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选读(推荐7篇)
诗三明佳作选读(摘自《诗三明》)
11月19日 摘自:诗三明 鸟人 文/红豆杉 当山川,不得不交出那五脏六腑 当河流,只能独自冲洗跨下之辱 当这样一条高速公路,碰上一个钉子户 当一千平米青砖碧瓦,浓缩成一个鸟巢 一个鸟人的立足之地,与二零零八无关 一面疑似五星红旗,有惑众的嫌疑 读后感:传说中有被债主追逼而一夜白头的白毛女,传说中有被开发商驱逐着飞上树的鸟人,传说中的故事发生在山川与河流纵横交错的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有钉子户、有鸟巢、还有惑众的疑似五星红旗,阿里妈妈。 梗在喉咙里的刺(组诗选三) 文/余燕双 1、小吃一条街 这条街 从学院后门经过。许多白皙的面孔 在霓虹灯和酒精的 内外刺激下泡沫似的冒出来 变得绯红,红得发紫 紫得让我 害怕 街尾的小姑娘 用二胡哀怨的旋律把一个个串起来 吆喝道:卖冰葫芦哟 一元三串 4、老了 真的,我老了 曾经激励一代人的名字 模糊不清了 革命的螺丝 由于松动,频繁内急。我提着裤腰带 来回穿梭于卫生间 书房和餐厅 之间 6、苍蝇与级别 城里客人来到了 农夫山庄 一同进来的 有只绿头苍蝇。不知它是如何蒙过电子眼的 一桌色香味俱全的土菜 客人没动手它却 在野鸡屁股那个地方,咬了一口 还嗡嗡的叫 客人指着它 生气的说:你算哪一个级别? 怎么比紫禁城的 还嚣张 读后感:这组题为《梗在喉咙里的刺》的组诗,字词简单、淳朴,却饱含睿智与机巧。在哪里?不妨再读读看。 鲤鱼和龙虾 文/杏黄天 鲤鱼和龙虾跳过龙门之后,一同上了餐桌。鲤鱼悔跳龙门,想返回从前。龙虾不。 鲤鱼不解。 龙虾说:“你即使回到跳之前,你还是做你的鱼,而我要回到从前,就得做虾, 我不想。 但现在我们一样。” 读后感:这首寓言诗,文字如龙虾与鲤鱼般鲜活,诗意的品尝因而感觉鲜美;诗作者是位大厨。 来不及悲伤 文/杏黄天 “我所有的忧伤,归根结底来自一点:不能做回一个人 我所有的努力,最终都归结为一点:怎么做回一个人。” 1) 就到此为止吧,挂羊头卖狗肉的事我已经干得太多 就让我一个人呆着,不再打扰任何人 2) 三舅二十五岁的儿子死了,腰椎间盘有问题的三舅 养了三只羊度日打发时光 三舅妈从遥远的地方打电话问麦子收割没有 三舅没好气地说都死光了,麦子也已经烂在地里 其实羊已经从三只增加到十五只,麦子已颗粒归仓 但他们还在互相折磨,因为那个二十五岁的死鬼 他们没有时间悲伤 3) 每次路过公园门口,都会看见他们 那些集体摇头的人 是他们一再在告诉我 太平盛世何以是太平盛世 4) 可以凶杀,可以谋财,可以奸情,可以恶搞,可以忽悠,可以百家 可以口水,可以...... 别以为什么都可以,面对武装到汗毛的九阴白骨爪 赤膊上阵的你啊,恰似黄口小儿撒泼,只是一颗糖的问题 5) 他说,故事是这样的:十三代同堂,礼制有加,以至于百狗亦皆效仿 你存疑:1、十三代同堂。恐只有病菌能之; 2、百狗效仿。狗能效仿的,恐只是狗性,算不得人性 评辞:好在这只是那些狗脑子直立行走的族类捏造的故事,虽然 他们言之凿凿 读后感:整首诗在构思时即不拘泥于俗套,诗思奔放、洒脱,语言辽阔。 你不能等过上好日子了再写诗吗 文/上官灿亮 我何尝不想 盐在哪里,味精就会出现在哪里 这不生活,但这很命运 我写诗,从来不就是为了 得到你的讽刺 要不,我不赞美生活 这样的小日子 你也不会轻易取出来 我安慰你倒像在安慰自己 我承认有时候我靠不住 即便生活如意了你 也不大可能堆积着我 读后感:这首诗的妙处在于高度浓缩的词意遍地开花:被盐着的生活,被味精着的命运,被如意的你和被堆积的我,在如此近距离的现实生活中全被一首诗讽刺。 哀悼日 ――谨以此诗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 文/张广福 哀悼日举国悲哀 降半旗 默哀三分钟 除了报道组的解说词 一切娱乐活动 被禁止 (/08/15) 读后感:这首诗以副标题的方式对文本做了暗示与强调,结合写作日期,不难明白该哀悼日该哀悼什么:除了死去的死难者,大概就是活着的死难者吧。简单的文字,要把诗意说明白,除了可以用文字本身的内涵,还可以循着它的外延去开拓视野。 露易丝 文/张广福 露易丝年方二八 生性奔放 低胸,圆领 不喜着黄色大马褂 她不施粉黛却满面红光 白皙的项背 丰腴,光滑 脖颈上的硫璃项链 折射着都市霓虹的荧光 她的体态婀娜 她的动作婆娑 她多汁的身体饱含激情 你啜一口,就能进入法兰西 明媚的阳光下 露易丝出身名门 价格不菲 按照官方的文件 明码标价:九千九百九十九朵玫瑰 她就站在北京王府井的橱窗前 你想怎么样 (2010/9/22) 读后感:同样是批判现实主义的诗歌佳作。该诗的意象无论是描写妖娆的尤物,还是暗示瓶装葡萄酒,也不论阅读这首诗的人,是待富者还是先富的权贵,在面对该意象时,都必须接受诗歌文本的质问:你想怎么样? 讲述8月24日夜那场雷暴雨 文/小阁暖风吹 尽量口语化,尽量让你听个明白。 它们的确很雷,很暴力: 一会儿一霎闪的,你能从它们的吼声里,听出方形。 钢制的摩托车,草做的脊梁骨,贼喊捉贼。 电视发射塔,铜胳膊铁臂,与守着 文明社区、文明院落的.电子防盗门,同时被劫。 张老三,一毛不拨,无知无畏: 他的“本地连接”被丢失,网络“邻居”一并被丢失。 他说:他要起诉、索赔。 谁能,谁又敢向天空索赔呀? 它们都那么高远,那么不可一世, 那么那么的,虚无缥缈。 读后感:一场雷暴雨从天而降,尽管如作者所言“那么那么的,虚无缥缈”,但却是如此真切:有形,有声,还有实实在在的后果;被钢制,被文明,被防盗,被丢失,被贼喊捉贼乱象丛生;被吼得好不生动! 故乡的秋 文/忘了季节 田野几乎荒芜了 许多人开着小车逃走 还有人开着宝马回来 一头扎进竹海氧吧 果园又是一次浩劫 橘子树的空枝仅剩夕阳西下 煤矿张开黑黑的嘴巴 它要的不再是金钱 而是你深深的绝望 河床呀河床 那么多石头 为什么还那么空荡 读后感:故乡是诗歌百描不厌的主题,因为它使人感觉拥有美妙回忆。这手描写故乡的诗,美妙在哪里呢?哦,“河床呀河床/那么多石头/为什么还那么空荡”,美妙的东西有时侯叫哀伤。 蜕 文/华俊烽 一. 我内心含着别人看不见的微笑 现在,静静地躺在B的购物车里 B拉着我到菜市场买菜去了 小B们正在睡觉,没睡觉的人在菜市场里。 进入老年来的大多数清晨 我随着B在菜市挨个摊子问价格,货比三家买菜。 完毕,B拉着购物车步履蹒跚地走出菜市场 在菜市场门口,伊好象发现少了什么 伊把购物车寄在市场口那家最熟悉的菜摊上 独自进了市场,伊是还有菜要买吧。 