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大二总结

2024-11-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古代汉语大二总结

古代汉语大二总结 篇1

(1)“曰﹑为﹑谓之”:用来辨析意义相同相类的词语间的细微差别。用法是“解释语+ ‘曰﹑为﹑谓之’→被解释语”。如“豕一岁曰豵”,“豵”是被解释语。

(2)“谓”:以狭义释广义,以具体释抽象,以分名释总名。偶尔有用“谓”辨析相关相类的词语的意义差别。如“有谓富也,亡谓贫也”。

(3)“犹”:被释语在前,解释语在后。使用这个术语大致有四种性质:用同义(包括近义)词来解释。如“同犹俱也。”用远引申义来解释。如“老犹敬也,幼犹爱也”。以今语释古语。“谁为,犹为谁也。”以常用字释非常用字。如“直犹但也。”

(4)“貌,之貌”:都用来解释表示某种性质﹑状态的形容词,相当于“„„的样子”。如“莞尔,小笑貌”。

(5)“辞(词)也﹑语词也﹑语助也﹑发声”:古注中使用这些术语,大都是用来说明某字是虚词(主要是指语气词)。如《诗经》:“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毛传:“思,辞也。”意思指“思”是虚词。

(6)“之言﹑之为言”:一般都是声训,即用被解释的词的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进行解释,目的在于探求事物的命名之义或同源词,并不是解释这个词在句中的具体表达义。如《礼记》:“古者公田藉而不税。”郑玄注:“藉之言借也。”古注中也有用“之言”来解释用字通假现象的。如《诗经》:“既敬既戒,惠此南国。”郑笺:“敬之言警也。”

(7)“言”:是用来点明词语或文句的言外之意,即含意,包括用来串讲正文。如《诗经》:“黽勉同心,不宜有怒。”毛传:“言黽勉者,思与君子同心也。”

(8)“读为﹑读曰”:这两个术语主要是用来说明通假,即用本字来说明正文中的假借字及古今通用字。如:“信,读为伸”,“巨,读曰讵。”,“倍读曰背”。

(9)“读若﹑读如”:主要用于注音,起标明音读的作用。如“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10)“如字”:用于注音,表示被注的字按它通常的读音来读。如:《礼记》:“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陆德明《音义》:“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意思是“前面的‘恶’字反切音是乌路,(即取‘乌’的声母路的韵母,读。)。后面的‘恶’,读它通常的音。„„前面的‘好’,读‘呼报’反切出来的音,后面的‘好’读它通常的音。”

(11)“当为﹑当作”:用来改正古书中的误字。如《周礼》:“诵四方之传道”。郑玄注:“故书‘传’作‘傅’,杜子春云:”傅当作传‘“。

王力版古代汉语知识总结资料 篇2

2.“毋”读阳平。

3.“匯”、“彙”的區別 《漢語大字典》 匯

《漢語大詞典》有“詞彙”,無“詞匯”。

4.調緩急

《漢語大字典》:

《漢語大詞典》:6.调剂。汉桓宽《盐铁论·本议》:“故鹽鐵均輸,所以通委財而調緩急,罷之不便也。”

王利器“新編諸子集成”《鹽鐵論校注》

5.“重複”與“重復” 《漢語大字典》 複

《漢語大詞典》:兩詞都有。“重復”下解釋詳細。“重複”,亦作“重復”。

古代汉语作业(汉语言) 篇3

一、寫出下列各字對應的簡體字

1憑()2竅()3籤()4確()5擾()6勢()7曬()8謄()

二、單項選擇

1.以下注音錯誤的有:

A.月氏(yuèzhī)B.伍員(wǔyún)C.萬俟(Mósí)D.鎬 京(hàojīng)

2.下列句中,“為”的用法與其它不同的是:

A.為人謀而不忠乎?B.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

C.為長者折枝,語人曰吾不能也。D.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

8.以下劃線字中不屬於通假字的有:

A.人含其知,則天下不惑矣。B.不龜手之藥C.此小大之辯也

D.(曹商)見莊子曰:“夫處窮閭阨巷,困窘織屨,槁項黃馘者,商之所短也。

三、解釋下列句中劃線的詞

1、秦王有病召醫:破癰潰痤者,得車一乘。

2、敬順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

3、小國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

四、簡要解答下列問題:

白文:

十三經:

之為言:

五、請指出《卷耳》各章的韻例

六、請具體指出《詩經·魏風·碩鼠》的注疏體例

七、請標點并翻譯《詩經·衛風·碩鼠》的鄭箋部份

八、閱讀王維《輞川別業》:

1、標出字面平仄

2、找出拗救

古代汉语 篇4

1.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不属于双音合成词的是()

A、若舍郑以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B、乃筑诸侯之馆、..

C、寡君闻命矣 ..

D、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日益骄固 ..

2.下列各组词中,全部是联绵词的一组是

A、憔悴经济颁发B、仓卒参差流离

C、匍匐辗转男女D、琵琶清静组织

3.下列词语中,属于叠韵连绵词的是

A.犹豫、参差、蝉娟

B.扶摇、磅礴、逍遥

C.霹雳、窈窕、徘徊

D.纷缊、荒忽、萧瑟

4.下列各句加着重号的词中,古今词义相同的是

A.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 ..

