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政治中国梦教案(共6篇)
1.情感、态度、价值观: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增强社会主义信念,维护世界和平,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努力奋斗,积极维护我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2.能力: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辨证地看问题的能力。
3.知识: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知道我国在世界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懂得维护世界和平的必要性。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第四单元第十一课第一项目,主要介绍了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和我国在世界格局中所处的地位、作用。该项目安排了两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层次:“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主要介绍了当今时代的主题、时代潮流和世界的发展趋势,帮助学生认识世界各国正在积极利用国际环境,趋利避害,谋求本国快速发展。本层次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相对抽象,是本节的教学难点。第二层次:“国际竞争中的中国”,主要概述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及所发挥的作用,引导学生对国家的发展充满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为维护我国在世界上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而尽心尽力。本部分内容是教育学生的目的和落脚点,也是本节的教学重点。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在时事分析、感悟探究中理解和把握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中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主要围绕时事话题评说、小组资料收集解读和课堂辩论等流程而展开,设计了四个活动:新闻快讯——独具慧眼——唇枪舌剑——理性分析,具体通过“情景导入,自主感悟——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回归生活,拓展升华——成果交流,积累收获”四环节实施课堂教学。教学方法与策略
1.分析、归纳、综合方法:对于当今时代的主题、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的教学,采取学生探究和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分析事件、材料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当今时代的主题、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从感性到理性,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
2.问题、案例情境教学:运用多媒体手段和时事材料激起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欲望,开拓学生视野,引起情感共鸣,在感悟体验中提高认识。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创设问题情境,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促使其主动探究。
3.自主合作探究法:自主先学,讨论交流,共同探究。教学过程
师:首先,请同学们观看一则新闻播报《今日关注:臆想日阻击中国海军,美编织对华包围圈》——(多媒体播放视频)、师:面对美国编织的对华包围圈,中国如何在这个旋转的世界舞台上应对?作为中学生,我们又该如何判断和分析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应对这多元的机遇和挑战?今天的中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究竟是怎样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将探究的目光投向这旋转的世界舞台。
教师板书课题,并通过多媒体展示(设计意图:采用时事材料导入,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积极认真的氛围中,引领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环节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1.师:首先欢迎同学们进入“新闻会客厅”,听听我们前方小记者发回的报道。活动一:新闻快讯
2.各小组记者播报相关新闻资料。(2)北约在欧洲伸展肌肉 百余辆装甲车运抵拉脱维亚 今日俄罗斯电视台3月9日报道,拉脱维亚确认美国已经向其交付120余辆装甲车,其中包括坦克。克里米亚脱离乌克兰并入俄罗斯以后,美国一直热衷于在波罗的海诸国及波兰增加其存在,以助这些国家提防俄罗斯的“侵略”,并将在波兰及波罗的海诸国的“临时”驻军延期至2015年。(3)国际社会盛赞中国援非抗击埃博拉贡献 由欧盟与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几内亚、非盟、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和联合国共同倡议举行的埃博拉问题高级别会议2015年3月3日在布鲁塞尔举行。会议间隙,多位与会高级官员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盛赞中国在援非抗击埃博拉中的贡献,建议国际援助方在帮助非洲战胜这场危机之后,继续支持西非经济和社会重建。(4)“习式外交”,让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2015年3月8日,外交部长王毅在“两会”记者会上表示,2014年的中国外交确实是丰收之年,同时也是开拓之年、创新之年。到去年年底,我们已同70多个国家和诸多地区组织建立起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基本形成覆盖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为和平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维护和延长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师:非常感谢以上记者同学为我们带来精彩的时事报道。请同学们结合以上内容思考—— 这些事件反映了当今世界还存在哪些问题? 你认为当今时代的主题是什么?
结合课前预习,你认为什么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各学习小组展开讨论探究,师鼓励生积极回答。师在生答后引领进行知识点总结——
(1)反映了:当今世界,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不断,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新的不安全因素在增加,全球贫富分化在加剧,贫困和疾病仍在困扰着发展中国家。(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3)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3.师:战争曾给人类带来了太多的不幸和灾难,饱尝战乱之苦的世界各国人民渴望世界持久和平,渴望过上稳定安宁的生活,渴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和繁荣,共创人类美好的未来。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让学生分组收集、展示和解读特定主题的图文资料,既有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究欲望,又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当今时代的主题。)活动二:独具慧眼
4.师:国家要发展,就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世界要发展,也要打破国与国之间的界限,让经济在全球流通,相互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当前,许多大型企业的生产要素和环节之间已经出现了各国相互配合,共同发展的态势。(多媒体展示课件)师: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生:经济全球化。
师对生回答予以肯定,并展示课件“相关链接”——
当今世界,美国拥有最强大的综合国力,在军事、经济和科技等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是惟一的超级大国;欧盟已扩大到25国,一个实体性统一的大欧洲已初步成型;日本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科技强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正加速向世界政治大国迈进;俄罗斯具有较强的综合国力,仍是目前世界上惟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军事强国;社会主义中国日益强盛,在国际局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广大发展中国家已成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师:这幅漫画说明了什么?
