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大纲(精选8篇)
中国古代文学史
(二)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史(The History of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课程编码:041012
学分:4分
总 学 时:64学时,其中,理论学时:64学时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非师范)
先修课程:古代汉语
执 笔 人:
审 订 人: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内容包括先秦两汉文学、魏晋至隋唐五代文学、宋元文学和明清至近代文学四编。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系统地学习中国文学自先秦到近代的发生发展历史,把握其间重要作家作品的创作特色、各种文体的演变、文学思潮的兴替、各种文学流派和文学团体的理论主张和创作风格,以及上述种种文学现象在文学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专业选修课程打下扎实稳固的基础。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传承并发扬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必不可少的方面。文学史是人类的心灵史,是文化传统中最生动可感的部分。学习文学史,最能直观地感受传统文化的精神风貌。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传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传统,以创建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是实现这一目标非常有效的途径。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2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的表现
第一节时代特点
第二节环境和心态
第三节文学的自觉
第四节文学发展概况
第一章建安文学(4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建安风骨;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
第一节建安文学的时代特征
第二节建安三曹
第三节建安七子和蔡琰
第二章正始文学(3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阮籍《咏怀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第一节正始之音与“竹林七贤”
第二节阮籍
第三节嵇康
第三章西晋文学(3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永嘉文学的特征;陆机诗歌的艺术成就
第一节西晋文学概貌
第二节西晋初中期文学
第三节西晋末期文学
第四章晋宋文学(6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玄言诗的影响;陶渊明诗歌的文学史地位;山水文学的兴盛原因;鲍照歌行体的艺术成就
第一节东晋文学与玄言诗
第二节陶渊明与田园文学
第三节谢灵运与山水文学
第四节鲍照与颜延之
第五章齐梁陈文学(3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永明体”的概念;宫体诗的影响
第一节沈约、谢朓和永明体
第二节梁陈文学和宫体诗
第三节骈文与骈赋
第六章北朝文学(2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庾信晚年诗歌的艺术成就
第一节北朝文学概说
第二节庾信与王褒
第三节北朝三部名著
第七章南北朝乐府民歌(2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吴歌和西曲的特征;《西洲曲》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南朝乐府民歌
第二节北朝乐府民歌
第八章魏晋南北朝小说(2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小说”的来源;《世说新语》的成就
第一节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志怪小说
第三节志人小说与《世说新语》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
绪论(2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唐诗的发展历程;唐代文学兴盛的原因
第一节唐代文学的总体风貌
第二节唐代文学兴盛的原因
第一章隋和初唐文学(3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初唐四杰的文学贡献;陈子昂的文学主张;《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隋代文学
第二节唐代宫廷诗人
第三节王绩和初唐四杰
第四节陈子昂
第五节张若虚和刘希夷
第二章盛唐诗坛(4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王维诗歌的艺术特色;高适边塞诗与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第一节盛唐前期诗人
第二节盛唐山水田园诗
第三节盛唐边塞诗
第三章李白(4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李白的生平;李白乐府诗和歌行体的艺术成就
第一节李白的生平和思想
第二节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
第三节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第四章杜甫(4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杜甫的生平;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杜甫律诗的艺术成就
第一节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第二节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
第三节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第五章中唐诗歌(4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大历十才子;韩孟诗派
第一节韦应物与刘长卿
第二节大历十才子
第三节韩孟诗派
第四节刘禹锡与柳宗元
第六章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3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新乐府运动;《长恨歌》和《琵琶行》的艺术成就
第一节新乐府运动与元白诗派
第二节白居易
第七章古文运动(2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古文运动;韩愈古文的艺术成就
第一节古文运动
第二节韩柳的古文
第八章晚唐诗歌(2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杜牧和李商隐的咏史诗;李商隐的无题诗
第一节杜牧
第二节李商隐
第三节晚唐其他诗人
第九章唐传奇与俗讲、变文(2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唐传奇的分期和艺术成就
第一节唐传奇
第二节俗讲和变文
第十章唐五代词(3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词的起源;花间词派;李煜词的艺术成就
第一节词的起源
第二节温庭筠、韦庄和花间词
第三节李煜与南唐词
课堂教学应力求使学生弄清基本概念,熟练掌握基本内容。在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应当结合专业特点,拓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学术积淀,培养他们对于本专业的热爱。
四、大纲说明
本大纲适用于地质学本科专业。教学总时数为52学时。课堂教学以教学参考书为参考材料,按照本大纲的内容进行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算法思维和动手编程能力。
五、教学参考书
