,怎样的选择才是真正益于社会整体价值的。这就是第二板块“真的猛士”中《记念刘和珍君》所要传递的思想内容。在人类历史进程中不可避免的是流血牺牲,但流血牺牲并不意味着就能推动历史进程。不惧死不意味着盲目死,向往生不意味着贪恋生,个人归位于历史,小我服从到大我,死生之间的价值也就非常明晰了。针对这一人文主题,从第一板块的感知思考,再到第二板块的升华总结,呈现出了一种理性而又辩证的完美思考。

教材的价值,从来不是单一篇目的汇总。单篇,通过主旨理解和文本挖掘,都可以与相应的人文主题紧密挂钩,并且都在对主题的理解上扮演者不可或缺的作用。任何的主题都不是平面、单一的,需要单篇碎片汇聚成一面完整的镜子。所以,将单篇的点,串联成一个完整的面,找寻单篇对于传递这一主题所占据的特殊的点,就能使得整个板块立体而有序。同时,也让教师备课的过程中更具备整体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更接近编者的意图,从而让学生对主题的认知更辩证理性。

人文观 篇4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促进了建筑环境的快速发展,建筑物的不断增加对原有的城市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了对城市环境进行整治,需要对现有环境进行保护的基础上,对旧的建筑物进行重新改造,这种改造方式一方面可以节约建筑成本,减少大规模建建筑活动对城市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则可以保留城市原有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而且可以延续城市的发展历史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在城市建筑的改造过程中,通常采用整旧如旧的策略,将城市建筑恢复到原有的面貌,再将社会历史和景观建设的内容融入其中。充分考虑城市自然环境因素,利用现代环境设计手法和技术对城市建筑的空间进行规划与设计,为原有的旧城建筑赋予新的生命力,增强城市建筑的人文特征。

3.2人文环境建设的合理投入

人文环境的建设需要同时从人本角度和社会生活角度两个方面进行考虑,结合城市环境的建设需求,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重要性。城市环境是由多个不同的空间组成,每个空间都会形成不同的空间环境,按照不同的规律进行排列组合,形成完整的城市环境。在人文思想的指导下,城市空间的建设方面需要投入更多关于人文环境建设的投资。并且将城市空间意义与时间意义相结合,对环境建设目标进行重新认知,在传统的环境建设基础上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城市环境中包含的道路、景观灯因素进行重新设计;在基础上融入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既可以保证现代城市的环境特色,又可以充满人文气息。

3.3生态文化的人文基础设计

物质和精神文化是促进城市文明不断发展的基础,现代城市环境的建设必须要尊重城市文化,在此基础上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进行充分考虑,才能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中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设计师在环境设计时要考虑到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就体现了生态文化与环境设计的密切关系。现代人们处在巨大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下,充满人文基础的环境设计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才能产生强烈的城市文化仍同感;生态文化的融入可以增强环境设计的功能性,减少人类与生态环境要素之间的冲突,形成良好的文化环境,促进人类生态环境的完善。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环境设计观是建立在丰富的哲学理论基础上,以人类的自然环境追求以及审美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其持续发展。现代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也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始终尊重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的主体地位,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从而促进环境设计专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明伟.浅谈当前环境设计观的人文基础[J].艺术科技,,(10).

[2]王文征.居住区宜居景观环境设计探讨[J].住宅与房地产,,(36):80.

[3]杨艳英.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探析[J].工程技术研究,,(1):233-234.

[4]赵晨洋.生态主义影响下的现代景观设计[D].南京林业大学,.

