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寓言两则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自己的想法,做法必须符合事物客观规律,不要急于求成,否则事与愿违,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揠苗助长”、“巴望”、“焦急”、“自言自语”、“筋疲力尽”等词语的意思。
3.继续训练抓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体会文中描写人物言行、心理活动的语言。
2.教学难点──如何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总结出寓意。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薄型卡片。
3.文字投影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听到一些短小而生动的故事,一个故事寄托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这样的故事呢,我们叫它──(出示词卡:寓言)
1.学习“寓言”
(出示词卡:寓言)
正音。
写“寓”字时注意最后三笔。
(多媒体演示)
理解:“寓”是什么意思?
2.学习“则”
有两个寓言故事,我们就叫它──(出示词卡:寓言两则)
正音。
理解:“则”在这里作量词,相当于……?
二.范背,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1.我们先学习其中的一则寓言故事,题目是──(出示词卡:揠苗助长)
正音。
2.范背。
边听边想: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3.交流。
三.解题,揭示本课目标。
1.解题。
2.质疑。
⑴你认为题目中哪个字是关键?
⑵围绕“助”字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来研究?
⑶交流板书:原因做法结果
道理
3.揭示本堂课目标。
四.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1自然段。
⑴轻读,想想:那个人为什么要帮助禾苗长高。
⑵交流板书:巴望
理解:“巴望”什么意思?
⑶默读,圈词。
为什么不用“希望”而用“巴望”,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那个人巴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
⑷交流。
※动作:“天天……看”“转来转去”
※神态:“焦急”
(出示词卡:焦急)正音、理解。
※语言:“自言自语地说……”
(出示词卡:自言自语)理解、积累。
(出示词卡:自()自()语)
※感觉:“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映示投影片: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比较理解:两句话意思相同吗?从哪儿看出来的?
指导朗读。
⑸小结,齐读。
2.学习第2自然段。
⑴师生接读第2自然段前半句。
理解:“终于”这个词儿说明什么?
⑵指名读。
思考:他想出什么办法帮助禾苗生长?
交流板书:拔高
弄得他──(出示词卡:筋疲力尽)
⑶学习“筋疲力尽”
正音:“筋”读准什么音?
理解:“筋”这里指身体。“疲”什么意思?“力”呢?
“尽”这儿有四种解释,选哪一种?
(映示投影片:“尽”四种解释)
⑷比较理解。
第2自然段如果这样写可以吗?
(映示投影片: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往高里拔,弄得筋疲力尽。)
与书上的相比,哪句更好?为什么?
(映示投影片:第2自然段)
⑸指导朗读。
3.学习第3自然段。
⑴男同学读。
他有没有为自己花费的力气后悔呢?
⑵交流,学词。
※白费
(出示词卡:白费)理解
※一大截
(出示词卡:一大截)正音、析形、理解。
(多媒体演示:“截”的笔面顺)
⑶练习朗读。
(出示词卡:喘气)
4.学习第4自然段。
帮助的结果呢?
交流板书:枯死
五.分析因果,揭示寓意。
1.那个人原来巴望禾苗长得快些,结果禾苗全都枯死了。
板书:→→
他错在中哪里呢?
板书:错
交流板书:急于求成事与愿违
2.揭示寓意。
小朋友,从这个人的错误中你们懂得了什么道理?
板书:↓
交流板书:按事物规律办事
3.深化寓意。
(映示投影片:判断下列想法、做法是否违背事物的规律)
六.背诵。
1.读读课文,看看板书,轻声背背。
2.引背。
七.巩固字词,布置作业。
1.认读词卡。
2.抄写生字。
附板书:
揠苗助长
原 因
做 法
结 果
巴 望──── 拔 高──── 枯 死
(板画)
(板画)
(板画)
│
/
/
/
/
/
│
错
│
│
急于求成,事与愿违
办事
道理:
□李文武
狮子睡着了, 有只老鼠跳到了他身上。狮子猛然站起来, 把老鼠抓住, 准备吃掉。老鼠请求饶命, 并说如果保住性命, 必将报恩, 狮子轻蔑地笑了笑, 便把老鼠放走了。不久, 狮子真的被老鼠救了性命。原来狮子被一个猎人抓获用绳索捆在一棵树上。老鼠听到了他的哀嚎, 走过去咬断绳索, 放走了狮子, 并说:“你当时嘲笑我, 不相信能得到我的报答, 现在可清楚了, 老鼠也能报恩。”
【点评】说, 管理者在与员工打交道时, 不要轻视下属, 更不要轻视其他利益相关者, 更不能轻视与忽视顾客。强者有优势的一面, 也有劣势的一面。弱者有劣势的一面, 也有优势的一面。取长补短, 人为我用。尊重每一个与你打交道的人, 你的事业会很辉煌。帮助每一个需要你帮助的人, 当你遇到困难与身处困境时, 受你帮助的人, 一样也能帮助与报恩于你!骄奢淫逸与骄傲自满, 是取败与取祸之道, 慎之!
袋鼠与笼子
加高到三十米。
没想到隔天居然又看到袋鼠全跑到外面, 于是管理员们大为紧张, 决定一不做二不休, 将笼子的高度加高到一百米。
一天长颈鹿和几只袋鼠在闲聊, “你们看, 这些人会不会再继续加高你们的笼子?”长颈鹿问。
“很难说。”袋鼠说, “如果他们再继续忘记关门的话!”
