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3知识点总结

2025-01-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生物必修3知识点总结(精选9篇)

生物必修3知识点总结 篇1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生态系统的范围

1生态系统的概念:由统一整体。

2范围:生态系统有大有小,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个体 群落 生态系统 同种生物的 某区域的 最大的生态系统

个体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包含 和 )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举四个例子: 作用:为生物提供生存所需的 (2)生产者

分类---(自养、异养)生物,可以将、

地位---是生态系统的 典例---判断并举出典例:

生产者一定是绿色植物。( )绿色植物一定是生产者。( ) 生产者可以是真核生物,也可以是原核生物。( )

生产者一定是自养生物。( )

(3)消费者

分类代谢将 转化为 。消费者中包含寄生生物

作用---加快对于有重要

作用 ,是生态系统中最 的成分,但(是、不是)

生态系统的必需成分。

典例---

寄生的各种病毒、细菌(麻风杆菌、结核杆菌)、菟丝子

菟丝子:植物,(有、无)叶绿体,养,营生,属于者。 分类--- (4)分解者

分类---(自养、异养)生物,营、作用---将 典例---

大多数细菌营腐生

判断并举出典例:

动物一定是消费者。( )微生物一定是分解者。( ) 原核生物可以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举出例子。

生态系统的各组成成分之间 ,形成统一的整体,具有一

定的 。生态系统的功能--- 。

生态系统的必需成分有 ,对生态系统有净化功能的成分有 。分解者将植物残值败叶和动物遗体粪便中的有机物分解为 ,释放能量,给绿色植物的是 ,释放的能量少部分用于 的生命活动,大部分以 形式散失。

三、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

概念---生物间因而形成的营养关系。

植物 蝉螳螂 黄雀

营养级别 消费级别

食性动物

食物链的起点必须是 ,终点是不被其他生物捕食的最高营养级,因此第一营养级永远是 ,营养级别=消费级别(+/-)1,若E全部搬走,则C ,因为

食物链由 和 参与形成,不能反映的成分是 。 2食物网

(1)原因: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成的复杂 (2)几个要点:

开始,终点是不被其他生物捕食的最高营养级。

,生态系统 能力就越强。

由于累在生物体内, 越高的生物,体内浓度越高。 3意义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 ,生态系统的 和 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教材92页。 本节常考类型:

(1)甲乙

若丙减少,则甲乙丁(2)A

C

D

E

若C减少, 则A (据最 的食物链来判断)

若A减少,则后面所有营养级都 若B减少,则C基本不变,原因是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 、、和 的过程。 一、能量流动的过程

能量最终源头:

能量的`输入: 通过 作用固定

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能量的流动:渠道--- 形式

能量的变化: 能量的散失: 作用中以 的形式散失 各营养级能量的来源和去路:(熟练说出各营养级能量的来源去路)

去向:各营养级的能量有三个去向 、和 ,

但 营养级没有

的这一去向。

注意:摄入量(等于、不等于)同化量,摄入量= + , 每营养级的粪便(是、不是)本营养级的同化量,是营养

级的同化量。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均包括 和 两种方式。

教材94页图5-7:

图中方框面积越来越小表示随着 的增加,贮存在该营养级生物

体内的能量越来越少。

箭头越来越细表示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被分解者分解的能量、用

于呼吸作用的能量逐渐递减。 能量去向汇总:

同化量= +

或= + + + 二、能量流动的特点

---因为食物链中的关系是不可逆转。

---原因有(3个) 能量沿 流动的过程是逐级减少的,一般来说,输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 能够流入下营养级。 能量传递效率=上一营养级 量/

能量金字塔---如果将单位时间内 数值,由 绘制成图,可形成金字塔形。从能量金字塔可以看出,在一个生态系统中, 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 ,故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一般 。 --教材96页

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会倒置吗?

营养级越低,得到的能量一定越 ,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一定越 ,用于呼吸作用的能量一定越 ,耗氧量一定越 。

一般来说,营养级越高,生物个体数量越 、(有反例 )

营养级越高,生物个体体内有机物越(有反例

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持 。如果一个生态系统在较长时间内没有能量( )输入,这个生态系统 。----教材96页 三、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1可以帮助人们到最有效的应用。如建立沼气池、桑基鱼塘,它们的意义在于,实现了对 ,提高了 。 提高的是能量传递效率吗?

