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教育发展变革

2024-07-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淄博市教育发展变革(共8篇)

淄博市教育发展变革 篇1

家用电器安全规范

家用电器安全标准简介

各类家用电器均有安全标准,消费者应严格按使用要求操作,才可避免事故的发生。国家对常用电器安全要求共分0类、01类、Ⅰ类、Ⅱ类、Ⅲ类五个大类。

0类:这类电器只靠工作绝缘,使带电部分与外壳隔离,没有接地要求。这类电器主要用于人们接触不到的地方,如荧光灯的整流器等电器。所以这类电器的安全要求不高。

01类:这类电器有工作绝缘,有接地端子可以接地或不接地使用。如用于干燥环境(木质地板的室内)时可以不接地,否则应予接地,如电烙铁等。

Ⅰ类:有工作绝缘,有接地端子和接地线规定必须接地和接零。接地线必须使用外表为黄绿双色的铜芯绝缘导线,在器具引出处应有防止松动的夹紧装置,接触电阻应不大于0.1Ω。

Ⅱ类:这类电器采用双重绝缘或加强绝缘要求,没有接地要求。所谓双重绝缘是指除有工作绝缘外,尚有独立的保护绝缘或有效的电器隔离。这类电器的安全程度高,可用于与人体皮肤相接触的器具,如:电推剪、电热梳等。

Ⅲ类:使用安全电压(50V以下)的各种电器,如剃须刀、电热梳、电热毯等电器,在没有安全接地又不干燥绝缘环境的情况下,必须使用安全电压型的产品。

家用电源线的正确选用

家用电源线的选用正确与否,不但直接影响到各种家用电器的使用效果与寿命,还关乎每个家庭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有必要懂得家用电源线的正确选用。

常见的家用电源线有RVB-70型聚氯乙烯绝缘平行软线和双绞软线、RVZ-70型聚氯乙烯绝缘/护套软线、RFB/RFS型丁腈聚氯乙烯复合物绝缘平行软线和双绞软线、RHF型氯丁橡胶软线等。不同的家用电器,应使用不同的电源线。

上述各型导线的芯线均为多股铜线,标称截面积为0.2-2.5mm2不等。一般照明灯、收录机、电视机用的一体化插头线,以选择RVB-70、RVZ-70型平行或双绞线为宜,其截面积应在0.75-1.0mm2范围内;电饭煲、空调器、换气扇、电风扇、电冰箱、洗衣机等需要保护接地且用电负荷较大的电器,其电源线及活动插座以选用RVZ-70型三芯带护套的导线为宜,其截面积应为0.75-1.5mm2;电熨斗、100W左右焊锡电铬铁、手电钻等移动性较强且有热源或电火花的电器及移动插座,以选用RHF型线为宜,其截面积应为0.75-1.0mm2。装修房屋时,埋管暗线需用BV-70型聚氯乙烯绝缘铜芯硬线,其截面积以1.0-2.0mm2左右为宜,以确保足够长的安全使用年限;至于在厨房、卫生间等潮湿环境中应用的移动型插座连线,则宜选用RVZ-70型护套线。

如何辨别电能表是否烧坏

在抄表的过程中,有时会看到电能表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那么如何确定电能表是否损坏,以下几种情况供大家参考:

1.观看电能表外观有无异常。看玻璃窗里面有没有白、黄色斑痕及线圈绝缘烧损的异物。如果有,说明电能表已经烧坏。

2.如发现电能表表尾烧焦,塑料表盖变形,表计运转异常时,应检查电源线是否发生故障。如果有,再检查保险丝是否熔断,如保险丝没有熔断,无疑是保险丝容量已超过电能表的额定电流值。

3.当发现电能表异常运转时,应查看用户是否使用大功率电器,或者负荷已超过电能表的额定容量,如果负荷超过电能表的额定容量,就有可能将电能表烧坏。

淄博市教育发展变革 篇2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湖田小学建于1998年9月, 现有教学班26个, 学生1127人, 教师67人。学校现有棋艺室、陶艺室、计算机室、古筝室、科技活动室、图书馆、电子钢琴室、乒乓球馆、科学实验室、多媒体功能教室等, 是一所功能齐全, 设备先进的现代化小学。

学校有一支爱岗敬业、积极奉献、素质精良、争创一流的教师队伍, 其中有3名区学科教学能手、3名区“草根教育家”团队成员、2名淄博市骨干教师。

学校信息化特色经验

学校以教育信息化带动学校教育现代化为宗旨, 将信息化建设纳入中长期发展规划, 统筹安排, 逐步建设, 滚动发展。学校的信息化教育始终坚持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优质的现代化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学校自筹资金率先在全区实现了班班通, 每间教室均统一配置了笔记本电脑、投影机、推拉式黑板、电子白板等教学设备;先后建成了2间计算机教室。硬件建设的不断增强, 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和资源保障。

校园网站的建设是学校实现网络化多媒体教学的基础。蠡风管理平台人人参与、分部管理、共建共享, 具有强大的教学功能、管理服务功能。学校一直大力倡导学科组集体备课, 注重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目前各学科资源库已建成, 为网络化多媒体教学和校本教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满足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学校建成了图书馆电子借阅系统、安防监控系统。2010年学校信息化建设更是迈出了一大步, 实现了信息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加入了淄博市电化教育馆“八岁儿童能读会写”课题组, 先后组建了四个“一对一”网络数字化教学班级, 学生统一配备了笔记本电脑, 进行“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下的学习。学校科研成果显著, 先后出版了《绿叶集》《拾贝集》《教坛行思》等成果集。

学校获得的荣誉

在全国电子白板课例评选活动中, 2名教师参赛, 分别获得一、二等奖;在2009年的NOC活动决赛网络教研团队赛项中, 语文团队获得一等奖;在2015年的NOC活动决赛中, 5人获得一等奖;在山东省教师课件制作大赛评选中, 1名教师获得一等奖, 多名教师在省市区组织的电教课、电教论文、创新应用优秀教师等评选中获奖。

淄博市社会组织发展现状调查研究 篇3

社会组织是指在政府、市场、社会之间发挥服务、沟通、协调、监督等作用的非政府、非营利性的组织。当前我国由民政部门登记管理的社会组织类型,主要包括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基金会登记和管理权限在省以上)。截至2013年12月底,淄博市共有社会组织2790家,其中,社会团体1066家,民办非企业单位 1624 家。目前淄博市社会团体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单纯进行理论研究和内部交流性质的学(协)会;二是具有一定行政管理职能的社团。此类协会除收取会费外,还对会员单位开展服务,收取技术咨询、服务等费用;三是受政府委托代政府行使某项特定的收费职能的协会。民办非企业单位主要存在于教育、卫生、科研、文化、民政、体育、司法等7大领域,以教育、卫生和科研方面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居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客观地分析,当前淄博市社会组织管理方面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政府职能转移不到位,社会组织发展举步维艰。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反复强调,政府应把一些能够由社会组织承担的职能转移出去,使社会组织参与到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事务中来,但政府职能转移远未到位。有的认为社会组织承担不了优质高效地为社会、为政府服务的重任,一旦赋予社会组织某些职能,就会导致管理失控。有的出于自身利益不愿转移职能给社会组织。有些已经转移给社会组织的职能仍然受制于政府部门,或受政府部门干预较多。或者由政府部门现任领导或离任领导兼职,或者在资金政策上受到其控制,许多行政部门自觉或不自觉地把社会组织看作是他们的附属机构。

(二)社会组织自身力量不强,功能发挥难以大有作为。 一是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社会组织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会员缴纳的会费、政府资助、社会捐赠、服务性收入或者其他合法收入。二是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由于工资待遇普遍不高,加之缺乏社保、医保、住房、职称等方面的政策保障,因此,难以觅到高层次人才。三是缺乏良好的内部治理结构。目前不少社会组织还没有健全以章程为核心的自律和内部管理制度,缺乏符合现代法人治理结构要求的管理机制、自律机制和监管机制。

(三)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社会组织发展发展缺乏有力支撑。一是政府缺乏社会组织发展规划。目前社会组织发展处于自发状态,地方政府都没有发展规划和协调机制,对待社会组织的指导思想不是加强扶持发展,而是强化监督管理。很多行业协会反映,尽管行业协会真正出现问题的很少,但几乎每年都要面临政府有关部门的清理整顿,将行业协会作为一个“老虎”来打,而且宣传舆论也大多是负面的报道。 二是登记管理机关缺乏管理力量。三中全会明确了“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成立时直接依法申请登记”。目前,市民间组织管理局8个行政编制,淄博市区县10个民间组织管理机构只有16名工作人员,80%以上的区县民政部门没有专设的民间组织管理机构,有的区县一个工作人员至少兼任两个科室的工作,根本无法开展执法监察等工作。三是业务主管单位缺乏管理制度。目前对行业协会管理仍实行双重管理体制,除了民政部门负责登记管理外,业务主管部门也是一个重要的管理者。但业务主管部门应当履行哪些职责,目前缺乏具体的制度规定,致使业务主管部门的自由裁量权过大,想管就管,不想管就不管;凡是有利于本部门利益的就管,反之就不管。

(四)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发展不平衡,党建工作亟待加强。一是社会组织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不够平衡,少数社会组织、部分业务主管单位重视不够,宣传动员不充分,工作不主动。二是各级社会组织党工委力量严重不足。本来社会组织管理力量就比较薄弱,再加上社会组织党建这项艰巨复杂的工作,有些力不从心。三是一些党组织活动载体设计与社会组织自身实际贴得不紧,活动载体缺乏吸引力,特色不够鲜明。

三、对加强淄博市社会组织创新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以观念创新推进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新突破。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每万人有50个以上非政府组织(类似我国的社会组织),淄博市每万人只有6.4个。目前淄博市社会组织数量较少、规模较小、实力也较弱,与日益完善的市场经济发展相比,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淄博市社会组织的发展还远远不够,功能作用发挥也远未到位。因此,不论是各级政府领导,还是相关的政府部门,都应当转变观念,提高对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中重要地位的认识,使之充分发挥作为党和政府与社会各界群众之间桥梁纽带的作用。各级政府、相关政府部门既要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监督检查,更应关心和重视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为社会组织发展提供积极热情的服务,并通过培育城乡居民的参与意识,让更多城乡居民参与到社会组织中来。

(二)以体制创新推进社會组织建设和管理新突破。(1)要加快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和购买服务。可探索建立以下几个模式:一是行业协会购买服务模式。二是城市社区购买服务模式。三是社会工作购买服务模式。(2)要创新社会组织依法参政议政的渠道。一是建立社会组织人才参政议政的平台。应探索增设业界“界别”,在各级党代会、人代会和政协会议中增加“社会组织代表”,科学确定适当的名额,发挥社会组织参政议政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组织的政治责任感和服务社会的功能。二是建立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沟通协调的机制。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制定出台涉及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政府规章、公共政策、行政管理措施和行业发展规划之前,可通过一定的方式征求和听取相关社会组织的意见和建议。三是建立社会组织优秀人才使用的制度。拓宽用人渠道,将社会组织中的优秀人才纳入各级选拔任用视野,并逐步建立起从社会组织中选拔和招聘优秀人才的工作机制。

(三)以政策创新推进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新突破。(1)建立促进社会组织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除国家层面的立法外,各级都应适时制定促进社会组织发展的政策法规。如出台地方性法规《行业协会管理条例》、《异地商会登记办法》、《人民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实施办法》、《社会组织评估暂行办法》等地方法规或规范性文件,为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2)制订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研究出台社会组织税收优惠办法,增加优惠税种,保证政策落实,让社会组织真正享受到非营利组织的税收优惠;对保障性社会组织,可享有会费收取、政府委托培训等项目的税收减免待遇;对育养服务、教育劳务、医疗服务、技术服务、农业服务等公益服务免征营业税和其他税收。应使民办非企业单位享受与同类事业单位相同的平等政策待遇。通过税收优惠规范其服务活动,助推其快速发展。(3)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可学习日照等地的经验,盘活政府现有资产,筹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打造社会组织孵化基地。采取“政府支持,民间力量兴办、专业团队管理、政府和公众监督、社会组织收益”的模式,为初创阶段的社会公益组织提供场地设备、能力建设、注册协助和小额补贴等资源,扶助这些社会组织逐渐成长。

淄博市教育发展变革 篇4

2010年7月上旬,在市教育局张景春局长和市教研室苏明光主任的带领下,区县教育局分管局长和教研室主任一行16人,到西宁市学习考察生本教育的开展情况。通过两天的听课观摩座谈交流,对西宁市一年来开展生本教育的情况有了些了解,他们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西宁市生本教育推进的经验

市区层面:

1、实行课题带动。西宁市开展生本教育实行课题立项研究,由学校提出申请,以提高学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他们认为“任何改革需要教师有热情,学校有兴趣”。他们不敢把实验放在好的学校和好的高中学校,多数放在薄弱学校,他们义无反顾,积极性很高。西宁市31所学校参与实验,有整校制的所有年级所有学科都在做的(西宁市13中),也有弱班做生本的,也有从起始年级开始做的(劳动路小学)。不搞生本教育实验的学校、教师,生本教育的理念都要学习贯彻。

2、培训力度大。实验教师到广州跟班培训,时间在两周左右,有的实验教师不止一次到广州学习,和广州的生本教育实验教师交流观摩,对生本教育的实践层面感悟的更细致、全面、共鸣点和感悟点更多。

3、成立实验协作会。协作会挂在教育学会名下,不定期的选择不同的主题举行研讨活动,不同组别间的学校、教师进行交流研讨,使交流的面更广,更好的促进优秀教师的成长。

4、培植典型力度大,有成效。劳动路小学是名副其实的薄弱学校——由涵盖小学、初中、高中1000多人的厂矿学校到只剩小学每级只有一个班的学校。为了扶持,借“生本教育实验”项目,利用骨干教师支教政策,从优质学校中选派骨干教师支教,承担生本教育实验班的教学取得很好的效果,对薄弱学校扶持,实现区域内的均衡发展意义重大。

学校层面:

5、学校对教师要求严格到位。13中要求所有年级所有学科教师都进行生本教育实验;劳动路小学对课堂教学提出五步教学法——明确目标,前置自学,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总结提升。并从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制定“生本课堂教学评价表”,使教师明确方向,在评价中使教师更好的坚持生本教育实验。

6、充分调动家长的力量。通过开家长会、致家长的一封信、家校联系卡、家长开放日等活动和形式,向家长宣传生本教育理念,明确家长在学生学习成长中的职责,教会家长如何更好的督促学生完成语文、数学、英语的前置性作业或小研究,尤其是英语听磁带的方法等。

教师层面:

7、生本教育的理论学习和理解效果好。从劳动路小学4位教师的上课和课后说课,感觉到他们的生本教育理论学习应用效果非常好,如数学夏海玲老师说到课型,有感受课、认识课,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要求,感受课“上不封顶,下不保底”,重在感受,有单元的大感受,课时的小感受;认识课“上不封顶,下要保底”,保证学生基本知识的学习掌握。

8、重视生本教育实验实践层面的研究和探讨,如前置性作业或小研究,并不是简单的作业,要简单、低入、开放。小组建设——人尽其才,综观能力,互补互助,优中差兼顾,4人或6人一组,组员相对固定,组组都有组名,组员分工,各司其职,人人有事做。手把手的培训组长和每个组员。小组交流汇报形式多样,根据汇报的内容确定汇报的人数,有全组集体汇报的,也有2人或1人汇报的。评价多元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口述式评价,文字式评价,称号式评价。另外,教材费用的处理方式和教研员的上班体验也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二、“生本教育”实验存在的突出问题

1.生本教育实践层面的某些细节与我省规范办学要求的冲突。生本教育的发源地广东省和西宁市的教育教学形势与我省素质教育会议以前的形势有些相似,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我省严格执行规范办学四十条和课程标准方案的落实,各科教学课时数用来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是可以的,但在学校已没有前置性学习(非预习)的时间,小学低年级不允许留家庭作业,高年级作业都有时间限制,而没有足够的前置性学习的时间保障,生本课堂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这也是学校教师操作层面上的一个难点。

2、城区小学班额大也是生本教育课堂上学生小组展示互动的制约因素。我区城区小学生本教育实验学校的班额在60人以上,如何在大班额的班级里高效率的实施生本教育是实验学校教师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

3.考试及评价的问题亟待解决。生本教育不提倡阶段考试,只看终端考试

(中考和高考),这在理论上是行得通的,但实际教学却很难做到。缺少了阶段考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很难诊断出来,更无从治疗;考试的评价和激励功能也很难发挥。教师如何有效地评价学生?学校如何有效地评价教师?教体局如何有效地评价学校?这都有待于在实验的过程中逐步探索和完善。

