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自己教学课件

2024-08-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认识自己教学课件(推荐12篇)

认识自己教学课件 篇1

成功之处:本课时通过情景体验,问题研讨,小组互动,师生互动等多种活动方式,能从本校学生实际情况,当地资源,教师的自我开放等角度,深度发掘教材资源,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认识自己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认识自己,掌握认识自己的方法。

不足之处:1.在研讨从哪些方面认识自己中,引导学生对认识自己的句子进行归类,由于内容的抽象性特别是通过“社会”方面对自己的认识的探讨,有所欠缺。

2.在教材第29页“探究与分享”的活动中,由于七年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比较活泼好动,课堂有些无序,需引导掌握课堂节奏和秩序。

教学设计方面的反思:1.在教学通过“认识自己的途径”这个知识点时,可以从教材28页“探究与分享”中,让学生对自己所写的对自己认识的句子进行归类,思考你是怎样得出这些认识的,从而自然的得出有的是自我评价得出的,有的是他人评价得出的,这样前后衔接自然。

在学生教材第29页“探究分享”中的活动“自画像”“猜猜看”“谈感受”之前先宣布好活动规则,组长职责,并引导学生客观评价他人,禁止用伤害同学的话语,并规定好时间,控制好课堂节奏。

王小霞

认识自己教学课件 篇2

寓言这种文体的产生之初本是力图用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意味深长的道理,说寓言的人真正关注的是给人以启发,而不是故事本身。正如法国著名寓言家拉·封丹所说:“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两个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灵魂。”

为了节省寓言的篇幅,作者尽可能减少对人物的渲染,有时甚至用一些程式化的形象来代表某一类人物。比如《伊索寓言》里经常出现的“狐狸”大多是狡猾的代名词,我国古代的“宋国人”大多是愚蠢、自负的符号。所以,如果寓言的教学将精力放到人物形象和语言的赏析上,无疑偏离了寓言这一文体的要旨。

那么,寓言的要旨是什么?当然是寓意。古今中外的寓言那么多,而且每篇寓言的寓意各不相同,有没有什么一以贯之的东西?我们从心理学找到了线索,据统计,《伊索寓言》里很多篇目的寓意最终都能归结到“认识自我”“认识世界”上,比如《狐狸和乌鸦》《蚊子和狮子》《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等等。

心理学对初中生来说有些难度,但是如果引导得当,对寓意的深入探寻是大有益处的。因此选点很重要,找到一个浅显的、学生感兴趣的点,深入挖掘,直至触动内心。这样的寓言教学才有以一当十的作用———不同的寓言表达的寓意大致相当,学透一篇可以加深对很多篇目的理解。我对《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这则寓言的教学设计,就是尝试从心理学的角度引导学生解读文章。

环节一:心理图片,激趣导入

这个环节设计的目的不光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更是为这堂寓言课找到一个贯通整堂课的点。查找了一些心理学的图片后,我发现了艾宾浩斯错觉图,这张图片里呈现的正好是我们认识自我和认识世界的两个极端状态,跟寓言里赫耳墨斯对自己的错误认知不谋而合。

师:同学们,上课前请大家看一张图片,你们说说这两个黄色的圆 (左右两个图案中间) 哪个大?哪个小?

师:有人认为左边小,右边大,还有人认为一样大。认为一样大的同学,你们真厉害!轻易就破解了一道心理学的难题。这张图片是著名的艾宾浩斯错觉,发现者是德国心理学家赫尔曼·艾宾浩斯。谁能分析一下这个错觉产生的原因?

(生答略)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这两个黄色的圆其实一样大,因为放在不同的环境中显得一大一小。确实,人们对物体形状大小的判断有时会出现偏差;同样,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也容易陷入误区。今天我们要来认识希腊神话中的商业之神———赫耳墨斯,他也遇到了这样的麻烦。

环节二:带图批注,解读文本

(一) 解决疑问

批注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它能让学生近距离接触文本,详细记录下自己读书时的疑问和感受,对于文本的理解非常重要。由于《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的篇幅短,内容浅,课堂上我安排的质疑环节其实是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的问题,让其他人回答。这样可使学生更仔细地研读课文,同时也能锻炼表达能力。

师:让我们带着对这张图的理解走进《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并对文章进行批注。读到不明白的地方及时写下来。如果你完全读懂了,也可以设计几个有价值的问题问问别人。

师:现在各小组开始讨论,组员之间可以互相提问,交流答疑。每个小组挑选一两个有价值的问题和全班一起分享。

学生的问题:

1.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为什么不说“受到什么样的评价”?

明确:自负。

2. “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为什么他“又笑着问”?

明确:对宙斯雕像价钱的嘲讽,对赫拉雕像价钱的不屑。

3. 赫耳墨斯为什么不直接问自己雕像的价钱,而先问宙斯和赫拉的?

明确:攀比,更见虚荣。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出人物的语气。前面的信心满满和后面的“添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增强了寓言的讽刺效果。

4. 赫耳墨斯是商人的庇护神,为什么商人们并不重视他?

明确:他可能并没有好好履行商人庇护神的职责,导致商人不重视他,明确他身上有缺点。

5. 为什么赫耳墨斯选择去雕像者的店里问自己雕像的价钱,而不是去神庙问?

明确:在神庙里宙斯和赫拉的地位肯定比他高,可是在商店里就不一样了,因为他是商业庇护神,他觉得商人肯定会更重视他。

6. 宙斯是众神之首,为什么赫拉的雕像比宙斯的还要贵?

明确:学生回答“女性雕塑难度更大,因为服装、发饰等雕刻工艺更为复杂”。此题与文章寓意关系不大,可略过。

(二) 带图批注

如果说上面的质疑环节让学生了解了寓言的故事,那么接下来的带图批注则是让学生接触寓言的核心———寓意。再次展示艾宾浩斯错觉图,让学生联系这张图梳理一下寓言中的人物关系,并且说出自己得到的寓意。

师:刚才我们群策群力解决了读课文产生的疑问,现在我们联系这张图梳理一下寓言里的人物关系,并且谈谈你对寓意的理解。

生:右边这幅图中间大周围小,是在赫耳墨斯心中,他的地位比周围的都要大。可是事实上他的地位是左边这张图所反映的中间小周围大,也就是宙斯、赫拉等神都比他要伟大。

师:你得出的寓意是?