[1]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2] 游国恩.王起.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3]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研所.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4]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5] 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6] 褚斌杰.袁行霈.李修生.中国文学史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7] 李修生.赵义山.中国分体文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8]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增订)(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9] 褚斌杰.谭家健.先秦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10] 徐公持.魏晋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11] 曹道衡.沈玉成.南北朝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12] 乔象锤.陈铁民.唐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13] 邓绍基.元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14] 郁贤皓.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15] 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16]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六、学习网站
[1] 中国古代文学,长江大学精品课程,网址:
[2] 中国古代文学史,西北大学文学院,网址:
[3] 中国古代文学,扬州大学文学院,网址:http://jpkc.yzu.edu.cn/course/gudaiwenxue/0403jakj.htm
[4] 中国古代文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网址:http://course.bnu.edu.cn/course/classicalliterature/03/all.htm
一、古代城市文学的内涵性意义
首先, 中国古代城市文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其文学史意义不能被忽视。其文学的内涵深度和广度因其独特性而被深入挖掘, 但是由于其发展过程中受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因素限制, 直至今天, 我国古代城市文学的发展仍然显得稚嫩。古代城市文学构建的客观丰富内涵需要建立在对其认知的、成熟的因素上, 才能得以实现其完整性。
文学史研究工作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征,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这种复杂、多样的文学性格要求其在对待古代城市的研究中, 应当将它作为文学史的有机组成部分, 从整体上看待其文学史意义。
古代城市文学研究离不开客观历史存在对于它的影响。分阶段、分时期的对古代城市文学进行研究作为一种重要的价值理念, 其在具体研究工作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 我国的文学史研究着眼于对文学的历史时间意义的关注, 缺乏从更为具体、更为客观的空间意义上去参照其文学意义的体现。在这种历史的研究结构下, 古代城市文学一直存在着, 却没有登上历史的舞台。但因为其客观存在的性质, 又决定了古代城市文学终将被抹去历史的尘埃, 而重获新生。以其客观构建内涵来填补中国古代文学史发展中的诸多方面的历史空白。也因为其内涵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它的发展将极大地促进文学史的发展。
在对于城市文学的价值以及发展规律的研究中, 主要是从文学空间分布形态位移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文学形式的城市文学发展。这种作家与地理位移上的对应关系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探究方向, 有其重要的文学史意义与价值。当然, 在作家文学创作上对审美体验影响因素的探讨和文学取材方向上的选择性问题等, 都是在文学空间角度形态位移方面的价值型表现。
同时, 值得注意的是城市文学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以独立个体的方式存在的, 在其发展进程中, 城市文学受到乡土文学的影响与渗透。客观地说, 从历史空间的因素角度讲, 文学史的发展是在乡土文学与城市文学的二元空间文学因素下不断发展丰富的。想要脱离乡土文学谈城市文学, 或者脱离城市文学整体研究文学史, 都是片面的。只有从二元结构的空间因素角度去着手, 才能全面的、完整地实现对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准确认知。
二、城市文化的文学性外延
城市文学是建立在城市文化上的外在性表现形式, 从这个意义上讲, 城市文学的发生与发展是在城市文化的高度繁荣与发展的格局之上的一种文化态势。因此说, 城市文学表现出的外延性特征的诞生与发展过程充分体现了人的自主意识与创造精神, 并且毫不避讳地彰显其城市文化的绝对创造力量、弱化无意识行为, 以及在城市追求与张扬世俗精神的过程中高调显示其对文化意义的表现能力。
城市文学具备什么样的属性与特质, 也就必然是对现实城市文化中属性与特质的反应。中国古代城市是在政治、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同时又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其中政治因素最为明显。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与衰亡往往伴随着其背后的政治性因素, 城市作为人们追求政治的渴望和幻想的摇篮, 最先能够感受到这种振幅的正是生活在城市当中的普通百姓。城市文学作为城市文化的外在性表现, 在这一方面对于城市的政治文化生活构成城市文学的最重要的文化性内涵。城市厚重的、复杂的社会环境基础, 对于文学发展来说无疑是提供了最为优良的物质基础。使之在城市多种多样的文学形式形成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催化作用。通过研究历代中国古代文学形式发展的关系不难得出, 单纯的文学形式产生, 不会是在离群索居的社会交际环境中完成的, 而是在人口相对集中、物质文化相对富足的区域中实现的, 这种现象足以证明中国古代文学的城市文学性意义。而城市的发展促使城市居民的消费能力与艺术欣赏水平得以提升, 反过来对促进城市文化多种文学形式的水平提升又起到了积极作用。可以这样说, 中国古代城市市民阶层的不断发展壮大, 为古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并起到保障性作用。
三、结语
对于中国古代城市文学的研究应当通过发展的唯物史观去分析, 将古代城市文学融入现代文学史中, 找寻其现代文学价值。随着城市地域性文学研究热潮的到来, 中国现当代城市文学也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通过以中国古代城市文学的历史机运, 纵横比较, 借鉴移植, 进而形成独具中国现当代特色的中国城市文学史研究, 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史的重要任务。任何一种文化形态、任何一种文学形式都要有其历史传承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去滋润营养其现代的文学形式。中国文学史在这方面应当有所发展, 将全身的“穴位”打通, 突破在文学研究方面的历史围栏。从全局的角度审视中国文学历史的整体性特征, 为后世中国文学的研究与发展创造更多、更有用的文化资源。
参考文献
[1]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导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2][美]乔尔·科特金.全球城市史[M].王旭, 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关键词】古代城市文学;文学研究;文学史意义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城市文学的空间形态架构作为一种维系特定空间视角的独立关照,维系着城市与人、城市内部物质解构中各种因素的不同侧面的主客体关系。从多角度、多侧面表现古代城市文学的生活形态,凸显古代城市潜在文学因素的物质欲望,并对城市个体的文学方式和文化意义赋予更多的深层次内涵。其对于中国古代城市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一、古代城市文学的内涵性意义