4.校长生本教育意识强化不够。校长是教育教学的第一责任人,如何提高校长的教改意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校长忙于非教育教学的精力大于教育教学的精力,这也是校长的无奈之举。

5.教学设施不能满足生本教育的需要和经费紧张是制约生本教育实验质量提高的重要瓶颈。生本教育实验需要配备实验教材、多媒体等教学设施,同时也需要学校缴纳一定数额的培训辅导费。通过对学校的设施及经费情况调查来看,目前经费问题还是困扰实验顺利进行的突出问题。

6、课堂教学操作层面的问题:生本教育的课堂教学是建立在每个学生都是天生的学习者、都能学好、都会学好的理念之上的,但实际生活中学生的状态千差万别;同时学科各有特点,完全依靠学生的理想的学习方式是很难在每个学科、每个学生身上实现的。另一层面,生本教育强调原则,不强调模式和方法,提倡无为而为,鼓励教师大胆创新方式方法,这就给实际的教育教学带来了许多不确定因素。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热情、教学机智、业务水平客观上存在很大差别,生本教育不提倡模式化,对教师的要求更高,部分素质较高的老师可能会相对轻松的驾驭生本课堂,但同时容易形成很多教师有心生本而无力于生本的局面,从而造成教育教学质量的下滑。

三、下学推进生本教育实验的思路、策略和具体措施。

1.总结生本教育实验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制定保障措施,确保实验顺利实施。进一步明确全区实验领导小组人员及职责,组织并指导学校“生本教育”实验教学;组织“生本教育”实验教研活动;组织考核评价实验教学效果;开展“生本教育”实验课题研究;总结和推广实验成果。

同时要求各实验学校要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落实责任。要成立学校领导小组和实验工作小组,领导小组要负责组织协调,督促检查,确保实验的有效实施;实验工作小组要负责实验的具体工作。要加强对实验班级的教学配备,包括实验所需的教材、多媒体的配备等,保证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

2、积极动员和参加生本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的生本教育理念和操作层面的水平。

①搞好实验教师的跟踪培训。鼓励学校参加广州“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研修班,走进广州生本课堂,近距离感受生本教育的真谛,从而广大的激发教师的实验欲望和实验热情。

②按照市教研室的要求和统一安排,组织我区的实验学校的领导教师和全区的学科骨干教师参加好生本教育广州专家组来淄博指导培训活动。

③组织实验教师认真学习“生本教育”理论,重点学习郭思乐教授的《聆听教育的春天》《教育走向生本》等论著,观看“生本教育”课堂录像,同时登陆生本教育研究网http://sb.eact.com.cn/学习有关资料。

3.培植典型,以点带面,逐步扩大实验成果。

区级层面,从市级实验学校中确定典型学校,重点学科(小学的语数英),教研员蹲点示范指导,学习研讨生本教育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操作问题并逐一解决,使生本教育实验水平逐步提高。如,前置性作业的布置问题,小组建设问题,评价问题,课堂教学环节的效率问题,家长的配合支持问题等等。

校级层面,整校制推广的实验学校,要求选出重点年级、重点教师、重点学科。要求实验学校学校对重点实验的教师、班级、学科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对备课、上课提出具体的要求和评价标准。以此促进生本教育实验的有效推进和经验的提炼推广。

4.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有效推动实验进程。

针对生本教育实验中的重点,充分发挥活动的促动作用,开展推动实验进程的教研活动。如,生本教育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

面向家长和其他学校开展生本教育实验 “教学开放周”活动;生本教育教师论坛等。

淄博市教育发展变革 篇5

各区县教科室、局属有关单位:

课题结题鉴定工作是今年我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其中课题负责人科学规范的撰写研究报告是课题鉴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课题研究报告撰写的基本规范和我市近两次组织课题鉴定的相关情况,市教科规办研究制定了《淄博市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撰写研究报告的基本规范》。为了规范课题研究报告的撰写,加强和改进课题结题鉴定工作,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各区县教科室首先学习《淄博市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撰写研究报告的基本规范》,掌握指导课题负责人撰写研究报告的要求。市教科规办选定的市级课题鉴定专家也要学习了解该规范。

二、各区县教科室、有关单位科研处要对课题研究报告进行初步指导、把关,符合《规范》要求再送交市教科规办,市教科规办提出修改意见修改一次后,修改完善的课题研究报告由市教科规办组织课题鉴定工作。

三、为提高课题撰写人员的责任意识,市教科规办规定课题撰写人员如果不是课题负责人,那么课题撰写人员或者主要撰写人员在课题组成员排序中列第二位。

优秀的市级课题负责人或者实际撰稿人可以聘为市级课题鉴定专家或者推荐为区县级课题鉴定专家。

附:《淄博市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撰写研究报告的基本规范》

淄博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 二0一0年三月十日

淄博市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撰写研究报告的基本规范

课题研究进入结题阶段,撰写研究报告成为最重要的工作。写作研究报告,除了课题研究与实验要有充分的基础以外,首先要确定研究报告的文体类型。课题研究报告属于教育科研应用文体。这类文体包括学术论文、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经验总结报告等等。如果课题是对某种教育现象进行的调查,就应写作调查报告;如果课题为实验研究,就应写作实验研究报告;如果既有理论研究又有实验内容的,研究报告就要二者兼顾。我市“十一五”立项课题,大都属于实验研究报告,也有部分是调查报告的,少部分是理论与实验研究都有的,很少有单纯进行理论研究的。

课题结题研究报告与一般的研究报告既有其一致的地方,也有其特殊性。目前国内对课题研究报告的要求不尽一致,结题性研究报告与一般研究报告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综合性,结题性研究报告要全面表述课题的研究过程、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取得的成果,并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简要的评价分析。写作时需要汇总有关研究材料,包括发表的论文、教案、实验材料等等,对整个课题的研究状况有了总体把握之后,然后进入写作程序。列了子课题的,要在结题报告中说明子课题的研究情况及其取得的成果,结题研究报告之后可以把子课题的研究报告附在后面。因此,结题性研究报告应是整个课题研究的总报告。市教科所总结了十几年课题研究与管理的经验,分三个部分对课题研究报告形成以下基本规范: 第一部分

课题研究报告的引言部分——体现课题的规划研究与逻辑建构

课题规划的研究内容是课题研究报告的引言部分,这部分内容主要体现了课题组如何按照教育科研的程序对教育问题进行规划研究的。只有写好引言部分的内容才能为课题研究报告打好学术基础,为课题研究构建起严谨的学术逻辑。因此,引言的内容体现了课题组的学术功底,体现了课题研究的学术基础,也是课题组学习研究的具体体现。引言部分可分为问题的提出、对问题规划研究的逻辑建构、课题的研究过程与研究方法三个层面十一个条目的问题。这些内容的表述程序构成一个逐层推进的严谨的逻辑联系。

一、问题的提出

问题是一切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教育科学研究不仅始于问题,而且也是围绕问题展开和进行的。这项内容一定要详细指出学校或者课题负责人面对的教育、教学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这里的问题是在研究过程中真正遇到的问题,而不是空想出来的问题。把问题阐述清楚、具体、明确,是研究报告的必要基础。问题的表达要立足于两个基点,即表明本项课题所要研究的是什么问题,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

(一)问题研究的内容与方式

1.问题的具体表现。主要写出教育问题的具体表现以及教育背景等。首先要重点突出问题在课题负责人所在区域或学校的表现,要把问题阐述地清楚、准确、具体,就要运用多种方式研究和表达问题。除了观察之外,还可以进行座谈、走访、有关数据统计、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多方面了解问题,对问题的具体细节,只有把问题阐述的透彻,研究才会有扎实的起点。其次对问题普遍性得了解可通过抽样调查或者引述相关研究资料说明。2.课题研究的背景。主要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带来社会巨大变化,教育内部实施素质教育、推行新课程改革、我省规范办学行为等大背景下,来看待问题研究解决的必要性,以及对面上解决这一问题的影响。

3.问题的相关研究。主要是简要交待课题的由来。说明本项课题的研究状况,前人或同代人对于这项研究的进展程度,哪些问题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没有解决,本项课题的研究到了什么程度,本项课题的研究规划主要是解决什么问题,从而确定本项课题研究的性质。

4.确定课题的研究性质。如果是在已有课题实验的基础上,要清楚交待原有课题的研究状况及其成果,还有哪些问题还没有解决,即使是成熟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实验,仍然可以进行研究。比如“探究”性课题,这类课题比较多,大多属于实验课题。主要是通过实验探索在具体学科教学中进行探究的方式方法,其中虽然可以进行相当的理论阐述,但不是最主要的。

(二)问题研究的不当表述与修改

从我市进入课题鉴定程序所提交的研究报告来看,这项内容存在问题较多。课题的问题表述不清楚,或者表述不当,课题研究报告就失去了基础,鉴定也就难以通过。问题表述不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没有表述问题。只交代了课题研究的背景,没有把问题交代清楚。没有问题表述的课题研究成果就不能算是真实的研究成果。只有把问题表述清楚、准确、真实,才有进行真正意义的研究。

2.问题的表达大而空。虽然表达了问题,但不从教育实际问题入手的,只是宽泛或者概括地表达了一般的问题,是从我国、我省的角度表达的,很多课题研究报告只是把搜集到的有关问题表述粘贴过来,没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没有本校的实际问题。问题的表达大而空,不具体也不明确,课题研究中很难把握,使课题研究失去了研究的真实基础,甚至失去了方向和目标。

3.问题的表达单一概略。虽然表达了本校的问题,但只有观察性概述性表达,缺乏实证性表达,缺乏数据统计和分析,对问题的研究方式比较单一,科学性不强。

4.需要说明课题来源的没有说明。有些课题原来已有很多研究,自己申报的课题、包括使用的核心概念都是用沿用的,或者是从子课题发展而来的,但却没有说明。如比如活动式教学、探究创新式教学、发动式教学、“七星级习惯的培养”、“问题导航式”等都有问题的承接的,都需要说明课题来源。这一问题的表述与“该项研究现状综述”不同,这里主要是从问题的承接性来说的。

二、对问题规划研究的逻辑建构

在问题提出之后,就要对课题进行规划研究,从而建构起本项课题研究的学术逻辑,这对课题研究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课题组对问题进行规划研究的功夫决定着课题研究的学术功底或者学术基础,必须下实际功夫来完成。完成问题规划研究的学术构建,是课题组围绕课题研究内容查阅资料、学习和研究分析资料,并与本项课题的研究内容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构成课题研究的逻辑依承关系。因此,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是学习和研究的重要阶段,也是课题组开展研究与实验进行理论准备和选准课题研究切入点的重要阶段。在问题规划研究中构建起严谨的学术逻辑,是通过下列条目内容的研究逐层推进地建立起来的。

(一)该问题研究现状综述

在问题提出之后,将问题切入学术环境,进入学术领域了解课题研究内容已取得的成果,是课题研究的第一步。目前该研究领域已经进行了哪些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包括对此问题的研究背景作一些阐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当前的研究情况。主要说明该问题研究的现状,对该问题进行了什么研究,有几个主要的专家,各提出了什么观点,解决了什么问题,使用了什么方法。

1.研究的主要内容与述评要求。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成果的理论与实验研究,二是成果的实践操作典型单位的经验。这个条目的内容就是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追根溯源的研究,即把问题切入到学术环境中,要找出这一问题的研究起点、已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主要代表人物、典型单位或典型经验等等,并从自己研究问题的角度作出述评。比如现在指导课堂教学改革的教学思想有哪些,其中哪个教学思想代表着学术发展的前沿或者影响最大,专家学者的论著论文有哪些等等;在教学改革的实践层面,有哪些典型单位和典型经验,并作出相应的述评。写好这个条目,需要课题组大量查阅资料,要基本把这一问题的学术状况搞清楚,才能为课题研究打好学术基础。所以写好这个条目,要下大工夫进行资料检索,搜集研究学术资料的过程,这也是课题组研究学习的过程,刚开始从事课题研究的教师可能一时不大习惯这种做法。2.主要研究方法与资料获得方式。主要采取资料检索法,从中国知网、超星数字图书馆等电子数据库查阅现行的报刊杂志发表的研究成果。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资料的具体方法:打开中国知网(http://),输入检索内容进行检索。

3.主要存在问题。有些课题研究报告对相关学术资料占有很不充分,评价有所偏颇,由此进行的研究也会出现偏颇。如果不能要花大气力做好这项工作,就会使课题研究失去扎实的学术基础。

撰写此部分内容,切忌简单堆积收集到的已有研究资料,而应在分析、整理的基础上,梳理出问题研究的脉络,指出以往研究者是如何认识这一问题的,采用何种方法来研究此问题,取得了什么样的结论。以及近年来有关此问题研究的动态是什么,有哪些进展,哪些争议等也成为综述部分的重要内容。

(二)与已有研究成果的联系与区别

阐述该项研究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与已有研究的联系和区别,区别之处就是本项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在阐述研究问题的联系与区别的基础上,指出当前研究要解决的具体问题。这一步就是所研究的问题和学术成果结合起来的分析,从而划出本项课题研究继承的内容和所要集中开展的内容。

(三)课题研究的重点及其突破

在划出本课题的研究范围之后,对问题和材料进行深入研究,从中找出本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这些问题的重中之重——突破点是什么,突破点往往是课题的核心问题,是课题研究的价值所在。这一条目的内容是从课题研究范围推导出来的,是课题研究问题的深入。写作这一条目常见的问题是,孤立地看待问题,没有将课题的研究规划看成一个整体。关键是没有把握问题的范围和主要问题,不能明确定位课题研究的突破点在什么地方,课题研究就可能失去方向和研究的基础。

(四)课题研究的意义或价值 这一条目的内容是对课题研究进行价值性评价,说明该项课题研究的主要价值是什么,与已有研究相比,该研究的独到之处是什么。通常是从实践与理论方面进行评定的。

写作这一条目的内容常见的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凭空评价,以为本项内容可有可无,或者找不到评价的落脚点,往往以大而空的内容填充,初次主持课题研究者易于出现这样的问题;二是出现偏颇评价,所确定研究意义与价值过高或者不当,其中可能是对学术资料占有不够充分,或者是对课题研究的主要问题和突破点确定不当造成的。

因此,评价课题的研究意义与价值,要立足两个基点:一是根据课题研究的主要问题和突破点,二是准确把握学术研究成果及其发展方向,才能有效地防止凭空评价和偏颇评价的问题,从而实事求是地评价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上的创新价值。

(五)课题研究目标

这个条目的内容是对本课题解决问题的目的性界定,对课题研究具有方向性指导意义。课题研究的目的性界定要求十分明确,既要有解决问题的具体性,又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它的形成是立足于前面研究基础之上的,是在课题研究范围、主要问题及其突破的基础上的,不是凭空产生的。

常见的问题有三点:一是课题研究解决的问题扣不紧,过于笼统抽象,对课题研究的目的界定不够准确,在课题研究中很难把握;二是把不属于这方面的内容当做研究目标。如把课题研究的时间、过程写到其中;三是凭空设定目标不具有目标的方向性指导意义。

(六)课题内容的规划研究

研究内容包括题目和课题内容两个组成部分。1.课题研究报告题目的基本规范

(1)标题的构成要件与表达方式。标题,又称题目或篇名,是对研究报告内容的高度概括。一个好的标题,不仅文字上要简洁、明了,而且内容是确切的,读者通过题目就可以了解此项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一般标题字数不超过20个字。题目一般包括四个要件。一是表明问题研究的学段,二是问题研究的学科,三是问题研究的主体,四是表明研究类型,如研究,研究与实验,实验研究,调查报告等等。

研究类型是课题研究题目的中心词,一般位于题目的最后。中心词之前的部分是以定语的形式表述的,定语的内容是对课题研究范围的限定。比如“关于初中化学活动式教学实验研究”、“小学语文‘探究——创新’研究与实验”等题目,“初中”、“小学”限定的是学段,“化学”或“语文”、“政治”等限定的是学科,“活动式教学”、“探究—创新”等则是对具体研究范围的限定。只有认真研究题目中定语限定的范围,才能抓住核心的问题,不至于偏离课题研究的中心。这样写作课题研究报告,从入题开始就要把握课题研究的正确方向。(2)根据题目确定的研究类型写作研究报告。课题题目的中心词往往表示了课题的研究性质,中心词是“研究与实验”或者“实验研究”的,表明课题研究的性质是实验研究,应当写成实验报告。中心词是“调查研究”的应写成调查报告。因此,撰写研究报告必须紧紧把握题目所规定的研究性质与范围。