生:不能太骄傲。

师:你的回答跟《伊索寓言》里的分析很接近。有没有其他不同的解释?

生:赫耳墨斯就像中心的黄色圆,当他藐视周围众神时,他自我感觉膨胀,认为自己是最受人尊敬的,就像右边这张图。经历过这个后,赫耳墨斯应该能认识到诸神的伟大,从而找到自己的正确位置。

师:所以你得到的寓意是?

生:正确认识自己,知错就要改。

师:其实,寓言能千古流传的原因就在这里,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不同的人都能解读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通过上面的带图批注环节,学生基本理解了《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的寓意。值得一提的是,起初学生说出的寓意都跟课文最后一句话“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类似。经过老师点拨,《伊索寓言》里的最后一句只是作者给的寓意参考,并不是唯一答案,允许学生大胆解读。

环节三:续写故事,升格寓意

学生了解《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的寓意后,适时安排续写可以巩固这种认识。在写作的过程中还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通过续写的故事表达新的寓意。

师:我们领悟到了寓意,可以把它直接说出来,还可以通过故事把它写出来。现在我们来续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最好把你领悟到的寓意写进去。

投影展示:

续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要求表达一定的寓意 (最后一句话标明)。

“赫耳墨斯听到雕像者的回答,一句话也没有说,默默离开了雕像者的店铺……”

师:我发现有位同学写到了“赫耳墨斯羞愧难当,灰溜溜地离开了雕像者的店铺”,然后就写不下去了。为什么会无话可说?我们来帮帮他。难道赫耳墨斯只能有这一种自卑的结局吗?他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和不足后该怎么样呢?希望同学们把眼光放长远一点,用变化的态度来看故事的发展,加入合理的想象。

师:请小组同学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续写作品,然后派一位代表展示。

(学生交流并朗读自己的作品)

师:这位同学笔下的赫耳墨斯不是一味地否定自己,走向消极,而是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改正,让自己变得真正强大。我们要向这位同学学习,写文章时不光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还要蕴含一定的道理。寓言如此,戏剧、小说、散文也是如此。

环节四:带图再批,认识自我

这个环节是本课设计的重点,也是最具有心理学特点的部分。

师:带着对寓意的深入理解,我们再次回到这张艾宾浩斯错觉图。如果你是这个黄色圆,你会想到什么?有没有类似的经历或感受呢?请在书上批注你的想法。

生:进入初中以来,发现周围的学习高手太多,我觉得自己很差,有些自卑;而小学的时候周围没有这么多高手,因此那时自我感觉良好。其实这都是错觉,我们应该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师:这位同学结合自身经历谈感受,很多同学听了直点头,看来大家能理解你的感受。请你说说这件事给了你什么启示?

生:我正确认识自己了,明白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学习不太扎实的科目要抓紧补上,不能视而不见。

师:你说得很好!正如孔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人最难能可贵的品质就是剖析自我、审视自我,而你做到了。我们给他一点掌声好吗?

师:这位同学的回答有些不同。当我内心脆弱、自卑时,外界环境就会变得强大而有攻击力;当我内心坚强、自信时,外在的困难都变小了。这种说法很新颖,前面一个同学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你强调的是自我认知对环境的改变。

师:刚才同学们的感悟十分睿智,有几分哲人的味道。

认识自己,叙述自己 篇3

我这里说的“认识自己”,是认识自己的性格特征,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譬如有的小朋友生来就喜欢画画,有的喜欢唱歌,有的对数学题特别有悟性,有的特别爱写作文……这些是兴趣爱好,也可以叫做天赋。小朋友的个性,那就更是五花八门啦,有的喜欢闹腾,有的喜欢安静,有的摔屁股了爱哭,有的即便头破血流也不哭……这些差异就是我们的性格特征,人生下来就决定了的,这些差异对我们的成长很重要哦!因为当我们走到人生十字路口时,性格将会令我们做出“向前走,还是向左转、向右转”的选择,所以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小朋友每天早晨睁开眼,就被丰富多彩的生活所吸引。但根据我的经验,抽出点时间关注一下我们的内心世界,弄清自己爱什么不爱什么,性格上有什么优点和缺陷,怎样多读读圣贤的经典发扬优点改正缺点,这对我们的健康成长大有好处哦。

认识自己 教学设计 篇4

1教材

北师大版教材 七年级上册 第三课《正确认识自己》 2教材分析

刚刚步入初中的学生,对如何认识自己还是很迷茫。学生的潜能是有差异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然而,生活中却常有人只看到自己的优点,却看不到自己的弱点;也有些同学常看到自己的很多问题,却看不到自己的长处。所以,正确认识自我也是一种本领、一种技能,需要学习和讨论。

本课时就是要告诉学生,如何从实践的检验中,从别人的态度中,从多重比较中和内省中正确认识自己,当然,在这些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需要利用故事、活动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活动及讨论中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并通过学生之间互相评价、自我评价等方式发现全新的自我。在此基础上领悟个人在变化中成长,学会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认识自己,不断弥补不足,完善自己。教学中力求实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载体的教学思想。力争通过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在课内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从而消除部分同学身上的自卑心理,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认识和更好地认识自我,在此基础上增强自信,使学生能健康的成长。3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分析,懂得什么是正确认识自我,理解正确认识自我的重要意义,初步学会正确认识自我的一些基本方法及正确认识自我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讲故事、感悟名人名言,理解认识自己的重要性;

(2)采用材料及学生身边的事例分析,让学生学会在多重比较中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明确前进的方向。

(3)讲述名人故事,让学生学会在多重比较重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明确前进的方向。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认识自我的兴趣,使其主动积极地认识自我,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树立自信心,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奋斗目标。

(2)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完善自我,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

4学情分析 十二、三岁的初中学生正是“自我”概念形成时期,他们非常注重自己的形象,但由于自我认识水平的限制,往往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在自我认识中容易出现偏差。一方面,表现为自我评价的依附性高,以他人的评价来衡量自己;另一方面表现为自我评价的稳定性差,有时因为一件成功的事而无限扩大自己的能力,有时又因为一时的失败而自卑。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运用名言、故事、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感悟,学会正确认识自我的一些基本方法,理解正确认识自我的重要性,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悦纳自己,努力改变自己,使自己变得更优秀。5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认识自己的技能,正确审视自己,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不盲目自卑或骄傲。

【教学难点】初一学生容易做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中的矮子,所以如何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行动是教学的难点。6教学过程

