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共8篇)
大庆市委党校 王晶超
大庆非公有制经济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成为大庆经济和城市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但现阶段大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过程中还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制约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牵涉面广、影响力大,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采取有效对策措施。
一、大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大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有待优化
目前,大庆在对非公经济的审批环节中, 需要上级部门核准或审批推进慢。有些审批还需要非法定的承诺、公证、证明等,个别行业存在审批部门多、手续繁杂、办理时间长等问题。给企业带来诸多不便。如办一个餐饮企业,须先申请《餐饮服务许可证》、《卫生许可证》等6个审批许可证,需近两个月时间。在服务方面,个别部门服务水平、主动性差,服务效率有待提高。在日常市场监管中,仍存在重复检查多、检查罚款多等现象,影响了非公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和权益。对非公企业还存在多头管理问题,涉及利益时都抢先,遇到困难时都回避,承担责任时都推诿。
(二)大庆非公有制经济总量仍然较小
近些年,大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十一五”期间,非公企业户数接近1.5万户,营业收入达1800亿元,从业人员近80万人。“十二五”期间,非公企业户数要达到4万户、非公经济主营业务收入要实现5000亿元,年均增长25%。但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如,浙江温州市,目前个体私营企业已达25万户,从业人数已超过120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1/5,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总量中所占的份额已达到70%以上。
(三)大庆非公有制经济融资还很困难
近些年,大庆为解决非公企业融资难问题做了很多工作,采取了很多措施,如政府垫资大力支持非公企业通过上市进行融资,设立工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非公企业发展,扶持投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的发展为非公企业融资创造机会,组织银企“一对一”开展项目和产品对接活动帮助企业融资尽快落地等等,但这些措施都没有有效解决非公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据统计大庆市非公企业70%以上存在资金短缺问题。特别是一些有市场、有前景、有订单的小企业流动资金缺乏,难以得到贷款。大庆对规模以上非公企业的融资需求进行过一次抽样调查,抽样比例是3%,调查结果表明,非公企业每年需求的贷款额度最低也在50亿元以上,但实际能够贷到的款项也就在30亿元左右,仅占企业总需求的64%。这个数字比全国的平均放贷水平低6.7个百分点,比黑龙江省的平均放贷水平低1.7个百分点。而从全国看,“十一五”期间,全国金融机构对非公企业的贷款也很少,只占各项贷款总额的14.7%;而非公企业的贷款需求却很大,占应贷款总额的74%。融资难问题已成为阻碍非公企业发展的不争事实。
二、大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的所有制观念束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大庆的经济最初就是以油经济为主,单一的公有制,非公有制经济起步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传统的所有制观念尚未完全清除,认为只有公有制才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至今还存在偏见,认为非公有制经济是市场行为不规范的制造者,非公有制经济只是小打小闹,还把少数企业失信造成的混乱和损失归咎于非公有制经济。在就业选择上,多数大专院校毕业生、军队转业干部首选是公有制企业,只有在确实找不到就业岗位的情况下,才勉强到非公有制企业去就业。
(二)不公平的发展环境影响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大庆在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过程中,虽然也一再强调,非公有制经济具有与公有制经济相同的市场地位,可以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和要素分配。但是,实际上,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地位并不平等,获得的市场待遇也相差很大。尤其在社会资源的分配方面,如各种政策的享受、与垄断企业的竞争、财政资金的分配等,非公有制经济的资源待遇明显不如公有制经济。
从这些年来的实际情况看,总体上讲,非公有制经济的财产是受到法律保护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也经常会受到一些不必要的干扰和伤害。特别是在城市建设、产业布局、规划调整等方面,如强制搬迁、补偿不按标准、小企业让大企业等。所以,许多非公有制经济的产权所有者们,发展的热情和信心都出现了不小的变化,投资的欲望也越来越弱,影响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
(三)融资渠道狭窄制约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大庆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融资政策还不完善。贷款政策方面,银行显得力不从心,银行能够提供的金融服务产品还不多。非公企业的融资担保体系还没有全面建立起来,中小金融机构发育不成熟,民间资本融资不畅。非公企业按现代企业制度开展规范建设还存在较大的差 距。地方存款本市能利用的只占三分之一,市工商业担保公司解决了部分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但面多、钱少,不能满足需求。这些都导致了大庆非公有制经济的融资困难。
三、大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需进一步解放思想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全市上下要统一思想,提高对非公有制经济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非公有制经济在支撑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非公有制经济是大庆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打牢发展基础,建设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重要力量,是吸纳和保障就业的主要渠道。大庆接续产业发展,支撑在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在非公有制经济、希望在非公有制经济。2013年,大庆非公制经济实现增加值985.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3.6%,占地方经济比重达到47%,拉动地方经济增长6.1个百分点。全市非公企业已发展到1.37万户,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比重达到41.5%,实现税收118.8亿元,地方财政贡献率达到70%,吸纳就业83.2万人,占全市城乡从业人数的一半以上。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把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放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为非公有制经济的蓬勃发展在意识形态上扫清了障碍,也为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平等竞争,公平地使用资源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理论保障。全市上下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全力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
(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应建立权力清单制度
进一步简政放权,国家和省里要求取消下放的行政审批项目坚决取消下放,没有法律法规依据和变相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坚决取消,依据大庆情况应该和可以取消的行政审批项目坚决取消。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编制目录,优化流程设计,建立权力清单制度,一律向社会公开。清单之外的,一律不得实施审批。
对保留的审批事项进行归类、组合,对同类相关的审批事项制定一个审批制度,明确办理时限,采取一个窗口受理、申请材料共用、一个窗口出件,不让企业逐个部门跑,缩短审批时间,提高行政效率。监管部门实行检查清单制,权责统一明晰。具体监管过程可实行“关口前移、服务下沉”,在项目建设前和建设中进行指导服务,不能等到项目建成、产品下线、开业 经营后,各类检查部门再来发现问题、停业停产整顿,造成企业投资浪费,甚至出现项目建成无法整改、罚款了事的情况,保障企业有序经营。
(三)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可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是指政府规定哪些经济领域不开放,除了清单上的禁区,其他行业、领域和经济活动都许可。这是国际通行规则,是对外商投资试行准入前国民待遇,研究制订试验区外商投资与国民待遇等不符的负面清单,改革外商投资管理模式。
大庆在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中,可以探索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把不开放的行业和受限制的商业活动列一个清单,即负面清单,明确告诉非公企业哪些领域和行业是限制或禁止进入的。那么,只要未列入名单的就是法无禁止皆可为。负面清单管理还可以让非公企业对照这个清单实行自检,对其中不符合要求的部分事先进行整改,可以简化对非公企业进入的审批管理,提高非公企业进入的效率,增强非公企业的发展信心。对政府来说,可以迅速壮大大庆非公有制经济的规模,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经济转型。
(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要拓宽融资渠道
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取消或简化前置性审批,充分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推进投资创业便利化。建立产业投资基金。筹集社会闲散资金,通过贷款贴息、无偿资助、资本投入等方式,扶持非公有制企业快速发展。积极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和长期票据市场,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十一五”期间,我市先后有庆客隆、大丰科技、大庆乳品厂、大庆博润生物科技等13家非公企业实现了境外上市,融资近60亿元。借鉴其他一些省市的成功经验,从财政上切实加大对于非公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扶植力度,大力发展民营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
国有商业银行要增加对非公有制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政府可通过税收支持、扩大利率浮动幅度以及再贷款、再贴现等方式,鼓励国有商业银行提高对非公企业的贷款比例,合理确定非公企业贷款期限和额度,在信贷方面对非公企业增加一定的信贷支持力度,对信誉优良的企业开办商业承兑汇票贴现和再贴现业务。在贷款政策、贷款利率上与其他企业同等对待,在条件审查、办理程序上提供灵活便利的服务,尽量减少所有制歧视和“惜贷”行为。从政府的角度而言,政府应该在银行与非公有制企业之间发挥积极的桥梁作用。
