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第5课作业(精选10篇)
青铜器与甲骨文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青铜器的发展历程,知道商周时期青铜器高超的制作工艺。2.知道甲骨文的含义、造字方法、特点、地位及影响。
3.认识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灿烂的奴隶制文明,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智慧。
重点难点精归纳
1.青铜铸造业与青铜文明的区别
(1)青铜铸造业是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文明的典型代表,具有工艺高超、品种繁多、分布广泛等特点,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历史学家根据人们使用工具的不同,把人类社会的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铜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等。青铜时代就是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人们在这个时代所创造的文明,便被称作青铜文明。
(3)青铜文明泛指我国整个奴隶社会的生产发展状况,即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等的发展和繁荣,并不仅仅是指青铜铸造业。只不过这一时期,青铜铸造业的成就辉煌,最具代表性。
考点:
考点一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例
1下列关于我国古代青铜工艺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铜器最早出现于我国商朝后期
B.商朝以后,青铜器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
C.青铜礼器的数量反映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D.后母戊鼎采用“泥范铸造法”,制作工艺十分复杂
【解析】在原始社会后期,我国甘肃、青海、陕西等地就出现了铜器,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的铜镜可以为证。因此,A项表述不正确,符合题意。
【答案】A 考点二
甲骨文记事
例
2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曾提出“中国文化符号调查报告”的阶段性成果,在270个候选项中,汉语(汉字)排名第一。已知的与汉字一脉相承的最早的文字是
()A.甲骨文
B.金文 C.钟鼎文
D.铭文
【解析】商朝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考点三
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例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甲骨文中约40%都是象形字。下列属于象形字的是
()A.日
B.从 C.上
D.河
【解析】象形是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A项符合题意。B项属于会意字,是把两个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C项是指事字,用一种指示性符号表示某一事物或概念;D项是形声字,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
【答案】A
图文识读
四羊方尊
图注:上图是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的四羊方尊。其四角附着四只向外半伸的羊,露出羊头和前肢,羊角蜷曲;器物四壁装饰着蟠龙纹。
后母戊鼎
图注:上图呈现的是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的后母戊鼎。鼎重832.84千克,立耳,长方形,四柱足中空。
甲骨文
今年的这届学生,是我县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的第一届。我省从今年已开始实行开卷考试,新形势下,“教”重在教方法、能力、思路、规律。“学”重在学方法、能力、思路、规律。在接受素质教育的同时,九年级学生还面临升学的压力,“教”与“学”还要适应“开卷”考试的要求。复习课作为新授课的后继教学,要巩固基础知识,建立知识网络,提高运用能力。
综合上述情况及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识记与理解
①比较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内容
②比较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中颁布的三个文件
③客观评价华盛顿、拿破仑
(2)能力与方法
通过复习,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综合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复习,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是历史的进步;认识一个民族不畏强权、敢于反抗的斗争精神和以弱胜强的坚强意志。
5、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及学生的情况,我确定本节复习的重点和难点如下:
(1)重点:三个文件
(2)难点:评价人物
作者: 胡宝山日期:2008-03-20 20:33:44
教学目标:
1.记住自唐朝中晚期到五代、宋朝南方经济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于南宋之时。
2.概括唐朝中晚期到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及其原因。
教学重点:南方商业的繁荣
教学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学习过程:
(一)新课预习: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问题:
1.南方农业的发展:
⑴原因: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表现:①为提高粮食产量,从______引进的优良品种______在江南地区推广。太湖流域的___________,成为重要的粮仓。______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
②棉花的种植,由____、______扩展到___________;
③______的栽培也有很大发展,江南的______地区,新辟了许多茶园。
2.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⑴纺织业:北宋时,南方________ 有了很大的发展。______丝织品“______”。朝廷用的丝绸,有很多来自________。从海南岛兴起的______,南宋时也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⑵制瓷业:______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南宋时,______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________烧制的_____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北宋兴起的______,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⑶造船业:东南沿海的______、______等地造船业发达。
3.南方商业的发展:
⑴商业都市:宋代最大的商业都市是______和______。
⑵海外贸易:______、______成为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____、_____远达______和_____东海岸。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_____,加以管理。
⑶货币: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的_________,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叫______。纸币的产生,有利于____________。⑷经济重心的南移:从_________开始的经济中心南移,到__________最后完成。那时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_________。
(二)互动提高
宋朝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
(三)质疑问难:
(四)自我测试
1.选择
(1)宋朝时,优良品种占城稻是从哪里引进的?()
A.日本B.越南C.朝鲜D.阿拉伯
(2)如果你回到了北宋,可能会遇到下列哪几种情况?()
①使用交子买东西②吃上太湖流域的大米③盖棉被睡觉④用上景德镇的瓷器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④D.②③④
(3)南宋最大的商业都市是()A.开封B.广州C.临安 D.泉州
(4)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首先出现在北宋的()
A.中原地区B.浙江地区C.云贵地区D.四川地区
(5)北宋兴起的()后来发展为著名的瓷都 A.杭州 B.苏州C.景德镇D.明州
(6)经济中心南移到何时最后完成()
A.唐朝中后期B.北宋C.南宋D.元朝
2.材料题:
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民间谚语
材料二:“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
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苏湖”指什么地方?当地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现象最终出现与何时?
(3)两则材料说明了什么历史现象?
