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精选8篇)
一是成立组织,明确职责。成立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县委、县政府、县政协主要领导任副组长,农开办、农业局、财政局及有关单位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项目资金管理、项目规划、政策宣传、综合四个分组。办公室主任由副县长兼任,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日常事务;项目资金管理组负责项目建设过程中资金的划拨、使用、监督和管理,由财政局牵头,县审计局配合;项目规划组负责项目长远规划和建设方案的设计制定,由县发改委、农业局牵头,其他成员单位配合;项目政策宣传组负责宣传报道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关政策、项目进展情况、项目建设效益等,由广电局牵头,其他部门配合;项目综合组负责对项目建设进展情况进行督导,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由县政府办牵头,其他部门配合。
二是成立技术专家组。负责项目方案评审论证、技术指导、绩效考评,由农业、水利、农开等方面的技术骨干组成,开展一系列的技术服务工作。
三是完善资金管理体制。确保项目资金发挥最大效益,积极推行项目公示制、投资评审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和政府采购制,项目资金由县财政部门统一管理,实行县级报账制,专人、专账管理,积极发挥财政、审计和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督作用。
四是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建立严格的绩效考评办法,加强监督检查,开展严格的绩效评价和目标考核。
1 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基本内容及面临的问题
2005年10月, 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改委等五部委《关于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为标志, 农田水利建设的机制发生了根本转变。农建投入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以政府投入为主导, 《意见》下发后转变为以政府安排补助资金为引导, 以农民按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投入为主体, 同时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经过几年的实践, 2009年召开的全国水利工作会议认为, 以“民办公助”、“以奖代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建设为重点的全国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正在逐步推广运用。全国已有14个省份出台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配套政策, 22个省份开展了县级农田水利规划的编制工作。2007~2008年度, 全国农田水利建设完成投资816亿元, 较上年度增长13.2%;农民投劳27.8亿个工日, 较上年增长0.5%;完成土石方64.9亿m3, 修复水毁工程32.2万处。在农田水利建设机制转轨前后的5年间, 我国的粮食生产虽然经历了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 仍然取得了连续5年丰收的惊人成绩。
这是否说明现行的农田水利建设机制是行之有效的呢?事实恐怕并非如此。粮食丰收的直接原因是农民种田积极性的高涨, 这来自于三方面的原因:一是以国有粮食流通系统为主体的收购企业拥有充足的现金支付能力, 一改前几年给农民打白条的现象, 农民卖粮有利可图;二是农业生产技术在不断改进。尤其是在北方旱区, 农民普遍采取自打机井, 私采地下水的方法来解决浇灌问题。如河南、河北两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在全国来讲是比较完备的, 灌溉率均达到70%左右, 但由于地表水极度缺乏, 只能靠超采地下水来维持, 且水源有效利用率不到50%。在当前的气象条件下, 如果不经历一个丰雨期, 超采地下水的结果只能是地下水的水位越来越低, 打井的难度随之不断加大, 粮食丰产的预期只能寄托于良好的气象条件。这无疑违背了发展农田水利的初衷。三是得益于建国以来到改革开放以前一直没有停顿的大规模水利建设。这些建设可能是在“以粮为纲”的片面基本国策指引下展开的, 但确实给新中国的农业奠定一个比较厚实的基础。所谓前人栽树, 后人乘凉, 已经建成的水利设施为现代农业提供了前期保障。但是, 随着改革开放后, 我国工业化进程加速, 工业用水对农业用水挤占份额不断增加, 由此产生的高污染态势始终没有得到遏制, 北方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有河皆枯, 有水皆污”的可悲景象。农业灌溉多只能靠抽取地下水来维持, 这实际上是在过度索取和占有本属于我们后代的资源。
事实上, 2008年粮食总产量突破历史最高水平, 我国水利基础设施还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农田水利设施落后, 防灾减灾能力脆弱, 病险水库和群众饮水安全问题突出, 仍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耕地少, 水资源紧缺。现有耕地中, 中低产田占2/3。2007年, 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0.58亿hm2, 仅占全国耕地面积的47%;旱涝保收面积更只有0.42亿hm2。对于农业来说, 土地无疑是基础, 而灌溉用水则是命脉。在这样的条件下, 我们不仅要严格保护耕地的数量, 而且还要高度重视耕地的质量。抓好农田水利基础建设这个重要环节, 建成稳产高产的基本农田, 才能巩固农业这个基础。我国大型灌区骨干工程建筑物完好率不足40%, 工程失效和报废的逼近3成, 个别地区可灌面积减少近半。最近几年, 中央有目的地加大了对病险水库的支持力度, 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对灌区渠系配套工程重视明显不够。比如, 就四川现有的水利工程而言, 如果能完成渠系配套, 就可以新增灌溉面积近66.67万hm2, 相当于再造一个都江堰。当前农田水利建设步伐迟缓, 已成为当前农业生产最大的掣肘, 严重影响到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2 农田水利建设裹步不前的原因
2.1 供给主体缺位
一是中央财政投入不足。新机制运行后, 国家财政逐渐减少了水利支农资金。严以新等 (2009) 指出, 按规划, 中央完成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尚需投入2380亿元, 而1998年来年均投入不足30亿元。而同期国家对防洪等救急性工程项目的资金投入, 要远高于农民直接受益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财政支出的农建专项资金缺口与结构失衡现象并存。2009年中央财政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完成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 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以及农村电网改造等, 安排资金1150.1亿元。二是地方财政拮据。基层政府承担主要供给责任, 却没有相应的财力支撑, 2006年农业税取消后, 意味着基层政府收入来源近乎枯竭, 部分乡镇政府机关的运作只能依靠上级的转移支付, 大多处于“吃饭财政”状态, 无力搞建设。三是农户难组织。在现行制度安排下, 农户本应成为农田水利设施供给的主体, 但单户农民难以承担高额的农建投入, 这就需要有效的组织。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降低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农田水利建设的公共品性质与土地承包经营的个体性存在矛盾, 农户办水缺乏凝聚力和主动性。四是难以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由于农业比较效益差、水费水价低、工程投资风险高回报少以及外部性内部化的难度大等诸多因素影响, 农村水利设施吸收社会资金的能力较弱, 尤其是跨村组或跨流域的纯公益性工程, 如防洪、灌排更难以吸引社会资金投入。
2.2“一事一议”制度难施行
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核心就是“一事一议”。2000年中央决定取消统一规定的“两工”, 村内集体生产公益事业所需劳务实行“一事一议”, 市场化取向替代了政府的义务。由于其着眼点在水利工程本身的经营机制上, 忽视了这一机制得以运行的其他相关条件, 从而使这种单兵突进式的改革遭遇到难以避免的尴尬。“一事一议”制度就是农民以村为单位, 通过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 讨论与村民利益关系密切的公共品供给, 由村民决定是否修建某个公共工程, 修建在何处, 如何修建, 并由村民民主管理由“一事一议”筹借的资金。“一事一议”首创于安徽省的税费改革, 在农村税费改革后, 村提留被取消, 用于农村公益性建设的公积金项目随之不复存在, 再行筹集资金必须进行“一事一议”。这种制度所覆盖的公共品供给远不止于农田水利, 能否将此项工作排上议事日程尚未可知, 何况当前农村的主要劳力外流现象严重, 留守的大多是老幼或是缺乏劳动力的妇女, 难免使“一事一议”流于形式。即使能形成决议, 并付诸实施, 后续养护的资金及人力也难以为继。对于跨议事单位的农田水利, 这种制度更加无能为力, 以这种制度作为农田水利投入的主体是行不通的。
2.3 对农田水利建设投入认识有偏差