【点评】
师:同学们,我们在小学时曾学过许多短小而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均蕴涵着深刻的道理,比如说《狐假虎威》《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等等。这些故事我们都把它叫做——寓言。刚才我们回顾了小学时学过的几则寓言,那么国外有没有比较有名的寓言呢?
生:有,如《伊索寓言》。
师:很好,谁来介绍一下?
生: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他原是一个奴隶,他擅长创作寓言,讽刺权贵,后来被权贵所杀。
生:(补充)后人将他写的寓言编辑成册就成为《伊索寓言》。
师:同学们讲得很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伊索寓言》中比较有名的两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二、师生活动,学习《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师:首先请同学们自由地把课文朗读一遍,注意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读赫耳墨斯时应用怎样的语调呢?读雕像者时呢?
生:读赫耳墨斯时应用骄傲的语调,读雕像者应用热情的语调。
师:很好,现在我们请两位同学来分角色朗读,看看能否把人物说话的语调读出来。(学生纷纷举手,教师挑选两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读旁白。)
师:刚才两位同学已经读过了,我们来简单评点一下好吗?
生1:我觉得两位同学读得都不错,尤其是读赫耳墨斯的同学把人物的语调读得惟妙惟肖。
生2:我觉得读雕像者的同学还没有读出商人的语调。
师:那你觉得雕像者应怎样读呢?(学生模拟商人的语调朗读,全班同学笑着鼓掌。)
师:刚才几位同学读得都不错,尤其是第二位同学把人物应有的语调读出来了,其他同学也可以在课后尝试一下,看看是不是能读得比他们好。接下来我们就来研读这则寓言。老师准备了几个思考题,同学们以四人学习小组的形式带着问题再读课文。(教师在投影仪上出示三个思考题,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研读。)
师:我们首先看第一个问题:赫耳墨斯到人间来的目的是什么?这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
生1:他来到人间的目的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说明他爱慕虚荣。
生2:说明他对自己没有自信。
师:两位同学说得都有道理,但主要还是表现了他的爱慕虚荣。我们再看第二个问题:赫耳墨斯为什么要“笑着问”,“笑”说明了什么?
生1:“笑着问”是因为他听说“宙斯”的雕像只值一块钱,觉得太便宜了。
师:所以他的“笑”是——
生:(齐声)嘲笑、讥笑。
师:我们来看最后一个问题: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生1:人不能骄傲自大,要有自知之明。
生2:要谦虚,不能骄傲,不能爱慕虚荣,否则就会被人看不起。
生3:要多做实事,少想虚名。
师:三位同学讲得都很好,综合三位的意见,我们就得出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如果爱慕虚荣、自高自大,那就不会被人尊重。所以,做人不能爱慕虚荣。
三、学生表演,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赫耳墨斯在人间碰了一鼻子灰的经过,我们可以想像当时赫耳墨斯内心肯定经历了一番由信心百倍到垂头丧气的有趣历程。然而寓言毕竟篇幅比较短小,不能详细地表现人物神情姿态,那么我们能不能发挥想像,将赫耳墨斯当时的心理活动和神态加以补充然后表演出来呢?
生:(充满信心地)能。(教师选五位学生上台,分别表演赫耳墨斯、雕像者,以及赫耳墨斯、宙斯、赫拉的雕像。五位表演者在一旁讨论台词、造型,其他学生齐读课文,加深理解,几分钟后,表演开始。)
师:(语调平缓地)很久很久以前的一天,在古希腊一条繁华的大街上,一位雕像者正在店里照料生意,在他的店铺里,摆满了各种神的雕像。
雕像者:(从黑板左侧上)大家好,我是这个城市中最著名的雕像者,大家请看,这些全是我创作的雕像,这是宙斯的雕像——
宙斯的雕像:(摆出有力的姿势)我是众神之王宙斯,我能随便赐福与降祸,我威力无比,我的雕像肯定值钱。(笑声。)
雕像者:这是赫拉的雕像——
赫拉的雕像:(自信地)我是赫拉,我是全世界妇女的庇护神,买我的雕像肯定没错。
雕像者:(指着赫耳墨斯的雕像)这就是赫耳墨斯的雕像,据说他是我们商人的庇护神——
赫耳墨斯的雕像:(骄傲地)我就是赫耳墨斯,是天下所有商人的庇护神,瞧我的脸蛋多英俊,身材多健壮,我的雕像肯定价值连城!(生大笑。)
赫耳墨斯:(蹦跳着出场,双手作飞翔状)我飞、我飞,我是多才多艺、英俊潇洒的赫耳墨斯,我今天到人间来,看看我在人间受多大尊重。咦,下面有个雕像店,下去看看。(生大笑。)
雕像者:你好,请问你要些什么?本店有最好的雕像。
赫耳墨斯:(指着宙斯的雕像)这个满头白发的糟老头多少钱?
雕侮者:哦,你是说宙斯的雕像啊,不贵,一个银圆。
赫耳墨斯:一个银圆?(脸转向观众,不屑地)嘻嘻,就值两个肉包子的钱。(面带微笑地指着赫拉的雕像)这个女雕像多少钱?