(3)题目设计常见问题的修改。课题题目的设计经常出现的问题,一是学段、学科、研究主体不准确,二是中心词确定不准确。如“在低年级加强写字指导的研究”课题,就存在着学段模糊、中心词设定不当等问题。学段应当明确为“小学低年级”;中心词为“研究”似是理论研究,其实是一个实验研究,因为在小学开展的这类研究,纯从理论上研究小学低年级写字问题,就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如果将中心词改为“实验研究”,就比较恰当了。事实上这项课题的申报内容就是实验研究。实验研究也要有相当的理论研究的成分,从严格的实验中建构起来的理论最具有力量。有些实验是在提出理论假设之后进行的,通过实验来印证、修订与完善理论,甚至推翻假设的理论,直至建构新的理论。

课题组调整研究题目要和课题管理部门联系,写一个申请报告,课题管理部门审批就可以了。

2.研究内容的规划研究

(1)研究题目,界定核心概念。即对题目的研究内涵和外延进行界定,课题研究首先要“入题”。一个研究课题的题目,往往有几个核心概念组成。如“关于中小学课堂教学时间成本与教学效益的研究与实验”应当由三个核心概念组成,“中小学课堂教学时间成本”、“中小学课堂教学效益”,包括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研究与实验”,对课题核心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就基本上画出了课题的研究范围与重点解决的问题。初次主持课题研究者往往忽略了这项内容,致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不够清楚,重点也难以突出;还有就是立项题目过大,研究界限不清楚,或难以把握。

(2)课题研究内容的分解。研究内容的分解,根据课题研究所设计的问题,先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进行分解,再根据问题的类别和问题的轻重和难易度进行分解,然后根据课题研究内容的逻辑确定先做哪些研究,再做哪些研究,重点难点问题如何解决等等。因此,将课题研究内容进行合理的分解,既是对本项课题研究问题的总体规划,也是对课题研究整体的把握,这为有效开展课题研究搭建一个的基础。课题研究报告对研究内容的表达,主要体现对研究问题的规划,及其如何完成这些研究的。至于具体研究成果则需要在第二部分中来专题表达。一般龙头课题需要分解成子课题。课题负责人根据课题研究内容进行分解,进行研究的分工,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还可以进行调整。例如《关于在淄博市中小学开展区域推进“合作—探究”教学实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规划了10项内容。

三、课题的研究过程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过程

这个条目主要说明课题研究过程是如何分阶段进行的,各个阶段主要做了哪些工作,组织了哪些研讨活动,解决了哪些问题,取得了哪些阶段性的研究成果。这部分内容主要是简要介绍课题研究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工作。而有的课题研究报告则详细表述了各个阶段课题组的研究成果,把课题研究过程写得十分臃肿,而课题研究成果却只有结论的内容,形成明显的表述不当。初次撰写研究报告者要尽量避免这种现象。

(二)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内容确定研究方法,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一般是文献法(资料检索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总结法、实验法、比较法等等。研究方法的介绍不能过于笼统,要与研究问题对应起来,并进行简要的阐述。如文献研究,在撰写研究过程的时候一般要简要说明采用什么工具,查阅了哪些文献,对文献资料进行什么样的分类,各有什么观点,得出什么结论。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实验法。中小学常用的实验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单组法。就一个组或班进行实验,看施加某一实验措施与不施加实验措施或在不同时期施加另一实验措施,在效果上有何不同。二是等组法。就各方面情况相等的两个班或组,分别施以不同的实验措施,再来比较其效果。

运用实验法第一要注意确定实验对象,同时说明实验分组形式,单组实验还是等组实验。然后制定实验计划。第二根据制定的实验计划,准备实验。需要进行前测的,实验进行前要根据实验目的,拟定测验题目,进行实验前的测验。设法控制实验因素,使重要因素不变或少变。第三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要作准确、详实的记录,在各阶段中要作准确的测验。为了排除偶然性,可反复实验多次。第四对实验结果利用各种数据分析工具进行分析处理。考虑各种因素的作用,慎重得出实验结论,力求排除偶然因素作用。对有疑问的实验数据要再次进行实验,以便得出可靠的实验数据。目前中小学开展的教育教学实验主要使用单组法,主要进行实验前后的测量,对比分析实验效果。

(三)研究工具

主要说明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用来收集数据资料的仪器、量表、测验、问卷等工具。研究工具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标准化的心理测量工具(如智力测验、人格量表等)和定型的仪器。对于标准化的心理测量工具,应说明其版本或修订版,基本构成与计分方法。对于定型的仪器要说明型号、操作方式以及计分方法。另一类工具为自制或自编的。对于自己编制的量表、测验、问卷要说明他们的编制原则(或理论依据)、程序、内容构成以及一些简单的标准化指标,必要时要附于附录之中。无论哪一类工具,一般情况下都要给出题目形式的样例,以帮助读者更为具体的了解工具的特征。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的正文——课题研究成果的表达

正文部分主要表达研究内容中所列问题的解决情况,取得了哪些成果或进展。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面:

一、课题的理论建构 1.课题的理论指导

课题需要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开展研究。指导课题研究的理论分为宏观理论指导和具体理论指导。宏观理论指导主要是思维方式或者思维方法的指导,如科学发展观、素质教育理论等等,具体理论如多元智能理论、合作教学理论,或者教学法等等,以追求教育规律为目的教育专业理论,往往用来作为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此外,国家出台的重要政策特别是教育部出台的教育改革的政策、法规,如《义务教育法》、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行纲要》等等,也是课题研究的重要依据。2.课题的理论建构

进行课题理论的构建主要从三个方面表述。一是对本项课题有关理论的研究,找出与课题内容联系密切的理论体系或者理论要素,形成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二是在课题研究与实验中修订和完善理论,或者以此为基础,构建解决本项课题内容的理论要素,进行理论的创建,形成本项课题研究的理论特色。三是对已有的教育教学理论进行实践的检验和修正,揭示课题研究成果广泛的意义。

二、课题实验情况的述评

1.实验情况的表述.针对课题规划的研究内容,实验情况包括实验开始的时间,实验班级与实验教师的选择、如何组织的,包括采取了哪些措施?实验指标是如何确定的?实验过程是如何完成的?其中课题组召开了几次研讨会,讨论研究了哪些问题,课题研究中取得了哪些阶段性成果,对完成课题研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里的研究与实验情况的表述不同于研究阶段的表述。

2.研究问题的解决。在课题研究与实验中,课题组采取了哪些策略来解决课题研究内容的?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是如何突破解决的?出现了哪些情况与问题,包括特殊情况是怎样解决的?取得了怎样的效果?除了行动研究之外,取得了那些实验数据?实验中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是如何测定的等?

三、结果与讨论

(一)结果的表述

此部分以结果的呈现与分析为主,即把研究过程中通过观察、测量等方法所收集到的数据资料按一定的格式罗列出来,包括呈现数据与统计分析两部分。1.呈现数据。对研究过程中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加工整理,以统计表和统计图的形式呈现出来。呈现结果的顺序一般根据研究假设或研究问题展开,即分别以研究假设或待回答问题为标题,然后辅以简要文字描述,之后紧跟图表。2.统计分析。向作者交代所使用的统计方法,如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因素分析等,并报告统计检验结果,即显著水平。据此说明研究结果与研究假设或待答问题的关系。

(二)分析与讨论

分析与讨论部分是研究报告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仅要对当前研究所得结果的意义进行解释,同时还要对导致或产生这种结果的可能原因进行阐述和说明。撰写这部分内容,一方面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充分考虑本项研究所得的结果;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以理论思维为基础,揭示当前研究结果的广泛含义。一般情况下,讨论部分包括如下几部分内容。

1.对研究假设或待答问题的说明。一方面可以提醒研究者明确所要研究、解决或证实的问题,以便使讨论更有针对性,避免讨论离题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可以使读者明白所要讨论的问题和范围。

2.对研究结果的解释和说明。依据研究所得的结果,来说明研究假设是否成立,或给出待答问题的答案。同时还要依据一定的理论或作者本人的观察思考,进一步阐述所研究问题或现象的内在规律性和变量间关系的性质。尤其对于不支持研究假设的结果,不仅要分析其产生的可能原因,同时还应考虑提出新假设。3.与同类研究结果的比较。引言中的文献综述部分已就所研究问题的同类研究结果作了交代,在讨论部分应当前后呼应,把当前研究所得的结果与提及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以便作出更广泛的推论。通过比较可以达到三个目的:首先可以了解研究是否有新的突破;其次是当前研究的结果是否具有普遍性;再就是发现新的问题。

4.阐释研究结果的价值。对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进行说明,即向读者交代当前研究所得结果的价值何在。

5.提出建议。建议的内容分两种:一种建议是依据研究结果而提出的注意事项,或革新方案。例如,研究结果表明教师课堂教学效果与其掌握的心理、教育科学知识有显著的正相关,就可向教育行政部门建议,为中小学教师提供学习心理、教育科学知识的机会和条件。另一种建议是指出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指出进一步研究应注意的问题,或应当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四、结论部分 经过分析与讨论后,就可把研究所获得结果归纳、概括出来,即研究结论。撰写结论应当注意:

1.文字要简练概括,通常是研究假设验证结果的表述,或待答问题的答案。2.切忌主观臆测,只交代结果,不包括原因分析、探讨与推测。

3.避免结论概括化程度过大,小样本或特殊样本得到的结论不能推论到总体上。

五、摘要

摘要:又称内容提要,是用最精炼的文字概括地反映出研究的主要内容,其基本要素包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使用的研究方法、得出的结果和结论。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简明性,即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该课题研究必要的信息。一般摘要的字数以300字以内为宜。摘要还用于编制索引与文摘,供其他研究人员查阅、检索信息。目前中小学的研究报告一般不要求写出英文摘要和关键词。

摘要虽然是放在研究报告的前面部分,但它往往是在完成研究报告之后撰写的。对摘要的要求是语言精炼,内容完整。一般不出现插图、表格和引文等,摘要一般不分段。

关键词:关键词较之摘要更为概括,通过3——5个词来反映研究的内容,选择恰当的关键词,不仅有利于指导读者阅读,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便于文献检索。关键词一般选自标题,也有个别选择摘要的。

第三部分

注释规范与附录内容

一、引用资料的注释,要遵守学术规范

引用资料阐述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述评或论证相关理论信息,对引用资料进行注释,是课题研究学术规范的重要体现。遵守引用资料和注释的学术规范,对于论文中引用或者参考的文献明确标注出来,是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应当遵守的学术规则。引用资料一般分为引文注释与参考文献两种。

(一)引文注释

注释是对研究报告中的词句、内容或引文的出处所做的说明。引用了他人原著中的一段话或者一个完整的句子时,属于直接引用,引文须加引号。其中引用一个或几个完整段落时,可以另起一行,其字体要与正文字体有别,这时不须加引号,但引用的段落要左空两格,引文的出处可以直接标注在段落后面。

从注释的项目来看,要依次注明下面七项:作者、篇(著)名(一定要和原作的标题完全一样)、出版单位(杂志名称)、出版年月和版次、卷(期)数和页码,如果正文是用中文写的,一般不能使用“P某某”的形式标明页码。从引文注释的位置和形式来看,有三种:

1.随文注。即在引文过程中,边引边注,注释的内容要放在小括号中。2.码下注。即在本页页下作注。篇幅较长的研究报告应该多用码下注,读者可边读边看引文出处,每页内的注释条目单独按顺序编号。

3.文后注。即在全文末尾附上注释。作文后注时,要把研究报告全文需要注释的条目从头到尾统一编排序号。

随文注、码下注、文后注三种形式到底采用哪一种,作者可以根据需要选定。通常说来,引文注释要求不是很严格的文章,常用随文注的形式;篇幅比较短、引文比较少的文章常用文后注的形式;篇幅比较长或者引文比较多的文章或专著应该选用码下注的形式。

需要注意的是,在一份研究报告中,只能采用一种注释方法。

(二)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又叫参考书目,这是作者在撰写论文过程曾经参考、借鉴过的重要文章和著作。研究报告写好后,要将参考文献编辑目录,附在研究报告后边。列举参考文献即可以表达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又可向读者提供进一步探讨的资料来源。

1.参考书目的排列顺序。如果参考书目中既有中文,又有外文,原则是先中文后外文,中文排序可以按姓氏笔画排序,也可按参考书目出版的时间顺序排序,最新的排在前面,年代越久远,排序越靠后。2.标注参考文献的原则

(1)尽量参考最近3——5年出版或发表的论文论著。

(2)只标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报刊杂志或正式出版的图书上发表的文献。内部刊物和内部资料不宜作为参考文献。参考文献要依次注明下面几项:作者、篇(著)名(一定要和原作的标题完全一样)、出版单位(杂志名称)、出版年月和版次、卷(期)数。

(三)引用资料的规范要求

1.引用资料要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不论引用原文还是概述观点,都要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不能断章取义,甚至歪曲作者的观点。这就需要对作者尤其是大家的观点或者理论体系有准确的把握,才能正确引述,使之为自己的研究报告服务。而引述原文资料的,还要仔细校对不要出错。

淄博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参照一般院校对硕士毕业论文的要求,规定引文注释不少于20条,参考文献数量不作具体要求,以确保课题研究建立在相当的学术基础之上。

2.引用资料常见的问题。引用资料常见的问题一是平时积累资料不注意留下注释的信息资料,致使写作研究报告时注释信息不全;二是引述资料时不习惯标明出处。这都要在课题研究中切实改正。课题研究从一开始就要自觉遵守规范的引用资料和注释的规则,才能逐步养成学术习惯。

3.注释规范例举。下面附上南京师大博导杨启亮老师《教学的教育性与教育的教学性》一文所附参考文献,格式供参考。

[1][2][7][8]钟启泉.现代教学论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编译前言、编译前言、290-291、292.[3]弗·鲍良克.教学论[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21.[4]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41.[5]蒲心文.教学过程本质新探[J].教育研究,1981,(1).[6]杨启亮.论普通学校的教学目的[J].教育理论与实践,1989,(5).二、课题研究报告的附录内容

附录用以提供详细的、重要的,但又不便放在正文中出现的信息。若附录有多项,可以编号,如附录

一、附录二等。

1.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包括发表的论文、开展问卷调查所写的报告、案例等相关材料。

淄博市教育发展变革 篇6

(淄博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目 录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

(二)“十二五”时期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二、总体要求和任务目标

(一)总体要求

(二)主要目标和任务

三、功能区划和产业布局

(一)功能区划

(二)产业布局

四、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

(一)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三)积极推进农业转型发展

(四)进一步加快发展建筑业

五、城乡统筹和区域经济

(一)构建城乡一体的现代城镇体系

(二)强化城乡统筹发展的经济载体

(三)创新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

(四)统筹区县域经济发展

六、基础设施和支撑保障

(一)能源建设

(二)交通建设

(三)水利建设

(四)公用设施建设

(五)信息建设

七、资源节约和生态文明

(一)积极发展低碳经济

(二)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

(三)加强治污减排和生态保护

八、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二)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

(三)强化人才智力支撑

九、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

(一)加强民生建设

(二)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三)着力构建新型社会管理格局

十、文化繁荣和文明淄博

(一)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大力推进文明淄博建设

(三)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十一、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一)建立完善的体制机制

(二)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十二、政策导向和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扩大内需

(二)制定完善区域政策

(三)努力创新工作机制

(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五)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殷实和谐经济文化强市建设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老工业城市新的转型发展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按照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根据《中共淄博市委关于制定淄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和实施符合我市市情、顺应时代发展特点和要求的《淄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于凝聚全市人民意志,紧紧抓住机遇,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

“十一五”时期,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着力破解老工业城市结构性、体制性、机制性矛盾和资源环境等“瓶颈”制约,坚持内涵发展,突出加强结构调整,突出统筹城乡发展,突出改善民生维护稳定,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市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十二五”时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综合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866.75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4.3%(按可比价格),按现价计算比2005年翻一番,提前一年实现比2000年翻两番目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

到63464元,按年均汇率折算为9430美元;境内财政总收入达到398.19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62.4亿元,提前一年实现比2005年翻一番目标,年均增长20.4%;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290.92亿元,年均增长14.7%,五年累计完成4270.7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05.68亿元,年均增长18.5%。

