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安全文化

2024-08-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核安全文化

核安全文化 篇1

2017-04-14

2014年会同国家能源局、国防科工局发布《核安全文化政策声明》(以下简称《声明》)、组织开展核安全文化宣贯推进专项行动之后,核安全监管部门指导推进全行业核安全文化建设的又一重要举措。

《特征》旨在进一步贯彻落实《声明》,加深对核安全文化的理解,开展核安全文化评估,促进核安全文化与辐射安全相关工作有机结合,持续推进核安全文化建设工作。《特征》参考了国际核安全文化相关文件,体现监管部门所倡导的良好行为方式,是《声明》的细化支撑文件,是核安全文化评估活动的主要依据,也是行业核安全文化建设的工作指南。《特征》共包含八个部分,每部分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特征描述,摘录《声明》中每项特征原文; 二是属性,逐条分解特征关注点或侧重点;

三是良好实践举例,针对每条属性,结合国内外实践经验,列举良好实践以供参考,便于加深对属性的理解。

认真学习贯彻《特征》,后续东方电气将加强集团和各涉核成员企业核安全文化建设的推动力度,组织开展核安全文化交流、宣贯、培训、评估等活动,持续推动全集团核安全文化建设取得新成效。

核安全文化特征

1.决策层的安全观和承诺(A)

决策层要树立正确的核安全观念。在确立发展目标、制定发展规划、构建管理体系、建立监管机制、落实安全责任等决策过程中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的根本方针,并就确保安全目标做出承诺。

A1 安全承诺:决策层确保核安全高于一切。A2 决策行为:决策过程体现“安全第一”。

A3 责任落实:决策层明确岗位的职责和授权已确保核设施安全可靠地运行。A4 资源保障: 决策层确保组织内的管理体系有效运作。

2.管理层的态度和表率(B)

管理层要以身作则,充分发挥表率和示范作用,提升管理层自身安全文化素养,建立并严格执行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安全责任,授予安全岗位足够的权力,给与安全措施充分的资源保障,以审慎保守的态度处理安全相关问题。

B1 表率作用:管理层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以身作则,坚持“安全第一”的根本方针。B2 安全责任: 管理层应明确并落实安全责任,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B3 资源分配:资源分配体现安全业绩的重要性,确保为安全防范和处置措施配备足够资源。

B4 常态检查:管理层应用各种检测工具确保核安全,包括持续审查核安全文化。B5 保守决策:管理层进行决策时应采用审慎的态度,必要时寻求不同工作组和组织意见;管理层支持员工解决实际问题时采取基于安全的保守方案。

3.全员的参与和责任意识(C)

全员正确理解和认识各自的核安全责任,做出安全承诺,严格执行各项安全规定,形成人人都是安全的创造者和维护者的工作氛围。

C1 遵守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员工理解遵守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重要性。员工在工作中对违背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行为和后果承担责任。C2 遵守程序:员工遵循流程、程序和工作指令。

C3 责任意识:员工主动并正确理解和认识各自的核安全责任,并在支持核安全的行为和工作实践中体现责任意识。

C4 团队合作:员工之间以及工作组之间,对于部门内和跨部门的各类活动进行沟通协调,确保核安全。

4.培育学习型组织(D)

各组织要制定系统的学习计划,积极开展培训、评估和改进行动,激励学习、提升员工综合技能,形成继承发扬、持续完善、戒骄戒躁、不断创新、追求卓越、自我超越的学习气氛。

D1 培训: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全面提升员工的综合技能,系统地发展领导力,除了传授知识和技能外,注重法规标准、管理要求和核安全价值观的传播和宣贯。

D2 评估和改进:定期开展自我评估,适当开展同行评估和第三方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恰当的改进措施。

D3 对标:通过与其他单位的对标来激励学习,不断提高知识、技能水平和安全业绩。D4 学习氛围:努力营造继承发扬、持续完善、戒骄戒躁、不断创新、追求卓越、自我超越的学习氛围。

5、构建全面有效的管理体系(E)

营运单位应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确保在制定政策、设置机构、分配资源、置顶计划、安排进度、控制成本等方面的任何考虑不能凌驾于安全之上。

E1 组织机构:建立了责任清晰、分工明确的组织机构,以确保核安全。

E2 资源管理:人员、设备、程序和其他资源的管理能够对核安全提供足够的支持。E3 过程控制:工作的策划、实施和审查过程体现了安全至上的原则。工作风险得到有效的识别和管理。

E4 问题的识别和解决:对可能影响安全的问题及时识别,充分评估并及时解决和纠正。

6.营造适宜的工作环境(F)

设置适当的工作时间和劳动强度,提供便利的基础设施和硬件条件,建立公开公正的激励和员工晋升机制;加强沟通交流,客观公正地解决冲突矛盾,营造相互尊重、高度信任、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

F1 工作安排和设施保障: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劳动强度及基础设施和硬件条件,以保证工作效率和办公环境。

F2 激励和晋升:建立体现 “安全第一” 的公开公正的激励和晋升机制,鼓励员工关心核安全。

F3 沟通交流:加强各级员工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包括上级对下级、下级对上级以及平级之间,在各项工作中保持信息畅通。

F4 解决矛盾:遇到冲突矛盾时,要以客观、公正、专业的方式解决。

F5 工作氛围:员工相互尊重,各级员工都能感受到彼此的高度信任,组织内各工作组团结协作,工作气氛整体融洽。

7、建立对安全问题的质疑、报告和经验反馈机制(G)

倡导对安全问题严谨质疑的态度;建立机制鼓励全体员工自由报告安全相关问题并且保证不会受到歧视和报复;管理者应及时回应并合理解决员工报告的潜在问题和安全隐患;建立有效的经验反馈体系,结合案例教育,预防人因失误。

G1 了解核能的特殊性:全员了解核能这种复杂的技术,会以不可预知的方式失效。G2 质疑不明情况和不当之处:员工面对不明情况时中断工作,发现不当之处时提出自己的观点。

