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知识及答题技巧(精选7篇)
一、定义:
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自身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 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
二、特征:形散而神不散
形:1)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同一篇中,可以从一个人物的某个侧面或者一个先进事迹的片段谈起,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作者可以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随意选择,精心安排。
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
神:主要从散文立意的角度而言,就是要求立意高远,主题集中。
三、分类:
1、叙事散文:
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有具体时间、地点、人物、事物等因素。
例文:《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背影》
2、抒情散文:
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通篇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触景生情
例文:朱自清《春》
茅盾《白杨礼赞》
3、写景(状物)散文:
自然山水、展示风采。托物寓意。
4、哲理散文:
从散文的形式讲哲理、论道理,启迪人生。例文:《论语》、《老子》、《孟子》、《庄子》、《匆匆》
四、写景散文:
1、抓住景物特征
2、按照空间变换的顺序
3、移步换景的方法
4、作用:交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情感、表现主题
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五、考点及应试分析
(一)、把握文章内容,概况文章主题
1、具体方法:
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况文章主题。
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况,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2、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答题要点: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
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二)理清文章脉络,把握写作顺序
1、线索
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我们形象称之为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 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
1)考题形式: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等。
2)答题要点:找到线索,根据提问灵活回答。
2、顺序
散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选取的材料顺序、段落顺序、句子顺序、词语顺序等。
1)考题形式:
①连续的材料或几个段落或词语能否调整顺序?为什么?
②从原文中抽出一句话或几个词语,放回文中可以选择的几个地方。
2)答题思路:
①要注意审题,有的题是不能颠倒顺序的,有的是可以颠倒顺序的。出题人在出题时会有暗示; 同时也要推敲材料和段落、词语之间的关系。不管能还是不能,都要谈为什么。思路是要看材料或段落、词语之间的 逻辑关系。
多年来,针对大多数高职学生英语基础差,英语学习时间、精力投入不够,难以达到教学要求的实际情况,我院英语教师不断探索高职英语教学模式,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测试形式等多方面进行研究,以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以切合实际的形式,有意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做到教与学共同努力、互相配合,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我院B级通过率从最初为50%左右,到现在最好时候已超过80%;
阅读理解试题是为测试考生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而设立的题型。B级阅读理解主要测试以下阅读技能:
1.了解语篇和段落的主旨和大意;
2.掌握语篇中的事实和主要情节;
3.理解语篇上下文的逻辑关系;
4.了解作者的目的、态度和观点;
5.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生词的意思;
6.了解语篇的结论;
7.进行信息转换。
在B级考试中,阅读理解试题的比分占试题总分的35%。由此可见,正确地对阅读理解做出准确无误的判断,是取得好的考试成绩的重要条件。如何提高阅读能力是每一位应试者最为关心的问题。笔者将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影响阅读理解能力的主要因素
我们首先看一下影响阅读理解能力的几个因素:词汇量、语法知识、背景知识。
首先,要掌握一定的词汇量。B级考试要求掌握2500个单词,此外还有一定数量的短语。如果词汇量不够,生词就会大量增加,难以顺利进行阅读。此外,还必须正确掌握词义,掌握词的搭配关系,否则也必然影响阅读理解。我们在阅读某篇文章时,如果感觉困难,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词汇量不够造成的。词汇不仅是语言最基本的构成材料,也是阅读文章时首先需要理解的成分。有关的研究表明,在一篇短文中如果生词的数量超过了总词数的5%左右,要想顺利地阅读与理解就很困难了。因此,一个人所掌握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影响着阅读的速度与理解的准确性,而且词汇量的大小也往往反映一个人语言水平的高低。
在阅读过程中,除了词汇量之外,影响理解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语法。任何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语法规则,它包括词法和句法,即组词成句的规则和词型变化规则。熟练掌握语法是阅读理解的基础,阅读理解必须运用语法知识辨认出正确的语法关系。没有一定的语法知识,看不出句子的主、谓、宾,搞不清句子结构,也就没有理解可言。只要熟练掌握了英语的语法和习惯用法,在阅读中遇到结构复杂的句子和难点,就可借助语法分析来理解其意义。
影响阅读理解的因素,除了语言本身之外,还有一个背景知识的问题。我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一篇短文的内容是我们比较熟悉的,读起来就容易。相反,如果是一个我们比较生疏的话题,理解起来难度就大多了,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背景知识。有些文章所涉及的历史掌故,文化现象,科学知识,甚至风土人情,不一定是人人都知道的。
二.B级考试阅读理解题型分析
B级阅读理解要求应试者在40分钟内完成。题型有选择、问答、匹配和填空等多种形式。B级考试有一个部分值得注意,这是其他过级考试所没有的。这是一个匹配题。分别列出汉语和英语词语,要求学生将英汉意义相符的配对。这道题往往是选择我们社会生活中常用常新的词汇,这也是非常切合“应用能力”考试的本质要求。如2008年6月考查的是各种邮件快递用语,2007年12月考查的是各种移动电话用语;2007年6月考查的是铁路服务中遇到的一些常用专业术语。
