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义(精选7篇)
1、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师说》
翻译: 爱护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去教导他。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阿房宫赋》
翻译: 秦统治者爱好繁华奢侈,人民百姓也都顾念自己的家。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齐桓晋文之事》 翻译: 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惜一条牛?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爱莲说》 翻译: 我却只欣赏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而不沾染(污秽)6古之遗爱也(恩惠)
翻译:(子产执政之道,)正是古人遗留下的恩惠啊 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诗经静女》 翻译: 却隐藏起来找不到,急得我搔头又徘徊。
推导提示:“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的意义,“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并加以“爱护”喽。由“喜欢”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如“爱女”)
成语助记:爱莫能助
爱屋及乌
节用爱民
爱不释手
爱毛反裘
2、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翻译: 风雨无忧安稳如大山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
翻译: 为什么把我放在安全清闲的地方。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翻译: 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翻译: 就应当安慰他们,与他们结盟友好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
翻译: 距离山十里地有王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寨。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
翻译: 将军您迎顺曹操,想要得到一个什么归宿呢? 7衣食所安(养生)
翻译: 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 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翻译: 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
推导提示:“安”的本义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会感到“舒服、安逸”;后又用于使动义“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养”“安抚、安慰”等义。成语助记:居安思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既来之,则安之
安之若素
3、被
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翻译: 夏禹、商汤都遭受过。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赤壁之战》 翻译: 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
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屈原列传》
翻译: 将军亲身披着坚固的铁甲,拿着锐利的武器
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屈原列传》 翻译: 披散着头发沿着水边边走边吟唱
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左忠毅公逸事》
翻译: 一天白天,(曹操)正在大帐中睡觉的时候,被子掉到地上了。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登泰山记》 翻译: 大雪越过南岭。覆盖了南越之地的几个州郡。
推导提示:“被”的本义就是“被子”。“被子”不正是“覆盖”在身上取暖的吗?由“覆盖”义引申出“遭受”等义,“穿”不也是把衣服“覆盖”在身上吗?
成语助记:被坚执锐
泽被后世
被发左衽
被褐怀珠
被甲枕戈
扇枕温被
4、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鸿门宴》 翻译: 希望你(对项王)详细地说明,我是不敢忘恩负义的。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一倍,加倍)
翻译: 有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进攻他们,有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设
法分散他们
3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烛之武退秦师》
翻译: 怎么能用灭掉郑国来加强邻国
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翻译: 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亲人
推导提示:“加倍”是后起常用义,“倍”的原义是“反”,即“背向、背着”,故而又可引申为“违背”,这一义项意义与“背”同。成语助记:事半功倍
乡利倍义
倍道而行
5、本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翻译: 大凡种植 树木的特点是:树根要舒展 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齐桓晋文之事》 翻译: 还是返回到根本上来吧
3本在冀州之南(本来,原来)《愚公移山》 翻译: 原来本在冀州的南面
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
翻译: 现在我保存着这些作品的手稿舍不得丢弃,在逃亡的路上亲手抄录下来
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翻译:这没有什么困难,我另外准备一份奏章
6若止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活版》
翻译: 如果只印两三本
7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齐桓晋文之事》 翻译: 这就叫做丧失了本性
8本末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
翻译: 把根本的事忽略了,反而注重细微末端、较不重要的事。9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伶官传序》 翻译: 或许探究他的成败的根源
推导提示:“本”是指事字,指草木的根,(今有词语“根本”)比喻为“基础、本原”之义;事物的“本原”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需要“推究”;“本原”虚化而为“本来、原来”之义。
成语助记:追本溯源
舍本逐末
本性难移
变本加厉
英雄本色
无本之木
6、鄙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劝学》
翻译: 四川的边境上有两个和尚,其中的一个贫穷,其中的一个富有。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廉颇蔺相如列传》 翻译: 我这个粗野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您宽容我到这个地步啊 3鄙人不知忌讳。(鄙人,复合词,自称的谦辞)
翻译: 我这个鄙陋之人不懂得忌讳
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
翻译: 孔子轻视他器量狭小。
推导提示:“鄙”原义为“边邑”,边境自然环境“鄙陋”,故有“鄙陋”之义,“鄙陋”自然会受到“轻视”;后也常用作自谦之词,如“鄙人”。成语助记:肉食者鄙
卑鄙龌龊
贵远鄙近
7、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过秦论》 翻译: 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到都城咸阳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廉颇蔺相如列传》 翻译: 赵国也准备了许多军队防备秦国,秦国不敢妄动。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翻译: 所以上等的用兵(策略)是打破(敌方的)计谋,其次是挫败(敌方的)外交。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信陵君窃符救赵》 翻译:(武王)身边的人想杀死他
5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信陵君窃符救赵》
翻译: 我(侯生)听说晋鄙的兵符常在魏王卧室之内。
推导提示:“兵”的本义为“兵器、武器”。引申为“持兵器的人,士兵、军队”“军事、战争”当然跟兵器武器有关。由“战争、军事”义引申出“侵略”“战略,战术”等义。
成语助记:短兵相接
兵不血刃
兵不厌诈
兵强马壮
兵出无名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兵临城下
兵戎相见
哀兵必胜
按兵不动
厉兵秣马
8、病
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
翻译: 您的疾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了,不及时医治将要更加严重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翻译: 假使当初我不做这个差事,早已经困苦不堪了 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翻译: 不如舜,不如周公,这是我的缺点。
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
翻译: 晋国范宣子执政,诸侯向晋国缴纳的贡品很重,郑国人深为这件事所苦。
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
翻译: 一斗米,卖二十钱损害农人,卖九十钱损害从事工商业的人。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责备、羞辱)翻译: 现代人却用节俭来互相羞辱。
推导提示:“病”原义为“重病”,取其比喻义为“缺点、毛病”;得了重病就会感到“困苦”并为之“担心、忧虑”。
成语助记:病入膏肓
蚌病成珠
贫病交攻
无病呻吟
同病相怜
愁潘病沈
9、察
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翻译: 我仔细地观察,原来山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 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详审)
翻译: 刚才我(鲁肃)察看众人的议论,(是)专门想贻误将军 3虽不能察,必以情(了解,弄清楚)翻译: 我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依据实情处理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白的样子)
翻译: 一个人,谁又能用清净洁白的身体,去受脏物的污染呢?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
翻译: 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稍 6人至察则无鱼(精明)
翻译: 人精明到极点就没有人跟随。
推导提示:“察”本义为“观察、仔细观看”,这样便能“看清楚”;“看清楚”便能“了解、理解”事物,使事物变得“清楚、明白”。成语助记:察颜观色
明察秋毫
习焉不察
静观默察
10、朝cháo
1朝服衣冠(zhāo 早晨)
翻译:(有一天)早晨(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
翻译: 蔺相如每到上朝的时候,常常推说自己生病了不去。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翻译: 强国请求归服,弱国前来朝拜 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翻译: 邹忌于是上朝拜见齐威王 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译: 你辅弼先主开国,又为后主撑危局,展现了老臣的耿耿忠心。6期年不听朝(朝政)翻译: 一年不理朝政 7坐南朝北(对、向)
翻译: 背对着南方,面向北方。
推导提示:“朝”本义为“早晨”,读zhāo;古代臣在早晨需拜见君主,故有“朝见”之义;由“朝见”而有“朝廷、朝代”之义;“朝见”其使动义即为“使朝见”。
成语助记:朝三暮四
改朝换代
朝秦暮楚
朝野上下
朝不保夕
朝成夕毁 朝闻夕死
朝歌夜弦
朝发夕至
朝令夕改
六朝金粉
只争朝夕
班师回朝
枵腹终朝
11、曾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
翻译: 连山上的一棵草也动不了 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
翻译: 一条很普通的小巷子,人们说这里曾经住着宋武帝刘裕。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翻译: 侯生却没有一句半句话送我 4是高、曾时为一户(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
翻译:(比如一家人)高祖、曾祖时(人口)只有一户 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翻译: 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推导提示:隔两代的亲属叫“曾”;后借为“增”义。虚化为“曾经”(念céng)。
成语助记:似曾相识
曾经沧海
曾几何时
曾母投杼
曾参杀人
12、乘chéng
1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翻译: 乘牛车,吏卒跟随。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
翻译: 凭借有利的局势,就着这种便利,支配割裂天下 3自京师乘风雪(冒着)翻译: 从京城出发,冒着风雪
4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è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翻译: 等行进到了陈县的时候,已拥有兵车六七百辆 5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翻译: 在鄂渚登岸,回头遥望国都 6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shèng四)
翻译: 先用四张熟牛皮做礼物,又送上十二头牛来慰劳秦军。推导提示:“乘”本义是“驾车、乘车”;由这一意义引申出“乘船”之义;“乘车”必先“登”车,故有此义;上了车,人与车相接,故有“连接”义;人上了车,人便有了“凭借”。做名词时指“兵车”,后又作量词以计算车马,一“乘”计有一车四马,故又有“四”之义。
成语助记:乘人之危
乘坚策肥
乘龙快婿
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衣轻乘肥 因利乘便
有机可乘
13、诚
1帝感其诚(真心真意)
翻译: 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
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翻译: 战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
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翻译: 现在将军如果真能派猛将统领几万大军
推导提示:“诚”本义是指“真心,不诡诈”,故引申出“真实的”;进一步虚化为副词“实在,的确”“果真”等义。
成语助记:诚惶诚恐
开诚布公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心悦诚服
14、除
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翻译:天刚亮就起来,打扫庭堂院落.2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翻译: 为东汉皇室去除残秽势力
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去掉)
翻译: 实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
4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翻译: 就清理已废的魏阉生祠的旧址来安葬他们 5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翻译: 我被任命为右丞相兼任枢密使 6扶辇下除(门屏之间)翻译: 扶着皇上的车驾下殿阶
推导提示:“除”本义为“台阶”。又特指“宫殿上的台阶”;“任命、授职、不正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吗?“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清除、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流逝、过去”了。成语助记:除旧布新
斩草除根
兴利除弊
清宫除道
安良除暴
15、辞
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
翻译:(现在我要去死,)侯生却没有一句半句话送我,(难道我还有没有做到的地方吗?)
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词,文学)翻译: 都爱好文辞而以善于作赋被人称赞 3动以朝廷为辞(藉口)
翻译: 动不动以朝廷(的名义)为借口 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
翻译: 我死尚且不怕,一杯酒又哪里值得推辞 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翻译: 我自从去年辞别了京城,贬官在浔阳,一直卧病。6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古代的一种文体)
翻译: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古代的一种文体)7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
翻译: 做大事情不必顾虑细枝末节,讲大礼不必讲究小的礼让。8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
翻译:(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翻译: 秦王怕他撞坏宝玉,就向他道歉 10近者奉辞伐罪(命令)
翻译:近来我奉皇帝命令讨伐有罪的人
推导提示:“辞”在古代有两种基本义(写法也不同):一是“口供”,一是
“不受”。由“口供”引申为一般的“话、言辞”。既是“话”,一种可能成为“借口”,落下“口实”;一种则因为“言之成文”是富有文采的“文辞”,也就自然成为“一种文体”(如“楚辞”)
成语助记:不辞而别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辞不达意
辞微旨远
卑辞厚币 一辞莫赞
假人辞色
大放厥辞
万死不辞
一面之辞
义不容辞
以文害辞
溢美之辞
16、从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跟随,随从)翻译:沛公第二天带着100多人去拜见项王。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
翻译:微臣听从你的吩咐,希望大王也开恩赦免了陈 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向---学习)翻译:有了疑惑却不去向老师请教,这个疑惑 4樊哙从良坐(依傍)翻译:樊侩坐在了张良的旁边 5从此道至吾军(由,自)翻译: 从这条路到我军营 6弟走从军阿姨死(参与)
翻译:兄弟从了军,阿姨(指老鸨)也辞别了人世. 7其从如云(随从的人)翻译:指其随从众多 如云聚集 8欲不可从(放纵)翻译:欲望不可以放纵。
9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zòng次于最亲的亲属,堂房亲属)
翻译:毕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子们得到了,到现在还珍藏着。10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纵“。东西为横,南北为纵。合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反对秦国策略)
翻译: 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11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从事,官名)
翻译:品评我的名声和地位,(我)还少不得在官衙做一个最低级的官员