B.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 ..

C.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

5.下列各句加着重号的词中,未用本义的是

A.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

B.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 ..

C.叔山冉搏人以投,中车折轼 ..

D.斩一首者爵一级 .

二、多项选择题

6.下列注释既有注音又包括释义的是()

A. 《左传•昭公三年》:“寡人愿事君,朝夕不倦;将奉质币,以无失时,则国家多难,是以不获。”音义:“朝,如字。难,乃旦反。”

B.《礼记•玉藻》:“君羔幦虎犆。”郑注:“读如„直道而行‟之直。”

C.《孟子•滕文公下》:“勇士不忘丧其元。”赵注:“勇士,义勇者也。元,首也。”

D.《礼记•大学》:“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音义:“其恶恶,上如字,下乌路反。”

E.《左传•文公十七年》:“往年正月,烛之武往朝夷。”杜注:“将夷往朝晋。”

7.下列训释属于名物制度的是()

A.《文选•江淹•别赋》:“至如一赴绝国,讵相见期,视乔木兮故里,决北梁兮永辞。”李注:“王充《论衡》曰:„睹乔木知旧都。‟《孟子》曰:„故国者,非为乔木,有世臣也。‟《楚辞》曰:„济江海兮蝉蜕,决北梁兮永辞。‟”

B.《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佣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朱熹注:“佣,从葬木偶人也。古之葬者,束草为人以为从卫,谓之刍灵,略似人形而已。中古易之以佣,则有面目机发,而大似人矣。”

C.《左传•桓公六年》:“九月丁卯,子同生,以太子之礼接之,接以大牢,卜士负之,士妻食之。”杜注:“世子生三日,卜士负之,射人以桑弧、蓬矢射天地四方,卜士之妻为乳母。”

D.《孟子•滕文公下》:“且志曰:„枉尺而直寻‟,宜若可为也。”焦循正义:“《文子•上义篇》:„屈寸而申尺,小枉而大直,圣人为之。‟《尸子》引孔子曰:„诎寸而信尺,小枉而大直,吾为之也。‟文子东周初人,而尸佼为商鞅师,《谷梁传》尝引其言,亦略前于孟子。陈代所引„志‟,或者即此等书。”

E.《左传•庄公十二年》:“卫人归之亦请南宫万于陈以赂陈人使妇人饮之酒而以犀革裹之。”孔疏:“断„以赂‟为句,言用赂请于陈也。

8.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不属于复合词的有

A、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

B、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 ..

C、是社稷之臣也 ..

D、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者也 ..

9.下列加着重号的词在句中的意义与现代常用义不同的有

A、遂乃开仓廪,假贫民

B、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C、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D、平原君乃免冠谢

10.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属于单纯词的是

A、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

B、九月肃霜,十月涤场。

C、若仆大质已亏缺矣。

D、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E、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11.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属于词组的是

A、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

B、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C、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D、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E、为此诗者,其知道乎?

12.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属于复合词的是

A、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B、男女同姓,其生不番。

C、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

D、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E、故日月不高,则光辉不赫。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在句中用本义的是

A.我君景公引领西望。..

B.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C.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D.孟孙才其母死,哭泣无涕,中心不戚。.

E.大叔命西鄙、北鄙贰於己。.

14.以下各句中的“其”用为词头的是()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诗经·邶风·击鼓》).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诗经·邶风·北风》)..

八月其获,十月陨箨(《诗经·豳风·七月》).

吾其还也。(《左传·僖公三十年》).

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元年》).

君其问诸水滨(《左传·僖公四年》).

15.“言”作词头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诗经·周南·葛覃》).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诗经·周南·汉广》).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诗经·召南·草虫》).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孟子·滕文公下》).

書曰:“鄭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 《左传·隐公元年》 .

16.“于”作词头的有()

肅肅鴇羽,集于苞栩。(《诗·唐风·鸨羽》).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诗经·王风·君子于役》).

聲聞于天。(《诗·小雅·鹤鸣》).

先民有言,詢于芻蕘。(《诗·大雅·板》).

17.下面加点字中不属于双音词的是()

优哉游哉,辗转反侧。(《诗经·关雎》)..

取彼狐狸,为公子裘。(《诗经·豳风·七月》)..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经·蒹葭》)..

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诗经·公刘》)..