生:世界政治格局正在走向多极化。
师对生回答予以肯定,并展示课件“相关链接”——
世界格局多极化主要表现在大国关系不断调整,多个力量中心正在形成。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增强,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不容轻视的重要力量。极少数大国或大国集团垄断世界事务、支配其他国家命运的时代,已经结束了。6.师:结合以上所学,请各学习小组总结一下,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它对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哪些影响? 各学习小组展开讨论探究。师鼓励生积极回答。师在生回答后,展示课件引领进行知识点总结——
(设计意图: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格局多极化,理论较为抽象,在材料的选取上要尽量降低难度。因此,采用典型的图文资料和漫画,可形象地让学生理解和探究。)活动三:唇枪舌剑 7.师:随着世界各国发展的步伐加快,我国35年来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于是,一些同学对我国当前发展的现状有了以下不同的认识——(课件展示)
①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世界排名第二,是一个经济大国 ②2013年我国人均gdp第86位,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 ③2013年我国经济增速7.7%,是一个正在和平发展的大国
你对以上观点是如何认识的?下面,请不同观点的同学分别组成小组,展开课堂辩论。【提示】本次辩论共分为两个回合。各小组有1分钟的材料准备时间,然后根据规则展开辩论。辩论时本小组可自由推选代表发言,发言人也可更换或随时补充发言。各组围绕中国的经济、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等各个方面展开激烈辩论。
教师在各组展开辩论时要重点引导学生不要偏离辩论主题,并在辩论后给予积极评价,引领进行知识点总结:
(1)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2)我国已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地区性大国。(3)我国是一个正在和平发展的大国。(设计意图:适时展开课堂辩论,可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了解。)活动四:理性分析
8.师:中国既已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地区性大国,那么,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表现如何呢?(多媒体展示课件)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一些东南亚国家提出了赶搭“中国经济顺风车”的口号,对华贸易特别是对华出口在亚洲国家外贸总额中的比重持续上升。中国同其他金砖国家的进出口规模也不断扩大,中国的投资吸引力已稳居全球第一。
师:上述材料体现了中国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请各学习小组讨论后回答。
各小组展开讨论探究。师鼓励生积极回答。师在生回答后引领进行知识点总结——
(1)我国人口众多,居民收入不断增长,消费需求旺盛,市场潜力巨大,是世界商品的销售市场;(2)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投资需求不断增长,是世界上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是推动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9.师:了解了我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那么,中国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和形象又如何呢?(多媒体展示课件)师:上述图片反映了什么?请各学习小组讨论后回答。各小组展开讨论探究。师鼓励生积极回答。师在生回答后引领进行知识点总结——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重大国际问题的解决越来越离不开中国的参与。我国已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力量,在当今世界树立起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设计意图:通过图表及数字分析,学生学会了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认识问题,从而正确地认识、看待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形象。)环节三:回归生活,拓展升华
师: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为了世界的永久和平与发展,为了维护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我们能做些什么呢?(角度:思想、行动、学习、学校„„)
本题由生独立完成后在班内交流,师重在引导学生明白当今时代的主题和潮流,树立和平意识,鼓励生拓展思路回答并给予积极评价。环节四:成果交流,积累收获 通过学习,我的收获是: ; 我还有一些困惑:。
【教师寄语】放眼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渴望和平是世界各国人们的共同心愿。经济全球化与世界格局多极化给中国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中国正以昂扬的姿态走向世界。作为中学生,我们要树立全球意识,努力学习,争取早日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附:板书设计: 课堂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能反映经济全球化的有()
① 肯德基快餐中国连锁店② 挂着日本本田标志的广州本田汽车 ③ 法国梦特娇服装中国专卖店④ 美国超市里的中国海尔产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目前,一个新的词汇——“中国和平崛起”正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和平崛起”正在成为中国的一项国家战略。这表明()
①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②中国是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中坚力量 ③中国已步入发达国家的行列④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二、情境分析
3.近年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了50%,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中国政府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主动减免最不发达国家债务,为遭遇地震灾害的海地、日本等国提供紧急援助;在国际舞台上,中国的主张和举措越来越受到关注„„ 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一、1.d 2.d
二、3.说明了在旋转的世界舞台上,中国已逐渐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成为推动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当今世界树立起了一个和平、合作和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课外作业
查阅中国近期参与国际事务的重要活动,体会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表现。教后反思
本节课教学主要围绕时事话题评说、资料收集解读和课堂辩论等流程而展开,以小组合作学习、生生互动为主,充分体现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理念,正确处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与知识之间的关系,注重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材料的搜集归纳能力。课堂中,设计的学生活动较多,教师适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多角度看世界,合作探究、了解国情,并结合大量的图文资料,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热情高涨,真正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实现“我的课堂我做主”,感受到成为学习主人的乐趣。本节课内容丰富,信息详实,导入自然,选取的事例材料很有感染力、吸引力、说服力;设计的问题很有探讨性,紧扣学习目标,紧扣教材主题,层层递进,有效地引导了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认识,丰富了学生的情感,较好地达成了学习目标。
二、在竞争中和平发展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全球观念,增强忧患意识,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维护世界和平,为中国的和平崛起而奋斗。
能力: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及辩证看问题的能力。知识:知道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懂得要树立全球意识和国家观念,用世界的眼光看问题,平等参与、善于学习,更好地为开放的中国做贡献。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是让学生了解21世纪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教育学生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全球观念,学习国际交往的本领,为国家和民族的振兴而奋斗。主要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层次“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主要讲了两个问题。一是从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新科技革命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四个方面说明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此基础上,从国家角度和青少年角度引导学生理解我国应如何应对机遇和挑战。第二个层次“开放的中国期盼着我”主要从三个方面,引导学生把握日益开放的中国对青少年提出哪些要求。一是引导学生培养全球意识和国家观念,用世界的眼光看问题;二是培养平等意识与参与意识;三是引导学生善于学习,多学习外来先进文化,多宣扬我国的优秀文化。教学重点:开放的中国对青少年提出哪些要求;教学难点:如何面对机遇和挑战。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主要围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和“开放的中国期盼着我”两个层次展开,具体通过“情景导入 自主感悟——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回归生活 拓展升华——成果交流 积累收获”四环节实施课堂教学。在第一层次“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教学中,教师运用相关材料、史实,让学生了解我国存在哪些机遇和挑战,进而着重让学生明确我国应该怎样应对机遇和挑战,这是本项目的难点。第二个层次“开放的中国期盼着我”的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适时引导,着重通过学生的自我体验、自我探究,明确开放的中国对青少年提出哪些要求,这是本课的重点。教学方法与策略
归纳综合法:对于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教学,采取学生探究和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在分析事件和材料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加深其对问题的理解。
情境教学法:根据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主动探究。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方面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教学准备
教师:了解我国所处的国际形势;搜集、整理有关反映国内外形势以及中外传统文化、风俗习惯、交往礼仪等方面的材料、图片,并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整理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事例和材料。教学过程
环节一 情景导入 自主感悟 1.播放视频:安倍妄评中日关系
文字概要:香港中评社认为,日本应放弃“联美制华”政策,开拓战略视野,正视中国崛起。2.材料解读 ※ 德总理默克尔抵日发表演讲 提醒日直面二战历史 2015-03-09 德国总理默克尔在东京发表演说,其间从德国自身的历史角度出发,提醒日本方面要“毫不回避地”直面二战历史。默克尔称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结束的日子是“象征着解放的日子”,并称试图对历史视而不见的人“在当下也只能做瞎子”。安倍曾表示,将于二战结束70周年发表的“安倍谈话”不会原封不动地沿用“村山谈话”中“深刻反省”“由衷歉意”“殖民统治”“侵略”等关键措辞,而是表达安倍政权对二战结束70周年的“认识和思考”。安倍在演讲中将要准备传递的信息已经引起了中韩美等国家的密切关注。※ 日本战后70年勿再输掉良知
历史问题一直困扰着中日关系,究竟原因何在?一位中国外交老前辈认为,加害者越不忘加害于人的责任,受害者才越有可能平复曾经受到的伤害。70年前,日本输掉了战争。70年后,日本不应再输掉良知。是继续背着历史包袱不放,还是与过去一刀两断,最终要由日本自己来选择。
结合视频和材料,思考:
(1)日本奉行“联美制华”政策对吗?(2)你认为日本应该怎么做?