三.阅读技巧
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掌握一些阅读方法也非常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阅读的效率。不同的人读同一篇文章,有的人读得快一些,理解得也准确,而有的人则读得慢,理解的准确率也差。这里有能力的问题,也有方法的问题。较好的阅读方法可以使人在阅读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考试时,由于时间紧,我们不可能做到把每个句子都读懂再去回答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平时注意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考试时才能做到不仅有速度,而且也有效果。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阅读方法。
1.略读
略读是常用的阅读方法之一,其主要特征是选择性的阅读。略读的主要作用是了解文章的大意。经过略读之后,你对所读内容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再仔细阅读,这时你的印象会更深刻,理解更透彻。
2.扫读
扫读是以最快的速度扫视所读材料,在找到所需信息时才仔细阅读该项内容。如查找某个人名、地名、时间、地点等,也即在寻找特定信息、寻找具体事实、寻找答题所需内容时都用这种方法。
3.研读
研读就是仔细阅读,对文章有透彻深刻理解。根据考题,运用上下文、逻辑关系、背景知识进行判断和推论。对难句的理解和翻译用得着这种方法。
这几种阅读方法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互为前提,互为补充的。无论平时的阅读还是考试时,根据阅读的目的,有意识的去运用这些阅读方法和技巧。如果要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可以用快速浏览法,如果需要做细节题,则采用查读法。但是要进行合理的推论或判断,则需要采用研读的方法,因此,解答阅读理解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上述几种阅读方法综合运用的过程。在一般的情况下,先了解文章的主题,然后回答细节性问题,最后解答推论题和正误判断题。
需要指出的是,有些考生在不同程度上有以下不良阅读习惯:
1.“指读”,即为了“集中注意力”,用手指或笔尖指着文章逐词阅读。一遇到生词,便停顿下来,无法在通篇理解的基础上继续进行阅读。
2.“唇读”,即有的学生在阅读中喜欢读出声来,或即使不出声。嘴唇却在动,或脑子里也在想着读音,无形中影响了大脑的思维速度。
3.“回读”,即在阅读中遇到生词或不熟悉的短语时,返回句首甚至段首重读;还有相当多的学生对阅读已经产生心理定势,即认为自己第一遍肯定读不懂,因此反复多遍,浪费很多时间。
4.“译读”,即在阅读过程中,不断的进行逐词逐句的翻译,通过译成母语来辅助理解。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习惯于在不加限定的时间内,对一小块文字精雕细琢,导致了逐词阅读接受信息的习惯。
四.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在快速浏览全篇文章,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考生要注意:抓住文章首句文章中的头一句话往往是短文中关键的语句,即文章的主题句,是探察全文内容的窗口了解首句含义,就可以顺着提供的主要线索去捕捉文章的关键词语,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答案。
细察段首段尾每段首句和尾句,一般是表达文章中的主题和段落中心思想的,各段的段落大意往往概括在一个主题句中,其它句子只是对主题句的补充说明解释或引申因此,阅读短文之后,首先要搜索目标,即段落中的主题句,英语短文的主题句一般都在段落末尾或开头。
进行合理推断对文章有了详细全面了解之后,就要按照文章要求,上下文的逻辑针对主旨问题,应采用快速阅读法浏览全文,理解文章主旨大意,阅读时要注意抓住中心思想的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也不同,但阅读时,文章的开头、结尾及段落的段首句和段尾句特别重要,因为它们往往会包含文章的中心议题。
在文章中,作者总是要通过许多具体内容来说明、解释、证明,或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在通读全文、掌握了文章主题思想的基础上,读者还应该能抓住阐述和发展主题思想的主要事实,或者按要求找出特定细节。
在通读全文的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涉及who,what,when,where.how和why等问题的内容。在有关此类内容的地方要做一标记,以便在回答问题时迅速查找。
一般来说,阅读理解测试中要求找出主要事实或特定细节的问题,在文章中均可找到回答。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问题的表述常常不是采用文章中的原话,而是使用同义的词语来进行提问。因此,在回答此类问题时,首先要认真审题,看清问题提问的究竟是什么。然后,根据所涉及的问题,快速扫视到文章中相应的部分,找到与答题内容相关的关键词或短语,再细读一、两遍。在确信理解了原文的基础上,再来确定正确答案。在查到的关键词下面应画线,以引起注意,便于参考与复查。此外,如果回答此类问题需要读者具有一定的背景知识,那也只是最基本的常识。因此,切勿脱离文中内容而根据自己的主观想象或其他来源的知识来选择答案。
总之,阅读理解试题是考试题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在试题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考生按上述答题方法去做,一定会在B级考试中取得比较理想的成绩。
摘要:阅读理解是英语B级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阅读理解水平是每位应试者关心的问题。本文在阅读技巧和答题技巧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希望能对考生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考英语;听力考试;精听;泛听;解题方法;答题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103-02
中考英语听力考试在中考英语考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直接影响到考生英语考试的发挥及最终的成绩。初三年的学生要想在中考英语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就必须全面了解听力考试的题型、难度、解题策略、方法等,才能在考试中从容面对。
中考听力考试的命题原则是依据教育部中考改革的《指导意见》中的“外语考试应着重考查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要重视对听力的考查”,《课程标准》 “五级目标 ”也要求在突出学科特点的同时,体现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侧重考查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即听、说、读、写的四项基本技能。纵观近几年的中考听力试题,英语听力材料均与当前教材主题同步,体现教材的重点,难度适中。选取的材料也力求原创,结合时事热点,讲究语言及语境的地道性、趣味性、知识性。题型更加多样化,配上各种精美插图,形象生动。听力材料由专业外籍教师朗读,语音语调纯正、语速适中,为每分钟100-140个词。听力部分测试基本语句理解,初步交际运用和短文理解等。听力考试30分,题目20题。
考试时,考生在听每个句子、每段对话或短文前都有时间阅读各个小题,听完后,各个小题也将给出作答时间。之后将答案转涂到客观题答题卡上。听力考试分为两节:
第一节:听句子
该部分有5个句子,要求考生从A、B、C三个图画中选出符合句子内容的图画; 共5个小题,7.5分。每个句子读两遍。例如:
M:Tomatoes are my favorite.
