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咸一体化背景

2024-08-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西咸一体化背景(共3篇)

西咸一体化背景 篇1

及对策调研报告

农工党陕西省委会参政议政部

2011年10月14日

城市的国际化是指其生产要素参与世界经济循环和经济体制、管理方式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程度和过程,及社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居民生活和文化交往所达到的国际或现代化水准。城市国际化是一个动态、长期的过程,达到较高程度和水平就成为国际化城市。

国际化城市要求具有超群的政治、经济、科技实力,并且和全世界或大多数国家发生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交流关系,有着全球性城市影响力。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广阔富饶的发展腹地,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空间,不断深化的对外开放政策,为建设西安—咸阳大都市一体化提供了诸多有利条件,保证了将西安建设为国际化大都市战略构想的实施平台,因此,必须以更大的勇气和魄力,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推进和提升西咸一体化发展。

西咸两市地处关中经济区的核心位臵,是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和“第一阶梯”。特定的地理位臵、优越的自然条件和雄厚的产业基础,决定了西咸两市在关中经济区发展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2006年12月28日,西安市市长孙清云和咸阳市市长张立勇在《西咸经济一体化协议书》上正式签字,拉开了两市在多个方面合作的序幕。双方达成一致,按照“规划同筹、交通同网、信息同享、市场同体、产业同布、科教同兴、旅游同线、环境同治”的思路,突破思想羁绊,创新发展理念,敞开胸怀,主动融入,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推动西咸经济一体化进入了“产业一体同构,城市功能互补”的新阶段。2009年10月30日,根据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关于“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建设,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要求,拟设立西咸新区,初步拟定范围为西安和咸阳两市接合部,以渭河为中轴线,东西横贯50公里、南北扩展5-10公里的整体板块,以达到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的西咸一体化规划主旨。

一、西安—咸阳大都市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基本情况

根据省建设厅规划,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总面积为9036平方公里,现状总人口965万人,到2020年总人口1200万人。其主城区范围北至泾阳、高陵北交界,南至潏河,西至涝河入渭口及秦都、兴平交界,东至灞桥区东界,总面积128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850平方公里。目前,西安主城区东边和南边发展速度较快、聚集程度较高,而西边、北边区位重要、发展条件较好,但开发程度相对较低,人口密度相对较小,迫切需要通过设立开发区或

新区来加快这一区域建设,实现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东西南北均衡发展。从构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大视野来看,渭河将是未来西安的城中河和中心绿带。这一区域建设空间和发展潜力较大,但由于长期以来没有纳入两市开发建设的重点,目前发展相对滞后。通过设立新区,高起点规划建设,可以改变当前低水平、低层次的开发现状,将这一区域打造成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中心高地和亮点区。

作为规划核心的西咸新区设立于2011年6月,位于西安、咸阳两市之间,西起茂陵及涝河入渭口,东至包茂高速,北至规划中的西咸环线,南至京昆高速,占地面积882平方公里,其中规划建设用地220平方公里(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主城区规划总面积的25.8%),新增建设用地面积150平方公里(其余约70平方公里在西安和咸阳主城区内),河流、保护区、生态区、基本农田等其它用地面积约340平方公里。西咸新区涉及西咸两市6个县(区)、22个乡镇(街道办),总人口为89.3万人。西咸新区区位选择主要以西咸结合地带为主,重点包括沣渭新区、泾渭新区和渭河生态景观带三个区块。西咸新区将成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支撑区,把西咸两市联接为有机的整体。

按照《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到2020年都市区人口将发展到1000万人以上,主城区面积控制在800平方公里以内。

二、存在的问题

西咸一体化背景 篇2

关键词:组合城市,郑汴一体化,西咸一体化,区域比较

有关研究表明, 以具有某种竞争优势的核心大城市为依托, 具有密切内部垂直产业分工的城市群, 是当前全球化趋势下最具竞争力的空间组织方式。在城市群内部, 由于城市规模的扩展, 都市区范围的不断延伸, 都市区之间形成了首尾相连的都市连绵区, 这就形成了集合城市, 也就是组合城市, 组合城市一般都是城市群的核心。

