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图文

2024-08-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图文(精选8篇)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图文 篇1

复习内容:课文基础知识 复习目的:

1.熟练掌握汉语拼音方案,做到会读、会写。2.扩大识字量,识记学过的常用字的音、义、形。

3.理解词义,熟练运用学过的生词。

4.理解句义,掌握句子中词语的搭配,修改常见的病句。理解复句的结构,不用错关联词语。会模仿句式造句。5.复习学过的常见文学常识。复习过程

一、复习要点

1.复习汉语拼音,要熟练掌握(汉语拼音方案)(详见第一册P220)巩固小学学过的汉语拼音,能够熟练运用汉语拼音给汉字注音,利用汉语拼音识字,学习普通话。

2.熟练掌握现代汉语常用字(3500字)(详见第一册P224)扩大识字量,识记学过的常用字的音、形、义。初中六册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要做到会读,会写,会用。会改正常见的错别字。改正常见的错别字,主要方法有: 1)辨识同音字,不写别字。2)辨别形似字,不加减笔画。3)辨别形声字,不写错字。4)通过比较字形,改正错别字。5)通过字义分辨字形。

3.积累词语,扩大词汇量。能根据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或选用恰当的词语。能熟练掌握六册课文中生现的生词,积累和运用常见的成语。俗语、歇后语、名人名言等。

4.要理解句子的含义,掌握句子中词语的搭配。词语的搭配一般有约定俗成的习惯用法,要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产生语感。学会辨别和改正常见的病句。常见的病句主要有以下几种: 1)成分残缺。主要有缺主语或缺谓语或缺宾语。

2)搭配不当。主要有主谓、动宾、定语与中心语、状语与中心语等搭配不当,3)分类不当。

4)前后矛盾。如“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我们中考能否取得好成绩的条件之一。”肯定的前提推出不肯定的结论。应删去“否”字。

5)否定误用。如“难道能否认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不是我们的责任吗?否定的反问表示的是肯定的意思,应删去“不”字。

6)语序不当。如“我们要学会研究问题和调查问题”“调查问题”应放在“研究问题”之前。

7)重复累赘。如“学校里出现了空前的前所未有的植树热潮。”这类语病是由于语意重复造成的,修改时将同义的词语删去一个。

8)用词不当。如“„仿生学‟这个词可能对我们较生疏。”“对”弄错了对象,应改为“我们对„仿生学‟这个词……”。

9)句式杂揉。把两句话的意思合在一句里说。如“他的家乡是福建省福州市人。”应改为“他的家乡在福建省福州市。”或“他是福建省福州市人。”

10)关联词误用。要注意关联词的使用,如果错用、滥用、配对不当、省略不当等都会造成病句。如“只要你说得对,我们才改正。”“只要”应对“就”。所以应把“才”改为“就”。

11)不合事理。即现实生活不存在的事物或现象。如“深蓝的夜空明月高照,繁星密布”当明月高照时不可能出现“繁星密布”的情形,应是“明朗星稀”。5.要学会运用常见的标点符号,一要牢固准确地记住并理解有关标点符号的形状、位置、作用的知识;二要进行多种方式的练习,在反复使用中巩固;三要养成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6.学会常见的修辞方法并会运用、理解修辞方法的使用效果,会摹仿常见的修辞方法造句。如“仿照例句:仍以„天上的明星‟为本体造一个比喻句”。7.识记常见的文学常识,记住名作家名作品。

专题二:《中考语文总复习古诗词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引导和训练学生掌握古诗词鉴赏的答题方法及提高鉴赏的综合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师为导体和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教师的“答题技巧点拨”和学生的练习(做练习:我学、我练、我提高)”两个环节,精选典型题目,让学生学得明白、练得明确、做有成效。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提高学生的思想品位和文化修养。

2、帮助学生克服对古诗词鉴赏的畏惧心理,增强他们应试的信心。[教学重难点]

引导和训练学生准确、规范地解答诗歌鉴赏题的方法和鉴赏诗歌的综合能力。[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学生背诵诗词

二、透视诗词鉴赏的考点(六点)

1、对名句的理解和鉴赏

2、理解内容主旨、思想情感

3、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

4、品析语言特点 / 体味炼字

5、品味表达技巧

6、感知艺术形象

三、中考诗词鉴赏试题回放

1、分值: 06年(6分)07年(6分)08年(6分)09年(4分)

2、题型是主观题,以表述题、评述题为主,题量为2-3题。

08年 宋词(课外)菩萨蛮(高观国)(6分)07年 宋诗(课外)题西太一宫壁二首(王安石)(6分)06年 宋词(课外)鹧鸪天(辛弃疾)(6分)09年 诗歌(课外)晚春(杜 牧)(4分)

四、古诗词鉴赏知多少?

由学生简要地讲讲自己平时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五、古诗词阅读知识点的总结与提炼(发资料,让学生快速的浏览一遍)

(一)内容主旨、思想情感

1、边塞诗 常用词汇: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孤独伤感、思乡念亲、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等(如《渔家傲 秋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田园诗 常用词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闲适愉悦、悠闲快乐等(如《钱塘湖春行》《归园田居》)

3、送别诗 常用词汇:忆友怀旧、依依不舍、相知相思、别恨离愁、惆怅伤感、劝勉祝愿、激励友人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怀古诗 常用词汇:怀古伤今、怀才不遇等(如《赤壁 》、《潼关怀古》)

5、咏物诗 常用词汇:坚守节操、遭贬激愤等(《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6、羁旅诗 常用词汇:思乡念亲、游子悲秋、羁旅愁思、惜春悲秋等(如《天净沙秋思》、《次北固山下》)

7、爱国诗 常用词汇:忧国忧民、为国捐躯、以死明志、保家卫国、借古讽今、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壮志、报国无门的悲伤、壮志未酬的愁苦、关心国家命运、反映社会黑暗、批判态度、揭露统治者昏庸腐朽、山河沦丧等(如《过零丁洋》)

8、哲理诗 常用词汇:登高揽胜、蕴含哲理、振作乐观、积极向上、豁达乐观、不怕困难、远大抱负等(如《望岳》、《水调诗头》《登飞来峰》)

9、抒怀诗 常用词汇:年华消逝、闺中怀人、物是人非、世事沧桑、失望惆怅、焦灼痛苦等(《醉花阴》、《浣溪沙》)

(二)观点态度

1、赞美、肯定、支持、同情、渴望等。

2、批判、否定、揭露、不满、愤恨、惋惜等。

(三)体味语言

1、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感情、艺术风格。

2、从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三方面来考虑其精妙之处。抓住关键词语和主体,把握动词、色彩词的含义和作用。

