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法制与国家发展

2024-12-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民主法制与国家发展(通用8篇)

民主法制与国家发展 篇1

一、认真贯彻落实教委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计划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继续做到四个到位。要牢固树立“防范为主,安全第一”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各项制度,安排部署学校的安全工作,专人负责,排查一切不安全隐患,做到警钟长鸣,防患于未然,坚决杜绝因管理不善,制度不严,责任不明,重视不够发生的以外事情,学校及时向教委汇报,听后教委的处理。

二、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学生老师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要进一步推进民主管理,校务公开制度,推进我校民主建设,依靠教职工办教育。深入学习,宣传邓小平法制理论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基本方略,努力提高广大人民的法律权益和民主参与、民主监督意识,进一步提高广大教职工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法制意识,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把法制宣传教育和思想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校和依德治校紧密结合起来。促进我校的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三、全面落实学校治安和普法工作的各项任务。积极开展“创建文明学校,争夺创安杯”的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我校要全面落实签定的治安综合治理“责任书”落实责任,全面完成责任书的指标任务。采取多种措施,以防为主,有效的杜绝事故的发生。继续加强学校的防范保卫工作和消防措施,学校继续开展安全巡逻制,做好节日假日安全管理制度和接班的检查签字制,签定学生“人身安全责任书”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建立健全学生护送制度,每学期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学生自我防范和安全意识。组织宣传学习“交通法规”和交通安全知识,使学生文明行路,保证自身安全。严禁学生游泳、高攀、公路边上玩耍,严禁玩耍易燃易爆,有毒物品。明确学校和教室对学生只“教育保护责任”,而不具有“临时监护人职责”避免学生发生事故,受害学生家长无依据追究责任的不良现象,确保学校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四、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开展演讲、报告、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宣传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教育,杜绝一些不良现象在校内发生,禁止学生吸烟,争创“无烟学校”。

五、我校†††††ⰱ愢ⰱ‬

汦㵯㰰牣∾ⰱ䭈ⰱ匠慴瑲敒潣摲‬††††††ⰱ愢ⰱ牶㱸牣∾ⰱ䭈ⰱ匠‬

潴剰捥牯Ɽ†††††††ⰱ丢湯≥ⰱ䭈ⰱ匠潴剰捥牯Ɽ†††††††ⰱ‬丢副‬獥潰獮≥ⰱ䭈ⰱ敔浲湩瑡剥捥牯Ɽ‬‬††∠格〱㰾ㅨ㹂ഢ䠊剋ⰱ吠牥業慮整汐祡ⰱ††††㰢ㅨ㸰格㌰∾ⰱ䭈ⰱ扁牯側慬Ɽ‬‬†††††∠格〱㰾と㸳ഢ䠊剋‬灏湥慈摮敳Ɽ††††††ㄠⰱ∠瑡昫汣獡㵳㰸牣∾ⰱ䭈ⰱ传数䡮湡獤瑥‬††††††ⰱ愢ⰱ汶㵳㰲牣∾ⰱ䭈ⰱ䰠湩卥瑥汐祡潆浲‬

民主法制与国家发展 篇2

1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时期的国家制度。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分为成熟不同的两个阶段, 即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也即低级阶段和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而列宁则继承了马克思的观点即认为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就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现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就应该是社会主义民主阶段。

社会主义民主就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以人民作为主体的国家政治统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就是国家权力的行使必须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之上的并以维护与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作为它的职责的国家制度。其次, 社会主义民主就是国家权力的行使必须体现人民的意志, 维护人民的利益, 服从人民的需要的国家制度。再者, 它就是符合具有社会主义要求的选举权公民通过选举, 选举代表进行共同施政的政治制度。它同时又是选民选出的代表向选民负责的政治制度。最后, 社会主义民主又是法制的政治与法治的政治, 因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只有人民通过法定的程序并通过人民的代表集中表达自己的意志使其上升为社会主义的法律制度, 才能确保人民的意志与利益的维护, 才能为国家行使机关根据社会主义法律依法执行。要不然, 人民的权利保障就无从谈起, 就容易使国家力量被民粹主义者所窃取, 最终还是会破坏了人民的利益。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民主的议会制、政党制度、三权分立是作为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 它们之所以被马克思主义所批判, 主要是因为它们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之上, 并始终为它的基础服务, 并不能为人类的最终解放服务, 但这种国家制度本身已经是资本主义国家最完备的与有效的国家统治形式。正如小平同志所言, 就是要吸收人类一切的文明成果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其中包括资本主义创造出来的文明成果。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我们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这其中当然包括资本主义的代议制度, 以及人民对国家权力行使的监督制度等。当然我们不能全盘西化, 全部搬来西方的民主形式, 这既不符合我们的经济基础, 也不符合我们的国情。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要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关于社会主义的民主学说的合理内核和我国的国情为基础。第一, 我们的社会主义民主要体现“社会共和国”即以社会与人类的解放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制度。第二, 正如列宁所言, 社会主义民主要实行代议制。最后, 它就是为劳动阶级服务的政治制度。而根据中国社会的特点它实行了以下的政治制度。首先, 它实行了议行合一的政治制度, 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种制度是新中国成立时确立的人民民主专政。这种制度基本上集中了议行合一的原则、民主集中的原则, 与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其次, 它又是一种在中国革命中与新民主主义胜利时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和先进的民主人士确立的人民政协制度。它是我国民主政治中不可缺少的民主制度形式之一。再次, 社会主义民主又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国家政治制度。这是因为我国的党派关系是在中国的革命与建设中确立的牢不可破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合作治理国家的政治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两种形式, 它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并且在1979年全国人大通过组织法在地方县设立人大常委会, 这样中国就建立了人大常委会制度体系。这样, 地方各级人大设立常委会较好地完善了地方国家权力体系, 消除了制度结构与宪法精神的矛盾, 其根本原因是它提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良性运作的制度支撑。良好的制度结构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它使权力的组织形式在全国完备起来, 直接反映我国的政治生活, 关系到国家权力的行使, 以及政治权力的合法性。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主要原则和特点有以下几方面:首先,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法的根本精神与制度规定, 也是社会主义的其它政治制度的最重要的制度基石之一。它是由人民通过选出的代表组成国家各级人大, 国家其它的权力机关都由它产生, 并对它负责而且接受它的监督的政治制度形式。其次, 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革命的方式建立起来的, 它以未来社会的共产主义理想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作为建党基石。因此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人民的国家政权才能在现在伟大的事业中代表着人类的未来。坚持党的领导是健全和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保障。再次,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 既是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原则, 又是它的活动原则, 这其中民主集中制原则体现在国家机关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上, 所有国家机关都必须经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 倾听人民的意见和接受人民的监督。这是保证国家机关具有坚实的民主基础。作为活动原则, 民主集中制主要体现在国家机关的决策过程中, 任何一项重大的政策都要经过民主讨论的论证与表决。这样的一切都是以国家制度的形式确立起来的。最后,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还体现了民族平等与互助, 各少数民族都应有适当的代表在人大中。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族的关系既是领导与被领导, 又是团结合作的关系。在这项国家制度中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又一形式, 其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民主党派参与国家政权。再次是, 各民主党派代表一部分人民, 参与到国家政权与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中来。政治协商制度是随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创立而创立的, 这项制度的特点如下:协商的主体是有组织的和高层次的包括各政党、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的代表人物。协商的内容是政治性的。它具有两项重要的职能意识, 一是政治协商, 二是民主监督。政治协商作为政治协商会议的政治职能, 从发展趋势看, 协商的内容更加广泛, 协商的渠道和方式也在不断发展。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职能是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扬民主的重要形式, 其基本方式是提出批评和建议, 协助国家机关改进工作更好的服务人民大众。