西安咸阳一体化是中国西部重要的组合城市之一, 而郑州开封一体化是中国中部重要的组合城市, 二者同处于陇海兰新经济带。郑汴一体化是中原城市群的核心, 而西咸一体化是关中城市群的核心, 随着各自一体化的推进和发展, 将会形成陇海兰新经济带上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因此, 将郑汴一体化与西咸一体化进行比较研究, 对形成良性竞争局面, 推进中原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的发展, 乃至中国中部的崛起和西部的开发都是大有裨益的。

一、区位优势比较

西安咸阳一体化是陕西省会西安与其相连的咸阳市构建的组合城市。西安、咸阳两市紧密相连, 相距不过30公里, 同处陕西关中产业开发带的核心位置。2002年签署了《西安———咸阳经济一体化》协议, 西安、咸阳联体后, 形成中国西部的一个大都市圈。

郑州开封一体化是河南省会郑州与其地域相连的开封市构建的组合城市。郑州、开封地域相接, 两市城区相距40公里, 处于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地带。2005年, 郑汴一体化发展工作全面启动。2006年11月郑开大道建成通车, 实现了两市建成区的直接对接。在此前后, 建立了郑汴协调发展机制, 以同城化服务为目标, 实施了郑汴电信同城方案, 启动了金融、邮政同城工作, 全面加强了旅游、商务合作, 推出了一系列利民互惠措施。2007年, 《郑汴产业带总体规划》正式由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 全面勾勒了郑汴一体化的骨架和核心区———郑汴产业带的未来和发展。随着郑汴一体化的推进和发展, 郑州、开封新旧两个省会最终将变成一个“大都会”, 成为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增长极, 成为中部地区极具影响力的区域中心城市。

西咸一体化拥有土地面积2.03万平方公里, 占陕西省土地总面积的9.86%, 郑汴一体化拥有土地面积1.39万平方公里, 占河南省土地总面积的8.32%, 西咸一体化为郑汴一体化的1.46倍。西咸一体化市区建成区面积319平方公里, 占陕西全省的50.55%, 郑汴一体化市区建成区面积363平方公里, 占河南全省的28.19%, 西咸一体化为郑汴一体化的87.88%。其中, 西安市建成区面积261平方公里, 郑州市建成区面积282平方公里, 西安市为郑州市的92.55%。2006年末, 西咸一体化总人口1320万人, 占陕西全省的35.34%, 郑汴一体化总人口1137万人, 占河南全省的11.58%, 西咸一体化为郑汴一体化的1.16倍。其中, 西安市总人口823万人, 郑州市总人口657万人, 西安市为郑州市的1.25倍。两市建成区面积基本相当, 而西咸一体化和西安市的人口都多于郑汴一体化和郑州市。

二、综合实力比较

从经济总量来看, 郑汴一体化经济实力较强。2006年, 西咸一体化GDP总量1934亿元, 占陕西省总量的42.75%, 郑汴一体化GDP总量2488.8亿元, 占河南省总量的19.92%, 西咸一体化为郑汴一体化的77.71%。其中, 西安市GDP总量1450亿元, 郑州市GDP总量2013.5亿元, 西安市为郑州市的72.01%。西咸一体化财政收入98.5亿元, 占陕西省总量的27.21%;郑汴一体化财政收入182.3亿元, 占河南省总量的26.84%;西咸一体化为郑汴一体化的54.03%。其中, 西安市财政收入85.9亿元, 郑州市财政收入176亿元, 西安市为郑州市的48.81%。

从经济均量来看, 郑汴一体化地均GDP达到1790.5万元/平方公里, 西咸一体化达到952.7万元/平方公里, 比郑汴一体化少837.8万元。其中, 郑州市地均GDP达到2684.7万元/平方公里, 西安市达到1435.6万元/平方公里, 比郑州市少1249.1万元。郑汴一体化人均GDP达到20844元, 西咸一体化达到14736元, 比郑汴一体化少6108元。其中, 郑州市人均GDP达到27965元, 西安市达到17798元, 比郑州市少10167元。郑汴一体化人均财政收入达到1609元, 西咸一体化达到746元, 比郑汴一体化少863元。其中, 郑州市人均财政收入达到2687元, 西安市达到1044元, 比郑州市少1643元。无论从经济总量还是经济均量来看, 西咸一体化与郑汴一体化都还存在较大差距。这说明郑汴一体化的经济产出效率或说集约化程度相对较高。而从占全省的比重来分析, 西咸一体化和西安市所占比重较大, 其中心城市的凝聚力和集聚功能较强, 郑汴一体化和郑州市在全省的核心地位不如西咸一体化和西安。