人文观 篇5

1 人文体育观的内涵

人文体育观实际上指的就是以人为尺度, 以人的发展作为终极目标的一系列体育思想和体育理念。它是从人的自身角度出发对体育所形成的一种认识, 主要强调的是人在体育实践中的主体地位, 强调人在体育实践中潜能和创造力的发挥。它认为, 体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其核心内容为人的全面发展, 具体的体现为引导体育实践真正的走向“以人为本”, 充分发挥体育在人的发展上所具有的积极作用。

另外, 在理解人文体育观时应注意, 虽然说, 如今人文体育观在体育教育教学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单纯的生物体育观也开始逐渐的淡出, 但是人文体育观与生物体育观两者之间并不是对立的, 体育教育实际上是生物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为, 在开展体育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中, 离开了学生生物性的身体和学生身体的自然性的运动, 人文的目标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是不可能得以实现的, 因此, 在开展教学活动时, 切忌将两者对立起来。

2 人文体育观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的意义

2 . 1 将人文体育观融入高校体育教学有助于避免体育的异化现象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的异化现象, 实际上指的就是体育教学在单纯的生物体育观的指导下, 一味强调学生的运动负荷对于体质健康的科学性, 从而使得所开展的高校体育教学活动失去了对人的终极关怀, 使得学生厌学, 教学质量不高的显性。

而高校体育教学的这种异化现象, 追根究底, 就是因体育教学中人文性的缺乏而造成的。人文性的缺乏使得很多体育教学工作者对于体育的理解仅仅局限于“育体”这一狭隘的领域之中, 忽略了体育教育的育人功能, 忽略了体育教育的人文意义。因此, 人文体育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融入, 能够有效的改变这种状况, 让高校体育工作者认识到人文的重要性, 避免体育异化现象的出现。

2 . 2 人文体育观融入高校体育教学为高校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

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 在“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下, 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文体育观同样在体育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高校体育教育不仅仅要为了要锻炼学生的身体, 增强学生的体质, 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更是要从学生的出发, 以“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指导, 做到真正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 甚至是终身健康, 充分体现体育不仅关心人的身体健康, 而且还有助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的特质。而对于人文体育观在体育教育中的肯定, 则使得高校体育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够更加科学有效, 对高校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 人文体育观融入高校体育教学为高校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基础。

3 人文体育观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的策略

3.1 教学目标应注意突出人文性

由上文可知, 人文体育观的核心内容为人的全面发展, 其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则是“以人为本”。因此, 在“以人为本”的思想的指导下, 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也应设定为最大限度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 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要能够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 各项身心素质得到充分、有效的发展。

而要实现这一点, 在设定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时, 就应注意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积累良好的体验, 并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这就使得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应具有一定的人文性, 也就是说, 要在所设定的教学目标中体现出人文的基本内涵, 注意通过对学生个性、人权以及价值的尊重来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例如:高校体育教学应能够满足学生兴趣、爱好以及对体育的需要, 要能够向学生传授体育、健康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要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等等均应囊括在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体系之中。

3.2 教学内容应注意突出主动性、终身性

要将人文体育观融入高校体育教学, 在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目标的前提下, 还应注意构建以人为本, 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终身体育能力, 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的内容体系, 借此来让学生全面的了解体育的本质以及体育锻炼对身心的积极作用, 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能动的进行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

而在构建这一教学内容体系中, 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注意突出主动性和终身性。

主动性指的是教学内容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中来。而要实现教学内容的主动性, 则一定要注意在符合高校学生身心特点的基础上, 尽可能的多样化和丰富化,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体育热情, 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终身性指的则是所构建的教学内容应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兴趣和能力, 以此来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发展和良好的锻炼习惯的形成。例如:休闲娱乐体育、民族传统体育以及体育欣赏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兴趣的教学内容均应纳入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体系之中。

3.3 教学评价应注意突出发展性

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中, 往往关注学生考试或是达标的分数, 而却忽略了对于学生学习意愿、学习能力以及情感价值观方面的考察, 以至于教学评价不够科学, 不利于人文体育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渗透, 因此, 必须要对传统的教学评价观进行改革。

而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评价观, 实现人文体育观在教学评价环节的有效渗透, 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 就是要突出教学评价的发展性。具体来说, 应注意如下两个问题。

一是教学评价要注意体现过程性, 注意考察学生的进步幅度。目前很多高校对于体育教学的评价仍然是以终结性的评价方式为主的, 这种评价方式, 往往只单一的追求体育技术和技能的量化, 而却忽略了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 使得评价过程存在一定的不公平因素, 无法全面的反映学生学习的整个动态过程, 不利于学生的自我认识和个性发展, 背离了“以人为本”的要求。因此, 符合人文体育观的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评价, 应该注意避免以上问题, 将过程性的评价与终结性的评价结合起来, 注意关注和考察学生在学习中的进步幅度, 并将其纳入评价体系。