第二节:听对话 (共15小题; 每小题1.5分,满分22.5分)
该部分有7段对话或独白,每段对话或独白后有1、2、3或5个小题,要求考生根据对话内容和要求从每小题所给的3个选项中选出正确答案。共15个小题,22.5分。前6段对话读两遍;第七段对话或独白读三遍。例如:
听下面一段对话,回答第6至第8三个小题。
M: Excuse me. How can I get to the bank? I don’t know the way.
W: Go along this road till you see a supermarket. The bank is just at the other side of the road, across from the supermarket.
M: Is it far from here?
W: Let me see. Er … no, it’s only about 200 metres from here.
M: Thank you very much.
W: It’s my pleasure.
听下面一段对话,回答第6至第8三个小题。
6. Does the man know the way to the bank?
A. Yes, he does. B. No, he doesn’t. C. We don’t know.
7. Where’s the bank?
A. Next to the supermarket. B. Behind the supermarket. C. Across from the supermarket.
8. How far is it from here?
A. 20 metres. B. 200 metres. C. 2 kilometres.
如何在初中总复习阶段训练听力,提高听力水平,在中考听力考试中取的好成绩,考生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做好听力材料的精听训练。考前数月,考生应着重把近三年来的中考、市质检英语听力考试材料进行多次试听,并且尽力将听力全文写下来,分析听力材料的各种题型以及考点,涉及到的情景对话有:问候、购物、打电话、看医生、问路、问时间、订餐、谈论天气、谈论喜好等等,测试的内容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天气、价格、数量等要着重处理,做好笔记。笔者认为对近年来的英语听力材料进行认真的梳理、比较、复习,能够取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复习指南丛书(英语)》中的配套英语听力材料也要加以重视,里面的很多听力习题也是考试中常见的类型题、原题。考生们将精听完后记录下来的听力材料与听力原文进行对比,发现其中有听错的内容加以改正,可以快速提高听力成绩。尤其应该注意的是数字:如thirteen & thirty 的区分,还要提醒考生注意部分英国英语与美国英语的读音差异,如dog 和got等单词的读音。
2、有的放矢地做好听力的泛听训练。初三年的学生因为接触的外界英语语言材料较少,缺乏英语语感,不能正确判断英语听力材料所传递的有效信息,无法明白设计题目的真实意图。因此进行大容量的泛听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熟悉各种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的人群的英语对话,可以掌握和积累有用的句型、对话、习语,提高听力的适应性和准确性,扩大自己的听力理解水平和知识面。注意掌握听力答题的技巧,捕捉听力对话中的关键点和信息点,即5W和1H,when,where,who,what,why以及how,记录下所涉及到的信息点,以便在答题过程中做出正确的回应。对于较长的对话理解题,要教会学生带着问题去聆听对话,从较长的对话内容中捕捉有用的信息,摒弃无关的干扰信息,从而找出题目所需的正确答案。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外给考生补充一些额外的听力材料,如各种类型的听力练习材料以及外省市区的中考听力材料,多听多练,提高学生的听力自觉性和敏感度,提高听力水平和考试成绩,以便适应即将到来的中考听力考试。3、听力考试的状态和答题过程很重要。在听力考试开始之前,要求学生深呼吸,稳住情绪,静下心来,不受外界干扰,尤其在夏天要学会适应窗外知了叫声和室内吊扇的噪音影响。英语试卷一分发下来,要学会先把听力题目的题干快速浏览一番,提取其中的有用信息;注意阅读读图题中的图片,从图中找出即将考查到的内容;阅读各个题目的题干,带着问题去听听力。播放听力时,集中注意力捕捉信息,注意区分不同的语音、语调、同音词、近义词、反义词,记录下听到的数词、人名、地名、食物名称、颜色、电话号码等一些常考的项目和内容。学会用加法或者乘法计算购物和消费的金额。注意领会不同的语气,如疑问、反问、反语、责备等不同语气,进行有效判断。听力答案选好之后,要求将答案放入材料中比较,得出最终的答案。
参考文献
[1] 中考英语听力命题研究组 快捷英语中考英语听力快捷通2015(1)
从近年来全国各地的语文中考试题看,说明文在整个试卷中所占的比例也逐年增大。其难度也在逐年提高。纵观近年来的各地中考题型,出题角度更侧重于对能力的考查。以前考查中强化的文体知识被淡化了,然而不同体裁的文章其特点也各有不同,阅读起来自然也有不同的要求和方法,因此相关的文体知识,对提高阅读能力是至关重要的。那么说明文是怎样一种文体。它又有哪些特点呢?如何掌握说明文的阅读技巧,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更好地迎接中考呢?