雕像者:这是赫拉的雕像,还要贵——点。
赫耳墨斯:(转向观众,幸灾乐祸地)嘻,贵一点,也就一块一左右啦。(看见自己的雕像,作惊喜状)哇!这英俊潇洒、气度不凡的小伙子不就是我吗?(瞥了一眼雕像者)我是他们的庇护神,我的雕像肯定价值不菲,少说也要值上200个银圆吧。(转向雕像者)虽然我知道这个雕像对你来说很珍贵,你不一定肯卖,但如果我实在想买的话,我得出多少银圆才能买走?
雕像者:你是说他呀,这样,你如果买了那两个,这个英俊潇洒的赫耳墨斯的雕像就算添头,白送。
赫耳墨斯:(睁大了眼睛)白送!?(怀疑自己听错了)你是说我买了赫耳墨斯的雕像那两个就算添头白送给我?
雕像者:你听错了,我是说,假如你买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我就把赫耳墨斯的雕像送给你,算作添头。
赫耳墨斯:(难以置信地,继而沮丧地)有没有搞错?我居然成了添头,我太失望了,我要离开这个令人伤心的地方。我飞、我飞,哎哟,我跌下来了。(生热烈鼓掌)
师:同学们,刚才几位同学给我们带来了精彩的表演,我们来简单点评一下。
(略)
四、师生互动,学习《蚊子和狮子》
师:我们来看另一则寓言《蚊子和狮子》。我们首先把课文朗读一下,要读出各种人物的语调。(学生自由读课文,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讨,解决问题)
师:在刚才的自学中有没有遇到不能解决的难题?
生1:蚊子为什么会胜利?又为什么会失败?
生2:蚊子胜利是因为他专门叮咬狮子鼻子上没毛的地方,他失败是因为忘了身后的蜘蛛。
师:也就是说蚊子胜利是因为发挥了自己的长处,抓住了狮子的短处;而他失败是因为忽略了他自己的短处。
生3:蚊子两次“吹着喇叭”分别是什么意思?
生4:第一次表现了蚊子的勇敢;第二次是因为他打败了狮子,得意忘形。
生5:文中“不料”一词有何作用?
生6:“不料”表现了蚊子临死之前也没有明白自己失败的原因。说明了他的至死不悟。
生7: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生8:告诉我们如果得意忘形就难免失败。
生9: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像蚊子那样的人,即使打败过大人物,如果不重视自己的弱点,也会被小人物打败,所以我们应该谦虚谨慎。
五、比较异同,概括特点
师:刚才我们已经把两则寓言都学完了。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这两则寓言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1:相同点是都讲了一个道理。
生2:都运用讽刺的手法,都有语言描写。
生3:情节都很有趣。
生4:不同点是第一篇主要是语言描写,第二篇还有动作描写。
师:同学们讲得都很好。从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寓言的一般特点……
生1:寓言都讲述一个道理。
生2:寓言都运用讽刺的手法,而且篇幅不长。
师:还有,多用夸张和拟人的手法。
六、发挥想像,动笔创作
师: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寓言的特点,知道了寓言其实并不神秘,我们是不是也尝试一下,来创作一篇能署上自己名字的寓言呢?
生:(跃跃欲试地)是。
师:为了使大家的创作更加容易人手,老师设计了一道题目:
请从老虎、狮子、熊、豹子、狼、兔子、猴子、羊、鹿、狐狸这十种动物中任选两种或两种以上,模仿《蚊子和狮子》创作一则寓言,讲述一个道理。
(学生开始创作,教师随堂指导,直至下课。)
摘自《语文教学通讯》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则寓言。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1.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2.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3.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4.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我们先学习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
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2)窟窿就是(洞)。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书写窟窿。(3)齐读这句话。(第三句)(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6)指名背。(指导方法)
(二)街坊劝告,他不听。(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2)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3)引导评议,齐读。(4)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6)指名读,评议。(7)老师说提示语,学生试背对话。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1)指名读第4节,评议。(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3)齐读第4节。(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7、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8、讨论交流:(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2)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4)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5)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如果就)(6)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7)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8)从此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9)理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背诵第5节。
五、体会寓意。
1、再次出示投影,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六、学习生字,总结全文。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4、认读生字](1)记忆生字字型,并讲讲字是怎样记住的(2)难字指导记忆书写街:把中间的圭去掉,就是行。人们经常行走在大街上,而街道路面最初是用土铺的窟窿:这是个冻字,因而洞穴的穴做偏旁寓:写时注意第11笔是横,不是点作业设计:1.比一比再组词
悔()梅()
叼 叨
屈 窟
隆 窿
2背诵这则寓言。3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
板书设计:想法已经丢
后悔亡羊补牢
做法
不补
赶快堵
(未为迟也)结果
又少
再没丢
第二课时
一、齐读《亡羊补牢》。
二、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三、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读生字缠
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四、汇报交流,指导朗读课文
1、检查读文和认读生字
2、交流课文及不理解的问题。讨论南辕北辙、盘缠
3、练习朗读课文,讲故事
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5、根据评议,再练习朗读
6、练习讲述故事。注意把任务语言讲明白。
五、创设情景
练习口语交际
1、出示图:棉队哪个人走远的影子,他的朋友会说什么?
2、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什么?