2、产业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现代农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外向化水平明显提升,初步形成了南部林果、中药材、越夏菜,北部优质粮棉、畜牧养殖和中东部蔬菜三大优势经济板块,标准化基地面积突破100万亩,“三品一标”数量达到221个,进入了全国循环农业示范市行列。工业转型升级扎实推进。“十一五”累计完成技改投入2015.64亿元,组织实施了“5年1500亿元”技改计划,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被批准为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成功跻身中国城市综合创新力50强和最具创新绩效城市行列,新增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104家,总数达到172家,其中国家级8家,数量居全省第1位;新增中国名牌产品19个、中国驰名商标34个,总数分别达到30个和41个。新兴产业占工业比重达到3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由2005年的27.1%提高到38.2%,被列为国家级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国家级生物医药、功能玻璃、先进陶瓷、泵类等特色产业基地和山东省功能玻璃、生物医药高技术产业化基地。8家企业进入全省工业企业100强,5家企业进入全国企业500强。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五年累计完成服务业投资1822.35亿元,现代物流、文化、旅游、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一批外埠银行和著名连锁超市入驻淄博,启动了文昌湖省级旅游度假区、中心城区城市综合体、淄博保税物流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

务业比重提高了6.3个百分点。全市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4.2:66.8:29调整为3.7:61.6:34.7。

3、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交通网络日臻完善。济青高速南线沂源段、胶济客运专线、胶济铁路电气化改造、晋豫鲁铁路通道过境沂源项目、309国道改造、中心城区大外环等一批交通干线工程相继实施,形成了“干支相连、区域相通、城乡通达、顺畅便捷”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全市境内铁路营运里程达到345.4公里,公路通车里程10317公里。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联通、移动、电信、广电等骨干网络快速发展,建成传输光缆总长度54万芯公里,传输网络覆盖全市城区和乡镇,容量、性能、服务能力大幅提升。能源供给能力不断增强。在关停小火电91.8万千瓦的情况下,全市新增电力装机容量120万千瓦,总容量达到420万千瓦,华能白杨河热电、华电淄博热电和淄博天源热电3个2×30万千瓦电源项目相继建设,电源结构明显优化;形成了以中石油、中石化两大气源为保障,中石油沧淄线和中石化济青线“十”字交叉的天然气管网干线结构,年供气能力达到6.5亿立方米。重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启动实施了南水北调淄博市续建配套工程,全面完成了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实施了淄博市同源同网饮水安全暨“引太入张”供水工程,累计解决了112.4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4、城乡面貌呈现新变化。按照“中心凸显、十字展开、组团发展”的要求,修编完成了淄博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心城区、组团城区和城镇组群协调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中心城区建设步伐加快,旧片区改造、立面整治、城市干道改造全面推进,老城区面貌焕然一新;新城区“五纵六横”路网建设全面完成,市体育中心、运动员公寓竣工启用,客运中心完工,新城区框架全面形成;

淄川、博山、临淄、周村、桓台五个组团城区和高青、沂源两个县城的特色日益鲜明,马桥、双杨等一批中心镇初具规模。全市建成区面积由2005年的226.35平方公里扩大到269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到62.5%。全面实施建设农村殷实小康十大工程,新建改造农村道路2320公里,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村村通自来水和通广播电视的目标;“两区三村”改造工程累计开工项目291个,完成安臵房面积874万平方米。生态环境建设继续加强,启动了新一轮碧水蓝天行动计划,实施了中心城区东部化工区搬迁改造和南部建材区综合整治工程,全面完成水泥、石灰窑、砖瓦窑等落后生产线的淘汰任务,淘汰“土小”企业3800余家。全面实现了秸秆禁烧。实施了孝妇河、淄河、沂河、猪龙河、范阳河等骨干河道综合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0.98平方公里,提前三年完成四宝山基础绿化目标。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城市绿地率分别达到42.2%和36.3%,先后创建成为国家园林城市和全国绿化模范城市。预计“十一五”节能减排各项任务目标能够全面完成。

5、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老工业城市体制性、机制性矛盾得到有效解决,市属企业破产重组全部完成。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全面完成上市公司股权分臵改革,上市公司历史遗留问题全部得到解决。新增上市公司8家,全市境内外上市企业达到19家,发行股票21支。非上市公司股权交易市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淄博股权托管中心和淄博齐鲁股权交易中心正式挂牌运营,39家中小企业成功实现在天津股权交易所及齐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交易。政府融资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全市资产运营公司融资能力达到100亿元以上。管理体制创新取得积极成效,对淄川博山周村三个老工业区调整下放了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争取高青县成功列入国家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桓台县成功列入全省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县。市县政府机构

改革基本完成。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和燃油税费改革,深入推进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等走在全省前列。对外开放向纵深推进。2010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到67.2亿美元,年均增长16.5%,其中出口40.3亿美元,年均增长14.9%;五年累计到位外来投资895.2亿元,其中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3.8亿美元。“走出去”战略迈出新步伐,宏达矿业成功收购秘鲁邦沟铁矿,传统产业向境外投资建厂和向西部地区有序转移取得了新突破。对外交流与合作继续扩大,成功举办了五届陶博会、新材料论坛等大型经贸交流活动,扎实开展了援藏、援川和支持菏泽东明县等对口支援工作。

6、社会民生建设取得新成绩。2010年,全市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21784元和9195元,年均分别增长12.6%和12.9%。把促进就业放在保民生的重要位臵,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59万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39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在全国同类城市中率先实现城镇五项社会保险市级统筹,城镇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0%以上,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社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88亿元,住房公积金达到102.3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加77.83亿元和71.3亿元。提高了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工伤保险待遇和城市低保标准,实现了城乡低保应保尽保,全部解决了国有(集体)破产关闭企业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险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全面实施农村低保制度,城乡低保不断提标扩面。全面实行了真正免费的义务教育,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初步建立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新建了一批中小学校,建成了淄博师专、淄博职业学院和原淄博科技职业学院新校区。公共卫生和

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完成了61处乡镇卫生院、1200处村卫生室、178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改造建设任务,一批市级医院新建扩建项目相继完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公办基层医疗机构基本实现国家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加强,稳定了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启动了文化建设五大工程,国家和省精品工程获奖数量连续三年居全省首位,群众文艺活动蓬勃开展,文化设施建设得到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分别有8个和28个项目纳入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功协办和承办第11届全运会、第22届省运会、省第8届残运会、2010年亚足联U19青年足球锦标赛决赛等重大赛事。大力实施安康居住工程,加大经济适用房建设力度,累计为1.1万余户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提供廉租住房保障。坚持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在城乡居民教育、医疗、保险、住房、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为群众办实事52件。扎实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社会矛盾预防和化解机制,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实施了创建文明城市“四大工程”、文明淄博建设“十大行动”,荣获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和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市,成功创建全国红十字服务示范市。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成功处理了4.28特大铁路交通事故,预防和处臵突发事件能力明显增强。国防动员、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建设、双拥共建和优抚安臵工作成效显著,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妇女儿童、慈善、残疾人、红十字、仲裁、老龄、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史志、档案、防震减灾、气象、统计、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新成绩。

(二)“十二五”时期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时期的发展,面临着国际国内形势和政策环境的重大变化,对发展模式转型的要求更加迫切。经济发展更加注重结构、质量和速度的统一,结构调整更加注重节能减排和新兴产业发展,城乡建设更加强调城乡统筹和生态自然,改革开放更加重视制度创新和水平提升,社会发展更加凸显以人为本与公平和谐。

从国际看:“十二五”时期,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处于调整变革和发展的新时期。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模式面临新的调整,发达国家由负债消费和超前消费拉动向“再工业化”拉动转变、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由外需主导向内需主导转变的趋势日趋明朗;气候变化和能源资源紧张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绿色低碳新兴产业将引领全球产业转型升级,国际产业转移将在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深层次上进行,国际分工和产业发展格局将更趋复杂化;国际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将更趋活跃,并深刻影响着世界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从国内看:“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经济发展的主线,经济政策取向将发生深刻变化。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力度明显加大;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面临调整,扩大消费拉动作用将成为重要的政策取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的趋势日益明显;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增强,并成为区域竞争的重要因素;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成为扩大内需、促进工业化、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速,新的城市群加速崛起,新兴经济区域快速形成,经济发展格局更趋多元化。

从全省看:“十二五”时期,确立了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努力构筑海洋经济新优势,打造全国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和海洋经济改革发

展示范区的发展战略和目标,全省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进一步完善区域经济总体布局,加快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努力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区域经济竞争与合作呈现新特点;加快培育发展“四新一海”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步入发展快车道。

面对比以往更加复杂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全市“十二五”发展仍然面临不少重大机遇。世界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及绿色产业的兴起,为我市抢抓新兴产业发展新机遇,迎头赶上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创造了十分难得的有利条件;国际环境的错综复杂,并未改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推进,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性增强,蕴藏着巨大的需求潜力,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持续快速发展,为我市积累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提供了坚实的体制保障。全市人均GDP突破9000美元,我市具备了全面提升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的基础和条件,进入了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时期。

但是,必须看到“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在国际国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作为一个老工业城市,我市面临着现实和潜在的双重压力:产业结构层次偏低,新兴产业发展不够快,核心竞争力不够强,在新一轮结构调整转型中面临巨大压力;土地、水资源等严重短缺,节能降耗和环境治理形势依然严峻,环境容量支撑经济发展的压力较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任务更加繁重;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同群体间的收入差距有进一步拉大趋势,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企业科技投入

不足,自主创新能力比较薄弱;就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亟待加强,加强民生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更加繁重。另外,随着全国、全省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兄弟城市加速崛起,我市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挑战。

面对新阶段、新起点、新机遇、新挑战,全市上下务必以谋求发展的信念、攻坚破难的勇气、扎实务实的作风,进一步强化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在激烈竞争中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承担起新的崇高历史使命,全面推进老工业城市新的转型发展。

二、总体要求和任务目标

(一)总体要求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加快结构调整、推进转型发展、重构发展优势的关键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市为目标,进一步坚持内涵发展,突出加强结构调整,突出统筹城乡发展,突出改善民生维护稳定,大力实施调整带动、人才带动、环境带动和开放带动战略,着力推动老工业城市新的转型发展,不断开创殷实和谐经济文化强市建设新局面,为率先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在工作指导原则上,坚持做到“三个有机统一”、“三个协调推进”、“三个突出加强”。

“三个有机统一”:一是坚持转方式、调结构、促增长有机统一。坚持把转方式调结构作为主攻方向,把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作为主要任务,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二是坚持规模、质量、效益有机统一。在促进经济快速增

长,不断扩大经济规模的同时,坚持把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切实把经济增长建立在提升产业素质和培植产业核心竞争力上,加快提升存量、优化增量、膨胀总量,更加注重提高资源能源和环境容量利用效率,更加注重提高科技含量和文化内涵,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发展对群众增收、财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形成重质量、重效益、重民生的发展导向。三是坚持产业布局、城镇建设和生态保护有机统一。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科学界定功能分区,合理安排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发展和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促进产业集约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和生态和谐发展。

“三个协调推进”:一是协调推进产业经济发展。坚持在推进产业协调发展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加快培植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起来,促进工业结构转型升级。把服务业打造成新的战略性主导产业,推进产业结构向“三二一”格局转变。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高产业层次和产出水平。二是协调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坚持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科学制定功能区划,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城镇体系,推进城乡经济社会集约发展;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社会事业均衡发展,努力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协调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坚持在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按照“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思路,坚持分类施策、协调推进,大力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做大做强区县域经济。发挥比较优势,积极主动融入全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实现错位发展。

“三个突出加强”:一是突出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

兴市战略,促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有机结合,大力推进产业技术进步,构建技术竞争新优势。二是突出加强构建人才要素支撑。坚持把实施人才强市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立足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人才引进、使用的工作机制,创造良好的人才环境,构建转方式、调结构的人才支撑。三是突出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逐步建立符合市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和社会管理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二)主要目标和任务

“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概括为“一二三四五六”:

——一个目标: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加快推进殷实和谐经济文化强市建设,为率先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十二五”时期,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左右,2015年突破50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左右,2015年突破300亿元;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6%左右,力争五年累计突破100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左右,五年累计突破8000亿元。

——两个转型:(1)积极推进产业发展由资源加工型向技术创新型转变,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格局转变。产业层次实现质的跃升,到2015年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2.5:54.5:4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新兴产业占工业比重达到50%;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50%。(2)积极推进社会发展由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发展转变。统筹城乡发展

取得实质性突破,“四个层级”的城镇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8%左右,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到25%和30%左右。

——三个突破:(1)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突破。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拓展发展空间取得积极进展。万元GDP能耗、水耗、污染排放量等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达到或超过省下达的任务目标。耕地保有量稳定在20万公顷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36%。生态发展进入良性循环,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展现生态淄博、绿色淄博的新景象。(2)科技创新能力实现突破。全社会R&D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一般企业达到1%,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以上。(3)对外开放水平实现突破。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2%左右,其中出口年均增长12%左右;累计利用外来投资1000亿元,其中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0亿美元。

——四大战略品牌:(1)建设现代工业名城。推进工业文化、工业品牌、工业基地和城市建设的和谐统一,实现由工业大市向工业强市的新跨越。(2)打造“淄博陶瓷,当代国窑”。深入发掘和弘扬淄博陶瓷的文化内涵及生产技艺,创精品、创名牌、上台阶,打响“当代国窑”地域品牌。(3)建设鲁中物流“旱码头”。发挥交通区位优势,整合区域物流资源,全面提升物流业发展水平,打造全省重要的区域性物流平台。(4)建设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依托齐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全面强化与天津股权交易所的合作,建设全省性股权交易市场,尽快形成辐射全省的重要股权交易平台。

——五大产业基地:(1)建设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依托国家级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先进陶瓷和功能玻璃产业基地,发展氟硅材料、先进陶瓷和功能玻璃等产业,建设国家级特色新材料产

业基地。“十二五”末,新材料产业销售收入达到3000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2)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发挥机电装备制造业基础优势,加大改造提升和上新创新力度,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加快发展汽车、新能源及节能环保装备业,努力提升制造业规模和层次,打造国内地位突出、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十二五”末,先进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达到2200亿元,年均增长17%以上。(3)建设全国重要的精细化工产业基地。依托齐鲁化工区等重点化工园区和齐鲁石化、中化集团等重点企业,发挥化工原料优势,延伸产业链条,发展精深加工产品,打造国内重要的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十二五”末,精细化工产业销售收入达到30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4)建设全国知名的医药产业基地。依托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省生物医药高技术产业化基地规划建设,实现医药产业由量到质、由大到强的转变,力争跻身全国医药工业强市和全国知名的产业集群行列。“十二五”末,新医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600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5)建设全省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以电子产业园区为依托,以骨干电子信息企业为平台,突出特色优势,加强高端电子信息技术研发,加快传统产业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改造升级,建设全省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十二五”末,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年均增长30%左右。

——六个显著提升:(1)社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全面覆盖,每千人拥有医生数提高到2.6人(按常住人口计算);高中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7%,力争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2)社会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城乡社区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城乡居民自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社区、农村村委会直选率分别达到60%以上和100%。(3)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升。全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率和城镇医疗保

险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45周岁以上农村居民新农保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4)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和13%左右,2015年分别达到38000元和17000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群众拥有更多的财产性收入。(5)城乡居民素质显著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全社会文明程度大幅提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6‰以内,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7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人数比重达到40%。(6)社会安定水平显著提升。每万人口刑事案件立案数降至70件以下;各类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均下降40%。

在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基础上,力争到2020年全市经济总量突破9000亿元,形成现代产业体系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城乡经济共同繁荣、生态环境更加优美、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富裕的新格局,在全省率先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

三、功能区划和产业布局

(一)功能区划

坚持“优化结构、保护自然、集约开发、共同发展”的原则,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现状和发展潜力,将市域空间划分为四类功能区域,促进形成主体功能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规范,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区域发展格局。

1、优化开发区域:包括中心城区(含淄博新区和高新区)、四个次中心城区的主城区和桓台县城驻地。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鼓励实行“退二进三”,建成全市重要的创新区域和经济密集区。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居住环境质量,提高人口集聚能力,建成人口密集度较高的和谐宜居城市。

2、重点开发区域:主要包括高青、沂源两个县城驻地、30个中心镇、12个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和8个工业集中区。建成全市重要的城市发展区、工业承载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平台。两个县城驻地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努力扩大城市规模,提高城市人口比重,大力发展城市服务业,建成区域性的政治、文化和产业服务中心。30个中心镇要加快推进城镇建设,发展镇域经济,优化产业结构,成为吸纳人口集聚、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和平台。12个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和8个工业集中区要进一步完善机制,突出产业特色,推动园区产业转型和落后企业转移,提高园区土地利用效率。

3、限制开发区域:包括农用地、山林绿化区、滩涂湿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作为全市主要农业生产区和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域,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的方针,严格实行区域产业和土地用途管制,进一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和特色生态产业,加强生态环境整治。