一、说明文基本知识
(一)了解说明文的特点
1、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2、与其它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文的分类
事物说明文:如《苏州园林》,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科学的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海水的咸度很高”。
(二)把握说明对象和特征
说明对象即文章说明的话题,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等。二是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一篇说明文仅仅明确了说明对象是不够的,要进一步理解说明文的内容。还要重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这是分析一篇说明文的关键所在。只有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深入地理解说明对象。以此为突破口,进而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中心内容等。要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不能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而要了解事物内在的本质。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从分析标题入手。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也指出其特征,如《死海不死》:有的标题用陈述句的形式,引导读者有针对性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如《看云识天气》;有的标题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如《猪链球菌又到人间作孽》。
2、从分析材料入手。即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的特征。然后归纳小结。在文章中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文章中有足以概括特征、本质的语句。通过对全文的阅读分析,可以把它找出来;二是文章中没有全面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或本质的语句,或者虽然有,但不集中,需要通过对全文的分析把它概括出来。如《死海不死》一文,围绕死海的特征。从三个角度进行说明:先说死海的“死”(现象特征),再说死海的“不死”(本质特征),最后又说到死海的“不死”与“死”(现状与未来发展特征)。这样死海的全面特征便被一层一层地揭示出来了。又如《苏州园林》一文,围绕“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特点,从五个方面加以说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 1
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以及门窗雕镂琢磨和颜色等。(三)理清说明顺序三大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是时间顺序的一种)、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时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时间的词语;空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方位的词;逻辑顺序就是以思维的规律为序。一般来说,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常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构造的,常用空间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常用逻辑顺序。分析说明顺序的方法有三种:
1、认清说明的对象,分析说明顺序。
2、把握语言标志。“读”出说明顺序。
3、分清主次。综合归纳。
(四)领会“九大”说明方法
巧记:分列作下举,打摹作画图
1、分类别:这是一种把说明对象按类分项(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逐一说明的方法。其作用是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2、列数字:即用列举数字来体现说明特点的一种说明方法。其作用是能把说明对象的特点说得更准确无误,令读者信服。
3、作比较:距选用具体的或人们熟知的并且和要说明的事物有着某种外部的或内在联系的事物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或用数字等作比较,从而突曲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的一种方法。其作用是更加强调被说明对象的特征。
4、下定义:即用简明扼要的话对被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做周全、周密地规定地说明。它用一种基本固定的判断句式。揭示出这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本质属性。作用是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使说明对象更加严密。
5、举例子:即举出实物来说明事物。其作用是可达到形象地说明事物的作用。
6、打比方:即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对事物作形象的说明。其作用是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7、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如:《中国石拱桥》中“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8、作诠释:能通俗地介绍或解说事物或事理的特点或特性。其作用使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被说明的事物。
9、画图表:这是一种运用直观的示意图和表格等形式,说明事物和事理的一种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如:词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这个定义,主语与宾语的内涵与外延完全一致,可以颠倒。即说“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词”也行。而“铀,是银白色的金属”,则是诠释。其内涵与外延都不相等,“铀”的外延要小于“银白色的金属”的外延,因而主语与宾语不能倒过来说,即不能说“银白色的金属是铀”。作诠释的语言虽不像下定义那样要求严格,但也须简明、准确、通俗易懂。
(五)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准确性和多样性、灵活性并不矛盾,说明文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
由于说明对象不同,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但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前提。要揣摩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重点在于了解遣词造句是怎样说明事物的特点的。从而理解其作用,领会其妙处。可从以下三点入手:
1、在语境中体会中心词语的准确性。
2、重视具有修饰性功能的词语表义的准确性。
3、留心关联词语在表意准确性上的特殊作用。
说明文考类题及答题技巧
考察对说明对象的把握。
看题目、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如果是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既是说明对象。如果是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则是对象加特征,答案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如:《看云识天气》,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及怎样看云识天气。