2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帮助人们使 。实例:进行田间管理除草除虫、合理确定载畜量和捕捞量。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碳循环

物质---组成

循环---在 和 之间反复循环 特点---在 范围内 ,因此又叫 例----

分别代表 ,5代表 过程,6 7表示 ,567的形式为 ;

9 10表示古代动植物遗体在地层中形成了,它(属于、不属于)生物群落。

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中以 和 形式存在,在生物群落内部以 形式存在,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主要是 ,也有 作用,返回无机环境的方式有 作用( )和 ( ),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是 ,主要原

因是 和 ,缓解温室效应的

主要措施有(2个) 。 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二者是的,彼此 。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 ,物质是能量沿 流动的 ,能量石物质在生态系统中 的 。 ----教材103页 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案例1―落叶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吗?

以为实验材料。采用 实验组:处理土壤(塑料袋包好,60度1h),目的是杀死 ,

同时要避免 ;

对照组: ;

本实验以 为观察指标。 案例2:探究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 实验自变量:是否加土壤浸出液

过程:取两只烧杯,编号AB放入等量淀粉糊,在A中加入30ml土壤

浸出液,B中加 。A、B在室温下放置7天后,各放入两支试管中,标号A1、A2、B1、B2。在A1、B1中加碘液,可观察到A1 B1 ,在A2、B2中加斐林试剂,可观察到A2 B2 本节框图推断题归纳:

据图甲先找到双向箭头,双向箭头两端的是 和 ,依据“众箭归一”找出 ,另一个是 ,再找出 ,剩余的为各级 ,于是可找出一条食物链 。 对比并说出两图中各字母代表的成分:

第四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一、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信息---举例:光、等 来源:可以是,也可以是 信息---生物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 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或生物传递某种信息,如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 ,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 ,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举例:昆虫释放性外激素吸引异性前来交配 很少量的性外激素即可在很大范围内吸引来个体,表明性外激素具有 和 的特点。 (3)信息还能 ,以 3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提高 举例---鸡舍延长光照增加产蛋量 (2)对 举例---利用音响设备发出不同的声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 目前控制的方法有、防治中有些就是利用 作用。 化学防治的缺点是(2个)

生物防治的优点是(2个) 信息传递具有 向性,信息传递可以发生在 之间,包括 或 生物间,还可以发生在 与 之间。信息传

第五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 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能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 。 一、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实例

(1)受轻微污染的河流 a消除方法:、化学分解和的分解。 b结果:不会受明显的影响。 (2)森林 a调节过程:当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类由于食物丰富,数量也这样害虫种群的增长就会受到 。

b结果:鸟类、害虫的数量趋于 2基础:调节 3特点: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 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

超过 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会迅速 ,生态系统就会难以 。 ---教材110页

负反馈调节的意义: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维持 。

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1概念: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 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的能力 2特点: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越多,越复杂,其

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恢复力稳定性越

对于环境条件极其恶劣的生态

系统,如北极苔原,其其抗力稳定

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很

左图A B

人工林和自然林相比较,前者是人工林(两句) ,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具体措施是 。

三、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 ;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 ,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教材111页 制作: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目的:探究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条件。 ---防止外界因素的干扰

---种类要齐全:包括 、、

比例要适宜

---为 的 作用提供能量

生态缸要置于较强的 光下---防止 (需要、不需要)不断通入氧气,(需要、不需要)源源不断的能量输入,因为 。若个方面均适宜的生态缸中的金鱼最后也死亡,原因是生态缸 。

第六章 生态系统的保护

一、关注全球性的生态问题

全球性气候变化--- 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 水资源短缺---人口压力大,水污染严重 臭氧层破坏--- 的大量排放 土地荒漠化---植被的破坏

海洋污染---如N、P过多,使水体富营养化,湖泊中引起 ,海洋

中引起

生物多样性锐减---重要原因之一是外来物种的入侵 二、保护生物多样性 1概念

生物圈内所有的 ,它们所拥有的 以及 ,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性的价值

、3保护措施

概括为 和 两大类,就地保护就是再原地建立 以及风景名胜区,这是对生物多样性 的保护。易地保护就是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专门保护。例如,建立植物园、动物园以及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此外,建立精子库、种

子库等,也是对濒危物种保护的重要措施。 ---教材126页 焚烧秸秆的害处是:(2个) 生态农业的优点是:实现了能量的 利用和物质的 利用,

生物必修3知识点总结 篇2

关键词:人教版,必修生物3,教材,问题

一、组织液与淋巴之间的关系是单向的, 还是双向的?

