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S开发中软件工程方法的运用

2024-10-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MIS开发中软件工程方法的运用(精选8篇)

MIS开发中软件工程方法的运用 篇1

叶加圣(安徽科力新技术发展公司)

摘 要:本文论述了传统MIS理论的一些不足以及在传统MIS理论中引入软件工程方法的

实际意义

关键词:MIS    管理信息系统      软件工程方法    传统的MIS理论并没有过多地把自己与软件工程联系在一起进行讨论、研究,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对自己的开发理论、开发方法的论述上,它对与软件工程的联系的描述只是在MIS系统理论中对系统实施阶段进行论述时比较粗略地提到了开发语言这一软件工程中的比较独立的要素,而在目前的高等教育中,软件工程并没有被列入到管理信息系统的课程内容,因此,这样的做法引发的一个比较不利的结果是MIS系统的开发者们通过需求分析运用MIS理论可能会推理出一个比较理论、呆板的MIS模型框架而不一定会得到一个高效、实用的MIS系统。这样的结果对于MIS的建设来说无疑是不成功的。因此,我们可以考虑在MIS的建设过程中适时地联系软件工程的一些方式、方法,这样,在两种理论的指导下,MIS建设的成功率应该是比单一的MIS理论高出不少。

1、软件工程的诞生体现了MIS建设的需求

MIS,即管理信息系统,在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后不久便有了计算机信息管理的需求,在早期,我们的计算机系统在信息处理方面主要从事的是统计、计算、制表和文字处理的功能,它使用的核心技术就是高级语言和文件管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系统便是EDP(电子数据处理)系统,这种状况从五十年代初期一直延续到七十年代初期。而从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随着数据库技、数据通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便产生了以综合信息管理为目标的传统的MIS。到了八十年代才有了具有决策功效的现代意义上的管理信息系统,如DSS(决策支持系统)等。可以说,是管理的需求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导致了MIS的`诞生并推动了它的发展。

软件工程则与MIS有着天然的不同,它是纯粹计算机技术的产物,它是用工程、科学和数学的方法研制、维护计算机软件的有关技术及管理方法。它的目标是在给定成本、进度的前提下,开发出具有可修改性、有效性、可靠性、可理解性、可维护性、可适应性、可移植性、可追踪性和可互操作性并满足用户需求的软件产品。它诞生于六十年代末期,与传统的MIS基本上同时诞生。它所包含的面远远地广于MIS。

软件工程的诞生源于六十年代末的“软件危机”,可以说是大型软件项目的开发和计算机软件的可维护性导致了“软件危机”的发生。然而,传统意义上的MIS系统到这个时候才开始

提到理论的高度上来,因此,软件工程的一套理论方法在MIS理论中根本上也就得不到体现,

因为,MIS基本上还没有经历过“风浪”。

MIS也是一种软件,它是软件工程中的事务处理类软件,与其它软件一样,它有自己的一套开发理论,但由于侧重点的不同导致了MIS理论在其实施阶段(软件实施)的论述并不能完

全体现软件开发的特点,许多的MIS建设都由于建设者过度注重MIS理论而忽视了用软件工

程方法来指导MIS建设而导致了MIS建设的不完全成功:效率低下、功能不完善、开发延期

或经费严重超过预计。而随着社会和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等的不断发展,MIS的建设规

模也越来越庞大,开发协调工作和系统维护工作将越来越烦琐,MIS也将出现建设“危机”,

我们完全可以利用成型的软件工程方法绕开危机的发生。

2、从MIS建设和软件开发过程看在MIS建设中运用软件工程方法的好处

MIS建设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系统规划、系统开发、系统运行与维护、系统更新。我们所论述的通常意义的MIS建设主要是指系统规划和系统开发。系统规划主要是指战略规划、需

求总体分析和资源分配的总体方案,而MIS建设的重点是系统开发。在MIS理论中,系统开

发分为三个部分: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实施。单从开发过程来看,软件开发经历的大

致也就是这么几个阶段。但是,在各个阶段所运用的方法和工具就有着比较大的差别。

在系统分析阶段,MIS建设理论中阐述的方法一般都是结构化分析方法,通过运用数据词典

和数据流图来对系统模型进行结构化阐述,这种方法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是需求分析结果简

单明了,可以使整个系统分析工作规范化和逻辑模型描述的标准化,但是,由于系统分析涉

及到复杂的组织管理与技术环境,分析过程中要处理的有些问题是结构化分析方法所不能覆

盖的。这种分析方法可能就会直接导致系统建设的失败。这时候,我们可以参照软件工程中

的一些需求分析方法:如面向数据流和面向对象的方法,引入对象的概念,用对象来描述实

体,结合实体―关系图、对象及消息传递图、类结构图、对象状态转换图、主题词结构图等

对一些非结构信息进行分析,建立非结构模型,在必要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引入形式化方法,

利用形式化规格说明语言严格地定义用户需求,让系统设计人员通过形式化语言很快就能掌

握系统分析人员的分析结果和意图,设计出满足用户需求的系统。

对应于系统分析方法,MIS理论在系统建设阶段采用的主要也是结构化的设计方法,与在系统分析阶段遇到的问题基本相同,在系统设计阶段我们同样可以引入软件工程方法中的优秀

分子,为MIS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在传统的MIS理论中,直到系统实施阶段才把MIS作为一

个软件来描述,而在此前,MIS都是用系统理论来描述的,这也就是说,似乎只有从MIS的

系统实施阶段才可以开始引入软件工程的概念,但是,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我们完全可以

把软件工程的一套方法从MIS建设的一开始就引入进来,弥补传统MIS理论的不足

在近期的MIS理论中,对面向对象的方法(OO)也有了一般性描述,但是,基本上还没有把

它列为MIS建设的理论内容之一,而作为一种软件开发方法,面向对象已经在软件开发领域

里得到了相当广泛的应用,并且有了相当成熟的理论,我们在MIS的建设过程中,完全可以

大胆地从理论的高度来运用面向对象,使这项已经不算新鲜的技术在MIS建设中继续发挥它

的威力。

3、MIS也要“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是软件工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在软件工程中的任务是:制定项目实施计划;对人员进行组织分工;按照计划的进度,以及成本管理、风险管理、质量管理的要求,进行软件开发,最终完成软件项目规定的各项任务。项目管理是否成功是软件开发是否成功的一

个相当关键的因素。而在MIS的理论中,系统规划和系统开发是其论述的重点,甚至连系统

实施也没有涉及到较为深层的理论内容,更不用谈“项目管理”这种似乎是系统建设之外的

内容了。其实,在MIS中要引入项目管理的概念,除了在系统实施阶段对纯软件的质量进行

度量以外,还要求对系统的开发进度进行详细的安排,对系统开发计划进行可行性评估,对

系统开发各个阶段资金进行预算,对预算进行评估;同时,还要求对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的

结果进行评估和度量,评估合格才可以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实施的结果只有通过软件质量度

量、系统整体质量评估才可以投入到运行阶段。

软件工程在项目管理方面已经积累了一整套量化理论,从软件度量、软件项目估算、软件质量度量、软件复杂性度量、软件可靠性度量和软件开发过程的管理都有其量化模型,我们在

MIS建设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利用这些现成的模型对我们的MIS系统建设工作进行管理和评

估,还可以从中引申出适合MIS的一些理论模型,用于对MIS开发的评估,提高MIS开发的

质量和成功率。

4、在MIS建设中充分利用软件工程方法中的新技术

由于MIS理论对软件开发技术的阐述并不是很丰富,因此,一些比较新的、实用的软件技术并没有被MIS理论所阐述和吸收。其中OLE技术和代码重用技术虽然在具体的MIS实施过程

有所运用,具体的编程人员也可能会从一些开发工具的说明对这些技术做一些了解并能够熟

练地使用它们,但是,若能够把这些技术从理论的高度从系统分析设计阶段就考虑到MIS建

设中去,再加上编程人员的应用技巧,MIS建设的质量不是会有更大的提高吗?