心婵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蹠。(《哀郢》)..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

三、讨论与思考“而”的用法:

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晋灵公不君》)

子路拱而立。(《子路从而后》)

触槐而死。(《晋灵公不君》)

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冯谖客孟尝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北冥有鱼》)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胡不下!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毛遂自荐》)

四.词语解释(用现代汉语的词、词组或句子,简单解释例句下所给词在例句中的词义):

(1)《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望洋:

(2)《许行》:“后稷教民稼穑。”

稼:

穑:

五、判断题(对的在题后的括号中标注“1”,错的标注“0”。)

()1.我国古书的注释,开创于东汉。

()2.使用《说文解字》有两部必须参考的书,它们是清段玉裁的《说文通训定声》和朱骏声的《说文解字注》。

()3.史记三家注是指裴骃的《史记集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4.训是对古代词语作形象性的描绘与说明,侧重于解释单词的意义;诂是以今言释古言,侧重于解释由两个相同的单音节词构成的词语(重言),并兼言其比兴意义。

()5.传,是传述的意思,原本指解释儒家六经的书。后来,传也作一般的注释名称。

六、古书阅读练习

1.阅读下面带古注的文章,并依注回答问题。

1.韩厥梦子舆谓己曰旦辟左右子舆韩厥父故中御而从齐侯居中代御者自非元帅御者皆在中将在左Ο帅所类反[疏]注居中至在左Ο正义曰韩厥为司马亦是军之诸将也以梦之故仍居中为御明其本不当中先非御者若御不在中又不须云代御以此知自非元帅其余军之诸将皆御者在中将在左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公曰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齐侯不知戎礼Ο射食亦反下并注皆同[疏]注齐侯不知戎礼Ο正义曰僖二十二年传曰虽及胡耇获则取之明耻教战求杀敌也宣二年曰戎昭果毅以听之之谓礼杀敌为果致果为毅是戎事以杀敌为礼齐侯谓射君子为非礼者乃是齐侯不知戎礼也射其左越于车下越队也Ο队直类反射其右毙于车中綦毋张丧车从韩厥请寓乘綦毋张晋大夫寓寄也Ο綦毋音其下音无丧息浪反乘绳证反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以左右皆死不欲使立其处Ο处昌虑反[疏]皆肘之Ο正义曰说文云肘臂节也谓左右为凶处故以肘排退之韩厥俛定其右俛俯也右被射仆车中故俯安隐之Ο俛音勉仆音赴又蒲北反[疏]韩厥俛定其右Ο正义曰言此者为下丑父与公易位由厥之俯故不觉其易綦毋张盖助厥定右故并不见之逢丑父与公易位居公处

古代军车的座位应如何安排?韩厥本应在哪个位置?为什么换位置?

为什么说“齐侯不知戎礼”?

韩厥为什么不让綦毋张“从左右”,而让他“立于后”?

“肘”和本义是什么?在文中是什么词类?如何翻译?

“越,队也”是形训、义训、还是声训?

根据注释,“毙”的意思是什么?

逢丑父跟齐侯交换位置,韩厥与綦毋张为什么没有发现?

2、屈原疾王聽之不聰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窮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3、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

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战国策·齐策)

七、解释题:

1.解释下列注解术语的作用,并把作用类似的归在一起:

曰、谓、为、犹、貌、谓之、之貌、读为、之言、读曰、读若、之为言、读如、之犹言、犹言。

2.解释下列注解体例的名称:

传、正义、疏、笺、注、章句、集解。

3.解释下列跟古书音韵有关的问题。

韵母、韵、韵部的区别是什么?

从诗经用韵的韵脚的相互距离来看,主要有哪几种情况?

什么是古音通假?主要有几种情况?

八、用繁体字默写:

古代汉语学习心得 篇5

古代汉语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既有感性知识又有理性知识。必须把文选的阅读与文言语法、文字、音韵、训诂等理论知识密切结合起来,然后我们的学习才不是片面的。

以前学习古文,是有许多迷糊的,许多地方不理解。就算对照翻译读懂了,也是走马观花,模棱两可的感觉。不知道学习古文中的乐趣,读之困难,于是,丢弃一旁。可学习古代汉语之后就不是这样的认为了。上课老师讲的井井有条,生动又有些幽默,让整个课堂的学习氛围提升,老师讲的孜孜不倦,我们听得津津有味,不知疲倦与困意。同时,觉得古代汉语是很有生命力的,并为之感兴趣。原因如下: 在文字方面,中国的文字是汉子,是表意文字,根据其字形结构就可以了解一些其字的意义,在老师教的过程中,与我们的理解中,让我们有了一些画面感和联想、想象的空间。例如,“日”字本是,用圆圈中间加一点来表示太阳的,圆圈代表太阳的形状。汉字最初是象形字,后通过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等方式出现的新字,当然,错别字除外。其任是表意字,这种造字的规律,有利于中国的文化传播,同时利于我们的学习记忆。例如,“暮”本意是日暮,虚词“莫”字借而用之。古人是很具有创造力的,骄傲;同时,根据书体得演变由甲骨文到金文再到篆书最后到隶书楷书,我们要根据其笔画形态、风格、组装结构的变化来学习,其中都是有丰富的多彩的。

在字与意义方面,也是在逐渐的变化,同字古今不同意的古今字,同音同意替换字的通假字,同音同意的异体字,听着就有种神秘感,很古老。

在古今词构成方面,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并且,古汉语单音词具有多义性和灵活性,例如,“谢”字有谢罪、辞别、告诫、凋谢的意思。所以要多记忆。