活动1【活动】课前情景

课前运用多媒体播放歌曲《小小的我》。

〖设计意图〗:让欢快、愉悦的音乐给学生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并形成和谐的教学情境,为顺利导课作铺垫。活动2【活动】新课导入

《逞强的青蛙》(请班上擅长说故事的学生将故事绘声绘色地表述出来。)教师: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后有何感想?你觉的青蛙可怜吗?为什么可怜?(学生回答,引导学生与之前欣赏的歌曲作比较。)

教师:青蛙的可怜在于它没有正确认识自己。可见,认识自己是多么的重要。可以说,一个人在自己的生活经历中,能否真正认识自我,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或决定着一个人的前程与命运。换句话说,你可能渺小而平庸,也可能美好而杰出,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能否正确认识自己。同学们,你们认识自己吗,也许很多同学会说,世上最了解自己的莫过于自己,我当然认识自己了。但事实是否如此呢?文学家苏轼写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此认识自己有时比认识别人可能更加困难。那么今天,我们就以认识自我为话题,和大家一起聊一聊,好不好。

〖设计意图〗:在歌曲、故事中引入,提出问题,学生结合歌曲、故事认真思考提出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动3【活动】新课讲授

认识自己(板书)活动一:《我是谁?》

回忆小学时写过关于“我”的作文中的内容或围绕“我是谁”这样一个问题,用不同的回答填写出能表现自己的句子。(要求:实事求是,不夸大、不缩小。)我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 …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一,激励学生去探究,寻找“我”,在进行分析评价,使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并不是真正认识、了解自己,激发继续学习探究的热情。活动二:七嘴八舌(1)说说你的“成功史”? } 扬长避短 准确认识自我(2)你敢谈谈你失败的事吗?

注意:对提问中表现出对自己评价不当或自卑的学生予以鼓励,让他们说说成功的事情。学生活动后教师总结。

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自己绝不能完全依靠想像和感觉。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必须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成功和失败。分析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比较成功,哪些方面做得不够好,自己适合或擅长的是什么,不擅长的是什么,但是,我们不应该因为一时的失败而气馁,也不能因一时的成功而骄傲。要全面地看待自己。

〖设计意图〗:在学生眼里,“成功”就是成绩好,得第一,“失败”则反之。此活动让学生领悟一位哲人所说:“在各种排列中,任何人都想得第一。其实,得第一并不难,只要愿意另起一行,每个人都是第一。”每个班排排看,学习成绩排第一的只有一位同学,可是,“只要愿意另起一行”,有的同学单科成绩排第一;有的同学绘画好,班里的每期板报都少不了他;有的同学擅长短跑,100米冠军非他莫属;唱歌、跳舞、讲故事、爱劳动、守纪律、有礼貌……众多的第一在“另起一行”中都能找到合适的人选。鼓励学生扬长避短,准确认识自我。

活动三:学习小组自主探究 教师指点释疑

多媒体出示自主探究题目:

1、“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句名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你如何理解李世民的这 句话?

3、主动请小组的同学说说自己的优缺点,并拿来与父母对自己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来。(父母对自己的 评价是课前布置的预习内容。)学生自主学习,得出答案,并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猜一猜,这是谁?”(1)活泼开朗、爱说爱笑;(2)嗓门特大;

(3)感情丰富、文文静静、秀气;(4)度量大、大方、不拘小节;(5)深沉、有内涵;(6)爱动、闲不住;

(7)求胜心强,易冲动,心中容不下事,好“放炮”,事后常后悔;(8)工作、学习任劳任怨,有“黄牛”精神,有时显得“窝囊”;(9)沉默寡言、谨慎、孤独 思考:

1、如何对待他人评价?

(1)、要独立思考,具体分析,正确对待(2)、要实事求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2、你认为应如何处理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关系?(1)不能完全受他人评价的支配。(2)重视他人的评价。

〖设计意图〗:意在让学生懂得:我们对待他人的评价,既不要因为受到赞扬而得意忘形,也不要因为遭到贬低而闷闷不乐,更不要因此对他人采取疏远、排斥,甚至对立的态度,要实事求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同时也要有自己的分析和思考。活动四:走进名人

1、讲《上帝没有看轻卑微》伊东·布拉格的故事: 提问:伊东·布拉格的成功的秘密是什么?

师:人在与他人进行比较的时候,一定要怀有一颗自信的、积极进取的心。自己可能和别人

相比暂时有 一定差距,但只要努力不懈,就一定可以成功的。

2、著名影星索菲亚·罗兰的故事: 问:索菲亚·罗兰与别人比较是否有优势?

师:索菲亚·罗兰与别人比较时的劣势是相对的,而这些劣势如果应用得当的话,恰恰会变成自己的特色,进而成为自己的优势。

3、《羊与长颈鹿》 问:如何与他人进行比较?

教师总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优点和不足,所以要用全面的眼光看待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又要看到自己的缺点;日新月新我常新,每个人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自身的优点、缺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通过不断改正缺点来完善自己。

〖设计意图〗:告诉同学们在与别人比较时,为了避免自卑心理的产生,大家应该选择与自己各方面相类似的人或事比较。否则与自己悬殊太大,或者拿自己的弱点与别人的优点相比,总免不了自卑感。与人比较时要讲究“可比性”,否则只有“人比人,气死人”。活动五:小组合作学习

用多媒体出示名言,学生结合课本回答问题:(1)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2)俗语说:“人贵有自知之明。” 议:(1)这两句话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认识自己的重要途径是什么?

师:孔夫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每天要抽出三次时间用于自省。也许正因如此,他才在不经意间成了后人难以望其项背的思想巨擘,以致于他的真知灼见要用厚厚的一本《论语》来记载,并光耀中国文化两千余年。而内省这种方法,也恰恰是认识自己的最好方法。要认识自己,关键在于自己的观察和内省,只有自己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真正了解自己,才能恰当看待别人的态度,合理地与别人比较,这样才能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活动4【活动】丰收园

丰收园 归纳总结:

你认为自己在本节课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觉得本节课中还有哪些问题没搞清楚?或者你又发现了哪些新的问题?