近几年农业发展的良好态势, 使全国上下产生一种盲目乐观情绪, 对农田水利建设投入认识存在着偏差。改革开放以前兴建了大量农田水利设施, 而且比较完善, 在没有新建设施的情况下, 已经能够满足农田灌溉的需要。一段时间以来, 不仅解决了我国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 我国粮食产量也有了一定的储备, 使得各方面误以为不需要再进行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 从而在认识上就发生了偏差, 并使得用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有效资金远远不足。改革开放以来, 农田水利建设的旧体制被打破, 新体制由于先天不足模糊了农田水利管理和建设的主体, 没有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 致使用水、管理、建设三者之间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在没有出现大水灾大旱灾的情况下, 农民已不再关心公共农田水利建设, 农田灌溉用水主要又回到了靠天吃水各自为战的状况。
3 当前农田水利建设机制的症结
将这些产生农田水利建设裹步不前的原因归结到一起, 就是要辨析清楚农田水利到底是属于公共品, 应该由国家来提供;还是属于私人用品, 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来供给, 即姓“公”还是姓“私”的问题。实践已经证明, 完全将其归结为商品是不恰当的, 当初的转轨有点矫枉过正的嫌疑。
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经济建设重点转移。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 各种资金、资源都向经济效益高的行业和领域流动。有些原来支农的资金也“农转非”, 农田水利投入呈相对减少趋势, 投入不足问题日益突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过去20多年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改革探索。例如:“把农田水利补助费改成有偿使用的周转金”, “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机制”, “谁受益、谁负担”, “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 有的地方鼓励私人投资发展“民营水利”, “放开建设权, 搞活经营权、明晰所有权”, 试图通过“拍卖”现有水利设施, 回收资金建设新的工程。这些改革措施在部分地区、部分时期, 对缓解农田水利投入不足、改善经营管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与农田水利建设巨大资金缺口相比, 仍是“杯水车薪”。机制转轨的基本价值取向是试图让农民承担投资主体责任, 运用市场的力量解决投资不足问题, 减轻政府财政的负担压力。近30年的实践证明, 农田水利投入不足的原因是投资主体不明确, 而问题的症结是对农田水利事业的本质属性认识不清。
在关于什么是公共品的定义上, 西方主流学派的认识是, 所谓公共品是指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这样一类物品或服务。我国部分学者认为公共品是指社会正常存在与发展所必需的, 而个人又无力独自提供 (无论他是否自愿) , 而必须由社会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公共机构 (如国家或政府) 负责组织提供的具有社会性的物品或服务。贾康 (2006) 认为, 农田水利设施属于农村公共产品的范畴, 是一种具有较强垄断性的基础设施, 它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会给使用者带来相应的收益, 是可收费的公共产品。大型农田水利设施可由政府提供, 也可按合同承包的形式由私人部门来建设经营管理;而小型水利设施可由市场行为提供, 或通过志愿服务和自我服务实现。
发展农田水利, 第一是为了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发展粮食生产是全体社会成员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需求, 农田水利建设从表面看, 直接受益者是农民, 实际上全体社会成员都能直接受益, 我国的粮价远远低于国际粮价就是一个明证。如果把抗灾减灾、改善恶劣生产环境条件、为比较效益低下弱质产业服务的基础设施当作经营性设施, 把保持社会存在和稳定所需的基础保障服务当作营利性活动, 是完全脱离现实的。即使在商品经济最发达的欧美国家, 也都把灌溉排水作为政府扶持的非营利事业对待并在财政上给予强有力的扶持。第二是为了维护国家的生态安全。我国水利资源在世界范围内来讲并不丰富, 分布也极不均衡, 平常年景也呈现出旱涝不均的现象。建国后, 在当时的物质条件下大力开展了局部的水利建设, 兴建了多处水库, 解决了旧中国一直无法解决的几亿人吃饭问题, 收效极为明显。现阶段则应更加珍惜现有的水资源, 通过跨流域调水的方式, 实现水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合理配置, 维护国家的生态安全。第三是为了加强新农村建设。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伟大工程, 农村完全应该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发展农田水利不但能保护基本农田的数量不致减少, 质量也会相应提高。同时, 农村饮水水质也能得到基本保证。因此, 农田水利是从多方面来讲都是属于社会公共品的范畴。
4 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机制再度转轨的重大现实意义
应该说2005年农田水利建设机制向市场化方向转轨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 主要还是为了给财政减负。从实践效果看, 收效不甚理想。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 我国扩大内需政策在不断深化, 农村及农业的战略地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显, 公共财政的投入方向将更多向农村倾斜。随着近几年国家财力的飞速增长和人们对农田水利认识的转变, 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机制面临着再度转轨的重要机遇。
4.1 结合国家扩大内需政策, 分类加大财政投入
明确了农田水利的公共品属性, 在实践中还应适度区分大、中型农田水利和小型农田水利两种概念, 如同交通系统确定的国道、省道和乡村道路一样, 分类确定投资主体。国家应该结全扩大内需的政策, 加大对大中型农田水利的规划布局, 做到“大河有水, 小河满”。对于大型农田水利工程耗资大, 建设周期长, 投资回收慢, 只能由国家全力承担, 这样才能引导社会上其它资金投入。这些大、中型农田水利设施可以成为整个灌溉系统中的主干部分, 只有这些具备了, 那么社会上对一些小型配套工程进行投入后, 就能更快更好发挥作用。国家关于《进一步做好基本农田保护有关工作的意见》的精神, 也要求建立基本农田建设集中投入制度, 加大公共财政对粮食主产区 (主产县) 和主要农业生产基地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的扶持力度。
应该认识到, 农田水利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部分, 也是扩大内需一项重要举措。国家目前已正式取消了农业税, 对农民购置农机具、良种、及化肥有一系列专项的财政直补措施, 最近又推出了“家电下乡”工程。这些惠农措施都没有建设农田水利工程在拉动内需方面见效明显。事实上, 财政对农业投入在总支出中所占比重并不大, 中央财政全部支农资金2006年达到了3397亿元人民币, 占总支出23492.85亿元的14.5%, 而前一年即2005年的财政增收额即达5000多亿元, 2007年增收额达到了创纪录的1.1万亿元, 2008年增收额为5897.65亿元。如此雄厚的财力, 使国家已经真正具备了实现用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是时候增加直接投入, 推动大、中型农田水利建设了。要把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到如同城市市政建设一样的高度, 为农业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
4.2 保护基本农田, 实现工业反哺农业
国家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 财政投入必须首先跟上。我们党之所以有今天的执政地位, 是与党的面向广大农民土地政策分不开的, 正是广大农民用小轮车把军需品源源不断地送到前线, 胜利的天平才偏向了我们党这一边。解放以来, 农民与农业为国家的工业化做出了巨大的付出。在今天这个时候来回馈农业, 是恰逢其时的。正如当年把土地无偿分给农民, 政府也有义务无偿地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何况, 二千年前的秦国还开凿了绵延124km的郑国渠, 灌田达7.67万hm2, 也直接助推了秦国的强盛。今天的农民, 灌溉等问题全靠自身解决。既然被称为基本农田, 与之相关的配套设施就必须健全。对于这一具有巨大公益性的领域, 只有通过财政直接投入, 使这18亿亩农田都达到相应标准, 稳产、丰产才有保证, 正如国家在城市为市民提供公路一样, 在农村为农民提供这些基础设施建设是理所当然的。唯其如此, 工业用地才不敢来轻易挤占, 农民的种地积极性才会大为提高。
4.3 提高用水效率, 保护有限水资源
