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学考点与要点归纳(通用4篇)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知识点梳理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发展的活动。2.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的建立,又称制度化教育。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时期产生的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 实体化教育。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随之颁布的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l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l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3.古代中国教育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比较完备,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形成了六艺教育,即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4.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
进入20世纪以后,教育在数量上获得更大的发展,义务教育普遍向中等教育延伸,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普遍重视,政治道德教育普遍呈现出国家主义的特征。二次大战以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5.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创办私学,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仁”为最高道德标准,重视因材施教。他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科学技术的传习。、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战国后期,《学记》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主张启发式教学,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循序渐进。(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在西方,教育学的思想来源,以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
苏格拉底以问答法著名。这种问答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
柏拉图把人分成三种集团或等级:哲学家、军入、劳动者。他认为教育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以培养未来的统治者为宗旨的教育乃是在现实世界中实现这种理想的正义国家的工具。其代表作为《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禀承了柏拉图的理性说,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他认为,教育应该是国家的,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他的教育思想代表作是《政治学》。6.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夸美纽斯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提出“泛智教育”,他的教育思想反映在《大教学论》中。(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说,通常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杜威和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①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奠定了教育学的科学基础。
在教学上,他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②杜威与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杜威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第二章小学教育 知识点梳理
1.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发展
小学教育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学制中第一个阶段的教育,也称初等教育,教育对象一般为6岁~l2岁的儿童。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对全体公民实施基本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1)我国古代的小学教育 我国的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2)我国近现代的小学教育
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近代小学的开端。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规定设初等小学堂,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l840年以后,我国的小学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发展变化的基本特征是:
①逐步明确了小学教育为普通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
②学制改革逐渐向世界其他国家靠近,采用修业年限为6年的“4—2”学制。③逐步明确小学教育是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基础的教育。④从小学堂到小学校都有了公立和私立两类。(3)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小学教育
新中国成立之后,从1986年开始推行九年义务教育。2.义务教育(1)义务教育的概念
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世界上有的国家或地区又称强迫教育、公民教育。(2)义务教育的意义
①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会不断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②体现着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促进现代文明的提高。③可以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3)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下简称《义务教育法》)是实施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3.《义务教育法》的基本内容与实施
《义务教育法》共l8条,对义务教育的指导思想、实施对象及年限、学制、管理体制、办学条件、各方应履行的责任与义务等方面作了具体的规定。(1)义务教育的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2)义务教育的实施对象及年限
凡年满6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均为适龄义务教育学生;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儿童的入学年龄可推迟到7周岁;我国义务教育的年限为9年。(3)义务教育的学制
义务教育可以分为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两个阶段。”我国义务教育的学制年限通常有“六三学制”、“五四学制”、“九年一贯制”。(4)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
我国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4.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普及性、基础性、强制性。5.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目的是人们对教育活动的一种设计。小学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小学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小学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在小学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小学教育目的是小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贯穿于小学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小学 教育活动具有指导意义,它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评价作用。6.制定小学教育目的的依据(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3)人们的教育理想 7.我国小学教育目的表述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决定了全面发展教育的整体内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8.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知识点梳理 1.身心发展的概念
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理的发展,包括身高体重的增加,骨骼构造的变化,神经组织的变化等。二是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方面的发展,认知的发展指感知、记忆、思维等方面的发展;意向的发展,指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的发展。2.身心发展的动因(1)内发论
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2)外铄论
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我国古代的荀子、英国哲学家洛克、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都是外铄论的代表人物。外铄论者一般都注重教育的价值,关注的重点是人的学习。(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等等)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等)在个体活动中产生作用的结果。3.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4)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4.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1)遗传及其作用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这些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它的作用表现在:
①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②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③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④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2)环境及其作用
人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发展。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人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环境对人的作用表现在:
①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②环境决定人的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3)学校教育及其作用
①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原因是: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Ⅱ.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Ⅲ.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②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Ⅱ.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Ⅲ.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Ⅳ.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4)个体在社会实践中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
个体的实践活动是个体发展得以实现,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个体的实践活动体系中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最基本的是认知活动。第三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是人与环境之间最富有能动性的交换活动,是一种能量的交换,体现了人的主动选择。
5.童年期儿童发展的主要特征(1)童年期儿童生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童年期是生理发展相对稳定与平衡的时期,身高、体重、肌肉的强度和耐力、肺活量的增长都相当均匀。(2)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①观察。教师应引导儿童从观察知觉事物表面特征发展到知觉事物的本质特征。②注意。小学生的有意注意不断发展,需要教师及时提示和提出要求。
③记忆。小学生记忆的主要方式是形象记忆。要注意运用直观教学,使记忆系统化。
④思维。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差。⑤情感。小学生的道德感比较模糊,理智感大多和具体事物相联系。
⑥自我意识。小学低年级儿童独立评价自己的能力相对较差,中年级开始逐步学会把自己的行为和别人的行为加以比较来评价自己的行为。(3)童年期儿童的学习特征
①低年级儿童难以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
②学习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的称赞、父母的夸奖
③低年级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形式感兴趣,而对学习内容和结果的兴趣相对较弱 ④对学习结果的重视程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强 6.小学教育的特殊任务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根本任务就是打好基础,即要求学好语文、数学,打好读、写、算的基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使
4、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自己的手和脑,运用自己的智慧与体力,为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公民打下基础,为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第四章学生与教师
知识点梳理 1.学生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