G3 注重安全的工作氛围:组织执行一种注重安全的政策,使得员工自由提出安全关注是想并且不用担心遭到歧视或者报复的权利和义务得到了有效维护。

G4 响应安全关注事项:迅速审查员工提出的安全关注事项,并给与及时的反馈。G5 经验反馈体系:对内部运行经验核外部运行经验进行及时、系统的收集和评估,并给予有效的落实。

G6 预防人因失误:及时并定期开展人因方面的教育活动,使员工在执行工作时有效预防人因失误。

8、创建和谐的公共关系(H)

通过信息公开、公众参与、科普宣传等公众沟通形式,确保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利和监督权;决策层和管理层应以开放的心态多渠道倾听各种不同意见,并妥善对待和处理利益相关者的各项诉求。

H1 了解公众诉求:公众对核安全的诉求能够反馈到企业。H2 公众沟通:开展公众沟通工作,及时有效地回应公众诉求。

核安全文化 篇2

核安全是核工业的“生命线”, 核安全文化是核电企业的“灵魂”。1986年切尔诺贝利事故后, 核安全文化的概念由国际原子能机构 (IAEA) 首次提出, 并在后续的No.75-INSAG-3、No.75-IN-SAG-4《切尔诺贝利事故后果的总结报告》中进一步阐述, 这是核电站安全管理思想的一次重大变革。此后, 世界各国的核电运营单位开始不断推进核安全文化建设。2011年的日本福岛核事故是又一次灾难性事故, 它使人们进一步加深了对核能风险的认识, 核安全文化的重要性更加突显。

1 日本福岛核事故对目前我国核安全文化建设的启示

日本东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 日本东海岸发生了近代史上最为严重的一场地震。地震发生数分钟后, 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在地震前处于运行状态的3台核电机组 (即1~3号机组) 实现了紧急安全停堆。但地震导致许多输电塔倒塌, 使福岛第一核电站丧失了厂外电源, 该电站的应急柴油发电机自动启动, 继续为反应堆的冷却系统提供电力。在3台机组紧急停堆之后约40分钟, 几波巨大的海啸冲毁了核电站的防护墙, 海水灌入导致该电站共计14台应急柴油发电机中有13台因被水淹而停止工作。在受到海啸袭击的20分钟内, 1~3号机组处于“全厂断电”工况。事故发生后4天, 尽管现场人员尝试通过安全壳通风和向反应堆注入海水 (当时可供最大量使用的唯一液态冷却剂) 来降低反应堆的温度与压力, 但未能阻止1号、3号和4号机组先后发生氢气爆炸, 导致了反应堆厂房受损以及放射性物质向环境的释放。最终, 此次事故被定为最高级别7级, 同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一样, 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为严重核事故之一。

尽管这起事故是由强烈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造成的, 但其中也存在人因和管理上的失误。通过分析, 得到了对目前我国核安全文化建设的一些启示:

1.1 注重领导作用, 率先抓好“一把手”的核安全文化意识

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 日本东京电力公司就有人建议, 备用柴油发电机不能工作, 赶紧用海水冷却。但当时的决策者却抱有侥幸心理, 完全从经济利益出发 (如果用海水浇灌冷却反应堆, 反应堆以后将不能使用) , 结果错失了3月12日的最佳冷却时机。

有专家说:“一个企业的安全文化就取决于一把手的态度。”卓越核安全文化的八大原则中也有“领导作安全的表率”。因此, 应当率先抓好核电站“一把手” (这里并非特指某个领导, 而是指整个领导决策层) 的核安全文化意识, 使他们在各种场合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1]。目前我国核电站考核中, 一把手的管理绩效直接与本电厂的运行业绩挂钩, 这难免会对一把手制定决策产生影响。在强化“一把手”核安全文化意识的过程中, 更应该从内部体制和管理部门的主体责任制上着手, 才能切实保证电站决策者把核安全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尤其是当核安全与经济效益相冲突时, 决策者更应该意识到保证核安全水平不受影响是核电站工作中压倒一切的决定因素。除此之外, 还应确保紧急状况时, 集团上级领导与下属电厂决策者之间沟通平台的畅通。

1.2 健全监管机制, 确保紧急情况下政府介入地快速、有效

在日本福岛核事故中, 一开始政府并没有介入, 完全是企业行为。而在这样严重的事故中, 完全让企业做决定显然是错误的。外部供电措施恢复过晚, 企业心存侥幸, 造成海水灌入太慢, 事故恶化。

在这次事故之后, 国家监管机构的作用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日本已计划新建一个更加独立的监管机构, 集成国家监管职能, 改善危机管理, 增强透明度和培训, 并负责制定新的法规和标准。我国的核电厂均属于国有企业, 政府的行政职能具有充分的有效性。健全监管机制、构建政府介入渠道, 包括将核安全文化评估逐步纳入国家核安全管理当局的管理范围, 通过核安全文化的他律, 促进和提升核电厂的管理水平, 也能使政府准确把握电站的实际状况, 从而提高了政府快速介入时决策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1.3 强化应急管理, 提高应急演习的有效性

在福岛核事故后不久, 国际原子能机构派专家组进行考察, 发现形势依然严峻, 认为国际核安全框架需要重新评估, 并对日本提出批评, 包括事后响应计划不够好, 评估体系和方法没有定期更新, 对极端情况没有很好考虑, 现场应急响应中心没有建立。

虽然核电站发生严重事故的概率非常低, 但由于核的特殊性, 必须预先制定对付严重事故的预案, 建立完备的应急计划、应急设备和应急体系, 并进行定期的应急演习, 确保核电站在可能发生事故时安全措施有序、有效地开展。同时, 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也可以凸显核电厂对公众的承诺, 并确保充分履行对公众的责任。目前, 我国核电厂在应急管理上, 还存在着重技术、轻理念, 社会公众参与度不高, 应急反馈获知面小, 部分员工应急防护知识不足且工作多年未参加过应急演习等问题。理查德·怀斯曼在《正能量》一书中系统阐述了“表现原理”的应用, 可以通过拓宽演习参与面, 提高参与度, 规范员工在演习中的行为来塑造其正确的核安全文化理念, 提高演习的有效性。