3、回到课始的故事:楚王会不会攻打赵国?为什么?总结:南辕北辙的故事现实中可能没有,但是实际上,有多少人在做着这样的蠢事啊!,做任何事,要是选择错了方向,无论怎样努力,也是达不到目标。
六、写字练习
1、抄写生字
2、难点提示:缠右半部不要写成厘
3、抄写词语寓言
窟窿劝告软硬狼群法则后悔盘缠叼走街坊
第三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语
二、朗读课文
并说一说每一则的寓意
三、拓展活动
把搜集到的寓言故事,在小组里讲给同组的伙伴听,选一个参加班级寓言故事大赛,评出故事大王奖三名
教材说明:
这篇精度课文包括两则寓言故事,一个是《亡羊补牢》,一个是《南辕北辙》。这两则寓言都出自《战国策》。《亡羊补牢》讲的是一位养羊人丢了羊,第一次没听别人的劝告又丢了第二次,后来很后悔把羊圈修好后再没丢过羊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情,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的道理。《南辕北辙》讲的是一个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却是朝向北方。来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也就是“背道而驰”的意思,含有讽刺批评的意味。
安排这篇课文的意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同时,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引导他们喜欢寓言,学习读懂寓言的方法。
这两则寓言内容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教学中要在学生感受寓言揭示的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这是学习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词语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则寓言,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2、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课文的能力。
3、懂得做错了事情要及时改正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寓言,了解故事的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教学用具:生字卡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情导入
1、寓言故事我们已经学过不少,你还记得哪些?(生回答)
2、寓言故事往往通过一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九课(板书并齐读课题),随机认识生字“寓、则”。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其中的第一则---亡羊补牢(板书)
【了解寓言故事的结构特点,有助于学生对故事的理解。】
3、理解课题:经过预习,“亡”是什么意思,“牢”呢,那么“亡羊补牢”又是什么意思?由此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质疑)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
【训练学生养成课前查字典的好习惯,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初读识字
1、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课前你们都做过哪些预习,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的方法)
【借助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既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同时也相互学习了预习的方式方法,一举两得】
3、学生汇报:读字组词、区分形近字和同音字、说出反义词或近义词、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等
4、生字、词大家预习得不错,课文读得怎么样,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读文后汇报)
过渡:那么养羊人为什么丢羊,又为什么补羊圈呢,下面让我们来细细地品读课文
三、再读感悟
1、快速读课文,看看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了丢羊。
2、指名读课文1-4自然段,想想养羊人为什么丢羊?
生汇报:因为羊圈破了一个窟窿(指导读窟窿)邻居劝他,他不听(追问邻居怎么样劝的,读出劝告的语气;养羊人是怎样说的,心里会怎样想)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
3、第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呢?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学生回答:养羊人是怎样做的,去掉“赶快”好不好,体会养羊人此时的心情。结果怎样?用“从此”造句。想象如果此时邻居经过这里,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表演)
【引导学生反复读文,体会养羊人的内心世界,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和能力,积累语言。】
4、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5、在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的事情,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们的看法(近视眼,环境污染„„)
这些事情都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亡羊补牢。【联系生活实际来深化学生对寓言含义的理解】
四、练习总结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试着讲讲这个故事。
2、学写生字 “窟、窿”
3、回家后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板书设计 9、寓言二则 想法 已经丢后悔
亡羊补牢 做法不补 赶快补(未为迟也)结果又丢 再没丢 第二课时
一、启情导入
1、请一名学生向相反方向取一物品,学生们会立即发现老所指方向有误,追问为什么取不到,由此引出本文,在古时候也有这样的一个人,他要去的地方在南方,偏要往北走,现在我们就一起看看他,出示课题。
【以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2、理解“南辕北辙”的意思
二、初读识字
1、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认识生字“盘、缠、硬”,理解“盘缠”的意思
3、指名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学生听后回答问题:一个人要到南方的楚国去,而他却往北走的事。)由此你有什么疑问呢?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过渡:那个人为什么要向北走呢,让我们读读课文,看看他是怎么说的。
三、再读感悟
1、快速读课文,看看文中的那个人与朋友之间有几次对话(4次)
2、指名读他们的第一次对话,你知道了什么
3、同桌对读第二次对话,展示,其他同学评评读得怎么样(在评价中体会那个人的愚蠢,朋友的奇怪)
4、同样的方法学习他们之间的第三四次对话。(评价中再次体会那个人的固执和执迷不悟)
【以读促讲,在读中让学生体会那个人的内心想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5、在小组内再现这部分内容,方法自己定,然后展示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再现课文内容,在朗读、表演的过程中变书本语言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6、课文学到这里,你想对那个人说点什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
7、你们的想法跟作者的一样,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你能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吗?
8、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或事情。【生联系生活实际来强化对寓意的理解】
四、练习总结
1、试着讲讲这则寓言
2、你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讲给大家听听
3、指导书写“缠”
4、教师小节:在《战国策》中,像这样有趣的故事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看看,读读。板书设计
南辕北辙
马跑得快(往北走)
到楚国去 车夫好把式 行动与目的相反
(南方)
盘缠多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狐假虎威”、“鹬蚌相争”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
能结合自己得生活实际理解寓意,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准备:
动物面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狐假(jǐa)虎威(wēi)。
2.写课题:课题中有三个是生字,你愿意来写哪个?
