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反

2024-07-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逆反(精选12篇)

逆反 篇1

1、自我意思增强:这个办法处于过渡期,独立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把自己当“小孩”要求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情倾向于持批判的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无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而与外界对立的情感。

2、强烈的好奇心:当某事物被禁止时,最容易引起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企图标新立异:他们往往表现的偏执,好表现自己,有意采取与他人不同的态度和行为,以引起别人的注意。

4、特殊的生活经历:以至于性情大变,变得粗暴、多疑、怪癖。

逆反 篇2

关键词:幼儿,逆反心理,教育

我们会经常听到一些老师抱怨说:“现在的孩子, 生活条件越来越好, 可是脾气越来越犟, 总是不听话, 跟你对着干, 越来越难教了。”每位幼儿园老师都希望自己带的幼儿乖巧听话、聪明懂事, 这样可以省心不少。可是往往事与愿违, 班里总会有些调皮捣蛋、任性逆反的孩子:你叫他往东, 他偏要往西;你叫他不要这样做, 可他偏要这样做……总之事事不顺心, 麻烦事不少。

一、孩子的表现

1. 暴力男孩

幼儿园排队做操都会让小朋友站点, 一个小朋友一个点。可是小豪经常会抢其他小朋友的点, 每次他踩在别人的点上就不肯走了, 也不许其他幼儿踩在他的点上, 否则就会动手推开他们。做操的过程中, 他经常不做, 还时常推周围的幼儿, 看到别人被他推倒在地, 他会笑得很高兴。排队走路时也会经常拉扯前面的小朋友, 并因此与其他小朋友争吵, 并推人打人。

2. 破坏大王

老师辛辛苦苦在区角布置好的玩教具乱七八糟, 图书角的图书缺角少页, 小朋友的画画改得面目全非, 搭好的积木散落一地……不用说, 这又是小恒干的事!小恒一点也不笨, 可他的动手能力实在太“强”了, 只要是他玩过、看过的东西就难逃厄运, 老师的要求、小朋友的反对全被他抛到脑后去了。

3. 闲不住

小舜特别能说会道, 就是上课不遵守纪律, 上课管不住自己, 其他小朋友坐着上课时, 他会走出座位去玩玩具或拉拉其他小朋友的手, 拉拉衣服, 坐在地上, 或站起来手舞足蹈等, 总是随便插嘴, 和老师、小朋友搭话;排队从来不好好走, 经常跑来跑去;中午不想睡觉, 就和老师说要小便, 半小时之内就去了三四次……

4. 小犟驴

小烨将另一位小朋友的脸抓伤了, 老师很严厉地批评了他几句, 并要求他向另一小朋友道歉。可他站在那里就是一个劲地哭, 任你狂风暴雨, 他就是一动不动, 一声不吭。不管你好说歹说, 他就不理你。非要其他老师过来和他说好话, 他才肯听。

5.“不”字先生

小严是个非常有“个性”的孩子, 无论你让他做什么, 他最常说的就是“不”“不要”“不高兴”。例如叫他一起来投球, 他会对你说“不”;请他上来给小朋友讲故事, 他会说“不”……但是如果不是老师叫他做的, 他会做得很好, 并且很开心。

相信这些典型表现对很多老师来说都很熟悉。有些幼儿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行为, 原因很多:家庭教育的方式、前期的经历、生理心理因素等等。但其实有很多都是幼儿自身发展成长过程中产生的逆反心理引起的。

所谓逆反心理是指在特定条件下, 人产生的与外界要求或愿望相反的逆向心理活动。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研究, 幼儿3岁左右会出现第一个反抗期, 5-6岁会出现第二个反抗期。而这些年龄段的幼儿正是接受幼儿园教育的对象。从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角度看, 这种“反抗期”的表现是一种正常的现象。随着幼儿活动能力的增强, 知识的不断丰富, 幼儿心理急剧变化, 自我意识与主观能动性越来越强, 尤其是幼儿的需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而成人往往还是用老眼光去看待幼儿, 要求幼儿, 结果引起幼儿的种种反抗行为。所以我们老师一定要充分认识与肯定这一点:经历“反抗期”是幼儿正常发育的必然阶段, 逆反心理也是幼儿的正常心理发展过程。

二、幼儿自我意识与主观能动性越来越强, 幼儿的需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 幼儿自我概念的发展

幼儿最开始是没有自我概念的, 后来才慢慢发展出自我概念, 发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并随着自身经验的增加, 这种自我概念会越来越清晰, 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处于自我概念形成时期的幼儿会用明确的态度和对抗行为告诉老师:我不是从属于你的, 我就是我, 我有自己的想法。渐渐地, 他知道了哪些事情是“我想做的”, 而哪些事情是“别人让我做的”, 他想顽强地表现自己的意志, 但是这种表现往往与老师的规范相抵触, 从而导致反抗行为的产生。

2. 幼儿需求的不断变化

随着孩子活动能力的增强, 探索环境的机会增加, 他对世界的认识逐渐丰富, 生理和心理上的急剧变化, 导致幼儿的需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如之前他可能要靠老师挽袖管洗手, 但成长后他很想自己挽袖管, 不过又掌握不好, 经常弄得衣服潮潮的, 水到处都是。如果老师仍然用老眼光看待幼儿, 要求幼儿, 当然会引起幼儿的种种反抗行为。教育幼儿, 也要与时俱进, 跟上幼儿发展的步伐。

3. 幼儿发展不成熟的表现

幼儿虽然已经有了飞速的进步, 但是在许多方面发展不成熟, 如情绪控制能力弱, 一旦他感到不满, 就会以直截了当的形式表现出来, 比如吵嚷、哭闹等, 往往被老师认为是故意作对。其实幼儿无非是忠实于自己的意愿, 而不是故意捣蛋。由于思维发展的程度和思维的灵活性还不高, 他常常只有直截了当地说“不”, 而不是采用更合理的方法提出自己的要求。

4. 幼儿活动能力增强的结果

随着幼儿身体活动能力的增强, 很多事情都可以自己动手。因此他们就渴望扩大独立活动范围, 基于这种强烈的愿望, 会不断尝试去独立完成新的事情, 但这些要求往往会受到老师的阻拦和限制, 因此幼儿就会反抗, 让老师觉得这是不听话的表现。