〖设计意图〗:当讲授完新课后,随着下课时间的临近,学生的注意力逐渐分散,变得心不

在焉,此事通过巧设疑问、营造氛围,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的过程。活动5【活动】小结新课

认识自己

在实践的检验中认识自己 认正确认识

识方法从别人的态度中认识自己 意义 自己、把 自握自己,己在多重比较重中认识自己才能掌好 人生之舵。

在自我观察和内省中认识自己

〖设计意图〗:即可理顺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又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使学环节更完整,学生思路更清晰。活动6【练习】小试牛刀

小试牛刀:用多媒体出示习题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知识进行巩固练习,训练学生用理论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完成知识迁移。

活动7【活动】结束语

认识自己的教学设计 篇5

通过观察、比较、自我介绍、特长展示等活动,使幼儿形成积极的评价,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活动准备

电视机、实物投影仪、教师和幼儿小时候的照片、布、针等。

活动过程

1、通过玩游戏《请你猜猜他是谁》,引导幼儿观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

(1)引起幼儿玩游戏的兴趣。

“老师这儿收集了许多我班小朋友小时候的照片,看着照片你能猜出他是谁吗?”

教师介绍游戏名称与玩法。“老师和小朋友一起玩个有趣的游戏,游戏的名字叫《请你猜猜他是谁》,老师把小朋友小时候的照片放在实物投影仪上,映在电视屏幕上,大家猜猜他是谁?”

(2)引导幼儿制定游戏规则。

“你觉得大家应该遵守哪些规则才能使游戏玩得更有趣?”幼儿自由发表意见。

(3)引导幼儿开展游戏“请你猜猜他是谁?”

①教师在投影仪上依次展示本班幼儿和教师小时候的照片,引导幼儿根据相貌猜测。

“他是谁?你是怎么猜出来的?”“他有什么特点?”

②教师小结:每个人的相貌都各不相同,没有哪两个人会长得一模一样。

2、通过自己介绍、特长展示,引导幼儿发现并大胆展示自己的`长处,初步形成积极的评价。

“我们每个人不光相貌各不相同,而且每个人身上都有他独特的长处是值得大家认识和学习的。”

(1)教师自己介绍并展示特长。

现场快速裁剪制做(儿童)吊带裙,并用别针别好,请一幼儿做模特展示。

(2)鼓励幼儿大胆讲述并展示自己的特长。

“谁愿意把自己独特的优点介绍给大家?”

幼儿依次在集体面前展示自己的特长,如:唱歌、舞蹈、武术、服务等。

3、向客人老师作自己介绍,和客人老师交朋友。

“今天还来了许多不认识你的客人老师,你能礼貌大方向客人老师做一下自己介绍吗?”

(1)讨论并回答“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作自己介绍呢?

(2)幼儿自由寻找客人老师作自我介绍,了解客人老师情况,和客人老师交朋友。

(3)教师小结:老师衷心地祝愿大家能够交更多的朋友,小朋友要好好学习,发挥自己的特长,将来为祖国、为人类做贡献。

活动延伸

幼儿在表演区继续展示自己的特长。

认识自己教学课件 篇6

活动目标:

1、有勇气在同伴面前大声说话。

2、能用“我叫XX,今年X岁,我是X孩子,喜欢XX”句式介绍自己。

3、了解男女面貌中的性别特征,学会判断性别。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活动重点、难点:

能用“我叫XX,今年X岁,我是X孩子,喜欢XX”句式比较连贯说话。

活动准备:

男、女布娃娃。

活动过程:

一、观察、谈话导入

出示男女两个布娃娃,请幼儿说说性别,并说出自己是怎样判断的。

二、认识自己

1、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姓名、性别、年龄、喜欢什么?

2、请全体幼儿找到旁边的同伴,相互说说自己的姓名、性别、年龄,告诉同伴自己喜欢什么?

三、游戏互动

幼儿在活动室自由站起,在《找朋友》歌声里,随歌词提示找一个同伴,歌声停止后相互介绍自己。(.本文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游戏重复多次,引导幼儿找不同的朋友相互介绍。

四、结束活动

1、幼儿随歌声找凳子做朋友回到座位。

2、采访个别幼儿:你在游戏里认识的新朋友有谁?叫什么名字?几岁?喜欢什么?

3、任务:回家请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介绍自己。

教学反思:

少一半的幼儿对教师的提问能积极反应,大部分幼儿比较被动,需要鼓励和再次引导。大多数幼儿能简单自我介绍,在游戏互动环节里,幼儿都能参与活动,在旦表述时语句单一,缺完整、连贯说话的表达能力。所以,有勇气在同伴面前大声说话、用比较完整的句子表述还需要在不同的领域教学中渗透能力培养,多给幼儿表达的机会。

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 篇7

心理学研究认为,自我意识的发展在个性的形成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一个人的情感、行为甚至才能,往往与自我认识和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过高或过低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不仅会影响个性的健全发展,也会由此带来心理问题。

自我认识过高的人,容易产生莫名的优越感,他们在对待和处理周围的人和事时往往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其结果不被人接受,从而产生出许多烦恼。相反,有些人把自己看得太低,认为自己无用或无能。他们把一些失误或失败都归咎于自己身体矮小、才能低劣,或强调自己笨、不灵活等等。这样的表现就属于自我矮化,同样对青少年的个性发展和学习生活构成危害。

现实生活中真正属于自我扩大或自我矮化的人是少数。而处于心理成长过渡期的中学生,更多地表现为二者的交替。他们一会儿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一切都很好;一会儿又觉得自己很差劲,什么都很糟糕。其实,这是一种正常现象,是自我确立、自我同一的必由之路。

自我确立和自我同一是认识自我的核心,是指能比较真实地看待自己,包括正确地认识自己的身体特征和生理状况,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智力、能力、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特征,还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作用等。

同时,这些自我的认识与他人的客观评判是基本一致的,自己也能坦然地面对这一切。在这个基础上,再逐步学会自我调节和控制,逐步学会自我教育,向成为理想中的人努力。以上所说,对于我们中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人格的成熟形成是必需的。

如何做到正确认识自我,以下几种方法可供同学们参考。

一、与同伴作比较

这是从处世的方式、遇事的处理方法和情感态度的区别等方面跟同伴作比较,以此来认识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作用和自己的心理特征。但选择比较的对象十分重要,应该选择成长环境和心理条件相近的人来作比较。过于自信的人应避免和不如自己的人作比较,自卑的人应避免以自己的缺点与别人作比较。

二、自我分析与反省

以平静、沉着的态度客观地观察自己,分析自己的优劣所在,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检查,调整自我认识的偏差,重新认识自己的个性、能力和身体机能状况等。