二是教学评价要注意囊括对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的考察。在高校体育教学中, 学生的全面发展, 离不开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的发展。但是,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中, 却往往忽略了这一方面的内容, 因此, 使得目前很多高校的体育教学评价仅仅是对学生的体育运动项目学习的客观量化考核, 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 在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环节, 除了对学生体育运动项目学习的客观量化考核, 还应注意通过对学生平时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和频率等来评价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和学生所具有的整体的体育运动能力, 实现对学生的全方位考察, 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实现人文体育观在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环节的有效渗透。

3.4 教学延伸应注意隐性课程中的人文建设

隐性课程通常又称为潜在课程或是非正式课程, 其是针对现行课程、正式课程而言的。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共同构成了高校体育教学的课程体系。

一般来说,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 所有外显的、有计划的正规课程均为显性的体育课程, 而除此之外的, 学校中的其它所有的体育因素均为隐性体育课程。例如:体育竞赛、体育文化活动等等。要实现人文体育观与高校体育教学的有效融合, 不但要注意人文体育观在显性的体育课程中的渗透, 还要注意隐性课程中的人文建设, 从而以各种有形的或是无形的载体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发挥其对学生体育人文精神的促进作用。例如:可以通过组织开展体育学术沙龙、体育俱乐部活动或是体育协会活动等来加强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建设, 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 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 实现对体育人文精神的弘扬。

参考文献

[1]胡小明.21世纪中国体育人文价值观念的确立[J].体育文化导刊, 2010 (1) .

[2]袁旦.人文体育观的建构:体育学的人文性和科学性——与布特博士的讨论提纲[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0 (1) .

[3]蒋德龙.价值还是实践:人文体育观哲学基础辨析[J].体育与科学, 2012 (5) :11-15.

关于人学视野中的人文体育观探析 篇6

【关键词】人学视野;人文;体育

1.人文视野中人文体育观理论进展

1.1“人文体育观”与“生物体育观”之辨

不同的社会领域对人文体育观的定义都有所不同,但总体来说就是把人精神倾注到了体育之中,使得体育与人文精神完美结合;而大家眼中的生物体育观则是把生物性效果的集中点转移到体育之中。在体育的发展史中,人文体育观与生物体育观这两种观念相互依存却又独立,成了人类史上最为精彩的一幕思想碰撞。在西方社会,人文体育观念很早便被资本主义社会所认可,在西方人的眼中。体育的作用不仅仅是强化士兵,培养作战人才等目的,还需要慢慢的和整个社会相匹配。成为具有时代特色的以及有浓厚人文色彩的新体育观。人文体育观和生物体育观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虽然一直都存在着争议,但是其结果还是好的,而在今后的发展中,这样的结果或许会继续下去。

1.2“以人为本”的体育发展理念

时代在发展,在变革,而体育作为时代的一部分,自然而然躲避不了转型的命运,体育的转型也是为了更好的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体育领域中。当然转型也是需要代价的,不仅要对原有的体制有所突破,还要有新的理念进行补充可发展。体育转型的重中之重就是以人为本。需要极其重视体育对人们所蕴含的价值。进而促进整个人类的进步。体育在当代的转型,是响应大众的需求。

1.3“体育与人的发展”研究中对体育人文价值和精神的思考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体育的重要性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已经难以估量。“以人为本”的社会理念已经逐渐改变了体育的发展方向。人文理念和现代体育观的结合更是人类文化的一种财富。逐渐影响着体育的发展方向。如今以人为本的体育发展观念已经得到大众的一致支持。“人文奥运”更是不断的深入人心,有关于体育的人文性问题已经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我国建设全面的小康社会需要的也是这样的指导思想。