4社会主义民主的另一国家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根据马克思列宁的关于民族问题和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结构形式的理论, 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又一项重要的社会主义民主的国家制度。这项制度的特征表现在:首先, 它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实行的, 各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是社会主义祖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其次, 它是通过少数民族的自治地方的人民选举产生的并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监督的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来实现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国家的一级地方政权机构。在自治机关的组成上自治区的行政首长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 自治地方的人大常委会由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 人民政府的行政首长向人大负责。在地方的政府机关应由当地所在民族的人民占据主体。在自治机关的自治权方面, 自治机关拥有较大的自治权。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 国家对少数民族在物力、人力、财力等方面都采取了特殊照顾。以上这些本身就体现社会主义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的内涵丰富, 仅从静态的国家制度进行解读难免有失偏颇, 但是社会主义民主要是没有国家制度作为它的框架与制度基础, 社会主义民主就无从谈起。这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为民主精神与公民利益提供了制度条件的保障, 它为社会主义其它的民主形式与内容奠定了国家制度的基础, 同时也保护了人民民主本身所应具有的民主内核即人民的统治。

5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动力

社会主义民主有了静态上的外在表现, 即社会主义民主政体为社会主义民主仅仅提供了国家宪法与法律上的保障, 建立了国家政权的合法性与制度的合法性的分离与良性互动, 已将政治系统的合法性建立在取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基础之上, 但社会主义民主还要随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而发展, 这本身也是社会主义民主其本意的要求即体系内的人民的自我治理的内在要求。而学界认为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动力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应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 经济的发展是指在我国国内随着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可供分配的尽可能充足的社会产品, 在扩大生产力的同时, 奠定了产生社会分化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的合理化即橄榄型社会结构的产生, 同时也为产生社会主义民主的文化的世俗化奠定经济基础和经济动力, 以及促进我国利益集团规范化的纳入我国民主化的秩序轨道中来, 有序参与民主, 和避免政府被强势的利益集团所绑架。其次, 追求民主政治成为我党的意志, 这为我国的政治民主化提供了政治动力, 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把实现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自身的奋斗目标之一, 这也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所遇到的深层问题, 已不可能仅在经济领域内解决, 而要涉及到社会与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 政治体制改革已被推到前台。这是我们为党外民主提供领导的动力与为党外民主提供经验与稳定性的制度条件。努力促进实现社会基层民主如乡村民主直选与城市社区民主自治的良性发展, 为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提供社会基层动力, 以促进社会主义民主的上层民主的发展奠定基层基础。再次就是应该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形式的挖掘工作与社会主义民主理论的持续创新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实践探索相统一。最后是努力促进我国行政机构建设与管理社会与自身的能力建设与组织建设的目标即法治性、服务性、责任性、有限性的实现。为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提供行政保证。

参考文献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新动力.[J].红旗文稿, 2009, (6) .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J].世纪桥杂志, 2009, (2) .

[3]中国特色民主模式分析.[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 2009, (4) .

[4]亨廷顿.变动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近代社会民主与法制 篇3

[知识整合]

一、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政治制度确立的过程

1.英国——君主立宪制。通过1640—1688年的资产阶级革命,英国推翻了斯图亚特封建王朝,1689年颁布了《权利法案》。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走上了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

2.法国——民主共和制。通过1789—1794年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推翻了封建的波旁王朝,颁布了《人权宣言》。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1804年,拿破仑颁布了《法典》,以法律形式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它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第一部民法典。

3.美国——联邦总统制。通过1775—1783年的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殖民统治,发表《独立宣言》,独立战争后,制定1787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原则和共和政体。开创了民主制度的先河。1861—1865年美国内战期间,林肯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废除叛乱各州的奴隶制。维护了国家统一,共和政体进一步完善。1933年,为摆脱经济危机。罗斯福实行“新政”。稳定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4.日本——君主立宪制。1868年开始的明治维新实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1889年颁布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5.俄国: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但仍然是君主专制政体。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

认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是在反封建斗争中产生的,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性。资产阶级民主是资产阶级享有的民主,而不是广大人民能够充分享有的民主,所以说资产阶级民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与法制建设

苏联:1936年颁布新宪法。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建立,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体制的形成。即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东欧国家:二战后,东欧国家在苏联的影响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三、中国近代的民主历程

(一)中国资产阶级争取民主政治的斗争

1.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康有为、梁启超领导下。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维新变法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在中国的第一次伟大尝试。这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在中国的开端。

2.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类型的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重大意义。这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开始。

3.1915年。以陈独秀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激进派。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反映了资产阶级要求真正民主政治的主张。

4.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没有在中国建立的原因: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②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强大。③中国2000多年封建专制制度的影响。

(二)无产阶级争取民主政治的斗争

1.1919年。五四运动提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充分体现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精神。

2.1922年。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3.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以新三民主义为合作纲领,领导了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4.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提出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

5.1945年,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赴重庆谈判。与国民党签订了《双十协定》。

近代民主政治的特点:①探索阶层、阶级的广泛性。②深受西方启蒙思想和民主政治的影响。③先后尝试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两种方案。实践证明这两种方案都在中国行不通。④民主与专制斗争激烈。⑤经历了由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转变的历程。

四、中国现代的民主历程

(一)建立

1.1949年新中国成立。人民真正当家作了主人。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2.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开始建立。

3.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二)破坏

“文革”中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受到了践踏,给党和国家带来了重大损失。

(三)完善

“文革”后特别是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就:1982年通过新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刑法》、《刑事诉讼法》等一系列法律,初步建立起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我国逐步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

(四)特点

建立—破坏—完善。

(五)对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认识

①任何一个国家的民主法制建设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②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⑧我国应不断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维护人民的权利和利益。

[学法导航]

近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以民主代替专制、以法治代替人治、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利代替以君主为代表的贵族特权。民主法制建设是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志之一,是近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它的主要任务是从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过渡。其实现的方法是革命或改革。

本专题的重点:①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政治制度的形式。②中国资产阶级争取民主政治的斗争。③新中国成立后民主法制的发展历程。

[巩固练习]

1.列举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法律文献。

2.政治民主化是我国近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结合中国近代史上的有关史实,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近代史上推动政治民主化的开启性事件是什么7以后资产阶级为实现政治民主化又进行了哪些斗争和探索?结果如何?请概括说明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有什么特点。

(2)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政治民主化做了哪些努力?形成了哪些政治制度?

