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译文及赏析(精选9篇)
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像梦中的幻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告别诸位朋友远去(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要远行时就骑上它访名山。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使我不能舒心畅意,笑逐颜开!
梦游天姥吟留别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梦游天姥吟留别主旨: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对封建权贵永不妥协的反抗精神,也曲折地反映出他对当时上流社会中污秽、庸俗、丑恶现象的鄙视和厌弃。它唱出封建社会中许多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
作品特色:
一、奇妙而丰富的想象力
1、最奇异的想象与最大胆的夸张为诗人的理想插上飞翔的翅膀。
何谓想象?德拉克洛瓦曾说过:“想象那就是把来自艺术家内心的跳动, 同尽人皆知的部分结合起来, 然后再由一种记忆中熟悉的形式复现出外观的真实。”[1]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狄德罗说:“想象, 这是一种素质, 没有它, 人既不能成为诗人, 也不能成为哲学家、有思想的人、有理性的生物, 甚至不能算是一个人。”[2]艾青在其《诗论》中指出:“诗是由诗人对外界所引起的感觉, 注入自己的想象而凝结为形象, 终于被表现出来的一种完成的艺术。”[3]而何谓夸张呢?“夸张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以现实生活为基础, 并借助丰富的想象, 抓住描写对象的某些特点加以夸大和强调, 以突出说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 (《辞海》) 。可见, 诗歌因为想象和夸张才有了张力, 在诗歌创作过程中, 想象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意识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一代大诗人, 对夸张这种创作手法的运用, 诗中是信手拈来, 比比皆是李白式的最大胆夸张, 如“飞流直下三千尺”、“桃花潭水深千尺”、“白发三千丈”、“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等, 无不脍炙人口, 《李白诗选注》前言说:“李白的诗歌语言有独特的风格, 艺术夸张尤为突出。”, 因为在李白看来现实生活的天地太狭窄, 不但容纳不下他本人, 而且容纳不下他宏大的胸怀, 装填不尽他滚滚的激情。马克思说:“激情、热情是人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4]于是他感到只有创造一个超现实的境界, 才能不受羁绊地抒发他无限浩荡的情怀。因而在本诗中艺术地将最奇特的想象和最大胆的夸张完美地融合使用, 营造天姥宏大的气势、渲染其神秘的氛围, 让夸张为想象服务, 从而构成他理想的境界, 为诗人想象的翅膀建构起飞的高台。首先诗人借“海客”之口, 将可闻不可及的“信难求”的瀛洲和“或可睹”的天姥相提并论, 很自然地给天姥涂抹了一层奇幻的色彩。使诗人笔下的天姥不再是现实生活的天姥, 而是理想化的天姥。事实上, 真正的天姥山只是浙江省新昌县境内的一座普通山脉, 虽为越东灵秀之地, 但比之五岳诸峰, 仍有明显的小巫见大巫之别。为了重塑天姥形象, 诗人首先是直接描写。五岳的雄伟誉满天下, 然而诗人连用“连、“横”、“拔”、“掩”四个动词, 渲染天姥与碧天相接, 其高耸挺拔之气势越过五岳、遮掩赤城, 绝非他山可比拟。接着是间接描写天姥。诗中先把天台山夸张为四万八千丈, 再用这一有限高度对比天姥山的无限高度。以“倒”、“倾”两个动词, 极力抑低之, 如此高大雄伟的天台自惭形秽, 乖乖地向着东南倾斜, 拜倒在天姥的足下, 立刻把天姥山横亘天际, 高耸云表的气势和壮貌凸显出来。这一出奇的高山为诗人的理想插上飞翔的翅膀, 也为后诗所写的神仙、神物准备了浪漫的活动场所。
2、想象的奇幻景色和奇妙梦境为诗人理想的抒发提供驰骋的疆场。
诗人用“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句作引子, 一下子进入梦境, 作者非常巧妙地用了“飞渡”二字, 既点出了梦游的题意, 又写出了入梦的特殊感触。此后开始大胆地驰骋的想象, 挥动他如椽巨笔, 酣畅淋漓的描绘了梦游天姥山的所见所闻。陆机在《文赋》中认为诗歌可以“精骛八极, 心游万仞”, “现古今于须臾, 抚四海于一瞬”。英国诗人雪莱说:“诗可以界说为想象力的表现。”诗人尽情地在想象的疆场跳跃、飞翔。时而写猿鸣鸡啼, 时而描山花美石, 时而摹龙吟熊咆, 时而拟闪电积雷。诗人在幽暗深山中的石径盘旋, 看到海日升空, 天鸡高唱;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暂憩之中, 忽觉暮色降临, 旦暮之变何其倏忽。《梦游天姥吟留别》作于天宝年间, 李白奉诏如京, 他以为辅佐天子济苍生安社稷的志向可以实现了, “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 到了长安, 玄宗对他颇为礼遇, 命待诏翰林。然而却只能陪皇帝宴游, 奉命制作诗赋。政治抱负无法实现。于是自请放还。其人生际变岂不象旦暮之变吗?这暮色中熊在吼叫, 龙在长吟, 云头低垂, 水面蒸烟, 深林和群山在战栗、所有的景致都如同有了感悟一般充满阴郁。如同诗人所面临的现实:幽深而阴霾。清人陈抗说:“太白被放以后, 回首蓬莱宫殿 (借指唐代宫殿) , 有若梦游, 故托天姥以寄意。” (《诗比兴笺》) 而前面是浪漫主义地描写天姥山, 既高且奇;这里又是浪漫主义地抒情, 既深且远。这奇异的境界, 使人毛骨悚然, 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 霎时间闪电过处, 雷霆万钧, “丘峦崩摧”, 打破了适才的阴森恐怖, 一个神仙世界“訇然中开”, 诗人梦寐以求的理想乐土出现了。“云之君”披彩虹为衣, 驱长风为马, 虎为之鼓瑟, 鸾为之驾车, 密密麻麻的仙人排列登场。奔赴仙山的盛会。这景色何等的惊心炫目, 光耀夺人!在这里富丽堂皇、相敬相爱、有自由可讲, 有公理可循, 这里才是作者的乐土。这一节中, 诗人有时用委婉的词句, 舒缓的节奏, 让人感到飘飘欲仙;有时用优美的词句, 迷人的景色, 使读者流连忘返;时而又用急促的调子, 骇人听闻的描绘令人魂悸魄动, 惊恐战栗。总之, 诗人的想象如飙风, 文笔似游龙, 上下飘飞, 左右奔突, 让读者获得种种不同艺术感受的同时油然而起与作者的相同的感慨。梦境的美好与现实的丑恶反差鲜明, 却又水乳交融。诗人之所以殚精竭虑驰骋想象展现奇幻景色和奇妙梦境, 无疑是对光明的向往, 对黑暗的诅咒, 对丑恶的鞭笞, 对权贵的憎恨。
二、卓绝独立的诗人形象
诗歌的最后几句点出留别之意, 也点亮了全诗的主题。仙境倏忽消失, 梦境旋亦破灭, 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梦境破灭后, “古来万事东流水”, 诗人对人生失意几多感慨。只能“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徜徉山水的乐趣, 才是最快意的, 盖诗人有强烈的政治抱负, 却无法“摧眉折腰事权贵”, 只好借山水、神仙以抒发愤懑之情。歌德说:“一个作家的风格是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 “如果想写出雄伟的风格, 他也首先就要有雄伟的人格。”[5]李白一生喜欢结交名士, 对朋友经常一掷千金。但他从不屈膝于权贵, “玉撵每趋陪, 金銮为寝室。啜羹御手调, 流涎御袍拭。高太尉脱靴, 杨太师磨墨。”[6]他好道又热心政治, 追求“功成身退”——既要实现用世之志, 又要完成最终归隐之愿, 对权贵始终表现出独立不羁的性格和飘逸洒脱的气质, 但现实给不了诗人理想实现的空间, 功终不成, 身亦难退。于是李白便寄梦天姥, 借助于梦幻再现真实的生活, 以拥抱万有、瞬息多变的梦幻手法, 在一种超现实的描写中, 用幻想表现诗人的理想世界。既折射着唐代社会的生活之光, 又体现了诗人心灵的神秘的脉息的跳动, 体现其潜在的自我意识。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一种愿望达成, 是一种清醒状态精神活动的延续。读了这篇名作, 细细把味, 读者的面前冉冉升起一位文坛巨星的形象。他的身躯像天姥山一样高大雄伟;他的胸怀像烟涛微茫的海洋一样浩荡;他有列缺霹雳、龙吟熊咆的豪语, 也有迷花倚石的轻歌。对婀娜多姿、峻伟挺拔的山河, 他有明月如水的柔情;而对权贵利禄却是铁骨铮铮, 决不摧眉折腰。对人情世态, 他有看透的悲哀“世间行乐亦如此, 古来万事东流水。”但他并不颓废, 而是忘我的、执著的追求理想的境界
摘要: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以极其浪漫的笔调描绘了一个亦真亦幻, 光怪陆离, 变化莫测的梦中天姥山。笔者认为这首诗歌最大的特色是奇妙而丰富的想象与卓绝独立的诗人形象的完美融合。
一、惊心动魄的形象美
