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科医技人员培训

2025-03-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放射科医技人员培训(通用8篇)

放射科医技人员培训 篇1

协议书

单位:济南市历城区人民医院

被管理人员: 协议编号:

填写说明

1、本管理协议书系根据《济南市历城区人民医院放射科管理制度规定管理医技护人员项目实施方案》的规定,由放射科统一制定的《济南市历城区人民医院放射科对放射科医技护人员项目管理协议书》样本,单位和公司派遣人员可以按照自身特点增减有关约定内容,并在相应条款后写明。

2、《管理协议书》如由放射科主任和被管理人员直接订立。

3、《管理协议书》中有关鉴证栏目是否填写,《管理协议书》是经过孟卫东律师鉴证而确定。

甲方名称:济南市历城区人民医院放射科

管理负责人:杨子峰 职务:放射科主任 所有制性质:合作制 主管部门:放射科

单位地址:济南市历城区仲宫镇宏福路2号 联系电话:82808207

乙方(放射科工作人员)姓名:

性别: 民族: 身份证号码: 出生时间: 参加放射医学诊疗工作时间:

学历: 毕业时间: 学校、专业: 职称或技术等级: 取得时间: 个人住址: 联系电话: 工作单位:济南市历城区人民医院放射科

根据《济南市历城区人民医院放射科对放射科医技护人员管理项目》的规定,甲、乙双方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订立本管理协议书。

一、管理协议期限

本合同为管理协议书。

合同期从2014年起至2024年。其中:试用期为6个月。

二、被管理人员岗位及其职责要求

(一)甲方根据工作需要及乙方所具备的工作能力,安排乙方在岗位工作;在工作管理期内,甲方也可以根据工作需要,调整乙方的工作岗位。

(二)乙方应当服从甲方的工作安排,按照岗位要求履行职责,完成工作任务。

三、劳动保护和工作条件

(一)甲方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有关劳动保护的规定,根据乙方的岗位及工作要求,为乙方提供必需的工作条件。

(二)乙方必须严格遵守各项安全操作规程及各项管理制度。

四、工作管理

(一)甲方应当按照济南市历城区人民医院放射科对放射科医技护人员的有关管理规定,根据乙方的工作岗位及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按月份汇总绩效及考勤情况上报院委会管理部门。

(二)乙方工作任务完成不理想,根据放射科管理规定进行处罚。

(三)甲方按管理协议书的规定给予乙方计奖金、绩效工资、管理基金等津贴,并按照放射科工作合作协议发放,甲方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

五、工作纪律

(一)甲方有权根据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的规定,制定本单位的规章制度,对乙方实行管理和奖惩。

(二)乙方应当遵守甲方依法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甲方管理,并保守放射科的GE品牌设备技术秘密。

六、管理协议书的解除

(一)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本合同可以解除。

(二)乙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甲方可以随时解除本合同: 1. 在工作期内被证明不符合工作条件的。

2. 连续旷工超过3个工作日或者1年内累计旷工超过10个工作日的。

3. 未经甲方同意,擅自离岗的,或者休假后未经甲方同意逾期不归的。4. 年度考核不合格的。

5. 严重违反工作纪律或者放射科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的。6. 严重失职,对甲方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

7.存在违反医疗执业法的人员出现责任事故的或被检举的或被查出的。

七、附则

本管理协议书条款与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相抵触的,以及本管理协议书未尽事宜,均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的规定执行;没有规定的,由甲、乙双方协商约定。

本管理协议书依法订立后,甲、乙双方必须严格履行。本管理协议书甲、乙双方各执1份,样本所在医院留存1份。本合同于2014年12月01日起生效。

甲方:济南市历城区人民医院放射科 乙方: 放射科负责人:(签章)

年 月 日

鉴证人员:

(签章)

年 月 日

聘用合同变更书

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同意变更 年 月 日签订的聘用合同。

变更聘用合同条款或者增加聘用合同未尽事宜,有如下内容:

甲方: 乙方: 委托代理人(签章):

年 月 日

鉴证人员(签章):

年 月 日

终止聘用合同证明书

历医字放射医学诊疗中心第 号

根据《济南市历城区人民医院放射医学诊疗中心聘用影像医技护人员项目聘用合同书》第八条第 款第 项的规定,我单位与于 年 月 日终止聘用合同(合同签订时间 年 月 日)。

特此证明。

单位委托代理人(签章)

年 月 日

解除聘用合同证明书

历医字放射医学诊疗中心第 号

根据《济南市历城区人民医院放射医学诊疗中心聘用影像医技护人员项目聘用合同书》第 条第 款第 项的规定,我单位与于 年 月 日解除聘用合同(合同签订时间 年 月 日)。

特此证明。

单位委托代理人(签章)

放射科医技人员培训 篇2

一、新医改背景下基层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强化继续医学教育的必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 (2009-2011年) 》明确提出要健全基层医疗卫生体系, 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人才的队伍建设, 着力提高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水平和质量。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人员是基本卫生服务项目的主力军, 是影响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数量、质量和效果的核心要素, 基层人才队伍的建设是政府“强基层”的核心内容[2]。根据2011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和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显示, 全国基层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数量有逐年递增的趋势, 而从基层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的年龄和学历结构上看,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的卫生技术人员在学历构成上, 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学历水平普遍较低。2009年, 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的卫生技术人员中, 大学及以上学历人员仅占17.90%和5.30%, 与2005年相比, 虽有所增长, 但增幅不大, 分别为5.50%和3.10%;在村卫生室人员中, 大学及以上学历人员几乎为0;从全国情况来看, 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比例为60.40%, 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分别为57.00%、38.70%和4.51%;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中专及以下学历人员分别为61.30%和95.49%, 占主导地位。由此可以看出, 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其学历层次和诊疗技术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 有必要强化针对基层医疗技术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 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契合新医改的要求, 才能更好地为“强基层”做贡献。

