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学习指导

2024-08-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哲学与人生学习指导(共8篇)

哲学与人生学习指导 篇1

当我第一眼看到课本的时候《哲学与人生》看起来就很无聊枯燥。哲学?人生?这么抽象的词语放到课堂上讲也必定无趣?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老师没有按部就班的一上来就讲课,而是给我们先介绍了一下哲学的来源以及它的意义。

我的学习态度

记得第一节课老师讲了一些小故事,印象最深的是那则“守株待兔”我们第一次看到它的时候是在语文的课本上,那时候它还只是一则寓言故事,然而今天老师把它放到哲学课上讲,却赋予了它哲学领域的另一层意思是指:凡事都有它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切不能把偶然性当成必然性,把偶然当成规律。顿时让我大彻大悟,自那时起我每节课都带着饱满的热情以及积极的态度来上这门课。有的时候思维太过活跃了影响了老师,在此我希望老师能够理解并且原谅我的过失。我很喜欢这门课程,可是在一起学习的日子马上就要结束了,但是我会依然带着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态度去上好下一门课程的。

我的学习成果

这门课程使我懂得了在今后的道路上很多必不可少的知识。在以后,在未来,在我们升学以及我们的人生当中,都应该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与目标,只有你明确目标才有动力才会取得成功。记忆犹新的是那节老师给我们布置的自学课程,我欣喜若狂的回到家中,结果悲剧发生了,走得太快忘记带书了,于是乎我就投机取巧借鉴了网上的资料看了看,结果在成果展示的时候被老师看出了端倪,并且对我进行了教育以及对我的学习态度进行了批评。我并没有因此气馁,并且因祸得福我仔细认真的对比两种教材的差异深入地学习强化了我的记忆使印象更加深刻。这下我可真真的设施体验了一把。什么叫做“在知行统一中取得成功,在反复实践中体验快乐。”只有不断的反复努力才有取得成功的可能!!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学习中,我们都不能投机取巧,要脚踏实地,稳稳地走好每一步道路。

我自我评价

哲学与人生学习指导 篇2

纵览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史, 儒、道、佛三家的哲学思想不断地斗争、融合, 其他如墨家、法家等的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作用于主流的哲学思想。对于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哲学思想, 我们可以将其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而对于有些内容, 我们亦可抽取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 提取其中有用的部分, 使之成为对今天有所助益的思想要素。

纵观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 我们基本可以理清中国古代哲学具有以下特征。

(一) 注重人生。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往往从生活的实践出发, 来研究各种哲学问题, 所以特别注重对人生的研究。儒家哲学重所讲的心、性、情、意、良知等都表示出对人生、人性, 以及对人的生命的一种认识;道家所关注的理想的人生境界———逍遥与解脱, 向往着飘逸洒脱、高洁绝尘的风骨神韵;佛家追求成“佛”, 将达到涅槃境界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两千多年来, 对人生的审视, 对人的自我追求的关注, 始终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孜孜以求的核心问题。

(二) 注重践履。

知与行的关系向来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 简而言之就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中国古代的哲学成就不仅仅表现在理论方面, 更体现在这些理论的践行上。诚如孔子所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所谓的“乐之”, 就是依其所知以实践, 从而获得一种乐趣。道家的退隐, 墨者的身体力行……无不表现出中国古代哲学家们不仅关注理论的构建, 而且能做到言行一致。

(三) 注重道德。

中国古代哲学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一种道德哲学, 儒家的“五伦”、道家的修身、佛教的向善都是以道德为第一要义的, 封建社会的秩序也是通过道德来维系的。道德实践可以提高人们的修养, 从而达到社会整体关系的良性互动。

(四) 注重和谐。

中国古代哲学不仅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而且十分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道家创始人老子在追寻万物产生的本源时, 体会到“知和曰常, 知常曰明”;儒家的创始人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孟子认为“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强调的就是要以和谐为最高原则来处理各种关系, 以达到“人和”的境界。中国古代哲学极力通过各种方式追求一种和合的境界。

几千年来, 中国古代哲学始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 形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心理积淀。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许多思想, 不仅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而且对促进世界的文明与进步也起到了推动作用。诚然, 中国传统哲学作为封建社会经济、政治的产物, 其中自然存在着一些糟粕, 至今仍会产生一些消极的作用。因此, 有人曾质疑:21世纪, 我们还需要接受这些传统哲学思想并使之作用于我们的行动吗?这些传统的哲学思想是不是已经过时, 应该被扔入故纸堆中了呢?

对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很多思想, 我们应当客观、理性地来看待, 其中有很多精华部分与当今的时代并不相悖, 只要我们能够赋予它们新的涵义, 给予它们新的理解, 那么它们仍然会给人们以启迪, 对现实仍然具有指导意义。今天, 当我们重新翻阅中国古代的哲学典籍, 细细品味, 仍然会获得很多感悟, 而这恰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魅力所在。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思想不断受到外来的冲击,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一再地受到冲击。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社会的进步, 但一些西方消极的、错误的思想也随之而来。

生活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21世纪, 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当代大学生任重而道远。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给予了他们很高的期望, 但很多社会现象却不得不让人警醒, 很多大学生的现状不能不让人担忧:人本精神的缺失、精神文明的真空、公民意识的淡薄、生命尊严的淡漠、责任感的缺乏、社会道德的沦丧……这一切已为高等教育敲响了警钟。将中国传统哲学导入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 并非是一种倒退, 而是希望能用传统哲学思想中一以贯之的那一部分优秀思想和观念来震慑当代大学生的心灵, 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了解中国古代哲学, 接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精华部分的熏陶, 会对当代大学生人格的塑造、道德的养成、为人处世等各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一) 中国古代哲学重视个人的修养和理想人格的培养, 对当代大学生塑造具有高尚品格的情操, 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 很多大学生进入高校后, 便放松了自己, 对未来感到很渺茫, 于是把精力放在上网、恋爱上, 白白地虚度了宝贵的光阴;有些大学生为了获得奖学金, 取得荣誉, 甚至不择手段……殊不知, 大学时代正是一个人加强自身修养, 培养理想人格的时期。未来的路究竟应该怎么走, 将自己定位于何处, 这些都离不开个人修养, 以及思想认识的提高。

中国古代哲学的各家各派都非常注重个人自我修养的充实。在儒家看来, 人只有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 才有完善的理想人格, 因此就要努力充实个人的学识和涵养。孔子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 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孟子认为, 人无论在何时, 都要做到“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保持自身的操守, 不因名利损毁个人的品格。道家哲学认为, 虚假的名誉会给人带来伤害, 庄子认为:“名止于实, 义设于适, 是之谓条达而福持。”只要名誉与实际相符合, 善行与能力相适应, 就可以了。墨家也非常重视“修身”, 强调“察色修身”和“以身戴行”。

总而言之, 当代大学生应当注意自身修养的提高, 健全人格, 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脚踏实地地学习, 老老实实地做人, 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也正是古人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今天被时代赋予的深意。

(二)

中国古代哲学主张正确地对待义利之间的关系, 对当代大学生面临义、利的矛盾时作出正确的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

义和利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古代哲学争论的焦点, 在义利问题上, 各家各派都有各自的观点。在义利问题上, 当代大学生又当如何去抉择呢?当前, 有的大学生为了赚钱, 误入传销组织, 为不法分子所利用, 害人害己;有的大学生为了获取蝇头小利, 向自己的同学兜售一些“三无”产品;有的大学生违反学校的相关规定, 为了获取利益铤而走险……

中国古代的哲人们在义利问题上曾做出许多不同的选择。儒家承认谋取物质利益和祈求幸福是人们的共同追求。孔子曰:“富与贵, 是人之所欲也。”孟子也说:“欲贵者, 人之同心也。”但儒家哲人又认为:“君子谋道不谋食。”在他们看来, 物质利益只是人们为了生存的一种基本的、低层次的需要, 还有更高层次的需要, 那就是对道义的追求。在道家哲人的面前, 名利富贵皆烟云, “圣人去甚, 去奢, 去泰”, 认为应当去掉过分的追求、过分的欲望和过分的企盼。庄子反对争利, 特别反对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取利益。

今天, 在社会主义社会, 每一个人都应当正确地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三者的关系。首先要肯定每一个人的正当利益,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 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难免会产生矛盾。当发生这样的矛盾冲突时, 应当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原则, 个人应以大局为重, 必要时, 还应为集体利益作出牺牲。当代大学生如通过合法的手段去赚取生活所需, 这无可厚非, 高校往往也鼓励学生勤工俭学, 但需要注意的是, 不择手段谋取利益, 其结果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三) 中国古代哲学推崇“仁爱”原则, 追求人际关系

的和谐, 对于当代大学生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在的大学生往往都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 是父母长辈关爱呵护的对象, 这也就造成部分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点。但是进入大学以后, 远离父母, 大学生开始了集体生活。如果还继续保持“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 凡事只考虑自己, 那么, 这样的大学生将很难适应大学生活。

中国传统哲学崇尚“仁爱”的原则, 强调要“推己及人”, 关心他人, 认为在人与人的相处中, 应当设身处地为对方考虑,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孟子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荀子强调:“仁者自爱。”墨子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功利原则的角度, 提出了“兼相爱, 交相利”的思想。从仁爱精神出发, 我国的古人主张“和为贵”, 强调社会和谐, 讲求和睦相处, 倡导团结互助, 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 始终坚持与人为善。

今天的大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同样应奉行这样一种“仁爱”精神, 努力搞好与同学、老师的关系, 凡事多做换位思考, 平等待人, 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 中国古代哲学注重道德的实践, 倡导言行一致, 对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当前,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现象, 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 不利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某些大学生身上也有这样的一些表现, 如在考试时违反考试纪律, 与人交往时不讲诚信, 面对父母长辈颐指气使……这不禁使人们在心中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难道今天的大学生就是如此不讲道德吗?”