4、禁止开发区域:包括水源保护地、历史文物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和城市生态走廊。作为全市保护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的核心区域,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用途和生态管制,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严禁大规模的生产开发活动,控制人口流入,鼓励企业和人口迁出,加大对保护区的财政扶持和转移支付力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适度发展生态型产业。

(二)产业布局

按照“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人口向城镇和社区集中”的总体要求,科学制定布局规划,改造提升空间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推进要素空间集聚,促进产业集约发展。

1、农业。结合我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农业资源分布状况,按照“三区、两廊、25个基地”进行布局。

(1)三大农业发展区。一是南部生态有机农业区。主要包括沂源县、博山区和淄川区太河镇、西河镇。以搞好生态保护为前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业和畜牧业,以及特色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加强南部山区基础设施建设。抓好百万亩林果生态涵养农业区、淄河流域和太河库区有机农产品生产区及“名特优”牧果菜生产基地建设,支持博山、沂源整建制有机农产品生产区和淄河流域有关镇有机农业示范区建设。二是中部休闲观光农业区。包括张店区、周村区、高新区和淄川区北部7个镇、桓台县南部4个镇(办)。以都市文化为主线,以“山、水、园、林”为特色,重点抓好“二湖五带六山”休闲观光农业区建设。三是北部高产高效农业区。主要包括临淄区、高青县和桓台县北部5个镇。以发展精准农业、设施农业为重点,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重点抓好200万亩精准农业基地建设。

(2)两大农业生态长廊。一是都市农业绿色长廊。围绕主要交通干线,将发展都市农业与绿化美化有机结合,建设区县之间的都市农业长廊、生态绿色通道和景观走廊,重点实施市内主要交通道路两侧都市农业工程和绿化带建设。二是水系生态保护长廊。围绕全市重要水系流域治理保护,加快推进水系造林绿化、重点区域生态修复和湿地保护开发,突出抓好“二湖三带四河五库”建设,建成全市重要的生态休闲绿色长廊。

(3)25个农产品生产基地。按照“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安全化、集约化”的要求,突出抓好临淄桓台高青3个粮食生产基地、临淄周村高青博山4个蔬菜生产基地、博山沂源2个水果生产基地、高青棉花生产基地、张周路两侧苗木花卉生产基地、高青博山沂源张

店等5个特色种植业基地、高青临淄沂源等5个规模养殖基地,以及高青淄川博山沂源4个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2、工业。坚持“依托现状、着眼未来、再造优势、融合发展”的方针,按照推动“产业聚集、行业配套、企业集群”的原则,加快重点产业布局调整,逐步形成“四个重点产业区、30个产业集群、12个特色园区”的空间布局。

(1)四大重点产业区。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引领区。依托淄博高新区,加快推进周边园区融合互动发展,充分发挥高新区技术创新、风险融资和孵化平台优势,重点发展先进陶瓷、现代医药、精细化工和高分子材料、生物制品、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全市自主创新的核心区和引领区。二是优势产业集中发展区。依托齐鲁化工区和张店东部化工区,进一步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促进产业集聚,发挥乙烯原料优势,发展精细化工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精深加工度和附加值,建成全市优势产业的集聚区。三是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促进张店南部工业区和淄川双杨工业园以及罗村镇部分区域融合发展,加强老工矿区资源和布局整合,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和企业转移,促进产业替代,为发展新兴产业腾出空间,成为全市重要的汽车、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区。四是低碳循环经济示范区。以高青县纳入国家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为契机,以实施“一园三基地”为抓手,加快建设山东黑牛产业链、生物科技产业基地、皮革及制品产业基地、棉纺织生产基地及机械电子、食品加工等产业,打造具有区域优势的低碳循环经济示范区。

(2)30个具有区域特色的重点产业集群。坚持合理分工、错位发展的原则,集中力量突出发展区县特色主导产业,积极打造区域重点产业集群。张店区,发挥好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依托张店东部化工

区和淄博科技工业园,重点打造精细化工、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淄川区,依托淄川经济开发区和淄川中部工业集中区,重点打造新医药、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纺织服装及新材料产业集群。博山区,依托博山经济开发区和陶琉工业园,重点打造泵业、机电装备和陶琉产业集群。临淄区,依托齐鲁石化和齐鲁化学工业园,着力延伸化工产业链条,重点打造石油炼化和精细化工、塑料加工、特种钢材和装备制造、高档造纸产业集群。周村区,依托“中国纺织基地”的地域品牌和区域产业优势,重点打造纺织服装、机械装备和轻工家具产业集群。桓台县,依托东岳氟硅材料工业园和马桥工业园,重点打造氟硅材料、精细化工、高档造纸及印刷包装产业集群。高青县,抓住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发展机遇,重点打造以山东黑牛深加工为主的食品及皮革加工、棉纺织及服装和新材料产业集群。沂源县,依托沂源经济开发区,重点打造医药及包装材料和新材料产业集群。高新区,突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点打造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绿色精细化工、新医药与生物、节能环保五大特色产业集群,努力创建国家级创新型园区。

(3)12个经济园区。依托淄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12个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按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发展、园区化管理、集约化示范”的要求,发挥园区对外开放的载体作用、发展高端高质高效产业的聚集作用、培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先导作用,加强园区发展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产业进入和退出机制,进一步突出产业特色,提升产业层次,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打造一批产业集群,真正把开发区建成全市对外开放的先导区、产业升级的龙头区、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区。

3、服务业。依托城市和中心镇,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依托产业集中区和经济开发区,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依托文化旅游资源,加快发展文化旅游服务业,形成“一核、七片、四园、三线”的服务业发展格局。

(1)核心服务区。充分发挥中心城区的带动作用,按照建设政务、文体、教育、金融、商务以及科技服务等功能要求,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推进人才引进与培养,促进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要素资源的流动和集聚,加强与国内外知名服务机构和企业的联系,争取在淄建立分支机构,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和层次,完善产业要素支撑体系和产业服务体系,努力打造全市金融、科技、信息、人才、物流和商务服务中心,促进全市产业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2)七个区域性服务片区。以淄川、博山、临淄、周村、桓台、高青、沂源七个区县主城区为载体,结合城区功能分区,规划好城区服务业发展布局,鼓励实行“退二进三”,大力发展对区域周边具有较强辐射作用的生产性服务业。加强城市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卫生、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功能,提高环境质量,增强城市吸引人才、集聚人气的能力。不断完善与中心城区的道路、公交、通讯、网络等连接,主动接受中心城区辐射。

(3)四个现代物流重点园区。一是建设齐鲁化工物流园区。立足齐鲁化工区的产业基础优势和化工原材料及产品资源优势,以石化产品物流为特色,努力打造集运输、仓储、配送、交易、信息、结算、咨询等功能为一体的化工物流平台,积极发展化工物流电子交易和期货交易,建成辐射全国的专业化工物流园区和北方重要的化工物流基地。二是建设鲁中国际保税物流园区。依托淄博保税物流中心(B型),积极整合和济物流、中汇物流、铁源物流等骨干物流企业,发挥铁路专用线齐备、设施完善的优势,发展钢材、化工、油料、铁矿石等大宗工业原料及产品物流,完善海关、商检、金融、交易等功能,成为服务周边的区域性国际保税物流基地。三是建设鲁中公铁联运物流园区。发挥靠近铁路东货场和货运集散市场的优势,充分利用集装箱班列资质、铁路专用线资源和便利的公路运输条件,形成张东铁路沿线、多产业、多品种的区域性公铁联运枢纽。四是建设鲁中商贸物流园。依托张店南部商贸市场的基础优势,持续创新商业模式,续建大批市场群,重点发展综合性物流,成为环渤海地区的区域性国际采购中心。

(4)三条旅游主线。一是加快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依托南山北水的自然旅游资源,突破体制障碍,加强旅游设施规划建设,努力扩大旅游宣传,重点打造“三水两山”五个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品牌,突出抓好文昌湖、马踏湖和黄河沿岸生态旅游区,以及鲁山、原山风景名胜区建设。二是大力发展历史文化旅游。发挥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开发旅游景点,加强资源整合,创建省内具有重要影响、国内知名的文化旅游品牌,重点打造“一都、一城、一园、一居”四大文化旅游品牌,突出抓好齐国故都、周村古商城、沂源牛郎织女爱情主题园、淄川蒲松龄故居等文化旅游区规划建设。三是积极发展工业文化旅游。深度挖掘传统陶瓷琉璃和丝绸文化资源,依托陶瓷琉璃博物馆和企业平台,加快更新旅游文化理念,创新旅游产品设计,促进工业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实现淄博陶琉丝绸文化振兴。

四、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进一步加大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力度,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集中建设鲁中物流“旱码头”和齐鲁股权托管交易

中心,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加快发展现代精准农业和都市农业,初步构建起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产业发展由“二三一”向“三二一”格局转变。“十二五”期间,力争形成新材料、精细化工、新能源和节能环保装备、汽车及机电装备、电子信息、建材、轻工和物流业等8个收入过千亿元产业,新医药、有色金属深加工、纺织、建筑业、旅游业、文化产业等6个收入过500亿元产业。

(一)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按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新型工业化要求,以“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品牌化”为目标,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壮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分类推进企业转型发展,打造产业竞争新优势。

1、加快培育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抓住国际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和国家大力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利时机,积极发展具有广阔市场前景、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实施新兴产业倍增工程,加快培植壮大新材料、精细化工、新医药、新能源和节能环保装备、汽车及机电装备、电子信息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比重达到50%,在全省、全国同类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新材料。依托淄博高新区、齐鲁化工区以及其它新材料产业聚集区,发挥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化基地的优势,重点提升优化有机高分子材料、高技术陶瓷材料、高性能隔热材料等三大新材料,加快发展氟硅材料、功能玻璃、金属材料等领域新材料,打造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和“中国新材料名都”。到2015年,新材料产业销售收入达

到3000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有机高分子材料。依托齐鲁化工区、淄博高新区和张店东部化工区等专业园区,重点发展特种聚醚、聚氨酯、丙烯酸酯等新型有机高分子、新型纤维及其它功能性、差别化纤维等新材料,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链。突出抓好12万吨环保型树脂基复合材料、5万吨聚氨酯聚醚等项目建设。高技术陶瓷材料。发挥国家建材科学院、山东理工大学、国家工程陶瓷材料技术研究中心的科研优势,重点发展结构陶瓷和功能陶瓷,进一步拓宽航空、核电等高端应用领域。高性能隔热材料。大力发展环保型和高级功能性耐火材料、新型特种耐火陶瓷纤维及制品等。氟硅材料。依托东岳氟硅材料产业园,加快含氟功能膜材料、含氟功能结构材料、含硅功能材料等上下游产品的研发、应用和产业化进程。重点抓好高分子系列产品项目建设。功能玻璃。积极开发功能玻璃材料和玻璃深加工技术,重点研发功能玻璃、隔热玻璃、电子平板显示玻璃、光伏太阳能玻璃、高效节能镀膜玻璃、中性硼硅玻璃等产品。金属材料。大力发展铝型材、镁合金型材、刹车鼓、车船内饰材料、宽厚板、不锈钢制品、电动汽车用磁芯等汽车船舶用新材料和粉末冶金材料等。

——精细化工。充分发挥化工原料丰富的优势,依托齐鲁化工区等专业园区,重点发展功能性材料、高性能助剂、医药中间体、新型农药及其它专用精细化学品,推动原料化工向精细化工转变。到2015年,精细化工产业销售收入达到30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功能性材料。加快发展通用树脂改性材料和专用料、工程塑料和塑料合金、超细粉体材料、新型无机材料。突出抓好5000万平方米动力锂离子电池隔膜等项目建设。高性能助剂。重点发展环保型塑料助剂、橡胶助剂、纺织助剂、热稳定剂、阻燃剂、抗氧化剂等产品。突出抓好2万吨PVC抗冲改性剂等项目建设。医药中间体。重点发展与主导原料药

相匹配的高档次医药中间体,加快头孢三代、四代、五代医药中间体的研发和产业化,做大做强AE-活性酯等医药中间体产品。新型农药。重点发展无公害、无污染、低残留、低成本且不易产生抗性的生物农药和转基因农药,增加农药新品种。其它专用精细化学品。重点发展造纸化学品和油田化学品。

——新医药。发挥基础优势,实现结构优化升级。做大做强制药、医疗器械及制药设备、药用包装材料三大优势产业,加快发展以基因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型制药技术等相关高新技术为主的新医药产业。到2015年,新医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600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化学原料药及制剂。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强的制剂大品种和控缓释、靶向、透皮吸收等新型药物制剂。拉长以“五安”系列为核心的解热镇痛药物产业链,打造全球最大的解热镇痛药物产业基地。加快发展抗生素药物产业链,建成国内最大的头孢类和美洛西林钠无菌原料药及制剂产业基地,打造抗生素领域中国第一品牌。生物制药。加强运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生化工程、酶工程及生物医药新技术。加快谷胱甘肽生物产品的产业化进程。加强腺苷蛋氨酸原料药及制剂、注射用还原性谷胱甘肽等新产品研发。拉长维生素C下游产品产业链,打造国内最大的维生素C生产基地。中药及天然药物。加强中药提取、浓缩、过滤、纯化精制等关键生产技术和程序控制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快国家一类新药注射用羟基红花黄色素A、红花总黄酮制剂和抗癌类冻干粉针研发和产业化。突出抓好800万支抗癌类冻干粉针制剂和山东省肝病天然药物工程实验室建设。医疗器械及制药设备。重点研发生产数字化X射线诊断设备及核心件、中能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及核心件、肿瘤物理治疗设备和数字化医疗设备、血浆处理和病毒灭活类等高端产品,建成国内最先进的医疗设备研发

生产基地。药用包装材料。巩固钠钙玻璃模制注射剂瓶、高档轻量棕色药用玻璃瓶等优势产品,加快中性硼硅药用玻璃瓶、非PVC药用包装共挤膜材料等新产品的开发,建成亚洲最大的预灌封注射器生产基地。突出抓好6000万支预灌封注射器扩产和10.2亿支高档轻量药用玻璃瓶等项目建设。

——新能源与节能环保装备。抓住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机遇,发挥我市装备制造产业优势,重点发展四大新能源装备和四大环保装备产品系列。到2015年,新能源及节能环保装备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四大新能源装备产品系列。发展以生物质能发电机组、地源热泵、太阳能光热利用等为主的新能源装备及配套产品,以电动汽车及电池、电机、电控等为主的新能源汽车系列产品,以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磁浮磁动风力发电设备、采油专用风力发电设备、风叶、主轴、机械传动等为主的风电机关键配套产品和以核电站冷却水泵、冷却再循环泵、核电站固定用铅酸蓄电池、氧氯化锆核电材料等为主的核电装备及配套材料。四大环保装备产品系列。发展以膜材料与膜组件、耐高温耐腐蚀的袋式除尘滤料等为主的环保材料及配套的环保药剂,以燃烧过程中SO2、氮氧化物同步控制与治理技术和装备、工业排放有毒有害有机污染物控制技术等为主的空气污染防治技术和设备,以水污染防治、污废水回用、造纸制浆水处理等为主的水污染防治技术和装备及以医疗固体废物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等为主的固体废弃物处理关键技术和设备。

——电子信息。以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为契机,依托山东仪器仪表产业园、山东电子元器件产业园、山东微电机产业园及淄博软件园等四大电子信息产业园区,重点打造医疗电子设备、集成电路、电力电子三大产业链。到2015年,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年均增长30%左右。医疗电子设备产业链。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合作,重点突破关键技术,高起点发展诊断治疗设备、医疗影像设备、重症监护设备和医用信息化终端产品。集成电路产业链。重点发展集成电路设计、关键封装材料、IC卡模块测试封装、集成电路测试封装、射频标签封装及应用、片上系统(SOC)、智能卡操作系统(COS)等产品。突出抓好15亿只集成电路封装和20亿片IC卡等项目建设。电力电子产业链。重点发展电力电子元器件、电力电子模块、整机应用装备、电力电子新材料等产品。积极发展工业控制微电机和电力、通信领域嵌入式软件及行业管理应用软件,进一步拓宽应用领域。抓好5亿平米电子基布、大功率内臵旁路电机软启动器等项目建设。

