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特色

2024-12-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城市特色(推荐10篇)

城市特色 篇1

执法工作会议材料

突出城市特色 靓丽城市景观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

(2004年12月24日)

整治城市户外广告,消除视觉污染,是市执法局今年突出抓好的重点工作之一。按市局的统一部署,我局自3月份开始,利用2个月的时间,对城区及803省道两侧的大型立柱式广告有重点地进行了集中整治,从根本上解决了大型户外广告设置无序的混乱状况,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领导重视,措施得力,确保了整治任务落实到位

为组织开展好大型立柱广告的整治工作,县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对此项活动进行了部署,统一思想、明确任务。根据县政府的工作安排,我局召开专题会议进行讨论、研究,并制定出具体的实施措施和行动方案。一是成立大型立柱广告专项整治小组。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相关执法人员为组员。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并负责组织实施。二是对参加专项整治的人员进行了专门培训。组织专项治理人员学习有关政策、法规,明确整治标准,确保依法行政。三是以宣传教育为导向,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和阵地,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大规模、多渠道进行宣传教育,形成了良好的治理氛围。四是组织有关人员对城区及803省道两侧设置杂乱无序、尺寸不

一、高低不

一、占用绿化带和控制红线的大型立柱广告的产权和使用单位进行了调查摸底,做到了情况明,底数清。五是开展深入细致的动员教育工作,通过采取逐个单位通知,逐个单位动员的方式,对相关单位和人员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产权和使用单位明白此次专项整治活动的意义和要求,并设身处地帮他们想办法出点子,争取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从而得到了大多数产权和使用单位的理解和支持,使整治规范工作得以顺利实施。在整治过程中,县政府领导多次深入现场进行指导,对工作中出现的难点问题现场解决,极大地鼓舞了参加专项整治执法人员的干劲和斗志,增强了做好整治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使整治工作高潮迭起,整治任务迅速落实到位

二、严格标准,科学规划,从源头上杜绝乱设乱摆现象

一是根据摸底情况,对需要拆除的城区及803省道两侧的32块大型立柱广告的产权和使用单位下发《关于拆除大型立柱户外广告的通告》。二是根据城市规划标准和要求,会同规划部门对设置广告的位置和标准进行了统一,大型广告设置标准为自路沿石40米,高度30米,大小25米*12米的标准;小型广告设置标准为自路沿石40米,高度15米,大小12米*6米。要求各产权和使用单位严格按设计要求及规格标准自行制作,经执法局验收合格后方可设置,做到了新设置广告整齐划一,规范有序。三是对符合设置位置和标准的广告予以保留,不符合设置位置和标准的广告,由产权和使用单位在规定的时间自行拆除,对在规定期限内不能按要求自行拆除的,由专项整治队伍依法强制拆除。

三、先易后难,以点带面,专项整治取得实质性成果

一是借用外力形成整治的合力。在县领导的协调支持下,争取到了公安、规划、法院、工商等部门的支持,对整治中的一些难点、重点实行统一执法,进一步壮大了声势,形成了无坚不摧的合力,为专项整治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二是先易后难,以点带面,逐步推进整治。进程针对立柱广告专项整治工作开展难度较大的实际,我们按照先易后难的工作方法,通过选取一些思想觉悟高、通情达理的产权和使用单位,靠上去做他们的思想工作,争取他们的支持,并率先拿他们的不规范广告牌“开刀”,以此来影响、带动和震慑其他产权和使用单位。对于主动整改的及时通过新闻媒体予以表扬,对拒不配合的,严格执法,敢于碰硬,坚决对其实施强制执行,取得了很好的整治效果。整治期间,共拆除大型立柱式广告32块,城区除一块公益性广告外,其余大型立柱式广告均被拆除。通过专项整治活动,使我县的户外广告设施更好地与区域功能相一致,与周边环境和建筑形态相协调,充分展示了户外广告“规范、健康、有序”的新形象,为全面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和城市形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是攻坚破难,顽强拼搏,提前完成整治任务。在整治过程中,广大干部队员顽强拼搏、团结奋斗、各负其责、任劳任怨、敢于牺牲,先当宣传员、服务员,再当执法员,以实际行动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确保了专项整治活动的顺利开展。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为圆满完成整治任务,广大队员发扬不怕苦、不怕累和连续作战的精神,有时一天工作多达12个小时,没有丝毫怨言;有的队员婚期将至仍然坚守在岗位上;有的队员虽然刚接触电气焊,但通过边学边干,在短时间内就掌握了气割技术;有的队员手被刮伤,经过简单的包扎后马上又投入到工作中去。由于广大干部队员的努力,原计划5月份完成的整治任务,提前1个月顺利完成,使专项整治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

四、强化管理,常抓不懈,完善户外广告的长效管理机制

整治之初我们就将广告的数量、规格、位置进行了逐一登记。在专项整治结束后,把每一个产权和使用单位的情况进行了重新登记入册。今后,一是严格把关,合理审批。严格按标准、规范、要求,结合实际,进行认真审批。二是按照职能,强化管理力度。加强日常检查及巡查,做到检查到位、有力,不走过场,实抓真管,坚决对擅自设置大型立柱广告的相关产权和使用单位给予严管重罚,持之以恒,常抓不懈,逐步建立和完善长效管理机制。

城市特色 篇2

1.1 城市特色含义特点

在某种程度上,如果一个事物跟其他事物比起来具备独特的性质和特征,那么可以说这个事物具有特色。城市特色指的是:城市在物质形态、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体现和反映,同时受到广大市民的认可[1]。城市特色的特点一般表现为整体性、主客观、排他性、唯一性等方面。城市要想具备鲜明的特征,得到人们的认同,就必须具备特色。城市作为一个唯一的整体,它的特征全部在城市特色中体现出来;最后,城市特色有一定时间的限制,从客观角度来讲,城市特色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而且必须被人们感知,具有形象意义。

1.2 城市特色构成要素

城市特色指的是:在城市差异性的前提下[1],城市物质空间所展示出来的形象特征,它包括诸多人文方面的信息。在一个城市中,自然环境和本地区域文化是构成城市特色的最主要两个组成方面,城市自然环境、产业发展、城市风貌等诸多城市功能,是城市特色的表现形式[2]。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城市特色是不同民族和地域的文化载体,文化多样化造成与其相应的城市背景的多样化,是构成城市特色的前提和基础。一个城市的特征和形态,是社会发展造成的不同结果,不同时代中,不同城市表现出不同的特色。

1.3 城市特色识别辨认

对城市特色进行辨识,其实就是对一个城市的特有资源进行分析,找出这个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的明显特征。对一个城市定位,可以有效避免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城市出现雷同现象,方便各个城市之间明确自身特点,在发展过程中实现相互合作。在具体的辨识过程中,要根据城市中的自然资源、民族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抓住城市的自然和文化主体标志,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城市特色资源优势,从而对城市特色进行定位。

