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费医疗政策(精选8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障分局民警疾病预防、医疗诊治和身心健康,根据《南昌市公费医疗管理改革暂行办法》有关规定,结合分局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职在岗正式民警和离退休人员享受市级公费医疗待遇。以下人员不享受医疗待遇:
(一)因停薪留职、借调到外单位工作等原因,分局停发工资者;
(二)离退休后被外单位有偿聘用,因工作致伤、致病者;
(三)从事第二职业者因第二职业致伤、致病者。第三条 分局公费医疗经费来源为财政拨款(在预算中按照每名民警600元/年的标准安排)及市公费医疗办定额拨入经费;
第二章 诊治规定
第四条 民警持本人公费医疗卡及病历到公费医疗定点医院挂号就诊,不出示公费医疗卡者按自费处理;公费医疗卡必须本人使用,禁止转借他人使用。
第五条 需转诊治疗的门诊或住院患者,经市公费医疗办出具转院通知单后,方可到转诊医院就诊;未开具转院通 知单而去非公费医疗定点医院就诊,所产生的医疗费用一律自理。
第六条 民警住院需出具住院申请,经单位主要领导审批报政治处、装财科确认。
第七条 分局医药费每季度报销一次,每半年将报销情况公布于装财科内网。
第三章 报销规定
第八条 医疗费用报销时民警需持医药费发票、药费明细单等,经单位主要领导审核签字,按照规定比例由装财科统一报销,手续不符合规定者不予报销。
第九条 报销比例
(一)门诊医疗费用: 民警持医疗证到指定医院住院,扣除个人自费部分后,门诊医疗费药费、治疗费报销、检查费单项低于100元报销90%,个人承担10%;检查费单项超过100元(含100元)报销80%,个人承担20%。
(二)住院医疗费用:民警持医疗证到指定医院住院,扣除个人自费部分后,住院费报销95%,个人承担5%。
2009年公布的新医改方案明确, 我国将在3年内基本实现医保全覆盖。这意味着所有现存的, 仍享受公费医疗政策的人群最终将全部与城镇职工医疗并轨。截至目前, 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取消了公务员公费医疗, 实行公费医疗并轨医保。内地31个省区市中, 至少有24个已取消公费医疗, 全部参加医疗保险。其他省份正在逐步取消公费医疗。
3年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 (合) 率均达到90%以上;基本药物制度提前实现全覆盖, 基本药物销售价格平均下降约25%。这些目标的实现, 表明医改开始转向“深水区”。“十二五”期间, 改革将向更深层次推进。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优化医疗卫生机构布局、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将成为下一步改革的重点内容。
根据北京市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 北京市级公费医疗人员将从今年起全部并入职工医保。这一政策涉及市属公务员、事业单位、公立医院、高校教职工22万人, 并入医保后, 他们将和企业职工一样, 缴纳医保费, 持社保卡就医。由此引发的公务员医疗保障改革再度引起了公众的关注。由此看来, 社会保障制度的最终统一已是大势所趋。
北京市平谷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刘忠说:“公费医改, 不但能节约财政资金, 更重要的是, 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原则”。“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 均等化将成为下一步社会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破除公费医疗, 把公务员全面纳入医疗保障, 是把所有应该享受医疗保障的人统一于一个保障与供给范畴之中, 让所有人都同等享受医疗保障。然而, 当看到北京医改方案中:“公费医疗并入医保后, 公务员可以有补充保险, 确保看病报销补偿水平不下降。”不免让人心生疑虑, 也难免不会引发普通职工的不公平感, 医保体系的多元化, 如何保持制度的一致性显得尤为重要。
秦汉以来,医药事业不断进步,医在王官的制度日益完善。试以唐宋为例,作一个概观。
唐代的医药行政,隶属于礼部的祠部掌管,相当于中央卫生总署。另有隶属于太常寺的太医署,相当于中央一级的医学院,兼备医学教育和医疗组织两种功能。
以医疗服务的对象看,这些中央级的机构,各有制度划定的对口单位。如唐代制度,凡京师百署官吏、宫廷宦官宫女、南衙卫兵、各边疆民族驻京人员等,看病服药,都找太医署。尚药局除了为皇帝嫔妃、诸王公主服务外,禁军官兵的医疗也归它负责。
以上是京朝官吏享受公费医疗的情况。地方官吏吃药看病,也是沾惠于这个医在王官的体制。仍以唐宋为例,凡州府(宋时又加上“军”一级行政设置)一级,都设有地方一级的医学院,其领导和教师,既是执掌地方医药行政的医官,又是传教医学生的导师,一般多为太医署毕业的学生。地方官吏及地方官办学校的师生患病,就请他们治疗。
县一级没有医学院校,但也有县署机关医院。比如,按《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三五记载的北宋制度,县一级的官医配置,是每一万户一至五人,遇缺即补。他们必须是太医院或地方医学院的毕业生,除了从事医疗活动外,还须负责收采药物、指导防疫、验发行医和开设药房的执照、处理医疗事故等一切相关事务。这种体制一直维持到清代。