OLE其实是一种较大范围的代码重用,在软件工程方法中OLE已经有了六年以上的历史,微

软的COM(构件对象模型)技术和DCOM(分布式构件对象模型)技术为OLE的应用做了大量

的基础性工作。Microsoft已经在其开发工具如VB等和办公软件Office 97里为代码重用

预置了接口,其他的开发工具如Delphi3等也提供了这中重用接口,因此,作为一种节约开

发时间、提高开发质量的技术,理应称为MIS理论研究的一部分内容。

中国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还远没有赶上世界的节拍,MIS的开发与应用在全国还是方兴未

艾,在传统的MIS注重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的前提下,为了把我们的MIS建设工作做得更好,

减少失败、提高建设质量,我们必须在MIS建设中加强软件工程方法的运用,使得MIS建设

MIS开发中软件工程方法的运用 篇2

1软件工程方法概述

1.1含义

软件工程作为一门软件学科,其主要是利用工程化的方法来建立优质与高实用性的软件学科,包括设计标准、设计模式、系统平台、软件开发技术、数据库、程序语言设计等内容。目前在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操作系统、办公软件、嵌入式系统、人机界面以及电子邮件等软件被广泛应用各行各业,如航空、农业、金融和工业等,有效提高了工作质量及工作效率,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内外出现许多软件工程方法,如面向对象方法、形式化方法、结构化方法等。其中面向对象方法主要是指数据与操作联系紧密的方法,能够平滑过渡软件开发过程;形式化方法是借助形式化数学变换来开发软件,使系统说明变为可执行程序;结构化方法又称为生命周期方法学,能够将软件生命周期分成不同的阶段,并通过结构化技术来完成各阶段的目标。

1.2优势

软件工程方法在计算机软件开发中的运用优势,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2.1推动软件智能化发展

软件工程方法在计算机软件开发中的运用,可以加快软件性能的升级,及时更新与调整软件的整体功能,有效提高软件系统存储量;同时用户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不需频繁修改或调整,促进软件的智能化发展。

1.2.2降低对网络硬件的压力

软件系统的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软件对网络硬件的压力,如果无法优化软件,则会增加网络硬件的压力,占据系统较大的空间,大量消耗网络资源,影响硬件的使用寿命及用户体验效果。

1.2.3强化软件开发效率

在以往的计算机软件开发过程中,如果没有采用软件工程方法,则软件的整体性能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需要对新软件进行重新开发,这样不仅会增加开发的成本,还会使软件的整体开发效率降低。而软件工程方法在计算机软件开发中的运用,可以增强总体性能,促进软件开发检测效率的提升。

1.2.4促进软件产品体验效果的改善

软件使用效果直接取决用户对其使用后完成任务的质量及效率,如果软件具有良好的性能,可以快速反应用户的指令,在短时间完成相应的指令及任务,促进系统漏洞的减少。同时在处理任务过程中,不会遇到不良影响因素的干扰,保证任务完成质量,有效满足客户的实际要求。

2软件工程方法在计算机软件开发中的运用

2.1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开发中的运用

对于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软件而言,其开发模式如下:选择工具或语言,在此基础上借助以往经验和工具来满足限制及要求,然后利用模块化设计理念或结构化方法进行开发任务。通常软件需求发生变化时,开发人员需要及时调试或修改原系统,而这样的方式具有较高的出错率以及复杂程度。由于时代的发展及演变,用户的需求不断发生变化,软件系统需要与时俱进,结合用户需求作出适当的修改与调整,才能符合用户要求。但是利用这种方法开发的软件需要较高的维护成本,不利于重复使用,如以往开发的CAI软件不能将部分功能的作用加以充分发挥,难以机械式重用或直接拼接现有的功能模块。因此开发人员需要积极运用软件工程方法,对CAI软件开发加以高度重视,从而提高开发效率,有效化解CAI软件危机。

2.2医疗软件开发中的运用

计算机软件在餐饮服务和医疗等领域的应用较为广泛,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还能规范行业的具体程序及操作标准。对现代软件进行开发时需具备软件工程意识,合理运用软件工程方法,以此保证软件的顺利开发。例如:现代医疗卫生事业中引进医院病理及信息管理软件,以便对病理情况进行实时监管,保存相关数据资料,为疾病护理和治疗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另外,在开发软件之前,需要对其需求可能性进行分析,从部分和整体的层面分析医院需求,结合医院各科室的实际情况来开发医疗软件,这样能够满足医院的发展要求,实现医院和开发商的经济效益。

2.3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开发中的运用

管理信息系统是使用、整理和收集信息的重要工具,在其开发过程中应高度重视系统的设计及分析,科学构建逻辑模型,将业务处理涉及的具体流程及相关数据加以呈现,并绘制相关的数据流程图及组织结构图,便于系统的开发。同时系统开发阶段可通过数据流程图、组织结构图和数据字典等来简化业务处理流程,将结构化方法的作用加以充分发挥。但是对于部分大型机构而言,由于其内部组织结构较为复杂,涉及众多分支网店,非结构化特征十分明显,会增加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开发难度。这就需要运用软件工程方法,以业务处理实体为对象,结合其状态转换及特征等来建立对象状态转换图、实体关系图和类结构图等,将数据处理流程及业务操作流程进行直观展现,弥补非结构数据空缺,创设优良的数据环境,满足用户的实际需要。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计算机软件开发中运用软件工程方法时,主要是从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医疗软件和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等方面的开发出发,将该方法的优势加以充分发挥,深入了解软件工程的相关方法,完善软件工程。这样才能有效保证软件开发工作的顺利实施,增强开发效率及效果,满足用户的实际需要,提高软件系统的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甜甜.软件工程方法在计算机软件开发中的应用[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4(12):202-203.

[2]王应邦,孔春丽.系统工程方法在计算机软件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06):98.

MIS开发中软件工程方法的运用 篇3

[关键词]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应用问题对策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社会正迈向信息时代,“信息化”已成为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环节。管理信息系统在这个条件下应运而生。它的到来,对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赢得竞争优势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一、产生管理信息系统的原因

MIS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管理信息收集,传递,储存,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管理信息系统能实测企业的各种运行情况,利用过去的数据预测未来,从全局出发辅助企业进行决策,利用信息控制企业的行为,帮助企业实现其规划目标。信息系统不仅是一个人机系统,它应是一个社会技术系统,应将信息系统放在组织与社会这个大背景去考察,并把考察的重点,从系统本身转向系统与组织、环境的交互作用。

企业运用管理信息系统可以优化其管理流程,精简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高其竞争优势。具体来说企业选择管理信息系统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1.使管理人员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使组织管理更规范化,提升组织的管理水平。

2.能显著改善企业形象,对外可提高客户对企业的信任程度,对内可提高全体员工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3.可使管理人员拓展其知识范围和水平,接受新知识,改善其业务水平。

4.信息系统的建设使各部门,各个员工之间联系更紧密,提高信息的传输速度,提高办事效率,加强了员工的协作精神。

二、MIS存在的问题

但是在开发和应用MIS的过程中,会存在一些问题。就目前我国企业MIS的发展来看,非常实用的MIS系统并不多见,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技术及管理人才的缺乏。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技术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升级、更新,系统需要有人来不断地维护和管理,但开发者往往不会提供免费的无时间限制的服务,因此,企业需要有自己的技术与管理人才。而在很多企业中,内部没有专门的研发部门,或研发部门力量薄弱。这为一些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与应用带来了很大的障碍。针对这一问题,提供以下建议:应适当提高科技人员的薪酬水平,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创造性;提拔工作能力强,业绩突出的科技管理人员;企业要加强对在岗专业人员的培训,培训重点应放在系统知识与系统规范方面,培训方法除在实践中学习外,还可采取请人系统授课等方法;同时,企业还可以从企业外部吸收新鲜的血液,招收高素质的技术及管理人才,来解决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2.企业员工观念转变的问题。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是一项费时费力的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可以说是对企业的一种变革,它对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方式等都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开始在一个企业内构建管理信息系统,可能受到企业内传统观念,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等制约。一些基层人士会担心自己的工作被计算机替代或由于难以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而采取不合作的态度。中层的阻力是担心权力结构和管理方式的变化,会影响自己的地位,因此在行动上可能对开发工作形成阻力。基于这种情况,首先应使高层管理者真正了解信息系统的作用,并亲自参与信息系统的构建,因为有了高层管理者的支持,MIS可以更加顺利的被开发和应用。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之前可对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做有关管理信息系统基本知识的培训,增加他们对管理信息系统的了解。一般建议培训内容是: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计算机基本知识,管理方法,本企业信息系统的操作方法。为保证成效,可以对培训效果进行考核并成为竞争上岗的依据。