中国历史上的儒、道、墨、法、佛等各家都认为, 在塑造理想人格的过程中, 最重要的就是要注重道德的实践。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 如廉洁自律、宽厚待人、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尊师敬业, 以及刚健有为、舍生取义、见义勇为、发愤图强、恪守诚信等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深入人心。

而今, 当代大学生仍应践行这些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基础上形成的道德传统, 并要身体力行, 做到言行一致, 不能说一套做一套。相信在当代大学生的表率下, 我们的社会将会更加和谐、美好。

中国古代哲学可以说是一个矛盾体, 具有鲜明的两重性。有些哲学思想表现出积极、革新、进步的一面, 属于精华的部分;有些哲学思想则表现出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 属于糟粕的部分。当代大学生应注意继承和弘扬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积极思想, 并根据现实, 赋予它们以新的内容, 使这些思想能真正为我们所用, 为我们自身的发展, 为社会的进步提供有益的借鉴。

摘要:对于中国古代哲学, 人们应该持正确的态度, 了解中国古代哲学, 接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精华部分的熏陶, 这会对当代大学生人格的塑造、道德的养成、为人处世等各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思考 篇3

【关键词】哲学与人生 首因效应 游戏教学 教师情绪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0-0200-01

《哲学与人生》是对中职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方法及如何做人的教育,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在中职德育课程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如何上好这门课,笔者根据自己数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从中职生实际情况出发,结合目前的教改目标,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一、利用首因效应,上好第一堂课

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效应。它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

《哲学与人生》以什么样的形象登场,第一课非常重要。因为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将会持续地影响学生其后的学习行为。学生认为哲学板着一副说教的面孔,晦涩难懂,他们会从心理上疏远、排斥,避之唯恐不及;如果哲学课能让学生感觉亲切有趣又有用,就会抓住学生的心,为今后的学习做良好的心理铺垫。

二、心理游戏进哲学课堂,让每个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游戏最大的特点就是玩,因此游戏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活泼性,马丁·加德纳指出,唤醒学生最好的办法是为学生提供一些有吸引力的教学游戏、魔术、悖论、笑话、智力题或某些呆板教师避开的认为是无意义的东西。马丁·加德纳对游戏教学的认识,对当前中职德育教学有很大的启示。在游戏教学中,能够让学生置身于生动有趣的具体情境中,不仅符合中职生表现欲、求知欲非常强的特点,也解决了哲学教学抽象、枯燥与学生心理特点的矛盾。

1.课前破冰活动比如趣味游戏“明七暗七”、训练反应的“口是心非”、“时针分针”等等,在课前做些小游戏,有助于创设活泼欢乐的学习气氛,学生情绪快乐时,思维会变得灵敏,思路开阔,记忆力增强,更容易接受教学内容。

2.在授课过程中设计游戏活动在游戏中,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游戏中隐藏的知识,揭示游戏中的知识原理和教学理念,让学生的快乐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热闹中,更重要的是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触发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西方有句谚语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做,我才懂得。”

例如,在讲“人生行动”时,笔者设计了一个“丈量人生长度”的心理游戏。一张纸条的长度,代表个人的人生长度,请同学依次计算并剪去“你已用去的时间”、“退休后的时间”、“睡觉所需的时间”、“吃饭所需的时间”,剩下的长度是你拥有的可用于学习和工作的时间。望着手中余下的短短的纸条,学生惊叹,“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感叹一定要珍惜时间,把握现在。

在“折纸游戏”中体会“人际关系沟通”、在“掌声响起来”中领悟“人的潜能知多少”等等,学生在游戏中乐此不疲,也在游戏中理解、思考、领悟。

三、挖掘学生生活经历,把学生经历作为宝贵的德育教学资源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世界,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更有部分学生有过打工、参军或上其他中职学校后又重新择校的经历,这是一笔宝贵的德育教学资源,挖掘它,让学生从自己的或同伴的经历中学会反思,澄清价值,从而获得成长的经验和智慧。

在学习《人生行动》时,笔者以小组为单位,组织了一次新产品推销活动,学生摩拳擦掌,踊跃参与,有的组推销的是楼盘,有的组推销适合宿舍用的床头灯,有的别出心裁,推销的是自己,有的竟然推销的是一种理念,最出色的一组推销的是“养生煲”,推销者从该煲的配料、特色,讲到定位,还设计了与同学之间的互动环节,原来这是他打工的亲身经历。随着他的讲述,热烈的掌声不时地响起来,使这个小组的学生倍受鼓舞,在愉快的笑声中,也触发了同学们真正地思考如何有效地行动,如何更好地与人合作。

四、教师要带着精气神进课堂

有不少德育教师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情绪状态对学生的影响,也就没有考虑过应使自己在教学中保持怎样的情绪状态为最佳的问题,处于一种自然的、随意的状态,而且由于工作的繁重、学生的特殊性等等因素,中职德育教师极易产生一些不良情绪,上课时教师或表情冷漠,或怒气冲冲,或萎靡不振,试想,这样状态的教师走进教室,能引起学生的愉快情绪吗,只会引起学生更加萎靡、低沉的情绪。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具有感染功能,教师在教学中的情绪状态会感染学生的情绪,也影响着教学效果。师生在课堂上有情绪互动现象:当教师面带微笑走进教室时,学生会感到温暖,亲切,更好地接受新的信息,由于情绪感染的互动性,学生的情绪反过来也会影响教师的情绪,学生乐学,教师乐教,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反之,学生厌学,教师厌教,造成教与学的恶性循环。教师的情绪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十分强调教师的情绪状态,他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只有生气才能产生生气,死气只能从死气而来。所以你要尽可能使自己习惯于蓬勃地生气。”

五、情感性作业教学评价

笔者在作业环节做了一些改革,一方面,作业形式活泼多样,内容力求贴近社会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和需求,比如,有小组合作的产品推销活动,有辩论赛,诗朗诵等等;另一方面,每次作业赋值,期末计总分,即总成绩,学生可以随时了解自己的积分情况。同时,笔者把学生作业也作为评价的渠道,对学生的每次作业,笔者都会努力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哪怕是小小的努力与改变,给出鼓励性的评价。

笔者认为,中职生个性、家庭和人生经历差异较大,这种作业形式有利于学生从自己对人生、社会的独特看法和体验感受出发,表达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认识;有利于呵护学生的努力,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与努力,都能得到及时的反馈,增强自信。每个学生都有上进心,但中职生有其特殊性,浅尝则止,稍遇困难,便退缩,所以教师要有敏感性,能感受学生的点滴努力,并及时肯定,促使他继续努力;作业本同时也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的桥梁,是倾听学生心声,交流意见,融洽师生关系的有效渠道。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第二版

[2]《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

哲学与人生试卷 篇4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里是强调()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与认识互相决定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认识能够指导实践

2、“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包含的哲理是()A、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B、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C、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无条件的联系着 D、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有条件的联系着

3、某同学由于自身努力不够,成绩不好,总是抱怨老师、班风、校风,该同学()A、扩大了内因的作用 B、忽视了外因的作用

C、客观总结了教训 D、忽视了内因,夸大了外因

4、下列哪个成语可以正确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A、量力而行 B、自知之明

C、不自量力 D、妄自菲薄

5、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它体现了()。A、人是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 B、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幻的

C、人的主观认识是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的 D、客观条件不能限制主观认识

6.”照猫画虎”、“依葫芦画瓢”的做法()①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②否认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③否认了矛盾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特殊性之中 ④肯定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A.①②④ B.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

7.社会发展最根本的规律是()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C.个人动机与物质手段的矛盾运动 D.个人活动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

8.下列选项中属于个人的主观条件的是()A.个人的体质 B.个人的学业基础 C.个人的家庭情况 D.人个的性格

9.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蒋敏等517名同志被授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荣誉称号,雷勇等5名同志被追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荣誉称号。这表明()A.个体为社会创造的物质财富越多,人生价值就越大 B.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是统一的

C.实现人生价值,意味着获得更多的社会荣誉 D.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10.下列体现了矛盾观点的有()。

①金无足赤,人无完人②刻舟求剑③夜郎自大,目中无人 ④祸兮福之所倚 A.① ③ B.① ④

C.② ③ D.① ②

11.“知人知面不知心”主要是告诫我们()A.知人知面就行了 B.一个人的外表容易认识

C.认识一个人的外表就可以了

D.不要轻信一些人的外表,要透过其外表看其本质

12.塑料袋出现百年以后,被人们称为“人类最糟糕的发明”之一。目前,我国每天要用掉各种塑料袋20亿个以上,塑料袋在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成为“白色污染”的祸首,严重危害了自然环境。这表明()

①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②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③任何事物都有好有坏 ④任何事物都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13.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都是新事物,这是因为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都是()

A.吸取旧事物的精华 B.强大和完善的

C.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 D.有新的名称和旗号

14.哲学上所讲的规律是:﹙ ﹚

A.事物运动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B.自然规律

C.社会规律 D.思维规律

15.人生行动是运用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实现﹙ ﹚的过程.A.目的和理想 B.方向和目标 C.路线和计划 D.计划和方案 16.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是:﹙ ﹚