黑格尔说:“艺术之所以异于宗教和哲学,在于艺术用感性形式表现最崇高的东西,因此,使这最崇高的东西更接近于自然现象,更接近于我们的感觉和情感,艺术的使用在于用感性的艺术形象去显现真实。”[1]形象性是文学艺术共有的特征,《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正是借助梦境描绘了天姥山这一雄浑奔放、震古烁今的自然形象。
宋欧阳修赞李白说:“李白落笔生云烟,千奇万险不可攀。”[2]诗人确是用惊人的诗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巨型的天姥画卷:烟波浩渺,云霞闪烁——神秘,玄妙之意油然而生;“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高大壮阔,磅礴气势呈现于眼前,未见山而被其气势所征服;“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熊咆龙吟殷岩泉,虎鼓瑟兮鸾回车”——开阔、神奇、玄妙之象呈现于眼前;水光闪闪起云烟,闪电一抽霹雳响,神仙纷纷从天降……正是这些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景象,如“列缺霹雳,丘峦崩摧”般的气势深深震撼着每一位读者。
文学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事实上除少数记实作品外,艺术世界基本上是一个虚拟的世界。李白在写《梦游天姥吟留别》时,并没有去过天姥山,据诗中所写,是在“越人语天姥”中了解到天姥山雄奇无比的景象。诗人按照他独特的想象力与情感表达的需要,重新揉合天姥山的景象,组建了惊险奇丽、变幻莫测的空间形象。通过理想化的描写,摭集一切美好光明景物于天姥山上:红日喷薄,天鸡报晓,熊咆龙吟,云神歌舞等,十分夸张地突出了仙山天姥藏奇蕴秀的特点,以激起人们对它的热烈向往。天姥梦境主要展示了以下四幅画面:清丽的吴越风光,瑰丽的云天胜境,壮丽的山间风光,奇丽的洞天大观。
梦一开始,诗人就为我们描绘了由天上明月和地上镜湖彼此照耀,以及高山的猿啼和剡溪的渌水相互对应的景象,有声有色地展现了清丽明艳的越地风光,使人不禁为之心动神迷。紧接着展示了海日和天鸡组成的天际景象,再现了一幅晴雨变幻的山间风云图:轰鸡的岩泉、迷蒙的烟雨、暴怒的霹雳、崩摧的丘峦等,作者将这相互独立而又相互依存的事物构筑成一个巨大的“建筑群”,筑建了一个具体可感,美妙无比的空间。“洞天大观”这一极致的美景更是奇丽无比,令人神往。这自然流畅,一泻千里的描写,如同一组电影镜头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不得不进入诗人构建的艺术空间。这一空间紧紧攫住读者心,它驾驭着读者的情感脉膊,作者、作品和读者融为一体,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二、既现实而又超现实的情感美
任何文学作品都不能没有情感。从古至今,从中到外,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家,总是自觉地同现实生活中的黑暗、腐朽及病态的假、恶、丑作斗争,激励着人们对光明的向往和美好的追求。《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诗人正是借助拥抱万有、瞬息万变的梦幻手法,在超现实的描写中,再现了一个以梦幻为缩图表现出来的李白的情感世界。
(一)对人生的欢乐和谐的向往之情
诗人虽狂歌不羁,但他热爱现实中一切真、善、美的事物,对其中不合理、黑暗、污浊的现象又毫无顾忌、毫不留情地加以蔑视、抨击和嘲笑。诗人把自己对完美人生的追求寓于“梦游天姥”这一整体性的象征加以全方位的展示。“天姥”不再是原生状态的自然景观,而是诗人借助联想以比附自己人生的情感,显示人格类型的精神寄托。诗人通过对富有神话色彩天姥山的那种“势拔五岳”“横空出世”的人格气质的揭示,热烈地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个人奋斗的勇气。李白在用浓墨重彩描写洞天石扉里的仙人生活情境时,文笔格外清丽明快。描写仙界热烈而欢愉的生活氛围,对其充满了向往之情,对现实生活中的欢乐和谐予以充分的肯定和赞美。“霓为衣兮风为马”是仙界生活的自由美,“虎鼓瑟兮鸾回车”是仙人激昂的精神美,李白正是借助恍惚而美丽的天姥梦境,暗示它对和谐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追求崇高的豪放之情
诗人笔下粗犷、博大的“天姥山”这一感性形态,具有一种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它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憾,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并受到强烈的鼓舞。天姥山蕴藏的这种精神力量,正是诗人生命意识和个体力量在诗中的具体再现,是其追求崇高的豪放之情的物质外化。从“云霞明灭或可睹”到“千岩万转路不定”我们可以看到诗人通向理想世界的道路多么遥远而曲折;从云雾迷蒙、岩泉轰鸣到雷电突变、丘峦崩摧,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寻找光明和希望的历程多么艰难而其意志又是多么坚定。李白的情感如同交响乐,时而明快低沉,时而高昂愤激,它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通过一个极致善境“洞天大观”的描写,作者将自己乐观主义的理想具体化入他创造的美境中,用他执着的情感和高扬的意志去喷射它,感染它,强化它,这实际上是诗人崇高的豪放之情极度的外化。
(三)悲壮中的愤激之情
李白在政治中日益感受到英雄失路,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也使他感到不平和失望,在他豪放的歌唱中,一种不肯对现实妥协的傲岸不屈的精神,一种希图超越现实的激越情绪,一种难以抑制的愤怒火焰,以其行云流水的韵律自由地舒展,自如地渲泻,炽烈地燃烧,喷出灼人的烈焰。一方面,李白认识到人世间的沧桑易变,引发了他对“古来万事东流水”的困惑与失望。这在李白的其它诗歌中也有类似的悲叹:“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3]这是对不可逆转的时间的感叹与消磨意志的惋惜。“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4]这是诗人挥霍时光又祈求生命永恒与自由的矛盾和困惑。另一方面,李白感觉到自己“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现世的悲哀,激发了他对永恒人生的歌唱之情。“谢公宿处今尚在”和“迷花倚石忽已瞑”不仅是李白对古人易逝的感叹与今世匆促的留恋,更是李白在“人生如梦”的感叹中,表达了还我自由、高驰不顾的愤激之情。“青冥浩荡不见底”和“日月照耀金银台”不仅是对日月并照、永久行乐的理想乐园的描写,更是李白追求解放,高扬自我的、悲壮的、充满愤激的豁达精神的体现。此诗就是在希望和悲观交织、自傲与孤独相伴的梦幻中,再现了诗人上下求索,寻找出路的过程。
三、雄奇奔放的意境美
意境是抒情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在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之中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思考和想象的艺术空间。李白诗歌的构思,常常表现为对超现实的幻想境界的追求和描摹,他往往不是按照生活本身的逻辑如实地、具体地描写生活,而是将现实的感受和酝酿于胸中的诗情,通过寓虚境于实境和化情思为景物两种手法,创造出奇丽非凡、动人魂魄的诗意境界。
(一)寓虚境于实境
托梦游仙是诗人极富浪漫色彩的一种表情方式,诗人创设梦境,借助于梦幻精神功能的有意识的再创造,使梦中的情境在清醒的生活意识的重新组合下,再现真实的生活,体现人的潜在力量。李白寄梦天姥,把“梦”分解为三个过程:“入梦缘由——梦游经过——梦后感慨”,这种超现实的幻想性描写,只是为了表现生活与心灵的关系,它与现实的天姥景象保持一定的距离,而李白用梦幻的手法表现“人生如梦”的慨叹又是那样的妥贴,以至于读者分不清他是真的梦游了天姥山或是仅仅托梦,达到了一种梦幻的真实。
诗人笔下的天姥形象艺术“建筑群”不是无意识的自发的意识连缀,而是以变异的生活形态,以其异于生活原型的情状和色调,以其比生活原型深遂的多的内涵给读者以惊异、陶醉和启迪,以出乎意料而又“合情合理”的想象创造出一个内心情感和思想的诗意世界,从而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变幻着的神妙世界。
(二)化情思为景物
一切景语皆情语。李白在诗中分别展示了一些由代表性景物勾勒出来的不同环境,并以此景物特点来揭示诗人内心起伏不平的心理流变:时而欢快,时而惊奇,时而慨叹,时而愤激。诗中的景物描写语都化为诗人的情感流态语,一切景物实际都是诗人情思的产物。情感流态越曲折多变,其景物的描写就越五彩斑澜,而情感的流势中又无不包含了对所描写事物的否定和赞成的理性思考,以至于景与情这两者之间形成了相互对应的和谐的统一体。如用清丽的月光来反映作者初入梦境的超逸心情,用“觉时之枕席”衬托作者梦醒后的沉重失意,都无不做到了“情景相融”。
总之,由于李白把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想活动的一切特点强烈地外化到自然物身上,因此,在李白笔下所描写的各种自然物体情状上都融注了诗人惊奇与愤慨、奔放与昂扬等感情色彩。也正是李白的崇高的感情和雄奇的自然景象的“意”与“象”的和谐统一,构成了诗人特定的风格意境,“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巫峡千寻,走云连风。”[5]因此,此诗在描写荒诞虚幻的天姥的形象美中,体现了雄奇奔放的意境美,进而折射出李白的个性美。