1.4 广泛开展核安全文化评估, 确保核电站的终身安全

距离福岛第一核电站只有一到两公里的第二核电站, 同样经受9级地震和海啸袭击, 却未发生事故。这是由于福岛第二核电站备用柴油机的地势高, 未受到海啸淹没, 保证了电站冷却系统的可用。另外, 第一核电站的防波堤只有5.8米, 而这一点实际海啸高度却达到了14.7米。如果地震前, 福岛第一核电站能提前采取措施, 就完全可能避免这一灾难性事故的发生。

通过广泛开展核安全文化评估, 对标国际先进实践, 能把脉核安全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弱项;通过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实行更加严格的标准, 提升核安全文化水平, 也能将核电厂的安全运营业绩保持在业界优秀的水平。对我国核安全文化的建设而言, 有条件的核电营运单位应定期开展内部核安全文化评估;应在核电行业管理及安全规划中, 通过引入和建立比较完善的核安全文化评估、评价体系, 指导核电相关企业不断发展和持续改进核安全文化建设[2]。

1.5 做好公众宣传、信息公开和舆情应对

核行业是一个开放性的领域, 任何一个核事件都将影响世界核工业的发展和人们对核事业的信心。从福岛核事故可以充分看出公众对核安全事故的极度敏感性。因此, 应当加强对公众的核电科普知识宣传, 为广泛传递和培育核安全文化营造良好氛围。信息公开和舆情应对, 就是要及时公开核电站的各类信息, 监控社会舆情, 让公众随时了解核电建设和运行的情况, 消除顾虑;在紧急事态时, 也便于通过有效的通讯使相关人群知情并获得更好的保护, 从而降低损害。

2 结语

核电为核科技工业开辟了一个民用需求市场。随着近年来我国核电发展的提速, 核电企业在核安全文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也不断突出:人才流失、后备人才不足和大量非核领域人员的加入, 使核安全文化的作用被稀释;国内设备供货商往往同时生产核电和常规电厂的设备, 缺少建设核安全文化的概念;检修承包商人员缺乏核安全意识, 当其从常规电厂带来的安全经验与现有的核安全文化出现冲突时, 不知如何决断等等。这些都需要核电企业认真应对, 努力克服, 全面推进可持续的卓越核安全文化培育, 助力我国核电安全、高效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德舜.提升核安全文化是角色转化的核心[J].中国核工业, 2006 (11) :32-33.

核安全文化促核电建设 篇3

核能问世,常被形容为“人类第二次发现了火”,为人类未来拓展新的美好前景,也伴生种种安全与挑战。核电与其他能源的显著不同,在于生产电力的同时产生放射性物质并存在放射性物质释放的潜在风险。针对这种风险的防范,即核安全问题,自核电站产生之日起,就成为核电从业者和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国际核电发展史上的两起事故,直接导致了核安全管理思想的变化,推动了核安全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核安全文化是存在于企业和个人的种种特性和态度的总和,它建立一种超出一切的理念,核电厂的安全问题由于它的重要性必须保证得到应有的重视,即核安全人人有责,领导做安全的表率,建立组织内部的高度重信任;决策体现安全第一;认识核技术的特殊性和独特性,培育质疑的态度;倡导学习型组织;评估和监督活动常态化。核安全文化是安全管理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和方法在核能界的具体应用和实践。核电建设企业的特点,决定了核安全文化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实现载体。

安全是核电站运行的前提,核电工程质量是核安全的基础与根本。只有建设出高质量的核电站,才能从源头上保证核安全。所以,在核电建造阶段,核安全文化往往表现为重视质量意识程度的高低,对核电站质量的有效控制就是践行核安全文化。因此,连续不间断三十年从事核电建设的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其核安全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质量控制是核安全文化的落脚点;关注全寿命周期核安全是安全文化的着眼点,核电全寿命周期(40~60年)一定要以核电厂的全寿命周期为着眼点安排核电建设阶段一切生产活动;大团队文化是核安全文化的突出表现形式,核电站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门类繁多的合作单位,仅有合同关系的维系是不够的,还需要另外一种维系,即核安全文化的维系,建设阶段的核安全文化是超越合同关系、跨单位的大团队文化,这种大团队的核安全文化为保证核电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转提供了健全的机制保障。

“核安全是核工业的生命线”。中国核建核安全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从理念、机制、行为三个方面构建。

营造核安全至上的氛围。理念层面的核安全文化是指企业及其员工内心的安全意识形态,如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核安全文化理念建设的核心是建立一个保证加强核安全质量自我约束的方法,为企业员工营造重视并严格贯彻各项核安全法规要求的工作氛围。倡导核安全文化理念是决策层及普通员工的共同责任,因此,全员参与是核安全文化理念建设的必要条件。核安全文化需要决策层和管理层明确传达其价值观与追求,并带头执行。不论是领导还是员工,都要把核安全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管理者要在日常的决策、检查过程中,首先考虑是否满足核安全要求,通过言传身教,做出表率,通过实际行动把“安全第一”的理念传达到全体员工。各级员工要加强学习,提升自身安全文化素养,遵章守纪,严格遵守核安全操作规程。

在核电建设企业,应建立以“质量”为核心的安全文化理念体系。即预防问题、正确工作、一次做对、精益求精;安全第一、质量第一;事前认真计划,事中认真操作,事后认真检查;凡事有章可循(书面程序),凡事有人负责(岗位责任),凡事有人检验(质量控制),凡事有据可查(质保记录)。五个“零宽容”政策:对于发生或发现质量事故隐瞒不报的,决不宽容;对于质量达不到设计标准而未按不符合项要求彻底处理的,决不宽容;对于发生事故却没有找出根本原因并采取有效预防措施的,决不宽容;对于违反安全规章、野蛮操作的,决不宽容;对于在工地内闹事、偷盗、破坏的,决不宽容。