在词义的变化方面,变得复杂了,古今义里,有词义的缩小、扩大、转移、褒贬差异、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多查字典,不然就望文生义闹笑话了。

在词的本义与引申义方面,本义是词最早的词义,然后加以时间地域的变化,和人的思维思想变化所形成的文化,我们要去记忆,是很有意思的过程。例如:“间,隙也,从门从月”,指月光透过门缝照进来,指“缝隙”,后引申为距离(隔断就有距离)→隔阂(精神距离)→离间(制造隔阂)→隔间→房间(用墙隔断)→一会儿(从空间到时间)→间断(隔断几次);缝隙→参与(插在中间)→中间→窥伺(从中间偷看)→偷偷地(秘密的)。这中间的变化是很有意思的,由具体变得抽象,由个别到一般,有实词到虚词。

在词类活用方面,有名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等,更丰富了古文内涵,千变万化地感触。

在学习句型方面,有判断句、叙述句、被动句等。还学习了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句首句中语气词等,系统的将句子、词分类学习,是很有利于我们学习的。

作为一个中国人,尤其是学习中国语言的学生,应该对自己的母语—古代汉语有比较充分准确的了解,也就是说,决不能满足于会熟练的说汉语,而应该是掌握古代汉语内部的规律,了解古代汉语发展的趋势。所以联系古代汉语学习,首先应该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不进行有关的专业学习是绝对达不到目的的。其次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运用古代汉语的自觉意识。第三,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好古代汉语对语言学概论等其他语言学课的帮助是不言而喻的;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文学概论的学习也是非常有用的。第四,增强对各种语言现象的鉴别能力。语言现象五花八门、千变万化的,语言素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能够对语言现象进行准确的分析,鉴别其正误。

学习古汉语不同于学习外语,古今汉语有许多相同的地方,这是有利条件。但是,古汉语毕竟是过去时代一种比较难懂的书面语,不下苦功是学不好的,一味地指望“诀窍”和“捷径”更不现实。我们应该总结前人的经验,避免走弯路,并充分利用现在研究成果和有利条件,以较短的时间有效地掌握古汉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点滴积累,掌握古代汉语常用词语。

就好像我们学习外语一样,掌握一定的词汇量是基础,没有足够的词汇量,一切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词汇量越丰富,阅读能力就越强。学习古代汉语也是一样的,我们必须平日里注意积累,掌握一些常用的词语。读古文有时会碰到一些不曾见过的、陌生的字、词,这个大家并不害怕,因为我们可以查字典,问题就可以很容易的解决了;但有时碰到一些看似熟悉的字词却不一定能看懂,因为它的意义变了。在词语学习中,我们要重点学习这一部分词语,因为如果我们按照它的现代意义理解文章就读不通了。比如,“走”,现代汉语是“行走”的意思,古代汉语却是“跑”的意思。“更衣”,现代汉语是“换衣服”的意思,古代汉语却是“上厕所”的意思。

二、多读多背,培养一定古代汉语语感。

宋代朱熹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著名文学评论家、小说家李国涛也说:“中国古诗古文是不能不背的。当时不懂或不全懂的,先背下再说。”古时候幼童入学,老师并不教其理论,而是让他们一遍一遍地诵读《三字经》、“四书”、“五经”等,这是有道理的,将这些文章烂熟于心,意义自然也就明白了。多读多诵,熟读熟背,然后就能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境界了。学习古文,我们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如果有十几篇、几十篇古文文选都能读起来琅琅上口,烂熟于心,那对古汉语中一些常见的句式,常规的实词、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就很容易掌握了。阅读过程中处处留心,注意文章的整体性,多读多背,培养古代汉语的语感。要有足够的感性认识,才能提高理性认识。

三、总结规律,了解古代汉语语法知识。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语法的差别不是很大,但还是存在一些不同之处的,主要是句子结构上的差异。比如“沛公安在?”这句话,“安”字是疑问代词做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倘若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就成病句了。再比如我们现在常说“不知道我”,倘若翻译成古文就是“不我知”,“我”作为宾语提前了。以上两处古文都发生了宾语前置的现象,这并不符合我们现代的语法观念,为什么呢?因为在古代汉语中,在疑问句、否定句的情况下,宾语一般前置。另外,宾语必须是代词,若是普通名词则不能提前。我们学习古代语法,就是为了掌握古文的规律,提升理性认识,让我们的学习事半功倍。

四、处处留心,知道一些历史和文化常识。

常言说,文史不分家。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时代里的,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必定会对他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个人所处的时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内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国强大,但楚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先疏远屈原,后把他流放汨罗江,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实现,投江而死。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在理解《离骚》时就容易的多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古代汉语记录的是我国古代的文化,学习古代汉语,我们离不开它所在的历史背景,更离不开它所记载的古代文化。我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变。如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刑法,古籍注释体例等八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内容虽然不需要全部掌握,但平时学习中遇到的也应积累下来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以免“书到用时方恨少”。

总之,学习古代汉语,我们一定要勤奋,多读多背多积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就是这个道理。在学习过程中稳扎稳打,积累常用字词和相关语法、历史知识,阅读大量文选,并选取一些精华篇背诵,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学好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习题2 篇6