(3)当前我国为什么要加快民主政治建设?

参考答案:

1.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独立宣言》,法国《人权宣言》和《法典》等。

2.(1)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没有建立真正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民主与专制斗争激烈,民主化进程艰难,逐渐由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向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化转变。

(2)略。

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立法程序 篇4

《中国民主与法治建设》课程

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题目:关于中国全国人大与美国国会立法程序的差异及原因的研讨

报告人姓名:曹连强

学号:1212158

3报告日期:2013年10月30日

关于中国全国人大与美国国会立法程序的差异及原因的研讨

[内容提要]本文就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美国国会的立法程序的差异及原因展开研讨,在查找书籍及在英特网中查阅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中国和美国是两个社会性质完全不同的国家,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两者不管是在社会意识形态还是价值观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不同。中美两国立法程序在法律案的提出、审议、草案的形成、表决与公布方面都有着不同。

[关键词]立法程序、全国人大、美国国会

一、问题的提出及采用的研讨方法

在学习《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课程上,学习到有关立法程序的章节,“比较中国全国人大与美国国会立法程序的差异及原因”是我所在小组的研讨课题,对此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中美立法程序有着什么样的差异呢?形成差异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调查采用的方法是1.从书籍中查找有关资料;2.在英特网中查阅有关资料。

二、研讨情况和资料整理

1、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程序

(1)法律案的提出

有权向全国人大提出法律案的主体。有权向全国人大提出法律案的主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有关国家机关,即全国人大主席团、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中央军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可以向全国人大提出法律案,由主席团决定列入会议议程。二是一个代表团或者30名以上代表联名,也可以提出法律案,由主席团决定是否列人会议议程,或者先交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提出是否列入会议议程的意见,再决定是否列入议程。专门委员会审议的时候,可以邀请提案人列席会议,发表意见。

有权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法律案的主体。有权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法律案的主体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有关国家机关,即委员长会议、国务院、中央军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可以向常委会提出法律案。二是常委会组成人员十人以上联名,可以向常委会提出法律案,由委员长会议决定是否列入常委会会议议程,或者先交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提出是否列入会议议程的意见,再决定是否列入常委会会议议程。

(2)法律草案的形成过程

根据中央国家机关起草法律草案的实践,法律草案的形成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立项,作出立法决策。2.建立起草班子,开展起草工作。3.进行调查研究。4.形成草案框架和对主要问题的意见。5.起草条文。6.征求各方面意见。7.形成送审稿并对送审稿进行审查。

(3)法律案的审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法律案的程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法律案的主要程序:一是在会议举行前一个月将法律草案发给代表,以便代表进行认真研究,准备意见;二是在大会全体会议上听取提案人作关于法律草案的说明;三是各代表团全体会议或小组会议对法律草案进行审议;四是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对法律草案进行审议,提出审议意见,然后由法律委员会根据各代表团和有关的专门委员会的审议意见,对法律草案进行统一审议,向主席团提出审议结果的报告,并提出法律草案修改稿。

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法律案的程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法律案的主要程序:一是在常委会会议举行的7日前将法律草案发给常委会组成人员,以便常委会组成人员进行认真研究,准备意见;二是在常委会全体会议上听取提案人作关于法律草案的说明,由提案人委托的人对制定该法律的必要性、可行性、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以及法律草案的主要内容作出说明;三是常委会分组会议对法律草案进行审议,在此基础上,必要时可以召开联组会议进行审议;四是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对法律草案进行审议,提出审议意见,然后由法律委员会根据各常委会组成人员、有关的专门委员会的审议意见和其他各方面的意见,对法律草案进行统一审议,向常委会提出审议意见的汇报或者审议结果的报告,并提出法律草案修改稿。

(4)法律案的表决

列人全国人大会议审议的法律案,经法律委员会统一审议提出的法律草案修改稿,交各代表团进行审议,然后由法律委员会根据各代表团的审议意见进行修改,提出法律草案建议表决稿,由主席团提请大会全体会议表决,由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

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法律案,经法律委员会统一审议提出的法律草案修改稿,交常委会进行审议,由法律委员会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

进行修改,提出法律草案建议表决稿,由委员长会议提请常委会全体会议表决,由全体常委会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

(5)法律的公布

法律签署后,及时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公报和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的报纸上刊登。在常委会公报上刊登的法律文本为标准文本。所谓标准文本,就是凡发现各种法律文本之间不一致的,均以常委会公报上刊登的法律文本为标准,以维护法制统一,保证法律的正确贯彻实施。

2.美国国会的立法程序

(1)提出议案

在众议院,一名或多名众议员只要把议案文本送交书记官或投入议案箱,议案就提出了。在参议院,一名或多名参议员只须得到会议主持人的认可,就可宣布议案。同一议案可在两院分别提出。提案权独属国会议员,总统在国会只能提出立法建议,无权直接提出议案。

(2)委员会审议

议案提出后,众议院议员或参议院主持人按议事规程将议案提交给主管常设委员会审议。委员会主席通常会将议案交给下属的一个小组委员会审议,也可由全体委员会直接审议。

(3)全院辩论和表决

委员会表决通过的议案,附加一份报告回到议院,列入日程表。议员们对该项议案进行辩论,提出修正案,最后进行表决。议案在一院通过后,即送另一院审议,再经过一套以上程序,最后再次表决。

(4)两院协商

如果第二院对议案又加修改,从而两院通过的文本发生分歧,则需要专门成立临时两院联合委员会协商解决。这个联合委员会协商一致后,文本送回两院表决。这一次两院不再修改议案。如都通过了,就送总统签署。如果为某一院拒绝,再送回联合委员会协商,或任命新的联合委员会协商,直到两院通过为止。

(5)总统签署

总统接到两院通过的议案后签署,即成为法律。也可否决或搁置。否决后议会两院各以三分之二多数再次通过,则无须总统签署即成为法律。如搁置10天,议会并未休会,议案自动生效。如果10天内议会休会,则议案作废。搁置否决不需要理由,也不能被推翻。首先,总统否决议案后,两院要以三分之二的多数才能否决无效,而三分之二多数是很难争取到的。

三、研讨结论

1、中国全国人大与美国国会的立法程序的差异

(1)提出草案。具有提案权的人员:我国《立法法》第二章第二节第十二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法律案,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法律案,由主席团决定列入会议议程。

美国宪法规定,国会行使联邦立法权。美国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院100名议员,每一个州都有两名参议员,任期6年,每两年改选三分之一。众议院435名议员,每一名议员代表一个国会选区,席次是以每一个州的人口依比例计算,任期为两年。美国国会的立法程序允许包括非议员个人和团体选民等都可以提出法案。在美国,任何人都可以拟定立法草案,但是任何新立法只有国会议员可以正式在国会里提出。通常情况下,立法草案是有国会议员和其助理拟定的,这些议员会在其选区竞选期间了解了选民对某些议题的想法,并向选民保证他如果选上将会在国会里提出其选民支持的立法草案。