3、语言风格:豪放/雄奇/沉郁/直率/婉约/含蓄/清新/风趣等。

4、常用词汇:勾勒、浓重墨彩、简洁、明白如话、言简意丰、诗青画意、富有哲理、质朴清新、耐人寻味、意境优美等。

(四)表达技巧

1、常用的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想像、联想、虚实结合、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化用典故、动静结合、渲染、烘托、含蓄委婉等

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互文、反问、赋比兴等)

3、常用的表达方式:描写(白描、细描)、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五)人物形象示例

1、豪放洒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苏东坡)

2、忧国忧民、青衫泪沾(《春望》中的杜甫)

3、归隐田园、寄情山水(《归园田居》中的陶渊明)

4、爱国报国(《己亥杂诗》中的龚自珍)

5、儿女情长(《醉花阴》中的李清照)

6、雄心壮志、满怀抱负(《观沧海》中的曹操)

7、以死明志、视死如归(《过零丁洋》中的文天祥)等

六、答题技巧点拨及常见题型的示例和练习(六种题型)

(一)教师进行答题技巧的点拨

1、原则:① 在“读懂“的基础上答准、答顺、答美。

2、结构:① 景 + 情②事 + 情③场面 + 情④情形 + 情

3、方法:①“一切景语皆情语”。② “诗言志”。③ 结合诗歌背景。④ 注意作家风格。⑤ 抓住关键字、词语、句子、诗眼来分析。

(二)常见的几种答题格式示例和练习(“三点”题——考点、热点、难点)(1)题型

一、点评思想内容,理解主旨型

如: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描写了一种什么样的场面?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答题格式:描写了(或叙述)什么的景色(场面等),抒发了什么的思想感情。◆学生做练习1

(2009年江西省中考题)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问题。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下列可以作为标题的一项()A 晚春 B初夏 C晚秋 D初冬

2、这首诗的语言特点?请分析 答案

1、A

2、如:运用拟人手法,语言活泼生动有趣。如:草树能知、解、斗,能以才思论天下。

(2)题型

二、赏析语言型

1、辛弃疾的《西江月》这首词在语言上有何特色?(学生背诵《西江月》)答题格式:点特色(用一两个词语准确点出特色)+例子(特色语句)+析感情

2、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学生背诗)答题格式:释含义+描景象+点情景

3、某词或句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学生背诗)

如:苏轼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 》中的贯穿全词的词眼是什么,为什么?

答题格式:思结构(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虑主旨(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答案:贯穿全词的词眼是“狂”;突出词人自己要发少年狂的豪情壮志。◆学生做练习2:

(2008年中考江西卷)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菩萨蛮 [宋]高观国

何须急管吹云暝①,高寒滟滟②开金饼③。今夕不登楼,一年空过秋。桂花香雾冷,梧叶西风影。客醉倚河桥,清光愁玉箫。

[注释]①瞑:昏暗。②滟滟:月光摇动的样子。③金饼:比喻圆月。

1、这首词的上片写,下片写。

2、这首词中体现了季节特点的词语有哪些?

3、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

1、上片写待月的心情 下片写赏月

2、桂花 西风

3、作者开始时的心情是欢快、开朗的,后来心情就变得愁苦起来。(3)题型

三、赏析名句型

请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学生背诗)答题格式:抓词语+点作用 ◆学生做练习3:

(2007年中考江西卷)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题西太一宫壁二首①

王安石 〔其一〕 ②

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三十六陂③春水,白头想见江南。

(其二)

三十年前此路,父兄持④我东西。今日重来白首,欲寻陈迹都迷。【注释】①这两首诗是王安石重游西太一宫时即兴吟成,题写在墙壁上。西太一宫:在北宋首都卞京(今河南开封市)。②蜩(tiáo):指蝉。③陂(bēi):池塘。④持:携带。

1、点明诗人重游西太一宫季节的诗句是:。

2、在第一首诗中,诗人是通过 来抒发感情的;

在第二首诗中,诗人则是通过 来表达感情的。

3、这两首表达了诗人什么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2、写夏景或忆春水;今昔对比。

3、思念亲人、思念家乡(4)题型

四、描述画面型

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学生背诗)答题格式:采用描写的表达方式+扣住重点语句扩展诗句 ◆学生做练习4:

(2006年中考江西卷)阅读下面古词,完成问题。

鹧鸪天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①。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②。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注释:①些:语气词。②青旗沽酒有人家:指山村酒家。青旗,酒家招牌。沽,卖。]

1、这首词的内容与《西江月 明有别枝惊鹊》相同,都是描写。

2、词的上片在描写春天的景象里,有哪几个词用得非常传神?

3、“春在溪头荠菜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1、农村(田园、乡村)风光

2、破、鸣、点

3、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之情。(5)题型五:分析技巧型

晏殊的《浣溪沙》这首词中多处用到对比的写法,请找出其中的一个例子,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学生背诗)答题格式:点明手法+阐述运用+分析效果 ◆学生做练习5:

(2009年中考陕西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湖 上 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1、说说诗中使用“乱”字的好处。

2、全诗写出了游人怎样的心情? 答案:

1、“乱”字不仅形象地描绘出红林深处传出的此起彼伏的鸟鸣声,还表现出黄莺上互飞舞,穿梭于林间枝头的动感。

2、写出了游人愉快的心情。(6)题型六:比较阅读型

可以比较两首诗的内容、思想感情、语言、表达技巧等。例如:下面两个句子都写了“愁”,请简要说出它们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之处。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答题格式:点明手法+阐述运用+分析效果

总结常见考点:

1、理解诗意。包括诗字、词、句的理解;内容概括;哲理分析;思感情想

2、感知形象。要求考生借助联想、想象以及背景,感知诗的景物、形象、意境

3、品味语言。字、词、句的推敲;名句的感悟

4、分析技巧。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典故运用;巧妙构思 答题技巧

1、原则:① 在“读懂“的基础上答准、答顺、答美。

2、结构:① 景+情②事+情③场面+情④情形+情

3、方法:①研读题目。②了解作者和时代。③借助注释。④抓住关键字、词语、句子、诗眼来分析。⑤细审题干。

常见题型、答题格式

1、题型

一、点评思想内容,理解主旨型

答题格式:描写了(或叙述)什么的景色(场面等),抒发了什么的思想感情。

例题:“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描写了一种什么样的场面?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答案:描写开战之前,战士们兴高采烈的分食烤熟的牛肉,军营里奏响了雄壮的战歌的场面;全词抒发了满怀家国之愁,却壮志未酬的思想感情)

2、题型

二、赏析语言型

(1)辛弃疾的《西江月》这首词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答题格式:点特色(用一两个词语准确点出特色)+例子(特色语句)+析感情

(答案:这首词笔调轻快,语言优美,音节和谐,使人读了这首词仿佛临其境,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溪流小桥、构成了江南山乡夏夜一幅优美动人的画面,抒发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丰收的喜悦。)(2)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你认为“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用得好,请说出理由。