(五)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应优化发展环境
一是营造优良的市场环境。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进一步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依法进入垄断性行业和领域,进入金融服 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这不仅为非公有制经济开辟了新的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通过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平等竞争,也将为这些行业的发展注入活力,增强这些行业和领域的经济实力与有效供给能力,使各种所有制经济相互竞争、共同发展的领域更加广泛。进一步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行业准入,要对各行业的具体管理规章和办法进行清理,消除以资本实力、企业规模和从业资历等抬高行业准入门槛的做法。
1.1 吉林省非公有制经济人才缺乏
(1) 创业人才匮乏。吉林省非公有制经济的创业态势不佳, 创业人才匮乏, 导致创业指数低下, 仅为3.14, 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9.32) , 致使私营企业稀少, 只有5.1万户, 只相当于辽宁的1/3。 (2) 管理人才不足。吉林省非公经济单位管理人才6.18万人, 占全省经营管理人才总数的30% (而广东、福建等省这一数字已达到80%~90%) , 占全部非公经济从业人员的2.2%, 平均每户非公企业仅拥有管理人员1.2人。 (3) 高级技术人才短缺。吉林省的专业技术人才97.8万人, 非公有制经济单位仅拥有66913人, 仅占全省的7%, 这远远无法满足发展的需要。 (4) 科技研发人才稀少。全省民营企业面临的一个共同的问题是普遍缺乏科技研发人才, 企业现有的研发人员①数量少, ②层次不高, 无法进行独立的研发活动。
1.2 非公有制企业人才层次低
(1) 非公有制企业就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在非公有制企业中, 高新技术企业人才的素质相对较高, 而其他单位人才的层次却较低, 吉林省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中本科以上的仅有25591人, 占同类从业人员的19.5%, 其中硕士仅为1807人, 占1.37%, 博士仅为601人, 占0.45%。 (2) 高素质人才供给不足。从吉林省人才市场供需情况看, 求职人员中中专学历占9.8%、研究生学历占3.2%, 而招聘单位对学历的需求中专学历和研究生学历分别占5%, 这说明中专学历求职人员供大于求, 而研究生以上学历等高层次人才则供不应求, 许多用人单位无法招聘到研究生以上的高层次人才。 (3) 非公企业的人均产出率较低。吉林省人才人均GDP指标比全国低10.5个百分点。民营经济中, 从业人员年均创造产值吉林省仅为3.6万元, 而浙江省则达到6.9万元。
1.3 非公有制经济人才分布不平衡
1.3.1 行业分布不平衡
吉林省非公企业就业人员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以及社会服务业等领域, 其中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以及社会服务业就业人员的区位商较高, 说明吉林省非公经济就业方面在这几个领域占有一定的优势, 但是农林牧渔业和制造业领域的区位商较低, 只有0.76和0.49, 这与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和制造业大省的地位不相称, 也说明吉林省非公有制经济人才在行业间分布的不平衡和不合理。
1.3.2 地区分布不平衡
从地区分布看, 吉林省非公有制经济人才过分集中于长春、吉林和延边等几个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 其中长春、吉林和延边3个地区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分别占全省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的29.7%、23.6%和12.0%, 3个地区占比合计为65.3%。
1.4 非公有制企业人才引进困难, 流失严重
(1) 人才引进困难。据调查, 目前吉林省非公有制企业在招聘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的难度较小, 但是在招聘既有学历, 又有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的人才时, 难度很大, 绝大多数企业的这种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从人才的来源地看, 企业的招聘对象80%以上来自省内, 外来人才较少, 而在很少的外来人才中有很大一部分人的籍贯是吉林省。 (2) 人才流失严重。受企业自身以及吉林省大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非公企业中人才的稳定性较差, 在招聘难的同时还出现了“留才难”, “孔雀东南飞”甚至“麻雀东南飞”的现象司空见惯, 如长春三九药业集团人才的流失率高达80%, 新招聘的人才几乎在3年之后全部流失, 成了名副其实的“人才中转站”和“人才培训基地”。
2 吉林省非公有制人才问题产生的原因
2.1 经济承载力较弱
经济与人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具有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人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人才不足, 必然导致对经济的支撑能力不够, 从而影响和制约经济的发展, 使本地区经济发展处于欠发达的水平;相反, 经济总量小, 整体实力低, 无法进行人才队伍建设, 也无法为人才营造宽松、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 对人才的承载能力低, 这必然导致人才总量不足、层次不高、难以引进, 外流严重, 而且经济对人才的承载能力越低, 人才越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 经济发展缓慢甚至衰退, 经济承载能力越低, 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吉林省的经济总量较小, 整体经济实力较低, 对人才的承载力较弱, 难以开发、引进、留住人才, 从而又严重制约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2.2 体制性障碍突出
目前, 吉林省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是从领导重视、资格要求、审批程序、税收优惠等方面来进行的, 而具体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人才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却不多。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吉林省在引进人才等方面难度较大, 而由于在体制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障碍, 导致吉林省现有的丰富的人力资源、智力资源大量聚集在国有企事业单位, 而无法向非公经济领域进行有效转移。因此, 人才利用体制的畅通是吉林省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主要问题。
2.3 社会发展整体环境欠佳
2.3.1 政府的功能出现错位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企业和劳动者是经济的直接参与者, 也是创造财富的主体, 而政府是为企业和劳动者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提供服务的主体, 这两个主体的身份和地位不能错位。改革的经验和浙江等南方地区成功的经验已经证明,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参与程度越低的地区, 民营经济越活跃, 人才的聚集度越高。吉林省作为经济欠发达并且国有经济占比较高的地区, 政府全面参与到了经济运行的全过程, 其作为经济主体的地位得到了全面的显现。表面上看, 这体现了政府参与经济发展的主动性, 但实质上, 政府的这种行为是其主体和功能的错位, 与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格格不入, 不仅抹杀了企业的经济主体地位, 而且还大大限制了市场经济的自由度。政府的权力不能放开, 造成民营经济的发展举步维艰, 民营经济发展空间的狭小, 导致人才问题的存在自不必言。
2.3.2 政策缺失或未得到有效落实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软环境的创建主要在于政府的政策支撑。就人才而言, 如果政策支撑不到位, 无法形成完善的选人、用人、留人、培养人的机制, 在无法得到有效人才支撑的前提下,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也会变得艰难。吉林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人才政策还不完善, 如缺少针对民营经济发展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 缺少针对全省下岗职工较多的鼓励创业的政策, 特别是还缺少非公有制经济人才的平等待遇政策和解除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赴民营企业工作的后顾之忧等有效政策。同时, 现有政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也较为严重, 据调查, 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对吉林省和长春市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各项优惠政策不了解或不甚了解, 这说明在政策落实的某些环节还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直接影响了人才的引进效果, 形成了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政策性障碍。
2.4 非公有制企业本身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大量问题
2.4.1 企业发展现状不佳
吉林省大多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内部组织、制度不规范, 企业生产经营的风险性较大, 劳动者的顾虑也较大, 容易出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无法吸引人才、无法留住人才的现象。
2.4.2 企业选才、用才、留才机制不健全
吉林省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规模普遍较小, 内部组织不规范, 致使企业无法投入足够的精力做好人才工作, 也不可能形成较为规范和健全的人才机制。
2.4.3 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不科学
吉林省有相当数量的非公有制企业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家族式管理的痕迹, 企业的内部规章不规范, 任人唯亲, 对家族以外人才的不信任, 限制了人才能力的发挥, 致使人才产生逆反和厌倦心理, 极易对企业失去信心。同时, 企业所有者的逐利欲望较为强烈, 对人才的使用往往是低报酬、高强度, 再加上管理者整体素质的低下, 极易产生信用缺失, 对劳动者的各种承诺往往无法兑现, 更无法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上述情形造成了人才对非公有制企业缺少了归宿感、安全感、认同感甚至荣誉感, 影响了人才的稳定性。
2.5 吉林省的区域文化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一定障碍