三、听取他人的评价

中学生其实非常看重也十分在意他人的评价,正因为如此,往往会导致有些同学不能正确对待别人对他的评价。通常的现象是,根据心理需要的不同,而只注意某一方面的评价,有的同学只听好话,有的同学则相反。

因此,全面而完整地听取他人的评价,对正确认识自我十分重要,同时,也能很好地反映自我认识的能力。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的结果很相似,则表明你的自我认识能力较强、较成熟;反之,则表明你在自我认识上有偏差,需调整。

四、总结生活经历

成功和挫折最能反映个人性格或能力方面的一些特征,通过对自己生活经历的回顾和总结,可以很好地发现自己的一些性格特征或能力特点。

五、自我实践的反馈

对自己是否具有某方面的性格、特长或才能优势,不妨寻找机会表现一番,从中可以体验出自我发展的某些优势。

认识你自己 篇8

——引自《蝇王》序言

“蝇王”即苍蝇之王,源于希伯莱语Baalzebub,在《圣经》中“Baal”被当作“万恶之首”,在英语中。“蝇王”是污秽物之王,也是丑恶灵魂的同义词。

1954年,威廉·戈尔丁(William Golding)写作出版的小说《蝇王》,是一部带有神话色彩的小说,孩子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但《蝇王》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儿童文学,而是一部写给大人看的书,故事所展示的儿童世界只是成人世界的一个缩影。

戈尔丁用他特有的沉思与冷静挖掘着人类千百年来从未停止过的互相残杀的根源,是一部揭示人性恶的现代版寓言。故事设置了人的原善与原恶、人性与兽性、理性与非理性、文明与野蛮等一系列矛盾冲突,冲突的结果令人信服地展现出文明、理性的脆弱性和追求民主法治秩序的难度,说明了人类走向专制易、奔向民主社会难的道理。在欲望和野蛮面前,人类文明为何显得如此草包如此不堪一击?这正是《蝇王》的思考之所在。

故事发生在遥远的未来时代。在一次核战争中,一架飞机带着一群男孩从英国本土飞向南方疏散,因遭到袭击而迫降在太平洋的一座荒无人烟的珊瑚小岛上。这群孩子暂时脱离了文明世界。飞机没有了,大人没有了,人类千辛万苦建立起来的文明世界危在旦夕。海岛上的环境很恶劣,对侥幸生存下来的孩子们构成威胁,然而——最大的危险竟然来自于这些原本天真烂漫的孩子自身。

在没有大人的情况下,孩子们开始了岛上的生活。12岁的拉尔夫是英国海军司令的儿子,他举止优雅,乐观自信,为脱离大人的管制获得自由而欣喜若狂。他吹响了一只螺号,将分散在岛上各处的孩子组织起来,在全体会议上当选为领袖。孩子们在拉尔夫的领导下搭帐篷,采野果,点起篝火等待求援。起初孩子们在与世隔绝的小岛上和睦相处,倒也其乐融融,但随着“野兽”的出现,小岛上的安宁和谐被打破,孩子们很快分成了两派:一派以拉尔夫为代表,坚持在岛上建立文明的社会秩序,比如要求大小便在指定地点、遇事开会并举手发言、海滩上始终燃起一堆火作为求援信号等;另一派是以唱诗班领队杰克为代表,他们对这些文明的、民主的做法嗤之以鼻,而崇尚人性中的原恶,以及破坏、毁灭的本能。杰克自命不凡,对拉尔夫当选领袖十分不满。他被分配去打猎,便把猎来的野猪头插在一个尖木桩上,又逼着其他孩子仿效野蛮人将脸部涂抹成五颜六色,围着落满苍蝇的野猪头狂欢,却任凭救命的篝火熄灭,从而失去了得救的宝贵机会。可怕的是,越到后来,后一种倾向就越占据上风,更多的孩子加入了这群人当中。在远离了人类文明及其规范制约之后,人性恶得到了空前的释放,使他们渐渐步入“罪恶”的深渊。为了夺取领袖地位,杰克带人袭击了拉尔夫的住所,在激烈争斗中,拉尔夫最要好的朋友猪崽仔在混战中坠崖死去,西蒙被乱棍打死,拉尔夫自己也陷入重围。男孩们自相残杀,整个小岛陷于恐怖之中。这群男孩最终彻底毁灭了这里的一切,整个海岛在熊熊大火中燃烧起来。紧急关头,一艘英国军舰发现了岛上的大火,及时赶来,拉尔夫幸免于难。

拉尔夫最终实现了他被拯救的愿望,但他却感到异常悲痛,为同伴们人性的沦丧而不停地哭泣……

拉尔夫是书中的主角,理性而勇敢,有号召力和领导才干。他力主保存小火堆以争取获救,手持的海螺成为民主的象征物。但他拥有的权力却非常脆弱,脆弱到难以维持一个求生的火堆。拉尔夫的内心同样有着阴影和黑暗,在一个风雨、雷电交加的夜晚,他不由自主地参与了对西蒙的迫害,而且他最终也未能把握住局势,把这个孤岛上的群体引向光明,眼睁睁地看着猪崽仔被杀,自己也被追得无处可逃,差一点死于非命。代表科学的眼镜和代表民主的海螺也在争夺中被摔得粉碎。就这样,文明被野蛮轻易地征服,理性被非理性压倒,建立在社会理性基础上的民主在专制和暴力面前显得是那么的疲弱无力。

猪崽仔是一个出身低微、有严重的哮喘病而无法从事体力劳动的戴眼镜的胖子,爱思考问题,这个形象让我们想到了知识分子。他的眼镜是唯一在物质上对他人有用的东西,因为眼镜可以聚光生火,但人们仍旧只是将他当成嘲弄的对象,甚至包括拉尔夫。火使他们可以向远方发出求救信号,很快成为孩子们争夺的焦点,但同时火也导致了他们的分裂。猪崽仔最后是因为他的眼镜死的,而且他是抱着海螺死的,说明他至死都坚信民主的力量的强大。在猪崽仔身上,我们看到了专制社会中知识分子命运的缩影:没有权势但却比任何人都相信人性的存在,敢于藐视专制权力,自尊但又自卑,他们往往被专制权力轻而易举地扼杀而毫无保护自己的能力。