3.过渡:小朋友,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茂密的大森林,走进动物的王国。
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
4.“狐假虎威”不光是这篇课文的题目,还是一个成语呢,你理解吗?
二、学文。
过渡:今天就让我们来细细地读课文,看看狡猾的狐狸是怎样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
1.学习第1~5自然段。
(1)自由读文。要求:说一说: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又是一只怎样的老虎,为什么?()的老虎()狐狸
(2)同桌分角色读文;自由练读;指名读。
(3)老虎啊,让我采访你一下,当你松开爪子的时候,你心里想的是什么?过渡:老虎啊,其实你心里想什么,狡猾的狐狸早就知道了,为了让你彻彻底底地相信,它趁你发愣的时候,早就又想好了一个妙计。
2.学习第6~8自然段。
(1)自由读第6自然段,指名读(扮演狐狸的学生读)。
(2)引读:老虎跟着„„(第7、8自然段)
(3)课文中这个情节写得非常好,老师还想请小朋友来表演呢!
(小黑板出示)
表演前的准备:
①想一想:你对哪个角色最感兴趣?
②找一找、读一读:划出描写你感兴趣的那个角色的句子,并仔细读~读。
③试一试:试着演一演,你想怎样演好这个角色呢?
(4)请学生分角色表演。(狐狸、老虎、小动物)请学生评价。
(5)神气活现的狐狸,半信半疑的老虎,顺利逃脱的小动物们,如果我再给你们一次表演的机会,你最想用什么动作来表达你现在的心情呢?小观众们,现在老虎还是摸不着头脑,你们是观众,是旁观者,请你们来告诉老虎真相,帮它拨开疑团吧!
3.学习第9自然段。
(1)引读:老虎受骗了。狡猾的狐狸„„
(2)学到这里,“狐假虎威“这个成语你理解了吗?
三、说一说。
出示图1(狐狸)、图2(老虎)、图3(作者)
小朋友们,你最想对它们中的谁说一句话?
板书设计:
狐假虎威
狐狸(借)老虎(威风)吓跑(野兽)
第二课时
一、第一自然段。
1.出示课件图片(这是一只河蚌)。
问:被暖暖的太阳照着,河蚌会有怎样一番感觉呢?
也许它会说什么?谁来演河蚌?交流。
(可这时,来了只鹬)出示。
问:鹬?河蚌?分别想什么?指名学生说。
(河蚌急忙把壳儿合上)演:合壳(牢牢地夹住鹬的嘴不放)
问:这时候的河蚌„„(速度、力度——心理如何)
2.这是故事的起因,我们再完整地听一遍录音。(提醒:注意,听仔细了)
3.打开书本,看完这部分内容,先自由读,要求试着复述。
4.学生试讲。(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大声点)
评价:提点意见,优点也行。
二、第2、3自然段。
过渡:鹬和蚌之间的这场争斗,会如何发展?
请看第2、3两段中鹬蚌之间的一段对话。
1.自由读。
2.简单说说故事如何发展?(互相争执)
3.这一段写得非常生动,再请同学读。提醒:加表情。
(动脑,怎么读才有味道)
4.说说此时鹬蚌之间的局势?
(威胁、毫不示弱、得意洋洋、相持、力量相当、互不相让)
5.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来哪个人配合角色朗读。
(前后、左右搭配都行)配以面部表情。
6.请一对搭档分角色读,为了体现故事的完整性,再请一位同学做旁白。
(可喊暂停,提醒:注意语气,表情,要进入情境)
7.评价。
8.课后也可通过表演,复述故事。
三、第4自然段。
过渡:鹬蚌互相争持,所导致的后果会是什么呢?
1.录音范读。
2.回答:鹬蚌双方——筋疲力尽。
板书:渔夫——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
3.揭示寓意:这正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四、总结。
1.学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些什么?
2.交流
五、发挥想象。
1.鹬和蚌贝渔夫抓住后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呢?