为解决北方城市的缺水问题, 国家启动了空前规模的“南水北调”工程, 如果说水是人类生存的命脉的话, 那么这项工程则可视为我们给大地母亲的一次“冠状动脉搭桥”。这些宝贵的水资源跨跃千里, 所能保障的对象还只能以城市生活用水为主, 农业用水只能退而求其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就是完成最后一公里, 疏通毛细血管, 使整个国家的机体运转得更加健康。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道:人们以社会的方式控制、利用和节约自然力, 用人力兴建的工程大规模地占有自然力的必要性, 总之, 驯服自然力的必要性, 在产业史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埃及、伦巴第、荷兰等地的治水的必要性就是例子。在印度、波斯等地也是这样, 在那里, 人们利用人工渠道进行灌溉, 不仅使土地获得必要的水, 并且使矿物质肥料从山上流下来并沉淀在淤泥中。兴修水利是阿拉伯人统治下的西班牙和西西里岛产业繁荣的秘密。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人均占有量极度匮乏的国家。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 水资源可能将成为极度稀缺的资源。有人预言, 未来人类的冲突有可能会围绕水资源而展开。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通过若干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 将自然界自生自灭的宝贵水资源由名义控制转变为实际控制, 让水资源能够滋养到每一块需要灌溉的农田。
4.4 加强新农村建设, 缓解就业压力
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对我国的出口导向型企业产生了较大冲击, 导致了大量农民工失去工作, 返回家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如同交通建设一样, 除了带动下游企业的生产增长外, 可以就近吸纳大量的劳动力就业, 并且还能在建成后提供一定量的管理养护岗位。此外, 农田水利建设带来的农田数量增加、质量提高也将为农民提供更多、更优质的生产资料, 从而较大程度地缓解就业压力。
摘要:农田水利建设投入过度市场化的取向, 源于对农田水利的公共品属性的曲解和分税制带来的事权与财权的不匹配。为提高基本农田的灌溉水平, 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必须依据基本农田水利的自身属性, 实现农田水利建设机制的再次转轨, 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比重, 实现基本农田本应具有的保灌和节水功能。
关键词:农田水利,建设机制
参考文献
[1]刘俊、龙长会:《市场经济条件下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建议》, 《农业经济》2003年第12期.
[2]贾康、孙洁:《农村公共产品与服务提供机制的研究》, 《管理世界》2006年第12期.
[3]倪焱平、钱焕欢:《中国农村水利设施供给制度研究》,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年第6期.
摘要: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水利建设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农田水利建设是其关键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农业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融资是解决我国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不足的重要途径。本文对我国农田水利建设融资方式进行探讨,先具体分析我国农田水利建设融资应坚持的基本原则,然后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农田水利建设融资方式选择与对策建议进行具体阐述,以此来为业内人士提供相关的参考。
关键词:农田水利建设;融资方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3.213;F283
文献标识码:A
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5.16.039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是水利建设工作的重点,其是否完善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水利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是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基础设施特别是农田水利建设项目逐渐被忽视,从而造成部分地区农田水利建设项目不足的问题,进而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发展,最终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而融资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有效手段,因此,对我国农田水利建设融资方式进行探讨已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1我国农田水利建设融资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所谓“融资方式”是指各个相关利益主体在融资过程中的调控方式与相互关系。一般而言,融资方式的流程主要包括融资主体的确定、选择正确的融资渠道、加强信用支持、安排资金来源以及完成模块设计等。其中,融资方式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融资主体、融资环境、融资渠道、信用支持以及资金来源。目前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融资体系是多元化、多主体以及多渠道的综合融资体系,其应坚持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多主体原则、多渠道原则以及多元化原则。其具体内容如下:
1.1多主体原则
多主体原则主要强调的是各个直接相关利益主体(如政府、农户以及市场等)均参与到融资中去,并承担各自融资范围内的责任。由于我国的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使得融资主体不同,相关的程度也均不同。因此,应根据融资主体来合理安排融资的范围和责任。
1.2多渠道原则
多渠道原则是指在严格遵循多主体原则的前提下,通过对各个融资主体的融资范围与责任的合理安排来设计出各具特点的融资结构,并以长效与稳定作为核心来安排融资的来源与渠道。现阶段,我国农田水利建设融资的渠道和来源主要包括四大类,即公共财政、民间资本、金融体系以及外资。
1.3多元化原则
多元化原则是指将农田水利项目作为经济基础和风险分担作为条件,并通过整合和优化农田水利间接相关利益者来实现以融资为导向的多元化融资。其中,多元化融资主要包括土地、技术、资本、劳动力以及设备等要素资源。
2我国农田水利建设融资方式选择与对策建议
2.1我国农田水利建设融资方式选择
由于我国南、北部农田水利建设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其融资方式的选择具有差异性。根据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南北差异特点,并在坚持多主体、多元化以及多渠道的融资原则基础上,可以将其融资方式分为多元化融资方式和市场化融资方式两大类。其中,多元化融资方式主要适用于南方农田水利建设,而市场化融资方式则主要适用于北方农田水利建设。其具体内容如下:
2.1.1多元化融资方式多元化融资方式是以公共财政作为主导的一种融资方式。一般而言,多元化融资方式的对象为准经营性或者非经营性的公共产品。由于南方农田水利设施主要是大中型农田水利设施(如大中型灌溉排水泵站与病险水闸除险加固等),且其具有较强的非经营性。因此,多元化融资方式主要适用于南方农田水利建设。但是,用公共财政作为主导的融资方式在具体实践中存在各种问题。基于此,我们必须在坚持多主体、多元化以及多渠道原则的基础上,对以公共财政为主导的多元化融资方式进行创新并应用。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以公共财政为主导的融资主体形式的创新和融资渠道的拓宽。
2.1.2市场化融资方式市场化融资方式是以财政引导与财政补贴作为基础的一种融资方式。财政补贴基本上是以资金为外在表现形式的,因此其对于财政资金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农田水利建设服务于农户,故而该项财政补贴针对的是农户的部分私人产品。而一般的融资方式,如基于财政引导进行融资其主要对象为公共产品,因此盈利性质明显,对此可以采用一些优惠政策或激励政策吸引民间投资。一般情况下,以财政引导为依据为农田水利建设进行融资,参与主体主要为农民个体、乡镇企业,其中农户融资主要是家庭自筹资金及财政补贴。其中,较常使用的融资方式便是基于财政引导、财政补贴而衍生的一种市场融资形式,主要包括在债券融资、政策性信贷融资、股权融资、商业性信贷融资、企业内部融资等。
2.2对策建议
笔者根据相关的文献资料和实践研究,并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一是不断对公共财政职能进行优化和创新。一方面,我国应建立城乡统筹的农村公共财政体系,并坚持公正、公平以及公开的原则,以此来确保农村公共财政能够真正地运用到农田水利建设中去。另一方面,我国政府还应加大对公共财政的投入,以此来充分发挥其财政的引导功能;同时,还应与公共财政职能结合起来,并不断对外汇储备的管理方式进行创新;二是不断深化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不仅要充分发挥正规金融机构的金融支持作用,而且还应建立健全农村信用担保与保险体系;三是广泛吸收民间资本,既要采用对策对民间信贷组织进行规范,又要积极引导农村基层自筹建设农田水利设施等。
3结语