5. 幼儿想证明自己的存在

幼儿一旦做了“错事”, 在老师的责问之下, 有时会回答得头头是道, 甚至把老师说过的话背出来, 一副很懂事的样子。但过了不久会再次犯错, 此时老师会更加生气:道理都知道, 却一犯再犯, 分明是故意的。其实, 他们只是用有限的智力和方法, 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例如最常见的就是说“不要”。老师应该以平常心对待。

反抗不一定是坏毛病。对于成长中的幼儿来说, 反抗实在不是什么大毛病, 更不是坏毛病。部分老师不妨反省一下:干嘛不能突破传统的“听话”的束缚, 勇于接受孩子的想法, 甚至容许他对你说“不”?没准他比你的理由更充分呢?不要觉得幼儿不听话就是“不懂事”“大逆不道”, 幼儿的反抗并不是反叛, 这只是他表现自我的方式之一, 老师应该虚心接受孩子的想法, 而不是当个高高在上的权威者。从另一个方面看, 如果幼儿的个性得不到发展, 反而会影响他今后的成长。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研究, 孩子的反抗是自我肯定和自我保护的综合表现, 也是独立性萌发的自然结果, 当孩子慢慢建立起独特的自我并能从服从别人的行为中得到满足时, 就会变得合作了。

三、面对反抗期的幼儿, 老师应该采取的措施

1. 坚持三个原则

(1) 宽容

宽容是一种信任, 是一种力量, 宽容能够激励幼儿自律。宽容是对幼儿独立人格和创新能力的尊重, 其主旨在于让幼儿的自然天性得以充分的显扬。在幼儿的所有反抗行为中, 我们只要反对那些少数肯定会产生不良后果的行为, 其他行为不必计较。但是, “容人之过, 莫纵其非”, 宽容并不代表放纵, 若宽而不当, 宽而无度, 会导致幼儿恣意妄为, 就不能保证幼儿健康发展。比如他执意要用积木去敲其他幼儿的头, 你就必须严厉制止。久而久之, 幼儿会形成是非感、规则感, 知道某些行为老师是坚决反对的, 他会引起重视。如果所有事情你都与他对着干, 他也会“破罐子破摔”, 反正老师反对我所有的诉求和行为, 我不如反抗到底。

(2) 关爱

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说过:“不是锤的打击, 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能使鹅卵石臻于完美。”老师对幼儿的“关爱”就像一缕春风, 一夜静雨, 在“润物细无声”中教育人、唤醒人、打动人, 达到“心灵的对话、情感的沟通、思想的融洽”。教育应该是温馨的, 洋溢着浓浓的爱的氛围。关爱使幼儿心灵充实, 关爱使幼儿精神愉悦, 关爱使幼儿力求上进。作为老师, 我们不能忘记幼儿是千差万别的, 其智力结构是多元性的。我们多一点微笑会带给幼儿轻松;多一点肯定会带给幼儿自信;多一点喝彩会激励幼儿创造。要使孩子服从, 老师必须多些关爱, 缺乏爱的环境更易滋长幼儿的叛逆行为。如果老师平时不关心孩子, 等他有反抗行为了, 才注意他, 那他会以“反抗”作为武器来唤起老师的注意。

(3) 赏识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加以赏识。”人无完人,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犯错误, 所以我们也没有必要对幼儿求全责备, 尤其是处于逆反期的幼儿, 他们需要“错误”来促使其成长。对一些不大的错误, 我们不要无形中给他放大, 应该多和幼儿讲道理, 鼓励幼儿。对较为严重的错误, 我们也要先听幼儿的理由, 要让他自己明白自己的错误, 谈话结束时不要忘了告诉他, 老师对他是信任的, 并且也相信他会改好, 让幼儿树立信心。假如你希望幼儿的错误行为不再发生, 你甚至可以干脆忽视他的错误行为, 而着重赞美他正确的行为。经过不断的正强化, 他的好的行为会继续保持, 甚至越来越好, 而一些“错误”会慢慢地淡化。

2. 掌握一些具体的教育小技巧

(1) 提前告知

要吃中午饭了, 可小朋友还沉浸在快乐的游戏当中, 你可以告诉他们:“还有5分钟我们要排队回教室吃饭了, 你们现在可以准备。”

(2) 转移注意力

幼儿情绪不佳大吵大闹, 可以突然转移话题或做些奇怪的表情, 比如说:“那个小兔子好像在笑, 你看是不是?你猜它在笑什么呢?”

(3) 心情屋

可以用大纸箱在教室里做一个心情小屋。如有小朋友情绪失控, 你一时难于和他沟通, 可请他到心情屋里坐一会, 调整好心情后再和他说话。

(4) 学会利用逆反心理

老师可以掌握幼儿争强好胜的心理, 利用逆反心理来激发他, 如用“你不会穿衣”“你不会数数”之类的话来刺激他, 其效果有时比正面说服要好得多。

技巧有很多, 每位老师会有不同的办法, 这在于平时的积累。

3. 切忌命令式话语

假如你运用权威使之服从, 结果将适得其反;可多用祈使式话语。比如, 幼儿把区角弄得乱七八糟, 你命令他收拾干净, 他会反抗。试着这样说:“来吧, 我们比一比看谁能把更多的玩具放到柜子里?”这样, 他会很乐意地收拾区角。

其实, “逆反”幼儿并不可怕, 只要我们正确认识到“逆反”是幼儿正常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 只要我们坚持宽容、关爱、赏识三原则, 并积累和掌握一些具体的小技巧, 完全可以与他们“和谐共处”, 帮助他们“科学发展”, 也让自己轻松快乐, 体验到老师的幸福。

参考文献

[1]董淑珍, 蒋波.对幼儿逆反心理的反向思考.教育导刊, 2002 (8/9) :53-54.

[2]伦秋风, 伦健娜.幼儿逆反心理期的正确对待.科学之友, 2006 (.6) :82-83.