2 绿地系统规划对城市特色的影响

2.1 城市特色存在危机的分析

现今,我国一些城市中城市特色面临着逐渐缺失和消亡的风险,物质环境失衡、精神环境失调等严重导致城市特色风貌的消退。经过严密分析,我国城市特色逐渐消退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城市建设中急于求成,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本城市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的保护,以牺牲城市传统格局和自然文化为代价,片面地追求经济和政治效益。其二,在改革开放和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国城市化建设中没有自己的一致想法。

2.2 城市绿地规划缺乏自身特色

当前的绿地系统规划建设中,各单位大多能够按照要求进行编制图纸,完成文本和说明书等相关文件。但其中也存在一些规划,对城市的历史文化、自然地貌和乡土植物等方面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不能有效地将这些元素融入到规划当中,在实际规划设计中缺少调研,在落实阶段缺少得力手段[1]。这些规划不能体现城市的特色,城市的特有景观和城市生态与其他城市混淆。要制定好的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必须要在完整性、个性化水平提升等方面加大力度,切忌程式化千篇一律的错误。

2.3 城市绿地规划塑造城市特色的意义

城市绿地规划系统必须集中反映出城市自然环境特征,反映出城市人们的需求。在绿地规划设计中,要与城市的整体自然和人文环境契合,适应城市整体的空间和运作机制。做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对增强城市特色有着重要的意义,它能够有效挖掘、创造维护并且保护城市特色,塑造城市鲜明的个性,有效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竞争力。在城市建设上,优秀的绿地系统能够引领城市发展,遏制城市片面追求效益的不利发展模式,绿地系统能将城市范围条状和块状的形态,融入人类对美好事物的爱好,形成城市绿地的特征,进而促进城市特色的发展。所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不仅是绿地空间本身的要求,更是关系到城市特色的一种复合型建设。

3 绿地系统规划塑造城市特色的具体策略

3.1 整合自然环境资源,塑造城市特色

城市与自然环境相互依赖,城市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绿地系统规划必须要充分发挥城市自然资源特点,对资源景观不断开发,达到城市和自然环境的完美融合。在绿地系统规划设计中,将城市的各类森林、绿地、农田等因素,与城市的其他各类基础设施进行同步规划,城市才能更好的发展。在利用城市绿地规划塑造城市特色的工作中,还要充分考虑到城市的整体布局,城市格局的空间特征是绿地系统规划科学合理的基础,在规划时要在整体结构上进行把握,寻求科学的整合模式,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这方面,城市绿地规划的设计者要深度理解城市空间格局与城市绿地相辅相成的作用,在这方面,城市绿地规划仅次于城市交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适合城市总布局、城市绿地生态环境,起到优化城市边缘绿地的作用,充分地让城市现有的湖泊、河流、山体等融入到规划中,让这些资源全部成为城市特色的组成部分。

3.2 整合人文环境资源,塑造城市特色

一个城市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不仅仅是经济,更主要的是文化塑造和沉淀。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一个城市的文化资源形态,是在无形中影响一个城市的重要因素。在城市发展中,要将城市文化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让城市文化特色和城市自然环境有效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作用。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中,要充分将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因素加入进来,突出体现城市的文化内涵,体现文化风貌。例如,无锡的文化特色标语有“包孕吴越山水”的语句,正是历史文化的体现。在具体实施中,要将城市的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的整合梳理,使特色的文化在绿地系统建设中体现出来。要保证这些资源的科学性,进行整体的宏观的调控,使城市文化特色在合理的布局之下有效地融入到绿地建设中,成为城市特色构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城市的主旋律,达到强调城市文化特色的效果。

3.3 做好人工环境资源,塑造城市特色

对城市重要地区的绿地规划高度重视,通过以点带面的方法,全面提高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整体水平。在规划中,要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则,将城市内部重点自然生态区、城市主要街道绿地、行政金融中心绿地、居民集中居住区绿地等重点区域进行科学设计,塑造出具有独特风格的绿地系统。在园林设计方面,要注重利用本地树种进行绿化,把生态性放在首要位置,严格遵循树种乡土化、结构复杂化、品种合理化的原则,对绿地植物进行合理地科学搭配,充分体现本地地域文化特色。一个出色的园林设计,要经得起群众的检查,在园林设计建造过程中的各个细节,设计师都要注意到,这里面包含着自然环境和文化的向导。除此之外,还要注意绿地的视觉感受,注重整体外观形象,注重环境生态绿化,在满足绿地功能的前提下,促成人与自然的完美统一。

4 结语

尊重本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特色,将各种要素融合到一起,是建设城市特色的基本原则。在这个过程中,要遵循精品原则,充分以当地自然环境为依托,以历史文化为背景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突出城市文化特色。通过生态设计建成优良的城市绿地系统,全面提高市民的生活水平,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后续力量。

参考文献

[1]徐新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特色塑造探讨[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2):82-84,90.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塑造城市特色 篇3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也在发生着变化。对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的规划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对促进整个城市社会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及意义。我国的城市建设正在快速发展中,在城市绿地的系统规划中,应将其作为整个城市建设的一部分,从眼前出发,将目光放长远,真正实现整个社会的良好发展。

一、 城市绿地系统生态规划建设的原则

1、 采用生态规划设计手法

城市环境的生态规划设计工艺,是指根据自然生态最优化的原理设计和改造城市生产、生活系统的设计和工艺流程。在城市的生态绿化中要应用城市与自然共生原理,广泛使用生态技术。日本科学家发明的生态路灯能吸收道路上汽车排放的各种废气,我国科学家发明的生态水泥能吸收水体中的污染有害物质,这些都是生态技术应用于城市建设、绿化的例子。在城市绿化规划中大量运用生态技术,既能提高绿化工作的科技含量,更有利于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

2、 充分考虑整体优化原则

城市绿地系统是由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和规模的各种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绿色有机整体,共同组合构建而成的一个稳定持久的城市绿色环境体系。因此,在规划中应把绿地系统当作一个整体单位来思考和管理,达到整体最佳状态,实现优化利用。

3、 保护植物多样性,合理建设植物群落的生态网络

要提高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功能,维持城市的平衡发展,就必须进一步增加植物的多样性。我们应尽量保护城市自然遗留绿地和自然植被,建立自然保护地,维护自然演进过程;修建绿色廊道和暂息地,形成绿色生态网络。

4、 坚持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必须以资源与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为基本出发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也必须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指导下进行,以绿化资源的再利用、再循环为指导原则,利用景观生态学的规划方法,将城市与周围郊区作为一个整体,在市区各绿地空间之间,以及它们与城外自然环境之间建立“绿色廊道”,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性的城市大园林开放空间体系,实现城市向自然过渡。

二、提高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塑造城市特色的策略

1、强化绿地系统规划的理论基础

绿地系统规划涉及到城市规划、景观生态学、游憩行为、环境规划学、植物群落学等理论。在进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时候,应当充分地考虑到这些理论,结合这些理论在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中的要求,融会贯通到实际的规划中,形成比较全面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内容和工作程序。在进行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的时候,也应当结合这些理论来进行。