四、灵活多样的形式美
(一)歌行体的运用
著名文学家刘大杰曾指出,李白的诗“挥毫落笔,真是横扫千军的气概,在那些长短参差的字句里,显得自然;在那些迅速变换的音韵里显得调和;在绝无规律中,又显出完整的规律美。”[6]唐以前的作品大部分是五言诗,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冲破了五言诗的呆板格局,采用了散文化的长短句式,语言有如行云流水,不事雕琢,随兴之所至而挥洒自如地表现心中的境界和自己的情感。句式主要是七言,也杂用四、五、六、九言,间用骚本体。参差错落,长短不一,读来琅琅上口,句式变化多端,活泼自由。
(二)高度的夸张、想象和神话相结合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描写大自然的一篇典型作品,全诗以梦游为线索,使夸张、想象与神话传说相结合。诗的开端即用“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一句,将神话传说巧妙地运用于此,以突出天姥山的神秘色彩,很自然地产生向往之情。高度的夸张往往是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重要特征。夸张的手法到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中,可以尽情发挥到完全不合理的程度。李白的夸张,往往表现为“无理之理”,充分显其审美个性。诗的开端“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四句就用高度的夸张,言其高大壮阔,磅礴气势。诗中写景部分以包罗万象的气势,借题发挥,描绘了一个辉煌的梦境,从而抒发了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情怀。
(三)遣词造句的灵活凝炼
遣词造句用平常的字,并不等于诗境的平淡,有时恰恰能收到相反的艺术效果。这首诗用平淡如水而又高度凝炼的词句,达到了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在梦开始诗人着一轻巧的“飞”字,鲜明地传达出游赏山水的快乐和回归自然的超脱心境,接着通过一“见”一“闻”两个简单的直觉活动,表现了美好的天际景象,又通过一“转”一“迷”两个敏感的知觉活动,再现了奇丽的山道景色,反映了作者摆脱尘俗生活,陶醉自然的欢愉心情,紧接着又着一“惊”字水到渠成地打开一个灿烂别致的洞天奇景。又如“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等诗句极其散文化、口语化,却又行云流水高度凝炼,毫无累赘之感。
总之,“形象美”和“形式美”是《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的物质外壳;从“形象美”和“形式美”体现出的“情感美”和“意境美”则是《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精神实质。这“四种美”互为表里、相互依存,是《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美学色彩之集中体现,它正反映了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美学特征。
注释:
[1]见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8页,第65页。
[2]见欧阳修《太白戏圣俞》。
[3][4]分见李白的《将进酒》《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5]见《历代文论选读》之司空图《廿四诗品劲健》。
[6]见《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册。
参考文献:
[1]童庆炳主编.文学概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
[2]蒋孔阳,朱立元主编.美学原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唐诗今译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4]吕薇芳,张瑾燕.隋唐五代文学研究[M].语文出版社,2001.
[5]林家英.李白研究[M].甘肃省自学考试办公室印,1988.
[6]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读(一卷本)[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原文】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第一层写天姥山的雄奇壮丽,点出入梦之由。从瀛洲入笔,以虚衬实,给天姥胜景染上了一层神奇色彩)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慄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第二层写梦中游历天姥山的经过。从谧静幽美的湖月到奇丽壮观的海日,从万转千折的山径到令人战栗的层巅,从山景幻入仙境,目眩神迷,惊讶莫测)
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第三层写梦境破灭,慨叹述志,归到“留别”题面,揭明主旨)
【注释】
天姥:山名,在今浙江省天台县西,近邻剡溪。古代传说登山人曾听到仙人天姥的歌唱。吟:古代诗体名称。留别:留作告别的纪念。
海客:航海的游客,一说指赴海外仙山求仙的人。瀛洲:泛指传说中的海外仙山。相传东海有三座仙山,即蓬莱、方丈、瀛洲。微茫:迷茫不清。信:实在。
云霓:这里指高空中的云雾。
拔:超越。掩:盖过,胜于。赤城:山名,在今浙江省天台县北。
因之:由此。吴越:复指江浙一带,偏指浙江山水胜境。镜湖:又名鉴湖,在今浙江省绍兴市南。
剡溪:在今浙江省嵊县南,即曹娥江上游,临近天姥。
谢公:指南朝诗人谢灵运,他性爱游山玩水,曾在剡溪、天姥登临投宿。谢公屐:相传谢灵运为登山特制的一种木鞋。青云梯:指高上青云的石级。半壁:陡峭的山腰。海日:海上日出。天鸡:《述异记》载:“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树,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则鸣,天下鸡皆随之鸣。”
暝:日落,黄昏。
殷:形容声音宏大。引申作充塞、响彻。
云青青:形容云层厚重。水澹澹:水波轻漾的样子。列缺:闪电,神仙居处。
青冥:青色的天空。金银台:神仙住的楼台。
霓为衣:写仙人以彩虹为衣。风为马:乘风以作马。云之君:这里泛指云中神仙。
列如麻:形容神仙阵列甚众。
悸:惊怕。怳:同“恍”,恍然,忽然。向来:刚才,指梦境。如此:像梦游时那样变幻无常。白鹿:传说中仙人所骑的神兽。摧眉折腰:低眉弯腰,卑躬屈膝。【赏析】
本诗又作《别东鲁诸公》《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是一首记梦游仙之作,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適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全诗通过瑰丽的想象,奇特的夸张,尽力铺张梦境和自己向往的神仙世界,暗自与当时浊世相对照,创造了一系列光怪陆离的神奇画面,表现了李白狂放不羁、追求自由的浪漫主义气质和蔑视权贵、富贵浮云的傲岸品格。
作品多方引用了有关历史、轶事、神话、传说,将梦境、仙境、幻境、实境,融为一体,交相辉映,且能自然流畅,穷形尽相,其中梦境的描写尤其引人入胜。这里尽情描写梦境与仙界的自由美好,更反衬出他对世俗与权贵的不屑一顾,从而自然的又回归到现实,虽然寥寥数语收结,但却集中地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情趣。
全诗句式参差,以七言为主,兼用四、五、六、九言,参用《楚辞》句法,造成波澜起伏、收纵自如的气势。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诗一开始先说古代
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天姥山号称奇绝,是越东灵秀之地。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岭如我国的五大名山──五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见大巫之别。可是李白却在诗中夸说它“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还更挺拔。有名的天台山则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样。这个天姥山,被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比。这座梦中的天姥山,应该说是李白平生所经历的奇山峻岭的幻影,它是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夸大了的影子。