(1) 区域创业文化缺失。创业文化是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但吉林省是中国传统的老工业基地, 国有经济的比重很高, 传统的计划体制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至今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仍深深烙有计划经济的痕迹, 观念不活、思维不新, 中国千百年遗留下来的“权本位”、“官本位”思想在吉林省仍然很兴盛, 同时, 吉林省相对稳定的生活现状和小富即安的思想也遏制了创业冲动。吉林有着良好的制造业基础, 造就了数以万计的产业工人, 也不乏一流的技术工人, 但却缺乏大批一流的企业家, 这与区域创业文化的缺失有着很大的关系。 (2) 价值取向出现偏颇。在国有经济一直占很大比重的吉林省, 非公有制经济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造成了其发展空间狭小, 地位低下, 因此, 从政府官员到普通民众都对非公有制经济存有偏见, 这严重影响了劳动者的就业选择。
3 解决吉林省非公有制经济人才问题的对策
3.1 强化体制改革, 营造创业氛围
不断进行体制创新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前提条件, 吉林省的发展同样也应该不断进行体制创新。受历史因素制约, 体制性障碍一直是吉林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也是根源性障碍, 传统的、僵死的、封闭的、原始的体制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和加入WTO后发展的新要求。因此, 当前的工作重点应该强化体制改革, 打破旧有模式和框框, 以新思维、新模式、新体制来解决人才问题, 推动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1) 大力转变政府职能, 打造服务型政府, 为非公有制人才和经济提供良好的服务和发展环境, 营造创业氛围; (2) 进行制度创新, 排除不利于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性障碍, 出台新政策, 提升和强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3) 建立可上可下、能上能下、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 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潜能; (4) 创新引人机制, 疏通和扩宽进人渠道, 降低人才进入门槛, 打造“人才洼地”, 吸引优秀人才; (5) 健全留人机制, 重视人才发展, 拓宽发展空间, 提高福利待遇, 提高服务水平争取做到人才流动不流失; (6) 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 激发人才的潜能、积极性和创造性。
3.2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经济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 要积极大力实施人才兴省战略, 制定中远期人才发展规划, 设立“人才工程”项目并写入年度发展规划, 作为各级党政机关的重要任务。各级政府要改变财政支出结构, 加大对“人才工程”项目的投资力度, 以保证“人才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
(1) 加大人才开发投入, 设立人才开发基金。根据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以及外部发展要求, 有针对性的进行人才开发, 设立专门的人才开发基金作为启动基金, 要充分利用我省众多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这一丰富资源, 提高人才开发的效率和效益。 (2) 加大人才引进投入, 设立人才引进专项基金。虽然我省的人力资源丰富, 但是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稀少, 因此要设立人才引进专项基金, 大力引进优秀人才。基金主要由政府财政资金和社会资金构成, 主要用于为人才提供各种社会福利、提供住房、进行家属安置等方面。 (3) 加大人才奖励力度, 设立人才奖励基金。为了充分发挥人才的潜能, 有必要对优秀人才进行奖励。要设立人才奖励基金, 对人才进行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奖励, 如突出贡献奖励、优秀专家奖励、科技进步奖励、优秀创业奖励、技术能手奖励、爱岗敬业奖励、技术发明奖励、安置就业奖励等等。 (4) 加大人才培训投入, 设立人才培训基金。我省国有经济比重较大, 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小, 市场发育不充分, 缺乏企业家队伍生成的环境和土壤。因此, 使我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总量不足, 质量偏低, 同时还缺少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并且人才的整体层次不高。为改变这一现状和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需要, 应该加大人才培训力度, 提高培训投入, 设立人才培训基金, 专款专用, 还要引导企业加大培训经费投入, 创新培训形式, 加快我省非公有制经济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
3.3 制定、完善、落实各种人才政策
根据2005年年初国务院颁布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2005]3号) , 制定相关的配套实施政策, 把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高到战略高度, 提升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同时还要制定吉林省人才发展规划和吉林省非公有制经济人才支撑计划, 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 进一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 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环境,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促进我省经济的良性循环。
根据实际发展需要, 进一步完善现有的人才政策, 使其更加科学化、合理化, 符合吉林省的现实需要和发展需要, 并具有可操作性。比如, 要修改《吉林省科技人员领办、创办科技企业和从事科技服务活动的若干规定》, 明确界定领办、创办企业的科技人员的身份、与原单位的关系、福利待遇、职务职称等项内容, 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同时, 还要适当延长这些科技人员在领办、创办科技企业和从事科技服务活动时原单位为其保留编制的时间, 等等。
真正把现有的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和人才发展的各种政策落实到位, 避免政策“失效”和落空。要积极贯彻落实优惠产业和地域人才倾斜政策、产业间人才调整政策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政策, 特别是发展民营经济有关的人才政策, 为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人才作用创造良好环境。各级政府要成立专门的检查督导小组, 到各部门、各地基层了解政策实施和落实情况, 并形成书面反馈意见, 把政策的落实情况作为各级政府、部门的年度任务进行考核评定, 奖优罚劣, 并把其作为职务升迁的重要依据。
3.4 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纳入整个人才发展规划
各地在制定人才总体规划时, 要结合本地的产业特点, 根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对人才的需求, 从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竞争力出发, 围绕人才的培养、吸引、使用等环节, 切实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纳入整体人才工作规划范围, 在智力引进、人才选拔、技术合作、职称评定、专家评选、社会保障、人才落户等方面与国有企事业单位享有同等政策待遇。通过明确工作目标和要求, 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的统计调查, 及时掌握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资源发展变化状况和趋势, 研究落实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队伍建设的措施。
3.5 畅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吸引人才的绿色通道
大力弘扬全民创业、全民兴业的社会氛围, 进一步破除体制性障碍, 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流动提供便利条件。各地出台的包括落户、住房、子女入学等人才引进政策, 要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同等对待。鼓励和支持大中专毕业生以及其他各类人才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创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引进的高层次人才, 可享受人才资源开发资金的有关资助。
在全省建立统一的非公有制人才工作的管理和协调机构, 建立柔性的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 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引进人才的指导, 积极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引进人才创造条件, 提供服务。对引进的本科以上学历并具有学士以上学位或中级以上职称紧缺专业人才, 实行准入制, 明确引进标准, 公开引进程序和规则、办理时限, 简化办事程序, 提高人才引进工作效率。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引进紧缺急需人才时遇到的问题, 各地有关部门应采取一事一议、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办法, 及时帮助解决。
3.6 发挥人才中介机构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服务作用
政府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服务机构, 要根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对人才的需要, 积极开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信息的收集、发布、建档工作, 努力拓展人才人事代理、职业生涯设计、人才租赁等衍生服务项目, 组织举办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专场人才招聘会等活动, 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类人才特别是大中专毕业生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创业, 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招才引智提供服务。其他各类人才中介机构要积极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提供人才信息咨询、人才招聘等相关人才中介服务。
3.7 努力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的政治和社会地位
各级党委、政府要关心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在政治上的进步, 积极培养和选拔德才兼备、综合素质较好的优秀人才到党政机关担任领导职务。在非公有制经济人才中评选吉林省突出贡献人才奖、评选吉林省特级专家、推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人选, 以及进行其他各类政府奖励表彰、先进评选等。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联系一批优秀民营企业家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各级党委组织部门要重点掌握一批民营企业家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高层次人才名单, 为他们创业和成长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历年《吉林省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