(4)想想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简答:宋朝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
第十课经济重心的南移(七年级下册历史导学稿)
发布者:曹爱霞 来源:历史教研组时间:2009-3-18 14:17:1
2预习思考:
1、时期是我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南宋时,已成为我国抽瓷业的重心,浙江哥窑烧制的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北宋兴起的后来发
展成著名的瓷都。
2、宋朝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是,、,在这些主要港口设置的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称。南宋的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3、“苏湖熟、天下足”这是时期出现的谚语。
合作探究
1、完成下列表格
南方经济发展情况
类别
粮食作物
农业的发展
经济作物
纺织业
手工业的发展 制瓷业
造船业
商业都市
商业的繁荣 对外贸易
货币发展成就
2、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3、有人说:“宋时南方经济的发展,对江南开发是件好事。”也有人说:“南方经济的发展,使江南人口增加造成环境污染;砍伐山林,破坏了江南的植被,对江南的开发没有什么好处。请你客观地判断这两种人对经济重心南移的看法。
巩固训练
1、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逐渐超过北方的是在()
A、从两晋南北朝至唐朝中后期 B、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
C、从唐朝初期至五代、宋朝D、隋唐时期
2、辽、宋、夏、金时期,我国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不包括()
A、灌溉技术和耕作技术有很大提高B、水稻产量大幅度增长
C、制瓷业得到迅速发展D、耕地面积进一步扩大。
3、一个北宋人要了解当时我国丝织业水平最高情况,他应去的地区是()
A、河北和河南 B、江浙和广东 C、福建和广东D、江浙和四川
4、关于宋代手工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B、棉纺织业兴起
C、宋代的临安发展成中国瓷都D、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
5、宋朝设置的市舶司,其主要作用是()
A、鼓励海外贸易并加以管理B、管理东京及临安的市场C、宋朝民间自发的贸易机构D、在中央设置的贸易管理机构
6、下列关于纸币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最早出现在北宋时期的四川地区B、最早的纸币叫“交子”C、是商业繁荣的结果D最早的纸币是由国家统一发行的课堂检测
1、民间流传的“苏湖熟,天下足”的深层含义是()
A、全国的粮食只有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能够成熟B、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的粮食熟了,就可以解决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C、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当时全国的重要粮仓D、苏湖地区在全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全国经济重心已南移至长江流域
2、江南地区农业发展较快,逐渐超过北方的原因是()
①南方战乱较少②中原人南迁,带来先进技术和劳动力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A、①②③都正确B、①②正确,③错误 C、①错误,②③正确 D、都错误
3、“号为冠天下”这句话指的是()
A、太湖丝织品 B、蜀地丝织品 C、江南丝织品 D、江浙丝织品
4、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到宋代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主要是指()
A、商业活动不再严格限制在市里B、城市居民多达百万
C、各种小贩、货郎走街串巷叫卖,增加了城市的热闹氛 D、出现了商贾云集的国际大城市。
5、下列有关宋朝外贸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重要的外贸港口有泉州、广州和福州B、政府设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C、海外贸易收在南宋财政上占有重要地位D、宋朝政府对海外贸易实行鼓励的政策
6、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的最终完成是在()
A、南北朝时期B、隋唐时期C、北宋时期D、南宋时期
7、下列有关小王同学对南宋时期泉州历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由于商业繁荣,泉州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B、泉州是当时重要的外贸港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C、几艘安装着指南针的海船,满载瓷器和丝织品准备远航
D、有许多阿拉伯商人在泉州经商、居住
8、下列选项中,发生在北宋的是()
教学目标:
1.了解夏、商、西周的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2.了解奴隶的悲惨生活。
3.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夏、商、西周我国经济发展的概况,提炼“青铜文明”的本质特征及概念,培养我们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通过了解奴隶的悲惨生活,认识到,夏、商、西周奴隶制文明的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的残酷剥削的基础上,从而培养我们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揭示奴隶制文明本质及全面认识历史发展过程的能力。
4.通过本课的学习,使我们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重点和难点 :
本课的主题在于使我们对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有比较全面而清晰的了解。首先在“青铜器的高超工艺”这一子目中,介绍了自夏至西周重要的手工业——青铜制造业发展演变的过程及其特点,以及其他手工行业如陶瓷业、漆器制造业、玉器制造业及酿酒业的概况;又在第二个子目“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中介绍了自夏至西周农业及畜牧业繁荣的表现;最后,以“奴隶的悲惨生活”这一子目明确了自夏至西周奴隶制繁荣的基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是全课的重点子目。青铜制造业是我国夏商周奴隶制文明的典型代表,具有工艺高超,品种繁多,应用普遍,分布广泛等特点。在听这一重点问题时,除应注意讲清青铜制造业的上述特点,还应强调自夏至西周青铜文明的延续性,从而使我们对中国古代文化连续发展这一显著特征有初步认识,还应适当了解其他手工业行业的状况,使我们对夏至西周手工业的发达有一全面了解。