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从消费来看, 郑汴一体化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999.7亿元, 占河南省的25.76%, 为西咸一体化的107.53%;其中, 郑州市达到822.2亿元, 为西安市的105.93%。从投资来看, 郑汴一体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198.3亿元, 占河南省的20.28%, 为西咸一体化的95.83%, 其中, 郑州市达到1032.0亿元, 为西安市的102.66%。从出口来看, 郑汴一体化出口总额达到188324万美元, 占河南省的28.12%, 仅为西咸一体化的63.45%, 其中, 郑州市达到180763万美元, 仅为西安市的66.25%。旺盛的消费、投资和出口需求有力地推动了两地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从工业发展来看, 郑汴一体化工业化程度较高, 行业门类比较完整, 产业集聚度较高。2006年郑汴一体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823.1亿元, 占河南省的19.83%, 为西咸一体的1.61倍。其中, 郑州市达到723亿元, 为西安市的1.94倍。

从人民生活水平来看, 郑汴一体化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786元, 比西咸一体化的10558高228元, 其中, 郑州市达到11822元, 比西安市的10905元高917元。

三、产业结构比较

2006年, 西咸一体化三次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依次为8.74:43.08:48.18, 呈现“三二一”的发展模式, 同期郑汴一体化为8.37:50.98:40.65, 还停留在“二三一”发展阶段。对比各次产业的比重, 二者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基本相同, 关键在于二、三产业比重的变化。郑汴一体化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比西咸一体化高7.9个百分点, 而第三产业比西咸一体化低7.53个百分点。再来比较两个中心城市, 2006年, 西安三次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依次为4.88:42.43:52.69, 同期郑州为3.83:53.19:42.98。郑州第一产业比西安低1.05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比西安高10.76个百分点, 而第三产业比西安低9.71个百分点。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 郑汴一体化和郑州市第二产业比重较高, 而第三产业比重相对较低, 可以说, 郑汴一体化和郑州市的产业结构落后于西咸一体化和西安市。当然, 也不能就此只专注于第三产业的发展, 而忽视第二产业的发展。当前, 郑汴一体化还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 必须以第二产业的发展为基础来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郑州市已经具备了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 同时还占有优越的区位优势, 是最有条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 尤其是发展科技、教育、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 通过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协调发展, 逐步扩大第三产业的比重, 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发展目标。

四、外向程度比较

对经济外向度比较采用出口依存度和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两个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一般而言, 出口依存度越高, 区域经济的外向度也越高, 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和经济拉动力也越强。2006年, 西咸一体化出口依存度为12.23%, 比郑汴一体化高6.2个百分点, 其中, 西安出口依存度为15%, 比郑州高7.84个百分点。西咸一体化2006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87274万美元, 占陕西省的94.36%, 是郑汴一体化的2.43倍, 其中, 西安直接利用外资82463万美元, 是郑州市的2.46倍。

统计数据显示, 西咸一体化及西安市的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出口依存度等各项指标均高于郑汴一体化及郑州市, 这说明郑汴一体化及郑州市的经济外向度较低。西咸一体化与郑汴一体化同处内陆地区, 与沿海地区相比, 经济外向程度本来就较低, 相比之下, 郑汴一体化及郑州市的经济外向程度就更低了。

五、科技教育比较

西安是我国著名的科技大市, 科研机构集中, 高等院校云集, 科技力量雄厚, 科技人才济济。西安、咸阳两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6年实现总收入146364亿元, 实现利润总额69.76亿元, 上交税费51.13亿元, 出口创汇总额166865万美元。相比之下, 郑州虽拥有一批科研机构和不少高等院校, 但其科教资源无论在质量上还是数量上与西安都还存在差距。