学生是能动的主体,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的需要。(2)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学生的发展性与学生的不成熟性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正因为不成熟,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学校和教师才大有可为。
学生学习的特殊性表现在: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2.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
3、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在教育领域中,中小学生享有未成年公民所享有的一切权利,如身心健康权、隐私权、受教育权等,并受到学校的特殊保护;作为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中小学生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帮助权等。当然,学生负有接受教育和管理的义务。4.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1)学生的受教育权
学生的受教育权包括受完法定教育年限权、学习权和公正评价权。(2)学生的人身权
国家除了对未成年学生的人身权进行一般保护外,还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等进行特殊保护,并要求教师、学校、家庭、社会尽到特殊的保护责任。为了保障学生的人身权,学校和教师的职责是: 第一,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第二,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第三,学校和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共同做好校舍维护和防护工作。
第四,对侵害学生各项人身权的行为应积极予以劝阻、制止或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4.学生的义务 一是遵守法律、法规。
二是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三是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四是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5.教师职业的性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下简称《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第一次从法律上确认了教师的社会地位的专业性。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6.教师职业的特点
(1)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4)管理者角色;(5)父母与朋友角色;(6)研究者角色
7.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当代教师质量的集中体现。教师要具有学科知识素养、文化素养、教育专业素养。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
(1)敬业。敬业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第一要素。
(2)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要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观、学生观、教育质量观。(3)掌握教育理论和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4)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8.教师的人格特征
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个性的品质特征,良好的个性品质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
一名称职的教师或优秀教师必须具备以下人格特征:情绪稳定,性格开朗,兴趣广泛;坚定的意志和积极的进取精神;心胸开阔,兼容并包。9.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1)教学上的授受关系 ①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 ②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③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2)人格上的平等关系
①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②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3)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教师对成长中的儿童和青少年有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五章课程
知识点梳理 1.课程的一般概念
“课程”是指课业及其进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一般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学科课程标准)和教科书。2.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具体的制约因素有:(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4)课程理论 3.课程类型
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根据任务,可以把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根据课程的制定者,可以把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根据课程的组织方式,课程可分为科目本位课程、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经验本位课程。4.课程设计的概念
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结构的编制,既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的编制。前者主要解决依据培养目标设置哪些课程和如何设置这些课程的问题,涉及到基本的理论要求和不同形式的优化组合;后者主要解决课程标准问题。在我国,课程设计主要涉及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三个层次。5.课程计划(1)课程计划的概念
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制定的。(2)课程计划的内容
①教学科目的设置②学科顺序③课时分配④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3)课程计划编制的原则
一是保证实现教育目的与任务,体现课程结构的完整性。二是依据科学的课程理论,处理好课程系统内部范畴的几个基本关系,体现基础性和多样性。
三是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精简课程,加强基础知识教育和有利于发展学生特长;知识体系相对完整,保证学科间的合理关系;注重统一性与灵活性、稳定与变革相结合。(4)课程计划对学校和教师的指导意义
课程计划体现了国家对学校教育的统一要求,是学校组织教学工作、确定工作步调的依据,是指导教师进行教学和其他活动的依据。6.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即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
教学大纲是国家对各门学科的教学提出的统一要求和具体规格,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7.教科书
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根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
第一,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在内容上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第二,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第三,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第四,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第五,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第六,教科书的编排要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8.我国小学课程(1)小学阶段课程的性质
小学阶段的课程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2)我国小学课程设计的原则
①高度的科学性和高度的思想性的统一 ②以实现教育`和学校培养目标为最终目的 ③适合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3)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①加强综合性,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 ②加强实践性,突出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③加强弹性,体现课程的适应性 第六章教学(上)
知识点梳理 1.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2.教学的意义
第一,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第二,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第三,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3.小学教学的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培养小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基础(5)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4.教学过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学生个体的认识具有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是教师领导下的认识,这是其特殊性。5.教学过程的特点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两者统一在同一教学活动中。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
学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在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偏向,即单纯传授知识、忽视思想教育的偏向,脱离知识的传授而另搞一套思想教育的偏向。(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现代教学论强调教与学两者的辩证关系,承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承认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6.教学过程的结构
教学过程的结构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教学过程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且呈现多样综合的特点。按照教师组织教学活动中所要求实现的不同认识任务,可以划分出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不同阶段。即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五个阶段。第七章教学(下)
知识点梳理 1.教学原则的概念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2.我国目前小学教学原则有:(1)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2)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巩固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便知识技能的运用。(4)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5)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9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3.教学方法(1)概念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2)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一是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二是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三是学生特点,四是教学时间、设备、条件,五是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3)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我国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和练习法等。4.教学组织形式(1)概念和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分组教学制、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2)班级授课制是我国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 ①班级授课的优点
一是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质量。二是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三是有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四是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②班级授课的类型和结构
课的类型即课的分类。根据教学的任务可分为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根据一节课所完成的任务的数量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根据使用的教学方法来分有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复习课等。课的结构是指课的组成部分顺序和时间分配。综合课的结构一般包括:组织教学,复习过渡,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5.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
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①钻研教材;②了解学生;③设计教法。写好三种计划:①学期教学进度计划;②单元计划;③课时计划,即教案。(2)上课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一堂好课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正确的教学内容,恰当的教学方法,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整洁的板书,有严密组织的教学过程。6.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1)学生学业评价的概念