12可以便宜从事,何必禀我(办事)
翻译:可以斟酌情势,自行处理,何必向我禀报 13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从容,舒缓,不急迫)
翻译:然而都模仿了屈原委婉含蓄的语言(这里不是说屈原委婉含蓄,是说
模仿屈原委婉含蓄的那一方面),最终都没有敢于直接劝谏的。推导提示:“从”的本义是“跟随”,引申出“归顺”、“参与”、“随从”等义。“追赶”正是紧紧“跟随”敌人的形象。“随从”乃是较亲密之人,引申出“次于最亲的人”也是顺理成章。
成语助记:从壁上观
从长计议
从善如流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从一而终 过从甚密
合从连横
三从四德
力不从心
弃笔从戎
何去何从 择善而从
17、殆
1知彼知已,百战不殆(危险)
翻译: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百战都不会有危险。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近于,几乎)
翻译:况且燕赵是处在秦(把别国)消灭得差不多的时侯,可以说是智谋和力量(变得)势孤力弱、处境危急,战败而亡国,实在是不得已的 3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恐怕)翻译:郦道元见到和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 4思而不学则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翻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精神倦怠而无所得。推导提示:“殆”本义是“危险”,它与“精神疲倦”、“懈怠”的意义有着因果关系,它们之间是一种因果引申。后又虚化为表猜测的副词。成语助记:百战不殆
殆无孑遗
车殆马烦
知止不殆
殆无虚日
翻译:以法律来说的意味着,必须死 9有狼当道,人立而啼(阻,拦)
18、当
1木兰当户织(对着,面对)翻译:木兰对着门口在织布
2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抵,相抵)
翻译:招募能捕捉它的人,可以用蛇来抵他们的租税。3有大石当中流(阻挡,抵挡)
翻译:有巨大的石块阻挡在水的中游
4北邀当国者相见(执掌,主持)
翻译:元军邀约宋朝主持国事的人前去相见
5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承担)
翻译:可怜我窦娥被官府糊里糊涂地判了死罪 6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应当,应该)
翻译: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应当是要被杀的。7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恰当,适合,合宜)
翻译:准备献给官府,但是心里还很不踏实,怕不合县官的心意 8犯法当死(判处,判罪)
翻译:有只狼在道上,象人一样站在那号叫
10一夫当关,万人莫开(占据、把守)
翻译:山势又高又险,一个人把着关口,上万人也打不进来,也形容一个人有万夫莫开之勇,一个人挡上万个人。11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值,在,正在)
翻译:在这个时候,是商鞅辅佐秦孝王,(在国内建立法度,对国外实施连横策略对付各诸侯。)
12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必然,必定、一定)
翻译:不久我一定回来,回来后必定去迎接你回我家来。
推导提示:“当”原义是“面对、对着”。“阻挡”当然要“面对”,对着某个时候某个地方自然就是“处在某个地方和某个时候”。由互相“面对”引申出势力“相当”。由“相当”引申出“适合、适当”等义。
成语助记:门当户对
锐不可当
当仁不让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独当一面
当机立断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当务之急
当之无愧
老当益壮 首当其冲
安步当车
长歌当哭
对酒当歌
豺狼当道
快意当前
螳臂当车
一马当先
旗鼓相当
万夫不当
19、道
1怀其璧,从径道亡(路,道路)翻译:怀揣和氏璧 从小路逃走 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
翻译:从郦山下来.选择了通往芷阳的小路走.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规律)
翻译:老师是用来传教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4于是废先王之道(主张,思想,学说)翻译:于是秦始皇废除古代帝王的治国方法 5伐无道,诛暴秦(道义)
翻译:讨伐没有道义的,诛灭暴烈的秦国 6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谈论)
翻译:那西边人家都说是三国时周郎鏊兵破曹的赤壁。7臣之所好者,道也(道理、规律)
翻译:臣下所注重探究的是解牛的规律。
8道不同,不相为谋(意向)
翻译: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
9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走路、赶路)
翻译:(我)听说曹操(也可能是另一个叫操的人)已经向着荆州方向昼夜兼程地行进了
10故园谁道有书来(料想)翻译:故园的音讯又有谁可以传达呢
11道之以政(通导、引导)翻译:用政令来治理百姓, 12道义: 翻译:道德和正义
推导提示:“道”本义是“大路”。路的作用是“引导”人到某地,故有“引导”之义(后写作“导”);抽象意义即“途径、方法”;又特指“正当手段”(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途径和方法往往是一种“道理、规律”;道理和规律需要“述说”,而后成为“思想、学说”。
成语助记:道听途说
康庄大道
道不拾遗
道不同,不相为谋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志同道合道路以目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东道主
分道扬镳
安贫乐道
问道于盲
师道尊严
旁门左道
朝闻道,夕死可矣
指名道姓
筑室道谋 津津乐道
里经叛道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文以载道
头头是道
坐而论道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20、得
1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得到,获得,与“失”相对)
翻译:得到的刘表的部下最多也就是七八万人罢了。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心得,收获)
翻译: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
3未得与项羽相见(能够)翻译:没有能够和项羽相见。4吾得兄事之(应该)翻译:我会像对待兄长那样招待 5所识穷乏者我欤(通“德”感恩)
翻译:那些认识的走投无路的贫困者感念我的恩德吗? 6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莫非,岂不是)翻译:恐怕是向我暗示捕捉蟋蟀的地方吧。7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得意)翻译:意气风发,一副非常得意的样子!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具备)
翻译: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就能达到很高的精神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9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融洽)
翻译:这个太监也很守法,与王翱相处很好。
10此言得之(对、合适)
翻译:这话对了。
推导提示:“得”本义为“得到”。“得到”就有“收获”,也说明“能做到”“实现”目标,此外还可表达“事情做对了,正确”的意思。由“正确”的意义引申出“得当、合适”;进一步虚化为“应该”。
成语助记:得过且过
得不偿失
怡然自得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得寸进尺
得不偿失
得陇望蜀
得其三昧
得心应手
得天独厚
得鱼忘筌
楚得楚弓
患得患失
难得糊涂
相得益彰
志得意满
傲睨得志
情非得已
人人得而诛之
探骊得珠
鹬蚌相争,渔翁得 利
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
百思不得其解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
一无所得
智者千虑,必有一得
21、度
1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计算)
翻译:假使拿东方诸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那简直是天渊之别了。
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推测,估计)
翻译:请(你)估计我回到了军营,你再进去(见项王)。3度义而后动(考虑)
翻译:度义而后动(考虑)考虑理由正当,然后去做 4乃曰”吾忘持度“(尺寸,尺码)
翻译:却说,我忘了带我的尺码过来了。
5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限度,法度)
翻译:财务工具创制需要时间,而用的时候却挥霍无度。
6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制度,法度)
翻译:衡刚到任就重整了官府威严和法度 7一夜飞度镜湖月(通”渡“渡过,越过)翻译:一天夜里,飞渡过了明月映照的镜湖。8常有大度。(度量)翻译:时常具有干大事业的气度
9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常态)
翻译:大臣们惊慌发呆,事情发生得突然,不曾意料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10崔九堂前几度闻(量词、次、回、个)翻译:也在崔九的家里多次听到您的唱歌 11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谱曲)
翻译:我内心深处感到非常感伤,感慨现在与从前的变化,于是自己谱写这首曲子。
12春风不度玉门关(过)
翻译: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13三言两语,把一个人度了去了(度引,指度人离俗出生死)翻译:被一个和尚游说,仅三言两语,便看破红成,出家去了。
推导提示:“度”本义为“量长短”,引申出“计算”和“量长短的标准”之义。心里“计算”表达为“推测,揣度”;由“标准”则引申出“尺度”,进一步又引申出“法度、制度”。
成语助记:审时度势
置之度外
度日如年
风度翩翩
普度众生
金针度人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宽宏大度
挥霍无度
度长絜大
暗度陈仓
22、非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不,没有)
翻译: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远处的人却看到。
2而墨子非之(责怪,反对)翻译:然而墨子认为这是不正确的 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不是)
翻译: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一切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 4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除非,除了)翻译:除了刘备你没有可以阻挡曹操我的人了。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意外的变故)翻译:防备盗贼进入和不平常的事故发生。6觉今是而昨非(不对的,错误的)
翻译:已经觉悟到今天“是”而昨天“非”。
推导提示:“非”本义为“不对的,不合理的”。作动词时即“认为不对”。词义是否定的,故而虚化为否定副词。
成语助记:大是大非
非亲非故
非我族类
今非昔比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文过饰非
物是人非
为非作歹
习非成是
泥古非今
面目全非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23、复
1昭王南征而不复(返回。回来)翻译:昭王南巡而未能返回 2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恢复)
翻译:让他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 3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再,又)翻译:第二年又攻打赵国,杀死二万人 4山重水复疑无路(重复)
翻译: 一重重山,又一道道水,疑似没有路可行 5王辞而不复(回答)翻译:大王推辞而没有回答 6有北面复匈奴之志。(报复)翻译:有向北攻打(报复)匈奴的志向 7沛幸得复,丰未得复。(免除赋税徭役)
翻译:沛县的赋税免去了,丰邑的赋税还没有得到免除。8复之以掌,虚若无物。(通”覆“,遮盖,盖上)
翻译:用手掌盖在(蟋蟀)上,感觉下面空空的像是什么也没有。9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复算,追究)翻译:你父亲回来,自然会找你算帐的
推导提示:“复”的本义是“回来”“返回”。故又引申“回复”(话回来)“报复”(行为的回来)“还原”(返回不就是回到原处?)。虚化为副词即为“再、又”。
成语助记:周而复始
髀肉复生
故态复萌
无以复加
无往不复
万劫不复
24、负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背东西,以背载物)
翻译:头发斑白的老人就再也用不着在路上背着沉重的东西赶路了。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担负,使„„承担)
翻译:权衡这两种策略,宁可答应而使秦国承担理亏的后果。3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翻译:秦国太贪婪,自负强大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对不起,辜负)翻译:我怕被大王欺骗而有愧于赵王的托付。
5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违背,背弃)翻译:蔺相如估计秦王虽说答应斋戒,但必定会负约不把城池给赵国,就派
他的随从换上粗布便服
6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失败)
翻译:不清楚敌人的实力,了解自己的实力,只是有时成功有时失败; 不清楚敌人的实力,不了解自己的实力,每次战斗就必败!7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覆盖)
翻译: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8通家尚负责。(亏欠,拖受,责通“债”)翻译:邓通家里还背负着(好几万的巨额债务)
推导提示:“负”的本义是“用背驮物”。故有“背、载”之义。抽象表达为“承担”(如“负债”);背上背物,即背上有所“靠”,再引申为“依仗、凭借”;古代“败”用“北”表示,而“北”即“背”字,故又有“败”义。“失败”了当然“对不起”人(自己或他人)。成语助记:忘恩负义
忍辱负重
负荆请罪
负屈含冤
负隅顽抗
久负盛名
披裘负薪
皇天不负有心人
决一胜负
负弩前驱
不负众望
25、盖
1日初出大如车盖(遮阳避雨的用具)翻译:太阳刚刚升起时,像车子顶那么大 2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器物上的盖子)
翻译:直径有八尺,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
3覆盖周密无际(遮盖)
翻译:上下覆盖得很严实,没有缝隙。
4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压倒,胜过)
译:何况刘豫州(是)汉王室的后代,英明才智超过所有的当代人。
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大概,大约)
翻译:大概我所到达的地方和喜欢游玩的人(到达的地方)比起来还不够十分之一。
6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列传》(连接上文,表示原因)翻译:屈原之所以写《离骚》,就是由怨恨引起的。《屈原列传》 7盖钟子期死,伯乐终身不复鼓琴(发语词,不译)
翻译:盖钟子死后,伯乐到死都没有再弹琴 8盖亦反其本矣(通”盍“,何不)翻译:还是返回到根本上来吧
9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肯定判断、原来是)翻译: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迷惑敌人
推导提示:盖,原为茅草编织物,用来盖屋或遮蔽身体,引申出一般的器物的盖子和车盖。作动词时即为“遮蔽、掩盖”之义。把别人“盖”住自然就是“胜过、超过”别人喽。
成语助记:盖世奇功
盖棺论定
官盖如云
欲盖弥彰
26、故
1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事,事故)
翻译:父母健在,兄弟平安
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旧,与”新“相对)
翻译:用旧的法令制度治理他的国家,正和这个(故事)相同。
3暮去朝来颜色故(衰老)
译:时光飞逝,过去了多少朝朝暮暮,而我(琵琶女)的容颜依旧。4累官故不失州郡也(仍然)
翻译:一步一步地升官仍旧不失为州郡之官 5君安与项伯有故(老朋友,引申为交情)翻译: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 6既克,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翻译:打了胜仗以后,庄公问他这样做的缘故 7故遣将守关者(故意,特意)翻译:之所以派遣将领守(函谷)关 8此物故非西产(原来,本来)翻译:这个东西不是西边产的
9故臣复取璧(所以,因此)
翻译:所以我又一次取来碧玉
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旧事,前例)
翻译:自取下策跟从了六国破灭的旧例
11病故,物故(死亡)
翻译:去世、死亡
推导提示:“故”有两个基本义:一为“缘故”;一为“旧的”。由“缘故”虚化引申出“所以”和“故意、特意”(反向引申,故意即是无缘无故)等义。由“旧的”引申出“衰老”和“故人(有时特指前夫或前妻)、老友”等义。由“衰老”进一步引申出“死亡”之义。
成语助记:一见如故
明知故犯
故步自封
故弄玄虚
革故鼎新
欲擒故纵 不经世故
非亲非故
平白无故
27、固
1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坚固)翻译:周围山水险要,防守坚固 2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要的地势)
翻译:秦孝公占据肴山,函谷关那样险固的地方(关隘)3固请,召有司案图(坚持,坚决)
翻译:(秦王)坚持请求(相如过来),叫有关的官员按地图(指出划给赵国的几座城)
4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固执)
翻译:这暴君(秦始皇)的心却日益骄横顽固。
5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本来,原来)
翻译: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
6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表示让步,固然,诚然)
翻译:出生在我之前,他懂得道理固然也在我之前。
7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安定)
翻译:国家的巩固不能靠险要的山谷与河流, 8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坚守、安定)
翻译:秦军多次打败赵军,赵军坚守城池不出来交战。
推导提示:“固”本义指“城墙坚固”。城墙坚固自然就能“坚持”不败,进一步引申出“顽固”之义。坚固有难以改变一直这样的内涵,故又虚化成副词“本来、原来、当然”等义。成语助记:固若金汤
君子固穷
根深蒂固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28、顾
1赢得仓皇北顾(回头看;回头)
翻译:却要仓皇向南逃,时时回头向北顾。2顾野有麦场(看)翻译:看见外面有一个麦场 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探问,拜访)
翻译:多次到我居住的草庐(自谦之意)中拜访我 4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顾惜,顾念)翻译:子布、元表等人只顾妻子儿女 5大行不顾细谨(考虑)
翻译:做大事情不必顾虑细枝末节
6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但是)翻译:考虑蓄积不好的东西最终没有什么用途,但是我考虑,强大的秦国不敢对赵国用兵的原因 7顾玩:仔细端详 翻译:仔细察看
8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不知计所出耳(表轻微转折)
翻译:我每次想起,常常痛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
9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反而,难道)
翻译:一个人树立志向,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这个和尚吗?