综上所述,“善治国者必善治水”。一直以来,农田水利建设是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其是否完善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业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以及粮食的安全。而目前,我国社会各界忽视了对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关注。农田水利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以及物力。因此,我们必须加大融资的力度,以此来满足我国农田水利建设项目所需的资金。
(水田项目县)
水田项目县建设范围、内容要求
依据全省水田灌溉发展规划,近期我省水田项目县建设范围为5万亩以下灌区骨干工程。建设内容具体包括:
1、小型水源工程:包括塘坝(库容10万立方米以下)、引水堰闸(引水流量小于1立方米每秒渠首)、小型灌溉排水泵站(装机小于1000千瓦)等;
2、灌溉排水渠系工程:5万亩以下灌区骨干渠沟道及配套建筑物工程建设;
3、相应配套工程:包括必要的机耕道路和生产桥等。
4、必要的量测水设施、灌溉试验站等。设计资质和精度要求
水田项目县设计单位的资质原则上要求具有水利工程丙级以上设计资质,但建设内容包括引水堰闸、小型灌溉排水泵站的必须具备水利乙级设计资质。实施方案设计精度要求达到初步设计阶段。
目录 1 项目提要 1.1 项目背景及依据
1.2 项目县经济社会简况及灌区基本现状
1.3农田水利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4水文 1.5工程地质 1.6 工程任务及规模 1.7工程布置及设计 1.8 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 1.9施工组织设计 1.10主要效益及经济评价
1.11 项目建设管理及建后运行管护 2 项目县经济社会简况及灌区基本现状 2.1 自然状况 2.2 经济社会状况 2.3 灌区农田水利工程状况
3农田水利工程存在主要问题及项目建设必要性 3.1农田水利工程在灌区中的地位和作用 3.2农田水利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3.3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4 水文 4.1 概况
4.2 气象、水文基本情况 4.3 径流洪水 4.4 水位流量关系 4.5 施工洪水 4.6 泥沙冰情 5 工程地质 5.1 概述 5.2 勘察依据标准 5.3 区域地质概况 5.4 工程地质条件 5.5 天然建材调查 5.6 结论及建议 6 工程任务及规模 6.1工程任务 6.2灌排工程规模 7 工程布置及设计 7.1 设计依据 7.2 建设等别和标准 7.3 方案比选 7.4 工程总体布置 7.5 灌溉、排水渠沟道设计 7.6 建筑物设计 7.7 主要工程量 8 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 8.1 投资概算依据及有关规定 8.2 投资概算 8.3 年度实施计划 8.4 资金筹措方案 8.5 建设资金管理 9 施工组织设计 9.1 施工条件 9.2 施工导游
9.3 施工总布置及主体工程施工 9.4 施工总进度安排 10主要效益评价
10.1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方面 10.2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 10.3 生态环境效益方面 10.4 社会效益方面 11 项目建设管理及运行管护 11.1 项目建设管理
11.2项目运行管理机构和人员 11.3 项目运行管理制度 11.4工程设施管护及经费来源 12 附表 13 附图
项目提要 1.1 项目背景及依据 项目县建设方案立项背景。
编制依据:《水利部财政部关于做好2015年度农田水利建设管理工作的通知》(办农水【2015】142号)(财农[2009]92号)、《××县农田灌溉工程规划报告》、《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节水灌溉技术规范》(SL207—98)、《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SL18—2004)、《泵站设计规范》(GB/T50265-97)、《水闸设计规范》(SL265-2001)、《泵站技术改造规范》(SL254—2000)、《水利水电工程水文计算计算规范》(SL278—2002)、《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94)等。(如有新出规范以新规范为准)1.2 项目县经济社会简况及灌区基本现状 项目县自然状况、社会经济状况、灌区基本现状。
1.3农田水利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农田水利工程在灌区中的地位与作用,农田水利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4水文 水文成果 1.5工程地质 结论及建议 1.6 工程任务及规模 简述工程任务及规模 1.7工程布置及设计 简述工程布置及设计 1.8 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
简述项目投资及资金筹措方案。资金整合的来源、建设范围及规模。1.9施工组织设计
简述施工组织设计相关内容 1.10主要效益评价 简述主要效益及经济评价。1.11 项目建设管理及建后运行管护 建设管理体制。建后运行管护制度与措施。2 项目县经济社会简况及灌区基本现状 2.1 自然状况
项目县地形地貌、气象、水文、水资源状况,区域地质、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状况等。2.2 经济社会状况
项目区(乡镇、村数等)及人口状况,2015年度县财政收入、可用财力等财政状况,县域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等;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收入水平,农业产业结构,粮食及其他作物的种植结构、产量、产值等情况。2.3 灌区农田水利工程状况
2015年建设项目灌区基本情况:项目灌区建成年代、运行状况、中大型灌区的干支渠现状及其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实施情况等。3农田水利工程存在主要问题及项目建设必要性 3.1农田水利工程的地位和作用 农田水利工程的地位和作用。3.2 农田水利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项目区农田水利工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拟改造工程现状及存在问题等。3.3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本期项目的必要性、紧迫性。4 水文
建设内容有引水堰闸、灌溉排水泵站及重要骨干建筑物内容时须详细论述 4.1 概况
4.2 气象、水文基本情况 4.3 径流洪水 4.4 水位流量关系 4.5 施工洪水 4.6 泥沙冰情 5 工程地质
建设内容有引水堰闸、灌溉排水泵站及重要骨干建筑物内容时须详细论述 5.1 概述 5.2 勘察依据标准 5.3 区域地质概况 5.4 工程地质条件 5.5 天然建材调查 5.6 结论及建议 6 工程任务及规模 6.1工程任务 6.2灌排工程规模
灌区涝区总体规划,灌溉制度、水土供需平衡分析、规模和参数等。7 工程布置及设计 7.1 设计依据
包括前期各项成果,各种规范等 7.2 建设等别和标准 建设标准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泵站设计规范》、《灌溉与排水工程技术管理规程》等国家技术规范要求。7.3 方案比选
引水堰闸、灌溉排水泵站须进行位置、型式和方案比选 7.4 工程总体布置 包括总体布置原则和布置方案,明确项目区建设位置与范围,工程总体布局,说明各片水源与渠首布置、灌排渠系及配套建筑总体布置。综合考虑地形、水源条件、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田水利发展现状及特点,提出农田水利项目县发展项目,努力打造高标准、现代化节水灌溉规模化建设片,做到工程相对集中,形成规模,重在特色,打造亮点,加强示范与推广。
7.5 灌溉、排水渠沟道设计
依据前期规划可研和渠沟道实测基础资料,提出其水利要素、设计成果等内容 7.6 建筑物设计 灌溉工程
主要建筑物结构设计、稳定设计、水利计算等内容(1)泵站设计
包括机泵选型、进水池尺寸的确定、泵房布置(泵房结构形式、泵房尺寸的确定、泵房各部分高程的确定)、引渠断面设计、前池设计、出水池设计(出水管直径的确定、出水池宽度的确定、管口淹没度的确定、出水池长度的确定)等步骤,并绘制泵站平面图、纵剖面图及细部构造图。(2)水闸设计
包括闸孔孔径计算、消能防冲计算、防渗长度计算、交通桥尺寸的确定等步骤,并绘制水闸平面图、纵剖面图及细部构造图。(3)涵洞设计
包括设计流量计算、洞型判别、底坡选择、设计水深计算、洞高的确定、水面衔接计算、涵洞进出口高程计算、下游渠底高程较洞口底板降落值计算、下游渠底高程确定等步骤,并绘制涵洞平面图、纵剖面图及细部构造图。(4)渡槽设计
包括水力设计(进出口型式及高程的确定)、各部尺寸的拟定、渡槽地基承载力计算、稳定验算等步骤,并绘制渡槽平面图、纵剖面图及细部构造图。(5)其它建筑物设计(6)渠系配套建筑物建设内容
对渠系建筑物进行分类统计,填写渠系建筑物设计计算成果汇总表(数量、建设性质、规模/设计参数)排涝工程
包括排涝泵站、闸站、排水涵洞等建筑物设计,典型设计要求同渠系建筑物,并填写排涝工程设计计算成果汇总表(数量、建设性质、规模/设计参数)7.7 主要工程量
根据项目区实施项目建筑物设计参数与典型设计图,对各类建筑物主要工程量进行分类概算:土石方开挖***万m3,土石方回填***万m3,砌石***万m3,现浇砼***万m3,预制砼***万m3,垫层**万m3,管道***km。
此外如有灌溉排水泵站设计内容时,还应有水机、电器及金属结构设计内容,如发生占地时,还应有占地方面设计内容。8 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 8.1 投资概算依据及有关规定