答题格式:释含义+描景象+点情景

(答案:绿:春风吹绿,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

(3)某词或句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答题格式:思结构(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虑主旨(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例题:苏轼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 》中的贯穿全词的词眼是什么,为什么?(答案:贯穿全词的词眼是“狂”;突出词人自己要发少年狂的豪情壮志。)

3、题型

三、赏析名句型

答题格式:再现景物、特点+感情+理

请赏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答案:放眼望去,展现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畔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它昭示我们,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

4、题型五:分析技巧型

答题格式:点明手法+联系诗句 +分析效果

晏殊的《浣溪沙》这首词中多处用到对比的写法,请找出其中的一个例子,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04年中考题)

(答案:“新”与“旧”的对比;或“去”与“来”的对比。好处:“新”是唱新词的环境,“旧”是饮酒唱词时的环境——旧亭台,新词旧景对比,抒发了今是昨非的怅惘情思;或“去”是花落去,“来”是燕归来,来去对比,增加了对时光逝去的惋惜之情。)

专题三: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文言文复习是中考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以往多采用教师梳理知识,学生识记的老办法,花费的时间多效率低。鉴于此,我进行了大胆探索让学生自主探讨尝试,总结复习方法、答题技巧,课后自主梳理知识要点,老师适当点拨。教学目标:

1、熟悉中考文言文阅读考点及题型,明确复习方向。

2、尝试自主总结复习方法,学会归类整理。

3、尝试探索常见的答题技巧。教学重难点:

各类题型的解题技巧、复习方向。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文言文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那里有岳阳楼的壮美,有小石潭的幽静,有桃花源的迷人,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更有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警策之言。几乎每一课都会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带来人生的真谛。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文言文。只不过,我们今天是要从中考的角度来看,为了取得中考的最终胜利,我们的确要打好文言文阅读这场小战役。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熟悉中考文言文阅读的考点及题型,明确复习方向就显得很重要了。

二、分析题型 明确考点

请同学们拿出印有07、08年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的资料。(课前让学生完成并给出答案),各学习小组讨论归纳中考文言文阅读有哪几类题型?

明确:四类题型:

(1)词语理解辨析(2)翻译句子(3)文意分析(4)开放题型

三、找准方向 把握技巧

1、我有金钥匙:分组讨论,针对四种题型提出相应的复习方向、复习策略或答题技巧。

(此过程重在学生自主尝试、探讨,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2、分组汇报交流。

(此过程较灵活,教师视学生情况随机点拨。)附相关知识:

(1)实词:通假字 如: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露)一词多义 如:: 名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命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著名)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

古今异义 如: 先帝不以臣卑鄙(古义: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今义:品德恶劣)词类活用 如:公将鼓之(名作动,击鼓)其它重要实词(详见课本注释)翻译句子:

原则:信——忠于原文 达——语意流畅 雅——文辞优美 方法:

留:人名、地名、官名、器物名、书名、国号、年代和朝代等专有名词

增:单音节词增补成双音节词或者短语补出省略成分删:无实义的虚词

调:调整特殊语序

换:现代汉语已用其他词替(3)文意分析

复习方向:课后练习

答题技巧:看清题目,明确指向

整体把握,上下推导

斟词酌句,语意完整(4)开放题型

主要形式: 欣赏型、比较型、评价型、感悟型、献策型、联系实际型

答题技巧: 根据材料,阐释生发;

联系实际,有的放矢;

多向思维,言之成理;

四、实际运用 迁移拓展

1、根据中考题型就《马说》出一套题 附: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生相互出题、答题

五、总结:

1、文言文复习歌诀 熟悉课文,紧扣注释。有效整理,认真识记。词不离句,联系语境。迁移拓展,灵活运用。

2、师小结:

同学们今天用自己的智慧栽种了一棵知识之树,还要把这种方法带到今后的学习中去,让它们长成一片森林,我们的大脑将会更加充实、心灵将不再荒芜。

六、作业:

课后整理基本篇目中实词用法。

(友情提醒:注意词不离句的原则,归纳时要写出例句)

专题四: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掌握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提高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技巧和能力。

教学重点: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的指导

教学难点: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能力的提高

教学时数:1—2课时

教学方法:归纳法、讲练结合法(以练为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强调现代文阅读的重要性

二、讲授新课

(一)现代文阅读试题考查内容与形式

中学考试中的现代文阅读篇目一般选自课外,记叙类文章是初一阶段的重点,也是中考的重点,命题侧重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积累运用、感知理解、揣摩体味等方面。

(二)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

1、基本要领: 整体把握,顺藤摘瓜

2、步骤:(读文章共两遍)

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宜快]

第二遍: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段、句,深入理解文章,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摘瓜)。[宜慢,并回读检查]

(三)掌握常见题的解题技巧和注意事项:

①“积累运用”部分一般考查字词的注音、解释,成语和名言警句的背记运用,此类题目要求平时要多积累字词和点滴知识,对于确实未见过的陌生词语可结合语境(上下文)揣摩分析。

②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③问语句、语段的作用:(要从两方面考虑)

一从结构上,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

二从内容上,常有A开篇点题,B设伏笔、C作铺垫、D深化中心、E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④问文章、段落的结构形式:

注意总分式(A总分、B分总、C总分总); 层进式;并列式。

⑤问文章线索: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

⑥问文段大意: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

(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 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

(或“什么——怎么样”)

⑦问语句含义:要从文章主旨中心去分析,表述要准确、通顺。

⑧问文章写作特色: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

⑨问阅读后的体会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

(四)课堂练习:学生训练后,教师评点明确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图文 篇2

一、常抓“读”“写”不放松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无需多言, 而我们的教材中有很多都是朗读教学的极好范本, 若我们在教学中充分意识到这一点, 相信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学习《金色花》这篇散文诗时, 我就重在指导了学生的朗读“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 为了好玩, 长在树的高枝上, 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 又在新叶上跳舞, 妈妈, 你会认识我吗”在读这段课文的开头时就要引导学生把握好语调, 读得轻盈一点, 读出孩子的调皮、活泼。把开头读好了, 文章的意境和氛围也就出来了, 后面还要逐段逐字地带着大家读, 教师要对学生的朗读及时给予准确、独到的评价、点拨, 还要适时做好范读。

当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适宜整篇朗读的, 有的时候我们也可以选读, 即选择其中的某句话或某段话来好好地读一读, 如《女娲造人》中, 第一个泥捏的小家伙接触地面, 开口喊“妈妈”, 这“妈妈”二字可以让学生好好读一读, 从而体会人类刚一诞生时的喜悦、激动, 教师也可以创设情境, 先让一个学生大声地、欢快地喊出“妈妈”, 要求读出获得生命的欢乐, 再让全班同学喊出“妈妈”, 让学生在这种“读”中想象人类刚诞生的场面。