六、结论

综上所述, 郑汴一体化与西咸一体化占有比较相近的区位优势, 构建组合城市的框架已基本形成, 组合城市的轮廓正在显现。两地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各有优势, 郑汴一体化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 西咸一体化在产业结构方面占优, 郑汴一体化经济外向程度较低, 西咸一体化科技教育实力较强。同时各项指标表明, 西咸一体化和西安的城市集聚力和辐射力也明显高于郑汴一体化和郑州, 其在本省和城市群的核心地位也要高于郑汴一体化和郑州。针对郑汴一体化的现状, 借鉴西咸一体化经济社会发展的优点, 笔者认为, 在推进郑汴一体化, 构建郑汴组合城市的进程中, 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加快郑汴一体化的进程, 提高郑汴组合城市的集聚力和辐射力, 提升其在中原城市群和河南省的核心地位。二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改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拉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三要进行制度创新、完善制度建设, 为地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进一步提高经济的外向度。地区制度环境的改变, 能在相当程度上降低市场上企业的交易成本, 吸引更多的生产要素流入本区域, 更多的区外资源进入区内。同时, 制度建设也可以降低本土企业的交易成本, 增强其竞争力, 促使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原新, 唐新平.都市圈化:一种新型的中国城市化战略[J].城市经济、区域经济, 2007 (1) .

[2]高汝熹, 罗守贵.论都市圈的整体性、成长动力及中国都市圈的发展态势[J].城市经济、区域经济, 2007 (1) .

[3]胡刚.共同开发:城市组合的途径[J].城市经济、区域经济, 2007 (4) .

[4]刘勇.我国城市群演进轨迹与前瞻[J].改革, 2009 (4) .

西咸一体化背景 篇3

【关键词】西安 咸阳 一体化 一体化组织

一、西咸一体化进程回顾

西安和咸阳同属关中城市群中的重要城市,两市相距约二十公里,隔渭河相望,在历史上都是赫赫有名的古代王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济发展具有各自的优势,又有很强的互补性,西安和咸阳两市在历史和现实中存在着全国独一无二的唇齿相依、水乳交融的特殊关联。随着现代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行政割据使两个城市各自的优势特征并没有真正发挥,特殊的地域关联效应带来了一系列的经济、文化、社会问题,直接影响了西安、咸阳两个城市区域中心职能的发挥,抑制着两地的经济、社会发展。

多年来,西安和咸阳两市在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人才、旅游业等方面始终进行着交流与合作,构成了方圆300平方公里的关中城镇特色格局。陕西是拉开西部大开发序幕最早的省份,而西安、咸阳两市又是中西部地区进行交流和接轨的中心地区。西咸一体化实质是形成西安、咸阳大经济圈。通过西咸经济圈,辐射宝鸡、铜川、渭南及周围县市和小城镇,带动整个关中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从而实现西安带动咸阳、咸阳壮大西安、西咸辐射关中、关中带动全省的战略目标。然而虽然在加快实现西咸城市一体化、经济一体化、交通一体化及环保一体化的进程中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绩,但是成绩和实施的时间相比较起来实在是太少了。在实现一体化的过程中遇到了众多的困难。

2002年12月,西安、咸阳两市人民政府签订了《西咸经济发展一体化协议书》,由此启动了两市一体化发展战略工程。随之,两市相继联合编制了《西咸经济一体化社会发展规划》。共同实施一体化发展战略工程的一年半来,两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74亿元,占全陕西省的52.8%。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占到全省的33.7%、51.7%、61.1%。尤其是电子产业占全省的90%以上,医药、纺织工业总产值占全省的72.1%。

2004年6月,西安、咸阳两市共同制订出台了《西安、咸阳实施经济一体化战略规划纲要》,提出用13年时间,分三个阶段,全面实施西咸一体化发展战略规划的具体奋斗目标和经济指标。虽然西咸一体化产生了一些成果,比如世纪大道的修建,以及共建区的在建工程,和一些现有的计划。然而从2002年至今所取得的最大成就也就是2006年电信行业的一体化,从此西安咸阳不再是长途话费,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实质性的重大突破。

二、西咸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西咸一体化进程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是陕西关中地区以及已经确定实施的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建立都受其进程的直接影响,而其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更是社会各界讨论的热点,纵观其进程历史和现有成果,进程缓慢主要是存在以下一些方面的问题。