按照黑龙江省最新概(估)算编制规定编制。材料预算价格:按2015年第三季度各县(市、区)的《工程造价信息》建筑材料价格,并结合工程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附大宗材料预算单价汇总表)。8.2 投资概算 8.3 年度实施计划 8.4 资金筹措方案
工程总投资***万元,按照中央下达资金与地方资金配套,申请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万元,县(市、区)地方财政配套资金***万元。8.5 建设资金管理
项目建设资金由中央、各级地方财政部门多渠道筹集,明确财政补助和自筹资金的财务管理和资金拨付方式,设立农田水利项目县财务办公室,健全专项资金使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审批,实行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挤占和挪用。同时定期对工程资金的使用进行财务审计。9 施工组织设计 9.1 施工条件
包括工程概况、场内外交通、建材及水电风供应、天然建材等内容 9.2 施工导流
提出导流标准,进行导流建筑物设计、施工降水设计 9.3 施工总布置及主体工程施工
施工布置原则,堆料场、砼拌合、钢筋加工、生活区等布置 9.4 施工总进度安排
包括工期安排及各单项工程进度安排 10 主要效益评价
10.1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方面
项目实施后,灌区农业生产条件将大大改善,能够充分满足灌区范围内农田的正常灌溉和排涝需要,发挥水利工程为农业服务的作用,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改善灌溉面积、新增和改善排涝面积、新增节水能力、新增粮食生产能力、新增经济作物产值等。10.2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促进灌区农村经济的发展,由于灌区水利条件的改善,粮食和经济作物产量的增加,农民收入也必定相应增加,农民负担相对减轻,从而加快灌区农民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从真正意义上解决“三农”问题。10.3 生态环境效益方面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实行统筹规划,综合治理,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项目实施后,从工程设施配套、灌排体系健全、农田林网化密度、植被覆盖率、水土流失、农业面源污染、水环境、水生态等角度,分析产生的生态环境效益。10.4 社会效益方面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的实施有助于充分发挥灌区的最大潜力,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极大地改善灌区的生产生活条件,降低灌溉成本,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对农村水利建设投入的积极性,促进了灌区现代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减少了水事纠纷,减轻了基层政府负担,有利于社会稳定。项目的实施,也必将为实现传统农业向“两高一优”农业和现代化农业的转变提供必要的软硬条件,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11 项目建设管理及建后管护 11.1 项目建设管理
为确保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说明农田水利项目县(区)组织领导机构设置、施工管理方式、材料及设备采购计划与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度等。11.2 项目运行管理机构和人员
应按照国务院和水利部的有关政策要求,项目区要积极推广以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为主的基层管理体制改革,以项目区管理体制改革为重要内容,积极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使项目区改革有大的发展。具体实践上,项目区管理体制上将打破目前现有的松散型管理体系,采取“项目区管理所+用水者协会”新型紧密型管理体系。11.3 项目运行管理制度
项目运行管理实践中,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农民用水户的利益放在首位,以提高农村水利的抗灾能力和管理水平,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促进节约用水和农民增收,实现项目区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保障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统一认识,认真探索,扎实推进,使农民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工作取得显著进展。项目完成后应及时办理交接手续,落实有关管护主体,管理所明确专管人员,订立岗位责任制及控制运用检查制度,以保证工程效益正常发挥。支、斗、农渠工程由受益乡村负责管理,及时管好用好工程;积极推行项目区管理体制改革,成立农民用水者协会,促使农民积极参与项目区管理,提高项目区的管理水平,增强实际管理效果。11.4工程设施管护及经费来源
制定工程设施管护措施,明确项目区管理所、各管理站和农民用水协会管理权限与管护主体,积极推行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落实管护责任制,明确设施管护的经费来源,以保障小型水利工程长期发挥效益,巩固和发展农业综合开发成果,实现项目区良性运行和农业可持续发展。12附表 附表1: 项目县2016年中央财政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主要工程量汇总表 附表2: 项目县项目投资汇总表
附表3:项目县2016年引水堰闸工程水利要素表 附表4: 项目县2016年小型泵站水利要素表 附表5: 项目县2016年渠沟道水利要素表
附表6: 项目县2016年灌区涵闸等建筑物水利要素表 附表7: 项目县2016年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综合效益汇总表 13 附图
(1)2016年农田水利**项目县实施项目分布示意图(2)渠沟道工程设计纵横断面图
国家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县项目以来,全国各地积极组织项目的竞争和实施。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作好项目规划,通过竞争,成为全省第三批28个小农水重点县市区之一。其项目发展思路、工作方法和保障措施,值得一些地方借鉴。
一、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必须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近年来,聊城市东昌府区坚持把水利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加大水利建设力度,取得较好成效。进入全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市)之列,一直是东昌府50万人民的一个期望目标,对此全区上下目标一致,信心满怀。
(一)老百姓得到小水利建设的实惠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是农民摸得着、看得见的民心工程,是赢得民心,促进和谐,树立了和政府形象的工程。今年盛夏,宜都市潘家湾土家族乡的高山蔬菜和新鲜瓜果喜获丰收,农民朋友将他们种植的‚金太阳‛黄皮西瓜送给水利干部职工品尝。这个乡平均海拔700米,被称为‚宜都的西藏‛,农民之所以对水利有这样淳朴的感情,在于前两年水利部门在这个乡实施小型农田水利专项工程,为农业提供了水源保障,农民通过种植高山果蔬致富。这个项目得到省财政厅、水利厅的大力支持,至今农民还念念不忘。2009年,宜都市在丘陵地带的松木坪镇徐家湾村实施国家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后,项目区内粮食、油料、蔬菜、茶叶等普遍增产增收,今年大旱没有受灾。
(二)小水利建设助推了农村面貌的改善近年实施的农村饮水安全、民办公助、山区小农水等小型农田水利项目,适合当前新农村建设实际需要,深受农民群众欢迎。宜都市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无一不是水利建设的先行者。枝城镇九道河村曾是全省老区贫困村,近年来通过综合整治河堤、堰塘等小水利,将大片河滩变为良田沃土,农民利用宝贵的土地发展冬枣,人平年收入近万元。宜都市按照‚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要求,制定‚碧水新村‛计划,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恢复河塘、渠系的引排功能,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农民基本达到家家住楼房、户户吃自来水、天天用太阳能。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将进一步加快我市新农村建设步伐。
(三)中央精神鼓舞基层农田水利建设的热潮 今年中央1号文件聚焦水利,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又专门研究水利事业发展大业。这些都进一步增强了基层干部和群众大兴水利建设的信心。全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市)项目,将更加增强基层的责任感、紧迫感,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县项目依,将再掀水利建设热潮,推进农村水利向纵深发展。宜都市超前思考,提前规划,及时完成了‚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的编制,规划重点项目22项、总投资13亿元,有的项目已经开始实施。农民在尝到小农水带来的好处后,积极性十分高涨,在实施全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市)项目中,势必踊跃参加,事半功倍。