二、基层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实施继续医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认识还略显不足。

认识上的不足体现为两个层面:一是基层广大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二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层广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目前虽有所提高, 但接受继续医学教育的主动性还略显不强, 突出表现为部分医疗卫生技术人员还不是自愿去参加继续医学教育学习, 总是迫于“单位要求”去接受继续医学教育。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举办的各类学术讲座, 经常存在一部分人员晚到早退的现象, 甚至听取报告的目的也单纯为了领取学分证, 并没有从主观意识上认识到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 基层医疗机构对员工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够, 这源于在目前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 某些基层医疗机构的领导出于短期经济效益的考量, 在进行决策时往往怕花钱也怕影响工作, 会在主观上限制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外出进修学习, 这种陈旧的观念和思想将使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缺乏后劲, 影响基层医疗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2.管理尚欠规范。

目前, 继续医学教育大致包括学历继续医学教育和非学历继续医学教育两类, 学历继续医学教育一般由高等医科院校主办, 非学历继续医学教育的主办单位包含高等医科院校、医院、行业协会、学会等。特别是非学历继续医学教育在实施过程中, 由于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还不健全, 没有组织对提供和实施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机构进行资格认定, 对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管理仅停留于项目评审, 很多省市级项目评审也不够严格, 缺少对项目实施过程及效果的监督检查与评估, 缺少项目的学分授予标准等[3]。各基层医疗机构在执行上也普遍存在应付了事、要求不严的现象。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在于要建立合理的继续医学教育评估标准及其完善的规章制度。

3.经费与待遇尚难落实。

有学者指出, 由于补偿机制不完善, 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缺乏稳定的经费投入及增长机制, 基本建设还比较薄弱, 工作环境和条件相对较差, 人员工资水平较低, 难以吸引人才, 特别是在农村地区[4]。特别是在新医改的背景下,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取消了药品加成, 如果相应的补偿机制不完善,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经费将捉襟见肘, 还要对本单位的医疗从业人员进行全员性的经费补贴, 往往很难承受。因此, 在很多情况下基层医疗卫生技术人员都是个人承担其全部的继续医学教育费用。经费问题的解决需要相关部门搞好顶层设计, 制定相关政策, 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经费投入, 拓宽继续医学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待遇问题的解决需要提高基层医疗机构领导对继续医学教育的认知与重视程度。

4.师资问题也较突出。

目前, 我国继续医学教育的师资队伍以兼职为主, 他们大多来源于高等医科院校和不同层级的医疗卫生机构, 这样的一种队伍构成有其两面性:一方面, 由于他们的学术水平较高, 在教学科研的一线工作, 他们能接触到临床与科研的前沿, 能保持教育内容的新颖性、先进性和应用性;另一方面, 由于这些专家只是对某一医学领域比较在行, 无力对基层医疗机构急需的全科医生展开培训, 换句话说, 就是现有的师资还无力培训基层急需的全科医生, 仍然难以与基层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的高期望值相匹配。因此, 应建立激励机制, 鼓励该层次专家教授积极申报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将他们充实到为基层医疗技术人员提供继续医学教育的教学队伍中来。

三、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要转变思维、提高认识。

目前, 人类已经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 科技日新月异, 知识老化的速度明显加快。为适应新的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和新医改的需要,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卫生技术人员都要转变思想, 提高认识, 认清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充分认识到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的医学知识, 不断地夯实新的临床医学技能, 才能在激烈的医学人才竞争求得生存和发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重视本单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 应设立专职岗位管理本单位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 将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列入单位领导的目标管理中, 使之作为单位领导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

2.要强化继续医学教育的全过程管理。

首先, 要明确界定实施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主体, 指定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管理部门;其次, 要明确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类别与举办形式, 建立项目认定程序, 建立各类别各形式项目的学分授予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再次, 要明确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认定程序, 各实施医学继续教育的主管部门要对不同类别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进行评审、监督和实施效果的评估;最后, 要将继续医学教育与基层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的自身利益挂钩, 将继续医学教育与执业资格并重, 将其作为人员准入的法定条件, 引导和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积极参加继续医学教育学习, 倡导继续医学教育学分与其年终考核、岗位聘任、晋升晋级联系起来。

3.要多渠道筹集经费。

新医改强调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质,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作为公立医疗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 强调政府的责任, 增加政府对基层医疗机构人员继续医学教育的经费投入, 包括对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经费支持和对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继续医学教育的专项经费支持等;其次, 拓展继续医学教育经费来源空间, 促进相关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取得它们的经费支持, 为基层医疗技术人员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创造良好条件;最后, 基层医疗机构和技术人员要积极申报科研课题, 争取更多项目经费支持, 为自身参加国际国内各种学术会议或参与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学习创造条件。

4.要充分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功能。

首先, 各高等医学院校要积极承担基层医疗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工作, 要组织相关人员集体攻关, 开发适合基层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参与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按照新医改的要求, 在基层医疗领域特别应将全科医学专业纳入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专业类别, 同时搞好师资的培训;其次, 相关医疗科研部门在积极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的同时, 还应开发相应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重视新技术、新产品在基层医疗机构的普及与推广;最后, 各继续医学教育机构主体要采取灵活的教育教学方式, 根据基层医疗机构人员需求特点, 可采取的培训方式包括短期培训、进修学习、自学等, 还可采用学术会议、学术讲座、研讨班等形式进行, 以方便基层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有针对性地选择参加。

摘要: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其学历层次和诊疗技术都还有很大程度的提升空间。以新医改为背景, 在分析基层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强化继续医学教育的必要性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新医改,基层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

参考文献

[1]陶晶, 赵聪, 孙涛.我国继续医学教育的发展及澳洲发展模式带来的启示[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2, 33 (2) :76-77.

[2]王芳, 朱晓丽, 丁雪.我国基层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现状及公平性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2, (2) :108-110.

