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生活化策略(通用8篇)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语文阅读教学生活化,即语文教学与生活相结合,使课堂教学方式变为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参与的生活过程。在阅读教学中,要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让语文回归生活。
一、把生活经验引入到阅读中来
课文是课本的主体,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范例。教师在课内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并进行听说读写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课文是作者用语言再现特定的生活情境,凝聚着作者的文思和情感。如何通过语言这一躯壳,深入生活这块血肉,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发挥课文的示范作用呢?
教师应力求把生活中的活水引入课堂,让学生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进而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学生便能更好地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文章所蕴含的深层意蕴。例如,在教学《动物游戏之谜》一课之前,笔者先让学生观察各种动物在一起嬉戏时的情景,让他们对动物游戏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查找有关动物游戏的资料。如此一来,他们在还没学习课文之前,就已经拥有了相关的知识储备,不需教师讲解,学生便能够理解动物的智力潜能、自我控制能力以及丰富多彩的通信方式等。这样的内引,因为学生有大量的感性知识作铺垫,阅读课文时自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外联:把所学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去
让语文课堂走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进而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语文教学由“知”到“行”的必经之路。
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学生在课内阅读学习后往往会掌握一定的方法,同时对与之相关的一些内容感兴趣。教师要把握这一契机,让“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烈火”。例如,教《林黛玉进贾府》,就向学生推荐《红楼梦》;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就引导他们读原著《水浒传》„„这样的阅读引导,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由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拓展,为学生打开了一个更为奇妙的世界。
开展主题阅读活动。教师不妨组织开展古诗文背诵比赛,让学生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举办美文朗诵会,鼓励大家诵读精品美文;筹划课外阅读笔记展览会,展示同学们在课外积累的好词佳句,推荐优秀读物;建立班级图书角,让每位同学提供一本喜欢的书,供大家阅读,形成一个开放性的图书库„„学生在一系列阅读活动中体味到语言文字的精妙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对比:与生活对比,加深课文理解
拉近生活,架起沟通的桥梁。课文所反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总有一段距离,教师要唤醒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架起阅读与生活的桥梁。运用古今对比、中外对比的方法讲解课文,可以消除因年代久远、生活方式迥异等给学生带来的阅读障碍,让文本以生命化的形态呈现,拉近文本与生活的距离。学生在唤醒生活与感受生活的过程中经历并体验生命化的文本,对文本产生亲切感,达到理解文本、体悟情感的目的。
还原生活,游戏中体验真情。课堂即生活,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如果用生动的生活情景来演绎文本,就能赋予文本以生命的活力,更深入地理解文本,体会情感,体验其内在意蕴。例如,教《窦娥冤》一课时,我组织学生编排、演绎课本剧,学生更能紧扣故事情节,深刻领会窦娥这一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这种生活的再现,使学生与文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人情人境,有切身的体验,达到了一般阅读讲解所不能实现的效果。
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生活。脱离生活的学习是没有目标指向的学习, 也是没有价值意义的学习。如何让教学指向学生的生活价值?在此谈谈课堂阅读教学生活化的粗浅意见。
一、联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
阅读内容来自于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有的描绘生活, 有的提炼生活, 有的指向生活, 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与学生接触过的生活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这或多或少的联系就是阅读教学和学生生活的联结点。抓住这联结点, 将阅读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联系起来, 在阅读中融入学生生活的成分, 让阅读教学生活化, 趣味化, 避免枯燥、单调, 脱离生活实际的教学进入阅读课堂。因为学生的生活世界是丰富多彩、趣味无穷的, 将阅读教学建立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之上, 才能缩短阅读内容和生活世界之间的距离, 甚至将生活板块和阅读内容板块咬合、重叠, 消除学生对阅读内容的陌生感, 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在阅读中融入生活, 反之学生会在生活中融入阅读, 把阅读教学中获得的知识、信息、思想、观念用于生活, 丰富生活, 指导生活。
西师版教材第七册《海滩上的雕塑》, 讲了孩子们在海滩上尽情玩耍, 挖大运河、掘人工湖、堆大山、垒新家园, 文章充满童趣, 体现了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对海滩非常陌生, 雕塑, 也不熟悉。查资料吧, 农村孩子们家里都没有电脑, 也没有藏书。阅读课上, 我从课题中的“海滩”“雕塑”入手。“谁在生活中见过雕塑呀?”“我在南川高速公路出口见过, 雕的是两个人。”“对, 那是两尊雕塑, 一位是刘伯承, 一位是邓小平。”“我在南川人民医院大门口见到一尊雕塑。”“哦, 那是白求恩大夫。”接下来, 孩子们说出了他们见到过的所有雕塑, “雕塑”这个词解决了。
“谁见过海滩?”孩子们都摇头。“海滩没见过, 见过沙滩吗?”我们这儿有河, 但没有河滩, 孩子们还是摇头。“你们玩过沙吗?”好多孩子举起了手。我目睹过我的孩子小时候玩建筑沙的情境, 我让邻座的孩子交流玩沙的情况, 孩子们确实感兴趣。汇报得知, 他们在沙堆里打过隧道, 筑过房子, 垒过碉堡, 堆过小动物……
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带到课堂, 拉近了与文中孩子生活的距离, 知道自己曾经玩沙享受的乐趣就是文中孩子在海滩上享受的乐趣, 于是学生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学完了《海滩上的雕塑》, 感受了作者以优美语言表达童年乐趣, 同时培养了想象力、创造力。我相信孩子们会在生活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有趣。
二、关注学生最近生活空间
孩子在长大, 学到的增多, 见到的加广, 渴求的更宽泛。阅读教学应拓展空间, 延展时间, 从生活中开发利用教学资源, 让课堂走向生活, 充满生活的气息;让生活进入课堂, 给生活增添几分语文的色彩。如果将课堂局限教室之内, 以枯燥的讲解和朗读进行教学, 课堂就会缺乏趣味, 缺失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将阅读课堂延伸向学生的最近生活空间,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习积极性, 有利于学生对阅读内容及其思想意义的理解和感悟。
西师版教材第七册《秋天向我们微笑》, 描绘了农村特有的秋景。诗句美, 透过诗句能想象到秋景美, 但是学生能不能透过优美的诗句感受优美的秋景呢?能不能学着像作者一样用充满灵气的优美语言表达我们的生活呢?为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我首先利用课堂引导学生读诗句, 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背诵全诗。然后把课堂延伸并领他们实地参观, 观察葡萄披紫袍、玉米举红缨、梨子穿黄袄 (因为我们这儿梨多, 苹果少, 不容易看到苹果穿红袄) 、蚂蚁觅食衔入蚁巢、黄叶飘进大地妈妈的怀抱、头顶明丽的阳光。一边观察一边用文中的诗句描绘观察到的景象, 用心感受我们身边的秋景。最后回到课堂, 带着生活体验再读全诗, 感受作者是怎样用优美的语言表达生活的。特别是一些拟人化的词句, 比如“秋风抓一把”“涂掉”“苹果嚷着”“高粱红着脸笑了”“小鸟把快活的音符轻抛”等,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所见, 反复读, 反复想象, 越读越有趣, 越读越产生美感。当学生情到深处, 让他们仿照原文续写一节诗, 反映我们生活中秋天的美景。有个学生是这样写的:稻子披着金袍累了, 弓着腰喊着要回家;橘子提着灯笼亮了, 摇着身姿要离开妈妈的怀抱。
三、建构学生未来生活情境
人总是憧憬未来, 渴望超越现实, 实现梦想, 朝人生的可能性方向前进。教育的目的正是把学生朝可能性方向引领。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工作, 是教育目的得以实现的最基本的手段, 直接承担着引领学生向未来可能性方向发展的重任。
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的阅读经历, 对他们日后情感世界的构建、价值取向的定位、人生态度的形成等, 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阅读的潜在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优秀作品的影响力可以延续相当长的时间, 一部伟大作品引起的心灵震荡, 甚至能影响人的一生, 改变人的命运。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构建充实而高尚的精神世界——塑造健全人格, 净化心灵空间, 丰富思想感情, 培养科学精神, 发展创造思维, 修养高尚情操和健康个性,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给人生未来的生活奠定基础。
如何才能让阅读教学给学生未来生活奠定基础呢?阅读教学应选准阅读内容, 抓住主题意义对学生的人生进行有目的的导向。西师版教材第七册《礼物》一文讲的是一位孤苦伶仃的老婆婆过着穷苦而又快乐充实的日子, 常常把真诚的微笑送给人们,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态度。教学时, 我引导学生抓三组句子。一组是写老婆婆家里很穷的句子:“老婆婆家里很穷。几块砖头支起一口锅, 煮的是野菜。采来的蘑菇、摘来的野果, 只有招待客人时, 她才同吃。小屋里的土炕上铺着一张老羊皮, 冬天毛朝上, 夏天毛朝下, 这是家中唯一的褥子。”一组是写老婆婆生活快乐充实而又积极乐观的句子:“金黄的树叶燃起的火苗, 驱走小屋的寒冷潮湿;小鸟和虫儿的啼鸣, 驱散老人的寂寞。老婆婆每天天亮就干活儿, 拾柴割草, 编筐织席, 夜里月亮当灯笼, 捻麻线, 搓草绳, 一年四季, 手脚不停。”一组是写老婆婆的礼物改变了人们生活态度的句子:“伤心的人见到老婆婆, 她送一件礼物, 伤心的人不再流泪, 心中满怀宽慰, 轻松愉快地离去。愤怒的人见了老婆婆, 她送一件礼物, 愤怒的人不再生气, 转怒为喜, 心平气和地离开。劳累的人遇到老婆婆, 她送一件礼物, 劳累的人有了力量和信心, 精神焕发, 唱着歌儿继续前行。”