我静静地躺在购物车里 望着上苍慈祥又严肃的灰白色的脸 等待B从菜市场里出来 我好象已经丧失了听力,听不见伊的脚步声 也不能翻身起来再入菜市场去寻找伊 作为一个小镇医生,就疾病来说 我曾面对了太多无能为力的东西 现在,我很清静地躺着,等待老伴B 菜市场人来人往,我感觉是第一次如此清静地 看着脸上各色表情的人群。 B终于出现了,伊佝偻着背蹒跚走来 手里的塑料袋里提着四只土豆 那是我最爱吃的,现在土豆是反季节 菜摊上货少价格高,伊把土豆放进购物车回家了 二. 我和蔬菜躺在一起,闻着它们的味道 感觉自己是躺在一部摇篮车里回到了孩提时代 可是我对自己的孩提时代一片模糊 那时我家绝对没有摇篮车,这跟谁都可打赌。 既然孩提时代是一片模糊,我就回到了童年时代 一大片的绿色既模糊又清晰地铺张开来 天非常蓝,山是绿的,水非常清 绿油油的禾苗,河边拂动垂柳的嫩绿 绿色的空气在绿色的小镇浮动 那时的小镇叫做公社,人民公社,多么亲切啊! 进入老年来我一直爱做绿色的梦 现在眼前的一切绿色,好象亲切过所有梦过的绿色 三. B买菜大概是回来了吧,我睡眼朦胧 原来我一直是躺在一个冰的水晶棺里 只不过我又是在做梦罢了 水晶棺外设置了灵堂,一个白加黑的世界 小幺B和小二B在我的左右,似乎在守了我一整夜 她们身着素衣,双眼红肿挂着泪痕,女儿们,我...... 我感到了一丝的寒冷,只见B从外头进来 老态龙钟地走到我的灵堂前 燃了三柱香,用颤抖的手把它们一一插在香炉上 伊的眼中噙着泪,喃喃地说: “茶凉了,偶再给你续上” 伊倒了灵台上的凉茶,换了杯热的 热气腾腾,我看见伊眼中有一滴泪再也噙不住而落下来 又一滴噙在眼中欲滴下来 我想伸出双手把它接住,可我再也伸不出双手 我想在自己的双眼挤出两滴泪 可双眼已经干涸,止水在我内心泛起微波 这一切,上苍知道 四. B的几滴泪引出伊和小B们眼中泛滥的泪水 伊们悲痛的哭泣声泛滥了我已是止水的泪河 紧闭着双眼,我的洪水没有泛滥。 乐队的声音响起来了,有唢呐声,小号声,丝竹锣鼓声 我又渐渐地在这些嘈杂的声音中疲惫地睡去。 村庄里的炊烟升起来了, 升到老高老高处渐渐地散了开来。 我的祖辈是江湖郎中,我的父亲也自然地成了江湖郎中 到了我,却换了个名字叫赤脚医生 可我的记忆中除了童年时赤着小脚丫在村中的石路中走来走去外 后来我从不爱赤脚,我穿的是解放鞋 再后来过了解放鞋的年代,是B帮我换了鞋 白球
师:请大家反复诵读印发资料中的几首诗歌, 总结出它们在题材上和写法上的共同特点。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生:从题材上看它们都是登高诗, 从写法上看都是寓情于景。
师:好的。登高则可望远, 望远而致思深。在古典诗词中, 登高赋诗抒怀是文人的一个传统, 每有登临必有诗作。
将登高与文学联系起来, 始于孔子。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 (《韩诗外传》卷七) 。在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 登高而咏已是知识分子所向往、所推崇的习惯。登高之后眼界开阔, 使人心境开阔, 有指点江山、品评山河的豪情。中国后世知识分子推崇儒教, 儒家先贤的言行自然要竞相模仿。
今天我们就进行登高诗鉴赏的专题学习——自然与人格的契合物境与心境的交融。首先让我们走进作品, 我想请大家一起诵读《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这首诗。
生齐读: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 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 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 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 犹自音书滞一乡。
师:请思考:诗人的悲愁具体指什么?诗人是怎样将满腹悲愁表达出来的?从诗句当中去找。
生:诗人因为参加永贞政治改革失败被贬, 后来又明升暗降, 被派往远州当刺史。那时候诗人思念友人, 自伤身世, 写下此诗。
师:这位同学把柳宗元两次贬谪的遭遇回顾了一下, 很好。其他同学能不能再补充一下?
生:从“城上高楼接大荒, 海天愁思正茫茫。”来讲, 诗人看到的景象是凄凉开阔的, 后面会联想到身世, 这样会觉得更加悲苦。
师:很好。我们讲登高见景, 见景抒怀。诗人见到的是夏日里暴雨的景象, 能详细描述一下吗?
生:他见到了“惊风”、“芙蓉”、“密雨”、“薜荔”, “惊风”击打着“芙蓉”, “密雨”侵袭着“薜荔”。
师:“芙蓉”就是荷花, “薜荔”是一种植物, 它们还有别的含义吗?
生:也象征着恶势力对改革派的打击报复。
师:嗯。其实这里运用了一种写作手法——比兴。表面上是写见的景, 实际上具有象征性, “芙蓉”“薜荔”象征着美好的芳洁的品德。
我们继续从诗句中来找他的悲愁。“岭树重遮千里目, 江流曲似九回肠。”刚才同学讲到, 他和友人都被贬谪到这么遥远的地方, 音信难通, 家园难归, 所以最后两句抒发的也是这样的悲愁。
通过这首诗我们来把鉴赏登高诗的方法明确一下 (投影) :登高诗歌一般是登高见景, 见景抒情。登高, 提供了一个观景抒情的审美平台。在这个平台上, 诗人可与自然、天地、万物对话, 可以审视自我, 发抒幽情。在本诗中, 柳宗元便是通过景物描写, 将一腔难以排遣的愁思充塞于天地山海之间。请大家再次齐声朗读诗歌, 用声音来传递这种情感。 (生再次齐读此诗)
接下来请看李商隐的《安定城楼》。
安定城楼
李商隐
迢递高城百尺楼, 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泪, 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 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 猜意鹓雏竟未休!
诗人登上安定城楼, 纵目远眺, 所见之景通过第一联展示出来:城堞、杨柳、汀州, 景象高远。接下去的诗句呢, 请同学来赏析一下。
生:在第二联中, 诗人写了贾生和王粲的典故, 借典故表达自己和他们一样的身世和遭遇。
师:什么样的身世和遭遇?这两个人物有什么样的共同特征?和诗人的经历又有哪些契合之处才引起了情感上的共鸣呢?
生:他们都是怀才不遇的。
师:这个词点得非常好, 有概括性!“怀才不遇”, 满腔的抱负、才能都没有办法施展出来。下面一联用了什么典故?