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所谓学业评价,是指以国家的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径,系统地收集学生在各门学科教学和自学的影响下认知行为上的变化信息和证据,并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学校通过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可以检查教.学的完成情况,从检查中获得反馈信息,可以用来指导和调节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从而改善教学,提高质量。(2)学生学业评价的方法 ①观察法 ②测验法
测验的质量指标主要有信度、效度、难度与区分度。
常用的测验有:论文式测验、客观性测验、问题情境测验和标准化测验。③调查法 ④自我评价法
(3)学生学业评价的方式
常见的评价方式有考查和考试。考查与考试的结果一般都量化为分数显示出来,常用的记分法有百分制和等级制两种。第八章德育
知识点梳理 1.德育和学校德育
德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即教育者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内对青少年学生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所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
学校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教育活动,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历史继承性、全球性特征。小学德育是针对儿童的思想品德所进行的教育活动。它具有鲜明的特点,表现为小学德育的基础性和奠基性。2.小学德育的构成
我国小学德育主要由以下三部分构成: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又相互区别,政治、思想教育是目标,是方向,它完成的是儿童发展的定向性任务,而道德教育则是基础,是关键,它完成的是教人做“人”的思想及行为上的准备。3.小学德育的意义 ‟
(1)小学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2)小学德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小学德育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奠基工程和未来保证 4.我国小学德育目标
小学德育目标是教育者依据教育目.的,通过德育在儿童品德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亦即小学德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我国小学德育目标具体包括:
首先,培养儿童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其次,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再次,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的能力。5.小学德育的内容
小学德育内容是教育者依据小学德育目标所选择的、用以形成儿童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原理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小学德育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6.小学德育过程(1)概念及构成要素
小学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小学德育目标对儿童在品德发展上所提出的要求,借助于相应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对儿童的政治意识、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影响,并引导儿童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儿童品德发展的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德育过程中的各要素,通过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活动而发生一定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并在这种矛盾运动中推动受教育者的品德发生预期变化。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2)小学德育过程的特点
①德育过程是一个促使儿童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②德育过程是一个促使儿童品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 ③德育过程是一个多种因素互动、反复且长期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④德育过程是一个儿童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7.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主要原则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德育原则对制定德育大纲,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运用德育组织形式等具有指导作用。我国小学德育的主要原则有:(1)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2)疏导原则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3)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它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4)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5)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8.德育的途径
德育的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我国小学德育的途径有多种,如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少先队活动,班主任工作等等。其中基本途径是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学校应全面利用各个德育途径,使其科学地配合起来,以便发挥德育途径的最大的整体功能。9.德育的方法
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
我国小学德育方法主要有:说服、榜样、锻炼、陶冶以及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第九章班主任工作
知识点梳理 1.班主任的历史
班主任是指全面负责一个教学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与生活等工作的教师。班主任产生于班级授课制。我国l862年在北京的京师同文馆首先采用这一形式。20世纪初,全国普遍采用班级授课制。2.班主任的作用
(1)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2)班主任是学校领导进行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3)班主任是各任课老师的协调者(4)班主任是学校、家庭、社会的沟通者 3.班主任的职责与任务
小学班主任的职责是对全班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全面负责。具体任务电括:对学生进行品德教骨;教育学生努力学习;指导学生课外、校外生活和活动;管理班集体,指导少先队工作;协调各任课教师的工作。
4.小学班主任的主要工作(1)小学班主任的常规工作
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内容非常多,主要有八方面的工作:了解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建立学生档案、个别教育、班会活动、协调各种教育影响、操行评定、写好工作计划与总结。(2)个别教育工作 ①先进生工作
在一个班中,思想好、学习好、纪律好、劳动好、身体好的学生一般被称作先进生。他们一般有如下心理特点:自尊好强,充满自信;强烈的荣誉感;较强的超群愿望与竞争意识。先进生的教育,应做到: Ⅰ.严格要求,防止自满;Ⅱ.不断激励,弥补挫折;Ⅲ.消除嫉妒,公平竞争;Ⅳ.发挥优势,全班进步。
②后进生工作
后进生通常指那些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成绩暂时落后、不太守纪律的学生。后进生是一个相对概念。后进生一般具有如下心理特征:不适度的自尊心、学习动机不强、意志力薄弱。
做好后进生工作,在班主任的个别教育工作中处于首要地位。班主任应注意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3)班会活动的组织
班会,是以班级为单位,在班主任指导之下,一般由学生干部主持进行的全班性会务活动。班会有三个特点:集体性、自主性、针对性。班会一般有三类:常规班会、生活会和主题班会。(4)班集体的培养 ①班集体的特征
班集体必须具备四个基本特征:明确的共同目标,一定的组织结构,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②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在学校教育中,良好的班集体对学生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③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任何一个班集体的形成,都会经历组建、形成、发展的过程,这样一个过程,实际上凝一个教育培养与类化的过程。
工.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Ⅱ.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Ⅲ.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Ⅳ.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V.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第十章课外活动
知识点梳理 1.课外活动的含义
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它是学生课余生活的良好形式。2.课外活动的特点
(1)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自愿选择性(2)课外活动内容和形式的灵活多样性(3)学生在课外活动组织上的自主性 3.课外活动的任务与作用
课外活动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课外活动有其自身特点,有独特的教育作用。(1)充实学生的生活,扩大学生活动领域,密切学生与社会的联系(2)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特长(3)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探索意识和创造才能 4.课外活动的内容
课外活动范围广泛,形式多样,按其性质可分为六类,即科技活动、学科活动、文学艺术活动、体育活动、社会活动、传统的节假日活动。5.课外活动的形式(1)群众性活动
群众性课外活动是组织多数或全体学生参加的一种具有普及性质的活动。它包括:①报告和讲座;②各种集会;③各种比赛;④参观、访问、调查、旅行;⑤社会公益活动。(2)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是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主要包括学科小组、技术小组、艺术小组、体育小组。(3)个人活动
个人活动是学生在课外进行单独活动的形式。它往往与小组或群众性活动相结合,由小组或班级分配任务,根据个人的兴趣、才能,个别单独地进行。
个人活动是课外活动的基础,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特点,是课外活动不可忽视的重要形式和方法。课外活动的形式和方法,根据时间长短,可分为长期性活动、短期性活动、临时性活动;根据活动场地,可分为室内活动、室外活动、校外活动;根据活动机能,可分为接受性活动、创造性活动、训练性活动。6.课外活动的指导
(1)开展好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①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活动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
③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精神(2)课外活动的组织对教师的要求
第一,教师至少要在某一方面具有特长和兴趣爱好。
第二,教师要对自己指导的活动领域有足够的、超出于学生的了解。第三,教师要调整与学生的关系。
第四,课外活动要求教师有比课堂教学更强的组织能力。
1. belongv. 属于; belong to sb. 属于某人, 为某人之财物; belong to sth. 与某事物或某处有关联; 是某团体 (家庭, 组织等中的)一员
2. author n. 作家,作者;近义词: writer
3. picnic n. 郊游野餐; (各人自带食品的)聚餐;have a picnic进行一次野餐活动
4. possibly adv. 可能地, 或许, 也许; possible adj. 可能的
5. drop v. 落下, 掉下,放弃; drop sb. / sth. off 让某人下车, 中途顺便将某物送到某处;drop English 放弃英语
6. appointment n. 约会, 约定; make an appointment with sb. 与某人约会; keep / break an appointment 践约/失约; have an appointment with the dentist 与牙医预约
7. crucial adj. 至关重要的;be crucial to对……至关重要
8. count v. 计, 值; count from 1 to 100 从1数到100 ; count the change 数零钱
9. anxious adj. 忧虑的, 焦虑的; 同义词: worried; be worried about ... = worry about ... 担忧……
10. owner n. 所有者,主人;own v. 拥有;own adj. 自己的
11. chase v. 追逐,追赶; chase after sb. / sth. 追赶某人 / 某物; chase about / around ... 向……急奔
12. creature n. 生物,动物; a clever creature 一个聪明的动物; living creature 生物
13. garbage n. 垃圾, 废料, 无意义的东西; take out the garbage带走垃圾; talk garbage 说废话
14. escape v. 逃跑, 逃走; escape from ... 从……逃脱, 逃走
15. pretend v. 假装, 借口; pretend to do sth. 假装做某事; pretend + that ... 假装……
短语小结
1. belong to 属于
2. classical music 古典音乐; pop music 流行 音乐; folk music 民间音乐; light music 轻音乐
3. go to the concert 去听音乐会
4. much too + adj. / adv. 太……; too much +n. 太多……;eat too much 吃得太多……;watch TV too much 电视看得太多
5. try ones best to do sth.尽最大努力做某事
6. because of 由于, 因为
7. chase after 追赶
8. used to do sth. 过去经常做某事; be / get used to doing sth. 习惯于做某事
9. call the police 报警
10. no more = not ... any more 不再
11. escape from 从……逃离
12. in an ocean of 极多的, 数不尽的
13. use up 用光, 耗尽
14. wake up 醒来; 弄醒; 唤醒
考点航导
1. It must belong to Carla. 它一定是卡拉的。
【精讲】1)belong是个不及物动词,无进行时态,意为“处在(某处)或“适合,适于”等意义, 其后跟in, with, under时,表示“应归入……类别/派别 / 范畴等”;belong后面跟to是“属于,附属于……的财产”的意思。
【中考链接】—Everyone knows that Taiwan belongs ______ China.(2006 宁夏)
A. for B. toC. with D. about
2)must在此句中意为“一定,很可能,必然要,必定会”,用在句中表示说话人对事物的肯定推测,这种推测表明说话人对事物的把握较大。
【中考链接】 —Our class won the English speaking contest.