上述理念需要决策层的积极倡导、管理层的扎实推进、员工层的认真遵守,才能形成人人自觉关注核安全的氛围。

建立核安全管理体系。要在机制层面建立核安全管理体系,促使核安全文化贯穿于核电建设的每个环节、融入质量管理的方方面面。贯彻“纵深防御”思想,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做到时间纵深、管理纵深两手抓;贯彻“过程控制”思想,完善绩效改进体系;贯彻“持续改进”思想,建设经验反馈体系,在核电站设计、建设、运营的三个阶段中,建立持续改进的经验管理体系,顺畅地传递给后续项目,同时着力打造跨团队、跨部门、跨项目甚至跨公司的经验交流平台和信息共享机制,运用知识管理、系统思维、学习型组织建设等理论,推动质量案例和良好实践的传播共享、交流反馈;提高员工安全文化素养,建设培训开发体系,围绕“人岗匹配、组织发展、个人提升”的核心目标,建立完善的培训开发体系;贯彻“合作共赢”思想,构建“大团队”管理体系,不断引领和推动项目各参建单位共同培育和发展大项目核安全文化的建设。

建立科学的行为规范体系。行为规范是行为层面核安全文化的集中表现,反映了公司决策层、管理者以及员工在长期管理实践中形成的基本经验,体现了核电建设企业区别于其他企业特有的行为方式。核电建设企业建立科学的员工行为规范体系,规范决策者和管理者的每一次行为,约束员工的每一步操作,以此保证核电企业建设安全。如制定决策层和管理层的行为规范,员工层的行为规范等。

核安全文化概念和起源 篇4

安全文化指的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特性和态度的总和,这种概念超出一切之上,那就是核电厂的安全问题由于它的重要性必须保证得到应有的重视。这种实现意味着“内在的探索态度、谦虚谨慎、精益求精,以及鼓励核安全事务方面的个人责任心和自我完善。”它强调的既是态度问题,同时又是体制问题,既和单位有关,又和个人有关,同时还牵涉到处理所有核安全问题时所应该具有的正确理解能力和应该采取的正确行动。

就安全文化表现而言,它是由以下两个主要方面组成的,第一是体制,由单位的政策和管理者的活动所确定;第二是每个人的响应,这些人在上述体制中工作,并从中受益。但是,事情的成功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即政策和管理方面以及每个人本身的承诺和能力。

安全文化的特性

各级组织和个人在各类活动中,对安全的重视体现在以下方面:

个人认识,即每个人对安全重要性的认识;

知识和能力,通过对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以及他们自学而获得;

承诺,要求高级管理阶层用行动体现出把安全置于绝对优先的地位,并要求安全的共同目标被每个人所接受;

积极性,通过引导、建立目标、奖惩制度,以及人们自发的态度而产生;

监督,包括对工作的监察和审查,并对人们的探索态度及时响应;

责任制,通过正式的委派、明确的分工,使每个人对各自的责任清楚了解。

安全文化主要包括单位内部的必要体制、管理部门的逐级责任制和各级人员响应该体制并从中得益所持的态度,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如下:

决策层责任:公布安全政策;建立管理体制;提供人力物力资源;自我完善。

管理层的责 管理层责任:明确责任分工;安全工作的安排管理;人员资格审查和培训;奖励和惩罚;监察、审查和对比。

个人的响应:探索的工作态度;严谨的工作方法;互相交流的工作习惯。

核安全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

由于不同的核运营单位对安全文化的认识及理解存在较大差异,如何评判和提高企业安全文化水平,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认识,这些不同点就是人的行为和态度对安全影响的认识差异的一种反映。

不同点代表创建安全文化的不同阶段,每个阶段都显示在人的行为和态度对安全影响的不同认识和接受程度。这可作为单位自我诊断的基本尺度,用作单位在创建安全文化过程的导向,并据此确定目前的位置与期望值。一个单位在任何时候都可能显示出下列各阶段的特性。

第一阶段:安全建立在规章与法规基础上

在这个阶段,单位将安全看作是外部的要求,而不是看作有助于本单位取得成功的工作之一。外部的要求是指国家政府部门、区域授权部门或监督机构的要求。安全在很大程度上被看作是技术问题,认为只要符合规章和法规的要求就足够了。很少认识到安全性能的行为和态度方面,也不愿考虑这些问题。

第二阶段:好的安全性能开始成为单位的目标

在这个阶段单位将寻求好的安全性能作为管理的重要事情来抓,即使在没有监管单位的压力时也是如此。虽然对行为问题的认识在不断提高,但由技术和程序组成的安全管理方法上有很大的不足。根据指标或目标,把安全性能与其他事务一同对待。单位开始寻找安全性能停滞不前的原因,并愿意寻求其他单位的建议。

第三阶段:能不断地改进安全性能

处于第三阶段的单位已采用不断改进的概念,并已利用安全绩效的概念,对交流、培训、管理风格以及提高效率等方面非常重视。单位中的每个人都能做出自己的贡献。在单位中能看到某些行为使改进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也存在阻碍进一步提高的行为。因此,人们能够理解行为问题对安全工作的影响。

对行为和态度问题有较高的认识水平,并正在采取措施以改进人们的行为,逐步取得进步。

核安全文化的建设与提高

基于INSAG-4所提供的一系列安全文化的指标,结合各自的实际状况进行必要的修订,对政府和管理部门、运营单位(包括决策层、管理层以及员工的个人响应)、研究单位、设计单位四个部分的状况进行评审,根据所发现的问题进行相应的改进和提高,这已成为提高核安全文化的主要手段,主要方式有自我评审和外部同行评审。

自我评审

自我评审是为安全文化的发展提供某种形式上的条理性手段,将现行活动和结果与一套已确定的期望指标(标准的监管要求和现有的最佳实践)进行严格对比,通过定期审议该目标,以确保其不断促进安全业绩的改进。

自我评审的目的在于通过职工直接参与一丝不苟的检查并改进其本质工作来促进业绩的提高,保证管理者在监督上的作用,采取及时的纠正行动改进运行安全业绩。它是运营单位不断取得进展的关键。