——汽车及机电装备。立足基础优势,坚持主机成套产品与配套零部件发展相结合的原则,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主机成套产品、传统配套产品、航空及船舶核电配套等四大系列产品。到2015年,汽车及机电装备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200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汽车及零部件。重点发展轻型载货车、改装车、电动车、高等级公路运输用特种车和专用车、汽车零部件等产品,实现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突出抓好20万辆电动汽车、10万辆专用车扩建等项目建设。主机成套产品。重点发展动力机械、造纸机械、农用机械、建材机械、矿山及起重机械、石油机械、玻璃机械、陶瓷机械等八大类主机成套产品。传统配套产品。重点发展泵类、电机、化工设备、磨具磨料等四大类传统配套产品,提升产业档次,提高配套能力和协作水平。抓好230台大型高压水泵技改等项目建设。航空及船舶核电配套产品。重点发展民用船舶、航空航天和核电装备配套产品,提升产品配套比率和附加值。突出抓好核电泵高压除磷泵系列项目、铝镁合金和钛合金锻件等项目建设。

2、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按照国家产业政策,根据资源配臵和环境容量条件,坚持发挥优势、突出重点、有保有压、提升水平,加快推进化工、建材、冶金及金属加工、纺织、轻工等五大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努力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产业竞争力。

——化学工业。依托齐鲁化工区、东岳氟硅材料产业园和桓台马桥工业集中区等园区,充分挖掘化工原料丰富的优势,培育壮大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产业,重点改造提升石油化工和氯碱化工。到2015年,化学工业销售收入达到5000亿元,年均增长14%左右,其中精细化工比重达到60%。石油化工。巩固传统优势产品地位,拉长产业链,重点向下游产品延伸,大力发展终端产品和深加工产品,努力培植一批优势产品,推动产业向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方向发展。突出抓好30万吨丙烷脱氢制丙烯、7万吨丁二烯、稀土顺丁橡胶等项目建设。氯碱化工。实施总量控制,严格限制新增布点。重点开发有机氯和无机氯高端系列产品,加快氯碱下游精细化工产品的开发生产,完善产业链条。抓好中化集团淄博化工新材料基地、20万吨已内酰胺、13万吨环氧氯丙烷和40万吨离子膜烧碱配套工程等项目建设。

——建材工业。严格控制总量,加大产业转移力度,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实施品牌战略,全面提升建材工业整体竞争力。重点改造提升水泥、建筑卫生陶瓷和新型建材等领域。到2015年,建材工业销售收入达到1200亿元,年均增长7%左右。水泥行业。严格控制水泥熟料产量,合理规范现有水泥粉磨站发展,提高生产集中度,形成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基地。水泥生产能力控制在1800万吨左右,新型干法水泥比重达到100%,水泥散装率达到70%以上。建陶行业。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和产业转移力度,推广应用节能环保新工艺、新技术,提升高档次、高附加值产品比重,打造建陶企业自主品牌。建筑陶瓷产

能压缩在7亿平方米以内,高档卫生洁具达到250万件,建筑陶瓷综合能耗平均下降20%。新型建材。重点研发新型墙体保温材料和新型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建筑结构产品等新型节能建筑建材。积极抓好2000万平米隔热板等项目建设。

——冶金及金属深加工。以有色金属、钢铁、耐火材料及冶金新材料为重点,严格淘汰落后产能,延伸产业链条,推进产品深加工,加快调整产品结构和生产布局,提高产业集约化水平。到2015年,冶金及金属深加工工业销售收入达到1100亿元,年均增长5%左右。有色金属。发挥氧化铝、电解铝等原料优势,重点发展为高端领域配套的高精度铝型材料系列产品和钛合金板带材。“十二五”末,氧化铝产能达到360万吨,铝材达到10万吨。钢铁。严格淘汰落后产能。重点发展优特钢及钢铁深加工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耐火材料及冶金新材料。重点研究开发高科技耐火材料、高附加值材料、功能性新材料,加大调整力度,推动传统耐火材料向高端耐火材料转化。力争2015年新型耐火材料比重达到50%,建成全国最大的耐火材料研发生产配套基地和冶金新材料生产应用基地。突出抓好30万吨炼钢用优质合成不定型耐火材料、10万吨针状焦和10万吨铝硅制品及4万吨镁铝铁尖晶石等项目建设。

——纺织工业。依托“中国纺织产业基地”、“中国棉纺织名城”、“山东省纺织服装名城”等区域品牌,加强技术改造,提升研发设计能力,进一步完善营销渠道,做大自主品牌,完善提升周村、高青、淄川三大纺织产业集群。重点抓好纱、牛仔布及牛仔服装、高档色织布及衬衫、家用纺织品、针织面料及服装、丝绸等六大产业链建设,全力打造“淄博纺织”品牌。到2015年,纺织工业销售收入达到500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纱。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企业电子配

棉能力。推广采用先进生产工艺,大力提高无卷、无接头纱、精梳纱产品比重。牛仔布及牛仔服装。大力开发高附加值新型牛仔布,提高面料品质,积极发展牛仔服装加工业。重点抓好900万件高档服装及1000万米精细牛仔布等项目建设。高档色织布及衬衫。研发生产功能型面料,提高高档衬衫研发设计水平,不断提高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打造国内外知名服装品牌。家用纺织品。发挥高织高密面料优势,发展印染和后整理项目,生产高档床上用品。针织面料及服装。积极开发功能性针织面料,大力发展户外运动、休闲服装,实现规模化、品牌化。丝绸。发展高端丝绸面料及产品,以丝绸生产与丝绸文化相结合,扩大丝绸文化产业影响力。

——轻工产业。重点发展日用及艺术陶瓷、机制纸及制品、塑料、食品、家具、工艺美术、玻璃制品、皮革制品、家用电器等产业集群。到2015年,轻工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800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日用及艺术陶瓷。围绕做强“淄博陶瓷,当代国窑”品牌,重点发展高级日用细瓷和艺术陶瓷,抓好品牌和市场的有机结合。“十二五”时期,日用陶瓷产量控制在15亿件以内,艺术陶瓷产量达到5000万件。机制纸及制品。重点发展高档纸制品、功能纸制品和下游配套产品三大产业。塑料制品。重点发展工程塑料、功能塑料、高档复合材料及塑料制品,建设世界知名的塑料制品生产基地。食品。重点发展临淄绿色食品加工基地、沂源肉兔饲养加工出口基地、高青棉籽油加工基地和沂源果蔬加工四大基地,努力培植龙头企业。家具。重点发展功能性家具、实木家具、红木艺术家具及其他配件产业,培植周村家具产业基地和西河红木之乡两个特色产业基地。工艺美术制品。发挥传统优势,重点发展琉璃艺术、刻瓷、内画、木雕等传统特色产品,形成以博山、淄川、张店为主的艺术制作中心,打造陶琉文化产业链。

玻璃制品。重点发展高档玻璃器皿、装饰玻璃和工艺玻璃产品。皮革制品。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皮革产业,建成国内最大的日用皮革产品生产基地。家用电器产品。重点向专业化、系列化方向发展,建成北方最大的电热管、电热炊具生产基地和新型中央空调及配件生产基地。

3、分类推进企业转型发展。按照“提升一批,重组一批,淘汰一批,转移一批”的思路,对规模以上企业实行分类指导,进一步推动企业转型发展,不断壮大优势企业规模,努力提高企业竞争力,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促进老工业城市实现新的转型发展。一是提升一批骨干企业发展水平。支持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或核心技术、技术研发能力强、产业带动作用大、竞争力较强的企业加快发展,实施新一轮传统产业技改计划,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装备水平。支持企业广泛开展技术合作与交流,加强新产品和新工艺研发,努力推进技术升级换代。二是重组一批优势企业实现规模发展。鼓励一批经营管理好、产品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较高、具有一定品牌优势的企业,通过各种资产重组方式,联合兼并资产存量大、负担重的老国有企业,实现资产结构调整和规模扩张。支持产品相近或技术关联度较高的企业强强联合,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支持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兼并重组我市企业。三是淘汰一批工艺和设备落后企业。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要求,淘汰一批产品设备和工艺落后、资源利用效率低、能耗高、排放多、污染重的企业,重点抓好电力、钢铁、水泥、有色金属、造纸、焦炭、制革、印染等行业的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确保按期完成规定任务,为新兴产业发展腾出空间。四是转移一批受资源制约较重企业。结合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布局调整,积极引导受原料、能源和市场制约较大的企业加快向外转移,提高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水平和能力,重点推进一批冶金、建材、纺

织、轻工等行业中的产能过剩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支持淄博石嘴山工业园、铜川耐火材料工业园和江西上饶工业园建设。(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坚持结构调整和规模膨胀并重,按照“发挥优势、突出特色、聚集发展、提高效益”的要求,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性服务业,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把服务业打造成新的战略性主导产业,努力建成鲁中地区重要的文化旅游中心、金融中心、商贸中心和会展中心,打造鲁中物流“旱码头”。到2015年,服务业比重达到43%以上。

1、做大做强比较优势产业

——现代物流业。围绕打造鲁中物流“旱码头”目标,充分发挥我市交通区位优势、产业基础优势和物流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物流专业园区,改造提升物流企业,完善物流设施建设,初步形成立足鲁中、覆盖全省、服务全国、联通国际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到2015年,物流业实现增加值450亿元,年均增长15%。加快物流网络建设,规划建设疏港物流基地,突出抓好齐鲁化工物流园区等四大物流园区建设,重点建设淄川建材、博山机电和桓台、高青、沂源等五大物流中心,支持鸿运货运等十个物流配送中心发展。大力发展企业物流、城乡配送物流、区域物流和国际物流,积极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集群。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城市配送、农产品物流等为主体的第三方、第四方物流。抓好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和物流园区信息平台建设,以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核心,提升物流企业的专业化、信息化、社会化和规模化服务水平。

——文化旅游业。以“齐风陶韵、生态淄博”为主题,突出文化特色,深度开发以齐文化为龙头,以聊斋文化、鲁商文化、爱情文化、陶琉文化和黄河文化为依托的文化旅游资源,积极推动旅游产品由单一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旅游商品向品牌化、产业化、规模化方向转变,建设全国著名旅游城市和世界有影响力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到2015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500亿元,年均增长18%。围绕休闲度假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和工业文化旅游三条主线,打造“三水两山”和“一都、一城、一园、一居”九大旅游品牌。充分发挥我市工业开发早的优势,依托传统工业企业平台,搞好博山陶瓷琉璃、周村纺织丝绸等工业文化旅游,加强旅游创意和资源开发,积极发展体验经济,充分展现我市陶瓷、琉璃和丝绸文化的深厚影响力。加快临淄区足球起源地文化、中心城区现代都市休闲度假旅游、北部温泉养生度假和南部区县军事文化旅游开发。重点抓好世界足球起源地创意开发、中国航天太空港主题公园等旅游项目建设。加强旅游品牌建设,创新旅游营销方式,完善旅游线路。发挥我市旅游商品资源丰富的优势,深度开发旅游商品,规划建设大型旅游商品集散市场,大力发展购物旅游。结合城镇化建设,配套完善旅游服务设施。

——金融保险业。发挥好金融保险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进一步完善金融体系,不断推进金融创新,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到2015年,力争全市金融保险服务业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14%以上。结合淄博新区开发,加快全市金融中心规划建设,鼓励现有市级金融机构西迁,引导新引进金融机构入驻发展,构建市金融中心框架,打造淄博新区标志性建筑群。加快资本市场建设,依托齐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全面强化与天津股权交易所的合作,建设全省性股权交易市场,尽快形成辐射全省的重要股权交易平台。支持本地法人金融机构发展,进一步充实资本金规模,优化股权结构,加快上市融资步伐。积极推动齐商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工作,鼓励其加快对外扩张,向区

域性、全国性银行发展。推动符合条件的农村信用社改组为农村合作银行或农村商业银行。推动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创业投资公司、担保公司、证券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期货公司等金融机构加快发展。加强金融企业风险控制,促进规范发展。制定鼓励金融机构入驻淄博发展的政策意见,重点引进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和国内外知名保险机构。

——商贸流通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市场,努力发展新兴市场,创新流通服务业态,提升商贸流通发展水平。到2015年,全市市场交易额突破2000亿元,年均增长16%。围绕服装、建材、沙发家具、不锈钢、钢材、二手车交易等专业市场,进一步提升设施档次,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等现代经营手段,扩大市场规模和影响力。突出抓好齐鲁国际化工商城、中国.周村轻纺科技城、中国北方不锈钢市场、淄川服装商贸物流城、博山陶琉大观园国际商贸城等五大专业市场的培育发展。规划建设医药、机电、轻工、建材、化工、商贸等一批大型专业批发市场,进一步增加专业市场数量,扩大专业市场规模,打造专业市场集群。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提升有形市场功能,积极培育无形市场。大力推进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发展,紧紧围绕专业市场,积极发展相关产业,规划建设加工配套基地,加快推进市场商品的本土化进程,并不断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上下游配套产品,丰富产品品种,优化产品结构,尽快形成产业支撑市场、市场带动产业发展的良好格局。保护和发挥好淄博“老字号”品牌资源和优势,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率。“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8—10处规模大、档次高、功能完备的大中型综合商场和现代化水平高、设施功能完善的星级酒店。

2、发展壮大快速成长型产业

——科技服务业。加强淄博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技术信息中心、孵化器、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增强企业研发创新能力。加快技术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服务活动的社会化和产业化。规划建设市级科技服务产业化示范园。健全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快发展农业科技服务机构,建立健全地方特色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速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成果孵化转化。大力引进和培育专业化的科技研发企业,鼓励企业研发中心面向社会服务,加快科技服务业产业化进程。

——信息服务业。以实施省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为契机,加快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在传统工业领域实施推广一批信息化典型项目和示范企业,重点推进RFID、物联网等新信息技术在节能环保、安全生产、交通物流等领域应用,加快社会信息化和智能化进程。提升信息传输服务业发展水平,打造“无线城市”。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加快信息资源优化整合,促进基础设施共享。加快公共数据库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深化公众“一卡通”工程等信息化重点项目应用。以软件和信息系统集成为重点,立足我市产业基础,大力发展工业软件、嵌入式软件、应用软件和程序软件、游戏软件等信息技术服务业,规划建设信息服务业产业基地。优化电子商务发展环境,推进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工程,建设一批专业性强、区域特色鲜明、面向行业服务的电子商务平台。大力推进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整合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

——商务服务业。以融资租赁服务为重点,加快发展房屋、设备、汽车等租赁业,实现融资与服务贸易的结合,逐步把租赁业培育成为

经济发展的重要融资工具之一。按照专业化分工、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大力发展会计、审计、律师、公证、信息、咨询、代理、经纪等中介服务业。按照专业化、品牌化的要求,大力发展会展服务业,进一步完善会展设施,培育承办机构,提高策划水平,力争将陶博会、世界瓷砖大会、齐文化旅游节等培育成国内外知名会展品牌。

——创意产业。加快齐赛创意产业园建设,提升层次,完善功能。结合淄博新区开发,规划建设档次更高、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齐鲁创意文化产业园区。加快培育创意产业市场主体,重点培育一批数字技术、广播影视、动漫游戏、表演艺术等文化创意群体,促进文艺演出、出版、广播电影电视、广告传媒等优势产业发展,加快发展创意设计、动漫、网络传媒、网络游戏、手机内容产业等新兴产业。强化政策扶持,通过科技支撑和市场化运作,努力把创意产业培育成我市的一大产业亮点。

——房地产业。以解决中低收入者住房困难为重点,结合实施“两区三村”工程,推进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进一步完善住房供应结构,扩大城市廉租住房保障范围,加大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的供应,增加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规模,适度发展高档住房,合理引导住房建设与消费。加强房地产一级市场调控,综合运用市场和行政手段,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抑制投资性购房需求,严格控制炒房等投机行为。进一步放开搞活住房二级市场、三级市场,增加住房有效供给,推进住房梯度消费,满足不同收入层次居民的住房需求。

——社区服务业。适应居民生活需要,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重点发展社区养老、家政服务、学龄前儿童教育等社区服务,满足居民收入增加、消费结构升级的服务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改善社区环境。鼓励采用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资、独资等形式兴办社区服

务业。支持有规模、有品牌的各类服务企业进入社区,培育专业性和综合性龙头企业,形成品牌化社区连锁经营服务体系。

3、培育发展新兴潜力产业

立足于节能环保、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积极培育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立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培育发展工业设计服务业;立足于满足人民的健康需求,积极培育发展健康服务业;立足于发展服务贸易,积极培育发展服务外包;立足于汽车业的快速发展和汽车消费的快速增长,积极培育发展汽车服务业;立足于城市优势,积极培育发展总部经济;立足于统筹城乡发展、满足广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积极培育发展农村服务业。

(三)积极推进农业转型发展

按照“生态、安全、优质、集约、高效”的农业发展方向,围绕打造高端高质高效农业的总体目标,大力发展都市农业、精准农业、循环农业、设施农业和有机农业等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生态保障能力,力求在促进农业提质增效上实现新突破,增创农业发展新优势。