学生:日本应该反省军国主义历史观,向邻国谢罪。改善与邻国的关系,和则两利,斗则两伤。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和平发展是最佳选择。由此导入新课:在竞争中和平发展
(设计意图:结合中日关系现状,进行国情教育。)环节二 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
教师:进入新世纪,美国把前15年定位为实现其“世纪梦”,维持一超地位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俄罗斯视未来5年为重整大国雄峰、东山再起的重大考验期。日本推出经济新生计划,力图摆脱经济长期低迷状态,再现经济飞速发展的辉煌并寻求政治大国的地位。印度也在实施跨越性发展战略。中国应该怎么办?
学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 教师:我国把本世纪头20年作为一个必须紧紧抓住而且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让我们开始今天的探究活动。探究一 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活动一 认识中国机遇
材料一 新华社北京2014年1月27日电 中国外交部说,中美将就推进朝鲜半岛无核化交换意见。“我们认为在推动六方会谈重启进程中,应该均衡考虑各方关切,增进互信,妥善解决有关问题。应该从朝鲜半岛无核化和维护半岛和平稳定的大局出发,继续通过对话协商,为推动六方会谈早日重启创造有利条件。”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建设不仅不会与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联盟、中国—东盟(10+1)等既有合作机制产生重叠或竞争,还会为这些机制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中国将坚持正确的义利观,道义为先、义利并举,向发展中国家和友好邻国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真心实意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中国不仅要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也要通过“一带一路”等途径打造中国对外开放的升级版,不断拓展同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浪潮席卷全球,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大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今天的中国,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5000美元台阶,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出口国和最大的新兴市场。材料二 和平发展,筑梦中国
总书记指出,和平发展道路能不能走得通,很大程度上要看我们能不能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在中国与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开拓前进。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党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小组讨论:
(1)材料一中你认为当前中国有哪些机遇?(2)材料二中机遇面前我们应该怎么做?
学生:从世界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世界新技术革命、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等角度来回答。面对机遇,我国应抓住机遇,一心一意搞建设,聚精会神谋发展,走强国富民之路。
教师: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世界形势给我们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设计意图:运用典型材料把教材抽象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易于学生理解和应用。)活动二 中国不惧挑战 1.正视挑战:
请结合图片说出中国所面临的挑战:
学生: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恐怖主义、西方经济制裁和贸易垄断、我国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弱等。
学生回答后,教师展示:
政治: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恐怖主义影响国家安全
经济:经济全球化带来风险
文化:科技水平、综合国力的差距处于劣势 2.勇立潮头敢为先
材料:习近平:决不放弃维护国家正当权益 决不牺牲国家核心利益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国际形势日益复杂,面对诸多挑战,实现强军目标,必须勇敢承担起我们这一代革命军人的历史责任。面对新的形势任务,必须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我们希望和平,但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决不放弃维护国家正当权益、决不牺牲国家核心利益。现在,强军的责任历史地落在了我们肩上,要挑起这副担子,必须敢于担当,这既是党和人民的期望,也是当代革命军人应有的政治品格。
思考: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怎么做?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观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展示: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只争朝夕;提高本领,增强战胜风险的能力;勇立潮头敢为先,勇于担当历史责任。
教师小结:总书记讲话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不断扩大同各国的互利合作,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这正是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在对外政策方面的自然延伸。
(设计意图:运用图片、图示把教材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简单化,易于学生理解掌握。引用时事材料紧扣教材内容,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而发。)活动三 课堂小辩论
材料: 全国两会不仅是中国政治生活的大事,也是世界观察中国的窗口。每年此时,世界各方人士都会透过两会释放出的信息,感受中国变化,解读中国发展给世界带来的新机遇。谈到对中国两会的了解程度,来中国4年的菲律宾记者李奥说:“我对中国的两会还是了解的,它是中国政治的风向标,会对中国的立法和规章制度产生一定影响,还可能会修改中国的法律法规。” 由此两位同学形成了如下观点。甲方:我国在经济建设上已经取得巨大成就,许多科技领先于世界水平,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形势一片大好。
乙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任何形势下,我们都需要树立忧患意识。你认可哪一种观点?为什么?
学生:小组间辩论,形成观点,各抒己见。代表发言。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小辩论,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探究二 开放的中国期盼着我 活动四 我为祖国点个“赞” 1.播放歌曲《北京欢迎你》
歌词: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拥抱过就有了默契,你会爱上这里;不管远近都是客人,请不用客气;相约好了再一起,我们欢迎你„„
学生感悟:中国正张开臂膀,热情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中国正以积极的姿态大踏步地走向世界。开放的中国期盼着我们青少年的成长。2.播放“李克强答记者问”视频
问题设计:听着具有民族气息与爱好和平的歌曲,看到这一幅幅激动人心的画面,你想说些什么?