接着展现出的是一幅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天姥山隐于云霓明灭之中,引起了诗人探求的想望。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飞到绍兴大都市,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镜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的石径──青云梯。只见“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继飞渡而写山中所见,石径盘旋,深山中光线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鸡高唱,这本是一片曙色;却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暂憩之中,忽觉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间,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不止有生命的熊与龙以吟、咆表示情感,就连层巅、深林也能战栗、惊动,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情感,协成一体,形成统一的氛围。前面是浪漫主义地描写天姥山,既高且奇;这里又是浪漫主义地抒情,既深且远。这奇异的境界,已经使人够惊骇的了,但诗人并未到此止步,而诗境却由奇异而转入荒唐,全诗也更进入高潮。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间“丘峦崩摧”,一个神仙世界“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洞天福地,于此出现。“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仙之人兮列如麻”!群仙好象列队迎接诗人的到来。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何等的惊心眩目,光耀夺人!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这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迹印,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才有这般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描绘。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抗议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
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梦境破灭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所说:“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可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多少人屈身权贵,多少人埋没无闻!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较开明的,较为重视人才,但也只是比较而言。人才在当时仍然摆脱不了“臣妾气态间”的屈辱地位。“折腰”一词出之于东晋的陶渊明,他由于不愿忍辱而赋“归去来”。李白虽然受帝王优宠,也不过是个词臣,在宫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约可以从这两句诗中得到一些消息。封建君主把自己称“天子”,君临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却抹煞了一切人的尊严。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
诗的开头几句是写入梦的缘由。诗人说:海上回来的人谈起过瀛洲,那瀛洲隔着茫茫大海,实在难以寻找;越人谈起过天姥山,天姥山在云霞里时隐时现,也许还可以看得到。“瀛洲”是一座神山,中国古代传说,东海上有三座神山,一座叫蓬莱,一座叫方丈,一座叫瀛洲。越,就是浙江绍兴一带。“信”,在这里当“实在”讲。
先说“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这一笔是陪衬,使诗一开始就带有神奇的色彩;再说“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转入正题。以下就极力描写天姥山的高大:“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诗人先拿天姥山跟天相比,只见那山横在半天云上,仿佛跟天连结在一起。再拿天姥山跟其他的山相比,它既超过以高峻出名的五岳,又盖过在它附近的赤城。“五岳”,指中国的五座名山,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赤城”,是山名,在浙江天台北,因为山上赤石列,远看好像红色的城,所以叫赤城。接着诗人又换一个角度以天台山为着眼点来写,说那天姥山东南方的天台山虽然非常高,但在天姥山面前,也矮小得简直像要塌倒了。这里的“天台四万八千丈”,只是说天台山非常高,并不是说它实有四万八千丈。
在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出天姥山怎样高,却用比较和衬托的手法,把那高耸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仿佛那高峻挺拔、在云霞里时隐时现的天姥山就在我们眼前,唤起了我们的幻想,跟着诗人一步步地向那梦幻境界飞去。从“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句开始,诗人就进入了梦境。从这里到“失向来之烟霞”一大段,写的都是梦境,是全诗的主要部分。
诗人梦见自己在湖光月色的照耀下,一夜间飞过绍兴大都市的镜湖,又飞到剡溪。他看到:谢公投宿过的地方如今还在,那里渌水荡漾,清猿啼叫,景色十分幽雅。“谢公”,指的是魏晋贵族诗人谢灵运。谢灵运喜欢游山,以写山水诗著称,浙江的名山他差不多都到过。谢灵运在登天姥山的时候,曾经在剡溪这个地方住宿过,留下了“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的诗句。
接着,李白写道:“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这里的“谢公屐”,指的是谢灵运特制的一种登山用的木鞋,鞋底上有木齿,上山就去掉前齿,下山就去掉后齿,这样走着省力些。“天鸡”,是古代传说里的一种神鸡,相传住在东海桃都山顶的一棵大树上,天鸡一叫,天下的鸡都跟着叫起来。诗人说:他穿着谢灵运特制的木屐,登上天姥山的上连青云的石阶。站在高山之巅,看见东海的红日在半山腰涌出,听见天鸡在空中啼叫。这样,从飞渡镜湖到登上天姥山顶,一路写来,景物一步步变幻,梦境一步步开展,幻想的色彩也一步步加浓,一直引向幻想的高潮。正面展开一个迷离恍惚、光怪陆离的神仙世界:“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这几句的意思是说,在千回万转的山石之间,道路弯弯曲曲,没有一定的方向。倚靠着岩石,迷恋缤纷的山花,天忽然昏黑了。熊在咆哮,龙在吟啸,震得山石、泉水、深林、峰峦都在发抖。天气也急剧地变化,青青的云天像要下雨,蒙蒙的水面升起烟雾。写得有声有色。这里采用了楚辞的句法,不仅使节奏发生变化,而且使读者联想到楚辞的风格,更增添了浪漫主义的色彩。突然间景象又起了变化:在我们面前,霹雳闪电大作,山峦崩裂,轰隆一声,通向神仙洞府的石门打开了,在一望无边、青色透明的天空里,显现出日月照耀着的金银楼阁。且看:“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这里作者接连用四个四言短句“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节奏参差错落,铿锵有力,把天门打开时的雄伟声势,充分地写了出来。“列缺”就是闪电。
在天门打开以前,诗人极力铺叙昏暗恍惚的色彩和惊天动地的响声,而天门打开以后,景象又是一片光辉灿烂,壮丽非凡。这样,前者就对后者起了烘托的作用,在诗的气势上,形成了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神仙的出场渲染了神奇的背景。接着,神仙出场了:“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许多神仙纷纷走出来,穿着彩虹做的衣裳,骑着风当作马,老虎在奏乐,鸾凤在拉车。梦境写到这里,达到了最高点,诗人的幻想真像“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地任意奔驰。读着这些迷人的诗句,好像是在欣赏色彩鲜艳、变化莫测的童话影片一样,是那样富于魅力,那样引人入胜。使人读了心往神驰,宛如置身神仙世界。