我首先引导学生读, 边读边概括三组句子主要反映的是什么, 概括出来之后又一边读一边想象老婆婆家里穷的程度、积极乐观而又快乐充实的生活状态和真诚的微笑给人们带来的变化。然后将家里穷与积极乐观快乐充实、真诚微笑作对比, 评价这位老婆婆。评价之后看看我们生活中有没有像这位老婆婆一样的人, 又有没有因家境贫穷而灰心丧气消极度日的人。对比这两种人, 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自己的处境, 持怎样的生活态度。同学们理解了阅读这篇课文的意图, 充分交流了自己的看法之后, 老师为他们创设三个情境, 让学生谈谈如何面对这样的情境。 (情境一:你的爸爸妈妈在外地打工供你上学, 家里生活过得去。你正在上高中, 面临考大学, 学习成绩也不错, 可是你的爸爸妈妈因为年龄的缘故突然失业, 意味着家里断了财路。这时你打算怎么办?情境二:你大学毕业了, 通过几年的打拼, 创办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 正在发展壮大, 突然由于某种原因公司面临倒闭。你作为公司的老总, 你打算怎么办?情境三:大观镇的良田沃土养育了你, 二十年后, 你作为一位成功人士, 带着一笔巨款回到大观, 打算如何建设家乡大观?) 学生先设身处地, 头脑中形成自己的方案, 再小组交流, 形成小组共同方案, 再全班交流小组方案, 透过各小组的方案, 看看哪些方案最能反映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最能扭转情境中困窘的局面。通过创设情境, 学生将生活时空跨越到十年之后, 畅想未来复杂多变的生活、成功的自我、充满智慧的办事方案。这样一来, 学生就会明白为什么读课文总要谈教育了, 原来读课文的目的就是引导他们将来怎么生活。既然阅读是为了生活, 那么为了将来能更好地生活, 就应该认真地阅读。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改变课程内容“难、烦、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随之出现的是“课程生活化”的口号。“课程生活化”指的是课程内容要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课程生活化”要得以实现, 离不开“课堂教学生活化”, 也就是要把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作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需让学生读出生活味道
入选于苏教版《语文》教材的相关作品,其中许多内容都比较深刻地体现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无论是现代文还是一些古体文,都是姹紫嫣红、园圃风光的极好体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比较充实意义上的读,学生根本读不出那些田园风光的味道,也就建立不起学生与教材文本之间的感情。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总是多做让学生有比较充实意义上的事情。平时诸多语文教学的课堂,同仁们也比较重视学生的读,而学生已达到了一定的境界,如学生对古诗文的读是那样声色俱佳。窃以为,这样的读使得课堂教学的气氛活跃起来,但对小学生的读,还应该多些比较意义上的读。小学生现在就去做那些带有极强表演性质的读,恐怕不那么合乎情理。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去读出一定的境界,就需要下相当的功夫。对此,笔者有这样的思考,在小学生的阅读教学中,少让学生去做那些脱离实际的朗读,多让他们在自身能力基础之上读,比较自由地读。平时的阅读教学,笔者坚持让小学生比较自主地读文本,竟能够读出诸多自己的感悟,因为他们不去考虑那些装腔作势的读,同样获取了丰富的生活之味。
二、需让学生读出生活道理
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关注课程文本的建设,尤其注意解放人们的思想,使得教材文本内容丰富多彩,充满着更为广泛意义上的生活气息。如现在的义务教育之课程建设,大都使用的是一标多本意义上的地方教材,富有地方特色,尤其富有所辖区域内学生之生活气息。这就为一定区域内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而且是学生所能吸收的精神食粮,搭配合理。对此,在小学生的阅读教学中,需紧紧抓住文本浓郁的小学生生活气息,让他们自主地神游于作品的字里行间,深切地感悟出一条条比较深刻的为人为事的道理,也品赏到一道道营养丰富的精神大餐。应当承认,小学生的悟性不是那样高,但不等于一点悟性也没有。因此,对小学生的感悟需要从基础抓起。我们无需要求学生感悟深刻,但必需要求学生的感悟能够与自身的生活相联系。小学语文教材文本,每篇课文对小学生而言,似一座座精神的富矿,对他们极具启迪意义。我们不奢望学生能感悟出全部,但完全可以得到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式的感悟。譬如教学《鞋匠的儿子》,我没有让学生对林肯进行相关治国方略的感悟,而是让他们对林肯人格魅力进行充分的讨论。结果学生的感悟令人振奋,学生列举了自己平时在学校和家庭中的实例,比较有意义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三、需让学生读出生活实践
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而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还应当通过语文教学活动来实践、来实现。可以比较肯定地说,如果小学生的阅读教学离开了閱读与实践,那就与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什么根本意义上的区别。因此,阅读教学与学生生活相联系需做文本之生活实践。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比较关注学生的阅读与生活联系方面的实践,不但能让学生接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更能让他们的行为得到匡正。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着许许多多的篇目,虽然没有表现出雄壮之美,但表现出了人对自然界的柔情之美。这同样需要实践读出生活之美。
另外,小学《语文》教材中也有一些写动物的作品,如《生命的壮歌》,就给人深刻的启迪。对此,我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注意抓住这点点滴滴,给学生心灵上的震撼,让学生也多关注周围之生命。譬如和学生一起学习《我不是最弱小的》,就让学生去寻求生命中比自己弱小的。而学生也多从自己的生活去搜寻,不但搜寻到那最弱小的,更重要的是寻求到了需要关注的地方,这让不少学生在自己的实际行动上践行着对弱者的关注、关心和关怀。这使我们意识到“爱”这东西是具有含金量的,“爱的能力”是需要不断学习训练的。让学生在人生伊始,都怀着最美好的愿望、强烈的期盼,尽自己最大所能去爱周围该爱的一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生活相联系需要思考和实践的内容还比较广泛,在这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如火如荼的年代,是多么需要进行深刻的思考和科学的实践的。所以,我们不能亦步亦趋,需要走出自己的路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王浩小学)
摘 要:作为初中素质教育中的重要课程,初中阶段进行美术教学时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伴随不断深入的新课程改革,采用生活化教学策略可有效提高初中美术教学的课堂效果。生活化在美术教学中运用可为初中美术教学改革提供方向。文章就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初中美术教学课堂中运用的意义进行分析,并针对性地分析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生活化有效途径予以阐述。
关键词: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生活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0-085-01
艺术源于生活,而教育的根本意义是改造生活,美术教学生活化作为新课程标准中的一种教学方式,可为目前美术教学改革提供方向。初中美术教师一方面要求学生细心观察生活中的美学,另一方面需要指导学生欣赏生活中的美、挖掘其创造美的潜能。由此,本文结合本地区的教学实际案例,就如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教学策略予以分析。
1.生活化教学在初中美术课堂的意义
初中美术教师不仅需要对学生身边的资源进行主动性挖掘,而且需要对学生身边的资源予以深入地发掘,这是初中美术课教学的关键所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作为美术课教学的出发点,在授课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并使美术课成为初中学生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当前初中美术教育教学而言,美术教学课堂中仍旧存在众多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为教学设备的落后、教学方法的落后、美术技术的薄弱以及美术教育与生活实际想脱离等方面。
新课程改革这一大背景下,在初中美术教学课堂运用生活化教学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就生活化教学的中心而言,其教学根本在于生活,即将抽象化的学科内容生活化,采用生动、形象以及具体化的方式将学科内容表达出来,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讲学科知识在生活中良好地运用,其主要目的在于有效地解决实际教学问题。此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完美结合学生的生活以及美术教学课堂,不仅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有效地调节学生的审美情操,进而达到呈现初中美术教学特点的目的。
2.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教学策略
2.1教学手段的生活化
教学手段的生活化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其一,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其二,利用自制的美术教具;其三,组织学生的实践活动。就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而言,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经济水平的上升,多媒体手段运用于课堂教学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趋势,当前初中美术课的教学应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摒弃传统的依靠课本传授知识的方式。分析其原因在于,除部分可以采用课本知识表示的信息外,多数有用的教学信息仍然无法仅依靠课本予以表现,因此教师需要借助于声音、图片等多媒体形式予以呈现。
例如:教师在教学传统节日美术作品时,传统教育方式获取的教学效果较为单一,而依靠多媒体手段将与之相关的民俗活动、相关资料以及有趣见闻等予以生动形象的表现,便于学生获取更为直接的信息,且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利用自制美术教具而言,主要是为有效解决部分学校教具资源匮乏的情况,充分利用身边资源自制教具为一种特殊表现。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动画、幻灯片等形式进行教学,也可以学生的自身需求为教具选择及制作的依据。教师的教学手段具有多样性,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就组织学生的实践活动而言,教师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开展具有意义的比赛活动便于学生更好地进行实践。例如:教学人物写生课时,教师带领学生去教室外进行写生,并让学生自主寻找以及观察身边事物,查找人物外貌差异,在现实生活中融入美术知识。
2.2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一方面,教师需要开发课本中的内容。基础教育阶段的美术教学属于一门重要的课程,而且美术教育教学本身是对于自然社会的认知与感受。教师在原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辅助于生活化内容,可以有效地衔接课堂内外,将课堂知识良好地运用到生活中。例如:教师在教学风景素描时,可以联系农村以及城市中的具有丰富历史文化气息的事物。建议学生参观历史名城,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并掌握当地的历史文化,描绘古建筑物时,为能够更好地展现古建筑的风格,需要对古建筑的历史予以了解,采用生活化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创作灵感。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适当地增加写生活动。不断发展的社会变革促进了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新课改背景下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彰显,在课堂教学中需要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审查事物美的关键在于能够在生活中进行深入地发掘以及观察,因此初中美术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例如:教师在教学风景画时,为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体会风景画中蕴含的道理,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出门写生的方式去寻找生活中的美。以生活中含有的美学知识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感悟生活中理解风景画的内涵。
3.结束语