—Congratulations! You ______ be very proud of it. (2008 河南)
A. can B. need C. would D. must
2. It cant be Johns. Its much too small for him. 不可能是约翰的。对他来说太小了。
【精讲】 在表示否定推测时,要用cant,意为“不可能”,而不可用mustnt (不应该;不准)。例如:
That cant be true. 那不可能是真的。
【中考链接】 —The sports shoes must be Lindas.
—No, they ______ be. Theyre too small for her. (2008湖北省咸宁市)
A. mustnt B. cant
C. may notD. might not
3. They see a man running. 他们看见一个人在跑。
【精讲】动词see, hear等后面接现在分词作宾语补足语,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中考链接】 —Wheres Mr Yu, do you know?
—Well, its hard to say. But I heard him ______ loudly here just now. (2008内蒙古乌兰察布市)
A. was reading B. reading
C. had readD. to read
4. I really need it because I have a math test on algebra tomorrow. 我确实需要它,因为明天我要进行代数测验。
【精讲】 because用来引导一个原因状语从句,表示直接原因。注意:because 和so不能连用。
【中考链接】 More and more kids become unhappy ______ they have too many activities to do. (2008 山东省泰安市)
A. butB. or C. becauseD. so
5. Every night we hear strange noises outside our window.每天晚上我们听见窗外有奇怪的噪音。
【精讲】 noise是“声音,噪音”的意思,指机器、车辆等发出的嘈杂声或人的吵闹、喧哗等不和谐的声音。
拓展: noise经常用作不可数名词,可用much, a lot of 或a little修饰。
voice是指人说话、唱歌、谈笑的声音,嗓音。
sound是指耳朵能够听到的大自然的任何声音,一般指整齐有序有节奏的乐音。是中性词,既可指人又可指物。
【中考链接】1) Mrs. Zhang cant stand the ______ of the street. She wants to move somewhere quiet. (2008山东省青州市)
A. voice B. soundC. noise
2)The sweetest ______ in the world is birds sing, I think. (2002云南省)
A. cry B. noise C. voice D. sound
6. My parents called the police, but they cant find anything strange. 我父母报了警,但他们没有发现奇怪 / 异常之处。
【精讲】形容词在修饰复合不定代词时,要放在所修饰的词后面;anything一般用在疑问句和否定句中,something一般用在肯定句中。
【中考链接】 If your friend said ______ about you, you could keep silent. (2008四川南充)
A. something badB. bad something
C. good something
7. ... but my friends and I think it must be teenagers having fun. ……但是我和朋友们认为是青少年在嬉闹。
【精讲】 have fun意为“玩得高兴;玩得愉快”,相当于enjoy oneself或have a good time。
【中考链接】 —Jack, I will go for a picnic with my parents after the exam.
—______. (2007 安徽省)
A. Thats itB. Have fun
C. Its a pleasure
D. It doesnt matter
8. Do you know what it is? 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精讲】宾语从句要用陈述语序,它的时态要用动词的适当形式来表示。例如:
He wants to know where she lives. 他想知道她住在哪儿。
I didnt know when he would leave. 我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动身。
【中考链接】 1)—Excuse me, could you tell me ______?
—Certainly. Go straight ahead and youll see it on your left. (2008 福建省福州市)
A. where the post office is
B. when you will visit the museum
C. where is the post office
D. when will you visit the museum
2) Do you know ______ over there?(2008 山东省烟台市)
A. what happensB. what was happened
C. what is happening
D. what did happen
Keys:1. 1) B 2) D2. B 3. B 4. C 5. 1) C 2) D6. A7. B8. 1) A 2) C
语法在线:情态动词表推测 学会用must, could, might表示肯定的推测;用cant表示否定的推测。
能力迁移:学会根据客观因素和条件对事物进行推测并根据可能性的大小正确选用must, could, might, cant 等; 学会观察事物,分析事物,判断事物,抓住事物的本质,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反应能力,掌握基本的逻辑思维,提高推理(测)判断能力。从而锻炼自己的演讲口才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习作演练:老师这里有一张没写名字的试卷,得了l00分,却没人认领。请帮助老师分析一下这份试卷是班里哪位同学的。(参考词汇:cant,must, might, do well in, be good at, average student, top student, handwriting, tidy, work hard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Ⅰ 掌握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方法和审答规范
一、掌握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基本方法 1.有关归纳、概括知识的概述
阅读理解文章,分析理解是基础,综合归纳是核心,概括表述是关键。甚至有人这么说: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主要体现在归纳、概括能力上。归纳、概括能力是考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
谈到归纳内容要点这个问题时,我们要先明确一下归纳和概括这两个概念所包含的意思。归纳和概括的含义有相同点,也有不同之处。所谓归纳,就是从不同的事物中寻找共同点,在共同点里总结出带有共同性的论断。概括不一定都要寻找共同点,它更要求将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在更高的层次上找到一个集中点。由此看来,概括有时要用到归纳的办法,但又不等同于归纳。