29、国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家,国家的)
翻译: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诸侯国)
翻译: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 3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国都,京城)翻译:登上这座楼,就会有离开国都,怀念家乡 4逝将去女,适彼乐国(地区,地域)
翻译:发誓从此离开你,到那理想快乐的城市去。5等死,死国可乎(国事)
翻译:反正都是死,倒不如为国家而死
推导提示:古代的“国”本义是“国都、首都”的意思。“国都”是一个国家的代表,所以又引申出“国家”的意义,并成为后来的主要意义。成语助记:安邦定国
国破家亡
国泰民安
经国之才
倾国倾城
共商国是 30、过
1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经过,通过)翻译:忽然雷霆般的响声震天,(原来是)宫车从这里驰过 2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超过)
翻译:他所带领的中原军队也就十五、六万人而已。3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胜过)
翻译:每次出门,身穿轻裘,骑上高头骏马,比官宦人家还阔气 4以其境过清(过分,过于)翻译:由于这个地方过于冷清 5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错误,过失)翻译:那么就知晓明白行为没有过错了.6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责备)翻译:听说大王有意要责备他的过错 7今公子故过之(访问)
翻译:现在公子却特意地(同我)去访问朋友 8一日,大母过余曰(到,到来)翻译:一天,祖母来看我,说
推导提示:“过”的本义是“走过、经过”。“走过”别人自然就是“超过”了别人,做事“超过”太多会变成“过分”,物极必反,事情做得“过分”容易出现“过错”,出错当然就会被“责备”。
成语助记:过犹不及
闻过则喜
过江之鲫
文过饰非
白驹过隙
雁过拔毛 有过之而无不及
矫枉过正
瞒天过海
秋风过耳
闭门思过
31、何
1却看妻子愁何在(哪里,代词)翻译: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 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什么,代词)翻译: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 3又何间焉(怎么,为什么,状语)翻译:(你)又何必参与(这件事)呢? 4今日之事何如(何如:怎样,怎么样)翻译:今天的事情怎么样
5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奈何:怎么办,奈---何:对---怎么办)翻译:拿走我的璧,不给我城池,怎么办? 6如太行王屋何(如--何:把---怎么办)翻译: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 7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多么)
翻译: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 8何蓑何笠(hè背、扛)翻译:披着蓑衣戴着斗笠。
推导提示:“何”本义为“负戈而行”,故有“负荷”之义,是“荷”的初文。古人看见荷戈而行的士兵,第一个念头就是“他们往何处去?去干什么?”所以又用作疑问代词“什么”,进一步引申出表示程度的副词“多么”之义。
成语助记:何去何从
何罪之有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何足挂齿
出何典记 相煎何急
于心何忍
相去几何
32、恨
1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遗憾,不满意)翻译:(有一次)他停止耕作走到田埂上,心中愤愤不平了好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痛心遗憾的 2此恨绵绵无决期(怨恨)
翻译:唯有此生不能相守这生死遗恨,却永远没有尽期。3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感到遗憾)
翻译:因此我知公子心里怪我,一定会回来的。4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恨恨:惆怅、悲伤)
翻译:活着的人从此以后再不相见 这样的仇恨是多么的无可派遣 区别:恨,憾,怨。“恨”和“憾”都表示遗憾。“怨”表示仇视、怀恨 推导提示:恨的本义是“感到遗憾”,程度加深即可引申出“怨恨、怀恨”之义。
成语助记:相见恨晚
吞声饮恨
一失足成千古恨
33、胡
1国胡以相恤(什么)翻译:国家拿什么救济百姓? 2胡取禾三百廛兮(为什么,怎么)翻译:为什么收取三百囷仓的粮
3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古代我国西北部民族的统称)翻译:匈奴不敢南下放牧(因为有长城阻挡)
推导提示:胡,原指“兽颈下垂的肉”,(月,即“肉”)匈奴等一带少数民族多吃兽肉,故又称匈奴、西北各民族为“胡”。后又借为疑问代词“什么,为什么”。
成语助记:胡服骑射
伊于胡底
34、患
1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忧虑。担心)翻译:但是如果不想给秦国,又被秦国会出兵攻过来
2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六国论》)(忧虑,担心)翻译:所以,秦国很想得到的,诸侯很担忧的,本来就不在于作战。3为操后患(《赤壁之战》)(祸患)翻译:是曹操的以后的祸患
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祸害,灾祸)翻译:祸患的发生常常是由于一些小的失误积累而成的,智慧而又勇敢的人常常被自己所喜好的东西所困惑。5愈膏肓之患难(疾病)
翻译:治愈垂危的疾病是很困难的。
6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讳忌)
翻译:这几项都是用兵的忌讳
7茜有眼患(病)
翻译:江茜有眼病
8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危害)
翻译:所以,国君对军队的危害有三种
9赵宣子骤谏,公患之(厌恨)
翻译:(灵公暴虐成性)赵宣子突然谏言,灵公认为赵宣子会成为自己的障碍。10时有患疟疾者(生病)
翻译:当时正好有患有疟疾病的人
推导提示:患的本义是“担心、发愁”(患,由“串”和“心”组成,一串串的“心”,说明心事重重。自然是有发愁的事。)引申出“忧患、麻烦”。成语助记:患得患失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内忧外患
患难之交
防患未然
采薪之患
肘腋之患
35、或
1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有人)
翻译:有人说:“梅以枝干弯曲为美,笔直了就没有风姿; 2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相当”有的---,有的---)翻译:有人认为他死了,有的人认为他逃跑了
3一食或粟一石(有时,偶或)
翻译: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的粮食
4云霞明灭或目睹(也许,或许)
翻译:云霞忽明忽暗或许还能看见
5贱贼公行,莫之或止;(《论积贮疏》)(用在动词前,加强不定语气)
翻译:祸害公然盛行, 没有人去稍微制止它一下
6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如果)
翻译:有时皇上下命令急宣觐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
7以田宅或金帛为抵当(或者)
翻译:用田地、房产或金银、丝织品作为抵押
推导提示:或有两个基本义:有人,有的人;或许,也许。由“有的人”引申出表示只有一部分的“有的”意义。
成语助记:多言或中
智者千虑,或有一失
36、疾
1君有疾在腠理(疾病)翻译:你皮肤里有病
2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疾苦,痛苦)
翻译:没有人不呼天喊地的;到了疾病惨痛的极点时,没有人不叫爹娘的 3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痛心,痛恨)翻译:屈原痛心怀王不能听信忠言 4寡人有疾,寡人好色(缺点,毛病)翻译:我自己有一个毛病,那就是爱好女色。5庞涓恐其贤于已,疾之(通“嫉”妒忌)翻译:庞涓害怕他比自己贤明,就嫉妒他。6举疾首而相告曰(疾首:头痛)翻译:百姓全都头脑作痛,互相议论说 7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速、捷)翻译:即使骑着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8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中,而闻者彰(强、猛烈)
翻译:顺着风呼叫别人,虽然声音没有加大,但听的人更加清楚了 9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锐利)
翻译:已枯的野草,遮不住尖锐敏捷的鹰眼,积雪溶化了,飞驰的马蹄更象是风追叶飘。
推导提示:“疾”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腋下中箭之形,故本义为“中箭受伤”(此义消失)。后引申为一般的疾病。疾病自然会使人“痛苦”,因而令 人“痛恨、厌恶”。由于弓箭速度很快,故“疾”又引申出“快速、急速”
之义。
成语助记:疾恶如仇
积劳成疾
大声疾呼
痛心疾首
疾首蹙额
眼疾手快 讳疾忌医
奋笔疾书
愤世疾俗
衔枚疾走
37、及
1怀王悔,追张仪,不及(赶上,追上)翻译:怀王后悔,追赶张仪,没有追赶上 2烧尽烧北船,延及岸上营落(等到,到)
翻译:大火燃烧到了北面的船上,(进而)火势蔓延到了岸上的营地 3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到达)
翻译:到了秦始皇的时候,他发扬先前六代祖辈遗留下来的基业(事业)4一人飞升,仙及鸡犬(涉及,牵连)翻译:一个人出名,周围的人也跟着出名 5其贤不及孔子(比得上)
翻译:(郸子这些人),他们的贤德比不上孔子 6及说备使抚表众(和,并)
翻译:说服刘备,让他派人去安抚刘表的部下。7及第:
翻译:科举考试考中 8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
翻译:您更美(古代美也可以形容男子),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9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接近)翻译:我接近死亡的次数不知道有多少次了 10卒不去,故及于难(遭受)
翻译:最终没有离去,所以遭了祸.11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已,难已(表他转,至于)
翻译:等到项羽离开关中而怀思楚地,放逐义帝而自立为王,又怨恨王侯们背叛自己,这样想成就大事就难了
推导提示:“及”的本义是“赶上”。由此引申出“比得上”“达到”等义。由“达到”引申出“趁着(那个时候)”“涉及”等义,再虚化为连词“与”。成语助记:望尘莫及
触手可及
鞭长莫及
及时行乐
爱屋及乌
迫不及待 驷不及舌
言不及义
过犹不及
噬脐何及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风马牛不相及 可望不可及
有过之而无不及
38、即
1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靠近,接近)
翻译:不是来和我换贸易丝织品,就是来和我商量婚事的
2项伯即入见沛公(立即,马上)
翻译:项伯立即进来见沛公
3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当,当时)
翻译:项羽于是就在第二天让刘邦和(他)一起饮酒赴宴。4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倘若,如果)
翻译:胡虏很多而且离我们很近,如果出现紧急情况,怎么办?
5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与“则”的用法相同,相当于“那就”的意
思)
翻译:壮士不死就罢了,死就要死得轰轰烈烈
6其伤于缚者,即幸留(即使)
翻译:那些因捆绑而受伤的,即使幸而不死
7闻鸡鸣。即起盥栉(就,就是)翻译:听到鸡叫声,就起来梳洗。
8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登上帝位)
翻译:昭帝登基即位,过了几年,匈奴与汉朝结成姻亲,相互和平共处!推导提示:即的本义是“走近、靠近”,(甲骨文字形是“俯身就食”之形),故引申为“立即、马上、就”等义。“走近”高处就是“登上”之义了。成语助记:可望不可即
若即若离
即事穷理
稍纵即逝
一拍即合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39、既
1言未既(尽,完)
翻译:话还没说完
2既克,公问其故(已经,---以后)翻译:已经战胜了齐军,鲁庄公问曹刿取胜的原因。3将军既帝室之胄(既然)翻译:将军既是皇室的后代
4三军既惑且疑(既----又---并列关系)翻译:军队既无所适从,又疑虑重重 5既而得其尸于井(既而:不久)翻译:不久从井中打捞上来尸体 6肴核既尽,杯盘狼藉(全、都)
翻译:菜肴和果品全吃完,酒宴的桌上杯子盘子乱七八糟 7壬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翻译:七月十六日,苏轼和客人坐着船(在赤壁游览)
推导提示:“既”的本义是“尽、完”(甲骨文字形是“吃完侧身”之形)。由此引申出“已经、既然”“全”等义。
成语助记:既来之,则安之
既往不咎
一如既往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40、假
1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借)
翻译:不是你的东西你怎么能够强行借走呢?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
翻译: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3大臣犯法,无所宽假(宽容)
翻译:即使是朝中的大臣犯了法,也不能饶恕
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不真,与“真”相对)
翻译:(屠户)这才明白,前面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诱敌之计。5假令仆伏法受诛(假令:假如)翻译:如果让我去接受法律的刑罚而死 6汉人未可假大兵权(给与)
翻译:汉人不可以把大的兵权交给他们,假是给予的意思 7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如果、假如)
翻译:假使我受到法律制裁被处死刑,就像九头牛身上失去一根毛一样,跟蝼蚁(之死)有什么不同?
推导提示:“假”的本义是“借”。“借”不是要“给”吗?故有“给予”之义。借来东西(比如钱)当然就有了“凭借”。借来东西不是真的属于自己的,故又可引申出“不是真的”,不是真的,进一步引申出“非正式的”和“如果”等义。
成语助记:狐假虎威
虚情假意
假痴不颠
假道伐虢
假公济私
不假思索 天假其年
弄虚作假
41、间
1凡天地之间(两事物的当中)
翻译:所有生活在天与地之间的一切生命。2奉命于危难之间(中间,期间)翻译:在危难的时候接受奉命 3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一会儿)翻译:扁鹊拜见桓公,站了一会儿 4安得广厦千万间(指房屋的间数)翻译: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 5彼节者有间(间隙,空隙)翻译:各个组合部位之间是有空隙的 6遂与外人间隔(隔离)
翻译:于是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7间以诗记所遭(间或)
翻译:有时侯用诗来记述个人的遭遇 8谗人间之可谓穷矣(离间)
翻译:坏人离间的办法,可谓是达到了极致 9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翻译:当权的人来策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10骨微伤,病间月(间月:隔月,一个月以上)翻译:骨头受了点轻伤,病了一个多月 11间关莺语花底滑(间关:形容鸟声宛转)
翻译:琵琶声一会儿像花底下宛转流畅的鸟鸣声 12秦间来人,赵奢善食而遣之(间谍)
翻译:秦军间谍潜入赵军营地,赵奢用饮食好好款待后把他遣送回去!13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表时间有时、偶然)翻译:几个月之后,偶尔有人进谏。
14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表状态,从小路)翻译:从郦山下来,选择了通往芷阳的小路走。15侯生乃屏人间语曰(表情态,秘密地、悄悄地)翻译:侯生屏退左右(或者使人避开)悄悄地说
推导提示:间的本义是“门缝”。由此引申出“夹缝、空隙”之义;小路不是很像夹缝吗?时间的“空隙”,即“空闲”。“夹缝”是在两个事物之中的,故有“置身其中”的意义,由此可引申出许多意义:“间隔、参与、中间、离间”等。“离间”再引申出“间谍”之义,间谍当然是“秘密”的喽。成语助记:挑拨离间
间不容发
疏不间亲
伯仲之间
42、见
1事不目见耳闻(看见)翻译: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2项伯即入见沛公(拜见,会见)翻译:项伯立即进来见沛公 3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召见,接见)
翻译:秦王在章台宫接见蔺相如。
4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见解,见识)翻译: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
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表示被动,相当于“被”)翻译:诚信而被怀疑,忠诚而被毁谤
6冀君实或见恕也(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已怎么样,可译“我”)翻译: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7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同“现”出现)翻译: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 8军无见粮(现成的)
翻译:军队里没有现成的粮食。9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看见的东西)翻译:越难进入,就越能看见它的奇妙之处。
推导提示:“见”的本义就是“看见”。看见的东西多了,就会有“见识、见解”;至于“召见、谒见”等都与“看见”有关。被看见即“出现”在别人眼睛里,(后作“现”),由此被动意义虚化出介词“被”。成语助记:一见如故
真知灼见
见风使舵
见缝插针
司空见惯
见弃于人 见仁见智
见微知著
见贤思齐
见义勇为
见异思迁
一见钟情
远见卓识
相形见绌
小巫见大巫
捉襟见肘
刍荛之见
图穷匕见
瑕瑜互见
百闻不如一见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43、解
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剖开,分解动物的肢体)
翻译:庖丁为文惠君杀牛
2悉埋于地,解其棕缚(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翻译:把梅全部种在地里,解开捆绑它们的棕绳的束缚 3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解开,使分开)翻译:少年大惊,急忙分开,使它们停止扑斗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解释,解答)
翻译:老师是用来传教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 5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理解,懂得)
翻译: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永远不能得到解决 6解手
翻译:1分手,道别2指大小便3解除危难的方法 7天下土崩瓦解(分裂、涣散)
翻译:天下象土崩塌,瓦破碎一样,不可收拾。比喻彻底垮台。8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军之仇者,何如(解救、消除)翻译:现在有一个建议,可以用来解除燕国的忧患,报将军的深仇大恨,怎么样?
9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消散、离散)翻译:挑选出八万精锐士卒,领兵攻打秦国军队,秦军退却,于是救下了邯郸,使赵国得以保存。
10胡虏益解(通“懈”,松解,懈怠)
翻译:胡人更加懈怠了
推导提示:“解”的本义是“分解动物”。“解释、解说”道理时需要条分缕析;解说之后就会让人“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思考,就会形成自己的“见解”。“分解动物”义后又引申为“解开”一切纠结之物,故有“解放、解脱”的意义,解开纠结之物后,纠结之物就会“松弛”下来,进一步引申为“懈怠”(心理上的松弛,后写作“懈”)。解开心中的结,就是“和解”。
成语助记:庖丁解牛
衣不解甲
善解人意
解衣衣人
解骖推食
解民倒悬 不解之缘
难解难分
马不解鞍
妙语解颐
宽衣解带
不求甚解
大惑不解
一知半解
迎刃而解
44、就
1金就砺则利(接近,依靠)
翻译: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 2连辟公府不就(赴任,就职)
翻译:三公官署屡次召请去任职(他)也不去应召 3轲自知事不就(完成,达到目的)
翻译:荆轲自己知道刺杀秦王的事情不能成功了 4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成就)
翻译:应当每天了解你所不懂的新的知识,以修成懿德美行
5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即,随即)
翻译:大腿已经断了,腹部已经破裂了,不久就死了 6若无罪而就死地(走向,走上)
翻译:像这么毫无罪过就被拉去杀掉。
7荆轲遂就车而去(上车、上路)翻译:于是荆轲就乘车走了
推导提示:“就”的本义是“走近、靠近、走上、趋向”。引申为达到目标的含义“成就、成功、完成”。走上领导岗位,就是“担任、赴任”。成语助记:功成名就
高不成,低不就
避实就虚
按部就班
将计就计
慷慨就义
删繁就简
半推半就
另谋高就
一蹴而就
一挥而就
45、举
1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举起,抬起)翻译:在江中拉起帆,其他的船按照次序一起前进 2举类迩而见义远(举出,提出)
翻译:所用材料例贴近生活而表达的意义却极其深远 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发动,举行)翻译:现在逃跑也是死,起义也是死 4永元中,举孝廉不行(推荐,推举)
翻译:(汉和帝)永元年间,(张衡)被推荐为孝廉,没有去应荐 5将军向宠,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推荐,推举)翻译:将军向宠,过去的皇上称赞他的才能,所以大家商量推荐他为都督 6吾不能举全吴之地(总合,聚合,拿)
翻译:我不能拿全东吴的土地,十万将士,来受人控制
7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全,皆)
翻译:百姓全都头脑作痛,眉头紧皱,互相议论说 8杀人如不能举(尽)翻译:杀人只担心不能杀完
9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举言:发言)
翻译:(焦仲卿)张嘴想对妻子说话,却抽抽咽咽话也说不成句!10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举事:作事情)
翻译:所以凡是要做事就一定要遵循法令制度来行动,改革制度的人要根据时势而变通
1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包举:并吞)
翻译:像卷席子一样卷走天下,像包包裹一样包走九州 12兔起凫举(飞)
翻译:像兔敢奔跑,像野鸭急飞。比喻行动迅速 13主人不问,客不先举(动问)翻译:主人不发问,客人不应该先发问
14卒叫,函谷举(攻占、占领)
翻译:戍边的士卒(陈胜、吴广率领的起义军)呐喊(起来),函谷关(被刘邦率兵)攻取
15荣禄密谋,全在天津阅兵之举(举动)
翻译:荣禄的阴谋,全在天津阅兵一举
推导提示:“举”的本义是“举起、抬起”。这是一个“举动”,活用为动词即“举行、发动”。举有由低到高的含义,所以有引申出“提拔、举荐”之义;由此又引申出一般意义的“应举”。举起东西应该是有所用,故又引申出“拿、用”,进一步引申为“占领”之义。后又虚化为范围副词“全”。成语助记:不识抬举
举国上下
举案齐眉
举目无亲
举棋不定
举手投足 举贤任能
举一反三
举重若轻
举足轻重
纲举目张
轻举妄动
一举成名
以言举人
不识抬举
46、绝
1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断绝)
翻译:秦国非常痛恨齐国,但齐国和楚国有合纵的盟约,若是楚国能和齐国断交,那么秦国愿意献出商、於一带六百里土地 2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停止,消失)
翻译: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噌吰的声音象击鼓敲钟一样不停。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绝,阻绝)
翻译:便带著妻子跟乡人,来到这个与世俗隔绝的地方。4佛印绝类弥勒(极,最,非常)翻译:佛印是苏轼的朋友,是一个和尚,指的是当时刻画的神态,很像弥勒佛。5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完全,绝对,全然)
翻译:这是“促织”中的句子,就是将心力、眼力、耳力都(集中起来),也完全没有办法(感受到那其中的)响声。6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翻译:并不一定会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7绝代
翻译:1久远的年代2当代独一无二 8绝伦
翻译:独一无二,超越同等 9不如早与之绝(绝交)翻译:不如早与他们断绝交往。10抢呼欲绝(绝命)
翻译:用头撞地,拼命呼喊着,11以为妙绝(达到极点)翻译:妙到极点,没法更妙
12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陡峭的)翻译:我单独和迈儿坐小船,到绝壁下面。
推导提示:“绝”的本义是“绳索断”。由此引申出一般意义上的“断”。比喻引申出“横渡”的意义。由“断”义可引申出许多意义:与人断绝关系叫“绝交”;气断自然就是“死,绝命。”;路断了当然就是“到了尽头,极点”。由“到了极点”引申出程度副词“极”和动词“超越”(到了极点就是超越一切)之义。
成语助记:冠缨索绝
韦编三绝
络绎不绝
与世隔绝
悲痛欲绝
绝裾而去 惨绝人寰
冠绝一时
风华绝代
空前绝后
赞不绝口
悲痛欲绝
络绎不绝
拍案叫绝
深恶痛绝
47、堪
1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经得起,忍受)翻译:更何况在这萧瑟凄冷的清秋时节呢!2可堪回首,佛狸祠下(能够,可以)
翻译:忍回头看,异族的佛狸祠旁乌鸦的叫声和社日的鼓声响成一片 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能够,可以)翻译: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能够如此艰难。4不堪吏人妇,岂合今郎君(胜任)
翻译:刘母告诉媒人说:“(我们)贫贱人家,有了这个女儿,她刚出嫁不久就被休回娘家。(她)不能做府吏的妻子,怎么配得上县太爷的公子?” 推导提示:“堪”的本义是“经得起,受得住”,引申出“胜任”之义;虚化成助动词“可,能够”。
成语助记:不堪回首
不堪入目
苦不堪言
不堪其忧
48、克 1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能够)
翻译:如果能够攻克成功,那么天下可以平定。2然操遂能克绍(战胜,攻破)翻译:但曹操能够打败袁绍 3克己复礼为仁(克制)
翻译: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周)礼的要求。4子克家(肩负,引申为担当、胜任,担当家务)翻译:子可以接管承担家族 5克已奉公(克制、约束)翻译:约束自己,竭力为公 6与克期俱至(限定、约定)
翻译:在严格规定的期限内全部都到来!