当前初中美术教学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就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弊端予以纠正,在生活中挖掘教学素材并将其良好地运用于初中美术教学课堂,不仅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可以有效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成为生活美的发现者,让学生在质疑、讨论中学会创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参考文献]
研究方案
主研:袁敏 蒲芙蓉 刘冬梅 邵青华 胡思蓉
一、课题的界定:
小学:指义务阶段1——6年级学生。
识字教学:将儿童熟识的语言材料,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习惯,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
生活化:教育生活化是指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联系起来。即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从生活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开发新的课程资源,使教育与受教育者个体的生活紧密相连,用学生自己的生活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启发和引导,让学生自己建构,以提高学生素养,实现教育的价值。
二、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产生的背景
我们学校每期期末都会统一阅卷,阅卷结束后,每位老师都会根据自己所改的试卷情况写出详实的试卷分析,一次,我们在翻阅试卷分析表时惊奇的发现,现在的学生大多出错在“字”上,看拼音写词语时写不对、形近字组词组不来,在后面的句子中、习作中也看到错别字连篇。写同音字现象较为普遍。审视我们的识字教学,教学中我们真的让学生把字形记牢了吗?让学生把字义了解了吗?是不是真的记住了字的读音了呢? 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在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更是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在阶段目标中第一学段(1—2年级)对识字量的要求是1600—1800个,占小学阶段总识字量(3500个)的50%还要多。大量的识字任务是低年级孩子语文学习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识字量的增加带来挑战,目前,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1~2年级要多认少写。”一些地区的做法是:“先识后写,识写分流,尽量加大低年级的识字量,尽早让学生进行阅读。”但是,加大识字量的同时,并不会降低写字教学的难度,并且,根据以往教学实验的经验和教训,在小学低年级加大识字量之后,如果处理不当,会在小学中、高年级时产生“回生”现象以及错别字增加等问题。
面对这样繁重的识字任务,怎样才能让学生减轻负担又能轻松快乐识字,主动学习汉字,产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呢?这是教师的困惑,也是对我们最具挑战性的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问题的归因
以上问题不只存在一个年级,也不是只存在我们学校,在很多语文老师看来,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一大难点。在识字课堂上,我们老师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掌握识字方法,记住字音,了解字形,理解字义,但事与原违,学生掌握的识字方法达到了要求,把字换一个地方,他又记不住了,学生掌握生字的时间不长,容易反生,随着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他又把字还给了老师。要不就是当时记住了,过个一段时间他又忘了。还有的老师在上识字课时,由于教学时间紧,教学任务重,课堂上为完成任务,草草了事,学生识字时间有限,再加上识字本领本来就很差,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对字的记忆模棱两可,这样容易造成学生写错字写别字,有很多老师只注重效果,不注重学生写字姿势的培养,也会导致学生写错字写别字,读错字读别字的现象也就会随风而生。不注重写字姿势,不注重识字教学,这样,越到高年级,学生出现错别字现象就更多。
很多老师已发现了识字教学的不足,也采取了一系列的补救措施,纠正错别字策略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没有从源头抓起。识字教学抓得更扎实了,也由于识字方法的单一使得学生学得枯燥乏味,当时记住了,过一段时间就忘记了。也强调了写字姿势,但由于个体差异,很多学生在家没有家长严格的督促,坐在不适合自己坐的茶几上写字,坐在电视机前写字。在家长的谈笑声中写字。让一部分学生的习惯在萌芽时灭亡。
(三)相关研究评述
识字教学的改革在国际上,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我国的台湾、香港地区,有代表性的是香港的安子介先生所创造的识字教学法,也就是从汉字的字义出发,把汉字的音、形、义相结合,进行拆字解义来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国内,识字教学改革的各大流派,他们各有优势和特点,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1995年8月召开的首届小学汉字教育国际研讨会上,被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列为较有影响识字教学流派就有16家。2000年11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小学识字教学交流研讨会,识字教学各家云集,成果荟萃。其中分散识字、集中识字、字理识字、韵语识字、电脑识字、字族识字、注音识字等都在识字教学中显示各自教学识字法的优势。大家一致认为识字教学必须遵循汉字规律进行识字教学,使识字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实现识字教学科学化,要求我们不仅要合理地运用研究现有的这些方法,而且还要学习前人已有的成果,利用其他学科提供的方法,进一步提取有益的成分,以利于促进语文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课程标准也强调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写作的基础,儿童识字教学应为他们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便于儿童掌握。
从目前流行较广的几种识字教学方法上看,各有所长。“注·提”实验,以汉语拼音帮助阅读,协调口语与书面语言的关系,重视语言能力的发展,能弥补学生入学前口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但是由于只重视字音,不重视字形,给错别字丛生留下后患。“集中识字”强调以汉字的形体规律快速识字,对于学习有口语基础的文字效果好,而对于那些没有口语基础的文字,学了不知所云,遗忘率高。“归类识字”同样是学习有口语基础的方块字,由于以词归类,在词意辨析上有独到之处,但是对于学习那些没有口语基础的词汇,同样有较大的难度。“分散识字”强调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对于学习没有语言基础的文字是最佳的选择,但难于体现汉字有字音类聚、字形类聚,字义类推的规律,识字进度较慢。新“课标”出台后,识字教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即要求儿童顺其自然地识字,拓宽识字的渠道,以及围绕着数字活动而渗透着的深厚的汉字文化及人文教育。
新课程标准规定:要求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喜欢阅读,乐于写话,能与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如何使识字教学达到增量不增负,这就要求教师度究教学策略,在识字教学时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即识字教学生活化,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方块字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件、人物的机会,使学生在与实在的世界撞击、交流中自发地、主动地去识字,激发识字兴趣,让生活成为识字的最大课堂,让识字成为学生生活的一种需要,促使学生有意识地留心记录周围的事物,在生活中自主识字,主动获取知识与经验。促进学生思维力、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学会创造性学习。
(四)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得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这一要求明确指向将识字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新课程标准规定:要求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喜欢阅读,乐于写话,能与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如何使识字教学达到增量不增负,这就要求教师度究教学策略,在识字教学时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即识字教学生活化,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方块字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件、人物的机会,使学生在与实在的世界撞击、交流中自发地、主动地去识字,激发识字兴趣,让生活成为识字的最大课堂,让识字成为学生生活的一种需要,促使学生有意识地留心记录周围的事物,在生活中自主识字,主动获取知识与经验。促进学生思维力、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学会创造性学习。
三 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让学生识字量增量不增负,大大提高学生识字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习作水平。
2、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素质的优化,提高课堂识字教学能力。
3、通过课题研究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推动社会进步。
四 研究内容
根据研究目标确定如下研究内容:
1、小学生识字水平及能力现状调查分析。
2、小学生识字教学需求状况调查分析
3、小学识字教学生活化策略的形成
4、小学识字教学生活化策略的实施 五 研究假设预期目标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假设
审视当前识字教学的现状,不难看出,识字教学手段滞后,直接影响着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严重制约着教育教学的顺利推行,影响孩子的阅读和写作水平,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如果大力推行识字教学生活化,提高学生识字写字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提高老师的识字教学能力,推动社会的进步。
(二)预期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让学生识字量增量不增负,促使学生有意识地留心记录周围的事物,在生活中自主识字,主动获取知识与经验。促进学生思维力、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学会创造性学习。
大大提高学生识字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习作水平。
2、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素质的优化,提高课堂识字教学能力。
3、通过课题研究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推动社会进步。
(三)创新之处
以学生的生活为载体,从微观的教学流程入手。充分调查了解法现行识字教学生活化思想及方式方法的研究现状,为本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展开实践探索,边实践边总结,并及时将其相应的成果在校内及校际间作进一步推广验证。以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为基础理论及评价依据,对已有的教学方式方法不断修正完善。六 研究样本的选择
以本校2012级一、三班,2013级三班,2014级三、四班为样本,以本校其它班级为研究对比样本。七 研究实施方案
(一)研究思路
以总体规划——分项分层研究与实践——阶段性检测与小结——针对新的问题修订措施——对修订措施展开实施——目标性检测与评价为整个研究的总体思路。重点研究如何利用生活资源?如何解决学生识字反生的现象?如何开展有效的课外活动来拓宽学生的识字视野?