(2)提案流程。在中国,人大代表提出草案,由主席团决定是否列入会议议程,或者先交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提出是否列入会议议程的意见,再决定是否列入会议议程。在美国,国会议员向本院提出立法议案,将议案交与委员会,委员会或委员会小组成员对提出的立法草案进行密集的考虑,仔细研究和辩论,如果立法议题有足够的重要性,委员会会通过举行公共听证会,来了解正反两方对这项立法的意见。接下来,委员会小组成员将对这项新的立法投票,来决定对这项立法采取甚么行动。委员会成员可以对提出的立法进行修改,委员会成员再投票决定是否赞成这些修改。如果这项立法没有在委员会审议阶段得到批准,这项立法的寿命就在这里结束了。而得到委员会多数赞成通过的立法将被送到本院全院,进行审议。

(3)审议议案。在中国,列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大会全体会议听取提案人的说明后,由各代表团及有关的专门委员会进行审议,向主席团提出审议意见。各专门委员会审议立法议案涉及到专门性问题时,可以邀请有关代表和专家列席会议,听取他们的意见。之后由法律委员会根据各代表团和有关的专门委员会的审议意见,对法律案进行统一审议,向主席团提出审议结果报告和法律草案修改稿,对重要的不同意见应当在审议结果报告中予以说明,经主席团会议审议通过后,印发会议。法律草案修改稿再交与各代表团审议,由法律委员会根据各代表团的审议意见进行修改,提出法律草案表决稿,由主席团提请大会全体会议表决。在美国,得到委员会多数赞成通过的立法将被送到全院,即参议院或众议院将议案列入议程。在本院中让全体议员对立法进行审议,辩论和投票。这项立法通过适当议事程序在全院表决后,将送到另一院审议。国会另一院审议后如果对议案有修改意见,则将修改后的议案提交原审议议院再次审议并表决。原议院审议修改议案之后再次向另一议院提交审议。这个过程可以无限反复直到两院达成一致,全都通过议案。

(4)表决议案。人大代表应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大会通过的表决办法参加表决。人大代表参加本级人大表决,可以投赞成票,可以投反对票,也可以弃权。全国和地方各级人大的全体会议进行的表决,其结果由全体代表的过半数

赞成通过。宪法修正案,由全国人大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赞成通过。在美国,同一版本的立法草案将分别在众议院和参议员中表决,若将立法草案成为正式法案,就必须在两院全部表决通过。

(5)公布法案。在中国,法律案经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后,由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并及时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公报和在全国发行的报纸上刊登。在常委会公报上刊登的法律文本,是标准文本。在美国同样立法草案在两院都得到通过,这项草案将送交给总统,请总统签署,成为法律。但是不同的是,美国总统具有立法否决权,与法案签署权相连带,总统如果同意法案,才可能签署公布;如果不同意,则可以两种方式行使立法否决权。总统的立法否决权以及国会推翻总统的权力,对于平衡国会与总统行政权力的关系,很有威慑力和作用。

2.中美立法程序存在差异的原因

(1)、社会性质不同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而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两国在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上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从而导致其立法程序在某些方面不同。

(2)、政治体系不同

民主法制与国家发展 篇5

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成就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大成就;联系历史与现实,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从历史素材中提炼概括知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自学,使学生初步掌握从教材提供的历史素材中提炼知识并进行系统整理的方法。

(2)通过鼓励和指导学生在课前和课后资料收集和走访、调查活动,让学生体验独立地、多途径地获取知识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意义,增强法制观念,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好形势。

(2)联系历史,今昔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艰巨性,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

[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难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我国的民主建设、我国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对内改革,解放了生产力;对外开放,促进可经济的持续增长。同时,我国也不断推进民主和法制建设,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三课————《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成就》

学习新课

一、法制建设的成就

1、提问:我国新时期的法制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呢?

2、现实生活中,处处能看到民主和法制的影子,你能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吗?(学生举例说明,教师点评、引导)

3、提问:法制建设的成就有哪些? A、1982年新宪法的颁布 B、1986年《民法通则》的颁布 C、《刑法》的颁布与修订 4、1982年颁布的新宪法的总方针和基本任务?(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5、《民法通则》是一部怎样的法律,有哪些原则?(学生回答,教师明确)(答案略)

6、请学生用自己熟悉的发生在身边的事说一说我国是怎样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答案略)

7、思考:《刑法》明确规定了哪三个基本原则?(答案略)

8、播放视频《***受审》

提问:1997年修订的新《刑法》针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情况,对哪些犯罪活动加大了打击力度?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学生回答,教师点评)(答案略)

9、讨论:通过这三部法律,你是怎样认识我国不断推进法制建设的?(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社会主义民主的推进

(一).我国的民主制度

1、想一想:

(1)我国的民主制度包括很多内容,其中最主要的两项制度是什么?

(2)人民代表大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制度?它在我国政治制度体系中的地位如何?(3)什么叫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它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有何重要意义?(学生回答,学习————社会主义民主的推进)

2、民主制度建设上: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二)、建立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1、思考:

(1)、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包括哪些?

(2)、为什么说爱国统一战线是我国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三)、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1、提问:

(1)、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2)、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

2、材料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中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对外友好活动中,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祖国的统一和团结的斗争中,将进一步发挥它们的重要作用。

(1).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2).举例说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3、畅所欲言:

民主和法制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学生回答,教师点评)(课件展示民主和法制的关系)法制建设是为民主建设服务的,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是为了实现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是不可分的。不要社会主义法制的民主、不要纪律和秩序的民主决不是社会主义民主。

新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回答)

课堂检测

1、下列法制中明确规定改革开放总方针的是: A、《民法通则》

B、《刑法》

C、1954年《宪法》

D、1982年《宪法》

2、新《刑法》明确规定的要加大打击力度的犯罪行为不包括:

A、经济领域的犯罪

B、黑社会犯罪

C、交通事故的犯罪

D、恐怖行为的犯罪

3、《民法通则》规定的应当遵循的原则有:①、自愿

②、公平

③、等价有偿 信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规定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事关系的法律是: A、《民法通则》

B、《刑法》

C、《宪法》

D、《民事诉讼法》

5、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A、依法治国

B、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C、建立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D、政企分开,废除领导干部的终身制

6、制订爱国统一战线的条件不包括:

A、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

B、统一祖国的需要

C、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D、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需要

民主法制与国家发展 篇6

1.党的十八大以来一批省部级高官落马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反腐进入一个新的高潮——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一年多来,上万名违反“八项规定”的官员被查处,其中,省部级高官达16人。习近平指出,我们党严肃查处一些党员干部包括高级干部严重违纪问题的坚强决心和鲜明态度,不论什么人,不论其职务多高,只要触犯了党纪国法,都要受到严肃追究和严厉惩处。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越走越宽201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将走过一个甲子的光辉历程。60年风雨历程,从“豆选法”到城乡选举“同票同权”,从等额选举到差额选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不断完善。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增强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制度自信,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好、完善好、发展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和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分别于2014年3月5日和3月3日在北京开幕。

3.2013中国法治蓝皮书发布2014年1月24日,2013法治截面史——《法治影响生活·2013中国法治蓝皮书》正式发布。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对“中国梦”的系统阐释;旅游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立法项目突出对民生民利的法治保障;敢于对叔侄冤案说不的“最美检察官”代表张飚;全国人大决定废止劳动教养制度;雷政富、刘志军等出庭受审;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主要思路、具体内容和步骤安排„„刚刚过去的2013年里,有许多振奋人心的“大事件”和“好声音”,向公众传递着“正能量”。

4.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民主法治建设作出部署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

1.依法治国2.全国法制宣传日3.基层民主制度4.网络问政

1.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的原因(理由、为什么?)