这种县署医院兼医药行政管理的机构,一般多设在州县衙署的大门旁边,或者干脆就是县衙大墙的“破墙开店”,一方面承担县署官吏的公费医疗活动并受理医药行政事务,另一方面也为民众看病,乃至出诊,当然这就要收钱了。
医药界黑幕重重
往细处寻思,高官势要们因有特权可予回报,医官们格外尽力悉心,曲意奉承,一般的官吏有病求医,能不体会彼此厚薄?这又是衙门式公费医疗的一个弊端。
还是拿两宋举例,人情处方的问题相当严重,当时太医局属下,有一个专门研制新药的机构和剂局,“凡一剂成,皆为朝士及有力者所得”(《癸辛杂识·别集》)。就是说,和剂局每试制成功一品新药,都被大大小小的京官和“有力者”私分了。据周辉《清波杂志》卷五记,权宦童贯倒台后抄家时,“得剂成理中丸几千斤”,都是贵重紧俏药品。其来路,无非是和剂局、太医局、太府寺等各有关部门和长官们的孝敬,正好暴露出公费医疗千疮百孔的漏洞。
宋代法律规定:“诸医违方诈疗疾病而取财物者,以盗论。”由此又折射出诸如讹诈钱财、收受红包等医德问题,当然受害者多是小人物。因为古代各级衙署中除官吏纳入国家编制之外,还有各种杂役庶务,都由农民以徭役的形式充当。按规定,在此进入“公务”范围的特定时期,他们也得享受公费医疗。如《唐律疏议》卷二九有一则《丁匠防人等疾病》的杂律说:“各类丁夫、匠人在劳作服役期间,戍边防守的人在镇戍边塞期间,官户和奴婢们在衙门服劳役期间,如果患病,该管官员不为他们报请治疗,或者虽然已报请,但主管医药的官员不予供给,以致他们缺乏救治医疗的,各处四十笞刑;如果因此而导致死亡的,各处徒刑一年。”
所谓主管医药的官员,就是《金瓶梅》里的任医官之类,很难想象,清河县衙里的更卒马夫或三班丁壮,能够在他那里获得与西门掌刑一样的公费医疗待遇。又前引海瑞《兴革条例》“医官察病症脉理,识药性,以利一县之疾。近多纳银为之。图差遣取利……”花钱通路子买官办医院里的编制,再将本求利捞回来,这里面又该有多少黑幕呢?
穷人也能享受的待遇
《魏书》卷六载,北魏显文帝曾发布诏令:“朕思百姓病苦,民多非命……可宣告天下,民有病者,所在官司遣医就家诊视,所需药物任医量给之。”后来魏宣武帝又命太医署,“于闲敝处别立一馆,使京畿内外疾病之徒,咸令居住,严敕医署,分师疗治,考其能否而行赏罚”。笔者寡闻,窃以为这很可能是历史上最早的专门收治贫困患者的国立公费医院。与北朝相对立,南朝齐也设有“六疾馆”,专门收治无钱疗病的穷人。
唐代前期,由佛寺创办的“悲田坊”和政府创办的“养病坊”并存,都是免费收治贫困患者的医院,后来悲田坊都由政府接办,统一改称养病坊。据《唐会要》卷四十九载,这种收容贫民看病的公费医院,遍及各州郡,经费从指定的官田税赋中支出。宋承唐制,继续兴办这类能给贫民提供最低医疗保障的医院,完全由国家财政负担的叫“安济坊”,制度上要求各州县都有一所;此外又鼓励私人集资举办慈善性的医疗机构,叫“养济院”,政府在医疗人员和药物供应等方面给予支持。
这类旨在方便贫民就医、缓和社会矛盾的公费医疗制度,到元明时代还继续存在。
公费医疗管理办法
享受公费医疗并与安贞医院签订公费医疗协议书单位职工的就诊、就医管理制度。
一、公费医疗门诊就诊管理规定
1、合同单位患者只准在安贞医院就诊,到医院就诊须持挂号
证挂号,在挂号处领取带有“公”字章的个人病历,就诊时提示接诊医生使用医疗保险专用处方。
2、患者就诊时必须服从就诊医生的检查、治疗及用药方案,不得点名要药,点名检查,杜绝代他人开药。
3、门诊药量一般情况不超过3日量,最多不超过一周量,慢
性病不超过两周量,患十种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肝炎、肝硬化、结核病、癌症、脑血管病、精神病、前列腺肥大)的患者可开一个月药量,中药汤剂最多不超过七剂,西药处方不得超过五种药,中药处方不得超过三种药,不得跨科开药,不得无指症开药。
4、门诊医疗费用自负比例:在职职工个人负担20%,退休
职工个人负担10%,住院自负比例:在职职工自负10%,退休职工自负5%。
5、使用部分自费药品时(除特殊情况),职工自负部分提高 1
10%。
6、须做单项费用在200元以上(含200元)的特种检查、化
验、治疗等项目时,应持检查、治疗申请单到院公费医疗办公室书面批准登记后方可实施,同时到相应科室要明细单,交费时在收费处盖章,检查化验结果出来后,持报告和收据到医院公费医疗办公室签字后方可到单位报销。
7、离、退休人员可以根据政策选择一家就近医院就医。(就
近不就大)
二、住院管理规定
1、合同单位在职患者只准在安贞医院住院。
2、住院患者需持住院证明到公费医疗办公室登记,然后办住
院手续。
3、住院期间的医疗费、检查费、床位费按公费医疗规定报销,部分自付药品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自负10%。
4、出院带药只限两周量,只准带与疾病相关的药,超出此范
围不予报销。
5、如属急诊、抢救来不及到安贞医院住院而就近急诊住院须
及时与单位及公费医疗办公室联系,不得到非医保定点医院住院、就诊,住院只限急性期、抢救期、报销须持急诊住院诊断、明细帐结算单,如用部分自付西药,中药者须有明确结算,无以上手续不予报销。
6、精神病人住院,其护理费、心理治疗费、咨询费及与此类
似的相关的费用不予报销。
7、患者或家属都必须向治疗大夫提示患者属公费医疗(同医
疗保险范围),以避免在医疗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在报销时不符合规定而使个人受损失,自费项目需签署自费协议书。
三、转诊、转院等外出就诊管理规定
1、因安贞医院技术或设备条件所须转院、转诊治疗的单位患
者需经治疗科室主任或副主任医师以上级别医务人员填写公费医疗转诊单后经医院公费医疗办公室批准盖章后转往医疗保险定点的医院和专科医院,转诊限壹个月。遇特殊情况不得超过叁个月。
2、转诊或转院病人的转诊治疗期限和费用均不得超出规定
范围,按规定期限和金额报销,如超出转诊用药治疗范围的一律不予报销。