(二)研究方法
以行动研究法、实验研究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为主。
(三)实施策略
作为班级研究识字教学策略,是从微观的教学流程入手。充分调查了解法现行识字教学生活化思想及方式方法的研究现状,为本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展相实践探索,边实践边总结,并及时将其相应的成果在校内及校际间作进一步推广验证。以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为基础理论及评价依据,对已有的教学方式方法不断修正完善。
1、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资源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地方,校园文化对学生起着熏陶的作用。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资源,将引导学生自主识字作为研究突破口。①认识学生姓名,提高识字量。为了让学生互相认识,知道姓名,快速有效地识字。开学初,先让学生自我介绍,并将其学生卡投影到屏幕上,使学生形象直观地认识了同学的姓名。同时为了解决一年级学生识字时学得快、忘得也快的难题,将全班同学的座位表印发给每一位同学,让家长辅导孩子尽快熟悉全班同学的名字,并且让每个学生制作了一张精美的名字卡片粘贴在课桌左上方,便于学生随时认读,常让学生在发作业本的过程中认识同学的名字。同时,动员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与同学交流,在互动中巩固识字,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增进友情。这样一来,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认识了全班同学的名字,识字量大增。
②认识校园里的告示牌、教室的牌匾,提高识字量。如开学初,利用班队课,带领学生一边参观校园一边认字,还利用升旗、集合、体育课等引导学生认识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爱校、尊师、勤学、守纪”等标语或校训。这样,引导学生把熟悉校园环境与自主识字有机地融为一体。浓郁的爱校情与主动识字的强烈求知欲相互渗透,学生识字的内驱力大增。
③欣赏教室的环境美化,提高识字量。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教师对教室也进行了美化。如粘贴班训、名人名言等。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班训、名人名言、课表及每期黑板报上的字等;开展识字比赛的课间游戏,使学生的识字兴趣不断提高。
2、采用“生活化模式”展现文本资源
生活化的教材必须对应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把教学活动置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无形中淡化了学生意识、学习意识,强化了主体意识、生活意识,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识字愿望。①让生活走进课堂。在教学《菜园里》时,让学生自己从家里带蔬菜到学校的课桌上展示(请家长事先把带来的蔬菜贴上标签),然后组织学生参观,认真记住各种蔬菜的名称。把枯燥的识字教学融于生活中,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一些本来少见、复杂的字学生也能轻而易举地记住了。
②让课堂走向生活。在教学《自选商场》一课时,先带学生到学校附近的超市购物、参观。在超市里,老师对着商品及商标,指导学生自由自在地识字,学生把认识的字都高兴地告诉老师,这样的生字教学就迎刃而解了。在课后活动中,又举行商品展销会,让学生把用过商品的空壳子、纸盒上的商标剪下来带到班级来展示,通过展示,学生又认识了很多字。
3、设计创造性的生活作业
生活在信息社会的学生,随时随地都在和文字打交道。教师要构建生活大课堂的新课程观,努力拓展教学空间。提高学生识字能力,必要时请家长配合采取各种形式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识字。
①借助图书识字。儿童普遍喜欢看故事、童话书、寓言书等。老师就根据儿童的心理愿望,每周开展一节“我会读”展示性课外阅读课,鼓励学生多识字、早阅读。
②借助媒体识字。学生喜欢看动画片,如“西游记”、“猫和老鼠”、“大风车”、“七巧板”等。老师就要求家长看电视时有意引导学生认屏幕上的字。这样,学生不仅从中获得了大量信息,还认识了不少字。
③借助生活情境识字。利用家长们带孩子上街、旅游的机会识字。例如在游动物园时认识各种动物的名称;在候车时认站牌;在逛街时认商店、酒店、大厦的名字„„
④在动手操作中识字。(1)把收集到的报头、刊头、包装袋等粘贴成小报、手抄报,上面的汉字就会记得特别牢。定期出识字专刊黑板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识字的乐趣。(2)举行秋游、社区服务等活动,把学生的视野引向大自然。让他们在活动后进行“小制作”、“画画”,然后贴上标签,标出自己所喜欢的事物名称,或在作品上写一两句话,学生不仅积极性提高,而且认识了不少字。(3)节日期间,让学生写一句祝福语,或让学生在别人生日的时候制作生日卡片,不会的字可以问家长、老师,学生边问边写,易学易记。
4、建立“识字成长记录袋”
开学时,给每个学生建立“识字成长记录袋”,把学生每周在生活中认识的字,请家长帮助学生归类(广告类、书籍类、影片类、商品类„„),记录下来,并在班级建立展示台,让学生把每周认识的字通过展示台展示出来交流学习,开展识字擂台赛。
八 实施步骤
根据课题研究总体目标和实施具体安排,预计实验周期为三年。准备阶段(2009年6月——2010年12月):制定课题方案,专家论证、申报立项,拟定具体提出研究计划,论证开题。
实验研究阶段(2011年1月——2013年2月):个人建档,制定个体成长计划。建立健全干预制度,实施计划,落实调控干预措施,阶段测查评估,典型案例,阶段研究报告;
总结结题阶段(2013年2月——2013年7月):完成实验后期测查,撰写实验研究报告,接受专家检测,结题。九 研究的预期成果
1、小学识字教学生活化策略实施
2、教师有关识字教学生活化教学专集、教研论文、典型案例,微型科研课题成果;
3、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
十、研究人员的分工
课题组织领导小组: 组长:张显川
组员:袁敏,蒲芙蓉、刘冬梅、邵青华、胡思蓉 课题实验研究机构: 课题主研
袁敏:负责对本课题的组织调控和相关制度建设,组织构思整个课题研究实施工作。具体组织实施相关研究工作,撰写相关研究报告
蒲芙蓉:负责收集资料,沟通协调有关研究关系,课题研究工作的指导成果推广。
邵青华:具体实施,相关部分材料的撰写,数据分析;设计各类调查问卷,胡思蓉:负责识字档案袋的建立及子课题《如何纠正小学生错别字的研究策略》的相关研究及总课题的相关研究报告的撰写工作。
刘冬梅:负责整理相关教学案例,撰写相关研究报告
参研人员:曾云霞、张光英、赵琳、邵丽、张明华、付俊华、杜琼英、李芳芳、袁孟、姚聘、吴秋琳、李文娥、刘春芳、邵丽萍、谢茂春、池玉萍、张朝芝、肖蕾、蔡丽华
子课题研究人员分工:
子课题《纠正小学生错别字的实践研究》 主研:袁敏、胡思蓉、刘冬梅 子课题《寻找生活中的错别字》 主研:邵青华、李文娥
十一、研究经费预算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目前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现行的写作以命题作文占绝大多数,从写作内容到写作技法都给了学生极大的约束,造成学生写作兴趣不浓厚。
(2)训练文体单一,使作文变成脱离社会需要的教学。学生体会不到写文章的社会价值和交际作用,认为写文章只是完成功课的需要,只是为了获得一个好分数。
(3)从作文现象来看,学生虚假作文的现象还很严重,“造文”现象还较普遍。从文中所反映的学生认识生活的水平与能力还较弱;从作文教学过程来看,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脱节。写生活也是国家《语文课程标准》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
2、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写生活是写作教育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十多年来,我国小学作文教学改革风起云涌,如山东烟台的“大量读写,双轨运行”作文教学实验,它以发展思维和语言为中心,以不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为前提,以课堂为基础,以扩大阅读量为突破口,使学生的作文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广东潮州特级教师丁有宽老师的“读写结合五步序列训练”即通过五个年级的五步序列,使读写密切结合,充分体现了读中学写,以写促读的思想,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江苏特级教师李吉林创立的“情境作文训练”,其核心思想是观察情境作文,即在观察情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写作……这些作文教学改革,虽然在研究角度和层面上有迥然的差异,但如果对他们的风格进行理性的探寻,我们会发现他们的研究有个共同之处:都让作文训练尽可能地与学生生活接近,使他们的生活积累成为作文内容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和语文素养的目的。这些研究都为本课题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和借鉴。
国外中小学作文训练也一直强调“丰富生活体验”。世界发达国家——美国,更是将作文引进生活,教师不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可通过课外多种渠道进行思考和准备,作文命题也以关注人生和学生未来发展为导向,追求真实与实用。
本课题是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通过作文生活化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丰富学生生活积累,提高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和习作水平。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本课题提出了以真实的生活为写作对象,以现实生活需要为作文能力培养目标,从关照学生认识真实的生活、拓展学生作文内容与作文形式入手,努力激发学生写作内驱力,提高学生书面语言表达及运用能力,同时帮助教师树立生活化的教学观念,丰富小学作文教学理论。
2、现实意义
(1)社会的发展促使作文走向生活
生活是作文永不枯竭的源泉,作文记录生活、反映生活,推动生活向前发展,生活和作文是紧密相关的,因而社会的发展促使作文走向生活。
(2)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研究也是作文教学现状的需要。
从教学对象来看,学生一遇到作文,就感到头痛,甚至无从下手,无话可说,虚假作文,造文现象还普遍存在;学生作文兴趣不高,作文内容缺乏真情实感,从作文中所反映出来的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和水平还较弱。从作文教学过程来看,教师认为作文课难上,批改任务繁重,教师的作文教学过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节。“作文来源于生活”,而学生恰恰写不出充满灵性的作文。我们进行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研究,试图从“生活化”的角度来优化作文教学,找到作文教学与生活的结合点,赋作文教学以生活的灵性,因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研究目标
1、总目标:生活是作文之源,作文不能离开生活而独立存在,作文要为生活所用。通过课题研究,最终使学生学会交际,能够参与社会表达。
2、具体目标
(1)促进作文教学的优化
通过研究与实践,构建“生活化”作文教学内容的新体系,逐步探索生活化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构建师生互动的、生活化、活动化的作文教学新模式,总结出生活化作文教学策略的理论与操作性结论。
(2)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通过研究和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作文的: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及时地以“我手写我心”,高效达到小学生作文训练要求,提高学生描写生活和表达思想的能力;养成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