外部同行评审

外部同行评审是为避免自我评审对安全问题思考的局限性和扩大“运行经验反馈”的手段,通过外部专家的介入,发现运营单位安全文化的不足。

国际同行评审活动一般由IAEA通过OSART(运行安全审查组)、ASSET(重要安全事件审查组)和ASCOT(组织安全文化评审组)等提供服务,或由世界核运营者组织(WANO)提供。《核安全公约》通过交换和评审详细的国家报告的体制,开展至少在国家一级的核安全计划和实践,为国际同行评审提供机会。

核安全文化宣贯工作总结 篇5

*******根据上级部门关于开展核安全文化宣贯专项行动的工作要求,积极准备、密切组织,为确保辐射工作安全,开展工作如下:

一、加强活动组织领导,成立宣贯领导小组:

以推进“核安全”为主线,强化全员核安全意识,提高全体员工核安全意识和素养,推进核安全文化建设,公司成立“核安全文化宣贯”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二、加大宣传力度,宣传安全生产

公司要进行广泛宣传,层层发动,让全体干部职工人人参与到这次活动中去,认真吸取以往事故教训,树立和增强核安全法制观念。先后以横幅、板报形式引发核安全宣传文件,制定核安全文化宣传小册子,发各个制造部,提高全员核安全文化意识。

三、整改措施中包括了建章立制:

为进一步提高辐射安全管理工作水平,永新公司重新制定完善了《设备检修维护制度》、《水分定量仪操作规定》《辐射防护制度》《放射源值班制度》等管理制度,并组织了辐射安全应急演练。

四、积极组织核安全文化培训

为进一步提高全体员工对核安全文化的认识,深刻认识到核安全工作对全民的重要性,公司在网上查找了相关核安全文化资料及以往事故案例,对员工进行了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

五、按规定组织辐射剂量检测

永新公司根据辐射安全管理要求,为水分定量仪操作人员配备了辐射剂量笔,时刻监控个人辐射剂量情况,根据潍坊市人民医院出据的辐射剂量检测报告,及时了解操作人员身体状况,确保操作人员人身安全。

核安全文化 篇6

为应对核与辐射安全形势新挑战,强化核与辐射安全从业者法律意识,加强核安全文化建设,进一步提升我院核与辐射安全水平,根据环境保护部《关于开展核安全文化宣贯推进专项行动的通知》、省环保厅《山西省环保厅关于开展核安全文化宣传贯彻推进专项行动的通知》 和《 大同市环保局核安全文化宣贯推进专项行动的通知 》,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专项行动,使核辐射安全从业人员学法、执法、用法、守法,熟悉核与辐射安全知识,全面理解核安全法规要求,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诚信意识,自觉应用核与辐射安全法律法规开展工作,提升我院核与辐射安全水平。

二、宣贯对象

医院所有骨干人员(主管领导、分管领导、科主任、全体医护人员)。

三、宣贯内容、重点和教材

核心内容是核与辐射安全法规基本要求及核文化基本理念。针对不同岗位,按照环境保护部《核安全文化宣贯推进专项行动总体方案》要求,以核与辐射安全法规及核安全文化基本要求为核心,以针对杜绝弄虚作假和违规操作行为为目标,以历次监督检查中发现问题为重点开展核安全文化推进宣贯活动。以环境保护部编制的《核安全文化手册》、《核技术利用法规标准汇编》、《辐射事故经验反馈》等作为宣贯主要教材。

四、宣贯方式

1.组织参加监管会议进行宣贯。精心组织持证人参加各级环保部门组织的辐射安全监管会议。

2.组织参加业务培训班和业务交流进行宣贯。精心组织持证人参加市环保局及城区环保局组织的核技术利用监管技术培训班。

3.利用辐射安全例行监督检查时机实施宣贯。结合日常监督检查深入现场机会,安排专门时间对监管人员开展现场专项培训。4.利用系统官网、电视、简报等媒体搞好宣传报道,营造浓厚氛围。

五、组织保障

为切实加强核技术利用单位的核安全文化宣贯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导宣贯工作,编制、审定宣贯要求,总结报告等文件。

组 长:王占海 副组长:徐根贤

成 员:梁彩霞、郭凯、赵晓磊

六、进度安排

(一)筹备阶段(2014年12月)。

按照上级环保部门方案要求制定我院核技术利用宣贯方案,结合辐射安全和防护状况评估报告,按照宣贯要求拟定宣贯实施方案。

(二)实施阶段(2015年1月-6月中旬)。

组织开展对全院开展宣传贯彻。组织持证人员结合本单位实际自行组织培训,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自查,并开展自主宣传贯彻。

(三)总结阶段(2015年6月中旬-8月)。

浅谈光福舟山核雕的文化内涵 篇7

关键词:舟山核雕,文化内涵,传承发扬

一、光福山核雕的历史

明代文人魏学伊写了一篇《核舟记》, 记述了民间艺人王叔远在小小一颗桃核上, 方寸之间却雕刻出“东坡赤壁泛舟”的情景, 不由啧啧称赞。该散文被收录在了中学的课文之中, 使得更多的人们了解了核雕这一艺术。

明清时期, 是核雕的繁盛期、当时江浙一代的官宦商贾中流行玩赏竹木牙雕等奇珍, 以这种雅玩雅兴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而玲珑多窍的核雕艺术品成了他们雅趣的热门之一。当时核雕刻工艺达到了很高的工艺水平和艺术境界, 长盛不衰。

清代末年, 由于社会的动荡和战乱, 核雕艺术逐步衰弱, 核雕艺人纷纷弃刀转行。舟山村民放弃核雕副业, 回到以务农和种植花果树木为生的田园生活之中。庆幸的是还有个别艺人执着的守护着核雕这一领地, 把核雕技艺传承了下来。这不能不说, 这又是一种神奇, 是民间艺人的人生传奇。