西蒙扮演的是人文知识分子的角色,有着非凡的洞察力和正直的人格,敢于探索真理。其他孩子群起群居,而他则喜欢孑然独处,冥思苦想。在戈尔丁的笔下,西蒙犹如基督教的先知。他痴人说梦似地时常同“蝇王”对话,也同自己内心深处的原始冲动对话。他的自觉认识最终赋予他崇高的道德良知,这是其他孩子所不能比拟的。他谙熟人类内心的黑暗,同时认识到同伴的恐惧实际上是对深藏在他们心中的罪恶和死亡的一种本能的抵制和反抗。他意识到所谓的野兽不过是人自身,这当然得不到众人的理解。为了证明自己的判断,在一个气候恶劣的天气里,他独自一人去丛林深处探索究竟,书中有一段描写他与蝇王的意识对白,剖析了人性的黑暗,也预示这位先知的可悲命运。事实上人群中确实存在着无数个像西蒙这样的先觉者,在历史上,他们大都落得悲惨的结局。

最后一个主角名叫杰克,这是一个与前三者对立的人物,代表着人性的恶、兽性和非理性。他原是教会唱诗班的领队,有着极强的权力欲,始终都在争夺小岛的领导权。当拉尔夫被确立为海岛领袖时,他虽然不满但也一时无法剥夺拉尔夫的“合法”权力。权力先天没有划分清楚的后遗症,初时被摆脱了大人世界的新鲜感所掩盖,但当孩子们因看管篝火和打猎发生争执时,杰克与拉尔夫之间的矛盾突然激化。杰克认为:打猎可以吃肉,而在所有的人只能吃素的时候,吃肉就代表了某种特权。这种特权在这个特定的时候就成为一种力量,而拉尔夫却根本无法展现他的力量。他所追求的被拯救的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渺茫。相比之下,可以吃上肉,过上小康生活的诱惑对其他孩子显然更大一些。

杰克一旦察觉到自己拥有的力量,便迅速地摆脱了拉尔夫的控制,决定了自己的发展道路。在没有大人的环境里,孩子们象是疯长的野草,而杰克是其中最疯狂的一棵。在“野兽”的威胁下,他成功地掠夺了领导权,实行了专制统治。崇尚本能的專制派最终压倒了讲究理智的民主派。在无意识地杀死了西

蒙和猪崽仔之后,杰克泯灭了最后一丝人性,为追杀拉尔夫而不惜烧毁了整座海岛。

“野兽”是《蝇王》中的主要象征意象,代表的是孩子们心中的邪恶。

孩子们内心的恶的一面在缺乏制约的环境里迅速膨胀,他们成群结队地捕杀野猪,甚至还用人扮作“野兽”玩打猎游戏。“宰了他!宰了他!”孩子们尖声叫着,狂蹦乱跳,拼命挣扎,声音越来越响,像是举行什么仪式,连拉尔夫也忍不住去“拧一把此刻没有防卫能力的褐色的肉,紧拧和加以伤害的欲望主宰了一切。”

这时候,他们人格最底层、最兽性的“暗影”通过这仪式宣泄出来。“猎物”满足了他们的嗜血欲,他们俨然都成了“野蛮人”。此后,这群孩子就再也不去考虑能否得救了,他们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打猎中。热衷于“杀野猪、割喉咙、放它的血”。这其中部分是出于生存的需要,部分是出于嗜血的动物性本能,从血腥的猎杀活动中得到满足。

对西蒙的谋杀,是孩子们心中的“暗影”恶性发展的必然结果,标志着他们道德良知的毁灭。在他们看来,蛇、水中怪兽、空中来的怪兽,甚至他们追逐的野猪,都是“野兽”,他们甚至把已经变得邪恶了的目光投射到西蒙身上,把他也看作是野兽,所以他们毫不顾忌地将西蒙杀死而不感到任何良心的不安。

由于把罪恶只是看成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或外界的事物,而自己承担的却是“神圣”的使命,是为“正义”而战,于是内心的邪恶迅速演变成暴力行动,惨烈的搏斗发生在一群十几岁孩子中间。暴力一旦蔓延,便无法抑制,总要血流“够”了才算完成整个荒谬的过程。很快,猪崽仔也成了四方祭坛上的“祭品”,同样的命运也差点降临在拉尔夫身上,如果不是及时得救,他的头也将像野猪一样被插在木桩上。

短短的时间里,本来应是一座“乐园”的世外小岛变成了“地狱”,而造成这场灾难的却是孩子们自己。

可见,书中扮演那个重要角色的“野兽”到底是什么其实并不重要,它只是象征了人类本能的恐惧和邪恶而已。

戈尔丁向我们展示的是人类社会浩劫的一个缩影,至于导致灾难的原因,他将其归结为人性恶,正是人性恶导致了人类自身的不幸。“野兽”即是人性恶的象征。以人们印象中“天真无邪”的孩子为主角,也许能更深刻地揭示出人性中最容易被掩盖的和最深层的一面。正是由于人们总是不能正视自身的恶,于是悲剧才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男孩们在文明社会培养而成的现代民主意识在这个小岛上短短的时间里经历了一个迅速衰落的过程,其根源就在于人性的堕落,就在于理性判断和道德良知的分崩离析。

“认识你自己”,是古希腊德尔斐神庙中的一句神谕,至今仍是一句天启式的至理名言。在人类发展史上,人对自身的恶的认识的确是极不清楚的。认识自己,最深刻的莫过于认识自己的人性。

《蝇王》就是对人性恶的最好的诠释。拉尔夫身处邪恶的环境,他逐渐认识到,人类内心的恶在威胁着和吞噬着人性,自己和同伴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杰克和他领导的那帮孩子不断作恶,形同走兽,但最终却是这伙走兽摧垮并吞噬了每一个人,使孩子们丧失人性,与之为伍。人类内心中的原始冲动在冠冕堂皇的幌子下无限制地发展并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而它留给人们的就只有恐惧、敌意和仇视,生活于是演变成为一场无法无天的权力之争。

在《蝇王》里,杰克有一个面具,它的寓意是,人之所以作恶而毫无顾忌,关键在于有一张“假”脸。人一旦带上了面具,就有了狂欢的欲望,兽性就可以尽情地宣泄,而事实上掩盖恶的又绝非仅仅只是面具,更可怕的还是善的借口和理由,这种“面具之恶”对人类更具有威胁性。