1、重复建设问题严重。不管从理论上还是从已有成功的一体化的先例上来看,资源禀赋的空间差异都是经济一体化的必要条件,但是西安和咸阳在资源禀赋的互补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而更多的是同构。就土地资源而言,西安市除了所管辖的四个县外自身还有广阔的地理发展空间。西安和咸阳在资源方面互补性的缺乏,不仅不能有效地实现两地之间的分工,以凸显各自的比较优势,而且加剧了双方的恶性竞争和重复建设。两市许多基础性产业存在雷同,使区域本来形成的产业链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能形成产业规模效应,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地区经济的发展,也可能导致产业风险爆发。

2、内部动力不足。西安市作为陕西省的省会,是陕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独具魅力,纵观近来5年,整个咸阳市的生产总值占西安市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第一产业虽然在咸阳市生产总值中占的比重较大,但其绝对量不大,而西安市第一产业对生产总值的直接贡献虽不及咸阳,却只占生产总值的小部分。区域城市发展首先是极化阶段,然后是扩散。对于西安市和咸阳市而言,两者都处于这种极化阶段,西安和咸阳的近距离在这种情况下未必是种优势,因为西安和咸阳实力的差距,极可能形成削弱低梯度地区,增强高梯度地区的回程效应。加之在西安市和咸阳市实现各自独立的经济、财政目标的刺激下,无序的竞争,甚至恶性的抢夺在所难免,即使这种冲突有限,也极大地影响了彼此的协作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3、没有形成有实权的独立组织,外在推力不够。西咸一体化是在省内进行,并不符合国家鼓励跨省区打造经济开发区的方向,故西咸一体化始终未能得到国家层面认可。因此政治上没有得到国家认可,意味政策上不会得到倾斜,因此具体工作也会大打折扣。西咸之间最大的距离在于没有考虑如何为民造福祉,而是过分强调了政治意图。就现实情况看,西咸一体化的外在推力主要是陕西省政府、西安市和咸阳市政府。在陕西省政府的引导下,西安市和咸阳市做出了一系列的努力,两地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签订了一揽子的协议,从发展态势看,西安市和咸阳市试图通过行政协议形成合力以推动两地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但是,协议在法律上究竟属于何种性质?协议各方承担的约定义务所引发的是法律的责任,还是道义的责任?对此,我国目前既没有相应的法律规定,也缺乏理论上的深入研究,从而令该类协议面临法律适用上的困境。这种政府间的协议在我国还没有法律基础,只是缘于现实需要的一种行为反应,因此在实施上就会面临很多的困难,往往令其效力大打折扣。

4、两市各自考虑自己利益,集体目标难以实现。首先区域各方要判断互相开放市场后,如何分配因开放带来的总体收益及补偿少数地方因开放带来的局部利益的阶段性受损,要判断从长期来看互通有无、扬长避短是否符合各自利益,即使各自认同从长远利益来看是个双赢的结果,从短期看要达到经济一体化是需要支付成本的,短期内必须放弃一些产业和利益,但是一体化带给彼此的利益都是不确定的,特别是长远利益的多少更是难以确定。西咸两市财权、政权完全独立,它们都过多考虑的是各自的利益,无力推动一体化的进程。还有我国的人事任免制度确定了政府领导人员注重短期利益,过多考虑当政时期政绩工程,忽视长远发展。

三、化解主要问题的策略

针对以上分析的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其成因,本文提出以下解决问题的策略以供读者和政策提出者及实施者参考。

1、树立全局观念制止重复建设。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制止不合理重复建设问题,必须通过建立行之有效的组织,摆正建设指导思想,树立全局观念,深化体制改革,理顺相关机制,加强集约经营等多方面人手,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努力,采取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逐步加以解决,当然最好是能够通过市场手段,让企业参与投资和建设,政府部門的投资应集中在公益性项目,建设周期长、投资大而收益较低的基础设施和部分基础工业项目,直接增强国力的符合经济规模的支柱产业项目。当然重复建设现象单靠一个部门或某方面的力量来治理是难以奏效的,必须通过多方共同努力在共同目标的基础上通过有效地组织实施合理的宏观建议来制止。