“写”是语文学习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作文课固然重要, 但在平时的教学中自然地融入、穿插写作的知识、技巧, 对学生来说不更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滋养吗?如学习《走一步, 再走一步》一文, 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让学生在写作中也能恰当运用景物描写;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可以引导学生领悟刻画人物一定要以形传神、对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及精神气质的地方要重点来写;学习《背影》一文可以引导学生注意作文的选材, 体会到生活中的细节往往是最能打动人的……我们还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 积极挖掘读写结合点, 适时地让学生对课文进行仿写、续写、补写等, 长期坚持, 相信一定能提高学生们的写作能力。

二、牵一发而动全身

有些课文很适合通过抓住其中的关键性语句来设置主问题, 以统领课堂, 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 这样既避免了提问的琐碎, 增强了课堂的有效性、整体感, 又能使课堂教学如行云流水般自然而不着痕迹。

如上《阿长与<山海经>》第二课时, 我们就可以通过抓住“这四本书, 乃是我最初得到, 最为心爱的宝书”来讲, 提问学生为什么阿长买的《山海经》对鲁迅来说是“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那么由这个问题可以引申出很多意思:这套书是在“我”渴慕已久后得到的, 当然当其为宝贝了, 也正因为先前的念念不忘以至于连“阿长”也来问是怎么回事, 这里要注意提醒学生阿长是主动来问的, 而别人是“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 这里有一个对比;阿长来问, 但“我”并没有对她抱有过任何希望, 因为“我知道她并非学者, 说了也无益”, 但结果出人意料, 有一天她却将“三哼经”递给了我, 这不得不让“我”感到震悚, 从而对她产生新的敬意, 在此可以引导学生想象阿长买“三哼经”的不易, 以加深对“她确有伟大的神力”的这句话的理解, 更好地体会“我”接过这本书时的心情;还有再看这套书对“我”的影响, 虽然刻印粗拙、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 但“此后我就更加搜集绘图的书了”, 从该句中的一个“更”字可见这套书对幼时的“我”来讲有着启蒙的意义, 可以说是打开了“我”心灵的一扇窗, 对“我”的一生都有重要影响……正因此种种, 阿长买的这一套《山海经》“乃是我最初得到, 最为心爱的宝书”, 这节课就用这一个主问题来统领整个教学设计, 在引导学生寻找答案的过程中, 再去细细挖掘文本, 或读、或写、或品等等, 整节课显得水到渠成。

抓住课文中的关键性语句来“牵一发而动全身”, 既能保全文本解读的整体美, 又可以在该咀嚼的地方细细玩味, 整个过程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三、有舍有取, 一课一得

语文教学要随“文”而教, 对于有些课文, 我们在教学内容上要有舍有取, 结合文本特点我们可以重点只讲语文教学的一个方面, 把这一点讲深讲透, 让学生对这一点有所得便可。

如学习《夏感》一文时, 我们可以重点来谈谈文中的“炼字”:如“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中的“凝”字、“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 却换来烦人的蝉儿, 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中的“潜”字、“麦浪翻滚着, 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 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 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中的“涌”字等等, 为什么这些字用得好, 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 再联想刚刚所学的《春》里“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中的“闹”、《济南的冬天》里的“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 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中的“卧”字等, 让大家体会到有时一字“炼”得好, 能让一段甚至一篇文章生辉, 而我们大家在写作的时候也要做到字斟句酌, 这样写作水平才能慢慢提高。

赏析完课文中的这些富有表现力的“字”, 也可以当堂让学生小试一下牛刀, 如我给了学生一段文字, 让他们改一改其中的一些字:“夏天的气氛是热闹的。星空下, 孩子们有的骑着竹马, 有的追着流萤, 有的蹲坐在葡萄架下托着腮侧耳倾听大人们的闲话, 好不喧嚣热闹。夏天, 连雨点也是那么急促有力, 一落下来总是噼里啪啦, 像是豪侠硬汉捧起酒缸倾面而倒, 这还不够, 还有轰隆隆的雷鼓声、呼啦啦的风声一齐上阵。”大家一番讨论之后, 就有同学发言了:将“追着流萤”中的“追”换成了“扑”, 将“一落下来总是噼里啪啦”中的“落”换成了“泻”等。通过读、赏、改, 让大家领悟到“炼字”的重要性。

所谓教无定法, 只有依据文本来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 我们的课堂才会是一潭“活”水。教师不断反复地研究教材, 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带领学生在解读文本的方式上求“变”, 在“变”的过程中不离语文教学的“宗”, 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鲜活而有生命力的。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 篇3

良好的方法是正确解决问题的保证,是确保少走弯路的捷径。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唯有特别注重方法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读多做固然重要,但是尤其重要的是怎样去读、怎样去写。对于这个‘怎样,如果没能切实地去解答,就不能很好地算注重了方式方法。”在给学生日常授课和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明白他们要去读的是什么,要有明确的方向感和指向性,目标要明确,还要明白怎么去读,怎么去理解。对于不同题材的文章,它们有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语言风格,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有不同的行文脉络。不同的作者在写相同体裁的文章时也会因为个人文学修养、意趣爱好、侧重习惯等的不一样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写作习惯和突出的语言文字风格等。

在给学生授课和指导时,要引导学生精细阅读,逐渐去发现这些差异和不同,以有针对性的进行不同分类,以提高其学习能力。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记叙文时,首先要引领学生整体把握文章主旨,重点去品味叙述部分和议论抒情叙述部分。一般来说,初中学段学生所接触到的议论文,其论点往往出现在句首或句尾。但偶尔也有出现在句中的,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对待,不能因为一般性特征而湮没了特殊性存在,亦不能一概而论。学习说明文时要仔细分析其课文内容,明确课文的说明对象,找出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并根据关键字词句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要引导学生根据不同体裁文章不同的知识点去进行有针对性的归纳练习,在练习过程中不断总结新的知识点,以循序渐进式地提高现代文学习和阅读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独立分析能力是关键。

二、鼓励学生适度扩大阅读视野,涉猎课外美文,加大阅读量,进行阅读量的积累和阅读分析

能力的有效训练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应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课外读物,课外阅读总量应不少于260万字”。语文这一门课程的特点是其阅读量积累量是没有限度的,是没有上限的。从古自今,没有哪一个大文学家敢说自己读尽了天下书,识尽了天下字。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关键,也是积淀学生文学素养的关键。阅读是积累,是吸收,是消化,是把阅读材料内化为自己阅读能力的关键步骤和必须方法。我们应该鼓励新生代学生放宽视野,不要做井底蛙、蜀地犬,在学好教材里面的课文之外,还要广泛涉猎那些内容健康、思想性强、积极健康、阳光向上的读物和文章。在选取阅读材料时,要注意选择那些符合初中学生年龄阶段、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的读物,尤其要注意思想情趣方面的精细选择,要挑选出那些能激发学生正义感和有助于培养学生真善美特性的文章。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长期的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老子在《道德经》里面也说:“九层高台,起于垒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量的長期积累才会有质的飞跃。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课外阅读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也起了强化和促进作用。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符合法度,显然跟吸收密切相关。”无论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还是针对语文考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都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当今时代赋予当今语文教师语文教学工作的重任。