2、从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布局和结构等方面来完善

一方面,从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方面来看,应当遵循由整体性原则、结构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所组成的系统性原则。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将绿地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从结构和层次两个方面,进行全面的绿地系统的规划。此外还应当遵循生态优先原则的原则,在进行规划的时候,充分地考虑自然过程,在土地生态适宜性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规划,进而从根本上尊重自然,将生态优先原则切实可行地落实到具体规划中。另一方面,从绿地系统规划的布局方面来看,应当控制好建设绿地在布局上的要求,掌握好游憩活动绿地在布局上的要求,了解生态保护绿地在布局中的要求。通过在充分地了解绿地系统规划布局要求上,实现绿地系统的比例合理,均衡分布。此外,从绿地系统规划的结构模式来看,绿地系统规划区的结构主要包括建設绿地、生态保护绿地以及游憩活动绿地。从用地规模存在的形式角度来分析,这些绿地构成了城市绿地中的“点”和“线”,规模不同的“点”由“线”连接在了一起。因此,在绿地系统的结构模式中应当充分重视绿地系统中的点、线、面的结合。

3、 多层分析研究,体现综合特点

在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人们对于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标准也在逐步提高。原有的绿地系统规划主要是将关注点放置在了绿地面积上,对于其整体布局方面的考虑较为欠缺,主要是对人们管理绿地需求的一种满足。但现如今,在土地的利用过程中,绿地作为其中的一部分,越发引人关注。绿地系统在其规划过程中需要从多个角度、层面进行考虑,对其进行整体化的分析研究。绿化用地实际上就是土地利用方式中的一种,所具备的优势主要为:生态性、人文性以及景观性。因此,可以将绿地系统划分为3个部分:生态型、游憩型以及景观型。在此绿地系统的规划过程中,主要是对原有结构限制的解放,对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需求进行了较好的满足,真正促进了自然、人文及社会的多重发展。

4、 强化规划针对性,彰显地方特色

每一个城市都有特色,要在深入调查研究当地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植被种类及分布情况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布局,营造独特的城市绿色文化,以彰显地方特色。城市绿地系统是以人工为主,人工和天然相结合的一个大生态系统。在实际规划中要充分利用好自然生态系统,发挥其自然风貌的优势,对其以往的状况进行仔细研究和分析,同时深入研究当地的历史文化内涵,使之两者相结合,形成符合当地城市特色的现代绿色景观。

5、合理布局,增添绿地经济效益

在科学合理协调和彰显地域特色的基础上,加强对城市郊区农业用地、山林、河道等的改造和利用,增加经济绿地的面积,例如在郊区用地改建农业生态景观园、利用山林和河道打造特色的景区等。一方面给人们提供了优良的休闲娱乐绿色空间,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科学合理规划城市中心的绿地与城市外部绿地的空间结构布局,使其达到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6、因地制宜,体现可行特色性

城市规划建设的资源主要包括人文以及自然,为了实现整个城市的良好建设发展,应在绿地系统的规划过程中,对自然以及人文性资源进行相应的考虑,以此帮助实现整个绿地系统规划的发展以及城市的良好发展。在绿地系统的规划过程中,还应对其所处环境进行分析结合,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我国地大物博,城市在其建设过程中也应具备其应有的特色。因此,在进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时,也应对自身的实际需求进行分析研究,在不断实践中进行规划的调整完善。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的规划要从以上多个方面进行考虑,同时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的规划在事实上,涉及的方面还比较多,并且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还不能很好的满足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的需要。因此,对于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的规划还需要专业的规划领域的人士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的规划对于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然而,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的规划涉及的方面比较多,并且其设计的思路要根据实际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因此,市政规划的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视和研究,并且从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的多个方面、多个角度进行研究,从而研究出更有利于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的规划的方法和措施,来促进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杰.基于城市绿地系统的绿道构建的探讨[J].吉林农业,2013(03).

[2]李秋兰.城市绿地系统游憩规划设计指标体系建立初探[J].北方园艺,2011(23).

[3]杜晓海.城市公园边界空间设计初探[J].山西建筑,2012(28).

城市的特色名片作文 篇4

昨天这座少雨的城市下雨了,而在这次雨来之前,已经有两三个月没有下雨,从夏天干渴到秋天,整个城市像都被干裂了一样灰蒙蒙,好似走在路上稍不注意就会掉进分叉的裂缝里,连我这个希望晴天快乐的人也经常在心里默默地求雨,生怕自己一不小心掉进那些裂缝里。昨天的这场雨,算是“久逢甘露”的注解,我们纷纷掏出在书包里准备了两三个月的折叠伞,举起来为自己遮雨。我低着头一边走一边注意被雨淋湿的地面,我看见那些干裂的痕迹,一点一点消失不见,重新连和成一整片大地,好像再连着下好几天,所有的希望都会破土发芽,长出新叶,哪怕是在这秋末冬初。

昨天的雨,在天气预报上是显示着要下到晚上九点,但其实在下午四点就已经雨停了。我把伞收起来,用力甩了甩伞上留有的水滴,再把伞瓣一点点卷好在一起。在这一连串动作里我做了一个看雨后城市的心理准备。当我抬起头看的时候,我发现雨后的城市正如我所期待的那般干净,若地面上没有水迹,刚刚从车站进到这座城市的人们,一定会认为这座城市永远都是像此时一样清新可人吧?雨后的城市,的确比平时要更干净,更舒服,带着一点点雨浇灭灰尘的气息,清新了整个城市的人们,像是它刚刚接受了郑重的洗礼,现在要为它的子民也洗礼一番,使子民们重新焕发出生的活力。

城市绿地景观特色化研究 篇5

城市绿地景观特色化研究

城市绿地建设是现代城市生活空间营建的重要内容,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公益事业,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空前发展,城市绿地建设变得愈加重要,如何营造区别于他人的城市绿地特色景观成为现代景观设计师关注的问题,从对特色景观这一概念的.理解着手,简明的阐述了何谓具有特色的绿地景观,特色景观的属性和要素,并且对通过何种手段营造特色的城市绿地景观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研究.