文章的内容要点,是指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可以是全文的,也可以是文章局部的。
所谓“归纳内容要点”,是指阅读、理解文章内容之后,经过提炼概括,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准确转述文章主要内容的过程。归纳内容要点要求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能条分缕析,说明它有几层意思,并能概括出材料的主要内容。对内容要点的提炼概括过程就是理解分析综合的过程。提炼概括的结果如何,标志着对文章内容准确理解的程度如何。
2.归纳、概括的基本方法(1)摘取法
需要归纳的内容往往是段落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这些重要词语往往嵌在主要语句中,重要句子又常常出现在文或段的首或尾或中间。归纳时需把这些词语或句子摘录出来。
(2)合并法
把每层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或整个段落的主要内容。(3)舍取法
①需要归纳的内容,本身有主次之分,而命题人只要求概括回答其要点,故需要对次要信息和同类信息进行舍弃。
②文段中所说的内容复杂,而命题人只要求考生答某一方面,故需要对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进行提取。
在考试过程中,更多的是借助相关的词句标志来归纳、概括。由于概括能力试题突出了对文章首句、结尾句、中心句、关键词句等方面的考查,在多数情况下,文本中都会有一些词句在归纳内容要点时是可以利用的。这些标志性词句往往具有很重要的提示概括作用,常常是提炼段落层次或全文内容要点(或中心思想)的依据,给我们找准答案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答题时,抓住这些关键性的词句,并反复地进行品味和揣摩,就能省时省力,迅速找到 打开思路的钥匙。
归纳内容要点可以利用的标志性词句,和分析层次结构所利用的标志性词句是有异同的。前者利用的是表现文章内容方面的词句,后者利用的是与层次结构有关的词句。
归纳内容要点可以利用的标志性词句包括文章的标题、重要的词语、段落中心句、首括句、概括句、总结句、过渡句,等等。它们往往与文章的内容要点、中心思想密切相关。因此,在归纳、概括阅读题目时,应留心这些词句,进而理解文章的内容。拿文章的标题来说,它一般是概括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标题所反映的内容信息,就抓住了全文的主要内容。
在一些文章中,概括性的语句尤其重要。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因此寻找概括性语句来概括内容要点,是比较省力的途径,也是最重要的途径。这叫作联词归纳法和摘句归纳法。一些局部概括题目,需要概括回答的问题,如要求考生从某一段话中,或者从几段话中归纳出作者的观点、被描写物的特点等,都要注意一些相关的语句。
二、掌握归纳、概括内容要点题的审答规范 1.掌握答题的基本要求:准确、全面
(2015·福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儿时最熟悉的影像,莫过于茶山。一到春天,漫山遍野的茶树抽出新叶,新叶从老叶中间小心翼翼地探出头来,好奇地张望这个美丽的地方。只有我们那群孩子才知道,这个美丽的地方究竟有多么贫穷。一到周末,我们就跑到茶场,学着大人的样子采茶叶,茶叶一毛钱一斤,动作快的一天能摘个四十斤。四块钱在当时,可是一笔巨大的收入。在那贫穷的岁月里,茶山无疑给我们苍白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而农人与生俱来的勤俭生活态度,也开始渗透到我们的思想里了。
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这也是我们不管走到哪里,都放不下故乡的原因。我想,穷尽我一生都无法忘记那些年在田地里干活的场景。小时候,一家子在稻田里收稻谷;长大了,一个人去拔秧苗,拔花生,拿着书在晒谷场上守谷子。在那不谙世事的年华里,那样的日子其实苦不堪言。现在,我深深地感激那些劳累而辛勤的岁月,感谢那片土地,是它们给了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果说今天的我,有那么一丝不怕苦的精神,能够宽容待人,懂得珍惜,都要感谢那片红色的土地。
这片土地也是受过苦难的。当年红军在这里打游击,留下数不清的战斗故事,家乡从此有了一个革命老区的特殊身份。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人,从小就在红色文化中接受灵魂的洗礼,接受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也因此对苦难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的整个童年时期,都在聆听里面的故事;我的整个少年时期,都在这书中的文字里徜徉、震撼。有时候,一触碰到这纸上的故乡,思念就如潮水般涌上心头。(节选自邓琴《纸上故乡》)1.文中说:“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精神层面的影响”包含哪些方面?请简述。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勤俭的生活态度,不怕苦的精神,宽容待人,懂得珍惜;②红色文化的洗礼,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对苦难有着更深的理解。(意思对即可)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的能力。要扣住语句中“精神层面的影响”来回答此题。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文说“而农人与生俱来的勤俭生活态度,也开始渗透到我们的思想里了”;领起本段最后一句“如果说今天的我,有那么一丝不怕苦的精神,能够宽容待人,懂得珍惜,都要感谢……”,下一段“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人,从小就在红色文化中接受灵魂的洗礼……也因此对苦难有了更深的理解”,从这些句子中抽取关键词作答即可。
精要点拨
“答准答全”,不仅是对文本信息题的要求,也是对整张试卷的要求,反映了一种答题境界。要做到这一点很困难也很复杂,它对答题者的思维品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里,我们只能从微观的角度,从做题实践当中提出几点注意事项,以便考生逐渐达到“答准答全”这一要求。
1.注意筛选的范围
有的题目筛选的范围很明确,但多数考题没有明确的筛选范围,只提供了题干原句,这时,确定筛选范围对于答全要点至关重要。一般而言,确定筛选范围首先要遵循“就近”原则。凡是题干语句所在的地方,均是答题要点密集的地点。确定了这一范围,就掌握了主要答题点。其次是适当扩大筛选范围,这个较大范围是指题干原句或原句中的关键词语出现的其他地方,剩下的答题要点有可能在这些地方。
2.注意内容的层次
当筛选范围确定后再出现答题要点不全问题,恐怕就与未把握好内容层次有关了。一般而言,要对信息集中的段落仔细阅读,划分层次,分层提取要点,这样才可以保证要点不遗漏。
3.注意整合、概括的方法
大多数考生做此类题一般采用直接摘录法,这种方法用在某些题的某个要点上是合适的,但大多数试题的多数要点是不能用这种方法的。解答此类题靠的是对某些关键词语的组合,换个角度的转述,用一个更“上位”的词加以概括;有的则需要自己挖掘概括。记住:全用原文的话太呆板,全用自己的话太危险,原文的话与自己的话相结合最保险。