三、问题式教学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路径

1.具体措施实施问题式教学法的首要任务是精心设疑,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只有发现问题,才能着手去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初中课本所选篇目都是著名作家作者的优秀作品,在词语的使用、句子的把握上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此为学习的典范,带着问题学习课文,在知识积累之余深化文意认知。比如,朱自清的《春》《背影》、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冯骥才的《珍珠鸟》、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等佳文中,词句运用写作技巧无一不蕴藏着作者无限寓意、深情,教师可在学生掌握字词、句子的基础上,设置与课文写作背景、引申含义、留白手法等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逐一思考、解答,进行知识的拓展训练。其次是逐步引导,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分析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即教师在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时应作出具体的思路解析,对学生的优缺点要有所掌握,要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加以引导,详细说明该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考虑,如何考虑以及注意事项等。再者是增进交流,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分析,确定教学中应着力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去分析、探究,进而自己去解决问题。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等方法使自己发现的问题得到解决,还要对老师、同学提出的问题展开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2.注意事项据笔者教学经验,建议采用上述以问题为基础的互动式教学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提前计划,即在计划实施问题式教学法的基础上,先行制定本季度或年度的工作规划,并将该教学方法融入到整体教学计划之中,从而妥善分配课时。二是设计新教案,即教师先要全面加强对此教学方法的学习,积极借鉴以往教学案例,并对此展开纵深层的研究、分析,学习相关教学技巧与经验,在已有的教案基础上创新。三是充分教课准备,即在课堂开始前,教师应大致介绍本堂课采用的教学法的概念、作用和意义,使学生能够对问题式教学法有所了解。四是充分备课,即根据课标要求选择应实施互动教学的章节,结合知识内容设计相应的问题,并于课后调查此种教学方法的实施效果。五是将课堂提问设置为开放性。语文学科并不像数学、物理,有固定的解题思路和既定的答案,所以,将语文问答设作开放性的答题方式,能让学生自由发挥,使想象力和联想力得以充分锻炼。以笔者教学经验总结,在解答开放性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通常会有更多尝试性的思考,能紧扣文章主旨,进一步深化对文本内涵的认知。

3.效果分析采取问题式教学法,结果显示,学生“睡觉不听课、听讲但不互动、听讲且参与互动、积极提问与考试成绩”等课堂指标调查结果均优于传统教学法授课的学生,同时,对于语文能力的培养与学习兴趣的调动有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由此,说明了问题式教学法对学生课堂表现、提升学习成绩等改善作用显著。

四、结语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篇4

几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使我深深地感受到现代文阅读是学生失分的关键,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一些学生整天的写呀,做呀——学习非常刻苦、认真,可最终的考试成绩却与之付出大相径庭,学生灰心、叹气,老师着急、头痛------

那么,怎样才能啃动这快“硬骨头”呢?

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语文学习效率。下面我就中学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谈几点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阅读兴趣浓厚,阅读积极性就高;阅读时投入,思维就活跃,阅读效果就好。这就迫切需要我们教师把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阅读课展现在学生面前,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到我们的阅读教学活动当中来当主角,而不是被动的做观众,在我的阅读教学活动中,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的尝试来使阅读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借助声情并茂的范读,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把他们带到课文的意境中来。

2、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例如语音朗读、多媒体教学等),创设情景,使学生进入角色,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3、划分学习小组,进行课外阅读,读后漫谈自己的阅读体会、感受以及困惑,并增强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而不是让学生为了完成某一任务布置大量的思考题,使学生产生压力。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完全失去阅读的兴趣。

通过以上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不但感受到阅读的重要性,同时也让他们享受到了阅读的乐趣。

二、教师应重视阅读教学,时时处处进行培养

其实,学生对现代文阅读兴趣不浓,阅读题得分率低,与教师有着直接关系,我们的教师出于种种原因,忽视了现代文的熏陶与感染作用,更为重视的是基础知识、文言文与写作 的教学。殊不知,选编进我们中学课本的这些现代文吸收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精髓,就像是一道道精神的美味,散发着芳香,可以让学生尽情享受,可以说是学生增加语言积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因而,教师必须重视阅读教学。

三、教师应教给学生现代文阅读的解题技巧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是为了不教。吕淑湘先生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交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

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三步走:

第一步,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行之有效。

二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1)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作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

(2)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

(3)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睛的句子。作为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往往就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第二步,认真审题,定向扫描

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的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现代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个中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题干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词、句。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意思,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第三步,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使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

四、教师应重视学生的现代文阅读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图文 篇5

通过挖掘教材人文素材、联系生活等方式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人文素养;方法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人们教育观念也在不断更新,新课改尤其注重对初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讲解,能够潜移默化得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充分利用课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帮助学生学习文本、理解文本的桥梁。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相关的学习情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深入文本,最后,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熏陶。

例如,在教学《爱莲说》时,首先,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询问学生最喜欢哪种花,以及喜欢的原因,其次,为学生播放歌曲《睡莲》,从而引出新课《爱莲说》,在授课过程中着重为学生讲解描绘莲花高贵品质的词句,

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通过对文本内容的讲解,引导学生关注莲花高贵纯洁的美好品质,从而受到熏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深入挖掘教材内容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大量的人文精神,初中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深入分析教材,将蕴含在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元素充分挖掘出来,并用以引导、熏陶学生,引发学生对自己、社会进行思考,引导学生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通过适当的价值引导,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例如,初中教材中的重点课文《背影》,从浅层次分析,《背影》是记述朱自清先生去外地工作时,父亲来送行的故事,教师可以对文章进行深入分析,挖掘其中的人文元素,让学生通过文章中四次对背影的描写,感受父爱的深沉和伟大,从而激发学生对父母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三、使学习和生活紧密相连

文学作品均来源于作者的生活,作品中蕴含的人文元素和人文精神,是作家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感悟。

因此,语文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走进作品,与作者进行对话,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

例如,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为作品和学生生活建立有机联系,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如教学《登飞来峰》时,可以先让学生回想自己登山的经历和感受,从而与作品产生共鸣。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初中语文教师应不断探索培养人文素养的方式和途径,提升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肖观秀.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6):84-84.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图文 篇6