用逆反的方式对待“逆反” 篇3

在与众多青春期孩子父母的接触中,他们几乎都向我诉说了同一个烦恼,即孩子根本不听他们的话,经常对父母表现出不满或敌对的态度。

具体表现

1不管父母说什么,孩子的第一反应便是反感。接下来就会找种种理由与父母辩驳,以表明自己对父母言语的不服和不满。

2孩子虽然能安静地听父母把话说完,也答应愿意接受和服从。背着父母却依然我行我素,把父母的话忘得一干二净。

3对父母的话“言听计从”,表面看上去好像是在按照父母说的去做。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孩子做的时候根本是心不在焉。磨蹭拖拉,行动基本没有什么效果或效果很差。难道自己说错了?还是孩子本来就对自己有意见?或是孩子有其它心事?父母们找不到答案,就去与孩子沟通。然而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吃闭门羹。孩子根本不愿与自己沟通,对此父母们感到很苦恼、很头疼。

孩子:“逆反”背后是渴望独立

其实,父母们不必因此过于烦恼,也不必急着从孩子那里找到答案。因为几乎所有青春期的孩子,都会有这样一个与父母“唱反调”的过程。心理学上把孩子们以上所表现出来的三种行为,定义为“逆反”行为。

“逆反”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的、本能的行为,目的是向父母宣告自己长大了,要独立了,不再会像小时候那样任人摆布了。

但由于他们的生活经验、知识能力及是非判断力等方面的不足,常常会出现一些在孩子自己看来很有道理,父母们却看不懂的“反常”、“过激”或“错误”的、带有对抗性的行为。

譬如,孩子们的第一种行为,可以解释为“硬对抗”,具有抗争和战胜的性质;第二种行为可以解释为“软对抗”,表现为冷漠或漠视的态度;第三种行为可以解释为“消极对抗”,以应付或内心真实的隐瞒为特征。

这些行为的共同特点是,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寻求自我的独立,且带有明显的情绪化特点。孩子通过与父母的抗争,检验自己的力量,增强自己的自信。当然,这些都是在孩子的无意识中完成的。

每一个孩子都希望在与父母的对抗中,自己成为胜利者。于是,他们在与父母的“战斗”中可能会不顾一切,表现为冲动、蛮横、不讲道理。

很多父母看不到这一点,于是很容易被孩子的行为激怒,被孩子的情绪带着走,结果导致了亲子间“战争”的不断发生。

父母:用退让的方式“以柔克刚”

父母如何避免由自己的良好初衷引发的亲子间的彼此伤害,如何较好地实现自己对孩子的爱护和教育意图。对待“逆反期”的孩子,父母也采用“逆反方式”效果可能会比较好。

一般来说,孩子在与父母抗争时,他的潜意识里对自己的行为会有个预判。他们认为,父母一定会对自己的反抗行为进行打压。这样想时,他们的身心就处在了一个防御的状态,并作好了随时应对父母打压的准备。这个时候,父母的反应如果比较激动,正好就与孩子的内心预判吻合。于是,双方如同干柴遇到烈火,一触即燃的冲突局面自然难以避免了。

但如果父母能以与孩子心理预判相反的态度,譬如,不但不反感,还会主动暂时退让;不但不训斥,还俯下身来静心倾听孩子说。孩子就会感意外,就会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愧疚,随之会慢慢恢复心理平静,理智地思考父母的话,并按照父母的意愿行动。

故对待逆反期的孩子,尤其是孩子正在逆反时,父母一定不要试图通过说教和打压的方式去阻止他的逆反行为。要多点理解和宽容,多点接纳和陪伴。让孩子暂时占点上风,等孩子的那个劲儿过了,再与他讨论刚刚发生的事情。听听孩子的想法,与孩子讨论解决这个问题的比较有效的方法,鼓励孩子用这个方法去尝试。

父母如果能坚持这样做的话,不但能使孩子的“逆反”降温,还可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增强亲子间的信任和融洽。

更重要的是,孩子可以从这个过程中,学习到父母理性处理问题的方法,进而获得心智的成长。

孩子出现逆反心理 篇4

一、期望不切实际

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往往忽视了孩子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不考虑他们的兴趣爱好,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煞费苦心设计好的蓝图,硬要他们去做一时还难以做到的事情,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甚至一事无成,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建议这样做:家长提出的要求,应比孩子的实际能力略高一点,让孩子“跳一跳就能摘到树上的果子,”经努力,都能圆满完成任务,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孩子会不断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二、过于严厉,损伤孩子自尊心

“不打不成才”,认为“严”就是体罚,很少考虑孩子的自尊心,随意在外人面前揭孩子的短处,甚至讽刺、挖苦,有时还对孩子动武。

建议这样做:理解、尊重孩子,有事商量着来办,平等相待、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不可居高临下,以势压服。

三、压抑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的探索心理特别强,如果不了解他们的好奇心,认为是胡闹,不分青红皂白地呵斥、打骂孩子,就很自然地会引起他们的不满情绪。

建议这样做:告诉孩子,你想知道的事情,我们也很想知道,你如果告诉爸爸妈妈,我们会想办法帮你解答问题的。这样,既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又使他们懂得了不少道理。

四、反复唠叨,引起厌烦

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唯恐他们不听,就反反复复、唠唠叨叨不休。如果孩子长期处于这种“马拉松”式的说教环境中,就会产生心理障碍。即使明知道家长说得有理,他们也不乐意听。

逆反心理自我测试 篇5

亲爱的同学,你的确逆反心理严重吗?对下列题目,请您作出“是”或“否”的回答。

1.你不喜欢按照别人说的去做吗?()

2.如果父母再次叮嘱同一件事,你就感到厌烦吗?()

3.你欣赏与老师对着干的同学吗?()

4.你是否对班干部指手画脚很讨厌,而故意不按他的要求去做?()

5.老师和父母越是要你用功学习,你越是不想学吗?()

6.老师的话很多都是有漏洞、有问题的吗?()

7.你喜欢与众不同吗?()

8.别人的批评常常引起你的反感和愤怒吗?()

9.对别人不敢干的事你特别想尝试一下吗?()

10.你是否觉得父母和老师不应为一些小事大惊小怪小题大做?()

11.对伤了你的自尊心的人,你是否要给他添一些麻烦,让他感到你是不好惹的?()

12.对批评你的人,你都感到讨厌和恼恨吗?()

13.对你感到没有意思的事,别人怎么说你也不会好好去干吗?()

14.一旦决定了干一件事,不管别人指出这件事多么有问题,你也不会改主意吗?()

15.你总是对老师表扬的同学感到反感,不想理那个同学吗?()

16.你喜欢干一些能引起很多同学注意的事吗?()

17.当你被别人说得火冒三丈时,你就会偏不照他说的去做吗?()

18.越是禁止的东西,你越想设法得到吗?()

测试结论:。

逆反心理案例分析

张浩是八年级的学生,一直以来,他在老师眼里都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可是近一段时间,他发现自己变了,变得越来越不听老师的话了。他觉得老师的观点太古板,有时还不近人情。于是他处处跟老师对着干,老师叫他做练习,他偏要爬在桌子上睡觉;老师叫同学们不要去网吧上网,他把空余时间全泡在网吧里......请大家分析:

(1)张浩这是一种什么心理?这种心理正常吗?