(3)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寓作文与育人之中,使作文与做人紧密结合。指导学生审视学校、家庭、社会所包含的各种现象,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与辨别,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与判断,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与呼唤,嗅出时代气息,窥测崭新的世界,品味特有的情趣,展示出自己的生活情趣和思想追求,从而培养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的良好品德。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作文教学生活化的理论研究:
1、深入学习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并将其精髓运用到研究中,每学期有计划地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2、努力践行现代教育理论和新课程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基于这一点,小学作文教学应该生活化,生活与作文必须有机结合,并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教学实践。
(二)作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
1、作文教学内容生活化研究:
(1)丰富学生生活,培养认识生活的能力,使学生写作水平明显提高。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实践、空间,让学生去以生活为课堂,享受人生,热爱生活,丰富写作素材。
(2)顺应学生作文心里发展规律,用生活激发写作动机。力求作文内容生活化,倡导个性化作文。本内容可从学生生活的五方面进行挖掘:
a、精心安排一年中的各种节日b、精心组织每一次活动c、布置生活作文
d、开设作文活动课。让学生动手改作文,动口述作文,动情欣赏作文e、进行即兴作文训练。课上出作文题,学生思索几分钟后口述,学生评议。通过口述与评议,使全班同学受益,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3)适当地对教材中的作文内容进行调整、补充和改编,使其更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2、作文训练方式生活化研究
(1)实地观察式(2)生活娱乐式(3)社会调查式(4)自由拓展式
3、作文教学过程生活化研究
作文教学过程是在作文生活化策略理论指导下,融作文内容生活化策略与作文训练生活化策略于一体的。
作文指导课要优化结构,把生活引进课堂,知道学生善于观察、思维,学会反思生活,从纷繁复杂的生活中发现、捕捉、提炼写作素材,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学生提高生活认识水平的过程。
讲评课要注重学生发展。生活作文的讲评应注重发展学生对生活认识的表达能力。作文批改要坚持学生的自主性,解放教师繁重低效的批改,解放学生的头脑与胆略。对学生作文的评改要结合学生及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积极的作文与做人态度。作文评价还要适时地、自然地把学生的思想行为往有利于社会进步与文明方向上引导。
要在作文教学的全程优化中让学生完整地经历作文的“认识、思维、表达、再认识、再思维、修改再表达”的全过程。
五、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一)2011年4月—2011年8月为课题研究的启动阶段。
这一阶段我们进行了理论学习、设计方案、申报课题等相关准备工作,并对研究方案进行了修改和论证,通过了专家组审核,为研究工作做好了准备。
(二)2011年9月—现在,为课题的实施阶段。
我们正在按照研究方案的要求和步骤,有计划地组织实施课题研究工作。边研究,边开展活动,边整理资料,提炼经验,总结工作中的不足,为下步结题做好准备。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措施
(一)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加强作文教学生活化的理论学习。
在理论学习和研究过程中,要树立教师的生活教育思想,并且要遵循生活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谐性原则。同时,教师更新观念,开阔眼界,把作文教学生活化策略置于教育观念改造的系统中来比较,放到育人的高度来考察(着眼于人的发展,适应于社会的发展),把作文生活化策略放到语文教学整体改革的环境中来实践。
1、生活教育理论学习和研究
主要深入学习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课题组成员每月有计划地做好理论学习笔记,结合作文教学的需要进行探索。
2、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学习和研究
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当前教学新理论,努力吸取各种教育思想的优势。学习各种教学方法,借鉴各种教学模式,融各种教学方法于生活化教学策略。要通过读书看报、外出学习,特别要利用网络信息,吸收前沿的教育理论和思想,汲取各种教育实践的营养。
(二)探索作文教学生活化的有效途径
1、以观察为基本方法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主要途径,是作文训练的前提、基础和重要条件,只有引导学生观察,才能从生活中获得写作素材,写起文章来内容有血有肉,真实感人。我们从实验中获得,学生只有认真地观察,深刻地认识了事物后,才会使自己的情感与之产生共鸣,从而写出一篇好文章。比如:我们学校2011年9月份举行了运动会,老师让学生写《秋季运动会》。我们先让学生到操场上仔细观察比赛的过程,再让学生写文章。由于学生观察比赛时仔细、认真,印象也特别深,写起作文来也轻松自如了,成形的作文也具体生动了。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观察和认识事物,让他们的心灵与事物搭起一座情感桥梁。
2、以教材为依托 陶行知先生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这句话强调了实践对于获取知识和创新的指导意义。在生活中实践,锻炼习作能力,提高习作水平,是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
教师常常结合教材进行练笔。比如:结合古诗教学,进行改写的写作训练;结合相关课文,练习写读书笔记;结合语文综合实践的要求,让学生走近名人、走进公园、走进图书馆等,通过查找资料、读书、观察,丰富写作素材。
3、以活动为载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厌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我们通过实验得知,从组织活动入手引导写作,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写出了自己在活动中印象最深的一幕,并说出了自己最想说的话,避免了人云亦云,更不会有无病呻吟,总之在谋篇构段,详略安排,开头结尾都富有个性,并达到了学习语言,练用语言,发展语言的最终目标。
4、以情境创设为手段
小学生的学习更多地受到兴趣的影响,因而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特征去诱发兴趣,利用作文本身的魅力,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学生初写作文,最大难题是:“没有东西写”,因而缺乏兴趣。教师必须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解决这个问题,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生活情景,让他们写自己的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例如在指导学生写《捉迷藏》这篇作文时,教师先带领学生利用体育课进行了“捉迷藏”的游戏。在游戏中,用一些轻松的语言,有意识在启发学生注意观察游戏者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游戏结束后。老师先让学生谈谈这次游戏的感受,是从哪些情节中体会到的,由于这一游戏进行的非常有趣,同学们玩得很开心,因此,同学们说话的情绪特别高。一个同学叙述完,其他同学纷纷补充,纠正,把整个游戏场面及游戏者的动作神态描绘得栩栩如生。然后,再让学生把这次“捉迷藏”的游戏写下来。学生玩得痛快,写得真实,写作积极性大大提高了。
另外,电教媒体在作文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不同的电教媒体,既可以把学生引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又可以弥补学生认识与实际的焦距,把五彩缤纷的画面之中,使学生在短时间里能够对某些事物有较详细的了解,从而使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更加密切,有助于学生写作素材的丰富和写作水平的提高。
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动人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让生活成为学生写作真正的源泉吧。
5、以交流为助推力
作文言之无物,内容空洞,其根本原因是教师让作文的主体——学生远离了文章的源泉——生活。因此,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时时让学生在上学、放学路上观察周围的人和事,每天利用早管时间让学生把看到的事情用口语表达出来,然后让学生进行评议,一周评选一次口语表达章这样既锻炼学生的胆量,又激发了作文兴趣,同时又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给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有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情况下,鼓励他们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我的今日之最》等,然后让他们记录自己的感受。两年下来,大部分的学生都不怕写作文了。
6、改革作文评改方式
每次学生写好作文,老师就埋头批改,作文本上既是圈圈点点,又有许多眉批和总批,耗费了许多时间与精力。学生拿到批改后的作文,往往只看一下分数,并不认真留意那些红色的评语和文章中修改过的地方,所以许多语文老师常为自己的无效劳动感到苦恼。因此,我们的习作评价方式必须改变,应以激励为宗旨,重视、理解、尊重、欣赏学生写作过程中的个性体验,努力发现作文的闪光点。对学生应多加鼓励,调动他们的习作热情,激发其习作的积极性。在互相交流、双向互动的评价之中,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增进教与学的相互了解和深层次的沟通,在评价中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1)评定的形式力求创新
超过百分制:学生只要作文有闪光点,就可以给高分甚至满分,或得分超出一百分。立足于积极的激励,让学生充分地体验成功的快乐。所以,在平时的作文批改上,每次学生的优秀作文满100分的或者超越100分的总有几个,这大大激发了他们的习作热情,绝大多数同学认为写作是一件快乐事,而不是负担。
改变分数制:每次作文我们不必都打分数,教师应探索丰富多彩的评价符号对学生的习作进行评价,以调动学生习作的兴趣。如,对于作文原本写得不好的学生,只要有一点进步就在他作文相应的地方画上一个五角星,以示奖励;对于内容丰富且写得有特色的作文,可以盖上一个“奖”字。
讲求人性化:老师在评价一篇作文时,必须走进儿童的经验世界,学会用儿童的眼光来观察、体验生活。对不同学生提出有层次的要求,为每个学生提供机会,让其创造属于自己的成功,体验收获的快乐,并能使他们得到个性的张扬。
在批阅学生作文中把情感倾注在笔尖,努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丝一毫,只要有独到之处,进步之处,就写上几句鼓励性的评语,以激发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如“这里的内心活动写得好!”;“你这几句话一加,文章就生动了。”;“这次作文进步很明显!”;“修改后的文章真是精彩极了,足见你是花了一番心血”;“你的自评比老师写得还好!”等 等。这样的点评费时少,收效却很高,学生从这些评语中品读出老师对他们的爱,怎会不由衷地听老师的话,认真改作文呢!