首先,中国古代城市文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其文学史意义不能被忽视。其文学的内涵深度和广度因其独特性而被深入挖掘,但是由于其发展过程中受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因素限制,直至今天,我国古代城市文学的发展仍然显得稚嫩。古代城市文学构建的客观丰富内涵需要建立在对其认知的、成熟的因素上,才能得以实现其完整性。
文学史研究工作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复杂、多样的文学性格要求其在对待古代城市的研究中,应当将它作为文学史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整体上看待其文学史意义。
古代城市文学研究离不开客观历史存在对于它的影响。分阶段、分时期的对古代城市文学进行研究作为一种重要的价值理念,其在具体研究工作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我国的文学史研究着眼于对文学的历史时间意义的关注,缺乏从更为具体、更为客观的空间意义上去参照其文学意义的体现。在这种历史的研究结构下,古代城市文学一直存在着,却没有登上历史的舞台。但因为其客观存在的性质,又决定了古代城市文学终将被抹去历史的尘埃,而重获新生。以其客观构建内涵来填补中国古代文学史发展中的诸多方面的历史空白。也因为其内涵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它的发展将极大地促进文学史的发展。
在对于城市文学的价值以及发展规律的研究中,主要是从文学空间分布形态位移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文学形式的城市文学发展。这种作家与地理位移上的对应关系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探究方向,有其重要的文学史意义与价值。当然,在作家文学创作上对审美体验影响因素的探讨和文学取材方向上的选择性问题等,都是在文学空间角度形态位移方面的价值型表现。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城市文学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以独立个体的方式存在的,在其发展进程中,城市文学受到乡土文学的影响与渗透。客观地说,从历史空间的因素角度讲,文学史的发展是在乡土文学与城市文学的二元空间文学因素下不断发展丰富的。想要脱离乡土文学谈城市文学,或者脱离城市文学整体研究文学史,都是片面的。只有从二元结构的空间因素角度去着手,才能全面的、完整地实现对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准确认知。
二、城市文化的文学性外延
城市文学是建立在城市文化上的外在性表现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文学的发生与发展是在城市文化的高度繁荣与发展的格局之上的一种文化态势。因此说,城市文学表现出的外延性特征的诞生与发展过程充分体现了人的自主意识与创造精神,并且毫不避讳地彰显其城市文化的绝对创造力量、弱化无意识行为,以及在城市追求与张扬世俗精神的过程中高调显示其对文化意义的表现能力。
城市文学具备什么样的属性与特质,也就必然是对现实城市文化中属性与特质的反应。中国古代城市是在政治、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同时又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其中政治因素最为明显。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与衰亡往往伴随着其背后的政治性因素,城市作为人们追求政治的渴望和幻想的摇篮,最先能够感受到这种振幅的正是生活在城市当中的普通百姓。城市文学作为城市文化的外在性表现,在这一方面对于城市的政治文化生活构成城市文学的最重要的文化性内涵。城市厚重的、复杂的社会环境基础,对于文学发展来说无疑是提供了最为优良的物质基础。使之在城市多种多样的文学形式形成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催化作用。通过研究历代中国古代文学形式发展的关系不难得出,单纯的文学形式产生,不会是在离群索居的社会交际环境中完成的,而是在人口相对集中、物质文化相对富足的区域中实现的,这种现象足以证明中国古代文学的城市文学性意义。而城市的发展促使城市居民的消费能力与艺术欣赏水平得以提升,反过来对促进城市文化多种文学形式的水平提升又起到了积极作用。可以这样说,中国古代城市市民阶层的不断发展壮大,为古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并起到保障性作用。
三、结语
对于中国古代城市文学的研究应当通过发展的唯物史观去分析,将古代城市文学融入现代文学史中,找寻其现代文学价值。随着城市地域性文学研究热潮的到来,中国现当代城市文学也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通过以中国古代城市文学的历史机运,纵横比较,借鉴移植,进而形成独具中国现当代特色的中国城市文学史研究,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史的重要任务。任何一种文化形态、任何一种文学形式都要有其历史传承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去滋润营养其现代的文学形式。中国文学史在这方面应当有所发展,将全身的“穴位”打通,突破在文学研究方面的历史围栏。从全局的角度审视中国文学历史的整体性特征,为后世中国文学的研究与发展创造更多、更有用的文化资源。
参考文献
[1]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导论[M].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美]乔尔·科特金.全球城市史[M].王旭,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蒋述卓,等.城市的想象与呈现[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李云娜,1980年生,女,山东潍坊人,研究生,长春广播电视大学,中级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第二编 秦汉文学(总25学时)
第一章 秦代文学(3学时)重 点:掌握《吕氏春秋》、李斯政论文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秦代文学简述
一、文化的专制政策与毁灭文化的举措
二、文学的冷落 秦代政论文
一、《吕氏春秋》
二、李斯的散文 研析篇目:《谏逐客书》 阅读篇目:《察今》
汉代文学绪论(1学时)
重 点:掌握汉代文学样式的嬗变。
一、汉代文学繁荣的原因
二、汉代文学综述
第二章 两汉散文(11学时)
重 点:理解贾谊、晁错政论文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掌握《史记》、《汉书》的主要内容以及文学成就。
第一节 两汉政论文
一、西汉政论文
(一)贾谊的政论文
(二)晁错的政论文
(三)其他政论文
二、东汉政论文
(一)王充及其《论衡》
(二)其他政论文7 第二节 两汉史传散文
一、司马迁与《史记》
(一)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
(二)《史记》的结构、体例
(三)《史记》的文学成就
(四)《史记》的风格特征
(五)《史记》的地位与影响
二、班固与《汉书》
(一)班固与《汉书》的成书
(二)关于《汉书》
(三)《汉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第三节 两汉其他散文
一、西汉书信体散文
二、东汉叙事散文:碑文和游记 研析篇目:《过秦论》、《论贵粟疏》、《项羽本纪》、《苏武传》 阅读篇目:《淮南子》、《天人三策》、《潜夫论》、《昌言》《魏其武安侯列传》
第三章 两汉辞赋(5学时)
重 点:了解汉赋的起源及其体制特点、汉赋的主要作家、汉赋的分类与流变。第一节 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
一、从贾谊赋到枚乘《七发》
二、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 第二节 东汉辞赋
一、班固与京都赋的崛起
二、抒情赋的勃兴 第三节 汉赋的地位 研析篇目:《鵩鸟赋》、《七发》、《子虚、上林赋》、《刺世疾邪赋》 阅读篇目:《两都赋》、《归田赋》
第四章 两汉诗歌(5学时)重 点:掌握汉代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第一节 乐府诗
一、乐府的概念
二、汉乐府的内容
三、汉乐府的特色与成就 第二节 文人诗歌
一、文人诗歌的发展轮廓
二、《古诗十九首》
(一)概念
(二)内容
(三)艺术成就 研析篇目:《战城南》、《上邪》、《江南》、《东门行》、《白头吟》、《上山采蘼芜》、《行行重行行》、《今日宴良会》