作 者:濮佩明 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18刊 名:现代商贸工业英文刊名: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年,卷(期):201022(11)分类号:X3关键词:城市绿地 特色景观 城市化 景观文化

城市特色 篇6

——培训中心科普培训基地发展规划

科普进社区活动是体现科普工作“社会性、群众性、经常性”的有效载体,也是创建文明城市,普及科学技术知识的需要,而社区科普工作者则是其中普及科学知识的一支重要力量。培训中心作为北京市政市容管理系统唯一一家科普培训基地,在2010——2015年期间,将在市科委、市市政市容委的领导下,在可持续发展中心等相关部门的指导帮助下,立足首都城市管理领域,充分发挥行业优势,按照北京市科普工作的要求,进一步推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开拓工作,全力建设具有北京市城市管理特色的科普基地。

未来的几年时间,培训中心将全面贯彻“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战略,将城市管理与改善环境紧密结合,以增强基地科普能力为核心,以提升首都市民环境意识与科普素质为目标,加强科普基地建设,创新科普工作机制,增强科普工作实效性;努力建设一流的城市管理科普基地,提高北京市民的科学素质,为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做出积极贡献。

一、加强科普体系建设

1、健全科普培训基地的运行机制

以市政市容管理科普为核心,采取顾问制、会员制、联盟平台等方式,吸收市区两级城市管理部门参与,定期召开联系会议,研究制定科普培训、宣传计划,及时总结交流工作经验。

2、搭建平台,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培训中心将积极加强与市科委社发处、可持续发展中心等部门联系沟通,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范围,与其他科普机构联系,寻求发展空间,或是合作机会;同时,以科普基地为枢纽,促进市科委、市政市容委与各区县管委、社区之间的沟通、联络,建立科普联动机制,将培训基地的功能发挥好,推动社区科普活动的开展。

3、与NGO组织开展交流合作

未来,科普基地将与NGO组织积极开展交流合作,通过与NGO合作,组织参训人员前往其它机构实地交流互访,提升科普工作者在项目实践、经验交流、成果分享等方面的能力,让大家了解科普机构的工作方式,如何维护公众环境权益的有效途径等。还可以通过科普主题、编撰文字材料、交流科普经验,建立科普基地的学习网络,加强与NGO组织的合作与联系,解决基地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4、加强科普队伍建设

在今年开展的2期培训基础上,今后每年逐步加大培训的力度,开展社区工作者的培训,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城

市管理参与意识和能力;开展多样化的科普培训工作,为提高科普工作能力提供有力支撑;建立有效的科普人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普工作的积极性,不断壮大科普人才队伍。

同时,立足市政市容环境管理领域,与培训中心业务工作结合,1-2年内逐步建立起一支稳定的城市管理专兼职人才队伍:

一是培养能够讲课的行业专家;

二是培养开展科普宣传的各类人才队伍,如组织人才、策划人才等;

三是借助多种渠道,开展多样化的科普培训工作,不断完善长效培训机制,强化科普人才队伍建设;依托北京市科普培训基地,培养一批责任心强、科普工作经验丰富的专业科普工作者,重点组织开展对社区科普管理者、指导员、监督员的科技传播能力培训;推广建立健康科普人际传播能力培训模式;发展城市、社区、乡村科普志愿者队伍,逐步建立起一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科普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科普人才队伍。

二、面向首都市民开展科普培训活动

1、每年面向全市不同层面、不同岗位人员开展垃圾分类、环卫公德、地下管线、供热、燃气等城市管理知识的培训,并组织参训人员现场参观垃圾处理过程,从而拓宽公众的科技视野,提高公众的科技素养。

2、加强基层科普设施建设,深入开展贴近市民生活的社区科普工作。继续开展科普进社区系列培训活动,打造北京市创新型科普社区应用示范区。

3、广泛开展社区科普工作。加强科普园地、社区科普活动室、科普展板等的建设,切实增强社区科普能力;进一步深入开展“绿色北京”,送课进社区、进小学,城市管理大讲堂等活动,开展面向社会公众的培训;依托高校优势,推进“社区科普益民计划”,发挥培训中心的桥梁作用,进一步健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

三、积极开展科普宣传活动

1、以市政市容环境管理的相关内容为主,每年策划1-2个主题宣传活动,如主题日、展览、征文等;将科普基地作为一个良好的宣传载体,开展如以“绿色北京”为主题的宣传活动,以垃圾分类,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概念分析与新技术介绍等为主要内容。

2、参与研究制作各种类型的宣传品等,以城市管理为主题,制作环境保护、垃圾分类、安全使用天然气等宣传教育活动,自行编写印刷宣传手册、环保购物袋、玩具魔方等。

3、参与办好“北京科技周”、“全国科普日”,“世界环境日”、“首都高校环保健康周”、“科普知识进社区”等重点活动,宣传可持续发展理念,城市管理相关知识,环保法律

法规,环境保护与健康知识。广泛普及如何做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参与推进环保科普宣传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充分调动市民参与“绿色北京”、自觉保护环境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保护环境氛围。

4、在管委外网、培训中心外网、市科委网站有市政市容环境管理相关的栏目、或者相关的科普内容。

5、研发供热节能、燃气安全等科普教材和读物。

四、开展市政市容环境科普研究工作

1、每年确定2-3个调研项目,与委相关业务处室、市科委相关部门密切合作,深入开展调研,围绕市政市容管理工作,寻找科普工作的着力点和方向。

2、每年开展一个研究题目,开展如科普方式、科普受众的研究,更好地与科普项目结合。

3、围绕燃气安全、城市管理科技、供热节能、市容环境、垃圾分类等,开发科普读物、动漫宣传片、教材等。

4、开展科普培训效果评估研究,通过培训评估,可以帮助培训者全程审视培训的各个环节,如培训需求的确定、培训目标的选择、培训计划的拟定、培训形式的采纳等等,从而使培训需求确定更加准确、培训计划更加符合实际需

城市特色 篇7

1 城市设计的概念及其重要特征

自从人类开始自觉建设聚居地的时候,就已经有原始的设计意识,因此城市设计作为实践有着久远的历史,古今中外的城市建设史中不乏许多成功的城市设计杰作,留下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成为我们今天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例如古希腊时期的雅典卫城,普南城(希波丹姆模式)、文艺复兴时期的罗马对于彼得广场、拿破仑时期的法国巴黎改建规划等,以及我国唐代的长安城规划、宋代的“平江图”、明代的北京城规划等。然而城市设计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从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中分离出来,还是近四十年来的事情,1965年美国建筑师协会正式使用“城市设计(Urban Design)”这个词汇。1990年5月,我国的“城市设计北京学术讨论会”提出城市设计的概念是:“城市设计是以人为中心的,从总体环境出发的规划设计工作。其目的在于改善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环境美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它是城市规划的延伸和具体化,是深化的环境设计。”它的关键在于如何从空间安排上保证城市各种活动的交织,进而从城市空间结构上实现人类形形色色的价值观的共存。对于城市设计要领的理解,我们应该站在历史的和发展的角度。因为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视角,自然就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城市设计的主要目标是创建使人类活动具有意义、特征突出、形象鲜明、人文与自然环境和谐的城市。其主旨要植根于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土壤,根据自己城市所在地方的民族、历史、文化、环境特点,通过对城市内在文化内涵及外在城市形态的发掘、探索,提炼出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的深刻印象,塑造具有自己特色的城市形象;考虑人与环境之间,视觉上和其他感觉上的联系,涉及人们的时间、空间感和幸福感;必须尊重和发扬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约定俗成已经具有的特征;另外城市设计不应忘记人类对自然美的本能渴望,在改造自然为其所用时,要尊重自然而不顾此失彼。城市设计还是为所有人设计的,城市设计的主体对象是人。在城市设计中运用多种手段打造高质量的综合环境,都是为了生活在城市中所有的人。城市设计学科的诞生就是为了弥补规划、建筑、景观建筑学这三者交错而又空白的区域,并非要创造一个新的分离领域,它是集规划、建筑学、景观建筑学等相关理论于一体。城市设计区别于其他规划设计的不同之处在于,城市设计研究的是整个城市空间,遍及城市生活的全部范围。是对城市组织结构中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协调,针对突出特征进行的规划布局和设计,包括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形象标志等方面的设计。