(2)评价的氛围力求鲜活
学生的习作是他们勤劳收获的成果。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作文成果的激励作用,让学生从中体会成功的快乐,“以成功激励成功”。
①积极宣传
对于优秀的习作,我们要毫不吝啬地大力表扬、奖励。让优秀习作的小作家上台拿着话筒,朗诵自己的作品,感受一回播音员的风采;在教室后面的板报栏专门开辟一块地方,随时张贴优秀文章,让全班欣赏、学习;每周评出 “作文之星”、、、、、、就这样,每当孩子们得到以上荣誉时,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给予他们莫大的鞭策,那一张张欣喜的笑脸是最好的见证。
②创设窗口
这里的窗口,即能展示学生习作的阵地,它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如开设“学习进步章”、“朗读章”、“口语表达章”等,每周评选一次,得到的就在争章园里加一颗小星星。让同学把自己认为写得满意的、进步的作文贴到“读书吧”里,供大家欣赏、评价。
这种种活动,对学生不仅是写作能力的锻炼,还是写作热情的激发,让他们获得了更多的创作满足,立下做小记者、小作者的志向。
③鼓励投稿
当学生的习作逐步趋于成熟时,我们还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向有关刊物投稿或是参加各种类型的作文比赛。无论成功与否,都是一种锻炼,而这种锻炼还会不时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3)评价的途径力求拓宽习作评价要让学生参与评价,学会发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完成对自我的激励和超越。因此,教师要为每一位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人人参与评价。
①自我评价
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中提高写作能力”。
在自我修改作文的过程中,教师给予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学会修改、学会评价,能用自己的见解和独特的眼光去看待每一种事物。长此以往,学生作文兴趣将越来越浓厚,作文自信心将不断增强,作文水平将有质的飞跃。
②同伴互评
教师常采同桌讨或前后位互评,这样既方便,又省时。学生们动脑、动嘴、动手,人人参与,各抒己见。要求在评改时写下修改意见,打好分数。在虚心地汲取被评改作文的优点的同时,又认真负责地指出不足之处,大到全篇布局、小到一个词、一个符号。
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给予指导,然后抽取其中的一部分再进行评价。评价中肯定他们的成功之处,同时也指出其疏忽和遗漏的地方。
③教师评价
习作评价方式的改变,不仅丰富了我们的习作教学,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得到了积极有效的锻炼,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只要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努力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充分尊重学生独到的发现和个性化的认识和原始表达。那么,在写作时,孩子们可以尽情地“我手写我心”,快乐地抒发着自己的情感。这样学生习作学习生活才有生命的律动,而我们教师读、改学生习作也不再是苦恼事,而是心中充满着阳光和快乐!
七、主要成效与思考(一)课题研究初见成效
1、教师方面
通过研究和实验,促进了我校教师的教育科研理论水平不断提高。科学的实践需要科学的理论作支撑,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把理论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不断地研究,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总结,教师们撰写了有一定质量的研究论文。
2、学生方面
作文要为生活所用,每一次作文都有对象,达到交际的目的。作文是为了学生学会交际,参与社会的表达所用,只有在生活学习,作文才有话可写。通过课题研究,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各班学生的优秀习作有的汇编成册,供同学们学习借鉴。
课题研究的过程,不但是教师的成长过程,而且也是学生的成长过程。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学会交际。在课题研究实施的两年多来,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使小学生懂得了如何写好作文,如何与他人交往。他们主动研究,撰写文章,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二)尚待解决的问题
1、教师主观问题
小学教师由于工作头绪多、课务繁重,研究条件和研究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而且教师对教育科研方面的基础知识比较匮乏,能力极不平衡,所以其研究工作常常在低水平上重复。如何提高研究水平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对于学生生活的认识与积累问题 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如果让他们把生活中的经历写成作文,对材料的筛选还没有方法。
3、家长评价问题
由于家长的能力和认知水平不同,对于学生写的作文,多数家长不能够给予正确的评价。如何提高家长素质,促使家长能够重视孩子作文的评价,也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在家长评价这一问题上,下步研究中我们要纳入评价之中。
4、学生的作文横向与纵向的对比研究,还在思考中,准备下一歩进行对比研究。
5、学校比较薄弱,资金投入不足,应该加强经费的投入保障。
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正处于研究阶段,在研究中还有许多理论、实践问题需要研讨、解决,迫切希望得到各级领导、专家的支持和指导。
九台市兴华小学 2013年11月
“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
中 期 总 结 报 告
一、正确认识学生的课外阅读
1.学生的课外阅读是一种 “非功利性 ”的游戏活动 。
学生阅读心理学表明,小学生的阅读,一般会表现出 “游戏性 ”行为 ,他们的课外阅读大都是从看热闹开始的 , 是奔着好玩去的。 学生课外阅读虽是一种求知行为,但更多的却是一种享受。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说:“没有一个孩子是抱着 ‘我要受教育 ’的念头来阅读的 。 如果一开始就把一些很枯燥的,承载家长期望的书给孩子读,孩子会对阅读产生畏惧感,最终可能远离阅读。 ”因此,我们推荐阅读,要优先考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需要。
2.学生的课外阅读处于一种 “随意性 ”状态 。
孩子读书和成人不同,他们没有明确的阅读目的,完全由阅读兴趣决定。 他们捧的多是大人觉得无用的闲书, 今天这本翻翻,明天那本看看。 这样的阅读,对他们习作水平的提高暂时没有太多的帮助, 可能不如读作文选之类的书立竿见影。 著名作家铁凝曾这样说过:“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 正如文化给人的力量一样,更多的是缓慢的、绵密的、恒久的渗透。 如果孩子连闲书都不去翻一翻,良好的阅读习惯又如何培养呢? ”
因此,既然是学生课外的阅读,就必须以课外阅读的姿态看待学生的阅读, 我们大人应尽快地刷新自己的阅读思维,不要让学生带着压力束缚读书,我们可以从“好玩”这个角度去思考。 这里说的“好玩”,不是浅薄,不是低俗。 “好玩”,就是让学生读了感觉有兴趣,看了有滋味,这种“玩”其实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 孩子们喜欢“好玩”, 书籍需要这样的姿态,阅读也需要这样的姿态。