2.交流。(或可先同桌讨论)
板书设计:
鹬蚌相争
鹬
蚌
—严文井
寓言是一种文学作品的体裁。“寓”是寄托的意思, “寓言”就是一个故事中寄托着一个道理, 简单地说就是“小故事, 大道理。”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 以《寓言两则》为题的寓言文本共出现三次, 分别编排于二下、三下和四下的教材中。寓言虽然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 但由于在全十二册人教版教材中数量较少, 且没有独立成一个单元, 因此并未受到老师们的重视, 致使在教学时出现“乱花迷眼, 目标缺失”“因循守旧, 过程雷同”“古调常弹, 方式陈旧”“鹦鹉学舌, 刻板说教”等问题。因此笔者将着眼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同年段的《寓言两则》之间的联系, 借助相关理论著作, 并结合一线教师的教育实践, 探究寓言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聚多离少看文本, 万缕千丝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寓言两则》分布在不同的年段中 (二下、三下和四下) , 由此形成了寓言课程, 成为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实际教学实践中, 教师鲜少考虑寓言放在不同年段的原因, 也鲜少在备课时对寓言文本进行纵向的比较, 使得寓言教学往往只出于对内容解读的浅表层面, 而没有方法的延伸。因此, 教师在备课时, 应当通过对比不同年段的寓言文本, 找到其中的内在联系, 从而帮助自己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 提高教学效率。
(一) 比较学情定目标
张弛在《语文教育人文论》中提到:“人性化的语文教育首要因素就是尊重学生。尊重学生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 也是教育者的道德重心。”不同年段的学生在认知基础和思维方式上必然相异, 而处于后一学段的学生在学情方面必定会在前一学段的基础上有所提升。教师若能从学生的年段特点出发, 必定能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如【案例1】:
(二) 比较主题定目标
毋庸置疑, 任何一篇寓言文本的教学目标都紧扣所在的单元主题。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具备单元整体性的意识, 将寓言文本的教学目标和单元目标结合起来。例如二下《寓言两则》所在的单元主题是“要正确看待问题, 善于思考”;三下《寓言两则》所在的单元主题是“怎样看问题, 怎样想问题”;四下《寓言两则》所在的单元主题是“故事长廊”。显然, 四下《寓言两则》的单元主题与二下和三下的类型不同。根据“故事长廊”这一单元主题, 四下《寓言两则》的教学目标必定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和对寓意的把握上, 还应当包含“通过阅读寓言故事体会做人、做事的道理, 进一步激发学生读故事、讲故事的欲望”这一教学目标。只有关注寓言文本所在的单元主题和单元目标, 教师才能更为准确地制定寓言文本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时突出单元的整体性, 使寓言文本更好地为单元目标服务。
(三) 比较习题定目标
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 了解编者的编排意图对教学目标的把握具有重要意义。课后习题则是编者意图的重要体现,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能关注于此, 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把准目标。例如四下《寓言两则》的课后习题:
这两则寓言对我很有启发, 我要多读几遍, 特别要读好人物对话。
读了课文, 我有一些问题想和大家讨论, 如:飞卫为什么先要纪昌练习眼力呢?这两则寓言给了我们什么启发?
联系上下文, 我从句子中体会到了人物的想法, 如“扁鹊老远望见蔡桓公, 只看了几眼, 就掉头跑了。”我们来找找类似的句子, 体会体会。
不难发现, 课后练习第1 题和第3 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 结合重点词句, 体会人物的心理, 从而为理解寓意打下基础。第2 题则明确要求学生能领悟故事所要阐明的道理。此外, 三道课后习题后出现了一位学习伙伴, 提出“我要再找一些寓言故事读一读”, 这就对学生在课外阅读寓言故事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也和单元主题“故事长廊”以及单元目标“以课文为生发点, 把学生目光引到课外阅读中去, 引导他们大量阅读民间故事、寓言故事和神话故事, 进一步激发读书的兴趣。”相吻合。可见, 关注寓言文本的课后练习题, 有助于了解编者的编排意图, 从而正确制定教学目标。
二、齐足并驰看文本, 相与为一
《寓言两则》是由两则寓言故事组成的课文, 前后两个寓言文本处于同一年段, 服务于同一单元主题, 在蕴含的寓意上亦有相似之处。若能利用它们的关联之处设计教学, 定能提高教学效率。
(一) 比较内容设计教学
《寓言两则》中的两则寓言故事在内容上易于提出相同的阅读点, 并从切入的阅读点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从而提炼出更高的理性认识——寓意。教师若能把握《寓言两则》的前后文本在内容上的联系, 就能通过比较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使教学的重难点得到突破, 教学效率得到大大的提高。如【案例2】:
(二) 比较方法设计教学
《寓言两则》中的前后两个寓言文本不仅在内容上有内在联系, 在阅读方法上也有关联。如果说前一个寓言文本的教学包含着阅读方法的学习, 那么后一个寓言文本的教学应着眼于阅读方法的运用, 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升。如【案例3】:
三、表里相依看文本, 一体同心
任何年段的《寓言两则》的教学都少不了理解故事内容和领悟寓意两个教学目标。教师可以聚焦内容和寓意两个点, 让学生在比较学习的过程中理解故事内容, 领悟寓意。
(一) 比较词句理解内容
寓言故事的内容是表象, 是学生直接阅读和理解的对象。低段儿童由于阅读能力较弱, 可能出现对寓言故事的内容不甚了解的情况, 从而影响寓意的理解。这种情况下, 教师可以从关键字词或重点句段入手, 通过词句的比较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 有针对性地突破难点。如【案例4】:
(二) 比较人物感悟寓意
寓言背后蕴含的寓意是内核, 是隐秘且深刻的学习对象, 所以学生在领悟寓意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教师要为学生架设解题, 帮助学生降低学习难度, 使学生能更准确地感受和表达寓言故事背后蕴藏的深刻道理, 从而进行迁移内化, 指导自己的言行, 获得精神的成长。
纵观三个年段的《寓言两则》, 六篇寓言故事蕴含的寓意无不指向主人公的言行, 这就给予了我们教学启示:若能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人物的言行和心理活动, 对人物形象的特点进行比较和感悟, 将有助于学生理解寓意。比较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将读者与故事人物进行比较, 通过读者自身的价值判断标准对故事人物的言行进行评价, 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故事的寓意。如二下《守株待兔》、三下《南辕北辙》和四下《扁鹊治病》均安排了“我想对某某主人公说……”的课后习题, 无一不是在提醒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与故事主人公在思想方法等方面的比较来领悟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另一种是将故事人物的前后行为或态度进行比较, 探究人物行为或态度变化的原因, 从而感悟寓意。如三下《亡羊补牢》的故事中, 养羊人第二次丢了羊是因为他对邻居的劝告不以为然, 而最后养羊人的羊再也没有丢失是因为他听取了邻居的劝告将羊圈修补好了。由此学生就能轻易地明白:虽然养羊人没有及时听取邻居的劝告, 但只要最终能改正错误, 结局仍是好的。教师在此基础上顺势进行“亡羊补牢, 为时未晚”的成语拓展, 就能深化学生对寓意的理解。
总之, 寓言教学想要在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就必须转变教学方式,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从文本的视角入手, 抓住文本的特点以及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 通过比较教学策略, 使教师能准确把握目标, 构思适宜的教学设计, 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提高寓言教学的效率;使学生在理解、品读故事内容, 感悟深刻寓意、掌握阅读方法等方面获得全面地提升, 实现语文能力的发展。
摘要:寓言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对学生思维的发展、道德品质的教育和习作能力的训练等都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当前寓言教学存在着学段目标缺失、教学过程雷同, 教学方式陈旧、说教意味浓厚等问题, 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寓言的兴趣。本文从教材编排特点入手, 采用比较教学策略, 通过对寓言文本的比较, 探究不同年段的寓言教学目标的制定, 并对寓言文本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寓言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寓言教学,教材编排,比较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于强.寓言教学学段目标的缺失与建构[J].教学与管理, 2015.