发生在太平洋孤岛上的这场未成年人之间文明与野蛮的斗争,不能被认为是虚拟的和无意义的。它是人类历史的演绎,并且今后还会继续演绎下去。

正确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认识自己课堂的学习,让学生意识到认识自己,并且领悟认识自己的途径,从而在学习、家庭、生活中,有更多方面的自我的认知和成长。

2、课堂之中有更多的问题和认识自己的活动,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更多地自我认识体验,从而让学生清晰地构建知识结构,能够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的结合。

二、教学重点

1、认识自己的途径:实践的检验、别人的态度、多重的比较、自我的观察和内省。

在这4个途径中,皆有问题引发同学们的思考,2个有具体案例来支持和解释概念,让学生生动地理解认识自己的途径。

2、认识自己的三个活动:“三个我”、“长处和短处”、“我的素描”。

三个课堂活动,都可以引发学生对自我的探讨,理论结合实际的体现学生自己的反映,使得学生的自我成长。

三、教学方法

1、通过具体的实例(有关认识自己的文章)来教学,并且叫分别叫学生上讲台来朗诵这些文章。

2、通过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小组讨论,并发表个人看法。

3、用具体的课堂活动,如“三个我”、“长处和短处”等,来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认识自我的方法和途径,同时也对自我实现了一次内心的追问。

四、教学过程

首先,引入“你了解自己吗?”这篇哲理短文,并且叫学生来讲台朗读,顺势提出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课堂——了解自己。

你对自己了解吗?接着,让学生回到教材P31的“想一想”,思考两个问题:你是通过什么途径来了解自己的呢?有哪些途径来了解自己呢?(P37~P39)学生认真思考和讨论,让同学们来回答,正面的都给予积极的反馈,然后就进入教材的黑体字内容,即认识自己的四个途径。

(10分钟+9分钟+1分钟=20分钟)

分别让同学们来思考每个认识自己途径的提出的有关问题:怎样理解“在实践的检验中认识自己?如何正确地在实践的检验中认识自己呢?如何理解“在别人的态度中认识自己?在别人的态度中认识自己”应该注意什么?怎样理解“在多重比较中认识自己”呢?在比较的过程中,怎样比较,是只看到他人的优点,还是只看到自己的缺点呢?

并且还结合具体的实例,如“瓦拉赫效应”、“上帝没有看轻卑微”、“德高望重的老教授”。

(13分钟+10分钟+20分钟+10分钟=53分钟)在学生的回答中,大都会回归到教材的一些内容,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回答一些好的见解、好的观点。最后便是进入三个课堂活动,分别是“三个我”、“长处和短处”、“我的素描”,让每个同学都仔细填写,仔细思考,独立地完成。随后,便叫几个下课、上课都非常活跃的、不太爱学习的同学来朗读自己写的,教师则根据所回答的内容,不断地提问,目的是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自我,以及更加地热爱学习,能够努力地学习。

(10分钟+8分钟+12分钟=20分钟)

20分钟+53分钟+20分钟=93分钟。2节课可以完成“认识自我”课程的学习。

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篇10

我们常说要爱自己,但是怎样爱自己呢?在文章《回一封信之“爱自己”为什么会这么难》中,有一段话:

”我很少劝人说“你要自爱”,因为在我看来,自爱真的是件很难的事。一个人真正的懂得爱自己,可能要经过漫长而艰难的成长过程,寻找自己,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改变自己,最后才能够爱自己。这个过程可不像很多书里写的那样,只需要任性就能够了,它有时候甚至是痛苦而令人彷徨无助的,当你在认识自己的过程中,看到自己身上也有种种的缺点,懦弱,自私,暴躁,贪心甚至是阴暗,当你深深的体会到自己的无能,当你需要作出重要的决定,而你是这个决定的唯一负责人,你不能为此抱怨任何人的时候。你会明白,你身体里的这个“自己”,并非完全是幸福的源泉,它可能是沉重的,令人不堪重负的,甚至令自己厌恶和鄙视的。这样的自己,你会爱它吗?有时候甚至会恨不得没有自己算了,有个人替我的人生做决定,承受所有的结果,承担所有的职责,这样的人生会不会简单一些?也正是因为如此,纳粹德国时期很多年轻人都宁愿放下自己,跟随希特勒的脚步,因为他们太迷茫了,自己太沉重了,爱自己,为自己负责太难了。就连大师安迪·沃霍尔都说,他最想雇的人是一个老板,这样就能够有人告诉他每一天该干什么了。“

要爱自己,先要寻找自己,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改变自己,每一个过程都不容易。如该文所说,”这个过程是漫长而痛苦的,但最后的结果可能是十分幸福的“。下方是关于认识自己和接纳自己的一些推荐:

从认识自己开始 篇11

明亡后,很多士人以种种新行为来否定晚明时期的士人风习,如不赴夜宴、不入城市、不赴讲会、不收门徒、不结社、焚毁衣冠甚至著作。晚明时期,文人数量众多,大儒开讲,贩夫走卒亦来听讲,多时听众达万人,同时晚明文化有脱离理法的倾向,心学家又好结社,并招收大量门徒。读书人甚为骄横,动辄要挟官府,甚至干预诉讼。

当我们津津乐道,并打心里倾慕明末清初那些思想文化巨人的时候,又何尝想到他们在天崩地陷之后,认认真真地在寂寞中忏悔罪行。他们将国破家亡的很大一部分责任揽到自己的头上。难道是这些时代精英导致了明朝灭亡吗?他们又认为自己犯了什么罪?在这里只能做一个大胆的猜想,就是士人力量的兴起加剧了明代社会的分裂。社会分裂所产生的内耗是明代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朝堂上君臣失信、文武相轻、朋党相争,以东林党为代表的清流本身就是党争的一方。在一个制度有严重缺陷的时代,社会各阶层普遍缺乏信任,当不同的组织之间出于思想分歧、道德分歧、利益分歧斗争不断的时候,明代社会早已崩塌,满清入关只是骆驼背上的一根稻草。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在《重新认识你自己》一书中阐述了他的观点:“我们每一个人对每一场战争都有责任,因为我们生活中的侵略性、我们的自私自利、我们的宗教信仰、偏见和理想都促成了分裂。而且我们每天都在不断地助长社会的斗争、分歧、丑恶、残暴和贪婪,因此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混乱和不幸都有一份责任。”他又说:“我们大多数人都反对暴君式的专制政体,内心却接受了别人的权威或专断,允许他们来扭曲我们的心智和生活,这真是不可思议的事。”人往往害怕迷失而跟随某个观点,跟随某个“导师”,这是毁灭性和邪恶的开始。观念的不同将分出彼此,分出阵营,进而为各自的“道义”和“真理”同化或毁灭对方。所以这个世界上那些惨案制造者对他们自己的组织和信念来说,何尝不是“圣徒”。思想的暴力最终会导致实际的暴力。