[2].王嵩, 赵国杰.天津市非公有制经济人才需求的灰预测及人才积累对策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3.10:80~82
[3].吴晓梅.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制度性障碍与对策分析[J].科技.经济.社会, 2007.1:62~64, 68
[4].冯雪芹, 王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相关问题探讨[J].理论探讨, 2005.5:63~65
【关键词】 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对策
为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领导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保证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用历史的、客观的、发展的眼光分析、评价和看待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笔者从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科学考核、评价领导干部以及促进企业加强经营管理等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责任审计受社会环境影响的制约
在市场经济转型期,经济领域违法行为大量存在。个别领导干部为显示政绩,建形象工程,特别是钻国家法律法规不完善的空子,用各种手段转移、侵占国有资产,有的甚至违反财经法纪,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和浪费。随着经济成分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力、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时有发生。账外账、小金库、潜亏及因决策失误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具有较强的隐蔽性而难以查证,特别是为满足个人和小集体利益的需要,甚至有暗箱操作、幕后交易行为,从而使得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情况难以全面了解和评价。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具有局限性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一般奉行“离任必审,任中量审”的原则,二者的作用都存在局限性。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是在被审计人离任时或者离任后进行的审计,对被审计人在任职期间发生的错误或舞弊行为不能及时发现,无法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制止、减少损失,不能有效地保障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安全完整。
(三)经济责任审计的深度不够,容易产生审计风险
目前的经济责任审计只注重经营者任期内的经营行为是否合法、合规,是否完成了各项经营考核指标,而忽视了其任期内的经营行为对本单位长远发展和未来获利能力的影响。经济责任审计对象主要是领导干部个人,审计工作的目的是通过审查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活动,确定被审计者应承担的经济责任。从审计实践来看,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比如由于时间紧,审计组只能审查被审单位的账表资料、内控制度,无法全面进行资产清查盘点,审计质量难以全面保证。
(四)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不规范,以致审计评价不准确
运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其中一个重要前提是审计评价必须客观公正、真实可靠。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如何客观、准确、具体地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经济事项进行评价,一直困扰着审计人员,特别是在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以及内控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的评价方面,缺乏一个较为系统的评价体系,没有量化界定,仍存在许多人为因素。在划分领导干部任期内的经济责任时,主管责任与分管责任、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集体决策责任与个人决策责任等方面缺乏统一的认定标准,影响被审计者的责任轻重及审计报告的准确性、客观性。
(五)经济责任审计力量不足,审计成果不能有效共享
在日常审计工作中,组织部门交办的经济责任审计一般是成批量的,其中有的领导任职时间长,由于有关政策规定发生了变化、人员变动,还存在计划外审计项目与计划内安排审计项目冲突的现象,再加上审计人员少,时间要求紧,审计期间跨度大,所以工作任务十分繁重,这就造成了以下两个问题:
1、重复审计,工作效率低。审计部门现行的工作分配方法是对计划项目逐项依次进行审计。但实际上,上述任务虽然在时间安排和目的要求上不同,但审计内容和程序却存在着交叉甚至重叠。同一个被审计单位在同一期间可能被经济责任审计小组和风险内控小组同时审计,很大一部分审计内容相同或类似,但审计结果却不能共享,造成了审计资源的浪费,增加了审计人员的工作量。
2、难以事先编制工作计划,审计效果得不到保证。审计任务往往时间紧、任务重,审计部门经常会接到计划以外的授权项目,审计人员常处于超常运转状态,需要加班加点才能完成任务。特别是在领导干部换届时,人力资源部可能临时委派大量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审计人员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去搞审前调查、研制审计方案等,审前工作准备不充分,审计之中又抢时间赶进度,不能保证审计工作质量。
二、经济责任审计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针对目前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完善审计职能,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经济责任审计加以完善和改进。
(一)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制度,促进经济责任审计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作为科学考察任用领导干部的必要程序,政策性强,要求高,风险大,应建立健全系统的法规制度,规范运行,才能保证审计质量,降低风险,提高效率。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必须在《审计法》、审计准则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根据《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和实施办法,明确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原则、领域、对象、重点、程序及方法,使之与现行审计准则相适应。审计部门要使这项工作有法可依,有规可循,进一步增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要严格按照工作标准依法实施审计,客观公正地评价领导干部任期内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
(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协调配合机制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相关部门应增强全局观念和宏观意识,加强协调配合,将经济责任审计手段引入干部管理与监督之中,形成审计监督与组织监督有机结合的新的干部管理与监督机制。把对审计决定的执行情况纳入纪检监察、组织人事的管理范围,同时,审计部门应全面落实审计决定,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权威性。进一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运转高效的协调配合机制。审计部门应改变过去单一的离任审计方法,对经济责任审计采取任前、任中、离任三种审计方式,以任中审计为主,严格按计划实施。在计划的安排上要突出重点,对具有执法权、管理权,资金拨付多、下属单位多的领导干部侧重进行审计;对掌管资金、物资采购的部门主要领导提拔任用时,都要进行任前审计,并逐渐扩大任前审计的范围和比例,列入审计计划,逐步实现“先审计,再任职”的干部任免程序,有问题的领导干部坚决不能上任,业绩不好的领导干部报人力资源部重新考虑。
(三)完善内审机构设置,促进审计成果转化运用
建立健全内审机构并保持其应有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是内审机构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基础。有关部门要尽快出台内部审计工作的法规,对内部审计的机构设置、应享有的职权、应承担的责任等以法规形式予以明确。
(四)科学制定审计评价规范,提高审计质量
经济责任审计的核心就是评价经济责任,以人在某事所负的责任定性。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以法律政策为准绳,以审计事实为依据,对审计事项做出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评价。具体言之,应把握以下两点:
1、合理全面评价经济责任。经济责任审计不仅要评价作出的决策或实施的投资项目产生的显性效益,而且要评价其隐性效益、长远效益,进行定性、定量的综合分析和全面评价。
2、准确评价宏观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审计部门受职责权限、能力手段、专业水平等诸多因素所限,难以对宏观经济指标全面掌握。在审计中,可以对财务收支指标进行绩效评价,而对其他宏观经济指标不加任何评价。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防范了审计风险的产生。
(五)充分共享审计成果,更新审计模式
1、审计成果资源共享。将经济责任审计与风险内控审计和专项审计有机结合起来,将任中经济责任审计与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资源共享,成果互用。打破科室界限,运用社会审计力量,统一部署,统一分工,统一调配审计力量。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审计成本。
2、转变审计重点。由于经济责任审计时间跨度大,被审单位资料多,传统的审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审计职责的要求,必须更新审计模式。要全力推动由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向以管理审计、绩效审计为主转变,由注重揭示查处问题向加强机制和制度建设转变,由监督为主向监督与服务并重转变,积极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全面转型。
(六)努力学习业务技能,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要深入发展,人的素质是根本前提。解决当前经济责任审计任务重与力量不足的矛盾,关键是要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通过加强业务培训和理论指导,促进经济责任审计水平的提高。应经常举办经济责任审计专题培训并开展理论研讨,要十分注意加强对党和政府重大方针政策的学习,树立全局观念,培养宏观意识,学会历史地、系统地、辩证地看问题。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操作技能和审计水平,努力把审计队伍建设成为业务精、素质高、作风正的过硬队伍。
参考文献
[1]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科学化课题组,2005年: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科学化研究[J],审计研究(5),P24-26。