7更克画,平斗斛度量文章(通“刻”,刀刻、雕刻)翻译:更改尺度衡器上所刻的标志,统一度量衡和文字
推导提示:克的本义是“战胜、攻克”。攻克堡垒,意味着杀敌致胜,故又引申出“杀”的意义。进一步引申出“去除,削减”等义。后又虚化为助动词“能够”。
成语助记:克敌制胜
克己奉公
克勤克俭
克尽职守
攻无不克
相生相克
49、类
1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种类)
翻译: 都有高耸直立的土层和底部凹陷像神龛的岩石,也是这一类而已。2举类迩而见义远(事例)
翻译:所用材料例贴近生活而表达的意义却极其深远.3中会殿阁,类兰若(类似,象)翻译:当中绘着殿阁,就象寺院一样; 4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类推)
翻译:您守义不杀人,却要(发动战争)杀众多的人,不能说是懂得类推啊(类,为类推之义。意译:不能说是明白事理啊)。5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条例)
6近岁风俗尤多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大都、大多)
翻译:近年风俗尤其多奢侈靡费,走动的小兵都穿类似士人的服装,农夫脚穿用丝做的鞋
推导提示:“类”的本义是“种类”,同一“种类”就是“同类”,同类的事物当然就会有“类似,像”的地方喽。
成语助记:物以类聚
触类旁通
连类比物
画虎类犬
刻鹘类鹜
不伦不类 有教无类
50、怜
1独不怜公子姊耶?(怜悯,同情)翻译:难道就不可怜你的姐姐吗? 2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可怜:可爱)翻译:有个名字叫罗敷的女子,姿态可爱无比,3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疼爱、爱惜)翻译:大丈夫也会怜惜自己的小儿子吗? 4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爱戴)
翻译:项燕原是楚国的将军,多次立功,爱护士兵,楚国人都很爱戴他。5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值得同情)
翻译:可怜老翁身上衣裳单薄,心里还为碳价而发愁,希望天气再冷点,以便能买个好价的矛盾心理.6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可惜)
翻译:戍边的士卒(陈胜、吴广率领的起义军)呐喊(起来),函谷关(被刘邦率兵)攻取,楚国人(项羽接着)放了一把火,可惜(富丽堂皇的阿房宫化为一片)焦土!
推导提示:“怜”的本义是“怜悯”,怜悯不就是有爱心吗?故引申出“爱怜”之义。
成语助记:怜香惜玉
顾影自怜
同病相怜
我见犹怜
摇尾乞怜
51、弥
1夜雪初霁,荠麦弥望(满,遍)
翻译: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2奉之弥繁,侵入愈急(越,更加)
翻译:顺从它,它的欲望就增强;抗拒它,它就加急侵略的步伐。
3病日至秦。既弥留(弥留:病危将死)翻译:本指久病不愈,后多指病重将死;4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经、终)翻译:接着是整月都不下雨,百姓都很着急。
推导提示:“弥”的本义是“弥补”。“弥”原作“彌”,表示弓上加柲,增加弓的弹射力,这不正是“弥补”其本身的不足吗?弥补了不足之后,弓可以“长久”使用,故有“长久”之义。后又虚化为表程度的副词“更加”。成语助记:弥天大谎
旷日弥久
弥留之际
弥缝其阙
须弥芥子
欲盖弥彰 历久弥坚
弥天大罪
仰之弥高
52、莫
1至莫夜月明(通“暮”读mu,日落的时候,傍晚)翻译:等到半夜月明时分
2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没有(谁),没有(什么)翻译:只有刘备才能和曹操抗衡 3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不,不要)
翻译:山势又高又险,一个人把着关口,上万人也打不进来,形容地势十分险峻。也形容一个人有万夫莫开之勇,一个人挡上万个人。4莫如以吾所长攻敌短(莫如:不如)翻译:不如用我(们)的长处,攻击敌人的短处。
5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通“漠”,广大)翻译: 现在你有大树,担心它没有用处,为什么不种在没有树的地方,广泛的生长在那。
6其事体莫须有(表测度、或许)
翻译:这件事情是凭空捏造,本来没有的事情。
推导提示:“莫”,即现在的“暮”字,其字形是太阳西沉在荒野草丛中。所以本义是指“日落时分”即“傍晚、黄昏”。由“日落”,太阳不见之义,引申出“没有、无”的意义,也正因为这样,莫被借为否定性的代词“没有谁,没有什么事物”。产生这一意义后,为了与“莫”区别,另造了“暮”字。
成语助记:莫名其妙
高深莫测
莫须有
莫衷一是
莫逆之交
莫衷一是
概莫能外
讳莫如深
一筹莫展
岁聿其莫
53、乃
1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你)
翻译:你不要忘了你父亲的志向(志也可以译做遗愿)。2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于是,就,才)
翻译:全部让弱兵背着草填到(坑洞中),骑马的士兵才得以过去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却,竟然)
翻译: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不能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这是很奇怪的啊!4至城东,乃有二十八骑(只,仅仅)
翻译: 到了东城的时候,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了 5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是,就是)
翻译: 如果事情不能够成功,那是天意啊,怎么能再屈居他之下呢? 6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求之,自以为得其实(表意外,竟然)
翻译: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击来寻求用钟命名的原由,还自己认为得到了它的真相。
推导提示:“乃”主要有两个意义:一是代词“你”;一是连词“于是,就”。成语助记:何其相似乃尔
胜败乃兵家常事
54、内
1少间,帘内掷一纸出(里面,跟“外”相对)翻译:不一会儿,帘子里面(有人)丢出一张纸来
2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内部,常指国家内部,朝廷内部)翻译:然而朝中官员在首都毫不懈怠
3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内心)
翻译:现在将军您外表上假托顺从的名义,而内心却怀有犹豫不决的心思。4家有一堂二内(内室)
翻译:家中人口有一个母亲和两个配偶(一妻一妾)。5距关毋内诸侯(通“纳”,接纳)翻译: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 6内狼于囊(通“纳”,放进)翻译:把狼放在口袋里
8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交纳)
翻译:老百姓献上一千石粮食,授给一级爵位。
推导提示:“内”的本义是“自外入内”。由此引申出两个基本的意义:一是“内部、内室”;一是“使进入,接纳,”这一意义后写作“纳”。妻妾一般在内室操持家务,很少出门,故古人由把妻妾称为“内”。后妻子的亲属也用“内”称呼,如“内侄、内弟”等。成语助记:内外交攻
五内俱焚
色厉内荏
55、期
1失期,法皆斩(日期,期限)
翻译:没有在期限前到达,按照法律,陈涉他们都应当被斩首 2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希望)
翻译:好剑只期望它能斩断东西,并不在乎有没有镆铘的美名 3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周(年),月)
译:一年之后,即使想要提意见,(但是)没有可以进言的事情了 4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约定,约会)
翻译:约定说:“晚上看见(树下)火光亮起,就(万箭)齐发。”
推导提示:“期”的本义是“一定的时间、期限”。所以引申为“时间、日期”“约会、约定”“限度、限量”。由“日期”引申出“一整年、一整月”的意思。由“约会”又引申出“期望”的意义。
成语助记:不期而遇
遥遥无期
贵不期骄
不期修古
56、奇
1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奇特的,罕见的,不平常的)翻译:用讨好秦国的态度来礼遇那些有学问的人。2大将军邓骘奇其才(以----为奇,惊异)
翻译: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是奇才,屡次征召他,他也不去应召。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翻译:小舟从头到尾大约有八分多长 4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适宜,适合)翻译:天违背情义,恐怕这件事这样做不合适。5此奇货可居(珍贵的)
翻译:把珍贵的货物囤积起来,等待高价出售。6若兵来则出奇兵击之(使人不测的)
翻译:如果敌人打过来我就用出人意料的方法击败他 7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佳、好、宜)
翻译:奇妙的好文章我们一起欣赏,遇到不明白的我们一起分析、研究。8奇生怪(怪物、异物)
翻译:很多人因为好奇,最终大家交耳相传,形成了一种“怪异,诡异”的说法。推导提示:“奇”的本义是“异乎寻常”。“异乎寻常”说明是与众不同的,独特的,故有“单数,不成双”之义。在战争上,则特指“军事上或斗争策略出人意料的措施”。其意动意义则是“以„„为奇”。由“不成双”又引申出“命运不好”之义。
成语助记:奇闻逸事
千奇百怪
奇耻大辱
奇文共赏
不足为奇
飞将数奇
57、迁
1战,守,迁皆不及施(迁移)翻译:应战、守城、迁都都来不及了。2终继五国迁灭,何哉(改变)
翻译:最终也改变不了随着而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 3再迁为太史令(调动官职)翻译:又升迁为太史令一职。4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贬谪,放逐)翻译:这天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
推导提示:“迁”的本义是“变换地方,迁移”。“调职”正是换一个地方为官。
成语助记:见异思迁
安土重迁
迁客骚人
乔迁之喜
孟母三迁
时过境迁
一日九迁
58、请
1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请求,请求对方做某件事)
翻译:您不如解衣露体伏在刑具上请求大王处罚,或许侥幸能得到赦免。
2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请求,相当于请允许我,请让我)
翻译:蔺相如捧着缶,请秦王击缶作为娱乐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说秦国仗势欺人,蔺相如机智应对 3诸将所之(请教,请示)翻译:将士们问要去什么地方? 4乃置酒情之(宴请)翻译:于是就摆放酒宴邀请他.5请命
翻译:①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疾苦②请示③请求任命官职 6请献十金(愿意)
翻译:请允许我献上十金(作为杀人的报酬)。7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谒见、谒问)
翻译:他(代侯赢)听说了,去拜访他,想赠送丰厚的礼物,但是他却不肯接受
8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邀请、约请)翻译: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
推导提示:“请”的本义是“请,请求。”,后又引申出“请求给予”义。
成语助记:不情之请
请君入瓮
负荆请罪
束緼请火
另请高明
59、穷
1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困窘,处境困难)
翻译:人在困苦穷尽时就会追念本原,所以到了极度劳苦困倦的时候,没有不喊天的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得志,不显贵,与“达”相对)
翻译: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都能这样
3所识穷乏者得我欤(贫困)
翻译: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4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穷尽)
翻译:用尽我一生的时光来治疗那些已成为病态的梅树
5复前行,欲穷其林(寻求到尽头)
翻译: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6穷巷陋室穷山恶水(僻、荒)
翻译:这里只有,偏僻的里巷、狭小的房屋、荒山、还有经常引起灾害的河流湖泊
7公孙衍穷张仪(困窘)翻译:公孙衍使张仪窘迫
8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穷冬,严冬)翻译: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
推导提示:“穷”的本义是“阻塞不通”。仕途上不通,则是“不得仕进,不能显贵”;生活上“阻塞不通”,则是“生活困难,无依靠”。走到“阻塞不通”之处,当然就是“到尽头”了。由此进一步引申出“走投无路”义,并虚化为程度副词“极,尽。”
成语助记:人穷志短
穷形尽相
穷兵黩武
穷而后工
穷寇勿追
穷且益坚 穷乡僻壤
穷奢极欲
穷途末路
穷凶极恶
穷形尽相
穷则思变
辞穷理屈
白首穷经
黔驴技穷
言有尽而意无穷
60、去
1欲呼张良与俱去(离开)
翻译:项伯叫张良与他一起离开(刘邦帐营),项羽要攻过来了。
2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过去的)
翻译:我自从去年辞别了京城,贬官在浔阳,一直卧病。
3为汉家除残去秽(除去,除掉)
翻译:为东汉皇室去除残秽势力(曹操)。
4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距,距离)
翻译:沛公的军队驻扎在霸上,距离〔这里〕四十里。
5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表示动作的趋势)翻译:英雄的业绩,都被雨打风吹而去。6人所畔者,天所去也(丢弃、厌弃、失掉)翻译:失去民心的人,天就会抛弃他。7公然抱茅入竹去(前往、到„„去)
翻译:被南村的群童欺负了,孩童毫无顾忌的抱走了屋上的茅草跑入了竹林 8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去去:越去越远,往前走了又走)
翻译:想这一别离,去千里之外烟波渺茫的南方使人感凄凉。
推导提示:“去”的本义是“离开”。“离开”一个地方,当然就跟那个地方有了一定的“距离”。用于使动意义,使离开,意义即是“除掉,去掉”。成语助记:何去何从
刮骨去毒
以杀去杀
以刑去刑
陈言务去
大势已去
扬长而去
眉来眼去
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相去几何 61、劝
1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勉励,奖励)
翻译:一是君主需要的东西充足,二是百姓的赋税减少,三是鼓励从事农业生产
2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劝说)
翻译:当时周瑜接受使命到番阳去了,鲁肃劝孙权召周瑜回来。
3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必劝(受到鼓励)
翻译:有功劳的人必定给予奖赏,那么俸禄越优厚人就越受鼓励 推导提示:“劝”的本义是“勉励”,后引申为“劝说、劝导”。成语助记:劝善惩恶
赏一劝百
诱掖奖劝 62、却
1相如因持壁却立(退,退回)翻译:于是蔺相如拿着宝玉退后站立。
2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使---退,击退)翻译:后来秦国又两次进攻赵国,李牧连续打退了他们。
3却之为不恭(拒绝,推却)
翻译:对别人的邀请、赠予等,如果拒绝接受,就显得不恭敬 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还,再)
翻译: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5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回头)
翻译: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光得快要发狂!