答:张浩这是一种的表现。青春期产生逆反心理,是的正常现象。

(2)张浩的这种心理若处理不好,会导致什么后果?

答:这种逆反心理若处理不好会导致:。

(3)结合自己的体验,给张浩提些建议,帮助他走出逆反困境。

答:我会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来帮助他走出逆反困境:

① 培养多向思维,有助于我们开阔思路,从偏激的习惯中摆脱出来;

② 设身处地的分析,学会换位思考。

③ 学会控制情绪,遇事不冲动,冷静思考,沉着应对;

中学语文教材逆反处理艺术谈 篇6

一、虚者实之,实者虚之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实践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从学生的主体性上体现出来。由于课文是范例,语文知识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语文能力、习惯、方法则是由实而生的主观因素。这一“实”一“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互为前提,又互为结果。虚者实讲,实者虚讲,正是语文教学逆反处理的艺术。

对初中课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金氏小女姿容描写的原因探析,如果脱离课本谈“人的肖像描写”的作用,就毫无意义了。这类“虚”的问题必须落到实处,即要从课文中寻出具体的语句来。只要联系课文前后内容,学生就可明白,郑屠见到“有些动人颜色”的女子便要施暴强占为妾,足见他是个市井泼皮无赖、地痞恶棍。这样,学生自会悟出肖像描写必有一定目的的道理,这“虚”者“实”之的教学也就使学生迸发出了思维的火花,同时对课文内容也有了较深刻的理解。

至于“实”者“虚”之,仍以上述课文为例。如教师提问:鲁达性格的豪放直率是通过哪些动作、语言表现出来的?这是要学生老老实实地到课本中寻词摘句。不过在此基础上,必须要注意“实”中之“虚”,教师可从下面两个层面上去指导学生:一是学会通过语言、行动描写刻划人物形象、性格的方法;一是善于从人物的语言、行动中概括出性格特征来。这样,就能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也只有这样,每一条“实”的提问,才有了生命,有了灵魂。

所以,胡嘉澄先生说:“一切‘实’都通向‘虚’,一切‘虚’都落到‘实’处……教师掌握了这种虚实转化艺术,便能在虚实转化中得益。”(见《“读中提示”虚实谈》)

二、长文短教,短文精教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语文教学需要细腻,也需要粗犷;有时要精雕,有时要阔斧,以各得其宜,各尽其妙。长文短教,加快教学节奏;短文精教,放缓教学速度。这里,同样闪耀着辩证法的光辉。

教鲁迅的《孔乙己》,许多老师要用三个教时,多者甚至用四五个教时。但有位老师,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由沉闷冷漠的社会环境带出典型人物,紧紧抓住孔乙己的特殊地位,用四个场面和几个“笑”及“排”“摸”等动词的分析,挖出孔乙己被病态社会扭曲的独特性格和造成悲惨结局的社会根源。这样,一篇涵意精深、年代较久远、学生较难理解的小说,在短短两节课中轻松地完成了。这得力于教师的“精讲”,突出了重点内容,因而费时不多而收效显著,改变了那种“台上老师讲得天花乱坠,津津有味;台下学生无精打采、昏昏欲睡”的不良现象。当然,长文短教,决不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一掠而过不得“要旨”那样华而不实的教学。

语文教本中还有一类文章,篇短而意深,耐人寻味。如朱自清笔下的精美散文《春》《绿》《背影》等,特别是《荷塘月色》,感情十分细腻。作者漫步荷塘边,观赏月下荷塘的胜景,闻到缕缕清香时的丝丝感受,如“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务必要“紧拉慢唱”,放缓节律,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发挥联想与想象,细细品味鉴赏。

总之,对长课文、短课文的艺术处理,必须从教材实际出发,抓住特点,有清晰的线索和明确的中心;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深文浅教,浅文深教

深文浅教,是处理好语文教材极为重要的艺术方法。教师必须遵照“可接受性”原理,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教学目标与要求,对难度高的课文,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在教学鲁迅的《药》这一传统名篇时,一定要依据学生的认识过程,不求“毕其功于一役”。可先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按故事情节和线索发展的顺序,逐段讲读分析,明确华、夏两家孩子的死因和从中应当吸取的教训;也可以与《祝福》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夏瑜与祥林嫂这两个形象的异同,从而把握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一般规律,培养比较阅读的习惯和写作文学短评的能力。

浅的文章也可以深教,这也是一种逆反处理,但它首先取决于文章有深教的可能。许地山的《落花生》一文浅显易懂,如何执教出一定深度来呢?这篇托物言志的文章,是怎样由实到虚的?这就必须抓住文中“父亲”说过的一句话:“花生的好处固然很多,但有一样是最可贵的。”其中“固然”一词起了极为重要的过渡作用,这正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最易忽略的。抓住了这个词,学生才会领悟:作者赞美花生,固然与其自然属性有关,更取决于其社会寓意,自然物的这种暗示、象征、比喻的作用,对于美化人的精神生活具有特殊意义。通过以上处理,《落花生》的教学得以由浅入深。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浅文深教,无疑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良好思维习惯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四、详处可略,略处可详

作者详写的地方有时可以略教,反之,略写的地方倒要详教,这也属于一种教材的逆反处理艺术。

鲁迅的《故乡》,作者详尽地描绘了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形象,通过鲜明对比,深刻揭示了主题。只要教师稍作点拨,学生完全能够找出闰土前后巨变的原因: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压得他像个“木偶”,这就深刻反映了由于帝国主义入侵导致中国农民日益破产的现实。可对于杨二嫂这个形象则不然,小说虽着墨不多,但意义却不小。这个原先“擦着白粉”的豆腐西施现在竟然“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对这个细节描写,学生往往只觉得这只“圆规”可笑、可憎,而看不到其可怜、可悲。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作深入分析,从而了解鲁迅设计这个形象,是为了说明中国农村小城镇居民也日益贫困化的现实,是为了从更广、更深的层面上揭示出旧中国广大普通劳动者的破产。