生:用了范蠡的典故, 诗人表达了功成身退、退隐江湖的愿望。
师:是的。范蠡实施了复国的计划, 携美人归隐江湖, 很惬意。诗人用这个典故想表明自己什么样的情怀?这位同学说到“退隐”, 并不贪慕于什么样的名利。他的想法啊, 非常高远, 就是归隐于江湖要在什么完成之后呢?
生:扭转乾坤, 功成身退。
师:好, 继续往下呢?
生:写了“腐鼠”和“鹓雏”, 讽刺那些党羽势力。
师:对, 他用了什么典故?出处?
生:是《庄子》。
师:对, 《庄子》里给我们讲了这么一个寓言故事。
生:讽刺了朋党势力, 表达了自己的心志。
师:鸱鸟以为非常美味的腐鼠, 认为鹓雏 (即凤凰) 也会贪恋, 它哪知鹓雏对此根本不屑一顾。借此来指向那些打击排挤自己的朋党势力。那么李商隐是怎么卷入朋党之争的呢?谁能给我们简单地说一说诗人的遭遇?
生:李商隐二十六岁时, 得令狐父子之援而中进士, 次年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 后娶其女为妻, 琴瑟和谐。但当时的牛僧孺与李德裕党争激烈, 令狐楚属牛党, 王茂元则属李党。李商隐此举被视为投靠王茂元, 因此被令狐楚之子令狐绹指责为“忘家恩, 放利偷合”而受牛党排挤。此后一生在牛、李两党的倾轧中度过, 困顿凄凉, 终年四十六岁。
师:很好。那能不能请你再结合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来谈一谈, 他创作这首诗的时候是一个什么样的处境?
生:他想要建立功名, 但是又遭到压抑, 忧愤国是, 却不被重用, 所以政治上很失意。
师:非常好。请大家思考:诗人登高望远之际, 所抒发的情感有什么样的变化?
刚才我们请同学将三联中涉及到的典故回顾了一下, 要注意典故的运用的内涵和诗人情感的契合。诗人的情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第二联的怀才不遇难以施展抱负的感伤, 到下面一联表达自己淡泊名利、在扭转乾坤之后归隐江湖的坚定想法, 一直到最后这种愤慨的全面爆发, 对朋党势力对他的排挤打压进行了抨击, 讽刺之意很强烈。
(板书:感伤——坚定——愤慨)
我们总结一下:通过品味这首诗的深远之情, 我们看到, 鉴赏诗歌, 不仅要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而且要知人论世。我觉得大家有一点工作做得非常好, 就是鉴赏诗歌的时候把诗人的经历遭遇等做一个整理, 结合诗人身世与时代背景, 才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把握诗人的情感脉络。
下面我们走进哲思, 请大家朗读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生齐读: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 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 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 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 读罢泪沾襟。
师:请大家比较一下这首诗所表达的内容和前面的登高诗有什么不同。
生:这首登高诗抒发了作者对历史的感受, 然后又通过登高去缅怀先人, 继承了先人的文化, 抒发了作者对历史传统的体悟。
师:能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吗?它与前面登高诗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生思考)
师:前面柳宗元、李商隐的诗都是一开头将登高所见之景写出来, 然后再抒怀。那么这首呢?
生:这首直接抒发作者内心的想法、哲思。
师:很好, 你能给我们讲一讲, 首联是什么内容?
生:世事不断地变化, 给人一种人世苍茫的感觉。
师:对, 它其实是给人们揭示一个哲理, 是以议论性的诗句开始的。
生:接下去抒发了对历史的体悟, 用典故写了时序的更替、年华的转换和岁月的流逝, 尾联写对自己前途渺茫的心理, 很有沧桑感。
师:我们看“羊公碑尚在, 读罢泪沾襟”, “尚”字十分有力, 包含了复杂的内容, 能不能给解读一下?
生:羊公当初和贤圣之士来此登临, 留下来的碑记还在, 现在诗人登上岘山, 看到这座碑, 心情十分的萧条。 (犹豫)
师:为什么呢?羊公是谁?
生:羊祜, 曾经镇守襄阳。他曾在此山与友人喝酒吟咏。
师:对, 他和羊祜相距四百余年, 现在登临此处, 看到当时的百姓为纪念羊公竖立的石碑还在, 为什么会悲从中来呢?为什么“泪沾襟”呢?
生:我想是一种抚今思昔的感慨吧。
师:是的, 而且会自然而然地吊古伤今。那他感伤的是什么呢?
生:他自己不能实现抱负, 心中的悲哀。
师:很好。鉴赏这样的诗我们也可以借鉴一个方法:卷帘而上。从这个尾联的典故入手, 再品读, 咬文嚼字时看这个“尚”包含的思想内容、情感。诗人想到自己死后难免湮没无闻, 再想到羊公, 毕竟是做了一些事情, 不管是为国家, 还是为百姓, 所以才会在他逝去之后, 百姓为他立碑。四百余年的历史过去了, 碑还在, 诗人自然会吊古伤今。这首诗与前面诗的不同之处是它传达了诗人的一种哲思, 情之悠远是慢慢深化的。
我们借鉴一下程千帆先生的评论 (投影) :这篇诗凭吊家乡古迹, 通过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这个主题的描写, 暗示了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悲哀。 (《新选新评新注唐诗三百首》)
走进诗人之悠远心灵, 请大家找出其他登高诗中富有哲理的诗句, 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生: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写出了作者对自然之秋、人生之秋的强烈的感情色彩。
师:那哲理体现在哪里?
生:我觉得王勃的《滕王阁》后面四句都是带有哲理性的。人生的浮华是短暂的, 只有江水是永恒的, 表现了一种世事无常, 但时间永恒的真理。
师:好的, 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王之涣《登鹳雀楼》的“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讲述了人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师:很好。登高抒怀, 别有怀抱。请大家结合印发的几首诗歌总结:一般登高诗抒发的感慨有哪些?我们来整理一下, 互相补充。
生:写了仕途上的不得意, 还有抒发自己的远大志向, 还有对社会历史的一些想法。
生:还有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
生:作者在登临以后, 看到自然景物的开阔, 往往会感觉到自身的渺小, 从而产生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感慨。
师:好的, 有的同学从诗人个人的角度来谈, 因为前面接触到的诗人有政治上非常失意的, 遭遇贬谪的, 抱负不能实现的这样一种悲愁。
师:我们发现, 我们的选修教材是按照初唐、盛唐、中唐、晚唐来编排的, 当我们把这几首诗串联起来的时候, 看到诗人通过作品来反映出时代精神, 体现了唐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李商隐的作品是“落日余晖”中的一部分, 即使是落日的余晖, 他依然有着崇高的理想。把个人放在永恒的时空之中, 把自己的命运融于时代的潮流和国家的命运中去思考。这是一种大情怀。
(投影) 登高抒怀别有怀抱。请大家结合印发的几首诗歌总结:一般登高诗抒发的感慨有哪些?