考察对说明事物特征的把握。
答题技巧:尽量从原文中找原句作答,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如《中国石拱桥》中关于它的三大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3、考察说明顺序:
常见题型:对某些段落或语句的顺序是否能调换。
辨别说明方法及作用:
近几年中考试题,不但要考查考生辨别运用了何种说明方法,而且还要指出具体说明方法的作用。因此考生应记住具体的说明方法的作用,现归纳如下:
举例子:使说明的对象更具体、形象,便于读者理解和认识。
(2)下定义:能够科学、严密和简明地揭示说明对象的本质特点。
(3)列数子:能把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的更准确无误,令人信服。
(4)作比较:突出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成因、结构等。
(5)分类别:使文章说明的条理十分清楚。
(6)打比方:能够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7)作诠释:能够通俗易懂地介绍(解说)事物(事理)的性质和特点。(8)摹状貌:使说明的对象更形象、生动,便于读者理解和认识。
(9)列图表:能够直观、形象地说明比较抽象、复杂的事理,给人以清晰的认识,便于理解和记忆。
5、考察对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的把握。
类型
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类型
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
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
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这类题,其答案的形式通常为:说明了……介绍……。解题目方法:先找中心句;然后结合语段中对说明 特征的概括,进行认真提炼。
6、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理解说明文结构:事物说明文一般用总分式的结构(包括总分式和分总式);事理说明文一般用递进式结构。阅读中“分”是如何组合的,是并列,还是递进,若是并列关系,分清是总分关系,还是分总关系。若是递进关系要分析各层是按逻辑顺序中的哪一种逐层深入的。题型是划分段落层次。
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求信息,对段落内容的归纳;或对全文要点进行概括。从文章中进行拓展延伸阅读式的题型。(材料链接类)
主要考查观点的提炼,相同点或不同点的准确捕捉,以及链接材料带来的启示,感触等。题型:(1)用文中的知识解释材料中的问题。(2)给出与文中相同的链条,找出探究结果,找共同点。
9、考查发散创新的能力。
近几年,开放性试题以它答案的多元性和不唯一性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考试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综合各地开放型试题我们可以看出。这类试题大概从以下方面考查:
(1)对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的表述。
(2)对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
(3)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自己的认识。
(4)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性的推断和大胆想象。
(5)由文章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相关现象进行解释。
(6)对人类关注的环境问题等提出解决的方法,拟写警示性标语、建议、广告等。这种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考查的是学生对生活的关注情况。做好这类题首先要让学生对所给材料有准确地把握,然后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再迁移到文段中来。开放性试题,虽然没有规定唯一的答案,可以各抒己见。但在答题时要从三个角度作答:
(1)是就材料回答问题。不一定按标准答案作答,意思答对就给满分;
(2)是阅读材料后受到的启示、感想。这样的答案也是具有个性化的;
(3)是从材料出发,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或扩散联想到其它方面。
一、小说概念:是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
二、小说种类: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三、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四、环境的种类及作用:
(1)自然环境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表达式:(XXX)自然环境特点突出(XXX)自然景观的特点——点明了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渲染(XXX)气氛,衬托(XXX)感情,推动情节的发展。
(2)社会环境
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表达式:描写社会(XXX)的状况,交代故事(XXX)的背景,衬托了(XXX)的(XX)性格,揭示故事(XXX)的本质,铺垫下文的内容。
五、情节由哪几部分构成?(见上)(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六.续写小说结尾。(见上)
【考点及对策】
〈一〉 整体感知类题型及答题要点。
1.用短语或句子概括情节,写在空格内。 2.概述故事内容(特别注意情节双线发展的内容概括) 3.局部内容的理解〈二〉人物形象分析及情节的题型及答题要点
1.你认为主要人物是一个怎样的人?
2.结合内容具体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优秀品质)。
这类题的答题步骤:
①.答出描写人物的方法。(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侧面描写)
②答出这些方法的具体内容(找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③针对具体内容分析人物特点,注意从外在的肖像特点到内在的心里想法,再到精神品质。要分析全面,具体,不可泛泛而谈。格式: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3.发挥想象,补写人物心理活动。
①心理活动的作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
出现问题:①.缺要素 ②.心理活动不符合人物性格。
原因分析:
①答题时随意,说的话不符合人物性格。
②不注意联系上下文,忽略了文中人物的潜台词。
这类题的答题方法:.通过语言、神态、动作分析人物的心理过程。
4.(故事情节) 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XX事物、XX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思路: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一是创造悬念,引人入胜;二是前后照应;三是侧面衬托、埋下伏笔;四是总结上文、点明题意;五起线索作用)。规范答题:X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结构上和内容上分析)。突出了……,表现了……
〈三〉环境描写的题型及答题要点(节气、天气、气候、风物、景色)