学生:对外开放使中国走上富国强民之路,和平发展给中国带来了机遇,奥运给北京带来了客人,中国与世界走向共赢。请看图解:
教师:对外开放,利国利民。在对外开放形势下,你的梦想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让我们来了解另一些同学的梦想。
(设计意图:用音乐创设情境,烘托气氛,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视频材料旨在增强民族自豪感。)活动五 追逐梦想 五彩缤纷的大学生活
在北大校园里,泰冉、汶汶、孟杰等同学与来自美国、法国、丹麦等国家的留学生生活学习在一起。他们住在同一宿舍,经常一块交流各国的政治制度、风俗习惯、传统文化和一些重大的国际时事。在交往中他们曾产生过许多误会,也曾闹出过一些笑话,但孟杰、泰冉和汶汶却学到了不少东西。在与各国留学生的交往中,他们越来越感到:随着中国一步步走向世界,青少年应该多关注国际形势、关心国家大事,多参加有外国学生的文学沙龙交流活动,多学习外来先进文化,多宣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小组交流:(1)开放的中国对青少年提出哪些要求?(2)你为什么学习外语? 为了大学梦想,你会怎么做?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重点明确走向世界的中国,青少年需要树立全球意识和国家观念,用世界的眼光看问题;需要具有平等意识和参与意识;需要善于学习,既要学习外国先进文化,又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怎样同外国朋友交流交往,了解中外的政治制度、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等都有所不同,各有优劣,告诉学生怎样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进而引导学生逐步树立全球意识、平等意识和参与意识。)环节三 回归生活 拓展升华
1.李克强总理答记者问之经济挑战
英国路透社记者:中国经济去年增长7.7%。请问您上任一年最大的挑战和困难是什么?您觉得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有哪些? 李克强:要说去年最大的挑战,还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挑战。一度中国的中央财政收入出现负增长,金融领域还有所谓“钱荒”。国际上说中国经济可能要硬着陆,还给出了指标,说增长可能只有3%到4%。对我们来说,财政和货币政策运用空间又很有限,宏观调控确实面临多难选择。但凡事不患难,但患无备。所谓磨好了斧子才能劈开柴。只要我们正视困难、直面挑战、趋利避害,就是遇事克难的成功之道。
你认为当今中国还面临哪些挑战?我们应该怎么做? 2.外面的世界真精彩(抢答)
(1)我们可以通过 等途径了解世界。
(2)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习俗,如:。(3)我们应如何对待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差异?(4)在对外交往中,我们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教师引导、鼓励学生交流、发言,相互启发和补充。3.爱我家乡
(1)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为建设美丽枣庄,你认为青少年应具备什么素质?(2)为欢迎各国朋友到枣庄来,请拟两条宣传标语。学生:(1)①树立全球观念。我们应平等地对待其他国家公民,尊重他们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并在交往中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和文化精华。②树立国家观念。在对外交往中,我们应注意维护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展示当代中国公民形象,宣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③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2)开放的枣庄欢迎你;中国的精彩有你见证等。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既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又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和升华。让学生理论能联系实际,把思想转变到实际行动中去。)环节四 成果交流 积累收获
1.通过学习,我明白了: 我的困惑有: 2.开放的中国,我要这样做:
(设计意图: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思路,达到巩固、掌握知识的目的。)
教师寄语:开放的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拼搏,勇立潮头敢为先。让中华民族再创辉煌,让中国富强梦圆,让世界和平发展,让全人类幸福美满。附:板书设计 课堂检测
位于孟加拉国首都达卡的南北大学孔子学院举行了第一届京剧脸谱创意大赛活动,中国驻孟加拉国大使馆文化参赞陈霜为获奖选手颁奖。此次大赛是南北大学孔子学院主办的汉语兴趣课系列项目之一,该项目实行汉语教学与中国文化体验相结合,涵盖了情景剧表演、诗朗诵、绕口令、相声、武术、书法、水墨画、蜡染、剪纸、京剧、五谷作画和夏令营游历等内容,旨在通过汉语兴趣课的学习和对中国特色文化的了解,激发孟加拉汉语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增强中孟人民的友谊,促进中孟两国文化更深入的交流。世界各国忙建孔子学院,为什么?
如果你是孔子学院的老师,你会怎么做?
参考答案:1.从中国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角度来分析。2.具备的素质:走向世界,我们应该树立全球意识和国家观念,用世界的眼光看问题;具有平等意识、参与意识;善于学习,取长补短。积极传授各国先进经验、科学技术、文化精华,宣扬中华孔孟儒学精髓。拓展资料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周边外交
2013年习近平主席出访时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想,2014年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签约、丝路基金设立,截至去年底,这个合作倡议已得到沿线50多个国家的响应。2015年,“一带一路”将进入务实合作阶段。这一倡议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平等互利方式推动亚洲互联互通,建设深度交融的互利合作网络。“一带一路”倡议也与中国“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契合。虽然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仍存在不少复杂因素,但“搁置争议、推进合作”无疑符合各方的共同利益。“新常态”下的经济改革
1、知识与技能:
当今时代对青少年的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的重要性;终身学习的必要性、意义及要求;培养学生接受社会新事物的能力,与团队合作的能力等;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让学生讨论、交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肩负民族振兴的使命。
3、过程与方法:
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和讨论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讨论,以问促思,加深理解,使学生通过讨论、交流、体验,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肩负民族振兴的使命。
【重点难点】
重点:终身学习的必要性及要求。
难点:体验终身学习的重要性,珍惜学习机会,自觉接受教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播放世界科技发展方面的专题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专题片背景音乐的尾声中老师开场白:
当今时代,科技日新月异,知识瞬息万变,这些对我们青少年的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二、自主阅读,合作探讨学生带着导学单中的问题看书,熟悉文本,勾画重要知识点,关键词语作好明显记号,对疑难问题,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小组长作好记录。
三、小组展示,交流提高
多采用激励机制,竞争机制,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见解。老师适时评价、积极引领、及时总结。
四、质疑问难,师生互动
让学生提出疑难问题、不知道的问题和想知道的问题。根据实际问题或请学生回答,或教师回答。对回答不全面的问题,作好记载,课后查找资料后再与学生交流。
五、问题思考,深入探究
1、“让学生举例说明拥有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2、探讨现在的在校学习属不属于终身学习?为什么?
3、小明认为现在不学习无所谓,到参加工作后,需要什么知识再学习。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六、习题训练,提升能力
让学生自主完成训练题,提升能力。
七、相互评价,规范指导
让学生相互批阅,并针对学生训练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规范指导。
八、全面总结,巩固效果
学生小结、反思,并谈谈自己的收获与感悟。
【拓展设计】办一份宣传终身学习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10.4拥抱美好未来
具有创新精神(创新的重要性)
21世纪对我们
素质的新要求具有团队精神(培养团队精神的必要性)
第三课参与民主政治
第一站人民当家作主
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知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知道人民代表的职权;了解我国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识记我国基层的民主形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上一课了解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给我国的经济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及我们参与经济生活的一些知识。那么,我国的政治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朱德元帅说过:“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做主人翁。”我国是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政治生活越来越民主、公开、透明,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得到充分保障。作为公民,我们都是国家的主人。关心国家事务,参与国家管理,依法行使监督权,是我们参与政治生活的表现,也是我们对国家的责任。
思想驿站:想一想:
1、作为一个公民,我们通过什么方式参与国家管理呢?