6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去掉、消除)
翻译:虽然治好了眼前的疮(一种恶疾),但是剜掉了心头的肉。
7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但是、可是)
翻译:渐行渐远,逢人交谈,口音越来越不同。这时又听到一声莺啼,恰似家乡山中鸟鸣,备感亲切,只是这时又怨恨莺声不该勾起自己的乡思。推导提示:“却”的本义是“退,使退”。“退”正是“不受,拒绝”形象描绘。退后自然会“回头”,这不正是头的“转折”吗?故又虚化为表转折的连词。
成语助记:却之不恭
望而却步
盛情难却
却病延年 63、如
1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到---去,往)
翻译:坐了一会儿,沛公起来上厕所,趁机招呼樊哙出去。2先生如其指(依照,遵从)
翻译:东郭先生依照老丈的意思,把狼装进袋子里 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象,如同)
翻译:时间就像这奔流的河水一样,不论白天黑夜不停地流逝。4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及,比得上)翻译:沛公默然了,说:“本来就赶不上他啊。” 5如能克谐,天下可定也(如果,假如)
翻译:如果能够和谐的话,那么天下就可以安定了。6其如土石何(如----何,对(把)---怎么办)翻译:你能拿土石怎么样呢
推导提示:“如”的本义是“像”。(取女孩学话很像大人,这是女孩学语言的先天优势,古人也发现了这一点,故“像”义“从女从口”。)要“像”当然要“遵从,依照”一定的标准;才能、品行“像”某人,当是“比得上”他。既是“像”,当然还不是完全一样,故又引申出“如果”义,表假设。又因为“像”,有用作描摹事物的情态的词缀“„„的样子”。
成语助记:突如其来
如饥似渴
如臂使指
如出一辙
如椽大笔
如法炮制 如虎添翼
如火如荼
如胶似漆
如狼似虎
如履薄冰
如芒刺背
如弃敝屣
如泣如诉
如切如磋
如日中天
如丧考妣
如数家珍
如蚁附膻
如饮醍醐
如鱼得水
如影随形
如坐春风
如坐针毡
涣如冰释
恍如隔世
泪如雨下
相敬如宾
危如累卵
心如止水
易如反掌
势如破竹
不绝如缕
风雨如晦
甘之如饴
观者如堵
烂醉如泥
履险如夷
目光如豆
囊空如洗
巧舌如簧
气喘如牛
日月如梭
胜友如云
守身如玉
逝者如斯
铁证如山
栩栩如生
运斤如风
狗彘不如
自愧弗如
64、若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如,似,像)
翻译:四海之内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象邻居一样近。2若入前为寿(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也表示复数,你们)翻译:如果刘邦来给霸王过生日,3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假如,如果)翻译:如果只印两三本,不算简单易行。4曾不若孀妻弱子(及,比得上)
翻译:(你)连寡妇和弱小的孩子都尚且不如。
5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若夫:用在一段话开头,用以引起下文,有“象那---”的意思)
翻译:像那阴雨连绵不断,一连几个月都不放晴 6若何:
翻译:怎么办,怎么样 7若---何
翻译:“对„„怎么办”“对„„怎么样”
推导提示:“若”的一个基本义是“像”,故“相同”“如果”“及,比得上”等意义的引申跟“如”相似,请参照上面的提示。
成语助记:大智若愚
若无其事
若即若离
洞若观火
噤若寒蝉
口若悬河 冷若冰霜
寥若晨星
了若指掌
敬若神明
命若悬丝
判若两人
翩若惊鸿
门庭若市
趋之若骛
受宠若惊
虚怀若谷
昭然若揭
65、善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好事,好的行为)
翻译:积累善行,成为美德,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2素善留侯张良(友好,亲善)翻译:一直与留侯张良交好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擅长:善于)
翻译: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4善刀而藏之(通“缮”,修治。引申为揩拭)翻译:将刀擦净,收藏起来。5先主曰“善” 翻译:(表示同意的答词,可译为“好”“对”)
6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善才:唐时著名琵琶师,后也作以指琵琶师或曲师)
翻译: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7采儒墨之善,撮明法之要(优点、长处)翻译:集结儒家墨家的好处,收集明白道理的要点 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处理好)
翻译:谓工匠想要使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让工具锋利。9善乃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喜欢、羡慕)
翻译:羡慕世间万物遇到了大好时节,感叹我的生命已经快要走到尽头。推导提示:“善”的本义是“好,美好”。“有道德”、“有本领”、“做得对”当然是“好”。有道德的人是“好人”。有道德的事是“善事”。做好人做好事是与人“亲善”,与人“交好”。做得对自然是令人满意的“好的行为、优点”,美好的一切都是让人“喜欢”的。
成语助记:与人为善
善解人意
善始善终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善贾而沽
善始善终
独善其身
尽善尽美
乐善好施
择善而从
多愁善感
明眸善睐
知人善任
矜功伐善
与人为善
66、少
1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数量小,不多。这里为少数人。)翻译:和少数人一起快乐,和多数人一起快乐,哪个更快乐呢? 2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不足,缺少)
翻译:自从变乱以来,我就很少睡眠;在这样漫长的夜晚,湿漉漉的,如何才能捱到天亮?
3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稍微)
翻译: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把身子坐正了一些。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少年,青年;年轻)翻译: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 5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通“小”少子:小儿子)
翻译:我听说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不应当继位做皇帝,6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削减、减少)
翻译:要天下治理安定,不如多分封诸侯,从而削弱(每个诸侯)的实力 7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瞧不起、轻视)
翻译:显王身边的人向来了解知道苏秦,都觉得他太年轻,没什么才能 8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少数人)
翻译:仁义的行为是不杀数量少的人却杀数量更多的人,这不能称作明白义的根本原则。
9少间、少顷、少时、少焉、少刻等词语
翻译:表示“一会儿”,“不一会儿”、“不久”
推导提示:“少”的本义是“多的反面”。“稍,略微”指程度轻;“时间短暂”就是时间少,进一步引申出年龄少的“少年,青年”的意义;把人看“小”了,就是“轻视,瞧不起。”
成语助记:少不更事
悔其少作
安老怀少
缺衣少食 僧多粥少
67、涉
1楚人有涉江者(徒步渡水;引申为渡过)
翻译:楚国有一个坐船渡江的人
2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进入,到)
翻译:率领中原的士兵长途跋涉到长江和湖泊密集的南方
3今少卿抱不测罪,涉旬月,迫季东(经历,经过)
翻译:如今您蒙受意想不到的罪祸,经过一月,临近十二月(冬末)。4涉猎:泛览群书而不一定求其精
翻译:广泛但并不总是精细的阅读
推导提示:“涉”的本义是“徒步渡水”。由“渡”引申出“度过、通过”。进一步引申出“经历”。学习的经历是“涉猎,学习”,经历一些事情必然会与他人有“牵涉,关联”。
成语助记:跋山涉水
涉笔成趣
三豕涉河
68、胜
1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能承受,禁得起,能忍住)翻译:沛公不能多喝酒,已经醉了,不能(前来)告辞。
2刑人如恐不胜(尽)
翻译:对人用刑生怕不能用尽酷刑
3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胜利,战胜,取胜)
翻译:可是还有可以用不贿赂国秦的手段战胜秦国的态势。
4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胜过,超过)
翻译:一个人的智力和力量,不能赢得天下求学人的意愿
5予观夫巴陵胜状(优美的,好的)
翻译:我看那巴陵的美景在洞庭湖。
推导提示:“胜”的本义是“禁得起,忍得住”,所以能坚持到最后(即“尽”)并“胜过、超过”他人而取得最后的“胜利”,胜利当然要举行“盛大的”庆祝宴会,胜利是“美好”的事,由此又引申出“优美的山水古迹”。成语助记:不胜枚举
名胜古迹
胜友如云
不胜桮
聊胜于无
稳操胜券 哀兵必胜
出凡入胜
旗开得胜
引人入胜
69、识
1相逢何必曾相识(懂得,认识)翻译:相见何必一定要曾经互相认识? 2鄙夫寡识(知识,见识)翻译:我见识浅陋
3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记住)
翻译:于是笑着对苏迈说:“你记住了吗?”
推导提示:“识”的本义是“知道,认识,能辨别”。既然“知道”,当然就能“记住”。为了更好的记住事物,需要做一些“标记”,故又有“标记”的意义。
成语助记: 博闻强识
不识大体
不识时务
才识过人
有识之士
老马识途
见多识广
默而识之
目不识丁
70、使
1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派遣,命令)
翻译:怀王命令屈原制定宪法。
2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使,让)
翻译:不如趁机厚待他(蔺相如),使(他)回去赵国
3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出使)
翻译:这时屈原已被疏远,不在朝中任职,出使在齐国, 4人皆得以隶使之(使唤)
翻译:人人都能够像使唤奴仆一样使唤他。5大王派一介之使至赵(使者)翻译:大王派一个使臣到赵国 6时周瑜受使至番阳(使命)翻译:这时,周瑜接受使命要去番阳, 7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主使,指使)
翻译:逮捕周顺昌先生的事就是由他主使的。8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
翻译:如果当初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
推导提示:“使”有两个基本义:一是连词,假使;一是叫,让。由“叫,让”引申出“奉使命”(奉使命不就是被“叫”去做事吗?),进一步引申出奉使命的人“使臣”。
成语助记:鬼使神差
不辱使命
颐指气使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71、是
1觉今是而昨非(正确,认为正确)
翻译:已经觉悟到现在退隐是正确的而以前的做法是错误的了。
2是又在六国下矣(这个,这样,这些)
翻译:这就是又是在六国只下了(不如六国)
3自信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表示肯定判断)
翻译:(琵琶女)自称本是京城人,家住在虾蟆陵下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是故,是以:因此)翻译:因为这个缘故,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蠢 5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是以:因此)
翻译:我因此写下了这篇记,是因为感叹郦道元(记叙)的(过分)简单 推导提示:“是”的本义是“正直”。由此引申出事理的“正确”。其意动意义即是“认为正确”,我们同意别人的看法会说:“是,是的,是这样的”,故又引申出判断词“是”和指示代词“这,这样”。
成语助记:自以为是
莫衷一是
是非得失
是非自有公论
是可忍,孰不可忍
似是而非
72、适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到„„去)
翻译: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
2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女子,出嫁)
翻译:(我们这)贫贱人家有这么一个女儿,刚出嫁不久,就被休回家门。
3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顺从,适合)
翻译:怎样处理都顺从哥哥的意思,我哪能自作主张。4从上观之适与地平(恰好)
翻译:从上面看雁荡山,(最高峰)恰好和地面相平。5适为虞人逐(刚才)
翻译:刚才被看山人追赶
6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同“谪”,被流放)翻译:征调贫民九百人,强迫他们到渔阳去戍边。7又以适去,竟不自得(流放,贬职)翻译:又是因为被贬至此,内心非常不愉快。
推导提示:适的本义是“到[某地]去。”。到丈夫家去,就是“嫁”。古代女子“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有父母决定,毫无自主权,故引申出“顺从”之义,并进一步引申出“适应”“舒适”“恰好”等义。成语助记:削足适履
适可而止
适逢其时
无所适从
73、书
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写,记下)
翻译:于是用朱砂在绸条上写了“陈胜王”
2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文字)
翻译:士兵买鱼烧煮来吃,见到鱼肚子里的字条,本来就已经觉得很奇怪了。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
翻译: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 4家贫,无以致书以观(书籍,书)翻译:家里穷,没有钱买书来看。5拜送书于庭(国书)
翻译:在朝堂上礼拜之后送出(与秦国交换和氏璧的)国书 6举世唯知其书(书法、字体)翻译:全国只知道他的书法好
7《书》曰:“满招损,谦得益”(特指《尚书》,泛指一切经书)
翻译:《尚书》说:“自己满足已取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虚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推导提示:“书”的本义是“写,写字”。作名词是意义为“字”;“信”,“书籍”等都是一个字一个字写成的,古又引申出“信”和“一般的书籍”等意义。
成语助记:罄竹难书
书香门第焚书坑儒
乡书难寄
拥书百城
飘零书剑 一介书生
坐拥书城
奋笔疾书
74、孰
1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翻译:只有大王您和大臣们全面成熟的商议计划议这个问题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谁,哪个)
翻译: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一切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与„„比,哪一个更„„,哪里比得上)翻译:我和城北的徐公比,谁更漂亮.4寒暑和节,而五谷以孰(成熟)
翻译:冷暖随着季节变化,五谷按规律的时间成熟。孰若:
翻译:哪如、哪里比得上
推导提示:“孰”的本义是“谁”。后借做“熟”义,由此进一步引申出“深
透,深入”的意义
成语助记:是可忍,孰不可忍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75、属
1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连接,连缀)
翻译: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学 2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翻译:嘱托我做一篇文章来记述(重建岳阳楼)这件事 3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隶属)
翻译:十三岁就学成了趟琵琶的记忆,名字登记在教坊的第一部。4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掌管)
翻译:病已经到了骨髓这种程度了,这是司命所能管的事情 5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类)
翻译:这是做好自己本分的表现,可以(与齐国)开战 6若属皆且为所虏(等、辈)翻译: 你们都要被他们所俘虏。《 7查明属实,事属可行(系、是)
翻译:经调查是真的(是对的),这件事(这个计划)可以执行查明事情的真相后,知道这件事可以办妥方可进行。
推导提示:“属”的本义是“连接”。“撰写”正是把一个个字连接起来;“跟随”也是连接的形象描述。跟随某人自然“属于”某人一伙的,“隶属”当然是同一“类”被“管辖”的,“亲属”更是属于同一类的 成语助记:属词比事
波属云委
貂狗相属
76、数
1众数虽多,甚未足畏(数目,数量)翻译:虽然人数多,也不值得畏惧。2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几,几个)
翻译:每摊派一只蟋蟀,就常常使好几户人家破产。3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命运)翻译: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 4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计算)
翻译:蒙冲斗舰是一种古代的战船,这句话的意思是有数量多达千艘以上的这种战船
5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列举)翻译:列举吕师孟叔侄叛逆的罪状
6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算术)
翻译:,礼节、音乐、射箭技术、驾驭马车的技术、书法、算法(计数)
7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法则、规律)
翻译:上天有经久不变的规律,大地有经久不变的法则
8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技艺、方术)翻译:下棋也是数(计算)的一种,而且是浅易(平常)的。如果不专心致志的来学的话,也是学不好的。9范增数目项王(屡次)
翻译:范增好几次向项王使眼色。
推导提示:“数”的本义是“计算”。“数目”是“计算”出来的;计算成为一门技术就叫“算术”,并引申出一般意义上的“技艺”。“占卜”计算“命运、规律”等,故又有“占卜”“命运”等义。列举罪状,加以斥责当然就需要“计算”一项一项指出;数目多了,就可引申出“几”“屡次,多次”“密”等义。
成语助记:数不胜数
不计其数
数典忘祖
数见不鲜
劫数难逃
数往知来 如数家珍
恒河沙数
滥竽充数
历历可数
屈指可数
擢发难数
77、率
1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带领,率领)翻译:率领着疲惫的士兵,带领这着几百人
2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大致,一般,这个意义又说成“大率”)
翻译:用根的(草药),如果有隔年老根,必须选择没有茎叶时采摘 3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
翻译:六国接连灭亡,全都是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吗 4将率不能(主将)翻译:将领指挥不好
5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顺着、沿着)
翻译:这就是我之所以敢毫不犹如的赴死而不顾及你的原因啊 6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规格、标准)
翻译:有军功的人,每个人都是一凭借它[军功]来受到上爵的封赏 7建始以来,日食地震,以率言之,三倍春秋(频率、比率)翻译:建始以来,日食和地震发生的频率是春秋时期的三倍.推导提示:“率”的本义是“循着,沿着”,就是有所“遵循,依照”。有所“遵循”,当然就会有“一定的标准”,有了标准,所有的人“一律”必须遵从。
成语助记:率兽食人
率由旧则
78、说
1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讲明)
翻译:(琵琶女)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用琴声把心中无限的往事说尽
2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言论,说法,主张)
翻译:而听信了奸细小人的谗言,要诛杀有功的人
3《师说》《捕蛇者说》
翻译:(文体的一种)
4范增说项羽曰(劝说,说服)翻译:范增劝项羽说 5秦王不说(通“悦”,高兴)翻译:秦王不高兴
推导提示:“说”的本义是“说明,解说”,经过“解说”,就能“说服”别人(音shuì);还可形成自己的“学说,主张”。说服别人,当然很高兴,故又有“喜悦”之义,后写作“悦”字。
成语助记:口说无凭
众说纷纭
代人说项
痴人说梦
和颜说色
不由分说 道听途说
自圆其说
79、私
1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私人的,自已的,与“公”相对)翻译:是把国家大事放在第一位,把个人恩怨放在后面。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翻译: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袒我!