[2] 彭振威,2005年: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若干问题的探析[J],审计研究(2),P12。
[3] 陈达时,2011年:学习贯彻两办规定 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深化发展[J],中国内部审计(1),P7-8。
[4] 张卫国、丁浩然,2002年:谈提高经濟责任审计审计质量[J],当代审计(2),P36。
[5] 梁开贤,2003年:围绕中心抓重点,经济责任审计显成效[J],广西审计(2),P54-56。
(作者单位:中煤平朔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2007年以来,我们根据市委、区委组织部门有关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要求,结合企业年检、企业工资支付检查、企业劳动情况调查等工作,对全区200余家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区实际,就目前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基本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一、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基本现状
近年来,我区非公有制企业发展较快。为进一步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各级党组织积极创新工作理念、改进工作方法、创建活动载体,逐步建立适应新形势、符合新要求的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新机制,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日趋活跃,呈现出良
好的发展态势。
(一)各级领导对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日益重视。各级党组织根据我区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状况,不断提高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加强党的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其纳入党建工作的总体布局,各级党工委均建立了领导干部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联系点,向非公有制企业选派了党建联络员(指导员),初步形成了分级、分块、分系统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同时,各级党政领导经常深入非公有制企业调查研究、指导工作,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有力地促进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组建步伐不断加快。全区各级党组织把在非公有制企业中组建党组织工作作为一项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的基础性重要工作,通过向企业主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启发他们的政治意识,提高他们对党的认识,争取他们对建立党组织的配合与支持,因企制宜、合理设置党的组织。目前,原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改制后,党组织保持良好;规模以上且符合建立党组织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也基本上建立
了党组织。
(三)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自身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所有党组织“班子”健全,大多数党组织建立健全了“三会一课”、民主评议、谈心交心等党内生活制度,有的党组织还根据企业实际建立了党员向企业献计献策、党组织目标管理等制度。在上级党组织的指导帮助下,大多数党组织能采取办班培训、以会代训等形式,对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负责人尤其是书记、党小组长和党务工作者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同时,开展岗位技能、市场经济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各级党组织都能按照发展党员的“十六字”方针,认真在非公有制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技术骨干和企业一线的优秀分子中发展党员,壮大党员队伍,改善非公有制企业中党员结构和素质。
(四)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开展活动的有效性明显增强。大多数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能根据自身的特点,在上级党组织的指导下,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做到“参与不干预、配合不迁就、监督不滞后、引导不强制”,积极开展党的活动。有的把党员推荐到企业关键岗位任职,把党组织的意图转化为企业的决策和行为;有的企业党组织改变单一的开会、学文件、上党课等做法,根据企业不同时期生产经营的需求,针对性地开展“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党员业务能力竞赛”等活动;有的企业党组织把党建工作与营造企业文化氛围结合起来,促进了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还有的企业党组织把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和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结合起来,促进员工和企业主之间的思想沟通、感情交流,增进双方理解和信任。
二、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仍不少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还存在着党组织组建难、党员发展难、党员教育管理难、党组织活动开展难、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发挥难等不足及问题,究其原因如下:
(一)部分非公有制企业主思想认识存在偏差。调查发现,部分已建党组织的企业主认为,经营企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取最大的利润,企业领导的核心任务就是生产经营和管理,党建是“附带”工作。他们对党建工作缺乏热情,大多数都是被动应付,有的是为了应付上级党组织的检查,也有把党建工作作为企业的一种广告宣传。未建党组织的企业,普遍对建立党组织和开展党组织活动存在顾虑,担心企业生产经营受到影响,担心党组织活动打乱企业正常工作秩序,担心有摊派行为带来经济负担等。部分企业党组织负责人,心理压力大,怕企业主不支持,关系处理不好,影响自身利益;怕党员不积极参与,活动难开展;怕职工不理解,出力不讨好,导致有的党组织负责人工作起来理不直、气不壮,“底气”不足。部分企业党员感到,自己是“打工者”,拿企业主的钱、归企业主管,尤其是目前职场竞争日益激烈,干好本职、保住饭碗就行了,不愿发挥也难以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的甚至对自己的党员身份讳莫如深,成为不愿接转组织关系的“挂名党员”、组织关系揣在怀里的“口袋党员”。部分企业管理部门承认,企业只要能遵纪守法,照章纳税就行了,没有把建立党组织、开展党的工作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他们对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支持、配合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应付多于主动。
(二)非公有制企业的特殊性束缚了党建工作开展。一是企业生产经营的不稳定性,导致党组织建立难度增大。很多非公有制企业“小”、“变”、“散”等特点,严重制约了党建工作的开展。“小”即企业规模小,许多企业没有党员或党员人数少,不能单独组建党组织;“变”即企业变化快,注册成立快,关门倒闭也快;“散”即企业分布相对分散,注册地和经营地相分离,人员工作地分散等,给企业管理特别是党建工作带来很多不便。二是企业用工制度灵活,导致党员教育管理难度增大。由于企业员工流动性大,党员人数“朝增暮减”,加之企业经营活动流动性大,一些党员成为名副其实的“流动”党员,企业党组织难以实施有效的教育管理。三是企业资产的非公有性,导致党组织活动开展难度增大。企业生产资料归企业主所有,工作时间由企业主支配,党组织开展活动时间缺乏自主性,活动经费存在依赖性。调查发现,一些企业党组织连党刊杂志等基本学习资料都难以保证,大部分党组织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党建工
作的开展。
(三)党组织自身建设薄弱影响了党建工作开展。一是党组织的数量偏少。目前仍有个别符合建立党组织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未建党的组织;80%左右的规模以下非公有制企业因没有党员或党员数不满3人无法建立党组织。二是党务工作者整体素质不高。大部分非公有制企业党务工作者是由原国有企业改制或下岗职工担任,他们在思想观念、工作方法等方面难以适应党建工作的新形势、新情况。三是党组织负责人难选。由于大部分非公有制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党员人数也少,要选出政治坚强、熟悉党务工作、会做思想政治工作,而且懂经营会管理,善于同企业主合作共事的党组织负责人比较难。还有少数企业党组织负责人,把抓党建工作等同于抓企业经营管理,把党组织等同于企业的下属办事机构,致使党组织负责人在职工中缺乏影响
力和感召力。
(四)相关政策法规滞后制约了党建工作快速发展。非公有制企业中党组织的地位、作用以及发挥作用的途径等,现行的有关政策和规定只作了原则的界定,缺乏具体的、操作性强的规定和制度,更没有规定企业党组织的建立及地位与作用的法律依据。《党章》虽然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党的基层组织的工作任务作了相应规定,但现有的法律条文和党规中并没有提供这些任务所应有的支持手段。《公司法》和《个人独资企业法》也只是笼统地规定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按照党章进行活动,并没有对是否应当建立党组织和党组织开展活动提出具体要求。还有《中外合资企业法》、《中外合作企业法》等也均未涉及党建内容。虽然近几年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但目前还没有制定和形成一套完整成熟的工作机制,使得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建立党组织、开展党的活动缺乏过硬的工作保障机制,造成党组织建立和开展工作处于“受制于人”的尴尬境地。
三、解决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问题的主要抓手及对策 根据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的基层党建工作任务和《党章》中明确的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要求,针对我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需要重点抓好的工作及对策如下:
(一)进一步明确意义,切实提高党建工作认识。一是要提高各级党委和有关部门对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认识水平。各级党组织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有关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精神的高度,牢固树立执政意识、阵地意识、占领意识,充分认识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担负起做好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责任。各级群团组织、政府行政管理部门以及执法部门要自觉克服与己无关的思想,树立全局观念、大局意识,密切配合各级党组织抓好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二是要提高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认识水平。要使非公有制企业中的党组织充分认识到党组织是一个政治组织,具有独立的“政治人格”,不能把非公有制企业与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混同起来,克服无所作为的“雇佣”思想,树立“以有为赢有位,在其位谋有为”意识,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努力成为企业所有人员的政治核心。三是要加强对企业主的宣传教育。对一些在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上存在模糊认识的企业主,一方面要以实际生动的事例向他们讲清在企业建立党组织、开展党建工作对凝聚职工人心、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性,使他们从思想上、感情上消除建立党组织怕影响生产经营、怕受监督约束的顾虑;另一方面要按照建设高素质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的要求,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主素质的培养,通过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等措施,在提高企业主经营管理能力、增强以法生产经营自觉性的同时,进行党的知识的教育培训。
(二)加大组建力度,努力扩大党建工作覆盖面。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蓬勃发展,非公有制企业中的从业人员和党员人数将不断增加,如不适应形势需要,做好党组织的组建工作,“有企业、无党员”、“有党员、无组织”的状况将会越来越明显、越来越突出。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大组建力度,扩大覆盖面,为非公有制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障。一是要加强调查研究,切实掌握非公有制企业现状。各级党组织要对本地区、本系统、本行业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情况、党组织组建情况、无党员企业情况和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状况,以及企业主的思想动态等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了解,区别情况,分类指导,落实责任,并及时进行跟踪监督。二是要因企制宜,采取多种形式建立党的组织。要按照“先行组建、不断提高、逐步规范”的工作思路,从企业的实际出发,重点指导,灵活设置,做到坚持条件,严格要求,成熟一个组建一个,建立一个巩固一个,真正发挥作用。在党组织建立形式上,可采取:①独立式。凡有3名以上党员,党员构成合理、有合适支部书记人选、企业员工相对稳定的非公有制企业,都要独立组建党的基层组织。②联合式。对企业规模较小、党员偏少的非公有制企业,本着便于联系和管理的原则,可以与同行业或邻近的企业建立联合党支部。③挂靠式。对企业仅有个别党员,又不便于与邻近的企业建立联合党支部的,可将组织关系落户到所在社区、人才交流中心、劳务派遣机构或政府机关部门的党组织。④派入式。对党建工作基础较好,但党员人数较少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在充分征求企业主意见的前提下,可由人事、劳动部门选派或推荐党员业务骨干到企业任职,充实企业力量,成立党的组织。⑤临时式。对企业有正式党员3名以上,其组织关系转入企业确有困难的,由原单位出具党员证明书和发给《流动党员证》,建立企业临时党支部。三是要理顺隶属关系,建立健全组织管理体系。各级党组织应本着“便于联系和管理、便于工作指导”的原则,理顺隶属关系。要按照建立一个“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组织管理体系的要求,使每一个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和党员都有“娘家”。在党组织的具体隶属上,可实行:①属地管理。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被买断、整体出售或改制的,原党组织关系可转往企业所在地党组织管理。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可隶属于所在街道党委管理。②行业管理。对相对小、散的非公有制企业,可由行业协会牵头,成立行业党组织,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行业协会党组织进行管理。③归口管理。在非公有制企业比较集中的地方,如开发区、工业园区、综合性大市场等,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工委、企业党委等,对本区域内的企业党组织集中进行管理。④会员(协会)制管理。由于兴趣爱好、休闲活动、日常生活等产生的各类社团、协会越来越多。可由区委(党委)授权,成立有关社团、协会党组织,充分发挥各类社团、协会聚集党员及群众优势,对所在社团、协会的党员进行集中管理。⑤楼宇管理。商务办公楼是小型非公有制企业相对集中的地方。可委托楼宇管理部门或楼宇所有权单位,成立楼宇党组织,对驻楼宇企业的党员实行集中管理。
(三)抓好队伍建设,不断增强党组织影响力。一是要选好配强党组织负责人。要本着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有利于党组织作用的发挥,有利于促进企业发展的原则,挑选那些政治信念坚定、党性观念强、熟悉企业经营管理、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能够与企业主合作共事的党员,担任企业党组织负责人。在选配方式上,可以采取改制企业原有党组织负责人自然过渡、选派、外聘(公开招聘)、内选等办法。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要注意征求和尊重企业主的意见,取得他们的信任、支持和配合。并要按照组织与企业相互推荐、双向选择、党内选举、岗前培训等程序选配党组织负责人。同时,还要建立解聘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负责人报告制度。对确因工作另有安排或其他特殊原因需要解聘企业党组织负责人的,必须依照有关规定进行,企业主不得随意解聘。二是要抓好党建工作指导员队伍建设。首先要严格选派条件。要把思想政治素质好、懂经营管理、有组织协调能力、会做思想政治工作、具有一定文化、责任心强的党员干部,选派到非公有制企业做党建工作指导员。在任职上可实行一人一企、一企多人、一人多企等多种方法。其次要抓好业务培训。利用休息时间,通过集中培训、专题讲座、经验介绍等形式,使他们明确工作目的、职责、任务和要求,增强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第三要加强指导督查。要定期召开党建工作指导员例会,听取工作汇报,交流工作经验,布置工作任务,不定期地派人深入企业,检查了解党建工作指导员的在位情况和工作情况,并及时指导和帮助解决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第四要建立考核制度。把党建工作指导员任期内完成任务情况与干部目标管理考核相挂钩,严格考核,切实发挥好党建工作指导员应有的作用。三是要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做好发展党员、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既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需要,更是巩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阵地的前提和基础。首先要切实做好发展党员工作。要严格按照《党章》的要求和“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积极稳妥地做好发展党员工作,使非公有制企业中党员队伍不断壮大,质量不断提高。同时,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党章》规定,积极探索在企业主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党员工作。其次要改进党员的管理工作。凡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工作超过半年的党员,都应转移正式的组织关系。对暂未建立党组织的,党员关系应由属地党组织或行业管理部门党组织管理。对于组织关系不愿转、不让转、不便转的“隐性”党员,要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动员教育他们自觉办理组织关系转移手续,积极参加企业或企业所在地党组织活动,保证每个党员都能够参加组织活动。第三要加强党员的教育。企业党组织要根据上级党组织的规定和企业的实际,确立相对固定的党员教育活动日期,强化党员参加教育活动的考勤制度。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和手续,对党员进行经常性的理想信念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规党纪教育,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的培训,不断改善党员的知识结构。同时还要不断改进教育的方式方法和载体,突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积极开展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作用。要适应企业的特点和需要,大力改进党组织的活动方式和工作方式。本着“小型、分散、业余、务实”的原则,积极把企业党组织独立自主活动与群团组织活动结合起来,把解决自身问题与解决企业生产经营问题结合起来,把开展党建活动与培育企业精神、企业文化结合起来,采用电化教育、远程教育等现代传媒手段,开展党的活动,使之为党员和广大职工所欢迎,为企业资产所有者、经营管理者所理解和支持。通过发挥“四个作用”,使党组织真正成为企业主“政治生活的老师”、“经济运作的参谋”、“法律保护的依托”。一是要围绕企业决策开展活动,发挥参与作用。对关系国家、企业、职工利益的问题、关系企业发展方向的问题,以及生产经营中的重大问题,要积极开展提合理化建议活动,集中党员、职工的意见建议,并通过党组织负责人或决策层的党员向企业谏言献策,促进企业健康有序发展。二是要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开展活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企业党组织要引导党员带头学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带头搞好生产经营,促进企业发展;带头遵纪守法,维护企业制度和社会秩序;带头做好职工的思想工作,帮助企业搞好精神文明建设。要积极开展“争先创优”、“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等活动,鼓励和组织党员在本职岗位和急难险重的任务中勇挑重担,发挥党员勇于奉献、不怕吃苦的精神,做到关键岗位有党员、困难面前有党员、突击攻关有党员,更好地发挥党员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表率和带动作用。三是要围绕保持企业稳定发展开展活动,发挥凝聚作用。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企业工会、共青团组织这一政治优势,广泛开展“四有”职工队伍建设、创建“职工之家”、“青年岗位能手”、“青年文明号”等活动,并把这些活动寓于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之中,形成长期性、经常性、群众性、多样性的职工文化活动机制和联系、宣传、组织、团结职工的工作机制。通过发挥党组织的核心凝聚作用,全力支持帮助企业主,团结带领职工搞好企业生产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四是要围绕打造企业文化品牌和企业环境创优开展活动,发挥协调作用。在企业中及时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企业合法经营、监督企业依法纳税,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同时,党组织要积极做好工会、共青团、妇女组织及其他群众团体的协调工作,协调企业与职工、职工与职工、企业与社会、职工与社会的关系,妥善处理劳资矛盾,做到既保证资产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又注重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