文有文路,章有章法。教师要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该详则详,该略则略地进行教学处理。同样,师有师道,教有教法,只有繁简适宜,教学才得法,收效才显著。详处略、略处详,虽是一种特殊的处理艺术,但也体现了教师的内在功力以及为实现这个教学目的而付出的努力。需要注意的是,运用这种处理方法,不仅是从教材、学生的实际出发,更是由特定的教学目标决定的。

逆反情绪要不得 篇7

职场逆反情绪很伤人

“逆反”类似鲁迅笔下的“腹诽”,有意见不肯说,却在肚子中骂。由于没有直接发作,可能一时半会儿没人察觉,但时间久了,你就危险了。

如果你有过类似的想法,请平静下来!如果你不能平静,那会怎样呢?你迟早会把这种情绪传递给对方,日子久了对方肯定也会感觉到。你可能要问,我又没有说出来,他怎么知道呢?虽然你没有说,但是你的表情、语气甚至姿态迟早会出卖你。中国有句古话叫“相由心生”,你的情绪肯定会写在你的脸上。人与人之间的“气场”很微妙,如果你这头不热乎,对方一定能感觉到。

只要有一方有这种想法,恐怕你在职场上的日子就不会好过。如果有一天,机缘巧合,三方意见统一,那你的命运就定了——收拾收拾,另谋高就吧!

要看清自己的立场

我们都年轻过,都叛逆过,甚至有一段时间我们很喜欢“桀骜不驯”这四个字,并且认为这样很酷;棱角分明是个性的体现;甚至我们还总感觉“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如果你把这种心态带到工作中来,那就证明你还没有成熟。事情总是要做的,“逆反心理”让你在情绪上“抵触”自己要做的事,这不是和自己过不去吗?

可是有些人就是绕不过这个弯儿,他们或者觉得事情不公平,心理不平衡;或者觉得某人让他很不爽;或者觉得自己是对的,别人都是大白痴。于是,即便你非要我做这件事,我也要梗着脖子,让你知道我很不满意!

随和才能越走越远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凡是愿意与他人配合的人,在职场上的路会越走越宽;凡是逆反心理极强,喜欢与人作对的人,他们的路会越走越窄。因为你不喜欢别人,别人也不喜欢你;你疏远别人,别人也疏远你;在你穿上“逆反”的外衣保护自己时,你自己也正在逐渐地边缘化……

如果你想在职场有所建树,那么,敞开心扉吧!真诚地与人沟通,认真地做事,真心地祝福你周围的人取得成绩。当你的力量与团队扭成一股绳时,你才会觉得如鱼得水。

幼儿逆反心理案例分析 篇8

宝儿的妈妈说,最近发现三岁的宝儿出现了一些逆反的行为,比如晚上洗脸的时候,她非嚷着先洗脚,家长没听,结果一盆水被她用脚掀翻弄到地上。有好几次是专门和家长对着干,宝宝妈妈很着急不知该怎么办

分析:

孩子的逆反心理始终被认为有碍儿童身心健康。其实,逆反心理并非一无是处,它虽有妨碍孩子身心发展的一面,但也有很多正效应。

1、产生逆反心理是幼儿教育弊端的曝光。当前,幼儿教育在方式、方法上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许多年轻的父母不了解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对儿童提出的要求过高,让儿童承受的学习任务过重;不知道儿童具有多方面发展的潜能和资质,具有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为孩子过早定向,强制儿童过早地从事长时间的专业训练。也有些父母脾气暴躁,动辄打骂、罚跪、罚站甚至逐之门外;还有一些父母却相反,视自已的孩子为“太阳”,一切以孩子为中心,百依百顺,本来孩子可以独自很好完成的任务,父母却要唠叨半天,甚至包办代替等等。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可以说正是这些教育弊端造成的。教养方式和手段违背孩子的天性,自然会引起孩子的抵触、对抗和逆反心理。可见,孩子逆反心理的形成“事出有因”,它在一定程度上敦促人们对幼儿教育作出改进。

2、逆反心理包含有许多积极的心理品质。儿童产生逆反心理,是其天性的自然流露。它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幼儿自我意识强,好胜心强,勇敢,有闯劲,能求异,能创新。现代社会充满竞争,迫切需要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开拓、能进取的人才。因此,父母要善于发现逆反心理中的创造性品质和开拓意识,并合理引导。只要引导得当,逆反心理是能够在现代社会发挥积极作作用的。

3、逆反心理在某种程度上能防止其他一些不良的心理品质的形成。逆反心理强的孩子,在不顺心的情况下,在愤闷、压抑、不满的时候,敢于发泄,他们不会让不愉快的事情长期滞留心中,他们不会让有碍自己身心健康的负情绪长期得不到释放,他们不会有畏缩心理、压抑心理,他们也不会懦弱、保守、逆来顺受。他们以这种形式保持心理平衡,有时也能起到维持身心健康的作用。

因此,父母应善于发现逆反心理中的积极因素,并善加利用,而不应在孩子有逆反心理的时候,一味抱怨、恼火,甚至对孩子实行高压政策。

解决方法:

初中生逆反心理探析 篇9

常常听到家长、老师这样的感叹:“现在的初中生逆反心理太重了。”的确如此,他们的逆反心理反应具体表现为:在行动上执拗、固执,在言语上顶撞老师和家长,在平时表现出爱自作主张,钻牛角尖儿。因厌恶校纪校规而故意触犯校纪校规;因厌恶某人便故意跟某人唱反调;因好奇心便故意去做别人已作出禁令的事情。在教育实践中常常碰到这样的事情:教师表扬了一个优秀的学生,却引起了一些同学的不服气;教师批评了一个犯错误的学生,反而引起一些同学对他的同情和辩护。