内容提要:阅读伴随着人的终身,在阅读中能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阅读教学不仅是学好语文的基础,而且是学好各门功课的基础。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如何进行阅读教学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阅读;阅读教学;兴趣;提高

阅读是一项最重要的语文基本功,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方面一项主要的能力之一,是学习、吸收知识必须具备的不可缺少能力,也是提高初中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因为阅读教学不仅是培养初中学生获取信息,积累语文知识,提高各种能力、发展智力的教学环节,还是陶冶情操和塑造品格的良好平台。阅读能力,对于每个人来说,特别是初中学生,应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同时也是初中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素质。因此,我们应当重视提高初中生的阅读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以及自己对以往阅读教学不断反思,我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阅读教学。

一、提前做好预习,明确学习方向。

目前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学生尚未预习,老师便开始讲解课文的情况。宋代张载曾说过: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如果我们连预习都不让学生预习,学生又何来之疑呢?因此加强了预习,便为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了条件。

学生课前预习又诸多好处,其一,又节省时间,学生凡是通过预习能解决的问题通过预习也会有个初步认识,学习中也少费周折。其二,也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大概内容的能力,大体了解课文的思路和中心意思的能力,以及阅读理解分析等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光靠教师讲,是很难听懂的,而是在于培养或独立思考,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一定会使学生终身受益。要预习好现代文,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首先教师要为学生的预习点燃一盏灯,给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认定哪一些是着眼点。教学前教师自当测知他们所不及,预习时提示学生有针对性的思考哪些问题,学生就知道重从何下手,乐于预习了。如我指导《羚羊雕塑》的预习时,让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句,好好的一句话好好说“算了吧,这样并不好”,那么,究竟有哪些不好呢?这样就可以把握作者隐藏在文中的思想倾向了。教师要点燃预习这盏灯是十分必要的,对学生的思维起到一个导向作用。

其次要让学生注意多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在“读”中获得,运用语言能力在“思”中掌握。《语文教学大纲》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概括为“读、写、听、说,“读”放在首位,可见它极其重要。而“读”常常被我们老师所忽略,殊不知,有许多能力正是学生在“读”中获得的,特别是语言感知能力。通过“读”学生不仅能理解而且能亲自体会文中讨究的如人物形象,主题,不知不觉间文中的东西就成为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特别是记人物的现代文,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益。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我让学生反复带感情朗读并品味菲利普夫妇在遇见干勤前后的语言描写,进而加深了人物形象的体会对鲜明主题的了解。其实“读”应该是说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最基本的功夫,忽视“读”还怎样称“阅读”教学呢?

二、创设良好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可见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情感,激活他们的思维,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在阅读理解中实现学生的生命体验感悟,这是语文工作者一直所追求的。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首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去阅读。我们的很多教师往往在上课一开始,在学生还没有进入上课状态,还未真正接触文本的时候就开始对文本进行解剖、分析,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直接强加给学生,导致学生没有时间去阅读文本,更不用说有自己的理解体会,从而对阅读彻底失去兴趣。《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要想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教师应撇弃传统阅读教学以教师主讲学生听记的被动局面,把课堂还给学生,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学生才会乐于走进学习,走进阅读,从而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

其次,教师应为学生创设生动的阅读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阅读氛围。有人曾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把课教‘活’的关键就是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令学生置身其中、流连忘返的情境,使学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随课文内容的波澜起伏而流动,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浓郁兴致。”是的,轻松愉悦的阅读情境能够唤起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唤醒学生沉睡中的情感,让学生的情感随作者的情感而起伏,从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既学到知识,又感受到文章的美。

那么该如何设此“境”动其“情”呢?这时就应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深入研究文本,寻找到文本、作者、学生之间的契合点,同时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搭建起 2 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平台,沟通的桥梁。

在《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前,我通过认真的研读文本,发现这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文章,而学生可能不爱阅读,但他们都喜欢听故事,这就找到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契合点。于是我就先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讲了生活拮据的菲利普一家每逢星期天都要衣冠整齐的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迫切盼望于勒的归来,故事讲到此处戛然而止,不讲了。而此时学生的阅读兴趣已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纷纷发出这样的疑问:这个于勒是谁,这一家人为什么如此迫切盼望他的归来?他们的阅读欲望已被老师充分调动起来,此时已不再是教师强迫学生阅读,而是学生迫不及待的打开课本参与到阅读中来。找到学生与文本的契合点,巧妙设置悬念,自然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创设了一个学生积极参与的阅读氛围。

而对于那些文质兼美,叙事抒情浓郁的文章,在作者看似朴实无华的文字背后实则蕴含着浓浓的真感。我们学习的重点就是感受作者的情感,感受其中涓涓流淌的深情。而我们的学生也许还是懵懂的孩子,他们对于语言文字的情感还处于朦胧状态,但他们是属于易被感染的群体,因此,通过反复的研究文本,研究学生后,我发现文本与学生之间契合就应该是“情”,是至真、至善、至美的真情。于是在学习《背影》的时候,文章只有一个特写镜头:一个肥胖、老态龙钟的父亲吃力的攀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而在这背影中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拳拳深情、包含着儿子对父亲的理解与不舍,学生的心情被这浓浓的父子深情深深感动着,此时他们纷纷回忆起了自己的父亲,回忆起父亲平时对自己的付出,于是我适时引入歌曲《父亲》作为背景音乐,营造了浓浓的亲情,学生在文字品读中,在音乐渲染下,心中都有了一个为自己默默付出却不求回报,再苦再累也只把笑脸带回家的父亲。这份蕴含在文字中的亲情,通过音乐的渲染,唤醒了学生心中的那份已获得却还未感悟的亲情。如此情境,是学生对文章的主题,其中包含的深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就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

洋溢这“情”与“境”阅读活动,自然能够充分带动学生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从而走进文本,理解文本,实现学生的生命感悟。

三、增强文化意识,提高思想深度

初中语文不仅是汉语教学的载体,也是中国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如人教版的语文教材中就有许多文章是具有深厚文化意蕴的,是学生认识中国文化精神,吸取知识养料的重要渠道,也是学生构建个人文化观,增强个人思想深度的基础。毕竟,学生如果真的能在文章中,体会到各种文化精神,体验到作者的内在情感诉求,能够把握文章的文化意义,那个人的思想意识必然得到提升。在 3 这样的情况下,“高分高能”并不是一句空话,要想在现代文阅读中取得好成绩,技巧是外在的,知识素养才是内在的,是必需的。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坚定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教学宗旨,在日常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点,强化文章中的文化意识教育,把文化这一代表人类文明的基本形式,作为教学的重点。如在《端午的鸭蛋》一文中,教师可以把文章中的关于端午节的传统文化作为阅读的重点,让学生从文章中发散思维,对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文化因子进行适当探讨,以此增加学生知识面,扩展学生思想宽度。