下列两幅图中, 图1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选修) 《生物》 (全一册) P6的“图1—1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示意图”;图2是人教版必修生物3 P5的“图1—1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仔细比较这两幅图 (见图圆圈中的箭头) 不难发现, 组织液与淋巴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表示有所差异:图1中呈现的是一种单向的关系, 即组织液可以渗入淋巴管形成淋巴;图2呈现的组织液与淋巴之间是一种双向的关系, 即两者的物质可以相互渗入。那么, 它们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呢?

首先, 在周衍椒、张镜如主编的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生理学》第三版P159认为:“毛细淋巴管也是由单层细胞构成的, 但管壁外无基膜。毛细淋巴管的结构特点是相邻的内皮细胞的边缘像瓦片般互相覆盖, 可以向管腔内飘动, 形成向管腔内开放的单向活瓣。。组织液以及悬浮于其中的微粒, 包括红细胞、细菌等, 都可以通过这种活瓣而进入毛细淋巴管, 而不能倒流。见下图3”在该书的P160认为:“毛细淋巴管汇合而成集合淋巴管。后者的管壁中已有平滑肌, 故可以收缩。另外, 在大的淋巴管每隔数毫米就有一个瓣膜。在小的淋巴管中瓣膜更多。和静脉中的瓣膜一样, 淋巴管中的瓣膜使淋巴液只能从外周向心脏方向流动。”在龚茜玲、钱梓文主编的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生理学》第二版P72也类似的阐述。

其次, 再看下图4, 这是苏教版必修生物3《稳态与环境》的P12中:“图2—1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 图中的信息表明组织液进入淋巴, 而淋巴不可以进入组织液。

第三, 从与教材相对应的各种教辅用书以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信息来看, 都没有一本资料上讲淋巴可以进入组织液。例如, 人教版必修生物3《教师教学用书》的P12中有关于教材P3思考与讨论问题3的答案, 也明确指出组织液通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 而淋巴不可以再通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组织液。

综上所述, 组织液可以渗入淋巴管形成淋巴, 而淋巴不可以回渗进入组织液, 即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单向的。因此, 建议教材再版时将上图2中由淋巴指向组织液的箭头删去。

二、是“Na2HPO4、KH2PO4”?还是“Na2HPO4/Na H2PO4”?

在教材的P10中, 关于缓冲液的示例和性质的表述为:“缓冲液 (如Na2HPO4、KH2PO4等溶液, 在加入酸或碱时, 能够使PH的变化减弱) ……”这个示例的科学性、规范性值得商榷。

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选修) 《生物》 (全一册) P6—7关于缓冲物质的表述为:“原来, 血液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缓冲物质, 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的, 如H2CO3/Na HCO3、Na H2PO4/Na2HPO4等”。从该教材中对缓冲物质的解释以及示例来看, 缓冲物质是由一对物质组成的, 其特点为一种是弱酸, 另一种是其相应的强碱盐。显然, 前一种表述与之不符。

在周衍椒、张镜如主编的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生理学》第三版P76中关于血浆的p H值的表述:“血浆p H值主要取决于血浆中的缓冲对, 即Na HCO3/H2CO3的比值。通常Na HCO3/H2CO3的比值为20。血浆中除Na HCO3/H2CO3外, 尚有其它缓冲对。在血浆中有蛋白质钠盐/蛋白质、Na2HPO4/Na H2PO4, 在红细胞内尚有血红蛋白钾盐/血红蛋白、氧合血红蛋白钾盐/氧合血红蛋白、KHCO3/H2CO3、K2HPO4/KH2PO4等缓冲对, 都是很有效的缓冲系统。”

在与教材相对应的《教师教学用书》P20中有关于实验试剂的配制方法:“ (3) p H=7的磷酸缓冲溶液先配置0.1mol/L Na2HPO4和0.1mol/L Na H2PO4两种溶液。具体配制方法如下:将26.8g Na2HPO4·7H2O在容量瓶中溶解再定容至1000ml;将13.8g Na H2PO4·H2O在容量瓶中溶解再定容至1000ml。然后将这两种溶液混合, 可通过调整两种溶液的比例将混合液调至所需的p H。”从这里可以看出p H=7的磷酸缓冲溶液的成分是由Na2HPO4和Na H2PO4组成的。同样, 在该书的P22有关于该实验的讨论问题2、3的答案, 分别是:“缓冲液中加入少量酸碱后, p H变化不明显。原因是磷酸缓冲液中含有Na H2PO4/Na2HPO4, 其中Na H2PO4溶液呈酸性, 当加入少量Na OH时, 可以中和OH-;Na2HPO4呈碱性, 当加入少量HCl时, 可以中和H+。水溶液则不同, 因而加入酸碱后, p H变化明显。”“提示:生物材料中含有缓冲对Na2HPO4/Na H2PO4、H2CO3/Na HCO3等, 它们能够对酸碱度的变化起缓冲作用……”