正确地理解“青铜文明”这一概念是本课的难点问题。我们往往容易将“青铜文明”与青铜器或者青铜制造业简单地等同起来。我们应该对这一概念进行全面而准确的了解。首先应对“青铜时代”进行简单了解:青铜时代就是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它介于“铜石并用时代”和铁器时代之间。而在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便被称作“青铜文明”。学习方法:
1.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概括提炼并列举本课所涉及的重要知识点,如:青铜器在夏、商、西周三代发展的阶段特点;青铜器生产的特点及种类;其他手工业行业;农业及畜牧业发展的表现;奴隶的悲惨境遇,等等。尽量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总结。
2.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讨论:“为什么夏、商、西周三代会出现如此辉煌灿烂的文明成就?”在讨论过程中应注意引导,使我们掌握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这一结论。复习巩固:
1.下列最能反映商朝手工业达到较高水平的是()
A、造酒业 B、玉石雕刻业 C、青铜铸造业 D、制陶业。2.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古鼎是()
A、四羊方尊 B、司母戊鼎 C、青铜立人像 D、青铜面具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我国最早出现瓷窑是在()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4. 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巨大的 和造型奇特的。
5.与商朝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 ”文化。
一、教案背景
本课讲述建国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1课时教学时间。
二、教学课题 艰苦创业 奋发图强
三、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内容共有三目,都以人物为中心,目的是以点带面,介绍1956年—1966年间的社会主义建设史。学习王进喜的实质是了解当时的工业发展史,宣传邓稼先的实质就是折射当时的科技创新史,介绍焦裕禄实质就是反映当时的农业进步史.。另外,通过3个人物介绍,让学生了解“奋发图强,艰苦创业”的斗争精神是取得成就的主要因素。王进喜是个人阶级艰苦奋斗的代表,邓稼先是知识分子智慧创造的代表,焦裕禄是革命敢比勤政爱民的代表,他们都是“共和国的脊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讲述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先进人物艰苦创 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英雄人物的资料,了解他 们的主要事迹。通过学习英雄人物的主要事迹,感悟他们艰苦创业、廉洁奉公、奉献为民、科学求真等伟大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王进喜的“铁人精神”反映了时代风貌,并将世世代代激励全国 人民不畏艰难,勇于改革。⑵邓稼先优秀知识分子的代表,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贡献出聪明才干。⑶焦裕禄廉洁奉公,鞠躬尽瘁的精神记远值得后人缅怀和学习。
(二)教学重点
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在各领域的事迹及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
(三)教学难点
如何由人及史,以点带面,反映 1956—1966年间我国人民在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等方向的奋斗业绩。
四、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师生互动交流,图片投影展示,网络素材浏览,课外阅读思考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民主革命和战争年代,涌现出许多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流血甚至牺牲的革命英雄,在社会主义的和平时期,中国大地上也涌现出成千上万为共和国建设而奋发图强、艰苦创业的模范人物,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就是器重他三个先进的代表。
(二)学习新课
一、“铁人”王进喜
是为我国石油工业立下汗马功劳的“大庆人”的优秀代表 是新中国工业战线的先进典型。
被誉为“铁人”。体现了艰苦奋斗的“铁人”精神
二、“两弹元勋”邓稼先
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1964年)和第一颗氢弹(1967年)的成功试制和爆炸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中国的“两弹元勋”。
两弹的成功爆炸,表明我国已具备核防御力量,这不仅对于维护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极大地鼓舞了民族自信心。“两弹一星”精神
伟大的事业产生伟大的精神。在我国“两弹一星”事业的奋斗历程中,广大科技工作者培育和发扬了一种崇高的精神,这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用 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活生生的体现,是中国人民在20世纪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新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奋勇开拓的巨大推进力量。
三、“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治理自然灾害,改变兰考的落后面貌。
他一身正气,廉洁奉公,处处为他人着想,为群众谋利益;他严于律己,鞠躬尽瘁,真正实现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被誉为“县委书记的榜样”。
四、交流学习
1、王进喜有哪些先进事迹?从王进喜的先进事迹看,我国石油能够基本自给靠的是什么 2、1960年,东北石油会战的成功有什么重大意义
3、介绍王进喜
4、周总理接见王进喜
5、温家宝:“我对铁人有感情
6、请同学们看两个视频(我国60年代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视频)
问题:看完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视频,你有何感想?我们从两弹元勋邓稼先的身上学到哪些可贵品质(讨论交流)
7、在工业、科技战线,涌现出以王进喜、邓稼先为代表的千千万万个英雄人物,同样,在农业战线,也是英雄模范辈出,县委书记焦裕禄就是杰出代表。(讨论)在焦裕禄身上,你看到了共产党人哪些高贵品质?