3.开发方式的选择。企业在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签定开发合同时,要注意开发要求和条件,事先明确开发成功后的成果归属权问题,防止纠纷产生。(1)如果是合作开发,企业要选择有责任心,有实力和有经验的开发单位,如专业性开发公司,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等联合开发。建立必要的规则,分清各方的权责,以合同的方式明确下来。系统开发团队在开发进程中要作好协调工作,不断提高对数据,网络,中间成果等资源的共享水平,保证开发进程的一致性。(2)委托开发方式获得成功的关键是要选择称职的委托单位,最好是对本行业熟悉,有成功经验的开发单位。不能放弃对项目的监督责任,要采取适当的项目管理策略,重视对系统开发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进行检查,评估和认定,及时提出反馈意见,并在必要时聘请其他专家对项目进行指导和评估,这样才能降低开发风险,获得期望中的,高质量的应用系统。

4.计算机系统的选择。在计算机系统的选择上往往受人为因素的影响,造成低效率,甚至导致系统无法实施的僵局。为此应考虑一些因素,如:熟悉計算机的相关发展趋势;在选用计算机开发工具时应整体考虑,以便取得可能好的系统匹配性或系统兼容性;选择信誉好的供应商;应根据系统方案的实际需要确定规格和档次;应仔细分析比较,可以访问已有用户,并由企业管理人员模拟试用。

5.需求的确定问题。在开发过程中用户的需求在变,领域专家不熟悉计算机和软件技术,系统分析员也往往不熟悉用户的专业领域,特别在涉及不同领域的知识时情况更是如此。因此用户及领域专家和分析员之间往往很难作到完全沟通和理解。有些预先定义的需求可能是过时的,如果在开发后期修改需求需付出很高的代价,甚至根本不可能修改。因此开发人员应和用户取得完全一致的意见,需求分析的文档应该被用户确认。对用户提出的笼统要求应该分解细化,对用户提出的含混要求需进一步澄清,对用户提出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必须做深入细致的解释说明工作,以便动员用户放弃不合理的要求。

三、结论

以上列举了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一些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但问题绝不止这些,还有其他一些问题,如:信息不能共享,存在安全问题,资金不足等。希望本文提供的这些方法和建议能够给构建管理信息系统的用户以提示和帮助,使用户开发出适合自己需求的管理信息系统,使其更好的为用户服务。

参考文献:

[1]黄梯云李一军:管理信息系统.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

[2]张海藩:软件工程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1

[3]周山芙汪星明赵苹:管理信息系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5

MIS开发中软件工程方法的运用 篇4

摘要:项目管理是在实际应用中通过管理知识和技术实践运用来实现项目管理的需要,在方法上,中国使用的较早,在海洋工程运用中融合了先进的管理技术,企业的竞争日益发展的今天,对海洋工程管理上的制度和模式上提出了相对严格的要求,文章以项目管理方法在海洋工程中的运用为主题阐述了项目管理的模式和工程中的运用:第一,项目管理的内容重点;第二,海洋项目管理进行优化;第三,项目管理的实施措施,以便于相关学者进行参考。

关键词:项目管理;方法;海洋工程;运用

项目管理指的是在一个规定的时间内,去完成一个制定好的目标,并且通过临时组织起来的运行体制,策划有效的控制与领导,充分的利用制定好的有限物资的一种有效的管理办法。管理的方法把各项技能妥善的应用于管理各项工作之上,力求超过项目关系者对项目的期待。项目管理是创新的科学管理方法,也是获得广泛公认的管理方法,绝不是一种随意性较强的管理模式。海洋的工程管理是在海上环境条件下运作的项目管理。海洋项目管理是强调个人职责领导方式,执行项目经理责任制;在管理结构上采取的是临时的动态组织模式,称“:项目小组制”。在管理的目标上坚持最优秀的项目管理原则;在管理的方法上,有其非常完善的技术方法。在国外的上个世纪60年代初就已经开始在海洋工程管理的建设中执行了项目管理尝试的计划并累积了丰富的经验,在海洋工程建设管理的方法上有了很大的提高,海洋工程项目管理的方法可以在国外盛行的原因在于:管理制度的本身可以有效的在海洋项目工程上使项目的各项资源都很好的被利用并对其产生更大的收益。

1海洋工程项目管理的内容

1.1质量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在海洋工程建设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海洋工程要在提升人员安全意识上进行施工,制定出更安全有效的管理体制,为避免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尽量降低人身和经济上的巨大损失。海洋工程安全事故具有多变性,做好应对事故的对策从根本上消除安全隐患,可以先从技术上、管理上和人为因素着手。

1.2进度的管理计划

编制项目的总体进度计划要在工程预算和施工方案的基础上进行,对工程过程中流水作业的情况和施工的先后进行确定。进度计划的执行,要做好管理上的标准化,坚持透明,坚持具有系统性发展的原则,并做好人员的调度工作,同时记录好项目实施的具体情况。在执行项目的过程中,项目的负责人要根据原始的检查方法和检查的时间,来结合进度的检查报告,对计划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稍加改动。

1.3管理成本

海洋工程项目的产品质量具有持久性、外观性和适应性等特点。工程成本影响的因素较多,涉及的.范围广泛。项目实施的环境、操作步骤和管理制度对工程收支控制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因此,在制订施工计划时,其工作人员要从各个角度,多方面进行分析,并结合项目工程的实际实施情况进行系统化的考虑,严格控制材料把好质量关,对以上这些施工成本严格的控制关键环节,做好成本管理的基本工作。

2海洋项目管理优化

2.1了解海洋管理正在面临的挑战

海洋工程的项目勘探和逐步的开发已经在海外市场逐渐的扩大化,海洋工程的组织环境越复杂,带来的工程项目的风险就越大,海洋工程建设对技术上的标准要求越高。如何减小海洋工程的风险,做好控制减小风险的工作成了海洋工程管理中的又一项重点。当前,为了保证海洋工作进展顺利,许多相关的建设单位和投资企业大多采用了转移风险的办法,为了将风险转嫁出去,各个投资方用了很多手段,这样在无形之中,对海洋项目的管理上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2.2在管理模式上应用灵活

增强管理模式在工作中的运用,采用PMC模式存在多方面的代理关系,需要建立完善的责权和奖励制度,奖惩分明,增加投资成本,所以,采用PMC管理模式会在管理工作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除此之外,PMC模式也同样适用于那些规模较大的项目投资。所以,很多边际海洋的投资项目为躲避风险,多数都会[2]采取PMC的管理模式。而相反的,开发人员相对较少,需要在市场上做战略转型的单位,可以使用PMC+EPC的管理模式,这样的模式主要围绕着项目的流程和销售的业务链条所开展项目实施的。除此之外,采用STCQI管理模式,也可以更有效的提高海洋项目的管理水平。