2、你了解人民代表的选举情况吗?
二、学习新课、在我国,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利。
行政、审判、检察等机关,分别行使管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等各项权力。
人民代表可以了解民情,集中民意,通过提案反映民众的要求,也可以向立法、行政、司法机关提出质询案,通过这种方式来监督和促进他们的工作。[:中.考.资.源.网]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主要职权有:立法权、监督权、人事任免权、重大事项决定权等。
各抒己见:听了以上几位人大代表的话,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活动平台:学习写一篇提案。
关于完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配套政策构建农村水厂持续发展长效机制的建议
案由:关于完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配套政策构建农村水厂持续发展长效机制的建议
案据:
和谐社会的构建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及农村安全饮水工作的推进,对乡镇、农村水厂的管理运营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是当前乡镇、农村水厂普遍供水规模小、用户少、水价低、供水管线长,特别是有的水厂的供水用户远远小于其供水规模,水厂设备闲置、效能不足。供水管线长而用户少和供水规模与用户量的不匹配,导致水厂维护费用及运营成本高,很多水厂处于维持状态甚至运营亏损,这种情况既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的要求相差甚远,又严重影响水厂的持续发展。
提案人签字:
年月日
2、我国许多重大政策和决策,还要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与各民主党派协商。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也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社会阶层民主参与的重要渠道。
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我国的八个民主党派: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各抒己见:上述事例说明了什么?你还知道哪些类似事例?
3、我国基层民主不断扩大,人民群众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渠道更加多样化。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城市社区民主政治建设、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三、小结
四、作业:、我国最高权力机关是什么?其主要职权有哪些?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区别?
3、人民当家作主的措施和形式?
第二站当好国家的主人
教学目标:
了解我国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多种形式与渠道,懂得人民共同管理,学会依法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培养关心国家事务、参与国家管理、依法行使监督权的意识,提高参与国家管理、依法行使监督权的意识,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觉悟,自觉当国家的主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我国的政治生活的状况有了充分的了解。那么,我们作为普通公民,如何参与政治生活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当好国家的主人。
思想驿站:想一想:上面的材料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人民的国家需要人民共同管理。
二、学习新课、人民的国家需要人民共同管理。
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民享有参加国家管理、参政议政的广泛的民主权利,享有表达个人见解和意愿的自由。我们应该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与政治生活,行使自己的建议权和监督权。
2、我们还可以参与政府部门举办的各种活动。
政府还有各种政务公开制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我国的许多重大决策也都听取专家的建议,听取来自公众的意见。我们可以到政府的网站上了解各种政策信息,我们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反映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3、我们应依法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
当我们行使监督权时,应当以事实为依据,不能简单地根据自己的好恶来作出判断,要如实反映情况。
我们在行使监督权和建议权时不能采取以下的方式?
投诉和举报时,不得捏造、歪曲事实、不得诬告陷害、借机报复,不能污辱他人人格,更不能采用大字报、聚众闹事的方式。
我们还要注意维护国家安全,保守国家机密。
发现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要及时向国家安全机关或公安机关举报。这也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是我们热爱祖国的具体表现。
三、小结
四、作业:、公民行驶建议权、监督权的渠道?
①走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反映自己的看法;
②直接向人大机关反映;
③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
④向电视台、电台、报纸反映;
⑤参与政府部门举办的各种活动等。
2、什么是公民的监督权?公民监督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公民的监督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对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监督的权利。
监督权的两方面内容:、批评、建议权。、申述、控告、检举权
3、中学生应如何行驶自己的权利?
①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
②依事实为依据,不能简单根据自己的好恶作出判断,要如实反映情况;
③投诉和举报时,不得捏造、歪曲事实、不得诬告陷害、借机报复,不能污辱他人人格,不能污染他人人格,更不能采用大字报、聚众闹事的方式;
④要注意维护国家安全,保守国家秘密。
⑤发现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要及时向国家安全机关或公安机关举报。
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历每一次科技革命的发生,都使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科技革命也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节课我们就一同来关注世界科技发展的历程及当今时代科技发展的状况,思考人类与科技的关系,以便我们更好地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二、机遇与挑战并存(板书)
(一)抓住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板书)
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为世界各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发展机遇,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更加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日新月异的科技不断地改变社会生活和世界面貌。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更加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当今时代,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纳米科学技术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信息资源已成为与物质资源同等重要的资源,其重要作用正在与日俱增。信息高速、广泛传送的特点使世界形成了一个没有边界的信息空间。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电子商务、电子邮件,使人们的生产学习和生活方式发生着深刻变化。
举例:
1、21世纪头中,将有5亿台人工操作的机器和数不清的装配在各种器具、传感器、控制器等设备中的计算机,通过网络连接起来,用于购买、出售和自由交换信息、信息服务。,通过因特网交易的总额上升到4亿万美元,占世界工业经济产值的1/4,交易业务主要在办公室通过网络完成。
2、未来50年中,人们将制造出“微型机电系统”,把传感器、电动机和数字智能装置集中在一块硅片上,取代计算机硬件、汽车引擎、工厂装机线和其它许多生产过程及产品上比较昂贵的部件,应用于电信、无线电电机、计算机、航空、保健、包装材料、商业等许多领域,办公网络不必手工安装,可以在手提箱内自动完成。
3、生命科学将是21世纪的重点科学之一,在20世纪末克隆技术获得巨大成就及人类基因组序列“工作框架图”绘制完毕的基础上,人类将破译遗传密码,从分子级的水平上重新认识自己。生物学将通过开发诸如DNA为基础的计算机和软件来改革信息技术,使计算机和软件能像自然界一样可自行修整缺陷。以神经智能系统为基础的未来机器人将全面代替人类的一些枯燥繁杂、危险性的劳动及充当工厂、企业、公司等部门的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甚至家庭保姆。
4、通过远程通信、视频会议、网络联系等,一半以上的各类员工可以足不出户,在家里办公;利用远程传输技术,因特网提供从幼儿园至中学、大学的全套教程,学生利用虚拟学校的软件上网,可自定进度、自主学习;居民住宅拥有包括保安、通信、自控、监控、网上购物、医疗保健等全套智能服务系统,不出家门什么都能办到。
5、数字化地球:地球每个角落的信息都集中在一起,并整理、归纳成有序信息,按照地球的地理坐标建立完整的信息模型,用全球网络连接起来,形成的数据库,使丰富的数字无处不在,这就是数字化地球。地球上每个人都共享这个资源,也都参与资源的积累。在数字地球展览馆,人们头戴显示盔,进入虚拟太空,可以穿越地球的每个角落。数字化地球,是真正的信息时代。
当今世界科技的发展,不断为世界各国创造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向世界各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紧紧抓住科技带来的新机遇,迎接挑战。
举例:二战后,世界上很多国家为了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生产率,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纷纷增加科研经费支出,科学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1950年至1976年间,日本花费了60亿美元引进了1700多项先进技术,差不多把西方发达国家半个世纪的科技成果都吸收了进来,创造了价值0亿美元的社会财富,从而实现了赶超发达国家的成功范例。
日本战后的迅速崛起告诉我们,谁能抓住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科技革命不论是对发达国家,还是对发展中国家,都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二)面对国际竞争的挑战(板书)
在当今和未来的世界里,经济是基础,科技是龙头。因此,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最关心的问题,就是能否在科技上取得优势,增强综合国力,以确保自己在国际上的地位。
材料:
1、移动通讯技术在发达国家从模拟式发展到数字式发展,大体经历了10年的时间;而我国仅用不到5年,就使移动通信用户达到6320多万户,成为世界的移动通信市场之一;印度由于大力发展软件产业,目前的软件出口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2位;爱尔兰抓住了信息技术革命的机遇,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成为世界上的软件出口国之一,从而使爱尔兰一举从欧洲经济落后的农牧业国家,变成了欧洲经济增长最快、失业率最低的国家。