(他一身正气,廉洁奉公,处处为他人着想,为群众谋利 益;他严于律己,鞠躬尽瘁,真正实现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三)课堂练习为我国石油工业立下汗马功劳的“大庆人”的优秀代表是()A王进喜 B邓稼先 C焦裕禄 D黄继光 2 20世纪60年代,我国出现的“县委书记的榜样”是()A王进喜 B邓稼先 C焦裕禄 D黄继光[来源:Z 3 表 明我国已经具备了核防御力量的事件是()
A石油大会战 B原子弹、氢弹的爆炸成功 C“大跃进”运动 D“大炼钢铁”运动 4 标志着我国石油基本自给的事件是()
A东北油田的会战成功 B发现胜利油田 C华北油田 D发现大庆油田 5 王进喜、焦裕禄、邓稼先等民族脊梁的事迹出现在()A新中国成立初期 B新中国政权巩固时期 C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D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 6 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发现大庆油田 ②东北石油大会战 ③第一颗氢弹爆炸 ④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A①③②④ B.①②④③ C 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 7 下列事件打破了“中国贫油”的悲观论点的是()
A胜利油田的发现 B东北的石油会战 C大港油田的开发 D中原油田的 开放 喊出“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是()A邓稼先 B王进喜 C焦裕禄 D钱学森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与下列哪一科学家有关()A李四光 B陈景润 C邓稼先 D华罗庚 10 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是在()
A1959年6月 B1962年9月 C1964年10月 D1967年6月 11 下列科学家中被誉为“两弹元勋”的是()A李四光 B陈景润 C邓稼先 D华罗庚 12 焦裕禄曾经担任县委书记的地区是()
A河南兰考 B 西藏阿里 C山东淄博 D甘肃玉门
(四)教学反思
历史课堂教学,需要追求实、情、活。本课在教学中,力求做到这三个方面,本人感觉,在“实”“情”两点上,做得较为到位,学生很好地感知到了三个代表性人物的先进模范典型,理解了他们以“党的事业为重,人民的幸福为先”的高尚品质,懂得了什么才叫真正的共和国的脊梁!在“活”的教学方面,做得还有欠缺,讲、看、议,占了很大的课堂空间,需要
1.1929年,美国爆发了空前的经济危机,这场危机首先开始于()A.金融领域
B.工业领域 C.农业领域
D.外贸领域
解析:选A。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1929年,美国爆发的经济危机,首先开始于金融领域。2.1929~1933年经济危机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表现在()①资本主义各国加紧争夺国际市场,矛盾日趋尖锐
②资本主义各国加紧掠夺殖民地半殖民地,引起当地人民的反抗 ③形成了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
④资本主义各国爆发了无产阶级革命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对经济危机影响的把握能力。③是一战前的史实,④是一战的影响,故排除③④。3.德国法西斯上台的主要原因有()①经济危机带来严重的政治危机
②纳粹党的宣传骗取了相对广泛的支持 ③垄断资产阶级倾向于建立独裁政府
④纳粹党在1932年的国会大选中成为德国第一大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D。本题考查德国法西斯上台的历史条件,注意从历史根源和具体背景两个角度把握。①②③④均是德国法西斯上台的原因。
4.以下是希特勒领导的德国纳粹党《二十五点纲领》中的第四点:“只有本民族的同志才能成为公民;不分职业如何,凡是具有日耳曼血缘的人才能成为本民族同志。”上述材料集中体现了纳粹党的()A.民族主义倾向
B.沙文主义倾向 C.资本主义倾向
D.社会主义倾向
解析:选A。注意材料信息“凡是具有日耳曼血缘的人才能成为本民族同志”,联系希特勒煽动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的知识点,可知答案为A。
5.有人说:“把纳粹党的暴政加在自己身上的是德国人。”这种说法所依据的事实是()A.纳粹党的对外政策获得德国人的普遍支持 B.纳粹党通过议会选举成为执政党
C.迫害犹太人迎合了大多数德国人的心理 D.法西斯主义给德国人带来了实际利益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题干强调的是德国社会当时对纳粹党的认可,因为纳粹党是通过议会选举上台执政的。
6.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过程中,德国不同于日本的是()A.受到经济危机的严重冲击 B.法西斯势力与日俱增 C.国内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D.民族复仇主义思潮泛滥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的分析、比较能力。D项属于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独有的背景,A、B、C三项属于德、日两国法西斯专政形成的共同条件。
7.德日法西斯化的历史渊源中,相似点有()①重点发展军事工业 ②军部控制内阁大权 ③崇尚军国主义传统 ④信奉专制统治制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B。军部控制内阁大权是日本法西斯化的特点,排除含②的选项,选B项。
8.广田弘毅上台后,规定陆海军大臣必须由现役中将级以上的军人担任,使内阁成为军部的工具,颁布了全面侵略中国,并进一步南北并进大肆对外扩张的《基本国策纲要》,使日本进行所谓的“准战时体制”。以上
措施产生的最主要的影响是()A.发动九一八事变
B.建立起军事法西斯专政 C.亚洲出现世界大战的策源地
D.日本军部出现了“北进派”“南进派”的分歧
解析:选C。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听命于军部法西斯势力,初步建立起军事法西斯专政,它对内限制民主,对外积极扩大侵略战争。亚洲出现了世界大战的策源地。A项是广田弘毅上台之前的事情,B、D两项的影响仅局限于日本国内,而C项是对整个世界而言,是最主要的影响。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下列四幅图片反映了1929~1933年美国的社会状况
请回答:
(1)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造成了怎样的影响?(2)美国选择摆脱危机的方式是什么?