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去整理:
个人:
国家:
时代:
从个人角度看思归思乡之情、不得见用之愁、贬谪之苦;从国家这一角度看感怀时事的诗篇, 凭吊古迹、伤感于今;时代盛衰无常、世事变迁, 将个人的理想追求和整个大的环境联系到一起去。
师:请诵读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王之涣《登鹳雀楼》和杜甫《登高》, 分组讨论:杜甫是怎样从内容和写法上发展登高诗的?我们来读一下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生齐读: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师:我先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体会一下登高诗文化之长远。先看一段评论, 说到这首诗传达出来的三种意识 (投影) :
穿越古今的历史意识
俯仰天地的宇宙意识
于一声浩叹中表达的强烈的生命意识
评论用的是“浩叹”, 不是“悲叹”, 不是“哀叹”。陈子昂就像一位巨人, 站在时代的顶峰呼唤。
对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有这样一种评价 (投影) :
登高玄思的哲人之境, 启迪人心的哲理之境。
《登鹳雀楼》是个人登高即景然后抒怀, 但这里蕴含了诗人的智慧, 引起了后人的普遍共鸣, 带给我们一种哲理。
下面我们一起朗读杜甫的《登高》。
生齐读: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师:这首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之景, 表达了诗人常年漂泊、老病愁苦的复杂情感, 沉郁顿挫, 动人心肺, 在意境的营造上显得雄浑高远。
请大家分组讨论:杜甫是怎样从内容和写法上发展登高诗的?
(学生分组讨论, 老师巡视指导。)
生 (代表1) :杜甫的诗先写景, 写了秋天悲凉的景色, 然后抒发了一种哲理, 人生渺茫、宇宙永恒的哲思。抒发自己的情感, 就是自伤身世。
师:你把杜甫的《登高》赏析了一下, 能否比较一下呢?
生 (代表1) :陈子昂是直接抒发感慨。王之涣是先描写一种壮阔的景象, 然后表达对人事的思考。
师:好, 那杜甫呢?
生 (代表1) :杜甫是借景抒情, 然后把他对人生的思考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现出来。
师:好, 感谢第一位发言的代表。接下去。
生 (代表2) :《登高》这首诗, 前半首写景, 后半首抒情。首联刻画了杜甫在登高时见到的景物。描写了秋天特有的景物, 表现了秋天那种肃杀的气氛。抒发了自己年老多病、一生漂泊的情感。
师:好的, 请再推举一位代表。
生 (代表3) : (走上讲台, 在黑板上写下“形”“意”两字) 如果从作画的角度看,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卓越的写意诗, 重意不重形, 讲求以意御笔, 以笔写意, 一气呵成。是情感自然的勃发, 灵魂恢弘的喷薄, 表达出怀才不遇, 怀璞玉而不为人所识的惆怅之情。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则凸显一个“形”字, 极注重格律与平仄, 中规中矩, 井井有条。再加上诗人先写景, 再写情, 情景交融的写诗技巧, 充分体现了闻一多先生论诗是“戴着镣铐跳舞”的卓论, 体现出登高玄思的哲人之境, 启迪人心的哲理之境。然而, 到了杜甫, 则显其并能, 将陈王二人的长处交融, 达到统一, 并进一步发展。王诗为五言, 而杜诗为七言, 七言较之五言在抒情上表现得更为丰满有力, 并且杜诗更为精雕细琢, 从格律的角度上看简直无懈可击。再者, 此时杜甫已步入暮年, 在苦难的锤炼下, 显示出比陈子昂更为成熟、沧桑和强大的情感, 令人感动、震撼。因此, 情感因格律而升华, 格律因情感而洗尽铅华, 不再古板和生硬。首联、颔联描写了江边的深秋图景。随着诗人视角的变换, 描绘了天上地下的秋景, 有声有色。首联有听觉的肃杀, 有视觉的悲壮。颔联由“无边”、“不尽”将有限之小天地扩展为无限之大时空。颈联、尾联将诗人他乡作客的艰难困苦之情层次分明地倾诉出来, “年老志衰霜满鬓, 一腔愁苦独登高”, 一种极强烈的悲剧感撼人心魄。读罢《登高》, 我实在不忍心去称赞杜子美在诗中表现的破碎的尊严和坚强。请大家珍视这种悲壮的高贵。 (师生鼓掌)
师:感动于你用心灵与伟大的诗人对话, 对诗歌的鉴赏本来就是用自己的心灵去走进诗人。请大家看一看: (投影展示一) 登高题材也是有传统的, 经过漫长的积累。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一出, 便以强大的力量夺取以往的积累, 建立牢固的形象, 他的主题被时间笼罩, 并且是悲观的 (独怆然而涕下) 。而王之涣带着《登鹳雀楼》来抢占地盘, 他的主题被空间笼罩, 并且是乐观的 (更上一层楼) 。然而杜甫的《登高》, 以更强大的力量和姿态, 使“登高”题材形成定局。
接下来是有关比较的内容。
(投影展示二) 杜甫的《登高》既包揽了陈子昂的时间和王之涣的空间, 又注入了个人身世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时与空, 历史与现实互相交错和浸透。陈子昂和王之涣用的都是静止的远景, 杜甫则用上远景、近景、特写, 并且不断转换视角, 使诗写得丰富而复杂。
师:最后咱们来再进行一下整合。孔子说:“君子登高必赋。” (《韩诗外传》卷七) 登高赋诗是代代相传的一种文化现象。登高过程的艰难、登上高处的旷茫和寂寥往往更能使诗人产生对人生、自然、宇宙的怀想, 也就容易产生诗情。细细揣摩登高诗的内容:或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热爱自然的豪情;或抒发人生感悟、历史沧桑, 揭示宇宙的哲理;或抒发个人的悲抑、哀怨。登高往往表现的是一种昂扬、激烈、悲抑的人生状态, 展现的是一种生命的渴望 (登) 和旷茫无边 (高) 背景下的大豪情、大悲愁。总之, 绘壮景、写豪情、感沧桑是优秀登高诗的常态。这个登高的“高”已经不是一个物理的高度, 它应该也体现了一种精神的高度:开阔的视野所带来的一种心灵的丰富。
下面欣赏名家谈登高诗鉴赏。 (投影)
生齐读:
(登高诗) 从空间的广阔, 到时间的深邃, 不仅是视野的广阔, 而且有诗的精神气度——悲秋而不孱弱, 有浑厚之感。
在登高的场景中, 把自己的痛苦放在尽可能宏大的空间中, 使他的悲凉显得并不渺小。由高而低, 由历史到个人, 由空阔到逼仄, 形成一种起伏跌宕的气息。
分析要开放, 最好把作品放在系统中, 在多方面的联系和对比中进行分析, 结论才有可能深入。
师:大家课后也可以阅读一下当代学者孙绍振先生的《名作细读》, 让我们对作品的鉴赏更加深入、细致、丰富, 贴近自己的心灵感悟。今天我们通过登高诗鉴赏专题的学习, 来感悟宏大深沉的精神力量, 让生命色彩更加丰富。大家课后复习诗歌的时候也可以用分类别整合的方式进一步加深对诗作的理解, 加强诗歌题材分类的意识, 如山水田园诗、军旅边塞诗、送别惜别诗、咏史怀古诗等, 通过整合, 整体把握类别的特点, 在今后的学习中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今天的这节课就到此结束。感谢大家, 下课!