2、翻开近现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世界上先后出现过三次后发国家追赶发达国家的成功范例: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超过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经济起飞,20世纪60年代以来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快速发展。
思考: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发展中国家或经济小国,如果能扬长避短,集中力量在某些高新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在发展中也能取得骄人的成绩。相反,如果发展中国家不能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发展中国家就会进一步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发达国家虽然占有经济、科技实力的有利地位。如果不重视科学技术,同样也会在发展中落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在各国的发展程度不同,其经济地位、竞争能力也会发生很大变化。
总之,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世界各国只有充分利用新科技革命的成果,制定有效的发展战略,提高本国的创新能力,才能增强自身竞争能力,在挑战中立于不败之地。然而,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发达国家相比,科技水平有一定的差距。
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的科技水平与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相比,总体水平落后他们几十年。如今,美国已宣布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而我还处于农业社会时代。
到底,我国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有288.57万人,其中科学家与工程师166.56万人。而每万名劳动力中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数,97年我国为8.4人,而日本93年为79.6人,美国93年为74.3人,德国91年为61.5人,法国92年为54.8人,英国为48人。我国的这一指标大致相当于最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
因此,我们必须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度,抓住机遇,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要加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积极鼓励在高科技成就上有突出贡献的人。还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促进本国发展。
1.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及其在中国革命和建设阶段,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丰富发展。
2.正确认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重要意义。
3.正确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涵义和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必须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涵义和重要意义
三、教学方法
讲授、提问、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等
四、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分别是什么?
2.中国共产党80多年来的奋斗历程充分证明什么?
导入: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
新授:
第一目 高举伟大旗帜
(一)毛泽东思想
总结: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突出贡献是开辟了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因此,党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
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来,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 ——_
以_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探索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二)邓小平理论
1. 感悟歌曲《走进新时代》的歌词及取得的巨大成就
2. 探讨:邓小平理论的重大意义
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系统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水平。
(1)理论系统回答了在我们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2)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毛泽东思想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发展
(4)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必须高举的伟大旗帜。
(三)“中国特色”
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从中国国情出发,开辟符合中国实际、符合社会规律的发展道路。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二目 “三个代表”在身边
1.看学习实践“三个代表”flash
2.交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含义: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都要努力体现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生产力,大力发展生产力,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这是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都要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就是要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努力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都要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不断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变化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努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充分发挥广大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所以能够经受住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领导全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3.基本要求:逐一举例分析
(1)先进生产力
(2)先进文化
(3)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意义、地位
提示关键词:“强大思想武器”“根本指针”“写入了宪法”
5.读名言,悟道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归纳总结:
1、知识目标
◇识记 :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
(2)两大社会基本矛盾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
(4)人民群众的含义
(5)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理解: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分析:
(1)联系社会实际,说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2)联系我国调整生产关系的实际,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分析社会现实,说明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
(4)联系历史和现实,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能力目标:
(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
(3)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的物质性,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积极投身实践与群众实践相结合
二、【重点、难点】: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
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4、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三、【整体感知】: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认识我们生活的社会可划分为物质生活即社会存在和精神生活即社会意识两大部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是客观的,决定了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这一趋势是人民群众在实践中不断解决社会的基本矛盾实现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四、【方法点津】:
(1)运用对比方法认识几种社会生活概况。
(2)联系社会实际对社会的物质性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加以理解。
(3)撰写论文,深入理解某一知识点。
五、【课文导语】: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高级运动形式,其发展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因此,在社会运动和自然运动中存在着共同的规律。但是,社会又不同于自然界。在自然界中起作用的完全是盲目的、自发的力量,社会历史则是由有意识的人的活动构成的。那么,社会历史发展有什么规律?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什么关系?社会历史的主体是谁?探讨和回答这些问题,是正确认识和把握人生、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前提。
第一框题 社会发展的规律
一、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的本质是什么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以往社会历史理论陷入唯心主义的原因。
◇课堂探究:(1)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人们可以认识自然界的规律,从而唯物主义地解释自然界,为什么不能认识社会的规律,从而唯物主义地解释人类社会?
(2)为什么马克思能够发现社会发展的规律?