4.要有“因分赋点”意识
这种题不像其他题1点2分,而多数情况下是1点1分,甚至答满6点才得4分。因此要根据分值的多寡来大致确定要点的数目。
2.有针对性地掌握三种具体题型的审答规范(1)思想感情概括题(2015·四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太湖的部分画面,就感到有不同的胜概。洞庭东山、西山是太湖里..两个主峰。东山周围五十余里,山势并不陡峭,土壤又滋润,经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辛苦经营,已成了丰产地区。山下坡田,种植各种水稻,是秋熟的主要农作物。夏熟是三麦和油菜,还有豆类和蔬菜瓜果。他们更有园艺的丰富经验,梅、杏、桃、李……多得数说不尽。枇杷、杨梅和洞庭红(橘名)名闻远近。随着春夏秋冬,它们先后开花结果,春天果然是“姹紫嫣红开遍”,夏天、秋天、冬天,也是各有烂漫绚丽的景色。说是“美尽东南”,并不夸张。从观赏说,四时皆宜;从生产说,那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江南的许多淡水鱼,这里样样都有。朝出暮归的千百艘大小渔船,点缀湖光水色中,渔民们勤劳、勇敢,征服自然,利用自然。(节选自范烟桥《太湖碎锦》,有删改)2.该段写了东山一带哪些“胜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该段写了三方面“胜概”:自然之美,物产之丰,劳作之美。
(2)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认识到劳动创造美和人民群众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
解析 本题考查散文的概括要点和理解作者感情。回归原文进行分析是关键,该段是总分结构,3~11句具体阐述,特别是第9句是答题的关键。感情的表达主要蕴含在作者对太湖美景的描写和最后一句对太湖人的直接赞美中。
精要点拨
对散文思想感情的考查是高考散文阅读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对情感的分析概括,多次出现在高考试题中,如2012年高考安徽卷第12题,2013年高考广东卷第18题。这类题往往直接要求概括,如上面的2015年高考四川卷第16题,有时要求梳理、概括人物的心理变化等。
答题时首先会从文段中摘引直接表达情感的词语,其次,对无法直接提取的文字,要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来概括。另外,要会根据人物所碰到的人或事来进行推断。答题时还要注意使用相应的情感词语,如赞美、批评、期望等;有时情感是复杂而变化的,也要予以注意。
(2)特点概括题
(2013·北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浙江的感兴
这次重来,我很想再出去看看那些犹有南宋遗风的街道和店铺,却始终不得空儿,只在汽车里匆匆看了一下中心区的主要街道。在我游历过的城市里,我总觉得杭州是最富于中国人情味的,即使车站旁边的闹市也闹而不乱,人行道上人来人往却不拥挤,同时有一些老铺 子老字号还以传统的礼貌待客。
杭州难分市区与郊外。环湖的大道既是闹市,又因西湖在旁而似乎把红尘洗涤了。任何风尘仆仆的远来人也是一见湖光山色而顿时感到清爽。
在阳光下,西湖是明媚的,但更多的时候显得清幽。这次因为就住在湖岸上,朝朝夕夕散步湖畔,总算把湖的各种面容看了一个真切。清晨薄雾下,黄昏夕照里,湖的表情是不同的,沉沉夜色下则只见远岸的灯火荡漾在黑黑的湖水里。千变万化,没有太浓太艳的时候,而是素抹淡妆,以天然而不是人工胜。
在湖岸散步的时候,抬起头来,看到了环湖的群山在天边耸起,也是淡淡的几抹青色。然而它们都引人遐想,给了西湖以厚度和重量。没有人能把西湖看得轻飘飘的。它是有性格的。从而我也看到了浙江的另一面:水固然使它灵秀,山却给予它骨气。(取材于王佐良的同名散文,有删节)3.作者从湖光山色中感受到西湖的哪些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要点一:模糊了市区与郊外的界限,虽处闹市,却清净脱俗。要点二:明媚但更显清幽、素淡,以天然而不是人工胜。要点三:因环湖的群山而具有了厚重的性格。精要点拨
特点概括题要求概括的是散文中的人、物、景、情及环境的特点(特征),是概括题的常见题型之一。常见的提问方式有:(1)×××具有怎样的特点(特征)?(2)请概括×××的形象特点。
审题要特别注意阅读区间的把握。特点题的概括区间一般较大,不只在一段中。答案语言一般为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这些词语可以从原文中提取,多数情况下需要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对一些人、物特点的概括,不要忘记形、神两方面。(3)原因概括题
(2015·山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四堡雕版 冯骥才
①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
②在宋代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中,福建的建阳一直承担着那片大地上文明的传播。其他几个雕版中心如汴梁、杭州等,总是随着战乱与京都变迁或兴或衰,唯有这“天高皇帝远”的建阳从中古一直走到近代。我喜欢建安
[注]
图书的民间感。它自始就服务于平民大众,也就将先民们的阅读兴趣与审美观念融入坊间。明代以来,杭州、苏州,以及相继崛起的金陵派和徽派刻印的图书,一窝蜂地趋向文人之雅致,建安图书却始终执拗地固守着它的平民性。大 众日常消遣的故事、笑话、野史,农家应用的医书、药书、占卜以及专供孩童启蒙的读物,都是建安版常年热销的图书。今天看来,这种由民间印坊养育出来的纯朴的气质便是建安版特有的审美品格了。
③然而,建安图书真正的福气,是它至今还保存着一个雕版印刷之乡——四堡。中国古代雕版基地大都空无一物,只剩下建安的这个“活化石”。它犹然散发着书香墨香文明之香吗?
④四堡身在闽西,肩倚武夷山脉,地远天偏,这种地方正是历史的藏身之处。但现代化法力无边,近几年古镇也热闹起来了。不过令我吃惊的是,这里居然还完整地保留着二百年来声震闽西的印书世家邹氏的坊间与宅第。大大小小一百四十间房子,组成客家人典型的民居——“九厅十八井”。在四堡,这种房子都是一半用于生活,一半用于印书。可是,无论陪同我的主人怎样指指点点地讲述,我也无法想象出往日那种奇异又儒雅的景象来。
⑤倘若留意,那又细又弯高高翘起的檐角,鸟儿一样轻灵的木雕斗拱,敷彩的砖雕,带着画痕的粉墙,还残存一些历史的优雅。但挤在这老宅子里生活的人们,对此早已视而不见。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也看不到。高大的墙体全都糟朽,表面剥落,砖块粉化;地面的砖板至少在半个世纪前就全被踩碎了;门窗支离破碎,或者早已不伦不类地更换一新;杂物堆满所有角落,荒草野蔓纠缠其间。唯一可以见证这里曾是印坊的,是一些院子中央摆着的一种沉重的石缸。它是由整块青石雕出,岁月把它磨光。当年的印房用它来贮墨,如今里边堆着煤块或菜,上边盖着木板;有的弃而不用,积着半缸发黑和泛臭的雨水。
⑥生活在这拥挤的黏湿的腐朽的空间里,是一种煎熬。特别是电视屏幕上闪现着各种华屋和豪宅的时候,人们会巴望着逃脱出去,切盼现代化早日来到,把它们作为垃圾处理掉。这就是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最后一个“活化石”必然的命运么?
⑦应该说当地还是有些有心人的。他们将邹氏家族的祠堂改造为一座小型博物馆,展示着从四堡收集来的古版古书,以及裁纸、印书、切书、装订等种种工具。还将此地雕版的源起、沿革、历代作坊与相关人物,都做了调查和梳理,并在这小展馆中略述大概。可是当我问及现存书版的状况时,回答竟使我十分震惊——只有一套完整的书版!难道这块生育出千千万万图书的沃土已然资源耗尽,贫瘠得连几套书版也找不出来?