3、被转诊医院的再转诊及外购药一律不予报销。
4、被转诊医院门诊用药及治疗均按合同医院门诊用药和治
疗规定报销,再就诊时应主动提醒大夫本人属安贞医院公费医疗范畴,以避免在医疗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不能报销。
5、在被转往医院使用贵重药品,安装人工器官、器官移植等
时应征得安贞医院用意后方可取药或安装。
四、急诊就诊管理规定
1、急诊就诊时应注意提示接诊医师用药不得超过三日量,急
诊报销凭盖有急诊章的收据,用药底方和急诊手册。超出用药三日量及非急诊用药一概不予报销,不能连续在外院急诊、外院急诊费只报销首次。
2、因病情危重需住院治疗的应在急性期过后及时出院回安
贞医院继续治疗,在外院急诊住院只报销急性期医疗费,非紧急抢救而必须做的大项检查应回合同医院或经合同医院批准方可实施检查。
3、急诊医院的转诊及外购药一律不生效。
五、医疗费报销个人负担比例
1、门诊医疗费用负担比例:
(1)在职人员门诊所有发生医疗经费自负20%
(2)退休职工门诊所有医疗经费自负10%
2、住院医疗费用负担比例:
(1)在职职工自负10%
(2)退休职工自负5%
3、特殊检查的个人负担比例:
(1)200元以上检查(含200元)个人自负8%。
(2)单项费用超500元(含)的贵重医用材料(含一次
性医疗器械、一次性进口医用材料等)个人先自负30%,另70%再纳入报销范围。
(3)门诊及住院特殊检查费自负比例相同。
4、凡安装人工器官(如支架、人工瓣膜、人工关节、人工喉
等)纳入报销范围的最高标准如下:
(1)心脏起博器:单腔的每套报销2.52万元、双腔的每套报销3.24万元;心脏瓣膜:生物膜每套报销
1.26万元、机械膜每套报销1.44万元;
(2)人工晶体每只报销1215元;
(3)人工关节:人工髋关节每套报销8100元;人工膝
关节每套报销9000元;人工股骨头每套报销5940元;
(4)安装其他的体内人工器官最高支付费用标准为
32400元,其差额部分自负。
注:实际收费低于上述标准的,按实际收费支付。
5、不育症患者、镶牙、整容、矫形、健美、治疗生理缺陷的手术费、药品、器具等国家规定自费项目不予报销,因打架斗殴,酗酒,自杀,交通肇事所发生的医疗费用不予报销。
6、凡违反公费医疗管理条例者一律不予报销。凡弄虚作假
者,一经查实,除一切费用不予报销外,停止其一年公费医疗待遇。
北京安贞医院
医疗保险管理办公室
年月日
注:电话:64456760
为更好地落实北京高校大学生公费医疗的相关政策,向同学们提供更为方便的医疗服务,有利于我校学生共同遵守公费医疗的规定,依照学校《北京理工大学公费医疗改革方案》((校办字[1998]02号文)的精神和北京市公费医疗管理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细则。
一、新入校学生的有关规定
1、新入校学生,在入校三个月内未取得学籍期间,发现的先天性疾病,严重的心、肝、肾疾病及入学前的慢性病,如属隐瞒病史,不符合高校入学体检标准者,取消入学资格,全部医疗费用自理。
2、如果新生查体或门诊中发现的一些疾病,按入学体检标准可以取得学籍的,则需到校医院保健科签订协议:在校学习期间,根据相关文件规定,该病医疗费用自费,其他疾病享受公费医疗。
3、新生入校,在没有领到学生证前,到校医院就医凭临时出入证,享受学生待遇。
4、新生领到学生证后,以班为单位,每人交一张一寸标准照片,统一收齐,集中到校医院医务科办理《学生门诊病历本》,以后到校医院看病或报销医疗费均需出示《学生门诊病历本》。
二、医疗费用有关规定
1、大学生凭《学生门诊病历本》到校医院看病,平时挂号0.50元,节假日挂号1.00元,牙科1.00元,理疗科1.00元,医疗费自负5%。
2、经校医院批准转诊到校外看病
(1)学生转合同医院(人民医院、海淀医院)门诊,自己负担10%。
(2)学生转非合同医院门诊,自己负担20%。
(3)学生住院医疗费用自己负担5%,床位费超标准部分、公费医疗报销规定以外检查项目费用及相关药品不予报销,由个人自理。
(4)学生转口腔医院就诊者自己负担40%,镶牙、洁牙、进口材料补牙等所发生的医疗费一律自理(报销时要出具治疗明细单)。
3、学生休学需办理休学手续
休学期间,可在家庭所在地附近一所医疗保险定点医院就医(非医保定点医院和部队医院除外),凭正式收据处方,门诊全年累计报销300元(依照北京市医保报销范围),超过部分自理;到外地住院者必须符合急诊住院标准,经市公疗办审核按规定报销,住院费用自己负担10%。
4、每年的门诊医疗费报销,原则上在当年年底前报销完毕,最晚在第二年二月底前必须报销完,过期作废。
5、门诊开药量一般不超过3日量,慢性病不超过一周量,中药汤剂一般限开3剂,最多不超过7剂,凡是超过上述限量的,超过部分的药费不予报销。
三、转诊报销有关规定
1、学生看病原则上均在校医院就诊。
2、如果病情需要,需转院时,必须由校医院经主治医生开转院证明(包括急诊),方可到上级医院就诊。经校医院批准到校外医院就医时,需请就诊医院医生用公费医疗处方(白色)或医保处方(白色)开
双处方,留一处方回校医院报销时使用。
3、学生回校医院财务报销医疗费:
①报销时间:
每周一:上、下午
每周四:上、下午
②学生凭:a、《学生门诊病历本》
b、医生转诊证明
c、公疗或医保处方(白色)
d、医院门诊收据
e、收费明细价目单
③本人需填一张蓝色医药报销单,经校医院领导审核盖章后才能报销。
4、转诊单只能使用一次,盖章后当月有效。如需复诊,仍需在校医院开转诊证明。
5、凡因外出、实习等,在校外发生紧急情况,可到附近一所医保定点医院急诊(非医保定点医院和部队医院除外),报销时凭本单位证明及医院正式收据、急诊诊断书和公疗或医保急诊处方(黄色)到校医院报销。
6、中草药限在校医院中药房调剂,西药和中成药不得外购。
7、转校外医院就诊,门诊费用100元以上的检查和治疗项目需附明细价目单,做CT、核磁共振、超声心动图、心电监护等,必须事先经校医院领导批准,否则不予报销。