但是,好梦不长:“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唯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心惊梦醒,一声长叹,枕席依旧,刚才的烟雾云霞哪里去了?诗在梦境的最高点忽然收住,急转直下,由幻想转到现实,仿佛音乐由响彻云霄的高音,一下子转入低音,使听者心情也随着沉静下来。读诗,尤其是读古体诗,全篇的波澜起伏是应该注意体会的。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姥(mǔ) 殷岩泉(yǐn) 漂白(piāo) 刨床(páo)
B、剡溪(shàn) 木屐(jī) 威吓(xià) 呼号(háo)
C、澹澹(dàn) 渌水(lù) 起哄(hōnɡ) 泡货(pāo)
D、恍然(huǎnɡ) 訇然(hōnɡ) 伎俩(liǎnɡ) 拘泥(nì)
解析:A、“漂”读piǎo,“刨”读bào;B.“吓”读hè;C.“哄”读hònɡ。
答案:D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烟涛微茫信难求 信:实在
渌水荡漾清猿啼 渌:清澈
B、失向来之烟霞 向来:原来
须行即骑访名山 须:等待
C、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訇然:形容声音很大
我欲因之梦吴越 因:于是
D、恍惊起而长嗟 恍:恍然,猛然
迷花倚石忽已暝 暝:天黑,夜晚
解析:C、因:依据。
答案:C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文明发达,经济活动也曾跻身于世界的前列。
B、指挥控制台上,指挥决策者、工程技术专家正密切地关注着发射前的各种状态和异常声音。
C、袁隆平的科研成果,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的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
D、《城南旧事》的作者是林海音根据自身的生活经历而编写的自传体小说。
解析:A、“活动……跻身……前列”搭配不当;B.“状态”包括“声音”;D.句式杂糅,改为“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是作者根据……”。
答案:C
阅读下列诗段,回答4~5题。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4、“且放白鹿青崖间……开心颜?”一层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追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体现了作者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生活的.理想。
5、“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消极的思想情绪。
(一)阅读下文,回答6~8题。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大空)。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至云台,高揖卫叔卿(仙人名)。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①尽冠缨。(李白《古风·十九》)
【注】 ①豺狼,指安禄山及其部下。
6、这首诗的前十句描写了怎样的太虚幻境?(不超过1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超尘脱俗,神奇缥缈。
7、与《梦游天姥吟留别》相比,两首诗的主旨的最大不同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梦》表现了诗人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古》表现了诗人出世和入世的思想矛盾和忧国忧民的思想。
8、在艺术上,这首诗采用了________神奇想象,将仙境与尘世,出世与入世,飘逸与沉重,一并交织在瑰丽奇幻的艺术境界中。
在李白的经典之作中, 这一首无疑属于经典之经典。历代诗评家们甚为推崇, 但是, 得到最高评价的是末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显然, 这是激情的高潮和思想的光华。对于全诗丰富的意象群落和到达情绪高潮曲折的过程, 诗评家也有生动的感受, 如“纵横变化, 离奇光怪, 吐句皆仙, 着纸欲飞” ( 《网师园唐诗笺》) , “恍恍惚惚, 奇奇幻幻” ( 《增定评注唐诗正声》) 。当然, 在赞叹中也隐含着某种保留。如“无首无尾, 窈冥昏默” ( 胡应麟) , “甚晦”“又甚晦” ( 《唐诗品汇》) 。① 这隐约流露出艺术感悟上的困惑。惜并未正面展开, 但对深刻理解这首诗, 却是良好的切入点。
这是一首写梦的诗。梦是虚幻的、无序的, 因而在我国古典散文中, 很少全篇写梦的, 而在古典诗歌中, 全篇写梦的却并不罕见。这是因为诗在超越现实的想象这一点上与梦相通。想象和梦一样, 可以超越时间、空间, 便于抒发亲情、友情、恋情。梦中警句良多: “梦里不知身是客, 一晌贪欢” ( 李煜《浪淘沙》) ,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 ( 陈陶《陇西行》) , “魂来枫叶青, 魂返关塞黑” ( 杜甫《梦李白》) 。想象和梦一样有一种释放情绪的功能, 潜意识受压抑的意向在梦中以变异 ( distor- tion) 的形态表现出来, 成为感情的载体。但是, 《梦游天姥吟留别》并不是写怀念亲友的, 诗题一作《别东鲁诸公》, 是向友人告别的。一般的告别都强调留恋之情, 这里却根本不涉及留恋, 而是描述自己将要去的那个方向的美好, 梦想自己游山玩水。据考订, 此诗作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离开长安之后。远去中央王朝是政治上的大失败, 从现实生活来说, 他无可奈何, 只能接受命运的安排, 在齐鲁梁宋之间和高适、杜甫等诗友徜徉山水, “五岳寻仙不辞远, 一生好入名山游”, 在奇山异水中寻求心灵的安慰, 忘却政治上的挫伤。但是, 在梦中, 他的潜在心态有什么不同呢? 值得仔细辨析一番。
海客谈瀛洲, 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 云霞明灭或可睹。
题目明明说梦游名山 ( 天姥) , 怡情山水, 开篇却提出了“瀛洲”, 这可是座仙山。这便不仅是人间的山水趣味, 而是游仙的境界。只是仙山虚无缥缈 ( “烟涛微茫信难求”) 不可捉摸, 才为人间的山水之美吸引。问题是, 这个天姥山究竟美在什么地方, 值得向东鲁诸公强调一番呢?
天姥连天向天横, 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 对此欲倒东南倾。
美在天姥山无比的高大雄伟, 中华五岳都在它之下。这是双重夸张, 天姥山比之中华五岳实在是比较小的, 而天台山与天姥山相对, 双峰峭峙, 不相上下, 本来也可构成对称美, 但李白显然是着意夸张天姥之独雄, 山之独雄正是为了表现李白心之独雄, 情之孤高自豪。这种美可以归结为一种“壮美”。
“我欲因之梦吴越”, 壮美的境界触发了天姥吴越之梦。然而梦中的吴越, 却并不是天姥之崇山峻岭, 不是壮美, 而是“一夜飞度镜湖月”。湖和月亮构成了画面。镜湖, 从语义的联想来看, 是如镜的湖。水的透明加上月光的透明。但李白还不满足, 他接着说: “湖月照我影, 送我至剡溪。”月光能把人的影子照在湖中, 光影明暗反差, 月光和湖光的透明就不言而喻了。在明净的水光月色中, 连黑影子也显得透明, 这样空灵的境界, 和崇山峻岭的壮美相比, 是另外一种风格, 可以说是优美。从这里, 可以体悟到李白山水诗意的丰富: 壮美与优美相交融。然而这还不是李白诗意的全部, 接着下去又是另外一种美: “谢公宿处今尚在, 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 身登青云梯。”壮美和优美的交融, 固然精彩, 但还限于自然景观; 梦中的李白, 不仅神与景游, 而且神与人游。在梦中, 和这个政治上的失败者神交的是前朝权威山水诗人。选择谢灵运的宿处, 谢灵运式的木屐②, 目的是进入谢灵运的感觉, 遗忘政治失意的压力, 享受精神的解脱。“千岩万转路不定, 迷花倚石忽已暝”, 效果强烈到遗忘了时间的推移, 忽略了从曙色到暝色降临。“迷花倚石”突出的是山水恍惚迷离的美, 也是梦的变幻万千的飘忽感。这样, 在天姥之梦的壮美和优美中, 又添上了一层迷离漫漶的蒙眬之美。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景观交织的梦境并不完全是梦境, 实际上超越了梦境 ( 自然和人文的山水) 。《唐诗别裁》的作者沈德潜, 毕竟是有艺术感觉的, 是他第一个道破了这样的境界, 既是“梦境”又是“仙境”。③这就是说, 这并不是单纯的山水诗, 而是一首游仙诗。
天姥和“仙境”的联想, 这是从一开头就埋伏下的意脉。
把“瀛洲”的仙境抬出来和人间的天姥相对, 实际上, 天姥并不完全是人世。天姥山就是因为传说登山者听闻仙人天姥的歌唱而得名。山水诗杰作, 唐诗中比比皆是, 而李白显然要对山水入文的传统主题进行突围。在这方面, 李白最大的优势就是道家和道教的文化底蕴。他秉承道家观念, 甚至正面嘲笑过儒家圣人 ( “我本楚狂人, 凤歌笑孔丘”) 。以道家意识, 从山水现实向神仙境界过渡, 对他可以说是驾轻就熟。在这里, 他从容遨游于从魏晋以来就颇为盛行的游仙境界:
熊咆龙吟殷岩泉, 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 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 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 訇然中开。