[3]卞淑芬.浅谈我国继续医学教育现状与对策[J].继续医学教育, 2003, 17 (6) :9-11.

放射科医技人员培训 篇3

关键词:电离辐射;放射卫生防护;放射监测;职业防护【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602(2013)12-0101-01

定期进行监测对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是很重要的。

1放射防护监测

放射防护监测是监测电离辐射对人体健康影响以及防护方法的科学,内容包括个人、群体及后代的防护对策。其目的在于根据利益.代价分析,允许他们进行必要的照射活动,尽可能降低射线对人类的危害,以保障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与安全。工作人员应佩戴个人剂量计,在工作人员经常工作和停留的地点安装辐射监测仪,必要时安装预定剂量率阈值的自动报警装置。治疗室应保持良好的通风,并定时换气。

1.1医用诊断X线防护的测定: 监测前仪器的准备,转换量程开关至"电池",电表指针指示必须在红色标度区内,然后再转换至"10"位置,调好零点,预热5分钟(FJ-347AX、γ剂量仪)。把功能转换开关转至合适的量程,若不知剂量率的大小,可以从大剂量率量程开始,逐次转换(FJ-347AX、γ剂量仪)。打开电源开关ON/OFF键的ON键,仪器进入自检过程,显示程序版本号,自检通过进入正常操作模式。仪器开机后预热4分钟(451P/BX、γ巡测仪) [1]。防护区空气照射量率的测定用FJ-347AX、γ剂量仪或45lP/BX、γ巡测仪按立体透视、立卧位摄片,周围环境在各测试平面上进行监测。管电压65kV(峰值),管电流3mA。根据不同的摄片位置,选择相应的管电压、管电流。射线监测仪定期鉴定,长期不用须拆去电池,以免腐蚀仪器

1.2监测记录:在开始进行个人剂量监测时,应对放射工作人员过去接受的剂量情况进行小结,并将此小结附在该人员的个人剂量档案之中,这种小结应该包括工作单位、起止日期、工作性质、受辐照的情况、个人累计受照的剂量(粗略估算)等。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可疑时,应该对受照射的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应附在相应的个人剂量监测记录中,调查项目如下:监测的时期及监测期间的异常情况(例如:人员受到意外照射等);工作人员操作的异常情况;辐射场的监测结果;调查的结论;调查人员签名。在应用工作场所模拟测量结果估算个人剂量时,应记录以下内容:受照射的时期;此时期的工作量;单位工作量(一次操作)工作人员接受的剂量值;影响剂量的各种因素的修正资料;模拟实验条件估算结果;调查者签名[2]。未接受个人剂量监测的工作人员剂量档案中,应有工作场所定期监测结果的记录。用吸入气载放射性物质的量和照射时间来估算内污染时,记录应有以下内容,并将这些记录附在个人剂量档案中。估算体内污染量的方法;气载放射性物质的浓度,受照时间及呼吸量;确定影响测量和估算结果的各因素的修正值:估算结果:监测估算人员签名。

2职业防护

对放射性工作人员应进行上岗前和上岗后的定期体检,尤其注意血象变化,凡患有血液病、中枢神经系统性疾病、性腺疾病、骨髓疾病、显著内分泌障碍、自主神经系统疾病、慢性肝肾疾病、心血管疾病、皮肤癌或癌前疾病等的人员,均不宜从事放射性工作。此外,还应有休假等保健措施。

2.1严格操作制度: 工作人员上岗前必须经过电离辐射设备的操作和防护训练,工作中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定期检查电离辐射设备和防护设施的性能,发现问题及时妥善处理后才能使用。操作时,必须确保剂量准确,既要使诊断区或治疗区获得合理的剂量及其分布,又要最大限度缩小正常组织的受照射剂量和范围。

2.2控制辐射源的质和量: 这是治本的方法。应用辐射源的工作应在不影响效果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辐射源的活度(强度)、能量和毒性,以减少受照剂量[3]。例如,应用开放源时,选用毒性低的放射性核素;X射线透视时采用影像增强器可以减少X射线输出量。当然,这种方法受到应用目的的限制,不是所有情况下都能做到。

2.3个人防护: 使用开放型放射性核素应注意个人防护,要使用个人防护用具,如口罩、手套、工作鞋和工:作服等;要遵守个人防护规则,禁止一切能使放射性核素侵入人体的活动。例如,作业场所要禁止饮水、进食、吸烟,杜绝用口吸取放射性液体等。

2.4妥善治理放射性"三废" 工作场所的保洁主要采取通风与过滤的方法。工作中产生的放射性废物有以下三种处理方法。半衰期短、用量小的放射性核素用消极放置和稀释的方法,待放射性降至允许标准时按一般"三废"处理。半衰期长、用量大的放射性核素用特殊方法浓缩后送到指定的废物库统一存放处理。被放射性核素污染的衣物、皮肤可用清水和肥皂水冲洗。

3讨论

放射线工作者应严格遵照国家有关放射防护卫生标准的规定,制定必要的防护措施,正确进行检查的操作,认真执行保健条例,定期监测放射者所接受的放射线剂量。戴铅橡皮围裙、手套,并利用距离防护原则加强放射线工作人员自身放射的防护。

参考文献

[1]李挺风. 护士职业的危害及其防护.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5):1086-1087.

[2]张景源;我国医用辐射防护研究概况[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1998,05.