A.联系的观点和物质的观点B.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C.意识的观点和矛盾的观点 D.运动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 17.1999年9月,英国BBC广播公司通过新闻网页举行公开投票,有公众推选过去一千年中最伟大的思想家。前三名依次是:马克思、爱因斯坦、达尔文。他们推选的依据应当是()

A.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程度 B.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依赖性 C.个人活动摆脱社会发展规律制约的程度 D.个人活动是否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

18.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种说法说明()A.人际和谐的重要性 B.物质决定意识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映客观

19.“刀子嘴豆腐心”、“笑里藏刀”,这表明要了解一个人,必须()A.透过假象抓住对真象的认识

B.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放弃感性认识或不经过感性认识,直接抓住理性认识 D.假象不反映事物的本质

20.关于矛盾的正确说法是:()

A.矛盾既存在于事物内部又存在于事物之间 B.事物自身既对利用统一的关系

C.矛盾仅仅存在于社会人类之中,自然界不存在矛盾。D哲学上的矛盾就是生活中的矛盾,两个概念是一样的

21.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不是对旧事物的全判抛弃,而是“扬弃”,这里“扬弃”是指: ﹙ ﹚ A.既克服了旧事物消极过时和腐朽的因素,又保留了其中积极的合理因素并增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势性。B.全是新事物,完全抛弃旧事物 C.全盘否定旧事物,全面扶持新事物 D.继承旧事物中合理的因素。

22.人生发展同样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这句话是说()A.人生发展不是直线上升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曲折发展过程 B.人的发展有时是前进的,有时是倒退的 C.人生发展只有上升,没有下降

D.人生发展复杂多变,只有成功不能失败。

23.人生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两种境遇是:()

A.顺境和逆境 B.前进新与曲折性 C.前进与落后 D.进步与后退

24.人生发展包括的重要两个方面是:﹙ ﹚

A.生理发展和精神发展 B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 C.物质发展和精神发展 D.个体发展和集体发展

25.人们要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必须培养科学的()

A.行为习惯 B.工作方法 C.思维方法 D.认知态度 26.下列关于人生目标的说法不正确()A.人生目标的确立和实现只要符合个人实际就行 B.人生目标要在社会发展中不断校正

C.人生目标的确立关系到人生奋斗的方向,一旦确立就要坚持到底,不能多变 D.正确确立人生目标要靠自己的不断学习和不断提高

27.一个人如果没有崇高理想或缺乏理想,就会像一艘没有舵的航船,随波逐流,难以顺利到达彼岸。这说明()

A.理想是人生的指路明灯 B.理想是人们的主观想象

C.理想是人们行为规范的总和 D.理想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 28.理想信念是一种()现象

A.精神现象 B.物质现象 C.经济现象 D.逻辑现象 29.理想变为现实需要()条件。

A.有政治理想 B.自觉的责任 C.有道德观念 D.生活有追求 30.信念是()等的有机休统一体。

A.心理和认识 B.认识和情感 C.情感和意志 D.意志和认识 二.分析题。(每题10分,共40分)

1.19世纪法国著名的小说家莫泊桑在一部小说中需要细腻地描写一个被踢过的感觉,但他本人没有这种体验,觉得实在是难以下笔。于是他信步走到大街上,迎面正好遇到一个乞丐。莫泊桑迎上前去,言辞恳切地说:“喂,请踢我几脚吧?”那乞丐被说的莫名其妙,愣住了,以为他神经不正常。莫泊桑继续赔笑,又从口袋里掏出钱说:“你踢,我给你钱。”那乞丐见钱一把抓了过去,伸脚踢了莫泊桑的屁股一下。莫泊桑忍痛揉着屁股,跑回屋子,飞快地记下了这一真实被踢的感受。

“莫泊桑花钱买踢”的事例说明认识的来源是什么?这对我们的人生成长有什么启迪?

2.三个工人在砌一堵墙。有人过来问他们:“你们在干什么?”第一个人没好气地说:“没看见吗?砌墙。”第二个人抬头笑了笑说:“我们在盖一栋高楼。”第三个人边干活边哼着小曲,他满面笑容开心地说:“我们正在建设一座新城市。”十年后,第一个人仍在在砌墙;第二个人坐在办公室里面画图纸——他成了工程师;第三个人呢,是前两个人的老板。

结合“三个工人砌墙”的事例,请你谈谈确立目标对我们人生成长的必要性。

3.面对我国就业政策的改变和严峻的就业形势,有的同学感叹自己生不逢时,没赶上“包分配”的好年头;还有的同学把对现状的不满都归罪于家庭,说什么:“不怨天,不怨地,就怨爹娘不争气。”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哪些条件?怎样对待这些条件?

4.大家盼望已久的班级篮球比赛开始了,高三(2)班是夺冠呼声最高的班级,因为这个班级的队员在身高、技术上占明显优势。赛场上,高三(2)班的队员在全班同学的欢呼声中,都想给大家露一手,却把比赛前制定的方案抛在了脑后。特别是参加过全市中学生篮球比赛的队长张明同学,一抢到球就急着突破上篮,由于缺乏其他队员的配合,几次都被对手拦截了。在比分落后的情况下,场上队员情绪急躁,互相指责和埋怨,最后出人意料地输掉了第一场比赛。(1)高三(2)班输掉比赛的原因是什么?(2)在后面的比赛中要想获胜,应该怎么做?(3)谈一谈个人如何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

附答案:

一.1.---5.CDDAC 6.---10.CBDBB 11.---15.DCCAA 16.---20.BAABA 21.---25.AAACC 26.---30.AAABB 二.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来源。实践出真知。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完成。主观感受也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也要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获得。毛泽东说过:“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2.人生目标可以规划人生发展;人生目标可以推动人的进步;人生目标可以激发人的潜能。

3.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既包括人生环境的客观条件,也包括个人的主观条件。国家的就业政策、就业形势,个人的家庭环境都都是客观条件,都会影响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但在客观条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个人不应自暴自弃、怨天尤人,而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素质越高,人生就会有更大的价值。

4.(1)队员想出风头,没有团结起来。(2)要紧密团结,队员之间要配合。

(3)历史发展和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集体不论大小,团结起来才有力量。团结可以使集体欣欣向荣,因此生活在集体中的每个人都要维护集体的团结,互帮互助。这样个人的作用才能够在集体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我们生活在集体中,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需要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牢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在学习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绝不做损害集体荣誉和利益的事。

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更应该体现在自己的实际行动中。在生活中要懂得关爱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维护集体的团结,增强集体的凝聚力。要尽职尽责地完成集体分配的每一项任务。要积极发挥个人的特长,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以创造性的劳动和优异的成绩,为集体增光添彩。

哲学与人生案例 篇5

案例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王强的父亲是个足球迷,一心想把儿子培养成未来的足球明星,为此,他把儿子送进一家有名的足球学校。经过几年的刻苦训练,王强的球踢得有模有样了,但在一场校内的训练比赛中,他不幸被同伴踢伤,伤势非常严重。

医生告诉他的父母:别再让孩子踢球了,他的身体条件已经不再适应大运动量的体育活动,再练会对孩子的身体造成难以估量的伤害。王强的母亲想让孩子退出足校,但父亲认为,很多足球明星都曾受过重伤,不是有人靠顽强的意志恢复了身体,又重返赛场吗?于是,父亲决定让王强休养一段时间再回学校踢球。

不幸的是,王强在比赛中又一次受伤,伤的是同一部位。这一次,王强再也没能站起来„„

通过这个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件事情要想达到预期的目的,首先要具备什么条件?引导学生得出客观实际的含义,以及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性。通过引导得出下列三个结论。

1.把客观实际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做到主观符合客观。2.从实际出发,就要探寻和把握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做到实事求是。3.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各项工作和处理好人生问题的基本要求。案例2: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一只秃鹰飞过王宫,看见王宫中的一只黄莺十分受到国王的宠爱,于是就问黄莺:“你是怎么得到国王宠爱的?”

黄莺回答说:“我到王宫后,唱歌十分动听,国王非常喜欢听我唱歌,就经常拿珍珠来打扮我。”

秃鹰听了,心中很是羡慕,它想:“我也应该学学黄莺,这样说不定国王也会喜欢上我的。”于是它就飞到国王睡觉的地方,开始叫起来。正好国王在睡觉,听了秃鹰的叫声,感到十分恐怖。就叫属下去看看是怎么回事。属下禀报说是秃鹰在叫。国王感到十分愤怒,就吩咐手下去把秃鹰抓来,并命令拔光秃鹰的羽毛。

秃鹰浑身疼痛、满是伤痕地回到鸟群中,它恼羞成怒,到处对别的鸟儿说:“这都是黄莺害的,我一定要报仇!”