二、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必须有牢靠的工作基础
(一)客观上有合适的地理地貌
小农水重点县建设特点在于一个‚小‛字。宜都地处长江与清江的交汇处,被称为 ‚三峡门城‛。现辖7镇2乡1个街道办事处。国土面积135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59万亩,地貌特征‚七山一水二分田‛。人口39.4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9.33万人。长江、清江、渔洋河纵贯宜都境内,‚两江一河‛,堤防总长近70公里。全市水利工程星罗棋布,除省管高坝洲大型水库外,有中小型水库46座,堰塘10221口,涵闸45座,机电排灌站206处,灌溉主干渠496公里,田间末级渠2500公里,控制灌溉面积13.7万亩。自然的地理地貌适合小水利建设因地制宜展开,现有的水利设施需要小水利项目来进一步补充完善,这也是科学发展的需要。
(二)主观上有较好的水利工作基础
近几年来,宜都市按照‚依托项目求发展、改革创新求突破、持续发展求和谐‛的科学治水方针,积极探索并走出了一条具有山区丘陵特色的水利建设之路,受到国家水利部、省水利厅等各级领导的高度肯定,中央电视台、《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水利报》、《湖北日报》等多家媒体予以了宣传报道。
一是政府主导走在前。近几年,宜都市年年都把水利建设目标任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列入为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实行跟踪督办,责任考核。
二是科学规划走在前。按照‚城乡统筹,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力求实效‛的方针,编制完成了《宜都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等10多个专项规划,《宜都市2010-2020年农村水利综合规划》获市人大常委会一致通过,形成了一整套科学有序的水利建设规划体系。人大全程监督,纪委开展后评价,宜都市的水利项目建设始终处于规划、审议、实施、评价‚一条龙‛的良好状态。
三是试点工作走在前。宜都市先后荣获了‚全国水资源管理先进单位‛、‚全省水利建设先进县市‛等称号,同时也是‚全国水利改革试点县市‛、‚全国节水灌溉试点县市‛、‚全国饮水安全示范县市‛和‚全国水利普查试点县市‛。2010年被水利部农水司确定为研究基层水利发展的工作联系点。全市饮水安全覆盖率达到100%,成为全省四个国家饮水安全建设示范县市之一。水环境综合治理被评为‚宜昌市十大民生水利工程‛,并列为全国农村水利工作会议的参观现场。四是改革发展走在前。在全国率先实行‚产权受益户共有制‛改革,实现了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管理责、权、利的统一,盘活了水利存量资产,拓展了水利投资渠道,调动了民间资本兴修小型水利设施积极性,建立了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长效机制。改革产生动力,上级安排到宜都市的每个水利项目都能如鱼得水,顺理实施。
五是质量监管走在前。创建的‚监管办—质监站—‘二次监理’‛三级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得到上级水利专家们的肯定和好评。《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水利报》等媒体陆续报道,并配发评论。《中国水利杂志》、《国家水利发展研究》等国家水利权威杂志推介,在全国推广。
(三)组织上有坚强的制度保障
宜都市历来重视水利工作,围绕‚民生水利、平安水利、生态水利、和谐水利‛目标,加快水利建设,建立了一整套水利建设和管理制度,从市到乡,逐级逐项强化责任,加强督办,形成了协调有序、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为农村水利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三、实施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必须有严格的措施保障
(一)严格规程,精心组织
一是建好组织机构。为抓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宜都市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组建了建管办公室,确定了项目法人,配备了工作专班。
二是明确目标责任。进一步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确保每个乡镇水利服务中心公益性服务人员不少于2-3人,按照‚以钱养事‛的要求足额保障经费,保证公益职能履行。分片区落实责任领导和责任人员,与领导干部实绩考核挂钩,实行一票否决。市委每年召开一次常委会研究水利建设工作,市政府每个季度召开一次专题办公会议,统筹安排和部署项目建设工作,分管领导每个月对项目区进行一次现场检查,随时研究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三是编好规划方案。按照科学布局、合理选点、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贴近民意、惠及百姓的原则,不断完善《宜都市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方案》。宜都市规划项目总投资6660.7万元,从2011年开始分3个实施。项目竣工后,将恢复和新增灌溉面积4.02万亩,灌溉保证率达到85%,项目区农民每年增收近1100万元,实现农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增加植被覆盖、改善生态环境、减轻自然灾害损失、保水保土的生态环境效益。
四是确保工程质量。全面落实三级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工程联系机制,按照一个工程一个领导牵头、一个专班协调、一个干部联系、一个技术人员把关的要求,保证工程如期顺利竣工,确保这一项目建成优质工程。
(二)多元筹资,全力以赴
一是确保国家项目资金全额、直接投入到项目;二是确保财政配套资金落实到位,优先满足项目需要;三是市财政每年拿出400万元‚以奖代补‛资金,直接用于小农水重点县项目的奖补;四是整合土地整理、退耕还林、扶贫开发、农业开发等涉农项目资金,3年2620万元,统筹使用。五是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六是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小水利建设。
(三)总结经验,大胆创新
宜都市连续8年荣获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称号,连续5年位居全省县域经济综合考评前两位。目前在中部‚百强‛县市排名22位、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166位。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84.2亿元,规模工业总产值316.3亿元,财政总收入14.76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亿元。宜都市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等45项国家级荣誉,获得全省水利建设先进县市等280项省级荣誉。社会保障、政务公开、城乡统筹、饮水安全、便民服务等100多项特色工作纳入全国、全省试点、示范,被中央党校和新华社赞誉为‚全国探索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试验田‛。全国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在宜都市实施,不仅使项目区呈现出‚田成方、树成行、路相连、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亮丽景观,而且一定也能办出好成效,办出好经验,办出好样板,办出全国示范点!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我区农田水利建设工作简要汇报如下:
一是规划先行,认真做好前期工作。自“九五”规划以来,我区相继编制完成了“九五”、“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在总体规划框架内,及时编制完善了区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及农村饮水、水库除险加固、泵站更新改造、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闸、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专项规划。当前,正在按照今年中央1号文件的部署,开展水资源开发利用、万亩圩口加固达标、水环境整治等规划编制准备工作,进一步完善我区水利发展规划体系。面对大量的规划论证、勘察设计等工作,我们一方面做好经费保障工作,一方面整合全区现有水利技术力量,保证工程项目质量。同时,我区土地置换、烟水配套、农业开发等项目均抽调水利专业技术人员全程参加,使涉农项目更好地与水利建设相协调。为保障重点工程顺利实施,成立了由相关职能部门、有关乡镇办事处组成的工程建设领导组,统筹做好项目实施的土地征用、房屋拆迁、资金调度、工程审计等工作。
二是多措并举,充分发挥项目综合效益。首先,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十一五”期间,我区共争取国家和省、市投入超过7亿元。第二,不断加大财政投入。2010年区财政投入水利建设资金达3442万元,仅城东联圩除险加固就投入1300万元,并拿出500万元作为汤村水库项目的前期经费。