不过李白之所以为李白, 就在于哪怕是写俗了的题目, 也有他的突破。一般的游仙, 不外超脱世俗, 超越时间和空间, 达到生命绝对自由境界, 曹植的《游仙诗》可为代表:
意欲奋六翮, 排雾陵紫虚。
虚蜕同松乔, 翻迹登鼎湖。
翱翔九天上, 骋辔远行游。
曹植的游仙, 其实就是成仙, 像仙人赤松子、王子乔一样长生不老, 不受生命的限制, 不受空间的限制, 自由翱翔九天, 俯视四海。但是, 这样绝对不受主体和客观世界任何限制的仙境, 不管有多少优长, 都回避不了一个不足, 那就是太过架空, 绝对欢快, 缺乏现实感。李白的创造在于, 一方面把游仙与现实的山水、与历史人物紧密结合, 另一方面又把极端欢快的美化和相对的“丑化”交织起来。这里所说的“丑化”, 指的就是某种程度的外部景观的可怕, “列缺霹雳, 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 訇然中开”似乎是突发的地震。与此相应的是内心的惊惧“栗深林兮惊层巅”。《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曰: “梦中危景, 梦中奇景。”④恰恰是美在凶险, 美在惊惧。李白以他艺术家的魄力把凶而险、怪而怕、惊而惧转化为另一种美: 惊险的美。貌似突兀, 但是, 又自然地从壮美、优美和神秘之美衍生出来。接下去, 与怪怕、惊险之美相对照, 又产生了富丽堂皇的神仙境界之美:
青冥浩荡不见底, 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 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 仙之人兮列如麻。
这个境界的特点是: 第一, 色彩反差极大, 在黑暗的极点 ( 不见底的“青冥”) 上出现了华美的光明 ( “日月照耀金银台”) 。第二, 意象群落变幻丰富, 金银之台、风之马、霓之衣、百兽鼓瑟、鸾凤御车、仙人列队, 应接不暇的豪华仪仗都集中在一点上———尊崇有加。意脉延伸到这里, 发生一个转折, 情绪上的恐怖、惊惧, 变成了热烈的欢欣。游仙的仙境, 从表面上看, 迷离恍惚, 没头没尾, 但是, 意脉却在深层贯通, 从壮美和优美到人文景观的恍惚迷离、惊恐之美, 都是最后华贵之美的铺垫, 都是为了达到这个受到帝王一样尊崇的精神高度。这个政治上的失败者在梦境中释放出了潜意识里的凯歌。这个梦境太美好了, 现实生活中的委屈在这里一扫而光, 完全可以在这种境界里自由歌唱。但是, 身处逆境的李白并没有流连忘返, 最后, 他还是选择了意识清醒代替潜意识的凯歌, 这毕竟只是“梦游”而已。
忽魂悸以魄动, 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 失向来之烟霞。
从情绪的节奏来说, 则是一个转折, 从恍惚的持续, 到倏忽的清醒。情感在高潮上戛然而止。狂想的极致, 伴随着清醒的极致。
在唐诗中, 像这样把奇幻的梦境过程作全面的展示, 其丰富和复杂的程度, 可能是绝无仅有的。故在诗评家常有“纵横变化, 离奇光怪” ( 《网师园唐诗笺》) 的感受。但并不是一团混乱。事实是, 在变幻不定的梦境中, 意脉通贯井然。有评论说: “奇离惝恍, 似无门径可寻。细玩之首入梦不脱, 后幅出梦不竭。极恣肆变幻之中, 又极经营惨淡之苦。”⑤在反复变幻的过程中有序贯通, 难度是很大的。从内涵来说, 外在美化和内心变化的交融, 从壮美到优美, 从迷离神秘至惊惧之美, 到欢乐、恍惚的持续, 到倏忽的清醒: 丰富复杂的变幻和多到五个层次的转折过程, 统一用七言句式来表现, 需要对语言有超强的驾驭能力。五七言诗的句尾固定在“三字结构”上。拘守于三字结尾的七言体, 要写出梦境的多层曲折, 则不能不牺牲逻辑的连续性。李贺的《梦天》就有这样的不足:
老兔寒蟾泣天色, 云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轧露湿团光, 鸾珮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 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 一泓海水杯中泻。
同样是写梦的过程, 这可真是彻头彻尾的迷离恍惚, 无首无尾了。八个诗句都是平行的, 没有过程, 没有逻辑的承接和过渡。诗人的追求就是把连续过程省略, 每联意象各自独立, 逻辑关系浮动。虽然也有一定的意象密度, 能提高抒情强度, 但是, 大大限制了叙事功能。前面四句, 意象在性质、量度上相近、相似, 勉强作解, 还可能说是诗人漫游天宇所见。而第三联, “黄尘清水三山下, 更变千年如走马”, 逻辑就完全断裂了。有论者强为之解, 说是“层次分明, 步步深入”。其实, 李贺追求的恰恰就是层次不分明, 只有平行, 而无层次, 在同一层面上, 整体是一个意象群落的迷宫。某些解读者设想它不再是连续的描绘而转换为“写诗人同仙女的谈话”, 这就有点类似猜谜了。李白和李贺不同, 他的追求并不是把读者引入迷宫, 他游刃有余地展示了梦的过程和层次。过程的清晰, 得力于句法的 ( 节奏的) 灵动, 他并不拘守五七言固定的三字结尾, 灵活地把五七言的三字结尾和双言结尾结合起来。
千岩万转路不定, 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 栗深林兮惊层巅。
“路不定”“忽已暝”“殷岩泉”“惊层巅”, 每句都是三字结尾、五七言的节奏, 保证了统一的调性。如果把三字尾改成四字尾: “千岩万转云路不定, 迷花倚石日忽已暝。”以“云路不定”“日忽已暝”为句尾, 就是另外一种调性了。李白在诗中, 灵活地在这两种基本句法中转换, 比如: “云青青兮欲雨, 水澹澹兮生烟。”以“欲雨”“生烟”为句尾 ( “兮”为语助虚词, 古代读音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呵”, 表示节奏的延长, 可以略而不计) , 这就不是五七言诗的节奏了, 双言结尾和三言结尾自由交替, 近乎楚辞的节奏。把楚辞节奏和五七言诗的节奏结合起来, 使得诗的叙事功能大大提高。增加了一种句法节奏, 就在抒发的功能中融进了某种叙事的功能, 比如: “列缺霹雳, 丘峦崩摧。洞天石扉, 訇然中开。”有了这样的节奏, 就不用像李贺那样牺牲事件的过程, 梦境从蒙眬迷离变成恐怖的地震, 过程就这样展开了:
忽魂悸以魄动, 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 失向来之烟霞。
从“魂悸”“惊起”到“觉……枕席”“失……烟霞”, 有了向双言结尾的自由转换, 句子之间就不是平行关系, 而有了时间顺序, 先后承继的逻辑也比较清晰。特别是下面的句子:
世间行乐亦如此, 古来万事东流水。
句法的自由, 带来的不仅仅是叙述的自由, 而且是议论的自由。从方法来说, “世间行乐亦如此”, 是突然的类比, 是带着推理性质的。前面那么丰富迷离的描绘被果断地纳入简洁的总结, 接着而来的归纳 ( “古来万事东流水”) 就成了前提, 得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结论就顺理成章了。这就不仅仅是句法的和节奏的自由转换, 而且是从叙述向直接抒发的过渡。这样的抒发, 以议论的率真为特点。这个类比推理和前面迷离的描绘在节奏 ( 速度) 上, 是很不相同的。迷离恍惚的意象群落是曲折缓慢的, 而这个结论却突如其来, 有很强的冲击力。节奏的对比强化了心潮起伏的幅度。没有这样的句法、节奏和推理、抒发的自由转换,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样激情的概括、向人格深度升华的警句就不可能有如此冲击力。但是, 这似乎还不是全部理由, 不能设想, 如果把这样两句放在开头, 是否还会有同样的震撼力。格言式的警句, 以思想的警策动人, 但思想本身是抽象的、缺乏感性的。这两句之所以成为李白生命的象征, 就是因为前面的诗句提供了深厚的感性基础。
这不仅仅是思想的胜利, 而且是诗歌结构艺术的胜利, 同时也是诗人在诗歌创作过程中人格创造的胜利。
诗歌并不像西方当代文论所说的那样, 仅仅是语言的“书写”。诗歌不仅是语言的创造, 而且是诗歌形式的创造; 不但是诗歌形式的创造, 而且是人格的创造。在创造的过程中, 突破原生的语言、原生的形式, 更主要的是, 突破原生状态的人, 让人格和诗格同步上升。要知道, 在日常生活中, 在实用性散文中, 李白并不完全像诗歌中那样以藐视权贵为荣, 事实恰恰相反。他在著名的《与韩荆州书》中这样自述: “白陇西布衣, 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 遍干诸侯; 三十成文章, 历抵卿相。”对于诸多他干谒的权势者, 他不惜阿谀逢迎之词。对这个韩荆州, 李白是这样奉承的: “君侯制作侔神明, 德行动天地, 笔参造化, 学究天人。”⑥这类肉麻的词语在其他实用性章表中 ( 如《上安州裴长史书》《上安州李长史书》) 比比皆是。可以说在散文和诗歌中, 有两个李白。散文中的李白是个大俗人, 而诗歌中的李白, 则不食人间烟火。这是一个人的两面, 或者说得准确一点, 是一个人的两个层次。由于章表散文是实用性的, 是李白以之作为求得飞黄腾达的手段, 具有形而下的性质, 故李白世俗的表层袒露无遗。我们不能像一些学究那样, 把李白绝对地崇高化, 完全无视李白庸俗的这一层, 当然也不能像一些偏激的老师那样, 轻浮地贬斥李白, 把他的人格说得很卑微甚至卑污。两个李白, 都是真实的, 只不过一个戴着世俗的、表层的角色面具, 和当时的庸俗文士一样, 他不能不摧眉折腰, 甚至奴颜婢膝。但李白之所以是李白, 就在于他不满足于这样的庸俗, 他的诗歌表现了一个潜在的、深层的李白, 这个李白有藐视摧眉折腰、藐视奴颜婢膝的冲动。在诗中, 他上天入地, 追求超凡脱俗的自由人格。