1.4“人文奥运”理念的传播对大众人文体育观念的影响

“人文奥运”对大众人文体育观念的影响是全方位、多形式、多内容的。“人文奥运”的理念传播有力的带动了体育生活化社区居民素质的提升,营造了社区体育健身的良好氛围。也进一步促进了周围体育设施的建设,使得能够更好、更快、全面的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居民日常化的发展,使得我国社区体育尽快的与国际化接轨,与时代接轨。同时,“人文奥运”理念的推展,可以有效的促进我国体育运动的蓬勃发展,人们也更加愿意参与其中,为我国即将举行的冬奥会提供一系列的物质条件,人文条件,营造和谐氛围。

2.人文体育观理论与实践研究展望

2.1人文体育观应当就新时代内涵进行理论解释

人文体育观的意义表现在促进体育运动与人得自我发展和自我教育的完美结合,面对运动场上竞技运动的不公平,不公正只有真正的将体育融入人类的世界,才有可能收获得这个世界的美好,唯有社会发展了,体育才有更大的成长空间。与在现下社会迷雾重重,对于迈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机遇重重,危机重重,我国体育精神应该与时代主题相契合,与时间相磨合,注重科学,注重实际理论。人文体育观念就应该与当下社会发展实际情况相一致,实事求是才能发挥体育精神的最高境界。

2.2人文体育观应体现社会和人的发展一致性

人文体育观应该回归到现代化转型的实践中来,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体育观显示着体育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人文体育观经过时间的反思,通过对现实的不断的批判,通过对多元化体育的反思,对社会的思考,经过时间的认证已经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为现代体育的主导观念。而人文体育观存在的合理性就是承认体育文化的多样性。这是人类平等精神的一种体现,虽然体育中充满了竞争,充满了敌意,但它任然是一片单纯的所在。体育的人文价值就是应该将这种友好公正的理念传递下去。将社会主义发展的更加的和谐尽善尽美。

2.3人文体育观应注重体育的人文属性和人文精神

体育的存在不仅仅只是为了强生健体,如果仅仅是这样便失了它本身的真实价值。而那些利用体育名人,体育事件来进行炒作的事件更加是为人所不齿。体育所包含的理论是极其深刻以及丰富。人类体育不仅仅是文化的代表,更是人类文明的延续。体育所传递的人文精神是对人类间关系的一种最直白的表达。体育的存在其实也是对人们现实生活状态的一种的折射,既有期待也有失望。然而体育的真正意义就应该是为了人类的文明而存在,并将人类的美好延续下去。

3.结语

在不知不觉中人类已经迈入了二十一世纪,毫无疑问人类将有难以预料的巨大进步,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在带给我们快乐健康的同时也可能会带来许多的负面影响。所谓的体育人文精神,就是要积极主动的将人类的生存生活环境和体育拉上关系。人类作为食物链最高端的物种,不仅仅是对整个人类,还要对整个世界负责。我们应该去学会了解,学会宽容,回归以人为本的美好体育。我们现在的体育改革不仅要吸收西方体育的精华,返回到体育文化最原始的状态。

参考文献

[1]罗曼.影响信息环境变化的内外因素分析[J].图书与情报.1994.11-14

[2]周德书.我国体育信息工作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广州.育学院学报.2000:116-120

人文观 篇7

游三井观

作者:陆游朝代:南宋 三井久知名,暇日偶一访。

栋宇坏欲尽,基址尚闳壮。

画墙皆国工,烟云俨天仗,旌旄亚戈戟,佩玉杂弓*。

太古实杰作,笔落九天上,吴生名擅世,睥睨未肯让。

规模远有考,意象豪不放。

最奇老J仙,骨立神愈王。

石恪虽少怪,用笔亦跌宕。

两姝淡蛾眉,非复火食状。

尘埃久侵蚀,风雨无盖障。

好事未易逢,宁能久亡恙。

雍洛劫火余,妙迹尽凋丧。

人文观 篇8

关键词:通识教育 人文素养 CDIO EIP-CDIO TOPCARES-CDIO

一、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即指general education的思想,这一思想已被人们普遍地讨论和研究,并与大学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通识”二字很好地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论衡》中讲:“博览古今为通人”,“通人胸怀百家之言”。而在西方,纽曼倡导的博雅教育正是主张要博学多才并保持行为优雅。