通过这个故事,要求学生思考秃鹰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再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以下结论。

1.正确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也要从客观实际出发。2.人生实际既包括对象的实际,也包括人自身条件的实际。3.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实际。案例3:人生选择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近代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莱布尼兹有一天同国王谈论哲学。莱布尼兹说世界上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国王不信,马上命人在花园里找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结果总是被莱布尼兹挑出它们之间的差别。其实何止是树叶,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会是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孪生兄弟,也有差异。有一位作家说过:“世上没有两粒相同的沙子,没有两只相同的苍蝇,没有两双相同的手掌,没有两个相同的鼻子。”这个作家这样说是有道理的,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形形色色、千差万别、千姿百态。莱布尼兹对国王说世界上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后,他又继续说世界上没有两个彼此完全不同的东西。国王又不信,马上命人在花园里找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结果总被莱布尼兹指出它们之间相同的地方。这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居然千差万别,但又具有物质统一性。以此故事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概念。1.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为人生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2.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3.总有一条适合你的人生路。

案例4: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23岁的文花枝,是湖南省湘潭市新天地旅行社的一名导游员。文花枝出生在韶山市大坪乡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家境贫寒,为供弟妹读书,她做出了不少牺牲。2000年,成绩优秀的花枝中专毕业后,在浙江的一家酒店找到了一份工作,打工3年里,花枝没回家过过年,她把省下的钱,全部寄给了家里。平时出游在外,文花枝考虑最多的总是游客。她说:“作为导游,得为游客着想!”一次,一位游客发现文花枝在解说时直冒冷汗,问她是不是身体不舒服,她说没事儿。游客很心疼,要她坐下来休息一下,但她硬是坚持带游客将所有的景点参观完后,才瘫坐在车里。2005年8月28日,22岁的文花枝率团旅游途中遭遇交通事故,在自己左腿严重骨折的情况下,她对前来施救的救援人员说:“我是导游,请先救游客。”直到最后一名游客被送上救护车,文花枝才同意接受施救。因错过了最佳救治时机,文花枝最终左腿高位截肢。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文花枝做出了这样的选择?什么样的人生能实现自我的价值?从而得出下列的几个要点。

1.做力所能及的选择,使自己的选择符合自己的主观条件。2.适应时代潮流,使自己的选择适应社会环境和时代的需要。3.抓住选择的机遇,主动选择,把握自己的命运。

第二课 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

案例1:“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吕蒙是三国时期吴国人,自小未曾读书,没有文化,别人都看不起他,称他“吴下阿蒙”。他因此发愤学习,终成饱学之士。人们对吕蒙的进步十分惊讶,吕蒙笑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毛主席曾经高度评价吕蒙道“吕蒙如不折节读书,善用兵,能攻心,怎能充当东吴统帅?我们解放军许多将士都是行伍出身的,不可不读《吕蒙传》。”

提问:“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个典故说明了什么道理?

教师:人生也是运动变化的,不会停滞不前,我们要积极行动,开创人生的新局面。

用运动变化的眼光看待他人,理解他人的不完善、不成熟。案例2:“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提问: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教师: 水不流动会发臭,木门轴不转就会被虫蛀,物质在运动中才能存在和发展。物质世界因为运动而生生不息,人类社会在运动中由落后走向兴盛,由愚昧走向文明。个体在运动中不断自我完善,自我超越。案例3:刻舟求剑

提问:刻舟求剑的错误在哪里?

教师: 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应于这种变化的需要。案例4:“风动,幡动,还是心动”

慧能,佛教禅宗第六代祖师。《坛经》记载了一个关于他的故事。慧能和尚到广州法胜寺去的时候,正好赶上印宗法师在这里讲《涅槃经》,和尚们都在寺门内坐着静心听讲。忽然一阵风,把悬挂在佛像前面的幡吹动了,飘过来,飘过去。有两个和尚看见了,议论起来。

一个和尚说:“你看,风在动。”

另一个说:“不对,那不是风在动,而是幡在动。”

是风动还是幡动,两个人争论不休。慧能听到了,便插嘴说,“那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你们的心在动。”

提问:慧能和尚的话对不对?错误在哪里?

教师: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物质和运动不可分,脱离了物质的所谓“纯粹”运动是不存在的。

慧能和尚认为,“心”,即人的主观意识就是一切,我的心是怎样的,外界事物就是怎样的。由于我的心在动,所以才有风动、幡动。推而广之,整个世界的运动也是由我的心动决定的。慧能和尚离开物质谈运动,把意识当做是运动的主体,否认物质(风、幡)是运动的主体,最终走向唯心主义。在实践中,我们只有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理解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运动观。

案例5:爱因斯坦的“梦想”

爱因斯坦小时候做梦都想成为像帕格尼尼那样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他一有空就练琴,可是连他的父母都觉得这个可怜的孩子拉得实在太蹩脚了,完全没有音乐的天赋。

一天,爱因斯坦去请教一位老琴师。琴师说:“孩子,你先给我拉一首曲子吧。”他拉的是帕格尼尼24首练习曲中的第三首,简直破绽百出。一曲终了,老琴师沉吟片刻问他:“你为什么特别想拉小提琴呢?”他说:“我想成功,想成为帕格尼尼那样出众的小提琴家。”老人又问:“那你拉琴快乐吗?”他回答:“我非常快乐。”

老琴师把爱因斯坦带到自家的花园,对他说:“孩子,你现在非常快乐,说明你已经成功了,对不对?你拉小提琴是为了成功,获得快乐,而现在你已经是这样,又何必非要成为帕格尼尼那样伟大的人呢?你看,世界上有两种花,一种花能结果,一种花不能结果,可它们同样美丽,比如玫瑰,比如郁金香,它们在阳光下开放,虽没有任何明确的目的,但这也就够了。”

老琴师的这番话,让爱因斯坦恍然大悟。在后来的日子里,他不再对拉小提琴那么狂热了,只把它当做调节生活的一种方式。20年后,他成了名扬天下的物理学家。

提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教师: 人生行动要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如果爱因斯坦不顾自身的先天条件,一味地蛮干,他将一事无成。在行动中,我们不但要有一往无前的拼搏精神,也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审慎地判断各种主客观因素,扬长避短,选择正确的行动方向,这样才能一步步踏上成功的快车道。案例6:“熊猫烧香”

2006年底,一种叫做“熊猫烧香”的计算机病毒在互联网上任意肆虐,掀起了一场“黑色恐怖”。在短短的两个月内,上百万个人用户、企业局域网用户被感染,损失不可计数。

“熊猫烧香” 在网上的广泛传播,引起了公安机关的重视,“熊猫烧香”的幕后黑手李俊最终被抓获。

李俊交代,“最初我设计病毒只是出于好奇和好玩,后来有网友找我买木马,我看靠这个能赚钱,就„„”李俊不但设计了“熊猫烧香”病毒,还以自己出售和由他人代卖的方式,将该病毒销售给了120余人,从中非法获利10万余元。

当李俊被捕的消息传到湖北省娲石技术学校——李俊的母校时,老师们怎么也想不到,破坏学校局域网的病毒“熊猫烧香”,竟然是他们的学生李俊搞的鬼。“李俊很爱学习,尤其是学习计算机,到了痴迷的程度。”李俊的班主任胡毅老师痛心地说:“可惜了、可惜了,本来是一个很好的孩子,怎么会变成这样?”

提问:李俊给了我们哪些教训?

教师:世界浩瀚纷繁,生活瞬息万变,在精神与物质、道义与私利、理想与现实、现在与将来的坐标上,如何开展自己的人生行动,是每个有理想的人应该深思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每个社会成员提供了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舞台,同时也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遵守法律规范和社会道德,严厉惩罚那些违背社会规律,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我们在行动中要尊重社会规律,遵守法律和道德,使自己的行动符合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充分实现和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案例7:两个铁球同时落地

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著名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学说,纠正了这个持续了1900年之久的错误结论。

伽利略的贡献不仅仅在于发现了若干物理学定理,更重要的是,他把实验的方法与数学方法、逻辑论证相结合,开创了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所以他被誉为“现代科学之父”。

提问:从伽利略身上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教师:我们在认识规律的时候要有科学的态度,使用科学的方法,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案例8:杞人忧天

杞国有一个人,整天担心天会突然塌下来,为此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嘲笑“杞人”是“天上本无事,庸人自忧之”。2005年,一个由世界226位知名气象学家组成的考察组,公布了一份当今“天”的状况的报告,显示:全球每年有210亿吨二氧化碳被排入大气,有50亿吨矿物变成燃料粉尘、烟雾,有毒气体滞留在大气中,有几百万吨氟利昂挥发升腾到天空,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温室效应加剧、酸雨等异常气候。

提问:

1.分析“杞人忧天”的错误。

2.“杞人忧天”是“庸人自扰”,今日之忧“天”却不再是无稽之谈,为什么?

教师:1.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局限,“杞人”对宇宙产生、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正确的认识,他的担忧是多余的、毫无根据的。

2.人类在对自然界加以利用和改造时,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忽视了对自身行为的控制和调节,因而违背了自然规律,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第三课 能动自觉与自强不息

案例:青藏铁路的建设

设问:这是人类铁路建设史上亘古未有的穿越:跨越“世界屋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西方舆论称它“堪与长城媲美”。这个事例说明了什么? 教师:青藏铁路最后一排铁轨稳稳安放在拉萨河畔。自此,占中国1/8土地的西藏结束了没有铁路的历史,青藏高原1300年来的沧桑苦旅成为永恒的记忆。这是人类铁路建设史上亘古未有的穿越:跨越“世界屋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西方舆论称它“堪与长城媲美”。这是世界工程史上从未经历过的艰难:大部分线路处于“生命禁区”和冻土区,国外专家认为在这里修铁路“几乎不可能”。数万名青藏铁路建设者挑战生命极限,破解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三大世界难题,将无数奇迹定格在雪域高原。青藏铁路的成功建设正是人们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第四课 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

案例:《嫦娥奔月》嫦娥号探月飞船发射成功

设问:“嫦娥”成功奔月作为探月工程的一部分,是如何体现了普遍联系原理的?