不可忽略的是文体功能的分化。李白在诗歌中, 生动地表现了自己在卑污潮流中忍受不了委屈, 苦苦挣扎, 追求形而上的解脱。诗的想象, 为李白提供了超越现实的契机, 李白清高的一面, 天真的一面, 风流潇洒的一面, “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一醉累月轻王侯”的一面就这样得到诗化的表现。当他干谒顺利, 得到权贵赏识, 甚至得到中央王朝最高统治者接纳时, 他就驯服地承旨奉诏, 写出《清平调》, 把皇帝宠妃奉承为天上仙女 ( “若非群玉山头见, 定向瑶台月下逢”) 。如果李白长此得到皇帝的宠爱, 中国古典诗歌史上这颗最明亮的星星很可能就要陨落了。幸而, 他的个性注定了他会在政治上碰壁。他反抗权势的激情, 他的清高, 他的傲岸, 他的放浪形骸、落拓不羁的自豪, 和现存秩序的冲突终于尖锐起来, 游仙、山水赏玩, 激发了他形而上的想象, 《梦游天姥吟留别》正是他的人格在诗的创造中得到净化、得到纯化的杰作。诗中的李白和现实中的李白虽不同, 但并不绝对矛盾。李白的人格和诗格正是这样在诗歌的创造中升华的。
注释
1以上均见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 (上) , 浙江教育出版社。
2据《南史·谢灵运传》:“寻山陟岭, 必造幽峻, 岩嶂数十重, 莫不备尽。登蹑常着木屐, 上山则去其前齿, 下山去其后齿。”
3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 (上) , 浙江教育出版社。
何茜
内容分析: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粤教版选修教材第一单元的基本阅读内容,也是高考必背诗歌名篇之一。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对李白诗歌风格的认知已经有了一定的水平,但是在主动鉴赏、探究方面还是有很大的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层层设问,由浅入深,逐步推进探究文章的内涵。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浪漫主义特征。
2.结合诗歌的背景进行反复诵读,揣摩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课前预读,了解诗人和作品背景,读准字音,疏通全诗,提出疑难。
2.吟咏美读,初步感知诗歌,品味诗歌蕴含的情感。
3.文本研读,引导学生鉴赏诗中意境和品悟诗歌内涵。
4.深化品读,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深化情感。
5.拓展比读,归纳诗人作品的浪漫主义风格特征,评析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以历史的眼光正确评价诗人,学习诗人不事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的精神。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体会与学习想象、比喻、对比、夸张等表现手法,体味李白诗歌的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第三段关于梦境的描述,引导学生理解“梦游天姥”与诗歌主旨之间的联系。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媒体:PPT、诵读音频、图片资料
教学方法:诵读法、问题推进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预读(导入新课)
高二时我们就曾学过李白的一首《蜀道难》,诗人开篇就是一句感情强烈的咏叹“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的豪迈气势。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在《怀李白》中写道“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他的另一篇名作—《梦游天姥吟留别》,体会李白诗歌风格的鲜明特征。
上课前布置了预习任务给同学们,分成了三大组,分别收集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和诗歌体裁,现在有请各组派代表给大家介绍收集的相关知识。(学生讲,老师作补充提点)(诗人简介:诗人李白早年就有大济苍生的志向,唐玄宗天宝元年,朋友道士吴筠推荐李白,玄宗于是把他召到长安。李白本想借此机会有所作为,但玄宗只把他看做一介词臣,并不重用。又受权贵排挤,连玄宗也对他不满,天宝三年,李白被赐金放还。创作背景:留别:留恋作别。此篇为临别赠友之作,故又名《别东鲁诸公》。政治上的失败使李白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认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描绘梦游天姥山的诗与朋友作别。诗歌体裁: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七言”分两种,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另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这样长短交错,换韵 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今天所学的“吟”属于歌行体的一种,内容多悲愁感 叹之意,形式灵活,节奏多变,不拘一格。)
课前预读时让大家自己对照课文注释解决字、词、句障碍,现在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二、美读(诵读,初步感知)
1.请学生分段朗读,教师作朗诵技巧点拨,校正字音,并板书应重点掌握的字词。
2.听配乐朗读,要求学生注重字音、语调、节奏,感受诗中蕴含的情感。
三、研读(文本研读)
引入:
1、教师解题:“梦游天姥”是诗歌主要内容,“留别”是写诗的动机。
2、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细读全诗找出答案。(整体把握全诗大意)
①题目是“梦游天姥”,那诗中“梦游”是从哪里开始的,又是到哪里结束的呢?找出相关的语句。(明确:由“我欲因之梦吴越”这句,我们可知“梦游”开始;由“忽魂悸以魄动,„„失向来之烟霞”,可知“梦游”结束。)
②据此,我们可以把全诗分为几个部分?(明确:三个。第一部分:由“我欲因之梦吴越”,可知前面部分是“梦游”的原因,可概括为:如梦缘由。第二部分是诗歌的主体部分:梦游天姥。第三部分即诗歌的结尾部分:梦中醒来。)
(一)女生齐读第一段“如梦缘由”,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PPT展示,提问学生):
①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衬托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②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五岳、赤城和天台山,从侧面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引发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二)男生齐读第二段“梦游历程”。
1.小组讨论交流:①找出能体现诗人心情的字眼,分析其用法。(品味重点字词:飞、送、殷、栗、惊等。明确:“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奔往梦游之路时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殷”“栗”“惊”分别活用为动词、使动、使动。)②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l-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明确:月夜→寂静清幽 白昼→壮美奇绝
傍晚→离奇险怪
夜晚→壮丽辉煌)
2.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梦境?诗人对这个“梦中仙境”充满着一种什么情感?(明确:青冥浩荡、日月照耀,群仙齐聚,写仙境的光明灿烂,这是一个瑰丽多姿、险怪神奇而又变幻莫测的梦境,这是一个灿烂辉煌、自由极乐的神仙世界。诗人对此心驰神往,虽身不能至,则心向往之,犹如理想的追求。)
(三)齐读最后一部分,感受诗人在梦醒后发出的感慨。
1.梦中醒来,诗人的心境如何?梦境与现实有什么联系呢?(抓关键字词)
(明确:①“长嗟”“惟”“失”,可以看出,诗人此时是失落的。②“亦如此”将梦境和现实联系了起来,梦中的经历可以说是李白人生经历的折射,诗人从听闻天姥,到寻访、登临、遇仙、梦醒的过程,其实就是对人生理想的向往、追寻、艰难、圆梦、梦碎的过程。世间一切都如南柯一梦,醒来无踪。“东流水”的意象就是取“逝去”之意,万事皆是如此。由希望到失望,李白借诗歌抒发内心的郁闷。)
2.有如此的人生经历,李白发出的感慨“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一种消极思想吗?“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作者什么精神?