认识你自己——自恋下的偶像崇拜 篇12

关键词:偶像崇拜,科胡特,自恋

各个时代, 人们选择娱乐明星、文化名人、草根阶级的成功人士等来充当自己的偶像, 不管是小朋友、青年人、中年人还是老年人都有自己的偶像崇拜。追星、偶像崇拜似乎成了这个社会不变的主流。追星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而且偶像似乎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自恋这样一个概念引入精神分析是从弗洛伊德开始。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 幼儿时期的原初自恋是作为个体成长的一个阶段, 但是在他的病人那里, 他看到很多人总是过分的关注自身;过少的投注于环境中的客体;与这些客体有不成熟的病理关系。弗洛伊德解释这是因为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挫折过早或严重的打断了婴儿早期的完美感和无所不能感, 从而使力比多没能投注到外部的客体上, 而是固着到自身, 形成神经症。所以成人身上表现出来的自恋倾向是病理的, 是不正常的。

从弗洛伊德的自恋理论到克莱因的客体关系理论再到温尼科特费尔贝恩的自恋理论的奠基, 到了科胡特这里, 他研究自恋是从客体关系理论强调的关系 (环境) 出发。他没有仅仅局限于弗洛伊德内驱力模式和力比多观点。科胡特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恋的倾向, 自恋是维系自我意识, 获得生存能量的必不可少的部分。科胡特认为婴儿开始是没有自体的, 但是他有内部驱力和双亲的投射。儿童天生的有自我成长的需求, 另外, 双亲对于儿童的反应、需要做出相应的理想化的响应。双亲是儿童的自体客体。随着成长过程中个体经历的非创伤性的挫折, 儿童会给自己创造一个夸大性的自体和理想化的双亲意向, 因为自体在强大的不能改变的现实中不能忍受, 所以需要一个夸大性的自体为自我提供能量、雄心和自尊。因为父母自身的缺点不能满足幼儿的幻想, 幼儿会感到失望, 为了填补失望, 幼儿要自己创造理想化的双亲意向, 之后理想化的双亲意向会被内化为超我。在这期间核心自体形成, 核心自体经传换性内化, 自体客体和它的功能被自体和自体的功能所取代。也就是说个体开始比较现实的看待被理想化的客体和世界, 开始用自己的力量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但是如果童年经历重大的创伤和剥夺, 会妨碍紧密结合的自恋型自体结合为一个健康的人格。[1]这段对自恋的描述会给我们提供一种角度来理解偶像崇拜。

对于偶像崇拜这种现象来说, 个体在选择偶像的时候, 是从自身的不能满足的需要出发, 也就是说在偶像身上有个体一直渴望的缺少的某种体验或品质, 个体把自己的精力投注到偶像或明星身上的时候, 感觉是美好的、完整的。这时, 个体体验到的是理想化的双亲意向所带来的感受:你是完美的, 但是我与你在一起, 我是你的一部分, 所以我也是完美的。那么在这个过程中, 个体一直把偶像当成自体客体, 他不同于与我没有关系的客体, 而是能够满足我的需要, 幻想, 与我完美融合的客体, 是自体延伸, 是能够使我的存在得以确证的客体。随后自体客体的功能就会被自体和自体的功能所取代。这种自恋的投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巩固核心自体的稳定。在个体生理成熟之后, 一个人在潜意识里还是期待着能够回到小时侯那种无所不能的感觉中。出现在成人身上的这种退行是使个体在无可奈何的现实中暂时得到心灵慰藉和维持自尊的能量来源, 这表现在偶像崇拜中就是个体能够从偶像身上获得心理的幻想的满足。这种正常的自恋投注使个体的自我界限是清楚的, 他能够知道从偶像身上可以获得怎样的体验, 而不会过分的干涉偶像的生活。

但是在偶像崇拜现象中, 还有不能让人接受的粉丝, 做出不能让人接受的事情, 也就是说这些人的做法超过了人们可接受的度。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正常状态与病理状态只是程度上的不同, 两者之间有一个临界点, 过了临界点, 人的病理状态就会呈现出来占领人的心灵。对于这种表现, 我们可以用下面一段话来进行解释:“在自恋的世界里, 每个人或每件事, 都是自体的延伸或充当自体。如果有任何挫折, 只是被体验为这个完美世界的瑕疵, 这种瑕疵或自恋性损伤激起一种不知足的愤怒, 但是他却不能识别出入侵者是与自体分离的。入侵者或敌人被体验为对延伸性自体的敌对部分, 自恋者希望对这部分进行完全控制。如果绝对控制的幻想被破坏, 这个自恋者就会体验到强烈的羞愧和愤怒。他们的自尊会受到伤害。”[2]表现在行动上就是粉丝们会用自杀、恐吓等各种方式来消除自己不能忍受的羞愧和愤怒而不考虑后果。在这种现象中, 个体就没有能正确处理与客体的关系。

综上所述, 从自恋角度理解这一问题, 会有助于我们从狂热的追逐中停下脚步, 反观自身, 从多角度理解自己。古希腊圣城德尔菲神殿上的著名箴言“认识你自己”道出了人生在世的真谛, 只有不断认识你自己, 进而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独立意识的人、有健康人格的人, 我们才会善待自己, 善待他人, 善待这个世界。

参考文献

[1]Michael.St.clair著, 贾晓明、苏小波译《现代经典很分析圣经——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年

[2]斯蒂芬.A.米切尔, 玛格丽特.J.布莱尔著《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7年版

[3]查尔斯.布伦纳著, 杨华渝译, 北京, 《精神分析入门》, 北京出版社

[4]ichael St.clair著, 贾晓明、苏小波译《现代经典很分析圣经——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年

[1]Michael.St.Clair著, 贾晓明、苏小波译《现代经典很分析圣经——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北京, 2002年。第195页到196页

上一篇:团委年度工作总结和下年计划下一篇:少年宫活动美术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