3私见张良(私下,私密地)
翻译:(项伯)私下会见张良
4丹不忍以已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私利、私事)
翻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私事(仇),却伤害长者的心
5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私交、秘密的活动)
翻译: 项王怀疑范增与刘邦串通,慢慢的剥夺了他的权利
推导提示:“私”的本义是“私人的”,私人的事就是“私事”,并进一步引申出“私情”义,“私情”当然是“偷偷地”喽。
成语助记:徇私枉法
以私害公
公报私仇
结党营私
微服私行
中饱私囊
大公无私
床笫之私
假公济私
铁面无私
80、素
1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白色的生绢)
翻译:(我)十三岁能够织精美的白娟,十四岁学会了裁剪衣裳,2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白色的)
翻译:白色的急流、绿色的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3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空,白白地)
翻译:那些高高在上的贵族啊,可不要吃白饭啊。
4素善留侯张良(向来,一向)
翻译:一直与留侯张良交好
5披心腹,见情素(真情、本心)
翻译: 解剖开他的心腹,可以看见他的诚意 6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没有文采的)
翻译:秦穆公(一说秦缪公)身着白色丧父,对着(打败仗)回来的将士放生大哭。
推导提示:“素”的本义是“没有染色的丝娟”。“没有染色”说明是平时就是这样不加修饰的,故引申出“朴素”“素来,一向”等义。“真情”当然是“朴素,朴实”的,不需修饰的,所以老子说:信言不美。成语助记:素昧平生
我行我素
素餐尸位
安之若素
训练有素
鱼传尺素
81、汤
1臣请就汤镬(热水,开水)
翻译:我请求接受汤镬之刑.2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汤药)
翻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停止侍奉离开过她。
3疾在腠里,汤慰之所及也(同“烫”,用热水焐)
翻译:小病在皮肤的纹理中,是汤熨的力量能达到部位
4汤池:
翻译:1就温泉砌成的浴池2防守严密的护城河
5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汤汤:大水急流的样子)
翻译: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推导提示:“汤”的本义是“开水、热水”。后特指“沐浴时的热水”“中药加水煎制而成的汤剂”(两者都需热水或开水)。开水当然“烫”,故又有“烫”义(后写作“烫”)。
成语助记:固若金汤
金城汤池
汤池铁城
赴汤蹈火
扬汤止沸
斧钺汤镬 换汤不换药
82、涕
1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眼泪)翻译:蒋大为悲伤,眼泪汪汪,说道 2士皆垂泪涕泣(哭泣)翻译:士兵都掉下眼泪哭泣
3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涕零:流泪)
翻译: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流下泪水,也不知说了些什么。
4目泪下,鼻涕长一尺(鼻涕)
翻译:眼睛里面有泪水流下,鼻涕有一尺长。
推导提示:“涕”的本义是“眼泪”,流眼泪时会鼻子发酸而流出鼻涕(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感觉),故后又引申出“鼻涕”之义。成语助记:涕泗滂沱
感激涕零
破涕为笑
83、徒
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同伙,一类人)
翻译:孔子虚心向郯子等人学习,但是郯子等人不如孔子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徒然,白白地)翻译:恐怕得不到秦国的城池,白白被欺骗 3徒以吾两人在也(只,仅仅)翻译: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
4班白者多徒行(步行)
翻译:头发花白的老人多数徒步行走
5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徒属:所属的人)
翻译:陈胜把众戍卒召集起来,说:“各位遇到大雨都超过了规定到达渔阳的期限。” 6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门人、弟子)
翻译:孔子的门徒没有谈论齐桓公、晋文公事情的,因此后世没有传下来
7高祖亭长,为送徒郦山(指服劳役的犯人)
翻译:高祖以亭长的身份为沛县押送徒役去郦山
推导提示:“徒”的本义是“步行”。“步兵”就是步行的。步行没有借助
任何交通工具,故有“空”义,进一步引申出“徒然,没有效果”;步行还有“只”用脚走的内涵,故又虚化成“只、但、仅仅”等义。
成语助记:徒劳无功
徒有其表
家徒四壁
前徒倒戈
马齿徒长
好色之徒 饕餮之徒
84、亡
1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逃亡,逃跑)
翻译:沛公如今形势危机,我若逃走就太不仁不义了 2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丢失)翻译:诸侯所失去的与战败之后所要失去的 3今刘表新亡(死亡,死)
翻译:现在,刘表刚刚死去 4战败而亡,诚不得已(灭亡)
翻译:战败而亡国,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啊 5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通“无”没有)
翻译:生产东西需要时间,而使用起来却挥霍无度 6孔子伺时其亡也而往拜之(出外、不在)
翻译:孔子等他不在家的时候前往拜谢。希望对你有帮助
推导提示:“亡”的本义是“逃跑”。作名词则为“逃亡的人”;逃跑即人“失掉”,国家“失掉”即“灭亡”;生命“失掉”即“死亡”;东西失掉当然就“没有”了。
成语助记:亡羊补牢
亡国之音
亡不旋踵
亡命之徒
唇亡齿寒
追亡逐北 歧路亡羊
有名亡实
家破人亡
名存实忙 85、王 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一国的君主)
翻译:如果)三十天不回来,就请容许我们拥立太子为赵王 2沛公欲王关中,(称王,统治天下)翻译:沛公打算在关中称王
3妃嫔媵嫱,王子皇孙(王子:君主的儿子,也指贵族子弟)翻译:(六国的)宫女妃嫔、诸侯王族的女儿孙女
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王师:封建时代政府的军队)
翻译:朝廷的军队收复北方领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我。
推导提示:“王”的本义是“帝王”“天子”。作动词则有“为王,统治天下”之义,后又作为“臣子的最高封爵”。成语助记:霸王别姬
成则为王,败则为寇
86、望
1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远看,观察)翻译:我让人看他的气象,都认为是龙虎之像 2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
翻译:日日夜夜盼望着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 3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希望)
翻译:就请容许我们拥立太子为赵王,以打消秦国要挟的念头。4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声望)
译:前辈老师德高望重,学生挤满了他的授课的地方。他从来不稍微缓和一
下脸色。
5在丁卯三月之望(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翻译:是在丁卯年农历三月十五 6并、汾乔木,望秋先陨(临近)
翻译:岭峤一带的小草,(能够)越过冬天而不衰落枯萎,并州、汾河一带的乔木,临近秋天就落叶了。
推导提示:“望”的本义是“向远处看”。故有“观察”之义;“希望,盼望”不就是“向远处看”的抽象形式吗?(由空间的远转变为时间的“远”);“名誉、名望”当然是每个人所期望的;反义引申而为“埋怨,责怪”;阴历每月十五日前后“日月相望”,所以此时又叫“望日”。成语助记:望子成龙
望穿秋水
德高望重
望尘莫及
望梅止渴
望其项背
望文生义
望闻问切
望洋兴叹
众望所归
得陇望蜀
喜出望外
不孚众望引领而望
87、恶
1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厌恶,嫉妒)
翻译:刘表厌恶(有嫉妒的意思)他的才能,不能任用他 2廉君宣恶言(丑,劣,不好的)翻译:廉将军口出恶言
3以小易大,彼恶知之(怎么,哪)
翻译:用小的换下大的,他们哪能理解您的做法
推导提示:“恶”有两个基本义:一是貌丑;一是罪恶。容貌丑陋当然“不好”,会令人“讨厌,不喜欢”。
成语助记:疾恶如仇
无恶不作
恶贯满盈
除恶务尽
怙恶不悛
疾恶如仇 深恶痛绝
粗衣恶食
88、微
1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偷偷地,悄悄地)翻译:暗中观察公子的脸色,公子脸色越来越有所好转。
2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不暴露,深奥)翻译:他(屈原)的文章简约,言语含蓄,志向高洁,品行端正。3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小,微小)翻译:曹操与袁绍相比,名声低微,兵力又少 4动刀甚微(轻微,轻)翻译:采取很小的措施
5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稍微,略微)翻译:苏东坡露出右脚,黄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 6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如果不是)翻译:没有这种人,我同谁在一道呢?
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小数名,寸的百万分之一,常喻指细小的事情)
翻译:那些大祸常常是因为不注意小事造成的,而能干的人也是被自己所喜爱的东西所困。
8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表否定,不、不是)翻译:不用太子说,我也要来同您讲了。
推导提示:“微”的本义是“微小,细微”。程度“小”就是“稍微”;地位“小”就是“低贱,卑下”;势力小就是“衰微”。非常小就接近于“没有”(但又不是完全没有,故此义用于假设,我们不能感叹古人用词之巧。)由此义又可进一步引申出“隐匿”“暗暗地”等义。
成语助记:无微不至
微不足道
微服私行
微言大义
见微知著
人微言轻
白璧微瑕
89、悉
1赵王悉召群臣议(都,全)翻译:赵王召集群臣议事
2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周全,详尽)翻译:古人治理天下,细致到了极点 3丞相亮其悉朕意(知道)
翻译:丞相诸葛亮你可要明白我的心意啊,(千万不可懈怠)4料大王之卒,悉之不过三十万(尽其所有)
翻译:料想大王的兵士,全部算下来不过三十万人
5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详尽地叙述)
翻译:这封信不能详尽地表达我的意思,(只能)简略地说说一些固塞而鄙陋的想法。
推导提示:“悉”的本义是“尽,全”。“详尽,详细”不就是“全部”表达出来吗?再进一步引申出动词“详尽地知道”。成语助记:悉帅敝赋
纤悉无遗
工力悉敌
90、相
1伯乐学相马(观察,审察)翻译:伯乐需要学观察马
2儿已薄禄相(容貌,貌相)
翻译:我已经没有做高官,享厚禄的福相 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帮助,辅助)
翻译:了志向和力量,而且又不随从别人而松懈,到了那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没有外力来辅助他,4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宰相,丞相,相国)
翻译:曹操虽然自称汉朝的丞相,其实骨子里却是一个想要夺取汉家天下的贼。
5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互相)
翻译:最终相互和好,成为誓同生死的朋友。
6杂然相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代词)
翻译:纷纷赞成他
7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古代主持礼仪的官)
翻译:在宗庙祭祀的活动中,或者在同别国的盟会中,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8于是舍人相与谏曰(相与、一起)翻译:于是他的门客一起劝谏相如说 9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相得,相投合)翻译:这个太监也很守法,与王翱相处很好。10便利在此月,六合正相应(相应、合适)
翻译:婚期定在这个月内就很吉利,年、月、日的干支都相适合。推导提示:“相”的基本义有:一是仔细看,审察;一是扶助[盲人](盲人不是用“木”拐杖的吗?加一“目”表示有人扶助)。成语助记:相机行事
相鼠有皮
相濡以沫
大相径庭
弹冠相庆
形影相吊金相玉质
将相之才
以毛相马
吉人天相
人不可貌相
91、谢
1阿母谢媒人(推辞,谢绝)翻译:母亲婉言谢绝了媒人。
2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认错)翻译:秦王恐怕他打碎宝玉,就婉言道歉。3乃令张良留谢(辞别)
翻译:于是(刘邦)让张良留下来(替他)辞别感谢。4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辞别)
翻译:记得那一年冬末,我辞别娘家嫁到你府上。
5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
翻译:樊哙下拜道谢,起身,站着喝了这杯酒。6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告诉)
翻译:多多劝告后代人啊,应该以此为戒,千万不要忘记。7及花之既谢(凋落)
翻译:等到荷花凋谢以后,也可以算是对得住主人了 8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否”(请问)
翻译:太守接着问罗敷:“愿意和我同坐一个车子吗?”
推导提示:“谢”的本义是“道歉,谢罪”。道歉当然就是要把道歉的话“告诉”别人。进一步引申出“辞,谢绝”。由此再引申出“辞别”,花辞别枝头即“凋谢”。
成语助记:闭门谢客
新陈代谢 92、信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诚实,忠诚,信用)
翻译:祭祀时用的牛羊猪和玉器丝绸,不敢向神虚报,一定要诚实。2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相信,信任)
翻译:疏远了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令尹子兰。
3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使者,送信的人,此指媒人)翻译: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3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确实,实在,的确)
翻译:航海的人谈起瀛洲,(大海)烟波渺茫,(瀛洲)实在难以寻求 4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随意,随便)
翻译:低头随手连续的弹奏着,好像要把心中所有的事情都诉说出来。5欲信大义于天下(同“伸”,伸张)
翻译: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
6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信誓:真诚的誓言)翻译:誓言如在早晨,没想到你会变心。
7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可靠的)
翻译:良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忠诚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手执锋利的兵器,谁能把奈何得了我们。
8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物、凭据)
翻译:现在假如空手而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9西忆岐阳信(音讯、消息)
翻译:西忆岐阳信 回想起流落岐阳的时候等待音信的情景 10言必信,行必果(守信用)
翻译:说了就一定要守信用,做事一定要办到,不拖拉。
推导提示:“信”的本义是“言语真实,不虚伪”。引申出“实在的,真实的”“守信”等义,言语真实,不说谎是一种美德,故古人又把它当作“一种道德”(仁义礼智信)。由“守信”进一步引申出“信用”,讲信用别人就会“相信,信任”你。
成语助记:信口开河
信口雌黄
信而好古
信而有征
信手拈来
信以为真 背信弃义
言而无信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93、兴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兴起,发生)
翻译:积累泥土成为高山,风雨就会在那里产生。
2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发动,调发)
翻译:抑制大王发动起武装的军队,使贵族和朝廷大臣人人自危,与邻邦结怨。
3大楚兴,陈胜王(兴盛,复兴)
翻译:大楚兴盛,陈胜称王。
4遇游僧澄源至,兴甚浓(兴致)
翻译:赶上云游和尚澄源到来,(游玩的)兴致很浓。5夙兴夜寐(起、起来)
翻译:早起晚睡。形容非常勤奋。6事不成则礼乐不兴(作)
翻译:事情做不成则礼仪等级就不能维持 7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兴办、举办)
翻译:过了第二年,政事通畅,百姓和乐,所有荒废的事情都重新行办起来了。
推导提示:“兴”的本义是“起来,起身”。事物“起来”就是“出现”“发动”的形象表达。由“出现”进一步引申出“创立”(门派,学说等)之义。成语助记:大兴土木
兴师动众
方兴未艾
夙兴夜寐
一言兴邦
百废俱兴
94、行
1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行走)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就一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 2赵王畏秦,欲毋行(去,离开;前往)翻译:赵王害怕秦王,想不去。
3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实行;做)翻译:这些都是兵法中的大忌,可是曹操都这样做了 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行为,品行)
翻译:品德高尚的人好学并且每日都反省自己,那么就知晓明白行为没有过错了.“知”通“智”。
5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将,将要)翻译:即将被别人吞并,难道还值得托付吗? 6古诗的一种体裁。例白居易的《琵琶行》 翻译:《琵琶行》的行,又叫“歌行”,7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行列,队伍)
翻译:我认为军营里的事情,都拿去问问他,一定能够使军队团结和睦,好的坏的各得其所。
推导提示:“行”的本义是“道路”(甲骨文即是十字路形)。道路自然是用来“走”的,路总是成“行列”的。“离开”当然是人走了;“运行、实施”、“流行、流动”等意义均是“走”的抽象表达;由“实施”引申出“行为,经历”就顺理成章了,一个人的“品行”不就是看他平日的“行为”吗?