一、词语解释

1.句读 2.倒置 3.并提 4.互文 5.引用 6.代称

7.委婉 8.上古音 9.中古音 10.对仗 11.平仄 12.小令

二、填空题

1.古代有所谓三十六(),大致反映了()之间的汉语声母系统。2.古代有所谓三十六字母,字母是声母的()。

3.明末古音学家()在《毛诗古音考》序言里指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反对朱熹的()说。

4.王力先生考订()时代古韵为29部,()时代为30部。5.近体诗除了句数固定、押韵严格之外,还讲究()和要求()。6.近体诗中八句的叫律诗,四句的叫(),超过八句的叫(),又叫排律。

7.近体诗的句数是固定的,律诗都是()句,绝句都是()句。8.律诗的四联各有自己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一般在()两联用对仗。

9.词最初称曲子词,又叫()句,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叫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叫()。

10.词调是指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词牌是各种词调的()。11.词可根据分段的不同分为单调、()、()、四叠。12.词根据字数的多少可分三类,传统的说法是五十八字以内为(),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

13.校勘古书有一些专门用语,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误加的文字叫(),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而脱落的文字叫()。

14.唐代出现了一种不仅解释古书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的古书注解,一般称之为(),也称为()。

15.譬喻根据本体、喻体、比喻词这三个成分的隐现,可分为()、()和借喻三类。

16.古人常用的委婉语主要有()、()、()和()等四种。

三、单项选择题

1.“油”和“笛”这两个形声字的声符相同而中古至今声母不同的原因是()①古无舌上音

②喻四归定

③古无轻唇音

④娘日归泥

2.“辅”和“捕”这两个形声字的声符相同而中古至今声母不同的原因是()①古无舌上音

②喻四归定

③古无轻唇音

④娘日归泥

3.“菲”和“辈”这两个形声字的声符相同而中古至今声母不同的原因是()①古无舌上音

②喻四归定

③古无轻唇音

④娘日归泥

4.“哗”和“烨”这两个形声字的声符相同而中古至今声母不同的原因是()①古无舌上音

②喻三归匣

③古无轻唇音

④娘日归泥

5.“怠”和“怡”这两个形声字的声符相同而中古至今声母不同的原因是()①古无舌上音

②喻四归定

③古无轻唇音

④娘日归泥

6.“仍”和“奶”这两个形声字的声符相同而中古至今声母不同的原因是()①古无舌上音

②喻四归定

③古无轻唇音

④娘日归泥

7.“常”和“棠”这两个形声字的声符相同而中古至今声母不同的原因是()①古无舌上音

②喻四归定

③古无轻唇音

④娘日归泥

8.“稠”和“调”这两个形声字的声符相同而中古至今声母不同的原因是()①古无舌上音

②喻四归定

③古无轻唇音

④娘日归泥

9.《汉书·地理志下》:“宣帝时,召信臣为南阳太守。”颜师古注:召读曰邵。“读曰”这个术语是用来()

①给汉字注音

②以本字释假借字

③声训

④以具体释抽象

10.《荀子·天论》:“老子有见于诎,无见于信。”杨倞注:“信读为伸。”“读为”这个术语是用来()

①给汉字注音 ②以本字释假借字 ③声训 ④以具体释抽象 11.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诗属于()①古诗 ②古风 ③近体诗 ④入律古风 12.曹丕《燕歌行》诗属于()

①古诗 ②古风 ③近体诗 ④入律古风 13.《焦仲卿妻》诗属于()

①古诗 ②古风 ③近体诗 ④入律古风 14.李白《蜀道难》诗属于()①古诗 ②古风 ③近体诗 ④入律古风

15.王维的《鹿柴》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反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属于()

①古诗 ②古风 ③近体诗 ④入律古风

四、指出并说明下列各句中所用的修辞方式

1.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山海经·大荒北经)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3.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元稹《遣悲怀》)4.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煖不足于体与?(孟子·梁惠王上)

5.嫂蛇行匍伏。(战国策·秦策)

6.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战国策·赵策四)

7.血脉流通,病不得生。(三国志·魏志·方技传)8.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左传·僖公四年)9.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之家)10.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同上)

11.五帝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五伯之贤而死,乌获之力而死,奔、育之勇焉而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战国策·秦策三)

12.鳏寡不闻犬豕之食,煢独不见牛马之衣。(洛阳伽蓝记·王子坊)13.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14.未尝不心游目想,移晷忘倦。(肖统《文选序》)

15.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雍,恐卒然不可为讳。(司马迁《报任安书》)

16.夫人年逾耳顺,视听不衰。(庾信《伯母李氏墓志铭》)17.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也。(左传·昭公十九年)18.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棲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

19.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公孙丑下)20.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陶渊明《饮酒》)..21.延寿修史载此猥鄙无稽之语,岂不令人喷饭。(茶馀客话·六朝俗恶劣)..22.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矣。(左传·僖公二十三年).23.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24.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孟子·滕文公上)25.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26.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27.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28.荒侯市人病,不能为人。令其夫人与其弟乱而生他广。(史记·樊郦滕灌列传)29.权起更衣,箫追于宇下。(资治通鉴·卷六十五)30.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五、把下面的短文加上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