2.党始终高扬人民民主光辉旗帜的原因(理由、为什么?)

3.为了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我国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

易错易混链接:区分人民、人民代表、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理解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原因、为什么?)和要求(怎样?如何?)

5.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什么?为什么?

6.国家保障公民行使监督权的原因(或:为什么要让人民监督权力?)

7.依法正确行使监督权的要求和渠道

8.多角度分析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原因(理由、为什么?)

9.我国严惩涉嫌贪污腐败官员体现了哪些法律常识?

10.如何理解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

?

【例1】(2013·江苏泰州·20)“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法治国,依法行政,关键是依宪执政。”总书记的讲话表明()

A.依法治国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

B.依法治国的本质就是崇尚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C.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就是依宪执政

D.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就是依法维权

【例2】(2013·江苏镇江·29)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2013年3月5日至17日在北京举行。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国家领导人,听取和审议通过了政府工作报告,批准了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等等。这表明()

①人民直接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

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拥有任免权、监督权和决定权

④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A.①②B.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权力运行需要制约和监督。有人形象地将此绘成漫画(见下图)。据此回答3-4题。

【例3】(2013·江苏镇江·13)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有利于()①防止权力被肆意滥用

②使权力失去应有作用

③使社会达到绝对公平

④保障社会的公平公正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例4】(2013·浙江湖州·14)权力的运行需要公众的监督,监督的正确途径有()

①直接向各级人大常委会反映②使用书信、电话向有关部门举报

③通过电视、报刊等媒体曝光④用论坛发帖、写大字报方式发泄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我国,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国

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在我国,能有力保证

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政治协商制度

D.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2.“法令行则国治国兴,法令弛则国乱国衰。”这说明()

A.国家的兴衰取决于法令的施行

B.国家安定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法律

C.与法律相比,其他社会规范并不重要

D.只要国家兴旺,法律自然会得到贯彻实施

3.漫画《苍蝇老虎一起打》表明()

①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②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法行政

③我国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④严惩腐败是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

A.①④B.②④C.①③D.③④

4.对下图认识最准确的是()

A.正确,因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B.正确,因为宪法是其他法律产生的依据

C.错误,因为宪法规定的是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

D.错误,因为宪法是最高的行为准则

5.“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这表明在我国()

①人民代表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代表

②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各级人大代表都由人民直接选举产生

④人民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

A.①②③B.②③C.①③④D.②④

6.右图《同票同权》反映了公民()

A.懂得正确行使权利并自觉履行法定义务

B.通过行使选举权而直接参与国家的管理

C.参政议政热情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提高

D.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逐步得到落实

7.根据图中示意,在▲处填上合适的机构()

A.国务院B.人民代表大会C.政治协商会议D.国家主席

8.上题图中群众对政府及其各部门采取监督的途径和方式正确的有()①庞大爷因反映污染问题一直得不到环保部门的答复,就拨打市长热线提出批评 ②小钱就小区商业摊位的整治问题,向街道办事处口头提出合理化建议

③小周不满民警王某工作态度恶劣,在网上“人肉(搜索、曝光)”其私人信息 ④小韩就税务员故意免除其亲戚税款向税务局写信举报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9.某校思想品德学习小组以“聚焦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次会议”为主题开展

从该表格我们可以看出()

①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②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一项根本政治制度

③人民代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④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成果显著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①②

10.如右图,面对网络谣言,中学生应该()

①抵制不良诱惑,辨别是非真假

②履行公民义务,不信谣不传谣

③行使公民权利,向有关部门举报

④作为个人谈资,可以私下传播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继“秦火火”“立二拆四”因网络造谣

被北京警方逮捕之后,近日爆料人周禄宝因涉嫌敲诈勒索和编造虚假恐怖信息,被昆山检察院批准逮捕。与秦火火不同,周禄宝在落网前有另一头衔——“维权斗士”。他曾多次在网上实名举报“表哥”等涉嫌贪腐的官员,赢得网民关注。

材料二:2013年9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引发各方广泛关注。两高的司法解释明确规定,“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诽谤行为“情节严重”,从而为诽谤罪设定了非常严格的量化入罪标准。行为人实施诽谤,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的,不论网帖内容被点击和转发的次数是多少,都构成诽谤罪。两高对网络空间的司法介入弥补了网络空间信息管理的一大空白。

(1)请从权利和义务关系的角度,为公民进行网络监督提出合理化建议。

(2)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有哪些现实意义?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3年12月4日,全国第13个法制宣传日。2013年是实施“六五”普法规划的第三年,为做好2013年“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系列宣传活动,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各单位以“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共筑伟大中国梦”为主题开展系列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尊重宪法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涉及到建设法治中国的时候,《决定》首先谈到了维护宪法权威,并且写道:“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1)上述材料体现了我国哪一治国方略?在实施这一方略过程中为什么要维护宪法权威?

(2)“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这句话体现了法律的哪些基本特征?

(3)共筑伟大中国梦,为什么要大力弘扬法治精神?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将走过一个甲子的光辉历程。60年风雨历程,从“豆选法”到城乡选举“同票同权”,从等额选举到差额选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不断完善。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材料二:2013年10月2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决定》。修订后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增加有关网络消费的新规定,包括通过网络购物的消费者,除部分有期限的货品外,有权在收货的一星期内,在无须说明理由的情况下退货。经营者搜集和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必须经消费者同意,不能泄露、出售和非法向他人提供有关的个人资料。

(1)为了帮助同学们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小明设计了下面一张图表,请你将①②③的内容及其地位(或性质)填入下表相应空格内:

法权益。请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

负面新闻传播的民主法制效应 篇7

综合分析, 负面新闻传播更容易产生民主法制效应

本文所说的负面新闻, 从内涵看, 并非指报道方式、传播过程和新闻效果的负面性, 而是指内容, 即新闻题材、新闻信息、新闻事件本身的负面性。从外延看, 虽包括全部以真实内容为前提的负面新闻, 但主要还是指其中那些批评揭露性和社会危机性负面新闻。