面对学生的逆反心理,有的教师采取不冷静的态度和压服的办法,其效果很坏,“顶牛”之类的师生对立现象,也往往由此而来。那么如何消除初中生的逆反心理呢?为了能对症下药,我们不妨先来探析初中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逆反心理是指当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标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引导、控制时,或对学生偏离目标的思想行为进行控制、纠正时,学生所产生的一种反向情绪或反控制心理。学生对教育者的“反控制”和“对抗”心理形成,既有其主观因素也有其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即指由心理矛盾引起的内发必然性。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主观因素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因为他们正处于由少年期向青年期过渡这一人生的特殊阶段,独立意识逐渐形成,自尊心日益强烈,他们往往对所见所闻,或者对周围的人和事喜欢持批评的态度。另一方面,由于他们还未能够达到见识广的程度,还缺乏辨证思维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考虑问题还不够成熟,所以,对事物的批判也往往带有盲目性。他们有很强的自尊心,但又不知如何维护自己的尊严,把教师的批评、帮助一律视为对自己的损伤,而妄加排斥、抵制。他们往往想入非非,要求有一种无拘无束的外界条件,以适应其心理的随意性。老师、父母要求向西,他偏向东,家长、教师制止、反对的东西,他偏要试试看,而且心理脆弱,承受能力甚差。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最直接的客观因素是家长、教师教育或教学方式的失当,违背了学生的心理规律。作为教师,我们了解了初中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便可区别诊治,对症下药。

1.心理换位,别揪住不放。对孩子以前所犯过错,老是揪住不放,或翻陈帐,或揭老底,把孩子一棍子打死,或是老用一个调子,多次重复一件事情,就很容易引起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这时候,我们做教师的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想想“假如我是学生,我希望班主任如何对待我曾犯下的过错。”这样就能更深刻地体会学生的苦恼,理解他们,与他们心心相印。

2.情感交融,做学生的贴心人。任何教育都是伴随着情感进行的,教师如果对学生严肃有余,温和不足,就容易使学生敬而远之,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即严师不仅不出高徒,反而会出“叛徒”。因此教师应融合到学生中去,与他们同喜、同忧、同悲,使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的知心朋友,是他们的贴心人,乐意与其亲近,乐意听从教导,教育效果自然就会倍增。

3.尊重宽容,用师爱调节师生关系。凡是有损学生人格的做法都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不要在公众场合大声批评他们,或让他们说不想说的话,做不想做的事,使他们感到下不了台。更切忌嘲讽、挖苦,刺伤他们的心灵,以造成难以弥合的伤痕。教育有时也需要一定的宽容。宽容不同于姑息,宽容中有信任、等待,有时比惩罚还起作用。因为有时学生犯错误并不是存心的,这时如果教师给予理解和宽容,等待学生自己认识错误,自己改正,教育效果则更佳。

4.公平公正,不偏袒或歧视任何学生。一些老师在工作中不是平等地对待自己的每一个学生,对学习优秀的学生往往会偏爱,放松要求。而对那些学习成绩不好,又好动调皮的学生,却常常声色俱厉,缺乏说理教育的耐心。这种娇惯偏爱优生、歧视冷落后进生的做法,不但后进生愤恨不平,就连优生有时也抱怨老师厚此薄彼,缺乏公正性,因而就容易引起他

们的逆反心理。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把每个学生当成自己孩子,一视同仁地对待他们,尤其应多给后进生以温暖关照,尽量为他们提供显示才能的机会。这样,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就会因公平而伟大,使他们觉得老师可亲可信。

5.化“害”为益,巧妙运用“逆反心理”。一旦提起某学生有强烈的逆反心理,一般的老师都会皱眉。其实,只要我们巧妙地利用学生的逆反心理,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一次校运会报名中,体育班委向我诉苦,班上没有男生愿意报名参加1500米跑,都怕跑不下来或取不到好成绩。我通过体育老师了解到朱广伟长跑成绩不错后,就把他找来,对他说:“朱广伟,你是男子汉吗?”他立即应道:“当然是。”我默许地点了点头,笑着说:“是男子汉,但不是强壮而勇敢的男子汉。”他疑惑地问:“为什么?”我反问他:“你说,一个连1500米都不敢跑的男子汉怎么能称得上强壮、勇敢呢?”“谁说我不敢跑?”他立刻反驳。“那你敢报名参加1500米跑,用行动向大家证明你是真正的男子汉吗?”“当然敢。”事后,他不仅参加跑了,还为班级争得了可贵的2分。

要排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必须遵循学生心理变化之规律,又要避免一切诱发逆反心理的外因,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去认识创造自己的价值。而做到这一点,前提在于教师要有一颗真挚的爱生之心,要懂得并善于用心理学去指导自己做学生的思想工作。

幼儿逆反心理简析 篇10

【关键词】逆反心理;认真分析;冷处理;学会利用;闪光点

逆反心理是指在特定条件下,个体心理中产生的与外界要求或愿望相反的逆向心理活动。逆反心理人皆有之,但幼兒的逆反心理有其独特的表现。研究表明,学龄前儿童,尤其是3岁左右的幼儿,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观能动性越来越强,对成人的要求和安排,表现出越来越大的选择性,喜欢闹独立。成人如果意识不到幼儿的这种心理特点,一味训斥、惩罚等,就会导致幼儿发展的“危机”。这种“危机”可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遇事缩手缩脚;二是执拗任性,逆向而行。其中以后者为多,独生子女更是如此。分析产生这种逆反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得不到满足。3岁左右的幼儿探按心理特别强,什么事都要问个为什么,什么东西都要摸摸、碰碰,这是幼儿主动认识世界的表现。如:带他上超市时,什么都要去摸一摸,新买的电动玩具总是想办法拆开等,但这些行为常常会惹恼父母亲,孩子们轻则行动被限制,重则受到训斥,甚至体罚。这样简单粗暴对待儿童,势必引起孩子反感,导致儿童的反向行为,“你不让我干,我偏要干,看你把我怎么着。”

(2)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应当承认,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家长存在“棍棒底下出孝子”的陈腐观念。这种观念必须克服。孩子虽小,也有自尊心,我们在教育孩子时,首先要尊重他们,要根据他们的心理发展的规律和个别差异进行教育。那种动辄讽刺、挖苦、辱骂,甚至体罚孩子的错误做法,只能引起孩子逆反心理。