2.3项目和监督管理的工作要严格

工程项目的建设程序,首先要做好施工的监管与决策,保证合法性,保证市场主体以及建筑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当中处于公平的地位,政府履行市场职能并积极的完善市场组织项目与管理。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使海洋工程朝着积极有效的方向发展,海洋工程的建设要秉着对国家和社会负责的原则,坚守与时俱进的态度,[3]保持长远发展的眼光,不断的进取并有效的提高管理模式,让海洋工程建设沿着具有长远意义的轨迹去成长,实践证明,通过优化的项目管理,工作人员之间可以将工作通过沟通变得更加流畅,也大大的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从而保证了项目的工期。

3项目管理的实施措施

对多样化的管理模式进行灵活实际操作。对各类管理模式在实际操作中进行运用,对海洋工程项目的管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针对性的,不同的管理模式,采取不同的方法,在实践中取得经验,在经验里完善制度,在管理模式上进行改进和创新,使得其条件更加符合海洋工程项目的管理要求。对每一种管理模式进行仔细的分析和考究,努力完善模式中存在的不足,项目的发展到了不同的阶段要适当的调整管理方法,提取最适合的项目管理模式进行项目的开展和日常的管理工作。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的海洋工程项目正向着国际化发展,这样就给海洋工程项目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科学性的项目管理有着强劲的推动作用,可以合理的使项目管理达到更高的水平上,同时,作为项目的管理者必须经常性的不断做出总结,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结合我国的项目实际情况,提高并完善管理理念,结合中国国内的项目,完善并且提高管理的专业性、创新管理模式、把工作从整体到细节进行全面的管理控制。

参考文献

[1]姜效瑜,贾广斌.浅谈海洋工程配套设备采购与管理[J].船舶工程,2011,S1:202-204.

[2]梁海波.项目管理在海洋工程船建造中的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

[3]庚申.太平洋海洋工程公司造船项目管理优化及ERP应用方案[D].兰州大学,2014.

MIS开发中软件工程方法的运用 篇5

目前,针对特定领域、基于软件体系结构、通过软件构件复用技术组装生成新的软件系统得到了进一步的实践和发展,在文献[2]中提出了MIS系统的生产可以是“以复用领域MIS可重用资产为基础、以建造应用MIS的软件体系结构为中心、以选择适合的软件构件组装系统为目标”的构件化软件开发过程。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论文针对高等教育领域的MIS应用软件建设,通过实践研究了该领域的软件体系结构模型、构件提取和构件库建立以及构件组装生成系统。

1 以五层体系结构为中心的高等教育领域MIS构件化开发

本着以建造MIS系统的软件体系结构为中心的原则,通过对对软件体系结构的深入研究和高等教育领域的领域需求分析,论文提供了五层软件体系结构模型(如图1)作为高等教育领域的领域软件体系结构。该模型的每层为上一层提供服务,并作为下一层的服务对象。层与层之间界限分明,责任明确。

在图1中,应用界面层由用户界面构件(User Interaction Component,简称UIC)组成,是人机交互的接口,对应于用户请求,并负责触发业务事件以启动业务过程。业务过程层由业务过程构件(Business Process Component,简称BPC)和通用构件(Common Component,简称CC)组成,对应于业务领域内重要的业务过程及相关业务规则;业务实体层由业务实体构件(Business Entity Component,简称BEC)和数据访问构件(Data Access Component,简称DAC)组成,对应于业务领域内重要的业务实体以及与数据库的交互。这种设计将对数据库的访问从业务逻辑中独立出来,降低了各层之间的耦合,有利于日后系统的变更扩展。以上三层选用成熟的构件标准EJB构件容器作为实现环境。中间件平台层和J2EE软件平台层为以上三层提供构件运行环境和基础设施。

1.1 应用界面层

应用界面层的界面构件服务能够提供一个可视化接口,用来接收用户请求和提供用户所需的信息,本身不进行任何业务数据处理。当用户界面层需要修改时,只须升级或改写相应的界面构件,不影响其他层。对于大多数类似的用户界面应设计成可参数化或可配置的形式,以利于复用和扩展。通用的用户界面形式有可视化图形显示、菜单、报表等。在JAVA平台下应用界面层为流行的B/S风格。用户请求经过诸如HTTP等协议与Web服务器进行通讯。设计界面构件通过Web脚本语言JSP页面实现。

1.2 业务过程层

业务过程层是模型的核心层,对应于业务领域内重要的业务过程及相关业务规则,封装了系统中所有重要的业务逻辑和业务功能。从领域业务共性和提高复用性的角度出发,在业务过程处理层上尽可能产生一些通用构件,因此我们又将该层构件分为两类:业务过程构件和通用构件。以“高校进修人员管理系统”为例,一般的业务过程构件如:教工基本信息管理构件、教工进修申请管理构件、教工进修历史信息管理构件等;通用构件如:通用查询构件、通用报表构件、数据可视化构件、用户管理构件、系统维护构件等。其中,业务过程构件会调用相关通用构件,比如教工进修历史信息管理构件需要调用查询构件进行个人进修信息的查询。

1.3 业务实体层

业务实体信息是领域专家在问题空间及解决方案中关心和理解的实体数据,是整个MIS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业务实体层负责进行实体数据的定义、访问、更新和管理。业务实体构件对应于数据库中的相应数据表。数据访问构件访问业务实体方法使系统的业务实体能与底层的数据库进行交互。图2为业务实体层各逻辑构件交互操作的实现示意图。

2 可复用构件提取与自建构件库的管理

五层软件体系结构作为体系结构级的大粒度可复用构件为软件构件开发提供了基本框架。基于本框架进一步提取该领域的不同粒度、不同功能的可复用构件,形成构件库进行统一规范管理。业务处理过程和处理对象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因此重点讨论业务过程构件和业务实体构件的提取及接口设计。

2.1 可复用构件的提取

可复用构件的提取原则:1)以同类或相似领域应用项目的共同需求为出发点。2)构件的功能独立性和可分解性。构件的独立性是指能满足系统相应粒度的功能和性能的需求,以系统的功能模块为依据;构件的可分解性则指一个构件可通过分解产生一组粒度较小的可复用构件。3)构件接口的可参数化。参数化的接口易于适应系统的需求的改变和扩展。

2.1.1 业务过程构件的提取与接口设计

业务过程构件是对业务过程和业务规则的封装,封装起来的过程构件要求既要满足客观系统业务需求,又要具备高内聚、低耦合、易复用的特点。使用UML建模工具进行设计,业务过程构件的识别一般是从业务用例模型开始。业务用例之间主要有三种关系:包含关系(include)、扩展关系(extend)和泛化关系(generalization)。根据用例模型中用例间的关系,采用聚类分析方法,按照设定的用例关系的关联值,计算业务用例模型中用例之间的联系紧密程度,关联值越大,表明两个业务用例的联系越紧密,将联系紧密的业务用例放于一个业务过程构件内[3]。按此方法可获取MIS系统的业务过程构件。

设计过程构件接口就是设计出一组可准确表达构件功能的相关操作。过程构件对应着业务用例,业务用例内部实现通常采用活动图来描述,过程构件的接口定义应该能够表达出整个活动图描述的业务流程。对活动图中包含的各种图元进行分析,将每个“活动”图元映射为一个操作,最后将识别出的所有操作合并为过程构件的一个接口。如果存在若干个活动必须满足一个事务完整性要求,可将它们合并为一个操作[3]。这种设计方法使构件接口上的操作与业务模型中的业务活动得以直接对应,提供了客观世界与软件系统之间的可追溯性。

2.1.2 业务实体构件的提取与接口设计

业务实体构件的识别是从系统的业务实体模型开始的,由业务实体模设计概念数据模型,进一步进行类图的设计,类图建立了系统中的主要实体和实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类图中描述的实体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确定主要实体类,计算实体间的关联值,根据关联值的大小确定将联系紧密的实体类组合在一起,识别为一个实体构件。