成语助记:我行我素
行不逾方
行成于思
行尸走肉
行之有效
倒行逆施 风行一时
言行不一
德浅行薄
三人行,必有我师
响遏行云
用舍行藏
知易行难
志洁行芳
高山景行
祸不单行
一目十行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
95、幸
1则吾斯役之不幸(幸运)
翻译: “这份工作虽然苦,让我重新交纳赋税只会更苦。2大王亦幸赦臣(侥幸,幸而,幸亏)翻译:大王您也赦免了我
3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宠爱)
翻译: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赵国强而燕国弱,而您又受到赵王重用
4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皇帝到来)
翻译:宫女们)长久的站立着,远远地凝望着,盼望着皇帝的驾临。5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希望)
翻译:隔了很长的日子没有复信给您,希望您不要责怪。
推导提示:“幸”的本义是“逢凶化吉,免于灾祸”。故引申出“运气好境遇好”。“天子所至”“非法取得某种东西或实现某种愿望”当然都是运气好;天子在宫里常常到“宠爱,宠幸”的妃子处,故又引申出“宠爱,宠幸”之义。
成语助记:幸灾乐祸
一、我。
“我”是第一人称单数代词, 指说话人或行文人自己。然而在报刊中经常见到这类标题:“2009年苏迪曼杯开赛, 我以5∶0战胜英格兰队”, “世界××会议召开, 我首次与会”。句中的“我”已变异为中国羽毛球队和中国政府。
二、我们。
“我们”是第一人称复数代词, 指代说话人或行文人。而学校教师经常如是说:“今天我们介绍李白的诗。”在论辩中, 论辩者也常这样说:“对于××教授的观点, 我们有不同的看法。”语例中的“我们”, 仅指发言者本人, 已变异成第一人称单数代词“我”。
三、咱们。
“咱们”通常也为第一人称复数代词, 义同“我们”。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 有时也变异为“我”。如:“小王又买了一辆新车?嘿, 咱们可比不上人家。”
四、你。
“你”是第二人称单数代词, 在特定的语境中, 会变异成第一人称单数代词“我”。如一位妇女在向人诉说育儿的不易:“这孩子真难带, 你喂他, 他不吃, 你哄他, 他不听, 你一宿都别想睡会儿。”有时“你”还可泛指任何人, 包括说话人自己。如“要想有更多的收获, 那你就得辛勤耕耘。”“他那认真劲儿真叫你佩服。”
五、人家。
“人家”是第三人称代词, 或表单数或代复数。在特定的语境中, 会变异为“我”。如:“这次考试不及格, 人家烦着呢!我不跟你去看电影了。”“你别死缠着我, 人家不愿意嘛。”
关键词: 英汉习语文化语境 翻译文化差异
一、引言
习语,即习惯用语(the idiomatic phrases) ,是语言经过长期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固定词组、短语或短句。习语范围很广,通常包括成语(set phrases) 谚语(proverbs) 、格言(sayings) 、俗语(colloquilisms) 、典故(allusions) 和俚语(slangs) 。习语在语言上具有精辟、生动、优美、形象、通俗、寓意深刻等特点。因此,正确理解、确切翻译英汉习语,对于我们学习和使用英语的人来说是十分必要,也是必不可少的。英语和汉语是两种高度发展的语言,因而都拥有大量的习语,这些习语是语言中的重要修辞手段,具有鲜明的形象和恰当的比喻,并且习语中还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由于地域、歷史、宗教、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英汉两种文化不同的民族特色及文化信息。因此习语的翻译不仅要翻译出原语习语的形象、修辞方法,还要翻译出其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并充分注重其文化差异。
二、英语习语的翻译技巧初探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英汉习语互译与文化语境有关。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可以容纳文化的各个方面,也可以反映文化的任何内容,同时它也受到文化的制约。习语是语言的精髓,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包含着大量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背景,具有鲜明的形象和比喻,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因此要翻译好习语,就必须了解这些习语中用作比喻的内涵。
文化差异是指人们在不同的生态和自然环境下习惯养成的语言、知识、信仰、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道德、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文化的差异会导致人们对同一事物或统一理性概念的不同理解和解释,有时甚至会引起误解,习语恰是反映这种文化差异的极精练的方式之一。就英汉习语而言,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地理环境
英汉语中有不少反映其地理环境特点的习语。英国是个岛国,航海业和渔业在英国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此,产生了大量的与航海和捕鱼有关的习语;例如:spend money like water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 burn one’s boats比喻“破釜沉舟,自断退路”;all at sea表示“不知所措”的意思;like a fish out of water比喻“处在陌生的环境中不自在”等等。而中国则是陆地国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国家,与此相关的习语有很多。如“瓜熟蒂落”、“斩草除根”、“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等。
2. 宗教信仰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英汉习语中与宗教有关的习语反映了宗教对语言的影响。英语中有些习语主要与基督教有关,如:in the right church, but in the wrong pew(进对了教堂,但坐错了椅子,比喻总的来说是对的,但细节上不对),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也),go to hell(下地狱去)等,而我国是个多神教国家,其中尤以佛教的影响最大,因此汉语中的习语主要来自于佛教,与佛、庙、和尚等有关,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立地成佛”、“跑了和尚跑不了庙”等。
3. 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也同样影响习语,如“情人眼里出西施”。一般西方人不太可能知道西施是中国历史上的美人,因此不可能理解这句习语中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喻义。在翻译中译为“情人眼里出美人”为宜。又如英语习语中的“Do as the Romans do. ”只有译为“入乡随俗”才能被译语读者所理解和接受。由此可见,翻译好英汉习语,不但要求译者有扎实的语言功底,而且,还要熟悉和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异域的风俗习惯、民族色彩以及宗教信仰。
4. 历史典故
中英两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蕴藏着丰富的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习语中有很大一部分皆来源于此。如英语中“cross the Rubicon”(孤注一掷)源于罗马历史故事;“castle in the air”(空中楼阁)源于神话传说;“hang by a thread”(千钧一发)则源于希腊故事。这些习语结构凝练、意义深远、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含蓄幽默,并都具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往往不能单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而汉语中的习语主要来源于浩如烟海的中国经传典籍、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例如“破釜沉舟”源自《史记,项羽本纪》、“守株待兔”、“叶公好龙”、等源于寓言故事,“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等出自神话传说。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古代文化,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等的习语。
三、结语
总说起来,习语是民族语言的精华,是语言中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部分, 是文化的产物,它们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从习语中反映出中西文化差异,这些差异要求我们在学习和运用习语时,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在习语翻译时要做到“形似和神似”,这样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翻译时既涉及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又涉及两种语言的表达习惯,准确理解习语在特定语境中的语用含义,把握好正确的翻译方法,这是译好习语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于建平.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中词义和词义理解的影响[J].中国翻译,2000(3):27-29.
[2] 陈定安. 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3] 陈中绳. 汉英词语翻译漫谈[M].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4.
[4]彭启良. 比较与翻译[M].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0.浅
(一)词义变化的原因
(1)社会生活的发展。新事物的出现及旧事物的消亡都要影响到词
义。比如“飞”原来只指鸟、虫鼓动翅膀离开地面前进,而现在可以指利用机 械比如螺旋桨、喷气等在空中飞行,包拾飞机、飞船等离开地面甚至地球 球飞行。
(2)人的思想意识的改变。比如“云”、古人以为是“山川气也”。这个词 义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云”的认识,而现在我们知道,‘‘云”是由水滴、冰晶聚集 而形成的悬浮在空中的物体。现在的认识要比过去更加深刻,更为科学。
(3)语言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比如语音的变化可以分化词义,在汉 语中在一些单音节的名词、形容词中增加一个去声读音,就可以表示相关的 动作,从而导致词义变化。比如:种——种,好——好。
(二)词义变化的类型
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分属词义本身的变化和语素义的衍化这两类。
1.深化与精确
词义的深化和精确,是指词的理性义所反映的对象没有变化,但人的认 识改变了,所以词义也变了。这大都是些常用的事物和现象o 比如·‘人”,《说文》的解释是:天地之性最贵者。直到1915年出版的旧《辞源》的解释还 是“动物之最灵者”。而现在的认识是:能够制造并能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 高等动物。显然是大大深化了。再比如“电”,《说文》的解释是:阴阳激越。《康熙字典》的解释是;盖阴阳暴格分争,激射;有火生焉,其光为电,其声为 雷。表明“电”本来就是闪电。而现在知道,电是有电荷存在和电荷变化的 现象,是一种重要的能源,广泛运用于生产和生活各个方面。
精确与深化有着密切联系,认识深化了,词义也就精确了。比如“土” 《说文》:地之吐生物者也。这个解释实际上只指出了”土”的一种功能特征,并不确切。而现在的认识是: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 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组成,能生长植物。这个解释才指出了 “土”的本质,不仅指出了土的功用,更主要的是说明了土的组成。再比如,“牛”,《说文》到《康熙字典》的解释都是“大牲也”。这实际上只是描述了它 的外貌特征;而现在的解释是:体大,头上有角,能耕田拉车的反刍类哺乳动 物。现在的词义从外貌特征到功用特征、再到生物特征三个方面进行了概 括,显然要深刻、精确得多。
2.扩大和缩小
首先,一些专有名词由特称变成了泛称,比如:江、河,原来只指长江和 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河流。再比如“脸”,原来指脸颊,即眼睛下面的一小块 部分;现在的脸,古人称之为“面”。再比如“睡”,原来只指“打瞌睡”;现在的 睡.古人称之为“寝”,躺倒叫卧,睡着叫眠、寐。所以有“寝室”、*‘废寝忘食”、“卧室“、“仰EL起坐“、“睡眠”、“不眠之夜”等说法。
即使近20年来,词义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比如“水分”,本来指物体 中所含的水,现在又可以指不真实、不必要的、加进去的成分。例如‘文章要 提炼水分,力求精练”。“这个统计里面有水分。”又比如,‘包装”,本来指用 纸、盒等把商品包起来,也指包裹商品的东西。而现在又可以指“企业、演员 的形象塑造”.可以指“人的装束打扮、企业的宣传”等。例如:”这位女歌星 经香港音像出版商包装以后,反而失去了自己的深受观众欢迎的风格。,’又 比如现在男孩和女孩的使用域大为扩展,已扩大到十七八岁到二十七八岁 的男女青年;而且,把自己的男友称男孩,女友称女孩,这种用法显然是受港 台的影响。上面都是指词义的扩大。
词义缩小的情况正好相反。比如“宫”,上古泛指房屋。到了汉朝以 后,民房不再称宫,帝王的居室,如“未央官“、“雍和宫’’称宫。到了现在,只指文化娱乐场所,加“少年宫”、“文化宫”,词义日益缩小;又比如“结 婚”,古代指“结亲、通婚”,并不仅仅指男女双方结为夫妻。比如《汉书’ 张骞传》:”其后,乌孙竟与汉结婚”。现在只能指男女双方当事人本人的 行为、关系。“丈夫”,原来泛指“成年男子、大丈夫”,现在指女方的配偶。“汤”,原来指热水,比如“固若金汤“,又比如“林冲只得由两个差人端汤洗 脚”。现在只指烹调菜肴的汁水c
3.转移与转化
转移是指词的理性义发生了变化。比如“去”’本来指离开某人某地,《诗经·魏风·硕鼠>:“逝将去女,适彼乐土。”《孟子·公孙丑》:“孟子去 齐。”现在说:“我去上海。”意思正好相反,本来指出发地,现在指到目的地。词的重心转移了。再比如“闻”,原来指用耳朵听.而且是听到了,现在指用 鼻子辨别气味。
“替”原来指废弃、衰微‘,比如“兴替”,现代指“代替”。“热烈”,原来指 权势很盛,晋〈抱朴子·刺骄》:“生乎世贵之门,后乎热烈之势。”现在指情绪 兴奋、激动。有些词义的转移并不明显,不细加注意就不易察觉,而这正是 须要注意的。比如《懦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发疯,他丈人胡屠户打了 他一巴掌,把他打醒了。邻居说:“胡老爹方才这个巴掌打的亲切„„”这个
“亲切”是”真切、清楚、确实、一点不含糊”的意思,不是现在的“亲密、热爱而 关心”的意思。又比如“书记”本来指办理文书及誊写工作的人员,地位并不 高,现在指党团等各级组织的负员人,比如党支部书记。又如,“检讨”原指 检查和讨论,现指对自己在工作生活上的不良表现的总结。“爱人”原指恋 爱中的女性一万,现指夫妻的任何一方。再比如,‘少牛”原来的年龄是二十 多岁,如辛弃疾说“少年不识愁滋味”。相传岳飞所写的《满江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都是指二十来岁的年龄。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 改鬃毛衰”,因为同“小”连用,才指十几岁:即使到了20世纪,茅盾的《子 夜》是30年代的作品,还把三十来岁的人(雷参谋)称之为少年。然而,近几 十年来,少年只能指十到十五六岁。只有在“少壮派”的语素义中才保留了 青壮年的义项。这种上限大大降低同“男核”和“女孩”上限大大提高,形成 了鲜明的对比。
词义转化是指词的理性不变,附加义,尤其是评价义发生了变化。比如 “爪牙”本来指鸟兽的用于攻击的爪子和牙齿。引申为武臣,如《诗经·小雅 祈父》:“祈父,予王之爪牙”,本来没有贬义,现在指坏人的党羽和走狗: “复辟”的“辟”本指君主,指失位的君王复位。《明史·王骥传》:““石亨、徐有 贞等奉英宗复辟”,没有任何贬义,现在只指反动统治复位,不一定指君主。“勾当”原捐一般的事情,可以用于褒义。如《儒林外史》第一回:“这是万古 千年不朽的匀当,有什么做不得。”甚至到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也还可以这样用。蒋光慈<少年漂泊者》十七章;“他对我说,倘若他能出狱时,一定 要做从前的勾当,一定要革命。”现在由中性义而转化为贬义了。也有从 中性转为褒义的。比如“领袖”现在是褒义词,指国家、政治团体、群众组 织的最汽领导人、而在元明戏曲、小说中,它可以是贬义的。关汉卿的小 令中的“戏班领袖”是中性的,《金瓶梅》中蒋竹山对李瓶儿讲西门庆是“打 老婆的班头,坑妇女的领袖”是贬义的。“女强人”这个词本来是贬义的. 直到改革开放前一直是“女强盗、女土匪”的意思,港台至今还在使用这一 义项,而现在却是褒义词,指特别有事业心的成功女人。
4.脱落与显化
词义脱落勺显化指词的原有义素的脱落和潜在语义的显化,同上面三 种情况性质不同,这些现象都与语素义的衍生有关.是一种语素层面上的语 义重组和变化。
所谓脱落,是指语素组合时语素义中若干义素的脱落,这种脱落现象并 不是指该词的词义已发生这种变化,而是指特定的组合搭配中,在相关的语 义干涉下,某个义素脱落了。比如“洗”有[十用水十去污]的义素,一旦组成 了“干洗”.“洗”的义素就变成了[一用水十去污];烫有[十热能十使物体变 形]的义素,而“冷烫”的“烫”的义素则是[一用热能十使物体变形]。语素 “妻”的义素是[男性的人生伴侣十结婚],而未婚妻中的“妻”由于“未婚”的 干涉,其[十结婚]的义素已经脱落。其他如:冷焊、干照、哑铃、飞船、裙裤、白夜、豆奶、日光浴、单相思、无性杂交、无性繁殖、空中客车等等. 其中的“岸”、“溜”、“铃”、“船”、。裤”、“夜”、“奶”、“;谷”、“相思”、“离婚”、,‘杂 交”、“繁殖”、“客车”都会比现某种程度的义素脱落。义素脱落一般都是因 为用原有的语素组成新词而发生的。本来各个语素都有自己特定的义素构 成,但一旦进入某个特定的组合中.由于受到相关义素的干涉和限制,原来 的某些义素就会缺失和脱落。
词义显化的情况正好相反。就是指某些词就其所构成的语素义来看,应该可以表示某种含义,但实际上该词原来并没有这层意思。但在—定的 条件下,由于语用需要的触发,加之构词语素本身的多义性,这些潜在的意 义就显现了出来。比如本来“婚龄”指结婚的年龄,·‘学龄’’指入学的年龄。而。党龄”、“工龄”是指入党后的年数、参加工作后的年数。现在由于表达 的需要“婚龄”、“学龄”、“工龄”的另一义项显化了:
再比如“洋教练”,本指来中国从事教练工作的外国人,而“洋保姆”指为外国人当保姆的中国人。现在“洋教练”和“洋保姆”的另一个潜在的义项正
在显化。比如“羽毛球队和乒乓球队退役队员出国当洋教练的大有人在,而 且深受所在国的欢迎。“在国外工作生活十分紧张,生了孩子就不得不雇个 洋保姆,而且她们大多干得还真不错。”
词的潜义显化是某些词的语素组合本来就可以有两种或多种可能,只 是造词之初,只选用其中之一,后来在一定语用需要触发下另一潜在的可能 性被激活了,就呈现了出来;或者说本来这种潜在的可能性是隐性的,但在 一定的语用条件下变成了显性的。思考题:
1、请分别说明广义语境和狭义语境的性质和区别。
2、在词语的具体使用中,语境对词义会产生哪些影响’
3、导致汉语词义变化的原因有哪些?其中什么原因是最重要的?