阅读篇目:《陌上桑》、《十五从军征》、《涉江采芙蓉》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总23学时)
绪 论(2 学时)
第一节 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
一、文学自觉的标志
二、从人物品评到文学品评
三、从文体辨析到总集的编纂
四、文学理论体系的建立
五、新的文学思潮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社会、文化概况
一、乱世与文人多遭杀戮的命运
二、门阀制度与寒士的不平
三、玄学与魏晋风流
四、佛教与佛经翻译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一、建安、正始文学
二、两晋文学
三、南北朝文学
四、魏晋南北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5学时)重 点:掌握建安文学的特点,三曹诗歌创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简单了解“七子”的诗歌创作;掌握阮籍、嵇康诗歌创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征。
第一节 曹操与曹丕
一、曹操与他的诗歌
二、曹丕与七言诗 第二节 曹植
一、政治悲剧与诗歌才华的展现
二、曹植诗歌内容
三、曹植诗歌艺术成就 第三节 建安七子与蔡琰
一、建安七子
二、“七子之冠冕”王粲
三、蔡琰
第四节 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建安风骨
一、建功立业、扬名后世的理想
二、人生短暂的哀叹
三、强烈的个性表现
四、浓郁的悲剧色彩
第五节 阮籍、嵇康与正始诗歌
一、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二、阮籍和嵇康 研析篇目:《短歌行》、《燕歌行》、《白马篇》、《送白马王彪》、《七哀诗》、《悲愤诗》、《咏怀诗•夜中不能寐》
阅读篇目:《蒿里行》、《步出夏门行》、《野田黄雀行》、《杂诗•仆夫早严驾》、《咏怀诗•驾言发魏都》
第二章 两晋诗坛(2学时)
重 点:掌握潘岳、陆机、左思等的诗歌创作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第一节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
一、陆机、潘岳与太康诗人
二、繁缛的太康诗风 第二节 左思与刘琨
一、左思的《咏史》
二、刘琨的《扶风歌》 第三节 郭璞和永嘉诗人
一、游仙诗溯源
二、郭璞的《游仙诗》 第四节东晋诗人
一、王羲之与兰亭唱和
二、东晋的玄言诗 研析篇目:《咏史•郁郁涧底松》 阅读篇目:《咏史•皓天舒白日》
第三章 陶渊明(3学时)
重 点:掌握陶渊明诗歌创作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第一节 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
一、陶渊明的生平
二、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
三、魏晋风流的代表
第二节 陶渊明的田园诗及其他
一、陶诗题材的分类
二、田园诗的内容
三、咏怀诗与咏史诗
四、行役、赠答与哲理诗 第三节 陶诗艺术及其渊源
一、陶诗的总体艺术特征
二、陶诗具体的艺术特色
三、陶诗的艺术渊源
第四节 陶渊明的散文与辞赋
一、《五柳先生传》中的自我形象
二、《归去来兮辞》与文学中的回归主题
三、《桃花源记》的理想模式 第五节 陶渊明的典型意义
一、诗人陶渊明的被发现
二、士大夫的精神家园
三、酒与菊 研析篇目:《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饮酒•结庐在人境》、《咏荆轲》、《归去来兮辞》
阅读篇目:《桃花源记并序》
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3学时)
重 点:掌握南北朝民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第一节 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
一、吴歌与西曲
二、清丽缠绵的格调
三、南朝民歌的形式特点
四、《西洲曲》
第二节 北朝民歌与北朝各民族的风习
一、社会题材的多方面表现
二、直率朴素刚健豪放的格调
三、北朝民歌的形式特点
四、《木兰诗》 研析篇目:《西洲曲》、《敕勒歌》、《木兰诗》 阅读篇目:《子夜歌》
第五章 南北朝诗歌(4学时)
重 点:了解谢灵运、鲍照;谢脁与永明体;宫体诗。第一节 谢灵运所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
一、山水诗的产生与发展
二、谢灵运生平与纵情山水
三、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
四、从陶到谢,诗歌艺术的转变
五、山水诗在南朝的兴盛 第二节 鲍照及其创新
一、才秀人微
二、从内容与情调来看寒士的呼声
三、俊逸豪放奇矫凌厉的艺术风格
四、对七言诗的贡献 第三节永明体的兴起 一、四声的发现和永明体的产生
二、永明体的特征
三、永明体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因素 第四节 谢朓与齐梁诗坛
一、谢朓对山水诗和新诗体的贡献
二、谢朓的小诗
三、齐梁其他诗人与诗人集团
四、宫体诗的形成与高潮
第五节 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一、南北文风的交融
二、庾信前期诗艺的养成
三、庾信后期乡关之思的内容与表现
四、庾信承前启后的地位 研析篇目:《登池上楼》、《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代出自蓟北门行》、《拟行路难》 阅读篇目:《王孙游》、《寄王琳》、《拟咏怀•楚材称晋用》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小说(4学时)重 点:掌握辞赋、骈文、散文、小说的艺术成就。第一节 别开生面的魏晋文坛
一、以“气质为体”与“以情纬文” 的特点
二、从辞清志显到藻饰渐繁的过程,三、《登楼赋》与抒情小赋的繁盛
第二节 南朝美文的衍化
一、抒情体物与文章骈化的华章美文
二、骈文在语言形式上的特点
三、元嘉三大家及骈文论史与骈文论文
四、抒情小赋、诗体赋与写景文
五、《水经注》与《洛阳伽蓝记》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小说
一、小说的起源与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兴盛
二、志怪小说与志人小说
三、《世说新语》的文学成就 研析篇目:《江水》、《与朱元思书》、《搜神记•三王墓》、《世说新语•德行•管宁、华歆》 阅读篇目:《洛神赋》、《与山巨源绝交书》
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
《中国古代文学Ⅰ》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936)
学院名称(盖章): 文学院 学院负责人(签字): 编 制 时 间: 2013年7月10日
《中国古代文学Ⅰ》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936)
一、考核要求
《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课程内容包括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近代等七个文学史时期,包括诗歌、辞赋、散文、骈文、词曲、戏剧、小说等多种体裁和各个时期的文学发展、嬗变和文艺思潮。本科目要求考生对中国古代文学有比较全面的把握,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与专业理论基础。具体包括:主要的作家与作品,作家与作品的基本风格与艺术特色,文学流派及其形成的原因,文学不同时期划分的依据,对古代文学作家与作品及其相关问题能够进行有条理性和逻辑性的分析,有较好的审美能力与写作表达能力等等,同时能注意到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紧密联系。
二、考核评价目标
本科目主要考查学生学习阅读和分析鉴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求重点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主要作家和代表作品,了解各个时期的文艺思潮、文学现象,以及各种不同的文体、风格与流派,以便为将来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本科目的考试命题,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课时比例来组配试卷,掌握好试题的重点、内容覆盖面、能力层次和难易度。考试采取闭卷笔试的方式,题型主要有填空、单选、多选、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阅读理解等,可酌情组合,以测试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主要考核评价目标。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50 分钟。试题量以中等考生能在规定时间内答完全部试题为限度。