2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积极做好水阳江下游近期防洪治理和主城区、双桥圩堤防除险达标建设,全面开展万亩圩口堤防除险达标和穿堤建筑物改造,基本完成双桥河、华阳河、周寒河、宛溪河等重要河道的治理,力争开工建设汤村水库,全面完成规划新增11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完成规划内45座排灌泵站更新改造改造,使万亩圩口排涝标准达到10年一遇,千亩圩口达到7年一遇。另外,圩区重点实施沟、河、塘清淤和桥、涵、闸、站的配套改造,山丘区按时完成上级下达我区塘坝扩容、沟渠整治、泵站改造建设任务,及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重点农水等项目,不断提高供水能力,新增有效灌溉面积7.5万亩,全面解决38.59万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第四,扎实做好防汛抗旱工作。会后,我们将立即召开防汛抗旱工作会议,传达贯彻本次会议精神,开展防汛检查、督查,落实各项度汛措施,积极迎战可能发生的水旱灾害,确保安全度汛。
一、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机制的建立和完善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
1.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中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投入
农业关系着农民的切身利益, 也关乎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 如何改善农业的发展状况, 提高农业的发展质量, 应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建立和完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 首先就需要得到政府相应的资金投入[2]。而又因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公益性特点, 决定了以政府资金投入为主, 以农民劳力投入为辅的状况。各级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视程度, 成立专项的资助资金, 切实维护好农民的切身利益, 保证农业的健康发展。
2. 政府应该加强在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中的引导作用
农村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需要政府的资金投入, 更需要政府在具体事项中的有力引导。农民对水利建设工程的专业化知识了解较少, 如果只是单纯依靠农民自己家进行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 往往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例如意见不统一、建设随心化、建设混乱化等问题, 政府的积极参与和引导则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首先, 政府应该制定合理的规划进行引导。县政府应该成立专门的项目小组, 对各村中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使用情况、所出现的问题、设施设备的详细情况等进行详细的了解和记录, 然后针对相应的问题, 找出解决的办法, 对设施设备进行维修和补全。在解决完当前的问题以后, 政府应制定出详细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规划, 包括具体的建设目标、内容和任务等。其次, 政府应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相关程序作出明确规定[3]。例如,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申报和资格审查、专项资金的申报和审查、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后的维护程式与资金使用等等, 所有的相关规定必须明文下发至农民手中, 使其充分了解规定的详细内容, 从而在政府的引导下, 有序地进行小型农田水利的建设;政府应该加大在农村中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宣传程度, 使农民充分了解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益处, 充分激发出农民对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热情, 从而投身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中去。在这个方面, 政府可以通过对比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前后农业作物的收成情况, 使农民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优点得到充分的认识, 从而使农民在心里真正接受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除此之外, 政府还应该制定有关的扶持政策, 例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奖励条例、补助条例等等, 从政策中吸引农民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中去。
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机制的建立和完善需要农民的正确参与
1.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规划需要农民的参与
农民是农业的主力军, 是对农田直接的操作者, 也是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的直接使用者。政府在进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规划时应该让农民充分参与进来, 使他们了解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的基本状况, 例如施工中的具体事宜、资金使用事宜、农田水利工程的灌溉方式等都应该使农民参与并充分了解其中的具体情况[4]。在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规划完成后, 向上级递交工程建设申请前, 应先交给村委会组织或其他的农民相关组织进行复核, 如果农民审查后, 一致认为存在较大问题, 则政府部门应充分征求和倾听农民的意见进行修改, 经村委会一致认同后, 再向上级部门进行递交申请。
2.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过程需要农民的参与
在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规划通过审核以后, 其建设的全过程也应该让农民积极参与进来, 只有农民真正地参与到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全过程中, 才能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得到切实充分的了解, 对其之后的操作和使用也能起到很大的帮助。对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中一些专业技术含量较低的施工项目, 可以由农民进行有偿承担, 对于一些专业技术要求高的项目, 可以由农民自己选择他们心中的优秀专业团队进行建设[5]。只有这样, 才能让农民充分投身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中去, 使他们充分了解工程建设中的质量问题、周期问题、技术问题、资金使用情况等问题, 对建设完成后工程的使用和维护打下良好的基础。
3.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用水情况需要农民的参与
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关系最密切的问题就是工程的用水问题, 除了要完善农村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 还应该对农民较关心的工程用水问题对农民进行透明化。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用水的价格制定上, 需要农民的参与, 农民可以在水利部门的指导下, 根据国家有关水费的管理情况对水费制定的合理性进行充分地了解。除此之外, 还应该让农民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的用水管理, 使其了解用水的来源, 以及引水的设备和工程状况, 方便其在以后的操作使用中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进行全程的维护和维修管理。
结束语:综上所述, 加大对农村小型农田水利的建设至关重要, 但是如果想要加大对小型农田水利的建设, 首先就应该建立健全完善的相关机制, 加大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管理机制建设, 创新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完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机制研究"课题组, 韩俊, 何宇鹏, 王宾.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机制:一个政策框架[J].改革, 2011, 08:5-9.