据地方志记载, 民国十九年 (1930年) 前后, 舟山村民殷根福, 凭借着自己高超的技艺, 用橄榄核精心雕刻十八罗汉头像, 串成手串, 在上海老城隍庙永兴斋内出售。上市迅即售空。殷氏的核雕艺术由殷根福的儿子殷荣生、女儿殷雪芸和同村徒弟须吟笙、钟年福等传承了下来, 并逐渐形成殷派雕刻艺术特色。近年来, 由于改革开放, 舟山人的核雕技艺得以复苏, 他们重操刻刀, 刻苦钻研, 精益求精, 精品力作不断出现, 雕刻能手人才辈出, 这让几乎面临濒危的核雕工艺获得了重生。

二、核雕的南北差异及艺术风格

苏州舟山核雕工艺的神奇之处突出的是“精巧”。有泛雕、圆雕、透雕、漏雕等, 作品造型活泼、立体感强、线条清晰流畅、人物有神、刀法细腻、风格各异。以材取景、以小见大、价值极高, 是玩赏和收藏的珍品。

相比较而言。北派潍坊核雕是多以桃核为原料, 施刀雕刻而成的各种艺术作品。其艺术特点是在较小的果核上表现出复杂的题材, 要求雕刻手法细致入微, 属于造型艺术中的一个特殊类别。

除了南雕北雕外, 浙江等地还发展出了浙江工核雕。浙江工核雕主要是在木雕的技法上演化而来的, 创建出了以东阳为代表的新流派, 在核雕上保留了根雕和竹雕的雕刻手法, 总体看, 浙江工的核雕在衣褶等细节上刻画生动, 却忽略了人物的开脸, 也导致了其刻画出的人物缺少神韵。当然, 雕刻手法上的创新也再一次引起了核雕的热潮。

2008年6月, 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光福核雕、潍坊核雕和广州榄雕一并列入了名录内, 成为了中国核雕业的三大流派。

说起北派的代表流派潍坊核雕, 则不得不提都兰桂。清朝末年, 张大眼所雕的朝珠、捻珠、手串和佛珠等深受慈禧太后所喜爱, 可谓是名噪一时。而都兰桂的父亲, 则是张大眼的弟子。都兰桂受到了父亲影响, 从小热爱这门艺术。更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1915年, 他的作品“马拉古代轿车”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获金。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将所刻的“百万雄师过长江”核舟赠毛主席。1955年都兰桂被评为国家级老艺人之一。1956年被评为先进生产者, 当选为潍坊市人大代表、山东省政协委员。

都兰桂一生的创造, 为核雕文化的发展及弘扬做出了深远的贡献, 他的优秀作品“百年朝凤”“文王百子图”“百寿图”等作品留存至今。

南派核雕代表——光福核雕主要分布在苏州市吴中区这一片地带, 为是南工派的代表。发展至今, 已经涌现出一大批能人高手, 其中的佼佼者, 如宋水官、周建明、董兰生、陈素英、须培金等, 他们的作品有很高的造诣, 多次在全国乃至国际赛事中获奖, 代表了苏州舟山核雕的最高水平和领军地位。

著名核雕大师宋水官的作品, 更是代表了苏州核雕工艺的高水准。他在2009年6月, 被评选为苏州核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的作品屡次在国家级博览会上获奖。自他学核雕起, 四十年如一日的雕刻, 不仅创作出了一个个细小精细, 栩栩如生的作品, 在这四十年中, 他更是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核雕艺人, 将这门精、细、巧的手艺完好的保留传承了下去。

三、光福舟山核雕的传承与弘扬

在历史中, 光福舟山核雕面临着一次次坎坷, 却并未在历史的浪潮之中消逝, 而是被舟山的能人巧匠们传承发展。舟山核雕构思精巧、形象逼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我们可以在核雕上读到舟山人民乃至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审美意识和鲜明的美学个性。

由于核雕技术绝非一朝一夕所能掌握, 特别是年轻人一般不肯去学, 这样就面临着失传的危险。要使核雕技艺传承下去, 还得需要得到各方面的保护。

核安全文化 篇8

关键词:核安全文化 核技术应用 辐射屏蔽 放射性污染 辐射安全管理

一、前言

“核安全文化”是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在总结核事故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超越国家、组织和员工传统的保证核安全的共同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是一种在核能与核技术领域必须存在的健康的安全文化[1]。

笔者作为核技术应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及辐射监测的专业技术人员,长期深入各核技术应用的医疗机构,直接接触核技术应用的临床医学辐射工作场所和相关辐射工作人员。笔者在各核技术医学应用项目的现场调查中发现,应用单位普遍存在着一个典型的误区:重视设计的保守性和设备的可靠性,但忽视实际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管理。本文将通过总结在实际工作中遇到辐射安全和环境保护的相关问题,分析其原因,并论述核安全文化在核技术医学应用领域的重要性。

二、存在的问题

核技术应用是指核领域中不作为动力的应用技术,它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和电离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物理、化学及生物效应来进行应用研究与开发的技术,其种类繁多,应用领域十分广阔。核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就是核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核技术医学应用主要是指射线装置、放射源或者非密封放射性同位素应用于临床疾病诊断或治疗。

由于人们对辐射危害的认知及重视,以及核技术利用技术的日趋完善,再加上相关行政监管部门的严格把关,核技术应用单位在项目选址、工作场所布局、相关辐射防护和环境保护设施的设计上基本都能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特别是新建的项目,都具备良好的硬件设施,例如,建设了具有满足技术标准要求的辐射屏蔽设施,配置了相应的辐射防护用品和辐射监测设备,这一些都为核技术应用项目的安全开展提供最基本的基础条件。然而,这些硬件的配置只提供了项目安全开展的基础条件,需要操作人员正确的使用才能发挥它们各自的功效,否则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导致严重的辐射事件或环境污染事故。

以下就核技术医学应用项目实际开展中存在的几个典型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1.X射线诊断项目的不严谨操作,造成对公众的误照射。