◇探究提示:(1)这是因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没有意识,它们的变化发展完全是自进行的。社会历史是人们活动的结果,而人的活动是有自觉意识和目的的。由此便形成一种假象,似乎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动机、目的等决定的。以往的社会历史理论被这种假象所迷惑,它们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进一步追溯到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社会存在,从而陷入唯心主义。
(2)马克思能够从实际出发,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认识人的本质,认识社会发展的运行规律,而不是从主观思想动机出发。实践观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另外,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无产阶级的出现,是客观条件。
教材运用“相关链接”阐述了社会历史规律长期以来不能被人们所认识的原因,即对社会历史的片面了解和物质生产实践的局限;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产生的条件,即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物质生产实践在广度和深度上提高了人们的认识能力,以及无产阶级的出现。
◇课堂探究:(1)想一想,宗教所描绘的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是什么关系?
(2)人的许多不切实际的念头、思想和实际生活之间是什么关系?
◇探究提示:(1)宗教所描绘的世界是对现实世界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其内容来源于现实世界。在现实世界中都能找到宗教所描绘的事物的原型,宗教所描绘的事物是对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事物的加工和再创造。
(2)人的这些念头、思想都来源于实际生活,是对实际生活超脱、虚幻的反映。没有具体的实际生活就不会产生相关的不切实际的念头与思想。
◇课堂练习:教材中的插图:“‘地狱’的情景也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和“每个人心目中的上帝”,说明了人们的宗教思想和各种观念无论多么主观、神秘,归根到底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说:“如果上帝的观念是鸟类创造的,那么上帝一定是长着羽毛的动物;假如牛能绘画,那么它画出来的上帝一定是头牛。”该观点说明了( )
A.动物也有意识 B.上帝是人脑主观自生的
C.有什么样的上帝就有什么样的上帝观念 D.上帝观念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人们的各种思想观念产生的根源是客观物质世界这一知识点。A项本身错误,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动物没有意识。B项错误,上帝作为:宗教中的事物是人脑对现实生活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不是主观自生的。c项错误,上帝根本不存在,更谈不上对“上帝”反映的“上帝观念”。只有D项与题干相符,上帝观念的存在源于现实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教材用“相关链接”栏目介绍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两大组成部分——社会存在、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的含义: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的含义: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它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1)纷繁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背后,其动因不是人们的社会意识决定人们的社会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包括歪曲虚假的社会意识,无论其主观色彩多么浓厚,也不管它披上何种神秘的外衣,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2)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既由他生活其中的社会环境所决定,又与他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受到的教育、从事的职业等密切相关。人们所处的社会经济关系不同、社会实践不同,所形成的社会意识就不同。在阶级社会中,人们的社会意识在不同程度上带有阶级性。不同的阶级、同一阶级的不同阶层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利益不同,决定了他们的社会意识不同。
(3)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由于社会总是处于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中,所以与之密切相联系的社会意识也必然要相应地变化和发展。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等的变化,人们的社会意识也会发生或早或迟、或快或慢、或大或小的变化。
教材用“专家点评”栏目说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不同决定了社会意识的不同,从而使社会意识具有多样性、时代性、阶级性等特征。
◇课堂练习:在1978年世界上第一例“试管婴儿”在英国出生时,整个世界争论不休,“不合伦理”的诅咒声一度铺天盖地。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试管婴儿”已是很正常的事。人们观念的变化说明了( )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D.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答案:D
解析:由“争论不休”到“很平常的事”说明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而这一变化是随着人们对“试管婴儿”的产生发展过程的了解、人们的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科技的发展等这些社会现实情况的变化而转变的,故选D。其他三项不符合题干或不是选项。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课堂探究:(1)在社会主义里,为什么会存在落后的和腐朽的思想?
(2)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能不能产生先进的社会意识?为什么?
◇探究提示:(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这些落后的和腐朽的思想产生于剥削阶级社会,是剥削阶级特定的经济、政治关系的产物。尽管我们现在已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但这些落后的、腐朽的思想不会立刻消失,它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落后于社会存在,故在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
(2)在资本主义社会也能产生先进的社会意识,近代空想社会主义就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兴起之后,这些思想不仅比较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的某些矛盾和罪恶现象,而且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主张和设想,包含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萌芽,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来源。这些社会意识的产生反映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状不满,渴望更好的社会出现。这种先进的社会意识源于社会存在,又高于社会存在,推动了社会存在向前发展。
(1)对这一知识我们应把握两个方面,其一是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绝对的,任何社会意识都根源于社会存在,并随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其二,社会意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在存在时间上有时会有一定的不一致性,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性质不同,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也不同。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课堂练习:在新时期,我们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将其写入宪法,以更好地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主要体现了( )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能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D.社会意识有先进与落后之分
答案:C
解析:题干强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党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作用,故选C。注意区分B、C两项。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仍是二者辩证关;系的第一层,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故与题干不符,B项不选。
社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其中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是:要么认为社会的变化发展是由人们的主观意志,特别是少数杰出人物、帝王将相的思想动机决定的;要么认为是由“天命…‘神”“绝对精冲”决定的。其实质都是把精神看成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认为社会意识决
※文科班补充:思维与存在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1)区别:①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则不是。②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2)联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
4.社会生活的本质。
社会生活纷繁复杂,但最终可划分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两大部分。社会意识尽管带有主观色彩,但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由社会存在决定其性质和变化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无产阶级的产生,二者的紧密结合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深刻揭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文科班补充:历史唯心主义没有正确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把精神看作豢发展的最终原因,完全颠倒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也陷入唯心主义,不能正确认识人的本质,不能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们从客观主义、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出发,认为人与自然界只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在人与自然关系中,人永远是处于被动地位。马克思主义论证了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而这种社会性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实践是个人与社会、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基础。人类社会生活的两大部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也在实践中得以证实。人们在实践中提升社会意识、改造社会存在,促进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
◇课堂练习:社会生活的本质是( )
A.社会意识 B.社会存在 C.人的思维和人的行为的组合 D.实践
答案:D
解析:考查对社会生活本质的认识。A项与B项构成人类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但不是本质。C项是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表现,仍未点明社会生活的本质。根据所学知识,我们知道只有实践才是社会生活的本质,故选D项。
小结:(1)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2)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实践观点,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来自哪里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社会意识
◇课堂探究:(1)想一想,怎样才能揭开社会历史之谜?