四、精确进行点拨,注重正确引导。

教学过程中,有时候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但是毕竟由于年龄层次较低,生活阅历较浅,知识积累,所以不少思想和观点往往不够严谨,缺乏深度和理性,甚至可能有些偏激。例如《陋室铭》训练的辩论中,有一位学生的观点就是“钱是最肮脏的,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决不该有任何一点想赚钱的念头”。此外,在辩论的高潮阶段,学生的论战过远偏离论题或者久久纠缠于某一点“钻牛角尖”的现象也经常出现。在《愚公移山》训练中,有一位学生提出了“移山很可能会破坏生态平衡,这是人类的一种自私的做法”这一观点,结果引发了双方你来我往地激烈论战,致使整个辩论久久凝滞于环保话题,无法继续扩展和延伸。在上述这些情况下,教师该不该作出点拨和引导呢?是不是一说话就是侵犯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呢?我们需要明确,现代教育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地扮演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策划者和教练者,强调教师的讲解应该侧重非在场性内容的揭示和分析,但并不意味着完全摒弃教师的讲解。因此,教师若只是旁观性地倾听辩论,不点拨、不引导、不表态、不评价、不修饰,显然是不行的。总之,话是要说的,但要谨慎而艺术。那么,教师的点拨和引导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首先,教师要明确一个原则,那就是要对学生的主体思想持鼓励、欣赏、爱护的态度,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谅解孩子们的无知”。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不可随意打断学生的陈述,更不能含有丝毫的批评、责怪和挖苦,要充满爱心,努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有一种自由感,不致产生压抑感,充分体现教育的人性化特征。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点拨要精确,引导要精炼。对于《陋室铭》训练中出现的那个比较偏激的观点,我的点拨是:“钱的本质就是货币,这一张纸或一块金属本身是干净的,只是一些丑陋灵魂的贪欲把它变得肮脏了。如果有一个一心向善的人,他特别喜欢吃红烧肉,那么他渴望靠自己的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多赚一点钱,不仅让自己顿顿都有红烧肉吃,甚至还可以分给邻居们几碗,是不是也并不违背道德呢?”听了这番话,那位学生用他的笑容告诉我,他愉快地接 4 受了我的意见。当《愚公移山》训练出现僵持局面时,我的引导只有一句话:“战场是广阔的,在相持不下的时候,谁能迅速开辟新的根据地,谁就能赢得新的主动。”学生闻言纷纷醒悟,立刻调转矛头,另辟战场。

再次,点拨和引导要宽松而有气度。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应该以尊重学生的独立思想为原则,决不能以压迫学生放弃主体立场为目的。即便自己的观点受到了学生的质疑,教师也要表现出欢迎和鼓励的态度——那种狭隘的“教师权威神圣不可侵犯”的心理,应该彻底杜绝。在《愚公移山》训练中,我引导学生时不经意地说了一句:“愚公移山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一种不畏困难、坚韧不拔的战斗精神,这种战斗精神是最可贵的”。谁知立刻就有一位学生站起来反驳说:“精神最可贵?那科学和客观实际就可以不必考虑了吗?您说的这种战斗精神简直就是误导人卖傻力气,做无用功!”能如此强硬尖锐地指斥老师,说明学生的情绪非常激动,已经完全忘我地投入到辩论之中了。尽管当时的确很尴尬,但我意识到,如果此时气度全无地跳下场来与学生“大战三百回合”,势必会破坏训练的宽松气氛,打击学生的积极性,甚至是自尊心。因此,我心平气和地说:“我刚才所说的‘战斗精神’并不是背离科学、无视客观实际的胡干蛮干,而是一种以尊重科学和客观实际为前提,敢于挑战困难,勇于克服困难的心理状态。我刚才的表述的确有些粗略笼统,××同学质疑得很及时,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也希望大家都能学习这种敢于质疑的精神!”于是,课堂上一度出现的紧张气氛荡然无存了,小小的波澜促使此后的辩论越发活跃、精彩。

五、组建阅读小组,营建阅读氛围。

社会大众的阅读缺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问题,也不是凭一己之力能够解决的,但班级这一小环境的阅读氛围通过努力引导是可以营造的。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一下措施:

(1)指导学生购买书籍,并互相交流。对学生手头上的书籍进行管理、调控,尽可能地让他们多读好书,远离肤浅和庸俗。我在教室设置阅读角,让学生监督管理

(2)举行读书报告会,以说促思,以说促读。学生阅读后,会有一种要发表意见、相互交流的欲望,我总会安排一定的时间举行读书报告会,让学生交流各自读书的体会。这样既消化了内容,又促进了思维,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能通过交流获得别人的体会,得到启发,加深理解。(3)结合影视对比阅读,从而进行评价、鉴赏。有的名著已有影视作品,如四大名著等,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精彩片段,并引导学生将之与原著相对照,比较异同,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培养了评价鉴赏能力。

现代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只有建立在对话基 5 础上的阅读教学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自主自愿的走进阅读,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情感的沟通,从而真正让学生享受到阅读带来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杨九俊《语文教学艺术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初中语文现代文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篇7

一、以情感为纽带,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阅读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文本之间都存在着感情交流, 而以往现代文阅读中, 教师更多重视的是师生间的文本信息交流, 没有将情感交流纳入其中, 从而让阅读引导过程变得生硬而枯燥。以情感为纽带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不仅要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还要注重让学生和文本间形成交流, 对文本产生感情。

首先, 要以师生情感交流为阅读的出发点。在阅读过程中, 师生间始终在进行着各种信息间的交流, 而这些信息交流是否有效或高效, 更多取决于学生是否接受教师所传递的信息。而要保证学生能欣然接受教师所传递的信息, 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试想, 如果学生在阅读中对教师较为反感, 那么, 哪怕教师在讲台上说得天花乱坠, 学生也会“充耳未闻”, 文本信息交流就成了空白。相反, 如果教师能让学生“听其言、信其道”, 那么, 哪怕教师稍微引导, 学生也就深入到文本阅读中, 信息交流更加有效。要真正让师生间的情感得到互动, 教学中教师包容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是必要的, 尤其是在阅读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表达。无论是主题探究还是语句分析, 哪怕学生说错, 也要鼓励其多说, 说中引导。时间长了, 学生敢于表达了, 情感交流也就顺其自然了。教师还要以独特的个人魅力, 包括渊博的知识、睿智的语言、广泛的亲和力来赢得学生的信赖, 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为阅读的有效教学打下基础。

其次, 要引导学生和文本间建立情感交流关系。很多学生在阅读中之所以兴趣了无, 是因其没有真正读懂作品, 没有深入地体会作品的内涵。初中阶段所选现代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 这些作品内涵丰富, 富有美感。要让学生体会作品的内涵, 在阅读作品前对读者、写作背景、相关资料的了解不可或缺。