解析:解答图片情景类问题,要注意从画面信息和文字说明等方面,结合历史背景分析问题,本题突出体现了这一点。第(1)问根据图片可以了解到以下信息:①美国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②出现大批失业者,③社会局势混乱,④社会矛盾激化;根据课本知识再结合图片信息回答影响。第(2)问,根据课本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1)①危机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工人失业、群众运动出现、法西斯势力兴风作浪、社会动荡不安。②各资本主义国家为转嫁危机,向殖民地半殖民地大量输出商品,致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遭受到毁灭性打击。资本主义国家还拼命争夺世界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空前的经济战。
时间
1840年 “第一次鸦片战争”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 1874年“琉球事件” 1876年马嘉理事件 1881年伊犁事件 1895年甲午战争 1901年八国联军 1906年拉萨事件
近代中国究竟向列强赔了多少款? 众所周知,由于1840年后清政府在对外战争中屡战屡败,被迫签订大量丧权辱国的条约,并根据条约对外支付大量战争赔款。这些赔款到底数量有多少?后来是怎样赔付的?最终赔付了多少?带着这些问题,笔者查阅了有关资料,现整理如下,供大家参考。
一.历次战争后清政府的对外赔款数额
(1)第一次鸦片战争赔款,含《广州和约》规定的赎城费600万银元,英国商馆损失费62372银元;中英《南京条约》中规定的鸦片烟价600万银元、商欠300万银元、军费1200万银元。
(2)第二次鸦片战争赔款关平银1600万两,含中英《北京条约》中规定的英军军费银600万两、商亏银200万两;中法《北京条约》中规定的法军军费银700万两、商亏及抚恤费银100万两。
(3)1874年琉球事件赔款①库平银50万两,含中日《北京专条》中规定的日本修道筑房费40万两、抚恤费10万两。(4)1876年马嘉理事件赔款②关平银20万两,含中英《烟台条约》中规定的军费、商欠、抚恤费。(5)1881年伊犁事件赔款900万银卢布,含中俄《改订条约》中规定的军费、商亏、抚恤费。
(6)1895年甲午战争赔款库平银23150万两,含中日《马关条约》中规定的军费2亿两、威海卫驻军费150万两;《辽南条约》中规定的赎辽费3000万两。
(7)1901年庚子赔款,含《辛丑各国和约》中规定的偿付诸国赔款关平银4.5亿两;地方赔款16886708两。
不平等条约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 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中日《北京专条》 中英《烟台条约》 中俄《改订条约》 《马关条约》《辽南条约》 《辛丑各国和约》 中英《续订藏印条约》
赔款数额
2100万银元 1600万银元 50万两库平银 20万两关平银 900万银卢布 23150万两库平银 4.5亿两关平银 250万银卢比
1(8)1906年拉---萨事件赔款,含中英《续订藏印条约》中规定的250万银卢比。以上共计八大笔。
二.近代中国主要战争赔款的实际支付情况
(1)第一次鸦片战争赔款。在中英《南京条约》中,规定全部赔款于4年内分做7次全部偿清,“倘有按期未能交足之数,则酌定每年每百元加息五元”。结果,清政府在1842―1845年如期偿付了这笔赔款。
(2)甲午战争赔款。在中日《马关条约》中,规定2亿两军费分8次交清,第1次5000万两于批约后6个月内交清,第二次5000万两于批约后12个月内交清,其余分6次交清,自第2年起每年交一次。条约还规定,“第一次赔款交清后,未经交完之款应按年加每百抽五之息”,“如从条约批准互换之日起,3年之内,能全数清还,除将已付利息或两年半,或不及两年半,于应付本银扣还外,余仍全数免息”。条---约并规定,第一、二次赔款付清之前,日本军队暂行驻守山东省-威--海-卫。中国每年支付其军费50万两。为了筹集偿付日本的赔款,也出于免交利息,并尽早撤除驻威海卫日军的考虑,财政困窘的清政府被迫先后于1895年、1896年和1898年订立俄法借款、英-德借款和英-德续-借款合同,共借债约库平银3亿两。
(3)庚子赔款。在1901年《辛丑各国和约》中,规定中国偿付诸国赔款关平银4.5亿两,以“保票”的形式,按比例数字,交给各国收执。年息4厘,摊还期39年。条--约规定的赔款值与分期摊还本息之和为关平银982238150两。因赔款的支付时间长,过程复杂,庚子赔款的实际支付值与应付本息值出入很大。据江海关档案和旧海关“债赔各款专帐”,以及《辛丑各国和约》“附件十三·还本息表”(1905年7月至1911年)等资料逐年核算,庚子赔款的实际支付值为关平银668661220两。内含赔款原额、实际补息数额、镑亏数额等项。不少文章将按条约推算出的应付本息值作为庚子赔款值,夸大了许多。
(一)1、材料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
——《韩非子》
材料二: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韩非子》
材料三: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石块、兽骨等。……
请回答:
(1)请将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翻译成现代文。材料一:
在远古时代,人少禽兽多,人类战胜不了禽兽。于是,就有圣人 以树木建房子,用来躲避(风,雨,野兽等)灾害,然后人们很高兴,让他来作天下的王,名字叫“有巢”(有窝,房子)氏(部落的意思)
材料二:
在远古时代,百姓经常生病。有一位圣人出现了,他教人们钻擦木燧的办法生火,来消除瓜果蚌蛤等东西的腥臭,因而百姓顺服他,让他统治天下,称他为燧人氏。
(2)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的环境下,要想生存只有过什么样的生活?
要有房子,有吃的,还要有火
(3)材料二反映了原始社会人们生活的一个什么重大变化?我国哪种古人类掌握了这种技术?
反映了原始社会人们生活已经有了火,我国北京人掌握了这种技术
(4)材料三证明了什么?它所证明的事实有什么意义?
材料三证明了当时北京人已经会用火,会用火来烤食物和制作石器。
2、材料一: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周易》
材料二: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周易》 请回答:
(1)请将材料翻译为现代文。材料一:
伏羲氏死后,神农氏兴起,砍削树木做成耜,弯曲木棍做成耒,并把使用耒耜的好处告诉天下的百姓们
材料二:
在中午开设市场,召集各地的民众,聚集了各地的货物。交易之后,人们各自得到了想要的东西。
(2)材料一何材料二分别反映原始社会哪个行业的发展?