环境描写的作用1. 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人物心境,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2.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或作为情节线索等。3.渲染怎样气氛,烘托人物的怎样情感和思想、性格、情绪。4. 奠定怎样情感基调。5.使故事情节更为生动、真实。 6.使主题更为突出、深刻。7.要表现一定的新鲜感受或微妙情绪,做到情景交融,能够给人以感染、启发和美的享受。8.暗示社会环境(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或展示世态风情,揭示或深化主旨。
〈四〉理解标题的含义。
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 1.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2.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3.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4.以有象征意义又暗含中心的的实物为题
分析标题的答题注意事项
①注意分析标题中的中心语和修饰语的含义。一般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内容概括,二是主题概括。
②.如果小说标题就揭示了中心,那就结合小说结尾答出文章中心。
〈五〉关于评价、体验、感悟、启示的问题。
这类题往往是考查学生们对文学作品内涵的把握。并结合自身经历谈体验、感悟等。
启示——领悟的道理。(结合人物、主题答)
体验——亲身经历或通过实践对周围事物的认识。
感悟——有所感触而领悟。
评价——对人、事的看法。
〈六〉关于写法的问题。
1.题材与主题的关系。
题材——表现主题的材料:人物、环境、事件
丰富人物性格,增强情节发展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可感性以及整个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2.倒叙、插叙的作用。
一般来说,倒叙的作用是设置悬念,为下文铺设,吸引读者。
插叙是指作者在叙写主要情节线索时,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插叙的主要作用是使作品内容丰富,充实;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完整。可以明白某种情况产生的原因或了解某一事物的来历。使文章结构紧凑。
3.伏笔——叙述的一种手法。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出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其作用是有助于全文达到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
4.悬念——作品使欣赏者所产生的一种关于事件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心情,这种心理活动叫作悬念。其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5. 【常见问题】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炼、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解题思路】① 表达方式。Ⅰ、人称的作用(第一人称 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真实可信。 第二人称 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 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显得客观冷静,便于叙事和议论。)。Ⅱ、叙述顺序的作用(顺叙 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倒叙 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波澜起伏。 插叙 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曲折有致 补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Ⅲ、描写的作用(白描 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以小见大,寥寥几笔勾勒出画面,表现了性格、主题。 景物描写 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
②表现手法角度。看是否运用了象征法、对比法、衬托法、先抑后扬法、托物言志法、借景抒情法、虚实结合、动静相生等手法,以及用它们塑造形象所起的作用;
③从结构安排角度。 开头烘托铺垫、设置悬念、引出下方、埋下伏笔; 中间承上启下、制造波澜、曲折有致; 结尾 前后照应、总结全文、深化中心、叙后议论画龙点睛、卒章显志等。
【答题规范】总体来说: 明手法――阐运用――析效果。
〈七〉对关键性词语含义的理解
一般来说,这类题目结合上下文,根据文章所提供的语言环境来理解词语在这个环境中的比喻义、象征义、指代义或者其所具有的内涵和外延,此知识点在湖南益阳的《白蝴蝶花》中就有考查到。在做题的过程中可借助“代入法”将自己的理解代入文中,检验一下这种理解与上下文的意思有无不协调,甚至冲突的地方。
〈八〉对主旨的把握
常见问题:①用自己的话概括小说的主旨、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②评析小说的社会意义。
解题思路; 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
①从小说的题目入手思考小说的主题;(标题的作用见上)
②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③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常见问题:1、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2、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3、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的理解和看法。
解题思路; 一要掌握主题挖掘的基本途径:1、从作者背景看;2、从人物特征看;3、从情节发展看;4、从语言情感色彩看;5、从整体倾向看。格式:①这段文字中有*****修辞,生动/形象/幽默地描写了*****/抒发了******情感,让全文*****(星号地方的内容需要结合语境自己填) ②(无修辞时)文段中********(特殊词性的词:形容、动……)这几个词生动准确地描写了****/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3、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答:文章通过xxxxxxxx(事例)写出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情多一褒义为主,极少有贬义,即使有也不过是后悔、惭愧等)
4、根据所给材料/选择所给材料中有用的内容,说他对你理解文章的帮助
答(1)如果是选择的话一定要先选,如果不要求选择,则对所有材料进行分析 (2)即使以下材料上的内容 (3)把材料还原到文章中去(用***的方法/用****的名人名言等,揭示了文章中*****内容)
{还要多注意抒情议论式的句子,作者的观点往往隐于其中。再者,主旨的卷面表达也要注意其规范性,一般的模式为“通过____事表达一种_____现象(思想、品格)。}
〈九〉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人物塑造的方法有①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地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来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及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②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即通过他人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例如:《多收了三五斗》中米行老板的描写正烘托了“旧毡帽”的悲惨命运。③细节描写。通过分析人物的具体细微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环境和场面的细枝末节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