教师:探月工程由卫星、火箭、发射场、测控、地面应用五大系统组成,这些系统与人员之间都存在着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从哲学上讲,这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就是联系。

第五课 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

案例1:神七问天

设问:“在科学上面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结合视频内容,回答以上名人警句包含了哪些哲学道理?给我们哪些人生启示?

教师: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也是我们改革开放成果不断显现的过程,更是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的过程。中国的“飞天”梦想的逐步实现,是中国航天人和全国人民不断奋斗、不懈追求的过程,从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首访太空,到2005年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携手问天,6年间的6次飞行如同6个台阶,一次次,在浩瀚的太空中铭刻下中国人的印记。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是每个中国人自豪的时刻,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发射了!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三人一起升向了天空,他们实现了世界上为数不多国家掌握的太空行走这一大创举。从载人航天到踏出太空的第一步,我们看到了中国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

案例2:“阳光女孩”----桑兰的故事 桑兰,原国家女子体操队队员,中国奥委会官网特约记者,中国体育界的“阳光女孩”,“奥运之星保障基金”的发起人,还被称为“申奥大使”。

桑兰在国家女子体操队时曾多次获得国内国际比赛金牌,然而在1998年7月22日,她在第四届美国友好运动会的一次跳马练习中不慎受伤,此后,坚强的她在轮椅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生奇迹。

1999年1月她成为了第一位在时代广场为帝国大厦主持点灯仪式的外国人,1999年4月荣获美国纽约长岛纳苏郡体育运动委员会颁发的第五届“勇敢运动员奖”,2000年5月点燃中国第五届残疾人运动会火炬,2000年9月代表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赴美演出。2002年9月,桑兰加盟世界传媒大亨默多克新闻集团下属的“星空卫视”,担任一档全新体育特别节目《桑兰2008》的主持人,她用这样的方式继续着自己的奥运之路。也是在2002年9月,桑兰被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系破格免试录取,就读广播电视专业。

2007年桑兰与互联网结缘,她的全球个人官方网站上线,同时她也被聘为中国奥委会官方网站特约记者。

桑兰在2007年6月作为“奥运之星保障基金”的发起人,加入到了“奥运之星保障基金”的筹建工作中,为了让更多曾做出突出贡献的伤残运动员有个更好的归宿,她将为退役运动员的社会福利事业展开各方面的工作。

命运的多舛没有让桑兰低头,面对新的人生境遇,她艰难而又坚毅地开辟了新的人生道路。作为曾经的中国体操的旗帜性人物,在遭遇人生重大挫折后,桑兰始终用一种平和的心态看待自己,不幸只会让她更加的成熟。她的辉煌诉说着她的成长,她的人生低谷,也得到好心人不断地鼓励。她说,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是大众给了她站起来的勇气。

桑兰传播着中国的奥运之梦,她此生注定要和奥运结缘。

桑兰凭借自己顽强、乐观的心态,用她自己的行动和事迹感染着世界,她是最富奥运精神的女性榜样

上述材料,说明“人生是一个在曲折中发展的过程”。由此我们可以得出: 1.人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2.人生发展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3.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准备走曲折的路。

第六课 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

案例1:网络的两面性:利与弊

网络对人们来说就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一方面,人们通过它可以快速获取更多的信息,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另一方面,网络上的信息真假难辨,会使人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甚至可以给人造成很大的伤害。案例2:刘默涵的故事:顺境、逆境之我见

刘默涵和她的默涵助学基金告诉我们:顺境和逆境都是外因,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你自己,无数成功的人生都在说明:人生的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促进人生发展,创造出自己理想的人生。

第七课 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

案例1:纸上谈兵

《史记》记载: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他因此很骄做,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来犯,廉颇为统帅,秦军难以取胜。于是秦王施行了反间计,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却死搬兵书上的条文,结果40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通过赵括熟读兵书却打败仗的事例,说明坚持实践和认识统一的重要性。

案例2:爱迪生的故事

美国发明家爱迪生是铁路工人的孩子,小学未读完就辍学,在火车上卖报度日。爱迪生是一个异常勤奋的人,喜欢做各种实验,制作出许多巧妙机械。他对电器特别感兴趣,自从法拉第发明电机后,爱迪生就决心制造电灯,为人类带来光明。爱迪生在认真总结了前人制造电灯的失败经验后,制定详细的试验计划,分别在两个方面进行试验:一是分类试验1600多种不同耐热的材料;二是改进抽空设备,使灯泡有高真空度。他还对新型发电机和电路分路系统等进行了研究。

爱迪生将1600多种耐热发光材料逐一地进行试验,唯独白金丝性能良好,但白金价格贵得惊人,必须找到更合适的材料来代替。1879年,几经实验,爱迪生最后决定用炭丝来作灯丝。他把一截棉丝撒满炭粉,弯成马蹄形,装到坩锅中加热,做成灯丝,放到灯泡中,再用抽气机抽去灯泡内的空气,电灯亮了,竟能连续使用45个小时。就这样,世界上第一批炭丝的白炽灯问世了。

发明家爱迪生的成功充分表明,人生发展的各种能力是在实践和认识循环往复中不断锻炼提高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做到知行统一,才能不断提高,走向成功。

第八课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

案例1:买椟还珠

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招揽顾客,使珠宝能畅销起来,他特地用名贵的木料,做成了许多小盒子,并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观,名贵的木料做成的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珠宝的盒子这么漂亮,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子,把里面的宝物拿了出来,退还给珠宝商,自己把盒子抱走了。

这个成语比喻有些人只注重事物的外部现象,不看重其内在的本质。案例2:地心说与日心说

公元2世纪,天文学家托勒密主张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月亮以及其他天体,都在绕着地球转动。这种错误的宇宙观在欧洲统治了1000多年,直到后来经过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长期观测、研究,写出了《天体运行论》,才第一次透过现象,正确地揭示了地球和其他行星围绕太阳旋转的本质和规律。案例3:两小儿辩日

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有一次往东方的一个地方去,半路上看见有两个10岁左右的小孩在路边为一个问题争论不休,于是他就让马车停下来,走到跟前去问他们:“小朋友,你们在争辩什么呢?”

其中一个小孩先说道:“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我们近一些,中午时离我们远些。”另一个小孩的看法正好相反,他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远些,中午时才近些。”先说的那个小孩反驳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盖,到了中午,就只有盘子那么大了。这不是远的东西看起来小,而近的东西看起来大的道理吗?”另一个小孩自然也有很好的理由,他说:“太阳刚升起来时凉飕飕的,到了中午,却像是火球一样使人热烘烘的。这不正是远的物体感到凉,而近的物体使人觉得热的道理吗?”

两个小孩不约而同地请博学多识的孔子来做“裁判”,判定谁是谁非。可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把能言善辩的孔老先生也难住了,因为当时自然科学还不发达,很难说明俩小孩所执理由的片面性,也就不能判断他们的说法谁是谁非了。

分析思考:究竟什么时候太阳离我们近一些?是不是仅凭我们的眼睛去观察就能得出结论呢?

教师归纳总结:要掌握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方法,必须要掌握丰富的、合乎实际的现象,并对这些现象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第九课 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

案例1:华佗的“五禽戏”

华佗是我国东汉末年的大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为充实和丰富我国古代医学宝库做出了重大贡献。华佗不仅精通医术,而且非常重视体育锻炼对人的健康的作用。有一次,华佗正在书房里读书,见一小孩把住门闩来回晃荡,他立即想到古书上“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的话,人为什么不这样天天运动,让气血流通呢?后来,华佗参考了“导引术”(全面锻炼身体的方法),编出了一套锻炼身体的拳法,名叫“五禽戏”。这种体育运动就是摹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运动姿态的体操,可以使周身关节、脊背、腰部、四肢都得到舒展。华佗的弟子吴普,由于几十年坚持做“五禽戏”,活到90多岁,仍然步履轻捷,耳聪目明,牙齿坚固,可知“五禽戏”是行之有效的健身体操。案例2:碰倒纺车的启示

“珍妮纺织机”的发明者詹姆斯•哈格里沃斯(英国发明家)是一个普通工人。他既能织布,又会做木工。妻子珍妮是一个善良勤勉的纺织能手,她起早贪黑,一天忙到晚,可纺纱总是不多。哈格里沃斯每次看到妻子既紧张又劳累的样子,总想把这老掉牙的纺车改进一下。

一天,他无意中把家里的纺车碰翻了,他看到原来水平放置的纺车锤变成了垂直竖立,仍在不停地转动。这一偶然事件,使他得到启示:既然纺锤竖立时仍能转动,要是并排使用几个竖立的纺锤,不就可以同时纺出好几根纱了吗?他说干就干,终于试制成装有8个纺锤的新式纺织机,并给它命名为“珍妮纺织机”。这项发明比旧纺织机提高了效率几十倍,被恩格斯称为“使英国工人的状况发生根本变化的第一个发明”。

教师:“珍妮纺织机”的发明,启示我们如何增强创新能力?