[2]张弛.语文教育人文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6.
1 认识本课8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 读懂课文,明白“水滴石穿”“守株待兔”这两个成语的意思和所蕴含的道理。
3 充分发挥想象,用不同的语气读好两个成语故事。
4 有学习成语、积极应用成语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这两个成语的意思,积累并灵活应用两个成语。
教学准备
1 教学挂图。
2 查找几个与“水滴石穿”寓意相近的成语。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学过的成语,引入课文题目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有故事的成语和有趣的成语,你们还能记起来吗?
生说出成语。
师:成语是我国语言宝库中十分有特色的宝藏,每个成语都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个成语故事,“水滴石穿”“守株待兔”。(师板书课文题目)
二、自主学习生字词,了解课文的大意
1 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词。
(1)自己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解决。
(2)勾出本课生词,多读几遍。
(3)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等形式掌握生字音、形、义。
(4)正确书写本课8个生字。
2 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讲了什么故事。
(2)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两个成语故事。
三、分别重点学习“水滴石穿”“守株待兔”
1 学习“水滴石穿”。
(1)同桌练习分角色读故事,想象当时的情景。
(2)抽查、评价。要领:读出石阶轻视的语气,水滴自信的语气。
(3)仿照文中句子,练习用“是……还是……”“既……也……”说话。
(4)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5)拓展延伸。
教师介绍几个与“水滴石穿”寓意相近的成语;学生联系生活讲一讲“水滴石穿”的事例。
2 学习“守株待兔”。
(1)激趣导入。
师:这节课中,老师将与你们再次点击一个成语。(板书:守株待兔)
提出学习目标:理解“守株待兔”的意思。
(2)(出示挂图)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并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②同桌合作读课文,学习生字“夫”“窜”“撞”。
③全班交流,通过做动作理解“窜”“撞”的意思,让学生讲讲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师相机板书:偶得野兔)
④结合挂图,理解“株”“待”“守株待兔”的本意。
“株”,树桩。随即学习生字“桩”,再次看图理解“桩”,并给它扩词。
(3)理解课文,体会情感。
①再一次读课文,重点体会第2段中农夫的心情。
②自己勾出写农夫心理活动的句子,好好读一读,体会体会,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和语气来读。
③请学生把自己勾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评价评价,谁读得好。
④结合最后一句(他拎着野兔喜滋滋地回家了),把动作神态加上去,绘声绘色地读这一段。
⑤结合挂图,想一想,说一说,农夫心里还可能想些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相机板书:心存侥幸。
(4)读想结合,背诵表演
①自读第3段,体会农夫感情。
②把农夫心中的希望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可以加上动作说。
③读最后两句话:等啊等啊,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他连野兔的影子都没有看见。农夫的田里已经长满了野草,什么庄稼都收不到了。
想一想,此时此刻,农夫的心情又是怎么样的,应该怎样读。(伤心、难过、后悔)
④你想对这个农夫说什么?小组讨论。
⑤每一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板书:一事无成)
⑥再读这一段,想一想,农夫的情感有哪些变化?(希望→失望)应该怎样读呢?