思路解说:
这节课是我在南京市开设的选修教学探究课, 想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选修与必修打通, 将选修教材内部各专题打通, 真正体现选修的特点。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按照文学史的脉络, 以不同时期、不同作家的风格为依据进行专题分类。在实施教学时, 要在教材的基础上, 根据需要和目标最优化原则安排教学内容的顺序。把《唐诗宋词选读》初唐诗专题中的《滕王阁》、盛唐诗专题中的《与诸子登岘山》、中唐诗专题中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晚唐诗专题中的《安定城楼》和《必修四》中杜甫的《登高》等篇目整合起来, 设计为“登高诗”专题。在前期准备阶段注意了以下问题:一是注意单篇教学的落实, 课前布置学生充分的预习未接触过的诗篇, 温习已学过的诗篇, 以提高课堂整合的效率。因为是在外校借班上课, 事先我将所有课上要涉及的必修、选修诗作印成了一张讲义发给学生以加强诵读与理解;二是注意板块流程的顺序安排及问题设置的斟酌, 能让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分”与“合”的组合学习;三是强调古诗词鉴赏方法的归纳整理, 以帮助学生切实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整个教学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由学生诵读登高诗导入;2.走进作品 (景之高远) :通过对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的问题探讨明确鉴赏方法———抓住景与情的关系;3.走进诗人 (情之深远) :通过对李商隐《安定城楼》的典故探讨明确鉴赏方法———知人论世, 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4.走进哲思 (心灵之幽远) :比较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与前面登高诗的不同之处, 并交流其它登高诗中富有哲理意味的诗句, 从个人、国家、时代三方面总结登高诗中诗人抒发的感慨;5.走进传统 (文化之长远) :比较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杜甫的《登高》。分组讨论交流:杜甫是怎样从内容和写法上发展登高诗的?教师提供名家谈登高诗鉴赏以供参照;6.明确诗歌题材分类学习意识。
从教学策略而言,可以联手突围,化被动为主动:教师示范,学生效仿;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突破;教师画龙点睛,学生奋迹云霄。教师重点篇目教学突破,示范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平台交流;师生联手,展示探索结果,办墙报,手抄报……这样变压力为动力。
一、教学主题的选择
基于专题研究式教学趣味性、文本性、有效性三大原则,笔者在实践中梳理出以下问题作为专题研究的主题。
1请同学们查阅资料,结合必修课和课外阅读的内容,搜集整理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细节描写,并写出点评。
2人物描写常见手段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气氛渲染等。请同学们分组合作,从必修和选修教材中,分别找出例子。
3请同学们体味梁实秋和梁衡不同的散文风格。
以上是“活生生的‘这一个’”。
4“形散而神聚”是散文的特点。请各小组以本专题的其中一篇为对象进行探究。
5在你的生活中有难忘的事情或印象深刻的事情,请你将它叙述成文。注意处理好材料与主题的关系。
以上是“难以忘怀的故事”。
6请选取其中一篇进行诵读,体会文章的情感意蕴。举行班级朗诵会。
7徐志摩散文的“浓的化不开”体现在哪些方面?
以上是“是什么让我们感动”。
8《森林与河流》在写景时非常注意表达作者对景物的主观感受,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和段落,细加体会,说说这样表达的好处。
9比较作家们写景绘形的具体方法,体会作者在风景中融入的不同情感与深刻哲理。
10选取你见过的特别美丽,给你很深感触的一处风景,写一篇写景散文。注意抓住景物特征,并将自己的感情融入进去。
以上是“文字绘出的图画”。
11举办“平和冲淡的美——汪曾祺作品研读研讨会”。
以上是“人与物的对话”。
12议论性散文与议论文都有议论,但他们却属于不同的文体,请联系具体作品说说他们的不同。
13在你接触的社会现象中,有的值得赞美,有的应该谴责。请针对某一具体社会现象展开议论,写一篇议论性散文。
以上是“感性与理性同样有力”。
以上各课题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的理解、课外的拓展。或通过求同、求异比较来提高学生散文鉴赏能力,如3、4、9;或通过赏析来对散文进行审美鉴赏,如1、6、8;或通过分析归纳来积累散文鉴赏的知识,如2、9、12;或领会大家的特色,如3、7、11;或进行实践运用,如5、10、13。
二、教学形式的选择
问题探讨。主要适用于需要归纳的专题研究式教学,在组织实施时要把大的专题分解为几个逐层推进的小问题,以便于学生把握资料查找、探究的方向。
读写训练。要求学生在相应的专题结束之后进行相应的文体写作,经小组交流、修改,教师批阅后,将优秀文章展示出来。
活动体验。组织学生按照班级管理的分组情况来开展专题诵读比赛,在诵读中体会抒情散文和说理散文的不同特点,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散文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的组织
课题确定。每次组织专题研究式教学前一周的周五,将下次教学组织的时间、题目、需要准备的事项做一次布置,要求学生双休日回家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工作。
准备。利用双休日时间,通过网络、参考书等渠道收集资料,居住距离近的学生可以进行互相交流探讨,并力争使资料比较完备。
合作。班级小组交流、探讨、完善相关资料,主要从资料的针对性、完备性等方面对所选资料进行完善,然后形成研究成果。
课堂组织。根据不同类型的课题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引导学生完成对课题的分析、探讨与总结。
研究总结。包括对课题研究成果的梳理、归纳与总结,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反思,对活动成功的方面进行表扬,就可以改进的方面提出改进的措施。
四、教学实践的反思
专题研究式教学的实践,虽然或多或少还有不足,但效果也是明显的:学生在较长的单篇教学周期内保持了一定的学习兴趣,自主探究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合作、探究精神进一步得到培养。
开展《现代散文选读》专题研究式教学,是一项繁杂但却意义深远的工程。唯有用心做事,才能匠心独运、巧生于内;唯有用心做事,才能八面来风、生定慧根。让我们在《现代散文选读》教学中借助专题研究式教学,用“心”谱曲,用“心”歌唱。
(二)教学内容:〈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塞下曲〉 教学目标:
1、学习边塞诗中的景物描写的方法,理解浪漫主义的风格。
2、理解联想和夸张的表达技巧。
3、学习边塞诗中借用典故抒情言志的方法。
4、学习边塞诗描绘边塞风光和抒发战场杀敌、保家卫国的情感。教学重点: 浪漫主义诗风。
边塞诗描绘边塞风光和抒发战场杀敌、保家卫国的情感。教学难点:
联想、夸张及用典等表达技巧。
一、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岑参(约715—770),祖籍南阳(今属河南),后移居江陵(今属湖北)。天宝三载(744),中进士,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天宝八载(749),入安西都护高仙芝幕,任掌书记。天宝十三载(754),入安西都护封常清幕,以大理评事兼监察御史,充节度判官、支度副使。至德二载(757),至灵武肃宗处,迁右补阙,后历任起居舍人、虢州长史等职。永泰元年,出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有《岑嘉州集》。《全唐诗》编诗四卷。
热海,即今伊塞克湖,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国,此湖乃是玄奘法师取经中途停留之地,是世界上第二大之高山湖,面积达6230平方公里。伊塞克(Issyk)意为温暖之意,中国古书称之为热海或大清池,它跨吉尔吉斯与哈萨克之间,四周天山环绕,汇集天山山脉流下的雪水,却终年不结冰,故有热海之称。
2.本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边塞风光。
“侧闻阴山胡儿语”一句作引子,以当地胡人之语表明下文七句所说为真。水热如煮沸的开水,热得连鸟也不敢从上面飞过,但水中却有又长又肥的鲤鱼。在热海的岸边,青草萋萋,四季常绿,到了冬天下雪时,雪花在其高空中即迅速融化了。连热海周围的沙石也是其热无比,似乎要把云彩燃烧着了;月亮倒影在水中,如同被煎煮一样。
3、作者用了怎样的手法来表现此边塞风景?1)教师点拔:浪漫主义写法:联想、夸张。浪漫主义:侧重表现理想的境界,注重主观情感的抒发。它按照生活应有的样式或作家主观情感逻辑去想像和创造理想境界,描写生活。常用幻想、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联想想象 :想象犹如天马行空, 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象征: 形象生动具体,化实为虚。