1)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举学者多似此类(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2)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列子·说符)

3)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左传·襄公十五年)

4)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宣王使谒者延入王斗曰斗趋见王为好势王趋见斗为好士于王何如使者复还报王曰先生徐之寡人请从宣王因趋而迎之于门(战国策·齐策四)

5)庄王即位三年不出号令日夜为乐令国中曰有敢谏者死无赦伍举入谏庄王左抱郑姬右抱越女坐钟鼓之间伍举曰愿有进隐曰有鸟在于阜三年不蜚不鸣是何鸟也庄王曰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举退矣吾知之矣居数月淫益甚大夫苏从乃入谏王曰若不闻令乎对曰杀身以明君臣之愿也于是乃罢淫乐听政所诛者数百人所进者数百人任伍举苏从以政国人大说是岁灭庸六年伐宋获五百乘 6)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娟幼妇外孙齑臼八字魏武谓修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修曰黄娟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7)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鸇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8)黥布者六人也姓英氏秦时为布衣少年有客相之曰当刑而王及壮坐法黥布欣然笑曰人相我当刑而王岂是乎(史记·黥布列传)9)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论语·颜渊)

六、分析下面这几首近体诗的平仄

1)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提示:“

一、落、说”为古入声字。)

2)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提示:“国、人、月、结”为古入声字。)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霑巾。

(提示:“阙、别、若、路”为古入声字。“为”在此诗中算平声字。)

4)夜宿山寺

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提示:“百、尺、摘、不”是古入声字。)

5)邯郸至夜思亲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提示:“驿、至、膝、得、说、着”是古入声字。)6)柳桥晚眺

陆游

小浦闻鱼跃,横林待鹤归。

闲云不成雨,故傍碧山飞。

(提示:“跃、鹤、不、碧”是古入声字。)

7)夜宴左氏庄 杜甫 风林纤月落,衣露净琴张。暗水流花径,春星带草堂。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

诗罢闻吴咏,扁舟意不忘。(提示:“月、落、烛、不”为古入声字。)

古代汉语II 篇7

从词的意义结构出发,替下面的词分类,并请说明合成词的构造方式和单纯词的语音形式。

国家 纯粹 寡人 有周 莞尔 欣欣 依稀 参差 阿爷

裕如 霜降 社稷 扑朔 流离 荒唐 黔首 幡然 执事

嘹亮 科斗 春分 苜蓿 蜘蛛 萧萧 葡萄

扶摇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摶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2.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4.此小大之辩.也。5.我決.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6.彼且.恶乎待哉? 7.我树.之成,而实五石。8.宋人有善为不龜.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9.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10.善.刀而藏焉。11.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12.东面..而视。13.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14.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15.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16.善为国者,仓廪虽満,不偷.于晨。(《商君书·农战》)17.管仲,桓公之贼.也。(曾操《举贤勿拘品行令》)18.穷.寇勿迫。(《孙子·军争》)19.宣子骤.谏。(《左传·宣公二年》)20.非礼不终年,非义不尽齿.

。(《团语·晋语一》)布衣 知心 21.秦人勤我矣。(《国语·晋语二》).22.不速之客。(《易·需》).23.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史记·魏公子列传》).24.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史纪·伯夷列傅》)..25.消息盈虚,终则有始。(《庄子·秋水》)..26.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左博·僖公三十年》)...27.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左傅·庄公十年》)...28.尧二女不敢以贵娇,事舜亲戚,甚有妇道。(《史记·五帝本纪》)..29.王若欲霸,必親中國而以為天下枢。..30.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 ..

请说明下列各词在句中的意义是什么?在句中用的是本义还是引申义?

1、趋

任座趋而出。(自知)

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晋灵公不君)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论积贮疏)

2、毕

信拜礼毕,上坐。(韩信拜将)臣闻忠臣毕其忠。(自知)

鸳鸯于飞,毕之罗之。(诗经·小雅·鸳鸯)

3、间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赵王信秦之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赶车的)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史记·管晏列传)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庖丁解牛)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见蔡桓公)今国家间暇。(孟子·公孙丑上)

4、慢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出师表)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韩信拜将)

5、拜

信拜礼毕,上坐。(韩信拜将)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论语·阳货)于是辞相印不拜。(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鸿门宴)

6、悉

古之治天下,至奸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论积贮疏)书不能悉意。(司马迁《报任安书》)

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阮之。(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7、残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论积贮疏)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韩信拜将)残贼之人,谓之一夫。(孟子·梁惠王下)

8、膏

既而缝合,傅以神膏。(三国志·魏书·华佗传)养其根而竢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答李翊书)

9、具

设坛场,具礼。(韩信拜将)

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孟子·公孙丑上)为具牛酒饭食。(西门豹治邺)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

10、缘

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论积贮疏)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缁布衣,锦缘。(礼记·玉藻)