〈十〉品析文章语言
【常见问题】①分析文章语言运用上的特点;②举例分析文中人物的语言有哪些特色。
【解题思路】要明确语言特色包括词语的表现力,句式特点,语言风格,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等。
语言风格:含蓄与直接、淡雅与华丽、庄重与幽默、典雅与通俗、柔美与朴实等;个性化指语言:符合人的身份,鲜明的地方色彩(乡土气息、口语化)。
一、知识储备:
1、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论证。
2、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3、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二、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1、论证方法的识别:
事例(含概括事例)
-------举例论证
引用名人名言,公理定律、常理、警语、俗语谚语、古诗句等
-------道理论证 运用比喻证明观点(比喻句)
-------比喻论证 把正反事实或道理进行对比-------对比论证
2、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举例论证:举了„„的事例,具体准确地论证了„„这一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进而证明中心论点。
道理论证:引用„„的名言或引用格言、俗语等(引用名人名言),充分有力地论证了„„这一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进而证明中心论点。
对比论证:将„„和„„作比较 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突出强调了„„这一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进而证明中心论点
比喻论证: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这一观点,使论证通俗形象,浅显易懂,易被人接受。
3、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 论据: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 答题要点二个方面:(1)、明确论据类型;(2)、具体分析作用。
这是„„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论点,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
补充论据。注意以下二个方面:(1)、看清楚要求补充的论据类型,即看清楚要求的是名言还是事例;(2)、补充名人事例要注意字数限制。当然,作为应考,可以准备“勤奋”、“处世”等常见主题的名人事例和名言。名言字数要少,事情要熟悉,不要为求新而准备那些较长名言或不熟悉的名人事例。
4、文章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
①、看标题点明中心论点;
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
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
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
5.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6论证思路(先分层,就是写每层层意)
格式为:首先提出(论述)……,接着(用„„事例或道理)论述……,然后(用„„事例或道理)论述……,最后证明(论述)……
开头的内容有:
(1)、提出中心论点(引出论点);(2)、引出论题;以上二个方面,要具体回答出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的具体方试,有的是通过名人名言、有的是通过名人佚事、有的是通过趣闻笑话等。
结尾的内容:
(1)、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
(2)、强调„„的中心论点;
(3)、发出„„的号召或希望人们„„;
(4)、补充论证了„„。(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
做这个题目,就是把文章的引论、本论、结论具体化地陈述出来。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我们可以这样表述:首先引用法国思想家帕斯卡的名言“人是一枝有思想的芦苇”提出中心论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然后举阿基米德、王尔德事例证明了“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最后举一个火车上读书的少女为例向人们发出“人应该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的劝勉。
7、议论文题目分析:
一、作用分析1点明论点、2交待论题、3点明议论由头
方法:主谓短语和动宾短语一般是论点,如:珍惜××,学会××,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并列短语一般论述事物之间的关系,如想和做,成与败 题目中有谈、论、说、议的一般是论题。
二、效果分析:点明了文章论述的内容,明确了文章论点 运用比喻,生动形象的提出了论点等。
8、议论文开头的作用:
1、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2、针对现实中某种现象(或事例或观点)进行分析,然后提出论点(或提出论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3、引用名言提出论点或论题,同时,名言又是证明论点的论据。
4、由某个故事或事例引出论点或论题,同时,故事和事例又是证明论点的论据。
5、摆出错误的论点和论据,为下文的批驳树立靶子。
6、用生动的比喻或故事(如寓言)引出论点,既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能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便于读者接受。
9、议论文结尾的作用:(1)、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
(2)、强调„„的中心论点;
(3)、发出„„的号召或希望人们„„;
(4)、补充论证了„„。(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5)、总结全文,得出中心论点(6)、提出问题,发人深思,其发人去关注或思考某个问题
10、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
(1)语言特点;简明平实、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含蓄委婉、富有文采等(2)语体特点。逻辑严密 常用句式:这个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11、文章段落作用:内容上的作用加结构上的作用
结构作用如下:
一、在开头:(1)、引出下(全)文;(2)、总结前(全)文;(3)承上启下。
开头段作用往往起着引出论点或论题,见上面第8点。
①、开头通过写„„的事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②、开头通过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③开头通过引用名人趣事(或„„的奇闻趣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也起到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
二、在中间 承上启下(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等)
三、在结尾段 总结全文、深化中心论点,发出号召等。见上面第9点
13、某个词语能否去掉(替换),为什么 1不能去掉。
2原词表„„,写出了„„。
3如果去掉了,原句就成了„„(把原句除去去掉的词抄一遍),与实际不符,显得过于绝对化;
4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表程度修饰:比较、几乎、相当„„