总之, 教材中这个示例不够准确、规范。虽然从缓冲液中发挥作用的离子本质而言都是阴离子 (HPO42-、H2PO4-) , 与阳离子无关, 但是从缓冲液的构成特点以及书写的科学性、规范性角度来看, 应该将教材中的“Na2HPO4、KH2PO4”改成“Na2HPO4/Na H2PO4”。

三、题目设置重复

在该教材的P104有这样一道判断题:“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 ”, 而在该教材的P115也有一道类似的题目:“生态系统中存在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 ”。这两道题目的表述虽然不完全相同, 后一题多了“生态系统中存在着”这几个字以及“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在题目中的顺序发生了颠倒, 但是从试题立意的角度和所考查的知识点来看, 都是完全相同的, 都是考查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两者之间的关系。因此, 这两道试题的设置是重复的, 建议教材在再版时将其中的一题改换。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生物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生物3稳态与环境》,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5。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生物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生物3教师教学用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12—22。

[3]中外生物教材研究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3必修稳态与环境》,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7:12。

[4]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自然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选修) 生物 (全一册) 》,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6-7。

[5]周衍椒、张镜如:《生理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3:159-160。

高二历史必修3知识点总结 篇3

◆ ◆ ◆

一、从《诗经》到唐诗

1、《诗经》

(1)概况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收入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共三百多篇。

(2)内容

①《诗经》中的诗分为风(民间的民歌)、雅(正声雅乐,是正统的宫廷乐歌)、颂(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赞颂神明)三部分。

②特点: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内容古朴,现实感强。

(3)影响

①经孔子整理编定,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奠定了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②对我国文学的发展有深刻影响,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楚辞

(1)概况

屈原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而《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因此楚辞又叫做“骚体”。

(2)特点

(相对于《诗经》是四言体,句式整齐划一,内容古朴)楚国方言;句子灵活;浪漫主义色彩。

(3)价值

是抒情长诗,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诗人把深厚真挚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融于作品中,表达了对人民的无比热爱。

3、汉赋

(1)含义

文学家以楚辞为基础,创造出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赋,最初的诗词曲都能歌唱,而赋却不能歌唱,只能朗诵。它外形似散文,内部又有诗的韵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赋讲究文采、韵节,兼具散文、诗歌的性质,后来逐渐向骈文、散文两个方向发展。

(2)特点

汉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3)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①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

②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4、唐诗

(1)地位

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代表着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唐代不仅诗歌体裁完备,作品内容丰富,而且写作技巧高超,风格流派繁多,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 篇章。

(2)繁荣原因

唐朝开放和繁荣的社会环境 ;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

(3)发展阶段及主要代表人物

唐诗的发展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等4个阶段.

①初唐诗歌。是唐诗繁荣的准备时期。

初唐诗人及代表作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主张作诗要有“风骨”的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②盛唐诗歌。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唐诗的发展达到了繁荣的顶峰,诗坛上名家辈出,流派众多。

盛唐诗人及代表作:

边塞诗:高 适 《别董大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边塞景物的雄奇壮观和军旅生活的英武豪放)

山水诗:孟浩然《宿建德江》、王维《山居秋暝》(描写悠闲宁静的山水田园生活)

盛唐时期成就最高的当属李白、杜甫。

“诗仙”李白——浪漫主义诗人:《早发白帝城》、《蜀道难》

“诗圣”杜甫——现实主义诗人:“三吏”、“三别”

③中唐诗歌。唐代中后期,王朝的鼎盛期已过,但诗歌创作仍未衰歇

中唐著名诗人及代表作

中唐时代成就最高的诗人是白居易: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叙事长诗-《长恨歌》《琵琶行》

④晚唐诗歌。李商隐和杜牧是晚唐诗人中的佼佼者,后人把他俩称为“小李杜。

晚唐著名诗人及代表作

杜牧《江南春》、李商隐《无题》

◆ ◆ ◆

二、宋词和元曲

1、宋词

(1)含义

它是诗的另一种表达形式,句子长短不一,更便于抒发感情,这就是词。

(2)产生背景

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更能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

主要派别及

(3)代表人物

婉约派:(内容单调,细腻柔弱,情绪婉约)

柳永(北宋);李清照(两宋之交)

豪放派:(豪放激愤,气势雄伟,内容以记事、说理为主,表达内心感慨)

苏轼(北宋);辛弃疾(南宋)