⑧其实并非如此。直到今天,无孔不入的古董贩子还在闽北和闽西各地进村入乡、走街串巷去搜罗古书古版。四堡人穷,自然就拿它们换钱。文化受到自己主人的轻视才是真正的悲哀。
⑨四堡的雕版印刷肇始何时,仍是一个谜。但它作为建安版的一个产地,自然属于中华雕版印刷史源头的范畴。特别是宋代汴京沦落,文化中心南移,印刷业便在福建西北这一片南国纸张的产地如鱼得水地遍地开花。明清两代,建安图书覆盖江南大地,这也正是四堡的极盛时代。可是到了19世纪,西方的石印与铅印技术相继传入,四堡的雕版便走向衰落。从大文明的系统上说,中华文明传承未断;但在许许多多具体的文化脉络上,我们却常常感 受到一种失落!
⑩在龙岩、泉州和厦门,我都刻意去古董店考查建安书版的流散状况。在四堡见不到的书版,在这些商店里很容易见到。不过一位贩子对我说:“你出大价钱也买不到明代的版子了。”我相信他的话。受制于经费的拮据,在这些文化沃土上,到处是古董贩子,反倒很少看到专家的身影。
⑪四堡现有的书坊不会坚持太久,残剩在民间的古版又会很快灭绝。照此说来,最终的结果是,我们这个曾经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就不再有“活态的见证”可言了?
⑫那么,谁救四堡呢?(节选自《癸未手记》,有删改)注 历史上建安、建阳二县多次分合。印刷业兴盛时,建阳等地的印坊多沿用建安之名。4.请根据本文概括四堡雕版及其文化衰落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西方石印与铅印技术的冲击;(2)现代商业文明的冲击;(3)民间对先人文化遗产的漠视;(4)政府和专家重视不够。
解析 本题考查对四堡雕版及其文化衰落的原因的分析概括。分析文本内容时要划分层次,逐层进行分析概括。
精要点拨
原因概括题的特点:题干呈现的往往是作者的观点(或结论),要求筛选、概括出作者持该观点的理由或依据。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1)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2)综观全文,概括×××的主要原因。(3)结合文意,说说作者为什么×××。答题时要有两个意识、两个结合原则:(1)两个意识
一是因果意识。要善于由果溯因,一果多因。
二是层次意识。对相关文字划分层次,是不遗漏要点的重要保证。(2)两个结合原则
一是就近原则和分散原则相结合。范围(区间)在概括题中特别重要。凡题干语句出现的地方,往往是答题点最密集的地方,故一定要“就近”思考。还有一两个要点在离题干语句较远的上下文,这时,可适当扩大搜索范围。
二是显性要点与隐性要点相结合。概括题一般都有隐性和显性两种信息要点,而隐性信息要点易遗漏,作答时必须坚持挖掘隐性要点的原则。
另外,可用因果法检验答案是否正确。用“因为……所以……”的形式把原因与结论连起来读一读,如果因果关系成立,则基本正确;如果生硬,则可能不正确,或语言组织不到 位。
Ⅱ 掌握概括中心意思(主旨)的方法和审答规范
一、掌握概括中心意思(主旨)的基本方法
中心意思(主旨)指作者的思想、观点、意图在文中的表现。概括主旨的内容包括两点: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二是作者的思想观点与写作意图的概括。概括中心意思(主旨)的基本方式有以下五种:
1.解读题目法
很多题目直接点明了中心意思(主旨),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练的概括。有的题目即使没有点明中心意思(主旨),也往往与中心意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最佳的思考切入点。
2.分析首尾法
很多文章的首尾往往揭示或暗含中心意思,所以一定要对首尾的语句进行重点品悟,这样往往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主旨)。
3.分析议论抒情语句法
散文中的议论抒情语句,往往直接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抓住了这些语句,就抓住了文章中心意思(主旨)。
4.因文而异法
写人叙事类散文要对人物作出评价或赞美,或揭示、评价事件的意义,或从人物事件中生发出对人生等问题的感悟和认识;写景状物类散文则是借景、物抒发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感悟;哲理性散文的中心意思(主旨),往往是作者对人生或社会、生活的揭示或评价。
5.联系背景法
适当借助注解,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尽可能多地了解事物、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进而推断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掌握概括中心意思(主旨)题的审答规范(2014·湖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粮 食 学 群
人和人见面,会问上一句:吃饭了吗?后来人们认为这样的问法很土,多半不这样问了。可是在乡下,那些种粮食的人,依旧这样问着。种粮食的人知道,他们问的是天底下最重要的一桩事,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事情。
阳光在泥地上扎根生长,那便是生命。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植物动物,用不同的方式获取阳光,最后又把它们身上的阳光传递给我们。它们就是我们的粮食。人类的一切,无不根植于粮食之中。无处不在的粮食,恰恰又是最容易被忽略被蔑视被糟蹋甚至被篡改的东西。..农业时代,就是将一些植物和动物生长直至走向餐桌的过程完整地置于人的面前,让人参与其中。一粒稻谷,从发芽到分蘖抽穗,到最后长成谷粒,那是天和地还有人一同来到一 株稻秧上的结果。为了这,你需要一块合适的土地,需要将人与畜的劳作连同肥料一起加入泥土,还需要一份阳光一份雨水。稻子长成了,鸟会飞过来啄走一些,还有一些,会从人的收获中悄悄溜走,逃进泥土的怀抱。这样一粒经历了艰辛曲折甚至是传奇一生的稻子,当它来到餐桌上时,人怎么会随随便便对待呢?农夫和他们的妻儿都相信,糟蹋粮食会遭电打雷劈。
养一头猪是一个家庭屋顶下的大事件。一个“家”字早就说出了一头猪在家庭中的地位。一家人就像对待命根子一样对待它,喂它养它,为它搔痒,为它梳理毛发,清除上头的虱子。当年,我的爷爷奶奶就这样在家里养猪。
猪养大养肥了,整个村子都知道。一头猪大了,就得送往肉食站,就像男儿大了就得出门,女儿大了就得出嫁一样。送猪的头天晚上,奶奶特意往猪潲里多放了些红薯皮和糠,爷爷奶奶一齐过去,看着它吃。看它吃得那样开心,两位老人都有些于心不忍:它不知道这是它的最后晚餐。
送猪用的独轮车已经备好,奶奶特意在上头垫了一只麻袋,这是她能够为她的猪做的最后一件事情了。独轮车转动起来,一路上的坎坷,全都通过那只上了辐条的木轮来到猪身上,在它腹部和臀部的肥膘上颤动、晃荡。猪跟着颠簸一路哼哼唧唧,起伏大叫得也响,叫得响肥膘也荡得汹涌一些。那不是一般的肥膘,那是春荒时的粮食,一家人的命根。路的一端传来奶奶的呼唤:
“猪娃子耶,回来哟!” 像是招魂,又像在呼喊着粮食。
大机器时代,人与食物,生命与他的源头被切断。来到人们面前的,只剩大米、面粉和肉食。甚至连这些都不是,只是米饭、面包和精美的菜肴,或者干脆就是一包包袋装的食品。一头接一头的猪或牛,被倒挂在流水线上,就那么嗞的一下,顷刻被一分为二,分别流向两边的生产线,被切割被包装,成为食品流向市场。轰鸣的机器对食物对生命不再怀有敬意,只有喧腾与暴力,再加上冷血与不可一世的狂妄。机器颠覆了粮食,也在颠覆吃粮的人和吃本身。吃饭成了工作,成了闲暇,成了友谊,成了角力场,成了我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
化肥和激素应运而生,改写了季节,改写了雨水,改写了大地和太阳的行期,改写了生命的密码,通往食物的路变得简单快捷,变得容易。农药又恰好可以代表人类的贪婪与凶恶在这个世界上出席,删改本属于上天的事情。人对于食物不再怀有敬意,有的只是贪婪的占有,只是吞噬撕咬带来的快感。饥饿已经远去,食物因多而贱,没有了饥饿,我们拿什么去尊敬食物呢?对食物的敬意没有了,我们拿什么去尊敬自己呢?