11、注

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段太尉逸事状)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答李翊书)注焉而不满。(庄子·齐物论)

12、徒

舍车而徒。(王充《论衡·问孔》)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答李翊书)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离娄上)

13、居

太尉始为泾州刺史时,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段太尉逸事状)孔子居,曾子侍。(孝经·开宗明义)居有顷,倚柱弹其剑。(冯谖客孟尝君)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

14、货

货自龟贝,至此五铢。(汉书·叙传)

邠人偷嗜暴恶者,卒以货窜名军伍中。(段太尉逸事状)有屠人货肉归。(蒲松龄《狼》)

15、昭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出师表)

昭昭然白黑分矣。(答李翊书)昊天孔昭。(诗经·大雅·抑)

16、偷

邠人偷嗜暴恶者,卒以货窜名军伍中。(段太尉逸事状)故旧不遗,则民不偷。(论语·泰伯)惟夫党人之偷乐兮。(楚辞·离骚)

17、被

城中矢尽,巡缚藁为人千余,被以黑衣,夜缒城下。(张巡守雍丘)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天论)

18、竟

王不越竟,反不讨贼。(晋灵公不君)

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史记·高祖本纪)赵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诛也。(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是被动句,如是被动句,请说明其句式类型。

1、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2、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

3、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4、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

5、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6、苏武见留十二年。

7、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

8、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

9、妾请子母俱迁江南,毋为秦所鱼肉也。

10、赵被兵必亲韩,韩赵为一,则可以当秦。

11、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

12、乐羊以有功见疑,秦西巴以有罪益信。

1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14、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

15、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16、是狼为虞人所窘,求救于我。

17、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18、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19、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心为鲧、禹笑矣。20、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2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22、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禀禀也,窃为陛下惜之。

23、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

24、今月十三日,臣被尚书召回。

25、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26、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7、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28、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29、卫太子为江充所败。30、今不取,后世心为子孙忧。

31、士卒多为用者。

32、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3、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34、其母上书言于王曰。

35、冰,水为之而寒水。

36、随亡于荆,吴并于越。

37、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訾于民。

38、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

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在句中的意义:

1.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列子•汤问》).2.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3.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陶渊明《桃花源记》).4.或圆如箪,或方似笥。(《水经注•巫山、巫峡》)..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巫山、巫峡》).6.广袤丰杀,一称心力。(白居易《庐山草堂记》).指出下列句中的代词,并说明其所属的类别: 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2.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答李翊书)3.树成阴而众鸟息焉。(劝学)

4.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北冥有鱼)5.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6.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7.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8.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天论)9.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10.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北冥有鱼)11.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毛遂自荐)12.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韩信拜将)13.妾之美我者,畏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14.之二虫又何知?(北冥有鱼)

15.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16.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天论)17.庶斯楼之不朽也。(黄冈竹楼记)

18.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晋灵公不君)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副词,并说明其在句中的意义或作用: 1.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史记·屈原列传)2.使遂早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现而已。(毛遂自荐)3.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4.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谏逐客书)5.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6.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答李翊书)7.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8.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烛之武退秦师)

9.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黄冈竹楼记)

指出下列句中的介词和介词宾语,如介词宾语省略也请说明: 1.汝将何以视天地。(段太尉逸事状)

2.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察今)

3.可从外来,与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4.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5.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齐桓公伐楚)6.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7.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柳子厚墓志铭)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语气词,并说明其所表达的语气: 1.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北冥有鱼)

2.《诗》曰:“孝子不匮,永赐尔类。”其是之谓乎?(郑伯克段于鄢)3.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北冥有鱼)

4.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5.亦各言其志也已矣。(论语·先进)

6.杀一老卒,何甲也?吾戴吾头来矣。(段太尉逸事状)7.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答李翊书)

8.夫古之有死也,令后世贤者得之以息,不肖者得之以伏。(景公置酒于泰山之上)

9.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北冥有鱼)

10.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答李翊书)11.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季氏将伐颛臾)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或词组,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词性、意义和用法有什么不同?

1、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菟。(《汉书•匈奴传》).2.子尾多受邑而稍致诸君。(《左传•昭公十年》).

3、纣贵为天子,死曾不若匹夫。(《史记•淮南王传》).4.不可,直不百步耳。(《孟子•梁惠王上》).

5、齐因乘胜尽破其军。(《史记•孙膑》).6. 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汉书•张骞传》).7. 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史记•刘敬传》).

8、献公说,曰:“璧则犹是也。虽然,马齿亦益长矣。”(《韩非子•十过》)..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并辨析带点的同义词:

1.君匪从流,臣进逆耳,深思远虑,遂放湘南。(萧统《文选序》)..