从内容特点看效应更直接。负面新闻是暴露问题、揭示矛盾的新闻。内容的特殊性, 决定了它对民主法制作用的直接性。它是民主法制的产物, 并以特殊方式为民主法制而战———或通过暴露问题, 引发关注, 凝聚社会力量, 助推问题解决;或通过暴露问题, 引发人们反思, 探明问题症结, 提示法律需求, 凝聚立法基础, 助推法律完成;即使仅限于暴露问题, 不再有后续的环节运行, 也同样起着警醒社会、提示风险、推进民主等作用。从效果看, 它引发的也是对作用客体直接的“鲶鱼效应”。与以表扬、示范和激励为主格调的正面新闻不同, 它肩负的是挑刺、亮丑和揭疤的使命, 具有敏感度高、刺激性强、冲击力大等特点, 常带有“鲶鱼”的两面性特性。一方面报道的大多是生活的非常态, 往往会打破常规、出人意料, 在平静中掀起波澜, 给人们的视觉和听觉造成强烈冲击, 给社会带来一定震动;另一方面, 这些非常态的新闻事件又带有“激活因子”的成分和一定的“鲶鱼效应”, 会对相应的规章制度、政策法规起到活化、进化和优化作用。纵观近年来被媒体曝光的众多负面新闻, 如瓮安事件、孟连事件、石首事件、山西溃坝事件等, 无一例外地都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冲击和震动, 也都在媒体介入的推动下, 取得了良好的“震后重建”效果———释放了矛盾压力, 舒缓了公众情绪, 完善了相应制度和政策法规, 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民主法制进程。

从传播过程看效应更广泛。负面新闻的特殊内容, 经过媒体这个公共平台的提升和媒介自身特殊功能的催化, 会引发一系列公众效应和连锁效应。一是公众参与效应。从心理学角度讲, 越是反常的事物, 越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具有明显背向性、冲突性、刺激性特点的负面新闻, 常常有一石激起千层浪, 有时甚至有于无声处响惊雷的特殊功效。这不仅会引发广泛社会关注, 短时间内形成很强的舆论场;还能通过后续报道、议程设置等, 赋予其显著性, 促舆论升温、效应升级, 进一步激发人们的参与热情和探求事实真相的欲望, 使许多人成为新闻话题的参与者、事实真相的揭示者、矛盾症结的探究者、事件发展的推动者。从这一意义上说, 每个负面新闻的传播过程, 都是凸显矛盾与问题、提升社会关注力的过程, 更是公众广泛参与助推问题解决, 推进健康的民意表达机制和合法的利益博弈机制建立完善的过程。二是公众剖析效应。大众传媒高度的社会聚焦功能, 使负面新闻一进入传播过程, 就有了“样本”和“标本”性质, 会被定格成一个社会性的特写镜头, 成为待剖析的“解剖体”。事件反映的矛盾问题会被无数社会有识之士的火眼金睛从不同视角进行审视研判;事件隐含的问题症结也会受到众多社会“手术师”庖丁解牛般的无情剖析。这种广聚社会庖丁以解牛的功能不仅有利于各种社会疑难杂症的诊治, 还会让更多受众在观看庖丁们手法各异、剥茧抽丝般的解“牛”过程中, 受到启迪、警示和教育。三是公共提升效应。负面新闻具有更容易被二次传播的特性。随着传播范围扩大, 参与者增多, 先会引发“广场效应”, 引爆各种不同声音, 出现众说纷纭的大量社会舆论;继而会通过各种声音和观点的交锋碰撞, 诞生一批意见领袖, 使舆论出现沉浮;接着会出现媒体与意见领袖的积极互动, 引领话题质量提升和公众思想升华, 形成具有强大民意基础的主流舆论。四是连锁反应效应。公众的参与、舆论的压力、媒体与社会各方的积极互动会引发一系列连锁效应。如曾轰动全国的三鹿奶粉事件。经过媒体和社会各界前后两个月的不懈努力, 不仅以个案为突破口, 较好地解决了新闻本身揭示的问题;以个案为借鉴, 举一反三, 开展了全国食品市场整顿;以个案为动力, 推动效应扩散, 对全国奶制品产业经济发展进行了重新审视和整治;还以个案为契机, 进一步提升效应, 对相关规章制度作了修改完善。通常情况下, 围绕连锁反应链条的展开、延伸和拓展, 不仅会产生大量关注度极高的新闻作品, 催生一批善于进行民意表达的意见领袖, 还能引发受众思想观念和经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对相应的政策法规产生直接促进作用。因此, 这种连锁反应的直接效果是:在加速个案解决的同时也会大大加快同类事件的规范化、法制化进程。

从功能特征看效应更深远。负面新闻是揭露批评性新闻, 也是融传者价值诉求于其中的拟态化新闻, 批判性外衣包裹着强烈的建构特征。一是对社会共同意识的建构, 即用批判和揭露这种独特方式从反面建构社会对褒贬、美丑、善恶的“共同意识”———共筑道德底线、共守社会防线、共离法律红线。二是对受众民主法制精神的建构。让受众在参与话题讨论、进行民意表达过程中, 通过话题碰撞、舆论引导、互动交流、媒体提升等形式, 在不受时空限制的特殊课堂上, 感受民主氛围、汲取法制营养, 实现自我重塑、自我建构。三是对法制环境的建构。作为船头守望者的风险提示, 负面新闻既是社会巨轮安全航行的风向标、继续前行的动力源, 也是其民主法制水平的水位线、标识器和晴雨表。它的效应不仅在于动员和汇聚舆论力量, 形成对特权、贪腐和一切丑恶现象的强烈冲击之势;更在于通过媒体的传播扩散功能, 彰显放大以保障民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民主法制精神。这种标识意义和示范效应随着新的更有价值负面新闻的出现不断被强化, 推动着社会共识扩大和公众认识提升, 为法制环境改善注入着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

从作用效果看效应更显著。负面新闻对感应体的效应体现在“立”上, 但动力则源于“破”, 即因破而立、由解构到重构。“破”是手段, 是为凸显矛盾问题, 通过真实生动的典型事例, 将现实生活中的法律缺失、观念滞后、道德堕落、政策偏差等问题点予以放大, 以达到触目惊心、以小见大、凝聚舆论力量、形成社会动力、加速问题解决之功效。“立”是目的, 是在破的基础上, 经过社会这台巨型计算机对各种复杂程序的运行推演, 在民主法制建设这个终端显示器上留下的作用痕迹;破的效果越好, 立的效应就越大。当然其效应体现形式, 可能是春雷炸响后一场轰轰烈烈的及时雨, 也可能是春雨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但无论哪种形式, 这种破与立之间的因果关系、直接影响和高度关联特征及由此引发的终端显示效应都是明显的,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网上舆论的迅速崛起, 呈现出愈来愈明显的态势。

深层探析, 负面新闻传播的民主法制效应究竟从何而来

从表象看, 民主法制效应是在传播中, 通过与媒介的联姻, 借助舆论力量而完成的惊人一跃。但实际上, 从效应的集聚、生成到传播、扩散、裂变, 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反应过程。该如何透视其内部结构, 又该怎样来解析这一反应过程呢?