业务实体构件的主要功能是为上一层的业务过程构件提供数据信息。因此,实体构件的接口设计依赖于业务过程构件对业务信息的需求。设计实体构件接口可按如下方法进行:1)针对过程构件接口的每个操作的功能,设计过程构件与实体构件之间的交互图,采用“消息”方式来表达构件交互。2)将构件之间的每个消息调用转换成接收该消息的实体构件的一个操作。3)将多个构件交互图中获得的所有操作汇总起来,消除冲突,获得最终的实体构件的操作集。4)为每个实体构件定义一个接口,将该实体构件的所有操作放入该接口中[3]。

2.2 自建构件库的管理

基于领域分析和再工程、利用UML技术和JAVA开发工具提取并开发了可复用构件,形成构件库进行统一管理。构件库管理主要表现为构件入库与管理。在自建构件库中主要存储构件实体和相应的构件描述信息。构件实体库提供构件下载,构件描述信息库提供构件实体的描述信息,方便构件查找。

目前,构件库组织管理的策略很多,较成熟和实用的方法是刻面分类法,比如,青鸟构件库管理中采用的5元组刻面(使用环境、应用领域、功能、抽象层次和表示方法)分类描述方法。参照青鸟构件库登记表和文献[4]中的软构件描述模型,针对高校领域和五层软件体系结构的构件化开发,对自建构件库的分类描述通过两个数据表来组织:一是构件复用分类信息表,为查找构件提供主要信息;一是构件基本信息表,提供了有关构件描述的辅助信息。构件复用分类信息表中属性有:构件唯一标识符、功能、接口、内部构件组成、外部关联构件、构件类型(分别为实体层构件、业务过程层构件、用户界面层构件)、构件实体存放路径等。构件基本信息表中属性有:构件唯一标识符、构件名称、制作者、制作日期、入库日期、版本号、使用文档、创作工具等。两表通过构件唯一标识符连接。

3 一个构件组装生成系统的实例

基于软件体系结构的构件化组装开发的重点是获取系统基于构件描述的软件体系结构,这个软件体系结构根据系统每一部分所支持的主要角色提供系统行为的逻辑视图[5]。按照上述五层软件体系结构模型和构件的提取方法,以“高校进修人员管理系统”的构件化开发进修实例说明。通过分析,将系统角色定义为普通用户(教工)和进修管理员(高校进修工作的管理者)两类,确定系统的主要业务过程构件为:教工基本信息管理、进修信息公告管理、教工进修申请管理、进修中教工管理、教工进修历史信息管理等。系统的业务实体构件主要有:教师基本信息、进修单位信息、进修申请信息、进修中信息反馈、进修信息公告和教工进修历史信息等。粒度较小的通用构件和数据访问构件以及系统构件就不一一列出。“高校进修人员管理系统”的逻辑软件体系结构视图如图3。

依照上述提供的构件软件体系结构,进一步细化构件间的接口定义,在自建构件库中检索匹配的构件实现。构件实现是使用Java语言,把构件包装成EJB。使用Java开发工具实现业务过程逻辑。数据永久存储由使用JDBC接口的SQL Server 2005支持。构件组装是在J2EE框架下按照构件软件体系结构分别将JSP页面和EJB构件部署于Web容器和EJB容器中。EJB构件的部署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要注意各构件之间的关联以及配置文件和资源文件的安排,并通过编写测试用例进行全面测试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6]。

4 结束语

尽管本文提供的高校领域MIS系统的构件化开发具有相对局限性,比如,局限于高等教育领域、基于JAVA的环境、构件库的创建和管理相对简单等,但是对该领域MIS系统的快速建构有着一定的价值和推广作用。

参考文献

[1]许鑫,苏新宇.新一代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5,1:48-55.

[2]杨颖,袁兆山.领域MIS应用软件“工厂”化开发过程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1(4):49-53.

[3]徐玮,尹宝林,李昭原.企事业信息系统业务构件设计研究[J].软件学报,2003,14(7):1213-1220.

[4]樊晓光,褚文奎,万明.基于领域本体的软构件检索[J].计算机科学,2009,36(6):156-158

[5](美国)Alan W.Brown著,赵文耕,张志,等译.大规模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MIS开发模式的策略研究 篇6

Intranet这个名字自Internet商业化以来, 已经成为部分企业日常管理的必要工具, 由于Intranet本身的特点, 多数人总容易与MIS 的概念混淆区别。若按一般的理解为:“防火墙之后的Internet”, 确实与初级MIS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有很多相似之处, 但本人认为Intranet不能与MIS相提并论, 可以从以下两点进行对比说明:

(1) Intranet是基于Internet技术之上, 根据企业的应用需求特点, 所开发出的增强应用技术平台。它侧重于平台技术。

(2) MIS构件包括计算机应用程序、OS、通讯协议等, 它是一个综合系统, 而且更注重于网上内容及网上管理。

由此可以得到结论, Intranet的出现只是更丰富了MIS的吸引力, 完全代替MIS的含义范围的说法从应用与理论角度都是不正确的。

企业管理过程中由于概念上的混淆, 目前在企业信息网的建设上普遍存在着两个误区:

(1) 将Intranet等同于MIS, 认为MIS就是指C/S (客户机/服务器) 模式, Intranet代表了新技术B/S (浏览器/服务器) 模式。以前的所有系统设计方案都可用B/S模式来解决, 全部系统在B/S模式下开发。

(2) 将Intranet与MIS对立, 认为B/S侧重于信息文本发布, C/S数据库信息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它的发布过程, 主张数据库信息进出仍用C/S模式。

其实这两种做法都是偏激的, 是对Intranet新平台的缺乏认识所致, 有必要给予充分认识才能正确对待。

2 C/S和B/S 之比较

C/S和B/S是当今世界开发模式技术架构的两大主流技术。C/S是美国 Borland公司最早研发, B/S是美国微软公司研发。目前, 这两项技术以被世界各国所掌握, 国内公司以C/S和B/S技术开发出产品也很多。

2.1 C/S架构软件的优势与劣势

(1) 应用服务器运行数据负荷较轻。

最简单的C/S体系结构的数据库应用由两部分组成, 即客户应用程序和数据库服务器程序。二者可分别称为前台程序与后台程序。运行数据库服务器程序的机器, 也称为应用服务器。一旦服务器程序被启动, 就随时等待响应客户程序发来的请求, 客户应用程序运行在用户自己的电脑上, 对应于数据库服务器, 可称为客户电脑。当需要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任何操作时, 客户程序就自动地寻找服务器程序, 并向其发出请求, 服务器程序根据预定的规则做出应答, 送回结果, 应用服务器运行数据负荷较轻。

(2) 数据的储存管理功能较为透明。

在数据库应用中, 数据的储存管理功能, 是由服务器程序和客户应用程序分别独立进行的, 前台应用可以违反的规则, 并且通常把那些不同的 (不管是已知还是未知的) 运行数据, 在服务器程序中不集中实现, 例如访问者的权限、编号可以重复, 必须有客户才能建立定单这样的规则。所有这些, 对于工作在前台程序上的最终用户, 是“透明”的, 他们无须过问 (通常也无法干涉) 背后的过程, 就可以完成自己的一切工作。在客户服务器架构的应用中, 前台程序不是非常“瘦小”, 麻烦的事情都交给了服务器和网络。在C/S体系的下, 数据库不能真正成为公共、专业化的仓库, 它受到独立的专门管理。

(3) C/S架构的劣势是高昂的维护成本且投资大。

首先, 采用C/S架构, 要选择适当的数据库平台来实现数据库数据的真正“统一”, 使分布于两地的数据同步完全交由数据库系统去管理, 但逻辑上两地的操作者要直接访问同一个数据库才能有效实现。有这样一些问题, 如果需要建立“实时”的数据同步, 就必须在两地间建立实时的通讯连接, 保持两地的数据库服务器在线运行, 网络管理工作人员既要对服务器维护管理, 又要对客户端维护和管理, 这需要高昂的投资和复杂的技术支持, 维护成本很高, 维护任务量大。