(2)想一想,物质生产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起着什么作用。
◇探究提示:(1)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寻找。
(2)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此知识点分三层认识,首先,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来识;其次,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如何推动社会进步;最后,得出结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人们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都离不开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这一活动一旦停止,人类就无法继续生存和发展,更无法进行其他社会关系和其他社会活动,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课堂探究: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探究提示:从社会形态的演变上说明了: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生产力是客观的,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发展,决定了生产关系也是客观的,也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发展。即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②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
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课堂练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体现的唯物史观道理是( )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物质决定意识
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D.发展的观点
答案:C
解析:非公有制经济是生产关系范畴,我们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故C项正确。A、B、D项不属于唯物史观内容。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课堂探究:为什么发展生产力就需要改变生产关系中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上层建筑中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
◇探究提示:因为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不相适应时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此知识点分三层分析,首先,明确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二者的含义;其次,分析二者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最后,得出结论: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
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含义。
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二者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上层建筑的状况不同,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性质是不同的。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3)结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课堂练习:我国原有政府管理过多过滥,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7月1日正式实施的《行政许可法》进一步规范政府职权,更好地发挥为市场经济服务的职能。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这体现了( )
A.政府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 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C.社会是物质的 D.社会是变化发展的
答案:B
解析:我们出台《行政许可法》就是使上层建筑——国家管理制度,适合市场经济这一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故B项是选项。
3.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这一知识点是对以上两个知识点的归结,也是本目内容的最终结论,阐明这两个规律普遍存在于任何社会,贯穿人类社会的始终,论证其基本性,并阐明发现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的重要意义。
(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2)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3)社会发展规律发现的意义。
这一发现使人类第一次解开了社会历史领域的“斯芬克斯”,之谜,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教材运用“相关链接”介绍了马克思的两大伟大发现之一的唯物史观,第一次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揭示了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全部活动的基础,上层建筑根源于经济基础,从而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教材中的“专家点评’’说明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的活动只能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若违背社会发展规律则不能实现其目的。走历史必由之路,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课堂练习:下面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②社会基本矛盾仅贯穿于阶级社会的始终 ③其内容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④这一发现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③④ n①③④
答案:D
解析:考查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认识。①③④都正确。②错误,社会基本矛盾存在于任何社会之中。故选D。
(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将往哪个方向发展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与实现方式。
◇课堂探究:(1)想一想,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
(2)社会发展是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的? ’
◇探究提示:(1)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由低级到高级,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从社会形态看,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依次发展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2)是在不断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实现的。
(1)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2.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1)、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实现方式: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具体表现为:被剥削阶级反对剥削阶级的阶级斗争,迫使统治阶级不得不调整某些经济和政治关系,使社会基本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从而或多或少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当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时,只有通过先进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革命,才能_反动阶级的统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教材“相关链接”说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资产阶级专政必然走向无产阶级专政,最终走向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这一前进过程中的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推动其发展的直接动力。
教材“专家点评”强调了在分析阶级社会中的问题和现象时,要用阶级分析法,这是我们认识和把握阶级社会各种现象的基本方法。
◇课堂练习:关于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说法,正确的有( ) j
①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②其矛盾解决通过阶级斗争实现③这一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④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同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④
答案:B
解析:考查对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认识。④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很容易选出正确答案。
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解决方式。
◇课堂探究: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依靠什么方式?
◇探究提示:主要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即通过改革实现。
(1)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的内容: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2)实现方式: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即非对抗性的矛盾),决定了它的实现方式不是通过一个阶级_另一个阶级的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即改革。
(3)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改革:
①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②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③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具体制度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又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来发挥它的优越性。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义各方面工作的直接动力。
◇课堂练习: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错误的是( )
A.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B.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C.这一矛盾是对立的,需要通过阶级斗争来解决
D.这一矛盾要通过改革来解决
答案:C
解析:考查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其中C项明显错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的内容一致,但实现方式、解决途径不同,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故决定了其实现方式不是通过阶级斗争,而是通过改革,故选C。 教材插图体现了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通过改革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小结: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1)总趋势: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地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2)具体表现:“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图示为:
原始社会一阶级社会(奴隶、封建、资本主义)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
总趋势:由低级向高级,是前进的、上升的,过程是曲折的。
实现方式:在实践中不断解决基本矛盾实现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课堂练习: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 )
A.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B.人类的实践活动
C.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D.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
答案:C
解析:考查对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的理解。A项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B项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实现方式,都与题干不符。只有C项正确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D项是总趋势过程中一个阶段的表现,故不选。
人教版九年级政治第四单元教案3
我的责任
(一)责任的含义
活动1里根的故事:(这个男孩就是里根,后来当选为美国总统。)[引出责任] (1)这个少年应该赔钱给店主吗?
(答:少年做错了事,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2)爸爸应该为孩子支付赔款吗?
(答:是父亲的责任,我国婚姻法也规定在未成年子女对国家、集体或他人造成损害时,父母有赔偿经济损失的义务。) (3)你赞成爸爸的决定吗?你觉得爸爸为什么要这样做? (答:父亲要求孩子将来偿还垫付的赔款,看上去好像对孩子的要求严厉了一些,但是这对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是很有帮助的。)
活动2: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
(1)你从什么时候开始,认识到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答: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范围的扩大,我们的智慧和本领增长了,我们需要承担的责任也逐渐增多。)
(2)随着年龄的增长,你是否感到自己的责任也在逐渐增大呢?
教师讲述:自从走上自立的路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范围的扩大,我们需要承担的责任也逐渐增多[课本划线]。那么,什么是责任呢? 归纳责任的含义。 问题1:什么是责任?
责任应包含两层含义:责任是一个人应当做事情;责任是不应该做的某些的事情。[课本划线] 活动3: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在家庭、学校、社会各领域当中选择一个角色,探讨在这个领域中该做和不该做的事情,填写在课本的表格中。然后将小组讨论的结果在全班进行交流。
应该做的事情
不应该做的事情
家庭
体贴孝敬父母 不应该用粗鲁的态度对待父母
承担一定的家务
不应该对父母提出过分的要求
学校
上课专心听讲
不应该逃避打扫教室卫生
帮助遇到困难的同学
不应该抄袭作业
社会 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不应该偷别人的东西
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
【九年级政治中国梦教案】推荐阅读:
粤教版九年级政治教案11-11
九年级政治第一单元----第四单元教案07-06
七年级、九年级政治教学总结12-03
九年级政治专题复习09-27
九年级政治第五课10-25
九年级政治知识点总结11-24
张村一初中九年级政治复习训练06-20
九年级上册政治期中试题及答案07-24
2023年秋九年级政治教学工作计划12-17
九年级政治第二单元说课稿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