对于工程类院校来说,所谓通识教育应当是在保证工程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兼顾人文素养的教育。然而,现今高等教育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与通识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较早的文理分科致使大部分理科学生不重视人文知识,部分工科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存在道德缺失、忠诚度低、创造能力弱、难以融入企业文化等问题。对此,国内部分高校率先引进了国际上较为先进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强调学生要在“做中学”,并把人文学科的教育列为该教育理念中不可或缺的基础部分。随后,汕头大学、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根据中国工科学生的特点,将这一理论本土化,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理念。

二、CDIO工程教育理念

CDIO即指Conceive(构思)、Design (设计)、Implement(实施)和Operate(运作)四个方面组成的工程教育理念。它是2000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瑞典皇家学院等四所大学发起,全球23所大学参与,历时4年所创立的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该工程教育理念强调要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并提出了CDIO培养大纲。

1.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核心

CDIO培养大纲的总体目标就是要将工程学基本原理与企业的需求结合起来,它在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等四个方面对工程类毕业生提出了具体要求。在基础知识方面,要实现从基础科学到核心工程知识再到高级工程知识的过渡。个人能力方面,要求工程类毕业生具备工程推理与问题解决、实验与知识发现、系统思维、个人技能与态度、职业技能与态度等五个方面的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包括团队协作、沟通、用外语进行沟通的能力。工程系统能力的要求最高也最为复杂,要求学生掌握外部与社会环境、企业与商业环境,能构思工程化系统,并掌控设计、实现和运作的整个过程。

从大纲的整个脉络可以看出,大纲的要求是逐级提升的,从知识基础到实践操作,从单纯知识构架到综合运用各项技能。到目前为止,已有几十所世界著名大学加入CDIO团体,他们采用CDIO教育理念,遵循教学大纲改革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用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工程毕业生也普遍受到了企业的欢迎。

2.CDIO教育理念及其本土化模式

CDIO工程教育理念对于我国高等工科教育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工程教育模式更偏重于理论,这与西方教育理念中强调团队合作、通过实训解决问题的教育模式差别较大。2005年,汕头大学率先将CDIO理念引入其工学院教学中。2007年,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论坛和CDIO国际合作组织会议召开。2008年5月,“中国CDIO工程教育模式研讨会”在汕头大学召开。中国各高校也在努力结合自身特点将CDIO本土化,其中取得较为突出成果的是汕头大学提出的EIP-CDIO教育理念以及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提出的TOPCARES-CDIO教育理念。

(1)EIP-CDIO。2005年,汕头大学引进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在结合中国工程教育现状后提出了具有本土化特色的EIP-CDIO培养模式。

EIP指Ethics(职业道德)、Integrity(诚信)、Professionalism(职业素质),强调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道德情操,将做事和做人结合起来,使培养出来的工程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和社会责任感。下图是EIP-CDIO的培养框架。

EIP-CDIO培养框架图

EIP-CDIO将工程职业道德课程作为必修课,在专业培养上以实践性和探索性的项目设计为载体,以系统观念为指导,集成多种教学因素,以期培养工程类学生的个人能力、团队能力和系统调控能力。该教育模式的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项目开发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和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TOPCARES-CDIO。在将CDIO引入中国工程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另一个比较突出的本土化模式应当是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提出的TOPCARES-CDIO工程教育理念。该校将CDIO能力培养大纲进行了中国化、校本化的创新,构建了东软特色的TOPCARES-CDIO“八大能力”指标体系,即T(Technical Knowledge and Reasoning)技术知识与推理能力、O(Open Minded and Innovation)开放式思维与创新、P(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Skills)个人职业能力、C(Communication and Teamwork)沟通表达与团队工作、A(Attitude and Manner)态度与习惯、R(Responsibility)责任感、E(Ethical Values)价值观、S(Social Value Created by Application Practice)应用创造社会价值。该教育理念在CDIO的基础上强调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改革培养模式。这就要求改变以往需要培养什么能力就增加什么课程的模式,采取大学四年所有课程统一贯穿CDIO教学模式的方式,每门课程都以具体的实践项目为核心,让学生在项目实践的一体化教育模式中掌握TOPCARES的八大核心能力。