2.余监抚馀闲,居多暇日,历观文囿,泛览辞林。(萧统《文选序》)..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

4.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屈原《离..骚》)

5.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屈原..《离骚》)

6.今夫贵人之子,必宫居而闺处,内有保母,外有傅父。(枚乘《七发》)..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说明是属于哪类活用(包括名词用作状语)。

1、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荀子•天论)

2、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冯谖客孟尝君)

3、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4、服侍者简其业,而游学者众。(韩非子•五蠹)

5、今京不度,非制也。(郑伯克段于鄢)

6、沛公旦日从百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7、君子远庖厨也。(齐桓晋文之事)

8、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季氏将伐颛顼)

9、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1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齐桓晋文之事)

1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

12、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

13、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1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5、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16、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17、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18、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

19、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20、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2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22、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3、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24、赵王不听,遂将之。(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25、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26、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阬之。(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27、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韩信拜将)28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韩信拜将)

29、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韩信拜将)30、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韩信拜将)

31、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韩信拜将)

32、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柳子厚墓志铭)

33、自子厚之斥,遵从而家焉,逮其死不去。(柳子厚墓志铭)

34、以如司农治事堂,栖之梁木上。(段太尉逸事状)

35、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柳子厚墓志铭)

36、晞一营大噪,尽甲。(段太尉逸事状)

37、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段太尉逸事状)

38、黄罔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黄冈竹楼记)

39、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晋灵公不君)

40、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晋灵公不君)

41、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晋灵公不君)

42、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晋灵公不君)

指出下列句中的前置宾语,并说明是属于哪种情况下的前置 :

1.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韩信拜将)2.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论积贮疏)3.残贼公行,莫之或止。(论积贮疏)

4.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答李翊书)5.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答李翊书)6.乱天子边,欲谁归罪?(段太尉逸事状)7.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晋灵公不君)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尊称或谦称,并把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文收责于薛乎?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3、岂敢言病?吾子忍之。

4、老臣贱息舒褀,最少,不肖。

5、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7、与不谷同好,如何?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修辞方式:

1.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诸葛亮《出师表》)2.将军身被坚执锐。(《史记•陈涉起义》)

3.鳏寡不闻犬豕之食,茕独不见牛马之衣。(《洛阳伽蓝记•王子坊》)4.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雍,恐卒然不可为讳。(司马迁《报任安书》)

5.故有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文心雕龙•情采》)6.未尝不心游目想,移晷忘倦。(萧统《文选序》)

7.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8.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醲,命曰腐肠之药。(枚乘《七发》)9.势家多所宜,咳唾自成珠。被褐怀金玉,兰蕙化为刍。(赵壹《刺世疾邪赋》)10.珠与玉兮艳暮秋,罗与绮兮娇上春。(江淹《别赋》)1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12.大夫不得造车马。

13.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14.主人在马客在船,举杯欲饮无管弦。15.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16.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17.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18.趋走不足以逃利害,无毛羽以御寒暑。19.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0.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1.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22.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23.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24.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25.何以解忧,惟有杜康。2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27.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28.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29.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矣。30.父子并卖官鬻爵。

说明下列被动句特点,并将画横线的句子作结构分析 : 1.通者常制人,穷 者 常 制 于 人。

2.吾 属 今 为 沛 公 虏 矣

3.吾 长 见 笑 于 大 方 之 家。

4.百 姓 之 不 见 保,为不用恩焉。

说明下列句子中省略了哪些常见的句子成分:

1.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韩信拜将)

2.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韩信拜将)

3.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韩信拜将)

4.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生。(论积贮疏)5.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答李翊书)

6.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柳子厚墓志铭)7.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柳子厚墓志铭)8.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柳子厚墓志铭)9.取骑马卖,世谷代偿,使勿知。(段太尉逸事状)

10.岁大旱,野无草。农以告谌,谌曰:“我知入数而已,不知旱也。”督则益急。且饥死,无以偿,即告太尉。(段太尉逸事状)

11.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榛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黄冈竹楼记)

12.士季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晋灵公不君)13.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晋灵公不君)

14.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召公谏弭谤)

分析下列句子的结构成分。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2、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3、夫日月之有食,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5、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6、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7、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趣义帝行。

8、司寇行刑,君为之不举乐;闻死刑之报,君为流涕。

9、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10、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11、大決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決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12、其子之贤、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

13、由周至孟子之时,又七百岁而无王者。

14、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15、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16、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

17、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18、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

把下面的短文加上标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勺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欧阳修《卖油翁》)

2、平公射鴳不死使竖襄搏之失公怒拘将杀之叔向闻之夕君告之叔向曰君必杀之昔吾先君唐叔射兕于徒林殪以为大甲以封于晋君嗣吾先君唐叔射鴳不死搏之不得是扬吾君之耻者也君其必速杀之勿令远闻君忸怩乃趣赦之。(《国语•晋语八》)

3、何谓有罪而益信孟孙猎而得麑使秦西巴持归烹之麑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而予之孟孙归求麑安在秦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孟孙怒逐秦西巴居一年取以为子傅左右曰秦西巴有罪于今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此谓有罪而益信者也。(《淮南子•人间训》)

4、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孟子•滕文公下》)

5、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此不必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6、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赉盗粮者也(谏逐客书)

7、筦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奸至悉也故其蓄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厥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论积贮疏)

8、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上一篇:障碍婚姻幸福下一篇:伴着感恩出发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