其次, 传统的C/S结构的软件需要针对不同的操作系统系统开发不同版本的软件, 由于产品的更新换代十分快, 代价高和低效率已经不适应工作需要。在JAVA这样的跨平台语言出现之后, B/S架构更是猛烈冲击C/S, 并对其形成威胁和挑战。

2.2 B/S架构软件的优势与劣势

(1) 维护和升级方式简单。

目前, 软件系统的改进和升级越来越频繁, B/S架构的产品明显体现着更为方便的特性。对一个稍微大一点单位来说, 系统管理人员如果需要在几百甚至上千部电脑之间来回奔跑, 效率和工作量是可想而知的, 但B/S架构的软件只需要管理服务器就行了, 所有的客户端只是浏览器, 根本不需要做任何的维护。无论用户的规模有多大, 有多少分支机构都不会增加任何维护升级的工作量, 所有的操作只需要针对服务器进行;如果是异地, 只需要把服务器连接专网即可, 实现远程维护、升级和共享。所以客户机越来越“瘦”, 而服务器越来越“胖”是将来信息化发展的主流方向。今后, 软件升级和维护会越来越容易, 而使用起来会越来越简单, 这对用户人力、物力、时间、费用的节省是显而易见的, 惊人的。因此, 维护和升级革命的方式是“瘦”客户机, “胖”服务器。

(2) 成本降低, 选择更多。

大家都知道windows在桌面电脑上几乎一统天下, 浏览器成为了标准配置, 但在服务器操作系统上windows并不是处于绝对的统治地位。 现在的趋势是凡使用B/S架构的应用管理软件, 只需安装在Linux服务器上即可, 而且安全性高。所以服务器操作系统的选择是很多的, 不管选用那种操作系统都可以让大部分人使用windows作为桌面操作系统电脑不受影响, 这就使的最流行免费的Linux操作系统快速发展起来, Linux除了操作系统是免费的以外, 连数据库也是免费的, 这种选择非常盛行。

比如说很多人每天上“新浪”网, 只要安装了浏览器就可以了, 并不需要了解“新浪”的服务器用的是什么操作系统, 而事实上大部分网站确实没有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 但用户的电脑本身安装的大部分是windows操作系统。

(3) 应用服务器运行数据负荷较重。

由于B/S架构管理软件只安装在服务器端 (Server) 上, 网络管理人员只需要管理服务器就行了, 用户界面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 (Server) 端完全通过WWW浏览器实现, 极少部分事务逻辑在前端 (Browser) 实现, 所有的客户端只有浏览器, 网络管理人员只需要做硬件维护。但是, 应用服务器运行数据负荷较重, 一旦发生服务器“崩溃”等问题, 后果不堪设想。因此, 许多单位都备有数据库存储服务器, 以防万一。

3 C/S与B/S将长期共存

在传统的C/S下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应用和信息, 例如各类数据库和各种格式的文件, 而Intranet必须能充分利用这些已有的应用和信息。Intranet技术基础由于其通用性, 能提供的标准接口是不多的。例如访问数据库的办法归根结底仍是CGI, 而直接用CGI不仅编程麻烦, 而且维护更困难, 对于极大多数的企业是不适用的, 至少是不够用的, 还要有一系列的应用接口工具。而 B/S模式目前只适用于信息发布, 对于如在线事务处理 (OLTP) 应用尚有实质性困难。所以说, C/S与B/S模式还将长期共存, 而二者间的接口工具也是一种长期需求。

3.1 全文检索数据库的集成

Internet的技术就是以文本为基础的, 可以说, Hypertext就说明了这个优点。全文检索是Intranet的一个基本组成, 关键是指定检索条件, 还有就是能把各式各样原来的文件 (库) , 方便地转换并装入全文检索数据库。虽然现在有一系列的接口工具, 但由于原来文件的格式种类几乎是无限的, 这问题不可能有最终的解决方案, 只能靠开发厂商不断完善和优化。也有以 (超) 文本文件为基础信息的管理系统, 由于没有合适的平台, 勉强使用关系数据库或Lutos Notes这种专用平台来建设, 但要么开发困难、效率低下, 要么则会使用户陷入专有平台固有的各种苦恼之中。Intranet技术在这方面是无可比拟的。

3.2 关系数据库的接口

Intranet与关系数据库的接口是MIS 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这里我们不具体阐述, 这也是Intranet与Internet的区别最大之处。互联网上常常是一些不规则文本的发布, 而企业内部更注重于对有序数据的发布, 这是 MIS的灵魂, 目前解决这个问题大致有三条路径:

(1) 许多数据库厂商推出了各自的“解决方案”。这些方案的特点是基于各自的专有技术, 与其数据库产品以及开发工具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如果企业只用或主要使用一种数据库, 这条途径是可行的。但Intranet的开放性将大打折扣。

(2 ) 使用所谓的OLAP工具, 即独立于数据库产品的分析工具。但目前出现的OLAP工具的Intranet版本都不够成熟, 应有一番竞争乃至到成熟的过程, 但必须应用于多种数据库及需求比较复杂的用户。但这样做投资较大且需专门培训。

(3) 在Intranet平台中提供访问关系数据库的通用接口工具, 这是最理想的做法, 但目前产品仍没有达到前两种工具的性能, 希望尽早有一个功能强的通用接口工具产生。

3.3 工作流接口

对于大部分企业, 全面、完整的工作流工具并不太需要, 因为全文检索和关系数据库的接口工具已解决了信息的存储和共享使用。而工作流中“工作”是属于OLTP的, 目前最好还是采用传统技术。如属于办公自动化方面的, 最自然的是采用Office套件;为收集原始数据, 还得需要Form工具。而Intranet的“消息传递”工具是一大缺项, 目前可行的只是利用电子邮件系统, 而现在主要问题却是企业中通常采用Lotus Notes等邮件系统, 而不是直接使用Netscape等浏览器中的电子邮件功能, 因此需要一个工作流接口工具, 能实现基本的工作流功能, 能综合调用Office或Form工具, 完成基本工作。利用企业的电子邮件系统实现工作消息传递, 利用Intranet调阅信息。

4 C/S与B/S的结合策略

根据上面对企业MIS开发策略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B/S在MIS中的一个重要用途即是WEB, 而目前企业WEB的基本工作模式就是:

(1) WEB Browser根据用户操作对WEB Server提出访问请求。

(2) Server将请求分析处理, 通过CGI访问DBMS以进行数据的查询统计或事务的提交。

(3) CGI根据DBMS返回的结果生成HTML文书经过Server向客户的Browser返回结果。

(4) Browser将HTML结果显示给用户。

对于上述流程, 工作量主要在Server部分, 而对该部分的处理目前也有好几种方法, 有用CGI访问DBMS, 也有依靠Web Server自身具有数据库处理能力, 也有混合访问DBMS, 但总的来说, 对Web Server端的应用开发我们有更高的要求。在各个子系统应用上, 我们仍然推荐用Client/Server方式, 无论你用小型XBASE类数据库, 或大型的Oracle 、Sybase类数据库, 在客户端你仍然要装实用程序用于数据服务器的信息联系, 而同样对于大多数管理类用户, 则可安装浏览器, 编制一定的CGI程序, 甚至利用新出现的JDBC或ASP技术, 实现与后台数据库的连接。

要特别提到的一点就是安全机制, 在传统的Client/Server应用中, 安全性问题解决起来就比较容易, 而Web Server, 我们可以对用户请求进行过滤 (包过滤、域过滤、主机过滤等) , 而由于Intranet是基于TCP/IP协议的, 如果用户直接通过IP地址, 绕过前述的管理平台, 直接访问信息的话, 那么Intranet的管理就是一句空话。在MIS中, Intranet应用与传统的C/S应用二者的安全性问题怎样合起来一起解决, 而无需系统管理员根据用户的访问权限和需求对Web Server进行手工配置, 最好能在Web Server中有一种可与传统C/S 应用无缝结合的方式, 使开发人员在企业MIS 营构中对二种应用的各方面进行集中一致的管理维护。