4、汉语词义变化的基本类型有哪几种?请分别举例说明。
“常见文言实词”是指考查范围,包括通假字、异读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新大纲中列出了120个重点实词,基本上都在课本内出现过。所以,在第一步识记积累的基础上,便要掌握一些实词推断的基本方法。
一、冷僻的字尝试字形推断法:
汉语的造字法(尤其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这四种)为我们推测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的帮助。根据字形推断出词的大概意义范畴,再根据上下文,就可以确定词的具体含义。通常来说,凡形旁从“禾”与五谷有关;从“贝”与金钱有关。如:“不赂者以赂者丧”
赂即贿赂。
例:①金就砺则利
(《劝学》)
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劝学》)
③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④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秋水》)
⑤生而眇者不识日
(《日喻》)
解析:
①“砺”,“石”旁。推断它可能与一种“石”有关,查字典得到“砺”:“磨刀石”。
②“骐骥”,“马”旁,可能是一种“马”,准确义项为“骏马”。
③“昳”,“日”加“失”,联系上下文“形貌昳丽”,联想到“昳”可能表现的是一种美丽,这种美丽让“日”失掉光彩。
④“涘”,水旁,当与“水”有关,“水边”义。
⑤“眇”,从目从少,联想到少目的含义,可推知为眼盲。
以上介绍了推断实词词义时应掌握的三个技巧,当然它们不是灵丹妙药,只是在释义困难时可以拿来试一试。对实词的理解,关键还是看这个词所处的具体语境,一切推断的技巧都应在具体的语境中发挥作用。
1、引导练习: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
绳索(2)金就砺则利
(《劝学》)
磨刀石(3)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
踩、踏,翻译时可以引申为“据守”
2、小试身手:
(1)平民虽平价不能籴
买进粮食(2)自放驴,取樵炊爨
灶
(3)可以独飨白粲。
飨,食用; 粲,米一类的东西(4)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双目失明
二、通假推词义法
1、引导练习:
(1)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2)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没有
2、小试身手:
(1)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
“顿”通“钝”:不锋利(2)以身徇国
“徇”通“殉”,捐躯,牺牲(3)张仪至秦,详失绥堕车,不朝三月
“详”通“佯”,假装
方法指引: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是理顺文句的一种障碍,但我们只要根据通假字规律,就可以推出本字的含义来。通假是文言文使用词语的特殊的语法现象之一,用了通假的词语从通假的角度去理解才符合语境。
三、对称结构推断法
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在同一位置上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相对或相反。
例句:
①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六国论》)
②通五经,贯六艺
(《张衡传》)
③栗深林兮惊层颠
(《梦游天姥吟留别》)
④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
⑤时浓雾半作半止
(《游黄山记》)
解析:
①②③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可以互为释义。它们的义项分别是①更加②精通③使„„战栗震惊。
④句中“蒙”和“因”的意思相近,“因”解释为“沿用、沿袭”,由此再结合“蒙”的上下文可以推断“蒙”为“继承”义。
⑤句中“作”和“止”的意思应该相反,“止”是“停止”义,那么可以反向推知“作”当为“起来”义。
1、引导练习:
(1)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破——下,攻下(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反义对文,“终日”意为“整天、时间长”——“须臾” 意思为“时间短”
(3)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
灭——族,消灭
2、小试身手:
(1)齐人追亡逐北
亡——北,逃亡的人(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用——以,被任用(3)非世而恶利
厌恶名利——反对世俗
练习:解释下列词语1 ①岭峤微草,凌冬而凋;并汾乔木,望秋先损
②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③通五经,贯六艺
④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徙隶则心惕息
⑤寇恂文武备足,有牧人御众之才
牧:统治,治理
⑥每读书至治乱得失,忠臣烈士,未尝不反复吟玩
治:安定,太平⑦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殚:竭尽
⑧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
穰岁:丰年
① “凌”和“望”是反义对文,由“凌”的意思“越过”就可以推知“望”的意思是“未到”。②“沐”与“浴”相对,由“弹冠”“振衣”可推知,“沐”是“洗头”,“浴”是“洗澡”。③由“通”可知“贯”的意思为“通晓,精通”。
④前后两个分句意思相近,见到“狱吏”就吓得磕头,看见“徒隶”心里就感到“恐惧,害怕”。
方法指引:
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等并列结构较多,在对称的句式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有相同、相近,或者相反、相对的特点,利用它可以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四、邻字推断法
例如:
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长
2、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同义复词:“敝”:疲劳 再如:
1、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同义复用。“冲”即“幼”,意思是“年幼”。
2、(2006年湖北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徒高谈虚论
徒:只是 B及有试用,多无所堪
堪:胜任 C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
纠:纠正 D本为羁旅
羁旅:寄居 C项“纠”与“劾”同义对举,当为同义复词,“劾”是“弹劾”的意思,因此推知“纠”应为“检举、告发”之义。
五、语法分析法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一个“朝”字就有三种义项:
①早晨——朝服衣冠
②朝廷——于是入朝见威王
③朝见——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这里“朝”的三个义项之间的区别还比较明显,但是有些文言实词的几个义项间的差别却不是很明显,如《劝学》文后练习中“绝”字的5个义项:
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③以为妙绝
④佛印绝类弥勒
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这时要想一下子给以准确的解释就比较困难。笔者以为利用语法结构先来确定多义词的词性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除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份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相一致。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所以我们翻译实词时就可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所充当的成份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义项。如对上文中“绝”字的解析如下:
①句中“绝”前面是主语“群响”和一个字“毕”,这里“毕”不可能是谓语而只能是修饰“绝”的状语,否则结合上下文讲不通,由此可推知这个“绝”在句中的语法成份当是谓语,是动语,译为“停止”。
②句中“绝”字修饰的是宾语“境”,可知“绝”在这里当是形容词作定语,解释为“与世隔绝的”。
③句中“绝”修饰的是形容词“妙”,句中成份当是副词作补语,可意译为“到了极点”。
④句中“绝”修饰的是谓语动词“类”,当是副词作状语,解释为“非常”。
⑤句中“绝”后面跟的是宾语“江河”,推测可能是动词作谓语,译为“渡过”符合上下文的语境。
以上对“绝”字5个义项的分析,倘能一眼看出词义自是最好,倘不能一眼看出,则很有必要由分析句子成份入手以首先确定词性。纵观五、六两个单元文言文后的实词练习,此方法皆很实用。
例如:
1、左右欲刃相如
刃,做动词用,指“杀”
2、将军披坚执锐
披和执,做动词,坚固的盔甲,锐利的兵器
3、履至尊而制六合做名词,登上
4、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状语,乘车)
5、未报秦施而伐其师
(名词,恩惠,好处)
6、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动词,责备)
7、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名词,过错)
8、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动词,看)
9、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名词,景色)
10、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
(名词,宫殿)小试身手:
1、(优孟)多辩,常以谈笑讽谏(2005年全国Ⅲ卷)辩,应是名词,辩才,口才
2、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应是名词,柴
3、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短:揭短,说坏话 解释词语:
筑室百堵,西南其户
(动词,向西、南方向开)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动词,推崇)塞者凿之,陡者级之
(动词,开凿台阶)
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把„„当作鱼肉(任意宰割)】
君子病无能也,不病人之不知已
(担忧,忧虑)
六、运用旧知法
(一)联系课本中学过的同一文言实词
例如:张苍罢相,孝文帝欲用皇后弟窦广国为丞相,曰:“恐天下以吾私广国。” 可联系:《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意思是:偏爱。再如:除南清河太守 可联系:李密《陈情表》“除臣冼马”,意思是:授予官职。
再如: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译文: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
可联系:《师说》: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004年全国:
岁凶,汝旁诸县多盗
凶:不吉利 联想:《齐桓、晋文之事》“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凶:庄稼收成不好 2005年湖北:
李超,字魁梧,淄之西鄙人
鄙:粗俗 联想:“蜀之鄙有二僧”
《为学》(边境、边邑)“越国以鄙远” 《烛之五退秦师》(把„„当作边邑)鄙:边邑
(二)借助于成语中的相同语素
例如: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可联系:成语“疾风劲草”、“欲盖弥彰”、“相得益彰”
——疾,大;彰,明显、显著。
2、善才绳之
可联系:成语“绳之以法”——制裁
3、斯言虽小,可以喻大
可联系:成语“家喻户晓”、“不言而喻”——明白,通晓
4、(07年福建)今姑贷汝
可联系:成语“严惩不贷”——宽恕、饶恕 还可联系成语,名言警句,“以旧解新”,“以熟解生”。
如: 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日薄西山
接近
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不速之客
招致,招引
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
疾风知劲草 强
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求全责备
寻求,寻找 联系成语:
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 敝帚自珍
(破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
望而却步
(后退)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
前倨后恭
(傲慢)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望风披靡
(倒下,后退)举类迩而见义远
闻名遐迩
(近)势拔五岳掩赤城
出类拔萃
(超出)
七、语境分析法
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例如:①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两句同出《石钟山记》,①句根据前文语境可知,“言”为“叙述”之意。②句我们联系整篇文章的语言环境及历史背景来看,渔工水师大多文化水平较低,所以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实原因,却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故“言”为“记载”之意。
根据具体的语境推断,就是我们常说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依据上下文语境和常理逻辑的判断,借已知的信息去推求未知信息,这是最重要的方法。例如: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虿诛封。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齐人以为让,又去鲁而如吴。王予朱方,荆灵王闻之,率诸侯以攻吴,围朱方,拔之,得庆丰„„乃杀之。
诛: 讨伐
方法指引:
语境法也就是根据上下文相互制约的关系,推断出该词的含义。“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决不能离开它生存的语境,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这恰恰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一把钥匙。
关键词:犹豫,词义解析,根源
“犹豫”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 2005年第5版, 商务印书馆出版) 这样解释:“犹豫yóu yù (形) 拿不定主意:犹豫不定—犹犹豫豫。”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将“犹豫”的词性判断为形容词, 意思解释为“拿不定主意”。我认为“犹豫不定”的举例不是很严密的, 因为“犹豫”本身就含有“不定”的意思, 后面再加上“不定”, 句意重复, 不好解释。是否应该把“犹豫不定”改为“犹豫不前”意思为“拿不定主意, 不敢前进 (或不敢向前) ”。“他犹豫不前”就比“他犹豫不定”好理解。
“犹豫”是个有趣而又合乎构词常理的词, 我们先寻它的根底。
“犹”字, 从构字法上看, 从毛尤声左形右声, 属形声字, 声旁从尤, 形旁从毛。从形旁看, “犹”似乎与动物有关, 如“猴”、“猪”、“狗”、“猿”等。而实际情况的确如此。“‘犹’一种猿类动物。也叫犹猢, 似猴而短足, 好游岩树。”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原编者王力、岑麒祥等, 增订者蒋绍愚, 唐作藩等, 商务印书馆出版, 2005年) 而“豫”似乎不好理解, 但根据明朝人程登吉编著又有清朝人邹圣脉增补的《幼学琼林》 (胡遐之点校, 岳麓书社1985年出版) 中对“犹豫”的解释, 我们也许会恍然大悟。书中这样写:“犹豫多疑, 喻人之不决……犹, 兽名, 性多疑, 闻人声, 则豫上树, 久之乃下, 须臾又上, 故不决日犹豫。”其中“豫”应为“预”的通假字, 是“预先”之一。如《荀子·大略》:“先患虑患谓之豫, 则祸不生。”《后汉书·任文公传》:“宜令吏人豫为其备。”这里面的“豫”都是“事先有了准备, 预先”的意义, “这个意义又写作‘预’。”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就此可以顺理成章地把“……则豫上树久之乃下, 须臾又上……”理解为“犹, 预先上树过一段时间又下来, 一会儿又上去”。这样, 我们就不难理解“犹豫”为“拿不定主意”了。
明了了“犹豫”一词意义的渊源, 我们就可以排除对“犹豫”一词结构形式的几种错误认识。
第一种错误认识, 认为它是单纯词。这种认识, 是没有了解它的意义渊源而错误地从读音出发的。“犹豫”读音“yóu yù”, 就如“踟躇”读音“chíchú”、“踌躇”读音“chóu chú”等这些双声单纯词一样, 误将“犹豫”判断为双声单纯词。其实“犹豫”是合成词, “犹”和“豫”分别都有各自的语言意义, “犹”是名词, “豫”是“预先上树”的节缩, 为副词, 而合起来则表示“拿不定主意”这个意义, 是形容词。
第二种错误认识认为它是合成词中的主谓式结构。这种判断是基于“犹豫”的本意, 认为既然“犹豫”的意义渊源是“犹听到人声, 就预先上树……”, 那么它应该是主谓式结构, “犹”是主语, “豫”对主语进行阐述。这种判断对“犹豫”的故事渊源无疑是正确的, 但对它实际运用的意义无疑是错误的。
对“犹豫”的正确认识, 应当基于它的实际运用意义, 首先要认可它是形容词。屈原的《离骚》中:“心犹豫而狐疑”。本句的主语是“心”, “犹豫”作谓语, 是形容词, 而“狐疑”也作谓语却是动词。但不能理解为“犹拿不定主意”“狐狸怀疑”, 而应当理解为“像犹一样拿不定主意, 像狐狸一样怀疑”。“犹”、“狐”都是名词用作状语, 理解为“像犹一样”、“像狐狸一样”, 不能看作主语, 因为本句的主语是“心”。就类似“敌人狼狈逃窜了”中, 逃窜的是敌人而不是狼和狈, “狼狈”是名词做了状语。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无赖”一词,现在多用来形容蛮不讲理、品行不端,很显然在“最喜小儿无赖”中不是这个意思。据考证,“无赖”在古代有可喜、可爱的含义。如果这么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就讲得通了。
像“无赖”一样,有很多词语从古到今含义发生了大变化,这类词语叫做“古今异义词”。让我们一起来看几个公式,了解古今异义词有哪些类型吧!
行=走,走=跑
这两个等式是不是让你很困惑?原来,古人要表达我们今天所指的“走路”,用的是“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的“三人行”就是指大家一起走路,同行。而古人的“走”则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奔跑”。《宿新市徐公店》中,“儿童急走追黄蝶”的“走”不是“走路”,而是“奔跑”,试想,慢慢走哪能追上飞舞的蝴蝶呢?
在这些例子中,词语的意义“搬了家”,也就是说词义发生“转移”。词义的转移还包括感情色彩的变化,比方说“乖”,原来指违背、不和谐,现在指小孩听话、顺从。要是你“穿越”到古人家里作客,开口就夸主人家的孩子很“乖”,那一定会很讨人嫌的。
江<江,河<河
在古代许多诗文中,“江”“河”并不是随意哪一条河流,一般是特指长江、黄河。“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些诗词中的“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后来长江和黄河的支流也被称为“江”“河”,而现在“江”“河”已经扩大为河流的通称了。
这么说来,是不是古代的“江”小于现代的“江”,古代的“河”小于现代的“河”?在这两个例子中,词语在现代的意义范围大于古代,词义发生了“扩大”。
禽>禽
看了这个公式你一定就明白了,意思是古代的“禽”含义大于现代的“禽”。没错。今天我们所说的“禽”专指鸟类。在古代词语中,“禽”是鸟兽类的总称,包括飞禽,也包括走兽。神医华佗创编的“五禽戏”,模仿的就是老虎、鹿、熊、猿猴和鸟这五种“禽”。
在这个例子中,词义从古到今“缩小”了。像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比如“兄弟”。古时候“兄弟”不光指哥哥和弟弟,或意气相投的人,有时还是姐妹之间的称呼,是不是没想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