陆游(南宋)其词作品既有豪放的佳作,也有婉约的名篇。

2、元曲

(1)含义

宋代民间兴起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即散曲。元代,散曲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与元杂剧一起,合称元曲。

(2)发展阶段及特点(散曲)

兴起:宋代

特点:可雅可俗,抒情叙事兼长,更为生动活泼

繁荣:元代

特点:通俗生动,豪放飘逸(元代前期)

(3)代表人物: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秋思》

◆ ◆ ◆

三、明清小说

1、小说的兴起与发展

①中国的小说,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搜神记》志怪小说);

②唐代以情节曲折离奇的短篇小说为主,称为传奇;

③宋代话本,为后来小说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④明清时期小说空前繁荣。

2、繁荣的原因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

(2)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

(3) 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

3、繁荣表现

①数量繁多;②体裁多样;③表现手法丰富;④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人物性格的塑造、细节的描绘、语言的运用等各个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前代。

4、作品

《三国演义》 罗贯中 元末明初 中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水浒传》 施耐庵 元末明初 中国第一部农民起义题材的长篇小说

《西游记》 吴承恩 明 朝 中国古代浪漫主义长篇神话小说

《聊斋志异》 蒲松龄 清 朝 中国古代一部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儒林外史》 吴敬梓 清 朝 中国古代一部优秀讽刺小说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篇4

1、蛋白质的基本单位_氨基酸, 其基本组成元素是C、H、O、N2、氨基酸的结构通式:R肽键:—NH—CO—|

NH2—C—COOH|

H3、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_氨基酸数—肽链数

4、多肽分子量=氨基酸分子量 x氨基酸数—x水分子数18、核酸种类DNA:和RNA;基本组成元素:C、H、O、N、P6、DNA的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核糖核苷酸

7、核苷酸的组成包括:1分子磷酸、1分子五碳糖、1分子含氮碱基。

8、DNA主要存在于中细胞核,含有的碱基为A、G、C、T;

RNA主要存在于中细胞质,含有的碱基为A、G、C、U;

9、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直接能源物质是ATP。

10、葡萄糖、果糖、核糖属于单糖;

蔗糖、麦芽糖、乳糖属于二糖;

淀粉、纤维素、糖原属于多糖。

11、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

12、大量元素:C、H、O、N、P、S、K、Ca、Mg(9种)

微量元素:Fe、Mn、B、Zn、Cu、Mo(6种)

基本元素:C、H、O、N(4种)

最基本元素: C(1种)

主要元素:C、H、O、N、P、S(6种)

13、水在细胞中存在形式:自由水、结合水。

14、细胞中含有最多的化合物:水。

15、血红蛋白中的无机盐是:Fe2 ,叶绿素中的无机盐是:Mg216、被多数学者接受的细胞膜模型叫流动镶嵌模型

17、细胞膜的成分:蛋白质、脂质和少量糖类。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18、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流动性;功能特点是:具有选择透过性。

19、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

不具膜结构的细胞器:核糖体、中心体;

有“动力车间”之称的细胞器是线粒体;

有“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之称的是叶绿体;

有“生产蛋白质的机器”之称的是核糖体;

有“消化车间”之称的是溶酶体;

存在于动物和某些低等植物体内、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的细胞器是中心体。

与植物细胞细胞壁形成有关、与动物细胞分泌蛋白质有关的细胞器是高尔基体。

20、细胞核的结构包括:核膜、染色质和核仁。

细胞核的功能: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21、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22、物质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跨膜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需要载体的运输

方式是: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

23、酶的化学本质: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24、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温和。

25、ATP的名称是三磷酸腺苷,结构式是:A—P~P~P。ATP是各项生命活动的直接

能源,被称为能量“通货”。

26、ATP与ADP相互转化的反应式:ATP酶ADP Pi 能量

27、动物细胞合成ATP,所需能量来自于作用呼吸;

植物细胞合成ATP,所需能量来自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28、叶片中的色素包括两类: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前者又包括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后者包括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以上四种色素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

29、叶绿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因此蓝紫光和光的光合效率较高。

30、光合作用的反应式:见必修一P 10331、光合作用释放出的氧气,其氧原子来自于水。

32、在绿叶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无水乙醇作用是溶解色素,二氧化硅作用是使

研磨充分,碳酸钙作用是防止色素受到破坏。

33、层析液不能没及滤液细线,是为了防止滤液细线上的色素溶解到层析液中,导致实

验失败。

34、色素分离后的滤纸条上,色素带从上到下的顺序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

35、光合作用包括两个阶段:光反应和暗反应。前者的场所是类囊体薄膜,后者的场

所是叶绿体基质。

36、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 H ]和ATP。

37、有氧呼吸反应式:见必修一P 9338、无氧呼吸的两个反应式:见必修一P 95,39、有丝分裂的主要特征:染色体和纺锤体的出现,然后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40、细胞分化的原因: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41、检测还原糖用斐林试剂,其由0.1g/ml的NaOH溶液和0.05g/ml的CuSO4溶液组成,与还原糖发生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使用时注意现配现用。