小的时候,看到我的老祖父拾掇撒落的饭粒放进嘴里,一粒,两粒,缓缓地咀嚼,仿佛在从事一项极其庄严、极其神圣的事业。是啊,这是我们一生都要从事的事业。我们一生中的哪一天停了下来,生命也会随之停顿。
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一家人围着一张桌子晚餐的情景:整个屋子只为这样一件事情而 存在,油灯因为它而照耀,地球为了它从白天转到了夜晚!那时候,我们吃得最多的是红薯;那时候,我们讨厌红薯。但恰恰是这些红薯,还有少量稻米把我们喂养成人。红薯、麦子和稻米,正是它们决定了我后来的人生。后来我们看事物想问题,都带上它们的痕迹。
从一粒稻米身上,我听到一条江的流声,听到雪山在冬眠,又听到阳光在催它上路,听到云在飘,风在吹,雨水和泥土在窃窃私语。由此我知道,世间万事,人心的重量,全都可以用一颗麦子或是一粒稻米来称量。我知道,粮食不但进入血肉,也成了我们的灵魂。(选自《散文》,2013年第10期。有删节)概括全文主旨,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文章充满温情地叙写了农业时代粮食与人的血肉联系,并以之与大机器时代粮食生产、消费方式进行对比,表明了粮食是我们生命的源头和全部,表达了应珍爱粮食、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思想感情。
②可以从珍爱粮食、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等角度来联系现实谈自己的看法。具体略。解析 本题从概括全文主旨,并联系现实谈看法的角度考查“概括作品主题”和“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本文从“人和人见面,会问上一句:吃饭了吗?”写起,详细地叙写了一粒种子成为粮食的过程,人们养猪的过程和对猪的感情,生动地体现了农业时代粮食与人的血肉联系,然后转入大机器时代粮食被“篡改”的叙写,表现了对“大机器时代,人与食物,生命与他的源头被切断”的现象的反思,表明了粮食是我们生命的源头和全部,表达了应该珍爱粮食、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思想感情。
精要点拨
概括中心意思(主旨)题多数情况下采用直接提问的形式,如:请概括本文的主题。(2013年高考江西卷)也有采用间接提问方式的,如:①文中借“燕子窝”表达了“我”的什么情感?请简要说明。(2014年高考福建卷)②“听雨”让他明白了什么道理?请根据全文进行分析。(2014年高考大纲全国卷)概括中心意思(主旨),必须对全文有整体的把握。把握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抓住本质,进行提炼整合。既要重视细节与局部,又要跳出细节和局部,舍弃枝叶,取其主干,切忌断章取义。散文所谓的“主题”,无外乎文章所体现的情感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意蕴),概括时尤其要抓住文中议论抒情性的词句。
概括中心意思(主旨)题的答案由“写什么(主要内容)”和“为什么写(写作目的)”两部分构成。“写什么”是指作者叙述的事件,描述的人物、景物;“为什么写”是指作者的写作目的,或是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出来的立场、观点、态度和情感。
中公教师考试网为众大考生整理了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常见考点,仅供考生参考。
1、教师角色的形成一般经历以下三个阶段: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同阶段、角色信念阶段。
2、教师成长与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专家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比较,专家型教师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具有丰富而有效的专门知识;能够高效率地解决教学领域内的问题;创造性的洞察力。
3、大学生学习的特点:学习方式的多样性自学;学习过程的阶段性;学习内容的特殊性(学习内容的广泛性、专业性、争议性和高层次性);学习组织的主体性。
4、桑代克是联结理论的创始人,被认为是动物心理学实验的创始人之一。他认为情景与反应之间的联接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形成或建立起来的。他提出情景与反应联接的三个定律:准备率、练习律和效果律。
5、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经验,并由经验引起行为的较持久的适应性变化。其概念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学习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心理现象;学习不是本能行为,而是后天习得性行为;任何水平的学习都能够引起适应性的行为变化;不能把个体的所有变化都看作学习。
6、狭义的学习是指人类的学习。
7、冯忠良教授把学习划分为三种类型: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
8、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领域。
9、奥苏泊尔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间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10、20世纪50年代,斯金纳以他的强化理论为依据,提倡程序教学。
11、班杜拉的观察学习心理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再造过程、动机过程。
12、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就是符号、文字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和非人为性的联系。
13、根据迁移的性质,学习迁移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14、形式训练说是对迁移现象进行的最早、最系统的研究。
15、概括化理论又称“经验类化说”,是由贾德提出的。他在1908年做的“水下击靶”实验,是概括化理论的经典实验。
文章来自赤峰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chifeng.offcn.com16、奥苏泊尔主张有意义接受学习;布鲁纳认为发现学习是最佳的学习方式。
17、学习定势又叫“学习心向”,是指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时的心理准备状态。
更多信息关注内蒙古人事考试信息网
【中学教育学考点与要点归纳】推荐阅读:
2024年小学教育学考点与要点归纳01-10
中学教育学复习要点06-13
《教育法规》考点归纳10-07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题10-02
对中学生生命教育的实践与体会10-24
中学生文明礼仪与行为习惯教育材料01-28
论音乐教育与中学生的素质培养11-04
潞城中学教育装备技术管理与使用工作汇报06-11
刍议中学数学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实践07-22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