1、积极发展都市农业。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服务城市、改善生态为宗旨,立足组群式城市实际,开发农业生产供给、生态修复、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都市农业体系。到2015年,都市农业占中心城区农业用地达到50%,都市农业的生态效益、景观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全面彰显,整体发展水平走在全省、全国前列。重点抓好“三大板块”建设,着力推进都市农业长廊、水系生态、森林公园、科技示范园区、精品农业等“五大工程”,突出抓好百家市级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建设。

2、大力发展主导产业。以特色、高效、生态、精品为方向,大力发展粮食、蔬菜、畜牧、果业、林木花卉等五大产业。

——粮食产业。按照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提高质量的原则,发展粮食产业。“十二五”时期,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以上,总产稳定在130万吨以上。继续改造提升百万亩优质专用粮食基地建设,突出抓好高青县万亩优质水稻生产。加强高青、桓台、临淄等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县和沂源、临淄等全国旱作农业示范基地项目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区县争创国家级精准农业示范区县,确保粮食生产稳步增长。

——蔬菜产业。以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和都市农业建设为契机,以优势蔬菜基地建设和蔬菜标准园创建为载体,实行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市蔬菜基地面积稳定在75万亩以上,播种面积稳定在105万亩以上,蔬菜总产量达到40亿公斤。着力发展南部山区越夏菜、北部平原设施蔬菜和中部城郊优质蔬菜三大板块基地,培育一批区位优势明显、地方特色突出、人文内涵丰富的名优蔬菜基地和品牌。组织实施放心菜工程,大力发展绿色蔬菜,适度发展有机蔬菜,健全完善检测体系。积极发展蔬菜配送专卖业务,推动蔬菜生产基地直接对口供应超市,实现“农超”对接。积极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组织,培育一批规模大、自动化程度高的蔬菜保鲜、加工和食用菌工厂化生产龙头企业,带动全市蔬菜产业尽快步入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轨道。

——畜牧业。以生猪、肉牛、肉羊、肉鸭、奶牛、山羊等养殖和加工为重点,基本建立动物疫病防控长效机制和公共卫生、产品质量、生态环境三大安全体系,初步建立现代畜牧产业体系。到2015年,全市畜禽标准化生态养殖比重达到85%,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65%。支持一批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进行标准化改造,推行规范化、标准化生产,促进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粪便排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加快构建种畜禽场、商品场相互配套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全市畜禽良种覆盖率达到90%。突出抓好高青黑牛产业化开发,力争把高青县建成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高档肉牛养殖、加工基地。抓好沂源山羊品种资源保种、扩繁和开发。加快生猪品种改良步伐,大力推广自然养猪法技术,实现传统养殖向生态养殖方式转变。每年对100个畜禽养殖场区进行标准化改造,提高畜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饲养水平。

——果业。以苹果、桃、樱桃、葡萄等四大水果和板栗、核桃两大干果为重点,打造一批质量高、效益好、示范带动能力强的标准化示范园区和地方名特优果品基地。到2015年,全市果树面积达到103万亩,果品产量达到20亿公斤。加快老果园升级改造步伐,开展密植园改造和老果园更新试点示范,力争“十二五”期间改造低产低效果园50万亩。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矮化栽培、沃土养根、节水灌溉、配方施肥、简化修剪、绿色控害等关键技术,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水果优质果率达到75%以上。加强采摘、保鲜、包装、储运等产后处理技术研发、果品深加工和市场开拓,全面提升果业整体素质。进一步抓好中药材、猕猴桃、茶叶等特色种植业基地建设。

——林木花卉产业。以林木建设和花卉栽培养殖为重点,进一步提高林木花卉业比重。到2015年,苗木花卉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加快特色林木花卉集约化育苗、标准化生产、定向化培育基地和示范园区建设,重点培育高产、优质、抗逆和观赏价值高的用材林、防护林、经济林、观赏树木及花卉新品种。提高林木花卉设施栽培比例,改造提升现有设施结构,新建一批日光温室和智能化温室,推广应用设施

内无土栽培、穴盘育苗、缓释肥栽培等技术,提高林木花卉质量。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林木花卉品牌,形成“一县一类、一镇一种、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格局。提升花卉深加工产业开发水平,延伸配套产品链条,拓宽产业发展领域。整合林木花卉营销资源,积极搭建现代化交易平台,推进林木花卉市场建设。

3、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和标准化建设。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示范基地,突出抓好得益乳业、大地肉牛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加快建立银企对接机制,增强银行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的信贷支持,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企业,通过外资注入,带动现代农业发展。到2015年,全市市级龙头企业达到140家,省级30家,国家级2家,农产品加工率达到78%,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2000个。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保护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商标,鼓励创建名牌农产品。加快良种产业发展步伐,提高新品种创新研发能力,加强农作物新品种引进、试验和示范,重点实施“一十百万”良种工程。大力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农超对接、网上交易等现代经营方式,加强农产品信息服务平台和物流设施建设,发展冷链物流,完善绿色通道,推动企业、基地和市场的网络融合、资源共享。整合各种检测资源,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能力,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四)进一步加快发展建筑业

按照现代建筑业发展要求,着力调整建筑业结构,努力提高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建筑业健康发展。到2015年,建筑业增加值达到200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

1、积极调整优化建筑业结构。树立大建筑业的观念,突破以房屋建筑业为主的局限,巩固提高传统产业平台,拓展高端业务平台、专业项目平台和新兴产业平台,形成传统与新兴、高端与低端、主营和兼营多业并举、共同发展的建筑业新格局。树立品牌意识,提升品牌效应,扩大专业化施工力量,提高企业资质等级,增强市场竞争力。积极抢占埠外市场,努力占据高端市场,推动县域建筑业发展。大力发展装饰装修业,积极推行土建、装修一体化设计,提高装饰装修设计水平。

2、提升建筑业竞争力。培植壮大建筑业龙头企业。鼓励支持建筑龙头企业实行优化重组,加快资本、人员、技术和品牌扩张,向房地产、建材、租赁等领域延伸产业链,形成一批资金雄厚、人才密集、技术先进的大型建筑企业集团和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在国内市场上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努力拓展建筑业市场。充分利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平台,组织一批大型建筑施工企业,积极承揽国外建设工程项目。鼓励大型综合性企业采取BOT、PPP等新型投融资方式,参与国际工程竞标项目。发挥建筑业在电力、公路、设备安装、防腐保温等工程领域的市场优势,积极拓展省外市场。做好优秀企业外宣推介工作,打造淄博建筑业品牌。加快培养注册类和非注册类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增强建筑业科技创新能力。

3、实施建筑精品工程和安全工程。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改进和加强工程监理,不断提升质量安全水平,力争所有竣工项目工程质量全部达到国家标准和规范要求,并创出一批优质精品工程。强化施工安全生产管理,严格落实建筑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许可制度,构建完善的安全生产法规标准体系和监管

机制。进一步健全安全生产保证和考核体系,建立重特大质量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制度。

4、加强建筑市场监管。进一步整顿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积极开展建筑市场秩序综合执法检查,依法规范家装队伍,规范建设单位发包行为和劳务用工管理。加强装饰材料和室内环境检测。规范招标、评标和招标代理行为。

五、城乡统筹和区域经济

坚持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性战略和重要突破口,按照“六个一体化”的总体要求,加快构建“四个层级”的现代城镇体系,重点抓好“三项制度”改革,推进“四大载体”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均衡发展,力争全市统筹城乡区域发展走在全省前列。到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8%。

(一)构建城乡一体的现代城镇体系

按照“中心凸显、十字展开、组团发展”的总体思路,加快推进城市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形成中心城区、次中心城区、中心镇、中心村(农村社区)“四个层级”有序对接、产业、生态和社会功能有机联系的现代城镇体系。

1、中心城区。围绕打造省会城市群次中心城市的目标,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扩大城市规模。按照“一城四区”的功能分区要求,突出中心城区的核心服务区地位。老城商业服务区。以综合整治为主线,加快推进东部化工区搬迁,改善城区环境,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新城金融文体商务服务区。按照高起点设计、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投入、高效能管理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行政中心、文化中心和金融商务中心等“三大中心”建设,实施“清水润城”、核心区水系、休闲公园、黄土崖湿地公园、路网绿化等“五大生态工

程”,构建新城区的“金带”、“蓝带”、“绿带”。北部科技服务区。进一步明确高新区的功能定位,着力加强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建成对全市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示范区和高端产业服务区。南部商贸物流服务区。以市场建设为重点,抓好大型商贸物流设施建设,形成配套完善、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商贸物流服务区。到2015年,基本建成整体功能突出、生态环境优良、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中心城区,为到2020年建成“双百中心城区”打好基础。

2、次中心城区。坚持中心城区与次中心城区重大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共建共享,着力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逐步建成各具特色、功能完善的次中心城区。淄川区、周村区、桓台县等三个区县驻地,要加强与中心城区的有机衔接,推动中心镇与中心村优化发展,形成与中心城区功能互补、融合互动、紧密连接的次中心城区;博山区、临淄区、高青县、沂源县等四个区县驻地,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体现自然、文化特色,科学规划好区域内的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生活居住、文化商贸等功能分区,建设相对独立、独具特色的次中心城区。到2015年,临淄、淄川、博山和周村四个次中心城区建成人口20-50万的中等城市,桓台、高青、沂源三个县城建成人口10-20万的小城市。

3、中心镇。把中心镇作为加快推进统筹城乡一体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将部分近郊镇纳入城区实施镇改办的基础上,集中抓好30个中心镇建设。加快完善城镇建设规划,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中心镇的承载能力,促进周边农村居民加快向中心镇转移。大力发展镇域特色经济,加快优化城镇产业布局,完善产业功能配套,不断提升镇域综合经济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使其成为区域性的农村经

济、文化和服务中心。到2015年,力争全市30个中心镇人口全部超过3万人,其中20个中心镇人口超过5万人。

4、中心村或农村社区。把中心村或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提升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努力拓宽经济发展空间的重要平台。以推进“两区三村”改造为抓手,积极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重点选择300个左右的中心村或农村社区进行集中扶持,统一规划,改善设施,完善功能,努力提高农村居民的集聚度和生活质量,引导周边村庄、人口向中心村聚集,逐步合并人口数量少、生活条件差的行政村和自然村。“十二五”期间,完成499个农村居民点的拆迁安臵工作,挖潜建设用地3097公顷。

(二)强化城乡统筹发展的经济载体

把特色产业基地、农村经济组织、中心镇和重大项目建设作为“十二五”时期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基础,进一步强化统筹城乡的经济支撑。

1、抓好农业特色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把农业特色产业园区和基地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因地制宜、规模发展”的方针,建设一批农业特色基地或园区,加大政府对园区和基地的扶持力度,鼓励民间资本或企业单位建立特色园区。

2、加强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建设。把农村新型经济组织作为推动农村产业规模化发展的主要组织者和参与者。进一步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鼓励农村能人、龙头企业、村“两委”、乡镇事业站所、基层供销社等领办合作组织,积极采取引进外来企业、培育本地规模经营大户、引导农村基层机构转型等方式,推进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建设,力争到2015年达到2000个以上。

3、加快中心镇建设。把中心镇建设作为推进农村城镇化、发展农村经济和转移劳动力的重要平台。重点抓好确定的30个中心镇建设。

4、抓好农村和农业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搞好农田水利建设。积极推进规模化种植和养殖,鼓励农业综合开发,积极引进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加强政策资金扶持,支持农业和农村重点项目建设。

(三)创新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

“十二五”期间,以推进农地产权制度、户籍制度和排污权交易制度“三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推进城乡社会事业统筹发展为着力点,加快建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

1、推进城乡“三项重要制度”改革。把三项制度改革作为推进全市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的重点和突破口,进一步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优化资源配臵。一是加快推进农地产权制度改革。以“还权赋能”为核心,搞好农村居民土地、房屋确权、颁证工作,有序推动农村居民实现财产流转,促进农村生产要素流动,实现要素高效配臵。加快建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研究制定农村产权抵押、转让办法,规范流转程序,保护农村居民合法权益。二是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市域内户口迁移政策,以合法固定住所为基本落户条件,抓紧研究制定户籍制度改革实施办法,并相应配套制定转户农民宅基地、承包地使用收益政策,完善就业、社保、住房、教育、医疗待遇,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积极探索推行居住证“一证通”制度。三是加快推进排污权交易制度改革。充分借鉴先进地区实施环境资源交易制度改革的有益经验,先期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度改革。在保障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区域环境容量和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允许市场主体有偿购买和出让环境资源。尝试建立环境资源交易所,打造环境交易平台。按照“价格与治理成本相匹配”的原则,制定排污权交易办法,完善交易拍卖、转让程序。在推进排污权交易的基础上,适时推进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和生态环境资源交易。

2、推进城乡社会事业统筹发展。一是统筹城乡规划。树立“全域淄博”的规划理念,加强城市规划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的衔接,统筹城乡住房建设,结合农村居民点整理,规划建设特色鲜明、功能完善、配套齐全的新型农村社区,构建无缝隙的城乡规划体系。二是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加强农村学校硬件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臵,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大力实施“卫生强基工程”,加大对乡镇卫生院医疗装备的投入力度,鼓励采用托管、设立分支机构和医生轮值等形式,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水平。健全完善区县、乡镇、村文化设施网络。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扎实推进城乡文明结对共建、“老年活动室”和“乡村少年宫”建设,推动城乡文化服务均等化。加大城市公交覆盖率,有序推进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三是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统一规划建设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项目,建立覆盖全市各街道、镇、社区和行政村的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强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就业技能。加快完善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建立城乡养老、医疗保险制度之间的转移接续机制,促进城乡人员自由流动。加大对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及被征地农民、其他因病致贫特困家庭的救助力度,在所有中心镇、有条件的中心村或农村社区按照三级以上标准建立敬老院和老年公寓,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

(四)统筹区县域经济发展

充分考虑区县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进一步强化区县经济发展的地域分工,着力构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高度集聚的区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1、鼓励张店临淄桓台三个经济强区县又好又快发展。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加快推进高能耗和污染性产业向外转移,重点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和石油、精细化工等优势产业,以及物流、金融、商贸、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农业,依托龙头企业,在逐步壮大规模的同时,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延伸和完善产业技术链条,提高经济效益,建成淄博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全国重要的优势产业生产基地和区域性物流、商贸和金融中心,争取在全国、全省区县经济排名位次前移。

2、支持淄川博山周村三个老工业区科学发展。充分发挥老工业区的基础优势和人才优势,着力盘活存量,释放发展潜能,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发展汽车、机电装备、生物医药等高附加值产业,改造提升轻工纺织、建材陶瓷等产业技术工艺水平,建成淄博市先进制造业基地。依托工业总量优势和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和旅游业,成为全市重要的商贸和旅游中心。进一步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促进老工业区科学发展。

3、支持高青沂源两县跨越发展。抓住国家实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和支持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着眼于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强化和完善突破高青、支持沂源加快发展的政策体系,支持两县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鼓励发展生态农业、低碳绿色产业和旅游观光等生态产业,建设淄博生态经济发展示范区。

六、基础设施和支撑保障

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乡基础设施的有效衔接、互补,积极推进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提高区域承载功能。“十二五”期间完成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15亿元。

(一)能源建设

以“保障能源供应,调整优化能源结构”为目标,继续优化发展火电,努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序推进电源项目建设。“十二五”期间完成能源建设投资176亿元。电源建设。在做好资源、环境容量平衡的基础上,选择热负荷需求增长较快的地区,创造有利条件,力争建设2~3个第二批30万千瓦级热电联产机组项目。因地制宜开发利用风能和生物质能发电,利用博山、淄川、沂源等区县山区的有利资源条件,加快推进中广核岳阳山、文武山风电场项目等11个风电项目建设,实施淄川浩源、高青丽村等生物质能发电项目。电网建设。重点推进外电入淄项目建设。继续加强输电通道和配网建设,支持1000KV蒙西-济南-潍坊特高压交流线路建设,新建500KV变电站2座,扩建1座,新建220KV变电站7座,扩建8座,新建110KV变电站16座。组织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作,实现一镇一座110KV变电站,形成网架坚实、结构合理、安全可靠、管理科学的城乡智能电网。天然气建设。抓住中石油泰青威输气管线途经淄博的机遇,进一步优化境内天然气管网布局,积极推动泰青威管线博山分输站与中石油沧淄线联接线建设,实施好天然气臵换工程。农村能源建设。加快推广农村户用沼气,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4万个,大型沼气工程10个,“十二五”末全市户用沼气池达到20万个。大力推广秸秆气化技术,积极实施生物质秸秆供气工程,为农村提供清洁、优质、方便的能源。(二)交通建设