2 发掘城市特色,构筑城市优美空间

本文希望通过以南浔中心区城市设计为例,就如何发掘城市特色,不断提升城市的整体品位,扩大和提升城市的影响力进行探讨。

2.1 南浔概况

南浔市位于杭嘉湖平原北部,湖州市东部。其东与江苏省吴江市震泽镇接壤,西距湖州市区30.3 km,至上海市120 km,至嘉兴市96 km,至杭州市124 km,至苏州市97 km,距太湖9 km。历来是江苏、浙江边贸城镇之一,又是湖州至上海水陆交通干道,也是具有江南水乡风貌的现代化小城镇。

2.2 优势条件分析

1)南浔位于上海至杭州的交通轴线上,受到上海和杭州两个大都市的社会经济辐射,南浔将在区域中拥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上海、杭州两地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紧密的交通联系呈现出越来越重要的趋势,由此将会给南浔的发展带来更强大的推动力。2)南浔位于太湖流域,典型的江南水乡泽国风貌,其周围形成了一个具有强大吸引力的环境生态圈,具备成为生态型现代化居住城市的良好区位优势,也为南浔新区往生态方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3)目前上海市中心城区已人满为患,必然提出了城市人口向城市外围大量疏解的需求,由于南浔距离上海较近,且自身的自然环境以及文化氛围都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将使他们去往南浔方向旅游、度假、置业的可能性更大,频率更高,这无疑也给南浔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机遇。4)独特的江南水乡文化体系,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它具有高度的历史文化价值,是江南水乡地域文化的集中体现。南浔既充满着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灵气,又洋溢着江南水乡古镇诗画一般的神韵,散发着浓郁江南水乡的人文气息。

3 设计理念

南浔城市设计应充分结合现有资源条件,从实际出发,以保护和传承城市特色为轴线,改变升华城与水的空间,以文化公园为主题,提升城市的整体定位,构建水乡生态与江南文化相结合的现代城市中心区。充分保护并利用现有旅游文化资源,突出南浔水体的独特魅力,形成新的水乡文化中心。不断强化区位与环境优势,创造长江三角洲地区环境优美的休闲场所和聚居新区。

1)南浔水乡特色的体现。我们从实际出发,认识到南浔所具有的水文化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其文化底蕴和迷人姿态所在之处,我们希望将这种宝贵的文化内容延续下来,体现其价值。在设计中,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心水轴:在对现状的观察和分析中,我们注意到基地内具有一条在南北方向几乎是贯穿整个规划范围的水系,且位于规划范围的中部。无论是从其连贯性还是从其所处的位置来说,都在规划范围内居主导地位。因此,我们保持这条水系,并考虑将其地位更直接的展示出来,作为规划范围内的水轴和南北城市意向上的联系。沿着水轴中央作为行政办公用地及市民活动广场,成为地方行政和市民活动的中心。水广场设计:水轴上的节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广场,我们同样考虑延续南浔的历史文脉和体现水文化的设计理念。我们将园林式布局方式运用到中心区的设计中,提出水广场的概念,即广场皆以水的形式出现。岸线规划设计:规划通过对不同类型的岸线特征进行分析分类,提出不同的处理手法,以形成丰富多样的岸线景观,塑造兼具时代特色与水乡韵味的滨水空间。2)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延续。城市是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无论在任何时期,我们都无法割断其与历史的联系,而应将城市的文脉尽可能地延续下来。南浔古镇拥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具有很高的保存和发扬的价值,而在新的城区规划和建设中,我们同样需要在新城与旧城中找到紧密的联系,将城市的历史文化延续下来。保护古镇文化特色,延续江南园林的结构特点,在规划中通过不同的景观延续轴线的开辟保持新城与古镇城市空间意向的延续。3)城市公共空间组织——水乡特色的再现。江南水乡因水而生,水成为城市生活的重要载体,也是市民公共活动的场所。在规划中,应避免因城市发展建设需要而对水体的破坏,考虑延续对于水体空间的利用,沿水体布置主要的城市公共建筑,组织城市的公共空间,再现水乡特色。同时也能够提高水体空间利用的经济性。

4 城市设计方案

作为一个拥有历史与江南水乡独特气息的小城镇,规划考虑要创造一个充满现代感的城市,避免自然环境及城市特色过于人工化的现象。规划着重从水体、景观、道路交通、建筑形态等方面出发,打造南浔中心区的整体形象。

4.1 强化城市脉络,尊重水乡格局

基于对城市现状的研究,我们认为应该充分考虑南浔独有的水乡格局,使其成为一个体系。水轴:结合南浔原有水网条件,开辟了延续城市意向的两条水轴。1)保持新区区中心南北向连贯的水系,将组织城市最主要公共空间的中轴线处理成水轴的形式,联系南北方向的城市意向。沿着水轴,中央布置行政办公用地及市民活动广场,成为地区的行政和市民活动的中心,水轴的南端和北端发挥其水网密集的生态环境效益,分别设置为生态型的公园和别墅区。2)保持由市民活动广场延伸至规划范围东北角的一条西南至东北走向的水轴,成为新区与古镇之间的视线通廊,以体现对南浔古镇的尊重。通廊上具有三个由放大的水面形成的开敞空间,包括中心区的市民活动广场、文化公园中辽阔的水面以及中学附近的水面,一直延伸至规划范围的西北角,实现新区与古镇在空间结构上的对话。整个空间中的主体的景观空间以自然开敞的、柔性的水体形成的滨水空间为核心。景点内部的水体处理,借鉴了中国园林中泉,瀑,溪,涧,河,湖等多种水体意象的运用,动静结合,形成丰富的水体景观风貌。

4.2 注重生态环境,创造景观绿带

绿轴:在规划中保持了一条绿化轴线,由东至西贯穿整个规划范围,沿绿轴由东向西陆续展开文化公园、政府前水广场以及体育公园。因此,这条绿轴不仅是保证城市自然环境质量的生态廊道,并且是城市高品质生活环境的展示平台。

4.3 合理布置交通,方便居民出行

道路交通:根据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南浔在规划中并未考虑修建地铁等大运量的轨道交通,公共交通将是出行至新区市中心的主要方式,没有公共交通,新区市中心的活力将会受损,因此在整个新区市中心的城市设计中必须考虑公交系统的设立,在核心区的地段周边共设多处公交车站,同时与步行区域相衔接。