三、CDIO视域下的人文素质培养

CDIO是工程教育理念,但其中有很多与人文学科相结合的领域,这也是其教育理念的先进之处。现代社会的任何工程问题已经不再是某个纯粹独立的学科或领域的问题,需要多个学科和岗位的结合才能保障产品研究和开发成功。而培养工程人才也不再是简单的传授专业技术的过程,而是实践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这一点在从CDIO到EIP-CDIO再到TOPCARES-CDIO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1.CDIO与人文素养培养

CDIO大纲处处体现了工程教育中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如大纲2.3部分强调思维的重要性,注重整体缜密的思维养成,注重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养成,这些都离不开哲学思辨能力的培养。大纲2.4个人技能与态度部分中强调责任感,职业道德、个人品德都属于这一范畴。大纲第三部分人际能力中,包括团队协作、沟通和外语运用能力。根据CDIO大纲的描述,合格的工科毕业生应当具备组织和形成高效的团队,并保证团队合理运作、成长和进步的能力。这要求基础学科应向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倾斜,而不是让学生一味被动地接受知识。另外,这部分大纲要求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包括培养学生书面、电子、图形和口头沟通能力和运用外语进行沟通的能力,这要求文史类和外语类教师不再是单纯输入知识的角色,而是要结合工程实践将知识的运用放在第一位。大纲4.2中企业与商业环境部分强调企业文化,一个产品从设计到运行的整个过程应当处处蕴含企业的文化精神,而作为负责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工程师,对企业文化就更应当重视。

2.EIP-CDIO本土化过程中的人文素养观

EIP-CDIO教育理念在CDIO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了职业道德的重要性,E代表道德,I代表诚信。从EIP-CDIO教育理念的培养框架中可看到,职业道德、精神和责任感是培养符合国际化标准的工程师的首要条件,其地位位于工程理论知识和个人能力之上。而包含道德、诚信、奉献、人格等方面的职业道德又位于整个框架的核心位置,工程技术知识和职业技能分布在两边。这说明只有将职业道德教育这根顶梁柱树起来,才谈得上树立起一个符合国际化标准的工程师形象。要实现这一点,院校可通过设置人文基础、选修和专业三个层次的课程,分梯度培养工程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另外,对于社会和艺术类学科,可通过通识选修的方式扩大学生的视野,陶冶情操。EIP-CDIO强调只有将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培养有机结合,才能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更有发展前景的高级工程专业人才。

3.TOPCARES-CDIO本土化过程中的人文素养观

在TOPCARES-CDIO教育理念中,人文素养的培养得到了更多强调。该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工程科学生的八大能力,其中有六大能力是与人文素质教育密不可分的,包括开放式思维与创新、沟通表达与团队工作、态度与习惯、责任感、价值观和应用创造社会价值。这要求人文素养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紧密结合,并贯穿工程教育的全过程。而人文教育中也要凸显CDIO模式,实现在“做中学”,通过增加实践活动将知识内化,进而转化成一种优秀的习惯和态度。

通识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有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才,这正是一个卓越的工程师需要具备的品质。从CDIO到EIP-CDIO再到TOPCARES-CDIO的教育理念中对人文素养的要求正体现了通识教育的目标。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通识教育、人文素养教育应当贯穿于工科教育的始终。

四、小结

本文对目前国际上较为先进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及其在中国本土化的两种模式——EIP-CDIO和TOPCARES-CDIO进行了探讨,并剖析了这三种教育理念在人文素养方面的整体要求,阐述了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从CDIO的视域下论证了工科院系开设人文素养课程的必要性。在目前工程院校改革的大势中,本文仅提供了一个新颖的看待问题的视角,期待有更多、更深入的研究关注工科院校的通识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

参考文献:

[1]顾佩华,沈民奋等. 从CDIO到EIP-CDIO——汕头大学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8 (1).

[2]陶勇芳,商存慧. CDIO大纲对高等工科教育创新的启示[J]. 中国高教研究, 2006.

[3]颜玲,肖小聪.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人文素质教育研究[J].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2011(2).