医用X射线诊断装置是利用人的肌体不同组织密度的差异,对X射线吸收能力也不同的特点,使用X射线装置发射的X射线对身体内部组织、器官显影进行显影,从而达到诊断病情的目的。由于医用X射线诊断装置的X射线能量相对较低(最高管电压一般不超过150kV),因此《关于发布射线装置分类办法的公告》(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2006年第26号)将其归为Ⅲ类射线装置[2],对其射线机房的要求也相对较低,技术标准对于Ⅲ类射线装置机房没有设置安全联锁、防人误入以及急停等安全措施的要求。而正是由于没有这些安全措施的约束,所以在医用X射线诊断装置的使用过程,时常发生以下这两种情况的误照射:

(1)射线机房的防护门(特别是受检者进出口)未关闭或关闭不严,操作者就已经实施X射线装置运行,从机房泄露、散射到机房门口的X射线对周围的公众会造成不必要的辐射外照射。

(2)没有通知陪护人员撤离射线机房或未为陪护人员穿戴相应的辐射防护用具就实施X射线诊断,对机房中的陪护人员造成相对较大剂量的辐射外照射。

2.忽视对核医学科辐射工作场所的管理,造成环境放射性污染和公众误照射。

核医学科核技术应用项目一般是将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即放射性药物引入机体,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其实践过程中的辐射来源来自各种放射性药物。

接受放射诊断或治疗的患者在注射或服用了放射性药物之后,自身在短时间内就成为了一个“辐射体”,向外产生射线外照射,其排泄物(汗水、口水、尿液和粪便等)也都因为带有放射性核素而成为放射性污染物。对于引入放射性药物的活度超过一定量或在引入放射性药物后需要候诊的患者,必须设置专用的场所作为这部分患者的临时活动区域,例如PET或SPECT诊断项目中的注射后休息室和131I甲癌治疗项目中的甲癌病房。这些临时的专用场所(注射后休息室和甲癌病房)通过专业的设计和环评阶段的技术论证,建成后足以屏蔽放射诊疗过程中产生的辐射照射,保证工作场所外环境的辐射水平以及对场所周围活动人群的影响均能满足相关的技术标准限值。

然而在项目开展的实际过程中,可能由于没有对这些临时的专用场所实施足够的控制,造成的公众误入这些“临时专用场所”而受到来自于注射或服用了放射性药物的患者这些“辐射体”的辐射照射。笔者在辐射监测的实际工作中,就曾经在广州市某三甲医院的核医学科发现过这种事例,当时一名公众进入到PET注射后休息室内,与休息室内等待接受PET检查的受检者并肩而坐,在这一过程中,这名公众受到了休息室内多名注射了放射性药物的受检者体内发射的γ射线外照射,而且还可能因直接接触而受到了放射性污染。同时,也发现有个别注射了放射性药物的受检者在等候扫描期间随意进出PET注射后休息室,甚至在医学科外的医院走道活动、休息,这样这些受检者不仅会对身边近距离的其他公众产生外照射辐射影响,如果其在“临时专用场所”以外的环境吐痰、排汗,或者使用普通卫生间,都会造成环境的放射性污染。

三、问题的分析与讨论

由此可见,保守的辐射屏蔽设计和到位的辐射防护硬件设施并不足以保证核技术医学应用项目安全开展,为了实现安全开展的目的,除了具备良好的硬件设施这个基础,还需要有严格的制度来规范人为的实施行为,以及保证制度能够落实到位的约束力,于是,核安全文化的重要性就在此充分的体现出来。与辐射安全和防护措施相比,核技术应用单位从事相应辐射活动的技术能力以及安全管理能力的重要性只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在核技术应用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审批、监管工作中,都将核技术应用单位从事相应辐射活动的技术能力以及核安全文化工作作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进行评价和监管。

根据核安全文化的定义,核安全文化工作分为组织推进核安全文化建设以及提高员工核安全文化素养。

1.辐射安全管理机构

在核技术应用单位中贯切核安全文化,首要任务是建立辐射安全管理机构或明确专人负责核技术应用项目的辐射安全管理,通过辐射安全管理机构或专人实施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管理。

所以在环境保护部2008第3号令《关于修改<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的决定》中明确规定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的单位,应当设有专门的辐射安全与环境保护管理机构,或者至少有1名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技术人员专职负责辐射安全与环境保护管理工作[3]。

2.辐射安全管理制度

核安全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文化特性,在核技术医学应用单位则有形的放映在其核安全业绩上,一个单位的核安全文化建设水平也会直观的表现在其制定的操作规范、辐射安全与防护管理制度、辐射事故应急方案等等。

在环境保护部2008第3号令中规定了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的单位应有健全的操作规程、岗位职责、辐射防护和安全保卫制度、设备检修维护制度、人员培训计划、监测方案等;有完善的辐射事故应急措施。

制订合理、可行的操作规程,辐射工作人员在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就能避免前面所述的一系列因人为原因造成的辐射误照射或环境污染问题。有完善的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和措施,就能够在发生辐射事故时,最大限度的降低事故所造成的危害,或避免二次事故的发生。

3.辐射工作人员培训

核安全文化建设要求员工要不断提升自身核安全文化素养,而核安全文化素养的提升除了通过自身的学习,也来自于外部的培训和交流,核安全文化要求工作人员要有相互交流的工作习惯。通过学习和培训,工作人员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核安全文化素养,从而进一步在实际工作中形成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环境保护部2008第3号令规定了在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的单位从事辐射工作的人员必须通过辐射安全和防护专业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和考核。环境保护部第18号令《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同样明确了直接从事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使用活动的操作人员以及辐射防护负责人进行辐射安全培训[4]。

四、结论

综上所述,核安全文化建设在核技术医学应用项目上所反映出的辐射安全管理有着极其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核技术医学应用项目的开展中,必须十分重视核安全文化的建设,建立辐射安全管理机构,建立、健全的各种相应的操作规程、辐射防护和安全管理制度和辐射事故应急预案,积极做好辐射工作人员的培训,提升辐射工作人员的核安全文化素养,从而实现防治辐射危害和放射性污染,保护环境和人群健康,保证核技术医学应用项目的长期良好开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国家核安全局业务培训丛书《核安全综合知识》.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

[2] 《关于发布射线装置分类办法的公告》(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 2006年 第26号)