(五)创新工作机制,逐步实现党建工作制度化。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既要继承和发扬党的建设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原则和经验,又要根据非公有制企业的性质和特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一是要建立统一协调的工作机制。各级党委要把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和具体指导。建议在各级党组织建立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分管党群工作的领导担任召集人,定期召开各街道、各系统工委及工商、工会等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参加的联席会议,通报情况,分析形势,协调解决有关问题,研究制定相关措施。二是要建立与企业主互动互利的工作机制。企业党组织要注意从双方的共同点出发开展工作,求同存异,在工作合作中让业主看到企业党组织的工作有利于企业健康发展,有利于他们经营目标和经济利益的实现,从而使业主认识到企业党组织在促进企业发展、增加经济效益等方面目标是一致的,并从这种认同感逐步发展到与企业党组织建立起互相配合、互动互利的工作关系。三是要以实行党建工作目标管理为重点,建立严格、周密、可操作性强的考评机制。各级党组织要制定目标管理考核办法,按照“以党建促经济,以经济促党建”的要求,坚持把加强党建工作的目标要求与经济工作任务同步下达,与党员领导干部目标管理同步考核,与评比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同步表彰,做到党建工作的成效与党员领导干部工作实绩挂钩,与党员领导干部民主评议挂钩。从而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良好局面。四是要以保证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正常开展活动为重点,建立党组织的经费筹措机制。要使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有人管事”、“有钱办事”,可采取争取企业主支持一点、上级党组织补充一点、本单位划拨一点、从企业党员上交的党费中返还一点的办法筹措解决。鉴于目前非公有制企业的党建工作处在发展初期,上级组织部门可在近期内将非公有制企业党员上缴的党费全部返还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建活动的专项经费。五是要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党建“法治”机制。完备的法律法规是党对非公有制企业实施政治领导的基本条件和可靠保证。建议尽快出台有关非公有制经济法律法规,把党建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并规范。今后在修改《公司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和《中外合资企业法》、《合作企业法》等有关涉及非公有制企业经济时,都要明确规定建立党组织的具体要求或增加党组织设立及开展活动等具体内容的法律法规条文,切实改变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状况,逐步把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物流业已经成为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仓储在物流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代仓储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对于优化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系统,提高国民经济的运行质量有重大的意义。我国的仓储业在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推动下,提升了其运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凸显了其发展的良好势头。随着物流的迅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我国仓储业务量不断增大,货物吞吐量、平均库存量、货物周转次数等指标都有明显的提高。储运业务收入也随之增长,仓储保管收入、运输配送收入、流通加工收入等的年增幅基本都达到了10%以上。仓储业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我国也加大了对仓储业固定资产的投资力度。仓储技术也获得较快发展。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仓储技术的重要支柱,自动货架、自动识别和自动分拣等系统,以及条码技术、RFID等技术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关注和应用。供应商管理库存、零库存等技术也开始在一些大型企业中使用。
尽管我国仓储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我国仓储业仍然存在不少问题。1仓储企业之间市场竞争加剧,国内的仓储设施无法满足物流活动的需要。原有的仓储企业缺乏改造基础设施需要的资金,外国的物流公司纷纷投资建库。我国的大型企业也不断建设现代化仓库作为发展物流的平台。这种趋势加大了仓储企业间的竞争力度,仓储企业之间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2仓储技术发展不平衡,信息化状况不容乐观。仓储技术方面发展的不平衡状态会严重影响我国仓储行业整体的运作效率。企业对物流信息化认识和了解不足,物流信息化建设起步晚、推进慢,物流各环节信息化程度低,信息沟通不畅,造成库存大,运力浪费。3自动化仓储资源利用率不高。当前我国自动化仓库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利用率低、效果不明显、规模不确定、优势不突出,造成许多库场资源闲置。4仓库数量大,但布局不够合理。造成了部分地区仓储大量剩余和部分地区仓储能力不足的两极分化局面。5仓储管理人才缺乏。发展仓储行业,既需要掌握一定专业技术的人才,也需要操作型人才,更需要仓储管理型人才,而我国目前这几方面的人才都很匮乏,物流行业更需要这三种类型的复合型人才。
针对我国仓储业存在的问题,为了提高仓储企业的竞争力。应从以下几方面来优化仓储管理:1优化仓储布局,充分发挥本土优势。物资仓储企业要充分利用都市商流 活跃、信息灵通、交通便利、占地面积大这一优势,迅速调整自己的经营方针和策略,调整好自己的经营结构。通过合理规划,科学安排以及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解决仓储企业普遍存在的资金不足的问题,调整库区布局,更新库房,进行必要的技改,使之适应物资大流通的需要。打破条块分割,面向社会经营,参与竞争。2加强技术改造,强化经营管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需要现代化的仓储管理做支撑,信息化和以信息化做指导的先进技术就成为仓储业走向现代化的有效途径。3不断完善仓储标准化体系,走国际化道路。要适应开放市场的要求,做好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各项准备工作,关键是要引进先进的管理方式,加强仓储资源的整合,不断完善仓储标准化体系。仓储标准化不仅是为了实现仓储环节和其他环节的密切配合,也是仓储内部提高作业效率的有效手段。4加强仓储人才培养。仓储人才的培养,尤其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必须加大物流实践教学的投入经费,将校企结合的办学模式落到实处。5延伸服务领域,提供仓储增值服务。除了提供传统意义上的服务项目,现代仓储企业还要努力向客户提供各种各样、符合客户需求的增值服务,以提升仓储企业的内在价值、保持竞争能力,赢得更多的客户。6合理选择供应链库存管理策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灵活地采用先进的供应连库存管理策略,来降低库存水平,减少库存资金的占用,达到降低总的库存成本,提高仓储利用率的目的。7盘活资产,提高仓储资源的利用率。开发闲置资源,盘活资产存量,提高设备利用率。是物流业在转换经营机制过程中提高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措施。8加快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实现仓储管理信息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公共信息平台,实现公共信息网络与仓储信息网络资源的有效结合,提升企业仓储信息化水平。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仓储业的发展前途一片光明,而市场竞争也将更加激烈,为
该文就邯郸、邢台两市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现状、发展模式、存在问题及对策做简要论述.
作 者:刘常玲 王玉忠 马增旺 李雪凌 作者单位:刘常玲,王玉忠,马增旺(河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石家庄,050061)
李雪凌(河北省林业局资政处,石家庄,050081)
刊 名:河北林业科技 英文刊名:THE JOURNAL OF HEBEI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5) 分类号:F326.22 关键词:非公有制林业 发展现状 模式 存在问题 对策
1.1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设施建设水平滞后城市路桥建设资金紧张, 难以按规划达到路桥设施建设水平。
按照《大庆市城市道路交通体系规划》的要求, 我市每年应有8.64亿元的投资用于城市路桥设施的建设。但是由于油田主体分离, 投资方向发生变化后, 油田每年用于路桥建设的资金越来越少, 原来每年约有3亿元投资用于路桥设施建设, 而近两年时间几乎没有投资建设城市路桥设施, 这就大大减少了全市用于城市路桥设施建设上的投入, 难以完成《大庆市城市道路交通体系规划》上规划建设的项目, 达不到规划的各项指标。目前, 规划中至2010年路桥建设项目尚有11项没有实施, 投资总额为25.83亿元, 难以按规划达到路桥设施建设水平。
道路基础设施维护资金不足, 设施完好率偏低。
大庆市现有市属道路577.7万平方米, 根据《全国市政设施养护维修估算指标》测算, 仅东凤新村、万宝地区及世纪大道每年应投入的道路维护费为301.58万元, 加上21座桥梁的维护费83.8万元, 每年需要大中修的道路费用约350万元, 新村、万宝及世纪大道每年的维护费用需900万元左右, 而政府2008年只投入500万元用于道路的养护维修;各区的情况更为严重, 按区属道路面积计算, 每年的道路维护费应为526万元 (不包括大中修费用及排水维护费用) , 而全市的五个区加起来2008年在道路维护上投入的费用仅为168.3万元。远远满足不了市政道路设施维护的需求。各别区、县根本没有资金用于城市道路的维护, 更没有专门的队伍负责维护。由于养护维修资金的严重不足, 造成建成的道路设施只管使用, 不负责维修, 直到破损严重得无法使用了, 再争取资金进行改造。致使道路设施完好率偏低, 严重影响车辆和行人的正常通行。
1.2 城市交通日渐拥堵, 交通畅通难以保障。
路网结构存在缺陷, 基础设施不完善。
城市交通现在已经严重出现“两缺” (即设施缺、停车场缺) 现象, 东风新村在城市居民区住宅规划和建设上存在严重问题是路网不合理, 路网规划存在弊端、断头路多, 道路路幅窄, 道路红线难以达到规划要求, 红线控制困难, 楼区多, 交通标识缺, 路名标识不明确, 路名牌位置不合理, 存在一路多名现象, 全市没有正规的路名图, 且停车场严重不足或停车泊位少, 造成新村人口加大、机动车增加, 车辆无处停放, 给道路带来严重的阻塞和交通安全隐患。另外由于商业、餐饮业建筑物规划场地过小, 大量占用场地人行道路停车, 严重破坏了道路设施, 影响了行人的正常通行, 带来了极大的不安全因素。
设施建设明显滞后, 管理系统不健全。
大庆市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于发达的大城市, 就拿电子版地图来说, 在繁华路段, 市区中心没有一块供人、车找路方便的电子版地图, 而大连市在商贸中心, 主要街路都设有电子版地图, 充分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经营城市理念。另外大庆市的路桥设施管理系统不完善, 没有成型的地理信息化管理系统, 现有的管理方式基本还是靠人力巡察, 根本满足不了城市发展和建设高科技现代化城市的要求。
1.3 路桥设施建设多家管理, 标准不一。
目前, 大庆市的路桥基础设施的建设存在着多家管理、各自为政的弊端, 大量的路桥建设项目由非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由于主管部门的不介入, 给城市路桥管理带来诸多的不利。另外, 城市路桥建设的竣工验收不经过行业主管部门, 造成设施建设功能不完善、建设质量低劣、档案资料不详等后果, 给管理单位带来极大的难度。《城市道路管理条例》的规定。