[4]杨叔子. 谈谈我对“CDIO——工程文化教育”的认识[J]. 中国大学教学. 2008 (9).

[5]汕头大学工学院. EIP-CDIO是什么?[OL]. [2012-4-25]. http://www.eng.stu.edu.cn/chinese/eipIntro.aspx

[6]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什么是TOPCARES-CDIO[OL]. [2012-4-25]. http://topics.neusoft.edu.cn/CDIO/

人文观 篇9

本文就将围绕其中的个别人文主题,通过分析每一个板块标题的相互联系,并对所选篇目进行内容剖析,求同存异,归纳梳理,探寻编者意图,从教材编排的角度来增益该板块整体教学。

一、对主题的多层次解读

以必修一“向青春举杯”为例,这一主题分三个版块。

第一版块“吟诵青春”的三首诗歌《沁园春长沙》《相信未来》《六月,我们去看海》阐释了什么是青春,青春就应该礼赞生命、体验激情、明确使命。同时,这三首带有鲜明时代印记的作品,分别取自社会动荡的年代、文革斗争的年代、改革开放的年代。诗人用饱满的激情告诉了读者,不论身处怎样的年代,青春的旗帜不改,青春的豪情不灭。

第二版块“回旋舞”的三首诗歌《致橡树》《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回旋舞》,正如标题“回旋舞”一样,这是带弯的思考,青春不只有热血与豪情,也有因思考而生的迷惘,也有因迷惘而生的更深的思考,让读者展开对青春理性的思考。懵懂爱情、平等人权、沉重生命、复杂人性,这一切汇集成青春特有的话题,开始撞击18岁的心门,青少年应该通过思考去坦然迎接,及时修正。

第三版块“光阴的故事”的三首诗歌《雨巷》、《断章》、《错误》展现了青春的美。不同的抒情主人公展现了不同的美,《雨巷》朦胧含蓄而又略带忧愁音韵美;《断章》即兴的灵感包含哲思之美;《错误》一改男子作闺音的矫作又兼具古典情韵之美。这一部分萃集了青春碎片,通过品鉴诗歌的意境之美、韵律之美,展现了独有的青春之美。

纵观发现,“向青春举杯”有豪情亦有思考,兼具感性理智,举手投足皆是青春华美的章句,这才是对青春较为完整解读。

二、对主题的多角度思考

以必修三“号角,为你长鸣”为例,这一主题分为三个板块,选取了不同身份的两类人。第一板块“烈士的抉择”中的《指南录后序》和《五人墓碑记》,一是饱读诗书、身份显赫、具有民族气节的爱国英雄,一是不闻诗书、地位卑微却具有正义感的普通民众。一高一低,却同样激昂大义、蹈死不顾,成就英烈。而精神的引领并非一定要轰轰烈烈,平凡人的平凡事同样可以打动你我,温暖人心。所以第二板块“底层的光芒”中的《品质》与《老王》则从你我身边最平凡的人事入手,让读者领略小市民生活中光辉的人性。从士大夫阶层到一介草民,从轰轰烈烈的志士仁人到底层平凡的民众,虽然身份不同,但同样吹响了历史的号角,带给后人精神的引领。第三板块“殉道者之歌”为三首中外名诗,中国的战国纷争、俄罗斯的十二月党人起义和美国的南北战争都是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学习材料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描绘来展现屈原、十二月党人和林肯一类人物的人格追求。

所选诗文均为名家名作,在探讨中要了解作品产生的社会背景,以期能准确地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价值取向,同时养成关注作品时代背景的阅读习惯;学会从时代和人的关系中解读人物,从日常生活中观察了解普通人;学会从人物活动中选取最有价值的材料,以恰当的形式去表现人物的品格和性格。同时四篇来自古今中外,在选文比例上也比较合理。