42、鉴定生物组织中的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和苏丹Ⅳ染液。前者将脂肪染成橘黄色,后者

染成红色。

43、鉴定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可用双缩脲试剂。使用时先加NaOH溶液,后加2~3滴

CuSO4溶液。反应生成紫色络合物。

44、给染色体染色常用的染色剂是龙胆紫或醋酸洋红溶液。

45、“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中,用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染色,DNA被染

成绿色,RNA被染成红色。

46、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液泡膜以及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47、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线粒体呈现蓝绿色。

48、在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运输和分泌过程中,有关的细胞器包括: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49、氨基酸形成肽链,要通过脱水缩合的方式。

50、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现象;当外界溶液浓度小

于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的复原现象。

51、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功能特点)膜。

52、细胞有氧呼吸的场所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53、有氧呼吸中,葡萄糖是第一阶段参与反应的,水是第二阶段参与反应的,氧气是第三阶

段参与反应的。第三阶段释放的能量最多。

54、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就越低。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

55、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称为一个细胞周期。

56、有丝分裂间期发生的主要变化是: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的合成。

56、有丝分裂分裂期各阶段特点:

前期的主要特点是:染色体、纺锤体出现,核膜、核仁消失;

中期的主要特点是:染色体的着丝点整齐地排列在赤道板上;

后期的主要特点是染色体的着丝点整齐地排列在赤道板上:;

末期的主要特点是:染色体、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出现。

57、酵母菌的异化作用类型是:兼性厌氧型

58、检测酵母菌培养液中CO2的产生可用澄清石灰水,也可用溴麝香草酚蓝

水溶液。CO2可使后者由蓝色变绿色再变黄色。

59、检测酒精的产生可用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该溶液与酒

精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

60、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精确地平均

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61、植物细胞不同于动物细胞的结构,主要在于其有:细胞壁、叶绿体、液泡

62、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

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63、植物组织培养利用的原理是:细胞全能性。

64、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叫细胞凋亡。

65、人和动物细胞的染色体上本来就存在着与癌有关的基因:抑癌基因和原

癌基因

这样可以吗?

再精练简洁一些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2、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

→高倍物镜观察: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

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为: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①原核细胞:无核膜,无染色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蓝藻

②真核细胞:有核膜,有染色体,如酵母菌,各种动物

注:病毒无细胞结构,但有DNA或RNA4、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

5、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

6、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耐人寻味的曲折

7、组成细胞(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不同

8、组成细胞的元素

①大量无素:C、H、O、N、P、S、K、Ca、Mg

②微量无素:Fe、Mn、B、Zn、Mo、Cu

③主要元素:C、H、O、N、P、S

④基本元素:C

⑤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元素为C,鲜重中含最最多元素为O9、生物(如沙漠中仙人掌)鲜重中,含量最多化合物为水,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为蛋白质。

10、(1)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苏丹III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IV染成红色);淀粉(多糖)遇碘变蓝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2)还原糖鉴定材料不能选用甘蔗

(3)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与双缩脲试剂不同,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再加B液)

1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为NH2—C—COOH,各种氨 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

12、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肽键。

13、脱水缩合中,脱去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

14、蛋白质多样性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盘曲折叠方式千差万别。

15、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因。

16、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核酸,它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合成中具有极其重

要作用,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一类是核糖核酸,简称RNA,核酸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

17、蛋白质功能:

①结构蛋白,如肌肉、羽毛、头发、蛛丝

②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

③运输载体,如血红蛋白

④传递信息,如胰岛素

⑤免疫功能,如抗体

18、氨基酸结合方式是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如图:

HOHHH

NH2—C—C—OH+H—N—C—COOHH2O+NH2—C—C—N—C—COOH

R1HR2R1OHR219、DNA、RNA

全称: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

分布: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

染色剂:甲基绿、吡罗红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篇5

(1)两对相对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

(2) F1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一定分离,非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且同时发生。

(3)F2中有16种组合方式,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比例9:3:3:1

注意:上述结论只是符合亲本为YYRR×yyrr,但亲本为YYrr×yyRR,F2中重组类型为10/16,亲本类型为6/16。

2、常见组合问题

(1)配子类型问题 如:AaBbCc产生的配子种类数为2x2x2=8种

(2)基因型类型 如:AaBbCc×AaBBCc,后代基因型数为多少?