(明确:李白在现实中受挫,只好寄情山水,求仙访道,从此与官场决裂,就像谢灵运一样,远离黑暗,脚著谢公木屐,徜徉山水。这种举动貌似消极,但李白并没有真正的沉沦,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中,我们看到李白的傲气和傲骨,表现了蔑视权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个性自由的性格特征。)
四、品读(深化情感)
1.从这首诗中的哪些诗句,读出了李白诗歌的豪放飘逸?分析其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提点:构思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想象奇特,为了借别离之情来表现自己不事权贵的思想,作者不是直接描写现实生活中景物,而是以丰富的想象借助梦游的形式来展示一个个奇景,塑造出一个个梦幻中的生动形象使本文具有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大量的运用了衬托(如用瀛洲、天台来衬天姥山)、比喻(如“身登青云梯”)、夸张(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比(如将仙境与人事比、理想与现实比)等手法,使幻想中的景物活灵活现,也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在感情。)
2.全班有感情诵读全诗,指导学生朗读时注意抑扬顿挫,舒缓徐疾,读出感情,读出诗味。
3.自由诵读,力求背诵。
五、比读(文本延伸)
师: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同学们亦接触过不少李白的诗歌,请你任选一首,谈一谈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然后按自己的理解诵读该诗,其他同学对其进行评价打分。(PPT上摘选的四首可供借鉴,亦可另行选择。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先讨论,然后选派代表发言。)
《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将进酒》(节选)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幕成雪。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小结:通过同学们的诵读赏析,我们可以总结出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是: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乐观旷达的主调,极具浪漫主义瑰丽色彩。下面请同学们饱含感情地自读课文,要求通过你的朗诵和演绎来体现李白诗歌的特色,尝试背诵下来。
六、板书设计: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梦游之因
→
梦游之景
→
梦醒之叹
夸张
蔑视权贵
想象
1、理解诗歌内容,了解诗人抒情的手法及其浪漫主义特征。
2、缘景明情,结合诗歌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3、通过诵读,置身诗境,了解诗人的情感。
4、感悟作者在诗歌中抒发的情怀,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挫折。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高二时,我们就曾学过李白的一首《蜀道难》,一开篇,诗人就是一句感情强烈的咏叹:“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的豪放气势。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在《怀李白》中写道:“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今天,让我们再来欣赏他的另一篇诗作——《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解题
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天姥山:所梦内容。
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不拘一格,主要表现在诗句节奏的多变。留别:明本诗写作目的。
三、朗读感知
四、赏析全诗
(一)入梦缘由
1、诗人因何入梦?找出诗句。
海客谈瀛洲,……对此欲倒东南倾。
2、为何从瀛洲谈起?表现天姥山何特点?又为何谈到五岳、赤城和天台?
衬托
神秘美妙、高大巍峨
瀛洲是传说中的三座仙山之一,虚无缥缈。这是以瀛洲陪衬天姥山,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山的念头。
谈到五岳、赤城和天台,是以这些山来衬托天姥山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地勾起了诗人神游天姥山的强烈愿望。
在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怎样高,却把那高耸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仿佛那高耸挺拔、时隐时现的天姥山就在我们眼前。我们不由得跟着诗人的足迹,一步步向那梦境飞去。
(二)梦游之旅
1、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以时间、地点为序探究梦游之旅,并分析所见之景的特点。
魂飞剡溪——凄清幽静 着屐登山——高峻雄奇 黄昏山景——幽深恐怖
洞天仙境——金碧辉煌、热闹非凡 魂归枕席
(1)诗人是怎样到达天姥山的呢?——“一夜飞度镜湖月”
诗人是“飞”到剡溪的,一个“飞”字,夸张地表现出了诗人游天姥山的急切心情。那么,诗人来到天姥山后先后看到了什么样的景呢?请以时间、地点为序探究一下诗人的梦游之旅,并分析所见之景的特点。(2)魂飞剡溪
“明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诗人梦见自己在湖光月色的照耀下,一夜之间飞过镜湖,又飞到剡溪。看到谢公投宿过的地方渌水荡漾,猿声清远,景色十分幽雅。“明月”“清猿啼”描绘出了一幅凄清幽静的剡溪美景图。(3)着屐登山
“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登上天姥山上直上云霄的石阶,站在高山之巅,看到东海的红日在半山腰涌出,听见天鸡在空中啼叫。表现出了天姥山高峻、壮观、雄奇的特点。(4)黄昏山景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则是展现了天姥山黄昏之时幽深恐怖的一面。(5)洞天仙境
突然间,景象又起了变化。“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此时,在我们面前,霹雳闪电大作,山峦崩裂,“轰”的一声,通向神仙洞府的大门开了。从之前的昏暗恍惚到惊天动地,前者烘托后者,形成了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
接着,神仙出场。“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神仙纷纷出场了,穿着彩虹做的衣裳,乘着长风如骑着骏马,老虎在奏乐,鸾凤来拉车。诗人的想象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任意奔驰,展现了一派金碧辉煌、热闹非凡的神仙世界。此时,梦境已经达到了最高点。(6)魂归枕席
可惜,好景不再,好梦不长啊!“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心惊梦醒,一声长叹,枕席依旧,刚才灿烂夺目的神仙世界已经不再。诗歌在梦境的最高点戛然而止,直转而下。
2、诗人为什么要着力塑造一个光怪陆离的梦境?(知人论世)
背景: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由于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奉诏来到京城长安。他本想能够施展才能,有所作为。但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李白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京城权贵,受到排挤,使他只居住了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就此破灭。离开长安后,与杜甫、高适游山东,在兖(Yǎn)州话别,临行作本诗。(幻灯片呈现)
用幻想世界的美好衬托现实世界的丑恶,用诗人在幻想世界的自由翱翔衬托他在现实世界的失意和碰壁。
虽然是在写梦境,但诗人依然是着眼于现实,为了一吐在长安之时积累的怨愤之气。
(三)惊梦长叹
1、梦醒了,梦碎了,诗人发出了什么样的感慨?
(1)古来万事东流水,世事虚幻无常,人生如梦。(消极)(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积极)
2、人生既会有灿烂的阳光,也可能有凄冷的风雨。面对逆境厄运的考验,古今中外人物是如何应对的?
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司马迁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
最美的刺绣,是以明丽的花朵映衬于暗淡的背景,而绝不是以暗淡的花朵映衬于明丽的背景。……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香料,在烈火焚烧中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正如恶劣的品质可以在幸运中暴露一样,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被显示的。——培根《谈厄运》 渔父:“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屈原:“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3、面对人生的沉浮,李白发出的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愤慨。(主旨句)
五、小结: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译文及赏析】推荐阅读:
梦游天姥吟留别唐代李白原文赏析11-02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全诗翻译与赏析05-29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注释09-23
《梦游天姥吟留别》公开课教案11-07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梦境解析06-11
留别妻原文及赏析10-19
梦游家乡作文05-29
梦游三国作文07-09
【精华】梦游作文600字07-11
爱丽丝梦游奇境影评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