反映了原始社会种植业的发展
(3)这两则材料反映的是谁的事迹?
反映的是神龙氏的事迹
3、阅读材料: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侯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梁启超
(1)请将材料内容翻译为现代文。
中华民族的形成非一族所成,从古至今,远古时期的部落交错者,互相来往,排除各自之间关于习俗,语言,文化等等方面的差异,而是趋向于走向同一文化认同,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走向融合,形成了统一民族。我们后世人称呼为诸夏民族.(2)说明中华民族的形成有何特点?中华民族的主干是什么?
说明中华民族的形成的特点是多民族跨地狱跨文化杂居,渐次融合。主干是中原炎黄后裔汉族。
(3)谁被称为华夏族的共同祖先?他们分别有什么贡献?
炎帝和黄帝被称为华夏族的共同祖先。
炎帝改进了农具,叫人耕田;发明制陶技术;为人们治病,他尝遍百草,发明了医药,还组织了集市较易。
黄帝发明修改房屋;种植谷物,驯养家畜挖井汲水,制造车、船、兵器、衣裳;还发明了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等
4、材料一: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孙中山
材料二: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
——《吕氏春秋》
请回答:
(1)请将材料一、二译为现代文。材料一:
五千年的文化都来自轩辕,相传他创造了指南针,平定了蚩尤的叛乱,使中华文明领先于世界文明。
材料二:
挖通大山,疏导河道,凿穿龙门。。疏导三江五湖,使他们注入东海,以造福贵州。
(2)材料一、二分别歌颂了哪两位中华民族先人的事迹? 歌颂了蚩尤和大禹的事迹
(3)材料一中的“我先”还有什么贡献?
创造指南针、造纸技术、印刷术、火药
(4)材料二的人物最典型的故事是什么?
最典型的是大禹治水
(5)从这两位先人的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 为人民着想;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
5、材料一: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于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
——《史记》
材料二: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
——《史记》
请回答:
(1)请将材料内容翻译为现代文。材料一:
尧、舜时期,黄河流域长期洪水泛滥,平原沃野变成了一篇汪洋,天下人民都在在担忧。尧变在天下找能治水的人。……于是尧听四岳的话,用鲧治水,但是鲧能力有限,最终,没有治好洪水。……于是舜让禹的父亲来治水,来续鲧之业。
材料二:
禹伤痛父亲鲧治水无功被杀,因此劳身苦思,在外十三年,经过自己家门也不敢进。……他经常随身离不开的东西,划定图式的圆规和方矩,四时都带着他们,用以从事于开划九州,辟通九州道路,修筑九州湖泽堤障,计度九州山岳脉络。
(2)以上材料主要叙述的是谁的事迹?他的主要功绩是什么?
主要叙述的是大禹的事迹,他的主要功绩是:治好了洪水
6、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
——《礼记 礼运》 材料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是谓小康。
——《礼记 礼运》
请回答:
(1)请将材料一何材料二翻译为现代文。材料一:
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是属于公众的。选拔道德高尚的人,推举有才能的人。讲求信用,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它达到和睦。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 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得到善终,青壮年人充分施展其才能,少年儿童都有长辈。而无妻者、老而无夫者、少而无父者、老而无 子者,都有供养他们的措施。………是高度太平、团结的局面。
材料二:
如今大道已经消失不见,天下成为私家的。人们只敬爱自己的父母,只疼爱自己的子女,对待财务和出力都是为了自己:天子诸侯把父子相传、兄弟相传作为礼 制。城外护城河作为防守设施,礼义作为准则。……..这可以称为小小的安定。”
(2)材料一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反映的是什么社会的什么制度?请举例加以说明。
反映的是社会的禅让制,诸侯把父子相传。
(3)材料二中“天下为家”开始于何时?
开始于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权位。启的即位,打破了禅让制,成了历史上王位世袭继承制的开端。
(4)你认为“天下为家”代替“天下为公”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请简要说明理由。
是进步,因为,当时,人们的智商都高了,而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权利的集中,自然就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了。这一变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体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是历史的进步。
7、材料一:“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礼记
材料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 材料三: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诗经》
材料四: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史记》
请回答:
(1)请将以上材料翻译为现代文。材料一:
用同姓诸侯构筑一道屏障,来捍卫周天子的中央权威。
材料二:
普天之下,皆是王土,四海之内,皆是王臣。大夫失职,行事不公;以我为贤,派遣不停。
材料三:
周公帮助皇帝管理天下,设立七十一个国家,国家君主姓姬的有五十三个。
材料四: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襃封神农之後於焦,集解地理志弘农陕县有焦城,故焦国也。黄帝之後於祝,左传云:“祝其,实夹谷。”杜预云:“夹谷即祝其也。”服虔云:“东海郡祝其县也。”帝尧之後於蓟,括地志云:“陈州宛丘县在陈城中,即古陈国也。帝舜後遏父为周武王陶正,武王赖其器用,封其子妫满於陈,都宛丘之侧。”大禹之後於杞。括地志云:“汴州雍丘县,古杞国。地理志云古杞国理此城。周武王封禹後於杞,号东楼公,二十一代为楚所灭。”於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於营丘,曰齐。集解尔雅曰:“水出其前而左曰营丘。”郭璞曰:“今齐之营丘,淄水过其南及东。”水经注今临菑城中有丘云。青州临淄县古营丘之地,吕望所封齐之都也。营丘在县北百步外城中。舆地志云秦立为县,城临淄水故曰临淄也。封弟周公旦於曲阜,曰鲁。
(2)以上材料是对我国哪一朝代政治格局的描述?反映当时实行什么制度?