比喻: 化平淡为神奇,深奥为浅显,抽象为具体, 使诗歌所描绘 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
夸张: 提示本质,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2)课堂练习:分析下诗中浪漫主义写法。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4、”阴火潜烧天地炉,何事偏烘西一隅。“二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表达”热海“之”热“。用了联想和比喻。“阴火”以下四句是诗人的思考和描绘。诗人猜想必是地下的烈火在熊熊燃烧,天地仿佛成了一个奇大无比的炉子,但为何偏偏烘烤西方这一个地方呢?其蒸腾的气势延及整个西域地区。
这首诗写边塞热海地区的奇异风光,并借此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崔侍御的赞美之情。(主旨)
5、最后四句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运用了对比烘托的手法,朋友为官公正,使热海的炎威都为之消减,热海的“炎热”与朋友的“霜威”对比,赞美了朋友的为官品行。
6、本诗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奇异风光。诗人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将热海的种种神奇之处作了活灵活现的描绘,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诗人想象奇特,用笔夸张,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7、知识点:
边塞诗主题之三:描写边塞自然风光,借以歌颂边塞,赞美军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8、岑参的边塞诗的特点: 高适的诗笔力雄健而富有英雄气概。他以英雄主义的精神描绘边塞的各种生活情景,常以好奇的热情和瑰丽的色彩表现塞外辽阔壮丽的景色,因而富有浪漫的奇情异彩,他还善于将见闻和经历分成一组组画面,加以深入细致地描绘,他的边塞诗想象丰富,气势磅礴,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最高成就
二、塞下曲 1.作者简介
李益(约748—827),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大历四年(768)登进士第,两年后,登制科举,授郑县主簿。大和初,以礼部尚书致仕。李益诗名在当时就极高,诗作多被画工入画或度为乐曲,流播一时。有《李益集》,《全唐诗》编诗二卷。2.本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教师点拔:用典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人关。”这两句以两个典故表达了为保家卫国,、宁愿战死疆场也不希望活着回家。“伏波”,东汉马援曾封为伏波将军,他说:“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
(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女子手中邪?”《后汉书•马援传》)“定远”,东汉班超立功西域,封为定远侯,晚年因久处边地而思归,遂上书皇帝说:“如自以寿终屯部,终无所恨。然恐后世或名臣为没西域,臣不取望到酒泉郡,但愿生人玉门关。”(《后汉书•班超传》)这两个典故引用,诗人用“惟愿”、何须”二词表明自己的看法,即一褒一贬。“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这两句用两个典故表明杀敌卫边必须彻底的态度。前典出自《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夏四月,晋人及姜戎败秦于觳……晋人与姜戎要之觳而击之,匹马只轮无返者。”“海窟”,原义为大海,这里指瀚海,即塞外大沙漠,代指胡人居住之地。在此表明了坚决彻底消灭敌人的态度。后典出自《旧唐书•薛仁贵传》:薛镇守边疆时,“时九姓有众十余万,令骁健数十人逆来挑战。仁贵发三矢射杀三人,自余一时下马请降。仁贵恐为后患,并坑杀之,更就碛北安抚余众。擒其伪叶护兄弟三人而还。军中歌曰: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九姓自此衰弱不复更为边患”。这里是说杀敌不仅要彻底,还要留下得力将士,继续镇守边关。
这首诗情调高昂,用前代名将典故,抒发诗人报国杀敌的雄心壮志。(主旨)3.技法探究:用典
诗歌中借用历史典故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包括对现实生活些问题和个人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本诗用典的作用:此诗成功地运用四个典故,并将典故的内涵和诗人的情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收到了语言简练、形象丰富的艺术效果。真实的反映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该诗借用古代安边塞将士誓死保卫边疆,不惜战死疆场。体现了作者欲杀敌立功和安定边疆的心愿。
4、如何鉴赏诗歌中的典故。(1)了解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2)用典的作用。
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的诗歌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歌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唐以后的诗歌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用典 使诗歌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课堂练习:分析下列诗歌中用典抒情的手法。台城
台城六代竟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借用典故抒情。¡这首诗格调高昂,有盛唐边塞诗的余韵.全诗写得苍凉悲壮,神采灵动,意气飞扬.“不坠盛唐风格.”¡此诗句句用典,语言凝练,准确生动. ¡直抒胸臆
7、知识点四:
边塞诗主题四:对战争持积极向上的态度,表现建功立业的报国激情。“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 “敦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问侠骨香。” 王维 “已收滴博云间戍,更夺蓬婆雪处城。” 杜甫
三、边塞诗总结:
1、边塞诗的发展。
2、边塞诗的艺术风格。
一、教学目的:
(1)
了解白居易的诗歌风格,体会白居易对人民的同情之心。(2)
学习文中用对比来突出中心的手法。(3)
背诵。
二、教学重、难点:对比的巧用及作用。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
五、辅助教具:多媒体
一、导入:《琵琶行》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元和十年(815)因上书请急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被贬为江州司马。晚年闲居洛阳,皈依佛教,自号“香山居士”,世称白香山、白太傅。
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受历代乐府诗特别是杜甫乐府“即事名篇”影响,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创新乐府,针砭时弊,反映民瘼(mò),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白居易一生有诗近3000首,自分为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其中讽喻诗以《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感伤诗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
白居易的诗善于叙述,语言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开中晚唐浅俗诗风影响深远。
三、创作背景
1.唐代中叶以后,宦官专权严重,生活骄奢淫逸、豪华糜烂
2.元和三、四年,江南大旱,民间出现人吃人的现状白居易信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谓之讽喻诗,兼济之志也。补充:
“„„元和三年,“是岁,淮南、江南、江西、湖南、山南东道旱”。四年,“浙西苏、润、常州旱。”
——《旧唐书·宪宗纪上》
唐代中叶以后,宦官专权越来越严重,而且过着骄奢淫逸、豪华糜烂的生活。他们与军队结成一团,操纵朝政,甚至敢于废立皇帝,目空一切。
而另一方面,当时天下旱情严重,民不聊生,苦难深重,元和三、四年,江南大旱,竟至民间有人人相食的惨状。
四、题解
轻肥:——《论语•雍也》:“乘肥马,衣轻裘”之意,乘坐高头大马,穿轻便暖和的裘皮大衣。——成语“轻裘肥马”。——指豪华奢侈的生活。
五、字音
六、内容分析
1、此诗主要刻画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重点词语简要分析。此诗主要刻画了一群骄横跋扈、奢侈行乐的宦官。
①“满”、“皆”、“或”、“如云”等字词,形象地说明赴军中宴的宦官是一大帮。
②“骄”、“照”、“夸”等刻画出宦官的骄横跋扈。