三、考核内容
(一)先秦文学
绪论
中国文学史的分期;中国文学的起源;先秦文学的形态及作者的流变;先秦文化与文学发展的轨迹。
第一章 上古神话
神话的概念及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四大神话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忧患意识、厚生爱民意识、反抗精神;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上古神话对后世的影响。
第二章 《诗经》
《诗经》的编定和体制;《诗经》的内容——爱情婚姻、农事诗、征夫诗、思妇诗、民族史诗;《诗经》的艺术特点——赋比兴的手法、句式和章法、风雅颂不同的语言风格;《诗经》在文学中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的发展过程;《左传》的叙事和记言;《国语》的文学成就;《战国策》的文学成就;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先秦说理散文体制的逐步成熟;《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荀子》和《韩非子》的议论文;先秦说理散文的地位和影响。
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
楚辞产生的文化背景;屈原的生平和作品;《离骚》的思想内容及美人香草意象、形式和语言;屈原的其他作品——《九歌》《九章》《天问》《招魂》等;宋玉及其作品的地位及影响;楚辞的流变与屈原的地位和影响。
(二)秦汉文学
绪论
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汉代文学发展的基本态势;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汉代文学样式嬗变及分期。
第一章 秦及西汉散文
《吕氏春秋》的成书及文学成就;李斯的散文及地位和影响;汉代初年的政论文;《淮南子》及其他散文。
第二章 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 骚体赋及“九体”;枚乘《七发》和“七体”;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扬雄四赋;西汉其他赋家的创作。
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的生平;《史记》的成书;《史记》的叙事艺术、人物刻画及风格特征;《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第四章 两汉乐府诗
乐府和乐府诗;乐府诗的内容与艺术成就: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娴熟巧妙地叙事手法、异曲新声与诗体演变。
第五章 东汉辞赋
班固、张衡的京都赋;述行赋和抒情小赋。第六章 《汉书》和东汉散文 班固和《汉书》;《吴越春秋》;《论衡》和《潜夫论》。第七章 东汉文人诗
班固、张衡、秦嘉的诗;郦炎、赵壹、蔡邕的五言诗;《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
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的情况;乱世与乱世文学;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下的文学创作;玄学、佛教对文学、文人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曹操与曹丕;曹植的诗歌创作及其艺术成就;建安七子及蔡琰;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阮籍、嵇康与正始诗歌。
第二章 两晋诗坛
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左思、张协与刘琨;郭璞的游仙诗;王羲之、孙绰、许询与玄言诗。第三章 陶渊明
陶渊明的生平经历与思想性格;陶渊明的诗歌创作及其艺术成就;陶渊明的散文与辞赋;陶渊明的地位及影响。
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
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北朝民歌与北朝各民族的风习。南朝民歌与北朝民歌的差异。第五章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谢灵运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鲍照的诗歌创作及其对七言诗的贡献。第六章 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沈约、谢朓与永明体;齐梁诗人集团;宫体诗产生的背景及其影响。第七章 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北朝文化与文学;南北文风的交融;庾信的诗歌创作及其艺术成就。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
别开生面的魏晋文坛;南朝美文的衍化:齐梁新变之风;《水经注》与《洛阳伽蓝记》。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小说的起源与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兴盛;志怪小说与志人小说;《世说新语》的编撰及其文学成就。
(四)隋唐五代文学
绪论
开放的文化环境与唐代文学的繁荣;漫游、入幕、读书山林之风、贬谪与唐代文学;佛、道二家对唐代文学的影响;唐代文学的风貌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一章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隋代文学;初唐诗坛:贞观诗风及上官体,王绩与四杰,文章四友;沈佺期、宋之问与五律的定型;陈子昂与唐诗风骨;张若虚与唐诗兴象。
第二章 盛唐的诗人群体
王维、孟浩然等人的山水田园诗;王昌龄、崔颢等人的作品;高适、岑参、王之涣等人的边塞诗。第三章 李白
李白的生平、思想与人格;李白的乐府与歌行;李白的绝句;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李白的地位与影响。
第四章 杜甫
杜甫的生平;杜甫的律诗;杜甫诗的艺术风格;杜甫诗的地位及影响;杜甫诗的作品分析。第五章 大历诗风
士人心态的转变与大历诗歌的冷落寂寞情调;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大历十才子;顾况与李益。第六章 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
韩孟诗派的诗歌主张及艺术风格;韩愈、孟郊等人诗歌的意象类型与技巧的创新;李贺诗歌的艺术表现与怪奇特征;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诗歌风貌。
第七章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思潮与张籍、王建、元稹的诗歌创作;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讽谕诗;《长恨歌》、《琵琶行》与元、白唱和诗;白居易的闲适诗;新乐府运动及其诗人;元和体。
第八章 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政治改革与文体文风改革;倡导古文的理论主张与杂文学观念的复归;韩愈、柳宗元散文的艺术成就;晚唐古文的衰落与骈文的复兴。
第九章 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唐传奇及其嬗变;唐传奇的表现艺术;俗讲与变文。第十章 晚唐诗歌
杜牧与晚唐怀古咏史诗;贾岛、姚合等苦吟诗人;爱情题材与艳丽诗风;隐士情怀与淡泊诗风;乱离之感与时世讽谕。
第十一章 李商隐
李商隐的生平与诗歌内容;朦胧多义与对心灵世界的开拓;凄艳浑融的风格。第十二章 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
燕乐的兴起及词的起源;温庭筠及其他花间词人;李煜词及其他南唐词人。
(五)宋辽金文学
绪论
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忧患意识与爱国主题的弘扬;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城市的繁荣与词的兴盛;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与历史地位。
第一章 宋初文学
宋初的散文和复古思潮;宋初白体诗人和王禹偁;宋初的晚唐体诗人;西昆体的盛衰。第二章 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