放射科医技人员培训 篇4

医技对于我来说原本就是一个比较陌生的的行业。搞临床也有5年多了,突然要我去学习那么多医技和检验方面的知识,说真的心里一点准备也没有。但是对于这样的学习机会我是不会放过的。无论做什么行业,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做到老就要学到老。

上次在长沙听放射技术人员培训课的时候还算是基本能听懂,但是检验培训班的课一听就觉得枯燥无味。当然这和我本身的基础有一定的关系。原来在学校学的是临床专业,对于这些检验方面的知识真的是有点茫茫然。

给我们讲课的都是湖南检验界的一流专家教授,对于我们这些来自基层的医务工作者来说,能面对面和这样的专家交流学习,机会十分难得。听了一个星期的课,其实我能听懂的也就是和临床有关的一些知识,特别是平时在基层看病往往疏忽了检验的重要性和检验的目的,方法以及检验结果的判断。我想通过这次学习,对今后的临床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和提高。

同时令我深有体会的是,这些专家教授在对待专业和工作时的精益求精,严谨谦虚的态度。而这些正是我在平时工作中所缺乏和需要提高的。

我想省厅组织专家对我们这些来自农村基层的医技和检验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和辅导是很有必要的。尽管我现在主要还是一个临床医师,更多的是参与临床的诊疗服务。但是通过这次学习,对我在临床工作中运用必要的检查手段来提高医疗的质量,同时也减少一些医患纠纷的发生是很有帮助的。同时我也认识到了农村医疗条件和医疗技术,医疗观念的落后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目前的农村医疗卫生技术水平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了。而这种落后的现状正是需要我们国家一方面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和支持,同时还应该加强对农村医疗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再教育工作。医疗卫生改革的宗旨不就是为了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吗?我认为农村医疗卫生的改善包括的两大方面:第一个大的方面是医疗设备的改善,也就是所谓的硬件改善。第二个大的方面是加强对农村医疗卫生技术人才的素质教育,也就是软件的改善。只有软件和硬件同时得到改善和提高才能带动农村医疗卫生改革的步伐向前迈进,二者缺一不可。

我想农村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在未来3至5年将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大的突破。对于我们这些农村医疗技术人员来说,这既是挑战也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我们只有加强自身的素质,提高自身的水平,才能在将来的工作中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服务于老百姓。才能在未来的生存挑战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放射科医技人员培训 篇5

(医学类)

考试日期:年月日

姓名:得分:

一、单选题(共40分,每小题4分)

1、《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住院床位总数在多少的医院应当设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和独立的医院感染管理部门?()

A、住院床位总数在100张以上B、住院床位总数在300张以上

C、住院床位总数在500张以上

2、控制医院感染最简单、最有效、最方便、最经济的方法是:()

A、环境消毒B、隔离传染病人C、洗手

3、医务人员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后应。()

A、先洗手,然后进行卫生手消毒B、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C、进行卫生手消毒

4、医疗机构收治的隔离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属于什么废物?()

A 属于生活垃圾,不属于医疗废物;B病理性废物;C 感染性废物。

5、根据抗菌药物实行分级管理的要求,医疗机构应将抗菌药物分为几类进行分级管理?()

A.三类B.四类C.五类

6、根据《医院隔离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胸穿、腰穿操作时应戴()

A、清洁手套B、乳胶手套C、无菌手套。

7、根据《医院隔离技术规范》的要求,一般诊疗活动,可佩戴()

A、外科口罩B、医用防护口罩C、N95口罩

8、各种治疗、护理及换药操作次序应为()

A、清洁伤口-感染伤口-隔离伤口B、感染伤口-隔离伤口-清洁伤口

C、清洁伤口-隔离伤口-感染伤口

9、当出现医院感染病例时,经治医生必须在几小时内填表,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A、12小时B、24小时C、36小时

10、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何种水平()

A消毒水平B灭菌水平C清洁水平

二、判断题(正确打“√”、错误打“×”,共30分,每小题3分)

1、医疗废物与旅客可在同一运输工具上载运。()

2、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应当有明显的警告标识和警告说明。()

3、使用后的医疗器械应按“清洗—→消毒或灭菌”的步骤处理。()

4、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3例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

5、临床使用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前,应检查小包装有无破损、过期失效、产品有无不洁或霉变等()。

6、住院患者中,出现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时,首先发现的医务人员应立即报告科主任、护士长和医院感染管理科。()。

7、、碘伏属中效消毒剂。()

8、接触传播是医院感染的最主要的传播方式。()

9、已明确为病毒感染者,可同时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防止细菌性感染。()

10、洗手的目的是保护医务人员自身不受病原微生物的污染()

三.问答题(共30分,每题15分)

⒈医务人员在哪些情况下应当洗手?

⒉医务人员锐器伤后如何处置?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 ACACA6-10 CAABB

二、判断题

1.× 2.√ 3.√4.√ 5.√ ⒍√⒎√⒏√⒐×⒑×

三、问答题

1、答:1)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2)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

3)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4)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5)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放射科人员 篇6

一.人员准入规范

1.从事诊断人员应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和已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或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取得住院医师职称及执业医师资格方可从事放射科诊断工作。

2.从事介人治疗的放射科医师须在三级甲类医院经过介入放射学专业学习,正规操作培训半年以上,独立从事介入治疗操作需具有主治医师以上职称。

3.技术人员需具有中专以上医学影像专业学历或己取得放射技师职称者。

4.放射科工程、维修和数字影像中心人员需具有大专以上医学工程专业或己取得放射技师或工程师职称者。

5.放射科护士需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和具有职业护士资格。

6.CT、MRI的诊断和操作人员需具有CT和 MRI上岗证

二、设备准入规范

二级医院

1.500mA以上能作全身各部位的摄片机和床边机。

2.数字或遥控胃肠机,包括一股透视。

3.配备800mA带电视和快速摄片设备或DSA开展介入治疗和血管造影。

4.配置应用型CT机。

5.自动冲片机和简单数字信息存储设备。

三、技术准入规范

二级医院

1.开展全身各部位X线摄影和床边摄片。

2.能完成胃肠道钡剂造影、泌尿系静脉和进行造影、胆系造影、周围血管造影等检查。

3.开展一般介入放射治疗和肝肺肿瘤的介入治疗。未配备血管造影设备不得开展血管内介入治疗。

4.进行CT常规和增强扫描检查。

放射科管理

(内部资料 仅供参考)