先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

Aa×Aa后代3种基因型(1AA:2Aa:1aa)Bb×BB后代2种基因型(1BB:1Bb)

Cc×Cc后代3种基因型(1CC:2Cc:1cc)所以其杂交后代有3x2x3=18种类型。

(3)表现类型问题 如:AaBbCc×AabbCc,后代表现数为多少?

先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

Aa×Aa后代2种表现型 Bb×bb后代2种表现型 Cc×Cc后代2种表现型

所以其杂交后代有2x2x2=8种表现型。

高二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篇6

(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①生物的遗传物质:在整个生物界中绝大多数生物是以DNA作为遗传物质的.有DNA的生物(细胞结构的生物和DNA病毒),DNA就是遗传物质;只有少数病毒(如艾滋病毒、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等)没有DNA,只有RNA,RNA才是遗传物质.

②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想:设法把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DNA的作用.

(2)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

①DNA分子的结构

a.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由磷酸、脱氧核糖和碱基组成).

b.脱氧核苷酸长链:由脱氧核苷酸按一定的顺序聚合而成

c.平面结构:

d.空间结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e.结构特点:多样性、特异性和稳定性.

②DNA的复制

a.时间:有丝_间期或减数第一次_间期

b.特点: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

c.条件:模板(DNA分子的两条链)、原料(四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酶(解旋酶,DNA聚合酶,DNA连接酶等),能量(ATP)

d.结果:通过复制产生了与模板DNA一样的DNA分子.

e.意义: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3)基因的结构及表达

①基因的概念: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②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

转录: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信使RNA的过程.

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篇7

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

2、什么是种群密度?

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3、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有哪些?

⑴、标志重捕法(调查取样法、估算法):

①、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

再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估算种群密度。

②、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并标志数×第二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中有标志数

⑵、样方法:

①、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算每个样方内个体数,求得每个样

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算值。

②、常用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等距离取样法。

4、什么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⑴、出生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如:1983年,我国年平均千人出生18.62人,即1.862%

⑵、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⑶、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大小和密度变化的主要决定作用。

是预测种群发展趋势的主要依据。

5、什么是迁入率和迁出率?

⑴、迁入率:单位时间内迁入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⑵、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出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⑶、迁入率和迁出率是种群大小和密度变化的次要决定作用。

迁入率和迁出率是研究城市人口变化不可忽视的因素。

6、什么是年龄组成?

⑴、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

①、增长型:幼年个体较多,年老个体数目较少的种群。

②、稳定型:各年量期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的种群。

③、衰退型:幼年个体数目较少,年老个体数目较多的种群。

⑵、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重要指标。

7、什么是性别比例?

⑴、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比例。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篇8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2、体液之间关系: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 缓冲溶液: 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

正常的温度:37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

神经纤维上 双向传导 静息时外正内负

静息电位 → 刺激 → 动作电位→ 电位差→局部电流

2、

3、人体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大脑S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S区→说,H区→听,W区→写,V区→看)

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是指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二氧化碳等)通过细胞外液(如血浆、组织液、淋巴等)的.传送对人和动物体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

6、人体正常血糖浓度:0.8—1.2g/L

低于这个浓度:低血糖症 。

高于这个浓度: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

7、血糖的来源:①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 ; ②肝糖原的分解; ③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

去向:①血糖的氧化分解为CO2、H2O和能量;②血糖的合成肝糖原、肌糖原 (肌糖原只能合成不能水解);③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

8、血糖平衡的调节(蛋白质类激素不能口服:胰岛素)

9、体温调节

寒冷刺激→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

甲状腺激素(可口服)分泌过多又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作用,这就是反馈调节。

人体寒冷时机体也会发生变化:全身发抖(骨骼肌收缩)、起鸡皮疙的(毛细血管收缩)

10、激素(有机分子,信息分子)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发挥作用后失活)。

1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复杂的生理过程需要神经和体液共同作用)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12、水盐平衡调节

1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1)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

(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例如:

甲状腺激素成年人分泌过多:甲亢;

婴儿时期分泌过少:呆小症;

缺碘: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

下丘脑:内分泌中枢

(1)内环境稳态中枢(渗透压,体温,血糖)

(2)双重调节

14、

15、

16、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

17、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如细菌、病毒、人体中坏死的细胞、组织)