宋初词人对五代词风的因革;开拓词境的尝试;柳永词的新变。第三章 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欧阳修的散文、辞赋和四六;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的诗歌;王安石等人的散文;王安石的诗歌。
第四章 苏轼
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苏轼的古文和辞赋、四六;苏轼的诗;苏轼的词;苏轼的意义与影响。第五章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黄庭坚的诗歌;陈师道的诗歌;江西诗派的形成及演变;陈与义和曾几的诗歌。第六章 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坛
黄庭坚、晁补之、晏几道、秦观、贺铸、周邦彦等人的词作及其文学成就。第七章 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李清照的词论及其作品;朱淑真的作品;朱敦儒、张元干、李纲、岳飞等词人及其作品。第八章 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陆游的创作道路和诗歌渊源;陆游诗歌的特点与成就;陆游的影响;杨万里与诚斋体;范成大的使金诗和田园诗。
第九章 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辛弃疾的创作道路;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辛词的艺术成就;辛派词人。第十章 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
姜夔及其词作;吴文英及其词作;宋末的其他词人。第十一章 南宋的散文和骈文
南宋的政论文和笔记小品;南宋理学家的文论和散文;南宋的四六。第十二章 南宋后期和辽金的诗歌
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宋末诗歌;辽代诗歌;元好问与金代诗歌。
(六)元代文学
绪论
元代的社会与文学;叙事文学的兴盛;元代的抒情文学;元代文学的审美情趣。第一章 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
说话艺术;小说话本;讲史话本;说经话本;诸宫调;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第二章 关汉卿
关汉卿的生平思想与创作旨趣;《单刀会》、《西蜀梦》、《救风尘》、《窦娥冤》等作品;关汉卿杂剧的艺术特色。
第三章 王实甫和《西厢记》 《西厢记》的作者及故事的创新;《西厢记》的戏剧冲突;《西厢记》的人物塑造、语言艺术和社会影响。
第四章 白朴和马致远 白朴的生平;《梧桐雨》、《墙头马上》;马致远和《汉宫秋》。第五章 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大都作家群的杂剧创作;河北作家群的杂剧创作;山东作家群的杂剧创作;山西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第六章 南方戏剧圈的杂剧剧作
杂剧的南移与衰落;郑光祖、乔吉、宫天挺、金仁杰、秦简夫等人的作品。第七章 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 南戏的形成与发展;《琵琶记》的悲剧意蕴及艺术成就;四大南戏及其他。第八章 元代散曲
散曲的兴起及其体制风格;元前期散曲创作;元后期散曲创作。第九章 元代诗文
元代诗文概况;元代前期、中期、后期的诗歌。
(七)明代文学
绪论
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文化形态的形成;王学左派的兴起及其对文学创作的推动;俗文学的发展与对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众多的文学群体及文学的论争。
第一章 《三国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 《三国演义》的成书、作者与版本;《三国演义》的主旨;《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三国演义》的影响。
第二章 《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 《水浒传》的成书与作者;《水浒传》的主旨;《水浒传》的艺术成就;《水浒传》的影响。第三章 明代前期诗文
明初诗歌与散文:高启、杨基、袁凯等人的诗作,宋濂、刘基的散文;台阁体与茶陵派;明代的八股制义文。
第四章 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
李梦阳与前七子的文学复古;王世贞与后七子的文学复古;前后七子文学复古的得失与影响;归有光与唐宋派。
第五章 明代杂剧的流变
明初宫廷派剧作家的杂剧创作:朱权、朱有燉、贾仲明、杨讷等;明代中后期的杂剧转型:王九思、康海等;徐渭及其讽世杂剧。
第六章 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
明初传奇概述;明代中期三大传奇;明代后期传奇的繁荣;吴江派群体与玉茗堂风格影响下的剧作家。
第七章 汤显祖
汤显祖的生平与思想;代表作《牡丹亭》;临川四梦;汤显祖的影响。第八章 《西游记》与其他神怪小说
《西游记》的题材演化及其作者;寓有人生哲理的“游戏之作”;神幻世界的奇幻美与诙谐性;《封神演义》等其他神魔小说。
第九章 《金瓶梅》与世情小说的勃兴
《金瓶梅》的创作时代及其作者;封建末世的世俗人情画;白话长篇小说发展的里程碑;《金瓶梅》的续书及其影响。
第十章 “三言”、“二拍”与明代的短篇小说
白话短篇小说的繁荣;市民社会的风情画;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明代的文言小说。第十一章 晚明诗文
李贽;袁宏道与公安派;钟惺、谭元春与竟陵派;晚明小品文;明末文坛:复社与几社。第十二章 明代的散曲与民歌 明代散曲;明代民歌。
(八)清代文学
绪论
文化专制下的学术和文学;清代人文思潮与文学;清代文学的历史特征。第一章 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
清初遗民诗及其影响;清初古文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钱谦益与虞山诗派;吴伟业和“梅村体”叙事诗;词的中兴:陈维崧和阳羡词派,朱彝尊和浙西词派,纳兰性德和“京华三绝”;王士禛与康熙诗坛。
第二章 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
清初戏曲:吴伟业、尤侗、李玉、李渔等;洪升与《长生殿》;孔尚任与《桃花扇》。第三章 清初白话小说 小说续书与《水浒后传》;《醒世姻缘传》;李渔的短篇小说;才子佳人小说。第四章 蒲松龄和《聊斋志异》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的成书;狐鬼世界的建构与内涵;文言短篇小说的艺术创新。第五章 吴敬梓和《儒林外史》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创作;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理想文士的探求;《儒林外史》的叙事艺术。
第六章 《红楼梦》
曹雪芹的家世与《红楼梦》的创作;贾宝玉和《红楼梦》的悲剧世界;《红楼梦》的人物塑造和叙事艺术;《红楼梦》的影响。
第七章 清中叶文学 袁枚和“性灵派”;桐城派和清代散文;骈文的复兴和汪中;浙派词的嬗变和常州词派的兴起;李汝珍与《镜花缘》;案头化的文人戏曲创作;地方戏的勃兴和京剧的诞生;讲唱文学的盛行。
(九)近代文学
绪论
西学东渐的狂飙;作家的新旧分野与作家主体的转型;文学观念与作品形态的变化;文化下移与文体革命;近代文学的历史分期及其思想特点。
第一章 龚自珍与近代前期诗文词
龚自珍的思想与创作道路;龚自珍的散文与诗、词;魏源与林则徐;宋诗派、桐城派、常州派与近代前期词。
第二章近代前期的小说与戏曲
侠义公案小说;人情世态小说;近代前期的戏曲。第三章 黄遵宪、梁启超与近代后期诗文词 黄遵宪与“诗界革命”;梁启超与新文体;近代后期的散文、诗歌与词。第四章近代后期的小说与戏曲
小说界革命与新小说的兴起;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民初小说:鸳鸯蝴蝶派小说,苏曼殊的哀情小说;戏剧改良运动与话剧的诞生。
四、参考书目
15秋《中国古代文学史》
(二)作业4_0001 单选题
1.《闲情偶寄》的作者是谁? A.A李玉 B.B钱谦益 C.C李渔 D.D徐渭
2.关于《聊斋志异》的艺术特征表述不正确的是____。A.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B.继承了古代戏曲、散文、小说、史传文学的特点,有时间、有地点,大多数篇章的结尾都有一段“异史氏曰”,即“作者说”,还有很多精彩的场面描写 C.虽是文言小说,但继承了唐传奇的特点,比较通俗易懂 D.刻画了一批异彩纷呈的女性形象,各具风韵。
3.清代词派中大力推尊词体,强调比兴寄托,并倡导词的“论世”、反映社会现实的作用,推崇晚唐温庭筠和北宋周邦彦的流派是____。A.浙西词派 B.阳羡词派 C.常州词派 D.花间词派
4.在《聊斋志异》以后的文言小说中以《阅微草堂笔记》影响最大,它的作者是谁?