表估计、推测:也许、大约、可能、左右、可算„„.表时间:当时„„
表数量:多,有余,多数
14.常用名言:(补写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
磨练
谚语:困难是人生的教科书。
古语: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仁爱
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爱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
追求
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坚强
贝多芬: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理想
托尔斯泰:理想是指路明灯。
价值
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道德
孔子: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谦虚
王阳明:谦受益,满召损。
徐悲鸿:人不可无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善良
刘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困难
茅以升:困难只能吓倒懦夫懒汉。
贫富
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机遇
狄更斯:机会不会上门找人,只有人去找机会。朋友
傅玄:近朱则赤,近墨则黑。
宽容
魏征:君子扬人之善,小人记人之过。信用
孔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嫉妒
艾青:嫉妒是心灵上的肿瘤。处世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团结
歌词:团结就是力量。
曹雪芹: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知识
培根:知识就是力量。
莎士比亚:知识就是我们借以飞上天堂的羽翼。
勤奋
韩愈:业精于勤荒于嬉。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意志
班固: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范晔: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自省
孔子:吾日三省吾身。批评
谚语:良药苦口利于病。
自强
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
孔子: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大凡以试题形式出现的东西,总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做选择题时也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可以使用,切忌凭运气去胡乱猜测。
第一步,阅读试题材料,标记关键词,明确考查的内容——审材料
选择题的材料来自于三个方面,即:文字背景材料、图表材料、问题材料。在解答选择题的问题之前,先要认真阅读试题给出的相关资料,然后结合问题判断试题中哪些内容是解题所需的、哪些内容是关键的、哪些内容是干扰信息诱使你犯错误的。在试题与答题卷分开设置的情况下,读题时就可把上述要点内容用笔圈注出来,以提醒自己注意。
一般而言,审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找出主干知识点,明确思考的范围
在地理高考复习中,对主干知识的结构体系复习是比较深刻的。在审题时,我们要去伪存真,辨析出其中的主干知识词语。这样有利于快速围绕它来思考问题,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跑题、偏题,而且也能节约宝贵的考试时间。
2.高度重视图形材料中的信息
高考信息没有无用信息,沒有干扰信息,尤其是地图中的信息,更是要高度重视。例如,在区域地图中,特别要注意图例,往往大多数图例需要用到;在坐标图中,命题者有时有意将熟悉的坐标图中的数值和单位发生变化,不认真审题的考生就很容易在这方面出问题。
3.注意问题呈现的形式及内容,明确“怎么问”“问什么”
4.注意题组中各题之间的关系
地理选择题多以题组的形式出现,这说明该题组中的各题并非独立,而是有着某种密切联系,有时上题正好是解答下一题的重要条件。如果审题时不能注意这一点,不能从全局角度来审读这一题组,而是将自己局限于某一题中,则常常会导致无法解题。与此相反,有些题组中还经常出现条件不断变换的情况,解题时千万不要将上题中的条件作为下一题的已知条件,否则极易受到干扰,最终得出错误结论,所以解题时应将它们看作是一道道独立的试题。
第二步,选择恰当的方法,高效快速解题——正确解题
1.排除法
大多数学生在解答选择题时多采用排除法。所谓排除法,就是在认真阅读、分析题干所给条件的基础上,对题目所给的四个选项逐一分析排除。解题时可先从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选项开始,然后把比较有把握的选项排除,直至最后剩下唯一的选项。找准解题的关键点,根据这个关键点进行排除,不仅可以正确解题,也可以大大节约宝贵的考试时间。
2.直选法
直选法主要是针对一些考查识记性知识的试题而言,这类试题往往考查考生对教材中基础知识的记忆和基本原理的理解,解题时根据自身对知识的记忆情况,选择出正确选项即可。虽然高考越来越重视对考生能力的考查,但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不少试卷中还是会出现一些需用直选法来解答的选择题。
3.同意相溶法
单项选择题只要求选出一个正确选项,因此在备选的四个选项中,只要能够确定其中某两项或三项的含义是相同或相近的,就可把它们先溶解掉(即去掉),这样就可大幅度减小选择的难度,甚至直接得出答案。
4.优选法
题目提供的四个选项如果都符合题干要求,但题干中又有“最”“主导”“主要”“第一”“核心”等字样,就应该采取优选法进行取舍。此种方法常用于比较研究、材料解析等类型的选择题。
5.因果联系法
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往往存在着明显的因果关系,因此不少命题者据此编制出一系列具有因果联系的选择题。在解答这类选择题时,考生先要认真审题,分析出题干中的关键词,找出题干和选项之间的联系,然后就此探究现象的成因或追寻某种现象可能带来的结果。这种类型的选择题,命题者往往会从以下几个角度去设置障碍:(1)选项本身就是错误的,不符合科学性;(2)选项虽然正确,但选项和题干之间并不构成因果关系;(3)颠倒了因果关系,如要求选择出题干中这一结果产生的原因,而给出的则是题干中内容会导致的结果。
6.图文转换法
图是地理学科的一大特色,教材中的不少知识点都是以图的形式呈现,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关注教材中的图表,认真分析图表中隐含的信息,学会分析各种类型图的一般方法。对于教材中一些以文字描述的结论、原理,可试着将它们转绘成图形,以便记忆和理解,如转绘出某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图、某日全球各地昼长的分布图等。在解题时,要注意适时地进行图文转换,使题中所给的图(或文)信息朝我们比较熟悉的文(或图)去转换,这将极大地提高解题效率。
7.特例反证法
反证法是解答地理选择题常用的方法之一。所谓反证法,就是在解题时并不是直接判断某选项描述的正误,而是通过逆向思维,找出不符合选项描述的特例,进而来确定选项的错误,从而排除一个个障碍。用特例反证法来解答的选择题,在语言描述上一般较有特色,大多选项中会出现“全”“都”“均”等语气比较肯定的词语。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不同的解题方法,但学生解题时切不可陷入“方法”的困境中,不要时时刻刻想“我该用什么方法来解题”。总之,能将题正确做出来的就是好方法。这个就需要大家在平时的做题过程中多去思考,多去总结。
【议论文知识及答题技巧】推荐阅读:
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及方法09-11
议论文写作技巧 如何写好议论文06-26
高考议论文主体写作技巧精讲06-30
高考议论文正确使用论据的技巧05-29
议论文说明文知识11-04
高中议论文素材及分析10-21
议论文的议论11-13
议论文之横向展开议论10-20
君子善假于物也议论文-议论文11-21
品味议论文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