反映当时实行分封制。
(3)材料四中“封”的对象有哪几类人?周武王认为谁是灭商的最大功臣?
封的对象有:焦,祝,蓟,陈,杞。
周武王认为姜子牙是灭商的最大功臣
(4)从哪些材料可以明显看出“封”的目的?
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
(5)你认为该制度能不能保证周天子对广大疆域实行长久牢固的统治,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西周后期周的领地几乎只有“王畿之地”了,除了都城方圆几十里的范围,其他地方都被诸侯国给瓜分占领了。
8、阅读材料:“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金指青铜器)请回答:
10(1)请将材料内容翻译为现代文。
铸造青铜器的铜锡比例有六种配方:铸造钟鼎的比例,锡占六分之一;斧子的比例,是锡占五分之一;戈、戟的比例,是锡占四分之一。
(2)材料反映了商朝哪个行业的高度发展?请举例说明。
反映了商朝制作青铜器的高度发展
9、材料一:“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论语》 材料二:“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
(1)请将材料翻译为现代文。材料一:
制作礼乐和发令征伐的权力都出自 天子
材料二:
制作礼乐和发令征伐的权力都出自诸侯。
(2)西周时“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春秋时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原因是什么?
周王室的衰微
(3)简单评价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对社会的影响?
阶段目标:查缺补漏,帮助学生找出发生错误的原因,使其能够及时改正,并记住正确的方法,迅速提高成绩。
具体思路:按照中考题型(单项选择、补全对话、句子翻译、完型填空、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进行题型专练。教师选取适当的模拟试题对学生进行测试,这一阶段要通过对学生测试,使他们把所学的知识上升为综合运用能力,逐步适应中考要求。同时对和中考试题加以认真研究,教学生答题技巧。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减轻压力,稳定情绪,自如的应对中考,取得好成绩。
六、各种题型具体解题方法:
第一、单选题一定要把握好所学的短语和句型,结合语境将所学的语法应用到合适的语境中。在做题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解题。教育学生注意即使一看就能看出答案,甚至不看选项就能胸有成竹地填上答案时,也不要过分自信而放弃审题,重要的是要给每个选项的题目找到它不符合题意的原因,若找不出错误,则应回过头来把原选项与找不出错的选项进行对比,找出他们之间的区别,看哪个更符合题干的要求;可以采用排除法、比较法、逻辑推理法、固定搭配法及关键词法等进行解题应用。
第二、 阅读理解,解答这类题目,一般采用三个步骤;
首先通读全文,迅速抓住文章内容,在不影响理解的前提下,尽可能快速阅读,并重抓住主要信息。
阅读短文后的选择题,包括题干和选择项,明确问题的要求后,再细读全文或有关段落,最后选定答案。
(3)答完一篇短文的全部题目后,再把短文读一遍,逐一核对答案。
指导他们采用“五要”、“五不要”的阅读解题技巧。“五要”是:①要特别注意文章的标题;②要快速浏览全文,掌握主旨和大意;③要抓住文中的重点段、段中的重点句型和句中的关键词;④要尽快浏览课文后的思考题,尽量带着问题读;⑤要把有关WHO,WHAT,WHERE,HOW和WHY等方面的内容用笔圈画出来。“五不要”是:①不要在默读时发出声音;②不要逐字逐句分析;③不要常回视已读部分;④不要用手或笔指着一个个单词阅读;⑤平时训练时不要一遇到生词就查词典。学生只有掌握好阅读技巧,才能大大提高解题的速度和效率。
第三、完形填空,做此题型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重视首句的开篇启示作用。
(2) 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3)符合短文内容,遵循语法规则。
(4)复读全文,核定答案。
第四、完成对话,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情景语境中选择或填上所缺的选项,而且这个选项用在对话中必须符合英美人的情景交流习惯。对于这种题目,一般所给选项都是完整的句子,并且句子本身是正确的;有时从汉语习惯上看,意思也正确,所以教育学生在做这类题时既不要考虑句子的语法结构,更不能一中国的常理判断意思,而是要根据对话的情景和上下句的句意关系,再根据英语的习惯表达来完成选项。初中涉及到的重点对话有:
(1 ) Making telephones
(2) Seeing the doctor
(3) Asking the way
(4) Shopping
(5)going on vacation
(6) Giving a gift
(7) Talking about the weather
(8) Talking about the things等等。
第五、汉译英题则一定要学生把握好所学的短语和句型,尤其是动词词组,应告诉学生要认真、仔细的分析句子应用的时态和语态,避免麻痹大意,马虎出错;保证抓住基础不放松,能会的不丢分。
作业完成期限:最迟第6周上机之前提交。
上传文档要求:将本文档和所有的C语言源程序(即.c文件)压缩成“姓名第5周.rar”格式上传到“教师课件学生上传作业第5周上机作业”文件夹。
一、程序设计
1、编写一程序Pro5_1.c,实现以下功能: 输出以下信息: ********************