A.A蒲松龄 B.B纪昀 C.C俞樾 D.D许元仲
5.渔洋山人论诗以神韵为宗,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最高境界,他是谁? A.A王夫之 B.B吴伟业 C.C王士祯 D.D钱谦益
6.清代诗歌流派中“神韵派”的代表人物是____。A.沈德潜 B.陈维崧 C.王士祯 D.袁枚
7.下列哪部小说属于清代的才学小说____。A.《镜花缘》 B.《儒林外史》 C.《红楼梦》
D.《阅微草堂笔记》
8.《长生殿》的作者是下面哪位作家? A.A洪昇 B.B李渔 C.C孔尚任 D.D唐英
9.唐女皇武则天命百花寒天齐放,致使百花神被天贬为一百凡间女子是下面哪部作品中的故事? A.A《醒世姻缘传》 B.B《镜花缘》 C.C《好逑传》 D.D《聊斋志异》
10.“柳泉居士”是哪位作家的号____。A.吴敬梓 B.蒲松龄 C.曹雪芹 D.李汝珍
11.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优秀的长篇讽刺小说是____。答案不变。 A.《聊斋志异》 B.《儒林外史》 C.《红楼梦》 D.《金瓶梅》
12.以天启年间东林党人和苏州人民反抗阉党魏忠贤黑暗统治的斗争为题材的是哪部戏曲? A.A《长生殿》 B.B《桃花扇》 C.C《四婵娟》 D.D《清忠谱》
13.清代论词标榜南宋,推崇江夔、张炎,认为作词的最高标准就是张炎在《词源》中提出的“清空”境界的词人是____。A.朱彝尊 B.陈维崧 C.纳兰性德 D.袁枚
14.贾宝玉的《芙蓉女儿诔》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悼文,那么这里他在悼念的是____。A.林黛玉 B.薛宝钗 C.鸳鸯 D.晴雯
15.婴宁是下列哪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__。
A.《聊斋志异》 B.《儒林外史》 C.《红楼梦》 D.《金瓶梅》
16.敷衍的是明朝末年“南京近事”,记录了南明弘光朝一代兴亡的悲剧历史,而以复社文人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作为贯穿全剧的线索,这部戏剧是__。A.《长生殿》 B.《桃花扇》 C.《牡丹亭》 D.《四声猿》
17.以下不属于“诗界革命”代表人物的是____。A.梁启超 B.谭嗣同 C.黄遵宪 D.魏源
18.范进中举出自下面哪部作品____。A.《醒世姻缘传》 B.《官场现形记》 C.《儒林外史》 D.《聊斋志异》
19.“集腋成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成笔,仅成孤愤之书”说的是哪部书? A.A《红楼梦》 B.B《水浒传》 C.C《聊斋志异》 D.D《西游记》
一、中国现代文学语境概述
1840年, 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 开启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历程, 中华民族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被打破, 中国的国门从此打开, 中华儿女开始漫长的屈辱与斗争的历程。广大知识分析不堪接受侵略的屈辱, 文学界开始觉醒, 中国现代文学开始产生。那么中国现代文学经历了哪些岁月如斯?现阶段中国现代文学面临何种语境上的危机呢?笔者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娓娓道来:
(一)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文学是在中华民族面临内忧外患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 有社会上的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自发革新的一种文学发展形式。现代文学倡导通过直白的语言文字表达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政治生活的期待、对民族兴亡的认知。现代文中, 字里行间流露出科学民主思想, 在艺术表达形式上创新、多样, 话剧、新诗、现代小说、杂文、散文、散文诗都是现代文学的体裁。在抒情方式、叙述方式、描写手段以及结构特征上, 无不体现新时代的创造思维。从鲁迅的小说《呐喊》《彷徨》《朝花夕拾》等, 到郭沫若的新诗《女神》《屈原》都是现代文学的轨迹1。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三个十年”, 1917年到1927年之间, 是现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 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拓期, “打倒孔家店”“反对文言文”成为这一阶段的基本思潮与核心思想, 虽然在现代文学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 但是也埋下了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资源衔接不当的伏笔;1927年到1937年之间, 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第二个十年”, 是现代文学发展历程中的丰收期, 有伤痕文学、乡土小说等文学形式在这一阶段发展开来, 正式拉开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序幕;1937年到1949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转折期, 受到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 现代文学具有了一定的政治色彩2。新中国成立之后, 文化产业得到迅速的发展, 穿越小说、科幻小说、都市言情小说等进入人们的视野, 虽然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但是也使得中国先到文学的发展与古代文学资源的轨迹出现偏离, 而且偏离的越来越远, 所以现阶段中国现代文学进入了“瓶颈期”。
(二) 中国现代文学语境面临的困境
迄今为止, 中国现代文学经历了百年的发展历程, 伴随中华民族走过了苦难艰辛、走过了战争屈辱、走向了发展和平。但是纵观现代文学作品中, 却没有一部小说能够与“四大名著”相媲美, 没有一位诗人能够与李白相提并论, 没有一首情诗能够与《无题》相抗衡。文学是一种感性的社会人文科学, 本应该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形式, 理应根据时代特征反应时下百姓的真实境遇和心声, 但是又不能过分的脱离历史的母体。在历经风霜雨雪之后, 岁月如斯带来了“大浪淘沙”般的洗礼, 然而中国现代文学的真正优秀作品却鲜少出现, 中国现代文学语境只是机械的伴随光阴荏苒, 却不知“回首往事”。因此, 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与古代文学资源出现了严重的“断裂”局面, 使得文学发展呈现“物是人非”的本源缺失现象3。
二、古代文学资源分析
(一) 古代文学资源阐述
中国古代文学是辉煌灿烂的, 中国古代文学资源是丰富的。从百家争鸣时代的《论语》《孟子》到汉代的《史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安风骨”到唐代诗词歌赋的振兴, 从宋词的唯美到元曲的大气, 从明史上的《水浒传》到清朝的《红楼梦》, 无不展现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绚丽多姿、旖旎多彩。古代文学资源当然不仅仅局限在一本书、一行字上, 里面包含的智慧、涵盖的生活热情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和追逐的实质。或许是时代索然、或许是社会使然, 亦或是生活造就, 每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都饱含了人民群众无尽的情思、历史的苍凉、社会的兴衰4。
(二) 古代文学资源传承
人类文明伴随时光任然不断发展, 但是灿烂的人类文明不应被淹没在洪流中, 我们既需要时代创新又要回首往事。所以在发展现代文学的过程中需要对古代文学资源进行挖掘和传承。但是现阶段, 我国现代文学对于古代文学资源的传承明显捉襟见肘, 所以在日后的发展历程中首先需要在理念上进行转变, 再现古代文学的辉煌和真实。同时, 对古代文学资料进行研究和梳理的过程中, 要在多角度、多维度的视野上进行评价, 对历史文学的评价要建立在科学客观的角度上进行, 切记不可将现代化的主观思维过分的应用到其中, 更不能对古代文学资源进行刻意、肆意的褒贬。
三、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与古代文学资源的关系
中国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本是同宗同源、同气连枝的, 具有一脉相承特征。没有古代文学资源中的“天人合一”何来今日的“以人为本”?没有古典诗词的寓意深刻何来散文诗的诗情画意?现阶段, 物欲横流、生活节奏加快, 返璞归真势在必行, 使得人们在嘈杂生活之间感受到心灵的净化。所以, 在中国现代文学语境的发展中, 不能摒弃古代文学资源, 应当在充分挖掘古人思想的基础上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的特征以及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 保证二者没有冲突、一脉相承, 共同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四、结语
希通过文章的讨论分析, 全面激发文学创作工作者对古代文学资源的关注力度, 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通过有私下的方式方法对古代文学资源充分挖掘、并在其基础上实现创新, 为我国文学辉煌的明天注入显现的血液, 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
注释
11.徐汉晖.现代文学中的古代文学资源[J].文艺评论, 2015, 02 (01) :79-82.