四、急诊有关规定
凡突发急症、危害生命的疾病,如体温超过39℃、脱水、虚脱、惊厥、呼吸困难、脑外伤、骨折、大出血、中毒等,需要及时抢救者:
住校内学生必须首选校医院就诊。急诊电话:6891392
3住校外学生,如厂洼、苏州街等,来不及回校医院者,可以到就近医保定点医院急诊一次(非医保定点医院和部队医院除外。回校医院报销时,出示学生医疗手册、急诊证明、急诊处方(黄色)、医疗费收据、药费明细单,缺一不可。
北京生源寒暑假、节假日期间,急诊可在家居地附近一所医保定点医院就诊一次(非医保定点医院和部队医院除外),凭学生医疗手册、急诊证明、急诊处方(黄色)、医疗费收据、药费明细单回校医院报销。
五、外地生源寒暑假离校返家期间的医疗费用
外地生源寒暑假离校返家期间,如患急性疾病,可就近选择一所医保定点医院(非医保定点医院和部队医院除外)就诊,回校时凭学生医疗手册、急诊证明、急诊处方、医疗费收据、药费明细单报销,费用自负20%,但报销金额最高不得超过公费医疗每人月标准费的5倍即30元,超过部分个人自理。
慢性病一律不予报销;非寒暑假期间学生回家所发生的医疗费用全部自负。
六、学生住院有关规定
1、学生患传染病需隔离住院者,由校医院门诊医生联系,可在校医院住院治疗,到住院处办理住院手续,需交100元住院押金,出院结算时多退少补。
2、如需转校外医院住院,必须由校医院医生批准转合同医院,凭转诊证明及上级医院住院通知书并注明押金数,到学生所在学院开具三联借款单,学院院长在单位主管一栏上签字,学生的班主任或学生干事在借款人一栏上签字。之后,到校医院院长办公室由院长审核签字,方可办理住院借支票手续,同时需交20%的住院借款押金;出院后一周内,到校医院财务室交住院收据、出院结算单及住院项目明细单,待校医院财务人员到市医保中心审核报销后,通知学生结帐,交纳的住院借款押金多退少补。出院后,因各种原因延误交住院收据、出院结算单及住院项目明细单,影响了校医院财务人员到市医保中心审核报销,住院费用由个人自理。
七、不可报销的医疗费
1、北京市规定的《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以外的药品。
2、《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范围内需个人负担的部分。
3、打架、斗殴、酗酒、交通肇事以及自杀抢救等发生的医疗费。
4、北京市卫生局规定:挂号费、医疗咨询费、特护费、出诊费、煎药费、查体费、气功费、陪护费、防疫费、各种健康预测费、取暖费、空调费、验光费、救护车费、镶牙、配镜及各种矫形、整形美容手术等医疗费。
5、未经校医院同意的自购药品及未经校医院转诊私自去校外医院诊疗的医疗费。
八、附则
1、本规定适用于我校计划内招收的各类学历教育学生。
2、本规定的解释权归校医院。
3、本规定从2005年9月1日起开始实施。
4、学生医疗费报销时间今后如有变动,请注意校医院通知。
北京理工大学医院
京劳社医[2000]106号
各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卫生局,各企业主管局、总公司,各大专院校,有关医疗单位:
根据国务院体改办等8部委局《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卫生部等10部委局《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为加快我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范公费医疗、大病医疗保险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为实施基本医疗保险做准备,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凡经市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愿意承担本市公费医疗、大病医疗保险任务,遵守公费医疗、大病医疗保险各项管理规定,执行《北京市社区基本卫生服务项目和基本用药目录》,执行全市统一医疗服务收费标准,符合公费医疗、大病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评审条件,可按照市劳动保障局、卫生局、财政局下发的《关于重新认定公费医疗、大病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有关问题的通知》(京劳社医发[2000]87号)规定的申报和审批要求办理。
现一、二级医院经重新认定确定为公费医疗、大病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转制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定点资格继续有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所属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定点资格申报,并承担连带的管理及经济责任。
二、公费医疗、大病医疗保险定点社区卫生服务站除需符合《关于重新认定公费医疗、大病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的定点医疗机构评审条件外,还需具备以下条件:
1、公费医疗、大病医疗保险定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属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原医疗机构转制后,经区(县)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同时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统一管理的社区卫生服务站。