③而“九酝”、“八珍”、“洞庭橘”、“天池鳞”等描绘出宦官们丰盛的筵席,写尽他们的奢侈。(1)作者如何描写赴宴人物的?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先写赴宴前的神态
写出了宦官们骄横跋扈之状。
后点赴宴的人
令人惊异,也令人愤愤不平。
(2)他们为何如此骄奢?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
骄的原因:身居高位,手握兵权,怎能不骄。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夸赴)写出了盛气凌人、耀武扬威之态。
(去如云)一大帮人,旁若无人的骄横,令人触目惊心。
暴露了贞元、元和之际,宦官、藩镇、官员相互勾结的畸形的社会现实,也暴露了唐王的昏庸无能。(讽刺)
2、试分析作者如何描绘“军中宴”。
析:作者用了铺陈和渲染来描绘“军中宴” 的豪华场面。(1)菜肴丰富:
“九酝”、“八珍”、“洞庭橘”、“天池鳞”,均为天下美味。(2)宴会奢靡:
“溢”、“罗”、“擘”、“切”等动词,表现了宴会之奢靡。(3)人酒足饭饱:
“食饱”二句,呼应首句,赴宴时已是“骄满路”,如今酒酣食足,更是不可一世了。
3、结合全诗,说说“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1)这两句诗写出了当时江南老百姓艰难的生活境况。(诗句内容)(2)与前面宦官奢侈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手法)
(3)更好表现了作者对老百姓的同情和对宦官“只顾自己行乐,不顾老百姓死活”的痛恨。(感情)“与少陵忧黎元同一心事”
小结:见课件
4、艺术手法
(1)对比: 本诗运用对比手法,诗人不作一句评说,不发一句议论,把两 3 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并列写出,让读者悟出应有的结论,这比主观议论更有说服力,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2)讽刺:本诗运用讽刺手法,深刻揭露了宦官的骄横之态,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5.拓展延伸
有人说,白居易的《轻肥》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运用的手法跟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请试作分析。(如果这是一道高考题,满分为7分,请问这个题按怎样的步骤回答,怎样给分?)析: 先解释“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意思,2分;然后再找出《轻肥》中跟该句思想内容一致的地方,并加以解释,2分;再找出两诗相同的手法,并加以分析,2分;最后,将二者共同的东西合起来加以概括,1分。
6.对比阅读:白居易的《轻肥》与《卖炭翁》一样,都是对上层统治阶级罪恶的揭露,请分析两诗在语言及表现手法上的异同。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语言方面:相同的是二诗均是充满了感情,作者以赋体直陈事实;不同的是《轻肥》诗中律句多,对偶句多,而《卖炭翁》间有散句和口语词句。
4(2)手法方面:相同的是二诗都用赋体,叙述详细,描绘逼真;不同的是《轻肥》全诗采用了对比方法,主题明显但不明说,而且对人物神态描写相当传神。
一、 咀嚼语句, 品味诗歌精妙的语言
诗是语言的艺术, 现代诗更是如此。这类诗歌的教学应关注儿童语言的学习, 让儿童在优美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丰富语汇, 感受语言的精妙, 提高驾驭语言、鉴赏语言的能力, 获得美的享受。
【案例呈现】苏教版六年级下册《长江之歌》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这四句诗:你从雪山走来, 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海奔去, 惊涛是你的气概。)
师 (出示长江流域图) :这就是我们的母亲河——长江, 她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的各拉丹东大雪山, 横贯我们祖国大地, 流经10多个省市, 最后流入东海, 奔向太平洋。请同学们细细读读这四句诗, 你有什么发现?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
生:我发现作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 把长江水的流动写成了人在走路和跑步, 我是从“走”和“奔”这两个词感受到的。
师:这两个词能不能交换, 为什么?
生: 不能交换。一个“走”字, 让我们仿佛看到春天来了, 大雪山上的雪水慢慢融化, 此时的长江如涓涓细流, 缓缓流淌, 就像一位美丽的少女在悠闲地散步。
师:还像——
生:还像一位风度翩翩的绅士, 慢慢地走来……
师:把你的这种感受读出来。 (生读这句诗)
师:一个“走”字, 让你想到一位悠闲散步的少女和一位慢慢走来的绅士, 一个“奔”字又会让你想到哪些词语?
生:波涛汹涌。
生:波澜壮阔。
生:千军万马。
……
师:此时你仿佛看到了一条怎样的长江?
生:此时的长江奔腾咆哮, 一路狂奔, 向东而去。一路上, 她汇集了许多条支流, 气势越来越大。
师:谁来把这种奔腾咆哮的气势读出来? (生练读)
师:这四句诗让你感受到了长江在空间上跨度很大, 像一根长长的纽带, 贯穿祖国大陆。
师:这四句诗还让你感受到了长江怎样的特点?
生:我发现长江是由西向东流动, 距离很远。
生:我发现长江的水流很有特点, 上游水流很舒缓, 越往下流得越急。
生:长江真是无穷的源泉, 水流奔腾不息。
……
【点评】该教师在教学中能紧扣“走”和“奔”两个关键词语展开教学, 引导学生咀嚼词句, 走进诗歌。通过词语的换位比较,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用词的准确, 读出长江上游雪水融化的缓慢过程和下游向大海流去时奔腾咆哮的特点, 既体会到诗歌用词的准确, 又积累词语, 生成语言, 感受拟人写作手法的形象与生动。
二、 展开想象, 感受诗歌生动的画面
诗歌最大的特点是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蕴含丰富的画面。儿童是最富于想象的, 他们总是用自己创造性的想象来认识并诠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因此, 教学现代诗必须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在想象的世界中用心灵和文本对话, 在对话中走进诗歌奇妙多姿的画面, 创造出优美的意境, 展现童真童趣。
【案例呈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再细细地读一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 你能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这两个小节的结构一样, 都有“踏一路春风, 撒一路欢笑,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三句话。
生:我发现开头是说“荒山野岭”, 结尾却说“青山碧岭”, 这两个词是一组反义词。
师:读着“荒山野岭”这个词语, 联系我们刚才所学的内容, 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千年裸露的山岩, 光秃秃的, 在烈日下曝晒。
生:寂寞多年的荒山, 一片荒凉。
师:读着“青山碧岭”这个词语, 你的脑海中又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我们仿佛看到了山上到处种满了郁郁葱葱的树木, 一片生机勃勃。
生:我们仿佛听到了小动物欢快的嬉戏声以及小鸟在枝头快乐的唱歌声。
生:我们仿佛闻到了阵阵树木的清香。
师:再读读这两个小节, 你还能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原来的荒山野岭, 经过少先队员的植树, 现在已经变成了青山碧岭。
……
【点评】在学生学习整首诗歌的基础上, 教师引导学生对诗歌的首尾进行比较, 在对比中发现诗歌写作的特点, 同时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荒山野岭”和“青山碧岭”展开想象, 用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言把抽象的诗歌语言转化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在美妙的画面中展现植树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及植树的好处, 深化对诗歌内容和形式的理解。
三、走进场景, 体悟诗歌真挚的情感
情感是诗歌的生命, 诗歌的最终目的都是要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诗句所描绘的场景往往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我们教学现代诗应紧扣住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创设多种情境, 引导学生由情境走进诗歌所描绘的场景, 与诗人展开心灵的对话, 体悟诗人所抒发的真挚情感。
【案例呈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长城和运河》教学片段。
师:你觉得长城“奇异”在哪呢?
生:长城像巨龙, 很长。
师:有多长?
生:东起山海关, 西到嘉峪关。
师: ( 出示地图) 从山海关到嘉峪关有一万多里, 所以长城又叫——万里长城。如果每天走100里路, 那么需要走100多天呢。你能读出它的“长”吗? (生读)
师:为什么诗中不说像巨龙“爬”行在大地上?