二、寻找优化学生阅读生活的有效策略
(一)丰富阅读材料
学生阅读生活质量的优劣取决于他们阅读的材料。 阅读材料如同他们每天要摄入的食物, 如何让这些食物既有营养,又合胃口,非常关键。 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天性,我们在推荐阅读材料时,始终以“好玩”为标准。 “好玩”的书是区别于严肃的文学作品提出的,它可以是情节曲折生动的,可以是语言浅显风趣的,总而言之是能引起孩子共鸣的。 作家肖复兴在2004年10月9日的“中国语文教育高峰论坛”上提出:“小学生初中生不必读经典。 ”确实,读经典是阅读过程中摆在第二位的事情,首要的工作是“怎样才能喜欢读书”。我们可以给孩子推荐些好玩的书,让孩子觉得阅读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1.推荐贴近生活、激发共鸣的校园小说。
比如杨红樱、秦文君的校园小说系列和张之路的经典校园小说。 实践证明,孩子对这类书有切身的真实生活体验,自然也就引发了内心的强烈共鸣。
2.推荐与众不同、幽默风趣的童话经典。
比如罗尔德达尔的《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吉罗夫人 《列那狐的故事 》、新美南吉的 《小狐狸阿权 》等 。 这组关于狐狸的童话故事颠覆了我们平常对狐狸的刻板印象,故事情节曲折离奇,语言幽默浅显,深受孩子喜爱。
3.推荐超越现实、富于幻想的科幻小说。
被誉为“现代科幻小说之父”的法国作家凡尔纳的科幻丛书,如《地心游记》《格兰特船长的儿女》《80天环游地球》等。 这类书一旦读进去就会爱不释手。
4.推荐脍炙人口、耐人寻味的世界名著。
阅读世界名著全文,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但是,培养阅读名著的意识和兴趣,了解一点名著的大体内容, 小学生还是有此需要和能力的。 比如《童话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的戏剧精髓,兰姆姐弟的经典改写,包括大师们的精美插画,再加上著名翻译家萧乾的翻译,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的推荐,让孩子能与大师相遇,与经典相遇。 更重要的是,《童话莎士比亚》真正打破了传统概念中莎士比亚作品高高在上的错觉, 让伟大的莎翁走下高贵的戏剧舞台,请他坐到小凳子上,给我们讲他笔下的精灵、讲他笔下的王子和公主。这样的故事,越咀嚼越感到妙不可言。如果孩子经过阅读激起长大后去莎剧中探宝和解谜的愿望, 那么童话面具后的莎士比亚也会眨眨眼睛笑了。
(二)趣化推荐方式
儿童的生活离不开游戏,他们天生有一种游戏精神, 喜欢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习知识,增长见识。 故而,在推荐好书的过程中, 我们着力为学生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取新书信息,主动选择自己喜爱的图书。
1.以书易书的“图书超市”。
笔者在学校读书节期间开展的“图书超市”活动,深受学生喜爱。 活动前夕,面向全校同学发出倡议,要求每人准备已经看过的两本以上的课外书, 并自行制作宣传海报,最后以现场推销、现场演讲的方式“用书换书”进行推介、交流、分享。 三至六年级以年级为单位进行图书交换,一、二年级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交换。
活动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和喜爱,可见,这是一种好玩的推荐方式。
2.充满悬念的阅读推荐课。
笔者曾执教《笨狼的学校生活》推荐课,凡是上过课的班级,都掀起了“笨狼热”。 故事本身很好玩,可是孩子们不知道。 我就从笨狼系列的其中一本书着手,以“有趣” 为抓手,设计了“角色介绍”“笨狼笨语”“评说笨狼”“话说自己”这几个板块。 其中,核心板块为“笨狼笨语”,笨狼的笨语生动有趣又让人意想不到,透露着笨狼单纯善良的本性,也是这本书最吸引眼球的地方。 我选取几个事例片段, 借助这样的语言细节,感受“意想不到”,形成阅读期待。 由故事片段激起孩子读整本书的欲望,接着再读一套书。
3.灵活机动的“随时推荐”。
笔者实践中“随时推荐”的随意性很强,有时是晨会课上,有时是午间,有时是在走廊的对话中……利用几分钟的时间,我会把看到的觉得有趣的书推荐给学生,不像推荐课那么正式。“随时推荐”的形式也不受局限。 如果题目好玩,只要把书名写在黑板上就可以了,比如《气死诸葛亮》《苹果树上的外婆》。 有的,只说书名还不够,比如有一次我在新华书店看到黄蓓佳的《我要做个好孩子》觉得写得很有意思,就把书名推荐给学生。 之后我发现没有几个学生读, 一问才知道学生以为是讲大道理的枯燥无趣的书。 于是我又重新简单地推荐:看过这本书的人都说好看,同学们说好看,家长们也说好看,甚至还出现了家长和孩子抢书看的情景。 好看在哪呢? 你得自己去发现啦!
像孙幼军的童话《小布头奇遇记》,只要把叶至善先生写的序读一遍就能撩拨得孩子心痒痒了:
… …
“小布头 ”想做一个勇敢的孩子 ,有一回 ,他从酱油瓶上跳下来……
干吗要从酱油瓶上跳下来呢?
这……你看了也会知道的。
“小布头 ”从酱油瓶上跳下来 ,碰翻了苹苹的饭碗 ,把米饭粒撒了一地。
苹苹可生气啦,她批评“小布头”不爱惜粮食。
“小布头 ”也生气啦 ,他不接受苹苹的批评 ,从苹苹那儿逃了出来。
以后,“小布头”遇到了许多奇奇怪怪的事情,认识了许多新朋友,听它们讲了许多很有意思的故事。
这些事情,这些故事,书上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你快自己看吧!
4.人人参与的“课前演讲”。
课前演讲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口才, 将主题锁定在“好书推荐”上,可谓是一举多得。 在老师耳濡目染的熏陶下,学生像模像样地制作课件,从作者简介、内容梗概、 精彩语段、读后感言这几方面介绍他所喜爱的课外书,时间三五分钟不等。 这种形式的推荐,可以拓展学生的参与面,且能让学生们了解到更多的好书,更可以让他们通过好书推荐,品尝到因为读书获得成就感的滋味。
5.推荐相关的影视作品。
这种做法源于以前自己看不进一些名著的时候,先看由名著改编的电影。 其实,不少好的儿童文学作品都被搬上了屏幕, 比如罗尔德达尔的童话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好心眼巨人》《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还有《小飞侠彼得潘》《绿野仙踪》《草房子》等。 可以同时推荐,允许孩子先看小说再看电影,反之也行,进行比较阅读。
6.结合教材的读书推荐。
以下是整理出的人教版课标本三至六年级课本中涉及的课外阅读书目。 结合课文的学习进行推荐,以课文带名著,引导学生课外阅读。
(三)丰富读后交流
阅读,是一个广泛涉猎的过程。 这个过程也许是随心的、无意识的,如同蜜蜂采蜜,采了蜜后需要“酿蜜”,需要一个消化咀嚼的过程,故而读后交流尤其重要。 交流的形式要尽可能丰富些, 才能帮助学生内化阅读收获, 酿出 “好蜜 ”。
1.读书交流课。
如果说导读的目的是让学生想读, 那么读书交流课的目的就是让孩子分享收获。 它不是对故事的简单重复, 而是对整个故事、整本书的回顾总结与提升,领着孩子往高处走一走。
例如,全班同学共读完《狼王梦》后,我就上了一节主题交流课。 第一个板块交流的目的是锁定主题:读一本好书总会让我们百感交集,我们会产生很多感受,或欣喜, 或惊讶,或悔恨,或苦涩……你有怎样的感受? 选择一个词,结合故事的内容说一说。
交流中发现学生有感动于母爱的伟大的, 有佩服母狼紫岚对梦想的追求的。了解了学生阅读的关注点后,聚焦到一个主题:梦想。 依照“为了梦想,失去什么”“为了梦想,值得吗”“怎么理解梦想”逐层展开,将讨论引向深入。
由于交流的内容不是很好玩,形式上尽量好玩些,课前喊喊口号:上课前都要说一句口号“读书会,想说就说, 没有对错”。 有时是抛绣球,扔到谁谁发言;有时是击鼓传花;有时是抽签。 现在,有学生已经对我提出这样的意见了:能不能先让我们举手发言,等很想说的先说了,再抽签,我怕轮不到。 这让我感到很欣慰,有话想说,说明读书有思考,有收获。
2.演一演经典。
《第56号教师的奇迹 》中的雷夫老师 ,他带着孩子们排练莎士比亚戏剧,并带他们到各地表演,让一群厌学的孩子成了热爱学习的天使,创造了一个奇迹。 学生也可以在共读一本书后,选取某一个情节演一演。 故事里住着快乐的童年, 阅读让孩子动起来。 带领孩子们一起演绎经典,这该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啊!