一、放射科任务

二)二级医院

1、承担门诊、住院的常规摄影、透视、常规造影、部分特殊检查、特殊造影及保健、体检和抢救的放射检查,并保证检查诊断的可靠性;

2、接受下级医院的诊断、技术人员培训进修。参加院内的临床诊断会诊;辅导下级医院放射检查和诊断会诊,接受中专卫校的实习教学;有条件的可接受高等医学院校实习教学。

3、根据设备条件和临床的需要进行放射技术和诊断方法学研究;

4、开展的专业工作应符合省卫生厅规定的业务项目要求;

5、放射诊断、放射技术按专业分工。

(二)放射技术人员

1、根据临床请检进行常规和特殊投照,配合诊断人员进行特殊造影检查,确保造影摄片质量,配合诊断人员共同完成应急抢救工作;

2、负有对机器旅运转所需的修检及定期和经常性保养的责任,负有对专机操作人员的辅导和监督之责任;

3、在放射诊断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特殊摄影和造影检查;

4、负责放射技术专业的带教、培训工作,配合诊断人员进行科研和技术革新工作;

5、专职放射机修人员负责本科设备的安装、故障检修,定期维护保养工作,并负有全面的对机器使用指导和监督之责任。

6、各项技术岗位的职责分述如下:

X线摄影技术人员职责

1.作好本岗位的准备工作。铅号码、肢体尺、铅版等。

2.根据申请单要求进行常规和特殊摄影或特殊造影。选择恰当的摄影条件和正确的摄影体位,确保摄影质量,控制废片产生。

3.与暗室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摄影条件和摄影体位。

4.操作者认为检查符合诊断要求时才能让病人离科。必要时及时补救。

5.记录投照条件,消耗胶片,日期及签名。

CT技术人员职责

1.按照CT机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操作。

2.按照病例检查要求进行摆位和扫描定位。

3.严禁重力敲打键盘,操作应做到“轻、准、稳”。

4.扫描定位、选层、加层应与医师取得连联系。

5.准确填写扫描条件、层次等、及签名。

6.密切注意扫描中及增强后患者的情况,遇不良反应立即停止扫描组织抢救。

7.每周进行CT机维护保养。

8.扫描室、控制室、计算机室的温度、湿度应符合CT机规定要求,一般温度控制室、扫描室控制在22℃±4℃,相对湿度65%以下。

9.保持清洁严禁存放无关的物品。

10.定期校正CT值和维护保养。

放射科窗口工作人员职责

1.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

2.文明用语,不说忌话。

3.尽快为病人安排好放射检查登记事务,缩短病人就诊时间。

4.不随意推委需放射检查病人。

5.认真核对登记内容,杜绝差错发生。

6.认真做好交接班工作。

7.维持窗口的清洁和整齐

清洁员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下负责做好全科医疗的后勤保障工作。

2.在科主任领导下负责做好保持全科整齐、清洁、有序的良好环境。

3.在科主任领导下负责做好全科的消毒工作,防止传染病蔓延。

4.协同有关人员领取各种检查的医疗用品。

5.负责准备各种X线检查前的医疗用品。

值班技术人员职责

1.上班时做好交接班工作,做到了解当天全科的运行状况。

2.下班前应处理好所有工作及办理好交接手续。

3.坚守岗位,严禁脱岗,处理及时,病人多时按轻重缓急。如遇突发事件及时与有关人员联系。

4.遇危重病人应及时与本科医师和临床医师联系,共同配合完成检查工作。

5.值班期间严禁饮酒、聊天会客及做与医疗无关的事情。

6.值班人员负有全科安全保卫职责。

三、急诊放射和床旁摄影规定

1、凡属急诊室请检项目、住院抢救及手术中必要的放射检查均列为急诊任务,应立即进行放射检查。会同临床医师作出临时初步诊断,最终结论以书面报告为准;

2、床旁摄影仅适用于:急诊室抢救,手术中必要的放射检查,危重而不能搬动的病人,骨科牵引病人等;

3、凡属危重病人及检查中可能出现意外的病人,临床医师必须到场监护,由放射诊断技术人员共同配合完成检查工作。

四、放射科工作质量管理

(一)放射科工作质量管理第一责任者为科主任(负责人)。

(二)放射诊断工作质量管理

1、诊断人员应通晓本专业质量控制的理论和方法,明确岗位责任。放射诊断

质量管理应由主治医师以上人员负责;

2、诊断人员应密切配合临床。并依据透视和优良X线影像作出正确的X线诊断.

3、诊断报告书写格式应正规化,字迹清楚,描写确切,结论明确。

4、诊断、造影检查应按操作规程进行,注意放射防护,无菌消毒,严防意外事故发生;

5、二、三级医院放射诊断报告(胸透例外)必须由主治医师签字才可发出,放射诊断与手术病理对照应符合省厅要求;

6、定期组织疑难病例和手术病例诊断对照讨论会,及时总结经验。

(三)放射技术工作质量管理

1、技术人员应通晓本专业质量控制的理论和方法,明确岗位责任。技术质量管理二、三级医院由主管技师负责,一级医院由技师负责;

2、摄影、暗室、机修实行岗位责任制,严格遵守技术操作规程,为保证落实各项技术标准措施,必须接受技师、主管技师的检查指导。

3、每日技术读片应切实认真地按影像质量评定记录并落实到岗位责任者,每月技术读片考评。各级医院的放射优质片率、废片率应符合质控规定;

4、定期组织废片分析讨论会,总结经验,落实改进、防范的技术(责任)措施。

5、各项技术岗位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按相关规定执行。

五、放射科安全管理要求

放射科诊断、技术人员应通晓放射防护,放射设备、暗室药品、感光器材等安全管理的理论和方法。

(一)病人安全管理要求

1、口服造影剂应密封设专柜存放,盛器必须消毒分用;