22 .吴承学.建设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文体学[J].文学评论, 2015, 01 (02) :208-218.
33 .吕双伟.关于“古代文论现代转换”命题的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 06 (03) :131-136.
本课程从上古文学直至近代,是高校中文专业时间跨度最长、内容最丰富、信息量最大的一门课程。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把多而杂的内容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实现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成为摆在古代文学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处理教材,如何改进教学方法。
中国古代文学课的教学内容分为“文学史”与“作品选”两大部分。由于大量的理性知识都在文学史教材中,加之教学时间又十分有限,因而很多同类高校的课堂教学都是以“史”为主,作品的讲授成了阐明“史”所提出的已定观点的例证。由于学生缺乏对足够数量作品的深入学习、具体感受,所接受的文学史知识只能是粗疏、抽象、流于表面并且缺乏生命力。
因此,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处理好“文学史”和“作品选”的比例是实现这门课程教学目的的关键。笔者认为“作品”与“史”的关系应当是作品是第一性的,“史”是对历代文学创作及其发展脉络、规律的归纳与梳理。因此,本课程应将作品选的教学放在第一位,确立作品选教学的核心地位。也就是说应在讲授、学习一定数量作品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归纳文学史理论。只有如此,才符合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之受到思想感情的陶冶。具体体现在时间安排上,作品的讲授、学习至少应占到每位教师任课学时的三分之二以上,文学史占三分之一。另外,文学史和作品选的内容很多,面面俱到的讲解是不现实的,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可根据课时安排,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但必须保证中国古代文学的完整性和体系性,必须突出各时期的名篇佳作的讲授和学习。
过去这门课程的教学,大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佳。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在教学中应当逐步确立以教师为主导、引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体系。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教授每一阶段文学史时,可以采取以下四种方法:概括要点法、列表法、学生讲授法、练习法等。
所谓概括要点法是指教师在上课时,采用讲解和板书相结合的形式,概括归纳文学史的要点,以帮助学生尽快理清各个不同时期文学发展概况;列表法是要求学生按时间先后顺序,用列表的方式,列出书中涉及到的每一时期的主要作家、作品和文学影响等等;学生讲授法就是定期选取一些简单篇目,让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进行讲解,由学生自己讲评,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练习法就是教师提出一些问题,由学生根据课本作出答案,培养学生组织语言和概括能力。概括要点法易于学生理清思路,但是呆板、单调,不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列表法和学生讲授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适用于已有了较高自学能力的学生,但耗时多,不易于教师把握;练习法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便于教师对课堂的调控,但是教学的条理性、逻辑性则显得不足。四种方法各有短长,为了避免教法的呆板,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科学性,我们应该穿插使用,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才能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古代文学知识。
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重点,教授作品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的文学史具体化,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鉴赏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这一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生动,最具体的部分,它最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部分教材,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每章节时,要要求学生从记忆能力、理解能力、简单运用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四个层次来掌握课程内容,培养自己的分析评述问题的能力。
一是记忆能力层次可分识记和背诵两种。识记,要求识记主要作家作品和文体知识;背诵,要求背诵经典作品,熟悉其中的名句名篇。二是理解能力层次,主要要求理解作品的基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概括、归纳作品主旨,理解作品段落层次,认知作品的某些总体特征。三是简单运用能力层次,要求学生能够对作品的主要思想内容和具体艺术手法进行简明扼要的说明,对主要文体、作家作品和重要的名词概念作简要的解释说明。四是综合运用能力层次,要求能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理论,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整体性的、综合性的分析和评价。
在这些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综合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方法,以打破以往一言堂、满堂灌的沉寂状况,只有师生双向互动,学生的潜能才能得到激发,悠久古老的古代文学才能绽放迷人的艺术魅力。
作业布置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目前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格外重视的形势下,注重学生平时作业的布置显得尤为重要。有人认为,高等教育只有终端检测即可。但笔者认为平时作业能督促学生用功,从多方面、多角度检测学生的能力,给学生学好课程提供更多的保证,减少他们的考试压力,这是终端检测所不能代替的。作业可以布置课外阅读篇目和背诵篇目,要求学生背诵百篇以上的诗文作品,选取自己理解最为深透的作品,每学期写出1至3篇短小的分析、鉴赏文章等等。通过这些作业,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专题讲座的开设是中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开设讲座的原则应是深、新、趣。观点应该深刻,课题应该新颖、有趣。这样才能在教材的深入研究方面给学生提供范例,也更能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例如开设古代小说研究、古代诗歌研究、古代散文研究、古代戏曲研究等等,目的是理清几种主要文体的发展线索,使在基础课中学习的文体知识深化、系统化,并提高学生对所选文体的研究能力。另外还可以开设作家、作品的专题研究,如《诗经》《论语》《孟子》《庄子》《楚辞》《史记》《桃花扇》《聊斋志异》《红楼梦》研究等,目的是使学生加深对主要作家、经典作品的理解,提高相应的研究能力。此外,笔者认为还应鼓励一些对古代文学感兴趣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己搞讲座,提高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和综合素质。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大纲】推荐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自考06-20
中国古代文学史11-30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07-03
中国古代文学史作业01-12
中国古代文学整理02-19
中国古代文学部分03-25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07-07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什么10-02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10-12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真题12-20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