学生:讨论(略)。

教师:解决复杂问题,往往需要人们的思维结合实际情况,反复地发散—聚合—发散—聚合。要充分发挥想象,巧妙捕捉灵感,以科学知识为基础,以求真务实精神为向导。

第十课 历史规律与人生目标

案例1:拥有激情,也就拥有了真实而丰富的人生

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埃里克•韦亨迈那是一位盲人,33岁的时候,他得了罕见的视网膜疾病,以致双目失明。在此之前,他是一名出色的登山队员,并梦想要登上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失明之后,埃里克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凭借着梦想和努力,他终于在2001年5月25日成功登上了世界之巅。当他登上珠穆朗玛峰的一刹那,梦想成真了,很多人都为他欢呼,为他高兴。

案例2:“鲁迅弃医从文”故事

教师归纳:社会环境和条件都是在不断变化的,人生目标也应随时修改和更新。

为了达到目标,就要像深谋远虑的将军一样,时常根据战局改变战略。如果此项计划无法进行,就须由另一项计划替代。但是一定要牢记:我们可沿着成功之路改变计划,但不要轻易改变目标。因为“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

第十一课 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

案例1:孙中山的理想与袁世凯的理想相比较

孙中山的理想是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袁世凯的理想是实行帝制,独裁统治。

教师分析归纳:理想按性质来划分——有科学与非科学,崇高与庸俗之分。判断标准: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

理想按内容来划分——生活理想:攒钱买房;职业理想:成名成家;道德理想:见贤思齐;社会理想:改天换地。社会理想是一个人所有理想的出发点和归宿。案例2:王宝强的“从农民到影帝”

从王宝强的“从农民到影帝”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理想指引着人生前进的方向。

第十二课 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 案例1:一壶沙子变成了一壶清冽的水

浩瀚的沙漠中,一支探险队在艰难地跋涉。头顶骄阳似火,探险队员们口干舌燥,挥汗如雨。最糟糕的是,他们没有水了。一个个像塌了架,丢了魂,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队长。这可怎么办?

队长从腰间取出一个水壶,两手举起来,用力晃了晃,惊喜地喊道:“哦,我这里还有一壶水!但穿越沙漠前,谁也不能喝。”沉甸甸的水壶从队员们的手中依次传递,原来那濒临绝望的脸上又显露出坚定的神色,一定要走出沙漠的信念支撑他们跌跌撞撞,一步一步地向前挪动。看着那水壶,他们抿抿干裂的嘴唇,陡然增添了力量。

终于,他们死里逃生,走出了茫茫无垠的沙漠,大家喜极而泣之时,久久凝视着那个给了他们信念支撑的水壶。

队长小心翼翼地拧开水壶盖,缓缓流出的却是一缕缕沙子。他诚挚地说:“只要心里有坚定的信念,干枯的沙子有时也可以变成清冽的泉水。”

教师:在沙漠里,干枯的沙子有时候可以是清冽的水。只要你的心里驻扎着拥有清泉的信念。“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使你倒下。如果你自己的信念还站立着的话。”这是著名的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的名言。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不要熄灭心中信念的火把,坚定信念是奠定实现理想的基础。案例2:卧薪尝胆

有一个古代成语叫“卧薪尝胆”,说的就是越王勾践以俭养志的故事。春秋时候,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做了俘虏,给吴王夫差养马三年。回国之后,勾践立志报仇雪恨。他惟恐舒服的日子消磨意志,就把软绵绵的褥子撤下去,拿柴草当褥子;在屋梁上挂一个苦胆,每逢吃饭的时候都要用舌头舔一舔,以示不忘苦难,以激励自己的斗志。就这样,勾践东山再起,终于打败了吴国,报了国仇。

教师:这个典故说明意志是实现理想所必要的主观条件。人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不会一帆风顺,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许多困难,没有坚强的意志是无法前进的。因此,具有坚强的意志是实现理想所必要的主观条件。案例3:第一千零十次推销

“肯德基”的标志是一位外国老人,身穿白西装,态度和蔼可亲,他就是桑德斯上校。他是全世界最大的速食炸鸡连锁店的创办人,一个65岁才开始创业的人。

桑德斯上校退役后,身无分文,拿到的救济金只有105美元。他问自己:我到底还有什么资源可以利用呢?我还能对人们做些什么贡献呢?他冥思苦想,突然想起自己有一份秘方,那是一种炸鸡的秘方,人人都可能喜欢它。我何不把这份秘方卖给哪家餐馆,教他们如何制作?

在后来的两年里,桑德斯驾着自己那辆“老爷车”,穿着可笑的白西装,足迹遍及美国的每一个角落,逢人便叫卖他的秘方。

他被拒绝了1009次,直到1010次,才听到一声“同意”。多少年后,“肯德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炸鸡连锁店。

教师:一个人的意志坚强与否、坚强程度如何,往往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磨砺的。许多志士仁人都经历过刻苦锻炼以形成顽强意志的过程。

第十三课 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

案例1:天堂与地狱的故事

有个西方故事:神甫们为了使基督徒们将来有个较好的归宿,就先后带他们到“地狱”和“天堂”去看看。在“地狱”里,有许多人坐在餐桌旁,愁眉苦脸。因为桌上摆满了丰盛的酒菜,而他们的双手却被绑得直直的,用餐的工具被绑在直直的手上。每个人都自己拼命想吃,可就是吃不着,只好都在那里干着急,看着美餐受饥饿。在“天堂”的情况和“地狱”一样,唯独不同的是那里的人都满脸笑容,因为他们都在用自己的餐具喂给别人吃。案例2:赢得回头客

一个22岁开始创业办建筑装饰公司的女孩,30出头即已资产过亿,她成功的第一秘籍是全心全意为客户着想:想到顾客能够把活儿给我,我非常感激。拿到一个工程,本来我既可选择廉价材料,也可选择价钱低的工人,但我知道这样做的结果是失去更多的机会。事实证明,后来有许多人主动帮我推广宣传,因为工程质量是人人看得见的。我很清楚,质量是我们的命根,所以我抓得很紧。

教师点评:现代竞争,不再是“你死我活”,而是更高层次的竞争与合作,现代企业追求的不再是“单赢”,而是“双赢”和“多赢”。

教师小结:分清什么是公与私、义与利,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在利己利他的关系中,体会只有通过利他才能更好地实现利己,明白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道理。

第十四课 人生价值与劳动奉献

案例1:武文斌事迹

一个战士倒在了抗震救灾的第一线,上万民众为他哭别。所有参加吊唁的人都与武文斌素昧平生,他们只听说:一位解放军战士在抗震救灾中活活累死了!仅这一句话,已经让人们泪流满面。6月17日晚,济南军区士官学员武文斌和战友们冒着大雨将8车50吨重的活动板房建材全部卸载完后,累得瘫倒在泥水地里。就在这个夜晚,他因劳累过度,引起肺部大出血而停止了年轻的生命。“我们一定要多救人,才能对得起身上的这身军装。”这是一个普通的解放军战士对老百姓的承诺,更是对共和国的承诺。案例2:李桂林、陆建芬事迹

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二坪村是凉山北部峡谷绝壁上的彝寨,海拔2800米,进出极为艰难,村民一年难得下绝壁一次。从汉族地区来的李桂林、陆建芬夫妻扎根这里18年,把知识的种子播种在彝寨。

18年如一日,李桂林、陆建芬夫妇教书育人,共培养了6届共149名学生。陆建芬现在还是代课老师,1个月的工资只有230元。夫妇俩第一次来到北京,连照相机也没有。是他们,为偏远山区的教育事业撑起了一片蓝天。

教师:(提出问题)他们的事迹为什么会感动中国?他们的人生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他们之所以感动中国,是因为他们为社会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也正是他们人生价值实现的标志。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只能看他贡献的大小。贡献大,价值大;贡献小,价值小;没贡献,没价值;索取大于贡献,负价值。案例3:“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20世纪60年代初,在带领学生们下农村生产实习时,目睹了农村粮食短缺、群众生活困难的状况,决心从农作物品种改良入手。50多年来,他克服了种种困难,勤恳劳动,锐意进取,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及应用领域领先世界先进水平,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的难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第十五课 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自由 案例1:永远鼓舞自己

理查•派迪是运动史上赢得奖金最多的赛车选手。当他第一次赛完车回来向他母亲报告赛车的结果时,那情景对他后来的成功影响很大。

“妈”他冲进家门叫道,“有35辆车参加比赛,我跑第二。”

“你输了!”他母亲回答道。

“但,妈”他抗议道,“您不认为我第一次就跑个第二是很好的事吗?特别是这么多辆车参加比赛。”

“理查”她严厉道,“你用不着跑在任何人后面!”

接下来的20年中,理查•派迪称霸赛车界。他的许多项纪录到今天还保持着,没被打破。他从未忘记他母亲的教诲——“理查,你用不着跑在任何人后面!”

是的,“你用不着跑在任何人后面!”一旦你从内心决定要得第一,那么你就会有更大的动力。

温馨提示:为什么一定要是第一呢?因为你本来就是第一。至少,你要在意识中播种争第一的信心,这样,你的个性才会真正成熟起来。记住!生活需要个性。案例2:神童退学的启示

1983年出生的魏永康两岁就认识1000多个汉字,4岁掌握初中文化,8岁上县属重点中学,13岁以高分考上重点大学,17岁考上中国科学院的硕博连读。他被人们称为“神童”。但是,这位“神童”在19岁时,却因生活自理能力太差,知识结构不合理,被迫退学。

魏永康走过的这段人生历程,委实启人深思。“神童”虽具有超越同龄儿童的智力,但他首先是“儿童”,同样需要遵循儿童成长成才的基本规律。在成长过程中,他们同样需要在与外界的社会交往中汲取养分。而在魏永康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却发现,他的童年生活被人为地“割裂”,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没有伙伴,没有课外书,也没有玩具。人生路上那些美丽的、欢乐的、悲伤的、复杂的、温暖的、坎坷的际遇,也统统与他“无缘”,而这些正是孩子健康成长所不可或缺的社会土壤。

结合案例,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感受,加深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认识,从而正确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案例3:感悟自由和约束

一棵刚栽下的小树,被束缚在木桩上,它感到很不自在,气愤地指责木桩说:“老东西,你为什么要束缚我,剥夺我的自由?”