为直观显示, 这里将效应的构成, 用方程式形式呈现, 即民主法制效应=内容价值量+传播有效性+法制化元素渗透率+社会感应度。

从单一要素分析角度看, 其透视过程可按照它们在效应生成链条上的坐标位置和运行轨迹依次展开。1.内容价值量。指负面新闻的思想厚重度和社会意义大小。作为效应的起始点, 价值量既决定着终端效应的强弱, 又受制于它更底层的新闻事实。一般来说新闻事实的价值, 既像一块待开采的矿石, 又像一面多棱镜, 只有通过开发, 在众多价值中发现其核心价值并加以提升, 才能实现其由新闻事实价值到新闻作品价值的转化和增值。由此可见, 内容价值量既取决于新闻事实本身的价值, 更在于发现和提升。2.传播有效性。即融入了新的传播元素和创意, 能实现传播方式创新, 如巧设媒体议题、巧借名人效应、营造特殊背景、对各种网络热词、流行元素进行消化吸收等。这是效应的引爆点和生发器, 传播中只有巧用策划、善于创新, 才能发挥出要素组合的“魔方效应”, 使负面新闻作品和名人的光环一道发光、和政策的威力一同释放、和公众的力量一起爆发、和历史的时钟同时敲响, 才能实现价值及价值的二次提升。3.法制化元素渗透率。指政策法规和民主法制理念对负面新闻传播的影响、渗透的比重和深度。作为效应的天然养分和催化剂, 它主要循以下路径渗透:一是法律的奠基石、净化剂和照妖镜作用对作品的渗透, 用法制精神洗净作品底色、去除杂质噪音、看穿纷纷扰扰、远离媒体公害。二是对传者法律规范和民主创新精神兼容共长意识的渗透, 使传播过程变成学法、用法、普法、依法规范和创新传播实践的过程。三是对受众的渗透, 主要是法律视野即用法眼看世界观念的渗透;深层解读即法律语义向度的渗透。4.社会感应度。即以受众为主体的社会对负面新闻感知和呼应的程度。实现由“感”到“应”的提升, 一靠作品, 通过价值挖掘, 产生更大更强的冲击力、感染力, 引起共鸣, 赢得呼应;二靠受众, 通过解读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提升, 增强敏感性、避免麻木性;三靠环境, 通过社会环境和良好媒介生态的营造, 让负面新闻的背景特征更突出, 同和谐社会的反差更强烈, 提高社会感应度。

从要素整体效能和有效组合角度看, 其解析过程可按照它们在效应生成中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逐步进行。效应影响变量特有的可变性、不确定性、多面性特征, 造成了效应生成过程的复杂性和方程的难解性。1.要素减法效应, 即齿轮断裂效应。效应生成如同齿轮联动, 其能否运转不取决于最好而在于最差的那个齿轮, 若其中的一个断裂———内容无意义、传播无效果、适用政策错误、受众感应异常等, 都会使效应生成链条中断。其解题关键在于避免单一要素的负效应, 以消除效应生成链条上的环节性障碍。2.要素加法效应, 即整体效能累积效应。在影响因素均为正向有效的情况下, 影响“因子”越多, 效应越大。如重庆最牛钉子户事件, 之所以不同凡响, 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拆迁户、开发商和政府的纠纷, 还特别融入了“《物权法》通过之际”这一特殊政策背景。由此可见, 增加有效要素的递增量, 是这类题的解题关键。3.要素乘数效应, 即互为支点的提升效应。传播平台的提升、放大和凸显功能使置于其上的效应影响要素也具有了“支点”意义, 任意一个要素均成了其他要素的支点, 会产生连续放大作用, 并能引发效应呈几何级数变化。当然, 这种变化会因要素性质的不同而呈现出完全相反的走势。如上海的“钓鱼执法”和北京的“纸箱馅包子”, 分别借韩寒博客的名人效应和中央电视台的平台效应实现了传播支点提升, 但效应却走向完全相反的两极。这类题的解题关键是既要注重单一要素的价值提升, 使“杠杆”不断, “支点”更高, 更要注重要素的相互作用, 防止发生“肠梗阻”。

从要素合成升级角度看, 其考察应循着开发生产、传播扩散、最终实现这一循序渐进、循环上升过程拾级而上。负面新闻传播大体有几种形式:一是传统媒体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二是新媒体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但目前的最常态为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交互传播, 它兼具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优势, 能在交互中实现效应的整合和提升。整合主要来自互动, 在互动中通过意见领袖影响和主流媒体引导, 使自发、分散、无序的舆论逐步走向聚合;提升则主要源于对内容的共创。不同传播载体根据自身特点从表现形式上对内容进行再加工, 形成形式上的多元辐射;受众和更多媒体对新闻价值进行多角度挖掘、多方向延展, 引发效应的多面性。而它们的动力源和助推器皆为公众舆论, 舆论的数量蓄积和动能转化, 一路推动着潜效到显效的实现, 直至最终强效冲击波的形成。

综上所述, 效应既来自各单一变量要素的效应集聚和累积, 又取决于它们的优化组合和过程营造。其间各种因素的此消彼长和相互作用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这个方程的运算结果和质量。

辨证施治, 力求负面新闻传播民主法制效应的正向性、最大化

正向性和最大化是两个目标定位, 它要求对各种影响变量统筹把握、辨证施治。既注重核心变量, 又不忽略隐性变量;既着眼于单一要素的价值提升, 又致力于多种要素的有效组合;既要避免引发负面效应, 又要力争实现正面效应的最大化。

新闻内容。影响效应正向化的主要问题是, 选题上, 避重就轻, 将新闻娱乐化, 把重大问题边缘化, 如把湖南巨贪蒋艳萍经济犯罪淡化为绯闻事件等;过度解读、主观臆断、失实失度, 如杭州飙车案、圣元奶粉事件、华南虎照等。角度把握上, 偏离主题、舍本逐末、不当凸显犯罪细节和凶杀暴力场面;把握失当、挖掘过度、随意曝光个人隐私和敏感信息等。为防鲇鱼变鲨鱼, 一要选准角度。“横看成岭侧成峰”, 负面新闻的报道角度是多方面的, 准备给受众呈现什么, 是峰、岭、沟、壑, 还是风蚀雨打的那一面、阳光照不到的那一角, 必须在动笔前了然于胸。这样才能在传受之间建立一种通透的感觉, 主动为受众所想, 剔除糟粕, 拣出那些没有意义的新闻碎片, 把自己认为最有价值也是受众最想看的那一面精彩地展现出来。二要把握好广度。价值呈现可以是一个点、一条线、一个面, 但却要求传者对点、线、面进行立体式全面把握。必须把视野放大, 不断用广角镜头来调整焦距。若与边界还有很大距离就要调大焦距, 尽量凸显;若已临近边界, 就要调小焦距, 让取景框避开;否则就会越轨破位。三要挖掘出深度。只要不是越界挖掘, 就应该深挖不止, 直到把深埋其中的那个最具独特性的“新闻眼”挖出为止。事实上, 挖与不挖大不一样, 如同属网络发帖诽谤案, 但河南“王帅案”和内蒙“吴保全案”引发的效应却大为不同。“王帅案”在短时间内形成了强效冲击波, 很快得到了政府的国家赔偿;而“吴保全案”却迟迟未形成舆论热点, 以至于发帖被判刑, 重审再加刑。究其原因就在于“王帅案”挖掘得更深, 没有把“点”仅落在一般的“征地事件”上, 而是落在了更深的“诽谤政府”及由此引出的限制规范公权扩张, 防止其践踏私权问题, 触动了公众的敏感神经, 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