Very good!******************** 程序的运行效果应类似地如图1所示。
图1 程序运行效果示例
2、编写一程序Pro5_2.c,实现以下功能: 输出以下信息:
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图1 程序运行效果示例
二、多项选择题
1、在VC 6.0下,首先成功运行了Pro5_1.c程序,然后继续完成Pro5_2.c程序,出现了以下情况:程序编译无错误,程序链接提示如下:
Pro5_2.obj : error LNK2005: _main already defined in Pro5_1.obj Debug/Pro5_1.exe : fatal error LNK1169: one or more multiply defined symbols found Error executing link.exe.Pro5_1.exe-2 error(s), 0 warning(s)以下描述中,正确的有(BD)
(A)解决办法是删除Pro5_2.c程序中的main函数。
(B)解决办法是运行VC 6.0的File菜单Close Workspace命令,然后再运行Pro5_2.c程序。(C)解决办法是将Pro5_2.c程序的源代码继续写到Pro5_1.c程序中。(D)关闭VC 6.0,然后重新启动VC 6.0,打开Pro5_2.c程序再运行。
2、无论程序的大小和目的,编制并运行程序的整个过程是基本相同的,均包括编辑、编译、链接、运行“四步曲”。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有(BD)(A)由于有这“四步曲”,他人为了使用你用C语言编写的程序,必须在他的计算机上安装C的开发工具(如VC或TC)
(B)尽管可直接点击运行,但C语言的程序运行时,每次均要经历编译、链接、运行等步骤
(C)程序编制好以后,要经过编译、链接,再运行;如果程序有错,修改编辑之后不需要再次进行编译和链接了。
(D)编译的任务是将源程序翻译成可执行文件(.exe),链接的任务是制作美观的按钮或类似网页里的链接,方便用户点击运行程序
3、程序的编译、链接过程均正确,没有任何错误或警告信息,但结果总是不对。原因很可能是(ACD)
(A)所使用计算机的硬件或软件可能有问题,建议最好换台计算机试试
(B)类似新买的汽车或鞋子,程序刚链接好时,还没有使用过,可能存在磨合问题或对环境不适应,多运行几次就好了
(C)程序编译、链接时没有任何错误或警告信息,只能代表没有语法错误和模块引用错误,但并不代表这样的程序能够做任何事情。要做到这一点很容易,例如将所有代码删除后只保留一个显示hello的main函数,它能干什么呢?
(D)应该是程序的设计(算法问题:数据处理、逻辑设计错误)不对所致,应仔细检查源程序的设计问题
4、对于程序员来说,能工作的代码并不等于“好”的代码。“好”代码的指标很多,至少包括(ACD)
(A)可靠、健壮、安全,程序不易出错、运行稳定,例如,不因用户偶然碰了一个键或输入有失误而工作异常
(B)程序短小、精炼,编写的程序比别人编写的程序短很多,富有技巧
(C)易移植,即程序在不同的软件系统、硬件环境下都能很好地工作,兼容性好
(D)易读、易维护,易读是指程序的可读性强,别人能较容易看懂,没有二义性;易维护是指程序便于自己和他人对程序进行修改,对程序进行完善。易维护的前提是程序易读
5、以下关于程序的排版风格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B)
(A)良好的排版风格有助于增强程序的可读性,便于自己以后和他人理解自己的程序
(B)为了让程序的排版更好看,应使用Word编写程序,原因是Word中可以设置字体大小、颜色、下划线等,排版功能十分强大、实用
(C)程序的排版风格将影响程序的运行结果
(D)将多条短小的语句写在一行上,不仅在将程序打印到纸上时节约打印纸,而且生成的目标代码也较为短小
6、无论程序的大小和目的,编制并运行程序的整个过程是基本相同的,均包括编辑、编译、链接、运行“四步曲”。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有(BC)
(A)对源程序进行编译时,除了可以使用的Microsoft的Visual C提供的编译器,也可以使用TC(Turbo C)或者GCC(GNU Compiler Collection)提供的编译器
(B)同一源程序,使用不同的C开发工具(例如VC、TC、GCC)进行编译、链接,运行时结果可能不同
(C)通过链接程序,可以将C语言编写的程序经编译后生成的目标代码(通常是.obj文件)链接成一个可执行文件
(D)编辑是把程序代码输入,交给计算机,可以使用Windows的“记事本”程序完成编辑工作
7、以下关于一行只写一条语句、一行写多条语句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A)一般而言,一行只写一条语句时,程序的可读性更好
(B)一般而言,多个语句写在一行时,能大大地节约保存源程序文件的磁盘空间,且编译链接后生成的可执行文件更小
(C)多个语句写在一行的好处是程序的执行速度更快
(D)一行只写一条语句的好处是便于程序的跟踪调试,若多个语句写在一行,则跟踪调试程序时无法详细显示这些语句的单个执行情况
8、以下关于在程序中增加注释的说法中,正确的有(AD)
(A)写注释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让程序更容易被自己和他人理解,增强可读性和可维护性
(B)注释会让源程序文件变大,但对编译链接产生的可执行文件没有影响
(C)写注释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让计算机执行程序时,更加准确、没有疑问,执行起来更坚决、坚定
(D)写注释的标准做法是以/*开始,以*/结束,在VC中除此之外,对于简短的注释,还可以使用//来写注释
三、程序改错与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