另外在城市设计中,步行者应受到保护,免受车辆干扰,为人们提供一个有趣和舒适的环境,考虑在中心区商业建筑内延续江南古镇水街的空间形式,沿原有水网设立商业步行街,在零售中心内实行“步行者优先”,保持商业零售中心的安全与活力。另一方面,保证沿河绿化空间行人的可达性,创造环境优美、舒适的步行环境。

4.4 加强建筑整治,增强整体协调性

建筑应组织有序,既要突出建筑的主导地位,又要使建筑与历史建筑相协调,创造界面建筑的统一性、连续性,使市民从整体而有韵律的物质形象中去感受城市文化的气质和精神,潜移默化中促进市民文化素养的提高。基地作为南浔新城区,与南浔古镇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建筑形体组合上,应考虑对传统建筑组合方式的运用,注重建筑体量与整个城市的关系,建筑立面的细部设计要维护景观整体的协调性,并使建筑材料、色彩与整个城市相得益彰。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基地与南浔古镇又有着截然的不同,是南浔未来发展的方向,在古镇风貌保护分区中,它位于都市现代景观区。古镇需要被保护,但新区中现代化城市还应继续成长,人们的生活也要不断地前进发展,我们希望规划范围中呈现出的是一番现代城市欣欣向荣的繁荣风貌,因此在建筑的形体组合上同样要强调现代设计手法的运用,当传统与现代结合,历史与未来交汇,我们相信南浔将展现出更夺目的光彩。针对南浔的这个具体实例,我们力求通过城市设计的手法,建立保护和延续南浔原有城市特色的目的,希望能够建立一种崭新的空间形态。

5 构筑城市空间,不断加强城市设计工作

每个城市都具有其独特的形象特征及资源优势、地域特色,城市设计作为城市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包含了从空间到时间,从形体到文化,从物质到精神的每一个过程。它致力于不断创造和谐宜人的生活环境,着眼于城市宏观层面整体塑造城市风貌及景观特色的工作,它可以增强对城市整体性的把握,使城市形体及三维空间环境更加丰富,构筑优美的城市空间。

虽然目前城市设计工作存在编制技术标准规范欠缺、成果的可操作性、利益的兼顾性、法定性缺失等方面的问题,但是加强城市设计的工作,对于提高城市空间形象,彰显城市自身的人文、历史、地理的特色,创造优美生活的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在今后的城市发展与建设中,我们要不断致力于推进城市设计的工作,增强城市空间的构筑。

摘要:介绍了城市设计的概念及其重要特征,以南浔中心区城市设计为例,就如何发掘城市特色,不断提升城市的整体品位,扩大城市的影响力进行了探讨,以展示城市的独特魅力,构筑城市特色。

关键词:城市设计,空间,地域特色

参考文献

[1]李建明,李逸飞.城市滨水节点标志特性塑造中与城市核心公共空间的互补策略[J].规划杂志,2008(29):30-31.

[2][美]伊里尔.沙里宁.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M].顾启元,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项秉仁,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王建国.城市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5]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城市的灵魂是特色 篇8

城市复兴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传统建筑学的复兴,而其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也将随着传统建筑的理念复兴而逐步走向城市设计与城市文艺的复兴之路。对于正在蓬勃向上的中华民族而言,传统建筑的复兴很大程度上影射着中华文明与文化艺术的复兴。这一复兴它并不是照抄照搬,也不是修旧如旧,更不是从传统到传统,而是通过传统、文脉、和谐、神韵等等的结合,真正达到城市的文化复兴。

西安在几年前就展开了这方面的广泛探索与实践,一直在研讨这座古城从城市规划角度如何把握古城的复兴,如何将西安丰富的隐性历史文化以各种表达方式显现出来。

西安作为一座世界级历史文化名城,其历史遗存下来的皇都气势与源远的历史文化积淀已广为世人所知,然而,在城市建设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注意到一个令人怅然的现象,那就是在西安这样一座千年古都里,其可以展现给世人的、直观的显性历史文化风貌已少之又少。除了兵马俑与碑林博物馆等几处历史文化古迹,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几乎只淡淡蔓延在包围古都的空气之中,吐露于陕西方言的乡音中,隐藏在西安人民憨厚的个性中。

不久前在北京召开的“中英城市复兴高层论坛”所提出的课题,为我们西安如何实现城市复兴、借此产生更大的经济、文化与社会效益,体现以人为本,达到“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国际化”的城市建设目标,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资讯。我们期望这一复兴理念能够运用到西安的实际工作中。

每个城市的每一轮城市规划修编都有其历史的背景,西安也是如此。从目前西安发展的现状来看,上轮规划的各项主要指标,如用地指标、人口规模等已经基本完成,城市发展已经产生了新的需要和新的动力,适时进行第四次城市规划修编有利于西安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西安目前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原来仅局限在三环以内的城市总体规划已不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

新一轮总体规划在着重挖掘城市特色的基础上,确定了西安的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及空间布局等重大问题。在总体规划的制定过程中,我们以城市复兴作为城市发展的目标之一,并在总体规划的各专业规划及分区规划中予以落实。

总体说来,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有两个核心内容:一是城市向现代化发展;二是复兴古城西安的传统文化。

城市的灵魂是特色,特色才是一个城市重要的无形资产,是城市生命力和竞争力的所在,体现着城市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西安城市的发展首先要尊重城市的历史和客观发展规律,以人为本,以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逐渐形成富有西安地方特色的建筑风格和城市风貌。它的特色突出体现在: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古城区与新城区各展风采,人文资源与生态资源相互依托,是一座具有浓郁古都风貌的现代化大城市。

为了突出体现西安城市特色,与西安前三轮总体规划和国内外其它城市比较,第四轮修编工作在城市复兴方面作了以下的研究,形成目前规划的特点:

一、继承发扬文化传统,形成九宫格局,棋盘路网,轴线突出,一城多心的空间布局模式。“九宫格局”是本次规划布局的核心理念,其概念的产生最早可推至周朝,到秦代以后,由于受土地划分模式的影响,“九宫格局”渐渐地应用到城市的道路布局上。

二、扩大保护视野,反映古都历史原貌,以关中历史文化带为背景,整合西安历史文化四大保护体系(城区历史名城保护带;中部历史地貌河湖水系保护带;古遗址、古陵墓保护带;南部秦岭北麓自然和人文保护带)。

三、在古城保护和新区发展的战略部署上实行新旧分制,疏解老城功能,恢复明城文化特色,加快新城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使传统文化在旧城区内得以充分体现,并在新城区加大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力度。

如何探讨并深化城市复兴,一直是我们研究的课题。自唐代一直驰名至今的大雁塔及周边地区,已经开始了大规模的保护式开发,作为其中很重要一部分的道路拓宽及改造工程已初具规模。

城市特色 篇9

为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潍坊市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中,不断创新思路,着力在提高绿化内涵和质量上下功夫、求实效,努力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