以公路、铁路干线建设为载体,加快构建综合交通体系。“十二五”期间完成交通投资140亿元。铁路建设。优化完善市域“二纵四横一支”铁路网,实施山东第五纵向铁路淄博段(一纵)、晋豫鲁铁路通道沂源段(四横)、寿(光)-(邹)平铁路桓台段(二横)等项目,完成辛泰铁路(二纵)、张东铁路(一纵)电气化改造,积极推动济南都市圈城际铁路规划建设。启动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积极规划论证支线机场。公路建设。进一步完善市域“一环六纵十横”干线公路网,完成中心城区大外环(一环)、湖南路北延(四纵)、薛馆路(九横)和河辛路南延(六纵)等新建改建工程,规划建设潍坊至济南高速公路淄川段(七横)。实施国道205中心城区段和省道102淄博段改线,以及省道临仲路乐疃至莱芜段、沂台路沂源段、寿济路、韩莱路、庆淄路、广青路、潍高路高青段升级改造。场站建设。改造提升淄博火车站。新建张店高速客运站、临淄客运站和淄博北客运站,改建淄博公铁联运站,逐步构建中心城区与次中心城区、中心镇与城区之间两个“半小时交通圈”。继续推进农村公路建设,2015年实现所有具备条件的行政村通油路。

(三)水利建设

围绕综合用水、构建水系的目标,加快三个体系建设,夯实农村水利基础,切实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十二五”期间完成水利建设投资84亿元。防洪体系建设。完善提升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推进实施骨干河道综合治理,实施病险水闸维修改造工程,提高水利设施防灾减灾能力。供水体系建设。配套完善引黄供水工程,完成南水北调工程和引太入张工程,优化水资源配臵,构建完善“南蓄北引、三河相通、两库相联、客水补源”的城乡水网体系。重点建设引黄供水二期水厂、引太入张沣水净水厂、淄博新区配水厂,扩建张店水厂。积极推进东部化工区给水管网建设,逐步解决新城区、高

新区及城乡接合部用水问题。加快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建设,推进城乡同源同网同质供水,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生态水系建设。加快生态引水工程建设,推进实施“清水润城”工程。加强孝妇河、淄河、东猪龙河、乌河、沂河、范阳河、北支新河和支脉河等主要河流综合治理,改善河流水域环境质量。加强城乡景观水系建设,创建沂河源和龙洞湖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和6个省级水利风景区。

(四)公用设施建设

淄博市加快文化旅游业发展研究 篇7

淄博市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厚, 凭借文化资源禀赋, 充分挖掘人文、自然、生态等方面的优势, 多年来, 全市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 全市初步形成了一些特色鲜明的旅游产业板块,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 以齐文化为代表的古历史文化旅游板块

淄博市已经启动了齐文化生态产业园建设工程, 规划建设总面积424公顷的齐文化生态产业园, 将淄河两岸的主要文物保护单位和文化旅游景点纳入其中, 形成文化资源与生态互融互动、绿色生态的高品质文化旅游产业园。此外, 位于淄博市高青县的陈庄西周遗址被列为2009年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淄博市正积极推进陈庄西周古城遗址博物馆建设, 依托山东大学齐文化考古研究实践基地, 对占地1 000余亩的大型春秋遗址———狄城遗址实施考古发掘。

(二) 以王渔洋、蒲松龄等历史文化名人为代表的人文旅游板块

淄博产生了姜太公、齐桓公、管仲、晏婴、孙武、房玄龄以及王渔洋、蒲松龄等著名历史文化人物。其中姜太公、齐桓公、管仲、晏婴、孙武、房玄龄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 留下众多文化遗迹。生活在清朝康熙年间的王渔洋和蒲松龄,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王渔洋是清初文坛领袖、一代诗宗, 独创诗论“神韵说”。蒲松龄透析了封建政治的黑暗、科举制度的腐朽, 用一生精力创作《聊斋志异》, 是我国成就最高的古代文言短篇小说。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王渔洋和蒲松龄两个历史人物均具有重要的人文资源开发价值。目前, 王渔洋故里景区、蒲松龄故里景区均是淄博市以文化名人为特色的重要文化旅游景区。

(三) 以周村古商城为代表的鲁商文化旅游板块

淄博市周村区素有“旱码头”、“金周村”、“天下第一村”的美誉。周村古商城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并作为山东省“文化历史与民俗”旅游区的开发重点, 列入山东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景区建筑风格迥异, 中西文化合璧, 为山东仅有、江北罕见, 且至今仍在发挥其商业功能, 被中国古建筑保护委员会的专家誉为“中国活着的古商业建筑博物馆群”。作为中国古商业文化的优秀代表, 古商城至今仍保持着古朴的明清原貌和历史本色。目前, 已形成国家级历史文化古街、鲁商文化发源地、著名影视拍摄基地为主的三大品牌。

二、制约淄博市文化旅游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 文化旅游业总体规划相对滞后

近年来, 淄博市文化旅游业虽然有了较大发展, 但缺少一个统一的文化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旅游与文化及相关产业融合度不高, 文化带旅游、旅游促文化的发展机制还未形成, 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目标、结构框架还不够清晰, 文化旅游业结构不合理, 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产业优势没有显现出来。淄博市旅游资源挖掘、开发和整合的任务艰巨, “吃、住、行、游、购、娱”配套设施不协调, 缺乏包括主题定位、战略布局、规划设计、发展目标、实施步骤在内的科学规划。

(二) 文化旅游业综合竞争力偏弱

淄博市旅游资源丰富, 但没有一家像泰山、台儿庄古城那样在国内外叫得响的文化旅游品牌景区, 这与齐文化在山东省乃至全国的历史地位不符。主要表现在与现代旅游需求相结合的内涵挖掘不够;部分文化旅游资源整合统筹开发不够;产业整体规模小;文化旅游产业园建设层次较低;富有淄博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纪念品很少。这主要是因为现有旅游项目多以静态性展示为主, 游客体验性、参与性不强, 部分产品的开发有些雷同;景区建设存在着管理体制不顺、景区条块分割、资源难以统筹等问题;景点规模偏小, 特色不明显;旅游产业园产业化水平较低, 产出效益很低;文化旅游商品属于作坊式的小型生产, 大同小异, 独特性和创新性不足。

(三) 文化旅游产品营销水平较低

淄博市文化旅游产品客观上因为整体规模不够大, 营销策划滞后, 总体营销水平与加快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统筹全市产业发展力量不足;区域合作不紧密;宣传营销层次低。这主要是因为各县市区分工协作、整体推进、错位发展不够, 市县联动发展的机制未形成;对周边省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不深, 主动“入网”意识不强, 与省内其他市旅游交流协作还处于浅层次、单渠道;营销投入不足, 缺乏市、县、企业联动营销机制, 营销手段方式向现代方式转型不够, 宣传促销手段过于简单。各区县或景点在宣传促销方面, 各自为政, 牌子杂, 影响小, 没有形成合力。

三、加快淄博市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 淄博市应围绕文化名城建设, 全面提升文化旅游业发展速度和层次, 使文化旅游业成为淄博市经济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 立足形成集群优势, 科学规划布局文化旅游业发展

立足现有自然资源禀赋、历史文化底蕴和地域人文景观, 坚持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原则, 科学编制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规划, 并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使文化旅游业发展有规可依, 有章可循, 避免盲目和重复建设, 努力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

1. 科学编制文化旅游发展规划

聘请国内外知名文化旅游策划团队, 对淄博市文化旅游业发展进行高端策划。坚持高起点高标准, 健全完善规划体系。一是科学编制完善总体规划。二是加快编制专项规划。三是推进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一体化, 实现文化旅游大联合、大繁荣。四是增强规划的科学性、严肃性。

2. 挖掘、开发和整合区域文化旅游资源

一是深度整合资源, 高起点、搞策划, 推出齐长城、陶瓷、蹴鞠、聊斋等精品主题文化旅游线路, 努力打造文化旅游新优势。二是对接市场需求, 策划开发一批“一日游”、“二日游”、“三日游”精品线路。三是加强与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的合作, 拓展文化旅游市场。

3. 构建大的文化旅游业体系

围绕地域文化资源, 把文化元素贯穿到旅游景区项目设计、建设、管理、营销、服务的各个环节, 把提升文化内涵贯穿于“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之中, 用文化包装旅游项目, 增强旅游的魅力、活力、吸引力, 提升旅游的内涵和核心竞争力。

(二) 立足优质项目带动, 培育发展高品位文化旅游业项目

坚持打造优势品牌, 通过优质项目带动, 努力培育核心景区, 使之成为文化旅游龙头品牌, 放大其引领带动作用, 切实解决“起步早、发展慢, 名气大、规模小、有讲头、没看头”的问题。

1. 培育一批文化旅游业示范园区

文化旅游产业园本质上是一种旅游地产在政策导向下的新模式, 是“文化+旅游+地产”的三位一体的联动开发模式。今后淄博市要集中培育以华鸿印刷物流园、鸿鼎文化产业园、印象齐都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为代表的一批文化产业龙头, 提升地区文化及旅游影响力及竞争力。

2. 培育一批文化旅游业骨干企业

文化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一批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综合效益好的项目作为示范和支撑。继续扶持发展荣宝斋、周村古商城、世纪天鸿、开元文化大世界、美图文化传媒、长征教育、泰山瓷业、山东世纪天鸿书业有限公司等文化旅游业骨干企业。

3. 培育一批文化旅游业文化体验产品

围绕工业体验游, 发挥淄博老工业城市基础优势, 以陶琉等传统优势产业为重点, 突出提升产品体验环节, 开发十个以上工业体验旅游项目, 打造工业体验旅游品牌。加快发展旅游休闲度假区, 力争五年发展三至五家年接待游客40万人次以上旅游度假区, 形成集观光、休闲、住宿、餐饮于一体的多功能旅游消费聚集区。

(三) 立足用好资源优势, 提升文化旅游业品牌内涵

深入挖掘淄博市独特的文化旅游元素, 通过高层次的规划、创意、策划、包装和精心培育, 能够树立起全新的淄博旅游品牌形象, 较好地提升淄博市文化旅游品牌内涵。

1. 提升以“史”为特色的齐文化旅游品牌内涵

今后要以“齐国故都”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为抓手, 以齐古城、齐长城、齐故城考古遗址公园为载体, 通过活态展示、舞台演绎、游客体验、场景再现等形式, 加强文化传播, 延伸产业链条, 举全市之力打造齐文化制高点。

2. 提升以“人”为特色的历史先贤文化旅游品牌内涵

围绕王渔洋、蒲松龄等历史文化名人, 今后重点推出桓台王渔洋家族文化游、淄川蒲松龄“聊斋文化”游等品牌, 制作一批有影响力、有震撼力的影视、动漫、舞台剧、图书以及大型演艺节目等作品, 尽快将淄博市历史文化名人优势转化为文化旅游业发展优势。

3. 提升以“景”为特色的自然文化旅游品牌内涵

今后要发挥淄博市南山北水自然风光旅游资源优势, 用三至五年着力打造两至三家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过5 000万元, 十家年接待游客30万人以上、旅游综合收入过千万元的骨干景区, 力争将周村古商城等景区创建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4. 提升以“物”为特色的陶琉文化旅游品牌内涵

淄博市传统文化和现代工业文明相呼应, 特别是“淄博陶瓷”驰名中外, 素有“当代国窑”之称。今后应深入发掘历史文化旅游资源, 进一步做大做活陶琉文化旅游品牌, 使其更具地域特色, 使旅游者充分体验和感受淄博所具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亮的文化形象。

参考文献

[1]大众网—齐鲁晚报.高青陈庄西周遗址入选2009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EB/OL].http://www.dzwww.com/shandong/sdnews/201006/t20100614_5660904.htm, 2010-06-14/2016-06-12.

[2]陆方欢, 邹能锋.淄博市旅游信息化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 2008 (11) .

变革中发展 发展中创新 篇8

在变革过程中,公司在强化制度落实的同时,将改制以来形成的体系、制度、程序、办法等进行固化,公司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从2009年到2013年,产值年均增长率17.2%,利润年均增长率45.9%,资产总额年均增长率18.9%,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增长4.1%,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年均增长8.32%,员工四间年平均收入比2009年增长了2.7倍;2011年获得集团公司“成员单位2009至2010年度创建‘四好’领导班子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2年度经营业绩考核被评定为A级。这些数字和突破,不仅反映出中核二四国有资产得到保值增值,资本的有效使用率不断提升,企业呈现健康、快速发展的态势,更说明了企业改革发展效果显著。

转变观念 坚持改革改制促发展

中核二四始终把“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作为首要任务,在改革初期通过“头脑风暴”,对干部员工进行新观念、新理念的灌输和引导;在改革中期通过一系列制度的出台,推动全员思想观念的不断转变;通过绩效考核,提高执行力和执行能力。最终形成全体员工思想内需、追求企业变革发展的动力。

公司通过“搭架子”、“筑基石”、“抓创新”三个步骤,形成了精细化的管理能力。“搭架子”,就是建立起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的制度框架体系,实行了“决策管理扁平化,风险管理层级化,财务管理集中化,项目管理责任化”的矩阵式管理模式。“筑基石”,就是建立企业发展需要的各类制度与办法,并结合实际进行适应性升版,进一步完善了一体化体系建设,筑牢企业基础管理的基石。“抓创新”,就是以敢为人先的精神辅之以信息化的管理手段,促进企业向精细化管理水平迈进。按照企业核心业务发展需要,逐步建立了重点项目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稳步推进核电建造施工管理系统,开展综合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通过一系列信息化管理手段,使管理过程逐步由粗放型向精细化管理转变。

创新管理打造企业市场硬实力

中核二四坚持以现场促市场,以质量促信誉,提升企业社会形象。以质量为本,以安全施工为轴,加强现场管理,努力向社会展示央企风采,获得省、地级优质工程和包括国家级在内的“安全文明工地”数十项。在资本运作方面由于信誉度高,市场任务开发成效明显。

中核二四强化自主创新,提升企业科技生产力。公司成立了企业科技研发中心,加大科技方面投入(占年主营业收入比重的1.24%)。实行企校合作,初步形成产、学、研体系,在省级工法、专利授权、行业标准编制等方面实现了零的突破,共获得17项省级工法,14项授权专利,承担了15项行业标准编制工作,以及包括AP1000专项在内的7项外部科研任务,促进了科技兴企战略的实施。

中核二四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为企业发展提供人力支持。让所有员工人尽其才,忠于职守,实现自身价值与企业价值的和谐统一,实行了“干部能上能中核二四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为企业发展提供人力支持。让所有员工人尽其才,忠于职守,实现自身价值与企业价值的和谐统一,实行了“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退”的用人机制,建立了合理、规范、有序的员工流动机制,不断优化公司员工队伍结构。通过岗位轮换、挂职锻炼、“影子培训”、内外培训、中层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给优秀青年压担子、腾位子等方式,不断地培养各类人才,用好各类人才。在总部、事业部、区域公司、专业化公司、工程管理部,基本形成了不同层级、不同业务单元的核心团队和管理骨干。

文化引领塑造持续发展软实力

改制过程中,公司始终把抓党的组织建设作为企业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注重党建组织全覆盖,哪里有新型经济组织,哪里就有党组织。在党员队伍管理方面,公司每年都与各单位党委(直属党支部)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实现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与生产经营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不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通过党员亮身份、“党员示范岗”、“创四好领导班子”等活动,为党建工作和经济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改革改制和维稳工作中,公司无一人因改革改制而上访和信访,在处理重大历史遗留问题和消除不稳定因素事件中,绝大多数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不回避矛盾,坚持正义、坚持原则,甚至牺牲个人和家庭利益,努力化解内部矛盾,积极营造和谐氛围,为企业改革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建造和谐企业的过程中,公司始终把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以人为本,狠抓民生工程。在职工收入增长、劳动保护、业余文化生活等方面做了大量实际工作,取得了满意的成效。

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按照“先提炼、后宣传、再贯彻”的程序,通过启动整合、巩固提高、完善升华三个阶段和“企业文化建设年”活动,制定了《企业宣传手册》、《企业文化手册》、《员工行为规范》、《中核二四形象视觉识别系统应用规范》、《中核二四施工现场标识》等制度性、规范性方面的内容,指导实践,引领员工的道德规范和行为理念,弘扬“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企业精神,培育社会认可、员工认同的共同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企业管理制度中,注重以人为本,逐步由制度管理向文化管理过渡。

上一篇:直饮水工程设计方案下一篇:2008年职称英语考试综合类(A级)真题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