2、应备有抢救药品及必要的急救器械(如氧气、吸引器等);

3、碘造影前必须作过敏试验,严格控制用量,遇有反应时放射医师及时与临床医师联系配合抢救;

4、严防检查操作不慎或机器故障而造成对病人的伤害。

(二)设备安全管理要求

1、必须保证机器设备随时处于正常状态下;

2、严格遵守机器操作规程,使用中遇有异常应立即切断电源;

3、实行专机专人负责制和摄影造影岗位制,责任者负有保管、维护、使用指导监督的责任;

4、机修人员全面负责本科机器设备的管理,定期检查机器接地可靠性以防电击;

5、凡新安装或经大修后的放射设备需经有关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

(三)暗室化学药品和感光材料安全管理要求

1、暗室实行专人管理,严格室内照明管制;

2、显、定影药品集中贮存,含毒、强腐蚀药品单独存放,并由专人负责保管;

3、胶片应按照其要求存放,拆封后的胶片应有严密的防光、防潮、防粘的措施;

4、增感屏应按照其要求的条件存放和经常维修,使用中严防碰撞、撕、粘成损伤;

5、X线像片保管期不少于5年(职业病除外)方可处理。

(四)放射科安全管理要求

1、机器设备和机房防护必须达到国家防护要求,并经有关放射防护检测部门认可再投入使用。

2、必须装备诊断或技术人员个人防护用品。并严格实施穿戴防护用品条件下进行工作。

放射科医技人员培训 篇7

1 研究方法与对象

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 涉及放射治疗领域的辐射安全文化问题, 以访谈形式来筛查和发现问题以形成问卷调查的内容, 调查研究本领域的辐射安全文化现状。重点在辐射安全文化的核心层面即精神心理层面, 也就是对放射治疗技术人员主观上对辐射安全的态度和看法进行调查分析。

1.1 访谈

通过对相关管理和工作人员进行访谈, 了解放射治疗技术人员所关心关注的对辐射安全问题的态度和看法, 研究本领域的辐射安全文化现状。

1.2 问卷调查

对某地区4家医院34位放射治疗技术人员进行问卷调查, 被调查人员为随机选择, 方法为选择某一正常工作日, 发放调查表填写, 无记名方式回收调查表, 被调查人员是在岗的放疗技术人员, 年龄24~60岁, 放射工龄2~30 a, 性别不限。

1.3 问卷调查内容

关于辐射安全文化的题材很多, 本文所采纳的内容来自于访谈的结果, 我们予以归纳形成问卷调查的内容, 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对辐射工作环境的看法和态度 射线有害健康, 辐射场所和环境也很重要, 我们重点研究工作人员对射线的态度、对工作场所辐射安全感, 比如通风等。这些是辐射工作人员主观上对辐射安全文化外部层面辐射物质文化的看法和态度, 也反映了辐射工作人员的这方面的精神心理文化。②对辐射安全制度及其执行的看法和态度 我们重点研究工作人员对放射防护管理工作满意程度、放射人员对福利制度及其执行满意程度、放射人员的体检以及放射体检档案管理情况、放射防护培训情况、放射津贴的高低以及津贴待遇的高低对放射工作的影响等, 这些是辐射工作人员主观上对辐射安全文化外部层面辐射制度行为文化的看法和态度, 也反映了辐射工作人员的这方面的精神心理文化状态。③对治疗中辐射防护的看法和态度 重点在研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防护措施是否足够、对患者进行辐射防护知识宣传、对自己和患者采取防护措施以及在诊疗过程中对辐射利弊的评价等, 这些是辐射工作人员主观上对辐射安全文化外部层面辐射物质文化的看法和态度和对辐射制度行为文化的理解, 也反映了辐射工作人员的这方面的精神心理文化。

2 结果

2.1 对辐射制度与执行的态度和看法

我国建国以来相继颁布了多部有关的法律法规, 每个单位在开展放疗工作以前, 都取得了上级管理的检查验收以后发放的许可证, 上级管理部门检查验收的内容包含了安全文化内涵的外围的2个层面, 即辐射物质安全文化, 辐射制度安全文化和辐射行为安全文化, 访谈的结果是医院均遵守执行了国家的相关规定, 设有健全的放射管理机构建制、正常的管理活动、完备的机房建设和全面的制度建设等。

问卷调查的结果, 对单位的辐射安全管理在受调查者中不满意者占24%, 只有29%受调查者满意。培训和放射体检单位都按有关规定2年举办1次。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 71%和62%的受调查者认为或参与了2年1次的健康检查和防护知识培训, 仍有3%和12%受调查者不知道或没有参加2年1次的健康检查和防护知识培训。在受调查者中, 82%的受调查者对放射人员的福利制度不满意, 仅3%的受调查者满意, 71%的受调查者认为放射津贴低, 受调查者无一人认为放射津贴高, 39%的受调查者认为津贴待遇的高低影响放射工作, 47%的受调查者认为有点影响。见表1。

2.2 对辐射工作及其环境的态度和看法

94%受调查者认为射线并不可怕, 只要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即可, 关于工作场所的辐射安全问题, 3%的受调查者认为很安全, 59%受调查者认为较安全, 有20%的受调查者认为不安全;工作场所通风问题, 防护的有关规定是每小时换气三四次, 从与管理人员的访谈中获知, 通风设施是符合规定的, 而调查的结果是:53%的受调查者认为工作场所通风差, 只要12%的受调查者认为良好。见表2。

2.3 对治疗中防护的态度和看法

有关辐射防护法规规定, 对患者进行必要的防护宣传和对患者的非照射部位实施防护, 合理使用射线。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71%的受调查者认为工作时的防护措施是足够和很好的, 26%的受调查者认为防护措施不够;94%受调查者认为辐射防护的知识对患者很重要或重要, 94%的受调查者认为在工作中经常或必要时对患者进行了辐射防护知识的宣传;88%的受调查者认为对自己或患者在必要时或经常地采取了防护措施;53%的受调查者认为在诊疗过程中对患者接受辐射的利弊进行了评价, 82%的受调查者认为合理地使用了射线。见表3。