在体现区域特色上下功夫。城区休闲游憩绿地建设,要在景观视觉和文化内涵上,更多体现和反映潍坊文化底蕴;主要街道绿化和街头公共绿地,要求精求美求新,做到一路一景、一点一品;居住小区和单位庭院绿化,要充分调动机关、社区、居民、企业等各方面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升绿化水平。在提升绿化档次上下功夫。主要道路、水岸、林网和森林生态廊道,要按照树种多样化、良种化的原则,注重多树种混植及合理搭配,打造树有高度、林有厚度、绿有密度的`城市森林景观。在科技支撑上下功夫,大力开展森林资源和生态功能监测、湿地保护、森林营造、管护更新等方面的研究和技术推广,推动城市森林体系健康发展。

民族地区城市特色文化保护的论文 篇10

一、城市特色文化保护及西南民族地区城市的范围

(一)城市特色文化保护

狭义的文化仅限于意识形态,广义的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包括思想、技巧,以及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人类的伟大文化由城市而生,人是能够创造城市的智慧动物。城市文化除了蕴含了大文化所包含的特性,也包含了自身独特的历史与传统。城市文化不仅是城市之间的区别标识,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区别标识。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民族地区城市特色文化正逐步消失,世界各地的城市文化也变得趋同。经济发展是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根本途径,但是以牺牲城市特色文化作为代价的建设,极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大踏步前进,中国各个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片一片的旧城区被改造,一幢一幢的高楼大厦平地而起,现代化商业住宅代替了原来的平房四合院,高架高速代替了原来的泥泞小路。然而,绝大多数城市的过快发展使得原本属于城市的特色文化以及历史渐渐消逝。各大城市格局千篇 一律,设施、风格、创意趋于同一化。有一位国外人士曾经就北京市的旧城区改造说过这样一句话:“你们将来会有我们现在有的,但是我们永远不会有你们现在有的。”这说明了对城市特色文化的保护具有重要作用。过去,在对城市特色文化的保护过程中,人们往往只注重于对一些名胜古迹及特别建筑的保护。这一点并没有错,但是仅仅做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现在必须重新进行整体布局,改变思路,由点及面,对能够反映和代表特殊历史文化区域以及能够彰显一种生活环境的范围进行保护。有些建筑尽管不是很特殊,但是它们聚在一起形成一个特定的群体,包含了一个不容复制、不容再生的文化,也是非常值得保护的。经济必须发展,城市特色文化也必须得到保护,为了妥善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政府以及群众都必须积极参与,各自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西南民族地区城市的范围

在中国地理概念中,西南地区主要涵盖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南部及云贵高原,而在行政区划概念中,广义的西南地区则包括广西、云南、贵州、重庆、四川、西藏六省区。本文中西南民族地区主要包括居住了大量少数民族的广西、云南、贵州三省区。

二、西南民族地区城市特色文化形成的特殊背景

中国西南民族地区疆土辽阔,横跨中国地形的三大阶梯,有着高原、盆地、山地、丘陵、平原等多种地形、地貌。西南民族地区拥有众多少数民族,其中壮族、苗族、侗族、彝族、傣族、布依族等分布在各个地区。西南民族地区位于中国西南边疆,与东南亚各国毗邻,地处中国青藏高原东部,气候多样,拥有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但西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主要原因是该地区工业化水平低、城镇化进程过慢、劳动者素质不高、地形难以进入、制度因素以及传统观念等不利因素的束缚。

(一)西南民族地区自然资源丰富

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西南民族地区独具魅力的城市自然景观,与东部、中部的平原城市相比,西南民族地区的高原、盆地、丘陵等特色地形地貌及为适应环境而产生的民族生活习惯与风俗使城市更有魅力。西南民族地区因其复杂的地形特征以及气候类型造就了丰富的农业与生物资源,其中广西就拥有6000多种植物资源,云南、贵州等地的动物资源也位列全国前列;西南民族地区还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如桂林山水、九寨沟、香格里拉等世界级旅游资源。

(二)西南民族地区历史文化厚重

丰富的民族民俗资源让西南民族地区城市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千百年来,西南民族地区居住的少数民族创造了大量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包括古老的神话、传说、诗歌、舞蹈、音乐、图腾、建筑等。西南民族地区的各个少数民族,如壮族、苗族、侗族、彝族、傣族、布依族等,都保存着各自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在漫长的岁月里,各民族和睦相处,文化相互碰撞与融合,随之产生的新文化,成为了城市的特色文化,作为传统民族文化的一种形式延续下来。

(三)西南民族地区城镇化水平落后

虽然西南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资源,但是资源的总类有很多,其中主要包括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物产资源、资本资源和人力资源等。上述任何一种资源的缺乏都将使得城镇化无法有效地推行。西南民族地区有些资源相当丰富,但有些资源却十分匮乏,这直接导致城镇化推进的滞后;山地多、海拔高、平原少,地形难以进入,制约着城镇化规模的发展;劳动力素质偏低,导致人力资源短缺;资本资源不足,政府投资、外商直接投资、民间投资相对东部地区均处于劣势;城市服务功能低,城市基础弱;环境破坏比较严重,生态污染等都不利于城镇化的长期发展。

(四)西南民族地区政策优势独特

首先,西南民族地区有着良好的区位优势,“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大步调前进为西南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该地区人民抓住机遇正在逐渐缩小同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其次,西南民族地区聚集着大量的少数民族,而国家对于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出台了很多项利好的政策,这也使得该地区发展更加有优势。再次,西南民族地区毗邻东南亚各国,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下,可以享受国家多项政策扶持。最后,西南民族地区是我国的“大后方”,其中广西的海岸线占全国的1/12,总长度为1539公里,拥有3个深水港,这为中国与东南亚的自由贸易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西南民族地区城市特色文化保护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国大力推动的城镇化进程,虽然有效提升了各个城市、地区的现代化水平,但由于步伐过快及影响广泛,各个城市文化的趋同现象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都更加明显。“城市特色文化危机”已经开始在各个城市中蔓延,城市原本特有的作为自我标识的城市精神以及城市历史文化正逐步消失。虽然短期内经济发展对文化的影响与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相比,并不明显,但从长远来说,这种影响更深入、更广泛,值得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具体来说,西南民族地区城市特色文化保护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特色定位不明确

长期以来,西南民族地区的城市整体规划中对城市特色定位不明确,规划和文化保护更多地以单个的方式进行,缺失对整体的关注。单体建筑之间的公共空间已被破坏,城市规划缺乏大局观,因此城市风貌未能形成整体,现代建筑缺乏本民族特色,许多特色建筑雷同。

(二)民族文化商品化

在商品经济的背景下,旅游者来到西南民族城市是想通过视觉观察,开阔眼界,身临其境地感受和参与少数民族独特的生活风俗与节庆。但是,民族文化却往往被以现代艺术的包装形式来展现,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丧失了其精髓与内涵,日益商品化。