[3] 《关于修改<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的决定》(环境保护部令第3号 2008年12月)

核安全 篇9

两刃利剑——核

一提到核能,人们肯定会不自觉地联想到最近日本由于大地震而引发的严重核泄漏,或是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迄今为止后果最严重的核电站事故。这些事故都导致了极其严重的自然、社会灾难。

然而作为二十世纪才发展起来的新能源,我们即使面对着核能暗藏的诸多危险,也一定要坚持发展核能这一条路。

首先,作为一种新型能源,核能在二十世纪上半叶许多才华出众的量子物理学家的努力下成为现实。但它说到底也还是一种没有成熟的技术,在生产使用的时候伴随着巨大的风险是无可奈何的事。而且其实核能的危险在近阶段被夸大了,尤其是在日本核泄漏之后。

就以日本为例,它作为一个以严谨著称的国家,在核安全领域却显得相当疏漏,令许多人无法理解。但是在综合考虑的时候,我们不能忘了日本频发的自然地质灾害,对核电厂设施的安全工作带去了额外的许多负担。而且,作为现今地球上唯一一个被核武器直接攻击的国家,日本对核能的民族感情是复杂的,甚至可以说是有些抗拒的。所以在为数不多的几次核危机后,整个社会都会掀起质疑核能之路的声浪。

但是日本的核能事业还是顽强的发展至今,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核能相对于传统的火力发电和其他的新兴能源相比,实在是有太多的优势了。早在1939年,科学家就指出一个原子裂变可以放出大约两亿电子伏的能量,再叠加上链式反应的效果,所产生的能量是巨大的。其他的能源根本难以望其项背。而且随着技术的成熟与发展,各类核设施的风险肯定会大大降低。除此以外,现在的核能是利用的核裂变反应,当可控核聚变成为现实的时候,人们就能用上相对安全环保高效的能源了。而这些都需要一个过程,一个发展的过程。

回到现实,核危险的阴影还是存在的。近些年的相关研究表明,核与核辐射恐怖仍然是一种现实的恐怖。由于核与辐射恐怖事件的危害因素——辐射是无色无嗅的,加上人们常常把辐射与原子弹联系起来,核与辐射恐怖事件更容易引起社会心理问题,引起人们的焦虑和恐惧。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

在坚持发展核能的道路上,我们也要对核能的一些基本常识有所了解,这样既是保护自己,也是反过来促进发展。在核与辐射事件突发时,第一件事就是获取尽可能多的、而且是可信的关于突发事件的信息,并了解政府部门的决定通知。保持心态平衡,不要惶恐不安,不用再重现像这次一样疯狂的抢购食盐的丑态了。展望未来——核能的开发与应用

核能是具有广阔前景的新能源,但在它未来的发展上还存在着许多争议,我认为,未来核能发展的大方向应该是现有反应堆的优化和核聚变技术的开发。

现在的核裂变的控制应用技术已经到了相对比较成熟的阶段,但是还远未达到让人完全放心的地步,全球各地不是爆发的核危机使人们的神经一次次的绷紧,这信息本身就说明了核裂变技术的不安定性。所以,在未来的核能开发应用之路上,大方向是建立安全,高效,可持续的核反应堆。

除了这个大方向外,我们还应看到,核裂变有其自身固有的局限性,首先,在生产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许多带有放射性的核废料,而可控核聚变发电技术,如果控制好条件可以不产生放射性废料,这就大大降低了对环境可能造成的污染。其次,核聚变的原料不像核裂变的原料那样难以获得,它的原料是广泛存在于海洋中的氘和氚,每升海水含30mg氘,这30mg氘聚变产生的能量相当于300L汽油燃烧产生的能量。据估计,全世界海水中所含的氘达450000亿吨,这些氘通过核聚变释放的聚变能,可供人类在很高的消费水平下使用50亿年。最后,最难能可贵的是聚变能不像裂变能那样产生放射性,它是一种清洁的能源。但是核聚变技术还远未成熟,在社会中来说,更现实的是发展更先进的核反应堆(裂变)。应该建造怎样的裂变反应堆呢?应该怎样提高核的安全性呢?

更先进的反应堆,也就是更加安全,更加经济的反应堆。三哩岛核电站事故和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后反应堆的安全性进一步凸现出来,而公众的可接受性尤显突出。而经济性一直是核能发展的制约因素,只有提高经济性本身,核能才具有生命力。结合第4代核能系统概念,对下一代反应堆的基本要求是:安全性好,经济性好,性能优良,容易建造。

堆型的发展方向是至关重要的。轻水堆是目前核电站普遍采用的成熟堆型,因此下一代先进反应堆的研究与开发相当一部分力量仍集中在先进轻水堆方面。同时,对逐渐显示出优势,并有相当运行经验的其他先进堆型,如重水堆,高温气冷堆和快中子堆投以更大的关注。但是这些反应堆都必须要有一个共同点:具有良好的固有安全特性。即不管在人为地疏忽还是在自然灾害面前,在事故下不会对公众造成损害。举个例子,相当于最近的日本大地震后,福岛第一发电站也应该有足够的抗灾能力避免核泄漏的发生。

对高放射性废弃物的处置也是一大问题。目前的深埋隔离法显然不是什么万全之策,现有的比较有前途的是分离嬗变法。首先通过化学方法分离裂变产物,再另其中的毒性大半衰期长的元素衰变,最后变成稳定无毒的产物。

除上述两点以外,还要解决好核扩散的问题。比如说,钚有多种同位素,其中钚-239和钚-241是易裂变核素,而钚-240,钚-242不发生裂变。有些核反应堆如天然铀重水反应堆容易产生制造原子弹的良好材料——钚-239.另外一些反应堆如压水型动力反应堆燃耗高,会使相当一部分的钚-239生成钚-240,无法制造原子弹,这两者又很难分开,这对于防止易制成原子弹的核裂变材料落入恐怖分子手中是很有意义的。采用钍燃料的反应堆能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上一篇:入党前政调查报告下一篇:团队委托管理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