木桩亲切地说:“小兄弟,你刚开始自立,弄不好是会栽倒的,我是为了帮助你扎稳根,增强抵御风的能力,扶持你茁壮正直地成长,让你成为有用之材呀!”

“鬼话!”小树心里骂道,“我才不信你这骗人的鬼话呢,没有你我同样能扎稳根,不用你扶我同样茁壮正直地成长,你就等着瞧吧!”

于是,小树凭借风力,故意找别扭,天天和木桩磨来磨去。有一天,它终于把绳索挣断了,感到非常得意,整天随着风,东摇西摆地起舞,把根部的泥土晃松动了。一天夜间,一阵急风骤雨,它被连根拔了起来。第二天一早,岿然不动的木桩望着倒在地上的小树叹道:“你现在感到彻底自由了吧!”

“不!”小树难过地说:“我现在感到需要约束,可惜已经有点迟了!”

你怎么看待小树的自由和约束? 哲理简析:(1)自由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木桩的束缚是为了帮助小树扎稳根,增强抵御风的能力,扶持它茁壮正直地成长,“在束缚下成长”。

读《哲学与人生》有感 篇6

最近,拜读了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一书。傅先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开宗明义的讲述了哲学的有关知识,提供了走向哲学的途径,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哲理与人生境界。个人感觉,傅先生微言大义,其主要目的就如同在自序中所讲的“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人生脱离哲学是盲目的。”重点不是普及一点哲学知识,而是引导我们审视自我、发现自我、改善自我、提高自我。作为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通过阅读《哲学与人生》,进一步懂得了应该怎样更好地对待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一要主动学习。在西方流行着一条“知识折旧定律”,即:一个人一年不学习,所拥有的知识会折旧80%。当前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知识不断更新,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就我们民航发展来讲,持续安全、民航强国民航战略的提出,对民航发展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这些任务的探索者、实践者只能是我们民航人,如果我们不努力学习,不及时更新知识不但不能克服缺点,改进工作,而且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所抛弃,失去任职的资格和条件。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学习当作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生活方式,带着深厚的感情学,带着实践的要求学,使学习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要注重提高政治理论学习的高度性,不断提高政治理论素质,以增强工作的原则性、预见性、创造性。要注重提高业务知识学习的系统性,熟练掌握本职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巧,研究民航发展的新情况,探讨新的方式方法,不断提工作水平。要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习的针对性,综合运用各种有效学习载体,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学习监管知识、依法行政知识、安全知识,确保学习成效。

二要快乐工作。工作是人一生最重要的必修课,人每天离不开工作,所以不要把工作当作负担,而应该快乐工作。能否快乐工作,关键取决于心态。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把取得的每一次成功,当作对自己的奖赏;把自己的每一次挫折,当作一种历练和考验,以快乐的心情去完成它。要坚持事业为上、责任为重、工作为先,用心把简单的、平凡的工作做扎实、做细致。要善于创新,按照民航上级的要求,结合辖区实际,不断创新思维方式、工作理念和思想方法,确保工作成效。工作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当在工作中自己能力得以发挥和体现,得到了认可,你就会感到快乐。

三要健康生活。树立正确的生活观,以宽容理解的心态面对家庭和生活,善待亲友,真诚待人。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强健体魄,注重心理调适,保持内心和谐。要培养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不断提高文化素养,脱离低级趣味,克己慎行,防微杜渐。要始终注重小节,以“蝼蚁之穴,溃堤万里”的忧患之心对待自己的一思一念,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谨慎之心对待自己的一言一行,“慎始”、“慎微”、“慎独”、“慎终”,知所守、知所拒,不存偶尔、侥幸之心,永远保持自己良好的生活本色。

四要和谐相处。首先要客观的认识自己,只有对自己有一个全面客观地认识,才能和他人和谐相处。所以,既要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更要了解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勇于自我剖析、自我批评,做到“吾日三省吾身”。要大度容人,学会对人宽厚,要有容人之量。在工作生活中要学会求大同,存小异。对大事、原则问题要一丝不苟,不能让步,但“不让步”需讲究策略,要千方百计化解分歧达成一致;对小事、非原则问题要糊涂一些,学会让步,学会忍耐,以诚待人,人以诚待我,营造和谐的氛围。

哲学与人生学习指导 篇7

所谓哲学人生“三味”教学, 是指在《哲学与人生》教学过程中, 经过教师的精细设计和悉心引导, 创造出一种师生融为一体的具有“趣味、甜味、美味”的课堂活动情景和求索效果。它是一种创新式教学, 也是一种职业化训练, 对学生成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 激活学生个性潜能

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最显著的特征是对每一位学生的内涵关注, 激活学生个性潜能。生命科学告诉我们, 每一个人都拥有巨大的潜能, 这些潜能一旦释放出来, 便能获得更加丰富的收获, 并且影响人的一生。

实施哲学人生“三味”教学, 教师主动地把课堂时间让给学生, 结合采用竞争激励机制, 师生和谐, 氛围宽松, 学生能够无拘无束地参与教学全过程, 其阅读分析、合作交流、攻克疑难等能力得到充分锻炼, 一些特长也得到充分展示。在这样的情景下, 学生自愿进行学习竞争, 自觉体验成功与挫折, 言语、思维、技能、心理、情感等要素能获得不同程度的连锁进步和发展。

(二) 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另一特征是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前程, 发展学生职业素养。现代企业发展需要人的职业素养, 包括显性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行为, 以及隐性的职业情感、职业心态、职业道德、职业意志等。

实施哲学人生“三味”教学, 教师以不同的形式, 创造宽松灵活的活动平台。通过生动的职业人生案例教育、未来的岗位智慧技能比拼、自身的创业尝试经历分析等训练, 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职业素养, 尤其是就业实习和创业实践的智能提升, 能够为学生以后赢得事业发展和人生进步奠定一定的基础。

(三) 提升学生人生境界

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又一特征是对每一位学生的人生关爱, 提升学生人生境界。人缺乏哲学基本素养, 也就无法具备哲学判断和理性生活能力。

实施哲学人生“三味”教学, 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哲学素养。通过榜样示范教育和现实有味生活的系统指导训练, 能够进一步帮助学生正确把握人生意义, 科学评价人生价值, 增强对社会的感知、理解、判断和影响力, 为造就“一生好人”和“幸福人生”积淀内涵和动力。

二、哲学人生“三味”教学的实践

德育教师上好《哲学与人生》课, 非轻而易举, 而尝试“三味”教学, 可能是一种突破和一种进步。其中, “趣味”教学是突破口, 是成功教学的关键。

(一) 有机渗入“趣味”,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一味地沿用灌输法, 不注意兴趣因素, 学生势必乏味而失去学习的动力。采用“趣味”教学的核心是创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与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1. 选用例趣

《哲学与人生》教材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比较丰富的案例, 但是尚有不足, 有的缺乏新鲜感, 有的缺少趣味性。教师须在现实生活中捕捉适合教学内容的有趣案例, 并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选用。如引入“昆山青年接力救人”、“苏州出现蝰蛇咬人”等案例, 自然可增强教学磁性, 启发学生领悟哲学人生, 加深其社会责任感和幸福感。

2. 巧用谐趣

国内外一些著名大学提出的“快乐教育法”, 就是要尽量使受教育者在快乐中感受知识, 而不是使之成为一件令人苦恼的事情。谐趣是符合教育“乐学”原则的, 好的相声可以使人在健康的笑声中享受教益。所以, 教师应经常参加社会活动, 关注周边生活, 吸纳优秀文化, 锤炼幽默语言, 编写幽默故事, 借机运用于教学之中, 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娱乐性。

3. 应用评趣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正确使用课堂过程评价是必需的。当前课堂教学采用“有效教学”评价, 更注重于过程性评价。在评价中, 教师须把全程评价的内容和评分标准告之学生。如“学习表演”一项, 包括举手答题、参与交流、独立发问、创新思维等, 每个子项依据轻重可分别加2-4分。评估过程灵活尝试学生自评与互评、师生互评等方式, 不断总结, 不断鼓励, 其中自有乐趣, 自有收获。

(二) 有意营造“甜味”, 发展个性潜能

新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 培养学生健康的、多元的个性品质。从这一理念出发, 教师须努力营造“甜味”教学, 即真心放手学习, 真诚交流学习, 真情体验学习, 这是成功教学的根本。

1. 注重教学设计, 立意于“表演”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 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舍得放手, 把大部分时间让给学生。在启发导入、自学操练、交流表演、质疑评价、拓展训练等环节, 须突出学生的成功“表演”, 使之成为课堂“演员”;教师应当好“导演”, 努力激起学习共鸣。如在讨论“人生价值”时, 教师可放映《救火英雄孙茂辉》和《两个推销员》的图片, 让学生进行故事联想和角色扮演, 经过演练、启发, 学生自然知晓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正确的创新思维是奉献的最好方法。

2. 注重自主学习, 指导于“活学”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而是教学生学。”学习《哲学与人生》与其它课程一样, 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预习、倾听、专思等习惯, 更需要加强学法指导。如在独立阅读中划出问题答案, 标出疑难之处, 圈出质疑问题等;在尝试练习中力求独立分析, 显示创新意识等;在信息交流中尝试脱稿发言, 尝试辨证评价等。坚持学法指导, 课堂不仅成为学生“乐学”的场所, 而且成为学生体验成功、流露真情、展示自我的重要平台。