(三)民族文化被同化

原始的西南民族文化在内部作用与外部影响下逐渐消失,被异地或者是异族的文化所取代。西南民族地区部分村落远离城市,与外部民族交往甚少,生活环境较为封闭,民族生活习惯与风俗得以较为完整的保留。然而,与异族和北部交往甚多的城市地区,因受现代文化冲击,许多民族风俗与习惯存在传承的危机,西南民族地区城市的建筑与街区,饮食与服饰,节庆与生活方式等汉化的现象越来越明显。

(四)民族价值观退化

中国西南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核心价值观是古朴诚实、热情好客、吃苦耐劳。然而受到商品经济的刺激影响和不良商人的诱导,许多民族文化价值观出现了明显的退化。部分年轻人对中国的优良传统完全摒弃,个人价值观偏离正确的轨道。其中西南民族价值观的退化尤其明显,中国西南民族地区大多以稻作文化闻名,由于深受稻作文化的影响,当地居民大多吃苦耐劳,勤奋朴实,热情好客,然而由于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大踏步迈进,人们只顾眼前的利益,为了牟取利润而背离优良的品德,导致西南民族地区的民族价值观明显退化。

(五)城市特色文化处于弱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信息产业也与之齐头并进。信息的全球化正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并且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由于处于霸主地位的西方文化对市场产生了不可估量地冲击,所以城市特色文化目前处于弱势地位。尤其是西南民族地区的城市特色文化,正日渐衰退。就以前而言,西南民族地区各个城市都有着自己城市的特色,例如:四季如春的昆明、山水甲天下的桂林。然而随着主流文化的强势冲击,西方文化正改变着各个民族城市的精神、历史、生活方式、传统习俗、城市文化价值观,从而使这些城市不自然地就放弃了原有的特色文化以及价值体系,城市特色文化便处于弱势地位了。

(六)城市特色文化肤浅平庸

由于当下西南民族地区大部分城市对自己城市的特色文化认识不足,所以在城镇化进程的区域发展中就没有能够深入地挖掘该城市独特的文化特色,因而没有因地制宜地确立城市特色文化。对自身的城市特色文化的研究不够深刻、缺乏自信,所以转而投向简单易学的“现代文化”、“西洋文化”,并千篇 一律地加以学习。很多西南民族地区城市将一些发达地区的城市发展经验以及城市结构布局生搬硬套过来,盲目地追求主流文化,盲目地追求GDP,把当下流行的风格元素当成是发展的指标,完全不挖掘自我的历史文化沉淀,导致了大多数城市特色文化变得肤浅平庸,这样的快节奏不但没有给城市带来好的形象,反而使得人民对城市的文化品位丧失信心。

四、对策建议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文化成为了地区社会文明的标识。如何保护与挖掘西南民族地区城市特色文化,发扬民族风情浓郁的城市特色,打造民族城市的鲜明形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明确城市特色定位

根据西南民族地区城市经济发展的特色与阶段、城市文化的特色与根基来对城市特色文化进行深入的认知与解读。在展现城市特色时,因地制宜,明确自身定位,从城市整体规划大局上追求风格的大致统一,城市的各个局部避免重复与单调,可分区域、分层次、分系列地在重点地段展示城市民族特色与文化成果,营造特色鲜明的环境或是民族特色风情的建筑等。在向游客展示一个多元的民族风情浓郁的城市文化的同时,又不失现代化色彩,体现传承与创新的对立与统一。

(二)挖掘特色民族文化资源

西南民族地区城市特色文化的保护首先要从文化的挖掘入手。西南民族地区的每个城市都有自己丰富的民族特色与地域文化,因受现代强势文化的冲击,许多原生态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已经消失或者逐渐消失。历史文化资源是城市最珍贵的瑰宝,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关键所在。应挖掘与强化少数民族文化的特色元素,包括民族文化历史、民族语言与文字、民族宗教信仰、民族风土习俗、民族建筑风格、民族舞蹈与声乐、民族绘画与图腾等。只有将这些传统的民族文化元素运用到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当中去,使之成为在现代化进程中区别于其他城市文化的民族特色,才能够更好地保护与延续城市特色文化。

(三)平衡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和谐共处的关系

当今社会,西方的文化大量入侵中国,对于中国本土文化产生了很大地冲击。文化的入侵不可怕,可怕的是自我文化的丧失。如何处理好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之间的关系对于建立城市特色文化也是很重要的。外来文化来自于世界各国,是各国对于生存、发展和文明最真实的写照。对于外来的文化不能一味地抵制,也不能一味地接受,必须持有批判的态度。中华民族素来有厚德载物和奋斗自强的精神,对于外来的文化,我们可以取长补短,有选择性地进行接受和吸纳。对于符合西南民族地区城市特色文化要求的部分积极接受和补充,而对于与本土文化差异过大且认识不同的文化则要尽快的摒除。融合两种不同文化中相同的特点,这不仅是对于建设西南民族地区城市特色文化的需求,也是对于城市乃至国家适应全球发展潮流的需要。

(四)保护现有的物质文化遗产

因长期居住着大量的少数民族,西南民族地区拥有大量的民族物质文化遗产,几千年文明,辛勤的少数民族建造了大量的具有少数民族地域风情的特色建筑。当今,西南民族地区城市的特色建筑往往以古城、古镇的形式向游客展示,如云南的丽江古城、广西桂林的靖江王城、广西贺州的临贺故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镇远古镇等。许多古城、老城的文化遗迹已被城市化的推土机铲平,遗留下的古城、古镇也多多少少地被现代化文明所侵蚀。因此,对于城市中遗留下的古城、老城应予以关注与保护。在城市规划时,尽量避免对城市的古城、老城进行破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把占地面积较大的项目安排在对原始建筑破坏较小的地方。

(五)取其精华与去其糟粕

西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文化既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不符合现代审美与现代生活需要的城市文化将会逐渐被历史淘汰,应该在继承原有独特的民族文化的同时,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创新并不是擦掉原有文化的印迹,照搬照抄其他地域文化,而必须在延续本地域民族传统文化的前提条件下进行。城市特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是“取其精华与去其糟粕”性质的,有选择性地继承,创新地继承,而不是过度地追求传统或是过度地追求创新。

(六)融合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

首先,西南民族地区的城市特色文化资源主要是民俗文化资源、旅游文化资源、古建筑资源、节庆文化资源等,将这些丰富的民族精神文明资源与物质文明资源充分地有机融合,让其成为民族风情浓郁,城市特色鲜明的城市名片。通过充分发挥西南民族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将民族元素提炼到城市的产品成果中来,将民族节庆与民族歌舞、民族手工艺品、民族特色食品等产品成果更好地包装与宣传,以形成更好的推广效果。其次,深入挖掘西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原始的、古朴的民族风俗,让其以更好的方式展示在游客面前,让游客身临其境般地体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风土习俗,更好地感受当地民族的民族风俗与生活习俗,将有助于民族文化的发扬与传承。

(七)博采众议与接受监督

上一篇:财务报表分析作业下一篇:我参与 我奉献 我承诺大讨论活动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