(3)遇事唠唠叨叨。有些家长对孩子这个不准,那个不行;一会儿说要注意这,一会说要注意那,唠叨个没完。这样时间一长,孩子就会厌烦,产生逆反心理。如现在的一些独生子女有偏食或挑食的毛病,这也不想吃,那也不喜欢。有些家长不会另想办法使孩子克服这些毛病,而一味在吃饭时作“宣传”,结果引起幼儿反感。

(4)不顾幼儿的个别差异和意愿,强行“定向”。现在的一些父母望子成龙心切,他们要孩子学这学那。如:给幼儿报多个兴趣班:弹琴、画画、书法、英语,把幼儿的空余时间挤得满满的。这种急于求成,揠苗助长的做法,非但孩子什么也学不会,而且容易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来消除逆返的消极后果:

首先,要掌握一定的儿童心理学知识。只有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才谈得上对孩子进行教育。不少家长总喜欢在孩子面前摆长辈的架子,习惯于训斥,支配、甚至打骂孩子。这样时间一长,即便父母的话是正确的,孩子也会把它当着“耳边风”。试想,父母不尊重、不信任孩子,怎么得到孩子的尊重和信任呢?因此,对待孩子,不摆架子,平等相待,就容易进行教育,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他们的逆反心理。

其次,处理幼儿的逆反心理要注意主法。

第一,认识分析。遇事家长首先要想一想,为什么孩子会产生这样的行为?是由于自己教育方法不当,还是孩子本身的问题“孩子提出的要求是否合理。如果合理,就应当适时地满足孩子,即使不能当时满足,也要和孩子讲清道理,不要因为自己正忙或心情不佳,对孩子的合理要求不予理睬,等到孩子又哭又闹时,才不得不答应。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变得爱发脾气。所以只能通过认真分析,查明原因,才能提高家庭教育的艺术性。从而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喜欢我,希望我能进步”。满足孩子的需要,使孩子认识到不用发脾气,父母就能满足自己的合理要求。

第二,要“冷处理”。一旦孩子出现逆反心理,家长和教师不能急躁,不能以任性对任性。家长可以从孩子的角度去体会孩子的心理,并告诉孩子理解他愤怒时的情绪,等孩子稍稍平静下来,再了解他们的需要,给他们讲清道理。正确做法是“冷处理”,对他们的任性不予理睬。当孩子以哭作为武器来威胁时,家长采取暂时回避的办法,对他们的行为置之不理,视而不见,让孩子明白随便吵闹、发脾气是没用的。过后再开导说服孩子。家长切记不要心软,不该满足的要求,毫不迁就。否则孩子会闹得更凶。另外,家长还可以利用各种手段,巧妙进转移孩子的注意力。通过转移的方法,可以不知不觉间谈化孩子受发脾气的毛病。

第三,学会利用。要掌握儿童争强好胜的心理,利用逆反心理来激发他。如有意识地说“你怎么不会写字,×××都是自己喂饭,你怎么不自己喂饭?”之类的话来刺激他们。这可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自立、自强的能力,使用时如能掌握分寸,其效果有时比正面说服教育还好。

了解超限效应,抚平逆反心理 篇11

关键词:超限效应,逆反心理

我们现在常常听见老师和家长抱怨, 现在的孩子不好教啊, 叛逆期来的也太早了!为什么孩子容易叛逆, 是怎样造成的叛逆心理呢?反思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 为了让孩子警钟长鸣, 是否像唐僧般唠叨个不停?自以为是耐心教育, 苦口婆心, 其实是你违背了孩子的心理规律, 造成了他们的“超限”效应。如果你了解了什么是“超限”效应, 那么面对孩子的逆反心理, 你也许会觉得豁然开朗。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起初, 他觉得牧师布道出色使人感动, 就准备捐款并掏出口袋里所有的钱。又过了十分钟, 牧师仍在喋喋不休, 他就有些不耐烦了, 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 牧师讲兴犹酣, 马克.吐温决心一分钱也不捐了。到牧师冗长的演讲终于结束时, 他激于气愤, 非但不捐款, 还从盘子里偷了三元钱。像这种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 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现象, 心理学上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学校时常所见。有的教师授课唯恐没把知识讲深讲透“亏”了学生, 常置下课铃声于不顾, 争分夺秒, 滔滔不绝地延长上课时间, 殊不知长期以来, 学生的脑神经, 泌尿系统已与下课铃声形成条件反射, 或急于上厕所, 或急于出外玩耍, 情绪均表现出焦躁不安。此刻教师的“苦口婆心”、“金玉良言”有似过耳之风, 哪里还能听进半句只字?据对百名学生调查, 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孩子反对“拖堂”, 且对经常拖堂的教师十分反感, 可见, 拖堂教学易于造成学生的“超限”效应。还有一些老师, 在复习时, 每天一张试卷, 重复的题型, 大量的题海战术, 同一内容对学生的刺激太多, 让学生疲于应付, 身理都产生了疲惫感必然造成心理的逆反, 导致学生厌学。经常听见有的学生说:“老师不讲还好, 越讲我越糊涂!”这样的教学方式就是典型的“超限” 效应。教师付出了大量的精力, 却是事倍功半的结局。

又如批评学生, 有些教师为了说明某件事的重要性, 不厌其烦地重复多次, 某一个学生违反了纪律, 非得要在全班面前讲它过十分钟。学生犯了一次错, 会一次、两次、三次, 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 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反感讨厌, 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只要孩子对“过”有了认识, 就应及时“刹车”, 偏有长舌者意犹未尽, 仍要鹦鹉学舌般一而再、再而三地批之不辍, 穷说不止的结果只是学生厌烦心理呈几何级数不断递增, 或左耳进右耳出, 口服心不服, 敷衍眼前过后就忘;或产生抵触情绪矛盾激化, 演变成对抗心态和教师“对着干”;甚至在忍无可忍的心理中积怨成仇, 引发敌对意识, 导致令人心悸的“一念之差”。故教师批评时, 只要学生有了悔改之意, 就要“高抬贵口”戛然而止, 古人所说“求善勿过高, 当思其可以, 责恶勿太苛, 当思其可受”就是此理。切忌唠唠叨叨没完没了, 致使超时效应产生。