2、发挥各自优势产业增进内部动力。西安和咸阳在地理位置上非常接近,文化上也有众多共同之处,但在产业分布上两市差异明显,西安第二和第三产业产值明显高于咸阳,而第一产业总产值低于咸阳,就业人数上西安作为陕西的省会城市绝大多数都在第二和第三产业,而咸阳却是在产值低的第一产业上。虽然两市存在有同构现象,但是在市场经济的调解下,可以利用两市的地理和文化优势发挥产业资源共享和加速劳动力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发挥规模效应的作用,也把咸阳产的农副产品运输到西安供两市共同使用减少西安农副产品由于运输带来的成本;西安的第二、三产业可以吸收咸阳剩余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比用外来打工者会减少住房压力和社会不安定性,同时可以辐射咸阳地区的产业发展,扩大咸阳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增加当地收入,从而缩小其过大的差异,逐渐形成扩散的趋势,加速两市经济的合作发展。当然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以实现,但是如果建立了有效的一体化组织,通过这个组织行使为两市共同长远目标而有利的宏观政策建议将会加速两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一体化的进程。

3、建立行之有效的一體化组织增加外部推动力。从以上两点的政策建议上我们可以看出来,建立有效地一体化组织对制止重复建设和增加内部动力都有推动作用,在增加外部推动力上则直接需要建立一体化组织。从欧盟等跨国界的区域一体化以及日本、法国等国内跨行政区界限的区域一体化发展中,无论是灵活、松散,还是正规的、程序化的,具有权威性的组织与适当的协调机制对于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而作为区域一体化的组织都具有以下共同特点:区域一体化组织是政府间的、官方性质的组织;区域一体化组织是有形的、契约型的组织;区域一体化组织除了在经济领域的合作外,还会在政治、外交、军事、社会、科技等方面进行政策协调与合作;区域一体化组织与全球化组织相比在规模上是有明显差别的;区域一体化组织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在中国这样一个政府主导型的发展中国家,只有通过政府进行市场化的制度创新,才能打破传统体制的制度均衡,从而推动区域经济朝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因此需要建立两城市政府的合作组织,将会对西咸一体化的进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合作机制与传统体制下的地区合作与发展不同,它必须是建立在分享共同利益的基础之上的合作行为。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和各地方政府利益独立化的制度背景之下,区域内各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行为是一种利益驱动下的战略选择,区域政府合作框架必须是基于各地的共同利益之上,并且使区域内的地方政府意识到只有选择合作策略才能增进和分享共同的利益。

4、加强区域政府合作加速集体目标的实现。改变现有的评价工作绩效只看在政期间政绩的测评办法,纳入长远期望政绩的评价指标,激励执政者为当地长远目标奋斗,真正为当地人民造福。按照已经一体化实施效果比较好的地区和国家的所具有的共性,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落实经济一体化的具体保障措施还应共同建立具有超国家或者地区性质的机构或组织。在中国这样一个政府主导型的发展中国家,只有通过政府进行市场化的制度创新,才能打破传统体制的制度均衡,从而推动区域经济朝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因此需要建立两城市政府的合作组织,将会对西咸一体化的进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区域政府合作的目的,从根本上说,就是通过行政性力量基于对市场规范的共识,扫除行政壁垒,促进区域内部要素的流动,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最终形成一个统一的地域经济组织,即区域经济共同体。

四、结束语

在西咸一体化进程的初期,西咸各地方成员处于一盘散沙的情况。本文分析了西咸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成因,并且提出了解决这些主要问题相对应的策略,给政策实施者提出建议。而这些建议之中,一个以成员共同利益为目标、具有协调、约束、激励作用且具有权威性的组织就成为了西咸一体化发展的关键。作为西咸整体的利益代表,西咸一体化组织可以通过组织结构基本功能的完善,对各成员进行监督与约束,能够通过组织规则纠正或遏制成员的不利于组织目标的行为,并具有制定决策和惩罚违规的权威性。可以说,西咸一体化组织的建设与完善是实现西咸一体化最重要的条件。建立西咸一体化组织,是促进地方政府正确认识西咸内在的系统性与关联性,在转变自身角色的同时发掘西咸系统性潜在的利益的唯一途径。

【参考文献】

[1] 西安腾讯网:西咸一体化:西咸共建区控制范围已经划定[EB/OL].http://xian.news.qq.com/a/20081118/.

[2] 林木:西安咸阳实施一体化发展战略[N].中国经济时报,2004-07-12.

[3] 刘兢:“西咸一体化”近日将有望破局 西安咸阳将定共建区[EB/OL].www.canews.cn,2009-04-08.

上一篇:五爱小学经典诵读方案下一篇:天河区区属企业重大事项核准备案暂行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