2、符合《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站评定标准》,按规定配备全科医生,建立医疗质量管理,药品、财务、设备管理等规章制度,每周7日开诊。
3、执行公费医疗、大病医疗保险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公费医疗、大病医疗保险各项管理制度,有专人负责公费医疗、大病医疗保险管理工作,接受劳动保障部门监督、检查,提供有关资料。实行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集中购药,使用医疗保险统一管理软件、专用处方、转诊转院证明、结算清单和票据,处方、结算单和票据要加盖社区卫生服务站收费专用章。
4、执行《北京市社区基本卫生服务项目和基本用药目录》和社区卫生服务收费标准。
5、建立和使用社区卫生服务门诊、住院病历,门诊开药量不得超过一周。
三、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就医合同关系的人员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公费医疗、大病医疗保险范围内离退休人员、急诊病人、危重症急性期后需进行恢复期治疗且行动不便的病人(公费医疗经合同医院批准、大病医疗保险经区县经办机构同意),可按就近原则在其居住地选择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诊。
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生的医疗费用及社区卫生服务站发生的药费、检查费、治疗费按现行的公费医疗、大病医疗保险规定报销。使用公费医疗、大病医疗保险不予报销的项目及药品,经治医生应事先通知患者。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设立的家庭病床(限治疗型),其建床费、查床费报销70%,出诊费、按摩费、健康档案费、上门服务费、健康服务合同费等不予报销。
五、建立双向转诊制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不能诊治的疑难重症病人,要及时转往本人选定的合同医院就诊,需抢救病人可转往建立双向转诊关系的上级医院或就近医院。
上级医院对危重症恢复期治疗及门诊会诊确诊为一般常见病的病人,要及时转回本人选定的定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治疗。接受上级医院转诊的危重症恢复期治疗的病人,上级医院经治医生建议使用《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基本用药目录》规定范围外的药品,经区(县)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批准后其费用可按公费医疗、大病医疗保险有关规定报销。
六、市医疗保险事务管理中心负责与被认定的公费医疗、大病医疗保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签订协议,市劳动保障局负责向社会公布。
实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后,本次认定的公费医疗、大病医疗保险定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资格继续有效。
七、本通知由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解释。
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1 创建初期 (1952年至1957年)
1952年6月27日, 政务院发布《关于全国人民政府、党派、团体及所属事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预防的指示》[1] 。医疗费用由各级人民政府领导的卫生机构, 按照各单位编制人数比例分配, 统收统支, 不能分给个人。同年8月, 《国家工作人员公费医疗预防实施办法》[2] 进一步明确了享受公费医疗待遇人员的范围。但还没有大学生可以享受公费医疗待遇的表述。1953年1月23日卫生部《关于公费医疗的几项规定》[3] 明确指出:关于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党派、团体及所属事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预防的范围自1953年起包括乡干部 (每乡增加干部3名) 及大学及专科学生。首次将公费医疗预防制度的实施范围扩大到高校在校学生。规定指出, 中央直属机关单位在地方者, 其公费医疗经费自1953年起一律改由当地卫生机关负责造报人数统一办理, 不再由中央拨款, 而由各级人民政府列入财政预算, 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设立公费医疗管理机构统管, 个人实报实销。此时大学生公费医疗的特点有: (1) 与国家工作人员一视同仁。就诊方面, 大学生与其他受惠群体一样, 均须在指定的医院或门诊部就医, 转诊须经批准。门诊、住院等产生的费用均由医药费拨付, 但住院的膳食费、就医路费均由病者本人负担。 (2) 1953年我国高等学校21.2万在校本、专科学生和0.4万在校研究生享受了公费医疗制度待遇, 占当时公费医疗总数的5%左右[4] 。正因为这个时期大学生的总体数量比较少, 国家在经济上有能力为其提供免费的教育等公共产品, 这种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公费医疗制度仍属于国家医疗保险的性质。 (3) 公费医疗覆盖的范围较窄, 仅限于国家正规院校计划内的公费生。