抗体:专门抗击抗原的蛋白质(化学本质为球蛋白)

18、免疫分为:体液免疫(主要是B细胞起作用)、细胞免疫(主要是T细胞起作用)

19、体液免疫过程:(抗原没有进入细胞)

记忆B细胞的作用:可以在抗原消失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和分化,产生浆细胞从而产生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产生细胞集团或沉淀,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20、细胞免疫(抗原进入细胞)

效应T细胞作用:使靶细胞裂解,抗原暴露,暴露的抗原会被吞噬细胞吞噬。

21、

22、过敏反应的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第三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

1、在胚芽鞘中:

(1)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2)向光弯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部

(3)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2、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原因:

(1)横向运输(只发生在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刺激下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

(2)纵向运输(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到下端,不能倒运

(3)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面多,向光面少),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生长素(温特,琼脂实验):吲哚乙酸(IAA)

3、植物激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4、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

在植物体中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生长素的分布:植物体的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分。

5、植物体各个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根>芽>茎

6、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一般情况下: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7、生长素的应用:

无籽蕃茄:花蕊期去掉雄蕊(未授粉),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涂抹柱头。

顶端优势:顶端产生的生长素大量运输给侧芽抑制侧芽的生长。去除顶端优势就是去除顶芽。

用低浓度生长素浸泡扦插的枝条下部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麦田除草是高浓度抑制杂草生长。

8、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1、

2、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

3、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

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

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4、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1) “ J”型增长曲线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2)“ S”型增长曲线 条件: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

5、K值(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选择在K/2时捕捞资源,在K/2之前进行虫害杀灭(降低环境容纳量)

6、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7、

8、

9、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1、

2、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构成。

3、生态系统总能量来源: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总量。

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营养级≥2)能量来源:上一营养级。

能量去处: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传给下一营养级。

4、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10%~20%。

5、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1)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

6、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异同:

不同点:在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循环性)中,物质是被循环利用的;能量在流经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而且是单向流动的,而不是循环流动。

联系:

(1)两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2)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

(3)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

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7、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孔雀开屏、蜜蜂跳舞、求偶)

8、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

信息的传递。

(2)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

(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9、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保持原状

10、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差

11、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

(1)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第六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1、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

2、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3、

4、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易地保护(动物园)

高中生物必修三基础知识点总结 篇9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

2、内环境作用: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血浆中PH:

列举酸碱缓冲物物质:

5、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

6、稳态的调节: 共同调节

7、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8、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9、反射弧组成10、静息电位 ;内外

11、兴奋的传递(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单向

突触小泡(神经递质)→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有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

12、人体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13、人体正常血糖浓度

14、从上向下列举人体的内分泌腺及产生激素和相关的生理作用

15、激素调节的特点:

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

16、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

比较项目

作用途径

反应速度

作用范围

作用时间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反射弧 体液运输 迅速 较缓慢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短暂 比较长

17、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①: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

②: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甲状腺激素成年人分泌过多:甲亢过少;甲状腺肿大

婴儿时期分泌过少:呆小症

18、免疫系统的组成19、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20、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

21、体液免疫过程:

22、记忆B细胞的作用:可以在抗原消失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对

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和分化,产

生浆细胞从而产生抗体。

23、细胞免疫过程

21、免疫缺陷疾病分类

22、过敏反应的特点:23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原因:

①:横向运输(只发生在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刺激下生长素由

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

②:纵向运输(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到下端,不能倒运

③:胚芽鞘尖端下部生长素分布情况:生长素多生长的快、生长

素少生长的慢,胚芽鞘弯曲方向与生长素少的方向一致

24、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

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在一般情况下: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25、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2,4-D,萘乙酸)

⑴培育无籽蕃茄:不授粉,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涂抹柱头

⑵进扦插的枝条生根:用一定浓度生长素浸泡扦插的枝条下部

(3)止落花落果: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喷洒棉株达到

保蕾保龄

26、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

27、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1)“J”型增长:保持不变 条件:理想状态下,(2)“S”型增长: 在自然条件下,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

28、群落的空间结构:

29、群落演替:和30、生态系统的成分

31、生态系统的功能

32、能量流动的特点:

33、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

34、物质循环的特点:

35、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异同

不同点:在物质循环中,物质是被循环利用的;能量在流经各个

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而且是单向流动的,而不是循环流动

联系:①两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②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

等过程

③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39、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

40、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且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42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差

43、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

①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②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44、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

45多样性

46、生物多样三方面的价值

47、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上一篇:官僚形式主义自查报告下一篇:我与大自然为话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