5 结束语

对于企业的B/S应用, 从当前的技术水平看, 特别适用于系统同用户交互量不大的应用, 对于需要大量频繁、高速交互的应用系统, 采用这种模式并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采用Intranet应用模式并不一定要全部取代传统的Client/Server结构, 从某种意义特别是从近期的发展看, 二者应用界限并不清晰, 而且往往是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事实上, 企业MIS采用B/S模式并不是要求把应用都转到WEB Server上来, 而是要根据情况来选择。那么, 在应用中新的B/S模式就需要能同传统的C/S模式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张信东.信息系统开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2]曹汉平.信息系统开发与IT项目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面向电子商务的MIS开发策略 篇7

电子商务时代企业全面电子化管理、全方位信息服务及用户需求变化多样性, 产生了对面向电子商务MIS巨大需求——通过电子商务MIS建设实施企业电子化管理方案, 实现内部业务电子化 (e-Business) ;进而对商务流程进行重组, 通过Intranet与Internet连接将内外部信息处理一致化, 与供应商、客户、合作者建立电子商务, 向社会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MIS是构建企业CRM、SCM和ERP的基础设施, 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 MIS的设计和开发也必将有别于传统模式, 形成其特有的实现技术和开发策略。

二、面向电子商务MIS特征

面向电子商务MIS (e-Commerce-Oriented MIS, 简称eCOMIS) 作为企业内外部信息交互的有效载体, 赋予MIS功能及开发以新内涵, 形成电子商务时代MIS应用需求:

1. 跨平台运行, 适应多种硬件平台和操作系统, 支持应用系统数据交换以及不同企业的数据集成。

2. 系统高度集成和高度模块化, 以适应系统动态调整;提供对分布式应用和分布式数据库的支持。

3. 高效安全机制保证电子交易完整、安全和快捷性;支持业务流程重构到企业合并、分离、重组。

4. 智能信息处理提供电子商务素材更新和多版本管理, 支持实时获取连续媒体服务、产品及交易。

5. 可扩展的业务框架、标准对外接口和通用信息互操作界面, 使信息发布、更新、访问及时可靠。

三、面向电子商务MIS实现

eCOMIS应用需求和共享企业内部及企业间信息的迫切性, 决定了电子商务MIS的开发策略要体现电子商务特征, 全程采用先进技术, 并结合实际应用探索扩展途径。

1. eCOMIS结构与组成

(1) eCOMIS体系结构。

电子商务是信息和Web结合产物。Intranet将Internet技术应用于企业内联网, 凭借开放和平台无关信息交互成为MIS主流技术。基于Intranet实施eCOMIS是实现电子商务的首选方案, 为图1所示的浏览器、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三层B/S结构:数据库服务器使数据与操作相分离, 发挥浏览器和服务器协同优势。系统以Web为核心, TCP/IP和HTTP为基础, 客户端通过Browser访问Web服务器与后台数据库。

(2) eCOMIS系统组成。

从功能组成的角度, eCOMIS包括六大模块, 见图2。

(1) 浏览器模块:

提出服务请求, 在客户机上解释执行从服务器下载的应用程序。

(2) Web/HTTP服务器模块:

处理浏览器服务请求, 调用数据库服务器或服务器应用程序。

(3) 电子商务应用程序模块:

应用程序以主页形式放于Web服务器, Web页面和Java由浏览器下载, CGI和Web服务器扩展程序在服务器端执行。

(4) DBMS模块:

为eCOMIS提供数据库服务, 在Web服务器端运行。

(5) 数据库服务器:

存储数据供DBMS调用。

(6) 安全模块:

提供系统安全机制, 采用代理服务器等防火墙和信息加密技术。

eCOMIS采用Intranet模式可利用C/S结构处理具体数据, 并通过Intranet进行信息重组、发布和接收;不仅提高事务处理速度, 且易于企业内外部信息交流。数据库技术对Web的支持使用户完全通过HTTP实现以往MIS全部数据库功能, 同时享有Web多媒体效果。因而, eCOMIS在实现传统MIS功能基础上, 向用户提供了基于Internet的电子商务支持。

2. eCOMIS开发方法

eCOMIS开发必须以正确策略为指导, 对现有开发方法优势进行综合是保证MIS质量的一条有效途径。面向对象方法在需求分析、可重用性等关键环节有了实质突破, 应用于MIS开发实践不断扩大。而传统开发方法仍有其优势:结构化方法将系统开发分成若干步骤, 可减少问题复杂性。原型法快速构建系统适应用户需求和系统环境变化。eCOMIS应采用结合结构化和原型法优势对面向对象方法改进的策略——即以面向对象技术为核心并贯穿于过程始终, 以结构化方法进行阶段划分, 通过构造系统原型快速开发系统。

3. 软件技术

电子商务可扩展性要求eCOMIS设计以面向对象 (OO) 技术和Java技术为基础, 构筑电子商务平台, 符合Intranet环境下管理软件的技术构架。

(1) 面向对象技术。OO技术提供了基于部件构造MIS的软件复用机制——使用软件可重用部分或软件部件来构造系统, 对细化的MIS内部功能进行模块化封装, 在基本功能模块上可根据业务需求变化选择或增加模块, 配置出针对具体应用的系统, 增强了MIS对电子商务需求的适应性。

(2) 跨平台Java。Java不仅是一种分布、平台无关、安全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 更代包括语言工具、应用API和平台技术的计算体系。eCOMIS开发中引入Java技术, 面向Intranet实现各种基于网络的应用。

4. 系统开发平台

数据库在支持B/S的Oracle、Sybase、SQL Server间选者, 开发环境选择采用数据库或通用开发工具。

5. 网络协议

Intranet继承Internet的TCP/IP协议, 其简单化和标准化使企业内部网连接具有低费用、高效率特点;Web应用以HTTP协议为基础, 实现对数据库文件处理和查询。

6. Web与数据库互连技术

数据存取及事务处理是eCOMIS实现过程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核心是Web服务器与数据库服务器的连接和数据访问技术。通常采用两种方法实现Web服务器与数据库连接, 一是利用中间件在两者之间建立连接和通信, 如CGI (通用网关接口) 和ASP (动态服务器页面) ;二是采用JDBC (Java Database Connectivity) API由浏览器中的JavaApplet访问Web服务器数据库。由于JavaApplet局限性, 多数应用基于中间件技术。

(1) CGI是一种连接Web/HTTP服务器的外部接口标准, 可进行信息实时动态传输。Web服务器通过调用CGI程序实现与Web浏览器交互, CGI程序担当C/S模式Client角色, 而显示任务由浏览器实现。CGI具有灵活性和通用性的优势, 但在响应速度和资源利用方面有局限性, 客户端每请求一个CGI程序, 服务器端就打开一个进程, 当请求数量较大时容易引起瓶颈。

(2) ASP是一个服务器端脚本环境, 用来创建、运行交互式高性能Web Server应用程序。ASP脚本在服务器端解释执行, Web Server根据访问数据库结果自动生成符合HTML页面传送给客户端浏览器。ASP设计的是动态主页, 所有应用程序被分割为页面形式, 通过网页访问后台数据库, 交互操作以提交表单方式实现。ASP接收用户提交信息并做反应, 可根据实际动态改变数据和自动进行文件更新。对含有访问数据库请求的脚本指令, ASP通过ODBC与后台数据库相连, 由数据库访问组件ADO (ActiveX Data Objects) 执行访库操作。从结构上看, ASP是通过ODBC与数据库交互, 向上层可兼容各类数据库系统, 而对于下层ASP产生的HTML对客户端的浏览器有广泛的适应性。