2 整顿和改进时期 (1958年至1978年)
1958至1978年, 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时期, 但仍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随着公费医疗制度不断发展, 其弊端逐渐显露:国家包得过多过死, 医疗单位、受惠人员缺乏责任意识和节约意识, 导致药品一方面大量浪费, 另一方面部分职工的基本医疗得不到保障。鉴于此, 国家对公费医疗管理作了一些整改。
1965年, 卫生部、财政部规定享受公费医疗待遇的人员治病的门诊挂号费和出诊费, 改由个人缴纳。大学生就医时也开始征收挂号费, 变以前免费公费医疗为部分自费支付。早期大学生的挂号费0.3元, 低于教职工的标准 (0.5元) , 而其他方面则与教职工相同[5] 。各地高校中不同程度存在公费医疗浪费严重的现象。主要表现有:浪费药品严重;弄虚作假、冒名顶替;有的乱投大医院, 专用贵重药。正因为公费医疗经费完全由各级财政负担, 学生个人不需缴纳任何费用, 学生缺乏节约意识, 容易造成费用的过快增长和浪费等问题出现。随着公费医疗制度整改的推进, 作为其组成部分的高校公费医疗制度也相应进行了改革。大学生公费医疗的经费管理压力随着大学生数量的变化出现波动。高等教育大跃进式发展使在校学生人数从1955年的28.8万增加到1960年的96.2万, 政府从 1960 年开始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压缩, 逐步减少至 1965 年的 67.4万。文革期间高校一度停止招生, 在校学生规模最少的时候仅有4万多人。1970 年开始小规模恢复招生, 到20世纪70年代末全国高校在校生人数达到了100万。享受公费医疗的大学生人数增加过快, 势必会给高校医疗经费带来不少的压力[4] 。
3 继续和深化时期 (1979年至1998年)
(1) 公费医疗范围覆盖进一步具体化, 明确提出惠及研究生。1979年2月21日《关于高校招收研究生的意见》及1989年《公费医疗管理办法》[6] 规定公费医疗覆盖的对象:第一, 国家正式核准设置的普通高等学校 (不含军事院校) 计划内招收的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 (含经批准因病休学1 a保留学籍的学生, 以及高等学校因病不能分配工作在1 a以内的应届毕业生) 。第二, 高等学校招收的研究生 (含国家正式职工被录取的) 以及享受公费医疗的科研单位招收的研究生。可以看出, 国家对大学生公费医疗的范围的确扩大了, 不但考虑了因病因分配等原因未能就学就业的学生, 而且提及到了研究生, 但是享受公费医疗的大学生对象明确界定为省部属院校的统招生, 还未包括委托培养、自费、干部专修科学生。 (2) 1979年有关文件规定, 高等学校带工资的大学生一律在学校所在地办理公费医疗, 不应回原单位报销医疗费[7] 。很显然这是借鉴了职工医疗保险中属地原则的做法。 (3) 大学生公费医疗制度实施过程中有2个困扰因素:一是仍然存在着浪费严重、弄虚作假、冒名顶替等现象;二是从20世纪 80 年代中期开始我国有少数高校的医疗经费出现超支情况。但客观上办学历史长、规模大、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比历史短、规模小、中小城市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超支明显[5] 。80 年代中后期超支的现象很普遍, 90 年代初超支急剧攀升。公费医疗超支逐渐成为困扰学校和校医院的难题。 (4) 此时期高校借鉴城镇职工医疗改革的做法, 结合自身实际, 对公费医疗费用浪费和超支等现象强化了管理。具体方法主要有:①公费医疗不再由学校全包, 代之实行公费医疗费用支出与个人支持适当挂钩, 防止浪费。切实改革和加强公费医疗管理, 比如明确自费项目、把公费医疗经费报销实行严格的限制、加强监管等, 杜绝浪费现象。而对于超支现象, 采取了把公费医疗经费从卫生事业费中单列, 专款专用等办法。不过与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不同的是, 此时大学生享受 “对特殊人员实行政策性照顾”的优惠, 国家规定:大专院校在校生 (不含自费生) 不设立个人医疗帐户, 个人不缴纳医疗保险费, 但个人也要负担一定比例的医疗费, 负担比例由地方确定。比如九江市规定大专院校在校生 (不含自费生) 仍按原公费医疗管理办法执行。但个人也要负担10%的医疗费。镇江市对大专院校学生医疗待遇仍按原有规章进行[7] 。②加强内部管理, 如通过加强校医院的建设, 提高服务质量, 增强校内留治能力, 减少校外就医, 节省医疗费开支。有的还对外提供医疗服务, 增加收入用于弥补医疗费支出。③一些学校还采取了购买商业保险公司保险、建立学生医疗互助基金等方式作为补充。经过改革, 取得了一些成效, 国家教委在20世纪90 年代初发布了《关于委属高校加强公费医疗管理、推进公费医疗制度改革、减少医疗费超支的意见》[8] , 对这些改革经验进行了总结。但由于公费医疗制度本身的弊端, 各地办学条件不一、超支情况不同、校领导重视程度不同, 改革的路径也不尽相同, 医疗费用浪费特别是超支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