3. 注重贴近生活, 追求于“心乐”

营造轻松、愉快的“心乐”氛围, 有利于调节学生的情感, 释放学生的潜能。首先, 教师要以良好的仪态和饱满的精神出现在学生面前, 倾注真情, 消除沟通障碍;其次要结合教学内容, 充实内涵, 拓展快乐活动。如播放不同境遇的人生片段, 让学生学会辨证看世界、看社会、看人生;也可让学生即兴演讲“幸福人生”故事, 点唱“轻松快乐”的歌曲”;还可以指导学生收集、演讲生活哲理笑话等。这样, 更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三) 有计调拌“美味”, 升华人生价值

人们多姿的生活不是缺乏美, 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德育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发现美, 学会体验美, 用心创造美, 即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种和谐的、悠扬的、令人陶醉的自然美。

1. 创造美的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 (B·A·Cyxomjnhcknn) 曾说:“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力源泉。”创造优美的教学情境, 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1) 美的情景在“精心准备”中体现。如果教师的课堂教学只是应付而已, 必将产生冷淡尴尬的教学;如果没有“育美”的意识, 也必然是平淡无味的教学。课前的充分准备, 包括案例的采集和挑选、课件的制作和美化、场景的选择和布置、手段的运用和调试等等。

(2) 美的情景在“任务驱动”中体现。每一堂课, 教学任务作为主线贯穿始终, 教师主要表现为通过任务来“驱”, 学生主要表现为通过任务来“动”。德育课的“任务”似乎没有技能课那样专项、明显, 但也可以概括为解决某某问题的“任务”。如教学第四课《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 其学习任务可概括为两个“学会”, 即学会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学会用联系观点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样不仅重点突出, 且学生容易集中精力完成学习任务。

(3) 美的情景在“师生互动”中体现。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对教学主题有关的问题进行恰到好处的提问, 能够激起学生抢答或齐答, 这都是一种美好情景。如在教学《现象本质与明辨是否》一课时, 根据“识别假象, 把握本质”的内容, 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组问题:一名小偷混入热闹结婚场所帮忙, 一般人能看出其假象吗?为什么?请举例生活中的假象?假象是否反映本质?这些问题由浅入深, 学生可思可答。

2. 锤炼美的语言

新鲜有趣的导入, 发人深思的提问, 天衣无缝的衔接, 耐人寻味的结语, 是德育“美味”教学的关键点。在新课教学时, 教师可用富有激情的语言, 诱导学生步入美的殿堂;在教学总结时, 可采用精练的语言进行师生对接;在拓展延伸时, 可锤炼一些对偶、排比句, 把学生思想情感引向高潮。如教学《人生价值与劳动奉献》一课, 教师可提炼诗一般的语言:“社会和谐, 需要这样的爱心;人们幸福, 需要这样的壮举!”, “这是心的呼唤, 这是爱的奉献!”语言生动得体, 能够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翅膀, 燃起涌动火花, 培养“好人”情感和审美能力。

当然, 还可播放一些精彩的录音、录像片段。如在教学“哲学指导人生”时, 播放《钱学森纪录片》片段, 在教学《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时, 播放《爱的奉献》之歌, 那些激荡人心的解说词、歌词, 能够潜移默化地美化人的心灵, 陶冶思想情操。

3. 激发美的创意

教师应根据学生敢于动手等特点, 组织“美的实践”活动。

(1) 根据课文内容, 设计美的创意活动。如在教学《规划人生》一课时, 可结合“文明风采”竞赛活动, 渗透“捕捉生活的美”、“把握捕美技法”等内容, 让学生当堂或课外锻炼摄影。经过实践, 学生自然懂得美就在自己身边, 美要用心去创造。

(2) 根据美育要求, 延伸创意创新活动。在课堂内外进行美育熏陶, 是德育教师的基本教学任务。教师应有意识在尝试练习、作业测试等环节中进行美的教育和创新指导, 结合课堂“优秀作业”和课外“小发明成果”, 及时予以书面或口头激励, 使之感受创意创新收获的喜悦, 领悟人生形象美、情感美和人格美。

三、《哲学与人生》“三味”教学的思考

积极尝试《哲学与人生》课程“三味”教学, 有助于学生摆脱“人生困惑”, 更加自觉地以“哲学思想”引领自己的行动, 实现人生目标。

(一) 用心思考, 关注学生内心世界

成功的课堂教学离不开学习者的内心理解和倾心投入。中职学生面对德育课程没有多大的压力和动力。要上好《哲学与人生》这门必修课,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用心思考, 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 否则, 教师与学生必然成为两股道上跑的车, 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更谈不上有味教学。因此, 教师可从日常观察、个别聊谈、倾听意见、共同活动等途径了解其学习困惑与需求, 在此基础上不断调整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以创造灵动的教学氛围。从另一方面看, 中职学生也有其可爱之处, 他们思维比较活跃, 重视师生感情, 动手能力较强。只要教师经常关心他们所关心的问题, 组织一些学生参与性较强的教学活动, 学生的内心世界就会得到有效的调节, 课堂教学才具有“真味”。

(二) 用心备课, 把握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是课堂教学的精髓。如果用心不多, 一味抄袭他人教案, 学生必然兴趣黯然。用心备课, 把握教学的重难点是教师责任心的具体体现。

1. 读透教材, 把握教学重难点

首先, 要看准教材体系中带有基础和核心性质的概念和原理, 其它概念和原理都是在它基础上展开和发展的。如《事物发展与人生动力》一课, 其中事物矛盾观点和人生发展原理是全课的重点, 也是难点。其次, 教材参考用书在一定程度上为年轻教师把握教学重难点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加强学习分析, 必有益处。

2. 读懂学生, 突出教学重难点

突出教学重难点, 是实施德育“三味”教学的精髓思想。如何突出核心, 化解要害, 教师必须读懂教学对象, 即使同一年级, 有时不同班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也有所区别。只有依据学习者实际情况, 才能有的放矢化解难题。教师认真设计一组前后联系、由浅入深的思考题至关重要, 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为重要。一旦学生真正把问题的实质弄明白, 就会顿然领悟, 似乎一片黑暗一下子被鲜明的火光照亮一般。

总之, 《哲学与人生》三味教学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 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促进学生辨证思维、创新思维和职业素养的养成, 是德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实践证明, 只有勇于探索, 不断尝试“有味”教学, 学习者的哲学人生素养和社会奉献能力一定会逐步闪亮。

摘要:当前, 职业学校在《哲学与人生》课堂革新教学方面不断探究, 成果明显。但是, 针对性、实效性和趣味性仍有待加强。其实, 《哲学与人生》是一门看似深奥, 却非常实用的课程, 只要教师高度重视, 舍得下功夫, 善于去思考, 完全能够实现“让学生更好更快的成长”之目的。在《哲学与人生》中实行“三味”教学, 能够促进该课程或其它德育课程的有效实践。

哲学与人生学习指导 篇8

课程改革实例研究。以《正确认识和学会处理矛盾》一课为例,我是这样实施课程的。

一、团队破冰—活动引领吸引兴趣

拓展游戏——心心相印

比赛要求:略

比赛场地:学校篮球场

比赛评价:第1名四次抽牌机会、第2、3名三次抽牌机会、第4、5名两次抽牌机会。第六名1次抽牌机会。

二、小组讨论——活动分享引出新知

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团队里,每个人的存在都是以对方为依存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对抗又互相支持才能让整个团队顺利前行。

事物具有两面性:成功与失败、先与后、快与慢等等。

尊重规则、才能事半功倍。

一分为二看问题、一分为二解决问题。

合作探究—深化理解不断掌握。

下列成语、俗语或名言各包含什么哲学道理?

1. 居安思危

2.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3.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4. 乐极生悲

5.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生活中处处有矛盾

其一、不要把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混为一谈。

其二、怕麻烦、怕问题、绕着问题走,都是否认、回避矛盾的表现,这样的心态和行为对我们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视频《扁鹊见蔡桓公》

合作探究—承上启下启动新知

面对感冒我们该怎么办?

1. 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学生活动——打破节奏改善注意力

小游戏(略)

视频《白马非马》—激发兴趣引出新知

(1)矛盾的特殊性

《医生给猪打脉》漫画

(2)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特点

量体裁衣的故事

①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含义

合作探究——请你想想在生活中有哪些说人用简单教条方式处理矛盾的成语?

②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学习小结—总结归纳把握重点

矛盾就是既对立又统一,要学会一分为二看问题。矛盾又是具体和特殊的,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要学会应对矛盾、解决矛盾;还有懂得不同的矛盾要善于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作业布置——活学活用学会感恩

教师举例关于三行诗

课外作业:给妈妈写一首“三行诗歌” (建议内容上体现今天学习的矛盾观点)。

三、《哲学与人生》中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概述

我结合哲学中的知识,设计拓展游戏,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建立起初步对知识的感受。小组讨论教师务必有较强的引导能力,能运用适当的语言引导学生往新课题上思维,并通过拓展活动渗透职业素养的教育。

以各种行动导向教学方式:包括角色扮演、案例教学、头脑风暴、项目教学等方式实施教学行为。主要考虑中职学生学习注意力下降的问题,开展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小活动或者小游戏,1-2分钟为宜。是以辅助性练习为主,让学生能够得到适度的应试能力。初步解决学以致用的问题,把“学”回归到“做”即实践中。这是一切教学的目的与归属。

上一篇:西部志愿者工龄下一篇:二年级学生帮扶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