生:“穿行”更能显示出巨龙磅礴的气势。
生:“穿行”把龙写活了, 更加表现出长城的雄伟壮丽。
生:“穿行”说明山海关到嘉峪关之间有很多山, 长城是建在很多山的上面。
师:想象一下, “巨龙”穿行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你能用手势来演示一下吗? (生演示) 请你再演示一下什么叫“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生演示) 把你的这种感觉读出来。
师:谁能上黑板, 用简笔画把长城穿行在大地上的样子画出来? (生上来画出群山和“连绵起伏”“曲折蜿蜒”的长城)
师: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概括长城的特点, 你想用哪个词? (雄伟壮丽) 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师:面对这样的长城, 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们的祖先真了不起, 在那个时候就能创造出这样的奇迹。
生:我为我们国家有这样的奇迹感到自豪。师:把你的这种自豪、敬佩的心情读出来。
【点评】该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手势、简笔画等方式, 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 让学生通过表演进入诗境, 进一步体验诗歌的情景、意境, 走进长城的具象之中, 感受到长城的雄伟壮丽, 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 学生自然地想到建造长城的祖先, 生成对中华民族祖先的敬佩之情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而这正是这首诗歌所要表达的真挚情感。
小学现代诗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小学现代诗是现行各类版本语文教材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类课文的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盲区,全国各类教育报刊也鲜有这方面的研究报道,面对这类课文,很多一线教师不知道该如何去把握。江苏省丹阳市教师发展中心小学语文研训员蒋成云老师组织当地相关学校语文骨干教师对这类课文的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与思考,本期特刊发相关专题文章,供大家学习,也希望引发大家对这类课文的教学有更多的思考,进行持续的研究。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现代诗又叫儿童诗,是一种比较适合儿童阅读的诗歌,所以这类诗歌在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多的篇幅。那么这类诗歌,我们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呢?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我们认为,教学这类诗歌必须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 咀嚼语句,品味诗歌精妙的语言
诗是语言的艺术,现代诗更是如此。这类诗歌的教学应关注儿童语言的学习,让儿童在优美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丰富语汇,感受语言的精妙,提高驾驭语言、鉴赏语言的能力,获得美的享受。
【案例呈现】苏教版六年级下册《长江之歌》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这四句诗: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师(出示长江流域图):这就是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她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的各拉丹东大雪山,横贯我们祖国大地,流经10多个省市,最后流入东海,奔向太平洋。请同学们细细读读这四句诗,你有什么发现?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
生:我发现作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长江水的流动写成了人在走路和跑步,我是从“走”和“奔”这两个词感受到的。
师:这两个词能不能交换,为什么?
生: 不能交换。一个“走”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春天来了,大雪山上的雪水慢慢融化,此时的长江如涓涓细流,缓缓流淌,就像一位美丽的少女在悠闲地散步。
师:还像——
生:还像一位风度翩翩的绅士,慢慢地走来……
师:把你的这种感受读出来。(生读这句诗)
师:一个“走”字,让你想到一位悠闲散步的少女和一位慢慢走来的绅士,一个“奔”字又会让你想到哪些词语?
生:波涛汹涌。
生:波澜壮阔。
生:千军万马。
……
师:此时你仿佛看到了一条怎样的长江?
生:此时的长江奔腾咆哮,一路狂奔,向东而去。一路上,她汇集了许多条支流,气势越来越大。
师:谁来把这种奔腾咆哮的气势读出来?(生练读)
师:这四句诗让你感受到了长江在空间上跨度很大,像一根长长的纽带,贯穿祖国大陆。
师:这四句诗还让你感受到了长江怎样的特点?
生:我发现长江是由西向东流动,距离很远。
生:我发现长江的水流很有特点,上游水流很舒缓,越往下流得越急。
生:长江真是无穷的源泉,水流奔腾不息。
……
【点评】该教师在教学中能紧扣“走”和“奔”两个关键词语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咀嚼词句,走进诗歌。通过词语的换位比较,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用词的准确,读出长江上游雪水融化的缓慢过程和下游向大海流去时奔腾咆哮的特点,既体会到诗歌用词的准确,又积累词语,生成语言,感受拟人写作手法的形象与生动。
二、 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生动的画面
诗歌最大的特点是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蕴含丰富的画面。儿童是最富于想象的,他们总是用自己创造性的想象来认识并诠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因此,教学现代诗必须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在想象的世界中用心灵和文本对话,在对话中走进诗歌奇妙多姿的画面,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展现童真童趣。
【案例呈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再细细地读一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你能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这两个小节的结构一样,都有“踏一路春风,撒一路欢笑,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三句话。
生:我发现开头是说“荒山野岭”,结尾却说“青山碧岭”,这两个词是一组反义词。
师:读着“荒山野岭”这个词语,联系我们刚才所学的内容,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千年裸露的山岩,光秃秃的,在烈日下曝晒。
生:寂寞多年的荒山,一片荒凉。
师:读着“青山碧岭”这个词语,你的脑海中又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我们仿佛看到了山上到处种满了郁郁葱葱的树木,一片生机勃勃。
生:我们仿佛听到了小动物欢快的嬉戏声以及小鸟在枝头快乐的唱歌声。
生:我们仿佛闻到了阵阵树木的清香。
师:再读读这两个小节,你还能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原来的荒山野岭,经过少先队员的植树,现在已经变成了青山碧岭。
……
【点评】在学生学习整首诗歌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诗歌的首尾进行比较,在对比中发现诗歌写作的特点,同时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荒山野岭”和“青山碧岭”展开想象,用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言把抽象的诗歌语言转化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美妙的画面中展现植树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及植树的好处,深化对诗歌内容和形式的理解。
三、走进场景,体悟诗歌真挚的情感
情感是诗歌的生命,诗歌的最终目的都是要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诗句所描绘的场景往往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我们教学现代诗应紧扣住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创设多种情境,引导学生由情境走进诗歌所描绘的场景,与诗人展开心灵的对话,体悟诗人所抒发的真挚情感。
【案例呈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长城和运河》教学片段。
师:你觉得长城“奇异”在哪呢?
生:长城像巨龙,很长。
师:有多长?
生: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
师:(出示地图)从山海关到嘉峪关有一万多里,所以长城又叫——万里长城。如果每天走100里路,那么需要走100多天呢。你能读出它的“长”吗?(生读)
师:为什么诗中不说像巨龙“爬”行在大地上?
生:“穿行”更能显示出巨龙磅礴的气势。
生:“穿行”把龙写活了,更加表现出长城的雄伟壮丽。
生:“穿行”说明山海关到嘉峪关之间有很多山,长城是建在很多山的上面。
师:想象一下,“巨龙”穿行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你能用手势来演示一下吗?(生演示)请你再演示一下什么叫“连绵起伏”“曲折蜿蜒”。(生演示)把你的这种感觉读出来。
师:谁能上黑板,用简笔画把长城穿行在大地上的样子画出来?(生上来画出群山和“连绵起伏”“曲折蜿蜒”的长城)
师: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概括长城的特点,你想用哪个词?(雄伟壮丽) 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师:面对这样的长城,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们的祖先真了不起,在那个时候就能创造出这样的奇迹。
生:我为我们国家有这样的奇迹感到自豪。
师:把你的这种自豪、敬佩的心情读出来。
【点评】该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手势、简笔画等方式,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通过表演进入诗境,进一步体验诗歌的情景、意境,走进长城的具象之中,感受到长城的雄伟壮丽,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学生自然地想到建造长城的祖先,生成对中华民族祖先的敬佩之情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而这正是这首诗歌所要表达的真挚情感。
现代诗要教的内容很多,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着力引领学生品味诗歌语言,想象诗歌画面,体悟诗歌的情怀,就一定能让现代诗教学绽放出迷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