(3) JDBC是Java与数据库互连规范标准接口, 是一个支持基本SQL通用底层API, 提供统一用户接口, 为Java程序提供独立于数据库系统而实现与网络数据库互连方式。JDBC定义数据库操作原语, 具体操作过程由开发者实现。用于数据库访问的Java Applet使用JDBC与数据库交互, 操作权必须遵守标准安全模式, 不能访问本地文件系统和对任意主机建立网络连接。Java Application可实现上述访问。Java Applet要装入AppletViewer或能运行Java Applet的浏览器执行;Java Application用Java虚拟机来解释执行。Java的虚拟机机制保证其安全性、跨平台性, 也带来执行速度慢的缺点, 适于多平台网络环境应用。

通过对上述数据库互连的性能比较分析, 从Intranet技术现实来衡量, CGI、JDBC方案不适用于快速开发、及时维护和大面积普及;中间件技术ASP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 具有开发简单、功能强大等特点, 可直观实现复杂Web应用, 适用于Web服务器的各种动态数据发布。从长远观点看, ASP和组件对象的配合使用无疑是一种引人入胜的新技术, 更重要的是使面向对象概念和方法从工具语言层次扩展到系统应用层, 易于实现快速部署。根据eCOMIS的特征, 采用ASP进行数据库互连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方法。

四、结束语

电子商务处在不断发展阶段, eCOMIS所涵盖的管理范围和涉及的新技术也在不断演进。eCOMIS建设必须采用适合的开发策略和支持技术以取得其投资效益, 这也是实施电子商务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本文对面向电子商务MIS实现的关键问题——MIS开发指导原则、系统设计、支持技术等方面进行探讨, 提出了一种构建eCOMIS的综合解决方案。在eCOMIS设计和开发方面, 应结合现代管理实践, 并充分考虑时代特征, 采取先进的开发策略对实施过程进行指导与控制, 适应电子商务不断发展、变化的需求。

摘要:本文分析面向电子商务MIS (eCOMIS) 应用特征, 指出Intranet已成为电子商务MIS应用主流;随后阐述eCOMIS体系结构和系统组成, 对eCOMIS开发方法、软件设计基础和数据库互连等关键实现策略进行研讨, 给出一种基于混合模式的eCOMIS实现方案。

关键词:电子商务,Intranet,MIS,开发方法,数据库互连

参考文献

[1]罗 元 尹传高:电子商务研究中的机遇和挑战[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1999, (8) :39~42

[2]李栋栋 张晓光:MIS模式的探讨[J].现代计算机, 1999, (4) :38~40

[3]夏骄雄等:Intranet与管理信息系统[J].计算机与工程应用, 2000, (3) :142~147

MIS开发中软件工程方法的运用 篇8

1 分层技术及其优势

分层技术主要是针对计算机软件结构中内部的层次依赖关系。在开发计算机软件时, 不仅要保证软件运行的可靠性和灵活性, 还要保证能够对软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分层技术的应用可以满足这一软件开发要求, 从而实现计算机软件的多用功能。

在开发计算机软件时应用分层技术有三方面的优势:一是使计算机软件具有更好的扩展性, 利用分层技术开发出来的计算机软件具有多层次的特点, 当软件的某一层次需要改造或者升级时, 只需修改该层及其上下层;二是使计算机软件的开发效率和可靠性得到提高, 在现有计算机软件的基础上, 分层技术可以另外搭建软件系统, 有效的节省了软件开发的时间, 更为重要的是新软件的质量可以得到保证;三是可以实现计算机软件的复用, 在定义功能层次的接口时, 分层技术采用的是分层模式, 这样的方式有利于软件的自行开发, 而且还可以实现无缝隙对接。

2 利用分层技术开发出来的计算机软件

将分层技术应用到计算机软件开发中, 将会是未来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发展趋势, 这是因为分层技术的应用有利于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工作。计算机软件开发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满足人们的需求, 在开发软件时, 为了有效的节省开发时间, 在搭建软件系统时可以利用已经经过严格检测的构件来实现, 用这种方法开发出来的软件在性能上得到了很好的保证。另外, 利用分层构件还可以在硬件和底层构件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 从而不断地提升软件系统的工作性能。实际上, 在整个计算机软件开发系统中, 并不存在严格的层次关系, 有的只是各个层次之间的依赖关系。

3 分层技术在计算机软件开发中的运用

总的来说, 分层技术在计算机软件开发中的应用, 就是由原始的双层技术, 逐渐的发展为三层技术、四层技术, 甚至是更多层次技术, 从而有效地缩短计算机软件开发时间, 提高计算机软件开发的效率。

3.1 双层技术在计算机软件开发中的应用

在双层技术中, 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端点:客户端、服务器。在进行软件开发时, 首先由客户端将信息传输到服务器上, 然后通过数据库的计算和总结, 将最终的信息返还给客户端, 进行使用。

3.2 三层技术在计算机软件开发中的应用

三层技术以双层技术为基础, 并对双层技术进行了改进和完善, 同时, 将应用服务器增加到三层技术中。新增的应用服务器具有多种功能:计算机用户之间需要进行数据存储, 应用服务器可以帮助其实现;将计算机访问信息网站的速度进行有效地提升;实现计算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将计算机的工作效率提升到新的档次。

3.3 四层技术在计算机软件开发中的应用

现今, 计算机的使用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 所以在开发计算机软件时, 一定要充分的考虑到这种复杂性, 然而当双层技术和三层技术都无法应对这种复杂环境时, 就需要运用四层技术。四层技术科学的将三层技术中的界面层、业务管理层、数据层分开, 从而有效地降低各层之间的相互影响度。四层技术中, 主要包含业务的处理层、数据层、web层、存储层, web层是用来接收业务层传来的数据层处理结果, 之后再进行数据之间的交换工作。在关系与对象之间, 存在着差异匹配的问题, 四层技术的应用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并且提高软件开发的速率, 有效的提高计算机的工作速度。

3.4 中间件技术在计算机软件开发中的应用

计算机环境中有一种是分布式环境, 中间件技术主要应用在这种环境中, 中间件技术的应用, 实现了计算机系统间的互通和资源共享。在进行计算机软件开发时, 异构和分布集成会使各项技术的细节变得非常复杂, 使得开发难度大大增加, 中间件技术的应用有效的屏蔽了复杂性, 降低了难度。中间件技术有非常多的优点, 比如将数据库、操作系统以及应用软件间的连接方式优化, 减少软件开发时间, 将软件系统的安全稳定性能提高等。通过对系统的不同作用, 中间件技术可分为三种, 分别是面向消息中间件、远程过程调用中间件以及面向对象中间件, 中间件技术在计算机软件开发中的广泛应用, 大大地提高了计算机软件的开发效率。

4 结论

随着计算机应用范围的变广, 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得到了不断的发展, 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计算机的需求越来越高, 而且在计算机软件开发的过程中, 其所面临的环境将会越来越复杂, 这就需要在计算机软件开发的过程中应用分层技术。分层技术的应用有效的提高了计算机软件开发的效率, 大大的缩短了计算机软件开发的时间, 而且还有效的降低了开发的成本。因此, 作为计算机软件开发人员, 要积极地推行分层技术, 以便于开发出更为符合人们需求的计算机软件。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 计算机的应用范围变得越来越广, 由此促进了计算机应用的发展。最开始, 开发计算机软件所采用的是二层结构, 发展到今天, 已经变成了多层次结构。目前, 计算机使用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 为了使计算机软件符合复杂的环境要求, 在开发计算机软件时应用了分层技术, 这一技术的应用使得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完整清晰程度得到有效的提高, 而且增强了软件使用的灵活度。在本文中, 介绍了分层技术及优势, 并研究了分层技术在计算机软件开发中的运用。

关键词:分层技术,计算机软件开发,运用

参考文献

[1]王志勇.分层技术在计算机软件开发中的应用[J].无线互联网科技.2014, (04) :91.

[2]叶娜, 朱秀娟.试论计算机软件开发中的分层技术运用[J].无线互联网科技.2013, (06) :61.

上一篇:青花瓷教案下一篇:幼儿园下半年园务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