[2胡学良.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需要四种机制创新[J].中国水利, 2008, 22:51-53.
[3]顾斌杰, 严家适, 罗建华.建立与完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若干问题[J].中国水利, 2008, 01:37-40.
[4]吴加宁, 吕天伟.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主体及相关问题的探讨[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8, 09:5-7.
关键词: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影响因素
引言
新形势下对农田水利的加强建设,其目的是加大农产品的供给和给国家的粮食提供安全保障。提高我国的水土资源的利用率,加强农业生产能力,给国家的粮食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持。要尊重民生意愿,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坚持政府主导、民办公助。
一、影响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因素
从建国以来,我国的农田水利建设的工作取得的效果还不错,为国家的粮食产量、农民收入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目前的农田水利建设已经基本形成体系,大、中、小企业可以完美的结合合作,同时也拥有相应的农田水利工程的体系,对抗旱、防洪、防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尽管如此但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资金供求矛盾突出和资金利用率不高现象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维护任务巨大。多年来,各级财政部门尽管做了许多努力,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支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但相对于巨大的资金需求量来说,依然是杯水车薪,僧多粥少,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目前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相应的监管部门和机构还不是很健全,资金在使用过程中,仍然有部分单位再利用管理上的漏洞,没有真正的把资金全部用到农田水利的建设当中去。
2、水资源污染源和浪费现象严重
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地方为了发展经济,在招商引资和资源利用方面不计后果,狂开滥采,多年来在经济“高速发展”、资源日渐衰竭的同时,也严重污染了众多宝贵的水资源。此外,近年来,谋求经济发展以破坏环境、掏空资源为代价,饮鸩止渴,也使越来越少的优质水资源更加雪上加霜。有的地方虽有水源,但由于山高水远,办水成本太高而难以付诸实施。在大多数农村,农民的吃水问题虽然基本上都得到了解决,但靠天吃饭的问题却一直是心头之患。与此形成显明对比的是,一些有水灌溉的地方由于受资金紧张、缺乏相应水利设施等因素的影响,在灌溉方式上多采用漫灌,平均每亩地用水要比滴灌多10倍以上,极大程度地浪费了水资源。
3、程序不规范和管理部门疏于管理现象
由于个别工程项目审报程序不够严密,随意性较大,加之缺乏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在其项目的审报和确定上便出现了管理方面的漏洞,有的地方会把投资效益相对较低的水利项目确定下来;而有的地方投资效益相对较高的项目却难以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一些水利工程管理部门的管理体制没有得到及时调整,产权不明,机制不活,经费不足,经营入不敷支,加上多年来计划经济的影响,在农民与水利工程管理部门的观念中没有把水当作“商品”,水成本远远高于收取的费用,不仅影响了水利管理部门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使水利工程的维修养护得不到根本保证。目前农村的情况看来,有清澈的河水流经的村落,水资源就相对比较的丰富了,本应该是坐拥着一笔巨大的财富。但是由于政府没有意识到,或者没有能力去管理,农民本身的力量更为有限,白白流失了大量的水资源财富。雨水资源是大自然的赠与,是巨大的宝贵财富。
4、农业效率低,农民负担重
我国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农民人均耕地少,同时,农业经营比较分散的情况,在相关的技术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而且,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比较差,导致农业生产成本较高。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农村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更好的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得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农业生产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农业发展过程中群体优势没有得到体现,对农业的区域化种植以及规模化经营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要和农业科技成果相对应。
但是,很多的农业科技成果在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经济社会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将农业用地转化为工业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的情况,这样就使得农民不得不从事二三产业,即使很多的农民选择在城市中生活,但是其身份一直无法摆脱。城市建设过程中对农业水资源进行了利用,但是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污染情况,导致了农业水资源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为了更好的进行农业经济建设,农民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建设农田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效率低、农民收入以及农村经济一直没有处于良好的循环状态,导致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二、强化农田水利建设的措施
1、加快水安全工程建设
针对农业建设的水利问题,要根据全省农村高氟砷水区、苦咸水区、其他水质不达标区和严重缺水区的不同特点,落实相应的工程和技术措施,切实加快农业用水安全工程建设。
2、全面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要重点开展三个方面工作:一是抓好全省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建设;二是抓紧完成旱田节水灌溉示范项目的组织实施;三是努力完成以小型灌区渠道、泵站和小型水源工程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民办公助”项目建设。
3、搞好水土资源整治和小流域综合治理
要继续开展三大流域黑土地保护,进行主要江河重点水土流失区治理,抓好主要供水水源地保护和监督管理;搞好江河湖泊各类水域水功能区划,增强水体自净功能;加强湿地治理和保护,加快水域自然生态保护区建设;要进一步加强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水电。
4、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要统筹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充分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项目布局要合理、重点要突出,做出科学、正确的发展规划,进行针对性的发展。通过制定的规划,带动整个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工作,来做到科学发展。
5、坚持多方筹资、加大投入
想要做到多方筹资,加大投入还需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国家方面,要尽可能的逐步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投入,资金发放到各地政府,各地政府也要肩负起相应的责任;二要调动当地农民的积极性,向农民集资,日后对付出的农民在偿还其投入资金后还会进行一定的补偿,实现多筹多补政策,增加农民对建设的投入;三为向社会进行集资,在建设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农田水利的发展前景,吸引更多的投资方来进行投资,增加建设的资金。
6、坚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无论是国家还是各级政府部门都应把农田水利的建设工作放到主要位置上。积极推出落实各项政策,明确目标,政府加大统筹调动力度,完善奖惩制,把农田水利建设的完成度和各级政府人员的政绩考核挂钩,一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而奋斗。要把修复水毁工程作为灾后重建的一项重要任务,列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计划,优先安排资金,抓紧施工,尽早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同时,因地制宜地新建一批小型蓄水、引水、提水等抗旱水源工程,千方百计增加抗旱水源,提高抗旱能力。
结束语
我国开展的农田水利的基本建设,是建立在丰富的经验和广大农民欢迎的基础上的,人力资源也较为丰富,国家和地方政府也给与此工程巨大的支持和资金的投入。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既保证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改善了生态环境,同时也满足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需要。农民的收入增加了,劳作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加大农业的发展力度,平衡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对我国的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康国章.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水利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绿色科技.2010(07):89.
[2]崔美花.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建议[J].科技信息.2007(04):123.
【农田水利建设项目】推荐阅读:
我国农田水利建设09-20
水务系统农田水利建设调研报告11-06
县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情况汇报06-09
城北区农田水利建设工作总结06-13
关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初探10-28
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2011年度建设方案05-27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及防汛抗旱工作汇报09-27
农田水利06-09
农田水利情况汇报07-03
农田水利渠道施工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