2 加快城市路桥基础设施建设的措施及对策
2.1 提高城市规划的控制作用, 科学规划, 规范执行。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发展的依据, 任何城市的发展方向都应依据于科学的规划。城市路桥是城市的骨架, 承担着城市运行的重任, 城市路桥设施的建设水平代表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因此, 规划构筑科学合理的城市交通 (路桥) 体系规划, 合理划分城市区域功能, 科学匹配、调整城市交通流向, 对城市的发展极其重要。城市功能规划确定后, 必须配套完善的城市交通体系规划, 严格按照规划进行城市建设, 不能轻易改变规划。城市交通体系规划要充分考虑城市的近远期发展, 不能只是宏观规划, 要有深度, 具有可操作性, 真正起到控制的作用。同时交通规划中应将道路规划红线范围内的附属设施规划同步完成, 科学利用道路空间, 严格控制道路用地的使用功能。城市主次干路两侧建设建筑物必须规划足够的停车场地, 严禁侵占道路用地。在道路红线范围内建设建筑物及布设各种管网应经过道路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核后, 再行审批。
2.2 加强路桥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城市交通功能。
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提高, 能极大的带动城市的经济发展。具有完整、合理的城市交通框架, 可以实现城市区域的快速通达。按照《大庆市城市交通体系规划》, 到2010年, 重点完成世纪大道东段、北一路、东干路、南三路、东西城新规划区道路等项目的建设, 每年投资约为10亿元。同时要进行城市快速路与城市轻轨交通等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论证, 编制详细控制规划。另外还要不断完善现有的交通基础设施, 根据交通量的发展, 规划建设一些停车场, 拓宽部分不能满足交通需求的道路, 完善交通标识, 并编制详实准确的地名图, 充分发挥城市道路的使用功能, 从而全面完善我市道路交通体系, 改善交通拥堵现象, 实现快速通行。
2.3 加强城市路桥管理, 提高设施完好率。
大庆市城市路桥设施是多家管理, 有的还没有管理单位。基于这种特殊情况, 建议实行市、区、街三级管理。市里重点负责城市主干路及东风新村地区的路桥管理, 区里负责区辖属地次干路及支路的路桥管理, 街道负责巷路的管理。路桥所属产权单位负责路桥的养护和维修及日常巡护。市里所负责养护维修的路桥设施财政部门应按照国家标准核定经费, 对于区管设施, 建议市里每年拿出一定的资金进行匹配, 用于设施的大修, 改造, 从而全面保证有充足的资金用于路桥设施的养护和维修, 综合提高设施的完好率, 确保交通设施发挥其功能, 减少因路桥设施完好率低, 影响车辆通行而给经济发展带来的损失。城市路桥是城市的基础设施, 直接为市民服务, 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均应体现"以人为本", 按照国家、省、市的有关要求, 城市路桥设施建设要严格按照规定设置无障碍通行设施和盲人通行设施, 以达到文明城市的标准。
2.4 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 实现信息化动态管理。
大庆市要创建北方高科技现代化城市, 实现城市管理科学化、信息化是基础。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 建立地理信息化城市管理平台及网络, 科学管理城市基础设施, 掌握城市路桥动态运行情况, 科学测定路桥设施通行安全性能, 依据监测数据制定合理的养护维修计划, 既可以科学利用有限的维修资金, 又可以及时发现不安全隐患, 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损失。城市路桥与交通指挥部门要实现资源共享, 将交通指挥部门现有的路况监控系统延伸到城市路桥管理行业上, 实现双赢, 互利。同时将城市交通指挥系统没有布设到的盲点进行建设, 实现全方位互联、监测、控制、指挥。
小结
一、当前农村幼儿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
1.农村家庭幼儿教育观念薄弱。在农村,传统农业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农民的观念,使得农民的观念相对传统和保守,制约了农村幼教的发展。在这种环境下,农民自给自足,自己完全可以在家照看孩子,没有必要让别人来照看孩子,幼儿教育对他们来说是可有可无的。此外,大部分农村父母的文化程度较低,加之忙于工作和农活,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他们对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愿望不够迫切,在观念上也很难意识到儿童早期教育对其一生的价值。
2.农村幼儿发展投资不足。长期以来,农村幼儿发展的经费一直不足,政府对于农村幼儿教育的投资不足,导致农村幼儿教育不具体的现象时有发生。就目前情况来看,在政府的学前教育整体投资当中,只有百分之一左右投入到了幼儿教育中,与国际水平相差甚远。这些仅有的幼儿教育资金并没有完全应用到农村的教育活动中,而农村的幼儿教育收费还会受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对于一个贫困的农村,农民不能接受正常的幼儿教育费用,这就使得农村的幼儿教育缺少经费的支持,无法像城市的幼儿教育那样正常发展。
3.农村幼儿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城市的幼儿园会有几名教师,而农村的幼儿园一般就只有一名教师,并且很少有专业的幼师。农村的幼儿教师也很少有机会接受继续教育,增加他们的知识。农村幼儿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很明显,大部分农村的幼儿园教师有小学化教育倾向,农村的幼儿教育难以让孩子们在幼儿教育学习中学到丰富的知识,从多方面锻炼提高。
4.农村幼儿教育缺乏科学合理的方法。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幼儿教育中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与工作制度,幼儿教育各种机制不健全,缺乏相关的制约与监督机制,幼儿园办学的目的是为了谋取经济利益,而不是促进幼儿的发展,工作观念与工作制度都有待完善,认为幼儿教育就是帮助家长带孩子,孩子不出安全事故即可,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教育的长远发展,教育水平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农村幼儿教育发展对策分析
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水平,直接关乎着该地区生活的幼儿发展。从总体上看,农村幼儿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有机构不健全、幼儿教育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重要问题,导致教育管理工作者将眼光都放到了义务教育上,相对来说冷落了学前教育。当前,农村幼教事业是机遇与挑战共存,教育工作者必须客观看待当前面临的困境,抓住跟下的机遇,大力发展幼儿教育。
1.改变家长落后的教育观念与认识。孩子教育的第一启蒙者是家长,其次才是学校、因此家长一定要改变自身落后的教育观念,为孩子的未来着想。要改变农村家长的幼儿教育观,就必须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进行宣传,使农村地区的家长们更关注幼儿教育,从而对幼儿教育投入更多的精力和心血。除了要对农村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进行宣传之外,当地政府还应当注意对家长的教育价值观进行转变,在取得群众的支持后,在基层打下良好的幼兒教育群众基础,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等,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幼儿家庭教育的质量。
2.增加对于农村幼儿教育的经费投入。教育有利于提升人类的文明程度,弘扬真、善、美,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更有利于推动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国家应该积极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教育发展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要大力扶持,尤其是农村幼儿教育,要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适龄阶段进入幼儿园,接受教育。加大农村幼儿教育的资金投入,必将改善农村幼儿教育落后的教学设施,这对于提高农村幼儿教育的水平与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3.建设一支素质好、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农村幼儿教师队伍。一是要全面推行园长、教师、保育员、保健医生、食堂工作人员持证上岗制、上岗培训制和全员聘用制。针对当前小学富余教师较多的实际,可以在小学选择一些符合幼教任职条件的人员,通过专职培训,取得幼师上岗合格证书以后,充实到幼儿园任教。要建立幼儿教师培训机制,将幼儿教师培训工作纳入教师培训规划,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范畴,做到有计划、有经费、有考核。组织和鼓励幼儿教师参加学前教育学历提高培训,培养一批幼教骨干队伍。二是对幼儿教师建档立卡,从政治思想、工作态度、文化专业水平、教学技能等方面定期考核,对长期不达标者应责令其离岗学习。三是鼓励专业人才充实幼教队伍。应制定优惠措施,广泛宣传,积极争取,吸引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水平的幼儿教师,带动幼教事业的发展。
4.完善农村幼儿教育的教育机制。作为我国各种类别的教育之中最为基础性的教育,幼儿教育应当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教育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应当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我国的各级政府及下属的职能部门应当通过制定本地区幼儿教育的发展规划,将其纳入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将幼儿教育提上政府议事日程并将其作为政绩考核内容等手段,确保幼儿教育的普及率及教育质量得到保障。
三、结语
发展幼儿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针对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现状,要实现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规划目标,各级政府就必须高度重视幼儿教育,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园,扶持农村幼教发展,大力保障幼儿教育事业经费的投入,努力形成城乡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促进幼教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大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推荐阅读:
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05-31
非公有制经济05-25
关于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思考05-27
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党员工作的调查与思考07-15
临川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汇报06-26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制度11-13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新的文化内涵07-15
学习大庆精神有感05-26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 征文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