恰当的表扬有激励学生进步的功效。尚认为多批评不好, 我就多表扬, 那也有失偏颇, 因为这里面也有个限度问题。总是不分轻重、不看对象、不讲方式地一味搞“廉价批发表扬”和“有意拔高表扬”, 非但引不起学生的共鸣激不起学生上进心的浪花, 反会使学生产生“老师在哄我, 名义上表扬, 实则让我注意这些方面:分明看不起我, 不信任我”的反常心理。于是乎, 听到表扬或笑意揶揄, 或嗤之以鼻, 甚者一听表扬就显反感而恼火, 干脆来个“南辕北辙”以示谢绝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其它如滚动式作业的布置, 过频过滥的道理说教, 无休无止的知识重复等都属禁忌之列。为了加强对某种事物的记忆, 适当的刺激是必需的, 但一旦超过了度, 往往过犹而不及, 最后发现离你的目标反而越来越远。因此作为教师在考虑教学设计时, 一定要明确, 不是讲的多, 重复的多, 学生就会学的多, 掌握的多, 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经验、还要考虑到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 了解他们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怎样教才是最有效的?一定要把握好所讲内容的强度, 力求用最经济的语言输出最大的信息量, 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更多的知识, 这样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达到最佳效果。

在家庭教育中同样如此, 有的妈妈常抱怨, 我唠叨了半天他也不听, 他爸爸只说了一次他就听了。那是因为爸爸一般不会喋喋不休的讲个没完, 所产生的刺激是孩子可以接受的范围, 因而不会产生逆反。所以, 当孩子犯了某个错误时, 家长不要一个劲的批评个没完, 也许孩子刚开始还会为自己的错误感到惭愧, 可是当这种批评如同魔音灌耳般没完没了, 孩子就会不耐烦, 会和家长对着干, 你不让我这样, 我还偏偏这样, 你让我往东, 我偏偏要往西。所以我们说的多, 不如说的巧。

浅谈学生逆反心理的克服 篇12

所谓逆反心理,指的是在某种特定条件下,某些人产生跟当事人的意志和愿望相反的心理及行为,是一种不健康和违背客观的反常心理。人一旦产生了逆反心理,往往会把正确的意见当成错误的意见,把别人的好意当作坏心坏意,使得思想教育工作失去成效。

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主要是由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完全确立,意志品质比较脆弱。他们虽然希望能在将来实现梦想,取得成功,但在学习上怕吃苦,在纪律上对自己也不能严格要求。所以教育工作者要采取科学有效的办法,预防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并及时地把学生的逆反心理转化过来。

一、在优化育人环境中消除逆反心理

学生在校成长,在校耳濡目染,亲身感受一切,所以学校的环境、班内的环境对学生的成长都有直接作用。我在担任班主任时,注重创设班级学习生活的氛围。我在班内设置了图书角,找一些与学习生活有关的书籍,鼓动学生订阅一些报刊、杂志,给学生多方阅读的机会。又在班内开设了“智慧园”,把同学的所学、所想、所见、所感在智慧园发表,引导学生交流互动、阳光自信,共同成长进步。

这就避免了一部分同学观望、徘徊、学习兴趣不足等心理,减少了学生逆反等不良情绪的发生。我还注重倾听和体察学生在具体问题上的呼声,与有关领导沟通,帮助学生及时解决日常学习、生活当中的具体困难,使学生在舒心优美的环境中集中心思学习。

二、在平等关爱学生中消除逆反心理

对于教育者来说,要像爱自己子女一样爱学生,对学生倾注全部的爱心。让自己的汗和学生的汗流在一起。让自己的笑声和学生的笑声合在一起,让自己的心和学生的心连在一起,使学生感到可亲、可信、可近、可敬。

无论怎样对学生严,学生都感到是对于自己的爱,是一种深沉、真挚的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接受你,学生才会心悦诚服,消除畏惧、逆反的心理。

教师对学生要一视同仁,不歧视任何学生。有一名同学,单从他的外表看,人高马大,就给人一种懒散的感觉,学习成绩较差,有逆反心理。但是他有一个特长,就是爱好体育。我抓住了他体育特长这一点,鼓励他把功课学习好,为将来练体育打好基础,并且让他发挥自己的优势,为班级争光。果然在学校长跑比赛中,为班夺得了名次,受到了奖励。这在别人看来并不算什么,但对他无疑是一次“重要激励”。我以此为契机,激发他的自信,引导同学们喜欢他、接纳他,帮助他成功融入集体,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他的逆反心理逐步消除了。

三、在自我成长进步中消除逆反心理

班级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平时绵顺文静,在公共场合不敢表现自己,而自己对此又感到非常懊丧。为此,我想方设法尽可能为每一位学生开放自己提供时间机会,让他直接参与班级文化、环境、服务等建设活动,让每一位学生在班内都有存在感、价值观和成功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受到大家的关注。

例如,班级的卫生、黑板报、志愿服务、路队执勤等都安排到小组,有组长、班干部负责完成。又如,经常召开班级主题班队会、辩论会,就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联欢会、运动会等大型活动都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老师只是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或评判者,力求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

通过活动,不仅使学生的潜能、特长得到了培养和发挥,而且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在同学心中的地位,也使他们克服了对公共场合的不适应感。

四、在意志的完善提升中消除逆反心理

当前,很多学生在学校被功课压着,在家被当作小皇帝供着,导致现代社会中出现学生怕苦、怕累、半途而废等令人担忧的现象。而在国外,如日本,小学生几乎每年都要定期举办“田间学校”、“孤岛学校”、“森林学校”等,让他们的学生从小经风雨、看世界,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在国内外,有不少家庭条件好的家庭,家长常常有意识地让孩子接受一些贫穷、饥寒、委屈、挫折和磨难等挫折教育和体验,重视孩子意志力、承受力培养。

意志力代表了一个人的生命力,体现了一个人的灵魂,因为意志力的强弱对个人、社会、国家意义非常重大。一个人有了意志,才会不断拼搏,不断发展自己,实现自我价值,所以任何人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都离不开意志。

当前不少学生正是缺少这种意志力,导致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产生逆反心理,影响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成长。孟子曰:“天将降大任

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任性,增益其所不能。”这就告诉我们只有具备坚强的意志,我们的教育才会立得稳、扎得深、靠得住,才会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逆反】推荐阅读:

上一篇:采取措施方法下一篇:人力资源管理自查报告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