4 全面推进时期 (1998年底至现在)
这个时期大学生的公费医疗呈现的特点主要有: (1) 全国多层次医疗保险制度的全面推进和建立与大学生医疗制度改革被忽视并存。1998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和确立的新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却没有惠及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在2007年1月8日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 卫生部长高强提出医改要建立4项基本制度: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制度、建立公共医疗改革制度[9] 。但这4项基本制度没有包括大学生的医疗改革制度。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坦承, 城镇居民医保的覆盖群体只包括中小学生, 不包括大学生, 大学生的医保还在研究中[10] 。 (2) 大学生公费医疗的拨付标准多年未变, 与职工公费医疗财政拨款差距逐步拉大。国家机关及全额预算管理单位的公费医疗经费来源于各级财政拨款;差额预算管理及自收自支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从提取的医疗基金中开支。医疗费核准定额, 1961年以前国家规定机关工作人员每人18元, 以后进行过多次调整, 1979 年提高为70元, 以后根据财政体制的变化, 具体标准由各地制定 (1993年中央驻地方人员的医疗费补助标准是150元, 3个直辖市为206元) 。而大学生、研究生公费医疗实行属地管理, 经费由当地财政部门统筹拨付。以北京为例, 1995年1月1日起将大专院校的定额由原来的每人42元/年调高为72元/年, 目前执行90元/年的标准[7] 。但一般来说, 部属高校60元/人·年, 省属高校40元/人·年。而对于民办高校、独立学院、扩招的学生, 国家则没有拨款。现行的公费医疗经费拨付标准还是扩招前的 1998年制定的, 这个拨付标准至今未变, 随着近年来医疗费用不断上涨, 拨款数额离大学生的实际医疗需求差距越来越远。 (3) 新世纪初, 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不断改革。在这一时期,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 大学生群体的组成发生了变化, 高校中出现了成教生、委托代培生 (简称委培生) 和自费生等群体, 他们都不能享受公费医疗拨款, 一些地方性办学如职业大学的学生虽列入了统一招生, 但也不能享受公费医疗, 使得高校在读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无法享受医疗保险。随着物价的上涨, 大学生公费医疗经费超支问题凸现, 很多学校不堪重负, 使得探索大学生医疗保险改革成为必要和可能。①不少地方政府在扩大社会医疗保险覆盖面, 实现“全民医保、共享健康”的过程中, 正在尝试把大学生医疗问题由过去的社会保障变为社会保险来解决, 具体操作上主要有2种模式。一种是以郑州、南京和广州为代表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社会医疗保险体系;另一种是以上海为典型的建立专门的大学生社会医疗保险制度[11] 。②在财政拨款有限, 学校资金紧缺的情况下, 高校纷纷借助商业保险来解决难题, 主要有4种模式。模式一:公费医疗定拨+学校补贴=商业保险。此模式尤以2000年中山大学珠海校区试行“保险—学校—医院”三方合办医疗服务的新模式最为典型[12] 。模式二:公费医疗定拨+学生缴纳金=医疗统筹金+商业保险。这种模式以苏州大学的医改尝试为代表[4] 。模式三:公费医疗定拨+学校补贴+学生缴纳金=商业保险。该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投保时学校和学生都出资, 这是我国多数高校为大学生购买商业保险运作中所采用的方式。模式四:仅有商业保险的学生医疗保险模式。其模式的最大特点是, 地方财政给学生的公费医疗划拨取消, 学校也没有任何的拨款和补助, 学生到医院看病完全是自费。③不管哪种方式和模式的改革, 事实上都借鉴了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改革的一些经验, 变过去大学生只享受权利、不承担义务为不同程度上强调了学生家庭的责任和义务, 体现了对大病患者的照顾, 强调建立医疗救助制度, 另一方面要发展公益慈善事业, 让学生在需要时得到一定社会援助。以上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医疗经费超支情况在各个学校依然不同程度存在。
综上所述, 公费医疗制度实际上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配给制的医疗保障制度。大学生并非公费医疗的主要群体, 其医疗保障制度在整个公费医疗制度中一直处于从属地位。虽然大学生的医疗保障改革城镇职工医疗改革相对滞后, 但各地也在积极探索中, 相信不久的将来, 有关部门会建立和完善一种相对统一的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
参考文献
[1]政务院.关于全国人民政府、党派、团体及所属事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预防的指示.1952-06-27.