3.开展讲故事、说书等比赛活动。
在阅读的过程中, 如果放任自流, 是无法收到实效的。 因此,开展一些讲故事、说书等比赛活动,比赛不是目的,而是作为检测学生阅读情况的有效手段,巩固阅读成果。 每一个故事,都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催化剂。 让参赛者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爱上课外阅读,让小听众们感受课外阅读的诱惑。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享受着阅读的乐趣,课外阅读也在活动中步步深入。
一、导入设计“生活化”
45分钟的课,始于导入,要将学生课间分散的注意力瞬间聚焦到本堂课中来,却并非易事。因此,导入内容与导语设计便显得至关重要。如果能有的放矢地依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贴近文本的导入形式和导入语,则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多媒体演示一组有关手艺人生活的图片)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群默默无闻的人们。无论是在狭小拥挤的店铺内,还是在阴暗简陋的作坊里,这些生活在底层的手艺人,他们用灵巧的双手、聪明的智慧为我们创造着美的事业;他们以执著的坚守、朴实的品质恪尽着职业的操守。他们是一群可敬可爱的人。现在,让我们把目光投向一个遥远的国度,和“我”一起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伦敦西区一条新式街道上的一家靴子铺里去寻访那儿的一对手艺人吧。
针对学生平时有过关注却不曾深入了解的群体,展示手艺人生活的图片,使他们对底层人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有了更深的认识,也为引导他们从生活走进文本作了铺垫。同时,教师亲切的生活化导入语无形中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对“我”(小说中人物)带他们“去寻访格斯拉兄弟的靴子铺”的邀请显得饶有兴致,虽然他们知道接下来的环节是打开课本进行文本阅读。
二、问题设计“生活化”
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的提问,提问内容和提问语言直接关系到主体的参与度和教学内容的开展,如果设计一些“生活化”的提问内容并运用生活化的提问语言,将使学生容易接受和配合,同时增加师生交流的融洽度。
师:刚才我们从一位“年轻人”口中得知格斯拉——这个肯用最好的皮革做顶好的靴子的手艺人竟然死于慢性饥饿,在这之前,他的哥哥也因“失掉了另外一间铺面,心里老是想不开”而抑郁而终:兄弟俩的遭遇让我们万分难过。两位执著于靴子梦的平凡人,他们本可以过着像我们刚才看到的那些手艺人一样衣食无忧的生活,绝不至于落到这般悲惨的境地!如果格斯拉兄弟还在世,你会给他们提出什么建议来拯救濒临倒闭的生意?
【片段一】
生1:我想建议他们在招牌上注明“为王室服务”的标记。文章第二段写道:“那座店房有某种朴素安静的特色,门面上没有注明任何为王室服务的标记,只有包含他自己日耳曼姓氏的招牌……”
师:这个建议不错,你是怎么想到向他提这个建议的呢?
生1:其他人都因挂上这一招牌发财了。第二十八段写道:“他的店铺外边的两个橱窗中的一个漆上另一个人的名字了……当然是为王室服务的啦。”格斯拉兄弟的一间店铺就这样落入了另一个靴匠的名字底下,实在令人惋惜。
生2:我也这样想。第五十八段写新店主就是以“我们替上等人做靴子”才立足于市的。
师:两位同学都是热心人啊。可是,格斯拉兄弟为什么不挂上“为王室服务”的招牌?是他们不识时务不知变通吗?
生3:第二十六段有一句:“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我们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了我们的生意……”格斯拉兄弟不是不知道广告的宣传效应,但他们不愿做庸俗、势利的商人。他们把做靴子视为一种神圣的工作,在他们看来,高品质的靴子是他们最好的广告,穿着高品质的靴子是每一个上帝(顾客)的权利。
……
【片段二】
生1:从第二十一段来看,我觉得格斯拉兄弟可以用次等皮革来做靴子。你看,大公司都这么不顾体面,格斯拉兄弟就更没必要为坚守靴子的品质而艰难度日了。
生2:第三十一段写道:“人们好像不要结实靴子了。”格斯拉兄弟明明知道人们不要结实要时髦,他完全可以通过降低原料成本来维持生计呀。
师:两位同学的善意让人感动,可是,我现在担心的是,格斯拉兄弟会接受两位的友善建议吗?
生3:应该不会。第二十四段说:“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可耻!”可见格斯拉的愤慨,在他看来,粗制滥造是对靴匠职业的亵渎,是对他人人格的侮辱。
生4:第六十四段有“他肯用最好的皮革”,第六十六段有“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格斯拉始终不愿降低对鞋子品质的追求,对于一个迷恋着理想的人,艺术永远高于生命。因此,举世皆浊他独清,其他商人唯利是图,他却坚守品质唯艺是求。
……
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首先使阅读活动迈入真实生活的门槛,使学生成为阅读活动的能动主体,使阅读成为他们自由自觉的活动,因此教师要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他们的学生意识、学习意识,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生活意识。”[1] 301~302从这一教学原则出发,设计“你会向他们提出什么建议”这个主问题,将学生置于救助弱者的情境中,极易激发一个幸运者对底层不幸者的悲悯情怀。学生已然忘了自己是课堂中的学生、是文本的阅读者,他们俨然将自己视做了格斯拉兄弟生活中的热心人。为了尽快帮助格斯拉兄弟,阅读文本已成为学生自觉的需要,他们一共为格斯拉兄弟提供了十多项建议,这些建议都是基于比照文本而为格斯拉兄弟“量身定制”的。
问题设计的“生活化”不仅要求教师善于寻找文本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还善于运用生活化的提问语言构建宽松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对话环境。“你会向他们提出什么建议?”这一提问关注到了所有的“你”,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发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地介入交流并以诸如“这个建议不错,你是怎么想到向他提这个建议的”“我现在担心的是,格斯拉兄弟会接受两位的友善建议吗”等生活化的提问语引导学生与作品产生碰撞,于是,小说人物闪光的品质、作品表达的主题、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都在这生活化的对话环境中得以落实。
三、练习设计“生活化”
练习是使学生更好地巩固知识和训练能力的一项活动,因此,要求教师在设计理念上,除了要考虑练习内容的丰富性,还要考虑练习形式的新颖性,贴近学生生活的练习更是教师学习观、学生观和人文关怀的结合体。
教师:格斯拉兄弟带着他们未圆的靴子梦去了天堂,他们把高超的手艺和高尚的品质留给了人间。你愿意为他(们)送上你心底最想说的话吗?
练习:请你为格斯拉兄弟拟写一则墓志铭。字数不超过100字。
生1:躺在这里的人呵,他热爱靴子胜过珍爱生命。他制作的那些精美的靴子,曾踏过这片坚实的土地。愿这片土地呵,永安他们高贵的灵魂。
生2:平凡的人,因为靴子而生,也因为靴子而死。当利欲熏染世人时,唯有他,用虔敬和诚信默默坚守着不变的品质。
生3:你把最坚韧的品质缝进了靴子里!处艰难的困境,不改手艺的痴心;做卑微的活计,不屈高贵的灵魂。
练习设计如果脱离学生的生活,将难以有效开展。写的练习如果建立在学生与文本碰撞后产生的主动需要的基础上,就不再是他们的负担。看到学生对格斯拉兄弟的不幸遭遇和高尚品质深有感慨,我进而在该课结束时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的写作情境,让他们用简洁朴素的语言表达和交流积蓄心底的情怀,当然,这一作为生活形式的写作练习比“请你用一二句话概括人物的品质” 更有意思、更具意义。
写作之前,教师的指导是必要的。可以让学生回顾必修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注释中的一则墓志铭:“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达,请报告那里的公民们,我们阵亡此地,至死犹恪守他们的命令。”估计学生写作中会有难度,此外还可提供几则名人墓志铭的范例,以方便学习借鉴。
【例1】俄国诗人普希金16岁时自撰的《我的墓志铭》:“这儿安葬着普希金和他年轻的缪斯,还有爱情和懒惰,共同度过愉快的一生; 他没做过什么好事,可就心情来说,却实实在在是个好人。”
【例2】英国著名钟表匠汤姆斯·海德的墓志铭:“这儿躺着钟表匠汤姆斯·海德的外壳,他将回到造物者手中,彻底清洗修复后,上好发条,行走在另一个世界。”
阅读教学只是“生活化”教学的一方阵地,教师若在整个语文教学中,致力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生活化”,精心设计“导致学生产生某种感受、理解、体验的‘碰撞”[1]303,就能上成一节涌动着生命力的课堂,我们的教学将是深入学生心灵的教学,我们的学生将是充满人格魅力的学生。■
参考文献:
【阅读教学生活化策略】推荐阅读:
初中英语阅读和写作教学策略09-10
基于文体的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策略谈06-28
源于,超越──阅读教学价值取向引导的策略07-22
浅探阅读教学中的导学策略07-03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理论假设及其教学策略10-20
浅谈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教学策略10-23
高中英语教材阅读材料的特点及教学策略09-11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阅读策略11-14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