3 讨论

3.1 放射治疗领域的辐射安全文化

放射治疗辐射安全文化内涵分3个层面:核心层面即中心是精神心理层面, 位于辐射安全文化的最内层, 外层是辐射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 最外层是辐射安全物质文化[1]。外面两层含义是有关规定制度具体限定, 而又必须执行的, 同时是以物质形式客观存在的, 是可以度量的, 看得见摸得着的。而内层的关于精神心理的文化要素, 虽然是客观存在的, 但它存在执行主体的内心世界, 起着主导和引导主体行为的作用, 它支配着员工的行为趋向, 是辐射安全文化的核心部分, 物质安全文化、制度行为安全文化的状况也会反作用于精神心理安全文化, 精神心理安全文化是辐射安全医疗和管理上层建筑, 辐射制度文化是辐射安全医疗和管理的支柱, 辐射行为安全文化是辐射安全医疗和管理目标, 放射治疗领域的辐射安全文化是医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放射治疗辐射安全文化精神心理这一核心层次文化修养和培养是辐射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

3.2 提高辐射工作人员的安全文化素养途径

3.2.1 加强工作人员的辐射防护知识的学习和培训, 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文化素养

辐射防护安全培训是提高从业人员安全文化素养的重要手段。1997年6月《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卫生部52号令规定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辐射防护培训, 两年举办1次复训[2,3], 62%的受调查者认为或参与防护知识培训, 仍有部分 (12%) 受调查者不知道或没有参加2年1次的防护知识培训, 这应引起基层管理人员的重视, 每一次的培训学习要落实到每位放射工作人员, 通过学习和培训, 让每位辐射工作人员了解辐射本身的特性和防护知识, 还要了解辐射场所设施的建设、辐射工作的具体制度管理、辐射工作的有关规定等, 只有这样, 这部分人群的安全文化素养才能得到提高, 才能使他们从内心里不惧怕射线, 在工作中以积极主动地态度参与到辐射防护工作中来, 使得医患双方共同受益。

3.2.2 加强基层管理人员与辐射工作人员的沟通联系, 从提高物质制度行为文化方面来提高精神心理的安全文化素养

我国建国以来相继颁布了多部有关辐射防护的法律法规, 医院遵守执行了国家的相关法规和规定, 每个单位在开展放疗工作以前, 都取得了上级管理的检查验收以后发放的许可证[4,5], 上级管理部门检查验收的内容包含了安全文化内涵的外围的2个层面, 即辐射物质安全文化, 辐射制度安全文化和辐射行为安全文化, 设有健全的放射管理机构建制、正常的管理活动、完备的机房建设和全面的制度建设等。

普通的工作人员只知道有了相应的许可证, 对一些关于基层放射管理机构建制、正常的管理活动、机房建设和制度建设不是全面了解, 只了解自己接触到的部分, 医院都按有关规定2年举办1次培训和放射体检[3,6], 大部分人员参加了培训和体检;部分医院已经大幅度提高了放射津贴, 71%的受调查者认为放射津贴低;工作场所经有关部门检测验收, 工作场所是安全的, 但仍然有20%的受调查者认为工作场所不安全, 53%的受调查者认为工作场所通风差。

部分工作人员的观点、想法和知晓度与医院的管理部门所掌握的情况存在差异, 这说明医院的管理层应加强与工作人员的交流和联系, 把各方面的细节告知到每位放射工作人员, 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医院所组织的活动中来, 使辐射体检人人参与, 不遗漏一位工作人员, 及时将体检结果告知每位工作人员, 使工作人员积极配合医院的管理活动, 提高他们精神心理的安全文化素养, 搞好医院的医疗辐射医疗工作。

3.2.3 改善辐射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 提高辐射工作人员的安全文化素养

六七十年代以钴60和镭源为主要的放射治疗用射线源, 发展到现在以加速器和后装设备为主要治疗设备, 随着医疗设备的发展, 其辐射防护条件和要求有很大的改善, 但辐射工作人员仍然要接触到辐射及其辐射环境, 对人体有很大的潜在的危害, 特别是辐射的远后期效应如白内障、寿命缩短和致癌等不可忽视[7]。

事实上, 计划经济时代放疗工作人员的辐射津贴占工资收入很大部分比例, 有的占1/3~1/5不等, 现在的津贴仅占工资收入的1/10~1/20乃至更低, 加上放射工作工龄问题一直未能得到重视等, 放疗工作人员是以牺牲自己的健康来工作的, 对于如此低的辐射津贴和待遇, 可以理解在受调查者中, 71%的受调查者认为放射津贴低, 受调查者无一人认为放射津贴高, 有82%的受调查者对放射人员的福利制度及其执行不满意, 只有3%受调查者表示满意;津贴待遇的高低是否影响放射工作, 39%的受调查者认有影响, 47%的受调查者认为有点影响但影响不大。

应引起辐射管理层的高度重视,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处于增加对工作人员的关心角度, 都应改善辐射工作人员的津贴和待遇, 让这部分医疗辐射工作人员从内心出发, 积极主动地开展放疗工作, 使放射治疗辐射安全文化从其根本上得到发展。

3.2.4 加强对患者的辐射防护宣传, 合理使用辐射治疗疾病

放射治疗防护的有关辐射防护法规规定, 对患者进行必要的防护宣传和对患者的非照射部位实施防护, 合理使用射线[8], 虽然人多数受调查者认为工作时的防护措施是足够和很好的, 辐射防护的知识对患者很重要或重要, 在工作中经常或必要时对患者进行了辐射防护知识的宣传;对自己或患者在必要时或经常地采取了防护措施;在诊疗过程中对患者接受辐射的利弊进行了评价, 合理地使用了射线来治疗疾病, 这些都是积极和肯定的。但仍然有部分受调查者认为防护工作还有所欠缺;对辐射防护的认识都是到位的, 认为很重要或重要, 在防护措施和治疗中的应用方面还有工作要做, 如对每位患者都进行利弊评价给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合理使用射线治疗和对非治疗部位采取足够的防护措施。

参考文献

[1]郑祖安, 冯占春.医院辐射安全文化与辐射安全管理.中国医院管理, 2006, 26 (增刊) :391-394.