三个板块的学习都围绕人与社会的命题展开,让学生在研习文本的过程中,了解社会,感悟人生。

三、对主题按文学脉络梳理

以必修四“笔落惊风雨”这一人文主题为例,这一主题分三个板块。诗歌单元三个板块正好遵循了中国诗歌史发展的脉络。

第一板块是“风骚比兴”,选取了《诗经·卫风》中的《氓》和《楚辞》中的《离骚》(节选)。《诗经》是中国诗歌的起源,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而《国风》大多为百姓所作,取自民间,内容通俗,节奏明快(四字为主)。《楚辞》恰好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大多为文人所作,内容文学性更强,节奏悠长(长句兮字体)。《诗经》中以个人为主体的抒情发愤之作,为屈原所继承,在楚辞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这是中国诗歌样式的最早呈现,对后来诗歌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如比兴手法、回环复沓的章句结构、缘事而歌的创作动机等,正本清源,不得不从“风骚”开始。

第二板块是“诗从肺腑出”,选取了《蜀道难》《登高》《琵琶行》《锦瑟》四首唐诗,在唐诗发展史上分别是盛唐、中唐、晚唐的四位诗人,唐诗发展的脉络及代表人物清晰可见。

第三板块是“词别是一家”,选取了《虞美人》《蝶恋花》《雨霖铃》《声声慢》四首词。四首词皆属婉约风格,且日臻成熟,为词之正宗。同时四位作者分别隶属南唐、北宋、南宋,既是朝代演变,也是宋词变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遵循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来解读诗歌,了解不同时期诗歌样式的改变和艺术手法的承袭和创新,能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体例与内容。

四、对主题的不同类型呈现

以必修二“慢慢走,欣赏啊”这一人文主题为例,这一主题分两个板块。主要是欣赏美。文本方面选取了散文和小说两种文学样式。

第一板块“一花一世界”为两篇散文,《荷塘月色》带读者鉴赏的是写景状物类散文的意境美。《荷塘月色》符合中国的传统审美,即“哀而不伤、怒而不怨、乐而不淫”的中和之美,堪称典雅典范。《金岳霖先生》带读者鉴赏的是写人记事类散文的细节美。文章通过传神的细节刻画人物,带来惟妙惟肖的艺术效果。美的类型从情景交融互渗的整体意境到举手投足不经意间的某个细节,由物及人,从大到小,由面及点,类型鲜明独特。

第二板块“永远新的旧故事”为三篇小说,小说中最鲜明的是人物,而人物中最美的莫过于女性。《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边城》三篇小说的主人公皆为内心封闭的女性,心思的幽闭的林黛玉,思想封闭的祥林嫂、情愫荒闭的翠翠,从繁华的金陵城,到落后的农村,再到遥远的模糊了边际的小城,三位女性为读者诠释了不同的美。弱柳扶风处处留心这是林黛玉的人物形象美,祥林嫂命运的跌宕起伏却又无力抗争这是《祝福》带来的情节美,与世无争香水无痕般的湘西小镇这是《边城》中的环境美。而人物、情节、环境正是小说中最关键的三要素。三个角度各种侧重的突显,将小说这一文学样式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综上,该人文主题欣赏了散文中意境与细节之美,也品鉴了小说中人物之美、情节之美、环境之美。对“欣赏美”这一主题作了各种类型的呈现,丰富而典型。

五、对主题的理性辩证思考

以必修五“直面人生”这一人文主题为例,这一主题分两个板块。

第一板块“生存选择”由《渔父》和《报任安书》两篇文章组成,为读者呈现了直面人生困厄下的两种选择。前者为死却非轻率之举,后者为生亦非苟且之为,选择不同却同样流芳千古,名垂不朽。这一板块所呈现出的两种人生态度给予了读者对生死更多辩证的思考。

历史没有假设,已成事实的选择并无优劣之分,而引领读者进一步思考的就是死生之间的价值到底如何衡量,怎样的选择才是真正益于社会整体价值的。这就是第二板块“真的猛士”中《记念刘和珍君》所要传递的思想内容。在人类历史进程中不可避免的是流血牺牲,但流血牺牲并不意味着就能推动历史进程。不惧死不意味着盲目死,向往生不意味着贪恋生,个人归位于历史,小我服从到大我,死生之间的价值也就非常明晰了。针对这一人文主题,从第一板块的感知思考,再到第二板块的升华总结,呈现出了一种理性而又辩证的完美思考。

上一篇:绝望之后800字作文下一篇:中药及天然药物的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