二、以问题为引导, 促进学生在阅读中探究

阅读教学, 基础是“读”, 重点是“理解”。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文本的内涵, 读是不可或缺的, 同时, 要在学生读的过程中以问题来作为引导, 让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理解文本内涵。

首先, 要注重先引导学生多读文本, 在学生读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探究。以《白杨礼赞》第三部分的教学为例, 学生在对文本进行阅读后, 教师提出问题“文章选用了哪几个词语来概括白杨树的形象特征?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白杨树的?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请引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学生在问题引导下再次阅读并进行讨论, 教师明确:作者用“力争上游”概括了白杨树的形象特征。分别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特点。写干, 突出了白杨树的直;写枝, 突出了它的直而紧靠;写叶, 突出了它的向上;写皮, 则主要点明它“微微地泛出青色”。文章中用“倔强挺立”总写了它的性格特点, 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 突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其次, 要结合文本语言来提问引导学生对文本内涵进行分析。以《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中对菲利普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先找出描写菲利普的相关词句, 然后赏析, 如:“突然……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心理骤然紧张, 想躲开穷水手的眼睛, 怕于勒认出来;瞪着眼“看女儿、女婿”———怕他们发现这个秘密;“他的脸色十分苍白, 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多年的美梦破灭了, 心中充满了恐惧, 怕穷弟弟又成为他的负担, 而这一切给他的打击确是太突然、太沉重了。然后再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菲利普的人物特点 (虚伪、势利、自私……) 。这样, 让学生根据句子来分析, 教师再总结, 促使学生经历是知识的获得过程, 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

三、以体验为核心, 引导学生个性阅读中生成体验

在阅读过程中, 体验是获得对作品理解的关键。如果学生没有在阅读中获得体验而获得一些生硬的知识, 那是无法理解作品内涵的。丰富的体验不仅仅来源于对文本的阅读, 还和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故而在阅读中教师除了要提倡个性化的阅读外还要注重以实践活动来丰富学生的体验。

首先, 引导学生形成个性化的阅读风格。因学生之间的差异, 在阅读过程中, 不同的学生会对相同的作品产生不同的理解和体会, 而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层面来阅读和理解作品, 从而形成个性化的阅读风格。

其次, 要注重通过读后拓展方式来丰富学生的体验。以《背影》教学为例, 阅读该文后, 教师组织学生以“观察父亲 (或母亲) 的背影”为探究活动,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去观察父母的背影, 然后写出感受。在实践中就发现, 很多学生已经不是停留在对文章的理解上, 而是从生活中真正去感受了父爱和母爱, 这就让学生的体验得到了丰富。又如在《海燕》的教学后, 以“观察并了解生活中你所喜爱的一种小动物”为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在观察基础上了解自己喜欢动物的特点和习性, 然后采用“咏物抒怀”的方式来写一段话, 很多学生在写作中就能充分把握好所喜爱动物和所要表达的情感间的联系。

初中英语课文整体教学探究 篇8

关键词:初中英语 英语教学 课文整体教学

课文整体教学是指将课文看成不可分割的独立整体,教师引导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再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把握,如重点讲解法、问答法、串讲法等,从而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将语言知识运用到具体实际中的能力。

一、 课前预习,把握课文基本结构

著名教育学家卢姆曾说过:“任何一门课程的准备工作远比教师的授课重要得多”,由此可见,授课前的预习极其重要。因此,在进行英语课文整体教学时,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在预习前教师可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课文,寻找相关的信息,把握课文基本结构及写作方法。如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下册Unit 9中的Reading “Have you ever been to Singapore?”一课时,教师可以首先设置几个关于Singapore的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课文。问题如下:

(1) Where is Singapore?

(2) Talk about the food and “Night Safari” of Singapore.

(3) What is the weather like in Singapore?

(4) What are the most interesting things about Singapore?

这样有利于加深学生对Singapore的认识,弄清课文结构。然后,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杂志、报刊搜集更多的有关Singapore的信息,并进行课堂交流。通过课前预习,既能够提高课堂效率,又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丰富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

二、 快速阅读,培养深层理解能力

1. 限时阅读,把握课文大意

限时阅读是指学生在教师规定的时间内快速阅读全文,掌握课文大意。通常情况下,教师可通过问答题、判断题等形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完成限时阅读,并将问题的答案在课文中标记出来。如在学习人教版九年级Unit 7中的Reading “I??d love to sail across Pacific”一文时,首先将一些问题写在黑板上。

(1) Some of the students would like to work as soon as possible because they think they can help provide better lives for their parents.

(2) The most popular choice of job is teaching.

(3) To dream of sailing across Pacific is one of the easiest dreams to realize.

然后要求学生在五分钟内将课文读完,并判断问题的正误。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而且还能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不断形成清晰的感知。

2. 精读归纳,提高深层理解能力

精读归纳要求学生在理清课文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深入理解,找出课文的中心内容,把握好课文中的重要信息。即教师在限时阅读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进行逐段精读,以便帮助学生解决语法知识问题。对于一些语法问题,教师无需进行深入地讲解,只需通过一些适当的例子来让学生理解其含义、用法即可。

三、 讲练启发,突出重点与难点

教师在讲解语言知识时,应突出重点与难点,抓准课文中的重点词组、重点句子,对课文中的难点进行深入分析,并通过反复的练习,加强综合训练。在讲解时教师还应注意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对于一些重点与难点词组,教师可先将其含义解释清楚,再例举一些简单的句子,让学生根据具体语境去揣摩其含义,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如讲解give up这一重要短语时,可以首先给出下面例子:

Smoking is harmful to health,so he want to give up smoking.

然后要求学生根据句子语境猜测其意思,很快学生便想到give up smoking表示“戒烟”, give up一定是“放弃”的意思,接着学生会列举出几个相似的短语,如give up playing games, give up drinking等,通过讲练启发,把握重点与难点,学生既能轻松地掌握好英语知识,又能够学会举一反三,做到灵活运用。

四、 复习强化,内化语言基础知识

教师应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将课文内容复述出来,或对课文内容进行改写,将课文中的语言知识加以内化,增强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复述课文时应注意避免学生将复述当成背诵的情况出现,教师首先应做一些示范,并提出一些要求,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提供的图片、线索、知识点复述课文。其次,学生在复述课文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教师应在学生复述结束后对学生作出肯定及评价,并将学生的错误指出来,而不应中途打断学生。对课文进行改写,是为了复习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总之,初中英语教学仅仅依靠教师单一的知识传授难以满足教学需求,还需要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对课文进行整体分析、归纳与总结。

上一篇:假期真好作文400字下一篇:艺术与哲学的关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