[2]卫生部.国家工作人员公费医疗预防实施办法.1952-08-30.
[3]卫生部.关于公费医疗的几项规定.1953-01-23.
[4]程峰.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研究.苏州大学, 2006.
[5]张敏.对大学生公费医疗制度的思考.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 2006, 26 (5) , 95-96.
[6]卫生部财政部.《公费医疗管理办法》.1989-08-09.
[7]丛贻生编著.医疗保险解答.改革出版社, 1995, 8 (1) :15.
[8]国家教委.关于委属高校加强公费医疗管理、推进公费医疗制度改革、减少医疗费超支的意见, 1996-12-19.
[9]高强.要建设医疗卫生服务和保障四项基本制[EB/OL][2008-02-16].http://news.xinhuanet.com/health (2007-01-08) .
[10]白天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负责人:大学生医保在研究中[EB/OL].http://edu.chinanews.cn/edu/zcdt/news (2007-08-24) .
[11]蔡玉高.南京:3万大学生将享受“居民医保”[EB/OL][2008-03-19].http://business.sohu.com.
24和80%,這两个数字令人欣慰,这意味着,“公费医疗”这个无底洞的洞口越收越小;“一人得病,全家吃药”、“小病大看”等过度医疗的现象将得到有效改变;吞噬的财政也将更少——政府的责任将仅限于缴纳参保人员工资总数的10%到医保统筹基金,如报销费用不够,原则上不再增加,由医保基金支付;在涉及民众看病难、看病贵这一权利问题上,也将向公平迈进一大步。
公共财政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前提,其公共性决定了财政必须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在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方面普惠化、均等化。公费医疗本质上是特权医疗,是公共财政向特权倾斜,是官民不平等的一个显现特征。公费医疗改革应该直指社会不公,终结医疗等级、医疗特权,实现医疗公平。
然而,在我看来,公费医疗改革是政府财政难以为继的被动选择,是被逼出来的无奈之举,改革的最初动力并不是为了平权。因为公费医疗存在一个严重的制度性弊病,那就是花费越高、个人承担的费用比例越低;医疗单位越使用贵重药品、进口药品,越可以多获利,这必然对医疗的过度浪费缺乏制约,使医疗费用增长过快,最后让财政无力承担。数据显示,1978年全国职工医疗费用为27亿元,1997年增加到774亿元,增长了28倍,年递增约19%,而同期财政收入只增长了6.6倍,年递增约11%。医疗费用增速远远超过财政增速,这种畸形发展最终成了财政不能承受之重,催生公费医疗改革。改革的动力可能在财政富裕的中央和省、市不是很强烈,但是在县一级、尤其是财政困难的县,医药费报销都将难以保证,就算不改革,公费医疗制度也会名存实亡。
这种被逼出来的改革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公费医疗人群参保后,各省均存在着不同名目的“补充医疗补助”,仍享受比普通职工医保更高的待遇,而且这部分超国民待遇还要普通民众买单;另一方面,公费医疗人群内部也存在严重的不平等,不同单位、不同行政级别之间悬殊很大。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公平,但建立基本公平的制度保障应是基本共识。
由是观之,公费医疗改革不是没有成效,改革确实降低了财政支出,提高了医疗资源使用效率,但是由于特权思维的存在,离公众的要求还有距离。假如公费医疗改革只是形式发生了变化,公费医疗人员享受的待遇却丝毫没有变化,改革就只能是将财政负担转嫁给社会。从根本上讲,公费医疗改革不只是为财政减负,也不只是让财政更具公共性,而应是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转变职能的一场“自我革命”。医疗改革既是“自我革命”的一部分,就要在这场改革中全盘考虑,摆脱特权思维,确立公平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如果过多地考虑自身利益,支付过多的改革成本,不仅不合情理,而且会消耗人们对改革的信任和共识,损害人心,而人心才是最大的成本,谁也支付不起。
【公费医疗政策】推荐阅读:
公费医疗管理办法09-11
大学生公费医疗制度12-27
公费师范生代表发言06-18
医疗机构医疗器械管理06-15
医疗质量管理和医疗安全总结11-15
农村医疗服务和农民医疗状况调查09-07
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演讲稿11-28
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教育培训计划01-03
医疗差错引起的医疗纠纷如何处理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