传播过程。影响效应正向性的主要表现是, 不当设置议题、过度炒作热点、错误引导受众, 如杨丽娟事件、家乐福事件等;通道不畅、循环不力、传播模式缺乏交互性与平等性等。解决之道, 一是科学设置议题, 提高媒介议题、公众议题和社会需求的相关度, 力避以自我需要为标准人为制造话题、设置虚假议题。二是要善待善用意见领袖。意见领袖是民间舆论的引领者和社会效应的放大者, 但它们也极易引发马太效应。少数人的众声喧哗, 可能使舆论趋向“一律”, 导致更多人成为沉默的螺旋, 出现沉寂化效应。必须兼听、善用、多引导, 既要让包括意见领袖在内的所有受众特别是沉默的大多数和那些弱者发声, 又要发挥好意见领袖对舆论的正向引领作用, 实现各方舆论的同声共振。三是搭建民间舆论和主流舆论平等交流、互动沟通的平台, 打通两大舆论场对接的通道, 通过相互引导、互设议题等循环提升机制, 提高其有效性和穿透力。

建构功能。负面新闻的建构功能是通过批判和揭露来实现的, 但这一功能的过度伸张, 又会走向其反面, 产生越俎代庖的媒介审判、新闻权冲击司法权等问题。必须依“度”为界, 有度、适度而不过度。有度, 即法在心中, 以民主畅行、法律公正为准则, 凡有失公平、有违正义的, 即使有侵权、审判之嫌, 也要积极作为, 迎难而上。适度, 即到位不越位、不错位, 既要无情揭露暴力犯罪, 又要力避形成媒介暴力;既要鞭挞犯罪, 又要谨防发生犯罪示范效应;既要维护司法公正, 又不能替代司法搞越位审判、超前审判。不过度, 谨遵职业道德, 不刻意扩大事实, 不故作煽情报道, 不随意给事件定性, 不轻易给当事人定罪。做法律框架内的环境守望者、舆论监督者和护法使者;不做超越职能、包打天下的“报青天”。

社会感应。这是效应生成的最后环节, 也是变数较多的环节。不少负面新闻, 如杨佳袭警案、家乐福事件、罗彩霞事件等, 都曾在这一环节出现过舆论走势的反复、变异或裂变。应“变”之策, 一要分析变的原因。社会的分层化, 决定了其感应主体构成的多样性和认知水平的差异化, 不同受众群体对同一负面新闻的解读角度可能完全不同。如2008年初的雪灾, 主流媒体的报道普遍侧重于众志成城, 抗击天灾;而网民的声音却发生了明显变异, 更多的成了“人祸大于天祸”的质疑。应根据这种分众化的特点, 对每则负面新闻可能给社会造成的影响和冲击, 进行细化研究, 正面引导, 及时疏导公众情绪, 有效化解不利因素。二要引领变的方向。按照效应生成的路径, 运用系统论方法, 对每个环节进行最优设计, 精心把握, 确保其效应不仅能变负为正, 还能变正为大。三要把握变的方法。依据涵化理论, 从强身健体、培育共同价值观做起, 发挥传媒的社会整合作用, 提高感应体的免疫功能和对负面新闻的良好反应能力, 防止受众跟着流言走、跟着感觉走。优化社会环境和媒介生态环境, 防范杂音、噪音干扰, 特别是负面新闻给社会造成的负效应综合征。用好传媒的解压阀功能, 把适度的负面报道、有效的解读引导和积极的互动疏导结合起来, 为公众提供释压、解烦、发泄渠道, 让负面的情绪化舆论得到有效宣泄, 以求公众舆论势能向社会动能转化的正向性和最大化。

(作者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9级硕士生)

编校:施宇

摘要:在当前我国民主政治进程日渐加快, 舆论表达渠道不断拓宽的双重态势下, 对负面新闻传播的民主法制效应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探讨, 是民主法制建设和新闻事业发展的双重需要。本文试从这一角度, 以新闻内容、传播过程、功能特征、社会感应等四个效应的影响变量为切入点, 对负面新闻民主法制效应的表现、生成与开发, 进行探讨与分析。

琼斯、“国家利益”与“法制” 篇8

打开网站,中国网民对此事件的评论铺天盖地。有骂美国的,说琼斯只是运动员使用违禁药品事件的牺牲品,是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有同情的,说琼斯真傻,不该承认。还有说这是国家荣誉,时间过了很久,不该追究。更多地人则认为这类事在中国也很多,只是没有认真地去抓;结果,惹恼另一些网民过来反骂,“真奇怪了,怎么有那么多人攻击自己的祖国。自己的祖国就是自己的母亲,你竟然嫌弃自己的母亲?”还有黑色幽默,“要是琼斯生活在某些国家就好了,万一被发现了也不要紧,因为有各级ZF保护,就算没有什么硬的后台,也可以说是在上厕所的时候捡到的,或是粉丝给的,舆论也就不再追究了。你不是曾经看到在光天化日之下暴打老人的那个著名球员,现在不又人模狗样地在当他的教练吗?你没有看到那些打假球的、被刀砍的和砍人的现在不都没事了吗?还有你看那些长胡子的少年运动员和肌肉发达的女运动员们不都个个雄纠纠气昂昂地出现在比赛场上吗?”更有人对现在的竞技运动挖苦不止:“现在的运动比赛很多不是靠运动员的实力取得的,一是靠高科技装备,如泳衣、跑鞋、球拍、撑杆……;二是靠药物,如类固醇……;三是靠买通裁判,如吹黑哨,判罚……;四是靠假打,如足球比赛故意输球、运动员被买通后打假球 ……。”

看到这里,“国家利益”、“法制”等概念浮现脑际。运动员使用违禁药品既有害身体,又有损体育公平,自然应该在打击之列。但在中国,我们确实看到了许多单位和政府部门为了声誉,掩盖事实真相;为了当地利益,弄虚作假;为了一些“重要”当事人利益,对一些违法事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特别是在把奥运金牌等当成国家利益或国家荣誉的大气候下,像琼斯这样,曾是国家和民族的骄傲、为国家和民族利益或荣誉做出了重要贡献的人物,而且又事过境迁,我们会像美国人那样数年来穷追不舍,视“国家荣誉”于不顾,将之揪出来绳之以法吗?按照类比进行推测,答案很值得怀疑。我们会有很多借口,如影响“国家声誉、国家形象”,“事实不清”等,最终使之不了了之。美国人民不是没有这种情感,重要的是他们有严谨的法律体系和监督体系,一旦事发,就难以停止下来,不弄个水落石出就无法向社会和人民交账,更何况还有无处不在的舆论监督,还有反对党无孔不入的“吹毛求疵”。琼斯你确实为国家荣誉做出了贡献,但你使用违禁药品和作伪证是违法,在法制国家你就得为此付出代价!

上一篇:跟领导喝酒的礼仪下一篇:消防演习计划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