[2]李晓颍, 范深根.加强放射防护安全培训.提高放射卫生防护水平.中国辐射卫生, 2008, 17 (4) :416-417.

[3]GBZ/T149-2002.医学放射工作人员的卫生防护培训规范.

[4]国务院449号令.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 2005-09-14.

[5]GBZ126-2002.医用电子加速器卫生防护标准.

[6]卫生部55号令.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 1997-06-03.

[7]金为翅, 王洪复.电离辐射损伤基础与临床.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2:257-262.

放射科医技人员培训 篇8

【关键词】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检测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521-02

放射工作人员,顾名思义就是医疗机构中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这种类型人员随时可能暴露在电离辐射照射下,因此对这些放射人员进行定期的个人计量检测是保障放射人员生命健康的一个有效方法。本研究主要对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的计量检测进行分析和评价,旨在更加客观的了解当前医疗结构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组成情况,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我区放射诊疗机构的120位工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研究对象所在的不同岗位分为介入组、治疗组、核医学组以及影像组四个研究组。每组成员30位。其中,男性有76位,女性44位。从2009年至2013年所有放射人员个人剂量检测总共有300次,其中男性216人次,女性84人次。

1.2方法选择的个人计量检测方法为当前临床医学最常使用也是效果最显著的热释光剂量法。采用的热释光元件其形状为粉末状,使用时将这些粉末状原元件放在聚乙烯塑料管内。为了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需要放射室内所有工作人员在工作时需要将个人剂量计放在左胸口前面,全年均要进行检测,且每三个月需要进行一次总结[1]。另外,为了能够真正保障这些检测结果的稳定性和真实性,需要对检测对象进行4年至5年的调查,然后再计算出平均值,得出最后的准确数。

1.3统计学意义本研究使用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12.0,计量资料主要是使用χ±s表示,组间对比则通过t检验,存在统计学意义则以P<0.05表示。

2结果

2.1不同岗位剂量检测结果介入放射治疗组的个人年均剂量数为4.53±0.75,放射治疗组个人年均剂量数为0.73±0.14,核医学组个人年均剂量数为3.13±0.33,放射影像诊断组个人剂量年均数为0.92±0.21,所有组别对比P=0.001。即,介入治疗组剂量明显要高于其他三个组(P<0.05),而放射影像诊断组的个人剂量和放射治疗组的个人剂量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

2.2不同职业工作人员的人均年照射剂量医师、技师以及护师三种不同职业性质的放射工作人员中,医师和护师由于需要频繁的帮助患者进行各项检查,因此其人均年照射剂量比较高,相对于这两种职业的人年均照射剂量而言,技师的人均年照射量比较低。总之,医师、护师人均年照射量与技师的人均年照射量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师均年照射量和护师均年照射量对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放射学在临床诊疗中得到广泛的性应用,并成为三大治疗学之一,其主要利用X线影像来进行临床诊疗。现阶段我国各大医疗机构已经开设放射学科室,并有大量医务人员参与到放射学诊疗工作中。但是由于工作人员长期处于X射线照射环境下进行诊疗操作,导致工作人员照射剂量偏高,对工作人员健康和安全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对医疗机构放射科室工作人员个人照射剂量进行有效的评估,加强放射防护措施,是减少放射危害的关键所在。

本研究对我院放射科室工作人员个人照射剂量进行监测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从事介入放射的工作人员X线照射剂量较高,是放射诊断、放射治疗工作人员照射剂量的很多倍[2]。所以,必须提高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意识,并在进行放射诊疗操作时,可使用具有防辐射作用的防护品。从研究结果来看,位于不同放射岗位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差异性来看,放射工作人员的操作场所都是非常安全的。同时从不同放射岗位工作人员5年个人照射剂量分布频数来看,放射工作人员及放射防护部门只要加强放射防护,并严格按照放射规程进行操作,就能降低放射工作人员个人照射剂量,并维持低剂量状态。本文对不同职务放射工作人员个人照射剂量进行分析,医生个人照射剂量明显高于技师,而护理人员与技师个人照射剂量则无差异性,表明只要严格按照X射线规程要求进行操作,并做好放射防护措施,选择科学合理采集方法,可减少X射线照射剂量。对暴露时间不同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照射剂量进行分析发现,由于工作资历较高的放射工作人员需要承担大量放射诊疗工作,照射暴露时间较长,所以个人照射剂量也相对较大。从放射工作人员的年度照射剂量来看,表明我院通過采取有效的放射防护措施,提高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意识,放射工作人员个人照射剂量得到有效改善[3]。因此,在日常放射诊疗工作中,要求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放射防护规程要求进行正当化操作,把放射防护作为首要前提,并对工作人员的个人照射剂量进行严密监测和控制,以减少X线辐射对工作人员生命健康危害,降低职业病的发生率。

总之,通过制定规范性的放射诊疗操作规程,加大放射防护知识的教育和宣传力度,尤其是介入放射、核放射岗位工作人员,能够提高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意识,降低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照射剂量。

参考文献

[1]伍忠辉,吴海燕,刘艾生.2004——2007年邵阳市医疗机构X射线影像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J].职业与健康,2009,36(09):225-226.

[2]赵安生,黄志军,王天翔,霍锋源.2008年河池市放射卫生监测结果与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0,26(04):415-416.

上一篇:高三励志冲刺的高考口号下一篇:恒大企业文化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