⑦演一演这个故事。
⑧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不努力做事,心存侥幸,终将一事无成)
四、课外作业
1 课外阅读几则寓言故事。
2 自主积累更多的成语。
教学目标: 一主目标:
1、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
2、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寓言的内容。能够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3、朗读并背诵课文。两翼目标:
主题阅读《叶公好龙》《杞人忧天》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
掌握结合注释及查字典理解重点字词的方法,进而读懂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法,古今对译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
2、正确朗读《自相矛盾》,借助注释及字典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通过课件出示一些经典寓言故事的图片)
2、教师引导学生:低、中年级时,我们学过不少寓言故事,还记得吗?都有哪些?寓言就是以浅显而生动的小故事,向人们讲述做人、做事的道理。但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则寓言故事与以往的表达方式上有些不同,是什么呢?打开书,快速浏览,你发现什么?------是两则文言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教师强调“矛盾”二字书写并字面解题。
2、介绍作者。
《韩 非 子》是收录战国时期哲学家韩非及起弟子的作品集。其中记载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等。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启迪了人们的智慧,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3、出示自学导航:
(1)小组内两人一组对读原文和大意,再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给同学听。(2)小组长当小老师,检查本小组内每个同学对下列字词是否能正确理解。
鬻 誉 曰 吾 莫 陷 或 弗 者(3)小组长汇报本组不能解决的疑问。
三、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指名读文章,讲一讲故事大意。
2、在具体语境中理解一些字、词的意思。誉——夸耀 陷——穿透 莫能陷 —— 无不陷
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代词,指我的盾。)
(助词,的)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助词,的)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助词,的)(助词,的)
3、引导学生一句一句古今翻译课文。
4、通读全文:思考;(1)故事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学生读第一句。(2)他是如何叫卖的?你知道了什么?
① 分别请学生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
②学生带着理解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③他为什么要这样夸耀自己的矛、盾?之前他会想什么?叫卖时的语气、神态、动作是怎样的?周围的人听会又会有哪些表现呢?出示填空:
自主思考,集体交流,四人小组内可以演一演。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讲一讲小故事,并有感情地朗读句子。(3)人群中,有这样一个人,他不仅在听,更在想,于是他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指名读,谈理解。楚国人的反映怎样?------“应”:回答。“弗能应”:不能够回答。能用一个词语表达吗?-----无言以对、哑口无言。
(4)为什么“弗能应也”?------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矛、盾的作用,结果出现了自己说话相互抵触的情景。
5、读读背背演演
观察插图中各个人物的表情、动作,展开合理的想象演一演。表演要求:(1)小组合作,分配角色;
(2)揣摩人物心理、动作、语言变化,进行合理、大胆的想象;(3)文言文、白话文的形式自主选择。
四、那么,你怎样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呢? 生活中有没有“自相矛盾”的时候呢?或者你觉得这个成语用在什么情况下合适呢?想一想、交流。------比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
道理: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互相抵触。
五、导入两翼教材
主题阅读《买椟还珠》《叶公好龙》
六、当堂训练
1、写出下列句子中红色字的意思。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2、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3、试默写《自相矛盾》。
七、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尝试背诵。用现代汉语讲一讲这个故事。
2、预习《画蛇添足》。
八、板书设计:
一个人拿着矛和盾的图
2寓言二则之自相矛盾
我的矛 我的盾
物莫能陷也 于物无不陷也
锐利戳得穿 坚固戳不穿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画蛇添足》,借助注释及字典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2、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上一课,我们学习了《韩非子》里的一则小故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故事,这次带给大家的是《战国策 齐策》里的故事,听一听、猜一猜。
二、出示自学导航,读悟探究: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读准字音)
(二)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读音和断句。)
(三)说一说小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故事是怎样发生?怎样发展?结果怎样呢?
(四)发生:学生读1、2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大意。
(教师注意引导结实“足、余、之、成”等词语,并鼓励学生用上上节课的学习方法。)
(五)古今对译逐句理解全文。
(六)教师:而后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谁来读读?
用自己的话说大意。(教师注意引导关键词语的理解)
“一人蛇先成”,他是这样说?怎样做的?读一读你感受到什么?
“吾能为之足”指导学生用十分傲慢的语气去读,摆出那幅洋洋自得的神态来。(个别读)
教师:他很得意!可是最后却没有喝到酒,为什么呢?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①理解这句话。
②指导学生读出反问的语气,将质疑、不屑的神情表现出来。(个别读、分组读。)
出示:为蛇足者,终亡其酒。①故事的结果怎样?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个人“终亡其酒”呢?------他自作聪明,违背事物本来的面目,弄巧成拙,办糟了事情。
②带着理解读一读。
三、学以致用:
1、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
道理:不要自作聪明、做多余的事,那样反而会弄巧成拙,把事情办糟。
2、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过“画蛇添足”的时候,用这个成语造句。
教师点拨:比如同学们写作文,本来结构完整,可常常添上一些废话凑数,这可以说是什么?
四、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并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寓意是什么?
2、你能将文言文讲给别人听吗?选择一篇试背。(教师可以提供课文留白或成语故事的图片)
五、当堂训练
1、写出红色字的意思。
赐其舍人()卮酒 舍人相谓()曰 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2、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1)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2)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3)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六、课外拓展
自由阅读课文《杞人忧天》,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全文大意以及给自己的启示。
七、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2、分小组选择一个故事演一演。
3、收集一些语言故事,了解一下寓意。
4、预习《卖火柴的小女孩》,画好思维导图。
八、板书设计:
2寓言二则之画蛇添足
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倒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寓意:道理:不要自作聪明、做多余的事,那样反而会弄巧成拙,把事情办糟。
【教案寓言两则】推荐阅读:
语文第六册教案-寓言两则07-01
人教四下语文寓言两则10-24
9、寓言两则导学案12-08
三年级下册郑寓言两则12-17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寓言两则10-31
《寓言》教学教案09-28
人生寓言电子备课教案09-28
七年级语文人生寓言教案06-18
寓言四则赫尔墨斯教案06-11
七年级语文上册寓言四则教案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